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

第1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京剧舞蹈解析

京剧舞蹈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担起“以歌舞演故事”的重任,在整个京剧表演艺术中,占有“半壁江山”。因此,研究探讨京剧的舞蹈美,对于京剧表演艺术与整个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一、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

京剧舞蹈美,属于视觉艺术形象美,但是在具体表演中,很少有以单纯舞蹈形式出现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绸舞为特例),常见的展现途径是与京剧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也就是说,京剧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与之水融、浑然一体的。正如有的戏曲理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京剧是无动不舞,有声必歌。”

例如“唱功戏”《二进宫》《玉堂春》《文昭关》等,看似很少舞蹈动作,但仔细观察分析,演员的一走一站、一看一望、一招一式,一抖袖一转身,一举手一投足,则无不是精湛的舞姿。可以说,京剧的唱功,是与舞蹈节奏韵律同步一体的,即人们常说:“载歌载舞”。再如以做为主的做功戏《乌龙院》《四进士》《拾玉镯》等剧目中,演员的做功也全是舞蹈化了的。而在打功戏(武戏)《虹桥增珠》《闹天宫》《三岔口》等剧目中,就更以舞蹈为主了。至于在唱、念、做、打并重的《定军山》《南阳关》《扈家庄》等剧目中,舞蹈就更综合在“四功”之中了,无论是“起霸”“走边”“刀舞”“枪舞”,还是“圆场”“翻身”“僵尸”等等,无一不是舞蹈动作。

由此可见,京剧舞蹈以“四功”展现途径,而“四功”也以舞蹈为亮点和神髓。“四功与舞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京剧舞蹈美的表现手段

京剧舞蹈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所以它在总体上也符合舞蹈艺术的特征:“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如果说,京剧的舞蹈美以“四功”为展现途径是其“外部关系”的话,那么它以“五法”为表现手段就是“内部关系”,即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京剧表演中的“人体动作”就是“五法”——手、眼、身、法、步。“五法”从头到脚,囊括了人体的各主要部位,各部位的协调舞动,构成了整个京剧舞蹈的语言要素。京剧舞蹈凭借“五法”得以淋漓尽致的完美全面的表现,“五法”作为京剧舞蹈的最佳载体,使二者相互依存,相映生辉。

三、京剧舞蹈美的本体特征

京剧舞蹈既具有舞蹈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又具有自身的个性审美特征,而且通过个性特征表现共性特征。具体而言,京剧舞蹈美的本体特征主要有下列几点:

1.程式性。京剧舞蹈同所有的戏曲舞蹈一样,都是以程式性为主要审美特征之一,而比起其他戏曲舞蹈来,京剧舞蹈的程式性更加鲜明、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程式是程式动作的简称,是“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

2.民族性。京剧舞蹈属于民族舞范畴,以写意为美学原则,由此便以虚拟人性、夸张性等为民族特色。著名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先生曾提出:“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梅兰芳大师阐释得就更为具体了:“京剧演员在台上所表达的骑马、乘车、坐轿、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一切虚拟动作和手的各种指法,眼睛的各种看法,脚的各种走法,都是把实际生活的特点高度集中,用艺术夸张来表现在观众的眼前,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演员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性。”这充分说明了京剧舞蹈的民族性特征。

3.创新性。京剧舞蹈虽有固定规范的程式,但并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剧情、任务、时代等要求,不断改造、丰富旧有的舞蹈程式,并创造新的舞蹈程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包括京剧舞蹈在内的一切艺术生命力所在。由此可见,京剧舞蹈的本体特征是独具魅力、独树一帜的。

四、京剧舞蹈美的审美功能

从美学的高度来认识京剧舞蹈,具体来说,京剧舞蹈美的审美功能有下列几点:

