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政治学科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03-02
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两门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不研究属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范畴的具体问题,是理论与学科关系层面的探讨,或可以说属于学科史研究的范畴。对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关系,从学科史的角度予以厘清,有助于合理界定两个学科的方位和边界、正确理解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人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发展变化与相互间影响。
一、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概念辨析
要进行相互关系的比较分析,首先需要考察学科的属性,即该学科是研究什么的。首先来考察政治学。政治学英文“Poli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olis(城邦)。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首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善”、 “正义”和他的哲学王理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理论及其体系的著作,他倡导以个人幸福为最高政治目标的城邦政治论,使政治学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后大致经历了中世纪神学政治学、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权利政治学、20世纪以来现代意义的政治学等几个阶段,①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而言,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1]政治学,则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IR)是国外学术界比较常用的词语。在英文《韦氏词典》里对它的解释是:“国际关系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从这一定义来看,“国际关系”的属性有三点:一是在学科上它从属于政治学;二是它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间的关系;三是对外政策或外交是其关注的重点。“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指国际的政治关系,还涉及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卫生、民族、政党等各种联系。也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线的国际社会关系。进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2],“严格来说,国际关系的领域集中在世界上政府间的关系,但这些关系不能被孤立地理解。这些关系和其他因素(如国际机构、跨国公司以及个体)是有紧密联系的;与其他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国内政治结构)也有联系;甚至与地理的和历史的因素也发生关联。国际关系学是交叠了几个其他领域的庞大学科。”[3]可见,国家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点或主要方面。所谓“国际关系”,主要指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主要方面的联系;“国际关系学”,则可被看作是一门研究这些联系和及其规律的独立学科[4]。
二、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历史关联
19世纪,受西方实证主义思想学说影响,人们对政治学的独立地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了较一致的看法,当时主要以国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与机构、政治理论与原则、政治家的思想行为等为研究对象。20世纪早期,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学也产生于20世纪初,是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是人们对国际关系认识日益加深的产物,相对来说是新学科。
传统上,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国际关系学则是国际政治学的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国际关系成为学者们必须密切关注的焦点。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席(Woodrow Wilson Chai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3]。显然,国际关系学(IR)最初是以国际政治学(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面目出现的,并且被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1949年在巴黎,各国的政治学者共同建立了“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协会确定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有五项: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和政治团体、国际政治关系、社会舆论[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际政治研究伴随着一系列特定刊物的出现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领域和范式。这些刊物包括:《外交》(Foreign Affairs,1922)、《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47年)、《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1947年)、《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63年)、《和平研究杂志》(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64年)等,此外,英美国家都出现了国际关系方面独立的博士教程[5]5。20世纪50年代末,以国际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学成为政治学的三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另两个是行政学和比较政治学。在学科史上,“国际关系”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在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由于这种特征,使得“国际关系学”稍微偏离了政治学领域,与政治学的联系不如“国际政治学”与之紧密。但反过来说,国际政治始终都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点,原因在于“国际政治”关系一直以来是各种国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
三、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不同
(一)学科生成、发展历程(学科史)的不同
政治学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中世纪的政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受神学统治。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学最终摆脱神学束缚,恢复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20世纪早期,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生成是20世纪的事,但这个过程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
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作为一种现象也有久远的历史。其实,不管是古代的城邦国家还是现代的民族国家,只要有国家,就存在“国际关系”。“如果把古代学者的研究,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腊城邦国家间关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和中国记述春秋战国历史的典籍《春秋》、《左传》、《论语》、《战国策》等视为某种“国际关系”研究的话,那么这种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5]4。国际关系学到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二)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的不同
