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于教材,培养问题意识,挖掘解题之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编排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不同年级段要求不同,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要求。解题教学要以教材为起点,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应用问题、拓展延伸等,利用这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造成悬念,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情景,开启学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利用了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面积公式及整体思想,只要用刻度尺测出与小圆相切的弦的长度,即可算出圆管的横截面面积。虽然这道题知识点丰富、综合性较强,但是所用的公式和原理都出自初中数学教材,而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容易理解,测量计算方法也简单易行。讲解此类习题既巩固了书本概念,又拓延了数学的应用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引进开放性问题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一题多解”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沟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开拓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益的。一个习题讲解之后,培养学生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答。恰当而又适量地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思路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多角度“追踪”能“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中,通过比较、分辨不同解法的优劣,总结解题规律,选择最佳解题方法,有利于思维方法的“迁移”,使知识交融,方法贯通,丰富了解题经验。
解决开放性问题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数学的开放性解题教学,基于书本习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猜想、发现,这是一个建构活动。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建构或引申,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三、从教师出题到学生出题的转变
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将教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在传统的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习惯从自身出发,自己来出题,让学生来解答,这一过程只是单方面培养了学生解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根本没有得到训练。
让学生来问,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同学思考,学生编题过程,也是活跃创新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编拟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适当点拨和引导的作用。
四、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总结问题
为了获得真正的能力,应更加重视解题后的思考和总结。
首先,回顾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例如:可以问学生这个解题方法是怎么想到的?其中什么条件对你启发最大?起到决定作用的变换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是关键的一步?这种方法可以用到别的题目上吗?从中悟出什么规律……通过这一番回顾和思考,可以从中探寻解题的规律,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就可以去解决类似的题目,起到由例及类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论文摘要:时代呼唤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生积极建构的过程,对学生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作用都有崭新的定位,这对于教育改革,尤其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学习知识的积累、智能的开发与人格建构、个性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离开了知识的丰富,主体性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认知方式的丰富、完善与主体性发展是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的。因此我们讨论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就必然关涉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何种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观较有说服力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充分发掘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一、主体性教育,时代的呼唤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人的主体性发展已不仅是衡量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但传统的教育思想,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要求,因而促使人们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反思历史,变革现实。可以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构建主体性教育已作为跨世纪的课题提上日程。人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来培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是一种培养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事实证明,主体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在日本,新教学大纲把原有的“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改为“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主体意识的日本人”。韩国将“自由、自主、自律精神”等作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已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教育理论界普遍认定: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特征,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正向主体性教育方向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时代精神的呼唤。而如何进行主体性教育?怎样看待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回答迥乎不同。
二、传统教育的弊端
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作了这样的概括:(1)不完整性:过于空泛,过于脆弱;(2)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应用;(3)不灵活性: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应用。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学生在获得知识的时候,并非亲历体验,主动建构,而是靠灌输、苦学的手段强制性接纳,因此学习效果不好,迁移能力差。
反思我国的传统教育,也明显存在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互影响的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表现在行动上片面强调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将学生看成无主观能动性,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仅从主观愿望出发向学生灌输知识,极少考虑他们的接受水平、兴趣需要。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被纳人严格的条条框框之中。处于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长期的被动状态使其习惯于按部就班、对知识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怀疑与考证,主体精神弱化,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能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的精神财富。
传统教育思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造成种种弊端,必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必然影响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性,人们也同样殷切期望教育能张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其全新的视角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教育天地。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首先,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是以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流经验来确定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学习是主体建构的过程。其次,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并非从记忆中原封不动的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造和重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再.次,学习者以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同时因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所以建构是多元化的。
