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美育中的音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第1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美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课教学来进行的,尤以音乐和美术课为主。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必须懂得音乐美的特点。音乐美是一种声音艺术美,它是依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的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依靠人们的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根据音乐的这个特点,音乐课的教学一般要抓住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一、创设情境,提高审美

音乐课的内容分为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欣赏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在具体安排上,应以唱歌教学为主,因为只有有表情地歌唱,才能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感,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感受音乐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美育教育。在唱歌教学中,我突出精讲多练的原则,尽量用少而精的语言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积极的愿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领入一种音乐美的境界。如:在教歌曲《在老师身边》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往事,背诵赞美老师的诗歌,让学生去悉心体会老师的可敬可佩,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为歌唱打下基础,动听的旋律响起来时,我先深情地试唱:“自从踏进学校的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一双双晶莹的眼眸中闪动着亮光,一张张纯真的脸上,荡漾着笑意,他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接下来的教唱非常顺利,同学们情绪饱满,认真投入,都被这美的音乐、美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下课铃已经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这就是音乐美的魅力。

二、扎实基础,提升能力

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形成学生独立地演唱、演奏和欣赏的基础。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一定的演唱技能、演奏技能和识谱视唱技能。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强调乐理知识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形成新的认知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既要加以重视,又要注意方法,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音阶等知识变得更形象,节奏练习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自制打击乐器,或做节奏拍手操、当然全班一起按节奏手舞足蹈就更好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涨的同时,高效地掌握了音乐知识。在扎实基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借助学生不断提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乐曲改编、歌曲改编、节奏改编等等,此环节一定要进行分组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可以迅速提升。对音乐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三、融入情感,陶冶情操

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必不可少。而音乐本身就具有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欣赏课是首当其冲的。欣赏课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好欣赏课,对于教师来说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学会音乐极重要的一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精心备课,调动多种有效手段组织教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同时根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理解和掌握的规律,欣赏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应按照综合——分析——综合或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来组织。例如对歌曲《魔王》的欣赏教学,《魔王》是奥地利艺术大师舒伯特的经典作品,歌曲体现了作者鲜明、深刻、洗练、隽永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好的歌词一一首叙事诗,有情节、有意境、有人物、有对话,再通过典型音乐语言的表达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动而富于感染的故事。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讲述了“树精”的引诱、恫吓、威逼;父亲的怜爱、安慈、抚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善与恶、美与丑,冲突十分激烈的故事,“夜沉沉,风嗖嗖,魔鬼笑,亲人愁。”魔鬼软硬兼施终于掳走孩子幼小的生命,邪恶战胜了善良,悲剧性的结局无声地告诉人们:要时刻警惕居心叵测的人,作者在这首歌曲中寄托了鲜明的爱憎,鞭笞了黑暗和邪恶。憎恨魔王和同情父子是这部作品的教育目的所在。通过渲染与分析,艺术大师的创作特色,独具匠心的作品中那种悲剧美的魅力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作品的欣赏已水到渠成,把录音放开,学生能对照曲调默默哼唱,细心体味,再辅以教师画龙点睛的板书小结,启发学生自我总结聆听后的感受与体会。在欣赏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特别是爱与憎这条主线,通过拔情、引情、入情、抒情这四个步骤,去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至此,情感教育不再是教学的手段,而是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把握形象,富于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把握音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系进入音乐的感情境界,产生情感共鸣。在对歌曲的情感把握上,不仅要从音乐入手,还要注意歌词。把握音乐形象是音乐欣赏进入较高层次的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时,必须注意把握音乐形象所包含的情感内涵,把美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我国优秀的古典名曲时,随着典雅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幅山水画卷之中,让学生体会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方升起,银色的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在江面上,远处渔舟在水面荡漾,两岸花影轻轻摇曳,那优美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老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音乐的伟大。在他们心灵深处激起审美的愉悦,我想这种美的情感将永远留存于他们心中。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越来越体会到,音乐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让学生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实践,继续用美的旋律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第2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育 美育 实施方法

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被教育界普遍关注,而艺术(音乐、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势在必行。我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一、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指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等。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教改也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这种教育最容易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通过采用美育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音乐教育中构建美育的思路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运用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教师应尽量利用和发现中学音乐课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接受了美育教育,便能初步掌握美学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去感受和鉴赏美而对现实生活作出评价,识别是非的标准,发挥艺术创造能力。如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声调特征体现了高昂的战斗精神,生动地刻画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光辉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者表演会受到难忘而深刻的素质教育。