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它的视角通常会围绕政治关系,从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去阐释政治的本质,关注国家、权力、权利等核心概念,关注人类围绕这些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选择,关注对自由、正义、和谐等终极理念的追求;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构成的一个特殊“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中央权威,国家间的互动在本质上是无政府的。国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宗教、文化、法律、生态、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其中关注较多的是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其研究对象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对于国际关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它还涉及哲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乃至数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表现出十分庞杂的特点,但国际关系整体的运动规律仍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①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都经历了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两个阶段。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法学的研究方法等;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学界大多数学者沿用政治学或法学的一些方法,注重对国家、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的研究”[4]7。战后六七十年代科学主义盛行时期,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开始利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铸造本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等等,统称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的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共性。所不同的是,由于国际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表现出复合多样化的特点,更多地具有“科学主义的”倾向,研究的问题与政治学的课题相较更为现实具体,更多采用实证主义、定量分析的方法。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政治学学科的资料库。笔者以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对于某一分析课题来说只要是恰切的就可以大胆采用。
四、结语
在学科发展史上,学科之间从属、分离以及综合是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的表现。国际关系学传统上被认为是政治学的一个从属学科,但随着其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研究成果的繁荣丰富,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地位已经在人们当中达成了共识,大家都承认它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学科目的与学科价值。
同时,国际关系学与政治学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支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虽然研究的是一个类似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当中各行为主体互动的关系问题,但它始终离不开政治学所提供的关于国家、权力和权利等基本概念体系的支撑,以及政治学提供的价值规范的牵引。政治学也迫切需要国际关系学在这方面的成果来大量丰富政治学研究的资料与素材,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当天,政治现象常常是超越国界的。 总之,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分离是二者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学科发展也会受这对矛盾运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袁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3.
教学组织纯线性,缺乏课堂生成
很多教师上课都是使用多媒体著作根据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制作课件时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线性播放,很少用到超链接、页面跳转等功能。这样的结果就使得课堂完全遵从于教师的课前预设,教学只能被课件牵着亦步亦趋,而学生的回答也必须完全处于标准答案范围内才可以。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虚假交互,无法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过分注重技术应用,忽视课程内涵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使用信息技术,所以很多整合课被上成了影视艺术赏鉴课、精美图片展示课或时事新闻阅读课。有些教研员在课后感慨“荒了自家地,肥了别人田”。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学科特性,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技术的先进性与表现力。而且,长时间去研究信息技术,去反复研磨课件也势必会使教师在专业化的整体发展上南辕北辙。
教师主宰技术,缺少生机互动
现在,各学校都建立了“班班通”,即每个班都有多媒体设备,所以通常的整合课也是基于多媒体教室环境开展。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自己独享多媒体的信息化资源,一般不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查找资料、探究问题、展示结论。由此直接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生疏,导致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过程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淡漠。在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上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政治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本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深层次整合等问题还很不明朗,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今后工作中着重考虑以下问题。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认识透彻,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如何更好地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新理念培训
新课程的贯彻实施需要新理念的支撑。同样,要想上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整合课也必须依靠新的教学理念。例如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教学观正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政治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对于这样一门人文类学科,目前很多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对政治学习缺乏兴趣。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学科就是一门专讲大道理、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考试突击背一背就能够考出不错成绩的学科。在这些错误观念的指导之下,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兴趣来学习政治这门课,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自说自话”的一言堂式教学。这样,就使得政治学科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政治学科目标很难实现。事实上,造成目前这种尴尬的状况,原因并不在学生身上,而更多的是在教师身上。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开展的政治教学以“死背硬灌”为主,他们把记住知识点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降低了政治学科的魅力,同时也忽略了政治学科应当具有的多种教育功能。为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紧抓如今新课改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革新,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兴趣教学下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恰当与否,对于整个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学科,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不注意教学语言技巧的使用,很容易就会让政治教学陷入说教的尴尬境地,这样,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比喻的修辞等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节课堂气氛。在政治课堂上,一些名言警句、小品、广告词、谜语、歇后语等各类语言都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恰到的进行引用。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时,为了让学生生动地理解消费者的权利,我就在上课的时候引用了小品《打工奇遇》中的一些幽默的语言,在小品中,一百八一杯的宫廷玉液酒,原来是二锅头兑的白开水,黑心老板声称的“群英荟萃”实际上是“萝卜开会”。