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古典音乐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音乐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典音乐特征

第1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维拉罗勃斯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巴西最伟大的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既受到了本民族巴西音乐风格的影响,又继承了欧洲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被人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维拉罗勃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热爱,跟父亲学习了音乐理论基础,还学习了大提琴、单簧管和吉他的演奏。成年后,在政府和朋友的资助下前往欧洲继续学习音乐。维拉罗勃斯接触到了欧洲各种风格的音乐,他开始尝试将欧洲的古典音乐与巴西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多元化的音乐作品。

1930 年回国后,维拉罗勃斯怀着对巴洛克作曲家巴赫的崇敬之情,在巴赫的前奏曲及赋格等作品的基础之上,结合巴西民族音乐特点,创作了《巴西的巴赫风格》,作品一共有九首。每首都由不同的乐章构成,分别标注了不同的标题名称,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这部作品继承了欧洲古典音乐的特征,严谨的逻辑、丰富多彩的调性和声,以及运用了前奏曲、咏叹调、托卡塔、舞曲等常用的体裁结构。他在音乐语言上强调了巴西民间音乐元素,采用民间流行曲调,民间舞蹈的节奏型、复拍子节奏织体等不同的民族音乐元素在乐曲中都运用得淋漓尽致。

二、古典性与民族性的碰撞

在《巴西的巴赫风格》中,维拉罗勃斯将民歌的主题、舞蹈节奏等具有本地特色的音乐元素重新构建,全曲风格新颖独特。

在继承欧洲古典音乐和声的基础之上,维拉罗勃斯有时候也按照头脑中的音响来创作。有简单的三和弦,也有多调性的半音阶,因此和声色彩丰富多彩,声部层次鲜明。维拉罗勃斯学习巴赫复调的写作手法,并兼顾巴西民族音乐特色,无论是横向的旋律线条,还是纵向的和声结构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音乐语汇都是维拉罗勃斯在长期的作曲中总结的创作特色,使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古典性的写作特征,也带有了一定的巴西民族性特征。

在节奏上,维拉罗勃斯也运用了民族化手段,打破了传统古典音乐创作技法的重音规律,改变重音位置,使音乐持续稳定的节拍律动配合特定的音型,是巴西音乐伴奏公式常用的音乐形态。维拉罗勃斯将简单的节奏配合在多声部的复调支持下,使音乐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多彩。

维拉罗勃斯并非生硬的模仿巴赫的复调音乐及整个古典音乐和声规矩,而是加上自己的喜好,以此使民族性的音乐元素呈现更加多样化。在他的作品中,引用的巴西民族音乐曲调和节奏素材,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形加花,由此呈现出来的音乐,既包含有民族音乐语言,又具有民族性以外的古典音乐特色。

维拉罗勃斯充分发挥了钢琴多声部乐器的属性,声部清晰,线条流畅,又不缺乏功能性动力,和声色彩性强。无论从巴西民族音乐的主调音乐角度来看,还是从古典复调音乐的角度来分析,感受维拉罗勃斯音乐语汇的风格特色,都以独特的方式紧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维拉罗勃斯利用巴西民族音乐素材将巴赫的复调思维扩展到了更高的层次,使民间音乐旋律在其中展开。维拉罗勃斯通过对古典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使巴西音乐更加饱满、独具魅力。复调形式与民族性的音乐语言,相互促进、相互和谐。因此,《巴西的巴赫风格》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巴赫的古典性与巴西的民族性,而是兼具了古典性、民族性、现代性多元风格特征融合的音乐作品典范。

第2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1.古典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必要性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两种不同构架、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古典音乐规模宏大,清新典雅,流行音乐情感丰富,易于传唱。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受众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和本质是不变的,它们都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形式。如今,许多古典音乐在表达形式上日趋流行化,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审美方面的爱好不同,音乐素养差异,加之年龄所限,缺乏阅历,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音乐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的喜好,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情感和表达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2.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途径

2.1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由上述可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受众在审美兴趣、喜好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针对两者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课内外教学内容一体化理论为指导,构建课内外教学内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都引入到高校音乐课堂上去。确切来说,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广开音乐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多种音乐种类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将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如《告白气球》、《不将就》等用到音乐教学中来,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地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讲述到与古典音乐有关的音乐乐理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来形象讲述古典音乐知识,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经典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特色、乐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构建富有传统韵味的音乐课堂,真正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爱上古典音乐。2.2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就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比较而言,大学生显然更喜欢流行音乐,究其原因,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到流行音乐,他们对流行音乐也更感兴趣。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古典音乐虽然高雅别致,但是已经过时。高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综合教育,首先要改变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而要想改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古典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也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在选用的教材、课堂练唱教学中,合理掌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比例,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普及一些古典音乐知识。如在课堂休息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当天天气情况、社会热门话题播放一些应情应境的古典音乐,或根据该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以引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关注,使学生慢慢接触并接受古典音乐。2.3借助校园文化进行音乐教学。如今,随着社会发展,高校音乐教学的开放性不断增强。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渗透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是大学音乐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将音乐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支持学生创建音乐社团,鼓励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开展各种音乐学习、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各种音乐表演、欣赏和文化活动,举办各种音乐比赛、音乐会,推进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或者引导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地方举办的音乐比赛、文化活动,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校要以音乐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途径和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两者相互结合、创新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帆.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音乐时空,2016,01:152-153.

