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译人才范文

翻译人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翻译人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翻译人才

第1篇:翻译人才范文

随着国家对地区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种特色产业以及本地化行业纷纷发展壮大,翻译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随之日益增大,应用型翻译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职业化进程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淮安市逐渐跃升成为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并将继苏锡常、宁镇扬以及徐州之后成为江苏第四大经济圈,随着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等五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类资源优势也得以不断扩大,现代工业体系已然初具规模;“里运河文化长廊”即将成为“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之后的另一城市文化品牌;清口枢纽、双金闸等地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被新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经贸交流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带动并推进了当地翻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给旅游翻译、科技翻译等市场导向性强的实用文体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淮安市只有瑞华翻译服务中心、天博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等4家正式注册在营的翻译公司或机构,其所消化的翻译服务和本地化业务往往大多依赖到高校或其他全国连锁翻译服务机构寻求帮助,需求增强和供给不足之间形成极大反差,提升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然成为中小城市推广外向型经济文化、提升形象的发展诉求和瓶颈所在,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和翻译职业化发展迎来广阔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二适应翻译产业本地化,完善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本地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本地化翻译人才极度短缺的状况日趋明显。地方高校作为中小城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尽管大多尚不具备MTI培养院校资格,甚至没有翻译相关的专业或方向,仍然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翻译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有益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实现其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和重要办学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明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所带来的叠加效应在加快苏南转型、提升苏中经济的同时,给苏北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无论是翻译内容和模式,还是翻译行业内涵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张春柏(2011)、谢天振(2012)等学者都曾指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学翻译已经逐渐边缘化,相对而言,外宣材料翻译、科技文献翻译等应用型翻译已逐渐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淮安市已经初步形成包含盐化工、特钢、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及“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里运河文化长廊”两大城市文化品牌,需要大量精通化工产业、淮扬菜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产业要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托,着力培养双语功底扎实,翻译基础理论丰富,应用翻译能力和知识技术兼备,能从事经贸、外宣、旅游等行业口笔译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2.充分利用内外环境,实现高校和社会双向培养模式

目前,淮安市共有本专科学校6所,其中淮阴师范学院2014年首次增设翻译专业,其他学校都是在英语专业中开设翻译相关课程,已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已基本自成体系且有一定规范性,但是仍然存在课时分配严重不足且缺乏延续性、专业师资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不够、侧重点仍然为语言技能的学习而非翻译技能的训练等诸多问题。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弥补自身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社会机构通力协作,充分接轨翻译市场,构建系统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1)结合地方特色,优化高校培养机制

艾塞林克曾指出,本地化行业发展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计算机知识、机辅翻译工具使用经验、专业知识等多种能力的本地化语言(翻译)人才。(Esselink,2000)据笔者了解目前淮安几所高校基本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大多局限于译文对比及翻译赏析,翻译实践也大多局限于文本形式,已有课时往往分配不均,如淮阴工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必修课,2学时)和影视欣赏与翻译、文化与翻译等翻译模块选修课程(38学时),且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相对MTI培养院校而言,地方高校应该以“地方型”“应用型”为办学宗旨,同时结合其自身办学特色及地方行业特色,找准其翻译教学定位,优化培养机制。首先,地方高校可以革新培养体系,推广以基础英语教学为辅,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提高其专业外语能力,使得翻译人才的专业领域更加明确。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更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强势学科及地方资源优势,开设相关专业翻译课程或双语课程,重点培养掌握盐化工、特钢、食品、旅游等淮安特色行业专业技术的应用型口笔译翻译人才,力保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符合产业或市场期待。其次,随着云计算和语料库技术的迅猛发展,本地化翻译要求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翻译水平以外,还要能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管理工具以及其他翻译软件或平台。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拓展课程设置,除了相关语言教学课程以外,还要培养学生本地化翻译流程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翻译专业教学与本地化教学相结合,更好地满足本地化行业的人才需求。

(2)接轨翻译市场,加大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保证不与翻译市场脱节,地方高校除了开设规范、系统的翻译相关课程以外,还应该加强翻译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推行相关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对翻译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监督和检验。其一,地方高校要积极与本地翻译公司合作,尤其要加强与其专业相关的翻译市场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翻译能力。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和美食节相关翻译宣传合作,淮阴工学院可以推进和化工类和交通类文本的宣传翻译合作等,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接轨翻译市场。其二,尽管大多数中小城市尚未形成翻译人才职业化规模,但仍需完善其翻译人才认证体系,地方高校大可联合语言服务机构做好职业培训或职业认证工作,强化学生翻译技能,保证翻译人才质量,真正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

3.联合各企事业单位,构建并推进长效合作培养机制

中小城市的翻译专业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且尚不成熟,为了更好地弥补不足、整合资源,各地方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同时联合各企事业单位,充分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构建并不断推进翻译人才长效合作培养机制。首先,各地方高校之间要加强校际合作,整合优势学科等各种资源;还要与当地科研机构、语言服务单位之间加强协作,请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研人员或翻译人才走进课堂,充分参与本地化教学,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和当地各企事业单位实现合作培养,结合翻译产业本地化视角探讨翻译教学,联合规划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课题研究、开发翻译软件、共建实验基地及翻译语料库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合作培养机制,帮助本地化产业挖掘和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为地方高校提供有力就业保障的同时,促进了翻译产业本地化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及翻译协会等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地方高校创建人才基地,建立并不断完善翻译人才信息库,侧重培养翻译人才的职业专长,最终实现中小城市翻译人才的职业化。

