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范文

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

第1篇: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剧目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9-02

1 道家思想及舞蹈文本的简述

“道家里包含道教,道教产生与中国本土,是在中华民族中传播和发展的宗教。其哲学思想基于老庄道家,其信仰的核心为“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道”。东汉顺帝是(126~144),四川大岜鹤鸣山中隐士张道陵自称天师,治病传教,开始形成道教;因其入教需要交五斗米,故有“五斗米道”之称。此后张角以黄老道为基础,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从而又创立了“太平道。二道的创立,标志着作为宗教形态的道教诞生了。”“作为的是一个大道与道家关系不即不离。广义的道家包括道教,狭义的道家是非宗教性的,指老庄思想,但老庄思想又含有宗教因素,后来有人把它发展为道教,道教是道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来不能脱离道家的思想文化。”

“具有本土深厚“情节”的道教,首先吸收了古代哲人老庄的生命文化之魂;又将古代巫术溶入其中,变化的更复杂多样;还接受了大量古代神话和民间众神,发展了自身的神仙众像;也吸收了纬书神学中的天人感应,却鬼术,占星术,神秘预言;加上对佛法及君臣父子的默认,这一切构成了道教的丰富,实用与超越。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道家的思想就同其他各家思想一样成为了非主流的思想哲学。而道教舞蹈在‘以舞传教’上的忽略和向雅舞蹈和俗舞蹈的沉降并不说明它没有自己的市场和前景。鲁迅先生有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舞亦然。“在新世纪的门前,道教,无论它在未来是否是中国人精神王国里的‘国教’,但就承继伟大的文化传统而言,我们当抱以虔诚之心,倾听它深邃的呼唤和玄妙的天籁,使大道行于天下”。道教舞蹈亦如此。”

多年来人们像担忧京剧一样担忧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前途。看上去好象被一个“古”字给束缚上一样,好象跟不上快节奏更新的时代变化了!殊不知舞蹈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与定义,“古典不等同与古代”已成为大家共识,古典是一种精神典范,古代则是一个时间概念。“古典”的典范意义是时代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创造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体系。

从“手之舞之,是之蹈之。”到夏商周的宫廷舞是一个提升,在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舞蹈除了为帝王取乐,也成了塑造英雄,弘扬忠君的儒家思想的一中形式。这一点从明代出现的戏剧到清末的京剧中都能反映出来。姑且不论戏剧是受宫廷舞蹈的影响而生。还是古典舞是从戏曲里挖掘创新,但可以肯定脱颖而出的“古典舞”是时代的需要,是舞蹈在新时期的一个进步!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灾难的年代,困苦的年代,那个年代需要一些英雄,而古典舞把大量京剧体裁的,民间流传的民族英雄展现在舞台上,如“黄河,垓下雄魂,秦王点兵,秦俑魂”等这样的剧目,当然,象这样的剧目还有很多,也毫无疑问,这些剧目对于振奋民族精神,鼓励民族斗志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精湛的艺术技术技巧,淳厚的民族底蕴,也成为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意识使者,虽然在这期间大部分的剧目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但体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特点,也表现了艺术为民族服务的精神。

时至今天,“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安居乐业,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其交流更加快捷,更加广泛,现代舞,街舞以下冲进了中国的大街小巷里。体育舞蹈也占领着各娱乐场所和大型晚会,此时走向市场经济的古典舞何去何从?能不能在这百家争鸣中站住一席之地,能不能既是民族化的又是世界化的?能不能既是古典的又是当代?“古典舞”从剧目上应运而生了一批新的剧目。如:比较早的“轻轻”和近几年出现的“风吟,扇舞丹青”等等,这些剧目都以脱离了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框架,足见走向“平民”化(庄子“齐贵贱”的思想),脱离斗争的历史,走向了大自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应该说是“古典舞”在当代的又一进步,也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

2 剧目解析

(1)主题与人物的对比。

如“风吟”这个剧目其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而不是在表现其英雄的形象。从剧目的结构上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在风中而舞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在这特别强调的是表现一种心情而不在是表现一种人物形象了,在这个剧目就没有一个特定的形象表现,所以演员的表现空间将更大,他可以他自己的心情对事物对自然的感受容入到剧目中去,还能更大胆的想象自己是云,是鸟,是空气等等和风一起在空中舞蹈。使这种剧目更能表现演员自我的心态。

如“秦俑魂”这个剧目是通过一个兵马俑来表现秦国的千军万马,及强大的气势。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一个英雄形象,甚至通过这一个英雄形象来展现给观众一个强大秦国的士兵全都是英雄。表现战争、拼杀、抵抗、一种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儒家的一种建构思想。所以演员必须投入到这个剧目的兵马俑的形象中去,要去用心去感受、想象出那个年代,那个强大秦国士兵的心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的力度、音乐的震撼,展现给观众一个英勇善战、以死相拼、所向霹雳、有着抵挡千军万马之气势的英雄形象。

综上述所说,这样形式的剧目都是在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还有相当丰富的历史背景。而且像这样形式的剧目都能反映出一种儒家的思想束缚,大多会以表现一个英雄的人物为主题,再通过表现这些英雄的故事和形象,来鼓励、激发、振奋、民族精神;说清了就是统治者的在思想上的一种统治手段。

综上所述,这些剧目完全有别与过去的儒家思想所刻画的英雄的剧目了。这些回归,是表现自我的剧目,究其思想根源应是我国的古代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正是现今社会,人们重视自我、重视自然的强烈呼唤,才使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赋予了的时代精神的意义。

(2)故事人物的对比。

在新的剧目中,人物形象,表现手法,都与老剧目有所不同。

从人物的形象、表现手法、叙事的过程上来看,在过去的剧目中剧目的主题往往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手法一般是人物在困境中斗争,在圆满中结束伴随着斗争的胜利,人物一步步走向“高,大,全。”其气氛渲染,灯光音乐更是如此,它伴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塑造的是“英雄!”形象,而演员只是为了去表现这个英雄而表演的。如:“秦王点兵”中,通过四个兵马俑来表现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形象,从人物的挣扎,抵抗,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中去完成动作,给观众的是一个强大的吞并六国的秦王朝的英雄们的形象,他们是高于常人的那种思想化塑造,而不是演员自己自我的表现。如此的剧目一直统治着中国古典舞。如:“满江红”中的岳飞,“梁红玉”中的梁红玉,“秦俑魂”中的秦俑,“黄河”中的那种抵抗精神等等。

而新的剧目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常人的形象,剧目的本身不在是讲述一个故事或历史事件,演员好象在讲述一件心事给大家听,又好象领悟到人生的某种奥妙,而与朋友共勉。如:“扇舞丹青”中的人形象就是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只是在书法与绘画的表现中进入了一种艺术化的自我表现的陶醉。

看了以上这些例子,我们是否可以说老剧目是在塑造人物,也在塑造演员,使演员认为自己就是那一位“英雄”不断的要表演其表现英雄精神的形象动作,更要表现他的思想感情。而新剧目是在表现自我,表现演员的一种平常人,平常心的思想感情,来展示自我,尽情的发挥。一个演员当他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抒发心声时,让自己融与生活,融与艺术之中,融与大自然中,追根求源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的道家思想的呈现。

3 结论

综上述所说,一个剧目一个演员,总是在表现一种爱和恨,那些“老剧目”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困难时期英雄人物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鄙视,他们有高于常人的爱。而新剧目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爱,也就人的本性中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种回归自然的博爱。他把自己当成是天上的云,河中的水,山中的草……因此他的舞蹈,或是他看的整个世界都存在于美丽的舞蹈之中。“天舞彩虹,月舞山河,水舞玉袖,山舞龙腾,草舞婆姿,树舞摇倒,虎豹舞雄姿,鱼儿舞飘渺。”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或是于它们共舞,或是心中扮成他们与它们而舞之,他们心萌中的思想是一个没有斗争,没有鄙视,只有珍惜,珍惜人类,珍惜自然,珍惜生活,珍惜今天就是美,珍惜今天就是爱。从而把只限与表现塑造英雄形象的单一剧目,扩宽了新的道路,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回归自然,自我表现的天地!

而一个演员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表现自己的心声,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要找战胜什么了,而是要与天地共舞,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鄙视一切,而是珍惜大自然,发现自我。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也正是与儒家思想所不同的道家思想在新时代的高度发挥,从而为“古典舞”扩展了新的道路,表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从“庄子化碟”的梦幻,到李白“举杯邀明越对影成三人”的醉舞,在到郭沫若的“女神”中的美化的事物,再到今天“古典舞”中出现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的新剧目,一条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浪漫主义延续着、发展着超出了时代步伐的想象,已经影响着“古典舞”,并将继续影响着她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教与舞蹈[M].刘建,孙龙奎.“民族出版社”,1998.