三、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1.注意语言和形体美

美育是靠美的形象来打动人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形象传达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打动人们的心灵,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体验,促进情感交流,等等。老师应该认识到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语言风趣、有幽默感等,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美中引善,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在长期艺术形式熏陶下,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审美活动,就能更好地感受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慢慢地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能让学生在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2.创造美的环境

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常组织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环境也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点,音乐老师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等,创造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追求高尚文明的艺术美和生活美。如在早上学生进入学校时播放《春江花月夜》、《清晨》等中外名曲,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在学生课间活动时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或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在学生用餐时播放《蓝色多瑙河》,可以缓减学生的压力,也可选择更多经典的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应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学生往往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喜爱,但对该部电影里面很出色的音乐却很少关注,此时教师就可对此作出正确引导。对于那些优秀的原创音乐,教师可以把电影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作生动地讲解,此举能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直接感观,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另外对于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4.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感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

5.组织活动创造美

第3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把美学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上的优势

1.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的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精神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经忧患、血泪交融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却最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欣赏或讲解这一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过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通过其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感情和思想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美育上的优势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最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四、坚持“德美结合,以美辅德’的教学改革思路,努力使德育与美育结合

第4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剖析

观察和研究当前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可发现其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多种弊端。根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十分喜爱音乐,但却无法喜欢音乐课。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该种情况呢?经调查指出,该情况形成是由于音乐教育者无法将初中音乐教育最为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很好得掌握,没有重视审美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及其重要地位。

1.没有确立审美教育应具有的核心地位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在初中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的分支之一,初中音乐审美教育在整个复杂多样的教育环节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其在音乐教育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新颁布的有关课程标准中也表明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中已把音乐审美作为核心内容,成为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里,审美性就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还能够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共鸣。音乐是具有流动性和时间性的艺术,无法像文学和图画,能够用视觉去感受其自身的美,音乐必须完全运用听觉去感受其音响的效果。因此,音乐若脱离了本身的美,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再完善的教育也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2.没有落实和贯彻好以音乐审美为中心的基础教学理念

由音乐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可以看出,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把审美当做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将音乐情感体验作为教育的着重点,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音乐表达方式和情感内容,同时不断加强学生对感受音乐的培养,这也是音乐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人们在情感上的体验,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以及训练学生感受和认识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音乐教材,使音乐欣赏课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效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1.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初中音乐的审美教育中,应避免毫无新意地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作者在音乐中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情感经验。应生动形象地向学生阐述作品的由来和必需了解的有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相关的作品艺术语言,了解音乐领域中要素的运用,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点有良好的认知。同时在教学前应把所需资料准备充足,若教学资料准备不够全面,教师一味按照课本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点就相对比较有限,从而容易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知识的吸收也会相应变得较低。由此可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前做好教材的准备工作,包括画图、音响、幻灯片、录像等,可增加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能力以及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上课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讲故事、互相讨论、上台唱歌等形式进行教学,有效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2.发挥教师在审美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贯彻和落实审美教育的首要条件在于音乐教师的艺术涵养、心理素质、情感修养、知识面貌和专业能力等。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树立具有纪律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操和职业品质,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乐观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教材的钻研当中。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基础上,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程序,营造学习审美教育的氛围,设计学习审美教育的过程,努力将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还应加强对自身艺术内涵进行培养,提升自身的审美教育素质,充分发挥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即多媒体教学,在最大程度上自己制作和完善音乐教学的课件。

第5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 实践 情感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聪明、活泼、接触面广泛,但也面临着审美的疲劳。无论是强压下的音乐特长的培养,还是大量的影视作品、媒体音乐,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威胁。因此,引导学生有一颗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显得犹为重要。可以这样说,音乐课改教学如果不注意审美教育,就会失去生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将音乐课改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的一些做法与同仁分享。

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教材中欣赏课的内容丰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首先不要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样达不到教育效果。只有在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或接受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且会激发学生兴趣。

2.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资料准备充足,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加系统、完整、丰富的音乐知识,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因此,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才会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

3.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

4.发挥电教资源作用。例如,教学《幻想交响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还可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了解亚洲五个音乐区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不仅得到听觉的冲击,而且得到了多感官的强烈刺激。实践证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来上作品欣赏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多形式、立体化的音乐盛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突出情感培养