由此,我们可明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从外部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为实现两种转变,必须以全新的模式.、方法和设计思想来重塑教学过程。它对于学生角色及教师作用的全新定位、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尤其是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大量有效信息。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示我们,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论”应革除,教学中心应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学生应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则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青少年学生还只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主体,或曰‘潜在主体’。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最大特征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潜能,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逐渐变为现实,从‘潜在’不断地、永远地向现实转变,就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主体性为条件,没有主体性,知识教学就只能是简单的灌输,同时又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数量的累积,而且取决于知识生成的建构过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个附加的目的一,更是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只有调动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驱动力,学生的学习才能摆脱外在力量的诱迫而成为内在的追求。”因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学的动力源泉。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关于教师的一些新的职责对教育改革颇有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因而教师的活动和职责要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展开,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深入的认识。
首先,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种角色转变是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前提。建构主义者提出支架式教学,其核心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由预热、探索、独立探索等环节组成,强调在有教师指导下的发现,但教师的指导成分是逐渐减少的,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
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认知活动的指导作用,积极创设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把握认知规律,提升主体意识。建构主义者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呈现一个整体的任务,让他们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掌握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这种从上而下的教学设计自然给学生造成一定困难,但正是在这种难度训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以前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建构主义者还主张情景性教学,主张给学生提供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在这种真实性任务中,学生具有主人翁感,易激发内部动机。在现实教学中,情景性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吉林省毓文中学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中推行《东方时空》课,让学生根据节目内容写感悟文章。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景,开辟了体悟人生的窗口。学生热情极高,把对社会的热切关注与对人生的冷静思考诉诸笔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写作能力,也锻炼了思维水平。这与传统教学中单纯训练写作,学生见作文色变的情况效果迥然。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辨析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特点、教学模式,以及两者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差异,以澄清教师的错误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一、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特点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2.启发式教学模式
根据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特点及日常的课堂教学探索,初步建构出图1所示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其模式中师生活动流程如下图所示。
启发式教学开始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即“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产生“愤悱”状态,即引发学生生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讲解,以解除学生的疑惑。然后,师生将新学习的知识进行练习和拓展,最后进行总结巩固和反思。整个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特点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知识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程序大致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阶段。
三、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但两者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
1.两者的区别
(1)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是由自我驱动,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是被教师驱动的。在探究教学中,虽然教师开始可以以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都要自己解决,学生的自主性地位较高,教师仅在其中作为辅导,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2)启发式教学比较封闭,而探究教学比较开放。由于启发式教学教师始终在引导,因此,比较封闭,学生的思路始终在教师的控制下,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而探究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比启发式教学来得开放。因此,探究教学常超出教师的控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两者的联系
(1)探究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而是两者互相包含,互相补充。
(2)两者都始于问题。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都提倡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
3.两者融合
在讨论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联系和区别后,应该认识到两种教学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好是吸收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使之相互融合,最终构建起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以学生实践为核心,以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为主要形式,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相互渗透,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中生物 启发式教学 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45
启发式教学法是新时期被广泛应用的科学教育方法,也是十分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推动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让学生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高中生物教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中生物在新时期发展的正确方向。从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即使启发式教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需要改善的问题和缺陷。本文重点探究了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希望能够针对启发式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应该遵循基本原则,这是确保启发式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整体上来看,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所强调的是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学习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该原则的出发点是突破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教师则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主动地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第二,独立思考原则。独立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基础,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独立思考来探究知识,也是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的重要基础,否则获取的科学知识也难以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关注点来进行讲解,从而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三,联想与拓展原则。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并且与社会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系与拓展,让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并且从中发掘出生物知识和规律,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的教学效率
兴趣是教学的最强大动力,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主要力量,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生物知识,这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拥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持续地保持,从而为深入地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具体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有趣的课外知识、组织开展生物知识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开展实验教学,启发学生的自主性
