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

第1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仍然是当代化学科学的最本质特征。化学实验既是研究化学科学的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更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也是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作为基本理念的重要原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描绘的高中化学教育的蓝图是美好的,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合理的,但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地位和质量的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高中化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具有直接且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虽然不同高中学校在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实验药品、实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着国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各高中学校的实验条件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基本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此处不再赘述。下面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从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过程等角度,对影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作一简单梳理。

2.1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减少,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降

相对于新课程改革,各地的高考模式改革相对滞后,应试教育观念对各学科的教学工作的制约作用依旧十分明显。以江苏省的“3+X”高考模式为例,各高中学校把绝大多数的课时分配给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学生用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选测科目的时间很少。就实验考查而言,江苏在进入新课程之前,高中学生在高二时需参加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这是教育评价方式改革在实践层面上的重要亮点,遗憾的是,新课程实施后这一考查方式却被取消了。化学教师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大幅削减化学实验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做法变得非常普遍,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较以前明显减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没有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便失去了化学的味道。我们在做淮安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时,曾对江苏省淮安市部分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有关化学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是:高一学生中有75.3%对化学感兴趣,高二学生中有46.5%对化学感兴趣,高三学生中有24.1%对化学感兴趣,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亲手做化学实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化学不再好玩,化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其结果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和质量较以前有明显的下降则是不争的事实。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是化学教育的重大损失。

2.2教师实验教学研究两极分化,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相关期刊的研究发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研究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并大力提倡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许多一线化学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实验教学的创新和研究之中,而且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许多的公开课、观摩课和评优课上,开课教师都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有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经常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很多教师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在《化学教学》、《化学教育》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中学化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化学实验的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动力不足,若不是为了职称评定,很少参与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相关研究。很多教师没有研读有关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方面文章的兴趣和习惯,对改进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发表实验教学及其研究的文章也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

2.3新教材实验内容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比较新课标与旧大纲高中化学教科书(以人教版为例,下同)关于实验的安排发现,新课标教科书的实验内容还有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新课标教科书较旧大纲教科书选编的实验数目明显减少。旧大纲教科书选编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数目总计为132个,虽然新课标教科书选编的实验(包括实验和科学探究)数目总计为146个,但这146个实验分布在8个模块中,而选择化学专业的学生一般也只要求选学其中5个模块,以学生选择化学1、化学2、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为例,这些模块中选编的化学实验数目共为98个,比旧大纲教科书的132个实验少了34个,减少了约四分之一。有些地方的高考模式也不利于实验教学,如当前江苏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未选择“实验化学”模块,江苏化学高考试卷中有关“实验化学”模块的选做题,很少有考生问津,这一现象的存在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悖。其次,新课标化学教科书体系弱化了化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分模块的设置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但不利于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新课标化学教科书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实验内容,学生实验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安排,这样虽然增强了学生实验安排的灵活性,但客观上也增加各学校在学生实验设计与实施方面的难度,加上新课标化学教科书开设的化学实验较旧大纲化学教科书明显减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化学实验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验素养的提高,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研究物质的独特视角”、“独立操作的基本实验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理念也很难落到实处。

2.4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模拟化,探究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功能被严重弱化,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基本操作、完成一些简单实验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当课时紧张时,学生分组实验被取消,演示实验经常改为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演示动画,仪器装置改为图示,化学过程被简化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等。学生由动手做实验,变成了用眼睛看实验,这和过去的“教师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试卷上做实验”的现象并没有什么质的不同,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害无益。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这确实给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如果每节课都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并把实验探究教学当成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指标或唯一指标,课堂教学就必然会走向形式主义的误区。例如在一次主题为“化学电源”的公开课上,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电池的使用者负责提出问题,一组学生扮演科学家负责回答问题。“使用者”提出了很多颇有难度的问题,“科学家”则一一地作了正确的解答,其间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掌声和叫好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后经了解,这节课在课前已经排练过多次。显然,这种形式主义十足的实验探究教学是不能给学生以多少帮助的,应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3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师生对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并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开发(包括实验的改进、创新、重新组合等)。在协调好教师、学生、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处理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之间的关系。

