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建筑工程专业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专业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专业学

第1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下面就实习与理论知识结合及得到的收获做一些总结

一、(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二、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他们的作用是保证房屋在正常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有一些自由伸缩,以防止墙体开裂,结构破坏。而后浇带是在高层建筑中来代替变形缝的做法。其做法是每30米到40米留一道缝宽为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缝隙暂时不浇注混凝土。缝中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等荷载差不多稳定时,一般是结构封顶两个月后再浇注混凝土。后浇带都是用于建筑长度大于50米的建筑。而当建筑长度小于50米时并且是框架结构,这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一定的刚度,就的设置单元墙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刚度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如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等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都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就是“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对此有专门规定。伸缩缝在基础可不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现在多用3缝合一只有沉降缝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多用沉降缝来代替其他缝来使用。

三、梁: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两端固定梁、连续梁。

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

门窗过梁

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

常用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

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

圈梁: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而在砌体顶部或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构造封闭梁(非承重梁)。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墙厚,在寒冷地区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后2/3,高度不小于120mm,常见的有180mm和240mm。

在非抗震设防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不得影响。

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通过这一次认识实习,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参观,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体会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工作特点,熟悉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各种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实习中,我发觉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此外,通过实习,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建筑施工的理性认识

实习感受

第2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实践学习

引言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优秀的就业前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报考率较高,成为热门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造价员的市场需求很大,但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在提升,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学生必须通过实践学习以巩固专业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然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做出改进及创新,促使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一、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忽略实践教学

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过于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而工程造价专业通常以数字及计算方法作为学习主线,如不进行有效的实践,学生毕业时也只能如同“纸上谈兵”一般,没有专业化的职业技能,从而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此外,工程造价专业所学知识略微枯燥,如若没有实践类课程,学生将会逐渐对本专业知识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实效性,学习成果不够显著,学生亦无法得到多样化发展,从而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实践与理论脱节

部分院校开设了实践课程,但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无法衔接。比如,理论知识讲述工程进度拨款的算法,而相应的实践课程选择建筑工程管理。学生无法利用实践来巩固自身所学,且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亦无法适应不够了解的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基本为零。此外,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过于程序化,教师没有真正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且学生学习自主性较低,未能自主进行实践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亦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毕业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专业度较低

教师是否专业代表实践课程的是否有效,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院校的教师专业度较低。虽然开设较为丰富的实践课程,且分设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但实践类教师所拥有的工程造价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在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无法给予准确的答案,有时为了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部分教师会含糊其辞,甚至拒绝学生询问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求知欲会大大降低,从而制约着学生的专业化发展。

(四)没有明确实践目标

部分院校设计的实践课程丰富多彩,但缺少明确的实践目标。实践课程设立较为分散,包含领域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接受针对性教学。导致学生所学不适用于工程造价专业。实践目标因此显得不够明确。此外,部分院校的课程设计较为普通,没有展现出高职院校专业化的特点,学生学习过程易随波逐流,毕业时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皆没有体现出较强的特色。

二、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实践学习策略

(一)跟随教师构建实践课程

为了有效创建专业化校园,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会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将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因此,学生可以跟随教师共同构建实践课程,实现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能够与教师建立起信任的关系,通过与教师交谈,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此外,自主设计实践课程,并取得师生之间的同意,会使学生产生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在日后的实践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切实做到用实践巩固自身所学知识。

(二)有效利用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的原则相同,但项目学习法针对于学生而言,由教师进行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此,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问题,并自发组成小组,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在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实践有着促进的作用。其中项目学习法需要学生在小组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充分展现出其管理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进行管理学的学习时,能够将自身经验融入学习中,以提升其管理能力。此外,通过小组共同实践与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团结的意识,学习成果较为显著。

(三)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会根据学生专业课程而逐渐开展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可由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而校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校外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自发参与。为此,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切实做到用实践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学生可多参与相关的工程制图、项目组织设计、工程计价等实践活动。学生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并有效改正。

(四)参与现场实习

学生的实习阶段最为重要,能够提前使学生感受到毕业时工作的场景,且了解相关职业的需求,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为此,学生需要具备相关的自主学习意识,切实将实习作为工作的基础。学生可先对工程造价工作环境进行参观,并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记录,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生需要进行相关实训,与专业工程造价员共同工作,虚心求教,以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造价员。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办学越来越专业,因此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不仅要依靠教师的引导,还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进行实践训练,虚心求教,不断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可具备专业化的技能与优秀的职业素养,成为一名专业的工程造价员。

参考文献

[1]董珍珍.论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实践与应用的教学[J].才智,2016(14):121.

