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第1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既然物理实验方法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并能应用自如呢?首先我们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验方法有所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控制变量法:为了研究物理量与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

(2)等效替代法: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时,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转换法: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4)类比法: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往往可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

(5)图像法: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6)理想化方法: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7)对比法:“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探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比较事物间的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

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运用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来谈谈怎样进行探究实验方法的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作为教师,你首先要明确该实验用哪种实验方法最合适,也就是说先要确定实验方法。这就要求你对各种实验方法都要有深入的认识,并有所研究。 二、在实验问题的提出时就开始渗透实验方法的思想,并让学生联系实验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寻找,并确定实验的变量。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当我们换用不同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那样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灯泡的亮度不一样?”来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有温度,从而确定该实验的变量。

三、确定变量后,要引导学生用怎样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该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四个实验的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变量与电阻的关系?怎样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要研究每个变量与电阻的关系,就必须在每次实验中控制另外的变量保持不变。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提出实验要使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接着教师要把控制变量的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之后的实验方法的教学作好准备。

四、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后,但是对该实验方法还处在认识阶段,还没有理解,更难说得上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来运用这种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在该实验设计中,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准备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的金属导线。那么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选用那些金属导线进行实验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又可以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更深的认识。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实验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选用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的导线来进行实验。

第2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一、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就是把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只让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都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涉及这种方法的内容较多。例如,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实验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在教材中还有:(1)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3)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5)研究电流做功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转换法

从效果相当的角度,借助于力、热、光、电、机械等方法之间的转换,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现象或问题,实现可观察、易观察或观察效果明显的目的。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例如,微小压强计是把压强的变化转换为连通器中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变化;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以及盒式气压计等,都是把电学量、力学量转换为指针的偏转来进行观察的。

三、等效替代法

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条件或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效果、结论不变。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用一个化繁为简的替代思路,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得到解决。例如,曹冲称象的方法,把不可分割的大象,用可以加减变化的石块来替代,大象重就等于等效时(同船同水印)船中石块总重;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是:大气压强等于它支持的水银柱的压强,计算出水银柱的压强就知道了当时的大气压强。用等效替代法使托里拆利成为最早测出大气压强的科学家。这种方法在教材中还有一些:(1)平面镜成像实验。(2)引入“合力”概念的实验。(3)“捞铁牛”的故事中,铁牛替代船中扔出的部分沙子。(4)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等效电阻。(5)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四、类比法

类比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理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建立概念时常用这种方法。例如,用水流类比电流、水压类比电压。这种方法教材中还有:(1)以运动快慢(速度)类比做功快慢(功率)。(2)用水波类比电磁波。(3)液体压强类比大气压强。(4)用水流做功类比电流做功。

五、理想模型法

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研究方法。把研究对象具有的特征理想化,突出研究对象主要特征或某些方面特征,忽略其他方面特征或次要特征。目的在于集中研究对象某些方面本质特征或运动规律。例如,光线、力的图示、电路图、手摇发电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条件等。

六、比较法

通过对实验条件、过程、现象、结论等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初中物理的常用方法,凡是观察或实验,都要用比较法。例如,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用重力相同的铅盒与铅团作比较;研究物体吸热本领时,用形状相同的黑白物体作比较。

第3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 当堂实验 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問题。有初步的提出問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問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問题。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提出及内涵

所谓探究,就是在一些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考究未知。在物理教学中,就是根据一些现象和事实,去寻求引起这些现象和事实的规律性的东西。新课标和教材都非常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设计了小探究,共19个,还设计了14个大探究,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规律。学生愿意做也有可能完成探究实验。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学生智力好,善于发现問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看到什么都很快能掌握操作要领,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内容他就说出来,能正确表达一个过程和现象。怎样能更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問优势互补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互有专长。遇到有探究的内容,利用小组成员的不同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小组都能顺利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每个学生的脑、手、眼、口都充分被调动,通过学习其他组员的长处,使不同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当堂实验”就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探究实验都放在课堂上进行,能让学生亲自做的老师不做,真正把探究作为学习的重要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二、“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教学的操作方法

1、巧妙分组。在每学年刚开学时,先对每个学生都要认真的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特长。看看那些学生脑子灵活,那些学生好摆弄小东西,那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好,都要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学生問的相处的人际关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以3—5人为宜,太少有些实验不能进行,太多则有些实验不能让每个人都动手,有些人不能参与,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分好组后要明确小组成员要互助,合作,要共同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团结意识、集体意识。

