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中职美术教学设计探索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提供的内容,制订出切实、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并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根据中职学校艺术类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自控力较弱、学习较为被动等特点,对课堂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直观的教学效果更有吸引力

直观教学一直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教师欢迎。中职学生正处青春期,正是爱探索的时候,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抓住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学习就易持久。基于此,我运用直观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收到较好效果。

比如在讲授“构成—点线面”的课程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各种构成规律的表现,要求画面工整、创意丰富、工具材料准备充分。以往的构成课堂上少数认真的同学作业效果较好,而大多数同学没有耐心描绘这些规整的线条和沉闷的色彩,对于绘画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加是雪上加霜了。而填涂的步骤也浪费了大部分时间,所以作业创意简单,往往草草应付便是。这一课教学设计我借用纸剪贴的方式,省去了填涂的工作,学生可以直接剪下各种图形,粘在另一张白纸上,这样效果明显,直观快速,修改方便。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也就越来越丰富了,而且兴趣盎然。

二、从新角度开拓更多创作空间

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课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寻找适当的形态组合画面,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多种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的尝试,在尝试中使所做的方案得以升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艺术思维,即使是同一个课题,也能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正处于学习阶段的中职学生,虽然有许多想法还不成熟,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启发。课堂要有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并且好的引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设计,就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充分的素材创作。

在创作上要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装饰画———静物的造型设计”一课中,要求每个人画得有所不同。用什么素材来设计图案,如果没有提示,学生思路很窄,大多想到一般的陶罐、水果等,都是素描色彩画过的静物,其他则想不到。如果教师直接给予很多素材,学生思维产生惰性,容易照搬,画出来作品缺失设计感。笔者给出静物,让大家从新角度观察,仰视、俯视,遮挡的角度不一样,形象感受也不一样。这样拓展了他们的联想、想象空间,于是马上打开了同学的思路,他们联想到各种不同角度的特点,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创意十分丰富。

三、设计带有体验感的课堂

现代的教育观越来越重视体验教学。体验教学的效果也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体验式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学设计包括小组研讨、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等。

例如,“图形创意——手的形象”这一课,通过影片表现手的情节及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名画中描绘的手,让学生讨论手的形象美和怎样反映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分析了手的结构和绘画过程后,让他们自发组织到讲台前进行哑剧表演,来表现各种场合中体现集体感情的手(如呼喊“加油”时的手),体现各种情绪的手(如愤怒时的手、高兴时的手、痛苦时的手)。根据教师提示,各种情景的手在学生们的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经过师生讨论后,让学生分组集体创作,去表现集体感情的手。作业讲评,由每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把画带到讲台前做介绍,接着教师点评小结。这样,学生在欣赏、体验、理解、想象、创造、认识等活动中完成了本节课内容,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四、给学生一个个成功的机会

第2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首先应该确定的是,美术课不是小学课程的主要科目,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放松身心,所以这样的课程并不需要非常严肃的进行,相反,它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小学美术课程包括很多内容,绘画、剪纸、作品欣赏都是其中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来进行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但是一切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所以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拥有的,同时应该注意语言修养,用生动优美且精炼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

语言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在美术课堂上,面对一幅名画,可能学生看不懂这幅画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对这幅画进行讲解,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艺术了,如果教师的能力优秀,那么学生可以很快了解这幅画的意境,课程就可以继续往下进行,如果教师能力普通,那么学生到时也会是一头雾水,并不了解那些名作的意义,教师为此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二、美术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的要求

1.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艺术进行阐述

教育无法离开艺术、无法离开美。美术课程基本理念、性质和价值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都有着明晰的规定,其中包括“强调愉悦性”、“关注文化与生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抒感,表达艺术与创意”、“让学生在文化情景中认知美术”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必须因场景的不同展开灵活的教学方法,语言的组织应当做到有序、生动、形象,并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调节自己的语调,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抑扬顿挫,形成动听的语境与优美的节奏。如果美术教师可以这样对课程进行讲解,那么课堂就会变化为艺术殿堂,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不知不觉便会融入到课堂之中,比如对作品进行赏析是,配合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用适合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营造文化氛围与艺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使用风趣、易懂的语言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中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他们的精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点,除了采取特殊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无论教学环节再丰富还是教学方式再巧妙,最终都学要靠教学语言来进行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将幽默的语言与课程中的教学形象、知识以及教师对课程的间接巧妙结合起来,让原本复杂的教学形象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授剪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剪纸的纪录片,在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是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到快乐。