第3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专业课教学 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44-01

专业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特色,适应用人单位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待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我体会到以下方面内容。

1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入校之初对自己所学专业是陌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各阶段教学的深入,尤其是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他们对专业目标逐渐有所了解,日益关心自己的专业,渴望学习专业知识。但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具有较大的反差,如实践性强、公式繁杂、经验系数、条件约束、规范条文等;叙述性的内容多、论证和原理的逻辑性不及基础课那么“严密”。简单的空洞的说教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下降,甚至视学习为包袱。针对这种状况,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研究、专题讨论,取得了共识,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针对各门课、各章节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出详细的参观教学、模型与挂图,幻灯及投影的使用计划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不正常现象,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1.2 建立各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库

如典型建筑物实例、新技术、新工艺图片资料,根据教学进程分阶段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3 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开展如建筑绘画、工程字训练、举行阅读专业资料、写学习体会、小论文竞赛、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讲座。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同时开阔了视野,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爱好和要求,效果是明显的。

2 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

学校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系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体现这一系统的便是教学计划。教学的优化首先是教学计划的优化,我们以学院教学大纲为指导,对各专业班级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使各课时数分配更具有针对性和客观性,课程设置反映时代要求,如根据现场信息反馈合并了一些公共内容,增添了建筑装饰、钢筋混凝土排架与框架、建筑绘画、房屋修缮等选修课。

系统整体优化原则要求专业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整体概念。就专业理论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分阶段分课程进行,对一门课本身也分解为篇章节等部分讲解,在例题讲解、布置作业甚至课程设计题中,教师为了统一答案,讲解、批改方便总习惯于提供充分的统一的条件参数,各章节作业题也不连续,这样学生思维往往局限于本课程本章节中,不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如建筑结构课构件计算中从材料等级、荷载、计算简图、构件截面内力都直接给定,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十分明显,实践证明,当毕业设计需要他们自己确定计算程序和参数时便束手无策。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组织了有关教师汇编了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方案图,从制图课至各门专业课围绕这套图纸拟定相应的思考题、作业题及课程设计(大型作业)题,分阶段提供必需的图纸及资料,待学生学完各课程之后,其作业及课程设计之和便形成该栋建筑物的建筑、结构、水电、施工技术与组织、施工预算等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这样强化整体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反思先行作业的优劣,而且学会了各门课程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3 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是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这些内在的心理能力;特殊能力指表现在外部的活动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担任建筑施工企业内外业技术员、施工现场施工员工作,所培养的是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专业理论教学应重视这种人才目标的特殊性,注意能力培养。

3.1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应突出高职教学特色,重在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有些公式、理论不必作严密的论证,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时间,多启发引导,多留些问题供课后思考。习题课的教学应重在提高计算技能、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分析作业中错误的原因。专业课中某些内容采用“讨论式”方式会更有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争论比较,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总之应注意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精神。

3.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是有限的,是最基本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各学科、各门课程,甚至每一门课前后内容之间对问题分析的方法总有很多类似之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课中的基本构件一般是按照:截面应力状态、平衡方程(基本公式)、适用条件的程序进行分析,教师应注意前后呼应,引导学生模拟前一内容的处理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3.3 强化“实用”训练

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并在第一线起骨干作用,更应强调专业针对性,强化“实用”训练。

(1)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实际,着重于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应收集一手与所教授课程有关的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近年来,我们对某些重要的课程设计采用单独考核评定成绩也是为了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但单独记分不应拘泥于形式上,应积极做好激发、引导和组织工作。

(2)注重基本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技术员类的工作。如识图与图面表达技能、单独依靠制图课中训练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课中进行不间断地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中应多示范且注意其规范性,同时在平时练习及作业中注意训练。再如查阅资料、手册及标准设计、运用国家规范等方面均可让学生在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训练,以熟能生巧。

(3)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应有机地结合。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脱离的现象是存在的。教师应当明确哪些内容理论在前,哪些实习在前,注意相互结合。在指导实习中,教师不光是学生的管理者、操作示范者或答疑者,而应把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结合起来,注意用理论分析实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实习中存在的不规范或者是错误的方法),做到手脑并用,这样才能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直观教学;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预算》在工民建专业中较之其他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要学好这门课首先需要牢固地掌握其他专业课的有关知识,而现实情况是职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常积累的知识并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预算知识并进行操作是关键,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激发学习兴趣 促其主动学习

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活跃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降低起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职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不如普高的学生,面对新的课程,他们有一种既想学,又怕学的心态,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且充分讲解,采用慢镜头、小步子的手法,帮他们搭起思维的小台阶,让他们拾级而上。对于建筑工程预算,更要分步讲解,增加实例练习,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譬如在讲建筑面积计算时,先从简单的形状计算开始,让学生很快地掌握基础计算并加以运用,由此依次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复杂的计算,学习自然有信心了,这时再拿出图纸来让他们计算建筑面积,就可以很容易办到。

