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小学 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在各个学生群体中,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除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避免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健康地成长起来,强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小学的抽样心理调查,经过专业的心理测试,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这几种心理障碍、首先对学习始终存在焦虑情绪,其次就是对人也存在恐惧和焦虑,还有就是学生普遍存在孤独与自责的倾向,除此之外还有明显的过敏与冲动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典型案例:一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极度自卑和孤僻,甚至出现自虐行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已经形成障碍,并且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有着普遍的焦躁倾向,不仅神经质、过敏,而且情绪十分不稳定,受不了任何刺激和挫折,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十分不稳定,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在小学生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逐渐投射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影响是负面的,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通过研究可以得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父母的文化素质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向。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在学生心中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行为处事的偏差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甚至导致孩子心理出现极端的状态。不仅如此,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标准不一、方式不同,孩子在双方的压力之下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非常容易使学生出现孤独、自闭甚至是无助、缺乏安全感,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人格分裂的倾向。除此之外,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如果家庭关系比较淡漠,会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关爱,从而形成一种自私冷漠的心理。如果父母之间存在纠纷,甚至感情破裂,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孩子会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敏感、多疑,不仅如此,还会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自闭倾向。
2.学校因素。学生走进小学校门之后,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学校中,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生活将会从方方面面影响到学生心理状态。具体来讲,学校的教师素质、教学方式、管理水平等都在无形中刺激着学生心理。在农村小学中,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限制学生的知识与思想水平,简单粗暴甚至蛮不讲理的粗野教育方式将会极大地伤害到小学生脆弱的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无形的压力,甚至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不仅如此,如果学校整体处于混乱或者松散的管理状态中,很多伤害到学生的问题不能被合理解决,会使学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并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尽管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整体还处于一种与社会隔绝的状态中,但是社会的整体风气以及种种不良的现象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学生心理。具体来讲,社会中阴暗的一面,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学生会通过电视新闻、网络传播等方式接收到这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中发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受到一些凶杀暴力事件的影响,可能会产生极端恐惧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这方面信息的影响下形成暴力倾向。除此之外,现在社会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这些产品,并逐渐形成依赖,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各种因过度沉迷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由于环境较为闭塞,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来自家庭以及学校的影响因素中,存在很多不良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农村小学中建立起心理辅导机构,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课业内容的一个部分,并制作出系统的建议心理辅导流程,将这种流程在学校推广的基础上,推广到每个学生的家庭中。
在此基础上,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德育教育的成果,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果,顺利开展德育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艳萍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2,(09):19-20。
关键词:台湾地区;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友善校园
一、背景分析
“霸凌”音译于英文“bully”,意指故意、持续地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实施排挤、欺负或骚扰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劣势、弱势地位 [1]。联合国儿童人权公约前言第28条第2项指出,“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其身体自及人格权应受到尊重与保障,并且不受任何形式的霸凌行为侵害,包括肢体、言语、关系、网络及害或骚扰等霸凌行为。”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通常发生在力量不对称的学生间。此外,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且多次发生的事件。
