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同管理关键控制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需求侧管理;具体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59
1 前言
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各个行业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渐的上升当中,由于我国电力资源的总量有限,需要对电力能源进行有效的节约和控制,逐步提升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是电力企业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控制系统,能对电力使用效率的有效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维护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作。通过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在需求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能够逐渐提升电力系统的负荷控制效果,增强电力系统的用电效率,促进电网向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运作。
2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主要使用了有线、无线和载波等通信方式,并在用户侧安置相应的信号采集控制装置,最终将所有的信号汇集到电力企业的控制系统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和控制。通常情况下,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能够包含主台软件、硬件设备、终端装置、数据资料的信号收发设备等方面。随着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它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当前进行电力负荷工作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对于电网系统的顺利运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从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具有的功能方面来看,它能够进行遥测、遥感和遥控,这也就是说,通过使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能够在远距离的情况下,对电力运行系统进行信号采集、终端抄表、负荷控制和信号分析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还能够对计量柜和电表的用电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故障,如果电网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该控制系统能自动的产生警报信号,提醒相关人员进行维修。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主台能对终端信息的上传工作进行有效的支持,这样它就能够发挥人工召测和定时召测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电信号和功率的控制,对电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和分析。
3 需求侧管理的相关情况
电力系统中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针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节约和控制,通常包括电力用户在用电高峰时降低电网负荷或者将用电条件转移到低谷,再者是用户处于用电低谷时,通过提升负荷来增强电力低谷时的用电效果。总而言之,电力系统进行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针对用电方式进行改变,从而对用电负荷进行改变,达到提升用电效率的重要目的。在进行需求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地区电力调度系统、地区电力营销系统和负荷控制系统的共同作用。需求侧管理通常使用的数据,都是厂站实际收集来的,因而相关的参数、图形等参考数据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能保证需求侧管理工作和实际情况保持高度的一致。需求侧管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具体实施手段主要包含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多种手段的共同应用,能够促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增强需求侧管理的实施效果。
4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在需求侧管理中实施的优势和成效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在需求侧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和实施,具有的优势作用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能够显著提升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需求侧管理中积极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主要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中的用户端能够和供应端保持均衡的状态,从而不断增强电力的利用优化效果,将电力能源的浪费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效果,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为电力负荷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把握。第二,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检测的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使用的管理成本也较为低廉。当前电网系统中常用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常规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形式和无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形式,这两种系统控制形式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无线电控制的系统,能够更加广泛的检测电力使用信号和负荷情况,同时需要使用的成本也能够有所降低,因而在今后需求侧管理的应用中具有良好前景。第三,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能够对事故发生概率进行有效的降低,从而降低维修成本。传统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够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维修工作较为困难,使用的工作人员较多,因而出现事故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当前电网系统的需求侧管理工作中积极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能够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优化,相应自动化程度也能够显著增强,这就为故障发生之后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减少了维修的成本。第四,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提高运转的效率。在需求侧管理中使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能够对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保证,同时还能够对电力用户的负荷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5 结束语
电力需求的逐渐上升,使得电网系统需要做好相应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在需求侧管理中实施,能够显著提升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检测的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使用的管理成本也较为低廉,能够对事故发生概率进行有效的降低,从而降低维修成本,还能够有效提升电网系统的运转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测
1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测试至少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全面性原则,(2)重要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
2 内部控制测试目的
(1)通过测试使岗位人员规范经营管理活动和行为,防范风险,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2)通过测试检查内部控制手册的执行情况,使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内部控制手册,掌握内部与己业务相关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提高内控工作的执行力。
3 内部控制测试内容
(1)公司层面控制测试
公司层面测试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及反舞弊程序五个方面,具体分为反舞弊程序与控制、经营活动分析、职业道德、高管基调、举报和违规处理、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分配、培训、业绩考核、人力资源政策、信息与沟通、内部审计十二个主题。
公司层面测试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公司层面要求内容,同时包括内控基本知识、岗位人员对内控工作的认识等,促进内控工作的全面开展。
(2)业务活动层面测试
业务活动层面测试主要是对相关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进行测试。包括对业务活动层面重要业务流程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进行跟单测试,对关键控制点抽取样本进行关键控制测试。
重点关注例外事项易发、高发业务领域相关流程。如:工程分包、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结算、资金管理、存货管理、安全事故管理等业务领域相关流程。
4 测试工作总结和报告
