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的客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必须建立和强化执法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队伍的身份,将我市乡镇城管中队的人员纳入市行政执法大队管理序列,尽
早解决乡镇城管中队执法人员身份问题,以使城管人员具有执法资格。
二是积极优化城市管理日常养护方式。如,市政养管处能否将道路日常维护推向社会市场,对日常维护施工厂家实行公开招标,解决好目前养护施工单位的单一性格局,实现多家竞争,达到省钱、高质、高效的目的;打破原来环卫保洁体制,将城区清扫保洁划分若干个作业区域,面向社会环卫保洁企业公开招标,对每个方块的全年经费按照垃圾日产量和道路保洁面积进行逐项核算,包括环卫工人工资、管理人员工资和其他消耗,然后采取全年每个方块定任务、定质量、定标准、定消耗、包费用的方式将每个方块实行全费额大包干,一包到底,每个方块的卫生保洁均由承包者负责,既解决环卫保洁问题,也解决用工带来系列后续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设置 问题解决
谈起财务管理专业,外界都只是想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报表的制作和审核,但其实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财务报表的制作和审核,还包括着税收申报和风险管理等。而相比于其他方面,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而对于一门财务管理学科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使得资本效益最大化。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这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但在这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企业与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不断的完善技术和产品的缺陷,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在市场竞争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的开设,是我国政府考虑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能够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财务岗位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降低我国由于财务管理的不规范或财务风险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金融领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在风险控制上要求较为严格,一般而言金融涉及到的财务问题较多,容易在涉及多方的问题上出现无法控制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金融领域对于我国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实际操作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实际技术的操作,熟练掌握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独立掌握财务管理方面技能,拥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理论要求也较高,在面对经济形势和问题中能够有自身的冷静判断,不仅是需要严谨缜密的思维,还需要能够独立的决断力。由于经济发展中,各种财务问题错综复杂,没有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很难以驾驭财务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容易引发各种问题。通过确定好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根据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要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教授的知识存在着时滞性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不仅仅包括财务方面的应用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的知R,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更新要求比较强烈,需要能够与时代的发展联系紧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专业涉及金融和会计等方面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的方式,将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单调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所以包括的科目较多,不仅包括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授过程中都是很单调乏味的,很容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知识,仅仅是通过教材的讲解或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也很难打动学生或者很难使得学生理解。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人才短缺
当前,在聘用教学人才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存在着经费紧张的问题,所以在高水平财务管理教学人才不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目前的教学体制的因素导致的,短期内不容易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以相关人才需要拥有多年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教学人才才能够真正了解财务管理这一职业,而这种拥有从事财务管理经验的人才并不会有心思真正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只能通过聘请作为讲座教授的方式经常为学校举办一些讲座,但这些所谓的讲座很难对学生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当前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类人才需求较为旺盛,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这种大量的人才需求导致教师人才短缺,很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
三、改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措施
(一)强化教材的时效性
由于财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学校在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时效性问题,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知识,从而使得教材知识能够及时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学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二)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操作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课程时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这方面,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系统做出系统的安排,通过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充分研究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操作课程,并给予学生课外训练的机会。在这方面,学校需要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相应的机会,包括实习等方面,只有充分的训练,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长海,郑姗姗,吴顺祥.基于市场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财会通讯,2012,(28):41-4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薪酬管理 案例教学
一、传统教学方式与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体验式教学方式是近几年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调动资源,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身参与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社会科学类学科性质的限制,绝大部分课程的设置偏重于纯粹的理论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在薪酬管理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课堂的核心,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却脱离不了一个“讲”字。教师如能在授课的过程中辅以新鲜的案例,学生倒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而教师如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也只能是兴致缺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难看出,学生总是处在十分被动的境地,只能按照教师的逻辑来思考问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课本上死板的知识,与现实相距甚远。而一旦离开的教师,学生就变的不能思考,不会学习。而体验式教学恰恰是把学生的参与放在了首位,企业的薪酬体系存在什么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全部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由学生来讲,由学生来制定合理的方案,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重教师的指导。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功能局限在“讲课”上,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出来就可以了,至于学生能学会多少,又或者学会之后能用多少就超出了教师“讲课”的范围。而体验式教学虽然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相比而言,教师的角色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了规划、指导和监督。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的目标,限定体验式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逐步完成目标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辅之以指导,并监督学生目标完成的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
