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郑义门观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刮痧的观后感范文
郑晓龙2001年的影视作品《刮痧》,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以美国为背景的环境中,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形象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刮痧在中国是一门医学上传统的手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一直稳稳健健地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然而有一天,它出现在美国社会中,便被人误解,以至于上演了一场家庭的悲欢离合。
在这部影片中让我看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外,也看到了父爱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老人只身一人来到美国,一句抱怨也没有,哪怕听不懂,但是用自己的眼睛,慢慢观察,细细相处。当他看明白了,也只是抽烟,也许这样他可以沉默,他可以更加想清楚,想透彻。这样的男人就是典型的中国父亲,但是他也有缺点就是他的毛病--抽烟,抽烟的频率太大,不论场合不论地点都抽。哪怕媳妇再不喜欢也要偷偷的抽,也许这是老一辈的通病吧!但他对子孙的.爱确实是那样的伟大,当他知道他给丹尼斯刮痧,没想到会扯上这么多事,他主动儿子上司家里解释,他不懂英语,搭车过也只是一张纸片,但是他有他的聪明,最后他还是让上司知道刮痧不是许大同做的,刮痧也不是件虐待儿童的事。因为自己的过失而使儿子吃上官司事,他选择离开,在上飞机前他捧着儿子的脸,细细的看着。那一刻无不让人感动。这就是秉承传统的父亲啊!
这部电影除了让我感到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外,也感受到了深深地父爱。
刮痧的观后感范文
《刮痧》是一部中国大陆拍摄的以中国传统中医中刮痧治疗方法为载体,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影片,移居美国的华人许大同的孩子感冒了,华人家庭用刮痧方法治疗,但却意外遭到儿童保护组织的控告,因为他们认为许大同有虐待儿童的嫌疑,这场误会最终虽然消除了,但却给许大同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看完成这部电影,让人没有办法感到轻松,我一方面为梁家辉饰演的父亲许大同对孩子、家人的深情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对中、西方文化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相互了解的不对称性而感到惋惜。
中、西方两种文明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要消除这种文化隔阂,就必须要相互增进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除误会,但很遗憾的是,中、西方两种文明的交流,双方的态度和主动性都不一样,是非常地不对称,也就是说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了解的程度,远远大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从片中可能看出,许大同一开始对美国的生活是非常向往,似乎已经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但这都是许大同自己的努力适应,他们能够在西方人主导的社会中有所作为,说明他们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但“刮痧”事件发生后,让许大同一家感到震惊的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不知晓,甚至有些误解和歪曲,比方说片中对方律师对“刮痧”、“孙悟空”这些中国元素的解释,可以说完全是污蔑了,就算是这名律师是有意而为之,而法官、许大同的老板等对此也毫无认识,这就是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
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造成文化相互认知的不同,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远远大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而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又是和国家实力相对称的,目前西方文化是世界主流的文化,就是因为西方的国家通常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所以西方人自身就会产生一种文化优越感,所以他们就不可能主动去了解别的民族文化传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增进文化交流,不仅仅我们要多多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过去我们就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连中国自己也要贬低自己的传统,试想现在中国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刮痧”,有多少人看病会想到看中医,这了难怪“端午节”也被别人抢注了,筷子也被西方人认为是日本人发明的,等等诸如此类,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强大了,自然而然地学习中国文化的人增加了,我相信像电影中“刮痧”这样的误会会越来越少。
刮痧的观后感范文
刮痧是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中国由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开始,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伦理观,讲究尊老爱幼,讲究祖先崇拜,讲究后代的繁衍,由此也形成了我们中国特色的“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观念,只有在我们这个国土之上生长起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内涵。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小丹尼斯对此就是一个不理解,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断。这个是家庭伦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
另外一个,医学上的差异也是让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刮痧治疗术。在法庭上,许大同说到中医的脉络,律师和法官都茫茫然。其实,别说西方人,就是中国人,即便是中医医生,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经络,何况时外国人呢?
