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性教学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启发性 提问 艺术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一直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运用。其中启发性提问是课堂提问中一种重要、有效的提问方式。
所谓启发性提问,是指揭示事物的客观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是一种多心理智力的刺激。某种未知事物的存在,一定会引起人们产生认识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启发性提问,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外部条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有目的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儿童如果看出了谈话是由问答组成的,他自己也有了发问与答复问题的习惯,他便学会了推理的程序。”
启发性提问在课堂的运用形式有多种多样。以下就一些常见的方式进行讨论。
一、设疑导向,引入新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题引入时,教师就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激发或强化学习动机,调动思考的积极性。所以在新课教点前,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关切和渴求的心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上好新课打下基础。例如,小学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段新知识时,这里关键要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可先复习周长的概念,出示一个长方形相框,得出相框的边框即它的周长,从而引导:“如果要替相框买块玻璃,是按什么算钱的?”引导学生思考,“是按玻璃表明的大小计算。”从而引出:“玻璃表面的大小就是玻璃的面敌”,得出最初的“面积”概念。
二、直观演示,启发提问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较抽象但有具体模型的事物,教师可运用直观事物,形象地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激发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棱”时,教师可运用正方体模型对学生提问:“什么是正方体的棱?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三、增设同类,对比启发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或事物,容易混消。教师就要根据事物间这些相同或相异点,增设同类,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分清事物之间的异同,形成知识的体系。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邢,在三种平面图形内部,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比较,从而巩固各个图形的特征。
四、启发求异,内化新知
有位教师在教学“比的认识”后进行小结,“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因为除数均不能为零,所以后项也不能为零。”这时有位学生问:“球赛时比分为什么可以为4:0呢?”此时,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异,启发学生思考:”那么,球赛时比分的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的含义相同吗?”通过求异,学生明白了:比有”差比”和”倍比”。比分的比属于“差比”,比分4:0表示的是甲队比乙队多4个,而我们今天学的比是“倍比”,通过求异比较,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五、把握关系,循循诱导
教材中总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特点,循循诱导逐步提问引导。如教师对于《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一名句的连贯提问:
师:作者为什么用“瘦”描写马?
生:因为旅途很辛苦,很疲劳,马都累瘦了。
师:马都累瘦了,那旅行的游子怎么样?
生:马都累瘦了,游子在旅途历经的艰难辛苦则不言而喻了。
师:这样写马有何作用?
生:通过写游子相关的“瘦马”,从侧面烘托了游子的疲困。
师:这一句写出了游子怎样的“思”?
诱导到这一步,学生豁然得出:“古道西风瘦马”写了游子漂泊在外,凄苦困顿时的“思”。
大教育家凯洛夫在谈到教师对学生谈话时的启发性提出:“教师对学生进行谈话,须具有相当的技巧:要这样地去拟定和提出问题,以使学生深思熟虑,使他们用教师所指示的讨论方法去寻求真理,解答提出的课题。这种谈话叫做启发式谈话。”所以,教师在进行启发性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注意发问的动机、对象、顺序、方式、语态。特别是要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要经常保持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认为如何?”“你能告诉我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再加上鼓励和期待,学生的回答可能更精彩:“还有不同的看法吗?”、“有没有新的看法?”、“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通过艺术性提问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大胆发言。而且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正确地对待提问时的一些意外情况,并作出合适的评价。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公正地指出优点和不足。如有必要,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深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时,一般应从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巩固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见性这六个方面综合评价。教学提问的总结,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与综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启发性提问也是一种艺术,深入研究教学启发性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提问艺术的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法讲座》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湖淑珍等.《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艺术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由于艺术特殊的学科属性和现阶段学科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对艺术品的判断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李泽厚也指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异常模糊。通过分析艺术品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艺术品。目前学界对艺术品的特性形成了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艺术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性。正是这些基本属性,为实现艺术化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理解艺术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它的本质属性。艺术化是使实用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它的艺术含量。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在身心上获得一种享受。
2.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教学语言艺术化与其他实用品的艺术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以满足人的超功利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功利性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教学语言,传达教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使其成为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理想化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如果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设计符合这种理念,也就意味着实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比如:教师审美化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学语言能够融入情感元素,就能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良好地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启发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幽默的语言、趣味的表达不仅是一个人才华、智慧的体现,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及其途径