三结语

第2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背景;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从当前整个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状况看,其中存在极大问题和不足,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未能将翻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纳入到整个翻译人才培养活动中来,尤其是翻译是语言应用与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基础,开展完善、良好的翻译活动,能够有效消除语言体系上的区别,从而实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最佳应用效果。

1一带一路的具体内涵分析

随着区域性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加上我国对外战略理念应用进一步成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营发展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我国发展基础所制定的战略思路,可以说,该战略不仅符合我国发展实情,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新时期,实施这一战略能够为我国发展提供重要突破口,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想要实现对这一战略的最佳应用,其关键在于培养一批能够有效参与整个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人才。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来说,完善的人才储备至关重要,除了经济类实务人才外,专业语言人才也是整个一带一路战略推行应用的重要资源,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理念就极为必要。从当前整个社会发展战略应用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整体经营思路,还是资源应用,其都处于创新发展的全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是由我国主导的发展战略,在该战略应用过程中,其充分发挥了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优势,可以说,为社会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内涵。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的人才培养理念关系到整个翻译活动的体系化和成熟度,尤其是从当前整个时展背景看,跨文化、跨语言交际已经成为各国交往的常态化现象,因此,结合实际需要,创新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学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整个茶学专业的特点内涵融入其中,特别是将翻译人才参与工作时所需要的内涵理念和综合技巧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进而确保整个人才培养活动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需要。

2当前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新内涵分析

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国家对外战略日益成熟,人才培养之间的欠缺进一步凸显,尤其是随着国家对外发展之间进一步加速,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更加突出,而想要满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应用体系,就需要结合时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出台,实际上是从国家发展战略思维角度出发的对外活动,而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因此在整个发展战略应用不断成熟背景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实际应用与时展之间的有效融合,客观而言,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培养理念影响到人才培养活动的创新性与体系化,因此,选择合适的专业人才定位,因此,实现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将人才应用与时展有效结合。不仅如此,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茶学专业的具体特点出发,通过充分注重融入文化属性,从而确保整个茶学专业的有效结合。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效果,需要注重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项影响元素,尤其是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完善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将翻译人才体系中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整个翻译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之间的有效结合。

3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相应要求

结合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应用目的看,如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学英语翻译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客观而言,茶学学科是当前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无论是该学科的成熟度,还是其中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契合度,都与以往相比实现了成熟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茶学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探究整个茶学英语翻译活动的具体特点,从而实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客观而言,当前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其需要充分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在整个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时,要注重从茶学专业本身的内涵和教学要求出发,特别是注重融入茶学专业内涵,从而使得英语翻译人才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在一带一路大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中方企业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扩大企业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在这一过程中,茶产业,尤其是茶文化体系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积极融入的重要内容,而在这一大的发展背景下,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引导其学习和掌握与茶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系列知识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其次,在当前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其知识素养教育与综合技能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素材的基础上,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内容,通过将学习知识与综合技巧,融入到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从而确保整个茶学翻译人才培养活动能够实现最佳效果。翻译人才不仅仅是掌握翻译知识人才,更重要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整个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确保整个翻译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最佳效果。对于当前一带一路大的发展战略背景来说,实践操作和具体应用是衡量人才是否能满足需要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培养人才时,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具体理念内涵,通过全面优化,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最后,对于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开展来说,必须注重完善茶学翻译人才实践元素的有效应用,尤其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之间的有效融入,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学专业建设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极为成熟。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推进不断成熟的今天,翻译人才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整个战略发展应用的重要的重要要求。当然,英语翻译人才培养需要构造体系成熟完善的教学模式。成熟的发展模式是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效果的核心与关键。

4一带一路背景下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思路

从一带一路大的发展背景下,不难看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联系将进一步密切,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还是整个社会创新完善的实质性要求,都需要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结合翻译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构建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其思路主要表现为:首先,要从茶学英语专业自身特点出发,结合英语翻译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具体理念要求,创新教学体系,尤其是完善整个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具有的思路元素,从而实现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需要之间的有效结合。在一带一路大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战略应用与茶学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想要实现茶学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就需要从人才理念优化、人才结构模式提升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提升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需要的之间的全面结合。其次,在开展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入,通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从而实现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的最佳效果。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建设。随着当前当前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茶叶产业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因此在培养人才模式中,要充分注重文化环节的完善。最后,在整个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先进人才的主要要求,通过丰富相关企业的具体内涵要求,从而实现整个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当然,对于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人才培养理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对于茶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构造来说,要注重实践应用的有效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掌握和应用。随着当前国家对外战略发展应用不断成熟,积极应用人才需要,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一带一路整体发展战略影响下,翻译人才需求量极大。而茶文化作为对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文化要素,融入茶学内容,不仅能够完善中外文化交往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素养,从而实现整个翻译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将人才培养素养体系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各项元素,从而实现整个翻译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久剑.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4):29-32.