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这是生物课程的突出特征之一,从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在于讲授生命的活动规律和生命迹象,因此必然呈现出很强的实验性,这是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来感受生物知识的奇妙。同时,实验教学作为直观的实践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科学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渴望,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植物结构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种子的解剖和观察实验,通过利用显微镜来详细地观察种子的结构,从而形成更加清晰全面的生物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性也将得到启发,进而促进了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语言生动形象,化繁杂为通俗
从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要求出发,教师必须要具有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开展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要素,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使用会对整体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都过于呆板沉闷,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唤起,学生的启发式教育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本身,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有趣的教学语言,强化教学节奏和氛围的把控,从而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进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教学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专业性和通俗性,要将繁杂的术语和死板的句式加以改进,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来讲授知识。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实现化繁杂为通俗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应用探索
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过渡,难度上相对于小学有较大的提高,与高中数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定位给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加上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本身的差异性较大,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上自然就存在差异,要想实现所有学生能力的提高,老师的教学方式要相应转变。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会感觉难度较大,尤其还加入了几何这一相对抽象的知识,而一旦学生离开初中进入高中,就会发现原来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太过简单,无法满足高中的要求。对此,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虽然启发式教学很早以前在学科教学中就已有应用,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大纲指导,各地区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寻找理论基础。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历史悠久,各学科教学中几乎都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其中就存在如“填鸭式”、“咀嚼式”等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只能掌握课堂上所接触的知识点,但对于知识点该如何运用,之后遇到类似的知识点该如何迁移等相关的知识却无法掌握。初中数学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肩负起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学生在之后的高中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初中数学基础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己对着黑板进行详细的演算,偶尔还“自言自语”。譬如对于A和B两个相似立方体的推导,老师就一直在写某个边、某个角的相似,一直在演算,完全忽略了自己在上课,学生自己干自己的事情,甚至走神,从某个层面上讲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另外,启发式教学虽然逐步进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但是整个实施的过程都是每个老师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的,没有统一的大纲指导,老师也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启发不到位或者跑偏了。启发不到位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准备的用于启发的资料不够,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也就只能到达某个阶段,后面的教学无法有效进行,学生在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时候也就不能进行有效延伸;跑偏了是指本来是对A定理的衍生启发,结果由于老师没有仔细地思考,没有找到联系性最强的知识点进行延伸,而是盲目进行学生的启发引导,导致学生直接从A定理跑偏到了B定理,譬如对相似图形的证明和边角关系的运用就容易弄混。总的来说,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定位。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学习方法,启发式教学正是切合这个思想,它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让学生能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及迁移。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延伸拓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在之后的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受益于启发式教学打下的思维基础就能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启发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老师在备课方面做足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知识点的扩充,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3.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前述对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如下。
3.1充分的课前准备
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依托于老师的充分课前准备,只有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启发。具体实施需要老师做大量的文献查阅,包括公式定理的产生、演变及应用等方面。老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查找,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对知识点进行展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准备,同时还需要确定启发的方式。虽然这方面没有统一的大纲指导,但老师还是可以借鉴别人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对此,学校可以组织老师进行学习,让老师的思想处于教学前沿,方便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3.2科学的课堂实施
科学的课堂实施就是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既然是启发式教学就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填鸭式”、“咀嚼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不能只面对黑板边写边说,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针对性讲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等,老师都需要时刻关注,保证教学方式有效的实施。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将知识点产生的情景进行再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实现启发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启发式教学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既快又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动作的技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启发式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开启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先河。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中的一条重要标准和指导思想,贯穿于各种教学方法中,起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活动性,所谓教学活动性是指教与学要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成一种互动,以促进体育教学。
一、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激活思想,启发式教学是符合人体生理、心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技工学校中很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够,常常与提问法等同起来,这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而所造成的。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启发式教学逐渐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但是,在技工学校中还有很多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那么,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把启发式教学引入体育教学中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与新的教学方法平行地采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所采用的是一种经过改造的传统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主体与客体的不同,教学又分为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目前,在技工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所采用的正是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指导,经过对传统教学方法改造的一种新讲授法。这种课堂讲授示范法应贯穿启发式教学,并且可以和其他教学方法交叉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师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技工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密切配合,巧妙的引入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技术要领、细节,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