按“百家讲坛”中王新陆教授的《解读中医》的讲座来说,中西方在开始的时候,医学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从生产生活种积累起来的经验,都讲究整体论治,起初都是巫医不分。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后来才逐渐逐渐地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西方从盖伦的《子宫图谱解剖》走向了实证论,走向了微观;我国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基础。
“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倡导人类携手保护海洋,防止污染的同时合理利用开发海洋。
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
丽水世博会组委会主席姜东锡给这一主题下了个定义:“这是指在需要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资源多样性的21世纪,通过大海来实现地球、生命、生态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意识。”同时,他说:“在此主题下,我们将集中讨论‘海洋气候’、‘海洋生物’、‘海洋科技和产业’和‘海洋居住和文化’四个副主题。”
“21世纪人类的未来在于海洋,这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识。如何建立海岸生产体系,将‘蓝色经济’变成一个全球通用的概念,将成为丽水世博会的重要问题。”姜东锡介绍说,丽水世博会将签署《丽水宣言》,在开发和利用海洋问题上聚集各国力量。宣言的一项核心内容是通过“丽水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姜东锡特意提到,韩国三面环海,在造船、航运、渔业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因此特意设立了“丽水项目”,并为此拨款1000万美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发海洋技术。
姜东锡相信,丽水世博会将继1993年的大田世博会之后,再度提振韩国的国力发展。“如果说大田世博。会在推动韩国成为信息技术强国、增加GDP、提升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丽水世博会将在促进韩国南海岸的均衡发展和提高国民意识方面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与上海世博会相比。丽水世博会是个专业性的小商店
提到世博会,难免让人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比较,对此,姜东锡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成功举办丽水世博会,我也知道上海世博会非常成功,对于它们之间的比较,可以做个比喻。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一家大型的综合性百货商场,丽水世博会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商店,规模比较小,但是内容会非常充实,而且紧密围绕海洋这一主题,让参观者用心去理解、去感受,从而打造一个既愉快有趣、又能让参观者受到教育的世博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把参观人数的目标定在800万,但是我们希望最终能有1000万的参观者来到丽水世博会。”
在姜东锡眼中,上海世博会在场馆的后续利用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具有典范意义。他说:“上海世博会规模非常大而且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我参观后强烈感受到组织者考虑得非常周到,甚至于每一个参观者的路线如何规划、每个参观者的饮水时间大概是多久都考虑到了,这么强的组织能力和周密的安排令我非常佩服。我曾经与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们交流过,他们建议我不要为只在世博会期间有用的场馆投入太多,最好建设成临时场馆,而可以合理长远利用的建筑物则要建得更好一些。上海世博会的临时场馆现在都拆除了,剩下的是中国馆、世博中心等长久性场馆,这些设施建造得非常棒。这是世博历史上主办方第一次考虑到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前一阵我去看了2008年的世博会场馆,以前的园区现在长满杂草,更没有任何参观者。据我所知,一半以上的世博会场馆在后续利用方面都做得不好,上海世博会在这方面立下功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上海世博会人气火爆,游客非常之多,曾经有一天参观者达到100多万人次,在游客这样多的情况下,仍然运营得非常好,一切都很顺畅,非常不容易。”尽管姜东锡对上海世博会赞誉有加,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姜东锡表示会在丽水世博会时,用心解决。“比如,因为游客过多,一开始洗手间和休息用的椅子都准备得不够,这一点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扩大这些服务设施的数量。还有一点,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游客等候时间过长,韩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没有耐心的,所以在游客等候时间里,我们准备了文艺活动。当某个场馆参观人数过多、排队时间太长时,我们会马上派出演出团队,为游客表演魔术、杂技等小节目。另外,现在大家都有智能手机,我们会通过短信及时通报给游客哪个场馆排队人多、排队时间长等信息。2012年的5月到8月世博会期间,丽水正是天气炎热的季节,而且还有30多天的雨季,无论是遮阳还是挡雨,很多人都会撑伞,为此,我们考虑在场馆40%的空间都设置遮阳棚,这些遮阳棚下雨时可以遮雨,炎热时可以遮阳。虽然世博园区的整体外观可能会因此而不太好看,但是参观者的感受必须放在第一位,要尽一切可能为参观者提供方便。”
口碑最重要,让丽水世博会的精彩口口相传
频繁造访中国的姜东锡,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推介丽水世博会,他相信,在体验过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后,许多中国人可能会对在韩国举办的世博会产生兴趣。为了让2012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能够参观世博会,他正在积极与韩国旅行社协商,把世博会放到旅行项目当中。