通过这些幽默语言的引用,学生的兴趣瞬间被激发了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显得更加轻松活跃。接下来,我再根据这个小品片段,让学生讨论一下,小品中的黑心老板损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这样,学生就在边讨论边思考中完成了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于设疑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相较于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在恰当的地方进行恰当的设疑,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治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适当的设疑来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真实的故事:一名德国的飞行员在驾驶着战斗机执行任务时,无意中瞥见在自己的脸侧飞过来一只小飞虫一样的东西,于是他就顺势把“小飞虫”抓了下来,但当他看清楚自己手中抓住的“小飞虫”以后,立刻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抓住的并不是一只小飞虫,而是正在飞行着的子弹。讲完了这个故事以后,我就问学生:“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手能不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不可能。”学生纷纷答道。“那么,为什么这个飞行员却做到了呢?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奥秘呢?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原因。”就这样,一个小故事就把整个气氛给烘托了起来,学生纷纷猜测飞行员手抓子弹的原因,并对此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这样,就给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以往的政治课堂上,教师采取的最多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对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如果过分依赖这种教学形式,不但会让课堂教学显得呆板枯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最好在政治课堂上结合着实际的内容采取一些其他的教学形式进行补充,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我们可以围绕着某一个课题进行辩论式学习、演讲式学习,也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采取角色扮演式学习,还可以把一些歌曲、游戏等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等等。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完《投资理财的选择》这部分的内容时,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假如我有十万块”,让学生试着利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对手中的十万块钱进行恰当的投资理财,制定出一套投资方案,并说明理由,然后让教师评议出最佳理财方案。这种学习方式就打破了过去那种唯教师马首是瞻的被动的学习局面,使得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且,相较于以往的教学形式,学生显然对于这类灵活有趣的教学形式更容易产生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整个政治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改进教学观念,改良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是出于兴趣地更加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政治教学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永桃.高中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2]陈彦青.让学生爱上高中政治课[J].基础教育论坛,2010年08期
【关键词】高中生 思想政治课 自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8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虽然形式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是实质上仍然是检查评比人员一走就搞“满堂灌”、“一言堂”,而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内驱力的激发和调动,导致政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政治学科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能力培养成为空话。笔者结合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自主能力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主能力增强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政治课的任课老师,应重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热爱政治课,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去积累知识。因此,政治教师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就成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讲好引言课。笔者十分重视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引言部分的教学,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的课程是什么,读完这本书,我们将会获得什么知识,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怎样学好这些知识。通过对引言的精彩讲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好高中思想政治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用好时政热点材料。笔者利用“国务院对部分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央行做出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决定”的热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对企业减免税收是什么政策?央行下调存贷款利率又是什么政策?国家为什么要在现阶段实行这样的政策?说明了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国家实行这一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又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学生知道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状况,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白课本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形成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可喜局面。
3.巧用多媒体。在讲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框题的内容时,笔者打开互联网搜索了各地城管执法打人事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城管代表谁?城管能这样做吗?城管应该怎样做才对?小商贩们应该这样做?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理解了政府在履行各种职能时要依法行政,公民也应该在行使权利时自觉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的政治拉到了学生的身边,在近距离的感受中内化了书本知识,真正实现了学得会、信得过、愿去做的理想效果。
4.用好寓言故事,把抽象的哲学道理简单化。例如,笔者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父亲生病住院,医生告诉他要多吃水果,儿子买来桃子,他不吃,买来梨子,他不吃,买来香蕉,他还是不吃,他就是要吃水果。请问:他能吃到水果吗?为什么他吃不到他心目中的所谓水果?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明白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深奥的哲学道理。可见,简单的故事能化抽象为具体,引发学生的对课本知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厌学变为乐学。
5.适当地组织一些辩论会。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时,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会,正方:“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反方:“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学生在课前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准备,使得辩论会不断,精彩纷呈,学生在精彩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试想,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地把课本结论读给学生,让学生在书上划杠杠,怎么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爱好?
