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运筹学与博弈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与博弈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85-02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决策主体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1]

在经济学文献中对博弈论最早的研究是古诺(1838)、伯川德(1883)和埃奇沃斯(1925)关于垄断定价和生产的论文,但是这些都被视为特例而没有改变经济学家思考大多数问题的方法。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在他们1944年著名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引进了博弈理论的思想,书中提出大部分经济问题都应该被当作是博弈进行分析。[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博弈论发展和研究的重要阶段。纳什在1950年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这一基本概念,解释了博弈论和经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包括纳什和夏普利分别提出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吉利斯和夏普利提出的合作博弈中的“核”的概念。泽尔腾于1965年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到动态博弈,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海萨尼于1967年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并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

由于博弈论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我校也开设了《博弈论》课程。然而,由于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而且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博弈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数学描述比较抽象。博弈论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形式的表达。博弈论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数学的结合非常紧密,需要比较严谨的数学表达和数学证明。例如,20世纪50年代纳什在证明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时就使用了泛函分析中的不动点定理。学习博弈论,通常需要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泛函分析等数学基础。[3]

2.教学过程通常浅入深出。由于博弈论的概念和定理均采用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从简单直观的例子出发,引出博弈的抽象数学模型。简单直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博弈的思想,但随着讲授内容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最后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的概念得越来越复杂,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也越来越困难。

3.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使得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商业、政治、外交等。在微观研究领域,交易机制的设计涉及博弈论;在中观研究领域,劳动力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中都有关于企业要素投入品市场的博弈论模型。最后,从宏观的角度看,国际经济学中有关于国家间的相互竞争(或互相串谋)选择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的模型;宏观经济学中也有货币当局和工资、价格制定者(厂商等微观单位)间的战略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模型。[4]

二、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案例的趣味性、贴近现实生活的程度、学生参与案例的程度、与知识点的结合程度等。虽然博弈论的教材中提供了一定量的案例,但仍显得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财经类学校的本科生而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将其与自己对经济社会活动的观察和认识相融合,以提高分析经济社会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丰富的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

2.偏重于理论教学。以往的博弈论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而且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只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怎样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考核形式单一。目前的考核形式仅限于笔试的方式,比较单一。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笔试并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们对博弈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有的老师采取让学生做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情况进行打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选取的论文的难易程度很难掌控。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考核形式并且让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完善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1.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博弈论的数学描述通常比较抽象,老师通过分析案例来说明博弈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应用,既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博弈的规则;其次,要注意选择契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有的案例不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为困难;再次,要注意案例选择要尽量的多源化,由于博弈论在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政治、外交等均有应用,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应尽量选择不同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应用。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我们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博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内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博弈参与者,他们之间进行竞争、讨价还价或者合作。博弈实验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6]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仅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笔试的基础上丰富考核形式。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博弈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整理成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课堂汇报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分数奖励,提出的问题质量越高,分数的奖励越大,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地越好,课堂汇报这部分的分数也将越高。这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地进行建模分析,认真地准备课堂汇报,也将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汇报中。[5]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将借助于博弈论进行分析。因此,财经类院校的本科生学习博弈论,掌握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及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博弈论课程的特点,然后指出了目前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将为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浦徐进.本科博弈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372-375.

[4]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第2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运筹学,改革,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本文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管理科学专业)项目资助;

《运筹学》课程的目的是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分析与运算,做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益。这课程所要求的数学基础面比较广,并且不同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求解方法。《运筹学》课程已逐渐成为应用数学、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机械制造、计算机、系统科学、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运筹学课程必须既能满足理工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又能兼顾经管类等专业的要求。他是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统计表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各参赛队所采用的求解方法90%以上都是《运筹学》课程中的内容。

《运筹学》课程的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内容丰富、分支众多,已经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领域:运筹学应用、运筹学科学和运筹学数学。主要内容有:1、线性规划问题,其应用非常广泛,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2、对偶理论,研究线性规划的对偶关系和解的特征理论,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同时得到其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以及相对各个约束的影子价格等信息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其思想是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阶段划分,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局部问题,然后按照局部问题的递推关系,依次作出一系列决策,直至整个问题达到总体最优的目标;4、对策论亦称博弈论: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它既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对策论就是研究对策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动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即它是研究聪明而又理智的决策者在冲突或合作中的策略选择理论;5、决策论是一种对已知目标和方案的选择过程,当人们已知确定需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一定的决策准则,在供选方案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决策的学问,并将现代技术成就应用于决策,其包括决策心理学、决策的数量化方法、决策评价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决策自动化等;存储论也称库存论,是研究物资最优存储策略及存储控制的理论;6、存储论中的主要问题:如果物资存储过多,不但积压流动资金,而且还占用仓储空间,增加保管费用。如果存储的物资是过时的或陈旧的,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反之,若物资存储过少企业就会失去销售机会而减少利润,或由于缺少原材料而被迫停产,或由于缺货需要临时增加人力和费用。因而,寻求合理的存储量和订货时间就显得十分重要,即如何设计存储控制策略,包括什么时间供货和每次供货多少。还包含目标规划、运输问题和网络模型等,均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

