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

第1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VC PE机构 金融集群 金融中心

各国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金融部门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交易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现象已经导致或者正在导致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或者说金融向着独立自主的方向运动,金融市场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规律运行,而实体经济不得不去适应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VG、PE资本聚集是良性的金融机构聚集

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全球流动时在投资目标、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最后引发的结果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从直接投资资本的基本属性出发,直接投资资本流入与本地优势察赋资源结合,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当地经济的成长。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在任何发展阶段,应该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验证。

金融资本在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过程中,不是通过投资实业、通过创造实业财富的增长来获取资本的社会的平均收益的,这是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的实业资本的最根本区别。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因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找到了高风险才有可能去博取高收益。

风险投资,即Venture Capital,简称VC,是指对处于早期项目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即PrivateEquity,简称PE,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对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广义上,PE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发展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基金(Buy-out/buyin fund)、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重振资本(Turnaround),Pre-IPO资本(Bridge finance),以及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即PIVC、PE)、不良债权(distressed debt)和不动产投资(re a1 estate)等等。狭义的PE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对已过创业期或者在创业后期的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PE所研究的方向,以便和VC相区别。VC和PE的资金来源,既可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也可以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较大,信息披露不充分,故往往采取非公开募集的形式。VC和PE基金的投资方向是企业股权而非股票市场,即它购买的是股权而非股票,VC、PE的这个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

VC、PE投资基金在投入目标企业的同时,还帮助被投资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激励机制,在以下方面为公司提升价值:帮助企业拓展潜在业务,增加股东价值;帮助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完善管理团队;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国际化知名度与公信力;上市过程的全程参与,为最终实现股东价值创造条件。因此,VC、PE投资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良性投资。

二、VC、PE机构集聚是金融产业集群的基础

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VC、PE机构集聚(agglomeration)问题。一方面,可以把VC、PE机构集聚看成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是指VC、PE机构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区域,使得这些区域内的VC、PE机构达到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现象;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过程上来看,VC、PE机构集聚是指金融资源在特定条件下向具有一定自然、经济和社会禀赋优势的某些特定区域空间集中,进而形成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金融市场和VC、PE机构的有机过程。

问题在于,VC、PE机构为什么在一个城市集聚?这个问题说明了VC、PE机构集聚的地域性属性。不同地域在配置、吸收、传导和开发金融资源上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禀赋,金融资源通过与合适的地域条件相结合在这个地域内形成金融产业,并进一步形成VC、PE机构集聚。

如果地域条件基本相同,那么VC、PE机构在某个地域的集聚就受到一定时间、地点和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指出,非经济性的因素尤其是企业家的偏好以及地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在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且企业规模越大,受其影响更显著。因此,某些区位区别于其他区位的某些要素禀赋和人文特征,将是影响VC、PE机构集聚的重要因素。VC、PE机构集聚的实际过程,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空间运动规律在区域金融上的具体反映,表现了VC、PE机构集聚与时空序列的高度依赖性关系。而一个城市的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文化发展、政府正在运作的强力推进措施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VC、PE机构集聚的效应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上。基于VC和PE的投资特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VC和PE机构总是希望其距离被投资公司越近越好。因此,VC和PE机构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倾向于将自己的投资活动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这就是风险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英国经济学家Ron Martin等在对英国和德国的风险投资业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风险投资“空间邻近效应”的存在。在他们的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觉得距离下面哪个选项位置近是重要的?”时,有48%的英国风险投资公司和46%的德国风险投资公司都认为靠近被投资企业比靠近其他如潜在投资者、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研究机构或者大型的区域市场更重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从本质上讲,VC和PE是一种非标准化投资活动,每一笔投资在风险、回报及被投资企业的类型等方面都是独特的。因此,在VC和PE资本市场,资本家获取关于潜在投资机会的准确信息对于风险投资的成功运作是及其重要的。在现代化大规模信息技术时代,距离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的质量和效应可能会随着市场参与者之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因此,VC和PE投资机构与潜在投资者的空间邻近有助于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成本。

2、VC和PE寻找和评价投资机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关系网络和个人访问。VC和PE投资公司与潜在投资者的距离越近,关于潜在投资者的信息越易于在个人关系网络中传播,个人访问也越易于进行,从而降低寻找成本和评估成本。

3、VC和PE投资是一种参与性的投资方式,投资者不仅提供资本,它还经常直接参与管理,帮助被投资企业制定发展规划、营销策略、提供咨询服务,并通过对被投资公司运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来减少投资风险。而VC和PE参与监管的方式一般是与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定期会晤以及面对面的接触。所以,地域距离会影响监管和参与成本,距离越近,监管与参与成本越小。

4、自我强化效应。随着VC、PE机构集聚程度的提高和集聚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其外部效应和辐射效应更加显著,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使得集聚区内的VC、PE机构以及其他产业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加,而且对区域外的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该区域VC、PE机构的集聚。