3.使用规范、精炼的语言传授课程

有关教育思想的体现有很多种,教学语言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为它是最基础、最广泛的信息载体,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对课本一味的重?停?也不是脱离课本、无边无际的闲谈,而是应该用最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要合乎逻辑,又要精炼准确,只有这样对美术知识的传授才能实现,学生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美术创作。

4.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措辞,不能打击孩子的信心

教师在美术课上,既要注意对美术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看高或看轻某位学生,评价学生时语言也要注意,对学生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能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三、美术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

1.加强自身的学习,让自己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

学习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提高个人能力与修养境界的必备能力,教师决定着中国新一代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多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名家名作、名言警句,还是与教育有关的著作,甚至是报刊杂志,都应该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做到以书为友,书中总会有你想要的东西和你不知道的东西。

2.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在教学中,为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让自己所说的每句话都可以发挥出作用,教师应该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首先,教师在每节课进行之前都应该写教案,在研究教材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想课程的内容与进程,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其次,课程结束后需要认真进行总结,想想有哪些想要的没有讲出来?哪些语言表达的不生动、不具体?哪些环节的语言设计的比较好?善于反思,下次才可以做的更好。

再次,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讲座、课程、甚至是电视、广播都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资源,从别人的话语中吸取经验,把他人的东西变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乐于同他人进行交流,所谓“三人同行有我师”,别人的经验可能正是你说欠缺的,应该虚心求教,把自己的课程教到最好。

第3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生分析

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高中阶段的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但其思维还停留在由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转变时期。因此本节课是按照通过对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类比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符合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习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教室,借助几何画板强大的绘图功能和Power Point直观演示功能,完成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 在了解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掌握由已知函数图象做出反函数图象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从特殊到一半的归纳,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个中心,使学生在掌握在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的关系基础上探究函数y=logax对于a>0和0

教学难点: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来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

1. 复习引入

(1) 复习旧知:复习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象和性质。

(2)指对数互化关系: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求反函数的方法来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2. 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做出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对数函数y=logax与指数函数y=ax互为反函数,所以这两个函数图象关于y=x直线对称。借助几何画板强大的绘制函数图象功能,通过让学生绘制y=ax关于y=x直线对称的曲线就是y=logax的图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对数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对数函数的图象,说明对数函数图象的性质。

(2) 让学生选取不同的底数a,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绘制不同的对数函数图象,体会底数a对函数图象性质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函数y=log3x和y=log1/3x的图象,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做到:分析图形之间的特征和关系,直观揭示数学本质特征,充分展示多媒体“呈现过程,形成表象”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4)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log0.21.9和log0.22.3;log25和log35;log27和log213。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利用对数函数的增减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练习题不一定局限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几道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在学生自己设计的习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4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通过对传统美术教学下学生的作业和新课程下的美术作业评价标准对比,我发现以前学生作业明显存在以下两个大问题:

第一,学生作业传统化,内容死板单一。学生完成作业时完全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套,或者直接临摹书中的范作。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非常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为了确保在一节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为主,提问很少,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多,学生合作完成作业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师常常根据时间收放学生思维,整整一节课,学生的思维往往只有小幅的波动,最后学生的作业往往缺乏创新,内容单一。

第二,完成时间差异大,制约学生能力的发展。基础好的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很快完成作业;基础一般的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完成作业往往要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有十多分钟时间无事可做,他们的能力在这节课上不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反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作业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也受基础好的学生的影响,不能用心去完成作业,而赶时间去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我们除了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外,还必须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方面去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能选择自己有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作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作业设计自主化,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我们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什么;利用这些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又可以创作怎样的艺术品(即完成怎样的作业)。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多通过合作完成作业,这样既可以提高作业完成的速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的统筹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各不相同。教师可尝试设计一些分别适合不同水平、不同技法、可供选择的“作业超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模式来完成。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也只有是学生的自我选择,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点燃他们的兴趣火花。这样使学困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吃力,学优生的能力得到张扬,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作业设计趣味化,激发创作热情

