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

第1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2)

摘 要: 校团合作是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搭建师生艺术实践平台、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本文总结了校团合作的五种模式:订单合作、市场运作、项目协作、一体结合、附属服务,提出了校团合作的三个关键所在:加大政策引导,全面推进校团合作建设、建立校团合作良性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关键词: 艺术职业教育;校团合作;模式;关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Troupe in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Yan

校团合作是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在当前国内艺术市场发育不断成熟、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形势下,如何总结校团合作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推动艺术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值得认真研究。

一、校团合作是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团合作成为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下列几个方面来实现:

1、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艺术产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带动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由于受到比较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艺术职业院校往往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只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将固有的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展缓慢,程度不高。特别是由于脱离艺术岗位的实践,缺乏艺术创新思考,研究和创作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以至于显得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必然导致教学成效不大、人才无法快速成长。

校团合作有力地改变了传统观念,成为艺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当今艺术职业教育不再满足于或停留在课堂教学之中,而是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很多艺术职业院校在校团合作中尽量注意培养自己的创作编导人员,真正形成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不但推动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培养出更多优秀艺术人才,而且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校团合作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2、搭建师生艺术实践平台

过去,不少艺术职业院校存在着教师长期脱离舞台,学生重复练习现成技能、技巧,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隔离开来,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隔离开来的“双隔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艺术职业教育全方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和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校团合作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平台,使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变成现实。通过校团合作,年轻教师直接参加舞台演出,提高自身艺术表演能力,了解最新艺术发展和艺术市场现状。其他教师则参与艺术作品的编创,指导学生艺术实践,及时把握最新艺术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从课堂到舞台的过渡衔接是艺术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校团合作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重要平台。学生通过演出的磨练不断成长,从课堂上单一技能、技巧的学习,到舞台上艺术表现和观众们的客观评价,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有了当演员的亲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这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有利于发挥与院团联合的优势。校团通力合作,指导学生将学校里所学的技能、技巧和实际舞台表演相结合,建立和发展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演员职业内涵,使培养大批合格的艺术人才成为一种可能。

3、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艺术职业院校参与社会实践和艺术生产的机会也相应地大大提高。目前国内不少艺术职业院校的校团合作,都是站在大文化、大教育、大市场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提出了通过出人才、出作品来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先后成立各类艺术团,采取校团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推出新剧目,参加当地“三下乡”等文艺演出及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生产,创作并演出一批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富有生命力的剧目,将教学和实践、产品和市场、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

随着校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在实现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很多学校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通过校团合作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这样就为校团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维向度,既扩大了学校影响,树立了学校自身的品牌,又活跃了当地文化,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使校团合作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校团合作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

由于我国各地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不一,各地艺术市场发育程度不同,政策导向也有很大差异,加上各艺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差异,形成了目前校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局面。根据我国各地的不同实践,按其运行特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订单合作(图1)

订单合作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校团合作模式,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艺校、戏校创办之初就已出现。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根据专业剧团的人才需要,国家确定招生计划,剧团委托学校定向培养演员,由学校和剧团共同完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任务。该合作方式主要由学校骨干教师和剧团优秀演员组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在课堂和舞台上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一学年,学生随团实习,参与剧团的各种演出,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剧团的“无缝”对接。2006年3月,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进京演出引起轰动,以李香君扮演者单雯为代表的一批平均年龄18岁的青年演员崭露头角。这批演员就是江苏省戏剧学校和江苏省昆剧院采取“订单式”校团合作模式共同培养的。从多年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看,这种合作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明确,成才率高;在教学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式,又突出了学校教育的规范化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有利于专业尖子生的培养等。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培养规模过小的不足。进入新世纪,随着传统艺术表演市场的萎缩,剧团生存困难,人才需求量不断减少,传统的全部定向分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已不多见。在新形势下,新的“订单合作”往往采取小批量、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方式,用更适合艺术市场发展的方式,培养优秀艺术专业人才,不断适应当前艺术事业和艺术产业的发展需要。

2、市场运作(图2)

随着全国上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很多艺术职业院校从计划经济时代依赖政府的等、靠、要,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争、创、做,开门办学取代了封闭办学,艺术实践与艺术市场不断接轨。在校团合作中市场运作的成功代表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了打造学校品牌,进一步做好《一把酸枣》的推广和演出工作,学院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传世中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专门成立了华晋舞蹈团,用以作为连接学校教学与舞剧演出的一块“试验田”。《一把酸枣》除了在国内进行各种商演以外,还走进了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通过这种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不仅为学校艺术实践提供了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空间,而且其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院团的运作效率。舞剧团的演员和舞美人员同时是学院各系的学生,创作和排导教师以及演职人员同时也是学院各系、各部门的教师,学院培养的人才可以不断补充舞剧团,剧团的实践演出又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通过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创新,不仅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也不无借鉴意义。