1.表现人物。京剧舞蹈的中心任务是表现剧中人物性格、身份、性别、职业、志趣、特长等等。为此,京剧舞蹈也与整个京剧表演艺术的行当化相一致,也分为行当化程式。例如同是“兰花指”,旦角的“兰花指”含蓄优美,而小生的“兰花指”则开放帅美。舞台上的一站一戳,一招一式,不同行当都有各自不同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造型。可以说,京剧的所有舞蹈动作,都是为表现人物个性,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2.表达情感。戏曲被张庚先生称为“剧诗”,具有诗歌的抒情性特点。京剧舞蹈同样以表达剧中人物情感为“最高任务”,以人物的“心动”“情动”驾驭外部的“形动”“律动”,从而做到“舞蹈的人体,是由心灵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这便是舞蹈这种人体艺术所具有的特殊品格。”京剧舞蹈程式有许多就正是专门表达人物情感的。例如“甩发”“跪步”等。京剧舞蹈成为表达人物情感的一种特殊手段,它突破了话剧受生活真实限制的局限,以独有的艺术手段与审美功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营造意境。营造意境也是京剧舞蹈重要的审美功能之一。京剧艺术借景生情、寓情于景,其中最主要的中介与桥梁,就是舞蹈。京剧舞蹈是连通情与景的最佳媒体。

总而言之,京剧舞蹈以“四功”为途径,以“五法”为手段,以本体特征为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变形化、节奏化、韵律化、规范化、美感化等优势,凸显出多方面的审美功能。它在整个京剧艺术中,虽然未必算得上是居功至伟,但是至少是功不可没的,当然是万万不可小视的。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第2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 京剧 老生 教学 系统论 软系统 硬系统 综合系统

京剧老生教学同所有的教学一样,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京剧老生教学的实践与理论学习,运用西方现代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先把整个京剧老生教学作为一个大的母系统,然后逐层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子子系统……既研究各层级子系统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又研究它们与整个母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架构起一个系统论的理论框架。对于京剧老生教学,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

一、京剧老生教学的软系统

京剧老生教学的第一个子系统,是软系统。这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与动力支持系统,也是一个“软实力系统”。而这一系统又常常被许多教师所小视,甚至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弱化与缺失。因此对于这一系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体而言,这一软系统又细分为以下几个子子系统:

(一)剧本分析系统

剧本分析是京剧老生表演的基础与依据,如果说,剧本是戏曲艺术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表演就是根据这“设计图纸”所进行的戏曲艺术的“施工建造”过程。因此戏曲艺术以表演为中心,没有表演就没有真正的戏曲艺术,也有人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强调的也是演员的表演。然而这种表现又是剧本的演绎与诠释,表演的“二度创作”是以剧本的“一度创作”为依据的。所以京剧老生必须具备剧本分析能力,包括对剧本的思想内容(题材、主题、情节、人物等)和艺术形式(体裁、结构、语言、手法等)的分析能力。

(二)人物理解系统

人物理解也是京剧老生表演的基础与前提。演员如果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没有准确的理解,就无法成功地进行角色创造,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情感体验系统

情感体验更是京剧老生表演的支撑,党员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而要表现人物情感,首先就必须具有情感体验的能力。

二、京剧老生教学的硬系统

京剧老生教学的第二个子系统,是硬系统,这也是一个手段系统与凭借系统。具体而言,也又细分为以下几个子子系统:

(一)“四功五法”系统

京剧老生要以唱、念、做、打“四功”与手、眼、身、法、步“五法”为基本功,教学中必须夯实基础。

(二)行当分支系统

京剧老生又细分为文老生、武老生、文武老生、靠把老生、红生等分支,各有其不同的表演特点。

(三)美学特征系统

京剧老生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虚拟化、程式化、歌舞化等,充分彰显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美学特征。

三、京剧老生教学的综合系统

京剧老生教学的第三个子系统,是综合系统,京即软系统与硬系统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具体又细分为以下几个子子系统:

