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第1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融合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先进的德育理念和宝贵的德育内容,它与现代德育的融合,不仅能够折射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因子,而且能够使思政教学在效果上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对我们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中包含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人陆游病危之际,仍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的统一,他曾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古人对祖国的统一、民族命运的忧患精神是我们对当代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激起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大学生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格培养,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和塑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首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坚守节气、不惧强势的英雄气概。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宽容忍让、海乃百川的容忍之道。这些良好的品质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义利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倡修身养性,主张道德践履。任何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外化为外在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即知行合一。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阐述,比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这些都要求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去衡量和实现内在的道德品质,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一方面可以反省自己,从而扬弃内在的道德品质,使道德品性实现升华。另一方面就是再次去践行自己的品性气质,达到知行合一。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彼此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融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一)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文化是历史的本质反映,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如果按照思政领域的双主体理论来讲,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对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意义重大。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来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包括人们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完善,更包括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改善以及对个人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另一方面,从教育内容来讲,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和素材。高校思政课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和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所以能够很好的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

(二)有利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一方面,扩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受众面。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是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以学生为载体,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高校的思政课是一门培养政治素养过硬、道德品德高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秀人才的必修课程,如果将高校思政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就会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载体和依据,同时,通过实践的参与,循序渐进的养成践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思想的习惯模式。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重点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设定上要有所偏重,目前,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有的大学生也深受其害,考试作弊,不懂得孝顺父母,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这种情况,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编写上,要适当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所宣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教育实践,要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荀子说,“学至于行而后止”,可见,学习的过程不能只停止于获取知识而应该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之上。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将教育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去。加强与当地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少数民族村寨的联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进而升华为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最终落实到个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践行之上。

(三)在教学环境上,需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的思政教育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在学校的角角落落都折射出学校的校园文化,从而全面深入的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同时利用校园网、校报、其他学生社团刊物等媒体手段,在学校中广泛的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校园无处不育人、无处不传道的氛围和环境。

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重要思路,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同时也是培育出更多同志所提倡的“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优秀“四可”青年的过程。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2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提升

【作者简介】 朴联友,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3-0041-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行为有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当今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如何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个正确认识,并且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人文素质是一个将知识、观念、信仰、情感以及意志等众多元素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他的文化素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内容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注重人文知识及精神的融合,可以理解为经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了解进一步使其变为自身的人文精神。

各式各样的媒体是人文知识传承的载体,人们可以从耳濡目染、课堂以及一些媒体上来汲取人文知识。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它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前提基础,同时还对良好的人文意识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来讲,它是人文知识经过转化进一步变为自身内在的精神成果,人文精神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且可以从人的行为举止看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的、批判的、自由的精神,并且它具有包容、开放、创新等特点,不仅如此,人文精神追求人格独立、社会责任、精神自由等,以无形的力量守护着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特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各种思想文化以及观念形态的融合。各国的传统文化因其思想、地域差异而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法家作为其内在核心,并且融入了墨家、名家、佛教以及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在古文、诗词歌赋、戏剧、书画等中处处彰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以及科学素质等,进行对高校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就有着大量人文教育资源,经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可以让民族优秀的人文成果以及其包含的价值观、道德相关标准、对待人生的态度、审美情趣以及思维的方式等,融合成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品格、气质,还可以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的影响大致体现在下面几点:

1. 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人文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文知识的巨大载体,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知识的教育的作用通过文化传递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大致上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与曲艺、舞蹈、美术及技艺、医药、民俗、体育等等。在以上的项目中各自又都拥有丰富且复杂的人文知识,比如戏曲又有京剧,在京剧中所涉及人物、服装道具、典故、流程以及唱功技巧等诸多的人文知识,所以京剧的表演不但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方向。当前一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往往都会和传统道德观念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主导,弘扬孝悌作为根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些思想在戏剧中有很多体现,比如《秉烛夜读》《岳母刺字》等等;不仅如此在木版年画中也有丰富的此类题材,如《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在倡导精忠报国、行孝、与人为善、勿要好高骛远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具有实用价值、传承价值。高校学生可以经过对这些优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赏析与理解,能够于触景生情以及借物咏志、美好理想的畅想、真挚友谊的赞美中尽情陶冶情操并树立良好道德观,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等传统的道德观。