3.1统一师生对高中化学实验的认识

师生对化学实验功能与价值的认识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应帮助教师和学生达成如下共识:化学实验不仅在智育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而且在德育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性格等;同时在美育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协调好化学实验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关系,努力开创高中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双赢的局面。

3.2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时间大为缩短的情况下,有无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乃至高中化学教学的成败。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时,首先应考虑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课时情况;其次应了解学校实验条件、各年级学生实验水平和年龄特征;再次,由于现行的教材没有明确哪些作为演示实验、哪些作为分组实验,制定计划时,应在参照旧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的特点与功能,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进行合理分类;最后,在统筹兼顾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补充的实验、常规实验、微型实验、创新实验等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化学教学计划和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3.3开齐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当前对高中化学实验的分类方法并不统一,其中最常见的是将其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四种类型。在这四类实验中,前两类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主体,力求开齐开足,这对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具体情况,演示实验可以由教师独立完成,可以由师生合作完成,也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实验可以采用传统的实验室形式,也可以采用在教室中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有时同一实验可以既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又进行分组实验教学,这主要看我们想让化学实验实现怎样的目标。

3.4指导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

如果说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化学知识,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则是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指导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内容、挖掘实验的探究因素和设计新的探究性实验等方面。把实验内容跟自然现象、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朝定向、持久的方向发展。现行教科书中的有些实验蕴藏着探究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适当挖掘,可以增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或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设计新的探究性实验可以为学生创设亲身参与实践的问题情境[3]。

3.5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影响学习过程,优化的实验教学过程应体现问题解决策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江苏省特级教师姚湘仁先生发明的“布点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其教学流程一般包括感知、优化、发育和内化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形成问题,后两个阶段解决问题[4]。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在讲授新课时由教师做演示实验,等到单元结束时,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花费的时间较多,学生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溶液配制实验操作掌握也不够理想。布点教学法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合并进行,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感知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意义、操作步骤,以及检验实验是否达标的方法;学生观察教师做的演示实验。优化阶段:学生概括实验的主要步骤,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好动手实验的各项准备。发育阶段:首先,回顾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完整的操作步骤;其次,独立完成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0mL、0.5mol/L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再次,小组合作完成用4.0mol/L硫酸溶液配制100mL、0.5mol/L硫酸溶液的实验。内化阶段:学生观摩其他同学的实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就相关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6提高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

第2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探究;主动性;素养

在新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形势之下,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其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强学习主动性,在科学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高中化学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才能真正解决教学根本问题,寻找到高中化学科学素养教育的全新路径。教师要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不同的策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提升化学实践能力,增进化学科学探索性思维。

一、2017年浙江新高考原则及其指导

2017年浙江推行新高考政策,在新高考的原则指引下,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学生全面、健康、个性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改革的落脚点,深化和完善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构建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强化分类考试和多元录取机制,推动新高考之下的教学新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素养教育和个性成才教育。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特点分析

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弱化了实验的直接、呈现式的讲解,强化了实验的演示过程和学生自主分组探究的过程,它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主动性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全面分析,通过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的思维,得出符合科学本质的最终实验结果。总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化的化学实验形式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推动下,高中化学改变了原来的单一性质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将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划分出探究性实验和实验实践活动等板块,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选择,灵活地进行主动参与的实验活动,这种全新的实验方式,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育,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理性逻辑的推理归纳能力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

2.生活化的高中化学实验内容

化学实验性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新教材的又一大亮点,它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生活的衔接而设立的,重在用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并用化学知识改变生活,因此,其内容展现为新颖的、学生喜爱的“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板块,学生可以用耳闻目睹的生活现象进行化学的实验探究,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而且无形中使化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日常意识中,记忆深刻而牢固。