“两国人民的频繁交往,可能会产生一种相互交融的新文化。2012年一年中预计访问韩国的中国人大概是200万人次,我们希望,其中10%,即20万到307IA会参观丽水世博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让中国参观者知道丽水世博会多么好看,就是要建立好口碑,为此我们要努力举办一个非常令人愉快的精彩的世博会。而且要为中国游客提供参观便利,比如不让他们有太长的等待时间;给予他们优先进入世博会的特权;在园区的餐饮和购物方面,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等等。二是努力吸引团体游客,一方面让旅行社了解世博会有很多很好的看点,另一方面给组织中国游客来参观的旅行社以一定的优惠和奖励措施。”姜东锡介绍说。
“在吸引韩国游客方面,我们会集中进行宣传活动。”姜东锡说,“5月正是学生放假期间,学生游客会比较多,我们把宣传重点放在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上。一旦有孩子来参观后感觉非常好,就会回去跟同学们展示自己在世博会拍到的照片、买到的纪念品,炫耀自己在世博会看到的节目等,其他小学生听了介绍就会回去跟爸爸妈妈要求也去参观世博会,这样一家人就可以一齐来参观了,游客就通过这样口口相传的方式被带来了,这是针对小学生的措施。到了7、8月的暑假是游客比较多的时候,宣传就要重点放在成人方面。
姜东锡的团队目前面临一个挑战,丽水距离韩国首都首尔非常远,而且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为了缩短游客来丽水园区的时间,他们正在与努力与高铁、海运、航空等交通部门进行协商,通过合作,改善交通状况。为了方便中国游客参观丽水世博会,韩国将开设从上海到丽水世博园区的直通航线。
姜东锡承认:“与上海世博会相比,丽水世博会比较小。”但他认为这也同样是个优点,“因为小,我们会为每个人都提供细心的照顾,给他们以方便。比如他们远道来丽水后有可能会想看看周边的景点,买一些周边的纪念品和土特产,这样,我们不仅管园区里面还管园区外面,园区辐射到车程2个小时的距离范围内我们都负责,我们将这一范围内的一些比较好的商场、旅馆、餐厅等,认定为世博会指定商家,给他们发放认定证书,让游客在园区之外也能在吃、住、购物等方面得到满意的服务,让他们在参观世博会之余有机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食物,买想买的商品。为此,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用蓝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
千年大运河· 文脉颂中华直播活动观后感心得体会1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申报世界遗产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58位委员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等大运河沿岸六省市的现任政协主席及原政协主席,也有国家文物局的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舒乙、王铁城等知名人士也纷纷签名。
第一提案人刘枫委员说,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两位权威专家——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如此预测,“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委员提醒说,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绝不是某个地方和部门的事。政协委员们建议,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呼吁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过程。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线城市参加并全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收集资料,摸清家底,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为了更好保护京杭大运河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将“开凿”“数字京航大运河”
2007年5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科技会议提出,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数字京杭大运河专项。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我国专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京杭大运河住处采集标准,系统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建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系统。
《规划》介绍,这一系统能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字、图片、地图、遥感图像等非空间数据在同一地理参考坐标系下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双向查询、检索并对图象进行浏览、查询、分析和制图,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实施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研究、展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千年大运河· 文脉颂中华直播活动观后感心得体会2
大运河开挖、畅通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因此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大运河内涵、价值的追问,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路径,或应首先从其脉络源头与历史进程的文化意义谈起。