3、项目协作(图3)

项目协议合作模式是在目前艺术市场发育逐步走向成熟阶段下产生的。2007年,山西戏曲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与新组建的太原市文广集团合作,进行《归途――龙城之声大型山西民歌演唱会》的项目运作。文广集团有宣传优势和资金优势,而学院有人才优势和创作优势,双方的优势互补。学院与集团以股份制模式进行创作、生产和运作,共同投资,共担风险。通过项目的运作,一方面可以锻炼老师和学生,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这样做也能借助于社会资源,整合学院各方面的优势,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取得两个效益的丰收。其实这种以项目方式协议合作的尝试在很多院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2006年,江苏省戏剧学校与上海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东平文化艺术工作室协议合作童话剧《丑小鸭》的演出。在此次合作中,上海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资金和市场运作,张东平文化艺术工作室负责剧本创作设计和导演,学校派出面临毕业实习的影话班学生参加演出,专业教师担任执行导演。三家单位通过童话剧《丑小鸭》这一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在合作中实现了共赢的局面。这种符合新形势下艺术市场运作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艺术职业院校所采纳。

4、一体结合(图4)

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校团一体化的运作来共同面对艺术市场,实现艺术人才、艺术作品创作的双丰收,最早进行这种“校团结合”探索的是厦门艺术学校。从1993年开始探索,到2005年厦门戏曲舞蹈学校、小白鹭民间舞团、华夏少儿文艺中心三合一组建厦门艺术学校,艺校与舞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提高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水平,也加快了艺术教育的优秀成果转换为艺术生产力,并且不断地出人才、出作品。这种合作方式,尤其对一些办学条件薄弱,专业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的艺术职业学校非常适合。如江苏连云港艺术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与连云港市歌舞剧院、淮海剧团统一行政管理,资源共享,形成了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校团合一后,学校实践教学部分明显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而教师也形成了能上能下的局面,一批年纪轻、业务精、学历高的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不适合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了转岗和岗前培训。通过这种校团结合,优化组合资源和人才,小学校也能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5、附属服务(图5)

目前仍有一部分学校艺术团由于规模、资金等条件限制,或由于不重视艺术实践环节,未能与市场接轨,无法形成社会效应。有些校内艺术团是学校附属部门,规模小,人员少,往往只能满足教学所需和部分学生艺术实践的需要,演出剧目多为学校的教学剧目,根据教学进度和比赛演出任务需要新编的剧目往往以中小型为主,无法成功进行市场化运作。在这些学校中,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主要以校内实习汇报演出为主,演出节目质量不高,社会影响较小,由于未能走向社会,走向艺术市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实践效果。

三、推进校团合作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1、加大政策引导,全面推进校团合作建设

校团合作不仅是学校和院团之间的合作,政府的支持引导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把推动校团合作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不同模式实践,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途径。二是在政策层面上,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人才政策,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增强学校和院团的文化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推进校团合作建设,使学校和院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了引导和支持,通过项目资金投入,支持剧目生产,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推动校团合作向良性循环发展。

2、建立校团合作良性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校团合作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目前在校团合作中普遍存在着艺术职业院校“一头热”现象,不少院团、文化企事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缺少支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团双方应建立起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充分调动校团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互动机制,要建立起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和院团艺术生产活动顺畅、有效的运转机制,把完成教学、科研、艺术生产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团双方要认真签好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用制度或协议保障校团合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第2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此类课程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学院鼓励艺术类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修,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再学会一个或多个更实用、针对性更强的技能。如FLASH动画设计、广告设计、陶艺制作、油画等。学院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整合各系的公共艺术资源,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力推动我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我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

二、依托艺术社团和校园艺术活动,主题共演,有效激发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活力

除了显性课程之外,我院还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即通过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将艺术教育延续到学生的第二、第三课堂中,围绕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同一主题,让学生参加不同的艺术社团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将有导向性的艺术教育渗入学生课外生活,从而建立起一个艺术教育的网络,扩大素质教育的辐射面。

1.依托各艺术社团的活动,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相声社、油画社等社团,社团经常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艺术活动,保证了艺术活动的高参与度。清风书画社作为我院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集书法、国画、陶艺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型社团,在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奖,2008年获无锡市高校十佳大学生社团称号。油画社、相声社、ST秀社荣获2011、2012年度无锡市高校十佳社团。乐陶社学生陶艺作品《紫泷玉》组壶获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大赛”银奖。