[2]王兴臣.“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校企联合培养英语类人才模式的现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调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52.

[3]李小敏.“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商务英语人才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3-215.

[4]何志伟.龙江“专业+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文化探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9):141-142.

第3篇:翻译人才范文

专业化翻译人才全线告急

        中国虽是“翻译大国”,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为翻译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错译漏译、中国式外语翻译现象处处可见。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主任任吉生指出:“翻译质量粗糙是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界备感头疼的一个问题。近来,一些出版社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大量组织重译外国文学作品,而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拼凑他人译作的抄袭现象。”“与文学翻译质量低下的问题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差错现象更加严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戊荪指出,在中国,从旅游指南到产品介绍,从名胜古迹的说明到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

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职业翻译6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超过50万人,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缺口高达90%以上,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据了解,一名优秀的专业翻译在时下的职场可是“超白金”群体,尤其是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同传的薪金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但目前不仅是同声传译,国内经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可以说是全线告急,主要可以细分为以下五个方向。

一是会议口译。会议口译在各种口译中处于高端,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除了应用于国际会议之外,也广泛应用于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新闻传媒、培训授课、电视广播、国际仲裁等领域。小语种的会议口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是法庭口译。国际诉讼、仲裁事务日益增多,对法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法庭口译译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对法律知识也有较高要求,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高级口译人才几乎是空白。

三是商务口译。比会议口译的要求稍低一些,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等过程中需要大量商务口译人才。

四是联络陪同口译。企业、政府机构都有大量的外事接待事务,联络陪同口译的任务就是在接待、旅游等事务中担任口译工作。

五是文书翻译。与口译相比,这类笔译人才的需求量和缺口更大。企业、出版社、翻译公司等机构都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文本翻译人才。

 专业化翻译人才匮乏的原因

       在我国,我们的外语教育已在向幼儿园延伸和普及,外语学习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然而,高水平的专业化翻译人才何以匮乏?

从翻译产业上看,中国的翻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翻译服务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强,市场拓展能力有限,在体制、机制上较其他现代服务企业也有明显差距,因此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是造成总体翻译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从学科设置看,目前还没有翻译专业的学科地位。大部分翻译学校和机构都缺少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比如法律和医学文件、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等,目前只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设了法律和商业翻译课。从管理体制看,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翻译事业没有政府部门管理,也缺乏系统的政策规范。

另外,就是教育模式存在弊端。学校对外语教学和教育的“超常重视”,导致外语考级把学生的精力引向了证书或资格需求而非能力指向,考级一旦过关,对于考试者而言外语的使命便也完事,因为他已拥有了打通领取其各种资格证书的“敲门砖”。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也造成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导致语言教育与社会需求大为脱节。而且,在全民都为外语忙之时,忽视最基本的中文素养,甚至出现作文竞赛外国人夺冠的事例。外语教育和学习的高投入并没有换来高的回报和产出,导致中国高水平的专业翻译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

   

   翻译人才专业化之道

    翻译不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简单的语言转化,它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理念、思想、文化,有着比语言更丰富的内涵。

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主任王欣表示,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无法准确、及时消化来自国际上的巨大信息流,将会导致中国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将影响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推进速度。中国翻译界的落后局面成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走向国际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要改变中国翻译界现状,建设真正的“翻译强国”,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走出翻译人才专业化的星光大道。          

实现翻译人才的专业化,必须加强“职业化”塑造 。翻译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学好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实战经验的积累很关键。这方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就是个典型,出版社蔡剑峰总编介绍,外研社对于翻译人才是“既用又养”: 专家资源库收纳了国内最高层次的、翻译水平一流的专家,指导编辑和专业翻译队伍;邀请国际汉学家为他们培训团队作讲师;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与原有翻译共同协作,取长补短,壮大翻译团队,组成专业的翻译人才队伍,同时尽可能提供翻译机会,让他们获得锻炼提高,向更专业、更高层次的翻译水平发展。

第4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翻译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5-0080-02

信息是现代化社会的宝贵资源,信息的价值不断提升,翻译,作为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信息化全球化的实现搭起了一座座桥梁,同样信息化全球化的实现也促使翻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翻译教学越来越普及。作为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类人才成了关注的对象。如何来培养翻译类人才,翻译类人才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传统翻译教学提出质疑。本文从信息化全球化这个大背景出发,以典型的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对翻译类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问题进行探究,以实现更优化的翻译教学。

一、翻译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协作活动和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的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采取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创设情境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注重意义建构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翻译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基于建构主义这一理论,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将课程设计成一种开放的、交互的、个性化的形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伙伴型学习模式,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的探求新的信息资源,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辨别信息的好坏,从而不断提升翻译类人才的信息素养。

二、翻译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势在必行

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翻译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翻译文本的多样化。传统的翻译教学中使用的翻译文本大多是文学类作品,而现在经济、法律、工业等文本却占据着翻译市场的主要部分。其次是翻译方式、翻译标准的转变。从事文学作品翻译能否准确的传达原文的意思,把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风格表现出来是很重要的标准,全译也是从事文学作品翻译的绝大部分使用方法。而现在的经济、法律、工业等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变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的信息并不需要全文翻译。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方式呼唤一种对原文加以压缩,摘编,概括以适应读者快速阅读需求的变译。这是提高翻译时效,充分利用国外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再者翻译课程的设置也存在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翻译教学,翻译类人才培养的优劣。现阶段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练习翻译有时仅仅为了提高外国语言的掌握程度,这是一个误区。因为翻译不仅仅关系到语言本身,还牵涉到很多专业性的词汇用法,一种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习俗等等。