“大运河”名称的历史变化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从典籍记载来看,早期运河多称沟或渠,如邗沟、灵渠等,天然河道则称水,如黄河就被称为“河水”。尽管运河历史悠久,滥觞于灵渠、邗沟,甚或更早,但运河名称的产生以及“专称”的确定却是中古以后的事情。汉代“漕渠”名称出现,特指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的西起长安、东通黄河的水利工程。《说文》解释曰:“漕,水转谷也。”即通过水路转运粮食。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如唐杜佑《通典》记:“天宝二年,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据南宋《淳佑临安志》载:“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一由西北过德胜桥上北城堰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曰下塘河。”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相反“运粮河”一词在北方区域多用来指称漕运河流。明代正史文献虽亦称运河,但《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总名曰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且将运河每一段河道都加上漕字,使之有“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之别”;后者则直接称运河:“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余里,又自京口抵杭州,首尾八百余里,通谓之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清代水利学家傅泽洪在《行水金鉴》中说:“运道有迹可循,而通变则本乎时势。”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从渠、沟到漕渠、漕河,再到运河、运粮河、大运河,大运河名称经历了由区域到跨区域、由专称到统称再到专称、由“漕”到“运”或“漕”“运”兼称的不同阶段。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正如陆游所言,运河“假手隋氏而为吾宋之利”,这种“利”一方面是漕粮运输的便利,更主要的是商业运输以及对外贸易之利,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最后,运河名称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历时性变化的过程,而且区域差异亦可见一斑。宋代以运河命名的河流多集中于江南地区,辽金元时期,运粮河的名称则多出现在北方,这或许正是不同的文化及其实践在语言上的反映。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后改由山东入海,致使山东境内河道废弃,南北航运中断。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河运漕粮停止,运河的漕运功能结束。不过,在经济崛起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之下,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象征载体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价值凸显,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三段运河及其影响下的区域被视为一个具有实际和文化象征功能的整体性的运河带。所谓“运河带”,是指因大运河流经而形成的空间上的带状区域;而“大运河文化带”,则是指置于运河带状区域之上、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由民众创造、遵循、延续的制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总和。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它因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而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由于运河具有强烈的历史、地域的整合、沟通功能,因此,“文化带”又是一个符号意义上的线性共同体。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运河河道和漕运管理都属于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其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义,亦反映了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二是战略文化。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延续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有着显著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沟通、区域的特性。事实上,运河社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形成了多种文化类型,因此其内涵似难以界定。但总体来看,关于运河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应强调“运河性”文化的拼盘或多学科组合,如它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多种门类;另一方面,还应看到运河历史文化是一个整体,从“人”的视角出发,运河文化并非所有的事实和现象,而是人们的行为,以及影响人的行为要素的整体联系的因素。所以,运河社会文化是运河区域民众所创造的文化本身与文化形成过程的结合。
大运河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大运河在古代王朝的时间序列和区域、跨区域的空间里实现了功能的价值性延续,对其进行意义追寻,既是文化遗产层面、知识系统层面、民族精神等层面的传承与发展的需求,也是文化传播及战略布局的需求。运河的价值与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为文化载体的运河。大运河具有物化和符号化的不同意义,承载了“水利—物质”“国家—社会”“精神—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运河载体,既指实际的运河河道及其附属工程、建筑,也是指人们观念中的大运河,即作为“事物”的大运河在人们观念中所构建起来并清晰存在的形象。大运河载体功能的发挥是指其对文化的聚合、传播、催生的作用。运河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较快地渗入大众生活中,区域间文化的融合性极强,各种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并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分拆、合并,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运河载体功能的发挥,就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交融、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载体的“运河带”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与运河相关的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层面交互作用的统合体。