1.教学语言的审美化及其途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无疑教师具有美感的语言,就是点燃学生这智慧“火把“的火花。艺术品的审美性是艺术的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实现教学语言审美化,词汇的选择是基础,语言的使用是重点,生动的表达是灵魂。首先,选择形象生动,而具有美感的词汇,会无形中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于学生单薄的知识基础和匮乏的生活经验,使用过于专业、呆板的语言,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其次,在精心选择词汇和组织语句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生动的讲解,也是无法达到教学语言审美化的质的飞跃。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教师要更加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讲解时要绘声绘色,生动而不失深刻。最后,肢体语言的审美化,指教师的教态要自然优美。让学生在接收听觉信息的同时,感受视觉上的审美。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表达技巧,精心设计,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来传达的信息,让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语言审美化对教师的词汇的积累、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美地实现,但是总体上是可行的。
2.教学语言的启发化及其途径。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即教师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指引思维的道路或方向,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能够得到比词语表面更多的东西。这种启发性,可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这种思考“空间”,也就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并产生相应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发展。当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教学体验。学生这种超功利的愉悦体验,也契合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要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丰富性和含蓄性的结合;以及内容的可接受性和超前性的结合。这是判断教学语言启发性的标准,标准的确定为教学语言启发化指明了方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内涵丰富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要经过精心地筛选,并力求丰富多样。大量的信息只是为学生进行思考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资料,而语言的启发性要求这些资料,存在进一步推导和思考的价值,并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二次的加工和建构。其次,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语言启发化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所以语言的设计既要面向学生主体,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3.教学语言的情感化及其途径。如果教学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教学情感化。可以引发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理交融的目标。袁书琪认为:“所谓的情理交融是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语言的严谨性、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强调人与人在情感上的交流,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教学中的表现”。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讲解时能够声情并茂、情理交融。利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教师要拥有高超的表达技巧。要注意语言与语调、手势、表情、目光的配合。最后,情感化的教学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度的利用课本知识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不可画蛇添足、牵强附会,这样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达丰富的情感需要语言的载体,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是针对课堂教学来设计和实施的。教师是进行教学语言情感化的主体,而其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上还不够成熟。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增加了教学语言情感化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善于积累、勤于思考,情感化的语言教学也是能够做到的。
三、结论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语言艺术 体育教学语言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已由过去的“三基教育”转变为“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体育教学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的示范能力,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育教学与语言艺术的联系
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心理定势、情感变化及学习兴趣等。所以,教师应能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力求在语言表达上更具艺术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通过有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感觉、知觉,综合地理解体育动作的本质,明确动作的关键、难点和动作的内部联系,借助旧知,形成新知,以取得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1.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准确性。语言准确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准确地运用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阐述动作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调要点,让学生感到老师所讲述的和他们看到的示范动作相符合,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例如,篮球的投篮是用“投”,而不宜说成是“抛”;“行进间上篮”不能说成“三步上篮”。
3.鲜明性。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观点、内容和要求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教学中,提倡做什么,反对什么;练习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什么动作在先,什么动作在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教师都必须借助语言形态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界限分明,使学生明白无误,从而很好地遵循和执行。
4.精练性。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确简短,能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身体练习时间,这就需要经过概括、归纳、提炼、浓缩,突出重点,讲明要领。如用“蹬转挺推拨”来归纳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动作要领,既简练又充实,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的最后要领。