由此可见,VC和PE投资机构的成本、交易成本、监管成本、信息不对称和风险都会随着距离被投资公司的距离的减少而减小。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在选址时往往会选择那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越大,所集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越多,那么落户在该区域的风险投资机构就越多,从而使得该区域风险资本的供给也越多。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已经形成了一个一定高科技实力的集群区,完全具备了VC和PE聚集的基础与条件。而区域内VC、PE机构集聚效应,使得区域内其它配套的金融服务机构接踵而至,使得这一产业集群区发展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区成为可能。伴随VC、PE机构的空间集聚可以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和溢出效应,这些效应进一步促使VC、PE机构的空间集聚,并在VC、PE机构集聚自我强化效应的作用下形成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通过金融的中介作用,将金融集群的影响力向外扩散,使得金融集群的影响力的地理范围不断延伸。这种影响力又反过来加强了中心区域的金融集群,这时的金融集群不仅包括了金融产业集群,而且还与区域甚至区域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集群还常常包括许多政府机构和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机构,如大学、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这样,以呼、包。鄂城市集群就成为金融资产定价中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金融信息集散中心和金融相关服务中心。

三、政府的政策推动是金融产业集聚的重要保证

第2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功是在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的框架中取得的。由此带来的困惑是,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为理解各国经济成功的两大维度,为何在中国的解释力如此大相径庭?笔者注意到,不少学者的研究是将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视为两条平行线索,并单线条地来理解它们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没有从两者相互关联的视角讨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脉络。事实上,财政与金融密不可分,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之间有个双向的互动机制,这种互动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资源的配置,最终关系到宏观经济绩效。考察196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金融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牺牲自己(金融压抑)承担着某些财政功能。此外,金融集权更成为控制财政分权负面效应的配套制度安排,并以此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因此,只有同财政分权结合起来,才能解释为何中田经济在金融改革缓慢的背景下能取得长足发展。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60多年来有过多次“放权――收权”的循环。但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考察得到的结论。梳理一下金融改革的历史,不难发现,金融改革也存在类似的周期循环,并且两者在时间上基本一致。当高度集权导致经济僵化停滞之时,中央政府就倾向于放权搞活,反之则收权整顿。这些调整大都出现在经济明显出现拐折之际,并最终改善了经济的长期表现。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收放的互动博弈和反复调整中,中国从财政集权、金融集权体制,逐渐形成了财政分权与金融集权的体制搭配。

在这种体制框架中,财政分权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提法,而金融集权则不是。所谓的“金融集权”是指,与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不同,中央政府在金融体制上维持着高度垄断和严格管制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价格管制、机构垄断和垂直管理等。金融集权与金融抑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垂直管理。

在“财政分权、金融集权”的体制下,中央政府一方面通过财政分权激励地方为经济增长而竞争,另一方面为限制地方竞争的金融杠杆及其引发的经济过热,在金融体制上维持相对集权以保留调控抓手。中国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巧妙而非常规的财政金融体制。

现行的财政金融体制是导致中国投资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体制性根源之一,这种体制既是以往改革成功的关键,又是导致目前诸多困境的原因。说起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提法正式列入五年规划已有15年,但总体实施效果并不佳,问题一部分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上。特别是当前的财政、金融体制没有转变,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是困难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只有作出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结构安排,同时在财政体制上加强改革力度,真正将投资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通过收入、支出总量以及结构安排,影响各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和决策,才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变。也就是说,财政金融体制的转变是经济转型的前提。

第3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摘要:在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领域,依据监管当局对投资资产组合类别和比率的限定程度,存在定量限制监管和“审慎人”规则监管两种基本监管模式。由于受到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投资管理人内控的完善程度、监管当局经验及法律渊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监管模式选择对一国企业年金的风险和收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这两种模式的选择一直都是企业年金监管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两种监管模式的含义和比较出发,通过对OECD国家企业年金监管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模式选择及发展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定量限制监管;“审慎人”规则监管;企业年金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3-0024-04

自从1875年第一个正式的企业年金计划由美国通运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为其雇员建立以来,企业年金在国外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与完善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模式。一般依据监管当局对投资资产组合类别和比率的限定程度,分为定量限制监管和“审慎人”规则监管两种基本监管模式。

一、定量限制监管和“审慎人”规则监管

定量限制监管就是对企业年金投资资产进行数量限制,一般对投资于高波动性资产和低流动性资产进行禁止性规定或比率限制。实行此模式主要是大陆法系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如智利、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这种监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监管机构独立性强,权力较大;(2)对基金投资比例有限制性的规定;(3)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4)实行最低收益原则;(5)限制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其中对于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的限制主要体现在: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即对企业年金投资于发起人的股票或债券进行限制,以防范发起人的破产风险或利益冲突现象;限定各种投资工具在投资组合总额中所占的最高比例或最低持有额(主要是政府债券),有些国家还对最低收益率做出了规定。

相比之下,“审慎人”规则的内涵则较为复杂,并有一定的法律渊源和演变过程。“审慎人”规则植根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信托法之中,是在以判例为基础的普通法中发展起来的。1830年的哈维德诉亚莫瑞判例开启了“审慎人”规则的先河,判决书中定义:受托人要诚实和细心,应该审慎的、细心的和有所谋略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关注他们基金的长期头寸以及投资资本的可追求收益和安全性,而不是考虑如何投机。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股票投资被认为风险太高而不适合任何审慎的受托人。其后,随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审慎行为的含义有了一定的改变和丰富。例如美国1974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中就特别明确养老金经理在投资决策时必须满足的审慎投资标准是计划的投资资产分散化。并且美国司法部在制定新的审慎投资人法律标准时也采取了弹性的标准:应将所有投资视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而不能在单个资产的基础上作判断。