[2]赵静.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6,06:239.

[3]刘兴武.基于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7,03:202-203.

第3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一 西方古典音乐简介

古典音乐,英文名称“classic music”,其中“classic”,在西方文学家笔下有“最为优秀的”、“经典不衰的”之意,在中国,它被翻译为“古典的”。故“classic music”在中国又被称为古典音乐。广义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个时段。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在特征方面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具备了以下几条特征:第一,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形成所以带有巴洛克时期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内“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才占主要地位。第二,和声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以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构成了音乐结构的骨架。和声语汇增多,借助于离调的手法以及转调的手法,旋律更加具有表现力,变得更加立体化。第三,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作用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慢慢地脱离了宗教内容,开始展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第四,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奏鸣曲、变奏曲被广泛运用。

二 从钢琴发展史探究西方古典音乐

任何一种音乐流派乃至一首音乐作品,都是离不开乐器的,其中乐器形式的演变对其影响尤其巨大。西方古典音乐与钢琴的关系亦是如此。

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古钢琴叫做克拉维卡,其制作年代大体是在12世纪至14世纪之间,为欧洲所使用。其外形为长方形,于木箱之上添加一些琴键,有的在四条腿的内侧右部大约三分之一处安装了音板,其右端和厚板相互连接,其弦轴也被固定在这块厚板上,而弦是经由马桥后被固结在音板的另一侧。另外,腿内左侧三分之二处安装有键盘,键子的后面有平头钉固定。弹奏时,后端抬起,平头钉随之敲击弦而发出声音。羽管钢琴在结构上与古钢琴是大体一致的,不同的是弹奏时由安装在键子后面的羽毛管触动琴弦而后发出声音的。

由于古钢琴以及羽管钢琴,发声都相对较弱,音量变化也很少,故逐渐被槌击式钢琴所代替。所谓槌击式钢琴,它是将羽管钢琴加以改进,即在木槌上包裹皮革而成。与古钢琴相比,其音量可以通过演奏者敲击键盘的力度随时变化,弥补了古钢琴存在的音量过小以及无法调节的缺陷,从而增加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后来,钢琴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1820年,塞巴斯蒂安?艾拉尔把击弦结构改为复震奏结构,从而使得弹奏者可以以更大的速度,更快的频率敲击键盘,从而弹奏出更为复杂的音乐作品。1825年,阿尔菲斯?巴考克第一次使用铸铁弦架,从而增加了弦架对于琴弦拉紧之后所产生张力的承载能力,紧绷的琴弦不再会以弦架的变形而变得松弛。这一改变使得钢琴的音准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1850年,乐器制造家又对钢琴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支撑结构与弦列的交叉排列以及复震奏式击弦机相结合,从而现代钢琴最为理想的结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

不仅乐器结构形式的变化,音乐理念以及键盘技巧的改变,也会导致音乐风格的改变。西方古典音乐即是如此。下面,我们从西方古典音乐所经历的三个时代,来具体探究其变化。

1 西方古典音乐之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代的代表人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演奏乐曲时,手指几乎不离开键盘,以极其细微的动作轻松的进行弹奏。因此,手指是完全可以独立活动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行云流水般的弹奏下去。故巴赫的音乐中,充满着颤音、回音、依音、波音等装饰音,从而使得音的力度以及延续变化得以代替。

从这一时期的钢琴弹奏方式,我们可以感知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音乐家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了上流社会的需要而作,总体来说是为了显示上流社会的财富及其地位。故其音乐特点在于十分奢华,装饰性的音符十分之多。节奏也十分的强烈,而且短促富有律动,旋律也十分精美。复调音乐在乐曲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同时,节奏的思想,即在乐曲之中加入的小节线,也在这一时代开始萌芽。这些形式在后来直接演变为了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以及交响曲、前奏曲等钢琴作曲方式。总之,巴洛克时代的钢琴音乐体现了强烈的秩序之美,强烈的节奏以及复调式的和声,都是和谐、规范、重复旋律的最好体现。

