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科学小实验的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小实验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第1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保障体系;考评机制;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47-02

一、前言

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认知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校教学的重点已不单单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作为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块之一已越来越被高等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课、工程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其他诸如科技竞赛等等。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探讨研究。

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要体现人才培养特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人才培养需求。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合作能力,办公软件(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导向[1]。其次,实践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要追求实效,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比如生产实习,绝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均有此实践教学环节,该教学环节要求学校要选好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设计好实习内容,不能简单的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使自己真正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习认识到自己将来更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导向。

三、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最有效的保障体系,它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如大学教务处要与执行机构如下属各院系实践教学室联合做好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并加以重视。

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有所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教师数量短缺、学历结构相对低,这也间接体现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周济曾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本身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使得理论教学老师同时担当实验课教师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可考虑让部分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目前很多高校对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平等地位尚待确定[2],这就不仅要求校级领导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更要呼吁各实验教师拿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优异的实践教学成果,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同时在实验室人才引进方面要给予重视,目前很多高校强调引进人才质量,引进博士比例越来越多,而引进的人才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与实验室教学不挂钩,现有实验室教师随着攻读学位的增高也渐渐离开实验室,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实验室教师地位的误解,因此要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分配上加以改革。对于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应配备具有一定校外实习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专家兼职,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再次,对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体现了大学四年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这要求高校各管理部门要对师资队伍加强教育和管理。

再次,资源保障是实现良好实践教学的前提,包括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条件建设,各实验教学室应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省重点专业等为依托,加强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同时大学各不同专业实验室资源可部分共享或对外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实验的平台;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不能完全独立,要让本科生同样接触、了解一些科研工作,增加实验兴趣。对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学校教务部门及院系各专业负责人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沟通,与有毕业生就业多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设备和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接触社会,在企业中更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3]。

四、建立良好的考评及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对理论教学的考评机制已很健全,但对于实践教学,由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无法立竿见影的体现,所以往往仅从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学习态度等角度考核学生,或以理论课成绩为基准判断学生实践课成绩,这种做法是不够科学的。要充分建立一套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如实践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客观地了解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课堂实际操作过程在考核中占有一部分权重,也可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等综合评定成绩,不单单仅看实验报告的质量或笔试决定成绩;再者在实践课结课后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内容、提出一个实验改进方案或对实习单位某些装置等提出不足或改进措施等,在这些方面做出表率的学生可考虑给予加分。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实践教学效果的助推剂,尤其是对教师的激励,目前很多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教师不够重视,一些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等只针对理论课教师;在职称评聘上部分高校也是重视科研成果的考核,使得很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和科学研究[4]。因此高校要对实践教学的教师的评先评优等给予激励机制,使实践教师更能潜心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此外,也可对学生采取激励制度,如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课外实践竞赛等等,取得的成果适当在成绩中给予加分。

五、结论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素之一,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障。各高校管理部门应在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思想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呼吁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共同努力,为使教学质量、教学地位向更高水平提升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83-184.

[2]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第2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数学;应用课程;数学实践能力

一、开设数学实验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独立院校大学数学教育的特点:时间短、课程多、任务重,造成了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局面.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在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锻炼,使得他们只懂得“学数学”,而不懂得“用数学”。从而不能适应更高层次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利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开设合理的数学实验课程。

根据上面提出的以及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数学实验,首先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第一是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将抽象理论形象化,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的本质精髓;第二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速度及能力,将繁难的计算通过计算机简单地求解;第三是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将数学真正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简单地说,数学实验的目的就是:理解、计算和应用。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数学实验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理论清楚,应用灵活,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可行性