当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种种途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趣的事情之后,还应该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尽力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创设有趣的模拟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将课堂教学变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智慧与趣味化的作业设计碰撞在一起,经常会产生很多闪亮的火花,让我们为之惊叹。教学“诱人的瓜果”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所带的各种瓜果和其他装饰物,利用水果的外形以及皮和肉的不同颜色去展开联想,小组合作制作一组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可能的话再给它编一个小故事。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创作、汇报,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联想丰富多彩;雕刻、切挖、接插、镶嵌、粘贴等方法灵活多样;形、色、花纹搭配协调合理;编的小故事也十分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作业,整节课都兴趣盎然。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提高综合素质

第5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个性化;教学模式

G633.951

在当今进行美术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化美术教学模式,是基于美术教学的特点开发出来的教学步奏和方法,它揭示了美术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对我们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可以说,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和新课改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突破,将个性化教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中,对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塑造学生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个性化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课堂的设计与应用进行如下阐述:

一、个性化美术教学影响因素

中学阶段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和掌握并不多,还处于基础阶段,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接受能力都不够,需要从基础方面开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数外等重点科目上,忽视了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和练习,甚至有时美术课要为主要科目的课程让步,这十分影响学生美术能力的锻炼。中学美术教学任务也较为繁重,赏析、分类知识、写生、临摹、构图、雕塑等都是教师要教授的内容,但由于学生的资质、学习时间、基础水平等各方面影响,往往无法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中学美术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设计

1.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许多事情需要慢慢发展,一步一步完成。美术学习更是如此,除了写生、临摹之外,学生也要进行技巧、技术方面的学习。只有把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才能确保美术学习的由表及里,实现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理论学习是基础,是美术学习的准备阶段,只有经历过完善的理论学习,学生才有可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有创造美的动力,才有形成美术学习的动力源,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美术教学的成效。

为加强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视野,学校可开设一些专门的美术课程来分门别类地介绍美术知识。如“基础图案的识记与应用”“中国美术发展史”“欧洲美术风格”“美术鉴赏”等主题的讲座和讨论课,让学生对美术从陌生到了解,从忽视到感兴趣,进而对美术的形成、发展、鉴赏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指导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学习,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学科教育,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发挥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以便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方便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课上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命题形式的及时创作,改编雕塑,小组之间开展辩论赛,促进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美术学习不是封闭死板的,而是开放发展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作,不但要将自己头脑中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还要和他人或其他思想有沟通和交流,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发散。如学生可以参加多种形式的美术比赛和活动,校园文化走廊的设计、校园绘画比赛、周末美术沙龙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他人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美术水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弥补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能直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一般的或超常的美术才能,同时又能间接地发现学生的个性能力,如兴趣志向、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既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得到锻炼,又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向其他人分享,在借鉴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3.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即使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但其到美术素养的转变还是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进行美术素养的培养,通过加强对美术知识的教育,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美学概念和美术素养,使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审美实践能力作为支撑。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学课程的设计,训练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正确的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准确把握艺术的表现规律和形式后找到获取审美体验与感受的突破口和途健

再次,要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美的规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美术素养应用到生活中,在非艺术的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美的理解感悟。

最后,要通过对多种审美意象的认识和储备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欣赏白云、潮畔、清风、明月、花卉等物象表象可以培养学生柔和、平静、优美、安详的审美情感;通过观察长河、险峰、大漠、苍松等物象表象可以培养学生雄奇、险峻、开阔、壮美的审美情感。对于美的鉴赏总是要丰富的审美意象来锻炼,长久的经验积累才能逐渐培养出高水平的美术素养。

总而言之,初中美术教师应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学生自身特征和教学发展目标,努力探究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和张扬自身的独特个性,

参考文献

第6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作业,作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顽疾。教师对作业、有效作业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是造成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美术教学主要是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作业的设计与展评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在美术课堂的欣赏、讲授等环节可能会赏得开心、听得愉悦,而在美术作业环节却因为个人认知水平、原有基础及能力等的差异,呈现出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局面。久而久之,美术作业成为部分学生的才艺展示,而不少学生却在遭遇“冷暴力”。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种“冷暴力”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对美术的兴趣。因此,正确理解作业和有效作业的内涵,不断探索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完成既定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有效作业是—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有效作业从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有效作业可以从质量与过程两个视角来考察。从质量视角看,有效作业就是指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作业;有效果就是指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有效率就是指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比较高的产出。从过程的视角看,有效作业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下,师生之间有效教与学的交流和互动,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提高美术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笔者在初中美术(所用教材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设计能使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的作业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教、学、做,是—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提出的这些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观点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匹配,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美术课堂作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力求在每节课上都能使学生有实践尝试的体验。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实践体验中来。