3.开放式的化学实验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必须以大胆推理和实际探索为前提,任何不具备前提条件的实验都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新型的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全新的、开放式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极大地鼓舞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激励学生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自主确定实验方式,自主进行实验的分析,自主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这种开放式的化学实验过程,也是启迪式的实验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逐步的实验过程中启发思维,深化探索。

三、新高考之下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改革

高中化学教学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生成,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策略实施之前,有必要对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变。

1.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在2017年新高考政策的指导下,更要突出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和意识。因此,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要进行转变,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探究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在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完成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2.转变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依赖教师的成分过多,学生自主性意识薄弱,这极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新高考政策的要求。现代新高考强调学生素质的落实,因此,化学教学过程要进行根本、实质性的转变,学生必须成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进行教学,由单纯的演示实验转变学生自主性动手过程,教师只在旁边进行实验的指导,并鼓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实现演示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变革

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仅仅对学生进行实验展示,向学生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及规律性知识,这样就算完成了实验过程,得出了实验结果,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禁锢了学生作为实验主体的能力,更使学生无法体验到化学实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因此,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进行了实质性的变革:由演示实验转为探究性试验,激发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苏教版化学实验:氨离子和氯离子的检验及焰色反应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物质的检验方法,并对已学的离子检验方法进行归纳,可以将演示性实验改良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所含成分的检验,增强趣味性与学生自主参与度。又如,实验探究活动中的胶体、溶液的光照现象,这个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实验转为课外探究实验,而不需要暗室的操作试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趣味性的同时,认识到胶体是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掌握并理解这一化学知识。

4.课堂实验探究向课后实验探究的转变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思维素质的培育,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为了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还要适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堂实验向课后实验的转变。如,化学实验课程中有对化学元素钠、镁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含有相关元素的物质,如,在“粗盐”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粗盐中提纯MgSO4、CaSO4;在化学实验“铜、铁的获取及应用”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日常所见的红砖是否含有Fe2O3,并思考和设计课后化学小实验,进行检验和证实。这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现身边的化学问题,并实践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中的化学,走进化学

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各种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主动参与兴趣,使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化学,揭示生活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提升化学科学素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金属钠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在生活现象上则是:金属钠悬浮于水面上并随意游走;SO2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再经过加热,溶液又转为了原有的红色等,这些形象生动、鲜活多彩的实验生活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化学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积极摸索,寻找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化学现象,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启迪。

2.要遵循学生的科学认知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化学学科的教学要依循从直观到抽象的探究性原则,通过对学生施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由尝试到深入、由畏惧到喜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投入全部身心,进行化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将物质拆分为离子,再至物质用分子式等,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化学学习兴趣,依据思维和认知规律进行基础知识的架构。

3.要结合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高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原理及基础性知识要点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和整合,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的设计课题中获得知识迁移与拓展。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根据新的化学学习情境,进行新的知识、新的方法的迁移,这是学生进行知识获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核心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实验化学的设计课题中,对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在初步设定“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的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课题的深入和拓展,在已习得原有实验课题的基础上,拓展出“茶叶中元素的鉴定”“菠菜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等全新的课题。又如,指导学生进行“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专题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课题的实验设计,通过对“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让学生进行“真假碘盐的鉴别与检验”实验。

4.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高中化学的实验选择是重点突出其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探究创新思维的创设,避免无探究意义、重复烦琐的操作过程。因而,高中化学的实验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思索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及成因,并用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尝试性的、逐步的实验过程探究。

例如,关于特殊气体“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对这种特殊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充满了好奇和探究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喷泉?喷泉水为什么变红?究竟是什么样的特殊气体才能产生这种神奇的喷泉现象?在教师的步步提问之下,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并进行主动性的实验尝试。

5.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小组探讨与协作学习

高中化学的实验课题有其具体实验目标、预习指导和实验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课题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合作实验,并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具体、详细的指导,尤其是拓展性实验,更要对小组实验的学生给予提示,使学生在教师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下,进行合作与交流,逐步由细化的实验目标过渡到整体的实验过程,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与讨论,从而在协同的氛围中完成实验任务。

总之,面对2017年新高考的挑战,高中化学教学要以新高考目标和原则为指针,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实践,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性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主动性迁移,在化学实验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知识架构。

参考文献:

[1]艾师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功能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2]胡协强,孙伟.利用教材栏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1(07).