2.依托校园艺术活动,创新公共艺术教育多年来,校园艺术活动依据“大型艺术活动届次化,届次艺术活动品牌化;中型艺术活动各系化,各系艺术活动专业化;小型艺术活动社团化,社团艺术活动精品化”的原则,探索艺术活动品牌化、专业化、精品化的发展途径。每年的迎新晚会,学院都邀请青年喜欢的明星与学生同台表演;每年的科技文化节和“五四”文化艺术节,学院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几乎全院学生都会积极参加。我们立足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与优势,立足艺术活动的实际变化和师生实际需求,不断创新艺术教育形式,让校园艺术活动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我院经常举办经典诗歌朗诵会、专场文艺晚会、大学生艺术团汇报演出、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设计竞赛、书画展等活动,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承创新,活跃青年大学生校园艺术文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2012年12月,在共青团无锡市委主办的无锡大学生十佳歌手总决赛上,来自无锡12所高校的22名选手参加决赛,我院大学生艺术团的姚志鑫同学获得金奖。

3.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扩大公共艺术教育影响力我院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既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力。我们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与群众共享教育成果,扩大社会影响。第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我院公共艺术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以服务地方文化为指导,以文艺宣传演出等社会实践形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优秀的校园艺术文化移植到地方,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本土化、个性化,实现校园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第二,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青年志愿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服务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我院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舞台。我院礼仪队受国家林业局的邀请,参加了2012年中国宜兴素食文化节和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的接待工作,礼仪队的仪表仪态受到了中外来宾的高度称赞。

三、依托校园艺术环境,潜移默化,有效形成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合力

1.开设艺术讲座,普及艺术欣赏知识为进一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拓展素质教育的形式,学院根据自身特色,有计划地聘请艺术大师和传统工艺专家开办普及讲座,力求将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前沿设计等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如蓝印花布传人吴元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陶艺家吴鸣的《传统陶艺与现代文化》、徐秀棠大师的《雕塑与空间以及中国传统陶艺》、省工艺美术协会马达理事长的《江苏工艺美术的“过去、现在、未来”》、省陶瓷行业协会时顺华的《紫砂茶具的论文写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工艺美术的非物质文化申遗》等,这些讲座不仅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2.立足学院实际,建设赋有艺术特色的校园环境。为更好地展示校园的艺术教育特色,我院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因地制宜,精心营造浓厚的陶瓷艺术文化氛围。特色校园建筑、古龙窑、路边随处可见的陶瓷雕塑、陶器和艺术摆件,各个楼宇走廊墙壁悬挂的艺术名家作品,无不显示着学院的艺术特色。学院营造的艺术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现优秀艺术文化,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第3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美术馆作为一种公共传播空间与媒介,主要传达公共审美文化。公共审美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审美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艺术、提供精神和艺术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审美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审美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美术馆是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其根本目的在于体现一个社会的公共审美精神及公共审美利益。美术馆虽然是一个专业的审美展示空间,但是它担负的却是普及艺术、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的美术教育任务。大众美术教育以提高大众审美能力、欣赏水平为宗旨,是精英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有力补充。正是由于美术馆的存在,才使大众美术与精英美术之间的隔阂得以消解,从而在二者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

大众美术教育是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有效工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美术世界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众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学意义。大众美术教育的这种意义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专门化,人们已越来越容易被固定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工作岗位上,这种情形容易片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而其他一些本质力量(比如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则因抑制而得不到发展。这样,人也就容易丧失对生活全面的、具体的感受力而成为一个“单面人”、片面的人。而要提高全民的美术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大众走进美术馆。美术馆和其他媒介(电影、电视、互联网、报刊、广播)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使观者直接面对美术原作,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欣赏美术作品,得到美的享受,受到审美教育,从而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大众美术教育是美术返回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必由之路。美术家们并不是单纯为了反映生活而去从事美术创作,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对生活的反映来干预、参与甚至重构我们的社会生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大众的美术接受与消费环节,美术作品才能在返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去完成干预、建构社会生活的使命,这就要求美术家的作品通过大众的审美接受,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也就是说美术馆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使艺术家个人的美术作品成为社会文本以及实现社会审美功能的重任。依据接受美学,再好的美术作品在没有经过大众阅读时只能是未成品,只有经过大众的审美接受才能成为真正的美术作品,美术家的作品通过美术馆这种独一无二的媒介,使个体的创作通过大众欣赏、阅读形成强大的社会审美效应。美术馆作为大众审美接受的主要环节就是要通过它的特殊展示功能,实现美术品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4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音乐人才培养 服务地方经济 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已基本形成以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基本格局。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办在各地州市,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特征。地方性高校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地方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抓住“地方”两个字做文章,立足地方、面向社区、服务经济,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高校苦练内功、扬长避短的办学理念。

2006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启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在研究和实施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构建了“多元+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总体研究目标要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整体设计、分模块同步展开的方式,主要通过多元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多元能力培养环节的设置、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对接等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环节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多元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

根据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围绕省级“多元能力”这一中心,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开展多元能力的培养。

围绕“校内平台”,研究课程设置,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互动作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围绕“校内平台”,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落实和完善“一赛二会三体验”的实践教学环节,苦练专业基本功,为能力“多元化”打下基础。