增加问题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要尽量设计一个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任务,将他们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笔者在上第一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时,先准备了一套图纸,让学生欣赏一番,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导入,这样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就能充分发挥学习潜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师生就能和谐地融为一体,进而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注意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授课中应注意语言的妙用,尽可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经搜集万个学生来信发现,学生喜欢幽默型的教师,这足见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相声、喜剧中的幽默艺术引入课堂,不露声色地加以点拨,并使其具有善意的教育作用,从而令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激趣。即使发现学生有倦怠迹象,也不要马上加以指责,而应该使用幽默的语言调动他们的情绪。此外,教师在授课环节上还要注意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应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所提的问题要能够跟实际联系起来,如在讲砼工程量计算中,当我们讲柱子的工程量计算时,可以顺便让学生先说说柱子的施工工序,由此引出柱子工程量的计算,但不忙着解释,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在他们经过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作讲解,这样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能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

运用启发式语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但不能硬牵着他们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过分施加压力;要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作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不能急于求成。如在计算砼基础工程量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理解起来较困难,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他们,不要为了赶教学进程只顾自己讲解,用算式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要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以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

掌握学生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喜欢被表扬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对其学习上的进步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这样做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的兴趣。如笔者曾经教过一个调皮的学生,几乎对所有课程都不太感兴趣,各门功课都很差,在课堂上经常捣乱,跟教师作对,但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提问题的时候这位学生竟回答对了,我马上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没想到那节课他听得特别认真,课后问他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如何,他居然说听懂了,从此我就特别注意这位学生,总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也经常找他谈话,关注他的言行,慢慢地这位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能约束自己、主动学习、尊敬教师,其他课程也学得不错。

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在《建筑工程预算》课中,既要多利用现成的建筑作为教学参考之用,又要应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法帮助我们解决直观上的问题。

利用现成的建筑进行教学是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如在计算砖墙、柱、梁、板、门、窗工程量时都可以教室这一建筑为参照物进行计算,这样做既方便学生观察,又方便教师讲课,更容易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但对于一些隐藏工程,如基础、钢筋等,除非是到施工现场,否则无法利用实物来讲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难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变通,尽可能让教学内容直观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视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职业教育的精髓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技之长,寻求到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所以职校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才能满足生产企业的需要。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学,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那么他就没有创新能力,就会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经常提醒学生多动手,勤动脑,不要完全按照教师教的方法、步骤,要大胆创新。如在《建筑工程预算》课中,在课堂里教师可以只是引导、启发、指导学生去识图,在识图的基础上来计算,而不是直接给出算式让学生去套用,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按教师教的方法大胆去计算,不管对错如何,对他们的努力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强求太高的标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在《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使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顺利地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BIM教学平台;卓越高职院校

正文: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正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所在。依靠BIM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质量、成本、进度的精确掌控。同时,将建筑行业全过程完全贯通,将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如此,住建部发文,在2020年,凡国有投资项目90%以上必须采用BIM技术。在此趋势下,行业对于BIM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2015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教育厅申请湖南省首批卓越高职院校,获得立项。同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正式组建。笔者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骨干成员,有幸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全程参与,对如何基于BIM平台建设建工专业群,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下面笔者就从三个大的方面谈谈如何建设。

一、以BIM为平台建设专业群,必须从建立坚实的发展基础开始,主要体现在师资、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和教材四个方面。

1、针对BIM技术,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只有刘孟良院长一人对BIM技术较为熟悉,要想开设BIM系列课程,师资匮乏,无从谈起。

为此,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大力培养师资。(1)院长带头学习、授课、培训、科研,以示范作用引领专业群发展;(2)分批委派黄治、刘钢、曾猛、谢奕欣、陈东艳等专业骨干教师赴北京、西安、驻马店多地参加BIM师资认证培训;(3)组织胡超雄、李峨、马慧、张又方、曾丹等专业实训教师参加有关BIM考核的相关文件、报名程序、组织流程学习;(4)提供信息,动员专业课教师参加BIM学习&交流研讨活动;(5)发动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调研,加强教师对BIM在行业一线应用广泛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针对BIM技术,完善实训条件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训条件在校内来说比较好,对原来的专业教学也足够,但是在新形势下,针对BIM技术搭建教学平台,就显得拙荆见肘。

我们的目标是依托湖南省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和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与专业群课程体系无缝对接,改善院办企业、专业实验室、情景实训场、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已有条件,重点建设生产性实训平台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室,基于BIM技术平台,建成以“教学+生产+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大功能。为此,我们必须改善院办企业、专业实验室、情景实训场、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已有条件,重点新建BIM建模一体化实训室(40台高配电脑)、建筑工程多工种技能培训室外实训场、BIM考试中心(40台+30台+30台)、BIM大师工作室(“刘孟良大师工作室”)等9项实习实训场地。更新与购买BIM系列应用软件。作为湖南省建筑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基于BIM技术共建技术推广中心5个和1个培训中心。