可见,“审慎人”规则是与金融市场和投资理论密切相关的,并且具有动态特征。因此“审慎人”规则监管的主要特点包括:(1)突出基金管理者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义务和基金管理的透明度;(2)强调资产多样化,避免过于集中;(3)防止利益冲突,限制基金管理者进行自营业务;(4)鼓励竞争,防止基金管理者操纵市场和避免投资组合趋同;(5)有严格的法律约束为保障的,如美国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英国的《信托法》、《社会保障法》和《养老金计划规则》等等。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慎人”规则监管具有相当大程度的灵活性,衡量的是投资决策过程而非结果,是一种资本市场和金融理论发展的动态型自我监管,但同时对投资管理人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司法体系都有较高的要求,其核心在企业年金的内部治理上,而监管当局也对年金投资的内控方面有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二、两种监管模式比较

(一)定量限制监管和“审慎人”规则监管的区别

由于两种监管模式都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因此区别较大。在定量限制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独立性较强,一般都是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管。这种模式除要求投资管理人达到最低的审慎性监管要求外,还对基金的结构、运作和绩效等具体方面进行严格的限量监管:(1)要求成立专门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不允许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的投资经营,并对养老金管理公司实行严格的特许经营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和质量;(2)要求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只能从事与养老基金有关的投资经营和服务业务;(3)对基金管理公司提出严格的限量要求。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较晚、市场中介机构不发达、法律不够健全的国家。

“审慎人”规则监管的前提则是经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金融体制比较完善,并且基金管理机构也一定程度发展的国家。与定量限制监管的区别:(1)强调基金管理者对雇员的诚信义务和基金的透明管理;(2)要求资产多样化经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3)鼓励竞争,防止基金管理者操纵市场和避免投资组合趋同。在这种模式下,监管机构和基金理事会(或董事会)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运作,只是在有关当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出现问题时才介入,基金的监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立受托人,如基金托管人、外部审计师、精算师、法律顾问以及资产评估机构和新闻媒体等中介组织。

(二)通过OECD国家的实证研究比较“审慎人”法则与定量限制两种监管模式

表1中对比了9个OECD国家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模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采用“审慎人”监管模式的国家一般对国内资产和海外资产很少有定量限制,最为典型的是日本、荷兰、英国、美国这四个国家对国内和海外投资都没有定量限制。而采取定量限制的国家对国内资产的限制比较严格,对海外投资的限额是不超过养老基金资产的10%。

以OECD国家养老金投资组合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审慎人”监管模式的国家与采取定量限制监管模式的国家,其投资组合中的资产类别存在明显的差别。采取“审慎人”监管模式的国家对国内债券的投资明显少于采取定量限制的国家;而对国内股票的投资前者比后者明显高出许多;对国外资产的投资,“审慎人”监管的国家高于定量限制监管的国家。

从OECD国家养老基金资产平均收益率和风险方面来看,见表2,1967~1995年间,平均真实收益率最高的资产是国内和国外股票,其次是房地产、贷款、抵押贷款和国外债券,最低的是政府债券、抵押贷款和短期资产。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如股票、房地产、国外债券和公司债券;但低收益并不意味着低风险,如政府债券的收益仅为1.7%,而风险却高达16.8%,收益/风险为0.1,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

从1980~1995年OECD国家养老金投资组合的收益评估来看,见表3,采取“审慎人”监管模式的国家的平均真实收益率为7.8%,风险为9.5%,而采用定量监管模式的国家平均真实收益率为5.8%,风险为11.4%2。

对OECD国家养老金投资监管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1)采取“审慎人”监管模式的国家对资产类别有较少的限定,有些国家甚至没有这项要求;(2)虽然两种监管模式都对海外投资进行限制,但“审慎人”监管模式对限制的上限和币种的要求都放得比较宽;(3)从监管的结果来看,采取“审慎人”监管模式的国家的平均真实收益率明显高于采取定量限制监管模式的国家,而前者面临的风险反而低于后者。

三、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模式及发展趋势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养老基金运营体制的完善,许多国家对养老基金投资工具及比例的限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养老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海外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我国对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基本上遵循了定量限制的思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九条对投资工具比例和所有权集中都制定了详细的定量限制。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还规定了有条件和禁止性的交易。我国目前选择定量限制监管模式显然是同我国的宏观金融环境、监管能力和微观治理水平相吻合的。从各国选择监管模式的情况来看,监管方式均综合了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发达国家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复杂的监管体系为“审慎人”规则监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发展中国家在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经验的缺乏、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资本市场的高波动性、法律障碍等等条件的限制,都从各个方面回避了“审慎人”规则的使用,而制定较为严格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办法,也是我国的企业年金采取定量限制模式的缘由。

但是无论从监管实效、投资收益还是从演变趋势来看,“审慎人”规则都是较为完善的企业年金监管模式。因此,我国当前对于企业年金监管的限制应根据年金的规模和资产市场的深化而有计划有选择的放宽。企业年金监管部门应在定量限制监管的基础上逐步融入“审慎人”规则的理念,一方面,应通过信息披露推动投资管理人内控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完善,使其成为真正“诚实、勤勉”的审慎投资人;同时,应随时关注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进展以及企业年金的规模,放宽已有投资工具的投资限制,丰富企业年金的投资选择范围,可以参考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高投资股票、股票基金的比例,并随着QDII的完善和衍生工具的发展,放开国外资产和衍生工具的投资,为企业年金提供安全性和收益性的投资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2刘云龙傅安平《企业年金――模式探索与国际比较》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管理指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5李薇“企业年金浅探”《财会月刊》20055;