[3]钟角金.如何转变学生传统化学学习方式[J].化学教与学,2011(06).

[4]王劝芽.谈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5).

[5]叶香竹.苏教版化学1“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05).

第3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讲好实验

多媒体设备的配置是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期望.而多媒体设备自身多具备的诸多优势无疑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更加清楚将一些实验进行动画演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就观看到实验的进行.这样一种听觉、视觉的同步冲击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

化学实验教学有一个内容是必须要学好并掌握好的——《实验基本操作》.这个部分的学习主要是要在开展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学会一些最基本的仪器的使用.在这个部分的学习之中,教师一般会选择自己在讲台上进行操作,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并不能顾及到所有的学生,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开展实验.有两种方式.

1.先观察后讲解.先观察后讲解是让学生将某一部分操作全部看清楚以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的时候相应的进行一些归纳和总结.例如,关于“药品的取用”,教师让学生观察完相关的教学录像后,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药品取用的原则以及在用品取用中需要注意的5点注意事项.

2.边观察边讲解.边观察边讲解则是在教学之中,教师要一边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一边进行细致地解说.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小段的范围内更好地吸收相关的知识.例如,在播放了有人用手直接接触药品这部分的视频后,教师立即停下视频,然后给学生讲解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以及不对的原因.

这样的两种方式都是在多媒体设备的协助下完成的,也能有效地将知识讲清楚,学生的观察也更仔细了,学生为实验的正确开展同样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开展实验

实验的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开展实验.而高中阶段的不少实验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在实验室内开展教学时,最好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实验.

借助小组合作开展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实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获得有关合作、协同、配合的锻炼.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的内容.但是在进行小组划分时,教师也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并在相对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笔者就以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论述.

1.实验名称:气体的制备——氨气的制备

2.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A.需要注意的事项:实验的各部分装置要注意连接以及注意各部分装置的安装,主要有在实验中要注意试管要倾斜放置,以防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却后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B.实验前的分工: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在试验中的分工并且留意实验中的一些细节;1名组员负责气体的发生装置;1名组员负责净化装置、1名组员负责干燥装置、1名负责实验的气体收集并做好尾气处理工作.

3.实验实施

4.实验完成后,小组分工完成后续扫尾工作并且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开展的教学,教师只需要对学生加以指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样既有效地提升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也有效地培养起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实验后进行总结

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有很多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类型化的特点.而且在高考的考查也不少,所以,在实验完成后,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总结性的学习.例如,在完成了“氨气制取”的实验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气体的制取进行一个总结.

1.需要注意的事项

A.瓶内反应物体积不宜超过烧瓶容积的1/3

B.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却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裂

C.固体药品要放在试管底部平铺开,加热时首先均匀预热,然后在试管的最后部位集中加热,并逐步前移

2.常见的净化原理

A.不损失主体气体B.不引入新杂质 C.先除易除的气体

3.常用的洗气方法

A.用饱和NaCl除去Cl2中的HCl;

B.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去气体中的SO2

C.用饱和NaHSO3除去SO2中的SO3;[浓硫酸也可除SO3(SO3易溶于浓硫酸)];冷却同样可以除SO3.

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对气体的制备的有关内容的认识就将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梳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统筹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除了笔者论述的方法外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同时笔者也希望自己的这些方法能够给其他的化学教师一点小小的启发.参考文献:

[1]王延芳,石立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崔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9).