5.逻辑性。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强弱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做到结构严谨,思想清楚,实事求是,经得起推敲,这样动作示范才能做到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三、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体育教学语言是一门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艺术。运用合理的语言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1.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语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疲惫拖沓而没有针对性的语言,肯定无法吸引他们,因此,只有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语言技巧,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应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应一口气把话说尽。教师的提问,能为学生开拓宽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吸引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性语言,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3.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受到肯定、鼓励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畅;受到否定、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低落。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教学方式,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使学生树立信心。相反,如果教师漫不经心或轻视学生,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精神消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4.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体育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和体育专业术语有机结合而成的,教师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做基础,使用语言时注意表现力、注意力和感染力,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思维状态。同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用感情丰富的语言、适度的音量、适中的语速度、抑扬顿挫的语调,并结合各种动作姿态,将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与自身的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完美结合,形成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不但能够熟练正确地示范各种体育动作,而且具有较为出色的语言艺术修养。体育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动作示范,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要配合适当的讲解语言,因此,体育教师要熟练运用好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熟练准确使用普通话,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进行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规范。
(2)掌握多种语言运用的技巧,注意使用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
(3)重视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语言的各种特性和作用,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使教学语言艺术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4)遵循语言规律,对各种语言艺术加以操练和感悟,善于发现和总结,积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5)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课的教材、教法,运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讲解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2]梁红秀.浅述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2,22(9).
疑问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39—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关键。
一、动手操作,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在教学中,一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二要拓展实验的空间,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自主进行动手实践,获取科学知识。
二、走近生活,增强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长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在上学路上的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三、动脑思考,注意启发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应该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实验,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液体的热胀冷缩”、“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它担负着学生集中精力、渴望求知的任务。精彩的课堂开头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及早进入最佳状态。如讲授《》这一课时,我先用录音机播发《过雪山草地》和《四渡赤水》这两首革命歌曲,让学生朗读《》这首词。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进行?途中遇到哪些困难?途中召开的决定生死攸关的会议是什么?过程是如何冲破敌人的封锁等一连串的问题连成强烈的悬念。然后,在结合课文插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
直观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需要直观教具,插图、挂图对直观教学起主要作用,同时随着电化教育条件的逐渐完备,教者可以与学生共同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在屏幕上,使学生有直观印象,从而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重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加强直观性
比如讲到“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时,我就挂上那张有趣的《时局图》。图中动物所代表的国家和侵占的地方,形象鲜明地反映在学生的头脑里,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粗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借助投影、录音、录象、电影、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阐明事物的特征,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系,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讲《》这一课时,让学生看邓世昌和黄海大战的幻灯片;讲“三大战役”时,给学生放《陕北的好江南》录音歌曲等。总之,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
三、深挖教材和现实生活资源,用丰富新颖的史料,引发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与求知欲关系密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达到满足,兴趣就愈高。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而教科书只是把知识点进行浓缩概括,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书云亦云,学生一定会感到呆板单调不愿听下去,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通过认真备课,广泛收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资料,说段趣闻,讲个故事,咏咏诗词,方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师生情感融合一体。
同时,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可联系现在等人鼓吹,妄图建立,编织“一边一国”、“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有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四、用准确、生动、精练的语言,激感