2. 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自然以及人文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它包含这深厚的民族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造就了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基因,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形式以及价值观与等不同方面的互相沟通与相互影响,长此一来这不只在不同地区间形成彼此间的认同以及理解,在此基础上还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使得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的民族人文精神。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它展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以及审美习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反映中华民族与国家对我国文化特性的认同以及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被世界的认可程度,它是联系民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文化思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生活,并且与中国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它将五千年的历史进行融合,同时加入了不同地理与风俗元素,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生活、思想以及情感与文化等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的同时,使得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社会行为与生活态度得以延续下来,并且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心理上的皈依关系。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图腾,作为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还为文化创新提供原动力,是我国人民进行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比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舞蹈以及音乐作为基础进而创作的《茉莉花》《梁祝》以及《印象刘三姐》等优秀艺术作品,种种表明它的创新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能够让高校学生收获专业之外的诸多学科知识,有利于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以及激发当代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

3. 丰富了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当前我国教育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大都是通过课堂传授、课本阅读等形式。这些传统的方式比较单调,很少具有互动性,并且学生一般都是处在封闭环境中学习,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所以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该教学方式也引发了学校、家长及学生过于重视人文知识的积累,反而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层面对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人文精神有效方法的缺失。所以就要求用新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主动且积极地来学习人文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实践使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化、民间化源于实践并藏于民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可以使高校学生能更直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学习以及继承,这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影响,这是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并且具体的文物,本质上它应该作为一种观念及一种认识而存在,它是形而上的。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有效机制

1.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库,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使得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使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同时还凭借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变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就中国历史文化进程进行分析可知,需要对高校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坚定对于国家命运以及民族前途的信心。

2.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当中,追求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所以集体的发展要相比个体的发展更为重要。与个体相比,家族、国家以及民族都是“公”。传统思想中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就是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不同往日,借助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集体主义思想,不仅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还可以有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的想法增强,同时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加入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当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拥有爱国思想,树立正确的民族信念。

3.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高校学生与中小学不同,它的生源地比较广,同时还有不同的民族,分别来自形态各异的地域环境,学生之间的也不同,这样就在高校中形成了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常规的生活学习中往往会导致人际之间的矛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把民族之间差异融合在一起并且统一到人的概念中,“宽和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准则,而仁、义、礼、智、信,就是“宽和仁义”这一准则的集中体现。这些思想对高校学生中所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给了我们良好的解决方法。

4.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创新教育也就是针对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的方法形象生动,可以用来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道德经》中就有所体现,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高校教育应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鼓励,并且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依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个人对社会与具体事物问题的看法。在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校园环境中,高校学生全部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对真理进行坚持不懈的探求。

当今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是我国各个高校下面的工作重点之一。历经几千年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和人民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思想精神价值,这些都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高校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对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大有益处。

四、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逐渐的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能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要将学习的理论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学校举办一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书画展览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的形式;也可以举办一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也可以开展传统道德建设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大赛,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举行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的活动的气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也可以建设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得到教育。首先是学校通过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制度。这个制度是由学校牵头进行整合校园的各类优秀的资源,并联合学校内的各个部门共同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及方案,并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学校要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派出优秀的教师出去学习,也可以参加学术交流及参观考察等形式,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提升。最后是学校要全力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物质方面的投入。例如对教材建设、图书采购、刊物订阅、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要加大经费的支持,这样就可以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健康更持续开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渠道,在传统文化中往往包含这丰富人文知识,这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知识含量,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夯实基础。在高校学生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同时,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内在动力,反之,良好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也有利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学慧.高校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 刘茜,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许建宝.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谈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0,(8).

[4] 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文学界,2012,(5).

[5] 祝中侠.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6).

[6] 张文霞.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

[7] 张颖帅.浅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J].保山学院学报,2013,4(6).

[8] 欧阳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3(5).