(三)注重实践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托于教材,而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实时性差。理论性强即是不容易操作和理解,枯燥无味;而实时性差即是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知识,毕业时到工作单位一看,全部都过时了,不适用了。而体验式教学却可以通过与企业对接,实现学生学习的即是企业正在使用的,有效的避免理论与实践无法对应的情况,而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可以去书本中找答案。在不断的往复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薪酬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有情景模拟法、课外实训法、项目参与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都可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其中当属案例教学法最能贴近薪酬管理的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观察实际情况,结合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便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并不是在薪酬管理的授课过程中简单的穿插一些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而是把案例作为一条线索来带动课堂。案例中能够依靠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地方,教师只需要从旁指导;而遇到了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教师才会给予讲解,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薪酬管理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选择案例。所谓万事开头难,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就显得尤为关键。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本着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大型企业薪酬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及时事热点问题,都比陈年的案例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第二,场景模拟。如果仅仅只是引入案例,这又难免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套路中去。这就需要在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以分配或者自由选择的形式,在案例中挑选各自认可的个人角色或者组织角色,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把学生带入到案例中。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薪酬设计者、执行者或接受者,从而设身处地的考虑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第三,组织讨论。在场景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是独立完成的,这虽然锻炼了其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同样也会发现,有很多问题他们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甚至连问题也无法提出。因此,在第三环节中,可以组织扮演同样角色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也可组织不同的角色扮演者之间互相讨论,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学生对问题的自我思考。
第四,归纳总结。通过场景模拟和讨论环节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以及资料的收集,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思考。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把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系统的做出归纳和总结,便于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和完善。
总体来讲,四个步骤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可以两步并行,边讨论边总结或者边模拟边讨论,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不断的进行调整。
三、结论
体验式教学法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新的尝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薪酬管理的授课过程中,恰恰需要这样的模式来吸引学生,使理论紧贴实践,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当然,案例教学法只是体验式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更多的方法有待于探索和开发,这对于薪酬管理的授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1多模态教学的概念
多模态化教学就是强调教师在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的方法,提倡通过角色扮演、上台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2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理念上的转变,在教室中完成“角色互换”,让学生从以前的“听课”到现在的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也参与教学环节,甚至走上讲台,这样一种反转课堂的模式,慢慢开始成为主导。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寓教于乐,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情境化学习。
2构建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基于多模态体验式的理论基础,结合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生实际特点,构建“两课堂两平台”的联动的立体化学习模式。
2.1利用教室的第一阵地:知识传授
课堂传授是基础,让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管理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大案例:“模拟企业运营”的项目训练。基于《西游记》的故事背景,以里面的人物为主要公司团队,要求学生从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出发,从角色定位,团队分工,明确责任;再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架构,制定公司的五年规划和发展战略;根据发展需要拟定招聘计划;立足公司发展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控制等。总之,就是要求学生以探索的思维,团队合作的精神,以专业知识为背景,来运营一个公司。我在几轮的管理学课程实践下来,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到学期末往往能交出一份完整的管理学课程的大案例PPT分析报告。
2.2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展管理体验活动
管理应用的课程拓展之一:校内实训室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这是一个实训课程,考核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个课程要求学生从人员分工开始,到广告投放、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生产线的开发和变卖、再到财务报表的填报等方面,来模拟一个实际企业的运作过程。一般把学生分成8个组进行,课程持续3天。第一天,让学生了解运营规则,并开始试运营3年;第二天,完全交给学生团队进行6年的运作,老师从帮协助;第三天进行考核。我同时也担任了沙盘实训课程的老师,因此感触比较深。通过模拟体验,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提高学生实训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2.3企业的综合实践平台
通过企业的综合实践基地的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同时课题组利用自己跟企业比较熟悉,也会通过“项目任务法”来利用好这个平台。比如课题组跟一个东芝公司签订了实践基地的协议,而且跟他们谈好了相关的营销管理项目策划。在课程的分章案例里面,就会让学生结合东芝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修改现有的组织架构,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等任务延伸。遇到好的项目策划,直接提交东芝公司投入实际的操作,获得录用的方案策划小组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当然如何有机会这个团队可以参与实际运作,那效果就更好了。
2.4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管理学》的课程网站;完成相关主题MOOC(慕课)的视频课件;建立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和案例库。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重点考察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和教师的互动能力。教师根据布置好的任务,登录《管理学》课程空间,进入学生个人主页,查看学生学习笔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论坛的互动交流频率。
3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常用的案例分析法、故事导入法等,还要善于整合现有校企资源,积极拓展任务实践法、项目导向法;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引入电影情景模式分析法、游戏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有趣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题互动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考核方式灵活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益 课程改革的关键 学法指导 课堂延伸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路程,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问题为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如何让教师的行为体现新课程的宗旨,真正体现新的培养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怎样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定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的“学以致用”。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二、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课程改革对教师在课堂驾驭教材,选择教材、指导学生方面的要求是较高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决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而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和手段。它要求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备教材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关注个体差异,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地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更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筛选大量课外相关资料,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教材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