[2] 于平.舞蹈形态学[J].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1998.

第2篇: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求真书法 书法太极 书法心灵模型 象音法

一、求真书法的来由

经过一段时间潜心钻研汉字造字与书法的相互之后,我们敏锐地察觉:当下的书法,由于被归入西方文化体系里所讲的艺术门类,令许多习练书法者大多只获得了书法中的有形之美,此为常美,而书法本身还有无形之美,此乃非常美。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于是,我们依据追求标准,把追求常美的当下书法归为求美书法,把追求非常美的我们的书法归为求真书法。如此区别后,我们发现,求真书法已触及东晋书法家卫夫人所讲“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的书道层面,这本是文言文中“书”字所固有的,只不过在白话文里被“书法”的“法”字所遮蔽了。经此格义,我们觉得“书”转译为“书法”欠妥,改为“书道”好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书法文化里的神秘性信息。此为我们的一点书法主张。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有了两点收获:

跳出艺术看书法,发现美里藏真;

跳出“书法”看书法,发现法外有道。

因此,我们认为:书道者,金山也,而求真书法乃开采金山的有效工具也。

二、求真书法道路

用文字表述如下:

第一级初学者:有一定书法常识,能区分写字与书法的外在区别与内在联系;

第二级书法匠:已掌握了一些书法技巧;

第三级书法家:有自己的书法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第四级书法宗师:已找到攀登书法山之路。

我们认为:书法道路清晰了,习练书法才会心中有数;心中有数了,才会持之以恒;而持之以恒则定能达到彼岸;过程实实在在,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本书法道路的最大特色有二:1.理论先行;2.非临摹。

上述四级书者共同构成求真书法的书坛。

三、法、理、道─── 汉字造字之我见

当下,人们在谈论汉字造字时,第一反应首先会想到的是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鲜有人触及法背后的理和道,本篇尝试探索之。

一般认为,象形字是最初始的汉字。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法;该法可简要描述为:用线条直接描画视觉所见实物的外部轮廓特征,所得图像与实物挂起钩,指代实物,即成为象形字。例字:山,木,羊,牛,马,日,月,等等。就这样,实物被转化为汉字。细心分析,象形字的文字要素有二:形与义,形即图像,义即实物,此义为物义;形与义的相互关系,可用中医术语理解为:形为表,义为里,表里如一,形义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形即象型,象形法乃象物像也。若对象形法进行浓缩,可表述为:画形指义。

指事法是象形法变化了一点点。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在构形方面,只在象形字里加上了指示符号;在构义方面,不再指代实物整体,而是指向整体实物中的细部。例字:本(在木字下部加一划,指代树木的根部),末(在木字上部加一划,指代树木的枝枝叶叶),刃(在刀字里加一点,指代刀的锋利部份),等等。从某种意义上看,指事法可理解为指示法。比较象形字与指事字会发现:象形字之义为大物义,而指事字之义为小物义;象形法象大物像,而指事法象小物像。数字是特殊的指事字,数目、数量即其义,此义为数义,乃象数像也。例字:一、二、三、十,等等。就这样,数也被转化为汉字。

会意法是指事法前进了一点点。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在构形方面,应用了指事字所得数量的成果转而对象形字进行数量叠加;在构义方面,采用了新方式──意会。例字:林(两个木,其义可意会为树林),森(三个木,其义可意会为许多树木的大树林,即森林),休(人靠在树旁,其义可意会为休息),卡(不上不下,其义可意会为卡住),等等。从某种意义上看,会意法可理解为汇义法。休、卡这一类会意字,其义为事,此义为事义。会意法乃象事像也。就这样,事也被转化为汉字。会意法可浓缩为:拼形示义。

以上三种汉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见形知义,即非常直观、直白,因此,以上三种造字方法可统归 象形类造字法。若对此类造字法进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为:造形表义,或假形表义,或假形载义,或寓义于形,或注义入形。理乃法之形而上也。

在象形类造字法的基础上,古人触类旁通对听觉听到的、无形但实在的声音也进行造字,产生了象音法。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在构形方面沿用会意法拼形的路子;在构义方面,采用了新方式──重义,即分为阳义和阴义,或者说浅义和深义,共两层。以鸣字为例,字形上:口+鸟;字义上:阳义或浅义指鸟张开嘴巴,阴义或深义指鸟的叫声,此义为音义。其它例字还有:啼(鸡的叫声),吠(狗的叫声),等等。就这样,古人巧借外力把声音转注入汉字,令汉字实现了有声化、可读化,极大地帮助记忆汉字。逆向思之,此乃实现了无形的声音汉字化、有形化也。从某种意义上看,象音法可理解为录音法。象音法乃象音像也。象音字的特点是见形知音。文字要素增加了一项:音。象音法可浓缩为:拼形示音。若对此法进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为:借形表音,或借形载音,或寓音于形,或注音入形。象音字在汉字造字上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汉字从无声时期进入有声时期,是汉字造字的重要分水岭。估计,象形类汉字的发音是后来重新赋注的。

在上述两类造字法的基础上,古人对纯想象的、精神性的、虚的东西,即心觉的东西也进行造字。于是,出现了形声法。此法可公式化为:形符+声符表意。意者,虚义也,义之义也,义之形而上也,此为意义。例字:增、赠、憎,等等。形声法令虚的东西实化,无形的东西有形化。逆向思之,乃实现无形的意汉字化,意被转化为汉字。从某种意义上看,形声法可理解为象意法或摄意法。形声法乃象意像。文字要素再增加了一项:意。形声法可浓缩为:拼符示意。若对此法进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为:借符表意,或借符载意,或寓意于符,或注意入符。

至此,汉字造字经历了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心觉,从外到内,从象实像到象虚像,从表义到表音再到表意,对有形、无形的东西均可造字。其内涵由实而虚,外延由小而大,由有限而无限,逐步推扩。若对上述三类造字法的造字之理进行一般化处理,可得:作形表×,或作形载×,或寓×于形,或注×入形;×可以是义,可以是音,可以是意,或许还可以是其它。而对此理再抽“象”,可得造字之道,表述为:寓无限于有限,或注无形入有形,或注阴入阳,或假阳注阴。道是理的形而上也。由此,汉字造字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造字自由。

四、源与流

根据前述汉字造字理论,我们对书法史有如下理解。

1、关于书法之源

查有关文献的记载,书法之源可追溯至秦代程邈创隶书。程氏所下功夫至少有两重:浅层或阳层,把作为字体的小篆的笔划化圆为直,变连续为断绝,字形改长为扁;深层或阴层,小篆隐含传统汉字造字六法,像味浓烈,程氏把其构字的部件、组件符号化、抽象化,成为无像之象,即由实变虚,从而实现从字体到书体的蜕变。若对此进行抽“像”,可得其变之理,表述为:抽旧像注新象。字体,像也;书体,象也。因此,程氏洞开了书法世界的大门,结束了无书法的旧时代开创了有书法的新纪元。

2、关于书法之流

隶书之后,楷书、行书、草书等新书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流变可理解为书体衍化史。

在书法流变过程中,不同书体有不同书法风格,同一书体也有不同书法风格,关键在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书法家,同一时代也有不同风格的书法家。而书法家所用书法之理,大致如程氏隶变之理,只不过稍稍改变为:抽旧象而注新象。所以,从另一意义上说,书法流变又可理解为书法风格演化史。

若对书法风格演化再深究之,抽“象”之,则会发现:隶书体现着强秦严正雄浑、气吞山河的气概,可理解为法家势、法、术思想体系的隶书化、有形化、阳化;逆向思之,法家思想的精神乃隶书的书法标准,即其魂。及后,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体现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形象,可理解为实现了儒家思想楷书化、有形化、阳化,儒家思想的精神成为其楷书的书法标准,即其魂。张旭、怀素的草书作品体现着道家大象无形、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可理解为实现了道家思想草书化、有形化、阳化,道家思想的精神成为其草书的书法标准,即其魂。所以,从此意义上说,书法流变又可理解为书法标准变化史。

若把法家思想的精神、儒家思想的精神、道家思想的精神视为相,则对上述隶书化、楷书化、草书化可作一般化处理,表述为:抽象而注相,或注相入象,即注精神入书法,犹如注水入瓶,而进一步抽“象”之,可得书法之道,表述为:寓无形之书意于有形之书形,或注书意入书形,或假书形载书意,即书意书形化。