2 西方古典音乐之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音乐时期,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在钢琴的弹奏上,由于维也纳轻动作机钢琴的改进,古典音乐的标志性人物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确立了独立奏鸣式的音乐结构模块,从而使得乐曲中的个性化旋律得以从背景之中很好的突显出来。这时期的弹奏者,在弹奏时继承了羽管式钢琴的键盘控制风格,既轻柔又不失紧凑,在弹奏不时之中还带一点华彩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是朴实、真挚的。之所谓“古典”,其实更为准确的来说,它指的是古希腊以及罗马所处的“经典的古代”。18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兴起,与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相同,启蒙运动更进一步的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启发人们去摆脱教会以及封建的思想束缚,去勇敢的追求思想的自由以及个性的张扬。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反对世俗君权的口号,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推崇人的理性,音乐也受其影响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音乐特点渐渐的走向了质朴与平民化,音乐风格也趋于完善和成熟。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主调音乐取代复调音乐,成为音乐的主流。尽管古典音乐的萌芽是在巴洛克时代,故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痕迹,但是不可否认,这时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基础的主调音乐依然是当时音乐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音乐,要求作曲家在作曲时尽量去掉繁琐而无用的修饰,回归到最为质朴、自然的状态。在风格上人们更加崇尚轻松、简洁的主调音乐,反对过于刻意严肃、装饰的巴洛克音乐。在这种推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合乎理性的音乐审美思想的指导下,清晰、明朗的旋律从之前复杂的、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往主次不分,几条旋律同时进行的复调织体,也转变为以主要的旋律线为基本,其它的声部只作为陪衬和辅助的主调织体。因此,这种主调音乐旋律大都比较清晰。

第二,和声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功能和声(“主――下属――属――主”为主体建立起来)以及功能和声的调性体系是当时音乐的主要骨架。此外,这一时期,和声的词汇也更加的丰富,手法上更为多样,故在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上更为丰富、立体。

第三,受到启蒙运动及其法国大革命的感染,这一时期的音乐在风格上,使人文主义更为突显,逐步的脱离了天主教的内容,主题是“人”,而不是“神”,人文精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另外,作曲家也逐渐的认识到,钢琴不仅要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应该要学会模仿人类说话或者唱歌,特别是模仿能够表现普通人感情的说话或者唱歌方式。这就要求乐曲在旋律上以及结构上,不仅要有对比,还要有适当的对话,从而轻动作机钢琴音乐变得更加的丰富,也更加的生动和有趣。

第四,音乐的结构形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奏鸣曲因其严谨清晰的结构、细致的质体、平易近人的语言,取代合组曲等曲式,成为主要的音乐形式。另外,变奏曲在这一时期也被广泛的采用。

总而言之,古典主义音乐的自然、简洁的主调音乐风格与巴洛克时代的严肃有序相比,音乐风格更为鲜明、规范,同时处于自然平衡原则以及适当的比率指导下的对比原则,也使得音乐的主次体现更加的完美,境界更加高尚。

3 西方古典音乐之浪漫主义时期

随后,音乐的发展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的钢琴弹奏也称为一绝,可与莫扎特比肩。他的钢琴弹奏,技巧极其华丽,转调也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与同时代的音乐家相比,其表演更为具有魄力、更为大胆,也更加的华丽多彩。

相比之下,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弹奏之法是粗犷的,但是其中却不乏某种深邃的意念与力量。这与贝多芬自身的音乐风格类似,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感觉准确的表达出来,就是感觉要像在钢琴的单独演奏上,获得犹如一整支管弦乐队在表演的效果。此时及之后,钢琴的功能逐渐的被提高,钢琴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随后的舒曼及肖邦由于更为协调的使用了延音踏板,故能弹奏出更为曼妙而且富有诗意的音色。并且肖邦还认识到了手在弹奏时的弱点,从而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自身的技巧。

从钢琴的弹奏技巧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多偏向于幻想,作曲内容比现实生活题材更加广阔。音乐家更多的去挖掘音乐在曲调、和声以及旋律等多方面的表现性,从而对古典主义进行了彻底的突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注重主观情感的变化,主张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甚至是宣泄作曲家的感情,所以无论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船歌》还是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的瞬间》,都带有这样一种汹涌澎湃的美。

第4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音乐教学实践;发展对策

一、通识教育理念

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的具体概念定义为: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个性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全体人的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智地判断和正确辨别普遍价值的人。台湾学者黄俊杰先生在《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一书中认为,提升大学生本土文化素养、重建大学教育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化大学通识教育。他在书中探讨了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剖析了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非制度性危机,并论及了大学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建设、大学校长遴选的关系等,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我院通识音乐教育的概况