围绕“校外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文化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部门、社区及农村的合作,拓展对外实践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音乐作品表现能力、节目创编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具体服务,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对接。

通过这两个平台的锻炼,让学生的能力达到“在讲台是称职的教师,在舞台是合格的演员,在非专业岗位上是文艺活动的多面手”,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多元、能力多元”的应用型人才。

二、多元能力培养环节的设置

搞好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对于巩固专业基本功,实现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包括“一赛二会三体验”三大模块。

一赛:该环节指每年一届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5项: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作品表演、指挥、自弹自唱。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要求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3项。通过各单项的初赛、复赛、决赛的选拔来总结比赛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全面提高教风、学风。该环节利于学生提高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

二会:这一模块指各类专题的教学汇报音乐会和校内重大晚会。教学汇报音乐会指以各教研室为单位举行的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教学汇报演出;校内重大晚会主要指学校接待重要来宾、举办重大事件特别安排的演出活动。“两会”既可检验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又可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锻炼学生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体验:指艺术全能体验、知识创新体验、社会实践体验。

艺术全能体验就是指毕业班的实践活动,包括毕业实习、毕业晚会及学校“五个一”工程的实践项目。毕业晚会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型的艺术检验,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活动的所有程序、主题确定、内容安排,锻炼学生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学校“五个一”工程包括“一首声乐作品演唱”“一曲钢琴演奏”“一个舞蹈作品表演”“一段自我介绍”“一堂音乐课”,实施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巩固毕业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熟悉基本的组织教学程序,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评课能力得到锻炼。艺术全能体验可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

知识创新体验指学生自编自演各类节目参加学校节假日庆典、校园社团文化节等活动的文艺演出。这类演出主要锻炼学生在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自己选材、选表演形式,自己组织演员、考虑活动组织程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体验主要指校外演出、当地采风、社区辅导等。校外演出是指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与政府部门、媒体、公司企业等单位合作的演出活动。通过这类演出实践,可把学生拉到群众中去,把节目带到社会上去,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检阅,这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地采风指学生们参与整理、挖掘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如地方戏、宗教音乐、民俗音乐、民歌等音乐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守护、保存、传承、发展,让学生了解当地音乐文化,创造、编排出更多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更好地为地方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辅导指学生走向社区文化单位、农村学校,辅导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和社区群众文艺活动,这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的就业形势使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要面向非专业岗位,如大中小学的团委、学生会,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等。因此,落实和完善“一赛两会三体验”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建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构合理、内容完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能力“多元化”迫在眉睫。特别是通过广泛的校外演出、当地采风、社区辅导等社会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当地音乐文化市场、当地音乐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状况,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具体服务,成为能力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有效途径。

三、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对接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是培养音乐文化传播使者的摇篮。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地方经济服务紧密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培养方向,立足本地,辐射周边乃至全国,为农村、城镇、区域性的音乐教育、文化管理、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输送大批合格音乐人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音乐专业办学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与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与旅游部门合作的地方旅游文化服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与本地教育系统合作的教育服务,以及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的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服务等主要形式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1.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

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多层次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和更加直接。为了真正落实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转化,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应该把当地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传唱传播、创作实验、演出推广等,都作为文化实体强化其学术价值,在交流中建设,在建设中交流。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下,发挥当地高校的优势,与当地文化局、群艺馆合作,建立当地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参与整理、挖掘、研究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对其进行守护、保存、传播、发展。把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与开发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对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光大地方文化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

2.与旅游部门合作的地方旅游文化服务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音乐传媒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社会对地域音乐文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地域音乐文化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域音乐文化的社会存在和传播也真正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地域文化能否较好地利用已成为吸引更多游客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乐文化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丰富广大游客的旅游生活及现代审美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把地域音乐文化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来,与当地旅游直接服务,是非常有效而实用的措施。在教学中,发挥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民间文艺创作人员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定期请他们表演、传授,让学生掌握这类地方音乐文化,为再现和创作当地音乐表演形态打下坚实基础。实践方面,利用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到当地节庆活动点和旅游景区体验生活,直接参与民间音乐活动,收集索材、资料,为今后进行精心加工、改编、创作出优秀的旅游宣传音乐作品提供保障。

3.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

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主要指与政府部门、媒体、公司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演出。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可以与需求单位协作,根据各单位活动主题,有组织地创作、编排各类雅俗共赏、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这类合作演出是学生服务社会、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是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衔接点,更是体现地方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措施。同时,这类演出既可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体现地方高校服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4.与本地教育系统合作的地方教育服务

基础教育服务是地方高校教育服务的核心。在音乐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地方社会教育服务方面,主要是指练好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素质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为此,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应把提高未来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我们主要通过音乐专业教学基本功比赛、校内演出与排练、教育实习、毕业班“五个一”工程等途径,训练学生“唱、演、编”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驾驭课堂及集体活动组织能力等全面的教师素质,为学生今后站稳讲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的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服务