3、结论

欲把握书法史,至少要抓住两个关键字:源、流;欲把握书法的精妙,至少要抓住三个关键字:像、象、相。

得法未得理者,能用法象像,书法匠也;得理未得道者,能以理象象,书法家也;法、理、道全得者,能借道象相,书法宗师也。

五、节外生枝─── 汉字造字与书法的关系

根据前述,就汉字造字而言,每一类每一种造字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造字技巧,三类五种造字法的造字技巧合起来就构成了全套完整的汉字造字技术,再糅合造字的三个层次:法、理、道,则形成了汉字造字哲学,即汉字造字的智慧。

同理,就书法而言,每一种书法风格都有各自不同的书法技巧,各种书体不同的书法技巧串起来就构成了全套完整的书法技术,再糅合书法的三个层面:像、象、相,则形成了书法哲学,即书法的智慧。

若把汉字造字与书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书法可理解为另类造字,乃另类象意法造字也,这不是在法的意义上造字,而是在理、道的意义上的另类造字。若更深入去分析,二者的关系可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概括为:汉字造字是本,书法是末;汉字造字是体,书法是用;汉字造字是源,书法是泉;因此,书法是汉字造字的节外生枝。若把本末合一、体用合一、源泉合一,三合一,大而化之:书法是让汉字之形说话,书法是大写意之文章。此为我们的书法观。

六、书形与书意构成太极─── 求真书法的哲学

该模型的结构可具象地理解为:状若果实。

由表及里,用文字表述如下:

第一层:情绪。主要指喜、怒、哀、乐等。通常是“我”受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应激反应。大致与性格有关。

第二层:情感。主要指爱、恨、忧、愁等。通常是“我”对外界事物思考之后的心理反应,带有一定主观性。大致与个性有关。

第三层:情操。主要指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品行表现。通常是“我”对外界事物深思之后的外在行为,具有一定思想性──以某种政治信仰为标准。大致与品德、品格有关。

第四层:情怀。主要指一个人自觉是人类的一份子而具备的根本精神品质。通常是“我”对外界综合考量之后的境界,具有一定精神性──以某种精神信仰为标准。大致与人格有关。

第五层:未明。可能是“我”对宇宙有自我定义之后的神秘状态。

一般地,由表及里,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稳定。若视此模型为一把无形的心梳,能令心灵有序化;若视之为一把无形的心灵密钥,能打开心灵枷锁,甚至能进行心灵洗礼;等等。总而言之,解放思想,释放精神,方能让心自由飞翔。

据此,习练求真书法者,至少要过五关:

第一关:情绪自由。指能够娴熟地运用求真书法太极,轻松自如地把情绪即时转注入书法,实现情绪──书意书形化、有形化、阳化。关键要先打开感觉开关。

第二关:情感自由。指能够轻松自如地把情感转注入书法,实现情感──书意书形化、有形化、阳化。关键要先打开知觉开关。

第三关:情操自由。大致同上。关键要先打开感受开关。

第四关:情怀自由。大致同上。关键要先打开感悟开关。

第五关:书法自由。因人而宜。

其背后的道理是:满则益(溢)。

建议:习练求真书法时,只写有感触、有感觉,有感受、有感悟、有感应的字、词、句等,最好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总而言之,真是灵魂。

八、创造性意识一条龙───创造性意识路线图

一般而言,创造性意识的出现、发展、成熟,大致要经历如下的过程:

灵光一现,即灵感,可能是创造性意识的最初始状态。而这之前大多有一个无意识的积淀阶段,灵感的出现通常是受某些特殊的东西所刺激,身体某个开关被激活了。有人把此种现象诗意地描述为:心弦被拨动了。若能迅速地采取行动捕捉住,例如一个字,一个符号,将灵感转化为想法,则想法就成为了创造性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当把想法与别人互动,若得到肯定或鼓励,继续采取相应的行为,例如找资讯,强化想法转化为主意、主张或观念,则主意、主张或观念就成为创造性意识的第三种状态。运用各种思维手段,对主意、主张或观念作进一步深化,凝固为概念,则概念成为创造性意识的第四种状态。概念经过丰富和充实就会产生思想,则思想成为创造性意识的第五种状态。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把相关的多种思想认真梳理、比较,使之系统化,总结为理论,则理论是创造性意识的第六种状态。例如,法家势、法、术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即成为秦统一六国的指导理论。若理论能联系实际,经过实践,或成功,或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必然会升华出一套哲学,则哲学是创造性意识的第七种状态。哲学者,捷学也,走捷径的学问也。此即创造性意识一条龙。

九、构筑书法人生道路的技术

本篇由下列A、B、C三部分有机构成。

A、活出真我的本色

在当下的许多主流媒体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常并举;这三者相互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以下尝试梳理之。

(一)、区别

1、世界观

简而言之,是指“我”对所生存社会的总的看法。至少涉及三方面:①历史。一般地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通常,时代不同,社会也不同,人们的世界观亦不同;时间跨度越大,世界观越深厚。②社会范围。例如,村级范围的社会,镇级范围的社会,直至国家级范围的社会,地球村范围的社会,即世界。一般地,空间跨度越大,对社会了解越全面。③社会深浅。这主要是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认识。一般而言,社会范围小,社会结构简单,人性纯朴;反之,社会范围大,社会结构繁多,人性复杂。

2、价值观

简而言之,是指“我”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由于每个人所接受的思想不同,所持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舍也就不尽相同。例如,接受道家思想者,大多以恬淡自然为价值取向标准;而接受儒家思想者,大多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取舍标准。

3、人生观

简而言之,是指“我”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具体而言,就是赋予人生某种意义。例如,历代的政治精英们大多以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生存的意义,此即其人生观。通常,人生境界不同,人生观也不同;人生不同阶段,人生观也不尽相同。

(二)、联系

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而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即如何赋予人生意义、选择走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这就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即其接受何种思想作为价值取向、价值取舍的标准;而接受何种思想,又进一步涉及其世界观,即其对社会的认识,包括对不同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等等。因此,这三者的关系是: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生观;世界观对外,价值观对内,一内一外,一阴一阳构成太极,无形也;走出的人生道路,有迹可循,有纹有路,有形也;无形有形构成太极。

(三)、结论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人生──即“我”的三块基石,直接影响“我”的人生半径的长短,对生活感受的深浅,人生质量的高低,人格魅力的强弱,个人场的大小,等等,因此,可视为人生三大指标或三大参数。

B、你的宇宙会因你的宇宙观变化而变化?──跟宇宙谈谈

(一)、“我”为什么要有宇宙观?

互联网诞生,可能标志着人类已迈入了地球村时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可能是浑然一体、均衡。这个时代可能是宇宙世代的重要阶段。宇宙世代可能是宇宙公民的时代。

欲从地球村村民转变为宇宙公民,实现身份华丽转变,关键可能在于是否有自己的宇宙观。有自己宇宙观者,才能拥有完全健康的心智,各色说辞理论才不能左右自己的是非善恶;有自己宇宙观者,方能占宇宙一席之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用自己的宇宙观观世界,则洞若观火;用自己的宇宙观观宇宙,则一目了然。

(二)、究竟什么是宇宙观?

欲弄清楚什么是宇宙观,须先搞清楚宇宙是什么。在当下的汉语语境里,由于西学东渐的缘故,宇宙一词的含义主要来自西方天文学。而在西方天文学里,宇宙一词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中世纪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观测研究,提出日心说取代了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宇宙由地球变成太阳系;哥白尼之后,观测手段不断发展,宇宙又从太阳系变成银河系;而当下,西方天文学家倾向于宇宙无中心。据此,可以说,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宇宙是天文学意义的,是科学层面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宇宙一词其实是指宇宙观,大致可理解为一位哲学家的学问基石。曾有一位哲学家给宇宙下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宇者,本义为房子,引伸为空间,以小见大也;宙者,空间也。

细心比较中西二者,不难发现:西方所讲的宇宙,其实类似于宇宙模型,偏科学性;中国古代的宇宙,其实是宇宙观,偏哲学性;科学讲究实证,而哲学讲究思辨,不可混为一谈。

(三)、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宇宙观?

