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研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实验研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实验研讨

第1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一、运用问题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没必要做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实验课。而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物理实验,但不愿动手操作。造成上述现象有多种原因,首先中考成绩和实验测试无关联,以至于学生对实验教学持放任心理。再加上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照教师讲解的实验过程和步骤模仿操作,而教师在一旁指导。这种实验方式影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作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在讲解物理规律时和学生一起探讨物理方案,根据学生的已学知识设计与学生经验相抵触的实验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解“大气压阻止水外流”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空瓶子,在瓶子上扎几个小孔,那么这个瓶子还能装水且保证不漏吗?”学生:“不能!”教师:“瓶盖盖好,瓶内的水就停止往外流了,相同瓶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呢?”学生:“可能与大气有关。”通过上述实验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能力

演示实验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不仅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而且还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严禁出现教师自导自演的状况。针对那些易于操作的实验,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演示;针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应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操作。在学习电路的“短路试验”时,虽然该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在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下,教师还是决定让学生来完成这个实验。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邀请物理基础一般但胆子很大的男生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电路短路后发出“砰”的一声,实验区硝烟弥漫、火花四溅,一些胆小的女生吓得蹲在地上,但是实验完成后,很多学生都兴致很高、说不过瘾,希望自己也能参与一次。正是因为产生了兴趣,学生便会细致观察与思考,从而不断产生疑问,带着问题都能认真听讲,并且在学习中学生还对安全用电知识有了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操作的演示实验,与传统的教师自导自演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兴趣明显提升,并且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动手积极性的培养,有助于实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三、构建严谨思维体系,指导学生观察

第2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一、精心设计实验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小实验,其操作方式不简便,可见度比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实验加以改进,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有时只要另外添加一些其他“试剂”,实现效果就会比较明显;有时利用生活中的简易物品加以替代,就可以使操作变得更为简便。实践证明,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采用实验方式加以解决,可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一看就懂,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如果物理教师能够对每次的实验教学都仔细思考,朝着简单、高效的方向创新设计,往往会使实验教学变得有趣和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实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实验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作为物理教师,要注重各种物理小实验的设计与制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不管是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还是总结规律、学以致用,都要求学生亲力亲为,让他们在眼、耳、手、口、脑的协调并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要求学生用导线、鳄鱼夹、小灯泡组成一个实验装置,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导线。当鳄鱼夹夹住铅笔的笔芯时,小灯泡开始发光,这表示电路是通畅的,说明铅笔芯属于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的木质材料时,小灯泡没有发亮,表示电路不通,说明木材是绝缘体。此外,学生们还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如塑料笔、金属、玻璃等,通过这一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也训练了他们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拓展实验探究广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难点,以学生生活为依托,拓展教材内容,用“科学探究”态度解读教材,赋予实验新的活力,利用挑战与乐趣共存的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潜力。例如,在开展“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在学生对电路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电路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会在实验基础上,开展“部分电路短路与全电路短路连接”的拓展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进行“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时,在学生已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用电压表快速诊断电路故障,拓展“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的实验,无疑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创新能力。

总之,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的精髓。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意识和实验技能。

第3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一、现行实验出现误差的分析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使用的主要器材—平面镜是由平板玻璃制成的。平板玻璃本身存在一定的厚度,而反射面在玻璃板的表面,实验操作中测量出的物距与像距数据不相等,而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如果在实验操作中眼睛正对像的位置,数据的差就是玻璃板的厚度。2012年南京市物理教研室在高淳某中学开设市级公开课《平面镜成像》,教研员许志老师评课时说,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省内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其中就有平面镜成像实验,操作结束后有关专家点评,由于玻璃板厚度会引起误差,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据不应该相同。

2012年《物理通报》第2期发表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兰和秦萌的论文《平面镜成像实验的像距系统误差分析》,他们认为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1)尽量选择薄的玻璃板;(2)尽量选择折射率小的玻璃板;(3)眼睛的位置尽量正对像的位置。

二、对该实验改进的一点设想

笔者的设想是,将反射面设置在玻璃板的中间。实验操作中,测量物距与像距时从玻璃板两侧的表面出发,测出的像距和物距数据就一样了。当然这时的物距与像距不是从反射面算起,而是玻璃板两侧的表面,误差仍然存在。

三、改进实验器材的具体方法

现有的器材有一层深色的涂层,这就是反射光的涂层。这涂层的特点是既反射光又透光,类似于夏天戴的太阳镜片。通过查找资料得知:镀膜玻璃可分为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和低辐射镀膜玻璃。(1)阳光控制镀膜玻璃,是对太阳光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镀膜玻璃。这种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镀膜层具有单向透视性,故又称为单反玻璃。(2)低辐射镀膜玻璃,是一种对远红外线有较高反射比的镀膜玻璃。这种玻璃对于太阳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有较高的透过率。