1.根据内容难易度设计分层作业,给每个学生以选择权

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难度的作业。

第十四册中的《线的魅力》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国工笔画的欣赏和感悟,让学生了解线条变化的魅力。以往每上到这一课,给学生的作业要求就是选择教材中的《水浒叶子》或《五牛图》进行临摹。而大部分学生不要说能够把握线条粗细、浓淡、刚柔等的变化,就是把握对象大小、比例、动作都有一定困难。尤其对那些绘画表现能力原本就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极易受到打击。

笔者感到,与其让学生对做作业失去兴致,还不如重新调整和设计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为此,笔者从课外找来了工笔画的花卉图案,选择画幅大小适中,既不特别复杂,又能体现线条轻重缓急、粗细浓淡等变化的图案,油印好,在课上分发给学生。这样,课堂作业就不限于临摹课本上的《水浒叶子》或《五牛图》,还可以临摹老师下发的资料。另外,除了临摹,还可以允许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宣纸附着在工笔画图案上进行描摹。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练习中去。特别是描摹,避免了许多学生原先顾虑最多的比例、大小、构图等影响画面效果的问题,学生都敢于、乐于去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因为宣纸薄而透,花卉图案的每一根线条变化都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在描摹时把握线条的粗细浓淡、轻重缓急等变化。

2.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分类作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分类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大胆创造。

第十五册中的《打开的喜悦》一课,教学内容原本是讲授如何设计制作立体贺卡。立体贺卡因为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是学生乐于尝试的。但制作立体贺卡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望而却步,兴趣索然。因此,笔者选择了分类设计贺卡的作业设计策略——既可以设计制作立体贺卡,也可以设计制作普通对折贺卡或单页贺卡;既可以运用彩绘的方法装饰贺卡,也可以运用拼贴等方法装饰贺卡。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从自己的设计意图出发,对卡片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和装饰的愿望。教师运用这种分类作业的形式,使得每个学生不同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特征都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都是兴致勃勃的,而设计制作完成的每张贺卡都寄寓了他们真挚的、美好的祝福。

二、设计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的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孩子渴求知识的火花就熄灭了。儿童的心中结下了一个冰块,在火花没有重新点燃之前,是很难把这块冰砸碎的,而第二次点燃求知火花是多么困难呀!”联系到美术教学中关于课堂作业设计的目的,笔者认为,就是力求每节课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积极愉快的体验。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积极愉快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美术学习活动的发生。每一节课带给不同学生的体验必然是有差异的,然而,有收获、获得成功感则是每个学生所应得的,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追求。考虑到体验成就感的方式会因个体原肴基础和兴趣需要的不同而各异,作为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应当确保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第十六册第4课《以刀——藏书票欣赏与制作》一课‘,主要介绍了藏书票的制作方法。它以“画稿一制版一印刷”这三个步骤来展开教学。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在这三个部分中,每个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一节课就能制作一张藏书票,有的学生一节课都完成不了画稿。从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分析,美术是一个创作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生产的过程。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构思,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创作实践。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一节课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就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所以,该如何设计有效作业,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高效率地体验成功、感受愉悦;在课后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尝试探索,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对此加以很好地思考和研究。

在研究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了在课前多准备一个环节,即原本由学生自行构思设计的藏书票“画稿”步骤,改由教师完成。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画稿”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藏书票制作过程中耗时相对较多的一个步骤;另一方面,学生在“画稿”设计时,一般以临摹为主,而这一点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当然,其中也会有部分绘画表现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把学生“画稿”的时间节省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制版的剪、贴、印等手工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而且也能调动那些绘画表现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在课前准备“画稿”资料时,并不是简单地画一幅图案,而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此,笔者就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图案以供学生参考选择,而且这三种图案分别运用了镂刻法和拼贴法两种版画制作方法,以便学生课后在有时间和兴趣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尝试和体验。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来设计独具个性的藏书票。实践证明,教师作业设计的有效示范性,能让不同基础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和收获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设计最利于进行学生发展评价的作业