第3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人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人都认为语文学习仅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载体,忽略了对语文教育本质上的认识,实际上对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知识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中学语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精神的弘扬和传播。从本质上来说,人其实也是文化的一种产物,正是因为人除了具有和其他动物相同的本能之外还具有思想、文化等等这些精神财富,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文化产生的。

早在古代的中国,教育就已经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存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过程。现在也是如此,并且现在的文化精神方面的教育更多的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上,而中学的语文教育又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也是最普及的教育,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自然应该担负起文化精神教育的使命。优秀的中学语文交易应该要给予学生文化精神上的熏陶和启迪,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健全飞发展。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精神。

一、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文化

“语文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现代语文教育最准确最概括,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类在创造语言这种工具的时候也创造出了文化。只要在学习过程中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由人和文化构成的,是一种学生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活动。语文教育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文化,了解到文化,进而在吸收和消化文之后产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人文精神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人文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文文化最大的美丽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性精神,它能够使人的内心感到和谐和满足。语文教育正是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性,即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里素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语文教育更应该将教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人文文化方面。

二、语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的使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已经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语文教育要以传播优秀的文化精神为使命。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不仅仅是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文化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三、传统教育不可轻弃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筛选最终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老夫子作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更是在一步步的走出国门,被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所推崇。“诚实守信、修生养性、仁爱和谐“等等思想都蕴含先人们着无数的智慧。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然而与时俱进的发展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创新,一味的抛弃传统,相反的,想要发展好现代教育,应该把教育的根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不断的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学语文教育是最接近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决不能轻易抛弃传统文化,而应该学会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当代的中学语文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旧显得博大精深。

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发生转变,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对灵魂、对内涵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中学语文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俗文化的热爱。然而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育也要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在新的时代,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还应该包括“改革开放、合作竞争“等等这些和时代相呼应的精神。

第4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渗透

一、高职语文融入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十分广泛,尤其是学生喜爱的影视产品,由于诸多作品对于原著的改变过大,促使学生对原著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产生严重偏差,渗透进高职语文的传统文化,需要将历史以及神话故事等进行全面还原,引导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文化氛围,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促进学生建立高雅的兴趣爱好,远离低俗缺少意蕴的艺术氛围。在优秀的文化陶冶下,学生会形成骄傲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学生会成为祖国建设的主要支撑。

(二)对学生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现阶段,诸多的价值观念入侵,外来的文化思想在不断地对我国的学生造成影响,使许多思想价值观念未完全建立的学生,向着错误的方向进行发展,学生只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将外来诸多的不良文化引以为豪,忘却中华优秀的美德,许多优秀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三)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与追求,在学生时代,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希望在社会中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得到充足的回报,实现人生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后,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高贵品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展望未来发展,明确自身的定位,建立合理的理想目标,在不断进取的同时,让前进道路变得平稳,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有助于激发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学生

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不用时时督促,会带着兴趣完成自主学习,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文化就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岁月积淀下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课本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只要有一位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就会逐渐带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会由个人扩大到整个集体。学生只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探索传统文化的欲望,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推动力,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成为高素质人才。传统文化,古来经典,名人传记都在告诉学生各种生活和学习的道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引领其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自己身为华夏儿女而骄傲。

二、高职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依旧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分数”为主,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以缺少传统文化的渗透,甚至从根本思想上就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度,以至于学生也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特别薄弱。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实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但传统文化的培养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面临教学压力的增加,时间和物资的大量的投入等情况时,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停下了脚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恢复传统文化,并为此投入了许多教育滋养,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完善。但是在资源大肆投入下,却依旧将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没有亲身体会过传统文化的氛围,只是一味的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文化输出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法让学生真正热爱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的具体措施

以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价值较高,为了可以更好的在课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里更好的实施下去,并且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高职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从而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人才,因此对于社会上所需的人才,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按照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外,高职语文教师自己本身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只有自身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程当中,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并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因为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内容历史久远,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高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增添传统文化知识,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直观的展示出传统文化内容,并进行知识拓展,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出更多相关知识,如《出师表》,通过文章能够迁移出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传统知识,将零散的知识与文章背景结合,这样丰富知识、拓展内容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渗入到语文课堂的要求。

(二)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学习

诸多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历史的积累。将这些文学作品应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习优秀作品,认知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可以吸取到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实际的高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只将文字和语言教授给学生,还要引领学生了解到文章中更加深层次的意境,充分分析认知到文学作品中含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内容,并让学生加深文化印象,研究古人优秀美德与精神,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延续,同时,使学生在文化中得到更高的精神能量。