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把地方音乐文化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带学生到农村田间、民居小巷实地采访民间艺人、歌手,听他们演唱当地民间曲艺、山歌小调;定期聘请当地剧团的演员、艺人、民歌手来讲课,将地方音乐文化口传心授给学生;并在声乐、舞蹈等课程中将地方音乐文化如民歌、歌舞、戏曲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地方音乐文化的精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地方特色。有了这个基础,师生们可以针对广大农村的现代农村文化意识及生活方式相对滞后的局面,组建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和演出小分队,与当地农村、社区合作,结合当地风俗,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创作、编排出更多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开展“大学生与农民心连心、与市民心连心”慰问演出等活动,把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和时代的主旋律带到社区和农村去,服务社区和“三农”,有效地为新农村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地方高校音乐办学在地方现代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服务的培育、形成及其净化、规范、提升等方面是否能较好地起示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表明,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地方大学与行业、地方大学与区域的关系将日益密切,地方大学只有走出“象牙塔”,主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向公众传播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便是教育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健.试论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2).

[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2003(7).

[4]金清云.办好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1(3).

[5]杨建明,崔雪冬.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第5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 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升华,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基层学生工作不断探析的实践课题。

一、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是首位

思想政治文化是校园文化阶级性、民族性的体现,我们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唱响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其途径除了“两课”教学阵地外,管理学院一是加强大学生育人基地建设,在铜川惠家沟郭秀明家乡、临潼区金秋老人院等建立思想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心奉献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通过走进社区、服务社会等方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和传统节日、十胜利召开等契机,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开展了学习十精神、观看《科学发展铸辉煌》、“校园文明我先行”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三是以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实践教育水平。每年暑期组建多支实践团队,开展了以深化“三下乡”、“学习十”、“积极创先争优,展现党团风采”、“弘扬志愿精神,青春共创和谐”、“实践启迪真知,全面拓展素质”等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得锻炼、做贡献”。

二、科技学术文化建设是核心

科技学术的发展与进步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和基本推动力,科技学术文化建设的状况体现着学校师资水平、办学层次的状况,也是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文化来源。

1.学风建设长抓不懈。

学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严格管理为抓手,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逐步使学院学风建设由规范要求向习惯养成转变,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月”活动,举办名生讲坛、优良学风示范班宣讲、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树立身边看得见、学得着的先进典型, 让学生有榜样可学,有目标可追,有动力去博。

在学风建设日常管理中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和完善学风建设责任制,班主任坚持一一三,即每两周进课堂一次,每月进宿舍一次,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班会,倡导广大同学“向自学要成绩”;二是坚持和完善学生学习情况预警制度。对那些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进取心不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实行跟踪教育,建立后进生档案;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和全程辅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特点,开展“大一养成习惯”、“大二潜心立志”、“大三拓展素质”、“大四实践成才”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与学业指导。

2.开办学术讲座。学院定期开展专家学术报告会,在让本校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专业定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果等方面教育的同时,还开设“管院大讲堂”和“知名校友论坛”,邀请知名学者、优秀校友、职业经理人等进行讲座,让学生频频进行的思想碰撞、学术争鸣、信息交流中吸收、消化各种科技学术文化成果。同时举办“管理学院科技文化节”、“管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科技论文报告会”等活动。

3.组织科技学术竞赛活动。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 “挑战杯”、高数竞赛、英语竞赛、沙盘模拟大赛、大学生外贸跟单职业能力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以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学院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全国银奖2项,铜奖2项,荣获省级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5项等多个奖项。

三、文艺体育文化建设是载体

文艺体育文化是德育的重要形式与组成部分,它以感性形式出现,使用最灵活、最丰富、最富有表现力、最不受限制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个性的发展以及群体人同意是与超越精神。学院把文艺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品位、高参与率校园文化的载体,举办管理学院文化艺术节、迎新文艺晚会、魅力演讲大赛、主持人大赛、大学生辩论赛、新生运动会、越野赛、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之余,发挥了文体活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殊育人功能。

第6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

影视传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对影视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影视创作行为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影视人才提出了全面的素质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影视制作技能和艺术功底,还要具备务实的创作观念、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建设态度;不仅要有影视作品主题的阐释、表达、实现能力,还要有影视作品开发的策划能力、创作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影视服务的商业运作能力。显然,这种全面的素养和能力难以通过孤立的教学环节培养实现,必须通过整体性的实践锻炼来养成。为此,立足于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科属性,建立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影视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

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快速发展的影视传媒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各类高校都争相开办影视传媒及相关专业。在影视传媒教育高速扩容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影视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多数毕业生由于专业技术不扎实、创新意识不强、策划能力弱、美学鉴赏力差等原因,在就业时无法获得相应的专业职位。“教育”和“影视”为何脱节,从我国影视传媒教育的现状考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实践教学观念陈旧,认识模糊