我院在推行通识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选取《古典音乐入门》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开设,这是一门关于古典音乐的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西方与中国的古典音乐知识与欣赏。通过课程中的教学活动,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基础性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音乐美学知识,提高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理解、欣赏和感悟古典音乐的主要内容。其中,西方古典音乐包括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二十世纪音乐;中国古典音乐包括古典歌舞音乐、古典戏曲音乐及古典器乐音乐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古典音乐的历史流变、音乐家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理解当今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多元音乐文化现象,把握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音乐的多样性。在学期末考查方式上,学院要求以提交论文的形式来完成。论文涉及的内容除课堂教学的相关章节外,要求学生欣赏相关古典音乐大师的不同作品并进行理解分析。学生们对古典音乐作品和创作者进行多层面分析,了解古典音乐作品的内涵,结合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把掌握的音乐美学知识,运用于欣赏音乐作品的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提高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我院通识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学习借鉴国外通识音乐教育的经验

国外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音乐教育思想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外,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学院为学生开设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在内的多门课程,音乐课程是主要艺术课程。从所开设的课程来看,既有专业性较强的,也有音乐与其它专业学科交叉的,甚至包含多元文化课程。我院在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力求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先后开设音乐类课程包括古典音乐与音乐剧等,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2、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我院通识选修课程面对的学生主体为全院学生,这也就是说,教学对象为非音乐专业类学生,学生的学科背景不同,在课堂中会出现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动画设计等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学对象对音乐的熟悉程度参差不齐。从目前教学实践过程来看,我院学生基本音乐素养普遍欠缺,很多学生不认识乐谱,不能演奏至少一种乐器,不能根据乐曲打出拍子,虽然有些可以说出国歌的曲作者及词作者,也能说出如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西方音乐家的名字,但能说出经典作品的很少,对戏曲有了解的则更少。例如,在教学中,当教师讲授音乐经典片段如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时,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开始的四个音“3331”,这个部分被我们喻为“命运的敲门声”,从而被引用为此交响曲的标题。命运的主题贯穿全曲,让聆听者感受到一种命运的强大震撼,然而很多学生对这类音乐的兴趣还只停留在“听”的层面,还远远称不上“欣赏”音乐。另外,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生愿意投入资金去观看流行歌手的演唱会,但愿意去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的学生,仍然屈指可数。

3、教学过程的特征分析

从音乐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们往往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偏低,对趣味性较强的知识兴趣偏高,配合程度也较高,互动性增强。如,当教师讲到音乐中各类乐器的产生、发展以及现代结构时,学生的兴趣明显偏低;当教师讲到乐器的特色及有关的演奏家时,学生的兴趣则较高。此外,在熟悉的知识领域,学生们兴趣较大,而对不熟悉的音乐领域,兴趣便会减弱。如教师在讲授贝多芬和莫扎特时,学生的兴趣就远高于舒伯特和圣-桑等其他作曲家;教师讲授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时,学生的兴趣又明显高于《bE大调第三交响曲》。

四、对我院通识音乐教育的完善策略

l、精选内容,合理安排课程

在通识音乐教育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选取的教育内容上要有合适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古典音乐的领域十分宽泛,我们每一人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学完古典音乐所有领域的知识,学生的欣赏需要老师的引领。在古典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院通识课选修课的授课目标和对象来制定。在内容设置上,应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课程的起始阶段应有一些音乐术语及音乐基本理论的教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后期涉及到的相关术语,如音符、节奏、和弦、乐句、乐段、乐章的概念等。具体来说,在前期讲授了乐章的概念,在后期讲到贝多芬时,学生理解交响乐的构成就会更加容易。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把音乐专业教育和音乐通识教育相互结合渗透,在2学分中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我认为,在音乐课程设计上,教师应把理论、聆赏、技巧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讲授;在课程形式上,则尽可能丰富多样。

2、引导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识课程的质量好坏,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而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又是极为重要的。在通识音乐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也就是在音乐教学中,教授方法而不仅限于教授具体作品。音乐教育是一门“体验”的教育,需要人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思考和感悟,各人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不尽相同,体验也会各有不同,所以,音乐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去自我探索、多方存储、相互借鉴、提升能力。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并具有创新精神。具体来说,针对古典音乐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经典音乐或者观看音乐家传记等,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带领学生到音乐会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及欣赏,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感受力。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欣赏音乐会,去感受音乐会的排练过程,从一场音乐会的形成,感悟音乐内涵,达到提升审美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在一起讨论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为自己逐步提高的音乐素养而感到欣喜。