6于小东“澳大利亚的养老金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 20052;

7王延中“企业年金市场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 《中国金融》 20052;

8华蓉晖“行为金融研究对我国企业年金产品设计的启示” 《上海金融》 2005.10;

9.张春利“企业年金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商场现代化》 20053;

10.韩静雯“解读企业年金”《经营与管理》2005.09;

11.邓大松“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 《经济评论》 20055;

12.闻岳春“美国401K条款及对中国发展企业年金的借鉴” 《保险研究》 200510;

13.张晓洁“新形势下企业年金的经营和管理” 《北方经济》 20059;

14.汤艺娜“企业年金计划中政府监管的定位” 《特区经济》 20058;

15.李立宏“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商业现代化》 20059;

16.温春玲“有关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分析” 《财会研究》 20059;

17.李宏“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战略思考” 《价格月刊》 20058。

第4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 发展 经济

国际金融与一国的国内金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国内金融主要受一国金融法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国际金融则受到各个国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条例以及国际通用的惯例和通过各国协商制订的各种条约或协定的约束。由于各国的历史、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在对外经济、金融领域采取的方针政策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导致十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一、国际金融的定义

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譬如,国际收支必然产生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国际汇兑中的货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重大影响;国际收支的许多重要项目同国际信用和国际投资直接相关,等等。

二、当前国际金融发展趋势

1.“美国中心”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在金融危机中,美国大型投行与全能型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受到重创,今后美国金融体系的国家队是谁,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行业及其商业模式将如何变化,这些都关系着美国

国际金融中心模式在未来的走向。美国遭遇“储贷会危机”,最后以债券股权的大重组和机构的大并购,尽管目前美国各大金融中心的命运还取决于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的平衡、美元在全球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绝对控制地位、美式金融机构商业模式以及美联储未来宏观监控的角色等因素,但美联储将承担更多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监管职能,必将改变美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

2.欧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上升

自从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首席金融中心后,英国一直充当金融体系输出国的角色,并以此作为国家竞争软实力,这从同属英联邦体系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经验中可见一斑。就在次贷危机前,英国还以“原则监管”与美国的“规则监管”相竞争,以吸引更多公司到伦敦上

市。经历金融海啸后,伦敦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从当前及未来金融视角来看,欧洲坚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的确是符合历史趋势的举措,欧洲金融中心将成为全球最全面和最严格监管准则的输出地。

3.人民币地位上升催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的地位将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当美元取代英镑之时美国产生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当人民币取得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地位的时候,必将催生新的

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的人民币交易、结算网络形成过程中,上海将快速成为人民币新产品研发中心和清算交易的中心,香港将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纽约和伦敦等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在北美和欧洲的交易中心,世界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都会出现人民币交易的股票与债券等产品。在国际投资与贸易融资中,人民币在各交易中心的清算、交易、结算及其衍生品的拓展将形成新版图。

三、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发展的策略

1.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是金融并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金融并购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拥有为数众多的股份制金融企业,为适应竞争和发展的现实需要,股份制金融机构之间可以考虑通过自愿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重组股权结构,按照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进行金融并购。

2.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当前,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偏低。从整体对外开放格局看,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步伐远远快于我国金融机构走出海外的步伐;从海外机构的设置层次看,主要是分行和代表处;从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看,引进的外资机构和我国在海外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美相对少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在下一阶段的金融对外开放中,尝试进行较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一方面,鼓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在境外收购、兼并,改变目前我国的境外金融投资现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鼓励由国外大金融集团兼并收购我国境内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如果我们采取较为严格的分行(分公司)准入限制,相对宽松地给予外国金融机构以兼并、收购国内中小金融机构的便利。

3.大力开展金融管理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金融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技术设备的现代化,而且包括金融管理制度、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因此,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金融业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不断加大对金融业的科技投入,一是运用高科技开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利用高科技深化金融企业服务功能,提高单一营业机构的综合服务效率。此外,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搞好人才培养和储备,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技术和金融管理经验,根据客户需要和国际金融市场需求,积极参与开拓国际零售、批发和中间业务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形成并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4.发展投资银行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第5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投资学;互联网+;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F830.59;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投资学是金融工程专业一门基础课,是以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强的综合学科。从马科维茨的最优投资组合理论的开始产生了现资学。由于实体经济的不断冲击,现代经济社会已经逐渐转移到了金融经济行业。炒股、谈股和论股也已然成为国民日常生活中已屡见不鲜。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日趋强大,因此将投资学列为金融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成为必要[1]。

一、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投资学为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共54个学时,其中有包含12个学时实验课。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传统课堂教学属于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讲授,缺乏自主学习性。我国对于投资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专业教材书内容和难易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照我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优选教材。金融方面学科交叉性较强,对学生自身知识储备要求也非常高,所以也必须优化考评方式,从多层面培养和考核学生综合能力[1]。