(一)人物塑造系统

京剧老生表演的“最高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要动用一切表演手段,包括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塑造出“这一个”角色形象,要重创造而戒模仿。有些人之所以被称为“大学员”,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只会学演别人剧目而不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角色形象。

(二)表现情感系统

京剧老生表演要以表现人物情感为生命、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并能以剧中人物情感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

第3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京剧;国粹;多媒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昆曲之后对中华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认可。

京剧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至嘉庆年间汉戏来京,四大徽班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1840年后京剧正式形成于北京,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京剧兴盛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由于诸多的原因,当代京剧的发展却面临着困境。1.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2.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3.耗资巨大,动辄上百万,很多剧场演不了;4.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5.电视及多元艺术的冲击。

2008年国家教育部规定京剧进入小学课堂。将京剧纳入学校教育非常必要,这是传承京剧的重要举措和良好开端。但学生没有基础,只靠学唱几个名家名段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较完整地接受京剧知识比较困难。作为一名戏曲鉴赏课的教师,我颇感责任重大,思考怎样使京剧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和世界同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一、京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京剧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学生对京剧知识的理解相对缺乏,很多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只是通过电视剧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而已。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觉得京剧距离我们越来越远。1.念白、唱腔听不懂;2.程式化的表演看不懂;3.传统剧目内容不懂;4.行头繁杂读不懂;5.角色行当搞不懂。这样学生就有陌生感、距离感。虽然在教学规定的唱段当中,有不少是现代京剧,样板戏虽然易学易唱,但也不如流行歌曲上口。而且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光从简单的学唱入手是不够的,唱念做打是京剧艺术的核心。

二、入门要了解京剧的行当,

京剧是程式化艺术,表演、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尤其是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作为戏曲中的人物,最终形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若干分支,分支以下又有细目,各有其固定的程式和表演特色。行当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划分的。

要想看懂京剧,首先要使学生能够分辨各个行当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自然也就看懂了内容,继而喜爱京剧。教师应把京剧中各类典型人物的图片打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特点来逐一介绍,并且讲到每个行当,都要放一段有关的视频资料,加深印象。再把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结合起来介绍,对比、分辨、判断、赏析巩固记忆。

三、识脸谱辨忠奸美丑

脸谱是京剧表演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化妆艺术,有着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形象的善恶美丑一目了然。故此,我们从这里入手,给学生放《唱脸谱》,杭天琪的独唱与合唱分别播放,不同声部的音响对比更能加深记忆,同时放映生动的京剧脸谱。例如,将白脸曹操的奸诈、红脸关羽的忠义等京剧脸谱呈现在大屏幕上。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流行音乐有机整合,充分优化了教学情境,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艺术的娱乐功能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更能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好奇与联想,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多媒体了解现代京剧的虚拟特点

我们要了解京剧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并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戏曲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将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京剧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图像、音频、动画等形式将《智取威虎山》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产生的背景展示出来。用多媒体技术将整个故事背景设计组合,直观地塑造出“杨子荣”的英雄形象,了解在时期,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先烈,在欣赏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因此,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于京剧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知戏曲人物形象。使学生增加趣味性。播放第三场《打虎上山》的片段,穿林海、跨雪原的虚拟意境,取其意而弃其形,制造弹性的时空,让有限的艺术表演展现无限的生活内容,虚拟的表演使其艺术呈现更加简约和便捷。不求形似,力求神似,京剧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程式化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五、今昔“男旦”对比,了解京剧艺术在时展中的变迁