三、抓学法指导,注重技能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使 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最终提高自学能力。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机关报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地理课程图文并重,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良师,又为学生益友,善于去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将地理课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绩效管理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本科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传统的讲课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已有的观点与理论,而很难学会如何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更不用说去尝试着使用方法上的创新,所以很难看到学习效果。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课程的讲授,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是一个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
《绩效管理》这门课程从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展示了包括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和反馈绩效在内的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绩效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理解,让学生全面掌握绩效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之一,因为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要通过学习绩效管理理论,达到设计企业绩效管理方案或绩效考核指标的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优点
体验式教学法是由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实践进行反思,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也就是说,体验式教学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从亲历中体验者获得经验总结,并可能指导今后的学习与实践,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方式的区别和特点所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导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本位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教师在对学生实践性培养上显得比较薄弱。而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特点,避免了由于“一言堂”而带来的压抑的课堂风格,通过各种情景体验,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
增强了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职业情感。《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绩效管理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要求明确学生作为绩效管理专员应具有的一颗正直之心,要公平,公正,要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这样比空洞的讲解要重视绩效沟通、精通考核技术,善于沟通说服,以身作则、熟悉各部门工作流程的效果要好得多。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强调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灌输,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实践能力往往很欠缺。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情境体验进入到理论的实际应用领域,并通过亲身参与、感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构建,并发展出职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
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绩效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应用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对体验式学习相关特征的分析,结合库博的体验循环学习模型,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笔者认为绩效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的内容设置适当。首先教学内容的量不能太多,如绩效计划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学生为企业设计相应的绩效计划。在进行企业选择的时候,最好应该选择一些知名企业,让学生体验置身于名企的的感觉,通过这样的选择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可以做到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紧密结合,无效的案例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其获得有益经验。
教学手段要合理。现代的教学手段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所体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例如我们在进行绩效沟通时,就可以模仿真实企业的绩效沟通场景,让学生体验人力资源绩效经理与被考评者角色的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出发,完善绩效沟通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每种教学手段的优缺点,进行有效的互补利用,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以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
授课教师也可以从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一些案例和视频资料,或者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教师角色的转变。虽然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作为此模式的协助者,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说教师的角色发挥是教学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
在学员自觉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应有过多的干涉,应该让学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注重对教学重点进行总结和提炼,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掌握知识。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财务管理课程 分层渐进式 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是一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以及企业资金运动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它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而产生的,围绕财务管理目标这一逻辑起点展开,利用理财的观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企业急需财务管理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备现财观念的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的教师仍然是理论型的教师为主,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欠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一是学校为了评估需要,在招聘教师时更愿意选择刚出校门的高学历人才而放弃具有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人才;二是教师评定职称的需要,教师的级别待遇主要与职称挂钩,教师宁愿多花时间写论文也不愿意下企业锻炼积累经验;三是学校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大,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意愿不强。专任实践教师实践能力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二)实践基地的数量少、质量不高。实践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没有基础设施的投入,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一些学校不重视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很少甚至根本就不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实践基地,而直接安排在会计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