这些方面的改变都对翻译类人才的个人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翻译类人才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信息素养。

而现实中,翻译类人才自身的信息素养的现状却实在让人担忧。为了更清晰的了解翻译系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特设计了一个有关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技能四个方面,调查结果以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开始学习电脑的时间各不相同,大部分同学开始接触电脑的时间较晚。其中从初中开始学习电脑的学生占49%,从高中开始学习电脑的学生占40%,11%的学生到大学才开始学习电脑。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些地区素质教育开展得较早,而有些地区甚至到现在素质教育还是空白。

2、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让人担忧。只有40%的学生上网的频率比较高,27%的学生上网一般,而很少甚至几乎不上网的学生占了29%。在上网的过程中,79%的学生是在进行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等娱乐活动,看新闻的学生只占9%,38%的学生查资料,在线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教学都是持支持态度,64%的学生非常喜欢,但是仍有36%的学生不太接受这种信息化的媒介和手段,认为其对学习的帮助不大。

综合上述的因素,一方面,信息化社会对翻译类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存在着现在翻译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极度匮乏,我们已经感觉到在翻译类人才中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紧迫性,翻译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势在必行。

三、翻译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翻译类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模式有赖于翻译教学过程的实现。如何更好的培养翻译类人才的培养素养,如何实现更优化的翻译教学,我们先从教学模式即培养模式谈起。

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导课堂教学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式,也就是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式,它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而系统的操作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这一要素增加了进来。这四个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四个要素经过不断的磨合,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即典型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将对三种典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一)合作的培养模式

合作这个概念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正是在这样一个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之后,合作更突显其重要性。合作这个概念用于教学模式中主要包括了(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和(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

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讲解,提出问题,教师的讲授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迅速掌握学习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象、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经过有机合成和管理,传输给学生,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学生触景生情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又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师、学生和媒体信息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媒体提供的内容容易产生交互式理解和运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判断,都能提高学生对获取信息的消化能力。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建构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学习,参与进来,讨论相关问题。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小组成员优化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合作起来解决相关的问题。现在在Internet上实现这种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最简单实用的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布告牌系统,即BBS,在这种体统中,学生进行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得信息素养培养和翻译学习之间相互促进。

(二)开放的培养模式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这个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网络的出现对信息素养培养是个巨大的契机。到今天,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超过了10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和虚拟教育学校已经不再是新鲜名词。远程教育大大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为更加开放的培养翻译类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网络学习就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收集、选择、处理、共享和创造教学信息的学习活动,计算机网络方便学生获取、存储、管理、传递、更新知识,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同步和异步交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能创设面对面交流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高层次的学习技能。

(三)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以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社会群体的合作与相互交往中掌握新的知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好的认识作为一个翻译者的义务和权利。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亲自经历各种信息技术、信息手段、信息工具、信息媒介。在教学中,努力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翻译之间的距离。

四、结束语

翻译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了翻译学习的中心任务之一。学习翻译,最终就是为了学会如何更好的把别人的想法忠实的表达出来,如何更好的实现交流和沟通。翻译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利用现有的便捷的信息技术,使翻译教学面向世界,创造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有创新思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 蒋招凤,周彦.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4] 林海.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5] 穆雷.信息社会对翻译教学的影响[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6] 王立弟.沟通・协作・创新--谈翻译培训模式的改进[J].外语教学,2001(5).

[7] 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

第5篇:翻译人才范文

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常态化、频繁化,再加上英语的通用性特征,在国际商务贸易交流互动过程中,要求相关翻译工作人员具备能够的准确翻译英文、灵活运用英语知识查找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多种素质能力。各地高校农业英语相关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增添更多助益。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三、以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

第6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技术传播;语言服务;复合型翻译人才;MTI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4-02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转换与信息传播的行为。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仅仅关注翻译文本本身,在语言服务发生巨大变革的新时代已经略显乏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与高新技术双重驱动下,技术传播开始面临一个“井喷”的发展趋势,而与语言服务相比,技术传播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因此对于翻译人才的职业前景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方向。本文将从技术传播的内涵、传播形式以及所需能力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MTI教育从新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技术传播的内涵

技术传播是为某一特定目的,向特定受众对象传递特定信息的过程。这三个“特定”体现了技术传播的特殊性质,这种以需求为基础的特性令其不同于普通传播和文学传播。根据美国技术传播学会的定义,技术传播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如书籍、手册、项目报告、网站、图片、视频等),针对目标受众,创造与传递技术或特定领域的产品和流程信息(如通过网站传递医疗程序信息)。

技术传播19世纪起缘于美国工程英语,二战后逐渐开始走向专业化,出现专业技术传播者。通用电器、通用汽车等大型企业先后设立了技术写作部门。技术传播虽然在美国发展日臻成熟,但在中国却刚刚起步,尚处于萌芽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有大量企业开始意识到技术传播的重要性,如中兴、联想集团成立了文档部,华为也有资料构架部。但是由于我国技术传播领域教育几乎空白,教育与应用的脱节致使没有专业的技术传播人才供应市场,因此技术传播工作质量并不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竞争力,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