3、针对BIM技术,重构课程体系

新技术推行后,原有的课程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基于BIM技术重构课程体系。围绕建筑行业,通过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等途径,构建“基础理论学习+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技能进阶”的三平台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

依托信息化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基本方法理论类课程通过慕课探索“线上学习+综合考核”;技能类课程通过微课、建筑信息模型(BIM)探索“线上模拟+线下训练”。

4、针对BIM技术,重视教材开发

目前BIM的系统教材比较少,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深入浅出的BIM教材就更少。所以开发相应的教材,是老师们应该重视并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为任务而编写,为名利而编写。

为此,我们强调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几个原则。(1)为课堂服务.以教案为基础开发校本教材,进而中南大学正式出版,相关院校争先选用;(2)为实训服务。以实际工程项目――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实训基地为载体、任务驱动方式编写的模块化教材;(3)为比赛服务。教材编写认真,内容全面细致,可以作为参加各类BIM建模及应用比赛的最好指导书籍;(4)为教师服务。鼓励专业教师加强自学,尽快提高BIM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5)为教材开发服务。以示范方式为BIM系列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指导书开发树立模板,鼓励专业教师开发出更多、更好适应于专业教学的教辅书籍。

二、以BIM为平台建设专业群,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目的,那就是BIM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开设、专业比赛和培养目标等方面。

1、针对BIM技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专业群内每一个专业都需要重新审定,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因需施教、订单培养”、“项目主导、学岗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经验上,进一步探索 “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将分别在“系企一体、工学结合”、 “教学工厂+工作室+企业”三层次的专业建设模式下,进一步探索实施“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2、针对BIM技术,逐步开设BIM系列专业技术课程

BIM系列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目前我们的研究来看,必须遵循先基础后综合,先示范后推广的基本思路。

(1)核心专业率先开课。开设BIM课程教学三届(13级建筑工程技术(设计方向)选修课一个班,14级建筑工程技术(设计方向)必修课,15级建筑工程技术(施工方向)选修课两个班);(2)其他专业紧随其后。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含土建、安装两个方向)14级、15级教学中全面应用Revit 、MagiCAD、广联达GQI、广联达GBQ等BIM系列软件;(3)全专业群共同开设。对于BIM技术的应用学习全面铺开,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将BIM建模作为专业群里四个专业的专业共享课程,将BIM审图、梦龙、MC等作为专业技术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

3、针对BIM技术,开展比赛训练

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是高职院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我们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通过比赛寻找差距,打开局面,树立信心,打响名声。

(1)校内组织BIM专业比赛。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定期组织“广联达算量计价比赛” 、安装方向定期组织“安装专业识图比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定期开展“Revit 建模比赛”;(2)参加行业企业比赛。笔者多次带队参加广联达举办的“BIM毕业设计大赛”,中建协举办的“ BIM网络大赛”等,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3)参加院校、主管部门比赛。每年参加技能抽测,经常参加区域院校之间的技能比赛,都有不错的发挥。

4、针对BIM技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新鲜血液,更要注重对于社会行业人才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功能。

所以“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行业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是我们专业群的口号。具体来说就是:作为湖南省建筑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向行业输送8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开展BIM社会技术培训年均达10项,实现培训年均达300人次以上;积极开展技能鉴定工作,实现年均鉴定达600人次以上;开展建筑工程多工种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社会技能培训达10项,实现培训达500人次以上。更为可喜的是,2016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正式授权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设立“中国建设教育协会BIM应用技能报名考试点”。我们拥有了BIM资格考试和培训的资格。

三、以BIM为平台建设专业群,必须走出去,广泛的开展BIM技术拓展合作,这样才能真正的引领行业发展。

1、建立大师工作室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建立“刘孟良大师工作室”,涵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设计、BIM应用、管理等主要专业工作内容,对专业群建设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目前,“大师工作室已经建立有几个月时间,工作成效已经开始凸显。(1)2016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刘孟良大师工作室;(2)和湖南众智、沙坪建筑等企业签订了技术服务指导协议;(3)积极筹备2016年6月BIM应用技能考核;(4)已组织参加多种国家级赛事。

2、科研服务

目前,专业群基于BIM技术的研究,已经正式立项两个课题。一个是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BIM工学结合的模块化实训方案研究》;另一个是湖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课题,《BIM工学结合实训室建设研究》。

3、校企合作与行业联盟

依托湖南交通职教集团和湖南建筑职教集团、湖南省工程管理学会,对湖南建工集团、湖南第六工程公司、中建五局等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调研,与湖南中天置业有限公司、湖南点石家装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居众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金诚建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社会服务。