(三)应用经典传统文化,建立学生品格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分析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展,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再受教材的制约,而是同样的知识点,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方式来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还要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阅读,了解更多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古人具备的优秀品格,借鉴古人的优秀思想与为人品格。通常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淘汰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优秀文化所含有的保家卫国,驱除鞑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前也是值得学习与借鉴。针对这些优秀文化素养的文学诗句与作品,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诸多伟人的优秀品质,并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品格。为强化学生的品格建立,教师应时刻引领学生学习经典传统文化[2]。

(四)创新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无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不应仅用口述的传授方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文化重点充分的提出取出来,并进行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点,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声音视觉等多重感染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还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技术专业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全面型人才,仅仅拥有着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更多的往往是品质较高的人员,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技能可以慢慢学习,而品质无法重新树立。因此,在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念的高职学习时期,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精神品质培养,让学生在全面进步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竞争力。此外,学生是未来发展建设的主要支撑点,必须了解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将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先充分了解教材中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未来的进步方向,最后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重要精神,促使高职语文教学在愉悦的环境中,传授给学生重要的传统文化。

(五)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素质

实践活动主要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与纪念价值,传统节日反应着从古至今的人们生活信仰,是传统文化主要部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学作品更加繁多。不过现阶段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大部分节日正慢慢消失,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让一部分学生丧失民族自信,对中华传统节日不甚了解,却对西方的文化节日侃侃而谈,导致学生更加愿意去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等。其中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传统节日的不重视。教师应将中华传统节日向学生详细讲解,院校对节日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节日当中,增加民族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学生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习俗。由于我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且,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各个民族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中华文化。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十分贵重的精神财富,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满族的狩猎大会,以及赛龙舟大会等,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少数民族习惯,在院校中定期举行相关的文化活动,尊重文化习俗。最后,应传承优秀的礼仪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华文化十分注重礼仪,留下许多礼仪文化,其中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并制定了相关准则,促使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礼仪意识极度缺乏,在教学当中也缺少相关的知识介绍,致使学生娇生惯养,不懂道理,在进入社会中,极易触及法律底线。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传统礼仪进行讲解,促使礼仪文化进行传承,在步入社会后,学生能够尊老爱幼,谦恭待人,进而建设文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3]。此外,还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各种思想文化争相斗艳,面对其他文化的影响,一定要建立民族自信。在高职语文授课中就应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授工作,将诸多的文学作品以及创作背景引入到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将其传承下去,同时,让学生了解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在诸多困难的时期,几代人不畏困难建立起现阶段的生活,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从容的观看外来文化,并为成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传承优秀文化内涵,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祖国建设奉献出力量。学校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结合,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历经岁月沉淀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2).

[2]程小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10).

第5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52-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的传播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途径。通过对汉语的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境里,就更加显得重要。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在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网络用语,这样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和辨别能力。二是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即使学一点古代作品,也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三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太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学生中被轻易的抛弃,甚至恶搞演变成低俗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弘扬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之中,当代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要热爱本国的母语。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

2.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种基础”的底子。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感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也是时代的要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就呈现出多样化。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理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具有的文化包容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促进本民族的文化繁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它以充满文化足迹的经典作品为血脉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对汉语的认识开始,突出汉语自身特点,从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说明与演绎出发,引导学生来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在中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传授知识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还要转变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观念。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提到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实,我国还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用古代白话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等,都是古代白话作品。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在任何一套语文教科书里,都占有不小的分量。

2.教材的编写。中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进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第6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启发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的主导,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起着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看到科技革命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带来的希望,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一巨大的冲击和大幅度的转型,人们在各方面不适应的症状应用而生,所以要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成就,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提升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提升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创造条件,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实现的途径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但凡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定非常注重人文精神,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教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切勿将古代的文化艺术瑰宝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消遣。作为大学,相关负责人应当在高校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论语》《左氏春秋》《老子》《孟子》等,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是当代大学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果能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必定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这样的网络技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乏味的理论与传统的艺术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狭隘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这些挑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1、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灵魂。在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舍身取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先义后利、舍己求人的大局意识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我国,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后来都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变化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取向是崇尚高尚道德,重视自身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理论和“内省、慎独”的自省方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借鉴并且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人文精神追求人自身的完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注重培养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注重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自我修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建议全盘吸收,但我们提倡学而有所思,这对于拓展青年人的知识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大学生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便更快的提升和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意义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每个民族都倍加关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民族精神是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赖以生存的核心和实质。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作用,它能够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自省的哲学理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其人格修养,提高其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了让国人为之自豪的修身理论,这些理论丰富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仁人志士之追求,修身是人之根本。