如果用玻璃板来制作镀膜玻璃,由于玻璃硬度较高,加工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没有现成的材料?笔者想到了实验室用的橱窗卡,商品名字叫桌牌(如图1所示),是有机玻璃材质,硬度较低,加工起来也方便,它做橱窗卡时也是二层有机玻璃板夹一张卡纸,还有个底座,将底座锯开一分为二正好做支架(如图2所示)。如何做得具有镀膜玻璃一样的效果呢?笔者想到了家装材料中的玻璃贴膜,迎光的一面具有镜子特性,背面则可以透视(如图3所示),可用它贴玻璃膜。

图1 图2

图3

玻璃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高透型,保持了最高的透光率,又能最大可能地吸收太阳能;(2)热反射型,具有良好的遮光性能和隔热性能;(3)单向透视型,具有最高反射太阳辐射热和可见光的性能,迎光的一面具有镜子特性,背面则可以透视;(4)中高透视型,既保持了较高的透光性,又阻隔了一定的太阳热能。

笔者选择的玻璃膜是单向透视型,这样会给实验操作带来方便。平面镜成像实验就是要求既具有镜子特性能够成像,又能透光方便观察。

玻璃膜的粘贴需要一定的技术,加工前要用练习膜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玻璃贴膜的方法:(1)裁膜,利用美工刀按需要尺寸把玻璃膜裁好。注意,玻璃膜分两层,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称为保护膜,一层有黏性带颜色的称为贴膜。(2)贴膜,在清洗好的有机玻璃板和贴膜上喷水(把保护膜分开,带胶的那面喷水,胶面是贴在有机玻璃上的),把膜贴到合适的位置。用膜刮把里面的水刮出来并刮平。喷水是为了暂时阻挡膜的胶性出来,这样才好控制膜。膜面直接刮的时候只能用软刮,如果用硬刮片或者塑料刮片,得重新按贴膜方法用保护膜盖好膜面再刮,免得刮坏膜(如图4所示)。

图4

加工后的实验器材如图5、图6所示。

图5 图6

第4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改进策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教材、新理念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物理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基础作用呢?这是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不管学生个性差异如何,形象、生动的实验大多可以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乐于观察和操作。例如,我在教学《连通器》这节课时,每个学生桌上都放了一个由软胶管连起来的两根直玻璃管,先引导他们观察其特征,指导他们概括得出“连通器”概念,再让学生联想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特征和“连通器”相似,从而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连通器”这个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他们感到生活中确实需要连通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得新知。再如在讲解《摩擦力》时,课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玻璃杯里装了大半杯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再继续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所吸引,思想非常活跃。我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做这个实验,结果两位同学也分别提起了玻璃杯。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在生活中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把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由于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有限,我们必须重视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探究学习和实验,使物理学习可感可知。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由于缺少一部分凸透镜,我们就发动学生收集并利用适合的瓶底作替代;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利用学生玩具“激光手电筒”作为光源;在探究浮力大小时,学校没有溢杯,我们就用塑料瓶子加上玻璃管代替;在认识杠杆时,我就让学生用硬纸片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开瓶器模型。教学中的这些随堂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受到启发,并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规律。

三、切实重视物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和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经验告诉我们: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也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演示时力求操作准确,给学生做示范,并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准确操作。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教师先做好演示,然后再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配合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又可以促进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改进课本中的实验,使学生易于操作

第5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61-02

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避免实验秩序的混乱,使探究实验课上得更有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现结合《凸透镜成像》的教学,谈谈对此问题的体会。

以往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往往是按着教材的编排,先介绍实验仪器和物距、像距的概念,然后组装器材,学生按照课本表上的内容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内。这样的实验主要是机械模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对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还发现,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似乎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但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更别说交流与评估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效。

为了改变以上的状况,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合理分配时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展开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发现像,感受像的多样性——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问题:凸透镜能成像吗?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地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看远处的树木和房子。

说说你的发现,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出猜想——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活动二】找像———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

利用实验器材找像,看哪一组最先找到像。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像。(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并强调实验中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活动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各实验小组分别在光屏上寻找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并关注蜡烛、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按照课前预习的学案进行实验,填写表一。

【活动四】整合探究成果———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

分析填好的表一,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填写表二。(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能力,使学生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活动五】教师用Flas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规律。