京剧大师梅兰芳家喻户晓,他出身梨园世家,60载演艺春秋,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位居四大名旦之首。这种男扮女装,阴阳反差,是时代的需要。因为京剧始创于封建社会,舞台上没有女性,因此,旦角都由男性承担,京剧大师梅兰芳为艺术做出巨大的牺牲,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今天社会男女平等,可是,有些“伪娘”为了标新立异,需求刺激搞噱头,费尽心机男扮女装,到底是为了传承艺术,还是哗众取宠?事实告诉我们,梅兰芳是为了艺术牺牲,而“伪娘”是牺牲了艺术。从这个角度我们引导学生分辨良莠,净化心灵,有利于京剧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如用多媒体手段,把梅兰芳和“伪娘”的表演对比播放,和学生一道分析他们的唱腔、身段功架有何本质的不同,让学生知道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念做打”于一体,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增强学生对京剧的认知和辨别能力,有利于国粹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第4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二)京剧的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三)京剧的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国粹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很高的 赏价值.京剧美,无论在服饰,在唱 ,还是在舞姿,身段.服饰--色彩斑斓,唱..--魅力十足,舞姿----婀娜多姿.脸谱形象夸张,生,旦,净,末,尽在脸中.演员在台上举手投足,或雍容大度,或气宇轩昂,或慈祥可亲,动作矫健,节奏,轻快....都能给学生门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精髓.京剧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京剧启蒙教育对幼儿意义

(一)幼儿园对京剧艺术的不重视

京剧对于幼儿可以说是陌生的,在生活中,他们很少接触京剧,即使唱了京剧也并不知道京剧的剧情和人物关系,教学活动中也是教师单向的传授。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听过京剧的幼儿少之又少,京剧的唱腔、唱词都很有特色,但对幼儿园教育来说,难度太大,不宜选用。他们忘了: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天模仿,特别是对于有趣的故事、独特的旋律、别致的动作、鲜艳的色彩的喜爱都是不一般的。京剧中的脸谱、唱腔、舞台、服装等等都具有可以利用的潜质。

(二)京剧启蒙教育对幼儿感知能力提升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因此在儿童审美初始阶段,对审美对象的形式感知比较突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做工考究、精美绝伦;且形态逼真、色彩绚丽;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三)京剧启蒙教育对幼儿审美理解能影响

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的积淀使它集结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切特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京剧可以使幼儿认识并能够熟练的认识民间常使用的红、黄、蓝、绿、橙、紫、青等颜色,能够合理运用固有色、间色和复色,能够调色、涂色均匀、用色大胆、有较强的色彩感。而通过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可以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实施策略

(一)创设环境,培育幼儿京剧教育的沃土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要让幼儿对京剧有一种感性认识,首先要与幼儿共同创设充满京剧文化的环境,促进幼儿对京剧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在日常环节中渗透京剧教育:在音乐区投放有关京剧的VCD,利用幼儿晨间、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欣赏有名的京剧唱腔如“苏三起解”、“红灯记”、儿童京剧“宇宙锋”等。邀请专业演员与幼儿现场互动: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请专业的京剧演员来园现场表演,与幼儿交流,为幼儿化专业的京剧妆,加深了他们对京剧的认识。

(二) 精选内容,体验中华京剧的艺术魅力

引导幼儿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本着选材应遵循“贴进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的原则,我们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旋律简单、形象鲜明,又有模拟京腔的京剧片段。我们选的第一首京剧是《爬长城》,让幼儿初步感受京剧唱腔和京味十足的锣鼓经,××××0× ××× 0××仓仓 七仓 乙台 仓 仓仓 乙台 仓

(三)多维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磨炼

以情激情,以教师自身的表演艺术引导幼儿大胆表现:“戏说脸谱”的编排中,我们设计了男女不同角色,作为教师,在表演女生时要表现得娇丽,表演男生时又要体现刚强,豪放,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幼儿。男生们在表演时更是神气,一个圆场,一个造型亮相,都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们在表演中体验一招一式的动作带来的情感享受,进而更加喜爱京剧艺术。京剧表演“月色美”那一个个甩着纱质的水袖,一个腰身,一个眼神,就展示了女生婀娜的舞姿,宛如一个个仙女下凡;在对外演出中“我是中国人”“戏说脸谱”都获得了大家的好评,最令大家感到欣慰的是京剧表演后继有人。

第5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戏曲;花旦;表演;职责;特点;要务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48-01