二、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1.改进理论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是任何一门专业学科的基础,只有夯实基本知识的学习才能进入实践或是理论研究中去。因此,高校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必须注重理论教学工作。但从现行的教学情况看来,学生习惯于灌输性教学方式,以老师讲为主。但这种方法从效果来看不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性。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规划中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下,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针对诸如投资学这一类与时俱进的学科而言应该选用更为适合的教学方式。参与式和讨论式教学是目在各种关于创新性教学改革的研究中被广大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提到的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积极融入理论学习。在每一章节的学习中适当挑选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并以课前演讲或者讨论会的形式进行验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性安排都会是较好的学习形式。除了教材中安排的形式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平台收集相关信息。吉首大学位于湖南湘西地区,较沿海或其他各省二三线城市而言地理位置有明显劣势,加上本地区金融行业种类较少,在本地信息资源方面会有很大局限。针对客观现实应该鼓励学生多通过网络等平台收集与专业、行业相关的信息。在总理有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思想,在现行的投资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加入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库在相关教学网站点阅相关慕课和微课。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以慕课、微课的形式主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意学习的精神。

2.优选教材

现有的投资学教材主要是由国内一流大学投资学专业教授编著的教材,内容主要以投资理论学习、证券投资分析为主。其难度不一,有些教材轻理论重计算,而有些教材理论知识过多,对于投资学中设计到的数学知识出现篇幅过少。国外教材主要以博迪编著的投资学为主,该教材也是金融分析师的专业书教材,内容很详细,但结合学生自身基础和学时的限制考虑,也并非是一本极为合适的教材。金融类学科虽属于世界性学科,每个国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大同小异,但完全照搬国外教材也不符合我国投资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时在讲解时,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学生也无法透彻理解某些理论知识背景知识的深意。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选适合教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本地区发展动态,将各种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研究,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优质教材内容。除此之外,应该关注行业的动态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

投资学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多加强实践教学。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12个实验课时,但仅通过这12个课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强投资学的实践教学工作。可以通过模拟炒股大赛、假期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接触到金融行业,了解行业,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解学科培养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书本知识抽象化到实践学习具象化的转变[2]。

4.丰富考评方式

本科教学的考核方式是30%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的模式,但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丰富考评方式。比如,考核方式中加入讨论会论文、模拟炒股排名等各种方式对学习进行多方位的考察。这样,也可以转变学生态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基础。

三、结束语

投资学教学改革一项长期工作,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学好投资学已经是每一个人知识储备基础课。由于投资学是新开课程,所以在教学上还有很大的不足,作为任课老师也必须加强自身培养力度,通过以上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可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投资思维,达到新世纪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侯英.投资学教改探索[J].知识经济,2010(3):129-129.

[2]沈燕.《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8):39-41.

作者简介:向 茜(1988-),女,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

张 勇(1976-),男,湖南怀化人,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第6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e)、亚当·(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Gurley)和肖(EdwardShaw)1960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Hugh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W.Goldsmith)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其二,研究并揭示金融深化的内在路径和规律。这些规律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三,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特别强调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中的明显区别。

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建立了一个分析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重点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麦金农和肖放弃了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麦金农(1973)放弃了传统金融理论中货币与资本相互替代的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而是依靠内部融资;并且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比较著名的指标—M2/GDP(金融深化指标)。虽然这两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没有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讨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他们认识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因此人们依然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看作是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

其后Kapur(1976)和Galbis(1977)等仍以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更加严格的数学模型推导和论证补充建立了开放条件下的模型旨在证明和修补Mckinnon和Shaw的金融深化理论。

二、最新的理论进展

1.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关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相关文献很多,在这里不一一罗列,我们借用Pagano1993的简易框架,通过一个模型来概括地介绍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上的观点。正如Pagano的模型所揭示的一样稳定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写作:

式中g为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A为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s为私人储蓄率。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A),通过动员更多的储蓄(S)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性。Denizer、Iyigun和Owen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纳了KingandLevine(1993)提出的四项金融中介体发展指标,即LLY、BANK、PRIVATE、PRIVY。基于这些指标和所创建的模型,结合70多个国家的1956年~1998年的年度有关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所有金融发展指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呈负相关关系,且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说明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

第三,银行股票、市场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GreenwoodandJovanovic(1990)、Levine(1993)和GreenwoodandSmith(1997)在各自的模型中通过引入固定交易费用和固定交易成本,说明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出现,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实现。说明了金融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此外Santomero和Seater还从经济规模与资本市场规模资、本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出结论:全社会总资本的增加同样使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经济增长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促进了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第7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1.1 在省内率先正式开展了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为进一步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分担贷款风险,淮安市科技局推动出台了《淮安市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实施办法》。科技局与紫金保险和江苏银行合作,在省内率先开展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2012年11月6日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开展业务。

1.2 设立了淮安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

目前,全市设立了共16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池,其中,省、市各800万元。江苏银行在此基础上给予放大10倍对企业进行授信共1.6亿元。去年10月份我市正式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已为14家企业发放无抵押、基准利率科技贷款3800万元。

1.3 成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全市已成立两家科技小贷公司,目前,两家公司运行良好,2014年贷款余额近2.46亿元,其中科技贷款1.9亿元,占比为77%。另有3家小额科贷公司获批筹建,今年将正式运营。

1.4 积极为科技企业上市工作服务

积极争取省科技企业上市专项支持,嘉诚化工和辉煌太阳能两家企业获得专项资金120万元支持。重点支持列入市上市后备梯队培育的企业申报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为上市后备企业争取无偿资金1590万元。积极推动上市后备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有78家企业通过认定,获批数创历史新高,总数超200家。