第4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引导

我国教育改革及教育发展规划的重心就是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来解决问题以及用于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国长期教育改革的主题和目标。教育部十二五的规划中明确要求实现教育方式的启发性、推广探究性、讨论性以及参与性教学方式。此外,高中时期是学生培养创新、探究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更容易养成自主个性,高中的化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及丰富的内涵,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助一臂之力。

一、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种类

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种类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一下几种:按实验课的主体来分,可以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演示教学两种;按照实验课程的量与质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定量的实验及定性的实验;按照实验课的直接目的,可以分为验证性的实验和探索性的实验。

二、 学生能力不同实验种类中的培养

(一)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在教师演示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种实验方式就是以化学教师为实验的主体,来全盘操作实验,做好示范工作,然后由学生来模仿;接着,学生在看过教师的示范之后,对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就一目了然了。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对实验有自己感性的认识,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煅炼。

例如,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较为典型的实验就是关于制取蒸馏水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的实验装置包括烧瓶中放的沸石,烧瓶下面的垫石棉网以及冷凝管等,通过这些构造以及实验中产生的冷却之后的水的流向等问题都是学生可以思考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沸石是控制液体暴沸的(沸石内部的气体可以提供水蒸气,产生一个气化中心,控制住液体,使液体在应该沸腾的情况之下沸腾。)吗?此外,如果在实验之前没有加入沸石,是否可以在液体加热的途中再将沸石加进去,是否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不可以,效果不一样)?烧瓶下方的垫石棉网的作用是什么(为了分散烧瓶下方的火焰)?在给盛放液体的容器加热的时候,在怎样的情况下需要垫石棉网(需要玻璃容器并且容器底部面积较大的情况之下)?冷却之后的水和水蒸气的流向为什么要相反(冷凝管的内壁是负责外管流动着的冷却水和内管水蒸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如果水蒸气的流向与冷却水的流向一致的话,温度最高的水蒸气和温度最低的冷却水最先接触,冷热交加,不仅会降低水蒸气的冷凝的效果还会导致冷凝管的爆裂)?

可见,在教师演示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自主实验是一种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的实验为主体,实验过程是首先由教师对实验的要领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简要说明,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提高实验效率。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使参加实验操作的学生们都能近距离地观察实验得到更加直观的化学现象,不断提高实践的能力;接着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规范的操作,作为教师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此外,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需要细致的观察,要从细小的过程着手,例如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最基本的操作和实验中常用的仪器等入手,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仪器的构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在实验中的实践、联想、提出疑问等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己设计一套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价和改进,对化学实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三)通过探索性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指由老师进行因势利导,逐步激发出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操作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

例如,在研究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安排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氢氧化铝电离平衡移动的过程中,(AL(OH))为什么能够在强碱或是强酸的溶液中都能够溶解?主要是由于氢氧化铝电离在或左或右移动的时候,都会产生可溶于水的偏铝酸盐或铝盐;实验中的通过硫酸铝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铝的过程中,AL(OH)的生成给学生的启发是使用氨水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要使用盐酸、废铝以及氢氧化钠三种原料来制取氢氧化铝,学生可以研究出三种方案,但是最理想的方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哪一种方案下氢氧化钠和盐酸材料是最少的,经过研究可以得知,3mg的铝和氢氧化钠容易可以生成一种偏氯酸钠溶液,少量的铝和盐酸能够生成氯化铝溶液,这种方案使得两种溶液可以完全反应从而生成了氢氧化铝,达到最终实验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答,来培养学生对实验问题的探索能力。

(四)在验证性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验证性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验证性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验证性实验。这是实验方式首先由教师对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对象的内涵及延伸意义。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控制实验条件中的单一变量。

验证性实验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勒夏特列原理,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就是容易将任何情况之下的浓度的改变错误地理解成只改变和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通过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就能够得到改变、影响平衡的不再是只有一个条件这个结论,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比较平衡常数、浓度商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不能使用勒夏特列原理。在验证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验证能力有足够的信心,有利于学生验证性能力的提升。