花旦是戏曲旦行中的重要一种,表演是花旦的艺术生命。然而,戏曲花旦表演艺术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具体而言,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解读与研析。

一、花旦的职责

作为戏曲旦行中的重要一种,花旦的职责是: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有的剧种,例如京剧,又将花旦细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闺门旦,扮演“小家碧玉”式的年轻姑娘,例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二是玩笑旦,扮演民间,例如《小上坟》中的黄素贞;三是刺杀旦,扮演毒凶狠的女性,例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四是泼辣旦,扮演性格泼辣爽朗的女性,例如《刺巴杰》中的马金定。

二、花旦的表演特点

戏曲花旦总的表演特点是:重做工与念白,兼重唱功。根据更细的分类,又各自有不同的表演特点:闺门旦的表演特点是重做工、念白和唱功,念白又分京白、韵白;玩笑旦的表演特点是重念白,很少唱功,常说京白;刺杀旦的表演特点是重做工,要有跌扑等动作技术,并重说白;泼辣旦的表演特点是重做工,要有一定的武功,并常有男性动作,如耍大杠子、摔跤等,也重说白。上述各类型的花旦,在做功方面尤重台步和“圆场”动作。

三、花旦的表演要务

戏曲花旦的表演要务有以下几点:

(一)创造人物形象

戏曲花旦表演的第一要务,是创造人物形象,花旦及其各种细类的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人物形象,而不是类型化,更不是僵化。所以前辈表演艺术家早就强调:“演人不演行。”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就以演花旦著称于世,他演出了京剧剧目50余出,数目之多列“四大名旦”之首。其中,代表剧目有《红娘》《荀灌娘》《杜十娘》《鱼藻宫》《丹青引》《香罗带》《柳如是》《勘玉钏》《霍小玉》《红楼二尤》等。“在这些剧目中,荀慧生塑造的有初恋的少女、伶俐的丫环、宫闱贵妇、巾帼英雄等各种不同身份、性格的妇女形象。如天真善良、为人正直的金玉奴、红娘;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争得婚姻自主的吕昭华、钱玉莲、陈秀英;正义果敢、勇于向邪恶势力斗争的杜十娘、尤三姐、晴雯;武艺高强、助人为乐的十三妹;驰骋疆场的荀灌娘等等,从不同角度揭开了我国妇女热爱自由、仇视邪恶、反抗封建的高贵品德。”[1]

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重点是表现不同环境、不同人物关系中的不同人物感情和性格特点,一定要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病。

(二)运用多种手段

要创造人物形象,必须运用多种表演手段,除了本行当的“四功五法”(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以外,还要广收博采,兼收并蓄。例如荀慧生先生,就在运用花旦本行表演手段的基础上,大胆吸收青衣、花衫、刀马旦的表演手段,并在唱腔上融花旦、小生、老旦、老生的技巧为一炉。

当然,多种手段的运用,仍然是为创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正如荀慧生先生自己所说:“演员在台上,无论唱、念、做、打,都必须从人物的需要出发,都必须为表现剧中人的思想性格服务。”[2]

(三)凸显流派特色

流派是中国戏曲的一个主要特征,各戏曲剧种中的各个行当,大多都有不同的艺术流派。例如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四小名旦”――李(世芳)派、张(君秋)派、毛(世来)派、宋(德珠)派;豫剧的常(香玉)派、马(金凤)派、崔(兰田)派、阎(立品)派、陈(素贞)派;越剧的袁(雪芬)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范(瑞娟)派;淮剧的筱(文艳)派;扬剧的华(素琴)派;淮海戏的谷(广发)派;黄梅戏的严(凤英)派;评剧的白(玉霜)派、新(凤霞)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流派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看点、力点与支点。因此,戏曲花旦演员必须在表演中凸显流派特色,要归一门派。

第6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京剧表演艺术程式美 唱念做打 京剧艺术 中华民族 表演形式 古典美 道德美