测试组在完成每家单位的测试后,要对该单位的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测试组组长汇总并审核各测试人员的测试资料;(2)对测试人员发现的例外事项,要进行细致的核对,与被测试单位相关业务人员,沟通分析出现例外事项的原因;(3)测试组发现的例外事项,要形成汇总表,与被测试单位有关人员确认;(4)测试完成后出具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测试情况,测试组负责人对测试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各测试组测试工作完成后,测试工作组将对各组的测试情况进行汇总,出具本次测试总体报告;(5)组织方式和测试人员成立测试工作组负责具体测试工作,汇总测试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向领导汇报测试进展和完成情况。
(一)测试人员前期培训。测试开始前对所有测试人员进行内控测试知识培训和测试前准备,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讲解内控测试的方法、步骤、程序和样本选取;测试的测试期间、样本量的确定标准、测试完成的工作成果等,使测试人员对内控测试有比较深入和统一的认识。
(二)测试方法介绍:
(1)个别访问法:个别访问法主要用于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在企业层面测试及业务层面测试的了解阶段经常使用。比如需要了解企业的采购环节,在访谈前就采购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提纲,选定关键控制岗人员,就需要与企业采购环节涉及的关键控制点如何控制进行访谈,详细了解,采购的环节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如何得到实施,依据的规章制度,形成的书面资料等。
(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主要用于公司层面测试。在进行问卷调查前,根据测试要求设计问卷的格式与内容,问卷的内容要通俗易懂便于答题人员回答,并依据内容与格式选取对象的范围,一般范围是要包括被测试单位的高管、中层、一般管理人员、员工,具体各个层次的比例按照测试的范围分配,在进场测试时,要提前与被测试单位沟通问卷调查的时间,一般问卷调查是集中进行,便于内容的保密。
(3)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追踪该笔交易从业务发生到交易结束,以便了解该笔交易是否按照流程得到有效执行,关键控制点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比如我们追踪合同签订业务,按照企业合同的类别、发生的频率(一般企业合同分为:销售合同、施工合同、采购合同、服务合同),随机抽取一份或者几份合同,分类别进行串行测试,追踪从选商开始,供应商的选者是否合规,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多家的比对;选者好了供应商是否与对方进行了多方参加的谈判,是否有谈判记录,谈判记录上是否有各方的签字。
(4)抽样法:抽样法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一般在测试中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法,按照发生的频率,一般选取的样本的比率为:年度1个、半年1个、季度2个、月度5个、周10个、每日20个、每日数次40个。
(5)实地查验法:实地查验法主要针对业务层面控制,通过索取企业财务账面的资料与实物资产进行核对。如实地盘点存货,就是索取进场前一天账面存货的数量,与盘点日实际盘点数量,进行核对,对于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与相关人员沟通,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6)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测试关注点的方法。数据分析可以是与历史数据、行业(公司)标准数据或行业最优数据等进行比较。如:我们针对企业赊销,我们选取年度发生赊销业务较多的客户作为重点,分析该类客户往年发生赊销的情况,以及回款的情况,是否存在长期挂账的情况。
(7)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主要是集合有关专业人员就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或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既可以是控制测试的手段,也是形成缺陷整改方案的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94-02
近些年来,许多企业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大搞基本建设,极大地增加了单位的经济实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促进了单位经济效益的增长。但由于工程项目本身具有的固定单件、工期长、投入大、专业性强的特点,管理要求相对较高,稍有不慎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为了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建设资金,堵塞漏洞,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笔者对加强企业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相关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看法。
一、企业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常见问题
(一)忽视中间环节
就项目投资的管理程序来看,现在的很多项目投资管理一般是只抓项目期初投资批复以及项目竣工结算费用调整,忽视了投资费用运行的中间环节。项目前期管理部门负责对可研方案的审批,而方案期初投资是根据当时条件下估算额,由于材料市场价格被动,施工现场条件变化等物的影响,方案投资与实际施工结算费用往往会有很多差异。在项目批复时,虽然已考虑了一定的不可预见费,但这只是依据以往经验,按一定比例核定预备费,项目投资费用的实际差异往往要高于批复投资额度。投资管理部门又根据批复投资下达项目实施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只了解过程进度,不掌握资金的使用进度,计划投资调整只是依据概预算部门的竣工结算审批单,这样就造成项目的期末结算费用与批复投资额差异只能在竣工结算时才能反映出,不能在项目实施的中间环节进行解决。
(二)缺乏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
在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很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过程监管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过程概算甚至细化到了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标底和标价估计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或者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货款利息不断增加,原本紧缺的资金在恶性循环里运行,给建设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不严格执行合同
在现行基本建设投资控制中,占十分重要地位的合同管理还未完全规范和法制化。一方面,合同条款不够严密,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不一致;另一方面,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足,有法不依。由于资金不足,建设单位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也存在高估盲算问题,主要有:多记工程量、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虚报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重复计算,多记费用等。
(四)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现有的工程投资顾问或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大多是依据定额进行工程预算、结算审核,工作人员往往只具有从事概预算工作的资格,不能适应现代造价的要求。
(五)监督工作偏移
监理单位仅仅重视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和进度控制,对决策分析、优化设计方案、优选施工企业和投资控制等方面很少参与,造成了计划和建设的脱节和不配合。
二、企业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确立战略意识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战略管理被放到了企业的首要位置。公司整个经营运作,资源配置包括投资管理都要着眼于公司战略要求与战略规划,减少偏离战略目标的活动。防范战略风险。在满足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明确各管理流程上相关部门的职责、权利、考核与奖惩措施,从而实现科学的投资管理。
(二)设置合理的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根据战略目标设计一套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建立投资管理相关控制制度,明确规范项目从申请、决策、执行、评估等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建议建立四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投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投资前期的投资评价体系、项目中期的监控体系、预警体系以及项目后期的投资考核体系和后评估体系。通过各项经济指标以及非经济指标的设置与考核,提升企业投资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
(三)加强合同管理
在合同管理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的法律性是否完备;(2)、合同是否完整;(3)、风险的分析是否合理;(4)、工程说明书尽可能做到详细、明确、技术上要求切实可行。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业主和承包商合同意识差,随意性大,而造成顾问或咨询公司要公平的解决合同纠纷问题,就应以严密的合同为依据,并要吸收国外合同条款中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金融、保险、建筑法规,对现行的合同文本进行修订,在法律部门的监督配合下,做到有法必依,保证合同的严肃性,为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提供法律的保证。
(四)坚持审计监督
当前工程建设浪费严重,损失惊人,甚至有不法分子从中贪污受贿。因此必须加强工程审计,首先要全过程参与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项目基本程序,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项目前期的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概算、前期费用开支等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到编制预算、施工、质量、安全、工期管理、材料的采购和供应、设备的采购、运输和安装等项目是否规范,有无超规模、超标准等。审查工程项目的预决算,合理控制成本费用,节约建设资金。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单项审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为确保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切实执行,单位审计部门还应定期,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以提高信息质量。