2、恰当选择探究内容。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都可作为当堂实验探究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实验的内容。例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测量一些基本物理量,会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那么就应该当堂实验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相关仪器的使用和选择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相关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例如,八年级刚开始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学生第一次在实验中用温度计,将不同的温度计拿进课堂,过教学边实验,学生测量不同的水的温度,很快就掌握了温度计的选择和使用,为以后的测量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当堂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对照不同的电路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探究时,增加了“两表”的使用次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2)课本上安排的小探究全部当堂完成,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小探究实验和教材上的做一做,可以改为当堂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当堂实验教学。再如,凸透镜成像的探究,由于放大镜焦距短,便于观察,都可以让小组合作当堂实验。还可以将教材上的部分大探究改为小探究。如探究物质的密度、探究凸透镜成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机械的机械效率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研究。

第4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物理学科教学与一般的学科不同,不只要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物理教学中还有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实验教学中探求出物理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式,分别是实验教学法、理论教学法与习题教学法。首先,是理论教学法。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物理的理论教学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使学生明白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与要点,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的初始阶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物理教学要更加注重走向生活化,理论知识的讲解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注重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相关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这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来说,理论知识一般包括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物理的概念与规律共同形成了物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生活经验创设物理学习的情境,从而不断感受物理知识,引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其次,在实验教学法中,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的实验一般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与课外实验,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物理的教学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实验方式就是演示实验。具体来说,演示实验就是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感性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实验设备、实验资料都要确保万无一失,实验效果要更加清晰明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学生的自主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实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最后,是习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习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有利于教师获得学生学习反馈,在教师讲解清楚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后,习题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各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与优化能促进教学工作,在上文中我叙述了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下面将具体来谈谈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优化,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理论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的优化。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学习更加有效率,因此,若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就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做实验,大胆质疑提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具有创新性。其次,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习题教学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物理知识与物理概念,习题教学则是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含义,理论教学是为习题教学奠定知识的基础,习题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讲解一部分知识后,就要让学生做习题,对这些知识加以充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从本质来讲,每个物理问题都是一个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除了这些学习方法,还要不断采取其他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与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由于新课标要求:初中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近年的中考考题也突显出对物理课程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更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思维,以下将结合近几年中考考题从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来进行谈论。

一、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理思维是大脑对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物理思维的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网络和有机整体。在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物理事物立体的、完整的认识。物理思维能力大致分为形象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演绎归纳思维等。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发展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具体、有用的知识网络,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自主、发散、创新学习和学以致用打下很好的基础。中考开放性试题是指素材来源于生活,没有固定答案或结论不唯一的题目,解题方法多样但基本方法跟原理不变的题目。通过求解这一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中考开放性试题与物理思维能力的关系

近年来,物理中考试题在注重对学生“双基”能力考查的同时,开始关注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最典型的是在常考题型中设置了开放性试题,而且物理开放性试题在中考中的分量也在逐年增加。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贴近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检测,考查内容突显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倡导学生学以致用和强化为科技服务的意识。这类试题充分考查学生掌握和联系知识的本质,考查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考虑到二者的关系,主动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设计教学时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索和探究物理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下题:

实例一:(2012·福州)透明玻璃杯中装有三种液体和四个实心固体,静止时如图所示,它们的密度如右表所示.其中固体C和液体2分别是( )

A.塑料、水B.塑料、菜油

C.橡皮、水D.橡皮、蜂蜜

这就是中考试题中一道很典型的条件开放试题,所给的物质不是课本内的常见物质,而是生活中见到的物质,却考查了学生如何将课本知识中的密度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考查了学生密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更深层次地考查了密度对物体浮沉情况的影响,同时,这道题目也考查了学生搜集题目信息和处理问题的演绎归纳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改后的物理课特别强调课堂里的师生互动性、课堂趣味性、学习形式多样性、教学方法创造性,强调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程度和热情,强调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总结和进步。课改后的中考试题也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内容上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更有效促使学生发挥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和创新实验的能力,物理教学也因此更具体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更有助于老师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去适应考试题目开放性的变动。