2 淮安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2.1 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淮安市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构建的基础相对于苏南地区来说还比较薄弱。淮安这几年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但原始积累稍显不足,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规模比较小,虽然当前科技产业有集聚化发展趋势,实力不断增强,但金融产业的发达程度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会因为基础不坚实而缺乏稳定性。民间借款、风险投资等资金供给路径弥补了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上市融资路径的不足,但如果这些路径缺乏传统路径的支撑,其发展会受限,成为“空中楼阁”。金融产业的发达是各种金融便利和融资路径的整体发达,而非某些融资路径过度发展。因此,从战略上考虑,淮安市科技与金融结合需要从基本路径处夯实基础,从质和量上整合科技和金融资源。

2.2 全市层面统筹推进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淮安市科技金融工作统筹力度较大,但全市层面的统筹机制还需要继续完善。从政策配套看,现有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已经不少,但缺乏整合,还没有形成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系统支持政策。特别是部门政策之间,相互衔接度不够,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部分重点领域和环节缺乏政策支持,政策内容不完整。比如,对商业银行引导的专项政策不够,缺乏对民间资本的引导性措施等。

2.3 银行开展科技金融的积极性还比较欠缺

目前淮安市的银行体系,大型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银行一方面面临管理和考核上的制约,内部建立了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外部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则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都有明确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获得担保能力弱,使得?χ行∑笠敌糯?业务成本高、缺乏风险分担,普遍“不经济”。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型商业银行必然倾向于选择那些实力雄厚、单笔贷款数额大、放贷基本无风险的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客户,缺乏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的积极性。而受金融管制等原因,尽管淮安市引入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但大多数仍是大银行所设立,专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发育严重不足,对早期科技企业的服务很难到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服务体系无法解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由不同类型银行向不同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格局需加快建立。

3 推动淮安市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制定有关科技金融的相关制度法规

要尊重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客观规律,突破一些不利于淮安科技金融创新的政策性和制度性障碍,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科技贷款制度,制定《促进科技型企业融资细则》,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单独设立科技支行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健全创业投资制度,出台《创业风险投资法》,建立适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3.2 加强政府对科技金融的引导

政府作为科技金融体系特殊的参与者,同时担负着供给者、需求者与引导三个角色,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第一,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第二,政府需要具备鉴别真假科技企业的能力,有些科技企业在工作和经济活动的性质上其实跟传统制造业没有区别,依然处于价值链的底部,被锁定在组装、加工等低附加值的环节,对于这种陷于“低附加值陷阱”的科技企业,政府不应让其享受与其他科技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第三,政府要视市场情况来扮演相应的角色,当市场失灵严重,其他机构由于高风险不敢涉足时,政府应当挺身而出,弥补科技金融的资源空缺,直接向企业提供补贴或是免息、低息的贷款帮助科技企业走出困境,当科技企业的产品缺少销路时,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政府采购的名义进行支持,当风险投资过于狂热,市场投机情绪严重时,政府也要出手通过相关政府文件平抑市场情绪,防止金融泡沫的产生;第四,政府需要扶持建立市场化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专业性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等,这些专业化的机构在淮安的数量都不多,他们的存在对于提高科技金融的运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第五,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庞大的资源建立起本市科技企业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企业负责人的状态等进行动态更新,使银行及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比较好地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控制,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的发生,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3.3 加强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议淮安加强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设,引导相关机构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实际需求,集聚科技、金融中介服务资源,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对优质服务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省级层面建设一批科技金融示范服务中心,打造区域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使科技与金融更加紧密结合。

3.4 引导本地民营资本参与风险投资

引导本地的民营企业进行创业风险投资是一种双赢之举,既可以利用现有优势解决科技型企业所不擅长的人脉、市场等问题,加速科技型企业产业化的进程,又可以借助科技型企业的研发优势,实现企业自我内涵的提升。实际上民营资本参与创业风险投资扮演了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两个角色,这对于弥补当前淮安创业风险投资总量的不足,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一旦取得成功,则可能实现淮安市民营经济在本质方面的提升。

第8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FDI;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067-06

当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而金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部门,近年来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额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金融领域新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21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87.53亿美元,同比增长26.96%,占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10.59%。金融业不仅是国家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国民经济中最敏感的部门,它能够灵敏地反映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其利用外资对一国的发展乃至经济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金融业吸引外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在这些因素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对中国金融业更好地利用外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业利用FDI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近几年来,金融服务业利用FDI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些研究基于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寻求金融服务业吸引FDI的依据。虽然金融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与工业企业有所不同,但其理论发展仍是基于传统的投资理论,故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接着对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梳理,进而归纳出影响金融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1.传统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论认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都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性使得少数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而这些垄断优势既是确保其跨国生产有利可图的条件,又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是通过内部市场,而不是国际市场来实现中间产品交易的,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用公司行为来代替市场行为。其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产业特定因素、区位特定因素、国家特定因素和公司特定因素等。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了前人的成果,并将H―O理论中的区位优势考虑在内,认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三个基本假定,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投资国的区位优势。

2.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由于服务业在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服务部门的国内和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对服务业跨国生产和经营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其出发点是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服务部门适用性的讨论。通过对不同的传统理论观点在服务部门进行适用性检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过修正,是可以用来分析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