高中音乐教材中不仅安排了合唱、影视、民乐、独唱、祖国及家园丰富翔实的内容,而且安排了欣赏、视唱、知识讲解、用乐器学习等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的安排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探索正日趋丰富,在这种情况下突出情感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让学生常以健康音乐、高雅音乐为伴,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重视突出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下环节。

1.情感铺垫――体验。由于学生的差异、班级的差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每一课教学内容及活动进行设计、安排。在每周45分钟的音乐课堂中,要让学生去体验的是有一定内在审美联系的教学内容与活动。

2.情感探索――嫁接。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方面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喜欢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但多数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因为教材中的音乐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接触,所以对这些内容相对了解得少。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过好审美实践这一关,变茫然为兴趣。学生对流行乐感兴趣,是源于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和普及性,或是学生对歌星的崇拜。巧用“流行乐”效应,不仅能起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情感愉悦――升华。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只有学生身心愉悦时,才能使情感在愉悦中达到升华。由喜爱一首曲目升华为热爱祖国,由喜欢一段音乐升华为一种优秀品质。学生一旦得到了升华的情感体验,会更主动地学习音乐,乐学好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重视体现美育过程

通过对课程改革的逐步摸索,我充分认识到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突出美育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美育过程的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的素质,才能展现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

1.注重美育素材的整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音乐,还可让学生利用打击乐,去对节奏进行感受和领悟。学生的审美领域扩大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了,才能增强对美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

2.注重美育水平的提升。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不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音乐素养和水平,但是至少要让学生能够欣赏音乐中的美。

3.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功能,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艺术氛围。如教师可鼓励那些在声乐、器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到前边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站起来大方地表演节目,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团结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长期下去,学生喜爱音乐,并把音乐做为一个爱好,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给学生一颗能发现美的眼睛,就是给学生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只有以审美为先导、为核心、为理念,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梁侠宾.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34).

[2]赵慧颖.试论音乐兴趣培养[J].艺术教育.2006(3).

[3]冯长春.关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调查与思考[J].音乐天地.1995(4).

[4]伍聪.浅谈“交响音乐”的欣赏[J].黄河之声.2007(16).

[5]陈俊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音乐天地.2006(9).

第6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学 ;美育

一、研究F状概述

近现代关于审美教育本质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五种学说,即美学知识教育说、艺术教育说、情感教育说、德育附庸说、美感教育说等。其中艺术教育说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教育,或者说,是以艺术为媒介,提高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教育。《汉语大词典》中也曾这样定义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审美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由此可见,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从古到今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就极其重要。

关于音乐与美育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颇有理论建树。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国外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具体表现在: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情感成了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与培育学生的情感;培育情感的途径即通过审美认知,这种认知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情感的最高形式是审美体验。基于上述理论形成了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

国内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成果高产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修海林、罗小平、王次莸龋上述专家均基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与审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修海林教授的研究形成了最为完备的音乐审美教育系统。修海林教授在《美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等系列文章里就美育的价值取向、美育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在《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音乐教育思想谈片》、《“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中国音乐教育跨世纪的选择》等文章里进一步梳理了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并以艺术教育实践为前提就审美与音乐教育关系进行了建构。

二、高校美育在音乐实践中的渗透

以有效、开放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契合点,高校美育与音乐学科实践教学可以很好的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和改进,这种结合模式应该做到在强化音乐学科实践教学的同时使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审美教育。

(一)高校音乐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大学音乐专业的艺术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意识,开发自身潜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应为学生全面、 持续地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新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观念滞后、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诸多问题,拿音乐专业来说,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专门性训练上,只是机械的重复练习和被动的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关知识,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没有真正的舞台表演、与乐队和团体合作以及教学的综合实际能力,所学知识无法转化和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当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坚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因此,在音乐专业的教学当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迎合市场需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架构,建立以实践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走上舞台,参与演出排练与组织编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演出环境与氛围。使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素养、想象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音乐课外实践活动有多种样性的拓展

1.歌唱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音乐实践中,欣赏、表演、创作三个环节是按步奏来的,其顺序不能调换,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独唱、独奏与伴奏合作,合唱、合奏要求与集体相互配合。只有方方面面的协调合作,才能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小组创作也是一种合作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

2.声乐、器乐训练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品质

学习歌唱,掌握乐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学习演唱、演奏需要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还要多听、多看、多练,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走向成功。音乐技能训练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力去学习音乐,严格要求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品质。

