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青少年古典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古典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古典文学

第1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定期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使他们产生成就感的同时相互促进,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

二、丰富书源,提供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保障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我希望学校的图书馆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想查的资料。”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古诗文世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应该是我们的追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学生走进古典文学作品世界提供必要的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

1.开放学校图书室。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曾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其核心思想为“读者第一”。而调查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绝大部分农村小学图书室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甚至无人服务;加上图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图书室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学校应设法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藏书质量和结构,安排专人负责,让小学生可以天天借到书,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建设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带图书,并订阅包含古典文学作品的报、刊,班级进行集中管理、借阅。学生在课间就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各班同时在班报开辟“读书角”“每周一诗”等栏目。学校还可以制定细则,评选“书香班级”,激励各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3.鼓励家庭购书、藏书。学校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分别向家长发放《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争取家长配合,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学校定期组织家校共读交流活动,激发家长参与读书的热情,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读书活动。

三、循序渐进,指导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1.制订计划。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逮着一本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来引导,对小学六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2.指导选择。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不知如何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各种节日及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书:如古诗词,尽量选有注释和译文的;长篇古典名著,选青少年版或儿童版的;更要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掌握方法。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由于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到位,仅有20.3%的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能认真抄录,偶尔写点感受与体会”,28.5%的学生“偶尔抄录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19.5%的学生“只是在书上写点字,划划线”,竟有31.7%的学生不做任何记录或圈点勾画。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学校可以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安排半小时,并长期坚持下去。

(2)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懂就问,就查工具书,边读边想,适当圈划,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水浒》、《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书,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古典名著的章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不应提过高要注,只要学生作走马观花的浏览,了解故事的大意即可。

②品味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古诗词,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并通过背诵、摘抄来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指导做读书笔记。

(1)指导记录的内容。可摘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可摘录名言、警句、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可摘录整篇文章,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2)指导记录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

②提纲笔记。

③摘录笔记。摘录好词好句。

④心得笔记(读后感)。

⑤撰写古诗句研究报告(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就有此要求)。

(3)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例如低年级以积累词语为准,中年级已欣赏好句为主,高级年则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悟。

四、讲究策略,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1.自我效能的策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做法一:帮助学生建立一本自我评价本,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以及对阅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在摘录本上进行自我评价。做法二:指导学生明确竞争对手,并制定简单可行的竞争计划及奋斗目标。做法三:要求学生每天围绕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给自己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

2.及时强化的策略:心理学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法一:竞赛。形式可以是:

①古诗文诵读比赛。

②古诗词接力赛。

③“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专题作文比赛,作文形式有读后感、诗歌改为记叙文(包括“文包诗”的形式)、续写、读书生活日记、古诗句研究报告等。做法二: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综合每一位同学在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评选“读书大王”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积极分子”,并及时进行全校性的表扬。做法三:奖励,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其中,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内因与外因的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五、活动促进,展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成果

1.诗文表演。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

①诗配乐朗诵,教师播放与古诗词有联系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配乐。

②演唱古诗词,可以唱岳飞的《满江红》等已经有人谱曲的,也可以由教师配乐,指导学生演唱。

③古诗词名句应用表演。古诗词不是古董,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名句盛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恰当运用古典名句,一定会为口语交际和文章增色。

2.诗文图展。利用学校橱窗展览师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词的诵读。诗配画活动可以由每个班级定期组织。

3.古典文学作品故事会。让学生把平时从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典名著、古典通俗小说中读到的故事,以及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在故事会上讲出来,评出若干名“故事大王”。

4.读书心得交流会。学生们交流读书方法、体会、感受,互相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

六、改革评价,促使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良性循环

为了了解学生的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测评价。评价时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1.制作整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小小的袋中有他们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相关的录音带、照片,有自制的古典文学作品手抄报,有学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和获得的奖状等。

第2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关键词】古典文学儒家道家价值选择独立人格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古典诗文时,必定会深受感染,继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既积极进取地拼搏,也能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既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又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从而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即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只有当自我拥有独立的的价值观念时,才能自觉地去追求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健康的价值观。

第3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分析

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她的作品受到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广泛喜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她的作品无论从选材、立意、内容、叙事、塑造人物、语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彰显个人特色。张爱玲把前人的特点与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使两者的思想产生融合,形成张爱玲体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也与她苍凉的生活环境分不开,语言反应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映射张爱玲生活、情感的境况。张爱玲热热度不减的原因之一,与她不同凡响的语言风格密切相关,她的语言风格有以下几点。