教学目的任务就是通过任何教学方法、途径把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传授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现代教学论则认为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现代教学论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节与控制知识信息量,促使学生心理过程定向探求,以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推进学生的心理过程。
三、 控制好启发式教学
对体育教学目标要合理适度把握,结合实际教学活动,才能控制好启发式教学的“度”和“量”,才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程序过低会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刺激,而过高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在技工学校中通过教师对体育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好分寸,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启发式教育中,如果教师传授的东西过于简单,这样学生就会减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上只有设置一定的障碍,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克服障碍的智力情绪,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独立活动的机会,而不是总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因此,适当提高难度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高难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太难就会走向反面。因而“分寸”和“度”的把握必须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精神力量克服障碍。
四、 启发式教学与体育教学原则紧密结合
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从事体育锻炼者寻求最佳锻炼效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各种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原则。体育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系统,体育运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有时间和空间等的要求,每一个项目不同要求也不一致,所以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动机原则
启发式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用知识去激发、用难度去强化,又实践去深化,从学生在心理上培养一种克服障碍的能力。使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刻苦学习。教育中最本质的精神不是制约而是解放。
2、 循序渐进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快又准确的理解所学习的动作,并能够牢固掌握动作的技能。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并未建立,往往会出现多余动作,外表看起来动作僵硬不协调。因此,教师要把动作分成几部分进行讲解,并按着动作顺序由慢到快、又简到繁的进行反复教学练习,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程序。
3、 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系统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在现代科学中,反馈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个行业中都经常用到,它也是检查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反馈方法也是如此。体育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是在动中掌握技术、技能,而且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对象,将技术、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思维与身体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术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以健康教育为指导,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足球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战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当下高中足球教学的主题。在高中足球教学中,合理的引入启发式教学,不但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文在阐明启发式教学观内涵的基础上,概述了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探究了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高中 足球教学 应用
一、引言
启发式教学是人类教育发展的结晶,主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开导、启发、激励为主,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充分的调动学生。本文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为核心,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浅析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出色完成提供理论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指老师依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老师而言,
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适时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做好自主学习;其次,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多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最后,学会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法,教学的本身在于使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总结中,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而言,
坚持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一切外在因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使之消化吸收;其次,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一定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刺激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升华自己。
三、启发式教学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坚持先导后学的教学原则,以动作示范代替讲解,不仅有助于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且学生在体验的动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景情感启发
情景情感启发教学指老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形象而感官的场景,以便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情景情感启发教学充分利用情景、情感场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高中足球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相关视频,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教师在随后的教学中,老师示范讲解,学生根据之间脑中感性认识,进行模仿,而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模仿情况,再进行细致的指导。
(二)观察体验促进创新
创造启发教学是指学生自主的学习足球技术时,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思考,发现创造性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分组训练、分班对抗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探索;另外通过分组训练、分班对抗,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作战意识;最后,教师根据比赛反馈信息,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学生,另外,教师要注重总结学生启发后的困惑,以便下为下一步启发做准备。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学生通过观摩体验足球教师资料,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足球知识,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创造优越的机会;其次,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堂教学知识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为此教师应做好课后辅导,由于足球教学的实践性强,教师为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应该课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足球比赛魅力的同时,能够更多的熟悉技战术,增加实战经验;最后,教学过程具有双向性特征,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W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师创新教学,为此,教师上课要富有激情,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启发式教学。
(四)重视足球动作的示范
启发式教学需要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总结来获取知识,但不能忽略教师讲解的过程,特别是动作示范过程。老师的示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足球动作的表象,更直观的掌握技术动作,为学生体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另外,教师示范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乐学风的形成;最后,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熟知教学内容,以便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另外,老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在动作示范完成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舞台,以便学生养成终身运动习惯。在示范讲解的过程中,要巧妙设置教学环节,注意课堂密度、强调,逐渐推进。
五、小结