(五)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跟踪审计环境有待优化
跟踪审计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决定了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范围大、周期长、环节多、环境复杂。尽管许多高校已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但建设项目众多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尚未合理界定,高校决策层、基建、财务、审计、监察、资产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建设管理者往往把建设管理部门的造价控制职能与审计部门的造价咨询和评价职能混为一谈,把造价管理的职责理解成审计的职责,认为跟踪审计是建设管理部门下面的造价控制组。高校校长经常把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施工时把工期放在首位,在规定时间内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这样往往会导致工程时间紧、设计粗糙。校长最关心的是校舍是否安全、学生能否按时入住,而对建设项目的造价并不是很关注。施工单位往往会抓住学校这个弱点,在施工中频繁变更,漫天要价。由于跟踪审计的介入,限制了签署联系单的自由度,增加了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若因变更价格谈不拢,施工单位便以停工要挟,认为是跟踪审计影响了工程进度,矛盾便集中于内部审计部门,给跟踪审计工作造成巨大压力。
(二)跟踪审计力量有待提升
近年来,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审计队伍建设,但离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一是审计力量的不足制约着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建设项目投资大,跟踪审计任务繁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方面受到制约,部分高校还采用纪监审合署办公的形式设立内审机构,没有专职审计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跟踪审计要求不适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工程、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受传统结算审计思维的影响严重,知识结构以会计为主,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据调查显示,浙江高校内审人员中74.5%的专业类型为会计师类、审计师类、经济师类等,45.5%的专业类型为会计师类,而工程师类内审人员只有4.8%,从事基建工程审计和修缮工程审计的内审人员严重缺乏。[2]三是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尚需加强。目前,许多高校由于自身审计人员少,大多数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社会审计机构选用、质量评估等具体管理办法,也没有精力对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构建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构建的意义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高校审计部门及由其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高校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查、监督和评价。[3]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高校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提升绩效和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有利于规范管理高校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控制环节多、计价次数多、处理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难以适应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全过程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对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项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能及时发现、纠正建设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并向建设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持续地反馈审计意见或建议,促进建设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2.有利于提升绩效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的跟踪审计以及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论证的可靠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延伸到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计,防止了因写入不合理条款而使高校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了解具体的施工过程,能及时对工程变更签证事项的合法合规性、材料设备价格的合理性、隐蔽工程验收情况等进行审计,为后期的审计结算确认签证,并将问题和矛盾提前解决,避免事后相互扯皮。3.有利于预防腐败造成高校基建领域腐败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监督,决策、管理、监督三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高校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使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建设过程,通过对物资采购、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对权力形成制约,促使建设项目的各参与方一开始就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能有效预防舞弊案件的发生,使审计由“秋后算账”转变为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高校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结合我国部分高校跟踪审计工作的实践,可以将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分为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等五个审计阶段。在实施审计时,可以在每个审计阶段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4],有助于审计人员选准介入时机,把握审计重点和难点。1.投资立项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决策程序。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建设方案是否在多方案比较、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经有效批复。(2)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功能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投资规模是否适度。(3)审查投资估算。审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是否合理、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投资计划是否得当。2.勘察设计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审查勘察设计等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内容、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完整、准确,是否符合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程序及合同签订是否客观、公正、严密。(2)审查设计方案。审查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通过招投标方式征集;设计方案的论证,是否贯彻了优化设计和限额设计的原则;是否组织有关权威专家对图纸进行会审。(3)审查概(预)算编制。审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是否按程序进行评审,编制方法是否合适;概(预)算内容是否真实、全面,有无漏项或增项;编制原则和计价依据是否现行适用;设计概算与投资估算是否符合,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是否符合。3.施工准备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招标文件。审查施工、监理、代建等单位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严密,其中的暂定价、指定价等的确定依据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法合规,评标工作是否公平、公正。(2)审查合同。审查合同是否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合同文本;合同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内容是否一致,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理,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限制性条件;合同条款表达是否清楚。(3)审查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查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制说明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清楚,是否有漏项、重项;招标控制价编制的依据、内容、取费标准和计算方式是否正确、合理。4.施工实施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隐蔽工程。审查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如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程序和手续等;隐蔽工程验收是否由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人员共同到现场验收、签证,否则不予承认;隐蔽工程记录的内容是否详细,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信息反映是否全面。(2)审查主要材料及设备。