课堂作业的体验和尝试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更需要教师对其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和优缺点做出客观评价。评价既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验,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分层评价策略,能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当然,分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作业,还应当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体现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十五册第2课《关注你、我、他》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人物画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头像写生的方法。以往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是让学生写生自己或身边家人、朋友的照片。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敢动手画,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很难抓住自己的脸型特征、三庭五眼的比例和五官特征,只有剩下的约三分之一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步骤要求顺利完成作业。这就使得在作业讲评和展示环节出现了如下的不同教学效果:完成作业的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鼓励,很有成就感;对特征把握不准的学生知道了自己写生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虽然也得到了鼓励,但是成就感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下一次作业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学生,虽然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做了尝试体验,但畏难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本课的效果,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并有可能长期影响他们在今后美术作业上主动性的发挥。而且,在学生眼里人是最难画的,更何况还是写生。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通常都有心理负担。

笔者认为,要帮助大部分学生重新找到作业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感,必须对作业进行重新设计。为此,笔者在这一课做了新的尝试,通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以提升每—位学生的发展。即把原来“写生人像照片”的作业要求进一步细分成“写生人像照片”“临摹肖像漫画”和“临摹大师肖像画作品”这三个选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绘画基础、能力和兴趣在三者中任选一个来进行作业创作。做此细分是出于以下的考虑:(1)对于写生人像照片,要求学生有比较良好的把握对象大小、比例、特征等的能力。一般班里有十位左右基础较好、把握能力较强的学生会选择这一项来进行尝试体验。(2)对于临摹肖像漫画,要求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虽然肖像漫画已经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表情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夸张变形,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本的要求还是准确把握人物脸型、五官、三庭五眼的比例等特征。因为既是漫画又是临摹,所以会有很多学生选择这一作业方式。(3)最后一项临摹大师的作品,当然不是临摹那些以逼真写实手法见长的大师所表现的人物肖像画,而是临摹像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大师创作的夸张变形的人像作品。临摹这类作品对写实造型能力的要求不高,而且,夸张变形的人物肖像往往能激发那些绘画基础薄弱、对画人像画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尝试体验的兴趣。

实践证明,在设计了这三项针对不同学生人群的作业要求以后,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相应地,教师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评价过程中,对于美术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讲,要以鼓励为主。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只要是进步了,只要完成作业时投入了真情实感,哪怕是稚拙的,教师也要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受到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今后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来讲,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用笔、用色、构图、创意、制作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再指出问题所在,以便让这类学生在美术学习和表现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乐趣,都有被老师、同学认可的喜悦,既保证了每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也让学生在作业的展示评价过程中,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肯定、相互认同,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并在与他人的相互肯定、相互欣赏中获得自信。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耍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有潜力的,要相信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只是有的种子已经发芽了,展现出喜人的绿色与生机;有的还冰封着,需要教师耐心地寻觅与栽培。在学生作业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设法激励学生大胆尝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表达。只要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认真地尝试了,他的那颗美的种子就会在某一天发芽;而教师也必然能够从学生的一次次作业中发现那颗美的种子的身影。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第7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教育各个层面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高效率、高速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旅游课程教学当中,特别是导游讲解当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场景,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旅游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这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旅游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旅游课堂教学最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促使旅游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其优化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增强旅游知识点的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浅显易懂