一、比喻手法的应用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中运用了一些比喻,这些比喻生动深刻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是别人不可能写出来的。张爱玲有着高贵的气质,这与她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与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这就影响了她的文学作品,使其作品华丽,尖锐,对世界看的过于透彻,她运用的比喻尤其突出,常令人拍案叫绝。她的比喻对故事情节的深刻阐述,塑造人物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她把生命与圣经结合起来,“生命像圣,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她把生命比作圣经,这是空前绝后的,这是她的独创,为她的小说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格和亮色。再比如:“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张爱玲运用了不一样的比喻把天上的月亮竟然比作了太阳,不同凡响,与众不同

二、古典小说意味的应用

张爱玲的语言具有古典小说的意味,她的外婆是李鸿章的女儿,李鸿章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人,他的这一观点也影响了张爱玲的父母,张爱玲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熟读《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等文学作品,所以在她创作的作品中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红楼梦》对她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作品《金锁记》中两个奴婢的对话与《红楼梦》的语言风格非常相似,“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候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这样的对话与红楼梦里的语言风格很是相近,容易让人想起大观园。张爱玲的古典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她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在她的其它作品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

三、西方现代小说的缩影

张爱玲的作品还具有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子。在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古典小说的翻版,还融入了外国小说的元素,加上她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张爱玲进行了作品的创新,写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

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位生活在旧时代的新潮女性,她曾经多次出国留学,接受外国文化的熏陶,张爱玲出生后母亲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从张爱玲小时候母亲就亲自教她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写作、英语,使得张爱玲受到西方和东方教育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使她眼界大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例如在《连环套》中人物有中国的、印度的、英国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中国、日本、英国,人物的生活习惯中西各占一半,即有西方的文化韵味,又有中国的传统风俗。张爱玲的好多小说都是用英文写的,她对英语的运用非常流畅。

四、通俗易懂的表达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另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具有市井小说的特点。这与她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张爱玲成年后生活在上海沦陷区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接触到的人大部分是社会的底层,对于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苍凉残酷的语言

张爱玲的语言特点具有苍凉残酷性。从小她的父亲就对她异常严格,比较冷漠,曾经把她关在家中险些丧命,给她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生活在沦陷区的经历让她冷眼面对世界,艺术风格苍凉残酷。例如“无缘无故的毛骨悚然”,“一级一级没有光的存在”,“她趴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等,无不透露出苍凉残酷性。

张爱玲的作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她吸取了市井小说、古典小说、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的优良风格,在加上自己对生活的深刻解读,大胆创新,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鹿义霞.一种故事的两种讲法--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对比性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2]韩晶.试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第4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好书伴着我们成长,好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我还是个不会说话的婴儿时,我就已经认识了“我是一个娃”几个字,我的识字和读书经历由此开始。从此以后,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看的书也是越来越多。三、四岁时读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使我明白了一些最浅显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念小学时读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使我对童话产生了兴趣,使我童稚的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对我的写作有了很大帮助;《十万个为什么》和《科学百科》带领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风靡一时的《哈利•波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神奇的魔法世界中,让我产生了梦幻般的想象;十岁以后,我读了流行美国一个世纪之久的童话书《波丽•安娜》,它教给我如何做个乐观的人,教给我在逆境中如何抱有乐观向上、积极向上的想法;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既为主人公保尔的命运感到心酸,又同时受益非浅:它告诉我如何磨练人的钢铁般的意志;《谁动了我的奶酪》又教给我如何在安于现状中改变自己和开拓进取;《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正在使我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韵……

书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改造灵魂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是的,读到一本真正的好书不比穿布衣使心灵更暖和吗?不比吃任何佳肴的滋味更令人回味吗?