2016年5月25日,湖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作为理事单位,正式受邀参加联盟成立大会。

第6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1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等数学

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建筑施工企业,适应建筑施工第一线需要,具有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数学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高等数学课程更是其学习专业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工程思维方法,为学生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理论方法保障;而工程技术专业课能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理论方法的延展,二者相互补充,必不可缺。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大多数仍然是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侧重数学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以及习题的演算,而忽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忽略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定理、模型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学生们不理解数学课程学习的作用,更不知道数学和专业课程、数学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所在。加之数学课程基本概念较多、计算量大、内容抽象,高职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就比较薄弱,学习起数学来感到吃力与困难。可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让数学与所学专业挂钩,不能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如何“生活化”的变革高等数学在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为建筑工程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服务;在人才培养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级建筑工程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中的问题。

2问题存在的原因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为何会出现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的现象呢?有必要去深究其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去指导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层面去分析与了解高职数学的教学问题,通过与建筑系的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深层次、多角度分析了解,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得出了以下的问题存在如下原因。(1)通过与建筑系的领导进行交流探讨,发现领导本身是认可高等数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上的作用的,但是他们并不了解数学这门课程作为工具与专业课程、实际问题之间的关联,也就无法对数学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还有些领导希望削减高等数学的课时量,觉得占用了专业课程的时间,而完全忽略了高等数学对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促进作用。(2)通过与建筑系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得出对于专业课老师而言,是希望学生能把高等数学课程学好学透,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还能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水准、角度测量、经纬仪、全站仪的使用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此外,《建筑工程造价》、《概预算》、《审计》等课程的教学更是与数学息息相关,一些操作软件也是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通过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200名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并设计了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得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能理性的看待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并且认同这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设计的调查问卷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你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你希望高等数学的学习给你带来哪方面的帮助或者提升、你希望如下那种方式的教学方式会更好等等。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所选取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9。其调查结果表明:

(1)在高职院校85%的师生均认为高等数学很重要;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不一;

(3)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的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帮助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部分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毫无意义;

(4)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对理解高等数学抽象问题有帮助,甚至有学生认为没有;

(5)部分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对他们能力的培养,选择无所谓;

(6)建筑类的学生普遍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还是来自于老师的讲授;

(7)学生喜欢的高等数学的授课方式,普遍喜欢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角度讲授。总体来说,由对这些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良好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对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教学是非常重要;认为高等数学课程是后续建筑工程类专业课学习的必要课程,并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高等数学的某些理论知识。

3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鉴于以上对该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学校、教师到学生三个方面来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建议如下。

3.1学校方面

(1)在领导层面就应重视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理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抽象思维能力,还能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互促进。

(2)在设定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时候,应相应的配置相关的数学建模、数学软件的学习,以现代更便捷的方式去解决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比如开设《大学数学实验》、《数学模型》等课程,并配合相关软件的学习。

(3)由于高等数学课程是由基础部统一排课,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的专业,安排固定的老师进行授课。并针对不同专业,对授课的数学老师进行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让这些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好的把专业知识与数学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数学在专业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成立数学建模团队,积极的参与国家级或者省级的数学建模比赛。该院没有参与任何数学建模的培训和比赛,而开展数学建模是培养运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学校需要尽快的成立数学建模团队,报名参加各种数学建模比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3.2教师方面

(1)加强数学老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素养,“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只有当数学老师自身的知识足够全面和丰富的时候,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导学生,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去学习数学知识。

(2)数学老师可积极的参与各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共同讨论不同专业对数学各知识点的需求。数学老师要以成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为目标来要求自己,不仅要有良好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懂得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配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分组讨论重点、难点。高等数学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够重视,学习态度欠佳,因此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来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学懂数学。

⑷在对专业基础知识稍做了解的基础上,把数学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实用模块两部分。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数学的概念、定理及基本的解题方法;实用模块就需要把数学知识运用于专业课上,做到学以致用。

3.3学生方面

(1)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比赛,增加自身见闻。数学建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参与数学建模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途径,能让学生的能力、素质、心智在比赛过程中得到较强的提高。

(2)重视每一次数学课程的教学,积极配合老师,做课堂的主人。

(3)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把数学当作一项工具,用以更好、更透彻的去理解专业课程。

(4)熟悉掌握基本数学软件,了解数学计算仿真工具,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实践看得见也摸得着。

4结语

第7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更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决定了是否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实践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20-01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舒莉(1966-),女,湖南平江人,本科,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从事建筑制图、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

1、分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普遍偏低,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整体的工程素质普遍较差等表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下列几点:

第一,高职院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作为辅助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课都未单独设置课程以及考核标准,这也使高职生的思想上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和轻视实践的心理。