3.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所谓“善”的事物并不都令人喜爱,而“美”的事物都不一定是“真”的和“善”的,只有真善美结合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说服力。只有德与美的结合才会具有人格魅力。高校音乐教学培养主体审美能力,当学生运用证确的审美观柬审视周围一切事物时,就比较容易分清美丑善恶,从而自觉地以真善美作为行为准则,抵制不健康的思想行为。

第7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价值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与音乐美学的研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结合而成的音乐美育思想,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如今,音乐美学对我国音乐教育而言又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审美价值上。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学科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展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中。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1]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功能论为主,音乐教育也是以功能论为其指导核心。美育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人文艺术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同时美育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使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在这种美学观的影响下,导致音乐课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对文化课的辅助价值,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审美体验;忽略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兴趣爱好、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种种误区必然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对其审美性、艺术性的漠视,这种音乐课是极为失败的。

2.违背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2]

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形式主义在音乐教育方面最广泛的体现就是其专业化倾向。“形式主义置其他于不顾,只集中在艺术作品的内在素质及其内在的优秀所占的比例上,否定了超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或者至少否定了它们对艺术作品和艺术体验的任何意义有所贡献。” [3]

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内容上专业化程度较深,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同时,教材编排没有为学生留下思考和创作的空间,这与音乐的创造性特征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教师中心论依旧占主导趋势,音乐课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到音乐中来;另一方面,过于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精英模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在我国出现水土不服等等。总之,“音乐教育在表演课方面成绩斐然,而在普通音乐课方面的成绩却少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4]

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首先从价值观上对音乐课进行了重新定位,把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放在了第一位。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审美“是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后向更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涉及着许多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刺激――反映”[5]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教育首先应当是音乐的审美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灌输和技巧的堆砌。很长一段时间中,教育者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走入了一个误区,即音乐应当为某种功利服务。审美功能与人对于某种社会需求不同,审美体验总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6]如果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完全把音乐当做一种非音乐教育(如政治教育之类)来对待,消除了这种距离,那就不是审美。“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那必须首先是音乐教育。”[7]雷默指出,音乐教育在之前包括现在都是一种非音乐教育,反音乐教育。教师包括社会都在提倡非音乐体验,在阻止对音乐产生审美体验,在造就非音乐教育的人。“非音乐教育所作的一切就是阻碍音乐教育”。[8]

根据重新定义的音乐价值观,对新大纲中课程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具体到实施建议中,大纲指出: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9]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而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注释:

[1]《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2]《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4]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5]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6] 英国现代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心理距离说”

[7]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8]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9]《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杜威:《作为体验的艺术》,摩羯图书出版社,1958年版

[6]张前 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7]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第8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 审美 教育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说过,人类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其中一把是开启音符。可见音乐在人们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习音乐不仅可以培养人们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增加人们文化素质,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音乐对人们的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情操性格等精神内在多方面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涨,教学效果不突出。特别是在通俗、流行歌曲等音乐成为大众传媒主要传播对象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民音乐素养的提高及其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如何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的有效条件,加强对高校学生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在大众传媒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情感和思想表现、传达的有效途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通过运用节奏、旋律、音程和音符等等元素以一种特设的组合传达了人们情感变化、人生意境。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前提和核心。审美教学即是通过学习,掌握对音乐这一艺术内在美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实现自我的艺术欣赏和审美修养。然而现阶段高校的音乐教学,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艺术能力、艺术技巧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借助于二胡、长笛或者钢琴等西洋乐器等载体演奏出来,本生也是一种美的表现。审美教育是艺术类教育的宗旨和核心。审美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增强学生的艺术气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有效的促进音乐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于音乐教学。审美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教学所带来的情感魅力,从音乐学习中切身所领略到美感和美妙,以至于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二、有效的音乐审美教学法

(一)兴趣法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的确,兴趣是基于人们的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认识该事物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因此,对音乐的审美教育而言,教师应该首当其冲的培养学生对审美的兴趣爱好。比如说,教师可以引用大众传媒时下流行音乐,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歌曲入手,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音乐歌曲的意境,引诱学生领悟和感知音乐声中的情感美、音乐美,诱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但是。在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兴趣法教学是一个较漫长且成效偏低的教学方法,教师切忌心急、半途而废。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审美和感悟差异,切忌不要用传统教学模式和过于偏激的差别对待。