2.作为文化联结纽带的运河。大运河带是标签性的“线性共同体”,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区域、跨区域特性,该区域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行政区域,也跨越了江南、江北自然区域,以及燕赵、齐鲁、中原、江南等不同文化圈。它连接南北,并进而通过其他东西之河道及交通枢纽相互联结,形成了经济、文化传播的网络。在这个意义上,运河与其他自然河流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性格局。同时,大运河分别在宁波和洛阳与丝绸之路交汇,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的连接线,将草原、沙漠、丝绸之路联系成一个环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通道。所以,运河文化本身的历时演变与附着其上的文化脉络编织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网络,沟通古今且连接世界。
3.作为生活方式的运河。“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大运河开挖、通航所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活磁场,不仅漕运群体、商人组织、河工人群等因运河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造就了运河流经区域社会人群特殊的生存、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人们不一样的风俗观念。生活方式不会随运河断流而快速消逝,也不会在时代变迁中永远固守,真实而生动地存续于生活场景和基本生活情态中的运河,是最有价值和活力的,它们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交往、消费、娱乐、礼仪等层面得到传承。因此,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旨在唤醒、传承集体记忆,让作为遗产的“物”化运河与作为主体的“人”的边界逐步消失,在断流河道,通过物化的运河遗产构建持续的文化传承;在依旧畅通的河段,让运河所浸润的、人们已经过惯了的生活安静延续。
千年大运河· 文脉颂中华直播活动观后感心得体会3
首先,大运河的开凿意味着新的生命的创造,作为一个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时间的持续抑或是空间的延展,大运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出现,在沿运河带的荒野上又呈现出了具有崭新特质的自然生命、城市生命和文化生命。
第一,大运河的开通,使江南和华北地区的自然生命获得了新生。一方面,大运河把原本各自独立的中国六大水系得以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太湖、钱塘江因大运河这根厚重的纽带而联结在一起,中国的自然水文系统相对封闭的状态由此被打破,形成了一个超大的流动的空间,从而激发了自然水系发挥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大运河的贯通改变了其流域经过的自然生态,吸引了大量移民向该区域移居生息。最典型的就是江南一带,运河开凿前原本是地广人稀、林莽茂密、沼泽遍野,还处于半开化的状态,随着早期运河的开通,江南逐渐成为人口密集、世代繁衍、“谷帛如山,稻田沃野”“良畴美柘,畦畎相望”的锦绣之地。
第二,大运河的贯通缔造了无数运河城镇生命的新生。先秦时期,作为蛮荒时代的江南还是城镇稀落,但是随着运河的开凿贯通,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运河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当时,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是最繁忙的运输大动脉。两岸“行商坐市、常亦数千”,洛阳亦成为最繁忙的都市之一。扬州则因运河成就了经久不衰的繁华,“春风十里扬州路”,使扬州一举拥有“扬一益二”的美誉,其运河码头成了“万商之渊”。而“人间天堂”——苏州因运河通达,所到之处皆可见“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道之货贝,四方往来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临清,因为把一个叫“鳌头矶”的水洲改造成运河上一个重要的运输和物流中心,使其一跃成为明清时期“绅士商民近百万口”的中心城市。至于众多的乡间小镇,因其枕河而建,因运而生,随之商业繁茂,客商云集而兴旺发达。如北京通州的张家湾,天津的河西务、杨林,浙北的乌镇、南浔等。大运河构成了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成就了众多城市生命的辉煌和荣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阅读疗法 读者服务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18-02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起,阅读疗法的兴起在国内图书情报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一个新知领域。200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王波博士出版的《阅读疗法》一书,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阅读疗法的基础理论著作。山东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研究馆员早在20世纪末期就开始践行阅读疗法,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基地,在国内高校引起较大反响。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对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压力,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据国内外有关研究,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者在16%~30%之间。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1]为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探讨高校图书馆运用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一、阅读疗法的涵义及作用
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2]
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在于图书馆员通过向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文献信息,促进其提升学习、生活应用技巧,促进社会化,以增进自我感觉、发展同理心,有效利用文献信息达到情绪教育的目的,进而实现读书增智、娱心、养性的功能。阅读疗法的独特效果体现在提高读者的自尊,将心理和社会价值消化到读者的性格和行为当中。