3、探索利用电子与网络资源

第5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关键词:古典音乐;钢琴演奏;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086-01

一、古典音乐的概况

古典音乐是由18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国家发起的,这是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西方作为贵族生活享受的内容一音乐欣赏,开始发展至中产阶级之中。同时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音乐内容和思想也开始由崇尚优美典雅和精美细琢的艺术趣味向质朴化和平民化转变。

二、古典时期音乐的特征

古典时期的音乐崇尚理性,在注重感情约束及和谐的同时加入了道德观念。主调音乐成为了当时音乐的主流,它的涵义是以一个曲调为音乐思维的主导性的线条并辅之以相应的和弦、和声。这一时期,富于动力性的奏鸣曲成了最重要的形式结构。随着基于奏鸣曲式的题材的基本定型,从而也使现代钢琴代替了古钢琴。也形成了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音乐派”,在当时达到了当时音乐文化的高峰。体现出了严谨,手法简单的形式和爽朗明快、淳朴自然的主调音乐风格,同时实现了艺术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三、钢琴技巧的训练

古典主以是一个时代的风格,这一时期的钢琴旋律以主调音乐为主流;大小调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声手段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低音及和声做伴奏使用。奏鸣曲式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音乐结构形式且是最具发展的音乐结构形式。由此总结出了这一时期钢琴作品的一些演奏技巧。

(一)五指使用技巧

1.音阶的奏法。正确的摆放手型和灵活的运用手指活动,已达到音阶弹奏的轻盈、流畅那个和用力均匀的要求。其中拇指是谈好音阶的关键。在钢琴作品中存在曲式宽广的音阶和分解和弦的技巧,此技巧需要运用拇指的穿插法来达到演奏效果。着一阶段对于拇指的训练至关重要。

2.琶音练习。琶音分为短琶音(一个八度之内的分解和弦进行及转位)和长琶音(超过一个八度的分解和弦进行及转位)两种。琶音练习在拇指穿指是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协调性,及时做好手腕和手臂的带动准备,以保证音量和音色的均匀一致、干净清晰。

(二)双音、和弦、分解八度和八度音练习的技巧

双音要求弹奏时两个音的整齐性,这是练习技巧就要求手臂、手和手指的形状和运用方法适当灵活。分解八度的弹奏则要求手型合适,肌肉放松可以连续弹奏。

(三)古典作品中装饰音的训练技巧

1.震音。震音主要包含相邻手指的震音和三只手混合使用的震音。其训练技巧需注重音量和音色的均匀和精确。这便要求手腕的平静和柔软,手指和琴键的距离尽可能的接近,手臂和手指的位置尽量平齐。

2.颤音。颤音分单音和双音两种。此音需运用手腕和手臂来完成成琴键的律动。颤音的训练采用中速较宜。

3.阿尔贝蒂低音。此音弹奏方法要求节奏均匀。此时要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可以单手联系前臂和手腕的平面摇动,为了使手臂习惯这种旋转运动。

4.连音和回音。连音分上波音、下波音。存在单一和复合两者情况,要求手腕平静和手指敏捷轻巧。

(四)手指相互交替使用的技巧

手指交替使用的形式主要是体现在同音换指(同一键上不发音)和同音轮指(同一键上的反复音)两种。

1.同音换指。在手腕放松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手指来快速准确的触键,并方便后续旋律的进行,同时还可以达到连奏的效果。

2.同音轮指。要求手腕保持柔软放松和灵活来练习同一键上的反复音。可采用同一手指在同一键上反复弹奏或是不同手指在同一键上反复交替触键的方法进行训练来达到手臂和手指的协调性,同时还提高了手指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第6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赵季平与陈凯歌于1984年合作电影《黄土地》,8年后合作《霸王别姬》,16年后合作《梅兰芳》。《霸王别姬》和《梅兰芳》都是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其音乐也都采用了京剧元素,区别在于,《梅兰芳》中的音乐吸收了西方的管弦乐等元素,将中西方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而《霸王别姬》中的京剧元素则很纯粹。《霸王别姬》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无论是从电影本身还是配乐来说。配乐采用了京剧和昆曲等古典戏曲的元素,以《启幕》和《落幕》为代表,打击乐开篇,随即弦乐效果散开出现京胡(京剧元素),弦乐与京胡多次碰撞协调,京胡与弦乐、打击乐相对峙,形成强烈对比。音乐中京胡从常态转为离经叛道、执迷不悟、执拗脆弱是与程蝶衣的人物形象相对应的;而弦乐与打击乐可以看做是程蝶衣悲剧的命运和无奈的社会现状。音乐与电影同样大气磅礴,让观众赞叹不已。《大红灯笼高高挂》则展现了一个封建家庭中四位妻妾争风吃醋,却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的故事。该片中,四位太太在过门前都曾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但都在不断重复前一位的悲惨命运,第五位太太过门只是一个新的轮回,赵季平采用京剧的过场音乐为配乐,婉转的女声演绎出不断轮回、转变的节奏和曲调,与剧中人物反抗、挣扎的内心状态和无法逃脱的悲剧现实,最终趋于同化、逐渐消亡的悲剧命运相契合。电影《活着》中,为了配合张艺谋使用的大量的皮影戏艺人的表演,赵季平也以皮影戏中的唱腔和秦腔为元素进行配乐的创作。