好书伴着我成长,愿好书能够伴所有的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第5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还不赶快给皇上请安。”在一个名为“康熙时代”的QQ群中,一位新玩家刚用笑脸表情给大家打招呼,便被网友“年庚尧”呵斥,当玩家“识相”地打出“民女叩见皇上,还望皇上恕民女鲁莽”的话语,才得到“清圣祖康熙”的原谅,随即她被要求前去接受“考试”。

据了解,“后宫”群内的考试,是各成员晋级获得更高“地位”的重要方法。“后宫”考试题一般在群空间。内容以习作宫怨诗、朝廷知识问答为主,还包括类似于“新进宫的秀女与妃嫔撞衫该如何应对通过”的问题,经过系列考核之后,群内成员可提升等级,还有机会获得皇上的赐名。

网友:学勾心斗角很无聊

没有建造精彩的动画场景及音乐音效,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平台,这种在良多游戏玩家眼里甚至无法称之为游戏的游戏,为何会让如此多的90后沉浸其中?百度贴吧的查询拜访中显示,跨越7成网友对于“后宫游戏”的风行表示不理解。

网友“过客007”:“后宫群”在满足90后的自我膨胀心态,因为所有工具都是群主(所谓的皇帝)一人说了算。

“大步向前”:90后也太无聊了,而且从小就学得这么勾心斗角,以后还有哪个敢和他们接触,就让社会跳过他们。

“小优”:后宫游戏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加角色扮演,是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世界,没必要令大家如此抵触。况且我们通过这个来修炼自身素质,和别人无关。

“行吟”:这种方式传播了一种奴性思想,这种后宫游戏,把属于封建时代的奴性带到了当代。

一位母亲的思疑:初中女儿为网游吃苦进修古诗词

“原本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妃嫔争斗场景,居然在一个名为‘宁清宫’的‘后宫游戏’中常见,而且女儿身在其中,乐此不疲。”

近日,一位焦心的母亲在网上发帖乞助,她思疑和担忧的恰是时下在90后女孩中很风行的“后宫游戏”。

“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今年读初二的女儿偶然时不时地会问我一些古代文学问题,并试着动笔写一些小诗。我感到很是意外,因为女儿原本对语文毫无兴趣,特别是古诗,每次背书都叫苦连天。要不是我偶然在女儿电脑中发现了‘后宫游戏’的页面,至今还被蒙在鼓里。”

“这种游戏很具有隐藏性,因为没有任何画面,只是纯文字游戏。所以根本没引起我的警戒,我一向觉得她是在网上与同窗谈论古文。据女儿说,她刚起头玩游戏时,只是个‘侍女’。现在的方向却是进级做‘贵妃’,去伺候虚拟游戏中的‘皇上’。而且伺候‘皇上’是全方位,甚至搜罗寝息、生孩子,作为母亲,我觉得这些内容对于90后女孩不是特别适合。”

让王女士稍微安心的是,“寝息”、“生孩子”只是虚拟内容,并没有现实的行为。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为了“进级”,女儿自学了不少古诗词和历史常识。此外王女士发现,女儿在待人接物也学会了礼让三分。

对此王女士感觉十分疑惑:“为了对‘后宫游戏’有所了解,我研究了相关资料,发现游戏中存在着不少负面成分,这让我有些担忧。”

90后:喜欢这种被人尊崇的感觉

面临成年人对“后宫游戏”的质疑声,良多90后无法理解。“‘后宫游戏’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加角色饰演,是一个可以放松精神的世界,没必要令‘巨匠’如斯抵触。况且我们经由这个过程来修炼自身素质,和别人无关。”

“后宫游戏”的支持者莫莫在“夜倾情宫”里是一名正三品秀女,今年17岁。她认为所谓的宫斗并没有恶意,如此创意值得推崇。“宫斗也需要聪明和文笔,你对清史不体味,说不定进去不到5分钟就会被赶出群。相反,你想要在里面呆下来就必需增强自己的文化历史常识,而且所作诗词必需是原创,也算对能力的磨炼。”

1990年出生的天津玩家李萌(化名)在游戏中是一名秀女,她表示自己以前就非常喜欢看古装剧。“感觉每天都在演戏,很过瘾”,她说,这个群里所有的人都是煞有介事地用古文说话,让从小渴望当演员的她,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声音

文学专家:有误入歧途的隐患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知名楚辞研究专家黄中模认为,这种游戏里,后妃成群成了游戏中“皇帝”最大的荣耀,却不知后妃始终是男权社会的附属,但却有这么多的青少年不加甄别地接受了其中的一些消极影响,这是当前必须重视的社会现象之一。

至于所谓“加强自己的文学历史知识,也可以锻炼文笔”等说法,则是一些托词。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精华,讲究格律严谨、语言凝练,对古典诗词的格律原理和规则不经过一番艰苦学习是很难掌握的。