三、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中考考题努力从多角度考察学生的能力,如活学活用能力、演绎归纳知识、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得依托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淀的过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积累,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谈几点认识。

1.掌握基础知识是支点。

基础学习,是为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作必要铺垫。基础学习法具体如下:“三个基础”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为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实验方法;“一个独立”是要求大家在平时养成习惯独立思考;“一个图”即要求大家注重对知识结构图的搭建,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结;“一条路”即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做不同题目的清晰的解题思路,注意逻辑性。

近几年中考,除了考查基础概念、定义和实验结果等之外,考题也对学生熟悉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例二:(2012·福州)果汁也能做电池,先向杯中倒人芭乐汁,再把分别接有导线的铜棒和铝棒插入芭乐汁中,作为电池的正负极,如图所示,一个芭乐电池就做成了.那么芭乐电池的正极是铜棒还是铝棒呢?给你电流表、电压表、低压发光二极管、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选择其中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这道题的解答方法如图所示,可以用三种方法来检测,是一道设计和制作类的考题,考察的对象很清楚,就是学生的对电压表、电流表、半导体基本使用和特点的掌握,而检测的物质却是生活中的果汁,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电学常见的三个基本仪器,通过电学中最简单的电路中电流方向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考查了学生常见仪器的基本使用的掌握情况,这是一道结论开放的试题,要解决好这道题首先要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半导体这三个实验器材的使用,并要掌握简易电路图和最基本电路的实验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多实践,亲自体验进而掌握实验的步骤和难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演绎和归纳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和学生处理新问题的发散和创新思维能力做铺垫。

2.学生自主实验是要点。

很多考题都是在学生熟悉的实验中去考察实验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多次实验减少误差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在相关的实验课中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办法,促使学生在观察和亲自动手体验的基础上掌握。因而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和全面分析实验报告,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大胆放手让学生从趣味的实验中去失败、去发现、去理解。

以下是常用的实验课步骤的分析图,在此建议“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和“归纳总结”环节老师要加强注重实验方法的培养,实验过程不是强调结果而是要注重实验原理和控制变量法等方法的灌输,只有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举一反三去解决相类似的问题,其中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内外的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而“正确的猜想”可与学生共同探讨,适当留给学生思考、创新的空间。

实例三:(2011宿迁)电阻触摸屏在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等设备上已普遍使用,当手指在触摸屏表面施以一定的压力时,触摸屏通过分别识别触摸点的水平与竖直位置,从而确定触摸的位置。

(1)其工作原理利用了在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就越的______规律。

(2)以竖直方向为例,触摸屏相当于一根电阻丝,触摸时,触摸点P将电阻丝分为上下两部分,设上部分电阻为R1,下部分电阻为R2,结构可等效为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触摸点在竖直方向移动时,若测R2两端电压增大,则可知R2阻值 ,触摸点P到屏下端的距离 (以上两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这是一道紧密联系生活的试题,是现在新科技电脑使用的触摸屏,虽然给的是新的物理情境,但分析的方法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用到的方法,第(1)问题其工作原理和第(2)问题中的触摸点P到屏下端的距离的分析都应用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应用的物理知识是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串联电路中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相关知识,本道实验题即考查了现今的科技成果,又解开了前沿科技的神秘面纱,同时又有效的考察学生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因而对老师的教学要求也更高,除了讲解知识外,还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以生活实例自主扩充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增强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学以致用是宗旨。

物理学科的教学宗旨是学以致用。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教学小课堂知识与社会大课堂的知识有机融合。近年的物理考题新颖之处在于,特别注重将物理知识和前沿科技、新科技成果、新形势等结合,真正检测学生的综合性物理能力。

例四:(2012福州)石墨烯又称单层墨.最近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由多层石墨烯制成的交替散热通道,解决了在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半导体材料散热的难题.这利用的是石墨烯的( )

A.熔点高B.硬度大C.导电性强D.导热性好

这是一道关心最前沿科技发展的一道较简单的基础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是书本上的有关材料的知识点,虽然情境是新的,但考查的却是书本的材料知识点,解题时只要从题目中给出的材料的特性入手就能将问题解决清楚。