在许多院校的影视传媒专业建立之初,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重失衡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各院校开始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类课程的比重逐渐上升,这基本缓解了实践课时不足的问题。但不少院校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思维模式上。例如,在安排课程表时,优先安排理论课程;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往往忽视对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在实践教学资源紧缺时,随意取消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工作量统计中,实践课的系数一般低于理论课。这些重理论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反映出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二)实践教学体系分散,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影视传媒类专业普遍设置了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缺少科学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做保障,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相互衔接、资源整合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基本上属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的验证性实验。而这种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实践活动,对于特别需要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视传媒专业学生而言,其作用是有限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实习基地有限,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自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导致学生处于“放羊”状态,难以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实践。而安排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往往是以对专业教育意义不大的社会活动居多。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等影视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影视院校招生数量增大,影视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出现明显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缺少或根本没有在影视行业工作的经验,很难做好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工作。学生感到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很难转化成实用技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如何应对?深化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惟一可行办法。

构建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正如实践不是简单的、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而是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和智慧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不是单纯的操作训练,而是培育影视人才的综合素养、包含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内涵的综合的教学过程,是具有统合能力和综合效能的体系化存在。构建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及层次。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建设

建立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确立影视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科体系。科学、合理、长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单单着眼于学生的就业,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终生发展。影视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较强的现代影视传媒能力、较高的影视传媒专业素养和较扎实的影视传媒职业基础,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职业化、多元化、灵活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其中,“应用”强调与生产实际的对接、融合;“创新”要求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应用型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不仅要有以影视创作服务生活的能力,更要有以影视创作引领生活的潜力。

围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等必备素质,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影视传媒专业应构建以影视传媒学科为主体,文学、工学、艺术等相关专业为辅助的学科布局。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跨专业选课力度,增加人文和理论修养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视野和空间方面,要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办学视野与交流合作空间。

(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根据教学载体和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递进、整合的几个层次:(1)课程实践教学。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术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2)创作实践教学。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创作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3)项目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空间,通过虚拟的或实际的项目,全面锻炼学生从剧本创作、部门组建、资金决策、拍摄准备、正式拍摄、后期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4)行业实践教学。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5)社会实践教学。如果说行业实践教学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色彩,那么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全面培养学生包括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伦理观、价值观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总体目标在于通过动态的、综合的培养过程,使影视传媒人才胜任专业岗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融入产业及文化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可以采用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模拟公司、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模式。其中,“技能训练”是指围绕“编、导、摄、照、录、制”等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展开的逐项训练。这些训练要体现出阶段性、阶梯性特征,即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分别选择课堂、校园、媒体、公司、社会作为实践场所,设定不同的实践目标,锻炼不同的实践能力,分层递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实践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一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对于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影视院校还可以通过参与或主办各类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文化活动,有力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使影视创作服务生活的价值理念得到积极践行。

(四)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方面,应按照“双师型”要求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影视传媒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高素质的影视传媒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广阔的文化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广博的专业知识、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在这支队伍中,应该既有富有影视传媒素养的教育精英,也有受过最新专业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更要有影视传媒业界的优秀从业人员,是集教育、业界精英为一体的能够培养真正为社会所用的高等影视人才的师资队伍。

(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影视院校要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分为杠杆、以教学效果评估为质量标准的教学体系。通过实施督导制,对实验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管理工作、规划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六)繁荣具有影视传媒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的软件环境之一,它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美化的、文化的、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还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因此,影视学院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程结合起来。

影视院校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名家论坛等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还可以通过开展写生、影展、文艺晚会、DV比赛、创意大赛、电影艺术节、影评鉴赏周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使学生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体验创新。

总之,影视传媒学科与普通文理科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知识性与技术性、艺术性并存,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训练。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教学走向创新,是影视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展开的。构建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从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出发进行的探索,是基于影视传媒学科属性和社会人才需求采取的举措,其中的深层内涵与意义,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在现实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晋林.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当代传播,2008(01).

[2] 王蓉晖.构建影视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J].新闻界,2006(06).

[3] 项仲平,陈燃进.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5).

[4] 韩丙祥.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6(09).

第7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美术与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美,相关人员需要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认可度,增强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力量。这样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这样也有助于让美术与艺术设计更多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目前面临的阻碍