由上可见,如果政治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语言风趣幽默,能把抽象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要我们激起了学生对我们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形成。
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积极性
关键词:理科班;政治教学;现状调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0-02
普通高中在文理分科后理科生仍然要学政治,作为高考不考的政治课在理科班中的处境相对比较尴尬,经常有老师反映理科班政治不好教,理科学生对政治不愿认真学的情况。如何开展好理科班政治教学工作,是值得每一位高中政治老师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普通高中理科学生政治课学习现状调查
1.1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的理科生认为高考不考政治,只需要应付下会考就可以了,政治到考试的时候背背就行了,因此没有学习的必要,认为必要的学生也只是因为会考而学,可见普通高中理科生对政治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必然会影响政治课的教学。
1.2对政治课部分教学内容不大认同。部分理科生认为书本知识不实用,政治学科中的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大,联系不紧密,对政治课程学习存在迷茫心态。如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哲学部分。我们一直提倡哲学很重要,但由于哲学内容过于抽象化,不易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故学生对此只是抱着学学看的态度,并非全心全意的学习使学生本就一知半解的政治课程更加心中存疑。
1.3对政治课的负面宣传加剧学生对政治课的忽视。在现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部分理科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学习政治往往给予负面的宣传,大都要求学生把学习时间充分用在高考科目上。甚至一些老师就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政治无用论"、政治浪费时间等负面、错误的论断,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加剧学生对政治课的忽视。
1.4政治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对老师的好感能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部分政治教师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对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一知半解,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不高,造成讲课方式单一,枯燥,方法不多,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政治课更不重视。
2.理科班政治教学的有效探讨方法
如何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升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2.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积极性。要上好理科班的政治课,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联。例如本学期我们学习《生活与哲学》,在讲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可以列举我们班和其它班进行篮球比赛,如果只靠队长一个人的力量,最后能否取得胜利,同学们展开激烈的探讨,最终他们自己可以得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再如,要向学生灌输政治课非常重要,政治源于生活,政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而且现在继续深造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也要进行政治方面的考试。即使在参加工作后,也要经常性的参加单位组织的机关政治学习。如,现在全国上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活动,也属于政治的范畴。古人云:"文史哲不分家",特别是政治学科中的哲学知识可以有助于学生加深语文、历史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兴趣爱好。基于此,明确学生学好政治课的好处,给学生留下政治课的好印象,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2强化学以致用,拓展学生知识面。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探究与实践"、"阅读与思考"、"实话实说"等板块,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理科班的学生对哲学还是比较感兴趣。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事例:有两个人面试,都说自己的英语口语很厉害,因为他们都知道那位面试官不太懂英语.说自己跟老外交流没有问题,结果第二次复试的时候,面试官真的请了一个老外,一对话,发现他们的英语其实不怎么样。同学们进行探究与实践,最终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使政治教学生活化,就应该多讲授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觉政治学习能学以致用,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摆脱为了学考而学习的状况,从而有利于理科班政治的教与学。
2.3加强交流沟通,实现教学相长。作为理科班的政治老师,可以通过交流使理科老师认识到在学生普遍忽视政治学习的情况下,有些无心和不当论可能对政治老师的工作和政治课教学带来冲击。要求其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会考的实际出发,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因为高考不考就放弃学习,也不能因为高考不考就随机挤占、增减政治课课时,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给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和全盘思维,对所有学习一视同仁,不偏废任何一门学科,而且要高标准、严要求。政治课教师更要采取多种方式、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进入政治课的殿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政治课的巨大魅力,让学生自觉、自发学习政治,甚至保持对政治课较高的学习热情。也要经常性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对其中合理化的,有助于教学的要采纳,实现政治教学的进步。
2.4提高职业素养,培养人格魅力
2.4.1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上好理科班的政治课,教师应该博览群书,积极关注天下大事、要事,及时更新知识,这样在课堂上讲解分析时,信手拈来。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喜欢听你的课。同时,作为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就对教师有亲近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关键词】教学资源选择高中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89-02
教学资源是指可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并达成教学目标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正如生产离不开生产要素一样,教学离开了教学资源便不能进行。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学会选择和挖掘教学资源。下面,就围绕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实践,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从内容看,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抽象的政治学科理论均有其鲜活的现实生活基础,也必然需要随着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从方法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素质教育。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并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同时,还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既要能够服务于教学内容,也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分析素材和理解教学内容,也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如在讲到关于"提倡绿色消费"的知识时,我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绿色消费",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生活,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从而学会和分享绿色消费的经验。
二、利用时政热点,关注党和国家政策,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政策意识
党和国家的方针、理论、政策和时政热点既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和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素材。跟踪时政,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应是其基本的素质。在我看来,如果说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话,那么,离开了时政的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因此,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时政和社会热点,又要把时政和社会热点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资源。
三、有选择地利用课本中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选入课本中的材料,包括旧教材中的材料,不少在质量上是相对较好的,且文字表述通俗易懂,学生容易分析把握,其不足之处是有的材料缺乏新颖性。因此,我们应从教学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提高教学效率,有选择性的利用课本资源。比如,在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内容时,我想,学生对这一观点极为熟知且记忆深刻,但并非能够理解,更需注意的是,学生虽能肯定这一观点,但在实际行为中却背离这一观点,人云亦云,或离开实践基础去片面地相信纯主观的逻辑推断。于是,我给学生讲述了旧教材中关于"打捞石兽"的材料。该材料主要内容是:一石兽滚入河中,几十年后需要打捞,但从何处打捞意见不一。于是,出现了三种意见,三种意见各有其理,最后实践证明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通过我的讲述,学生都能领悟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性。然而我想,这是一段有趣且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应充分挖掘。于是,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一、二两种观点是错误的,那错在何处呢?最后学生发现,前两种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二者都没有把河流的落差,河水的冲力和石兽的重力等因素统一起来分析和推断,而这些因素均需要通过实践获得。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推理也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让学生领悟到辩证法思维的魅力。