(二)情感法

音乐本生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音乐情感的体验学习。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情感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音乐情感为教学核心,运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比如说丰富的面部表情、得体的肢体语言、生动饱满的教学用语等多方位的表现出音乐所内藏的情感意境。有序地遵循审美的心理过程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音乐本身产生的整体感知,在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内心所领悟体验到的音乐画面,从而使抽象的音乐艺术形转变成形象具体的音乐情感。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想象、联想、感知、理解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情感等多方面的音乐素质。另外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训练,并对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行一对一的专项分析,具体针对性的提出学生在音乐情感中的不足和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丰富的音乐情感经验和宝贵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培养和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深厚的师生友情。

(三)多通道感知法

音乐感知心里和音乐教学研究表明,在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中对音乐美感的理解和领悟,感知通道越多、感官途径越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越能深刻、精确。音乐教学大纲也表明,音乐审美教学是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方法及其简单的交流沟通是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审美品位。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还要全方位、多通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把握音乐特有的美感和艺术性。特别是在大众传媒的今天,多媒体、音乐设备等现代化电子产品已经成为高校教必备的教学设备,教师应当运用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音乐器具。比如说,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幻灯片、插图、录像等来营造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从感官上感受音乐的视觉美。还可以组织学生观赏一场音乐会,音乐舞厅里的特有的灯光色彩,音乐大师的高雅气息及其音乐展厅里的艺术氛围等,就如清泉汩汩地流入学生心田,打开学生对音乐美的认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音乐等艺术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致力于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宗旨,培养尖端的音乐人才。另外,还应当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气质,更好的投身于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禇晓冬.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2]王小飞,金岳祥.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陈宏超.赋予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的真正内涵——音乐教育应借助审美形态实施美育[J].成人教育,2010,(02).

第9篇:美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兴趣;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0-01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的情感的美育手段,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和提高品德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音乐教学应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和核心。

一、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是主动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情感倾向。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认识或想象出美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美丽的大自然,唤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样,自然会主动地沉醉其中,享受艺术的曼妙和美的感觉,尝试去感受、消化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就是审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是要促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熏陶,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让音乐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重视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培养学生课前欣赏音乐的习惯。课前,教师可利用录音机、DVD等多种教学设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作品进行播放,以此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这样导入课堂,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领略音乐的神韵和美之所在。选择播放的音乐要切合今日所学内容的主题,尽量选择一些清新明快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也为进入新课做好准备。其次,培养学生乐于唱、敢于唱、勤于唱的音乐习惯。“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能直接地体现音乐的本质特性。教师先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从学唱到会唱,再到有感情地唱,循序渐进,就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演唱《游击队之歌》时,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歌曲本身的内涵。在学生熟练掌握一首歌曲后,可以让他们独唱、领唱,真正地唱出自己,唱出真情。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学生曲不离口,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就会自然地以不同旋律节奏感染、陶冶学生,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知力。最后,培养学生音乐想象的习惯。学会听音乐,辨析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并且模仿、创造,培养创新力。学会“聆听”,置身于美妙的旋律,自然会感悟美的韵味。听《高山流水》,清泉叮咚,流水淙淙;听《渔舟唱晚》,日暮泛舟,诗意无限。作为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腾飞的动力。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教师要用音乐为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学生通过想象让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能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三、注重激发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音乐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确信自己能够成人成才。教师应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照顾学生的不同情况。深入了解各种智力类型学生的共同处和差异点,并依此安排教学内容,使之多而不散,活而不乱,就可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自信心。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调整状态,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学习,能够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克服胆小、自卑心理。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厌其烦地给学生示范,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个小小的夸奖都会让学生感到高兴,产生兴奋、激动的心理,这样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与自信。

四、注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

审美过程是大脑的一种特殊生理反应,个体审美趋向差异性比较大,对音乐的认识也有层次差异。有的学生喜欢雄壮有力、高亢奋进的进行曲,有的学生喜欢优美、恬静、自然、流畅的抒情曲。个性的差异,导致演唱、表演、创作各方面风格的多种多样,能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音乐内容。音乐课堂教学受时间、场地限制,一个专题一两个课时完成,只能涉及初步的音乐感受和认识,因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深入理解音乐,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课外音乐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大胆创作、大胆表现,才能培养具有审美个性的学生。比如,可以让特长生领唱、领奏、领舞,并伴奏、指挥、编排舞蹈,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安排简单易学的活动,掌握简单节奏或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此设计安排,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还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由此看来,把音乐课仅仅看作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忽视其美育功能,是一种偏见。因此,音乐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美育,让音乐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美的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使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