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

第1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动手能力;自制道具;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起步阶段,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其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设置。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物理教学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物理实验教学在方法创新、挖掘学生思维潜力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使得物理实验教学流于形式。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占据主导位置,学生按照教师所设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进行“复制式”或“效仿式”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局限于观察和测量,对实验仪器的构造、安装、调试以及材料和实验方法选择方面都缺少系统的认知。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观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革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从实践教学来探索其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部分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观念。一方面,改变被动式和纯演示性的实验教学方法,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一大弊端是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试题设置,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开发。要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教师需要在备课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开展步骤,以问题式引导和增设探索式延伸问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器材及其组装方式的深刻认知,在探索式问题设置上从多个视角来解决实验问题,灵活地运用物理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师通过开放部分物理实验内容,让学生自主操作物理实验,包括自主选择小组成员、实验内容、实验器材等,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要求针对同一实验课题进行多种实验方式的探索。如:在研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这个实验课程时,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和自主选择实验材料,通过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自我理解来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研究的成就感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这对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极有帮助。

二、适当增加趣味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初中学生对于物理实验课堂的认知大多为无趣和枯燥,这表现为其兴趣度不高,对待物理实验大多流于敷衍。教师针对此现象要从增加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来着手,在实验教学中加入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知识因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讲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演示水在导管中自动上升这一趣味实验来引入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在掌握大气压强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设置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来演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

三、自制实验道具,提高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所需要的大多实验仪器简单和操作精细度不高,多数物理实验为定性内容,这为自制实验道具提供了较大的可发挥空间。且自制实验道具可以解决学校缺少部分实验仪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自制实验道具能够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如何有效利用实验道具验证物理知识的内在方法,这对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以及日常的自我研究和发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自主实验道具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教学。

教师在学生自制实验道具时要积极引导并进行方法纠正,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制作道具的物理原理,并结合物理教学的需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制作实验道具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三个四”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但是,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实验,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而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地对学生实验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真正获取到物理学科知识。

一、初中物理实验要注重培养“四种能力”

根据初中实验活动,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分别是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操作仪器设备的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能力是动手操作能力。只要教师抓住培养操作能力这个关键,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数据、设计实验和其他各项实验能力的发展。实验操作虽然主要是手的动作,但也离不开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因此可以在动手的同时发展观察能力,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更加清楚误差点来源,从而为正确分析和处理数据打下基础。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进一步设想实验的细节,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操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实验离不开观察,也离不开想象和思维,更需要实际动手操作,因此,实难操作能力是各种基本能力在实验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二、初中物理实验要掌握“四种方法”

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很多,但中考招生考试有四种方法是最常出现的,分别是控制变量法、假设法、转换法、等效法。初中物理实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实验方法的掌握又是实验的关键。其中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即当实验结果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为了研究其中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对结果有何影响,就必须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某些物理现象由于条件所限,无法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我们要先进行初步实验,再根据实验的规律进行合理的延伸、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假设法。

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过程抓住“四个环节”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填写报告单。教师在平时上实验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在开始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看是否符合开始实验的要求,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不能手忙脚乱、抓东抓西。关于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恢复使用后的仪器原貌,把所有仪器回归原位。填写实验报告单时要字迹清楚,对于计算部分要精确,不能因为急于离开实验室而忽略这一环节。

第3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愿望,把物理课堂变成学习、求知和实践和学生勇于探索的乐园。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地位与方法 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的物理知识多数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物理概念,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事实表明,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规律和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愿望,把物理课堂变成学习、求知和实践的乐园。

实践证明,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能力.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二、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实验,物理思想和数学.可见,实验内容本身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应该学的重要内容。

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照本宣读,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且会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保证,从教师的演示,示范和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可以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三、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

1.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些现象反复再现以便让人们反复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方法的优点是能将复杂的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借助仪器设备,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创造一个恰当的实验环境,使需要认识的某种性质或关系以比较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以便人们能比较容易比较精确地发现规律。

2.实验是教师教物理,学生学物理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学生知道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