在网上查到一位90后参与者作的诗:“何故乱君心/爱尽满清/独怜十月秋弥中/欣欣释梦归幻真”,这种诗满含“宫怨”,充满落后思想,具有乱用词句、不谐音律与文理不通的毛病。

因此,黄教授认为,这种游戏有将90后青少年引入歧途的隐患,学校和家长应该重视起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

第6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关键词: 唐诗宋词 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意境欣赏 写作实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江苏在高中阶段增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者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诗的风韵,体会宋词的雅致,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中学选修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教学中利用好唐诗宋词的教学并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古诗词知识的同时,精神得到充实,正所谓“润物细无声”,通过唐诗宋词教学,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在诗文诵读中激感

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取的诗词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师范读,有表情地朗读,并且带有真情的投入,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同时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品味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朗读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背景和意义,共同领会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最后师生共同体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教师注重当好“导演”。

初唐阶段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突破宫廷诗风的格局,给诗歌注入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其中《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师诵读与学生诵读结合,找出诗中月夜美景的语句、阐述人生哲理的句子反复朗读。诵读的同时要将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感受诗歌本身韵律节奏美,感受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悲慨激荡的感情旋律,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又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地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教学中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了解诗人对人间纯洁的爱情的讴歌,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凸显出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深刻体会诗作中蕴涵的博大的生命意识。

二、在意境欣赏中理解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时,先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特点,他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具体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意境的欣赏理解诗人的情感。《旅夜抒怀》勾画了这样的意境: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意境凄冷与雄浑阔大并存。诗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深沉婉曲。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肠百转,真正体现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李白诗歌意境的塑造,主要通过他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变现出来。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感受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感受蜀道的高耸;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受友情的珍贵。教学中通过意境的赏析理解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理解诗人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

三、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情感。教学时指导学生将诗歌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某一首诗歌,或是多首诗歌的整合中提炼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者进行研究性论文写作活动,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时,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叙述词作内容: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让学生用文字解读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学生解读方式很多,概言之,“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写作时指导学生将诗文迁移到相关的文题中。

第7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关键词】俳句 影响

公元7世纪,由日本最早的诗歌形式“和歌”派生的“连歌”普及到庶民阶层后又称为“俳谐连歌”。到了15世纪,“俳谐连歌”的上句,即由5・7・5十七个日语假名构成的“发句”成为独立诗体,称为“俳句”。自诞生之日起俳句就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此,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风靡日本社会,并显示着非凡的活力。

因此本文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和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俳句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一、俳句中的季语解读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

俳句的创作一般遵循一个基本规则:俳句中一般要有一个季语。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例如,春季相关的季语:

三月:雏祭り、东风、山笑う、莺、燕、春雨、木の芽、春风等。

四月:胧月、@、花见、春愁、わさび、山吹、种莳き等。

五月:茶摘み、春惜しむ、叶@、子供の日、立夏等。

季语代表着四季不同的美景,在俳句中,其丰富地表现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春夏秋冬的四时风情,山川草木的自然风姿,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以及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它使十七个音节构成的极短的韵律诗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情趣和丰富的主观情感。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俳句来感受下季语所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观。

1.秋渐渐深矣, 知邻家以何为生? (松尾芭蕉)

(已经是深秋了,周围静静如也,邻居家鸦雀无声,一点声音也听不见。到底是谁住儿,它以什么为生?季题《秋深》秋,死前约半月所作)

2.梅花香溢旭日升, 惊喜山道行。 (松尾芭蕉)

(早春的某个清晨去山道上散步,梅花的香味隐隐约约飘来,见了真是出乎意外。从山的对面,旭日正在升起。季题《梅香》春)

3.秋日落凄凉, 寒鸦栖枯木。(松尾芭蕉)

(秋日西沉,草木皆枯,一片凄凉。在叶已落尽的枯枝上一只乌鸦静静地栖着。意同水墨画上所题“寒鸦枯木”句。季题:《秋之暮》秋)

4.林林岛屿上,灯火齐辉煌,春天的海洋。 (正子规)

(春天平静的海,夕阳渐渐下沉,海上林林的岛屿上灯火辉煌,多么美丽的夜景呀!季题《春之海》春)

5.秋空被隔为两半者,大石柯树也。 (高滨虚子)