一、 京剧程式的特点 

京剧的程式作为一种具象 的规范 .其形成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它依从的是完整原则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等 ,依据角色、行当的特点要求,进行规范、完整、细致、夸张、美感的系列舞台行动。黑格尔指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 于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从“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从“四大名旦”到“四大须生”.京剧发展到今天.凝结了无数艺术家的毕生心血.经过200多年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观赏性、艺术性高度同一的京剧程式美京剧艺术非常重视外部形式上的表演 (即程式化 )。

强调唱念做打舞翻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强调形式美 。每一个动作都是 由手 、眼 、身 、发、步五体同步协作进行的。唱、念、做、打,各有各的程式 ,那么怎样把程式有机地连缀起来呢?这里就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法则问题 :比如动作的最小元素“山膀 ”.看着可能没有什 么.但是要达到形式美 ,就要有这样一个程序 :欲左先右 ,从腰部启动 ,然后看手、眼随、上步、拉开、眼向前看、踏步、静心、亮相、睁眼、吸气、闭嘴、吸肚和挺腰这一 连串动作,并在 动作中,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从这样一个小的动作,也要体现出人物的气魄和矫健 。否则,如果是没有灵魂驱动的“山膀”.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观众就会感到你自己也不知所云。京剧重视外型的表现 .但是必须是“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的表现” 例如武戏演员的“起霸”,就是一组程式动作的组合,在动作的组合顺序上几乎是一样的。在表演中,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 .就要有不同的程式表现。比如要求《扈家庄》中扈三娘 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骄 、娇二气 ;要求《铁笼山》中姜维 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统帅气魄和智勇双全 ;《借东风》中赵云的起霸 ,因为是配演 ,虽然半个起霸 .但是要表现出人物的八面威风而这些不同的人物个性就是要表现在基本相同的 .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举一动上.也就是说既要注意外型的塑造.又要使每一个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潜台词。京剧艺 术的美是“美乃是灵魂 与 自然相一致所产生 的结果。”(现代美学家桑塔耶那语 ) 

二、 京剧程式的必要性 

京剧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因为在京剧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 出现.一切生活的 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1.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京剧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路,以至喜怒哀乐 、哭笑惊 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 、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格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其实 .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京剧一样存在着程式 .没有程式就没有了艺术。程式就像我们写文章时的语汇 、词组和成语经过严格的语法规范连缀起来一样 .比如中国画家在勾画山水花鸟时的勾勒、泼墨、积墨 、皴法 、烘托和用色的程序 :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在抒感时的咏叹调 、宣叙调以及演 出过程 中的序曲、间奏曲、舞曲;电影在表现的特写、近景、中景、远景、蒙太奇、化入、化出和话外音等等一样 ,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这些艺术也就不能存在了。取消了勾勒和没骨,还有国画吗?取消了足尖动作 ,还能叫芭蕾舞吗?取消了咏叹调还能叫歌剧吗?取消了蒙太奇和特写镜头,电影还能拍摄吗?取消了西皮二黄的种种板式,还能叫京剧吗?真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京剧 中的程式就像生物中的细胞.物体中的分子与粒子一样是无法分开的。

三、京剧艺术程式的继承与发展 

在如今的戏曲界 中.有些人就认为凡程式必然是陈规陋习,必然是条条框框 ,必然是对艺术改革的束缚。推崇程式 。就是反对改革创新 ,就是因循守旧 .因此有些人以打破程式为时髦 .以“取消程式”为炫耀 自己改革创新的资本 :也有人墨守成规 .认为老祖宗 留下的东西不能进行丝毫的改变 。否则就是背宗忘祖 ,糟蹋艺术。我认 为以上两种态度均走极端 ,有值得商榷之处 。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论 .不仅是他 自己改革实践的总结。也是所有京剧艺术家成功改革实践的总结 “移步”就是改革,就是发展:“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态,而是指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 。移 步 是手段,不换形是目的,不移步就要僵化 、凝固、失去活力 ;换了形,京剧则不再是京剧。取消了京剧的程式 ,也就是取消了京剧艺术 。 