(五)通过定量实验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定量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在定量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根据定量实验的过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使定量实验能够更好地与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用实验中的量来对物质的性质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说明;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化学实验中的有效数字的相关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对有效数字的学习的要求是能够根据这些有效数字及其概念来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在保证有效数字位数精确度的前提之下来选择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的仪器,并根据这些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来做出正确的运算结果,这是学生在定量实验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数据处理能力对定量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不管是通过直接的方式还是间接的方式获得的物理量都是存在着有效数字这种问题。例如在有效数字的加、减运算过程中,如果将0.4271、7.214和10.56三个数字加起来,那么三个数值中的小数点的后位数最少也是10.56,这个数值中的末尾数6属于一个可疑位数,同时运算得到的18.2011从这个数值的小数点的后第二位开始都属于可疑位数。最后由于有效数据只能有一个可疑位数,所以得到的最终运算结果就是18.20,这就是有效数据的整个运算的过程。由此可见,有效数据运算过程中,运算结果主要是由各数值的小数点的后位数最少的部分来决定的。

有效数据的乘除运算与加减运算方式类似,例如0.32与0.123相乘的话,这两个数值中有效数字的最少数就是0.123,这个数字的末尾数是3,这就属于可疑位数,根据有效数据只能有一个可疑位数的原则,这个运算结果就应该是1.27,这就是有效数字乘除的最终结果,也是以各个数值位数最少的为标准,得出运算结果。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教学方式,这些方式的共同点就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教师需要不断加深知识的理解深度,研究出一种适合当今高中生学习的实验教学的方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等,这种实验教学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扩大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田秀青.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0(11)

[2]史秀娥.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对策与研究[J].华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

第5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关键词]化学;衔接障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76-03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学习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课本内容与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不少困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降低。如何使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向高中化学的基础教育平稳过渡是高一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也已探讨多年,现结合本校具体教学实践,就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明确初高中化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差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而高中在“认知目标”的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为“了解”“认识”“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加具体化,如:“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等,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即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一)学习内容

衔接障碍:初高中课程内容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而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

应对策略:集中复习――集中复习初中化学内容,如常见元素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专题复习――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穿插复习――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

(二)教学方法

衔接障碍: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应对策略: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学习方法

衔接障碍:不少高一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导致其高中化学学习事倍功半,适应性差。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应对策略:加强学习动机培养,引导正确的学习观;实施情感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课堂教学,以情动人;重视课外生活,以情育人。

三、本校的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一)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高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初高中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初高中教材(新人教版)教学内容的知识结合点。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出现的重复点、衔接点和断层点,有针对性地统一操作。重复点――“以旧带新”引入教学或“课前自学”学案。衔接点――抓住衔接,让知识自然过渡。断层点――课前必备知识拓展资料(初中已出现但不作考试要求)或课前预习材料(新知识、新内容)。集体备课避免了每位教师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在学框架下有的放矢地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与九年级教材第十单元酸和碱有知识结合点。

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初中化学中以“常见的酸”为标题,学习了盐酸、硫酸的性质及用途。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的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了氧化剂、还原剂及常见的氧化剂浓硫酸、硝酸。本课时教材从初高中衔接来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从它在化学必修1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是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2.挖掘教材p.100,思考与交流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引入:

(1)展示硫酸、硝酸、盐酸三瓶酸的实物,学生完成学案上化学式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分析酸的组成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酸的通性:

能与指示剂作用,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3)通过提问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特性的教学。

为加强学生知识的衔接特加入:

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二)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1.教师向刚入高一的学生说明高中学习特点,使学生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军训期间让学生做好新学期准备,即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

2.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较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师生互为“攻守”方,教师设计各种“挑战”来培养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会用”新知识“开而弗达”――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成功”感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成功带来的喜悦可以克服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具体方法有:(1)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框架。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并鼓励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精选习题,提高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

新旧过渡: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实验探究:(1)补充演示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对该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如可用下列仪器药品组装成实验装置,既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避免污染环境:几支试管(内放蔗糖)、弹孔胶塞、分液漏斗(盛放浓硫酸)、导管、试管(内放NaOH溶液)。(2)铜丝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课本的实验装置能否加以改进?