(三)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报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监管不力;实践基地使用规章制度不规范,包括对实践基地的人、财、物的管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的是“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转型,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将是未来人才市场的主流。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应是:立足于社会,培养学生会动手、勤动脑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能更好地运用理财的观念来认识、分析、解决企业实际财务问题,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考虑该课程本身,而应该结合相关专业建设,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由浅入深分层渐进式的设计模式,本文将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课堂一体化实践-财务决策实战演练-ERP沙盘模拟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毕业实习”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这种安排由简易到复杂,符合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了三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对学生基本理财能力、专业业务能力、综合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应用研究能力五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一)课堂一体化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来各分项实践单独设计、前后不衔接的做法,而将一家公司的财务管理业务贯穿整个实践过程,要求在进行每一项决策时都要考虑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课堂一体化实践教学将贯穿于整个课堂理论教学之中(见图2),具体做法是:每个学习项目创设相应工作情境,将工作情境细分成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在实践组织上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模拟仿真等形式展开,整个实践过程突显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整个环节都在课堂完成,将理论教室和实践教室融为一体,将实践有效地融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财务决策实战演练。目前,财务决策软件的开发和推广运用为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财务决策实战演练就是通过财务决策软件平台实现的。该平台对财务管理涉及工作岗位进行岗位职业分析,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划分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运营、会计、出纳五个工作岗位,围绕企业财务管理和日常业务核算两个核心环节,设计了企业运营、账务处理、电子报税、税务稽查、财务分析五大操作模块,通过人机对抗方式进行企业运营。五大模块的功能见图3,运营模块把市场规划、营销策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税收筹划等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于一体;账务处理模块利用虚拟的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电算化会计核算;电子报税模块模拟地税、国税报税;税务稽查模块对企业的账务处理、税款缴纳、纳税申报进行审计;财务分析模块对企业的运营结果进行财务报表分指标和综合指标分析。
该平台着重训练学生从CFO(财务总监)角度综合运用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税收筹划等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营企业的能力。其最主要的特色在于每个经营环节都体现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企业风险、企业信誉,充分体现财务决策的重要地位。通过财务决策实战演练,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综合运用到虚拟企业运营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对接,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
(三)ERP沙盘模拟实践。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全方面的知识后,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践,来训练学生如何将财务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技术知识的能力。ERP沙盘模拟实践是借助沙盘模具,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基本再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将“企业”搬进了课堂。ERP沙盘模拟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展现,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于一体,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实践可以与其他专业学生(如管理专业)一起完成。
(四)大学生创业实践。目前,各大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是指导学生建立虚拟公司、模拟创业过程,亲身体验运营规划、营销策划、人事管理、团队合作、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创办企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谈判能力、资源整合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大学生创业实训一般在实习前的一学期开设,主要面向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采取“自我学习、体验式学习、自我管理、团队分享、竞争激励”的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全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体验式实践。
(五)毕业实习与设计。毕业实习是将校内模拟实践转为校外真实顶岗实践,学生将转变为真实的相关岗位人员,完成实习岗位的职责。通过毕业实习,将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毕业实习一般结合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的形式主要是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学生在完成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撰写的同时,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实习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毕业实习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深入某一领域研究提供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
(一)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实践水平,其一是注重人才的引进,特别要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其二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合作,通过调研、外出进修,下企业实习等培养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其三是建立实践教师的考核机制,调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只有学校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并把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建立起一支既能“上讲台”也能“下企业”的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二)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实验室的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会计实验室资源的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财务管理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建立可供财务管理业务训练的专门实验室,如证券投资实验室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校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企业员工来学校学习,共同提高,共同促进,达到双赢。
(三)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和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有效顺利开展的前提。首先要完善和规范各类实践教学文件,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法可依”;其次,实行实践教学督导监督制,督导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对实践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后,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成立实践教学中心,专门负责实践基地日常管理,明确岗位分工职责,责任到人,确保实践基地有效有序运行。
五、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文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题,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由浅入深的分层设计模式,将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课堂一体化实践-财务决策实战演练-ERP沙盘模拟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毕业实习”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该实践体系正常运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姚江红.浅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5).
关键词:大课程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61-02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开展二十几年了,从无到有,从少部分高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到绝大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规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2005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范围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大学生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怎么了?