五、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于激起学生兴趣对于中学生,物理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

(二)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成绩,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和实验,一个人只要有了兴趣,他就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实验能够创造最确实,最少受干扰,并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物理环境.它创造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有人认为,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知识因素和智能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实验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之外,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显著的作用.实验不

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待加强与改革

1、教师必须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当前,一些初中物理教师的不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认为实验教学一是麻烦,演示实验从准备器到课前试做,一遍一遍地去精心设计,细心查找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生怕课堂实验失败。可有时总会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出力不讨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的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激发他们树立科学信念和立志于科学的信心,我们一定要改变不正确的实验教学观念,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

2、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体验。

第4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方法;学生;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向上发展,也处于一个能力的成形时期。所以,这一阶段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进步并且实现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当前值得思考的一大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方法教学进行论述。

一、基本实验方法的教学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之中,学生也是第一次自己参与到实验之中,所以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比较难很好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这样的一种情形一旦存在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实验开展失去信心,也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投入到物理实验操作之中,最终将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在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就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就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进行一个学习。通过物理基本实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也使得学生对实验的器材有一个准确而清晰地掌握。再者,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自信心将得到增强。这样就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知识,也将实现物理实验的有效性教学。

例如:在物理实验之中,“量筒、”“天平”、“滑轮”等器材是基本的实验器材,在实验教学之中,教师首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如何辨识量筒的刻度”、“如何调节天平的平衡”、“如何安置滑轮以将其阻力减小到最小”等基本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为实验的开展做好积极地准备,也将为实验的成功、减小误差提供可能。

二、实验教学的三个过程不放松

任何一件事情的开展都基本上遵循三步走战略,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之中,也拥有三个过程――准备过程、实施过程、总结过程。三个过程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实验,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实验习惯,并且力争在三个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之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实验的三个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下面笔者就三个过程进行具体地论述。

1.准备

所谓准备过程是指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充分地实验准备工作。这个过程不仅要牢牢地把握住实验操作中所需要的基本器材,还要对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中的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设想,甚至可以在实验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

例如:在《测量纪念币的密度》这个实验的准备工作之中,学生不仅要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实验之中,需要准备的基本器材有“天平、砝码、量筒、水、纪念币”这些简单的器材,还要对实验的步骤进行简单的设计“调节天平――测量纪念币的质量――量筒内注入水读出体积为V1――投入纪念币读出体积为V2”。这样就是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设计并且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

2.实施

在拥有了准备阶段的前提下再开展实施实验是一个件比较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地顺利完成实验的过程。但是往往在这个阶段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多多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进一步进行探究。这样才可以将实验深化,并且将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引起实验误差、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揪出来从而更好地开展物理实验。

例如:在《纪念币的密度测量》这个实验之中,教师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取出了两个量筒体积外,再多走一步,将纪念币取出后的体积进行识别为V3并且,注意比较V1与V3之间的大小是否相等。

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在实验前后的量筒内的水的体积大小不一样,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尽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引起误差的一种情形,但是很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很难找到问题出在哪里。而这样的内容也是考试中常遇到的一种情形。通过在实验中的这样一个延伸、启发性的探究就可以比较全面地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进行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

3.总结

所谓总结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实验中有待加强的内容进行一个反思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再对实验进行一个新的层面的认识。最终,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也是实验教学开展的主体人物。在教学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实验之中不仅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借助小组实验培养起学生的合作团结能力,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杠杆的平衡》这个实验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就“如何减小弹性卡子的质量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如何消除动力臂动力应采用弹簧秤带来的误差”“如何改进实验的记录表格以减少误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样的探究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将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的进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达到实验教学效率获得提升的目的。

四、小结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实验方法的探索并且不断地深入到教学之中继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中慧.加强实验教学 展现独特魅力――浅议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教学参考[J],2013年第10期