二、我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探索与创新
我校图书馆从2009年10月起,先后参加了北京阅读疗法著作编审会、郑州阅读疗法学术研讨会及泰山医学院实地参观学习等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通过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确定了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准备阶段
基于大学生需求及图书馆的资源与人才优势,我馆创建了阅读咨询室,甄选心理咨询、人生哲理、择业就业、交际恋爱和休闲读物五大类图书千余册、期刊近百种,并配置网络终端为同学们提供便捷服务,内设的阅览区和谈话区成为理想的阅读与咨询场所。
同时,与馆内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组建阅读疗法服务团队。2010年9月我馆从教学培训部、信息咨询部、采编部与流通阅览部抽调部分馆员,组建由日常工作人员与协同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并先后组建由我校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及由我校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阅读疗法协会。
阅读疗法服务团队中有资深的心理专家、学生工作专家、图书馆专家、研究生导师,读者服务工作经验丰富的馆员及理论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硕士,并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架构,可为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是一个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队伍。
阅读疗法协会是以图书馆为领导,由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阅读相关活动的组织。阅读疗法协会不仅是大学生阅读疗法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也是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受益者、宣传者、推动者,是图书馆拓展和延伸阅读疗法服务的基础。
(二)实施阶段
阅读咨询室是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实施基地;是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研究基地;也是大学生阅读疗法协会的活动基地;是我校图书馆推广阅读疗法服务的重要平台与依托。
专业的阅疗馆员、丰富的文献资源、优雅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必要的视听设备,这一切都为阅读疗法服务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此为基地,书方推荐会、读书交流会、专题学术讲座、团体治疗活动、学习参观活动、工作讨论会……多姿多彩的活动使阅读疗法服务覆盖范围与影响力逐步扩大,也赢得了学校师生的赞誉。
阅读指导与咨询是通过与大学生面对面交谈,舒缓其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重建自信。在与大学生接触、了解的过程中,针对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遇到的挫折,提供必要的阅读咨询和指导。通过阅读,学会不断的思考,不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觉察,感悟成长。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进步的过程。
甄选阅读疗法书目、编制阅读疗法书方是阅读疗法服务的核心工作之一。阅读疗法书目就是在实施阅读疗法的过程中,针对读者的心理偏差和病症而开列的文献目录。阅读疗法选择的读物不仅包括图书,还包括声、光、电、磁等各类记录知识的载体。2009年11月,我馆参加了国内十余所医学高校图书馆联合的《阅读疗法与实践》著作的编写工作。历时1年半,编制完成发展性阅读治疗书目与临床性阅读治疗书目两大类二百余种,并已正式出版发行。同时,通过编制“我喜欢•我推荐”读者登记簿、收集读书心得、心理电影观后感及音乐鉴赏感悟等方式,研制、整理阅读疗法验方。
2010年11月,我校图书馆创办了阅读咨询网站――阅读咨询服务平台,作为图书馆推广、宣传、实施阅读疗法的网络服务平台,是高校图书馆实践、推广阅读疗法的创新性举措。在阅读咨询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网站编辑工作规范,使网站设计与维护、文件的上传、内容的审核等方面工作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目前设有阅读咨询室、工作团队、专家链接、动态信息、书目信息、成功案例、阅读交流、网站留言、阅读疗法协会等主要栏目。网站内容丰富多彩,贴近校园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疗法服务,实现实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三)反馈阶段
开展阅读疗法服务工作以来,我们通过建立读者信息库,收集读者专业背景、阅读习惯、阅读爱好、心理状态、情绪调整等动态信息;通过读者阅读疗法自我效果评估、图书评价、书目揭示评价、自身获益评价及科学实验研究等获得反馈信息,以进一步调整或改进阅读疗法服务工作。
(四)总结阶段
在总结阅读疗法服务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馆积极申报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书目实证研究”,获得成功,已完成《关于阅读疗法书目编制几个基本问题》《我国阅读疗法著者群分布规律分析》及《阅读疗法基本应用模式研究――基于我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实践的思考》等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引入心理咨询和阅读治疗的技术方法,采用团体干预的前后测实验法、心理学量表测量、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专家评价法、用户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三、结语
阅读疗法是图书馆学、医学、心理学界正在积极研究的课题,尽管人们对阅读疗法的功能及应用模式等仍在探讨摸索中,但阅读疗法服务是当前图书馆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阅读疗法服务在创新与探索中不断完善,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