根据笔者近五年的工作经历和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访谈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在于:(1)个别咨询工作的重点在“救火”而不在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上。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如因失恋产生的情感问题,学习不良导致的自卑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从高校咨询机构的咨询登记表中可以看出,此外从高校网站讨论区学生留言也可得知)。由于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真正帮助求助者实现长期目标——完善人格,较为困难,学校心理咨询常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无奈现象。另外,由于个别咨询往往是一对一进行的,受到人员、场所、时间的限制较多,不能帮助大多数没有问题或问题较轻的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2)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课程性质不明、课时不足(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20~30学时)和选修学生较多、班级规模过大等因素使得该课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像一些讨论、参观、见习等教学方式,由于费时过多而被省略。这种学生“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被动学习模式忽略甚至抹杀了教育创新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个体心理健康这个充满主观体验的领域,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但违背了学生心理成长规律,而且已经构成了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3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等。[4]从教育部连发的两个文件可见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想使心理健康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既达到学生对心理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目标,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构建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课程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引喻为“一段教育进程”。[5]迄今为止,课程有四种价值取向:课程即教学内容、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学习活动。随着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课程观。大课程观突破了传统上“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也突破了“教学(论)与课程(论)二元独立模式”,形成“课程(论)包含教学(论)”这一新型大课程观模式。[6]大课程观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既然是“教育活动”,就必然现实地而不是抽象地包含着和关涉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种成分。[7]大课程观认为:课程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经验和体会,并把学到的心理调节技巧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门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要求我们在课程构建时以学生为本,突出其活动性、实践性。一是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压力等。二是课程组织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三是课程评价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观察活动中的参与度、测评人际交往能力、制定与实施学习计划等。
三、大课程观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套复杂的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共性问题而进行的相应心理素质培养与干预的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
(一)体系特征
1.课程目标:将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年龄特征相结合,贯穿“适应”与“发展”的原则与线索,并充分考虑各年级的实际需要。
2.课程特征:发展性和训练性相结合。“发展性”体现在,对于各年级面对的共性心理问题设计辅导方案,在克服问题和困难的集体活动中使每个人的心智都得以成长;“训练性”体现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自由地进行试验,去观察、分析经由团体所表现的资料,去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当成员尝试改变时,可以从团体中得到反馈,就地练习改变,进而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
3.作用机制:把团体辅导、专家讲座、心理健康课程、个别咨询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关键在于通过团体动力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鼓励学生把心得转化为行动,由行动-小变化-大变化-突破、成长,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积极变化。
(二)课程结构
第一,该课程体系由两个静态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和三个动态的作用系统、活动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构成。其中,静态系统既是动态系统的基础,对其具有指导性,也是动态系统的作用依据和对象;而动态系统的运行又反过来影响静态系统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静态系统中,目标与内容两个系统是依次递进、逐步具化的,同时目标又对内容具有决定意义。动态系统中,评价反馈不仅要影响静态系统的完善,而且对活动系统的运行也具有监控调节作用;另外,动态系统中的“活动系统”也是为静态系统中的“内容系统”而服务的,以其为依据和对象。其具体说明如下图。
1.目标系统:由心理素质培养中“适应”(生活、学习、人际)目标与“发展”目标(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两条主线构成。大学生在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上的适应,不仅反映了其个体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2.内容系统:根据常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目标和年龄特征为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习风格、情绪控制、自我意识、恋爱、挫折应对、就业择业等。
3.活动系统:整个操作模式是层层递进的。首先以班级基层单位的团体辅导为基础,力图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进而通过心理健康课和专家讲座进一步改善学生思维模式。对部分问题严重的同学进行深层次的团体咨询,如果在心理咨询师指导的团体中不能化解,则进入个别咨询。这样不仅使得团体辅导惠及了大多数同学,而且缓解了高校咨询师不足的难题。
4.作用过程:本操作模式作用机制分为表层的活动过程和深层的心理过程。通过策略训练、反思体验等教育环节,在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学生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活动中重组认知,改变行为,最终得以巩固、形成心理品质的自我发展过程。
5.评价反馈:在本模型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评价反馈体系,无论是目标的协调、内容的整合,还是辅导活动的设计与阶段发展,都会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团体活动的客观评价相结合,以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为重要依据,反馈、调整、完善以达到最佳的实用效果。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前提。为保障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的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应当给该课程明确的定性与定位,高校要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需要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管理与激励制度,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专业辅导员、校团委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各尽其责、有机协调。
参考文献:
[1]夏玉荣,余吉生.论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类型、特征及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2.
[2]刘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1-5”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09,(08):56.
[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5][6]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当一个好老师的根本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这种不平等,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学习、勇于质疑的冲动和激情,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格格不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角色定位,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协商、合作探究。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只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地理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 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
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与非智力的创新因素才能发挥其最佳水平。让地理课堂活跃起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讥笑、不讽刺,尊重不同意见,保护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 只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保持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成为时代赋予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互补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不同素质的学生处于一组。在讨论中,小组成员交流看法,教师巡视了解,启发讨论,使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中得到充分展示;在讨论中学会合作,形成合作意识,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 只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例如,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只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接触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避免枯燥乏味和死记硬背对学生的伤害。
四 用民主、平等、鼓励的原则建立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与针对性,严格避免评价对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伤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评价分成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活动和检测成绩四部分,课堂表现通过学生上课时从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来评价;在作业方面,有活动探究性作业、联系生活自主设计的作业等;活动方面主要看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主动参与性和创新思维上的表现;检测成绩只占评价体系中一半比例。评价形式有多种,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