虽然技术传播与语言服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技术传播也可称之为实现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技术传播的传播方式与语言服务实现方式十分契合,如技术写作、本地化等。

第二,技术传播所具备的技能与语言服务业涉及的大部分技能不谋而合,如写作能力、排版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等。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的语言服务类型也属于技术传播的范畴。

二、技术传播的范畴

一般而言,以下学科皆属于技术传播范畴。

(一)技术写作。这是技术传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其实质可理解为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令专业的技术信息能够被特定读者理解和接受。技术写作涵盖一切传递技术信息的文本类型和文本格式,包括技术报告、操作手册、商品目录、各种说明书,等等。

(二)技术编辑。属于质量控制工作,除了保证行文清晰流畅,语言具有说服力之外,主要关注文档的技术内容,确保技术信息清楚、准确,能为读者所理解。能够处理印刷、电子、视频脚本等各种格式的材料。

(三)技术插图。依靠2D或3D图像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或过程可视化,直观准确地呈现给读者。一般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如CAD)两种方法绘制。

(四)翻译/本地化。本地化即对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的语言材料、程序、包装方案、用户界面等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进行翻译和改编设计,以适应特定国家和地域的市场需求的过程。

(五)信息构建。信息空间构建是以建筑师的眼光,从宏观方面利用美学原理、实用效率原则对信息空间的整体外观、功能进行规划。目前主要针对网站信息进行构建,典型体现信息空间构建的元素包括导航工具和图标、浏览式等级体系、站点地图等,即了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体验,然后对信息进行组织、规划,令其合理地表达出来。

(六)信息/文档设计。为满足用户实现某一特定目的的需求而定义、规划、塑造信息内容,使之便于用户访问和使用。包括文本文档、数据、图片等信息的设计。

三、技术传播所需的技能

作为一项专业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活动,技术传播需要传播人士具备一定技能支持完成,笔者将这些技能按不同传播形式进行划分和总结。

在技术传播所需的上述技能中,与语言服务相关的技能涉及技术写作、本地化的全部技能,编辑排版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使用工具的技能,而网页设计、图形设计等技能也是与本地化密切相关的技能。

CSA在2015年《语言服务市场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4-2015年,语言服务市场增幅较大的业务有多媒体本地化、软件本地化、桌面排版、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手机软件本地化。

此外,2016年《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中提到,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最大的服务类型包括文案写作和文档排版。

可以说,近年语言服务业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所涉及的大部分技能与技术传播的实现方式和具备技能不谋而合。因此笔者认为,技术传播可以称之为实现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形式。

在语言服务类型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仅关注文字本身的翻译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编辑排版等技能看似与翻译无关,实际上却处处相关,并与译者不可分割。如今技术传播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在即将面临“井喷”的发展时机,译者应该利用专业优势,牢牢抓住发展契机,将自己塑造成为具有技术传播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四、对MTI教育和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目前MTI的学校教育以培养笔译与口译人才为主要目标,对翻译技能的培养也大多局限于语言技能和文本文字的翻译策略,充分关注翻译技术类课程的院校为数不多,少数学校开设CAT、技术写作、本地化、术语管理等课程,但是许多课程尚处在开发阶段,涉及内容并不深入,仅停留在最为基础的知识技能上,如CAT课程。多数学校目前只教授CAT工具的基本操作,诸如复杂的翻译记忆技术,用辅助工具转换格式、排版、处理乱码、分析文本等深入的研究并未充分涉及。

反之,境外院校翻译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比之国内深入且细化。

其中不乏涉及技术传播所需具备的技能,如计算机编程、数字出版、网页软件本地化、术语管理、信息挖掘、图形编辑等,翻译人才已然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传播能力。此外MTI课程若能与技术传播涉及的技能相结合,则比按语言服务领域构建课程更有优势,因为语言服务涵盖技能多,针对性不强,难以实现培养目的,而且目标分散,不便评估,而技术传播更具目的性,适合MTI的培养计划和目的。

五、结语

作为技术与信息之间联系的桥梁,技术传播的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利用,在国内对技术传播的急切需求与专业人才稀缺的双重驱动之下,培养具备技术传播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无疑将成为译者未来的发展契机。

然而,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MTI教育的支持,与境外高等院校相比,国内MTI的课程开发还有待深入,与技术传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也需继续探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Rizvi, M Ashraf. Effective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M]. Tata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2005:10-18.

[2] Carliner,Saul. Physical,Cognitive,and Affective.A Three-part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Design[J].Technical Communication,2000,47(4):561-576.

[3] 苗菊,高乾.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J].中国翻译,2010,(2):35-38.

[4]苗菊,朱琳.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翻译,2008,(5):30-34.

[5]李箐,赖茂生.“信息空间构建”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79-81.