第5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情境 探究

相比于物理学科知识,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更加熟悉,他们对物理学习充满好奇,也习惯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由于认识的肤浅以及分析方法的缺失,他们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疑惑。为了解决这些疑惑,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依托学生的生活背景,建立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科学的平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在物理探究中感悟科学、积累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物理情境,引出问题,启发思考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科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时,学生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有机整合生活和学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从生活情境提出科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原型,启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物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切实围绕学生生活创设情境,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善于对相关素材M行筛选和整合,充分发掘题材的生动性、真实性以及趣味性,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创设情境,将相关元素融人物理教学,如生活实例的列举、生活化实验的演示、实物或实景视频的展示等。

情境创设1:(生活实例)三峡工程简介,突出水坝设计特点:上窄下宽。

情境创设2:(生活化实验)选取一个大号空饮料瓶,从上至下钻出三个小孔,并用橡皮泥将小孔封住,然后将水逐渐注入瓶中,观察有关实验现象。

情境创设3:(视频播放)以视频来展示物理课堂无法直接呈现的经典实验――1684年帕斯卡的“裂桶实验”:将一只注满水的木桶密封好,并在桶盖上安装一根长度足够的管子,然后从上端向细管中灌人清水,结果几杯水一灌,木桶被压裂,水从裂缝中不断流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将问题表征出来。上述情境设计中,教师多角度地整合素材,其目的也就在于此。当然,对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我们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例如,“建造大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水为什么会从小孔中射出?”等,类似的问题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科学本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将学生的认识导向正确的切人点,并在思考和讨论中,将生活现象转变成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问题1:液体内部压强与其深度有关系吗?

问题2:液体内部压强与其深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帮助学生明确物理探究的基本目标。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猜想。

猜想1:液体的压强与内部深度没有关系。

猜想2:液体的压强随内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设计物理实验,服务于规律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规律探究,教师应积极挖掘素材,创造相应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实验器材。例如,在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中,教师可以为每一组学生提供空饮料瓶、橡皮膜等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最终呈现出以下几种既简单又富有物理思想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在饮料瓶侧壁相同高度的不同方向钻出小孔,将瓶子注满清水,观察从相同高度小孔喷出的水柱射程,以此来对比压强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高度的各个小孔所喷射的水流的射程是一样的。这表明水柱的喷射速度相等,即表明液体在相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相同。

实验方案2:将饮料瓶注满清水,用橡皮膜封住瓶口并扎紧,将瓶子倒转过来,可观察到橡皮膜向下鼓起,由此表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将瓶子转过九十度,即瓶身水平放置,瓶口朝侧边,可以发现橡皮膜向外鼓起,以此表明液体对容器侧壁也存在压强。

第6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1改进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的教学,如何让所有同学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就是说实验的可见度是演示实验的关键.实际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由于器材操作不方便,导致成功率低,有时在课堂上花上很长时间,实验效果仍然不明显,甚至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结果相差很大,不但没有说明物理问题,反而误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其实只需要对实验装置或者器材稍作改进或创新,便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效果更明显.

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中,观察水的沸腾,新教材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教材中对这个实验的方法设计是:利用酒精灯作为加热工具、烧杯为加热容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几点不足,主要有:(1)热量散失较多,消耗燃料多,实验时间过长;(2)沸腾前后现象不够明显,在用烧杯做加热容器的时候,在烧杯底下垫上石棉网,加热缓慢,沸腾前后均未听到响声;在水沸腾后也未见大量的气泡冒出,很难观察到教材中所描述的实验现象;(3)个别实验现象误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在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由于铁圈和石棉网的余热,沸腾的水还要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这与理论上的“停止加热,沸腾停止”不符;(4)温度计的放置不易操作,容易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本实验装置可以进行如图2的改进,用普通试管代替小烧杯做加热容器,用带缺口的泡沫塑料塞子固定温度计,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气体液化的探究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有:(1)缩短加热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减少酒精的消耗;(2)实验现象明显.水沸腾前,在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升高,有很明显的响声,气泡由试管底部冒出向上运动现象明显;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汽化现象非常剧烈;(3)解决原实验中现象与理论不符的问题.用试管进行加热,当撤去酒精灯,试管中的水立刻停止沸腾,解决了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理论不符的难题;(4)固定温度计,避免温度计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5)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关于“气体液化”的延伸实验(如图3所示).通过对水沸腾实验的改进,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水蒸气液化的实验.充分利用现有器材,更高效地学习相关知识.具体操作如下:A.用温度计测出大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B.将通有导气管的试管放入大烧杯中,向试管中导入沸腾后的水蒸气,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C.将烧杯中的试管取出,观察原先干燥的试管内壁有何现象出现.