四、利用名言、名句、典故、漫画和趣味性故事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效益最大化;兴趣导学;情境教学;延伸课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6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3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地位与学习过程,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与道德情操的重要使命。而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将政治课上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课,学生只是在死记硬背,而并不能将所学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这样的教学自然是低效的。有效的政治教学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而是能够将教材知识用于指导行为实践,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学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兴趣导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繁重而枯燥的劳动,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扼杀学生的激情,抹杀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要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实现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1.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将这些情感转移到学科的学习上来。因此,要想让学生喜爱上政治学科就必须让学生先对教师产生好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下工夫,以教师所特有的教学魅力与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进而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情感,让学生爱上教师,爱上政治学科。
2.体现教学的时代性气息。思想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现行教材虽然做了很大的调整,非常重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但毕竟具有一般性与相对的滞后性,并不能真正与生活同步,与时代接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用社会热点话题来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熟悉度,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教学的亲切性,进而激起学生对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现代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并不是一套独立的符号,而是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与场景之中展开。”政治学科的学习同样也是如此,单纯地讲解知识本身只能让学生来机械地记忆,只有将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具体的活动之中,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取直接而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理解这些抽象而深奥的知识,以实现学生的真正理解,这样才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1.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一切知识的源头。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就必须要向学生展现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画面提取有用的教学素材,以实现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更能让学生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展开独立而积极的思考,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2.创设媒体情境。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难以逾越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这样所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输出,而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种感官刺激,让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更为直接而丰富的教学信息。处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学生自然就可以由表及里地深入知识的本质来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开始,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是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来达到对抽象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三、延伸课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政治学科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这正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将教学只是局限在课堂内,还要延伸课外,在广泛的课外空间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形成自觉行为。如情景剧表演,就是根据学生喜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表演中来深刻地体会与感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实践行为结合起来。如学习了面对挫折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改编,融入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创作成剧本,并让学生来进行真实的表演,进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能够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灌输,引导学生展开富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坚持课内学知识,课外求发展,以实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深刻理解,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政治学;实践教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33-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政治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主要环节。
一、加强政治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1.是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学人才规格需求的需要
当前经济政治状况要求政治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拥有分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清并顺应时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相互促进,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现实政治实践。
2.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学教学应该既要提高该专业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此,政治学教学就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体验政治学学科的基本价值和理论观点,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政治实践,并在政治实践中发现新的理论问题[1]。
3.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政治学大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继续读研深造之外,大部分学生到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或者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工作。目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实践创新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必须使政治学学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注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当前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目前缺乏有效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广大教师重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缺乏,更不愿意也没有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而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第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功利倾向明显。受当前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掌握,认为考高分和能够考研考证,那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他们误以为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得到学校的评选表彰,功利倾向明显。为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忽视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和专业结合不紧密。
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无特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有些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等形式,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信息传递模式局限在实践基地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学生的认知信息不能向实践教学基地逆向传递,因此学生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教学模式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创新不够,教学内容往往与大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显得缺乏针对性[2]。