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的过程就是老师在上课时创设情境的过程,它能让学生通过专业老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围绕着情境或者场景展开探究活动,而且这些场景又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在旅游课程当中使用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例如在《园林导游》的章节中利用北京颐和园的三维互动演示来创设一个模拟的园林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教学情境,去获取他自己对旅游景点讲解的技巧,根据学生自己的收集景点知识,认真地进行对照这个场景景点的讲解;同时将自己的讲解知识跟别的同学景点讲解或者收集的景点知识做一个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修正、发展自己的收集材料或者讲解技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交流,也就是人机交流和人人交流。从设置的场景,老师提出问题,从学生收集证据,从形成导游讲解词到综合对比,从探究到综合比较这个进程中都需要交流,从而论证自己的知识观点,使学生对那些不太清楚的、有疑问的地方,逐步明晰,使原来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可以渲染旅游课堂气氛,更好地引发学生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中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景点景观是旅游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但是这些景点景观都是描述性语言材料,特别在景点的导游讲解当中,利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就会显得比较沉闷,如在在《园林导游》的章节中讲授导游讲解“颐和园导游“这课,教师没有直接按照书本知识资料照读,或者让学生自己背诵《颐和园》的导游词,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个没有讲解词的颐和园三维动画的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颐和园的美丽、壮观景点和奇妙建筑深深吸引。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书本的知识指导学生怎样来组织导游词,从而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这样就改不了传统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的现象,虽然在看《颐和园导游》讲解当中,时间比较长,但是学生看、听和练习当中觉得不会枯燥、乏味、注意力相对集中,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结果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旅游这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实战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和简单的教具,难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个层面,这样深入学生更多地按部就班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传统教学小巷。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旅游景点进行导游讲解,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旅游课讲授时,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这旅游景点包含的小景观、有哪些小故事、旅游景点的线路、文字的组织等内容,并且很多导游讲解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过于死板的去背诵,限制学生自己自主创造性地发挥,这些方面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导游讲解,既可以掌握旅游景点的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课堂教学做不到的效果一是一种再生知识的诞生。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人机操作,通过多媒体的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跟电脑设定的导游讲解对照,又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意见,共同获取新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人机模拟练习,又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地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旅游景点讲解,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模拟场景的真实体验。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进行导游模拟,有助于突破课程的重难点

在导游课程的讲解当中,模拟练习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现在很多学校因为考虑到安全和资金问题,不赞成学生经常外出参观或者专业实践。但由于模拟导游练习受到实践场地、安全、财力等因素影响,很多旅游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力不从心之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信息技术功能可弥补这一不足,现在我们可运用旅游景点的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导游从而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园林导游》的课程中,园林景观的知识点较多、知识比较深奥,很难从书本中获得直观印象,何况要给游客讲解,要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真可谓是难上加难。本人在备课当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掌握园林导游讲解的技巧,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利用北京颐和园的三维互动演示软件来进行动态画面示范,导控园林景观的讲解顺序、讲解知识的归纳、讲解技巧的运用等等;让学生清晰看到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的讲解全过程。课本中虽然有多幅相关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动态感觉。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动态软件来设计,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动态画面,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直观化,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运用书本的知识点时也不会那么生硬。这样使学生在导游模拟当中顺利又快乐突破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更能融合情感知觉,突出中国景观的人文精神

导游是国家形象大使,承担着传播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中就要认真地结合这个特点。所以在导游讲解教学当中就要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首先是让学生对中国景观的知识有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中国景观讲解知识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这一点恰恰是传统旅游教学手段忽视和难以传播的。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曲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气氛,这是传统旅游课程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在讲《园林导游》时,用北京颐和园的三维场景导入新课,北京颐和园的三维互动演示软件中运用配音、音乐、动画等技术,使得模拟导游讲解高亢浑厚,中国园林意境深邃悠远,让学生能够在模拟导游讲解中体会到书本北京颐和园的描写是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清朝的历史氛围中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模拟场景,在模拟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知觉,渲染学生对中国地大物博的感慨,更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突出中国景观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为学生将来当导游宣传中国灿烂文化做好价值观和专业知识铺垫。

第8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 互补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如今,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补性研究虽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在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因此,我选取这一课题,旨在解决如何更好地恰当有效地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各具有优缺点,我们试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从对象参与性方面M行分析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除了练习以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多媒体美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的理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自由创作需要具有人性化环境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极大地投入到美术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从对象参与性方面来说,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的作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比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更胜一筹。

2.从教学设计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是目前的主流。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方法媒体教学缺乏,强调单向的传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其不足之处。

3.从教学作用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是否完成“有意义学习”,是教学方法是否有意义的评价标准。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也就是说无论传统美术教学的“接受学习”还是现代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发现学习”,都能实现“有意义学习”,都能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出整合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见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现代的多媒体美术教学方法各具长处和短处。在此,试提出整合方法,使两种教学设计流程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1.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在分析传统的美术教学结构和多媒体美术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提出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如图一):