近年来,台湾地区校园暴力事件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规范校园秩序。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统计,2006年台湾地区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偏差行为有1008件,2007年有1840件, 2008年有1977件,2011年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偏差行为达6277件、霸凌事件达7182件,增长速度惊人[2]。另根据2009年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中山大学的调查显示,13.3%的初中生曾被霸凌。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共有95万人,也就是说,相当于11.97万人受到了校园霸凌。霸凌事件存在于校园内外,霸凌行为若不及时遏止,将对受霸凌者、旁观者,甚至霸凌者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认为,各级学校应在加强法治教育、生命教育、人权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和教职工防制霸凌行为的教育及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委托,起草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草案)》,并在台北、高雄、台中三个地区举行了公听会。在听取了社会各方的意见并对《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2012年7月26日正式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
二、主要内容
《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包括总则,校园安全与防制机制,校园霸凌处理机制、程序及救济方法,附则四个部分。
(一)总则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该准则的法律基础、主管机关、“霸凌”一词及相关概念如何理解及适用范围、教育主管机关及学校的职责等。《校园霸凌防制准则》是基于台湾地区教育基本规定的第八条第二项制定的:“政府应给予学生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及人格发展权的保障,并保证学生不受任何体罚及霸凌行为的损害;校园霸凌防制机制、处理程序及其他应遵行事项的准则,由台湾地区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制定。”《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主管机关是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自治团体。《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要求主管机关及学校加强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辅导工作、法治教育、教育人员的防制霸凌能力,倡导建设由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建立的校园霸凌防制体系。
(二)校园安全与防制机制
该部分内容要求各校构建校园规范防制机制,以确保校园安全。首先,各级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校园害或性骚扰防制准则,做好校园安全规划;其次,加强教职工对校园霸凌防制规定及相关知识的认知,不以责罚为基础,而应该以优良品质感化为重要手段;再次,相关教职人员应该秉承与学生理性沟通的原则,尊重学生,帮助曾受到霸凌的学生,向曾有霸凌行为或该倾向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最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正义感,教导学生相互帮助、关心、照顾,使正能量得到普遍传递,进而消除校园霸凌行为。
(三)校园霸凌处理机制、程序及救济方法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校园霸凌的处理小组成员构成、小组成员培训、申请人和检举人注意事项、学校处理霸凌事件的程序、对霸凌或被霸凌人的救济措施等。
1.校园霸凌小组成员构成
校园霸凌小组成员的构成应该具有代表性,组成人员包括教师代表、学务处人员、辅导人员、家长代表、学者专家及学生代表。学校召开霸凌事件处理会议时,应该有法律专业人士,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委员,警政、卫生福利、法务等部门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参加。处理小组成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与辅导。
2.申请人、检举人注意事项
申请人、检举人在申请、调查或检举案件时,其身份信息应被详细备录;如果委托人代为申请、检举的时候,两方都应该提供详细的身份信息。
3.学校处理霸凌事件的程序
学校处理相关霸凌事件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校内工作人员发现霸凌事件后应立即向权责人员通报,并提供详细的申请人或检举人身份信息、霸凌事件的相关证据;第二,当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就读于不同学校时,两校应该积极配合调查;第三,在校园霸凌事件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障霸凌者和被霸凌人的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及人格发展权;第四,学校处理霸凌事件时应给予双方陈述意见的机会,未成人应该有法定人监护;第五,学校确认校园霸凌事件成立后,应依霸凌事件的成因,深入检讨学校的相关环境及教育措施,并立即进行改善,为当事人的负责教师提供辅导资源协助;第六,在调查结束后,学校应该向相关行政机关寻求帮助并根据相关规定对霸凌者作出处罚;第七,学校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霸凌者和被霸凌者。
4.对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救济措施
霸凌者或被霸凌者人对处分不服,可以在接收到书面通知后20天内向学校申请复议,学校须在30天内作出回复。当事人对于学校处理校园霸凌事件的申复决定不服,或因校园霸凌事件受学校惩处不服时,可依各级学校学生申诉的相关规定提起申诉,或依照诉愿规定、行政诉讼规定提起其他行政救济。
(四)附则
该部分内容要求各学校依照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制定霸凌防制细则并编入学生手册或教职工聘约当中,本文在此不加赘述。
三、对学校的影响
从2010年3月16日邀集学者专家、民间团体、家长团体及教师会代表召开“霸凌定义与防制作为”相关会议,初步确定校园霸凌的定义,到《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正式、施行,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但是本文认为该准则至少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校产生重要影响。
(一)一定程度上遏制校园霸凌,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霸凌行为一直是台湾地区甚至全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担忧的问题之一。2010年,时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吴清基坦言:“校园霸凌比想象中严重”[3]。毋庸置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之一。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防止校园暴力及偏差行为的持续上升,在2001年7月成立了校园安全暨灾害防救通报处理中心,并连续多年了各级学校校园安全事件统计分析报告,为《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做了充分的前期调查准备工作。《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施行可以进一步促进校园法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校园霸凌的猖狂发展,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友善校园
2005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友善校园整体营造计划”,校园和谐发展、校风文明正义以及以学生为本成为各级校园追求的目标,而校园暴力及偏正行为成为阻碍该目标实现的一道坎。《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目的就是推动以“防制校园霸凌”为中心议题的安全学校的创建,整合学校行政、教学、空间环境、心理辅导、健康服务及社区合作等策略,完善校园霸凌的发现、处理及追踪辅导流程,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友善校园。[4]
参考文献:
[1]周志宏等.订定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草案)计划[R],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2011.
[2]校园安全暨灾害防救通报处理中心[EB\OL]https://csrc.edu.tw/Main.mvc/IndexTemp,2012-12-21.