第二,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相对欠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大多都是理论课程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实践教学水平偏低,经验也相对欠缺,实践教学当中涉及到本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像建筑工程测量、基础工程施工以及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内容,由于教师实践水平问题,学生无法真正地掌握知识要点,理解知识内涵。因此,高职院校缺乏真正具备双师资格,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师资队伍。

2、探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优化策略

2.1 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不仅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具备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证,既具备理论基础教学水平,还具备企业实践操作经验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时,必须从上述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考虑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严格把关。对于现任教师,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修和培训,可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相关岗位任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提升技能的操作能力以及工作经验,使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技能水平与职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将企业一线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聘请到校内任兼职教师,建设固定的兼职师资队伍,通过定期讲座与校外实训指导的方式,充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

2.2 实践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面对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当中多采取图片教学、多媒体仿真技术教学、实训室教学、现场操作教学、教做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能够与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施工经验。

2.3 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目标,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

第一,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是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兼具实用、便捷、综合、先进等性能,尽量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际相适应。例如:可建设工程测量、建筑设计CAD、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等实训室,与教学内容形成完善的配套,使校内实训教学与行业更加贴近。

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校外实训平台。校外实训,是高职院校学生与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的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职业技能,是高职生整体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训练平台。高职院校加强与校企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可以弥补校内实训与真实操作空间的不足之处,将校内实训的模拟仿真操作转变为校外的真实场景。学生在校外实训企业实践时,可采取工学交替以及顶岗实习的方式,在企业熟悉建筑行业的先进设备以及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企业的兼职技能指导教师,可以在工作现场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氛围当中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并对工程工艺不断创新,并掌握专业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能够获取并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探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优化策略,旨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培养更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贱能力为主线的各种实贱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迅速推广应用。但在实贱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贱课程体系,使实贱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2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分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前期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可是,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做法,如:数学、力学是该专业的基础课,可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严重消弱了数学、力学等基础性学科的教学,否定它们在本专业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实贱操作能力的培养,追求短期效益,而不从根本上去考虑整个体系的真正内涵。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和没有经过系统培养的工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2.2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的实贱教学只是按知识结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贱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因此,实验或实训只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技能;技能培养规格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对技能型人才的真正需求进行,很难培养出高等级的、适用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

2.3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

从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贱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有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后便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贱经验。在讲授理论和指导实训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组织实贱教学,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节,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2.4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不具备良好的社会功能

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仅仅停留在院校内部层面,没有站在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结合行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进行,因而实训基地建设得不到行业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所建设的实训基地不能很好的服务社会,对社会的贡献也就不大。以这样的实训基地所培养的职业技能人才,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

3改进办法

3.1更新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

从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建筑工程技术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还应掌握建筑结构的分析与计算、建筑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及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高职生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理论知识的支撑作用,获取一种可以在工程实贱中终身受益的理论功底、科学素养和发展后劲,使现场的施工技术更合理、科学地实现。

该层次的毕业生经过系统化、专业化学习后,应具备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的识读能力;能够进行建筑材料选择、检测;具备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标高引测的能力;具备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初步编写和施工组织初步设计的能力;能编制施工图预算、决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施工索赔;能分析、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一般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他们是施工现场的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施工企业中的技术应用型操作人才。

3.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指导水平

实训教学应当体现建筑工程的最新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操作流程、管理水平等内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贱技能、现场操作技能以及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1)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贱技能培训,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国内与国际新理论、新进展情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贱经验,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和社会,特别是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选聘有实贱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

只有教师走出校门,与建筑工程一线多联系、多合作,通过现场实贱,积累经验、素材,才能将枯燥的结构、材料等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和具体化,才能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

33编写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

实贱教学改革应该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编写实贱教材的形式,可以更有意识地对训练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描述、概括和总结,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真正做到理论照着实贱说、训练遵循理论做。真正做到一体化教学,并带动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实训教材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效果,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系统。在设计实训资料时,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生源的不同情况,针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同的实训资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当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资深的从业人员请教、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在教材结构上,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教材的成功经验,多采用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尽可能全面反映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兴趣。另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应安排不同的实训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4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事业的出现和发展,并非是社会为了解决职业教育问题而特别推出的,相反,因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必须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行业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满足企业的实际经营需要这就是实训基地具有的社会性。所以,实训基地建设一开始就必须融入到社会经济中去,让其归属于社会,把为社会服务放在第一位。摆正了这种关系,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就会自然而然地与社会经济发展趋于一致。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规模、模式、格局、功能和技术含量等,都应该由区域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决定。只有请行业、企业参与,才能知道他们到底想什么、要什么和怎样得到,以便更加明确高职办学理念和方向,更加明白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也只有让社会、行业和企业参与其中,才能将企业的先进应用技术、设备、新产品、新工艺等以生动的方式引入实验、实训教学中去,使之具备工学结合功能。这样培养出的职业人才,才会受到社会欢迎。