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而情感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生动有趣的讲解能动人的心弦,陶冶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越听越有味道,历史是记述过去的是非善恶和兴亡成败。教师应掌握高超的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讲述,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兴趣怏然。如讲述《》这一课,我结合邓世昌的豪言壮语,不失时机地把“太阳犬”典型事例加进去。“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敌人先锋舰‘吉野号’撞去,不幸邓世昌的‘致远舰’被敌人的鱼雷击中,邓世昌被抛入大海中,他的‘太阳犬’游过来叼住邓世昌的衣领。他回首看了看快要沉没的军舰,十分痛心,随手按住狗脖子,将狗溺死,自己壮烈殉国。”讲到高昂处提高声调,加快节奏,讲到悲壮处,降低声调,放慢节奏,使学生听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邓世昌视死如归、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
五、科学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质疑、解疑的思考空间,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为此,历史问题的设计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如“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改为“为什么会必然发生呢?”前者属于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能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应带有启发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启发性提示语
数学教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艺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其实这点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我们常说,启发式教学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其实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有意义学习、探究教学等理论本质上都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启发式的核心是“问题”,即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启发性提示语进行教学,因此,富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才是数学教学的艺术。
教师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性提示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理解教材、相信学生、明确定位。
一、理解教材
1.数学教师应理解教材思想
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想要流畅地和学生讨论完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理解教材的思想,不仅要理解教材以文字表述的思想,而且要理解编著者在著述教材时动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教材里不仅有教材作者的思想,还有许多科学上先驱者的思想,不仅要理解他们动态的思维活动,而且要把思维活动的“慢镜头”展现出来。波利亚就在《数学与猜想》的第三章中把欧拉猜想T+V=E+2的慢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数学教师还应在理解教材作者的思想的基础上,阐述其思想。要阐述教材作者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突出特征,要阐述其内涵与外延。最重要的是,要把教材作者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学生阐述,这时教师的个人魅力就彰显出来了。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就是这样阐述笛卡尔的思想的 。他的方法就是在字里行间多下工夫,在教材作者认为显然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教师的思维才能畅通,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2.数学教师应把握数学本质
对数学教学而言,教师最重要的应是把握数学的本质。
何谓数学的本质:
(1)动态的数学知识结构。现在的数学课程已经从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向动态的知识结构,教师具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将学生完全融入动态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双重建构。
(2)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对所使用的方法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是研究数学理论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和解题策略。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会对其终身的数学发现与创造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只有教师对数学概念或命题的本质把握清楚,才能用合适的方式向学生揭示他们所要认识的数学对象,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二、相信学生
有些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基础不牢、技巧不熟,一节课恨不得全是他在讲。老师很辛苦,学生也不轻松,被灌输了过多的来不及消化的识,结果却适得其反。
有句名言在这里很切题:“令人讨厌的艺术就是把什么都说出来了”。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相信学生,必要时只须简短的提醒“接着说”,“再说一下”,“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可不可更完善一些”,“听懂没有”,“没听懂?那你能不能把他说懂?”,“听懂了?那请你重新说一遍。”,“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他的意思说一遍?”。尤其不要代替学生说,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主动思考,有利于澄清含义,有利于更多人理解含义,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启发引导,要给出目标,可以设计几个启发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是提供探究的线索,学生循着线索,自己去独立思考,发现结论,达到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知道目标,其次知道自己要寻找一些线索,使得这些线索成为指引思考的方向。不会探究,教师提供线索;学会了探究,就能自己寻找线索不需要老师了。
三、明确定位
教师的作用就是“教学向导”,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卢梭有一句名言:“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叫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选择有以下特点:本质化、简单化、直观化、生活化、多样化。即情境问题的选择要能起到最好地揭示和区分数学对象、模型本质的作用,不用在非本质的地方花太多时间,从提供直观材料抽象出数学本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气。这里以“计数原理”一课为例,适宜的一个情境可以为:
问题一:李响被北京大学录取,要开学了,从南京到北京,一天当中火车有2班,飞机有4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问题二:他先乘火车从南京至上海,一天后乘飞机从上海到北京。每一天火车有4班,飞机有3班,那么从南京到北京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若情境选择像“书架取书”类似的问题,分步特征并不明显,不能突出数学对象的本质,就不适宜了。则这里需要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情境如何编排才最适合自己的学生,如“甲地到乙地”,南京的老师可以说是“南京到北京”“南京到上海”。若是一位徐州的老师也这样说就不合适了,这就不符合徐州学生的生活实际,这里完全可以改成“徐州到连云港”“徐州到南京”等。
教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波利亚曾戏言教学像唱戏,像表演。教师的每一句提示、启发,都有表演的痕迹,而教学的艺术就是教师如何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给学生一些独立的空间,使之成为真正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M].李心灿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美]G.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刘景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4]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杨孝斌.数学教学思维导向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法 高中生物 生态学
生物生态科学是由很多种生态学理论与事实建立的知识体系。人们在探索生态现象的过程中已形成一系列核心概念。高中生要将已经学习的生物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既需要主动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又需要积极地实践。本文提出了在高中生物生态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高考成绩。