如何将《运筹学》课程的内容高效有序的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和理解这些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大多数高校中均出现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大多数学者以及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在做深入的探讨,期望找到解决这种不良现象的方法,现结合自身对《运筹学》课程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两点建议:

1、 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授课与学生授课相结合。

众所周知现在大部分高校均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被动

式学习,效率很低。在自身教学中,采用了下述方式:一门课程老师讲授其中的60%-70%的内容,余下的有学生来讲。课程开始时,先给学生说明授课方式,让他们做好准备,在第二次或第三次课的时候,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当然内容不要太多,一般半节课或三分之一课的时间即可。还要对学生提出如下具体的要求:

(1)授课学生要准备充分,讲授的内容力求每个听课的学生都要懂。若听课的学生不懂可以提问,授课学生要进行解答;

(2)听课的学生也要认真听讲,学生讲完后,老师随机点名让听课的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给他们一定的压力;

(3)任课教师也要认真准备,及早备课,对学生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掌握,还要对每一个授课学生的授课情况进行总结来鼓励学生。

2、改变考核方式

大多数高校的传统考核方式是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些要适当进行调整为考试占60%平时占40%,因为大学生的教育除去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更重要的在于素质的提高,即动手能力培养。所以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是比较合理的,这40%重点体现在:

(1)老师平时作业,学生完成情况。这能促使学生课后也需要看书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2)考勤情况。如果一个学生经常不来上课或经常请假迟到等,说明此学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也说明他对自己很不负责人,同时表明对任课老师不尊敬。这也是学生素质以及道德方面的一个体现,应该平时注重培养;

(3)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自己负责的授课内容是否认真准备以及很好的完成,能否认真听讲等均纳入其中。

《运筹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且使用性很强,学生若能掌握对其

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均有很大的帮助,且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伟,《运筹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3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43-01

一、博弈论的概述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特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博弈一般包含几个要素:参与者,行动,策略,结果,均衡等。参与者、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均衡。但是,博弈的行动不等同于博弈的策略,博弈的结果不等同于博弈的均衡。根据参与人的数量,可分为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根据参与人是否合作,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根据博弈结果的不同,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

博弈论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重要意义,人们之间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的例子有很多:从国家角度出发,在国际贸易中合理运用博弈论可使本国和其他国家都受益,取得双赢效果;从个人角度出发,在生活中合理运用博弈论可使自己选择最优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二、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

非合作博弈是指不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该博弈中,每个博弈方的策略都是针对其他博弈方策略或策略组合的最佳对策,具有这种性质的策略组合,正是非合作博弈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纳什均衡”。

用表示一个博弈,如果有个博弈方,每个博弈方的全部可选策略的集合称为“策略空间”,用表示;表示博弈方的第个策略,其中可取有限个值(有限策略博弈),也可取无限个值(无限策略博弈);博弈方的得益用表示,是各博弈方策略的多元函数。个博弈方的博弈常写成。在博弈中,如果由各个博弈方的每一个策略组成的某个策略组合中,任一博弈方的策略,都是对其余博弈方策略组合的最佳对策,即

,对任意都成立,则称为的一个“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的求解,常采用得益矩阵法。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参与者都能猜出对方策略,称该纳什均衡为纯策略纳什均衡。囚徒困境问题反映了非合作博弈的根本特征,体现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两寡头企业选择产量的博弈就是囚徒困境问题在经济学上的应用。若两企业联合形成卡特尔,选择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每个企业都能得到更多利润。但卡特尔协定不是纳什均衡,给定对方遵守协议,每个企业都有增加产量的冲动,最后每个企业只能得到纳什均衡产量的利润,它严格小于卡特尔产量下的利润。

在某类博弈中,每个理性人都不能猜出对方的策略,参与人是以一定的概率选择某种策略的,这样的策略称为混合策略,相应的均衡称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纯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例。相关的例子有日常生活中的打扑克、划拳等。

三、治理河流污水排放的制度设计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限制企业的污水排放符合社会各界的呼声。检查和制止排污是政府的职责,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其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可用经济学中的监督博弈来解释。

该博弈的参与者是政府和企业,政府的策略选择是检查或不检查,企业的策略选择是排污或不排污。假设是企业治理污水(不排污)增加的生产成本,若排污,为自己多得的收益。是政府检查所需成本。是政府对企业排污的罚款金额。是企业排污对社会利益的损害。假设且,即政府对排污企业采取重罚措施。对应不同策略组合的得益矩阵可见下表。

政府和企业的得益矩阵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政府和企业都猜不出对方会采取何种策略,因而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只能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如果假定条件不成立,通过劣策略剔除可得到占优策略,即(检查,不排污)或(不检查,排污)为占优均衡。

在得益矩阵中,用表示政府检查的概率,表示企业排污的概率。给定,政府检查和不检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由,得。即如果企业排污概率小于,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检查;如果大于,政府的最优选择是检查;如果等于,政府随机地选择检查或不检查。