我们用教学实例来说明、运用以上的教学设计结构图。课题是《标志》,课题选自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美术课本。

(1)分析美术教学的目标

本课认知目标:知道标志的意义和现实作用。本课操作目标:按要求用简化方法设计4个标志。本课情感目标:通过对“符号语言”的认识,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以“标志”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2)分析小学生特征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标志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接触,常见的如交通标志、医院的标志等,已经懂得了它们的用途。但这些都是零星的、分散的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分析、指导、总结。在标志的设计技巧上,没有任何基础。对在标志设计上常用的概括性的绘画语言更是难以掌握。这也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式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是否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唯一的,教师在这时的选择是各异的。我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更好地让学生感到设计标志带来的成功感觉,我使用软件来创设学习环境,不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方式。至此进入图一中靠左的分支。

(4)美术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在软件第一部分“欣赏”中,我提供给学生各种标志并给每个标志配上图文解释,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①电气火车标志:电气火车标志提示有电气火车;②加油站:加油站标志设在道路旁提醒驾驶员这里有加油站;③方向标志:方向标志是专门指示方向的标志,它常和其他标志一起合用。提供给学生文字信息以概括出标志的概念:标志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符号语言”。

由于小学生更加喜欢接受让他们开心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成动画、音乐、游戏、卡通的形象、鲜艳的画面来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应,吸引他们参加美术学习,激发绘画创作思路。

2.教学目标的阐明与媒体的分析组织

在教学中各种媒体作用并不一样,各种媒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了追求优化的教学效果,应该鉴别它们的特长和专长。日本教育技术专家坂元昂教授提出了“教学媒体特性评比表”,对我们合理组织媒体教学有借鉴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所有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误区,应该在阐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分析组织适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多媒体电脑教育综艺大观》,[美]Mike&Sandie Morrison,史福元、史亚为译。

第9篇: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专美术;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新形势下,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应该发生一定的变化,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中专美术课堂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美术课程的教学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了多少知识,它是实践性的应用学科,为此,中专美术教师应该立足本地区实际,充分的考虑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维,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与时俱进,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审美教学

随着教学媒介的变化,多媒体开始应用到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来,为此,中专美术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审美教学。多媒体等信息技术集科学技术于一身,实现了文字、图画和视频的同步出现,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极为明显,可以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中专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更新,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实现了中专美术知识的动态化、直观化和形象化,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极大地满足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于一些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把理论化的作品和静止的美术大作转化为动态化的美术审美和鉴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鉴赏难度,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和演绎,能够使美术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帮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使学生能够较快接受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有些美术作品,创作年代距今相差甚远,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和当今社会截然不同,即使是处于同一时代,对于有些西方美术作品来说,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更不提进行有效审美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呈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当时人们的想法观念进行理性认识,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接触艺术作品,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感到不再那么陌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断思考和探究,激发自身的审美潜力,对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审美练习。例如,以《蒙娜丽莎》为例,《蒙娜丽莎》这一作品的点睛之笔就在于那似笑非笑的一抹微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放大处理,让学生对此产生联想,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

二、优化教学设计,丰富美术审美的讲授内容

在以往的中专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往往围绕着教材而展开,教学设计往往围绕着某些知识目标而展开,显得美术教学有些单一。多媒体技术在中专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使得美术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在中专阶段,学校通过设置音乐和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技巧,扩大学生的审美空间,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最后,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艺术创作。只有学生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地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三、创新教学思维,实施开放性教学

对于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来说,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教学思维,充分的考虑到学情,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和自由选择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引导,不能一成不变,要学会融合贯通,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课堂上,美术教师是指导者和课堂的管理者,但不是课堂的承包者,所以开展开放性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指导之后,再对学生的创作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具有抽象性特征,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写生”,让学生感受美术和大自然的联系。参加这种课外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阅读和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专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还处于表面阶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较弱。教师要在阅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赏析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创新和美感等,美术作品中色彩的浅重、线条的粗细都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情感,要通过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去感受创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美情趣不仅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锻炼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交际能力。

五、结语

对于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来说,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审美意识,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美术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美术常识,这样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新形势下,要想提升中专美术课堂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维,尊重学生,考虑学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构建轻松活跃的美术课堂氛围,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明明.中专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