一、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内容枯燥的学科,要提高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带领下,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会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因此,生物教师要培养高中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就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是直观性教学方法。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对比而言,生物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抽象的知识是生物学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一特征的影响为生物教师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所以,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科目中抽象知识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直观性教学,强化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此提高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热情;二是重视对高中生实施情感教育。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内容繁多,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但是需要教师及时鼓励,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三是实施第二课堂。在这里所讲的第二课堂,就是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辅导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生物学的机遇。并且,教师还可在第二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思想与情感,深入挖掘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潜能。如“保护我们的家园”这节内容强调了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人类所进行的活动严重威胁到生物环境的正常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一旦被破坏,人类也无法正常生产和发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师要结合使用的教材,构建一套能够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在丰富自身生态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尽早形成环保意识,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学生层面则需要认真转化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通过知识结构构建加深对生态学核心概念及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开展生物实践教学
从生物教学实践情况上讲,很多生物教学内容都是结合生命活动规律而进行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使用很多实验进行辅助教学。另外,高中生物学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很高,在教学中生物教师应意识到实践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生物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记忆和理解生物知识。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这节知识中,生物教师可采用实验方式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亲自试验,在培养他们动手与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在亲自实践中,学生得出结论,进而更直观地记忆与理解内环境问题这节知识。从各方面上讲,在生物启发式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启发式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通过深入思考问题,并且丰富的知识源于对问题的思考,所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尤为关键。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一些与所讲知识有关的启发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如在学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这节内容时,可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当自身被尖锐东西刺痛后,会有什么感觉?疼痛的感觉怎样产生的?在酷热的夏天,我们的皮肤怎么会出汗,汗水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自然会惊奇这些问题,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兴趣,这样就会改变低沉的学习氛围。开展实验是启发学生探究生物的有力措施,学生在自身操作中实验实践,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和学习生物知识。如学习《生物与环境》这节知识时,可使学生先开展一个小型观察活动,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环境,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自主研究和学习中互相分享最终结果,更好地提高学生认知。
四、引导学生将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相连
生物学教育教学不能只在“象牙塔”中实施,而应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将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高中课程标准体系提出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联系的新理念,确保生态学教材在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有效植入,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直观化,有助于自身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提炼生物知识,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更积极地、主动地投入课堂教育教学。如在学习《稳态与环境》内容时,生物教师先抛出“蜜蜂舞蹈”这一知识,先激发学生对此节知识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列举有关于其他生物传递信息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此节知识的热情,进而将学生带入新课标生态系统传递信息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进而提高生物素养。
五、结语
在改革整个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生物学占据重要位置,生物教学效率对生物教师日后教学工作有重大影响。通过有关研究实践表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重在启发学生学习生物学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学语言是一种职业性的语言,教师要传道、受业、解惑,以教学语言为载体;师生在教学中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教学语言把“严谨准确”和“声情并茂”相结合,既保证了知识的准确传授,又利于学生的轻松接受。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主导性。从教学目的上看,教学语言具有明显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始终控制着课堂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进程和效果。教学语言要求目的明确、指向准确,能切中“要害”“关节点”。从心理角度上看,还有三种意识对教学语言的主导性起着辅助作用。自信意识。教师本身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对学生的情况是了解的,哪里是重点、难点也是胸有成竹。因而在教学语言方面中,语气恳切,语义肯定。吸引意识。教师始终需要存在这样一种意识,即我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因而在教学语言中常会出现询问语、反问语,试探语、提醒语。反馈意识。教师讲话时,始终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获得反馈后,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语言措施。因而教学语言中常有加重语、提示语,激励语、警告语。(2)科学性。从语言结构上看,教学语言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真实、准确,规范、逻辑性等方面。