我们认为,地球村时代的宇宙观可能是:宇宙可以自定义。

我们尝试把宇宙定义为:以任意点为球心,半径可无限的球状物。这是一种数理式定义法,估计还有非数理式定义法,因人而异。

(四)、结论

宇宙观是人生──即“我”的基石的基石。

(五)、猜想

你的宇宙可能会因你的宇宙观变化而变化?

C、跟人生谈谈───站在哲学巨人冯友兰先生的肩膀上

已故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晚年总结自己大半生的人生经历,提出了人生四重境界学说。可简述如下:

自然境界。人生观:“我”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自觉地使自然界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价值观:按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去做事。

功利境界。人生观:意识到“我”的主体地位而追求个人目的的实现;价值观:意识到为自己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人生观:自觉“我”作为人类而存在,并努力使“小我”融会于“大我”之中;价值观:意识到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有利他的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人生观:超越道德境界,自觉地达到“我”与自然界的合一。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并为宇宙利益而做各种事。

境界不同,追求不同,各行其道。

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可以把此学说理解为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且呈螺旋式上升,越走越宽广,状如螺丝钉。为了进一步夯实此人生道路,我们对该道路的横切面设计如下:基石层为宇宙观,然后由深至浅分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可图示为: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宇宙观

此人生道路,暂命名为:金色大道。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人生学即人生道路学,道路不同,人生亦不尽相同。

全文可视为我们的书法人生学。

参考文献:

[1]黎孟德.书法讲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聂清.道教与书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3]谢光辉.汉语字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4]葛承雍.书法与文化十讲.文物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5]董伟嘉,敖群.汉字知识与汉字问题.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1版;

第3篇: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健身气功 养生保健 内外兼修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2-05

1 健身气功的起源

中华神州乃健身气功发祥之地,健身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古代原始健身气功逐渐演变为导引、吐纳、食气,独立运用于健身和医疗保健,成为祖国医学五大医疗技术的一部分。后经诸子百家,儒、道、佛、医纷纷研究应用,世代传习发展成为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健身方法。广大民众运用这种医疗健身方法,从修炼健身气功中受到了健身、祛病、延年的益处。现代人所了解的健身气功,有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六字诀等养生保健功法。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民族人们就发现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人体通过打呵欠、伸懒腰等动作,并配合深而长的呼吸、身体通常保持静坐、站立或者活动四肢的方式来调节局部或者全身的疼痛,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和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放松和减少疼痛的功效作用,因此也具有了医疗和保健的作用。根据古书历史的早前记载早在四千多年的“尧”时期就有了通过“舞”的方式来却病治病的记录。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华夏氏族部落初期时代,人们为了抵御阴天多雨、天气阴湿等条件和气候对人们身体的侵害,人们通过练“舞”的方法来驱赶身体的湿气,通过这种练“舞”的方式动作来使肌肉和关节通达的目的。这里所提到的练“舞”是早期导引术的前身,也同样是健身气功早期的初级形式。总之,健身气功是华夏民族人们早期与大自然恶劣条件和环境斗争的产物。从此之后,健身气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史书中所记载的“吹”、“嘘”之法、导引之术、吐故纳新等法都是健身气功的早期形式,而后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创新。

在健身气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还模仿动物的习性和运动的特点,诸如飞禽走兽的爬行、跳跃、展翅等动作,补充和矫正人体的不足。汉末名医华佗,通过观察摹仿自然界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鹤的动作优点,创造出一套五禽戏的导引法。这些健身气功的萌芽,为后世的健身气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尚有文献记载中却很少见到有“气功”二字,见到的都是导引、行气、吐纳、禅定、修道、练丹等,多达几十种之多。据考证“健身气功”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署名为许逊道士所著的《灵敛子》一书,书中提到“气若功成,筋骨如柔、百关调畅。”另有学者认为,健身气功术语最早见于《太清调气经》。

2 健身气功的概述

2.1 “健身气功”一词的由来

根据古代多数学者和史学家的研究和公认结果认为,健身气功一词最早可见为在中国晋代记载的《灵剑子》一书,此书详细简述了健身气功,而此后同样有很多的史学大家和学者等编著了《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一书中也详细的提及健身气功一词。然而有很多学者和史学研究者认为健身气功最早其实是在《太清调气经》中,在中国古代很多的书籍当中都提及了健身气功一词。这里所提及的健身气功有明确的意义,健身气功中的气所指气术,而健身气功中的功所指功德,而并非人们想象当中的武术功夫,因此,早期健身气功所指的总体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修炼者可以通过修炼气术的身体动作,并伴随自身的修身修德的方法,因此这里这里早期所提及的健身气功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一特定含义的代名词。因此从这以后的漫长历史记载当中,随着中华健身气功功法逐渐与宗教慢慢结合在一起,而时值明清时代,中华民族的宗教活动逐渐从繁荣走向衰退,中华传统武术与健身气功慢慢的相结合到一起,而后最终形成了健身气功。其中对今人影响较大的易筋经主要以强调气为主,反复强调练气的重要性,道家武术也十分重视练气,武当拳注重内功的修炼,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达到提高内功修炼的地步,通过内功的提高,来增强外功的修炼,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功法。传统拳术的很多功法都强调内功的修炼,没有很好的修炼内功,外功自然也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习武之人非常注重内功的修炼,注意气的运行,通过内功的不断修炼来提高内功功利,有利于外功修炼。

2.2 健身气功的定义

健身气功是一种练气的功法,通过深呼吸配合肢体的动作来达到对身心的调节的健身方式方法。这种健身气功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自身身体形态和精神状态的调节和修炼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主动的进行自我整体性调整,从而起到了自我修正、调节、调整和修复的过程。健身气功中所指的“气”是真气,真气中又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两种。先天之气又可以分为精气和元气两种。先天之气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和动力之源。后天之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来源。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都是依靠先天之气所推动,而后通过后天之气不断的对身体补养。两者之间相互依靠,互为存在的基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真气。练习健身气功就是指通过使真气在体内经络运行,通达身体内脏器官和四肢,达到疏通活血,增强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提高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了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在我国刘贵珍早在1987年就在其再版的《健身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对健身气功做出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的阐述:“健身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代医书中都有记载。诸如:‘吐纳’、‘导引’、‘定功’、‘静功’、‘内功’、‘调息’、‘静坐’等都属于健身气功的范围。这里所提及的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健身气功的论及,同样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通过调气、身体动作的变化来增强修炼者的元气为主要目的。在中国古代传统养生学理论当中,气的意义较为广泛,并且从人体自身来讲,气是一切自然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的基础,并且包含了人体自身的全部生命活动,如果生命活动一旦停止,气也就会随后而逐渐消失。健身气功功法中所指的元气的强弱是决定着人体自身体质强弱的关键,元气强则身强,元气弱则身弱。所以,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法称之为健身气功,这充分体现了‘以气为本’的祖国医学传统理论观点”。

3 健身气功的分类

3.1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类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健身气功可分为性功、命功和性命双修功。我国古代的道、佛等家都重视性命功的修持。道家以精、气、神为本;医家以精、气、神皆为性命修炼的主旨,而性命双修则集性功、命功之大成,为佛道功法之根本大法。

第一,性功。“性”指心性、神意的活动。古称“心为地,性为王,王居心地上”(《坛经》)。性功主要从练神人手,完全集中于意识活动的锻炼。开始多从上丹田练起(但守上丹田者并非都属于性功),或不靠意守,任其自然。佛家参禅,以及以一念代万念等凡以调心为主的功法均属于此。当然,涵养道德,陶冶性情也属性功范畴,脑力劳动者宜练此功。

第二,命功。命指肾精以及身躯有形之物与气。命功从练精入手,有聚津生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阶段,开始多守下丹田。导引、按跷等凡是以调身为主的功法多属此。

第三,性命双修功。首先,任何一种功法的高级阶段都双修。有先修性功,而后修命功以完,先有修命功,后修性功以完双修者;有开始就上练神慧以修性,下炼元精以修命而行双修者。总之,性命双修对于任何功,特别是道佛两家功法都特别重要。

3.2 从练功的姿态分类

总体上可分为动静两大类。凡是具有形体运动的统称为动功,保持静态姿势的称为静功。动功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静功则是外静而内动,强调意和气的锻炼。因此古有“内练精气神(或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实际上动静内外之分也并非绝对的,往往是动静结合,内外兼练。