4结束语

学校实贱教学改革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第9篇:建筑工程专业学范文

关键词: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61-05

随着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增多,具备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在各类涉外建筑企事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稀缺资源。顺应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培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土建类高职院校通过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培养建筑行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2012年,我院引进澳大利亚公立墨尔本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Holmesglen Institute of TAFE)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为建筑行业高职层次学生享受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合作模式为“2+1”双专科联合培养项目,即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第3年赴澳洲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由中方颁发专科文凭,澳方颁发高级专科文凭。学生获得上述文凭后,在澳方合作大学继续学习1~1.5年,可获得合作大学颁发的本科学位证书。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学习成本低且缓解了学生出国留学的紧迫感,同时为高职层次学生获得澳洲一流大学学位提供了捷径,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拟结合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我院对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所设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协调与补充,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专科文凭”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均以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由于国情及教学理念不同,中澳双方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性、地域性特征明显,完全照搬澳方课程体系并非明智之举。我院合作办学项目的主管部门对国内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对合作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双方高层领导、主干教师对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授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轮协商与沟通。经教育厅审批,我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学分认证+部分引进课程”的方式,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联合教学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规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构成,三年共开设47门课程(总课时3 892课时,总学分209.5分),其中有28门课程由澳方引进,如建筑施工技术(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建筑行业的安全工作(Work Safel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组织管理简介(Organization Management)等。这些引入课程主要由外方教师授课,在中澳两地实施教学。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公共必修课中除了国内要求的思政课程以及体现合作办学特征的英语课程外,将引入的外方课程“学习与交际”(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列为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对教学方式的适应。为弥补澳方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偏弱的不足,在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中保留了国内较成熟的理论或技术课程,由中方教师在国内实施双语教学。

二、合作办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澳合作班已连续招收了5届学生,年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每届约有半数的学生赴澳留学。中澳双方为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完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合作办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计划变动频繁;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授课内容与课程描述不符,教材选择随意;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质性优质资源引进存在不足;学生后续学习适应性差,难以跟上澳方的教学进度。总体而言,中澳合作办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一)办学定位不准、落实不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单纯的“走出去”,而应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国内也能接触到国外的先进教育,并以此推动国内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本国高教育的办学层次。然而,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更倾向于向澳方高校输出学生,对教学资源引进、教学理念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际教学目标达成与合作办学目标定位之间产生了偏差,背离了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初衷。另外,教学质量监管不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全,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处于粗放状态,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内容的可用性、学生学习情况等缺乏全面监控;严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疏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和评估。监控手段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监控模式,未体现出合作办学的性质与特色。

(二)课程体系缺乏深度融合

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属于嫁接型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中澳双方共同制定,所有课程经过专家评估认证,学分互认,然而,在合作双方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细化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磨合和探讨[1]。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如建筑规范、标准具有国家或地区性的特点,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受到各国资源状况、政策导向、工程习惯做法的影响等[2]。如果缺乏对双方原有课程内容的深入协调和对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则容易造成在课程教学中国内外课程基本内容不符或脱节的现象,因此,合作双方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不可或缺。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渠道和平台,我院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对对方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做法,导致中外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缺失以及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加大了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困难。

(三)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各不相同,除部分学生能够出国外,其余学生选择在中国本土就业或深造,因此,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需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基于上述原因,前两个学年我院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在大幅增加英语课程并引入部分优质外方课程的基础上,仍保留了大部分较成熟的中方专业课程,但是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学习基本以必修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科目过多且杂。事实上,从第三学期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已开始出现分化,但是在自主选择课程上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学生不能根据现状及自身将来的发展目标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科目太多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兴趣大减,严重影响了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和课程教学的深化。

(四)双语教师能力不足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方教师,特别是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培养的步伐。大部分教师对双语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欠缺,教学方式与合作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差距明显。学院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考虑和规划,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选拔、培训及考核较为随意,双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条件有待改善。

(五)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学资料引进不齐全、教学资源建设落后不无关系。国外的课程教学除了教师发给的讲义外,一般都有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如教学案例、网上资源、教学网页等。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消化吸收的知识,可于课后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去图书馆或相关网站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完善,通过自主学习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受我院办学条件所限,学生在国内的学习阶段尚不能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地查阅相关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而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任课教师能够提供的与双语课程匹配的教学资料非常有限,导致教学资源无法获得保证。

三、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途径与策略

针对我院中外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中方双语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更新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1.精简和优化国内课程