政府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企业排污概率并保护环境。据的结果,有两种措施:一是增大分母,即采取重罚措施,使企业平日不敢排污;二是减小分子,即降低检查成本。现阶段可行做法是设立举报电话,避免政府盲目检查,提高办事效率。

再者,给定,企业选择排污和不排污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由得,即如果政府的检查概率小于,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排污。现实中,政府对排污的惩罚越重,企业因排污获得的收益越低,企业的排污概率就越小。反之,企业的排污概率就越大。

企业因排污获得收益的大小,政府难以准确把握。前面谈到的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适于民营企业。现实中大多排污者是国有企业,这就涉及企业经营的控制权收益问题。企业因排污获得的生产成本降低部分可以很容易转化为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这些收益包括奖金、福利或者因企业效益上升而带来的升迁机会。反过来,如果企业因为排污而受罚,经营者并没有控制权损失,因为罚款由企业出,经营者只是没有控制权收益而已。

四、小结

本文以纳什均衡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纯策略纳什均衡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但本文探讨的只是博弈论中一个很小的方面,对均衡问题中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等没有涉及到,但它们的应用也很广泛。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小到购物时的讨价还价,大到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国家间的倾销与反倾销等,都可归结为博弈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价格发现机制之一,拍卖进入经济学文献的时间却相当晚,对拍卖最早的两篇开创性论文分析发表于1956年和1961年。在此之前,研究拍卖问题的经济理论文献几乎是空白,而此后近20年里拍卖理论的进展也相当缓慢。在很长的时间里,拍卖理论一直被视为与经济理论主体迥异的专业化领域,它似乎只是管理科学家与运筹学家的属地,因而不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承认。造成这种误解的部分原因是拍卖理论最初主要由运筹学家发展起来或多发表在运筹学杂志上,而且多运用技术数学而非标准经济学的直觉进行论证。

    突破性的进展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博弈理论研究者意识到拍卖是一种简单而又具有完备定义的信息不对称经济环境,它是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一个颇有价值的实例,其经济研究前景也非常诱人。与此同时,实验经济学者对于可控拍卖实验的兴趣不断高涨。在这一背景下,拍卖理论逐渐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纳,并大量运用博弈论、实验以及经验检验作为研究工具。近1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拍卖问题的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拍卖理论也已经作为一个专门体系进入中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

    本文将紧密围绕拍卖机制的收入与配置效率的绩效比较以及卖主最优拍卖机制设计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二部分简要评述了维克里的开创性贡献;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四种标准拍卖机制的绩效以及单物品最优拍卖机制设计;第四部分则探讨了各种多物品拍卖机制的绩效以及多物品最优拍卖机制设计,并介绍了拍卖理论在国债拍卖与频谱拍卖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拍卖理论检验的情况及其它前沿问题,并简要评价了拍卖理论研究的现状。 

    二、维克里的开创性贡献

    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Friedman)于1956年提出一个求解第一价格密封投标中的最优竞价策略的模型。尽管他采用的是基于决策理论的运筹学分析方法,但他已经意识到应用博弈理论分析拍卖问题的前景。事实上,弗里德曼竞价模型可以被视为博弈理论拍卖模型的前兆。如果说弗里德曼是从竞价者的角度来考虑最优出价战略,那么维克里(William Vickrey)则更多地站在拍卖组织者和社会计划者的角度分析配置效率与收入问题。维克里于1961年发表的《反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投标》一文堪称拍卖理论的开山之作。文中维克里首次运用博弈论处理拍卖问题并取得巨大进展,他极富预见性地提出了拍卖理论中的多数关键问题,从而引导了该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这些开创性贡献成为他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因素。

    维克里首先考虑了单物品拍卖机制。他指出,无论竞买人是否对称,英式拍卖中的每个竞买人的占优战略都是保持竞价,直到价格达到自己的估价为止,估价最高的竞买人将以大致等于次高估价的价格夺走拍卖品,这种配置结果显然是帕累托有效的。在竞买人对称的荷式拍卖中,每个竞买人的报价应该严格低于自己的估价,估价最高的竞买人也必定成为赢家,因而也是帕累托有效的。但是,如果竞买人非对称,荷式拍卖的配置结果很可能是无效率的。

    维克里还相当精辟地分析并指出,荷式拍卖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在战略上是完全等价的,因为竞买人在两种情形中所面临的局势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维克里独创性地提出了英式拍卖的密封等价形式--第二价格密封拍卖(又称维克里拍卖)。这种拍卖最显着的特征是每个竞买人的占优战略都是按其真实支付意愿出价("说真话"),这种拍卖机制显然是激励相容的。由于拍卖品最终归于支付意愿最高的竞买人之手,它也是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配置机制。