第7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全息投影技术也叫做虚拟成像技术,它的定义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技术。目前的全息投影技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美国麻省一位叫Chad Dyne的29岁理工研究生发明的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这被誉为显示技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可以在气流形成的墙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图像。第二种是日本公司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明的一种可以用激光束来投射实体的3D影像,这种技术是利用氮气和氧气在空气中散开时,混合成的气体变成灼热的浆状物质,并在空气中形成一个短暂的3D图像。第三种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研制的一种360度全息显示屏,这种技术是将图像投影在一种高速旋转的镜子上从而实现三维图像。

还有一种伪全息投影,主要有两类:一是投影机直接背投在全息投影膜上,此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前面提到的跨时光演唱与邓丽君演唱都是用此方法;另一种是采用投影机等显示方法光源折射45度成像在幻影成像膜上,第二种成像效果相对更炫一些,也更接近真正的全息投影,不过成本相对会高出很多,受场地限制也多一些,目前主要用于商业领域,而随着科技进步,这种方法将很快在舞台上广泛使用,而真正的空气介质全息投影虚拟成像也必将走上舞台,成为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在展现绚丽舞台的同时,完成许多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虚实的转化上。这不由让人想到在舞台上打破时空限制的以程式化表演见长的京剧来。

京剧又称京戏,是我国影响最大分布最广的戏曲剧种,源于1790年开始的徽班进京,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和特长,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和北京土语,最终融合发展成为京剧。京剧发展至今,不但在国内流传甚广,也为国外的观众所喜闻乐见,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而京剧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在我看来,主要取决于京剧的程式化和京剧的舞台美术。

京剧的程式化简言之就是京剧的一系列格律化、规范化的表演形式,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一代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实践形成的,既有缜密恪守的规范,又有突破创新空间的程式。表演的虚拟化与歌舞化是京剧程式化的最主要的体现。

表演的虚拟化就是将生活中的动作高度概括提炼为舞台动作,最大限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所有一切都融于演员的表演,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舞台上一个小小的圆场便完成了两地转换,几个上台阶的动作便是舞台由楼下转到了楼上,用一根小小的船桨配合上惟妙惟肖的身段,更把舞台变成了浩浩的长江大河。表演的歌舞化主要由“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手段来完成。韵味醇厚的唱腔与音乐性的念白构成了“歌”,舞蹈化的“做”(身段)与跌滚翻跃的“打”构成了“舞”。京剧表演的歌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使京剧舞台上不但能细腻的刻画出各种人物形象,还能通过表演,使观众产生联想,在互动中完成舞台上各种场面的呈现。如《空城计》中,只用了诸葛亮、司马懿、俩琴童、俩老军、四个旗牌等十个人,就把三国里千军万马、杀气腾腾的西城战场活生生展现出来。

京剧的舞台美术也是京剧程式化的一部分,包括服装、盔头、脸谱、化妆、道具几部分,后来随着戏院建设的发展,也有了灯光,而音响则是在解放后才在大剧场中出现。传统京剧舞台上只有“一桌二凳”,即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由它们摆放位置的变化和人物的表演来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来。而戏中人物的相互关系、社会地位、生活境遇等,则由人物的服装、化妆、盔头和持有的道具来体现。这也就是京剧艺术家所说的“景就在演员身上”。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京剧这种仅靠演员表演来突出人物和完成场景转换的舞台表现形式已经不能带给观众足够的视觉冲击,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将京剧舞台美术从程式化中解放出来,使它能够以更加现代化、多样化的手段进行舞台描述,帮助演员阐述剧情、描述地点以及表现剧情所述的社会环境等。