审查材料招投标情况,建设管理部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公开招标,对于不需招标的其定价方式是否与审计组共同确定;材料、设备的采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在材料、设备进场使用或安装前,是否根据合同约定对品牌、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进行确认。(3)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查所报进度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度及实物工程量相符;进度款计量计价方式及支付办法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是否存在重复申报、虚报的现象,工程预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扣回等。(4)审查工程变更和签证。审查工程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规范,要严格控制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变更、签证的手续是否完备;签证内容、签证材料价格是否真实;签证是否及时,事后补签不予承认;是否符合签证批准权限;签证计量计价方式是否与合同有关条款相符。(5)审查索赔费用。审查索赔证据是否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确实存在,是否反映实际情况;索赔证据的提出及取得是否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率;索赔的工程量计算、套价、取费和工期是否合理。5.竣工验收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竣工结算资料是否完整,实际施工是否与竣工结算资料相符;工程造价结算方式与合同条款是否相符;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是否一致,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竣工项目的单价计量、定额套用、相关规费和税金的计价标准是否准确、合理。(2)审查竣工财务决算。审查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依据和编制条件是否符合规定,数据填报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建设项目的内容与批复的概(预)算投资是否相符;建设项目结余资金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来往帐隐瞒、转移、挪用结余资金的行为,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理;交付的资产是否符合交付条件,核算是否准确;工程项目完成投资是否超概算。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运行程序
根据上述审计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审计工作的常规程序[5],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行程序可划分为三个步骤。1.审计准备(1)确定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依据学校年度审计计划、年度建设项目工作计划及相关规定,综合单项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立项,并确定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并报学校批准。(2)成立审计组。根据学校批准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完成社会审计机构的选聘、委托和合同签订等前期工作,成立由社会审计机构和高校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的审计组。2.审计实施(1)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根据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实施。(2)下达审计通知书。向高校建设管理部门下达全过程跟踪审计立项通知书和实施细则,明确告知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具体送审要求以及相应的审计时效承诺等事项。(3)送交送审资料。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细则列为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建设管理部门应对送审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审计时效承诺,提前送交送审资料。(4)出具审计意见书。收到建设管理部门相关业务活动的送审资料后,审计组按照规定的审计时效承诺,及时出具审计意见书。(5)反馈意见落实情况。送审业务活动审计完成后,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将相关业务资料以及审计意见的采纳与落实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报审计组备案。(6)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审计组听取被审计对象意见后,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7)开展竣工结算审计。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管理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结算送审资料,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8)开展财务决算审计。在财务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财务决算送审资料后,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3.审计终结(1)出具造价审计意见书。高校审计部门出具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意见书,用于工程款项的尾款结算和审计费用的结算。(2)出具最终审计报告。高校审计部门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如实反映跟踪审计过程中已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尚未整改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归档审计资料。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完成后,审计组对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审计成果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和归档。
三、提升运行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基础
为了使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建设项目,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规章制度。1.建立健全校内跟踪审计规章制度高校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围绕高校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在校级层面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如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界定高校审计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范围、目标、主要内容及操作规程,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管理工作流程,既为建设单位制订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也为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建设管理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变更联系单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具体制度,与跟踪审计形成良好的制度衔接,使审计目标与建设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和谐进行。2.建立和完善委托跟踪审计相关规章制度当前,高校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基本上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或聘请社会审计人员的形式来开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委托社会审计的相关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审计部门要细化对社会审计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制定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组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委托社会审计的合同签订、过程监督、报告核实、质量评价等重要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以确保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质量,如制定审计组岗位职责制度、重点审计环节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汇报制度、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委托跟踪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审计组廉洁自律制度等。
(二)夯实跟踪审计队伍,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关键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由高校审计部门完成,也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完成,但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工程造价审计、财务审计及法律、经济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加强在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高校要为在职内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鼓励内审人员要勤下工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咨询、协调沟通等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实战经验;要经常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审计机构之间开展横向审计业务交流,为内审人员提供学习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的平台。2.适当引进具有实际施工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3.聘请社会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不仅可以减轻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为此,在开展社会审计机构的招标过程中,要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的信誉、审计业绩和质量、审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考核,选择更优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另外,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一般都具有专业倾向性,在不同的审计领域其实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技能匹配原则,选择与跟踪审计内容匹配的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与审计任务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审计人员,从而提升审计效果,保证审计质量。