    维克里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针对竞买人对称的情形证明,荷式拍卖与英式拍卖所产生的期望价格相同。结合战略等价关系,实际上意味着四种标准拍卖机制给卖主带来的平均收入相等。这就是着名的"收入等价定理"(Revenue Equivalence Theorem, RET),该定理是整个拍卖理论研究的起点。但是,维克里也注意到,荷式拍卖中盈利方差要小于英式拍卖,这意味风险厌恶的卖主更愿意选择前者。他还明确指出,竞买人合谋以及拍卖人败德可能成为密封拍卖的致命劣势。

    维克里(1962)还将单个物品的拍卖推广到多个相同物品的拍卖,他针对每个竞买人最多购买一个单位(单位需求)的简单情形提出并简要分析了几种同步与序贯拍卖机制。在1962年的《拍卖与竞价博弈》一文中,维克里再次运用博弈理论详细分析了三种同步密封的多物品拍卖机制的绩效。遗憾的是,维克里所提出的这些重要问题在当时并未引起经济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此后近20年里拍卖理论几无重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末,拍卖经济理论的发展终于姗姗来临。

    三、基准模型与单物品拍卖分析

    对拍卖机制的绩效分析往往从包含以下重要假定的框架入手:(1)单物品拍卖。(2)所有竞买人和卖主都是风险中性的。(3)所有竞买人是对称的,其估价服从同一概率分析。(4)拍卖品具有独立的私人价值。换言之,每个竞买人仅凭所掌握的私人信息就可以精确地对拍卖品估价,即使知道了所有其他人的估价信息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估价。(5)最终支付额仅仅取决于报价额。(6)竞买人之间是非合作博弈。(7)卖主就是拍卖人,不存在交易费用。上述拍卖模型通常被称为"基准模型"(Benchmark Model)或"私人价值模型"。这些假定在现实中未必完全满足,但它们是拍卖绩效分析的理想基准,随后将逐步放松或替代这些假定,向真实世界逼近。

    1.收入等价定理与最优拍卖机制

    1981年,Myerson、Riley和Samuelson几乎同时证明了维克里关于各种标准拍卖机制的期望收入等价这一结论的一般性。假定数量既定的众多风险中性的潜在买主中的每个人都独立地获得对拍卖品的私人估价,且这些估价服从一个共同的、严格递增的非原子分布,那么任何具有以下特征的拍卖机制都将产生同样的期望收入(并导致每个竞买人按自己估价的某个函数支付相同的期望金额):(1)拥有最高信号的竞买人总是赢家;(2)任何拥有最低可行估价的竞买人的期望剩余为零。这个结论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它意味着卖主选择四种标准拍卖方式中的哪一种都无关紧要!

    由此引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在所有可能的拍卖机制中,卖主最优的选择是哪一种?Myerson(1981)借助于"显示原理"将最优机制的搜寻范围缩小到激励相容性直接机制上,并将最优拍卖机制问题转化为一个双重约束下的线性规划问题:即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下求卖主的最大期望剩余。沿着这一思路证明,可以将最优拍卖机制概括为两套规则:(1)配置规则:要求每个竞买人报告自己的估价,卖主计算相应的边际收益,然后将拍卖品授予边际收益最高者,除非最高边际收益低于卖主自己的估价(边际成本)。若所有边际收益都低于卖主自己的估价,卖主将保留拍卖品。(2)支付规则:赢家支付的金额既非他的边际收益亦非他的报告估价,而是使其边际收益等于或高于所有竞争对手的边际收益以及卖主边际成本的最低估价。

    因此,最优拍卖机制实质上将第二价格拍卖的思想与第三级垄断价格歧视的思想结合起来了。在基准模型中,若估价越高的竞买人的边际收益也越高(正则性),则所有设置了最优保留估价的标准拍卖机制都是最优的。但是,最优拍卖机制的配置结果有可能是无效率的。首先,其中隐含着边际收益最高者的估价高于卖主估价但卖主保留拍卖品的可能。其次,在竞买人非对称的情况下,估价最高者的边际收益未必最高。排除这两种可能,那么收入最优拍卖也是帕累托最优的。 

    2.标准拍卖制度的选择

    根据RET,各种拍卖形式除了制度细节之外并无差别,这与实践中英式拍卖和第一价格密封折卖明显更受青睐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将会看到当基准模型中的假设被放松以后,RET就随之失灵,某些拍卖制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拍卖理论的解释能力则因此增强。

    (1)风险厌恶

    一旦放弃买卖双方都为风险中性的假设,第一价格拍卖(FPA)就具有了某种收入优势。可以证明,无论竞买人服从何种估价分布,FPA中的均衡价格都二阶随机占优于第二价格拍卖(FPA)中的均衡价格。因此,厌恶风险的卖主更愿意选择FPA。考虑卖主为风险中性而竞买人厌恶风险的情形:在SPA中,竞买人的均衡报价战略不会因风险厌恶而改变,因而期望价格不受影响。在FPA中,风险厌恶的竞买人更愿意适当提高报价以确保获胜并获取正利润,因而对估价的削减要小于风险中性竞买人。根据RET,卖主同样更愿意选择FPA。