第7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 陶瓷文化 旅游翻译人才 培养策略

一、背景分析

千百年来,千年景德镇以美伦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而名声大噪,其瓷都地位在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心目中逐渐确立。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也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近年来,景德镇全力打造陶瓷文化项目,以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古窑、珠山明清御窑遗址等陶瓷文化旅游景点为基础,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初步构建了陶瓷古迹寻踪游、传统工艺制瓷游、现代陶瓷生产线游、陶瓷文化交流游、陶瓷习俗游等陶瓷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线路。随着陶瓷特色文化旅游不断推陈出新、做大做强,八方宾客纷至沓来,旅游业也逐渐成为了景德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该市接待游客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境外游客。在这个新的历史时刻,景德镇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将如何得到更好的推广传承并走向世界呢?时代呼唤一大批既懂陶瓷和陶瓷文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又会进行英语翻译的专业化陶瓷旅游翻译人才。众所周知,在当今国内有限的翻译人才中,外语及专业皆得心应手的可谓凤毛麟角,陶瓷旅游翻译更是新鲜事物。而且从目前景德镇外语导游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专职导游或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很多只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或是具有某一语言特长的社会人士。这些人虽然持有导游执业证并会说英语,但由于缺乏陶瓷文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应陶瓷翻译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很难胜任陶瓷文化旅游的导游翻译工作。其导游服务的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进而对景德镇文化旅游的国际推广和繁荣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符合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是“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全面参与竞争,因此市场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求英语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及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英语专业,但人才培养方式缺少创新,“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奇缺。“外语+陶瓷”的培养正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景德镇浓郁的地方特色。

2.为英语专业学生拓宽了就业门路,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人才培养方式更需要创新,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英语专业虽然是属于热门专业,就业前景似乎比较乐观,但是市场上的各种英语人才相对饱和,就业渠道越来越窄。在这种情况下,陶瓷翻译人才极有可能成为烫手的香饽饽。众所周知,在中国有很多像景德镇一样负有盛名的陶瓷产区,它们在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同样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合格的高素质陶瓷翻译人才。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的陶瓷必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的陶瓷文化也将更深刻地融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所以说,对于陶瓷文化翻译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多,这无疑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广大英语专业学生指明了新的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在陶瓷文化旅游日益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同时针对当前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匮乏的现状,景德镇地方高校责无旁贷担当起培养高素质陶瓷翻译人才的历史重任,从而为陶瓷经济的发展和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为此,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适当调整现行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境域实践,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上做足文章。另外还可以对社会上的导游翻译人员进行集中专项培训,有效补充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不足。笔者将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就如何培养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提出以下策略:

1.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

景德镇高专外语系虽然也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但在其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和导游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导游技巧,有较强的外语口译、会话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旅游社、风景区、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胜任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导游、宣传、节目主持、旅行社事务和管理等专业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然而,根据时下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本着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应该做出必要合理的调整,使其培养方向不失时机地向陶瓷文化旅游这方面偏重,使培养出来的旅游英语人才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为此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应该明确这一点,那就是在今后的办学中要加大力度培养适应景德镇陶瓷特色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高素质旅游翻译人才,使他们不仅要具备旅游英语人才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关陶瓷和陶瓷历史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翻译技能,从而为推动陶瓷经济发展和陶瓷文化交流服务。

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开展需求分析,制定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实际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合理规划教学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为达到培养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对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完善,添加新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其结构和内容得到最优化。除了增加和英语翻译有关的课程外,一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吸收一些与陶瓷息息相关的特色课程,譬如,中国陶瓷史、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概述等,更为主要的是开设一门集陶瓷和英语一体的陶瓷旅游英语课程。另外,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特色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地为学生多加修或选修一些涉及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工艺和陶瓷美术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可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对陶瓷知识的涉猎,陶冶他们对千年灿烂陶瓷文化的热爱之情,志愿担当起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使者。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境域实践

教学模式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必然的。在翻译教学中,尽量教授学生翻译的方法,翻译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进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知识课程为辅助,以多种形式活动为实践,加大技能课的实践时间,在境域实践中加强翻译训练。可以设计旅游观光的场景,最初可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为旅游景点,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模拟训练。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导游,另一组扮演外国游客,任务交互进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掌握了景点的介绍翻译,既丰富了译员的陶瓷文化知识,又对这个古迹有了更多的了解,积攒了语言储备,也使译员灵活处理旅游者随时提出的各式问题,增加了应变力、理解力和耐心,口译的同时培养了导游的某些基本知识和能力。这一形式通常学生都很感兴趣,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陶瓷景点滔滔不绝地讲给“外国人”听。

4.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集中专项培训

理论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进检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如通过与旅游社、景区景点、博物馆及星级宾馆的联合,或由学校自行开办一些产学研为一体的公司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将学习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学习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进行一些陶瓷景区介绍方面的翻译实践,让其学以致用,快速将语言知识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联系起来,提高适应能力,成为未来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另外针对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选拔一些具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优秀中文导游以及现有外语导游开展集中专项培训,学习掌握陶瓷文化知识和相应的陶瓷英语翻译技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打造一批名牌优秀陶瓷翻译队伍,有效补充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夏焕堂 张小萍:构建景德镇陶瓷旅游的休闲空间[J].中国陶瓷,2006(8)