(纯净的秋天,蓝天中顶天耸立着两棵高大的柯树,将天空隔为两半。季题:《秋空》秋)

日本人把季语收集分类注释编辑成书称为《岁时记》,亦称季语集。它“涉及季节、天文、地理、人事、宗教、动物、植物诸多方面,在世界上堪称无与伦比。”书中满载着日本自然之美,充满传统的日本人丰富的感性和生活智慧,传承了日本民族以自然景物感悟人生、体察人情的思维传统。

通过俳句日本人将生活中的季节感与伦理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人们可以通过季语亲近自然,通过短小的诗句轻松地捕捉生活的美的瞬间,进而领悟到隐蔽在自然中的生活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俳句这种世界文学上最短的格律诗,才能历经几百年的时光,依旧在现代生活中带给人们美的感动。这是古往今来日本人心底自然形成的共通的默契。

二、俳句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

作为古典文学的俳句,尽管在创作过程上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给它的普及和流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江户时代的“俳圣”芭蕉曾提出「不易「流行的创作理念。所谓“不易”,即经越年代还能感动人;“流行”就是跟随时代变迁不断创新。古老的俳句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发展情况有如何呢?

尽管俳句在日本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爱好者也多为中老年人。然而它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风靡日本社会,并显示着非凡的活力;日本俳句协会遍布全国各地;结社的俳句专刊千余种,全国性的报纸大多辟有俳句专栏,与俳句相关的出版物不计其数,俳句作者更是男女老少逾千万人。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创立的日本学生俳句协会是由小学至大学的学生组成,旨在培养青少年的情操与感性、强化学校创造性教育。

时下,优雅古老的俳句近又和时尚的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成为日本青年直抒胸臆的“新宠”,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05年取材于“俳句甲子园”的影片《恋上五七五》上映,更是激起了年轻人对“17音世界”的向往。如今,通过手机或E-mail参赛的“青春俳句大奖”也已应运而生,募集到的俳句作品超过6万首。

在2007年的农历新年中,日本《西日本新闻》上发表了《俳句月评》:

1.浅草藻秋家,化装广告队员的睫毛。 (绪方敬)

(“秋家”是商号, “化装广告队员”指身穿奇装异服,一边奏乐一边沿街做广告宣传的人。)

2.夏日不归的河川, 与人同归的人。 (松原永名子)

(松原的俳句的语言中漾溢着更多有趣和时髦的感觉,如特意将该句抽出的话,叙述得很平静,但是可以感觉到语言中好像有使人害怕的东西。读者的想像力如适当发挥的话就更好。)

3、迷迷糊糊煮果酱,肩负热气球。 (松井康子)

(这是各种主张和作风的作家集中的场合。松井是最现代的诗作者,在这一句的构思上十分有趣。不仅是“迷迷糊糊(地)”这五音,而且到最后,以一句堪称现代主义作品的句子结尾,具有无穷的力量。)

如上所述,我们看到现代人写的俳句已经跳出了传统的风花雪月的范畴,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所表现的对象有商家,有战争,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凡人俗事。写俳句的有作家,有诗人,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且不说这些俳句的艺术性如何,单凭这些俳句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那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美好的俳句出现在日本文坛上。

【参考文献】

[1]宋馨华.日本俳句及其汉译[J].山东高等教育,2001.

第8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从总体上看,国产动画受欢迎程度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剧本的质量不高,题材单调。过去几十年里国产动画主题单一,以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吃苦耐劳、助人为乐为主要内容,如《宝莲灯》、《虹猫蓝兔七侠传》等。以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古代传说、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片数量众多,取材于哲学著作、古诗词的动画片少之又少。反映了国产动画片的选材倾向于故事性强、易于改编、容易被观众接受的题材,而思想类著作因为艰涩难懂、改编难度大而少有人问津。虽不乏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但大多还是停留在还原作的主题上,没有过于激烈的情感,也很少出现夸张的思维和动作,也没有大悲或大喜的结局。重历史,重说教,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缺乏悬念,缺乏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感。结果造成题材狭隘和雷同,使动画变得索然无味。人物的行为动机过于空洞和抽象,让人感觉不到人性和人类的情感,令人觉得虚情假意,很难使观众产生共鸣和移情。