(三)控制委托审计过程,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保障
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委托审计已成为高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频繁互动,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者的定位,侵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一旦越位,全过程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就会不复存在。因此,要强化对委托跟踪审计过程的监督、检查与控制。1.做好关键环节的直接控制把关做好建设项目的委托跟踪审计,除了受托社会审计机构按合同履行职责外,高校审计部门还必须做好关键控制点的直接把关,如工程量清单审核、招标控制价编制、合同审核、隐蔽工程签证、工程量变更签证、材料价格签证、工程进度款审签、竣工结算审计等关键环节。2.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的复核、检查高校审计部门要组织审计组进行定期汇报,讨论、询问有关问题,促进审计的深化和补漏;对审计内容相同的项目,要组织审计组集中对账,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差异,促进平衡。另外,高校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与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及社会审计机构的聘用、报酬挂钩。3.明确跟踪审计的角色定位高校审计部门要建立事前议事机制,使审计人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代替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责。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避免口头答复的做法,对需要回答的问题,要通过议事机制来妥善处理。4.提高委托跟踪审计的时间效率高校建设项目有工期要求,每个环节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应先于或同步于项目建设的进度,才能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控制风险。跟踪审计要为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服务,而不是影响工程进度。
(四)科学评价审计成果,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动力
[关键词]医疗设备采购;非规范性;医疗机构
[DOI]10.13939/ki.zgsc.2016.36.047
医疗设备不仅在治病救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之一。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设备更新的速度逐年加快,并且其维护与修理的费用也比较高。医疗设备的采购是由专门的人员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的,但是随着医疗设备的投入的加大,所采购的设备质量却在逐渐降低。据此,下文将就医疗设备采购非规范性问题,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探讨。
1 医疗设备采购前期的问题与对策
1.1 设备采购的内部控制
医疗设备采购内部控制主要有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管理监督”。同时还包含了“不相容岗位分离、内部授权审批、重大经济决策及业务流程控制”等关键的控制点。一般而言,大型的医疗卫生机构都会有一套采购医疗设备的相关制度。但是大多数都是在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中,不利于整体的调动且在关键控制点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更新没有能够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所指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科学、规范,并且有效的执行力还不足;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还不足,并且对于权责的划分还不明确;医疗设备采购的整体内控意以及相关的业务水平十分有限,需要提高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的文件对于医疗设备采购内部控制有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①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针对组织层面和部门层面的关键控制点提升内部控制的意识,同时还需要及时地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②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对于医疗设备采购进行风险估测从而进行管理,依照评估的结果建立岗位责任制,分离“设备购置预算编制与审批、审批与执行、设备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设备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以及设备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等完全没有联系的岗位,将内部授权审批、重大经济决策和采购管理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③医疗设备采购部门内部需要做好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并且定期进行监督,以此来确保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1.2 设备采购计划
制订医疗设备的采购计划,需要从设备的价格、所购买的数量、设备的质量、设备采购的 方式以及设备供应商的选择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大型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购买医疗卫生设备的前期准备中,需要对重要设备的用途、所能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估。医疗机构采购医疗设备的计划需要经过逐级的审批,如果没有通过审批或者审批的次数不足时,都会致使购买到医疗设备存在一定的风险或质量的问题。同时,还会出现医疗设备购买的部分计划停滞或者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尤其在使用科研经费购买医疗设备的这种情况中,存在招标结束并且签订了购买合同之后才提交设备审查表的情况,突击花钱和盲目购置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合法合规性风险或者购买的设备闲置导致效益低下问题。
医疗机构在制订医疗设备的购买计划时应当充分地考虑到机构未来的 规划与发展、设备应用的前景、市场需求以及医疗改革等相关的情况,依照《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要求,建立相关的制度,加强购买设备计划中的预算、调整、审批等环节的有效控制,增加其计划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设备供应商,购买高质量的设备。
1.3 设备采购招标
医疗设备采购招标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及议标等。招标信息延迟、投标人资质造假、投标人串通围标、邀标议标少于规定人数、招标方式随意变更、评审专家资质欠缺以及外币折算价格不公允等这些问题都会出现在医疗设备的招标中,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采购招标的程序不规范。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来进行,以保证招标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与规范性。
1.4 设备采购合同
对于医疗设备的采购,医疗机构必须要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其中要对采购设备的型号、数量质量、价格、结算的方式、运输的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需要对合同进行一个合同管理,其中包括采购设备的订单,账目登记表等相关的资料。但是,就目前而言,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缺乏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合同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签订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中的相关信息不对应;等等。这些问题就会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医疗卫生机构在采购医疗设备时所签订的合同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关合同管理的规定,建立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设备采购等相关的工作流程,对于签订合同的相关事宜做好规划与监督,切实维护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益。
2 医疗设备采购期后的问题与对策
2.1 采购期后的问题
医疗设备在采购期后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①医疗机构对于已经采购回来的医疗设备在进行验收、盘点和报废程序时,相关人员的态度不端正,不严谨。同时在这些环节中缺少相关人员的监督和记录,过程极其草率。②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的采购人员对于采购档案的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对于相关资料的记录也不全面,没有正规的存放区域,容易造成重要资料的遗失。③医疗卫生机构中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按照国家所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正确的账务信息的处理,甚至出现残值收益的情况。④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管理口径与其账务会计的口径不一致,相关采购设备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分析与处理。⑤医疗卫生机构购置的医疗设备中,有部分的设备存在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情况,同时还有部分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根本没有投入使用。