二、赵季平创作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元素

仔细聆听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音乐,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发现大量的民族音乐的素材,体会到他对民族音乐灵魂的把握和挖掘,同时也能在赵季平先生的作品里感受到他对西方古典音乐技法的熟练把握。通观他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元素随处可见。例如《庆典序曲》作为其民族管弦乐曲的代表,其中的很多技法都是在吸收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形式上形成的;同样的还有《乔家大院组曲》,这是为电视剧《乔家大院》所做的音乐,我们从音乐的和声、复调、乐器上也可以深刻感受到西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和谐的交融,有机结合。赵季平先生的音乐作品我们经常能听到一段重复的音乐,这是赵季平先生音乐的一大特色,也正是其吸收西方古典音乐元素的一个表现。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配乐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音乐构筑方法,而是积极吸收西方古典音乐的调性,例如巧妙运用各种远关系转调、调性对比、离调模进等各种手法。这种将中国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结构构筑相结合的形式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完美体现。仔细分析赵季平先生电影音乐中的材料的发展手法,会对作品中的材料的放大和紧缩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因为这两者正是赵季平音乐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他会选取一些平常他人或许已经用惯的短小音乐材料,在其基础上有意识地对这部分音乐做在不同的调性上的发展变化,例如采用扩大这个材料的时值或者是刻意缩小,甚至是对这个材料进行一个完全的变形。从赵季平先生音乐整体上看,我们可以发现赵季平先生对曲式结构的处理一般是沿用西方和中国民族音乐中多采用的较为短小的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步曲式,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又做了革新,主要表现在他对各段音乐材料的引入和衔接以及尾声的处理上都带有自己鲜明的印记。赵季平先生整体安排调性逻辑,体现不同调性色彩对比不仅体现在上述两个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配器的手法,我们很难发现在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音乐作品中有单纯的民族乐器或者是西方的管弦乐队。在他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将中西方的乐器完美结合,在以管弦乐器为乐器的基础上结合民族乐器,使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以电影《梅兰芳》的配乐为例,这首被陈凯歌导演评价为“风情万种”的电影音乐配乐正是他将中国国粹京剧元素和西方古典音乐相结合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很多音乐家也曾经尝试过将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相结合,但是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乐器放在一起往往会发生音色“打架”的现象,音乐十分刺耳。但是赵季平在《梅兰芳》中却巧妙以西方管弦乐队为主要形式,结合了包括琵琶、箫在内的民族乐器,两种不同风格的乐器在赵季平先生的精妙的安排下。达到了水融的效果。这部电影音乐作品之所以出彩很大程度还在于赵季平先生做了一个新的尝试。他突破了以往传统的将每个人物根据固定主题发展情节的安排,而是大胆创新,将重点放在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上,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除此之外,赵季平先生对电影音乐的创新表现在他将作品融合进电影中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西方古典音乐的音乐形式结合在一起,《轮回》(《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插曲)就是很好的例证。在这部作品中,中西元素再次完美结合,管弦乐和京剧、女生合唱达到一个新的和谐高度。作品的形式也采用了固定主题变奏,一个下行的小三度作为主题的动机表现出叹息音调以此来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些都是赵季平先生这部音乐作品中独有的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彰显电影主题,表现几位太太的悲剧的轮回命运。

第7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关键词:勃拉姆斯;19世纪;古典音乐;纯音乐;音乐文化;创作特征  

    19世纪的德国,政治风云动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揭开了德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巨匠灿若巨星,照耀着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而当德国资产阶级由兴盛走向衰落之际,群星璀燎的天空也日渐暗淡、寂事起来。此时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曾与古典大师巴赫(J.S.Bach),贝多芬(Beethoven)齐名,被称为“三B”之一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a}am} BraMs)铅着古典巨匠的足迹正缓缓而坚定地走来,他站在古典作曲家行列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间狭小阴暗的房子里。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L、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据说,在门德尔松去世后,勃拉姆斯的老师马克森曾说道:’一代宗师去了.但另有一个大师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 