在过去的年代里,如果想要了解数学理论的本质内涵,那么,我们就必须沿着当初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自然科学的前辈们走过的路,仔细地分析他们所研究的具体事物的本质,通过追随他们的脚步,来发现数学的理论本质。但是这样的过程是作为普通学习者无法做到的,我们只能将现实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然后从简化的形式中,找到理论的脉络。然而这样的一个简化过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出现了计算机之后,有了计算机对现实的模拟,我们对理论的分析过程才有了简化形象的可能。而过去我们教授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进行计算,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都很差,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教材中的习题技巧性比较强,让学生觉得内容繁难,又没有实际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是真的没有意义呢? 客观的说,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强调过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计算内容怎么解决,目前已经有了MAT2LAB、MATHEMATICA、MAPLE、LINDO、LINGO、SAS、MATHECAD等多种数学计算软件,它们或者对于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所解决,或者对某个方面的数学问题有方便准确的求解。那么,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软件的使用能力。而MATLAB、MATHEMATICA等已经有大量的教学书籍可以参考,学习容易,对于计算机硬件要求也不高,很适合高等院校用于教学。

三、目前国内数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状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下期开始,数学实验的思想和内容引入我国高等院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学实验在一些院校中开始大规模开设,近几年,数学实验大有燎原之势。尤其是我国举办数学建模竞赛以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被各各高校列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而独立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更应该与各大院校保持一致,坚定不移的开设数学实验等应用性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激情。

四、数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点滴体会

从2009年开始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程至今,我校已有三届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包括工科、理科、管理学科)开设了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果。

1、该实验课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数学课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初步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结局实验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不仅仅是公式定理的推导,套用和手工计算的结论,它还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方法,建模方法,计算机操作和软件使用等多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为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课对数学的方法的理解,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应用的实际中来,初步具备通过“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为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打好基础。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数学实验思维量大, 思维性强, 很可能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 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方向, 广泛阅读相关书籍, 进行深入的思考, 把握实验的实质、知识结构、内在联系、逻辑依据和知识体系, 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创新意识。

2.数学实验中计算机使用只是手段, 学生应精力集中地进行数学方面的探索, 不提倡学生提前预习, 因为预习往往使学生先入为主, 失去重新探索过程的意义, 但实验完成后要全面系统地总结复习。

3.数学实验是有控制的开放教学, 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但开放不是任其自然, 教师仍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帮助者,也是学生实验活动的观察者和共同实验者。教师备课重点不是讲什么内容和怎样讲解, 而是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另外数学软件包也是开放的,可以用Matlab, lingo软件作为实验平台, 也可用其它软件进行实验。

六.结束语

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等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自觉主动地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大学数学应用性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重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独立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独特作用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3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摘要: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高校办学质量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分别从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配置作了思考,以期有助于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高校教学与科研 多元智能理论 人力资源评价

一、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将各类人力资源整合开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内部的深层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从而实现高校发展目标。高等教育承担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因此,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发展。

1.高校教学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当前,在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将教学、科研、辅导学生和获得奖励等统统纳入进来,且扩大科研指标所占的权重,甚至使之凌驾于教学之上的做法,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被迫或甘愿围着科研的指挥棒转,教学的中心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许多高校在评价教师时,将教学、课题、论文、社会兼职等许多内容统合起来,实行一元化的综合评价,加上教学的权重较低,定性模糊,且分值存在上限,促使教师日益偏离教学中心,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得教学人力资源定位更加模糊与疲软。

2.高校科研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当前,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政策明显向科研倾斜,无论是职称评定、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还是经费的投入,科研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上,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现状的矛盾

分析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存在不同点:一是从指向性来看,科研侧重于指向面向规律创造知识,教学则侧重于面向学生传承知识;二是从工作方式来看,科研以探寻知识为己任,重复性劳动相对较少,而教学以传承知识为己任,重复性劳动较多;三是从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看,教学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如何教”,有着与科研不同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四是从时空安排来看,科研往往需要自由与独立的时空安排,而教学则需要程序化、开放性的时空安排。