第一,站功。站功又可以称为站桩,它是练习健身气功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练习武术的基本功,也是练习武术典型内功之一,对增强习练者的内力有较好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运用真气等效果。熟话说得好: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练起;站桩是内家拳的基本功,武术习练者都非常重视站桩的练习,站桩适合的人群较为广泛,男女老少都可以练习站桩,通过站桩的练习来增强体质。练习站桩要注意其动作要领,首先两脚站立并与肩同宽,通过调身、调息、调整呼吸的方法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两膝关节略微曲,上手在体前抱拢,两手要求与肩关节同宽,同时五指保持张开,要充分体会沉肩坠肘的动作要领,同时要求含胸拔背、头顶百会、松腰、尾闾上提等动作要领,同时保持目视前方,心无杂念。

第二,坐功。是静功锻炼的基本姿势。此法易于启动真气而不外散,有助于打通经络,并观察内景,故为历代健身气功界所推祟。坐功姿势也有多种,通常有平坐(坐在椅、凳上)、盘膝坐(又分为自然盘即散盘;单盘即其中一足上抵会阴,另一足置于大腿根部;双盘即两足分别压于两腿上)俗称“五心朝天坐”和跪坐(跪姿,臀部坐在小腿和足上)等多种。

第三,卧功。以卧式练功。作用与坐功相似,启动真气稍慢,较坐功更有利于放松入静,但也易入睡。卧功姿势又有侧卧和仰卧之分。以卧姿练功,气机发动较其他方式明显。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卧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第四,行功。在行进中练的功法。行功多从武术的一些基本步法脱胎而来的,如太极拳中的蜗步,八封掌中的磷泥步等等。行功易学易练,也不易出偏差,而且有和畅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实际上,多数健身气功功法是动静相兼:一是练动功又兼有静功,二是某些功法具有动静两种特点,要求外动内静,由动归静。

3.3 从健身气功流派的角度来看

历史上存在着医、儒、道、释、武等不同流派的修炼方法,实际上这是同源而异流。在修炼方法上各流派互相渗透、互相移植,已无法界定清楚,不过在修炼目的方面,却是各不相同的。但儒、道、释、医、武各家的修炼方法都有健身作用,健身气功应广征博采,取其精华。

3.3.1 道家健身气功

道家的创始人普遍认为是老子,老子之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后又发展的很多信奉老子的道教组织同样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的鼻祖,而实际上老子也是继承了前人的道德思想,后来才逐渐总结出道家思想的核心“道”与“德”学说。道家健身气功的精髓核心是主张修生养性,并提出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之说的理论。练习时通过练习丹田之气来达到性命双修的功效目的。其核心思想在于人要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清静无为的方法进行修炼自身,已达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几千年来崇拜“道德”学说的人们按照这种理论来修炼自己,有的组织了宗教,加进了其它目的,但是都有共同的修炼内容。总的来讲道家健身气功有―个共同特点,即是按照“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来修炼的。道家健身气功术法林立,内容丰富。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故以精、气、神为修炼的基础,以宝精、固气、啬神为修炼原则,从而达到精足、气充、神旺的目的。道家健身气功十分重视自身内功的修炼,强调性命双修,注重精气神的修炼,并终结了一整套完整的从有为到无为和练功先修命后练习养性的理论基础,在练功时还有相应的功法口诀予以指导。无论动功、静功都是有理论、有系统、有次第、有方法,并且还有一套纠治练功偏差的方法,以及练功与“服饵”相结合的营养学和炼丹炼汞的技术。这一系列所谓“有为无为”、“修命养性”以及医药、炼丹、服饵、吐纳、导引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3.3.2 儒家健身气功

儒家健身气功的功法特点可以总结为人与社会为核心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习练者内心的修养和社会实践为目的。儒家健身气功的基本练习方法是通过儒家传统创始人孔子所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先秦儒家的许多著作中有关健身气功理论的论述,然而并没有真正形成了儒家功,当时所指的健身气功只是总结了修炼者健身气功的实践感悟。儒家健身气功的理论学者认为健身气功修炼以静为主,健身气功的修炼方式上主张以静坐为主,其功法来源主要来源于佛道两家。儒家健身气功主要以练习修炼者的“心”为主要内容,着重体现在儒家健身气功的道德的修炼和陶冶,在修炼者练习健身气功时引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又重视修炼者自身的治学,从中提取修养生机之气。儒家健身气功重点强调了“修身”,并在此基础之上用“齐家”和“治国”加与延续,而后又反向重复“修身”的一个循环的过程,儒家健身气功通过这三者之间的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最终形成了儒家健身气功的独特风格特点。

3.3.3 佛家健身气功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由古印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所创立,佛家健身气功是以佛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达到成佛、修成正果的最终目的。佛教自从传人我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历代君王的高度重视,反观佛家健身气功就可以知道功法和佛家思想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其中的健身气功部分是以坐禅和意念活动为主的,能产生一些健身气功功能和练成舍利子等等。中国佛家健身气功又有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众多流派,其中每一派又分出无数支流,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乃是举数之言,实则是“法门无量”的。佛家健身气功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讲求“依戒资定,由定生慧,依慧而断除妄惑,显发真理”。

3.3.4 医家健身气功

医家健身气功是以医疗健身为目的之健身气功,吸收融合各种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自我锻炼方法,这里与道家、佛家健身气功是交叉的,道家、佛家健身气功可以健身,也可以给人治病,医家健身气功中也有关于道家、佛家练功时修炼的成分。与道家相比,医家更重人体本身的生命运动,对于经络、脏腑的气化过程和规律,有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医家健身气功不仅是医家修身治学的基本实践,也是医家济人惠世的重要方术。《黄帝内经》所列医家治病的五种主要方法中的导引、按跷、吐纳、行气本身就是健身气功,而按摩、针灸亦和健身气功有密切关系。由于各派健身气功修炼的目的不同,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医疗健身气功方面,《黄帝内经》对健身气功理论进行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后世医家结合自身的练功体会和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对此进行了补充,使之逐渐完善。对于儒家健身气功从传承和不断发展的角度讲,它是以孔子为创始鼻祖,而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健身气功主要以静坐的方式进行修炼,在修炼的同时加上并融合了中庸的儒家思想精华,松静自然、练养相兼、准确活泼等练功原则中,无不深深地烙上了儒家中庸核心思想的烙印。中医健身气功学中的和,也是儒家中庸核心思想之说的不断影响,并掺杂渗透的结果。此外,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中以卦象及其变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更是健身气功说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充实了儒家武术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

3.3.5 武术健身气功

武术在古代作为军事专用技能并没有在民间真正得到传播,直到明清时代才真正融入民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武术健身气功顾名思义就是武术和健身气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功法技能,是兼顾技击和养生的一种功法,它主张内外双修,动静兼顾。武术健身气功习练者十分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意念、呼吸、发力和动作的有机结合,在练习武术健身气功时注重气的运用,其功法的核心要领是以意念带动气、以气来引导动作发力,从而达到增进自身体质的目的,同时也能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4 健身气功对人体的影响

4.1 健身气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非常重视肢体运动和呼吸的配合,在练习传统健身气功是通常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要做到呼吸和动作的协调配合,采用深而缓慢的呼吸方式。在联系中,练习者通过调整呼吸方式,使得机体呼吸速度减缓,由通常的每分钟十六次到二十次,逐渐减少到每分钟十一、二次,传统健身气功练习者的呼吸速度变慢,呼吸的深度逐步增加,因为机体呼吸深度的加深,潮气量也会随之增加,增加了机体肺泡的通气量,提高了呼吸细胞摄氧的能力,相应的改善了肺换气的能力,提高了肺呼吸细胞的气体交换律。这种深而缓慢的呼吸方式对呼吸机起着锻炼的作用,对改善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对于人体呼吸方面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通过深而长得呼吸,能有效把肺组织内的浊气有效排除,吸入较多新鲜的氧气,通过这种方式的呼吸运动能有效增强机体肺部组织的弹性,可以有效降低肋软骨的钙化率,增强胸廓的呼吸活动能力,这可以有效防治肺气肿。