新课改背景下,催生这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且通过设置情景情感模式、体验并创造启发教学、观摩足球资料以及教师示范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且有利于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更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启发式;小学数学;运用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多种教学方式被发现和挖掘。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完全推行,这一时期小学生已初具基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已有较大提高。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一词起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发式教学指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合理方式,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引导的作用。启发式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教学任务,遵循客观的规律。理解启发式教学,应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
就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分析,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以情景设置为主要手段,在寻找合理的情境设置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突破新的教学任务。总而言之,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接触的仍然是低端数学,属于数学学科启蒙时期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是需要记忆、理解和运用很多的概念及公式。所以,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科状况,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因此,只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给予引导,将非常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教育才是探索式的教育,教学才是发展的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当前阶段有关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我称之为“尝试”。
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六章节《比的认识》时,可以设置相当切近生活的情境。每个学生分别数清自己有几只笔,有的学生有2只,有的学生有3只,有的更多。那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学生A会对学生B说:我有3只,你只有2只,3比2多,我赢了。这种贴近生活可以具体实践的情境,不仅有助于简单明了地表达了“比”这一概念,加深了学生对于“比”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性,在并不复杂和困难的游戏环境下,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自己在玩游戏。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尝试”,是启发式教学基本的方法之一,情境创设也是新课标鼓励实施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引导而不牵引的自由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许多老师会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把“启发”运用成了“牵引”。启发应该是引导的意思,而不是牵引,许多老师混淆两者,在课堂中,教师反复讲解和强调每一个知识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使得学生失去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达不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泯灭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好感。不仅如此,牵引式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主体是老师,老师怎么牵引,学生就要怎么走。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现在许多学生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是违背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内涵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三章节《观察物体》时,课本中已经出现很多重视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小问题,教师应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索新的几何体。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观察总结的这一学习过程中,课堂的主体已经是学生了,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积木应该怎么放。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自由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除上述两种较为常见和重要的教学模式之外,针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重视的方法。就目前本校教学现状而言,启发式教学的利用已比较成熟,但是教育工作者始终能不偏用一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思路,互相补充优劣,才符合当代数学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启发式 高中语文 渊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89
有位教育界人士是这样描述我国现行教育模式的:“家长们送孩子上学就像是‘赶鸭子’,交给学校就没事了;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孩子上课就像是‘填鸭子’,灌输完也就没事了;而学校为了检查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给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排队,于是就要‘烤(考)鸭子’;最后学生们就都成了‘板鸭子’。”是的,我们不能否认,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呢?首先,在于对“素质教育”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次,在比较了“素质”和“考分”之后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后者。但是,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迪,面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应用好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这里,我就来谈一下师生在教学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好启发式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
首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首先,教师必须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授课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能够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使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科书的。”一个好的教学结构是把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结合起来考虑而后形成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
其次,教师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来安排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不懂得变通。因为教材的顺序主要是按照学科自身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它与初学者探索知识的顺序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初学者的特点采用新颖的编排体系,运用多种方法,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孔子曾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出适时适度的启发主张,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智慧、能力的发展。同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学生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
高中,虽然面对高考的压力,但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是去机械式的去让学生识记字音、字形、古诗文作者的风格等。授以鱼不如授以渔,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任何一门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许多门知识相联系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高中语文知识,必须先掌握与高中语文知识相关联的其他若干知识。例如,我们在教给学生去鉴赏一首古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先去了解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这就联系到了历史、政治等。因此,教师要想灵活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结合,离开其中的哪一方面也是不行的。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实施好启发式教学。
1.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兴趣对学习成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觉得高中语文学习不再只是枯燥、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享受,既可领略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又能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语文的习惯。养成了这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才能够跟的上老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启发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是让“主体”发挥最大的效应。大家知道,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即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启发式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这一矛盾。
2.树立“自力”意识,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自力”的要求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意思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凭自己的能力读书作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而教师不可能完全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所以,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性格、需求等清醒的认识,减少自己在学习时对老师的依赖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死记硬背为重新思考,变无所事事为想方设法,变苦学为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