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阻碍,相关研究者需要结合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展开具体分析。1.缺乏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部分高校对于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培养体系不够完备,培养目标模糊。部分高校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过于注重量化考核的实施,岗位目标、教学原则、职能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一些教师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同时忽视了对于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1]。在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用多样化的指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难以解决当前美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采用具体的标准化建议和相应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明确地规划既定教学任务和预期教学目标。这样限制了绩效激励性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导致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最终难以形成明确且具体的教学职能。2.部分艺术类高校缺乏绩效管理机制部分艺术类高校对教师实施绩效管理水平考核,但在具体措施的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构建管理体制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部分艺术类高校没有按照绩效管理体制对教师实施严格的检查和考验,没有为教师提供较多的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专业培训方面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现阶段,高校培训激励对象主要为一线教学人员和一线科研工作人员,且培训激励项目也十分丰富,但部分艺术类高校没有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对于艺术类教职工而言,部分人认为其工作福利相对较少,高校往往难以有效满足他们在实践中产生的需求,其晋升空间也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进而直接影响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3.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激励体系不够健全在充分挖掘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潜能方面,绩效机制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助力作用,如果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激励机制缺乏竞争力,可见绩效激励机制的构建、完善与具体执行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如果不能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展开具体分析,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激励体制的完善程度,进而影响师生的学习和发展,对教职工发展平台等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实际问题对于教职工个人才能的展示和发挥影响较大,同时还会影响教职工实际工作的开展。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将难以完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同时也会影响其职业素养的提高。4.美术与艺术设计学习缺乏合理的安排美术与艺术设计学习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或安排不间断的时长较长的大课。另外,美术与艺术设计创作有时还需要合作完成。美术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其中,在部分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模式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尤其是对学习小组内部的实施安排不够科学。部分学生的自主规划能力相对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小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对于给出的课题教学方向了解得不够透彻,难以及时完成正确的课程规划,以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合作学习的效果。5.合作学习没有结合课堂实际从整体方面分析,部分教师未能结合课堂实际开展教学。从局部方面分析,部分高校忽视了对课程特点、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等的考量,这将影响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对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硬件条件的利用,有的硬件设施难以因地制宜,有的硬件与高校其他设施难以契合进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一些教师对于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设计的掌握不够精准,以致美术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明确的教学目标[2]。部分教师采用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进而难以增强学生参与美术与艺术设计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教学体系不够多样化我国高校的美术教学体系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苏联引进,更早期由一些留欧画家带回祖国,沿用至今,存在一些陈旧的理念,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需求。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忽视了意象美术的发展。艺术设计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设计思路老套,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较小,以致艺术设计教学滞后,社会采用率低,难以很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不被重视,高校之间缺乏广泛的交流和学习,这些都影响了教学体系的多样化发展。7.教学没有充分结合社会实际美术与艺术设计是创造美的活动,应该结合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但部分高校的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闭门造车,与社会实践脱节,向学生传授的教学观念落后、不合时宜,难以满足学生对于美的需求,进而影响了美术与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效率,造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美术与艺术设计社会实践中,教师要大力拓宽应用领域,积极践行“设计无处不在”的理论,同时把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带入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部分高校不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大型展览、比赛等活动,也没有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开展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建设各种社会实践基地,以致课堂教学缺乏画家和设计师的专业指导,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8.教学缺乏国际视野新时代,部分高校缺乏国际视野,与其他国家高校的交流有限,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没有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部分高校缺乏对历史观念的探索和发现,没有采用长效的交流机制,没有与其他高校之间搭建起长期交流的桥梁,也没有引进留学归国人员授课[3]。

二、新时代开展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议

1.明确岗位目标和教学职能在思想上,高校要高度重视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积极建立美术教育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量化标准,而是需要根据岗位的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职能加以完善。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对教师教学完成质量和效率的考核。在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多样化的指标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解决当前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增强绩效考核机制的实效性,促进岗位目标、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采取有效的措施明确岗位目标与教学职能,在分析高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职能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绩效管理体系。2.建立美术课程绩效管理机制提升教师的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学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积极引进有序且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全面发展并实施绩效考核举措,建立健全学校培训激励机制。现阶段,高校的培训激励对象应主要集中于一线教职工人员、科研工作人员,并应结合学校的情况展开具体分析。艺术类高校要丰富培训激励项目,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培训激励机制,让教职工循序渐进地参与全国相关培训。对于艺术类高校的教职工而言,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政策适当地增加教职工的工作福利,满足艺术类教职工的合理需求,以此提高教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拓展艺术类教职工的工作晋升空间,有效完善高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预期工作目标的实现。3.科学安排美术教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科学的安排,从班长到各个学习小组,再由学习小组组长到学员个人,小组学员之间的良好配合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增强学习小组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进而做到相互兼顾、彼此互补。如,教师可以采取以一带二学习小组组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带成绩稍差的学生的学习小组组合等,这些都是极具优势的组合。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性格作为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尽可能地避免学习小组中学员矛盾的出现,同时应避免将多名自卑或不敢表达自我观点的学生划入同一学习小组。4.美术教学要结合实际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可能丰富,并且以此为基础有效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真实学习情况要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因材施教,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绘画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小组,以双人合作的学习模式参与美术教学活动。5.美术教学体系要多样化在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以画得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要建立以学生意向表达为主线的评价标准,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采用丰富多彩的创作形式,引入民间美术,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建立与完善多种教学体系,冲破教学体系单一的牢笼。6.美术教学要结合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为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要为社会服务,开拓更广阔的美术与艺术设计社会实践领域,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增加课时量。高校要建立长效机制,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同时要引入奖励机制,将实践学分计入学生的学成绩。7.美术教学要有国际视野美术与艺术设计既蕴含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教师需要采用多渠道的交流方式,具备强烈的交流意识,将中西文化结合,进而为我国的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新时代,高校不仅需要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而且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新的时代特色融入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将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和生活有效结合。同时,高校需要加强美术与艺术设计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尤其需要明确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官禄.新时期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创新设计理念教学研究[J].艺术家,2020(2):130-131.