总的来说,教学与科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可以分轨评价。正如纽曼所言,“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并且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多见……探寻真理需要离群索居,心无二用,这是人类的常识。”事实上,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在传承知识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大量材料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只不过不一定要体现在显性的论文上,只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治理行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构成,多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功能系统并且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2.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与反思

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现状的矛盾,如果透过多元智力理论来重新审视,我们也会得到很多评价及管理上的反思与启示。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中,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重要原则。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来看,每个教师的智能都是多元而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老师的天赋、能力和特长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评价及管理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科研成果(数量)等硬性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教师,死板、僵硬、一概量化的管理方式是不科学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应该采取分轨、分类的灵活化的配置和评价管理方式。

1.高校教学评价轨

高校管理者充分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再创造性,将其列入学术研究活动,设立教学评价轨,教师教学评价以课堂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体,充分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着重考核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相较于领导评价、同事或专家评价、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来说,学生评价教学能够达到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设立教学评价轨,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可以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研究活动。事实上,高校教学,需要教师跟踪学科发展动态,需要教师梳理学科研究现状,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发现、再创造与再研究,本身就属于学术研究活动。

2.高校科研评价轨

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源泉,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的养料。高校管理者根据教职工职责任务设立科研轨,不仅适用于科研人员,亦适用于以科研为主的教学人员。科研评价周期区别于教学评价周期,一般应以一至三年为一个周期,着重侧重于教职工的科研成果,采取量化标准。

总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所构建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双轨制管理评价模式,同时也是基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的冲突与共存,基于教师个体智能的差异与分工,基于学科专业与教学专业各自的特殊性。按照双轨制管理评价模式,可以在高校设立教学奖与学术奖,引导教师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基础上,发掘潜能,发挥专长、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有利于为高校培养和塑造一批教学名师、科研人才或两者双馨的真正大师。

参考文献

[1]史保东编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2](西)奥尔特加·加塞特(Ortega Y.Gasset)著,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熊华军.论洪堡的大学教学思想[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 4 ] 赵更生.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误区及应对[ J ] .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5](英)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市:新华出版社,2004

[7]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著.普通心理学[M].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付八军,冯晓玲.大学教师评价的双轨制[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第4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数学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反思平常的教学会发现,长期以来对待学生学习上的错误,教师常常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策略。有些错误学生一犯再犯,一道题目需要好几次才能订正好,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鲜活的错误资源,恰恰就是这段旅途中带给师生们的最富有魅力的礼物,它是学生学习中思想最真实的暴露。如果教师能深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多做些文章,即可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点“错”成“金。

二、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1.宽容对待错误,展现人文的课堂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对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要重视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原则下,许多教师有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尤其是犯错误的学生。

2.合理捕捉错误,生成精彩的课堂

郑毓信教授曾经说过,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教师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学生的共同体验。

3.及时采集错误,预设多姿的课堂

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是层出不穷的,由于课堂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有时候教师可能对各种各样错误的成因不能及时地做出判断,从而延误了资源的利用。结合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建议教师收集一下错题。

学生方面: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在学习中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作业本或练习纸上“剪切”下来,“粘贴”并“编辑”在笔记本上。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错题整理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1)错误原型;(2)分析原因;(3)正确解法;(4)改进措施。

教师方面:设立一个“错误资源库”,在每堂课结束后,把学生容易错的题摘记下来,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一般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典型错误;(2)分析错因;(3)改进方法;(4)反思教学。教师在采集学生的原始性错误资源时需注意,要有错误资源意识,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要有样本的意识。

4.延时评价错误,显露真实的课堂

延时评价是指在学生做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要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还是习惯于及时给学生作评价,给学生指点迷津。孰不知学生的错误常有合理的一面,通过对这些合理性因素的挖掘,可以产生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效果。延时评价正是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才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

三、课堂“错误资源”的挖掘与实践教学的几点困惑

1.呈现学生错误资源的课型问题

并非所有的课型都适合呈现学生的错误。当学生还没有对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当学生潜在的数学认识还不足以甄别错误时,是否应该呈现错误值得考虑。

2.呈现学生错误资源中导致的时间流失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不休,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争敢辩,敢于出错……给学生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课堂内真正属于教师预设的教学时间却越来越少,教学能真正有效地完成吗?