    在1848—1860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滋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从刃年代至即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他写出散发着古典馨香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他还写出几部堪与古典欲笼作媲美的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这一时期的作品,就其内容的深刻与广阔,形式的宏伟与严谨,都达到勃拉姆斯本人以及当时众多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使勃拉姆斯的盛名与盛沓达到极点,并由此莫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大师地位。1897年4月,一代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窝所中辞世。 

    在19世纪末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勃拉姆斯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的创作犹如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第8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箫的音色深沉、柔美,吹奏幽怨徐缓的音乐有它独特的魅力。它的高音区:清丽、轻巧、细腻。中音区:甜润、柔美、和顺。低音区:饱满、充沛、醇厚。尤其在表现轻柔、细腻、典雅、清丽的江南丝竹乐时,箫经常是乐队的主角,担任独奏或领奏。并且在最古老的戏曲——昆曲中也被经常使用到。五千年来,箫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奏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一直是中国管乐组的常规乐器,并在合奏中担任主奏声部。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如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很多都有着对古琴的嗜好,美名曰:“抚琴”。他们有时是独奏,有时是伴奏歌唱,称名“琴歌”。再有的就是与箫一起合奏。千百年来,在中国音乐史上形成了一个很独特表演品种:琴箫合奏。那清亮、浑厚、庄严的古琴和典雅、温和、悠长的箫声合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典型的中国气派和古代气韵。因此,箫自然而然地成为古琴音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著名的古典作品《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琴与箫合作的默契程度已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成为了我国古典音乐中的精品。

箫如何表现中国古典音乐呢?

首先要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的思想核心“中正平和”,《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得很透澈:“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生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凡乐、天地之合、阴阳之调也。”音乐产生于宇宙大自然(生于度量、本于太一)本身就具备一阴一阳的特征。反映在音乐表现上《晏子》乐伦曾讲“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相济,就是要求音乐演奏者将上述各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音乐现象及情绪进行相对的协调,达到主客合一,最后进入“中和之美”的妙境。

中国传统的“中和”美学观点,和箫的个性特征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说在我国所有的乐器中,用箫来表现“中和之美”是最适合的。大家知道,箫的音色圆润、深沉、稳重、含蓄、性格温和沉静,具有忠厚长者及君子之风,具有天生的古典气质。如果加上现代演奏者对古代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及想象,是不难掌握古典音乐演奏风格的。

当我们明了“中和”的美学原理之后,掌握所学的各种演奏技巧,就可以由浅入深地练习和品味中国古典音乐了。那么从箫演奏的特点出发,在美学角度上可以为箫概括四个方面,即:箫性、箫情、箫形和箫品。

一、清虚与淡远——箫性

我国古代文化,无一不受道家的影响,清虚淡远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从字面上来理解,清是清静无为的意思,虚是虚无缥缈,具有一定的浪漫想象的色彩。淡是淡泊、清心寡欲,将酒色财气置身度外的意思。远是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隐居山林、寄情山水而恬然自得的意思。因此,清虚淡远即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的最大特色,同时也渗透到箫曲中,对箫的演奏风格起到重大的影响。

《霓裳羽衣曲》在中国音乐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霓裳衣”是指道家仙女穿的一种服装,具有云霓飘荡,羽毛飞升的道家含义,非常符合清虚淡远的意境,而箫曲《小霓裳》则恰如其氛地表现出这种浪漫色彩。

二、哀与慷慨——箫情

“洞箫清吹最关情”。箫虽然可以表达喜怒哀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的音乐,但从整体来说,表现喜悦欢乐方面显然不如笛子那样嘹亮自如,表现悲恸惊恐情绪时又远不如琵琶、古筝那样激烈。可是,具有内在、含蓄、人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却比其它乐器更胜一筹,形成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

古曲《阳关三叠》表现了唐代诗人王维送友人元二去西北边陲从军时思绪万千,依依惜别的情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不合理的征兵制度的幽怨和愤懣。通过箫的演奏、我们会感受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恨和哀婉之情。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登建康(今南京市)赏心亭,曾写下了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北望被金人侵占的半壁河山,壮怀激烈,嗟叹不巳。其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词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壮志未酬的感喟和叹息。当用箫来演奏这支曲子的时候,虽然无词,但依然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焦虑与波澜,无言的慨然之情溢于言表。