[2]孙奎利,龚立君.艺术与科学融合背景下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建筑与文化,2020(8):181-182.

第8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本科教学实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将管理重心下移,推行二级绩效管理,理顺学校与院(系)的管理权责,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校管理从静到动,由细到精地规范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3]李宝元.绩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9篇: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实践范文

博爱协会新疆农业大学

博爱协会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学生组成的群体组织,协会成立于2001年5月,现共有会员400多人。

协会性质:新疆农业大学非盈利性学生组织。

协会宗旨:传播爱心,弘扬正气,服务大众,锻炼才干。

协会任务:通过资助以及开展其他形式的多种爱心活动,为社会送去一片温馨,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协会职能: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协会目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立足社员道德自律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呼唤人们的爱心,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标准而无私奉献。

博爱协会成立至今,始终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弘扬新风。

博爱协会致力于艾滋病的宣传工作,现有五名同学获得国家级预防艾滋病“爱心大使”的称号。

消费联盟社团塔里木大学

塔里木大学消费联盟协会2007年9月成立,已有注册会员500多人,活动范围辐射整个全校。协会宗旨:“立足大学生,服务大学生,创塔里木大学精品文化为己任”。

从多个方面服务大学生,如消费打折卡推广,广告策划,大学生二手物品回收利用及大学生废品回收,大学生文化推广和认证机构培训,勤工助学岗位,同时社团已出版自己的报纸《丝路馨语》服务广大学生。

瞳画动漫社新疆师范大学

2005年11月11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帮爱好动漫的男生女生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发起组建了现在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社团。并起名“瞳画”。“瞳”,用眼睛去捕捉美丽的色彩;“画”用双手去描绘梦想的明天。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过去的两年中,瞳画动漫社用眼睛去捕捉美丽的色彩,用双手去描绘梦想的明天,用激情去点燃纯真的火焰。动漫社里,有你丢失已久的纯真,早就遗落的童心,和正在消退的激情。社团逐渐形成了以“COSPLAY”艺演、视觉彩妆、化妆舞会、涂鸦大赛为主的特色活动。同时形成以漫画讲座、漫画培训、动漫电影、漫画展览为辅的常规活动。

“动漫生活化,生活动漫化”,用眼睛去捕捉美丽的色彩,用双手去描绘梦想的明天。

爱心家园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爱心家园于2004年成立,短短四年收集废弃空瓶子八万多个,集体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1300多小时,资助弱势群体近439人,爱心家园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捐资捐物、探望义演,还充分利用学院优势,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用新的方式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力量。爱心家园把爱撒播到全疆贫困地区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走出了一条在校内进行废弃空瓶子回收,在校外进行以帮扶流浪儿童、农民工子女学校为重点的特色品牌活动。爱心家园也从一个最初仅几个社员的社团,茁壮成长为拥有社员90多人。

爱心家园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爱心家园成功入选“乌鲁木齐地区十大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太极协会 新疆医科大学

太极协会原名太极社,成立于2005年9月,并于2007年11月正式更名为太极协会,由新疆医科大学一批太极爱好者自发组织建立。现有会员25人,练习的套路有国家普及杨式简化二十四式,陈式太极精要十八式,国家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和三十二式太极剑等。

太极协会的宗旨是“使大家拥有健康,传承太极文化”。

围绕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六项人人参与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中“人人会打太极拳”,独立自主的开展各种活动,每日清晨太极协会定时进行太极拳训练。同时,太极协会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极大地丰富了会员的社团生活:先后参加新疆电视台《综艺丝路行》中太极拳表演的节目录制,宣讲“六项人人参与与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人人会打太极拳项目,参加“乌鲁木齐市庆祝北京2008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健身活动展示大会”中陈式太极拳表演。

大学生艺术团新疆科信学院

新疆科信学院大学生艺术团2005年成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多次深入社区、学校、广场,举行了一系列公益性的活动。

2005年6月在全国"魅力新生代"影视歌手大赛新疆赛区荣获优秀组织奖。该团成员宋亮同学荣获"新丝路"模特大赛,新疆赛区男模冠军。

2006年4月15日,在自治区首届大学生健康街舞大赛中荣获HIP-HOP二等奖,BREKING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