2.2 采购期后的管理对策
医疗设备采购期后的相关管理维护工作应遵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医院财务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部门对医疗设备的验收、盘点、报废、出售等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对于相关账目的清及财务信息的记录汇报等工作,综合分析所要购置的医疗设备的实用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医疗设备采购提供科学评价结果和决策管理依据。
3 结 论
本文就医疗设备采购非规范性问题,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就医疗设备采购前期中的设备采购的内部控制、设备采购计划、设备采购招标、设备采购合同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其次又针对医疗设备采购期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的医疗设备采购非规范性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欧洪珍,杨健.卫生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内部审计的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2(11).
一个新群体的壮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的法律环境日益复杂。实施有效的法律事务管理,建立法律事务管理体系,全面、系统、科学地识别、分析、控制法律风险,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工作。” 北京慧点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慧点科技)风险管理与控制事业部解决方案及产品中心总监刘爱和表示,“当前,中国企业愈加关注法律事务管理,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经营管理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法律问题。尤其是对有国际化需求的中国企业,需要更加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并满足合规的要求。”
的确,伴随着中国市场和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一个在公司内部从事法律事务的职业群体正在悄然壮大, “公司法务”逐渐成为企业运营与管理以及招聘网站的热门词汇。
以华为公司为例,你能想到该公司的法务方面的员工有多少吗?超过600名,还不包括外部的法务顾问,这无疑是令人惊讶的数字。记者的一个朋友就在“华为法务部下属的法律部的贸易合规办公室的网络安全组”工作。这句话读起来有些绕口,但足以说明华为公司法务分工之细,据称仅法务部下属的法律部就有十三个专业组。
举华为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法务工作对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央企业全系统有2560户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集团和重要子企业总法律顾问专职率分别达到64%和50%;中央企业全系统法律顾问队伍达到1.8万人,持证上岗率接近60%;中央企业集团及重要子企业规章制度、重要决策、经济合同三项法律审核率分别达到96.7%、98.1%和98.6%。
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今年的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研讨会上要求,中央企业应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强化依法治企、合规经营,进一步加强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为依法保障中央企业实现稳中求进、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爱和有多年从事集团企业法务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根据他的经验,企业法务工作如果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即使有了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难以真正落实。他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传统的法务管理需要新的手段和工具,那就是信息化。
传统法务管理之困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法务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来先简单了解一下法务信息化的具体价值所在。
在企业的法务管理实践中,企业法务部多数是在事前法律防范上做工作,而对于事中、事后的法律风险管理缺乏手段。以法务管理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合同管理为例,法务部在合同审核结束后,就没有办法对合同执行过程进行监控。直到发生合同纠纷了,才参与进来,这时候往往企业的损失已经产生。这种情况司空见惯,也最让企业头疼。有了信息化,便可以很好的加强对事中的监控。法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了合同准备、合同起草、合同审核、合同履行、合同履行后的查询统计的过程,全过程的信息都管起来了,不仅仅是合同审核,审核完了以后对于合同执行的过程也可进行管理。
风险控制是法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以前,企业需要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一般可以找咨询公司也可以自己组织人力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这个过程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输出的结果仅仅是一个制度,或者说是一个文本、一个电子文档,却可能没有办法去让每个员工真正去理解它或者很好去应用它。而通过信息化,就可以先将风险管理制度拆解开来、细化,也可以叫做制度碎片化,将长篇大论的制度拆解出相关的关键控制点。再将这些关键控制点配置到管理流程的每个环节当中去。这样的好处是,在管理流程运转过程中,在每个环节处理业务的时候,它的工作页面上就会展现出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个环节需要关注的要点是什么,就能很清晰地展现在员工面前。刘爱和强调:“制度的关键不在于你制定出来以后放在柜子里,而是贯穿实际工作能够随时提醒员工遵照执行,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良好地落实到企业工作中去,这是法务信息化如何控制风险的一个切入点。”
当然,跟其它领域的信息化一样,法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效率。但是通常的理解,有了IT系统以后效率提升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也并不简单。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流程电子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信息在不同部门、不同人之间传递的速度比人工的速度快多了,这是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的。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的处理方式,业务处理的自身过程也在改变。举一个简单例子,企业在起草合同时,如果用系统中的标准合同模板来起草,那么系统会把人员对这个标准合同模板所做的全部修改都记录保留下来。这个修改痕迹带来的好处就是对于相关的会签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在审核时就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可以直接看修改了什么地方。这种效率的提升比仅仅流程电子化带来的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更为关键,带来的价值也更大。
发挥并利用IT的价值
当然,法务信息化的价值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法务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呢?
刘爱和说,从他为众多企业实施法务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来看,企业若想借助信息系统来提升法务管理的效率、控制法律风险,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管理提升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法务管理效率,在法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前,信息系统供应商与企业法务部门必须就法务管理业务中的问题,哪些是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的,哪些需靠管理改善解决的达成共识。??此外,还需要从管理的成熟度和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两个维度,对法务管理业务系统做出细致的分析,才能理清信息化的思路。慧点科技在帮助企业建立信息系统前,提供了专业的业务顾问与企业法务部门一起深入细致地对企业法务管理相关业务进行研究分析,对现有的制度和流程进行梳理,找出缺陷,提出改善性建议,为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次是信息系统功能的问题。法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不是简单的把表单、流程的电子化,而必须将管理要求与信息系统真正结合起来,通过IT手段进行制度固化,才能控制风险,体现信息系统的管理价值。所以,在设计法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时,企业必须对自身的需求做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同时对信息系统供应商的产品功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区分出,哪些是企业个性化的管理要求,哪些是标准的信息化产品功能。这样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才能很好的匹配企业管理实际。从管理软件的实践来看,企业的管理需求和业务实际不同,没有产品能“普适性”满足每个企业的要求,一定是“产品+定制”的信息系统,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基于前期的梳理,慧点科技提供的业务顾问就能帮助企业规划设计出最贴合企业业务实际的法务管理系统,从而保障了系统的使用落地。