第三,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到学习,成就最大的莫过于孔子,孔子的言行全记录在《论语》当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是我国古代的精华,在《论语》的《学而》篇中,极大程度的提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孔子主张好学乐学,孔子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孔子看来,颜渊在学习当中知难而进、不耻下问、虚心求教。

所以研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文化,让大学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我们教育领域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德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升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我们处于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竞争年代,社会发展之快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作为大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合自身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方法,才能在竞争中谋得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勇敢的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隋都华.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

[2]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动态,2004(6).

[3]邹婷.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教坛,2010,(9):76-77.

第7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第8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校园文化反哺于传统文化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沃土,那么校园文化则是花苗,校园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精华,才能不断延续传统文化,让具有朴实意义的沃土呈现出“百花锦簇”“硕果累累”的现实景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借助某一事物而呈现,如在校园建筑的风格造型、VI形象识别、名人塑像等物质设施建设;文学社、诗词社、中华武术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文化;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等。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具有特殊魅力和底蕴的校园文化经过沉淀可以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而汇集成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它潜移默化的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和交融。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然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塑造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如影随形,如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优美校园环境;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同和规则认同等融入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度文化;历经数辈办学者的办学精神;由师生共同营造的优良校风等都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渗透的成果。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O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全部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带有集体性符号同时兼具博采众长、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用传统文化指引校园文化建设仍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因库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历史文明古国,创造了灿若繁星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忠君爱国、明礼诚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小说戏曲等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浓厚的文学气息;在美学艺术方面,漆器的光鲜、青铜的厚重,水墨画韵律、书法的流动等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审美情趣能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1)以“仁爱”为主导精神助推和谐人际关系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它既存在于典籍著作中,又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为主导,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从而营造良好“师生”、“生生”人际环境。

(2)以“自强不息”核心形成积极拼搏的精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自强不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砝码,在新时代的今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是要扎根于大学生心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敢于吃苦、自信自立、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集中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在建设时不能照抄照搬、随意而为,要以传统文化为蓝本,架构出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校园为平台来传播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1)对校园物质建设的导向作用

孔子的“与善人居”,荀子的“居楚而楚”学说都认为环境可以塑造人、影响人。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在校园文化物质建设中更应善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来作用于校园的一草一木,塑造良好育人环境,让其发挥 “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

(2)对师生行为修养的导向作用

师生作为校园文化中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修养,营造健康校园风气。如习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身目标,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修身奋斗历程等,诸如此类学说和人物典范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数不胜数。

(3)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要积极为师生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注重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可以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课程设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增加选修课程,丰富课余活动,如积极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节、国学讲堂、诗歌朗诵等,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用传统文化去陶冶心灵、化育修养。

第9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扬弃 “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

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v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③。“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是美丽中国梦,是强军梦,是科教兴国梦,也是文化传承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是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成果,“中国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又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得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美好的夙愿和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圆梦“中国梦”的重要精神依托。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中国梦”的实现才得以可能,伟大的复兴梦才能够一代代延续。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凭借。在这个全球化发展迅猛、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早已突破国界,多种文化信息等待着人们去学习、去感悟、去接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中国特色,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水平,彰显着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因此,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中国人有无比的自信与自豪,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媲美的底气,是我们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法宝。现阶段,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影响力也十分广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浪潮,中国传统文化被多国人民所喜爱和效仿,这就是优秀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增添了助力。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每个人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和道德整体素质。“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要凝聚中国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是每个中国人。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以浓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这对于“中国梦”能否圆梦具有关键意义,它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后发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注释:

①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年。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①王庆生:《为了伟大的中国梦》,《求是》,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