这样设计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活动层层深入地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进行思考、讨论,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这节课的教学引起了我们对物理实验探究有效教学的反思。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根据课堂的结构安排,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从其最近发展区发展

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教学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出发,把教学层次要求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本节教学从【活动一】发现像,感受像的多样性到【活动二】采用比赛的方法找像,学生都是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在既轻松愉悦,又适度紧张的状态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收获,只有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收获。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下,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高质量地整合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智慧处理都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本节实验可改革光源,用红色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状光源来代替蜡烛,可以避免空气污染,使光源的发光和其长度、形状都稳定,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像的长度(进一步研究像是增大的还是缩小的,增大了多少),还可以研究像是上下倒立、左右颠倒的。

三、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可利用课件演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当用鼠标拖动使光源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并变化,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对自己做的结果与演示的效果进行对比,很快就能总结出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多媒体呈现的动态过程给学生头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意对课堂事件的处理

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控制与指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能感知、关注和理解课堂事件(课堂事件具有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难以预测性),并能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出现“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中央”的问题,教师应强调实验前调节的必要性及教给学生调节的方法;当学生找不到“正立放大的像”时,教师及时点拨:像在光屏一侧,需透过透镜观察。

教师要在操作技能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并予以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将实验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呈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平台上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五、注意利用学案进行任务导向

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习成功率。从实践来看,有效性高的课堂一般都有学案进行任务导向。学生有了学案,就明确了任务要求,从心理上会受到一种任务驱动,从而更容易投入学习中,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六、及时做好课堂反馈

课堂上要留出时间给学生巩固本课知识和进行反馈测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达标的情况。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必要的矫正与巩固,并进行后进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实效。

第6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论文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1)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2)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3)注重交流合作;(4)注重自我评价(反思)。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解释(分析论证);(6)评估(反思);(7)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二、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课中让学生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与归纳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路感官系统同时接收信息,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2、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探究内容逐渐深入。通过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使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刨根索底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故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一、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二、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三、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四、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五、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4.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反思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探究活动的结论有时可能不科学)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适时的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同时,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7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73-01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用于实践。在新课改搞的红红火火的今天,初中物理课程在要求与编排上更加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既与物理的学科特点相吻合,也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相吻合的,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认知问题仍以感官为主,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思维支柱。大量事实证明,凡是物理学的较好的学生,大都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因此,本人特别注重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最终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体验式学习强调不仅用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不难看出,以前的“讲授式”物理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外在的、抽象的、没有情感活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具体的、有价值认同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可切身体验的实验,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不难看出,以前的“讲授式”物理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外在的、抽象的、没有情感活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具体的、有价值认同的, 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 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可切身体验的实验,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 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体验式学习的原则

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应注意些什么呢?由于体验式学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开展体验式学习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感受,让学生在经历中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体验式学习应体现出以下三个原则。

1.实践性原则

体验式学习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观察、实验、交流等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

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 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3.人人参与原则

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所以,在体验式学习中,要求人人都要成为活动的主体,避免一人做,数人看的现象。

那么,如何上好体验式物理课? 本人认为,上好体验式物理课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动”和参与。要充分利用周围或实验室中的器材,让学生有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下面列举本人在教学中的几个小例子,与各位同行交流。

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内容时,本人先按以往的教学方式作演示实验,先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再将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从而让学生判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音叉发出的声音后排有很多学生听不见,音叉振动激起的水花,也有很多学生看不见,实验效果不佳。就是前排的学生也因为没有亲自动手操作,没有切身的体验,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兴趣明显不高。要进行分组实验,学校实验室里的音叉又不够用。于是,笔者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任何物体,用各种方法使其发出声音,感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们听到要求,兴致勃勃地立即动手操作,有敲桌子使其发声的,有撕纸使其发声的,有弹拨圆珠笔使其发声的,有拍巴掌使其发声的……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规律,说出了答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在学习了惯性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在坐车时注意体验车在起动、刹车、加速、减速时人体倾斜的方向;在学了液化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早晨,教室里的玻璃上有无水珠,水珠是在里边还是在外边?在学了摩擦起电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晚上脱毛衣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早晨用梳子梳头时会看到什么现象?……

三、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既保证体验学习的时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的多样化,使每一次体验教学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体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总之,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原生态的学习方法,它使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物理学习方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应让体验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一、改进教学仪器。提高实验效果

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主要是看它能否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基础物理现象鲜明表象,还要看它能否促进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实验成功,并且现象要明显,富有感染力。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做出来的效果与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别。为了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我们就应该不拘泥于课本的规定大胆的改进和完善。