还有便是用户的培训。对一个新的法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来讲,最终用户是发挥法务管理信息化价值的关键。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用户类别,设计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对领导角色,必须考虑领导的时间、领导的操作特点等设计一对一的培训。对管理员角色,就需要对其进行更加详细的管理操作培训。对于系统用户来讲,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功能操作,还要了解新的制度要求,这才能保证法务信息系统顺利、有效的发挥其价值。
GRC之上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中国有5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有少部分企业在专业的法务管理信息化实践上做了尝试,还有部分企业是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有部分法务管理的功能,而大部分业务还没有实现法务管理的信息化。法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也是刘爱和所在的慧点科技公司如此重视这块市场的一个原因。
慧点科技成立于1998年,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的GRC(管控、风险与合规遵从)管理理念并因地制宜地与中国客户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业务实践,打造了以“管控・风险・监管”为核心的管理软件与服务体系,并成功为以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神华集团等近40家央企和接近半数的中国百强企业为代表的近千家大型客户,及数百万最终用户提供了产品与服务。
刘爱和介绍,GRC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理念,更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框架。GRC的整体管理框架包括监督层、管理层、业务层三个层面,在监督层涉及的风险、内控、审计、信息安全等,慧点科技都有相应的产品;在管理层所涉及的决策管理、办公管理、费用管理、法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法务管理系统就是管理层的一个重要功能支撑;在业务层主要是以流程为核心的财务、人力、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目前慧点科技的产品暂时没有涉及。慧点科技的业务重心在监督层和管理层这两个层面。在GRC理念和框架的指导下,慧点科技的法务管理系统秉承法律风险管理要求,将风险控制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职能管理业务流程中,将风险管理落实到了实处。
关键词:基建 财务管理 体制 控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用于基建的投入越来越大,经济活动涉及面更为广泛、内容更为复杂,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出现了诸多新特征、新问题。如何在新时期用好基建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减少损失和浪费,是高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1,社会化大。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对其提供各种服务来完成。每个项目都要与当地政府或机关规划、设计、质检等相关部门以及银行发生关系;另外受市场行情的控制,各种材料、设备的采购,施工单位工程款的拨付等都会发生各种票据结算。这些涉及到社会各方面。
2,政策性强。基建财务管理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财务管理全部贯穿着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法规文件,各种规范、定额,各级施工单位的收费标准等。
3,专业性高。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是专业化很强的工作,其人员既要具备熟悉基建程序和基建基本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财会知识。管理人员只有懂得基建基础知识,才能正确地掌握工程形象进度,才能准确地调配资金,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工期。
二、高校基建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基建投资决策上存在缺陷。总体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有待完善。在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上,缺乏细致的调研,缺乏民主监督意识,集体决策上存在缺陷。夸大求全、边建边改、建完后改变用途、资金不到位造成延工和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可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形象工程,不考虑配套和管理成本,基建资金使用不合理。
2,对规章制度的落实缺乏监督力度。高校对基建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在制度的执行上有不足之处。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由于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工程上马仓促,为赶时间、赶季节、赶工期,很多事情带有“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特点。因此往往有跳过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和办理的现象。
3,合同签订不够严密,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违约现象。建设工程过程中涉及设计合同、勘察合同、监理合同、采购合同、安装合同、施工合同等多种形式的合同。这些合同涉及行业内容多、专业面广、政策性强,要求参与合同签订的人员要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但是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存在合同条款与招标文件不符的地方,合同内容不够全面,条款之间不够严谨。
三、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基建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高校领导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不能简单地把财务管理工作理解为记帐报帐,或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而要视为整个高校教学科研的保证,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基础。是从源头上预防高校基本建设经济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的校长更是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全面掌握基建投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健全项目概算管理体制。国家对工程概算编制和管理应逐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和由微观到宏观的转变,由着眼于建设过程向建设与生产全过程管理转变。逐步由建设主管单位审查控制概算转变为政策部门监督。由项目法人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来控制和管理工程概算,使项目法人真正成为项目管理主体。
3,完善基建财务管理体制。基建财务管理不仅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基建、审计、监察、资产等诸多部门。对各部门的管理结构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努力构建一个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工作高效的管理体制,使之能够互相紧密联系,有效制约、相辅相成。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权限、经济责任及相关控制措施,一旦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要依法追究。引入民主监督机制,把校内和社会舆论变为动力以促进高校加强财务管理。
4,实施垒过程内部控制,找准关键控制点。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单位和部门多。应当从建设项目的方案制定、可行性论证、概算、勘察及设计、招标、监理、采购、财务结算等各个环节对工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并且找准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实行重点控制。
(1)项目投资决策控制。对项目决策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决策科学合理。该阶段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项目主要技术指标、方案、投资规模、筹资方式、技术,从而作出选择和决定。
(2)设计阶段投资控制。设计要明确工程项目的建造风格、建材用量、工程量等具体内容。高校应该在项目设计任务书中把限额设计作为甲方的基本要求,引入目标管理原理,把投资成本的控制工作提前到设计阶段。
(3)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工程涉及的各个环节均需采取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不能指定施工单位或供货商等,也不能小范围公告或邀请招标,强化招标工作的规范性管理,择优选用,切实降低工程成本。
(4)强化合同管理。坚持合同制管理,严格把好合同审签关,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准确、完整,降低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应参与合同的谈判和签署,了解合同订立的全过程,并严格执行合同。维护合同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摘 要 随着国内外企业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内部控制问题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运行的有效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达到防范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现对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建筑安装企业 内部控制 思考
建筑安装企业以施工生产活动为中心的供应、施工和工程交点三个主要施工经营过程,构成了建筑安装企业基本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及业主天生的牟利性,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对企业收入及成本的控制好坏已经成为危及企业生存的关键问题。
一、收入的内部控制
收入实现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围绕此目标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收入内控制度,我们应针对建筑安装企业收入内部控制中的关键控制点建立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并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