我国的动画更注重对民族元素和民族符号等表层形式的挖掘,偏重于思想的传达和教育功能,却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内容空洞、苍白,没有体现能够升华主题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中国动画的深沉问题在于难以实现精神上的民族化,内容和思想贫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化,西方借助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对全世界很多地区的传统文化都起到了消解和颠覆作用,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急速发展中被忽略、遗忘和边缘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遭到冷遇。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规教育仅限于从小学到高中阶段。而大学之前的文化教育往往都是应试教育,学生为了升学考试被迫地从课本中死记硬背中国的古典文化知识。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很难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反而会导致尽快摆脱的逆反心理。大学以后的阶段,是个人的身心趋向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定型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缺席了,这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忽略和遗忘。

再次,中国目前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即使是为数很少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往往也是粗糙的、重复的甚至是低质的,这种劣质的操作,使国民对于本国的文化逐渐失去了兴趣,许多文化遗产都在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失。日本现有人鼓吹,现在东方文化的领导者已不是中国,而是日本。少盲目的爱国者对此比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不少咒骂之声见诸口端甚至充斥网络之中。然而日本所发出的这番论调,也并非没有道理。不仅日本,韩国在保护其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也比中国更重视。现研究儒学水平最高的竟不是中国,而是日本,这不能不成为民族的悲哀。在韩国人的眼中,茶叶、筷子、汉字、中医、印刷术和甲骨文都是韩国发明的,中国的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长此以往,全世界都认为这些是韩国人的首创,也许未来的四大文明古国就变成了:韩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

最后,缺乏信仰,是中国动画难以实现精神上的民族化,内容和思想贫乏的重要原因。

美国、日本的动画片有许多都取材于中国的文化,如《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木兰辞》;《功夫熊猫》更是将古老的中国文明挖掘到了极致;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中华小当家》;日式《西游记》的《最游记》。这些动画片以超凡的创造力将中国文化改头换面,宣扬和体现的是美、日动画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势必会造成观者对我国文化的误解。长此以往,中国甚至世界的青少年可能会认为中国文化本就如此,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认为《西游记》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

文化产品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一般层面上的经济意义,而上升到文化传承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动画产品,作为文化产品中最具发展前景和未来市场价值的一员,同样肩负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任。

中国动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将其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但是这种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植入,而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将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与新时代的内涵相结合,吸取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融会贯通、顺应潮流,探索新时代下新的民族动画语言,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出固步自封地怪圈。

第9篇: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初中;语文;解读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63-01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素有“诗国”之美誉。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创作繁荣,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典诗词,每篇都是古典文学的佳作。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呢?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要想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首先要对作者本人和诗歌背景有所了解,即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讲李白的作品时,应该首先全面地介绍李白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经历、思想、个性,努力还原出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和这个环境中生存、思考、写作的活生生的李白。

李白是一个富有浪漫气质和个性自由的人物。一方面,他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承,也不屑于与世俗沉浮。他在诗歌中塑造自我,表现自我,突出了他独特的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体会《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深刻寓意了。

二、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最适宜朗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能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受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例如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要让学生去感知词中所寄寓的情感,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来捕捉情感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在朗读中揣摩、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词的意境。

其次,老师自己或找一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范读者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让听者感受到一种良好的语言熏陶。最后,要求学生齐读,体味这首词音韵的和谐,节奏的明快,引起感情的共鸣,增强词的感染力。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反复吟诵,学生对于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那种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必然有所感悟。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从而体验诗人的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这种方法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应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教师以讲代诵,效果恐怕就没有那么好。

当然,朗读古典诗词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尽情地享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此外,反复吟诵之后,如能背诵,效果就更好了。多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优美词句的积累、文言语感的培养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解读鉴赏,深入探究

古典诗词的解读鉴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去解读鉴赏一首古典诗词,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细读诗题,感知诗词的内容

许多古典诗词的题目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的简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的题目,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表明了情感(别),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题。

2、抓住诗眼,体会诗词的情感

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词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这就是所谓的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学煜的《相见欢》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词应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读?可否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启发学生寻找文中的诗眼。学生明确是“离愁”。的确,这个词就是诗眼。接着,教师可用这个诗眼继续教学,提问:“作者写了哪些离愁别绪,为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这样就通过诗眼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能够使学生深入去探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3、研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进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阅读古典诗词,只有抓住作品中的意象,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以上是笔者教学古典诗词时一点粗浅的看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古典诗词的教学更为生动,更具活力,从而让这朵耀眼的奇葩散发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 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