可行性实验改进方案之一:

若把铜粉换成锌粉,情况是否相同?试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总之,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个课时教学就能完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一、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背景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通过实验进行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更要重视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适当的讨论。所以,探究性实验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合作能力。

二、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1.教学主体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演示、学生看,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而在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方案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氛围的维持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组织和引导,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探究性实验教学才能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相协调。

2.教学过程的改进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介绍实验的原理、仪器、试剂、步骤、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数据、要得出的结论、产生误差的原因等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倡导自由追问的教学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启发式教学。

(2)主动参与,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好手段。

3.教学目的的改进

简单地说,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掌握实验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得到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内容的改进

通过改进化学实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理解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

第7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效率;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作一些探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一条明线或暗线贯穿于课堂始终,情境一般作为素材或背景引出课堂的主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释、解决情境中出现的问题,情境设计的全程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当前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常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但可以发现一些教师为了情境而设计情境,使情境沦落为花哨的摆设,作用不大。如让教学情境生活化,知识建构理论倡导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自主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无白纸,他们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与交往活动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和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理解与看法;学习不是单一的由外向内进行知识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把学到的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结合,完善、丰富并改造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安排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例如在《铁、铜的获取及应用》这一节时,我设计了教学引入的问题情境: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器皿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这是为什么?生活中常见的铁及铁的化合物有哪些?某地的井水,略显浅绿色,还有酸味,但是静置一夜出现了红棕色沉淀,相关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具有趣味的生活情境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带着对这些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学习,相信教学效果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利用自问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自己发现感兴趣的学习问题,然后与老师活同学进行合作探究,其目的是发现学习问题的所在,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比较强烈,有获取学习需要满足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其实不必过多干预。现在的高中化学教材,教学内容难度不是很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问题。在进行新学习之前,我一般留给学生新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自问:只从标题看想到了什么?已经知道什么?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我最想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在学习自己发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提问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还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抓住学生的疑难所在,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明确了方向,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例如学习《金属镁的性质与应用》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后,就请学生进行自问,金属镁的特性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它会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什么样的实验能得出钠的性质?金属镁与其他常见金属的区别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随着问题的逐步积累,学生学习的线索也越来越清楚了,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心理基础。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效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是实施新课程目标以来所有教师耳熟能详的教学核心理念,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向。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与回答问题,认真进行课堂训练。这些首先要求教师的课堂要有充足的吸引力,掌握好教学的基调,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运用的策略要有效。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与信心的建立有可能来自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和蔼的笑容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当然还有对实验课题探究进行有效地创新,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教学机智。再次,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与应用四个阶段,感知是新知识学习的起点,理解是认知过程的中心环节及重点环节,巩固是知识联系的加强与理解的体现,应用则是学习的归宿与延续。化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在教学中有效运用,那么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设计好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获取与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验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观察与发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一)要把传统的“看实验”转变为“做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自己进行化学实验的前提。教师的实验演示为学生观察提供了直观、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认识、理解。然而在传统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往往自己把实验过程就完成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与动手的空间,使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总结实验结论的乐趣。

(二)恰当的进行趣味实验。如果要使一节课长时间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师花费心思创设情境,使课堂内容有充分的吸引力,而趣味实验的引入实现了这一难关,通过一项趣味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改进实验装置,实现绿色实验。在教材中设置的化学实验中,有些存在药品用量太大、药品或产生物有毒、爆炸等不安全的因素。因此需要教师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减少不安全的因素,使实验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可靠,减少实验过程中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这样也会使化学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之,要实施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目标,需要化学教师敢于创新,善于研究,讲究科学的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相信新课程教学会一直活力充沛,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王祖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69-01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它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作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经验。