    总体而言,竞买人对风险的厌恶态度有利于卖主。但是,FPA并非最优的拍卖机制,风险中性的卖主还可以充分利用它在风险承受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最大收入。比如,他可以提高低报价的风险实现鼓励高报价的目的。竞买人风险厌恶情况下的最优拍卖机制要比风险中性时复杂得多,比如要补贴失败的高价竞买人并惩罚低价竞买人。此外,卖主还可以通过隐瞒竞买人数量的方式(即引入数量不确定性)提高期望价格。

第5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政府;企业;CSR;博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4日

前言

CSR:企业社会责任,自从毒奶粉和毒胶囊出现以后,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和行为的形成,仅靠企业的主动性是不够的。企业可能会主动改进社会责任绩效作为一种战略措施,可以回避、减轻或转移政府、投资者和公众媒体等外部直接压力。因此,可以认为公众意识的规范性驱动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然而,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进入、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也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监督、行业协会以及整个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由于信息披露手段的缺乏,对自愿性、战略性社会责任绩效的定量评估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领域,企业的不良社会责任表现一般并不直接影响其运营绩效。因此,如果强制性驱动力缺失,不能保证企业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和自觉约束负外部性。

由此看来,国家权力机构强制性的外部制度建设非常关键。法律规章制度的设计不足或执行不力,就不能有效增强企业改善其社会责任绩效的紧迫性。所以,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道路上,政府角色不能缺位,特别是在初期,应使法律的强制性驱动力充分发挥起始推动作用。

企业和政府在CSR上的冲突:政府总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实施CSR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这就导致了企业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企业不愿意对外自身CSR的实施状况,这说明还有很多企业在企业伦理规范上不太注重分享和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说以博弈的视角来分析的话,政府和企业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上存在博弈机制。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CSR博弈

博弈论,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或者赛局理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表面上不同的相互作用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激励结构,所以他们是同一个游戏的特例。其中一个有名有趣的应用例子是囚徒困境悖论。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称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企业和社会正构成了博弈的两方,可以用博弈论这个工具进行分析。

博弈论研究的是决策主体之间在利益相互制约下策略选择时的理及相应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经济主体间的相互依赖性已明显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博弈理论正是研究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工具。通常,一个策略型博弈都有下列三个要素:

A、局中人。即博弈参与者,可以是作为自然人的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团体、组织机构、国家等。记为一个局中人,则为所有局中人构成的集合。博弈论中假定局中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行动。

B、行动空间。设每个局中人都有一行动集,该行动集包括博弈中可供其选择的所有行动,称为行动空间或策略空间。其中的一个元素维,又记为一个行动组合,行动组合告诉了每个局中人的行动选择。

C、收入函数。即支付函数或称效用函数,指局中人在博弈中从各自的行动组合中获得的收益。如果局中人的行动组合选择m,则收入函数是V(m)。收入函数不仅是该局中人自己所选策略的函数,而且也是其他所有局中人所选策略的函数。在具体分析中,收入函数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但都应以效用最大化为一致性基础。

二、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实际情形中,政府监督部门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监督博弈”最有可能出现的是混合战略均衡,即监管部门将以一定的概率来选择某种策略。下面将建立一个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来对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简化,并依照实际求得其混合Nash均衡解。模型建立前先做几个假定:

假定一: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行为选择都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

假定二:为了更接近实际,设政府监管部门收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监管成本;第二部分是社会对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反映给政府带来的影响收益,即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政府的收益为0(因为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被认为是政府的本职而不会给政府带来额外收益),若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则政府的损失为-L2或-C-L1。其中-C-L1是政府实施监管时的损失(虽然政府实施了监管但由于企业未履行还是会让社会认为政府监管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声誉),是政府没有实施监管导致的声誉损失。

假定三: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预期收益为I1(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隐性收益),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而政府又没有实施有效监管时企业的预期收益为-I2,则显然有I1>-I2。另外还有一种情形,当政府部门实施了监管而企业并未履行社会责任时会给企业带来诸如公众形象损坏的负面效应,此时企业的损失为-I。

第6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绩效考核

1 企业绩效评价概述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我国财政部统计评价司曾给出定义:“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消息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根据上述的描述,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考评,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绩效评价是以企业的所有相关利益方为主体的行为。也就是说效绩考核评价,实质上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而并非仅出资人在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是为了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因素来关心企业的发展,从中受益的过程。

2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

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经过不断演变发展,1992年,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了平衡积分卡,把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发挥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93年,我国绩效评价体系以《企业财务通则》的形式出现。它由最初的完全以财务指标为考核体系,发展到当前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总结出绩效评价体仍然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短期绩效评价、轻长期绩效评价,重局部绩效评价、轻整体绩效评价,重结果静态评价、轻过程动态评价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对企业绩效的全面评价,而博弈论的思想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

3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绩效的构建

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的词语,而博弈论思想在我国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和文化。因此,以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质上是分析和平衡各方博弈的结果。

3.1 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中的各方博弈

1)股东经理间的博弈,股东是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而经理人则以增加报酬和闲暇时间为目标,可见股东与经理人的目标不一致,经理人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目标时有发生。因此,股东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防止经理人员背离股东的目标,而经理人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双方的博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便形成一种均衡体系。