对实验器材的选择要求简单易得,实验现象力求直观明显,成功的实验不但清晰明了地诠解了物理现象和规律,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优化实验方案,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方案是实验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合理的实验方案既能促进实验目标的实现,又能增强实验效果.教材中有些实验方法不尽合理,会造成了较大的误差.在各地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对教材实验方法的改进、优化的考查.因此,合理地改进、优化实验方案,既能减小误差,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中,为了估测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材中利用如图4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1)将蘸水的塑料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板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2)用弹簧测力计钩着吸盘挂钩缓慢往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板面;(3)记录刚拉脱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这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4)再设法量出吸盘与水平板面的接触面积,然后算出大气压.从原理上来讲,本实验测算大气压的方法可行,可是实际操作就有以下几点不足:(1)刚拉脱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很难准确记录;(2)假设实验中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 N,吸盘与水平板面的接触面积为10 cm2,通过计算:F=pS=1.0×105 Pa×0.001 m2=100 N.根据标准大气压算出的拉力远大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所以实验室很难找到量程很大的弹簧测力计或者面积很小的吸盘.因缺少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可改进成如下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根据压强定义公式p=FS可知,只要测出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就可以求出大气压强的大小.如图5所示,本实验先用排水法将吸盘内的空气排尽并让它紧贴在玻璃上,然后在吸盘下挂上重物,在拉力作用下吸盘内会出现圆形真空区域,对吸盘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圆形真空区域受到的大气压力与吸盘和重物的总重力相等,此时测出圆形真空区域的直径d和总重力G,再根据

p=FS=Gn(d2)2=4Gπd2

就可得到大气压强.

本实验的优点:(1)利用排水法来排尽吸盘内的空气,效果明显;(2)吸盘无需脱落就可以进行实验,能精确测量出拉力和面积大小;(3)挂上一定质量的重物就可测量,不需要测量整个吸盘所受到大气压力,能避免测力计量程要求过大的弊端,用实验室普通测力计即可完成,而且误差小;(4)器材简单易得,操作安全简便,可进行分组实验.

单单依靠教材的方法,学生只会死读书,创新思维能力永远都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优化实验方案,不仅可以减小实验的误差,还能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创新实验教具,克服教学难点

教学中有些概念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要以形象、直观的实验加以突破,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比如:在学习新教材《光的直线传播》中,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时,单靠老师说,学生很难理解同种不均匀介质这个概念,更难理解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为此,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实验,自制一个矩形透明水箱. 用玻璃胶将2 mm~3 mm厚的无色平板玻璃粘制成长50 cm高30 cm宽10 cm的长方体水箱(或用氯仿粘制无色透明有机塑料平板), 如图6所示.首先按照下面的实验步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在洁净的小烧杯里加入约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 mL~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停止加热.然后将适量的氢氧化铁和酒精溶液装进水箱中,氢氧化铁不易溶于酒精,但是液体间能发生扩散,时间久一点就能出现分层,也就是出现了同种不均匀介质,将水箱置于光线较暗的地方,将激光射入时,光路显示清晰,可以直观看到光路发生明显的弯曲.此实验的优点有:(1)氢氧化铁属于胶体,激光射入时,光路显示清晰,可以直观看到光路发生明显的弯曲;(2)氢氧化铁在酒精中扩散慢,保留时间长(保存一个月以上),可以重复使用;(3)轻易克服了教学难点.