目前涉及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邓宁在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指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应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条件:(1)服务业所有权优势可以理解为企业得以满足当前或潜在顾客需求的能力,具体来讲,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质量、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技术和信息、人力资源和创新等。(2)服务业内部化优势是指服务业企业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防止外国竞争对手模仿,将其无形资产使用内部化而形成的特定优势。(3)服务业区位优势与其他优势不同,它是东道国所有的特定优势,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适应和利用这种优势。服务业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人口众多等;东道国的政治体制和政策法规灵活、优惠而形成的有利条件。

在这三种优势中,区位优势是邓宁特别强调的一个因素。有关研究也表明区位优势在服务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差别较大。由于服务业生产过程包括前台活动和后台活动两部分,因此服务业直接投资可视为对两部分直接投资的总和。而服务前台活动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区别于制造业,服务后台活动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又与制造业相同。据此, 可以把东道国服务业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分为一般区位优势和特殊区位优势两大类。一般区位优势是指对于服务业直接投资和制造业直接投资都具有吸引力的区位条件。特殊区位优势是指对于服务业直接投资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特定区位条件。

根据上述对服务业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可将影响金融服务业利用直接投资的因素概括为:

(1)东道国的国内市场规模:GDP。

(2)东道国的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

(3)贸易成本: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对某一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

(4)比较优势:劳动力的成本。

(5)人力资本:劳动力教育水平。

(6)东道国的政府政策。

二、中国金融业利用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由于金融业利用外资数据统计时间较短,因此,在对中国金融业利用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时,我们运用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分别进行研究。

1.统计分析

由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金融服务业职工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

和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是逐年增长和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这些要素的增长,我国金融服务业所利用的FDI也在迅速增加。也就是说,我国的市场规模、金融服务业的职工学历水平和贸易依存度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利用FDI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表2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政府制定了很多促进金融服务业开放和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并且大力推动了金融服务业FDI的流入。2001年,我国金融服务业利用的FDI为35.3百万美元;入世后,到2002年,这一值达到106.7百万美元,增长了近2倍;并且随着我国入世所做的承诺和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开放,我国金融业FDI的流入更加迅速,2006年我国金融服务业实际利用的外资额为293.7百万美元(见表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激励政策和金融业的开放度确实提高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引资水平。

以上统计分析的结果与本文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影响我国金融服务业利用FDI的因素。至于这些因素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利用FDI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将通过下面的计量分析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2.计量分析

(1)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因变量(FDI):中国金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自变量:①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规模(MARK)。诸多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国内市场规模直接的联系非常紧密。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反映市场规模的指标。②基础建设状况(INFRAS)。完善的基础建设对于吸引外商进行直接投资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用金融业基本建设投资来考察基础设施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③劳动力成本(SALARY)。通常认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在于较低的工资水平,为验证这一点是否适用于金融服务业外资,我们用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作为金融服务业劳动力成本的代表性指标。④人力资本(HC)。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尤其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本文选取了金融业职工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作为研究变量。⑤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程度(OPEN)。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指标通常是该国的国际贸易水平。本文用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贸易依存度来大体反映其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额/GDP)。⑥政策变量(D)。Dt为中国的政策变量,取Dt=0,t<2002;Dt=1,t≥2002。

我们可选取样本区间为1998―2007年。数据由1998―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中国金融年鉴》整理而得。

研究模型如下:

FDI=f(MARK,INFRAS,SALARY,HC,OPEN,D)

++ ++ +

(公式下的正负号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影响)

在对模型进行拟合时,为了消除回归方程误差项的异方差性,自变量和因变量均采用其自然对数形式(政策变量除外):

lnFDI=α0lnMARK+α1lnINFRAS+α2lnSALARY+α3lnHC+α4lnOPEN+α5D+ζ

(2)模型回归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表3各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知,各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以下模型拟合过程中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理分析。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非平稳性,本文用协整检验验证各自变量与因变量FDI的关系。而协整检验需要非稳定时间序列同阶协整,因此作者先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对模型中的六个变量原序列与一阶差分作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变量lnFDI、lnMARK、lnINFRAS、lnSALARY、lnHC、lnOPEN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序列,满足协整条件。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一元回归拟合优度的高低,我们依次引进各自变量对因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顺序为:D、OPEN、MARK、SALARY、HC、INFRAS,最后的拟合方程为:

由表6的检验结果我们得出: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开放程度、政府的激励政策和人力资本确实是影响金融服务业利用FDI的重要因素,它们都推动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引资水平的提高。

3.实证结果分析

(1)回归结果显示,投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FDI与我国几年来对金融服务业的激励政策、金融市场的市场规模、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呈正的相关关系,与金融业劳动力成本呈负的相关关系,这与我们前面的理论和统计分析是一致的。

(2)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对于其引资规模的贡献很大,市场规模扩大10%,金融服务业FDI将增加37.35%。外资进入中国,更多的是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时,我国市场规模的提高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增加我国金融服务业自身对外资的需求。因而,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外资就会大量的涌入。但是10多年来,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动很小,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3) 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度也是影响外资进入金融领域的重要因素,其开放度提高10%,金融服务业利用FDI就会增加20.75%。回归结果表明,金融服务领域开放程度低是造成我国金融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的重要原因。今后,随着入世承诺的具体实施,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引资规模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我国政府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同样对其引资产生了重要的正面影响。