另外,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语言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要求讲授特定的专用名词、术语,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学语言必须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才便于学生接受各门专业知识,训练各项技能。(3)启发性。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学语言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要去推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启发性语言主要是让学生展开联想和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达到“言犹未尽”和“言近旨远”。从教学对象上看,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说什么和怎么说,往往受对象、内容和场合的制约。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语言有别,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运用不同语言形式。同时,教学语言的运用既要以学生现有语言水平为起点,又要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智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二、看看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常常贯穿其中。每位教师虽然教学内容相同,教学对象一样,但往往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有的教师教学,语言幽默、富有情趣,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我们教师应不断加强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善于运用准确、生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具体要求有:(1)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学语言如果既要准确又要生动,那么首先是准确,然后才是生动。失去准确的生动,是浮夸;失去生动的准确,是呆板。所谓准确,不仅仅是指遣词造句,不念错字,结构合乎语法等。准确还表现在正确地讲清概念、原理等,阐述问题观点鲜明。同时注意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能一句话说清的,不说两句,语言尽可能精练、简洁。不能似是而非,易产生分歧,不能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认识和思维上的混乱。(2)生动性。生动性是语言艺术的核心,是传授知识的“助跳板”。它能引起注意,感染情绪,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如果用书面语言或深奥难懂的语言去教学,是曲高和寡;而只有“下里巴人”蕴含的生活气息,才能让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味。所谓生动是指:形象逼真,饶有韵致,听来令人心旷神怡;贴切的比喻,风趣的事例;丰富的表情,高雅的笑话。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的感情要投入,讲课才有激情,才可能做到语言生动、幽默、形象。(3)启发性。启发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学语言不可“嚼烂掰碎”,尽道其详,要有学生思考的余地,留下“空白”,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接受知识,还有助于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入地思考。所以,有时上课时可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展开积极的思维;有时在一段情感浓重的朗读之后,戛然而止,设置“悬念”。这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天地。
三、探讨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关键词:有效提问;初中英语教学;设计问题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然而,反思如今的课堂提问,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提不起劲来;有的教师提问的范围不广,问题过于困难或简单,只针对了小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缺乏关注。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学生心理特征,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如果对老师提到的问题感兴趣,自然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笔者在教授牛津版初中英语7A Unit 5 Let’s celebrate的第一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时,针对初中生对节日感兴趣的心理,设计了如下问题:“Do you love festivals?”“What can people do in different festivals?”因为学生觉得关于节日的话题特别有趣,所以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令人非常惊喜。除了谈论了课本上出现的节日外,还涉及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国内外节日,如国庆节、复活节、情人节等。
二、钻研教材内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据专家统计,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38%属于无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反复询问学生“好不好?”“对不对?”“懂了没?”之类的问题,毫无指导意义。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想让学生热闹一下,实则和教学内容毫无关联。一个有效问题除了要激发学生产生兴趣,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如,笔者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7 Abilities这一单元时,认真分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尤其注重了本单元的情感价值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授课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What is your ability?”“What can you do to help others?”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谈论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
三、分析学生认知结构,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都存在差异,如果问的问题过难,会极大地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会让优等生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教牛津初中英语8 A Unit 2 School life 的阅读课时,笔者对学困生提出相对浅显的问题,如“Who wrote the two letters?” “Who is John’s hero?”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中等生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笔者对这部分学生提出总结、概括的问题,如“Could you introduce Nancy’s school life?”“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Buddy Club in John’s school.”这些中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还锻炼了他们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优等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对信息进行整合,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提出如下讨论题,“Can you compare British school with American school?”并发起辩论“British school life,American school life and our school life,which do you like best?”由于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问题,不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优等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大胆创新,展现自我。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它也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要做到有效提问,教师除了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趣味性、启发性和层次性这三方面优化问题设计,还应当注意提问的语态、体态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课堂提问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