2)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博弈,也就是买卖双方的博弈,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涨落,或是由于价格涨落所引起的供求关系变化,时而出现买方市场,时而出现卖方市场。买卖双方的竞争就是在市场风云变化中进行的。当买卖双方在供求趋于平衡时,竞争更为激烈,因为企业都希望在相持状态中杀出一条血路出来,这时,大多数企业会采取差异化战略,去赢得更大的市场。

3)企业与企业间的博弈,主要是卖方间的竞争。企业为了争夺有力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而进行的斗争。对于同类商品,卖者总是流向价格最高的地方,但卖者之间的竞争客观上具有降价效应。尤其商品供过于求时,会出现竞相削价的竞争现象。因此,企业总是希望得到合作的机会,因为价格战的灾难性后果总会使得博弈方轼羽而归。

4)经理与员工之间的博弈,经理与员工之间实际上处于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员工可以选择工作努力程度,经理可以选择提供的报酬水平和工作条件。

3.2 博弈论的原理

在企业中,为了获得最佳效率,组织结构中的每一个博弈方都不能因自己单方面改变策略而使自己获利,而是为谋求一种均衡,这就是组织博弈的理性结构。纽约巴鲁大学教授科培尔曼通过对企业经营中的各博弈方的研究,提出三维衡量模式,他指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公司必须同时强调三个方面,这便是:(1)客户满意度――那些购买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人感觉物有所值。(2)生产力――公司在运用资金和其它资源方面的高效率。(3)员工满意度――员工的待遇、业务和个人需要得到了满足。经他试验发现:在这三方面的得分较高的公司整体运作表现也较好。“公司需要做正确的事,也需要正确地做事――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还得满足内部客户――员工。在服务第一的经济环境中,满足员工是赢得客户的第一步,公司怎样对待员工,员工便会怎样对待客户。”

3.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经营中的各博弈方处于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中,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及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和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只有针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博弈方,建立一种科学的综合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才能对企业各方面准确的考核评价,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绩效状况,为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信息并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3.3.1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针对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博弈,我们建议主要从财务层面评价企业绩效,进而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因为财务绩效是经理人工作业绩的直接表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3.3.2 客户层面评价指标

企业所有的绩效必须通过客户才能实现,企业想要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绩效,就必须创造出能使客户青睐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在企业与客户的博弈中,企业只有拥有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真正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价值,它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基于以上分析,企业与客户的博弈中企业期望获得的是客户部分和市场部分。当企业确定和选中了它的市场部分后,就应设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3.3.3 员工层面评价指标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就取决于企业能否吸引和获得有能力的员工,同时能否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态度,这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4 结语

博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博弈的产物,均衡各方利益以达到共同满意的最优化组合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葛学韬.基于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5.

[2] 刘国.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5.

[3] 张培刚,万齐云.博弈论的应用及其展望[J].经济评论,1998,(02):13-14.

[4] 王锋,杨公遂,苗润滋.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山东经济,2009,(3):108-113.

[5] 苗润滋.基于博弈论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8,(6):46-47.

[6] 于维生,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 陈阳.博弈论与中国企业经营――经营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8] 陈阳.博弈论与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7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 政府监管;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104-03

一、引言

伴随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逐渐步入新常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环境会计也在社会瞩目下,逐步{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并发挥着环境相关信息传递和评价的作用。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却不够规范,错报、漏报和隐瞒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提倡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作为社会的“监管人”必须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通过引导促使企业有效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然而,由于企业和政府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存在冲突,一方面政府始终在政策上支持、行动上引导企业进行自觉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自身考虑很难做到真实披露。从博弈的视角来看,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客观上存在博弈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并利用这种博弈关系,使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建立合理的博弈机制,是目前环境会计学界较为关注的课题。

二、博弈的相关概述

博弈论,也称为对策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博弈论主要研究在一定条件和规则下,行为人各自选择行动策略,在执行策略时各主体相互影响、依存和较量的问题。博弈论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再加以预测未来行为,研究主体的最优行动策略。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博弈的情景,例如下棋、打牌等竞技娱乐活动,比赛双方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为实现自身效益最优,双方必须在考虑对手所有可能策略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的方案。博弈论就是研究竞争主体间能否存在“双方均不后悔”的最优方案,以及找到这个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运行方法。

经济博弈是研究经济主体间利益竞争的博弈问题。现代社会中,各经济主体的依存斗争性完全符合博弈的条件,而博弈论也逐渐成为研究经济主体策略选择的有效工具[2]。博弈论中所及的基本要素,大体上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参与人

参与人,即局中人,在博弈中通过分析对方行动来进行决策,并同时会影响其他个体利益的决策结果的独立承担者。参与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如政府、企业等)。在博弈中一般假设个体是“经济人”,只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对策略选择一般都从自身利益角度来考虑。

(二)行动

行动是参与人在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一局博弈中每个参与者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策略,可以组成一个行动集合,并根据各自的现实情况,在集合中选择下一步方案。