(4) 回归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引资规模与我国的人力资本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但是二者的相关性不太强。这说明我国金融业职工的学历水平对金融服务业FDI的流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说明,中国金融业仍然是粗放式经营,对人才要求不高。

(5)我国金融服务业利用FDI与我国的基础建设状况也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同样其相关性也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业不像制造业那样对交通等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反而对网络等软件设施更为依赖,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软件建设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对金融业FDI的流入起到其应有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可知,我国金融服务业利用FDI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引资规模,我们建议:

1.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促进金融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市场规模对金融业利用FDI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国应该继续发展经济,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同时为提高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我国还应该促进金融产业结构升级。在此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和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动力,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主线。我国应通过规定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鼓励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金融结构转换的能力、速度与效率,进而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产业结构的升级。

2.加强政府对金融服务业的激励政策,提高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度

我国应遵循WTO倡导的贸易、服务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继续推动金融服务的开放与发展;应当负责任地遵守加入WTO的基本承诺,在减让表的范围内维持对外资金融机构必要的审慎准入限制,在减让表范围外的金融领域,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应当与中资机构一样,体现国民待遇原则。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业还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还不足,现阶段还不具备应对金融服务业对外全面开放的能力。因此,政府还应该在WTO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相关的政策保护本国的金融机构以维护金融安全。

3.加大金融科教投入和金融人才培养力度

理论分析表明,国际金融服务领域对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很高,金融人才将是未来金融服务领域竞争的焦点。但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低,服务价格偏高,竞争力弱。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行金融人才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鼓励和督促员工不断进行观念和知识更新,培育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优化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以使我国金融服务机构在与外资机构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4.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设施。发达国家大都有支持金融发展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相比之下,我国的金融业基本建设投资还不足,尤其是通讯网络等软件方面还很薄弱。因此我国必须为金融服务产业建设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大对金融服务业软件设施方面的建设与投资,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金融行业。

参考文献:

[1] 卢进勇,虞和军,朱唏颜.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41-152.

[2] 约翰•邓宁.对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一些实证检验[J].国际商业研究,1980,(11).

[3] 杨春妮.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 中国区位比较优势的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2007,(3).

[4] 方慧.中印利用FDI的比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6,(1).

[5] 罗静.浅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叶春明,黄满盈.结构、创新与效率――中国金融服务开放的现状与趋势[J].国际贸易,2006,(7).

[7] Allen N.Berger,Robert De Young&Gregory F.Udell.Efficiency Barriers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7):117-130.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ing FDI in China's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FANG Hui,LI Jian-ping;ZHANG Bei-b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handong 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post-WTO era and the accelerating of 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the study of FDI in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and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becomes more and more urgent.Throug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scale of China's financial service market, trade dependence, the states of infrastructure, human capital and incentive polici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DI i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The labor costs of China's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and its level of using FDI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policy and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第9篇: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有些新生的经济业务不能适应我国旧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分类的定义,所以我国把原来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类别,引入了金融资产的概念。新会计准则按取得时的意图又把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四大类金融资产。并且规定这类资产按一种新的计量方式核算,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目前我国采用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金融资产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但是,由于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金融资产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核算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就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从这方面进行讨论:

一、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核算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第22号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分类密切相关,按如下原则进行: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按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计量;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期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应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按成本计量。从上以规定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准则还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初始分类一经确定,不得变更,这就要求企业在取得金融资产时一定能够非常明确所取得的这项金融资产是以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这两类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区别。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成本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影响企业当期的损益,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则计入投资成本,期末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后续计量时这两类金融资产虽然都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差额的账务处理却完全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中形成的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在企业当期的损益;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中形成的公允价值差额却计入“资本公积”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由些可见,如果企业在取得这两类金融资产时,不能准确的进行分类,则在以后的账务处理上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关键的问题是这两类资产以后的核算中是不允许进行重分类的。

对于这两类资产如何分类,新准则规定是按取得时的意图或直接指定的方式作为分类标准的,这样人的主观性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有很高的业务分析能力和职业道德,否则很容易造成分类的随意性和故意隐瞒事实的情况。

由于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也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所以这就会发生在经营过种对某些资产或权益使用意图的改变,而这两类资产一经分类后是不可以进行重分类的,这就对企业的报表产生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这类资产占比例较大的证券行业的企业,就会使企业的报表失去了可参考价值。

二、目前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细化会计准则,使金融资产的分类核算更加具体化

现在规定的对于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比较笼统,很容易被企业用来操纵利润。如果有非常具体的标准和方法,使企业在分类进行核算时能有据可依,这样就可以避免判断类型时的随意性了。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在以公允价值计量核算下,人的主观判断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公允价值的获得和金融资产的分类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所以要会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提高对复杂业务的判断能力。

(三)引入或有收益的观念

或有收益就如同企业的“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一样,并不是企业现在的收益,而是企业在未来有可能确认的收益,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后续计量中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差额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等真正实现这项利润时,再从“资本公积”转入到企业的损益,如果把这类的业务计入到或有收益里,就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现在和将来综合的收益水平,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也可以避免有些企业粉饰报表。

(四)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都不成熟且制度设计不完善,所以我们要积极创建适合公允价值运行的市场环境,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公允价值的获得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3]尹厦楠.公允价值运用及财务报告的影响 《财会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