三、飘逸与凝重——箫形

箫不仅可以表达各种人物和天、地、山、水的运动和形态美,尤其在速度稍快的音乐中,叠、打、颤、赠等技巧都会给我们留下潇洒、飘逸的印象。在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中《渔舟唱晚》一段音乐,箫的独奏惟妙惟肖地表达了渔夫站立船头,轻舟慢桨、引吭高歌,既充满了诙谐愉快的情趣,又刻画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在《水云深际》一段音乐,箫的演奏又发挥出其它管乐器所望尘莫及的,具有一定朦胧色彩的飘逸感。它既像泉水叮咚流向江河那样流畅,又似一群少女翩翩起舞时那样充满活力,充分的动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箫的飘逸感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却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概括力。前文曾讲过,箫具有的忠厚长者及君子之风,恰恰赋予它特有的总结能力和使人感到三日绕梁而不绝于耳的底蕴。试想:脍炙人口的名曲《春江花月夜》各段音乐的结束句,如果不用箫来演奏而改成其它乐器如琵琶、二胡或是笛子来演奏,肯定会显得缺乏稳重感和概括力。因此箫的作用在此处显示出它的最大的价值和魅力。总之,箫对于表现端庄大方的风度,深沉醇厚的气韵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四、高风与亮节——箫品

我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什么叫乐品呢?就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基本品质。当然,这里也包括了它在音乐表现上的层次和品位。严格地说,箫的精神档次是很高的,文化底蕴是很深的。最说明这一点的是:中国人演奏箫这件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请大家不要领会成品尝或品味之品,我们认为应该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箫的品位高,关键还在于吹箫人在道德修养、气质情操方面要具备很高的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是很多的,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不屈不挠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因此我们学习箫演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第9篇:古典音乐特征范文

一、《欣赏》将通俗音乐(PopularMusic)定义为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行并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也称流行音乐。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通俗音乐是拥有众多听众和追随者,拥有当今最大的市场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一种音乐形式。因此我认为流行音乐还有着十分突出的针对性,总是能够比较准确、直接地抒发某个特定时期人们心中的某种情感,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至少听歌的时候是这样的),能够很亲切、细腻而又贴切地反映人们当时的具体精神状况。

我上大学时,正处于满脑子个人意识和各种新思维开始萌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流行音乐随着祖国大地的改革开放以不可阻挡之势侵入了中国大陆的每一个角落。流行音乐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而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我们似乎总是可以找到一首或多首流行歌曲以准确地表达我们的心声,描绘我们的思想和处世态度。当我们情绪低落,或者处在一种忧伤的心境时,我们往往会更愿意听一些平缓、低沉的歌曲,在那里的歌里似乎更能找到共鸣;而当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一些节奏明快、旋律活泼的歌曲,以分享心中的快乐……而其他音乐种类,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由于大众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水平有限,往往会因为难于听懂而达不到听流行歌曲的这种效果;而民族音乐则由于民族性的知识太广博,加之中国的民族音乐过于柔顺、婉约、谦和,比较难于适应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大搞经济建设的快节奏、强步伐。这里我无意贬低、更不是否认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作为高雅艺术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并逐渐富裕起来了,他们也需要自己的艺术享受。如果说,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能够读懂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风雅,那么我们该拿什么来奉献给普天下的人民大众呢?实践证明,他们更倾情流行歌曲或者是通俗化的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这种表现方式更适合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艺术品位。从上文对中国现行的流行音乐境况分析来看,通俗音乐绝对不仅仅是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行并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的统称。

二、通俗音乐的流行特征。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根源,同时,它们也具有它们所独有的特征,通俗音乐也不例外。《欣赏》把通俗音乐的流行特征大致归为如下三种类型:首先,流行音乐是面向平民的,强调其娱乐性、轻松的笔触、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自由变化。我认为这些特征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通俗音乐之所以成为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以上几点特征都有着实实在在的亲身体会。而且在当前流行歌曲的发展中,每一个歌手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存在的最终目的或唯一目标就是面向更广大的市场和群众。这应该也必定是流行音乐拥有最广大群众基础的首要原因。

流行歌曲的结构形式比较短小简练,器乐伴奏常作机械的反复,旋律常作简单的变奏并常常与舞蹈相结合。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和教授《欣赏》课程,我对流行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流行歌曲的词曲或长或短,总体是比较简练的,歌曲总是用简单明了的歌词和清新明快的旋律节奏来吸引广大的观众。就我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歌曲中乐器伴奏所做的机械的反复和旋律本身简单的变奏,使得流行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是使得流行歌曲传唱率相当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歌手不时地随意做出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给本来就具有极强的娱乐性的流行歌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元素,从而也吸引了更多的听众。

通俗音乐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较为狭窄,常常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经常采用地方色彩的音阶和调式。普通非专业的听众都能够比较轻松地学会,这应该也是流行音乐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在流行歌曲中采用地方特色的音阶和调式则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们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和亲身的体验。地方特色和流行因素的有机结合,也使更多的老百姓容易接受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