4.2 健身气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支配机体组织和器官的中区枢纽,人体通过控制神经系统来不断调整从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的大脑的神经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很大,当练习者进行传统健身气功锻炼的时候,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脑神经细胞需要更多的氧,这样可以加快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对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有着较好的影响,从而能有效延缓大脑的衰老。练习传统健身气功要求心静,精神专一,身体放松条件下进行的锻炼,沉肩坠肘,上顶下沉,练习传统健身气功动作时要注意,动作不能僵硬,要求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不间断,其动作的发力点在脚上,通过腿发力来完成动作,腰是上体运动的轴心,以腰来带动手臂的动作,脚、腿、腰、手的运动腰一气呵成,周身协调,动作连绵不断,传统健身气功动作是由肌肉和骨骼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来完成,通过传统健身气功的运动可以锻炼到肌肉和骨骼,同时也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细胞比年轻时要少得多,神经细胞会出现凋亡现象,进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相互协调能力不断下降,机体细胞的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逐渐变慢。传统健身气功的动作中快慢相间,动静结合,使得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相互转换,这对于由于大脑过度紧张所产生的神经衰弱等症状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传统健身气功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睡眠质量,深度睡眠时间得到延长,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因此建议失眠患者可以把传统健身气功运动作为治疗失眠症的有效健身方法,并长期坚持坚持锻炼。传统健身气功练习时特别要注意上沉下实、气沉丹田,通过腹式呼吸调节呼吸,这种深呼吸方式能使植物神经得到良好的影响。传统健身气功能够对机体大脑神经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协调一致,从而对机体各种神经方面疾病起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4.3 健身气功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向血管输送血液,将血液不断输入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确保机体组织细胞有足够的氧气和充足的营养物质,有效地排除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传统健身气功动作的特点是缓慢柔和,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长期坚持传统健身气功运动能够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有利于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

临床学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参加剧烈的运动,应该从事运动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传统健身气功运动是典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有较好的健身价值,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有效防止肥胖的发生,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减少机体内脂肪的含量,并可以加速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过程,从而还可以有效防止心脏方面疾病的发生。

4.4 健身气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是采用深而缓慢均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即是传统的气沉丹田,机体通过腹式呼吸是对内脏器官的一种柔和的按摩,这种腹式呼吸的自我按摩可以增强胃肠大的蠕动能力,促进机体内脏消化器官的分泌和消化功能,从而提高了机体对所吸收食物的消化,提高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通过这种腹式呼吸的自我按摩能加速机体肠道内代谢垃圾的清除,能够有效缩短代谢垃圾在机体肠道内滞留时间,使得人体出现便秘的情况减少。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参加传统健身气功锻炼可以起到增进机体食欲,有效预防和减少机体由于不能完全消化食物,导致食物在机体内大量残留,从而产生毒素,导致机体产生各种消化方面的疾病。

通常情况下,人们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这个不良的情绪会对机体的消化系统产生消极的影响。思伤脾,怒伤肝,即使再可口的食物也难以下咽。如果人体出入长期的不良情绪当中,就会引发诸如脾胃方面的疾病。而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能有效调节人体的精神系统,消除不良的情绪,因此,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对增加机体消化和吸收系统功能有良好的作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对治疗和预防人体消化和吸收方面的疾病有着良好的作用。

4.5 健身气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有研究实验表明,通过长期的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淋巴等免疫器官的功能,从而促进NK等免疫细胞生成,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样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血清免疫蛋白的含量。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有助于机体延缓衰老。人体的衰老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影响衰老的因素也很多,诸如营养状况、生活习惯、自由基学说等,而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是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人到了中年以后,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等到老年后机体的免疫能力已经很弱,抵抗能力不断下降,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疾病也随之增多,衰老也就越快。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经常练习传统健身气功的人,患感冒和呼吸道方面的疾病等较少,这都是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和听到的事实。

5 结语

第4篇: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艺术;环境设计;环境艺术;传统文化

1引言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暂,但是其发展势头却呈现的十分迅猛,其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但是更多的是它更偏“西化”或者“伪东方化”作品,部分设计师并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分析,断章取义,设计出的一些作品较为肤浅。所以,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怎样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是最为首要的问题。

2概述

2.1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指巧妙运用于建筑、服装、音乐等方面的突出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象构成,以及彰显民族特征的符号、风俗习惯以及形象。此外还包括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体现民族精髓的文化元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将环境内涵与设计理念有机整合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强调艺术理念与环境相融合,并通过光影色彩、空间体型等造型语言呈现出来,以强化基于环境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更好地彰显别样的艺术形式。像现代作品中,室外设计、景观园林、城市规划等均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典型表现。

2.2应用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中国的传统文化悠远留长。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有着尤为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使得环境艺术的设计风格与众不同,有着十分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传统文化的运用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活力。在设计的具体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体现在民族特色上的则更加突出,其能够更好的展现民族优秀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推动效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整合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下,设计作品可以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充分强化,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只有这样,现代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含蓄设计,更能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内涵,还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出来。

2.3应用局限性

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设计理念是西方现代主义,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偏向于西方现代风格,在审美观念上也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西化,这也使得部门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限制于思想环境。同时,在现代科技和快餐式文化占据主流的今天,很所任对于传统文化都缺乏认知,这就造成了诸多文化遗产销声匿迹的场面出现,而一些新一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更为喜欢追求“高、大、上”的设计效果,在思想创新上与传统文化相背离,不能认识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这也就使得传统文化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碍。

3表现形式

3.1情感表达

将思想以实物为载体表现出来即为情感表达。在中国古代,常常会在房屋院落上运用图案及物品陈列形式来表达情感,并且这种委婉的情感表现方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非常受重视,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会参考本地的风土人情,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以此抒情。

3.2图形表达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直接将图形在平面作品上运用,将更直观的作品意义表达出来,这种直接的运用,体现了整合、创新的理念,创造一个积极的方向,它能够与周边的现代环境相融合,使现代环境更具备深刻内涵。例如,沈阳北站的方圆大厦,正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进了中国古代的货币图案,一方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另一方面,又将人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环境艺术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姿态。

3.3神形并举

想要将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神形并举真正实现,必须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度剖析,并结合现代的审美角度,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来进行创新,给传统文化一个文明传承的空间,也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彰显其诗情画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偎相依。

4传统文化的展现途径

4.1结合时代精神,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运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需要结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流行的趋势。也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必须要要结合时代精神,为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注入新鲜血液,要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符合现代的创新理念,这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一起,从而进行高质量的作品设计。在这里我们以最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苏州博物馆为例。这座博物馆的设计者贝律铭先生秉承“中而新,苏而新”以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设计理念为自己故乡设计了苏州博物馆。首先在这座博物馆的外形色彩上和材料的色彩运用上,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选择和周围的建筑物一致,保持了本土的文化特征,将苏州传统的东西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演绎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设计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次,贝律铭先生在设计上使用了“留白”的手法,这种方式让整座博物馆从远处看去非常的明亮,那些勾勒着白墙的深灰色框架和屋顶同周边的苏州传统居民楼交相呼应与融合,使黑、白、灰三种色彩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一抹青绿色的竹林色,正符合江南水乡建筑特点。

4.2创新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者能够从传统文化元素中加工合适的元素应用于设计,但同时也要求设计者敢于尝试、思维活跃并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给予传统文化元素新的表达。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设计者结合传统“塔形”构造融入于现代设计中,概括了塔形结构特点,且塔檐重叠有序,整体宏伟壮观,这其中就涉及了元素的创新,在传统元素的整合下使塔形元素与现代设计在力学、美学等角度中不冲突,并呈现出创新特点的和谐美。创新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设计者应树立创新意识,将传统文化元素中涉及的创新因素融入到现代设计,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效应,创造富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现代创新作品。这样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秉承了创新精神,并以艺术形式得到呈现,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实意义。

5结束语

总体来看,要想使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良好高效的发展,就要充分科学的运用传统文化,只有综合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将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并与实际的设计目标相切合,准确的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就能够达到设计优化的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在实际的发展中能够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苏一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8).

[2]李洁,彭重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0(16):115-116.

[3]钱万成.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传统元素的应用[J].电影评介,2012(21):104-105.