[2]胡静芳: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

第8篇:翻译人才范文

外宣品翻译谬误百出

1.单词拼写错误。如“环保”写成了“Envoirnmental Protection”;喀什的翻译按照约定俗称和国外一直沿用的译名“Kashgar”,然而喀什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景点标牌中的翻译就有“Kashigar”,近150字的英文介绍中有拼写错误的单词达十余处。这样的低级翻译错误在新疆地州市的多数景点和历史古迹都有存在,并非个案。而且目前外宣品翻译中问题最大的部分就出现在此,语言和词汇的拼写错误相当普遍,这类最低级的错误值得我们关注。

2.死译、错译明显。有一类翻译没有拼写错误,但却在语法、语义表达上存在死译、误译现象,严重影响外宣品的阅读质量。如喀什知名景点香妃墓,仅景点介绍中的误译就不下十余处,整篇英文介绍阅读价值很低。如:为了防止建筑外墙琉璃瓦因年久失修坠落而砸伤游人的标识“当心坠物”,英文翻译是“Be Careful,No falling!”(当心,禁止坠落)。一本介绍维吾尔族达瓦孜艺术传人阿迪力的书《高空王子》,书名翻译成“Walkingin the High Altitude”(在高海拔行走),达瓦孜艺术实际上是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高空钢丝上行走和表演,侧重地理海拔的Altitude-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另有一本某城市出版的宣传折页称该市为不夜城“No Night City”,大幅照片的中英文也是如此,严重的误译。新疆知名景区赛里木湖畔的第一个检票站,将“平安回家”翻译成“Can you go home safely”(你能安全回家吗?),令人啼笑皆非。乌鲁木齐市一家男科医院写成“MaleHospital”(实指医院是雄性的,而不是专门治疗男性疾病的)。新疆传统美食“抓饭”,就有人根据发音翻译成“Polo”,遗憾的是却没有备注。在一本介绍新疆美食的外宣品中“抓饭”直接使用了Polo,要知道,基于英语受众的信息认知惯性,Polo反映到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国外马球运动中所击打的马球,而不是美食。考虑到每年来新疆旅游的境外游客数量已近40万人次,类似外宣品的死译和错译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3.误译现象严重。这种翻译更具迷惑性,表面拼写没有问题,语法、语义上也基本正确,但是由于对语言差异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信息承载量不同的不了解所造成的误译,更容易引起国外受众的误解。一次在介绍知名景点的画册中看到湖畔的几个哈萨克毡房,汉文是“湖边度假村”,英文翻译直接变成了“Holiday Inn”(假日酒店),Holiday Inn是全球品牌,其传递的信息量与照片所表达的信息是完全不对等的,而且很容易造成国外受众的误解,有时候类似翻译还可能引起侵犯品牌经营权的纠纷。又比如一家发行量很大的外宣期刊把“街道办事处”翻译成“Street Office”,但考虑到国外没有类似的机构,外国受众对街道办事处的功能、机构设置并不了解,使用“Service Center for Residents”(居民服务中心)应该是更合适的。美剧《Friends》的导演罗杰・克里斯汀森说,他有一次在街头看到餐馆把“稀饭”翻译成“Gruel”,其实Gruel是一种给囚犯吃的食物,一种黏糊糊的灰色食品。在给犯人分发时,通常是啪的一声扣进囚犯的盘子里。可以想象,英语国家的人,或受英美文化背景影响的人看到这样的词是绝对不会吃这种“稀饭”的。每次到地州县市采访时,总能看到当地的外宣品中将“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的“东风”翻译成“East Wind”,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英语区国家中,“东风”代表萧瑟、寒冷之意。这类误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翻译知识储备不足,同时也忽视了不同受众生活环境的差异性。这就要求翻译外宣品时要字斟句酌,充分考虑国内外受众的文化差异。

劣质翻译频出的原因

1.近年来,伴随新疆经济、文化、体育、商贸等各行各业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各类外语翻译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强,而每年高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有限,毕竟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需要付出极端辛苦努力、耗费大量精力的工作。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较窄,对相关专业背景储备深度不足,即使不会出现低级的翻译失误,也往往会导致译文质量平庸。总之,翻译需求大与翻译人才匮乏之间的供需矛盾,特别是高层次的翻译人才的极端缺乏,是优秀翻译文本凤毛麟角的直接原因。

2.各地宣传、旅游、招商等部门以及各类对外贸易经营企业都有制作外宣品或外宣功能文本的需求,但由于这些单位、部门和企业本身翻译人才匮乏,致使“外包”翻译的方式非常普遍。况且很多企业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外语翻译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会说外语就能做翻译,特别是外宣品的翻译,这就使得翻译从业人员的门槛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劣质翻译充斥市场。

3.单一的计量付酬的模式造成翻译从业人员对数量、速度的关注远远超越了质量,投入以高质量翻译为目标向度的精力非常有限,即使注重质量也得不到客户认同。于是,劣质翻译具有价格优势,且不断被不识货的买方市场鼓励刺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甚嚣尘上。

4.现在很多部门虽然已经认识到“本地外包”翻译方式的不足,开始借助异地外力特别是国家高级翻译力量进行翻译,但是这种做法本身也存在问题,许多内地发达省区市的高级翻译人才由于受地域限制,对新疆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综合情况缺乏了解,在新疆外宣品的翻译中,往往会出现误解和死译现象。特别是涉及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翻译就存在很多欠妥之处。反过来,此类翻译问题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增加翻译纠错的成本。