一、作好课程的导人和铺垫工作,引导学生进人化学世界

高中化学良好的导入方式能迅速把学生带人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人有很多种方式,教师无论以何种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好奇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学习兴趣的理想境界,就是好的导人方法。课堂导入的方法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故事引入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课堂的开头教师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化学或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趣的化学现象,这样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迅速进入学习的角色。

(二)化学小实验导入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教师应充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的这种好奇到投入到对化学知识的探求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恰当的化学实验引入新课,以实验开头巧妙的导入新课。

(三)化学历史资料和生活化学知识导入

化学史料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情景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化学家的伟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的开始也可以用生活的化学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导入课堂,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状态,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有较大的主动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生动形象比喻运用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营造了好的学习氛围,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应然而生了。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高中化学以实验先行,化学的实验课能够把学生带入神秘的化学世界,而带有“魔术”色彩的富有趣味的实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用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以巧妙设计一些趣味实验,使学生好奇心扉怦然开肩,激活他们的求知欲,进而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用化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在课本上学会了不少知识,可是不一定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有很多的趣味现象,有很多的问题,都可以用化学常识去解释,去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化学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例如进行氯气的性质教学时,可以想学生提出自来水杀菌消毒的问题并把这个问组织给学生小组讨论,并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杀菌消毒来讨论则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我们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必趣,让他们体会化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教师应调动一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伴随兴趣而学习。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会勤,周青,化学探究性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总第295期

[2]张克龙,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教师论坛,2007,(4):13―14

[3]占海红,化学教学的导入艺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3,12(3):110―111

第9篇:高中化学常见实验的改进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 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自然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兴趣,教师除了利用相关的实验课程来吸引学生,更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标要求现代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探究性教学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最佳诠释。开展探究性教学,必须改变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得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改革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探究性教学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是一种新型的自然的教学方式,提倡一种使学生积极探索并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促使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思维。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思考和讨论,并提出各种假设,之后根据假设收集有关资料,并让学生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得出自己的学习结论。整个学习过程既能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乐趣,还能训练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思维和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出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二、探究性教学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都觉得高中化学是一门相当枯燥的自然学科,那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学生的精神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新奇的课堂导入语和富有趣味的实验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在进行Fe2+检验的教学时,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取少量FeSO4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观察无现象,再加入氯水,出现血红色。那么,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实验,于是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得到预想的现象,可是有几组同学的溶液并没有变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就请这几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演示,再请其他学生观察问题在哪?大家很踊跃,有的说是:滴加顺序错了,有的说是:滴加的量不对。滴加顺序问题好解决,可滴加的量如何控制呢?让学生们继续做实验并做出总结出:氯气先氧化Fe3+后再氧化SCN-,在滴加的时候不能过量的结论。

三、探究性教学必须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

良好融洽的课堂氛围有益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并真正投入到切实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在课堂上,因为教学过程受教师的影响较大,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注意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教师创设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置,做学习真正的主人,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探究性意识,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四、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方具体策略

1.优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应尽量贴近日常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实验内容,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余都保持着良好的化学学习状态,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实验课程要充分体现探究性目标

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远比教师拱手送出结论要更加的有效,而且,提出问题也是探究性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中来,进而让学生在设计化学实验,制定实验目标的同时,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追根溯源的探究性能力。

3.建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性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实验有很多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根据实验的性质和目的选取最合适的操作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实验设计,并致力于探究性教学。

4.积极实践,科学评价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地探索实践,尽快让探究性学习走进高中化学课堂,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在摸索中前进。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评、互评、组评以及师评,以鼓励肯定为主,激励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增强实践能力,全面健康发展。

5.及时小结、归纳有益于知识的归纳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系统的辐射化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分解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既起到知识归纳并汇总的作用。

结语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求知中得到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创新的探索精神。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形成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进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素娟.化学课堂探究性式教学的研究.教学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