物理学科和科技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服务科技、生活、军事等意识,还要注意在相关的章节知识讲解中巧妙地渗透前沿科技成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结合“科技新发现”、“科技新发明”、“科技新成就”和“环保发明”、“节能减排”等热点话题来拓展物理教学内容,并在这样大物理的教学背景下适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归纳思维、目标思维和联想创新思维能力。

第6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一、正确认识边学边实验教学方法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讲授、一边指导学生做有关的实验,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活动的教学方法一般叫边学边实验方法,它可以为学生创造物理坏境,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几年来,我们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则既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们又发现在学生分组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实验中常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现象;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培养实验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教师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边指导学生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上好边学边实验物理课,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1、要备好教案。一般应从多方面准备边学边实验课的内容。

2、教师演示实验,经过适当改进后,可由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课本上是三个演示实验,笔者将其改成边学边实验后,在备课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置:

A器材的选择:课本上以镍铬合金丝作为实验导体,笔者将其换为HB型的铅笔芯。这样取材方便且应用灵活,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

B方案的设计:在将这个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后,笔者是从如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的:

(1)寻找研究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并提示学生与车流、人流通过道路的现象相比较,学生经过猜想,归纳出三个主要因素后,继续提问:要弄清每一个因素与电阻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学生经过逐步引导,学会了“控制变量法”这一常用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确定具体步骤:在实验器材上,笔者设置问题:只提供两支长短、粗细均相同的HB型铅笔芯,如何研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各对电阻的影响?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了诸如小刀削铅笔芯、移动鳄鱼夹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笔芯的长短等方法,最终学生自己肯定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即将两支铅笔芯分别串、并联,就可以明显地改变导体的长短和粗细了。经过如此处理,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实验也就自然而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课本上的小实验及实验习题。例如,用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和一个塑料片,可进行液体产生向上压强的实验。另外,不透明物体的后面的影子;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等等,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虽然实验性的居多,但有的也可以改为探索性的边学边实验。这样,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就掌握了基本仪器操作方法,到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

5、 要备好仪器。教师应先用学生实验仪器做一遍,以了解仪器的性能、规格,估计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6、要备好学生。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应心中有数。

三、对现行实验教学结构体系作些调整

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较多地采用了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对现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结构体系也作了如下的调整:

1、将下列学生分组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用温度计测温度;观察水的沸腾;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杠杆平衡条件;连接串、并联电路;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2、将下列演示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测曲线长度;测一张纸的厚度;测汽水瓶的容积;蒸发致冷;碘的升华和凝华;磁化;摩擦起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簧秤的正确使用;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二力平衡的条件;惯性现象;称重法测浮力;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折射与视深度;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串、并电路电阻的特点。

3、将下列小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不透明物体后面有影子;小孔成象;用二力平衡知识找物体的重心;利用弹簧秤;水测固体及液体的密度;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弯折细金属丝)。

第7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包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关资料的搜集及实验操作、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对物理现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中正确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讲“速度”概念时,针对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的现状,我设置了以下的情境:

1.同时开始运动的步行者和骑车者,我们如何去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2.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去比较参赛者的快慢?

3.百米短跑运动员和奥运长跑运动员,我们又如何判断他们之间的快慢?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师生汇总大家自主探讨的结果,逐步引出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 、“时间”,从而得出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二、在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

物理规律和定律是前人在无数次的反复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图景,借助物理事实,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还原物理规律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介绍:经历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笛卡尔的完善,牛顿的“总结补充”,最终才形成了牛顿第一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将每一步细化、放大,给学生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现象逐步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又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师生一步步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得出必须控制变量,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事实证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更能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喜悦和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

事实证明,要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理清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这样,学生知识的掌握才是鲜活的、有生机的.在物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能将题目做出来,但对物理过程或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却说不出子丑寅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暴露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感悟,不断总结.

例如,1个瓶子能盛1kg的酒精,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水?对此题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装多少千克水,需知道瓶子的容积.由瓶子能盛1kg酒精和酒精的密度可知酒精的体积,而酒精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即水的体积.这样,教师借助典型例题的分析,将问题的思路及思考的过程充分暴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开展自主学习

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由探索获取的知识最深刻、最难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自学活动,让他们阅读、思考、相互讨论、主动发现知识并理解知识.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认同感,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我提问:怎样测量导体的电阻?立马就有学生说根据欧姆定律R=U/I,只需知道R两端电压及通过的电流,就能测量出导体的电阻.教师对这些同学给予了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这种方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只能测得一次电流、电压值,得出的电阻值误差较大,因而需要进行改进.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此时,学生对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自然了然于心.