第7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由于过分偏重理论的基础教育,使得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育的守成性,维持性,导致了学生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引导新技术,带到新潮流,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作些理论工作的尴尬局面。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实现我国的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要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兴趣能促进学生思考、去探索、创新。因此,在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和电教手段相结合,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使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需要得到解答的问题,如,将两耳堵住,用音叉抵住额骨,打击音叉,问:为什么能听到声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可适当插入一些有趣的物理学史,如讲白光的色散现象时,可讲牛顿自己打磨自制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从而结束了人们在此之前一直认为白光是单色光的时代;在讲原子核的组成时,可讲约里奥居里夫妇与中子的发现失之交臂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来创新。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偶尔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线索,全力追踪探索,要善于从每个可能角度和不同侧面观察、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2.引导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不过,提问并不容易,尤其是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因为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智力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一般方法。对此探讨如下几点:

(1)因果法。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见到每一个物理现象,要习惯地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当人们乘坐在火车上,注视着车窗外的远景和近景时,发现看到的远处树木是向前运动的,而近处的树木则是向后退的,这是为什么?

(2)对比法。比较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体不同现象的异同,比较互相矛盾的解释、理论等,常常能发掘出关系到有科学创新的问题。例如,在光学史上,仅就几何光学的现象范围来说,“波动说”和“微粒说”都很好地进行了解释。而且在这个现象范围内,两种对立假说的预言都能被证实。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个正确呢?这就给人们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3)联系法。分析物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提出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法拉第在研究电磁现象的过程中,从电与磁的对称性的关系出发,提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可以从学生中收集问题,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3.强化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途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途径。

第8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凸透镜成像;实验改进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实验和观察。在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的教学中物理实验除了属于物理教学的基础之外,同时还是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除了能够让学生将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住之外,还可以使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乐趣具有更好地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好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的信心,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根据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介绍。

1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源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1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源的问题

首先,在使用蜡烛作为光源的时候,学生通过烛焰所形成的成像能够将上下相反倒立的情况很好地观察到,然而却无法发现左右相反的成像特点,这时候只有用手煽火焰才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此外,这种方法无法长时间通过光屏承接,也无法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实验印象。

其次,在具体的燃烧过程中蜡烛会出现不断变短的情况,所以,光屏中心、凸透镜光心、烛焰中心在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不能够保持在同一高度上,这时候必须要对三者的高度进行重新调整才能够找到像,因此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极大地干扰作用[1]。

再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由于自身的动作导致烛焰周围出现空气流动,而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烛焰会发生晃动,并且出现大小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影响到光屏上像的位置和清晰度,而且很难将最清晰像的位置确定下来,最终引发实验误差。此外,由于需要在密闭的暗室中进行该试验,蜡烛燃烧在空气与室外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会出现浓烈的气味,并且增加实验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

最后,通常都是靠蜡泪将蜡烛粘在托盘上,这样很容易导致蜡烛出现倾斜的情况,而且真实的烛焰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无法被读出,最终引发实验误差。此外,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火柴将蜡烛点燃,而一些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还会私下对擦燃火柴的乐趣进行再次体现,再加上在实验的时候需要同时点燃几十只蜡烛,因此整个实验室中会出现很多的着火点,非常容易酿成烧伤事故,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火灾,因此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2 改进蜡烛光源的对策

为了使上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由排列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F”形图案取代实验中的发光物体烛焰。在光屏正面的中央位置以“F”样图案镶嵌九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随后用焊锡在光屏背面将九个二极管串联在一起,与电池和开关连接上。这种改进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风不会对光源产生影响,导致光源出现大小改变和晃动的情况,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由于烛焰晃动和蜡烛燃烧变短而带来的实验不便的问题,使得光屏上的成像具有更加稳定和清晰的特点,有效地降低了实验误差[2]。

其次,该光源本身属于“F”形,因此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在光屏上成像具有左右、上下均相反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纠正学生认为凸透镜只有上下倒立的成像的错误观念,因此能够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认知难点很容易的突破掉。