(三)收益函数

收益函数是指参与人在执行行动集合中某一策略后获得的效益。每个参与者的收益函数不仅表现了自身的收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参与人的策略。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一)模型假设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政府监督部门与企业是否有效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监督”博弈,最有可能出现的是混合战略均衡,即监管部门和企业会以一定概率分别选取某种策略,所组成的策略集合会使双方达到均衡[2]。基于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关系,建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模拟现实情况,并对纳什均衡解进行分析。通常在建模前,首先应作出四个基本假设。

假设1:在模型中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都为“完全理性经济人”,策略选择都秉持利益最大化原则。

假设2:为更细致地模拟现实情况,设政府监管部门的收益函数由三部分构成:(1)监管成本即投入费用C,具体包括人工费用C1、制度制定成本C2和信息搜集成本C3等(由于求解不对成本部分作具体分析,所以在下文中均统一归为C)。在政府实施监管之前发生的所有支出,都应计入成本费用中。(2)社会对政府监管能力的认可程度,即社会效益。企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政府收益应为O,属于政府本职工作,所以不会带来额外收益;若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错报或隐瞒,则政府会受到公众的指责,对当地政府的形象及官员的业绩造成的损失等设为I,此时政府收益为-C-I2或-I1,显然I1大于I2,政府无力监管对自身形象毁损更大。(3)政府对违反制度规定、未合法有效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罚金为F。

假设3:企业有效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预期收益为i1;而企业错误披露信息且政府又未能尽职尽责监管时,企业的预期收益为i2(一般情况下i2>i1);在政府实施严格监管情况下,发现企业错误披露时,考虑污染罚金或企业由于不合理披露及其所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当地居民的指责和上报等声誉损失h,则企业的预期收益为i2-F-h。长远角度看,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声誉成本(非物质形态的成本)会大幅增加,对企业的影响长远深刻[3]。

假设4:企业、政府双方策略信息严格保密,严防对方采取政策而对自己不利。

(二)收益矩阵

针对政府监督部门与企业在能否有效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的利益博弈,为实现双方满意度最高的策略,建立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通过假设来模拟现实情况,制成表1的博弈矩阵,并列出双方在有效披露和披露无效情形下,采取不同策略所获得的具体收益。然后根据最终的均衡求解来探讨双方的利益变动,从而为政府有效地实施监管提出建议。

(三)模型求解与分析

通过对表1博弈矩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1.当F

2.当i2-F-h>i1时,企业有效披露时的收益始终小于披露无效时的收益,则企业的最佳策略是忽略社会责任,进行无效披露。

3.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当F

现实生活中,政府和企业都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对方所采取的策略,通常情况下会采取混合策略来达到一种混合策略均衡。因此,无论哪一方转变策略都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5]。以下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进行分析:设x和y分别表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概率和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设企业在披露和不披露策略下期望收益为U■和U■。政府实施监管和不严格监管策略下期望收益为U■和U■。在达到混合纳什均衡时,给定x,企业选择有效披露(y=1)和披露无效(y=0)的期望收益应相等,即:U■(λ,1)=i1x+i2(1-x),U■=(i2-F-h)x+(i2-h)(1-x)

可得x*=(i2-i1-h)/F

同样给定y,政府选择严格监管(x=1)和监管失职(x=0)的期望收益应相等,即:

U■(1,y)=(-C)y+(1-y)(-C-I2+F)

U■(0,y)=(-I1)(1-y)

可得y*=1-C/(I1-I2+F)

x=x*=(i2-i1-h)/F=y=y*=1-C/(I1-I2+F)

式中I1为政府监管失职的期望收益;I2为政府严格监管的期望收益;C为政府监管成本;F为罚金;i1为企业有效披露时的期望收益;i2为企业不合理披露时的期望收益;h为企业不合理披露时的声誉成本。

上式是纳什均衡解即相关者的最佳策略组合,即给定一方的策略,此策略即可获得最大化效益。若政府部门以x*的概率进行有效监管,企业以y*的概率进行信息披露,从x*=(i2-i1-h)/F来看,政府履行责任的概率与i1、i2、h和F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i2-i1-h越小,政府履行责任概率越高,而此时F+O(i2-i1-h)=i2-i1-h,若i2-i1-h趋于0,即在政府严格监管下企业有效披露和企业披露无效的预期收益之差等于0,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会选择逃避披露,而政府监管机率也会趋于0。

2.若i2-i1-h相当大,为保持等式平衡,即必须设置较高的罚金F来对企业进行规范,此时政府也会加大严格监管力度。

3.从y*=1-C/(I1-I2+F)来看,当监管力度不同引起的预期收益差距越大,罚金越高,则企业自觉披露概率越高;反之,则企业会有较大概率选择逃避披露。

4.从政府的监管成本C带来的影响来看,若C越低,则政府监管积极性会上升,预期收益也会提高;反之,则政府实施监管困难,造成失职行为。

(二)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博弈模型纳什均衡解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未进行有效披露收益i2越低、企业社会声誉成本损失h越高,监管下罚款F越高,或企业进行有效披露时收益i1越高,政府监管成本C越低,企业越倾向于有效披露信息。若企业未有效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而政府又监管失职时的预期收益与企业有效披露时的预期收益相当时,企业就没有理由不进行有效披露。

在分析政府与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博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对罚金的定位应高于大多数企业有效披露和无效披露信息之差的均值,从而起到强制威慑力的作用;(2)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大技术创新,利用互联网不断改进监管方法,以实现监管成本最小化,运用“制度+科技”手段提升监督水平,搭建智能监督平台;(3)政府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还应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自觉自愿履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殷子和,殷铮,张一.经济博弈概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21-72.