第5篇:简述儒家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固有特征差异性发展轨迹内在规律实质(主流)分析

〖正文〗通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基础不同,以至产生了现代社会体系内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尽相同的体育范畴。为了便于文章的相关阐述,姑且按照文明划分的方法,将西方文明领域的体育范畴称为西方体育;将东方文明领域中的体育范畴称为东方体育。

1: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实质与评价

1.1.对两种思想范畴的概述:

由于文化上存在差异性,所以导致了东西方体育存在着类别和型式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特征:如东方体育虽有比赛存在,但是缺少像西方体育那样体系完整,旗帜鲜明的竟争成份。反观西方体育也绝然不存在诸如东方的"导引"、"养身"、"太极"等运动文化内涵。西方体育秉承"解决争斗"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条道路上:游戏(game)发展成了竞争激烈的比赛(match)。而东方体育本着"摄生"与"天人合一"的基础思路,发展出了不少内涵深远、动作节奏鲜明、柔合舒展,符合人体生长规律,并注重"内外兼修"的非竞技性(或称实用性)运动。这些差别的产生无疑是相关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倘若深究其作用最直接的成因,笔者认为还是应该顾全到东西两大运动流派在基本思想与观念上的差异。

1.2.东方体育范畴的实质分析

--朴素自然哲学的人文模型

1.2.1.中国有五千多年的东方文明史,从文化的归属上看:中国古代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进程,由此基础发展出的中国古代体育自然而然也就属于典型的东方体育范畴。中国古代体育总体目标的侧重是''''修''''与''''养''''目的是强身健体,更深层在于''''心性''''(平衡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较典型的有导引术、养生、太极文化、仿生运动几大项。具体的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各个武术流派的内家功法、王阳明主倡的"心斋"教育、华佗的"五禽戏"等,数不胜数。并且在动作结构上讲求两大基本准则:

其一,模仿生物。如各家、各门及各流派的仿生拳术(蛇形、鸡形等)、及导引气功(五禽戏)。

其二,追求平衡、和谐与统一的三为一体。如:在传统体育成分中养生和技击的各家各流派都讲究内外、形神、动静、刚柔等因素内在的相互协调与促进。

纵观中国古代体育如此格局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古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和推动。细心的研究者不难发现中国的古代体育乃至于整个东方体育领域都融入了极强的哲学色彩。从文化的角度来透析中国古代体育实质上是教育实施和礼仪养成?quot;育人场所"。这种"育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种对"客观机能主观意识"双重肯定的人文观念。

1.2.2.较之于西方体育,中国体育的个性特征极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对体育原理表述的语句之中直接引入了本民族的基本哲学表述手段。这其中极富代表性的有"道"、"阴阳"、"太极"、"两仪"、"乾坤"等。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的体育与中国的医学,文学,诸子百家一样,同属于与哲学因素相互结合综合应用的学科范畴。清代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首先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①"姚本《太极拳谱》的《太极歌》中讲: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②

又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讲:

"吾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③"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则论述中或多或少都有哲学思想的渗透。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中,哲学是无所不在的理论基石,也是形成和孕育较鲜明的体育文化的土壤。对中国哲学系统阐述最早的当属商朝的"易学"思想。将天、地、人关系问题一脉相承的论述积淀与凝结构成了中国体育实质的内在基石。由于天、地、人之间变化的关系是以"乾坤"、"阴阳"等易家概念来对应描述的,所以中国传统体育的特色便在于它是以对人进行"系统运动"为基本理念,并注重全面运动的"人文"化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之中,"生生之变"是基本动力因素。"变者,易"、"穷则变,变则通。"④"法象天地……用中无形,体用一焉。"⑤正如《易·系辞下》中提示的"天地之大德曰生。"⑥(解释为天与地它们主要的"德:功用"就是"生"。)什么是"生"呢?"生"就是要"易?动"、要"变?进"、要运动也即是要发展与变化。既然天、地都有运动和变化,那么作为与天地息息相关的人类则必须与天地相适应、相互和谐。所以就需要遵行"参天地,赞化育"的发展路径。于是乎在对天地之德的适应与追求中,人的准则也与天地之"德"相配。在易学思想的作用下,"与天地之德的呼应"蒙上了古代哲学色彩,被称为"人道"。这种"人道"广泛地应用于政、史、兵、哲、艺、养生(体育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并且成为了整个人文范畴的纲领性思想。

1.2.3.《十二庄首》开篇即讲:

"象法天地,园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⑦其中涵盖了天、地、人(即''''人自然系统''''),还包涵有思想内涵成分(即"心"的范式)和变化发展成分(即"生"所涉及的领域)。这充分体现了该思想中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追求和谐发展,更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合";运动中要"合";变化中要"合";形式上要"合";在思想的抽象层面上更要"合";"合"即是合乎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由于此种原因,"妙变"的思想成为了基本的也是最终的追求。指导思想中的"恒易性"加速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体育领域,以儒家思想的出现为历史界标,人们对于体育成分的最终目标也逐渐由注重形式上的身体锻炼进一步升华为''''通过体育达成对思想的教化目标''''。教育巨匠孔子以朴素的系统思想入手,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由于本身的朴素性,使得对概念本身涵盖了施于身和施于心两个方面,继而又由于历史的迁移就诞生了由"体育育体"而至"体育育心"的侧重和转移。"修身"这一倡导就逐渐侧重"养性"并且为之服务。在之后儒学广泛应用的封建社会时期,为人注重的是只重内心境界而轻身心并完的所谓"心学"。在儒学占主导思想的封建社会中体育思想受到了片面教育思想的禁锢,体育对身体的客观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无论是孔子?quot;修身"、还是庄子号召"静坐",都是将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导向了"意念层次"。意念的作用和"修身"的片面使得中国体育如同中国艺术一样是以"意境"、"气势"等抽象概念为标准进行最高级的评价;也才使得中国出现诸如"养意"、"炼气"的独特体育文化走向。

1.2.4.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体育是哲学的具体化和体现,并且时刻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协调,有别于西方体育自我的张扬和与自然背离的抗争精神。中国的体育形式多是以"平和"为主,对运动量的有效性重视程度较高。中国人讲养生,向往于广阔的无限自然中把握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实质和进一步对这种实质的适应及把握。由此而展开,自然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体育范畴。这种体育思想在发挥体育功能的同时还在诠释着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系统规律;讲解着万事万物在自然界的相互转化。可以将中国传统体育范畴理解成为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即:"道阴阳五行客观存在人"。

这是以人的运动来模拟自然运动的形式,整个运动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世界观的模型。涵括起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体育是华夏民族对自然及宇宙认识过程的记录,它是中国哲学范畴走向具体人格化历程的产物,是向往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对宇宙和自然进行分析综合的"宇宙人生"模型。

1.3.西方体育的实质

--迸发生命的物理模型:

1.3.1.着眼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以古代希腊的迅速兴起为标志。体育也在古希腊的人的科学思想带动下步入文化领域。古希腊一方面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另一方面也拥有充足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成果表现于数学和物理两个领域。对这些成果的发现和不断追求使得古希腊人逐渐强化了"力图对抗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那种功能性身体能力的追求。这种意识在古希腊文明发展中的不断积累和激化;不断发展和运用之下终于使得物理量发展为体育标定手段;形成以物理量?quot;评价成果和进行分析"为特点的西方体育范畴。这其中也包括以人体生理解剖为依据,附以身体形态发展并提高生理功能为主要目标的竞技运动。从以上的简述中可以看出西方体育是在其思想进程与科学进步在文化层面上的延伸。

英国哲学家B·罗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首章的开篇即讲道:"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以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⑧的确,以一个生存于欧洲南方极偏地域的希腊民族,在公元前7至5世纪时仅用200多年便赶超了古埃圾和古巴比伦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这种飞跃产生的原因何在?在希腊兴起的历史背景中,有一种文化现象光茫夺目,那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伟大创举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项盛会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曾拥有过的独立体育概念范畴,是一个高级的文化形态。虽然只凭这一闪光点来解释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显得苍白。但是,从思想的层次看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它确是一剂文明进步强心剂"。古奥运会的出现极有针对的揭示了当时希腊已然高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力量"。并且追求的是解放人类本望和以此升华出的对生物道德的发展尺度。这有别于中国古代人自然"系统本位,而是另一种文明特有的"人性本位"思想。一种象征战胜与超越、征服与统率的精神意志。"人性本位"是西方独特价值取向的最高层反映,更是一种有别于东方民族意识模式的"力量追求"。

1.3.2.与东方相同的是,西方也有过崇拜现象。并且其中有些成份在经过历史淘洗之后,以一种"伪装"的变迁仍存于现代人类意识之中,体育恰是其中之一。海洋文明之初,面对"莫测凶险的"自然环境没有独立健全的自我力量便无法生存。对生存的渴望便将自我建立于"力"的崇拜之上,形成对力量的崇尚--"我即力量,力即自我"。从闻名于世?quot;希腊雕塑"可以想见:完美而全能的力感是深为古希腊人所向往的。这种艺术形式即可以视作古希腊对力膜拜的图腾,也可以看作是力量与英雄的象征。而这种将雕塑用作追求目标象征物的行为在人们心中深层的涵义也就不言而自明,其涵义实质上就是:"本望通过共识约定的规范来达到欲望目标。