合作k学项目的中方课程中,英语课程、思政课程及体育课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偏大,大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这些通识教育基础课亟待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为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例如,目前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高职英语、雅思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等不同的语言课程,但是这些英语课程之间的教学相互割裂和孤立,虽然英语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偏高,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基础英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凸显。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实力通过雅思英语考试,真正具备运用英语从事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应推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相协作的教学模式。高职英语应分阶段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即可逐步增加对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讲授和探究[3];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增设专业英语课,在双语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专业背景下的英语学习,侧重教授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课业报告的撰写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后续双语课程教学中的适应力度。需指出的是,该种模式的实行需要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加强合作和沟通,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推行弹性化的课程方案

推行模块化教学,增强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将核心课、必修课和实践课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围绕几门核心课程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的搭配,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院方应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时总量进行统筹并合理分配课时比例。为了让不出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拓宽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并开阔国际化视野,应在模块中增加在国内授课的外方课程的比例,或定期举办外方教师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同时,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选课咨询服务,指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在模块间自由选择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

3.循序渐进推进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应予以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可采取“分阶段”双语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调整。例如,在入学初期,由于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量有限,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汉语讲解的方式;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后,可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开始阶段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汉语的讲解模式,随着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的提高,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授课[5]。对于由外方教师授课的专业课程,建议在教学初期配备一名中方专业教师担任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情况提供一定的中文讲解。一方面,中方教师可以作为外方教师了解中国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状态的一个窗口,促进外教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方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深入了解外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深化对外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借鉴,促进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二)弥合差异,促进双方课程的衔接和融合

1.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中外合作双方课程的顺利衔接对于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要使教学内容的总体布局、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合理,需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分析,摸清双方课程教学内容在各自教学体系中的分布状况,理顺双方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在确定合作办学课程特别是模块内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后,改变各门课程由双方教师独立制定大纲的方式,促进中外合作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有相互关联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使所有课程既做到相对独立,又存在内在联系,发挥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作用。中方双语教师应在对澳方后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选择授课教材或资料,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或断档。

2.加快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共建

由于教学体制不同,中澳双方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引进优势课程时不能单纯地只引进教材,而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引进。首先,为了避免引入课程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有必要结合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引进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其次,应加大中外合作开发课程的建设力度,与国外的合作高校共建教育教学资源。中方教师可根据澳方提供的大纲要求,收集和整理用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同时借鉴国外课程包和国内行业标准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编制具有本土化特色且能与后续外方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的教辅资料。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合作课程教学资源库,确保学生既可接触到国外专业核心知识和领域前沿理论,又能掌握国内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和中西文化融合。

(三)加强监管,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

课程实施成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外合作办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合作办学的过程及考核的监督评估。例如,定期召开任课教师教学交流会,将课程描述、课程意见反馈表等相关教学文件分发给任课教师,强化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描述授课的观念和意识,将是否达到课程描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国际化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双语教学的听课与观摩制度,每学期对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听课抽查,记录听课情况,并及时通报有关教学情况及整改意见,了解师生双方对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反映;制定包括评教等各种专项评估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对合作班学生进行后续跟踪,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四)统筹安排,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力度

培养能够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理念、灵活驾驭双语教学语言且具有开阔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双语教师的选拔并拓宽双语教师培养的渠道,建立健全双语师资培训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特别要对专业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分批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提高;要利用与外方合作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分批派送教师去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和学习,采取跟班听课、观摩各类教学活动等近距离学习方式,消化、吸收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学习课堂授课技巧,锻炼中方教师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安排双语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并参与企业项目,打造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双语教师激励政策。同样的课程,双语教学的备课、授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教师的考核和评估方面与非双语教学没有区别,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难长久维持。学校应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用特殊的评价和管理机制调动双语教师的积极性,譬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

(五)搭建平台,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教师的定期常态化交流是提升中方教师的国际意识、实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1]。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可定期举办双方任课教师的观摩课或研讨交流会。有益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教师既是参与中外合作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研究外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主要责任者,双方应有计划、经常性地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访问、学习,探讨教学经验并交流相关教学资料,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碰撞与融合。此外,应鼓励中外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应从学校层面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稳定的双语教学研究梯队,支持中外双方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交流,实现双语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搭建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外方合作院校科学研究合作平台,鼓励双方教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项目合作,推动两校在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广东省属于经济强省,未来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也面临巨大挑战。依托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契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双方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整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教学理念、方法的研究和借鉴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尚存在较多需要改进整合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合作项目发展的道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石.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J].前沿,2013(22):179-180.

[2]陈启辉,周学军,吕明英.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方春生,付晓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4):604-605.

[4]李欢庆,谭晓荣.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2011(9):44-45.

[5]张蕾.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研究[J].陕西教育,2015(8):62-6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Sino-Austrian Cooperation Project

LIU Fen-tao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