[2] 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113-138.

[3] 刘鸿飞.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社会责任声誉和社会责任效益三者的模型初探[J].时代金融,2015(23):290-296.

[4] 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26.

[5] 刘冬冬.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2(10):89-91.

[6] 杜兴强.公司治理演进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分析与历史证据[J]财经研究,2004(9):74-84.

[7] 刘海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1(2):67-69.

第8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1-02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金融工程专业办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划一。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金融工程管理人才探索积极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国外高校大多未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根据各个院校的学科特色,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以美国高校为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建立在工程学院,课程设置通常强调工程运筹管理及数量分析,注重金融工程的工程化特点,如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二是建立在商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对数量方法的课程开设较少。如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的Master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项目,该商学院仅开设了《随机积分》一门课程,而开设了大量的诸如《公司财务证券设计》、《金融机构讨论课》、《应用金融设计》、《金融创新成败案例》等应用性课程;三是建立在数学系,课程设置注重金融工程的数量化分析特点,如芝加哥大学的数理金融硕士项目,开设数学方面的课程达20多门,其中既包括随机过程等基础性金融数学课程,也包括了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值分析课程。目前我国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近40所,其课程的开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大量开设《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财务》、《期权期货》、《资本市场》等课程,注重将金融工程与企业管理、公司理财相结合,解决微观层面的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另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课程,重视宏观领域的金融理论和问题的研究。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由于传统的文、理科优势差异,课程设置的侧重面也有所不同。财经院校由于学科特色偏重文科,数量分析方面的教学较薄弱,使得金融工程和传统金融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区别不大。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则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思想,有些课程设置甚至与应用数学专业或金融数学专业类似。

二、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

金融工程是多种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综合性”产物,在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和实际操作方面,尤其强调数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而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研究生大多具有理工科的本科教育背景,比较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比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优势大,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运筹学、统计学、随机过程和数值计算等。因此,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应在本科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同时开设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方面的课程,如数据处理技术、计量金融学、应用软件技术、系统仿真模拟技术等内容。由于金融工程专业与实务联系非常紧密,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制定出体现学校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里的一些院系如土木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金融工程的教师应具备应用金融知识解决上述院系里的一些工程问题。另外,金融工程专业应与数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合作解决一些学科交叉问题,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设置

金融工程专业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包含了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理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金融实务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1.本科层次的定位与知识框架。受时间、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制约,本科阶段的学生要想全面深入掌握金融工程所需的数理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学生必须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进行具体金融工程技术运用和操作所需要的数理工程知识。构建一个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数理工程知识相结合的,相对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能够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①学科定位。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金融工程的理念、原理和方法,能够掌握与运用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一般性实际问题能力的金融工程高等专门人才。②知识框架。基本核心课程:《金融工程(方法、案例、运用)》、《金融经济学》、《公司理财》、《风险管理》、《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数学方面:《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信息技术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一门高级语言。选修课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金管理营运》、《投资银行》等。

2.硕士层次的定位与知识框架。硕士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是在本科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工程知识结构,具有实际开发和较为成熟地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金融工程人才。①学科定位。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扎实和全面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金融工程技术、方法、工具,能够从事定价、风险管理、方案设计、产品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②知识框架。专业课方面:《高级经济学》、《高级金融原理》、《高级计量经济学》;数理工具方面:《泛函分析》、《博弈论》、《拓朴学》等;信息技术方面:《金融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Matlab、SAS、Eviews等)。选修课:《高级财务管理》、《金融分析》、《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信用管理》、《咨询理财》等。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本科生必修:《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运筹学》、《随机方程》、《最优化方法》、《数值分析初步》、《经济学原理》《金融学原理》、《金融学导论》、《投资学原理》、《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导论》、《金融衍生工具》、《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计算机基础及初步》。选修:《数据库初步》、《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法》、《Matlab》、《excel》。研究生必修:《高级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级金融原理》、《高级财务管理(兼并、收购、重组)》、《时间序列分析》、《数学建模》、《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投资与货币管理》、《数据分析软件Eviews》、《金融工程案例》。选修:《中级会计学》、《行为理论》、《spss》、《金融工程实验》、《SA》。

参考文献:

[1]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74-80.

[2]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85-87.

[3]马正兵.《企业金融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初探[J].价值工程,2007,(1):147-149.

第9篇: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