最后,该光源还具有可重复使用、安全可靠和方便操作的一系列的优势。

2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往往只能够目测光屏上成像的大小,一旦在位于两倍焦距的距离上物体成等大的实像时,很多学生就会错误的认为其是缩小的,这主要是由于与物体本身相比,成像显得要暗,从而进一步导致学生产生变小的错觉,通过这种方式利用目测的方法很难真正得到的结论。为此,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等间距的刻度标注在光源所在的承接像的光屏中,这样在对成像大小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的时候显得更加方便,并且极大地提升了实验的准确性。

3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具座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传统实验中光具座的最左端采用标尺和零刻度等,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要想得出物距和像距,首先必须要经过两次减法运算。在对其进行改进之后,在光具座原来45厘米的地方标注标尺将零刻度,然后在该位置对凸透镜进行固定,分别从左右两个位置将刻度值读出,由于数字从中间到两边不断地增大,这样在实验的过程只需要将其中的两个数据读出,而且不需要任何计算的过程就能够将像距和物距得出。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实验以外的干扰因素,具有节省时间和减小难度的优势,因此学生可以在科学探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3]。

4 凸透镜成像实验透镜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按照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果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挡住,这时候成效就会变暗,而且成像的位置和大小则保持不变。如果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这个现象,就不会接受这个规律。这时候就可以将一个遮光套加设在凸透镜上,对成像在光变体发生变化之后是否条件变化进行观察,其具体的做法为:首先对完整透镜的成像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后通过遮光套的方式使透镜的透光面积逐渐地发生改变,再让学生对成像的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5 结语

在初中科学物理内容的教学中,物理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掌握创造和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并且不断地改进物理实验方式,确保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正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2).

第9篇:初中物理主要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实验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31-01

物理教学实验课是物理学科在学校教育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与基础课程共同构成了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物理作为科学学科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学科诞生到如今的发展始终坚持着“实践出真知”这一科学道理,由此可见实验课在物理学科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这种教学情况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实践为基础的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更不利于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发展。想要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使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教师就必须要从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为此笔者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实验探究提供条件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整个探究式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师所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与实践探究的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的去进行物理实验课的探究活动,进而完成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即问题情境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之上,结合物理实验课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动力。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因为物理知识本来就来自于生活之中,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探究能够使物理知识回归本质。另外,以生活实际为基础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物理学科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例如在进行“重力”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在忽略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一斤棉花和一斤铁,从同一地点的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谁先着地?’的问题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提出实验假设,为实验探究提供目标

提出实验假设,是实验研究的发展阶段,其实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才会有实验假设。所谓假设就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假设的形成过程主要是通过类比或归纳推理来进行的,假设的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的。假设的验证过程的一般形成主要是实践证明为主,逻辑证明为辅,假设的思维形成可以是逻辑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和证明,也可以是非逻辑的直觉、灵感、想象、移植、猜测和机遇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方法研究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接近科学的实际过程,从而能刺激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保证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和谐构建和创造性发展。例如在上文所说的“棉花和铁”的实验内容,就可以提出3个假设:

假设1:棉花先着地;

假设2:铁先着地;

假设3:同时着地。

三、开展实验操作,证实实验假设的真伪

实验操作是对实验假设的证实阶段,其是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以提出的假设来作为问题的既定结果,通过学生的实际实验来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真正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来鉴别和分析哪些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最后通过分析和整理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控制变量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

四、进行实验评价,总结实验探究的效果

分析总结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从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假设、开展实验方案等方面的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对知识规律系统进行整理的过程。它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并进行整合,使知识变得条理化和系统化,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更为广泛和全面的体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以实现知识、技能的顺应和同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对信息、实验数据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和总结找出内在规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进行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整理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的知识内容,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发展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而言,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来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是具有着一定优势的。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学习基础的,其通过教学目标的有效设立,来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当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来完成教师所安排的教学任务。这不仅符合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发展理念,更培养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很多事情上团队能力是远远超乎于个人的。除此之外,有效的实验课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物理学科的魅力,从而激发出自己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物理学科的专项能力发展方面提供了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许宏仕.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