3.捕捉错误资源的细节问题

第5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多元导师团队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行业,因此食品科学就是人们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一门朝阳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但要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实现食品工业的发展,就要以科学为支撑,将科学技术融入到食品工业中,同时这也给高校提出了要求,将专业性、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等作为人才能力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重点群体,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进入高层次化的重任,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教育培养的核心工作。食品学科不同于其他专业,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时,应结合这个特点,创建起符合学科发展、真正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况

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各大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数迅速增长,但高校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研究生整体质量下降,普遍呈现出创新能力的欠缺。很多科研性的实践活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及参与度不高,国际学术期刊数量少,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缺乏,原创性的成果更少[1]。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环境欠缺。高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培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条件。食品学科实践应用性强,必须经过实践、探索过程才能研发新的技术,食品也才更具健康性和安全性,但当前往往很多高校无法提供这样的条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造力的提升。

第二,创造力欠缺。很多研究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对其他学科知识也了解甚少。食品学科专业很多高校理论课程的安排时间有限,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学补充,自学能力及主动性就成为课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目前主要实施的单一导师制会受到自身创新水平、教育理念和知识面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拓展。

第三,在高校中,多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教学任务繁重,有些导师还担负着学校或学院的重要行政职务,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精力有限,研究生不断扩招,更使部分导师显得力不从心。

为此,高校必须针对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模式,采用多元导师团队,强化对研究生的管理,从多方面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

二、多元导师团队指导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创建多元导师制

1.基本含义

食品学科的学了要重视理论学习外,实践是重点内容。针对此,我们尝试实行“多元导师制”,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将导师细分为不同类型导师,并采用不同组合方式开展导师制,让众多导师智慧与一体“导师团队”来协助研究生,以此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

2.设计模式

根据研究生年级的不同对导师进行分类,对研究生进行分专业、分年级的指导,既能满足学生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培养需求,又能解决现阶段专业教师紧缺的矛盾。多名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中资源是共享的,导师要定期组织会议,对研究生辅导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及科研进展等做深入的交流和分析。随着研究生学习程度的深化,导师指导的重点也随之转移,配备不同的导师、给与不同的指导,以促进研究生实现阶梯式的个人成长。

(二) 多元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严格选聘导师

导师团队中一般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这就要求学院要根据学科要求,制定导师选聘标准。①校内选聘导师。校内导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个人修为、专业知识、道德品质外,还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在经过学院审核通过后,可入选为导师。②校外导师选聘。校外导师要经过学院的审核,除了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职业道德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总结能力,乐于助人。

2.明确导师职责

多元导师制中,导师对学生指导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总结概括一般都包含了以下的几项主要职能:第一,给与研究生专业性指导;第二,科研指导;第三,职业道德指导;第四,就业指导。

(三)基于多元导师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授方式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要开设创新课程,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及掌握创新的方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开设研究生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因为相比本科生,研究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更高的学习能力,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实践环节的教学让研究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后期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第6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C语言 三本 小组模式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61-02

一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主要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以语法和结构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具体学习能让学生熟练地使用C语言来编写高效的应用程序,并且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以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变应试为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我院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科学适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我们摒弃了C语言课程只以讲述语法为主的落后面貌,本着面向未来的精神,把C语言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不再局限于使学生单纯地了解和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范,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以C语言为工具,以实际的软件项目为导向,以程序案例为载体,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重视在新形势下的新方法、新规则和新思想的传授,把程序设计领域最新、最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古老的C语言中,给C语言一个焕然一新的面貌,并让学生从多角度、以多方式去了解和掌握C语言以及程序设计的精髓,着重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 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教学模式”是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中国大多数现行的教育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教学要强调合作性原则,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理性思考,提升他们的境界,拓宽他们的胸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就必须强化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在组员间实行竞争机制,这样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上使用“小组模式”教学的意义