为途径的公平竞争(fairplay)原则,在这种原则的规范过程中,社会的合力得以凝聚。体育充当了希腊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尖兵,架起了希腊历史的柜架轴心和支点。把古希腊历史源流及《西方文明史》的相关论述综合一起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出推论:"西方文明源于体育,体育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与动力"。纵观欧洲文明史,可以肯定,没有古希腊就没有现代奥林匹克,也就没有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发达与进化,完全得益于古希腊人提倡的"公平竞争"(fairplay)原则所开辟的自由发展的历史舞台。无论是在古代,近代或现代社会形态中,这一朴素思想仍在充当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核心。

1.3.3.来专门分析一下西方体育的内容,无论是其运动形式,还是基本理论乃至专业术语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规范的物理学内容。

A:首先,西方体育是物理性质的体育。西方文化体系崇尚科学与实践,在古希腊不仅有体育的兴盛更有科学的高度发达。与"体育是崇尚力量的公平竞争"相类似,科学的发达表现于数学的精确与物理学的直观。古希腊社会中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中国的"哲学思想教育"三位一体,而是以思想家兼自然科学家身份出现,具体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如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等历史名人。西方对体育的贡献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人的身体结构和物理运动。罗素曾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说过对于企图对运动作出科学解说的希腊人来说……看来只有两类现象才是重要的,即动物的运动与天体的运动,"⑩又说:"在近代科学家看来,动物的身体是一架非常精致的、具有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结构的机械;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包含着动物与机械之间的表面鸿沟的缩小。但在希腊人看来,则把显然是无生命的运动同化在动物的运动里面,却似乎更自然。"⑾由此可见将人的运动"物理化"和自然界的运动"人性化"。就是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运动现象钻研的主流。在今天的语言表述中仍有这方面的痕迹。如,体育(physicaleducation)的含义是"身体的(物理学)教育"。由此可见西方体育至今还在秉乘古希腊所倡导的将运动物理化和将自然运动人性化的遗志。物理性质的西方体育由其发展历程的必然性出发,使得其对肢体运动和发展采取严密的科学约束;更使得其通过调节某些物理指标进行训练。如西方体育中以增强力量和改进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时至近代则更进而推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发展原则,将人体机能置于高速且剧烈的运动激化状态。在运动量上明显有别于东方,以无氧供能为出发点,尽最大努力展示人的运动潜能和运动天分,突出自我展示的激昂意志,在运动中向自然挑战,以运动形式来完成个性的张扬。

B:其次,绝大多数西方体育的最终测评结果是物理学的范畴。通过对西方体育项目及构成的分析,可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球类和户外运动四大项。这其中以田径为最基本的项目,也还是当今西方体育的擅长,是其传统的优势项目。田径中田赛的衡量、评价是以高度和远度为标准,相对地径赛各项瞄准的是速度。体操类的竞赛虽无法以一元观点评论,但是各种动作的基础环节还是属于物理学的转动和位置移动。球类虽是一种综合性的项目,有田径范畴的运动形式又有体操范畴的基本移动和位移,但其最终仍是以特定动作完成的频度效果来评价胜利与否。不难看出,西方体育的体系中除了部分综合项目(如球类)以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最终评价都是以纯粹的物理量来标定。部分球类虽无明显的物理属性,但是对其运动形式的描记及执行却是物理概念相互交叉与综合协作的过程。再看西方体育的基本术语,基本质是物理范畴的应用,与早期希腊体育的发源相同--对运动的描述、记录、比较都以数学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比如成绩评价中运用速度、远度、高度;训练过程采用强度、频度、周期等;对技术环节的描述用频率,幅度、节奏等物理概念都属同类。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于世,早期是数学应用、而后是数学和物理学并用。这些基础学科的繁荣将体育从单纯的社会文化范畴引向了科学及其应用的领域。西方体育在这一历史性的飞跃同时不断结合与促进科学领域的发展,这一进程中到处渗透着体育对文明的激发和文明对体育的仰仗。

1.3.4.西方体育无论是古代的"以物理概念来描记和评价",还是近代流行的"用科学思维配以科学应用来重塑体育",乃至于今日新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下将尖端科技应用于体育,作用于运动员创造那史诗般运动成绩;我们可以肯定:"西方体育的精神实质没有变,那就是对生命的张扬和对人体的物理手段造就?quot;夸大一点来讲述,西方在科学观,物理观的影响下;在对自然进行的挑战之中,将生命逐渐向机械看齐。在西方体育观中生命就是有待科学手段开启的物理模型。这与东方体育那种"宇宙人生"效法、协调、均衡直至自然发展的观念有本质的不同。

2.对东西方体育实质的分析评价与讨论

2.1.东西方体育显然是两个发展方向不同的体系。从运动的目的上看:东方主要是将人视为运动的主体,针对的是人本位"修身养性"以期达到内部完善,进而"身心合一"、"回归自然。"西方则将运动技术技能视作主体目标,单纯追求运动本身和运动技术的提高,并不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内部完善。

2.1.1.从运动的根据上看:东方以"宇宙人生"系统观为蓝本,追求"天人合一"和"物我一体"的哲学思维模式;而西方则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相融合,推崇科学思维模式,将模式的内涵认作主体。

2.1.2.再从体育具体的形式上看:东方是以诸如"内外相合"、"物我一贯"、"左右相应"、"上下相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见长。西方所强调和追求的是动作技术的完整性与身体机能的相互协调。具体体现为对专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投入全部的精力。

2.1.3.从运动负荷来分析:东方体育本着"修"与"养"的哲学精神,力求将负荷控制在有针对性且适中的"度"内。在运动实践中讲究:时刻有度,阶段有度,配合有度等诸多方面的量。西方体育以科学思维作指导,讲求的是"奥运精神"。与东方体育相较,西方体育容易形成运动的激化,造成人体自身平衡的破坏,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因素。

2.1.4.从运动术语运用上来比较,二者各具特色;西方均采取统一用语,且极重视物理概念,如"强度、密度、周期、频率、力量、轨迹"等等。反观东方则用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相济、相生等明显带有朴素哲学味道的概念来标记体育。

2.1.5.对于运动结果的评价,西方注重于标定运动结果的物理量进行数据比较。东方侧重的是参与者自身的运动满足和"身体心理精神"三者的协调完善。

2.2.在肯定东、西方体育实质上存在差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二者源起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二者各自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有其合理性,正由于合理性的佑护,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们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是由于发展的轨迹不同所以不可能用某个标准来衡量其是否发达,更无法指评孰优孰劣。尽管如此,深思二者的实质与内涵之后即可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东方讲人文思想,西方讲求科学,二者相合,各自取长补短,会使东方体育增加科学依据的证实,也会使西方体育增添浓厚的人文底蕴,这无疑是当今世界体育求同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2.2.1.东方体育强调"修养生息",注重调养人性。将体育作为练习者自我(主体)协调与整体发展的阶梯,发展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与统一。正如钱学森同志讲的"人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巨系统……西医把人体分解成若干系统,系统又分器官……用这种还原和分解的方法固然需要,但未免太简单化了。⑿"西方的体育在结构划分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其立足于技术,展开又分为:基本技术、基本环节、基本细节,而缺乏"系统理念"。对成绩追求易造成功能失调使人体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若缺乏正确引导,极易造成人体不可逆转的器质性损伤。运动医疗与保建康复学科在西方的发达不正是这种危害长期存在的有力证据吗?可见西方体育单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物理的机械范畴,以其用作提高人体机能是可行的,而用于促进健康和缓解疲劳是不足取的。东方体育强调身与心协调的系统观及对"天人合一"的宏观追求恰将体育的保健康复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再者"天人合一"阐述了人类生存发展宏观上的持续性,故此在应用层次上应视其为保健体育和休闲体育思想髓质的构成。

2.2.2.但是东方体育不像西方体育有明确规定和科学理论的证实,而是建构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健身娱乐活动,因而不易广泛开展,又由于东方体育在长期发展中与文化并进,所以不同文化的底蕴无法理解东方体育,这也是其不易跨文化领域开展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体育领域要求有科学的实证与标准及客观的评价。因而致使中国、乃至于整个东方文化地域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在世界范围开展,无法登世界体坛的大雅之堂。这一实际情况闲置了东方体育对人体全面系统发展的功能和东方朴素的自然哲学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两难的处境。将东方体育推入世界,当前主要是指西方体育占主导的格局之中,发挥其功能则会对人类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尤其是世界范畴的文化大融合。

3.小结:

3.1.由于东西方体育产生的历史底蕴不同所以导致二者的巨大差异:东方为"朴素自然哲学下的人文体育模型"。西方为"超越生命的展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