第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际效果不明显,短期行为明显。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大多有名无实。只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建设措施,对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培养一片空白。学校对基地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不够。
三、在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思考
1.PBL教学法简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根源于杜威的哲学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拉格尔的观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质询为导向,以综合化课程为内容,并且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它开始于某个“结构混乱”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跳板,学生们获得最少的指导方针和信息去开始他们的学习。他们必须讨论和明确界定这个问题,然后使用一种和科学方法非常类似的程序,努力得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结论。
在PBL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促进者和指导者,负责提供资源、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以及当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考。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有关学生需要的知识、资源意识及资源的获得以及有关设计的知识等,有一种全面彻底的了解。
2.构建基于PBL教学法的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应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譬如在讲到“政治决策”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当地基层民主自治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研讨式与案例式相结合、老师点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实践主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教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学情况,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确定若干个社会问题。譬如对“政治决策”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有了讨论,但真正对基层民主决策并不了解,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拟定“基层自治与乡村公共问题”、“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农民权利状况”、“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多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3)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指导教师将学生按照自主选题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对各组学生进行活动宣传动员和培训,将实践活动主题、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活动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研究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创新实践活动,写出分析报告。
(4)各组交流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表自己调查的心得体会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在讨论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引导学生的自学讨论向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
(5)指导归纳整合。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提高学生政治分析能力和政治敏锐感。
(6)回归见习。学生要讨论交流结束后,再回到调查组织或者单位进行观摩见习和实习,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地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基地的指导教师将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同时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自己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向基地指导教师交流沟通,这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7)组织评价考核。教师进行小结并根据各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学生实践完成情况及基本知识的测试情况进行讲评,作为实践课成绩。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基地指导教师充分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创造条件为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1)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找到学校利益和社会、机构与企业利益的有效契合点,按照校社、校企双赢的思路,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加强基地日常管理,指导并规范其实践教学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满足立体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提高校内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经验丰富热心于教学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
(3)改革课程学习考评制度,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改革和深化政治学课程的考评内容,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论文设计、撰写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性评价,弱化知识记忆型评价[3]。
(4)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PBL实践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要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自觉性,能否充分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保证学习质量。所以,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建立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约束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使用PBL教学法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采用该教学法可以提高政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国内政治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季丽新.政治学学科本科实践教学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159-160.
思想政治优化课堂效率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学科,而新教材,新课改的新要求,使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进一步突显。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吸引学生选择思想政治学科是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政治课教学常常沉闷乏味,教起来没劲,学起来没意思,课堂效率不高。目前,高中政治新课改已全面实行,新课改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政治课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
【关键词】高中政治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课堂管理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提倡的“高效课堂”目的就是要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高中政治教学高效课堂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打造政治“高效课堂”,教师不能从头讲到尾,只管自己不顾学生。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教师要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少讲、精讲。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提倡学生讨论,多采用互动式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讲课,真正做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要精心备课
2.1 按课程标准,备好教材,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研究教材还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2 按课程标准,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试,逆反心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重视课堂导入。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3.2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1 风趣幽默,寓庄于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学科的内容以理论为依据,道理深刻又抽象。因而很多人把政治当成教条,对政治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其实表现幽默的笑话寓意深刻的故事更为学生所陶醉,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做到:风趣幽默,寓庄于谐。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譬如: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可以利用傻瓜吃馒头的故事:傻瓜连吃了六个馒头不饱,吃完第七个饱了,恍然大悟:早知吃这个馒头会饱,何必浪费前面的六个呢?
4.2 充分肯定学生,不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我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很少对学生全盘否定。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4.3 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曾经有一位学生,成绩总是不太好,但他的街舞跳得很好,还在学校比赛中获过奖。于是我对他的特长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一举动使他变化很大,甚至还说一定要把政治学好。
5 要注意强化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