使用“小组模式”教学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2)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因此,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不再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是其乐融融,把学习程序设计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四 小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C语言程序设计》使用小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在讲台上讲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的方式讲授必需的课程内容,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指导,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对项目组进行监督和考核。

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以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来进行讲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开发,该项目的成绩会占到期末成绩的50%。

1.组队方法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分为3组,每组6人,推选出1名组长担任项目经理。

2.项目选择

由每组学生通过调研和讨论自由选择项目,要求所选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整个项目的程序代码全部由C语言来实现。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管理由项目经理负责,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要明确。

3.具体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1)第3周:分组组队;(2)第4周:提交项目题目和分工情况;(3)第5周:完成项目可行性和需求分析;(4)第6周~第12周:完成程序设计与代码编写;(5)第13周:完成程序调试修改;(6)第14周:完成项目测试;(7)第15周:提交项目并演示作品;(8)第16周:考核。

4.考核方式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项目成绩×50%+期末试卷成绩×30%。小组项目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由以下几项综合得出:(1)每周都要求每个学生提交进度报告,根据进度报告以及组长的汇报情况每周给出一个分数,该分数占项目成绩的10%。(2)由各组组长根据各组员在项目完成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组长的分数由组员进行打分取平均分,该分数占项目成绩的5%。(3)在项目最终演示时,由项目小组进行交叉打分,得到的平均分占项目成绩的10%。(4)由指导老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该分数占项目成绩的25%。

五 结束语

C语言具有诸多的优点,是使用性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C语言又是一门较难掌握的程序设计语言,小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合作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本学期通过小组合作,3组学生分别自选的题目是:简易计算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和电脑菜单选择设计。在期末提交的项目中,都完成了预期的功能,并提交了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测试报告和项目总体报告,完成质量较高。因此,小组教学模式的应用在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教学实践;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25

0 引言

将先进科学技术理论转化到生产实践中以实践为核心,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正是化工原理课程基本目标,也是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后备人员的具体要求。农业院校中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弱项,我们依据化工原理的课程的具体内容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

1 教师的指导思想

在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工厂化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工程学方面的思想,而化工原理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学习实践过程。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与创新思想为主,以教师引导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就目前已经实行的教师的指导方式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直接讲解。将课程设计的步骤采用课堂讲解教学的方式,利用适当时间,集中给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的机理和原理,同时讲解机理与原理在相关实例的具体应用。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参照实例完成设计比较顺利、比较容易地进入设计、出现问题较少,学生比较适应该方法。不足之处是学生依赖性强,主动学习差。

(2)开放式。这种方法基本放弃课堂讲授,学生通过提供的参考资料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解决设计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设计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教学方法的转变使他们难以接受,表现比较茫然,手足无措,通常在设计的第一天,同学们进入实质性设计的较少。直接请求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或者设计方案比较粗糙,不合理。这个过程花费时间较多。教师需要耐心的将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引导到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

2 建设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精通化工设计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指导教师成员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组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引进了从事一线设计工作多年,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学生课程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在设计课程中常见问题给以解答,及时更正,良好的规范了学生在设计课程中操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也不断查漏补缺,对化工原理课程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整理,并且在教学组中进行相关讨论进行解决,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3 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题目的设置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本身具有特殊性,学生要完成设计任务,必须对化工单元操作、生产工艺等有深刻了解,除了所应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技能,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知识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而必须通过生产与教学实习和学习,不断实践才能积累。因此,通过工厂现场教学,使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生产工艺和设备衔接等有个初步的认识。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应不强化向学生灌输工程学观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单元操作和工艺过程特点,善于全面面考察问题和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为今后毕业与走进实际生产工作开展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一次真实训练。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应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使用以及对工程观点的深刻认识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合理的对学生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评价比较合适,为此我们采用评定课程设计有几个部分:

(1)考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检查学生对相关参考资料掌握情况,在设计室进行设计活动,教师随时随地掌握不同学生的设计进展和碰到的问题,彼此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设计,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对能按规定对学生进行考勤,对能够按照要求基本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计入平时成绩。

(2)对学生撰写课程报告的评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必须撰写课程报告,对设计及工过程进行计算,并画出单元设备装备图和工艺流程图,得出设计结论并对课程设计进行小结讨论,提出设计过程不足之处和提出改进途怪。该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与具体表现。

(3)考核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细节把握: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初次进行工程类课程设计,所以我们通常都是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强化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规范性,减少随意性。

5 结束语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与专业课程的需要,选择符合专业特色恰当的化工原料设计课题,加强专业特色、工程特点、知识的积累、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指导。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效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对社会有生产实践与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瑞江,张业旺,李红霞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02):92-94.

[2]王任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04):325-326.

[3]裴秀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02):112.

第8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科学研究 目标管理

课 题: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BO(目标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5053)。

一、立项开题阶段

高职院校每年度向上级申报的教科研课题,在获得批准立项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开题。开题阶段按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和“目标分解”的理论来施行。科研处作为高职院校的教科研管理部门,就是要责成各教学分院采取分三个层级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开题。一是分院根据本部门年度课题的总体情况撰写总的开题报告,二是各课题组根据这个总报告的要求撰写本项目的开题报告,三是各课题组的成员再依据课题分工和目标分解撰写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这样层层分解、责任清晰、目标明确,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分院的开题工作完成后,要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报送科研处备案。

二、实验实践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实验实践阶段,就是过程管理阶段。过程管理就是目标管理中的“目标进度”和“实施目标”阶段。本着“抓好了过程就抓住了质量”的理念,科研处和各教学分院联合组成专家组,并按计划和目标进度对在研项目进行四项工作的管理。一是进程跟踪,具体做法是检查督促教科研项目的实践实验记录,检查研讨会议记录,检查课堂教学,检查实践教学;二是疑难问题研讨,就是专家组人员,直接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中的疑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以座谈会、研讨会或推进会的形式,剖析问题、探求思路、破解难点、寻求答案、纠错纠偏、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三是文宗归档,课题档案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它包括文件类档案、过程性档案、报告类档案和成果类档案的建档归档等查验;四是成果发表,要公开发表与教科研项目相关的论著、论文、专利发明等研究成果,并标注该成果的名称和编号。只有把上述“任务目标协调好、沟通好、控制好”,才能确保教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三、结题验收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是目标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可以解读为“成效和效益的实现”阶段。要把好这一关,就必须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是成果论证,申报结题的项目,要复检复查实验结果和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可靠性,并且在复检复查中边修订边整改,边修订边完善,并以研究总报告的形式送达科研处审阅;其次是结题的项目组要进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汇报课、展示课,也可以是研讨会、座谈会、汇报会和展示会;再次是学院内组织学术委员或专家组,把课题分解为五个子目标,即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难易程度、成果价值等五个方面量化打分,经过全面的审核鉴定,达到良好或优秀后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四、应用推广阶段

一项教科研项目,在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结题验收后,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的结束。结题只是一项科研项目暂时告一段落,后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有句科研术语说得好,“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是应用和推广”。把结了题的项目,再应用于教学,即把科研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现实生产力,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也是目标管理学中“确定新目标,迈入目标新境界”的要求。

应用工作应着眼于能用、有用、可用、实用;教育科学研究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而展开研究,研究结论是把“问题解决”了,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认同后予以验收结题。而结题后,把研究出来的理论或数据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反哺教学、指导教学实践,并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这就是应用;推广工作应力求可借鉴、可借用、可借助。简单地说就是推而广之,研究成果不仅在本专业本学校能借鉴使用,走出校门,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同样可以借力,同样可以受启发而受益,从而推进整个地区教改事业的进程与发展。