1.对可见度、直现性羞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提高实验效果

例如,在电流表的使用中,可以改造电流表的表盘结构与实物一致,制作大型的电流表教具,在课堂实验活动中,两人一组发一个电流表,对照大型的电流表进行讲解,对于电流表的构造和接线知识的掌握效果要好的多。

2.利用身边的材料自我制作的简单教具代替或更新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例如,在讲空气的“力量”时,笔者将一个事先在瓶底转了一个小孔的洗发水瓶装满水,盖好瓶盖向学生展示,造成瓶子完好无损的假象,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帮忙举起瓶子,教师很随意的打开瓶盖,由于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看到水忽然从下面流出来,一定会有异常举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为知识的导人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借助多媒体,提高实验演示效果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交互、实时的特点,在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模拟物理实验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由于有些实验的实验仪器的可见度小、并且受到空间、时间以及场地的限制,导致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在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合理的安排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动画、声音、或是视频等将其直观的表现出来,将会弥补其不足有效地提高课堂实验效果。

例1在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介绍,在初中物理实验室无法完成这样的实验,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分子的热运动,微观世界的现象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师的颇费口舌的讲解变得生动和形象。而对手一些变化速度太快或太慢的物理过程,利用多媒体剪切实验现象来减慢或加快变化过程。

例2在扩散现象中首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说明气体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由于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随后则利用多媒体剪切的在水中注入硫酸铜溶液在开始、十天后、二十天后、三十天后的现象,以及铅片与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开始、五年后的现象来形象展示液体和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另外,对于物理过程中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可以通过动画模拟来展现,使抽象的变得形象,突破了难点。

例3磁感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此时先利用条形磁铁的周围放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配合多媒体在条形磁体的周围画出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不断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的周围,然后用多媒体画出其N极所指方向。小磁针N极指向分布规律结合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并且旋转磁体,展示磁感线的三维空间形状,使他们有较深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使得物理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突破,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弥补了一些课堂实验活动在直观、立体、动感的不足,提高了实验效果。

三、提升实验趣味性。提高实验效果

1.把一些与初中物理有关的小魔术引入来增强实验效果魔术具有神奇的魅力,而且其中蕴含了不少的物理原理,往往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回味无穷。如果能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和一些小魔术相结合将增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平面镜的应用”利用平面镜魔术,将一块平面镜斜放在一个正方形的箱子中,平面镜的后方放很多的东西,在学生看来那却是一个空箱子,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引入一些“反常”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增强实验效果。生动有趣的课堂实验活动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经验发生冲突的“反常”现象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验效果。要增强课堂实验效果就要以新、奇、妙、怪等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例如,在热学实验中的“试管煮金鱼”,在试管中放一小金鱼,对试管的上部加热,试管口的水沸腾,小鱼仍游动自如。在实验中学生一直为小鱼担心着,看到水沸腾后,小鱼仍在游动使学生惊讶不已,教师再稍作分析,学生便会对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有了深刻的记忆。还有“纸锅烧水”“开水不烫”“火不烧手”在力学实验中的“筷子提米”“打蛋入杯”“人造喷泉”“人造雪景”“浮体不浮”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从未见过、意料之外、妙不可言,无疑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9篇:初中物理实验研讨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验;探究;角色转变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应抛弃以往的“讲台、黑板”的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和猜想,并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物理教材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但是我认为教师应不受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使实验课得到创新并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领悟,真正达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物理术语的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生活问题时语言的生活化。

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应遵循针对性的原则。学生刚开始学物理,实验做得少,学生在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将实验教案从学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备写出来,还应在实验教案中备出“实验目的、实验猜想、实验设计(其中包括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实验结论等科学探究的环节”。同时,教师在平时的实验课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平常的实验操作及检查中,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实验结束后器材的归类、整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在这几年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搞好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古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虽然它的说法不是很科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对于学生有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日新月异的教育模式。

一、教师应具有教育新理念,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部分教师认为,实验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从应试教育出发,只是在课堂上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严重偏离物理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开拓思维、大胆创新、不局限于课本的条条框框,要让物理进入社会,让社会进入物理课堂。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规律是重要的,但实验本身不重要,只要给出实验结果就行,不用费时费力去验证。同时,实验课组织纪律性差,易出现仪器损坏或短缺现象,使实验误差偏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能正确、科学地指引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规律理解、吃透,也才能真正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物理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实验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在物理实验课教学方面,既有困难,又有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应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在思想上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行动上重视实验。在实验中大胆尝试,通过实验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把物理教学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物理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在行动上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徐荣亮.物理实验设计与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7.

[2]张朴成.物理典型课示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