第8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 实验探究 组织形式 实际情况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在逐步适应认知发展规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近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整合与拓展等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实验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一、演示探究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创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结果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然后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小的学生来拉,他们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还不小,给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一般的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也无大差异。在进行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或是实验难度大,仪器精密,要求很高,或是具有危险的,有毒的一些操作,学生不能够直接来操作实验,这时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察者(也可让学生上台演示)。教师不但要事先准备,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而且要确保实验成功,对学生进行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的训练与培养。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分组探究实验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目前物理教学倡导的实验组织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最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独创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关系上,应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主,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另外,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增强自信,树立信心。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猜想,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过程,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过多“干涉”学生,但要同实验室工作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周密安排,同时各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实验时作好分工,使得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学校也要从多方面予以支持和关心,如时间上的自由度(有时一节课不能把一个探究实验完成,同时又不能中断实验),也要有一定资金的投入添置各种实验器材。

三、现场探究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涉及生活生产设备和仪器,一般中学也不可能把一些大型机械买回,有些也无法买,如发电站等。这种情况下就让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学校进行室外现场探究活动,如杠杆的教学、测学生爬楼功率的教学,与其在教室内演示,还不如干脆到室外体验影响爬楼功率的因素,比室内演示有效得多(本人已多次实践和对比教学,效果明显)。再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实验室探究得到规律,大家常做,但若在舞蹈房内,让学生站在大平面前观察或相互观察自己或他人的像,虽说不能动手,但亲身得到体验,效果良好。十字路口红绿灯的电路连接等教学内容,我认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

这种形式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无需花费过多的经济,但要与有关单位做好联系,联系参观内容和场所,有时还要配上适当的解释、解说等,保证参观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应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和作用,学生要观察、参观,没有危险时可以动手体验。

四、家庭探究实验

家庭探究实验的形式一般是在课后,在教师的要求下,利用家庭中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探究实验,课题要求比较简单,器材能够容易找到,观察现象比较明显,活动过程中一般没有危险,学生个体独立或在家长指导下能完成探究实践活动。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观察冰的溶解、模拟安装家庭照明电器,等等。该类型实验无需做过多的准备工作,但事后应让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或交流心得体会,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或探究的主动性和一定的探究能力。

五、兴趣小组的小组式探究

第9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艺术

1课有趣,吸引学生的注重力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假如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照本宣科,这种生硬呆板的授课,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厌倦疲惫。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的爱好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应想方设法用趣味性的引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使学生在新课之始,就感到所学内容的有趣味、有意思。而物理课题的引入往往把演示实验作为引子。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在“惯性、惯性定律”教学中,装满水的杯子,当水杯忽然向左运动,杯内的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杯内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前认真演示,请同学回答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物理学史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物理学家及其思想工作、方法,来增强物理教学的魅力;而讲述一些趣味小的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引起学生爱好。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们可以讲一下伽利略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错误,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等,既展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2设计悬念,激发求知欲

悬念是触发兴趣的情境之一。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是老帅常用来设计导人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发”、“令人深思”。物理课中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与物理学科内容密切联系的小实验,及生活中常见的但学生又一时无法解释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纸盒为何能烧开水?旧日光灯管两端为阿会发黑?小鸟为何能像炮弹一样撞毁飞机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逐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但悬念可设立过多,不然就形成厂多中心,必然分散情趣,反而达不到预定效果。

3设计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

物理探究实验得实质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对于已经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无真正的了解,通常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包括形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制作对测量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实验分析解释。评估和交流等,教师只做组织引导。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对教材只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做完全形式化地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物理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拿出俩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有把握的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物质的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另一种更隐蔽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中去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大家看看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但是,你们看看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特征?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最佳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而且不同物质其比值是不同的。这时就找出来物质隐藏的这个特征一密度。(密度一质量/体积)。并且其比值的大小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概念创设情境,并且让学生大胆猜想,教师的大胆启发引导,丝丝入扣让,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生会充满乐趣,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会因为探究成功尝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物理这门科学产生极大的兴趣。物理教学也就达到了预设高效的目的。

4注重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