五、几点思考

1.目标的制定与修订

管理过程是动态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同样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课题组成人员、起止时间、研究内容、课题名称、经费预算和成果形式都是变化的、变动的,所以原来制定的目标就应随上述内容的变化而及时修订,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2.奖优与惩劣

奖优惩劣是实施目标管理并使目标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样搞研究,同期立项、同期研究、同期结题,但完成质量和实现效益却不可能一样。所以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建立健全校内分配制度。将目标管理与工资奖金挂钩,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宏观调控与自主管理

年初学校给各教学分院下达的科研指标,只要在计划的时间段内完成了目标,就应视为目标的达成和实现。至于分院在教科研目标管理过程中,采取何种手段或措施,学校不应过多干预,而应鼓励其发挥个性和特色,使之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给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4.工作科研与功利科研

工作科研就是教师因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功利科研则是教师因个人晋职、晋级、考核等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前者我们积极倡导,后者则尽量规避。但在实际的目标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不要硬性地要求老师们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而是要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事业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和职业特性,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和个性,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目标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事业才能壮大

第9篇:科学小实验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38-02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放视野的、善于独立思维的、有创新能力的、会组织懂沟通的、有一定专业技术或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不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知识体系的完整上,应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技能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独立思维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敢于创业的勇气与能力,合作沟通的技能技巧等。

管理类课程具有高实践性、高融合性、高应用性、信息量大和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等特点,如何做好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直是相关工作者致力研究的课题。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等等。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毕业学生特别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互动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途径,九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向纵深拓展、主体性教育呼声愈益高涨,互动式教学在我国蓬勃开展,渐成中兴之势,传统的教学概念和结构遭遇到巨大冲击,互动式教学日益引起普遍关注。那么,正确理解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形式,有效分析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于提升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对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戴维新等认为互动式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从广义上讲,互动式教学是指各种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教学中一切有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互动、讲评课互动、课堂讨论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案例分析互动、情景模拟互动、现场训练互动等。从狭义上讲,互动式教学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1]。

互动式教学是相对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式教学而言的,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互动”。互动式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接受式教学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2]。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等主动性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知识、精神和能力等全面素质综合提升为目的的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

管理类课程的互动式教学则是要求学生变被动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必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故事讲解、游戏训练、情景模拟、企业管理模拟教学和企业参观学习等模式,实行双向交流,真正实现“教”与“学”互长,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互动式教学有多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就管理类课程而言,一般有以下几种可供借鉴。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活动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它一般是教师通过各种视听媒体就实际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或政策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但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具有实用性强、有针对性、综合性强等优点。

哈佛商学院是管理学方面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先驱。哈佛已积累了数十万的案例,并不断对其进行内容更新。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它和我国传统教学的明显区别在于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寻找出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进入我国后,不仅得到认可和推广,并在各高校特别是其中的管理类专业中的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也成为教师进行互动教学之首选。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准备具有典型性的、能充分与相应理论知识匹配的、能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和企业经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教学案例。一般来说,管理类的课程都比较重视建立丰富的案例库,并且对案例库在题材、内容、时效性等方面不断更新,以保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随时运用。

2.故事讲解

故事讲解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讲解(可以是教师讲,也可以学生介绍)那些具一定有趣味性、情节性和哲理性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趣味性和情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通过对故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体会故事的哲理内涵,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获得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招聘这一章中,有一个知识点是影响招聘的因素分析,如果空洞地讲社会大环境、企业内环境、个体自身特征等,学生可能会感觉乏味甚至会听睡着,于是可以对学生讲解著名的‘招聘故事’,同样是由于企业工作出错,导致优秀的求职者落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背景的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人在认识问题、采取对策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等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说明了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习惯的不同,人们对招聘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故事很生动有趣,于是学生兴趣有了,知识也掌握了。