关键词: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91-02
当今世界,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青年则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日渐突出,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对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细化”的基本含义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者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精细化”是企业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细化,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意识和理念:“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的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优。
“精细化”职业指导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致的指导。“精细化”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与人本管理相融合,汲取各自优势,形成一种人本主义职业指导理念。“精细化”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向大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运作,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大学生就业模式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从“季节性促销”的就业指导逐步向“发展性规划”的职业指导转变。如何适应新形势,将职业指导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成为高校为社会输送优秀大学生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基础薄弱。尽管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将职业指导看成单纯的就业指导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尚不全面,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而已经建立的“职业指导机构”的高校大部分只是单纯为了完成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其功能更多的是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信息。重就业结果统计,轻就业过程指导;重就业数量,轻就业质量;重就业市场开发,轻就业课程建设;重就业推介,轻就业能力培养。致使职业指导实际上处于低效率状态,整体水平不高。
(二)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一支相对稳定、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谓专业化,是指指导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以及中高级职业指导师的资质,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三)职业指导具有单一性、滞后性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前夕举行,学校并未充分意识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和重要性。由于毕业生就业率成为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高校把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率上,忽略了低年级阶段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强化、就业态度的转变、就业能力的培养,至于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则很少有人问津。
三、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做法
(一)精耕细作,以全程化为基础,树立清晰的工作理念
全程化就是要采取“一路行、一路学”的工作理念,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到毕业的四年,将职业指导教育贯穿始终。
1.作为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将《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放在一年级。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就应该组织职业指导教师面向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态度的转变、方法的掌握,树立规划意识和目标意识,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积极主动。
2.引进和应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指导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初步确定大学生涯规划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3.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以及职业意向的变化,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在二、三年级阶段,适时指导学生对自身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调整,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情况,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
4.在四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理,全面适应社会需求。
5.还应进行适度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定期对已就业学生的思想状况、业务能力、单位评价进行回访,以此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二)精益求精,以质量为保证,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1.要充分创造培养条件,促进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为职业指导教师的学习培训提供条件,重点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除了应具备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外,还应培养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较强的人格魅力,使其能以一个职业成功者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
立足岗位,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教师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职业指导的内容、过程、途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职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职业指导实践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职业指导教师要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2.树立人本主义职业指导理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特定意义上会影响全局。就业管理部门和职业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正确认识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了解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价值取向,细致引导,这样才能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精细化”职业指导,制度是保障。学生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工作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根本分不清你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决不能以个人的经验和想法盲目规划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只有遵循健全的制度,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工作内容做好精心规划,做到职责明确,才能保证高效率职业指导的落实。
(三)精雕细刻,以创新为动力,开辟多元化指导模式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重点关注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各特殊群体,帮助他们建立和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注重心理辅导,预防、扭转学生不理性的就业心理,增强职业信心。重点关注毕业求职阶段的心态问题,着力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挫折。特别是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就业管理部门和职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正确的分析、认识自我,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科学客观的就业观。
2.建设畅通的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实习情况的新变化。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借助网络等辅助工具,将有效就业信息及时,并且建立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就业和实习状况汇总分析。
3.开创职业指导教学新模式。首先,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调整教学方案,将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倡导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其次,学生管理部门积极开设就业类讲座、组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办就业社团,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后,就业管理部门可以选拔聘用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企业家与高校教师合作来讲授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创办就业沙龙,提供就业政策、技术、信息等专门服务,为大学生就业行为提供现实的可能的帮助。
(四)精诚合作,以市场为向导,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瞄准政策动态,抓住机遇。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我国人才需求结构提供了大方向,因此,以国家政策为指南,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职业指导才能更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
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职业指导工作出谋划策。一是充分发挥毕业生和学生家长资源优势,建立各地“校友会”,定期进行联络,沟通有关信息,及时掌握各地人才需求状况;二是拓宽学生就业途径,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组织一定规模的学生开展参观学习和假期实习活动;三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优秀人才推销宣传活动,对优秀毕业生进行宣传报道,为学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氛围。
精细化职业指导是职业指导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为青年人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有助于建立科学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就业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在为青年人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过程中,积极实践,勇于创新,通过对职业指导流程、模式、队伍、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帮助,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薛小建.高校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初探[J].今日南国,2010,(9).
[2]马领弟,高峰.高校学生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模式探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3]罗辑.在高职毕业就业工作中逐步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J].职校论坛,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