5.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领导对从事文学类外宣品高端翻译人才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沉淀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土民情、思维定势和民族文化传统,这种差异的存在,使语言成为沟通彼此最为重要的桥梁,如美国企鹅出版社中国总经理Jo Lusby所说,“把一本中文书给不懂中文的人,他只能看封面照片,因为他是文盲”。然而要通过翻译来超越这些差异不亚于重新写一部巨著。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从通篇结构的设置,到每一句话的考量和每一个词语的斟酌,再到从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阅读惯性和心理需求出发调整作品结构、缩减或增加原文本的篇幅……其劳动强度之高,不亚于任何一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然而,目前我们对于优秀翻译人员艰苦卓绝的工作仍然没有感同身受。

第9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04-02

一、引言

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经验,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区域发展与产业振兴。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基于“外语教学”平台,以学术型文学翻译人才培养为主,重研究轻应用,重课堂轻课外,重相关知识与翻译技巧传授、轻翻译能力培养的客观主义取向的传统翻译教学屡遭诟病[1],不注重对相关学科和主题的认知,师生与业界很少接触,翻译教学是封固在学校课堂内的[2]。翻译人才“校企研”合作培养有利于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地方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产学研联合最鲜明的特征是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三者都受益[3]。该模式下,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有: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建设师资队伍。

二、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翻译教学”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存在以文学翻译理论为指导,过分侧重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忽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实用文体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1]。对于本科生而言,可偏重于翻译兴趣的激发、翻译意识的培养和翻译潜力的挖掘,使其了解翻译的基本规范与要求[4]。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翻译人才应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贯彻培训翻译技能优先于传授理论知识,实际案例探讨优先于宽泛技巧讲解,应用文本翻译优先于文学文本翻译的教学理念。在翻译中不断拓宽百科知识,不断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三、改革课程设置

翻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有鉴于此,翻译课程设置应服务于翻译能力的培养。本科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教学(含专业实习)比重,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目的[5]。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动态的过程,是习得操作知识、发展策略能力的过程,既涵盖语言能力,又包括非语言能力,如中外互译能力、网络资源使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术语理解识记能力。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现行课程体系,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大一、大二作为基础夯实阶段,以语言技能和通识课程为主;自大三起,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开设相关技术写作和专业知识课程,使学生熟悉专业翻译语言的特点,专业术语的选用及双语句式的表述,逐步引导学生化泛为精,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翻译实践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及资源检索和整合能力。应用翻译教学的创新应该关注翻译工具的革新和翻译手段的改进,利用电脑和网络提供的资源。授课教师可以文档批注的形式发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切身实践,通过网络交流信息,互商疑难,共同提高;建立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地方高校应加大力度与周边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基地,实行“课堂学习联合基地实习并结合案例研讨”的产学研模式,结合实际翻译项目或案例编制教学文本(如公司文化、旅游景点、展品介绍等),探索编撰有地方特色的翻译教材,切实践习“课程服务于实习,实习服务于案例研讨,案例研讨服务于能力提高[6]”的理念。案例探讨注重翻译材料的语篇性和真实性,与翻译市场上的翻译项目结合紧密,兼顾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有的放矢,利于翻译人才适应市场的要求。

四、创新教学形式

应用型翻译人才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培养。如授课教师在主持翻译相关课题的时候,可以吸收一些翻译能力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加入研究,协助处理翻译资料的收集和甄别。另外,他们的翻译实践可以提供部分翻译研究的语料,如此一来他们可以通过完成一定的研究步骤和翻译任务以较深入地了解科研和创新过程。除了让学生参与课题,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调动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可以多开展校级赛事,如词汇竞赛、阅读竞赛和翻译竞赛等,以赛促学,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培养速度意识。此外,外语院系可以指派有经验的教师组建翻译社团,开展以应用翻译实践为导向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翻译兴趣,体验翻译流程,明悉市场需求。

五、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执行者,直接影响着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首先,学校应重视翻译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继续教育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其次,学校可定期选派翻译课程教师到相关企业单位进行阶段性兼职,积极探索“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途径。再次,可以从翻译协会、相关企业单位、研究院所聘请专业人才参与课程教学,通过鲜活的翻译案例使学生思考翻译问题,领悟翻译真谛,拓宽百科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译员以真实案例为授课素材,剖析和分享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思考的方式,应对的技巧,总结的经验,以直观现实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输入环节,提高授课效率。

六、结语

产学研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翻译人才培养可以使企业、学校、科研院所Y源互通,共同发展,促使翻译院系、翻译产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互惠互补的良性循环,推进我国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产业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为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来源,推动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翻译院系立足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翻译产业培养合格人才;科研机构关注研究产业实践中的具体翻译问题,提升理论的现实效益,通过调研产业对翻译人才的具体要求,对翻译院系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76-83.

[2]柴明G.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4-56.

[3]王少爽.翻译专业学生术语能力培养:经验、现状与建议[J].外语界,2013,(5):26-35.

[4]王宏,张玲.中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成绩、问题与对策[J].上海翻译,2016,(2):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