在进行故事解析教学时,教师不仅自己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故事,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故事、讲解故事。短小、生动、有趣、积极向上、同时又能与教学内容有效匹配的故事是进行故事教学的关键。当然,主讲人对故事的演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故事教学的有效性。

3.游戏训练

游戏训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游戏训练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如在《组织行为学》有效沟通的教学中,可以做故事传递的游戏。第一步,老师请四名同学到教室外面等候,第二步,教师在教室内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般选择短小、有趣的甚至可以是搞笑的故事),第三步,请教室外的一名同学进来,任选教室内的一名同学讲自己听到的故事给这位同学听,第四步,这位同学从教室外的三名同学中,选一位请进来,将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新进入者听,然后依次这样做下去,直到最后一位同学进入教室将他听到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第五步,老师请同学讲,故事传递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故事越传越变质?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于是同学们就明白了什么是信息传递?有哪些环节?如何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确保信息在传递中的真实性。这种游戏训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堂中动了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运用游戏训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游戏进行精心的设计,其次要在游戏进行中对游戏的节奏、气氛等进行有效把握,然后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控制,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4.情景模拟

由于情景模拟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成效明显,一直是现代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情景模拟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和积累经验。情景模拟教学法改变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而且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进而可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进行模拟教学时,了解企业管理工作实践或具有相关工作经历与经验的指导老师,是比较关键的。这也是许多知名院校吸收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或聘请在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或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的原因之一。

5.现场观摩

现场观摩,让学生直接接触现场、了解工作情况,是管理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所必需的。现场观摩就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论如何努力贴近现实,总还是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的,通过现场观摩,让学生进工厂、社区、商场等经济生活一线,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事物的实际运行状态,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降低学生学习的空洞感,提高学习效率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运用现场观摩教学法,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指导教师。因为要使现场观摩教学法取得预期效果,若没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大力协作与参与是不可能的。国内外不少高职院校,就十分注重企业网络的建立,这些企业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更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向。

三、加强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一个“看点”。理论上,互动式教学具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意义,并且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方面会起到良好作用。但由于人们认识观念上的种种误区,互动式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教学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忽视课程的适宜性;课堂教学评价重心偏离学生学习效果;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懈怠自己的责任;忽视互动式教学过程的文化引导。这些做法大大降低了互动式教学效率和效果,阻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互动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专业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一般地,专业计划是对一个专业基本的概括,既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也包括每一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做的事先安排。专业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为了学生有效就业服务的,因此专业计划必须紧跟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就业行情的波动而进行动态地调整。这是高职院校与社会和企业的互动,是教学互动的前提和保证。

2.课堂师生的适当互动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互动”。课前要互动,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性别结构特点等,更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可以让学生主动提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课中要互动,讲概念,要体现互动,讲案例,要体现互动,教学游戏、故事演绎、心理训练等都需要互动。可以教师提问并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交流甚至是辩论,促进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课后还是要互动,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鼓励学生课后与老师多交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互动是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互动教学注重研究、应用、不灌输,强调学生的需要,强调有用性。互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但,不能简单地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课程好看而互动,为了学生哈哈笑而互动,如果是这样,那就本末倒置了,违背了互动教学的初衷。

3.互动形式的科学组合

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多的,除了前面所述的几种主要方法之外,心理训练法、文件篓法、管理软件应用等也是可以广泛应用的。但,高职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绝大多数管理课堂采用的互动教学法还是以案例教学为主,其他方法的应用是相当少的,游戏教学、情景模拟、心理训练、企业仿真等方法甚至在某些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得到应用。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每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课程、学生、知识点等的不同,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恰当的互动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组合,既可以充分发挥互动教学法的独特优势,又可以避免单一方法所带来思维定式和“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