由于京剧是表演的艺术,其核心是通过京剧独特的程式化动作刻画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而舞台美术的总功能是服务于戏剧表演的,因而京剧舞台美术虽然要摆脱程式化对自己的束缚,但仍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首先,应以更好的辅助演员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为原则,这体现在服装、化妆的设计上,通过好的设计缩短演员因自身条件局限而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使演员顺利入戏,成功把握、塑造人物的形象。

其次,由于京剧独特的程式化动作本身又具有时间、空间的双重性,因此在处理舞台空间时,一定充分考虑京剧的这一独特因素,在舞台上为表演者留出充裕的空间,令其能施展虚拟化与歌舞化的动作,同时还应避免置景与演员虚拟动作的冲突。例如前面讲到的两个场地的转换,京剧演员通过一个漂亮的圆场就完成了,而置景如果很实,便需要一个很复杂的场景切换来完成,显得很不高级。但京剧舞台又不能是纯抽象的,因为它需要有帮助演员完成动作的实用性及描绘剧中人物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的作用。这就出现了虚与实的矛盾,为京剧舞台美术带来了挑战,找到虚与实的契合点便成了京剧舞台美术成败的关键。

第8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京剧艺术;电教手段 ;有机结合一、化虚为实,激发幼儿对京剧艺术的浓厚兴趣

有人认为京剧艺术对幼儿而言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他们年龄小,不懂事,不会欣赏高深的京剧。其实,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天模仿,特别是对于有趣的故事、独特的旋律、别致的动作、鲜艳的色彩的喜爱都是不一般的。而且,幼儿的认识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直接影响,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教师要使他们从小就对京剧艺术活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对京剧艺术的探索精神,就必须从现在起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用一种积极情绪去参与京剧艺术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巧妙运用电教手段,采取正确的策略,恰到好处地发挥录音机的播放功能、视频转换仪的放大缩小功能、录像机的写实功能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可灵活设计功能等,化虚为实、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带领他们走进京剧艺术活动的殿堂,使他们获得的京剧体验深刻而具体。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京剧片段《空城计》时,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作了操作性很强的多媒体课件。先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式帮助他们理解了《空城计》的故事内容;再带领他们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然后,用点接图片的方式,将动画片与京剧片段中的内容相对应,使幼儿不仅很容易就看懂了京剧片段,而且体验了京剧艺术活动的乐趣。

二、由远而近,营造体验京剧艺术的宽松环境

京剧对3~6岁幼儿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京剧作为一门综合的戏曲艺术,它与幼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笔者的家乡-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特有的人文环境所营造的京剧氛围,又成为最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笔者把从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民间京剧团拍回来的相关照片悬挂和布置在校园内;把拍回的京剧票友表演的录像和收集的京剧影像资料,在适当时间里播放给幼儿欣赏;并利用晨间活动时间,通过播音器,播放朗朗上口的京歌或幼儿熟悉的京剧选段给他们听……巧妙利用多种电教手段在园内一切地方创设赏心悦目的宽松的京剧环境,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环境,使幼儿在由远而近地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中,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三、积少成多,丰富幼儿对京剧艺术的认识

幼儿接受能力强,更要深入观察、丰富感知,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经验,才能使他们对京剧艺术内容的了解和模仿更广泛生动、形象逼真。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引导幼儿去主动观察,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使用电教手段,将远离他们的事物拉到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观察得更多、更广、更细、更真实。例如,笔者在班上开辟了京剧角,用数码相机把幼儿每次参与京剧活动的情况拍下,制成照片,让幼儿在回忆的基础上,把照片归类和排序。幼儿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操作,使自己对京剧艺术的认识得到巩固和加深。

第9篇: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范文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150年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戏曲的优点和特点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也称“皮黄”,是因为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演员们把它演绎得活灵活现、气势宏美,使它成为了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京剧的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的题材主要以历史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故事大多取自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折子戏和台戏。全国各地有不少戏迷,他们喜闻乐见,沉迷于那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观众带入了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