1.投标及合同管理。投标和签订合同是企业收入的源头,因此要严格控制可能产生的一切对企业不利的因素。合同的签订实行合同评审制度,以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条款,确保企业收入得以依法实现,使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2.现场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合同施工。如出现业主设计变更,应由合同管理部门取得业主的书面要求并由合同管理部门书面通知施工、财务等相关部门,施工生产部门严格按合同管理部门下发的修改通知书施工,这样可以保证施工有序进行,同时也能保证各部门结算时有据可查,形成施工部门提供设计变更后实际完工工程量、合同管理部门结算、财务部门审核的链条,不会因为一个部门的疏忽而造成变更工作量的漏结算。
3.结算索赔管理。合同、协议、招标文件、招标书等相关资料均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未履行职责而承担的责任,对此在施工前集各相关部门仔细研究各项条款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
4.现场资源管理。首先要严格划分应免费提供的资源和有偿提供的资源。分包单位和本单位一起施工,人、财、物的交叉很多,建筑安装企业应加强现场的资源管理,分包合同应首先明确工程中的施工范围、价格组成和各自职责,是相关部门人员心中有数。其次是现场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度。
二、成本的内部控制
建筑安装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以项目成本控制为中心,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是建筑安装企业的最小单位,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可以对施工项目成本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展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之内,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1.建筑安装企业项目成本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核算的成本与预算费不能相互配比。建筑安装企业往往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所在地预算定额和取费标准计算工程造价、决定工程项目的报价和预计工程项目未来的成本。使得控制对象与决策对象不配比,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了解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真实情况。
(2)项目成本控制范围狭窄和成本控制手段落后。成本控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械费用)等项目上,未能将与工程项目有直接关系且能够按受益对象进行划分的期间费用、风险成本纳入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内,使一些企业将管理费用在工程项目上随意列支,歪曲了工程项目的实际盈亏状况,不利于企业在宏观上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和控制。
(3)项目成本控制的职责范围过于集中。由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技术上的,也可能是安全方面的或现场人动方面的。
2.解决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中的问题,主要是要建立有效的成本内部控制体系
(1)建立一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完善对项目经理的考核。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等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控制放在首位。
(2)落实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责任制。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将成本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落实到专人,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便对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全员控制、动态控制。
(3)进行制度控制、定额控制和指标控制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对施工费用进行控制的制度,通过各项制度,使施工消耗和支出按照预定的工料定额和费用进行控制的制度,达到节约目标。
3.建筑安装企业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
(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参考文献:
1.1系统主要功能架构
地勘项目具体类型不同,对项目管理的要求和具体实施流程不尽相同,决策层关注的重点是项目的汇总数据和决策信息,管理层关注的重点是实际的过程控制和执行效率。因此,系统设计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分为表现层、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4个层次,对进度、成本、安全、招投标、合同、变更、设备、资料以及项目部资源等核心业务板块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进行统计汇总。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图如图1所示。
1.2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任何项目工期的拖延都对成本控制起到关键作用。进度监控的难点在于日常检查能否高效和真实地反映出实际进度。本系统允许用户确定一个基准计划,并就实际进程及成本与基准计划里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以定量描述代替常用的定性描述。根据WBS的工作原理及行业特点,将整个项目分为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两个阶段,将野外验收作为整个项目的里程碑时间,并根据工程性质进一步细化分解野外工程为各分项工程,最终将合同金额按分项工程量进行分解,转化为纯数字的形象进度产值作为变量进行进度监控。
1.3图表生成
地质类项目合同额存在金额小、施工地点零散以及日常提取数据量大和相对抽象的问题,因此清晰和及时的图表显示对于管理人员尤为重要。本系统可以根据制定的基准计划和从项目部实时提取的进度数据进行对比,生成日、月、年度、指定时间区间的各进度计划及实际进度图。同时可以提供多维度的各种资源数据及标准报表,直观形象地反应生产进度情况,为企业组织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4转入/转出资料
本系统支持各种报表转成Excel、Word和PDF等格式输出,在偏远或不适宜上网的地区线下填写表格,再导入到系统中。在项目文档资料管理中,还可以上传项目过程资料、图片和压缩文档等,便于过程记录。对于区域施工布置图,可以上传并进行动态监控。
1.5模块管理
地质项目管理设计为一条整体管理流程链,各关键环节按照企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为进度、安全、人力、成本、物资等若干板块,各板块有不同的操作用户和权限,实现基本信息共享、分片管控和流程无缝衔接,避免传统观念中过分强调各部门单纯的职能管理,真正做到精细管理和专业化管理。
2适用性研究
2.1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经统计测算,原本仅仅由进度板块的调度系统每年生成的数据约为4.5万个,且全部由手动核对,各管理部门之间为了数据沟通需经常统计各种口径报表。本系统克服各施工区域作业点多面广和监控关键点零散的困难,提供实时的和形象的施工信息,帮助各级管理者对项目进行实时控制、进度预测以及风险决策分析,真正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自动化。
2.2关键点控制要素协同管控
生产经营活动围绕项目综合管理展开,由项目综合管理派生出生产作业计划和材料需求计划,分别驱动项目施工管理和物资采购管理,本质安全体系建设落实伴随施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本质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实施,强化施工过程管理。因此,安全培训、进度计划、预算控制、项目部建设以及合同管理等成为关键控制要素,野外竣工验收成为地质勘探项目的里程碑事件。此外,由于地质“三边”工作迫使项目分项目标变更常有发生,各阶段性成果资料、项目甲乙双方往来函件、内部班组记录以及最终形成的图文成果报告构成的内部资料管理尤为重要,也是衡量项目完成质量的重要依据。系统中所有项目匹配的文档都可以以上传的方式录入文档库,较大的文档不方便上传还可以指定保管位置及保管人信息。可按月考核文档上传数量及质量,也可按项目或类别查询所需资料。
2.3落实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本系统理顺了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及管理链条中原本薄弱及缺失的环节,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实现的标准化和统一格式使各项管理制度有了最终的数据控制点和考核基础。控制要点明确提高了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化管理,由定性管理变为定量管理。
3现实意义和推广前景
实施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无疑会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进一步带来长远利益和利润,但推广应用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3.1企业领导接受创新管理和科技管理的能力
经营者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不能过分依赖于经验。由于信息系统属于研发领域,在项目管理行业并不是直接利润点,甚至短期内不能得到明显回报,因此自上而下的规划和前期的投入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认可。
3.2职工的教育水平及基本素质
系统不仅要投入机器设备,更要投入人力成本,并且员工的受教育水平、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模式的选择。没有人来维护和使用系统中的数据,员工自然没有兴趣来不断更新系统中的数据,系统也就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信息管理工作落实与否归根结底还要看基础数据填报者及项目管理者对该项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3.3基础网络现状
地勘项目往往战线分布相对零散、流动性大,且常常在偏远、欠发达、通讯网络覆盖差的地区,因此基础数据的采集需要相关互联网专线、卫星专线、视频会议系统等等。
3.4配套制度的建设
企业推行的力度决定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最终价值,此外项目信息最终落实到考核上的标准,这需要企业自身建立配套的制度文件作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