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范文

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第1篇: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能银行;零售银行;经营转型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宏观经济从快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WTO过渡期保护已经结束,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从内部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进入了加快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关键时期,开始对法人治理机制进行完善。在此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对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定位,通过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本文将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以及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实现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一、国际银行业转型的方向和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纷纷进行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调整,业务逐步扩展到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领域,对许多以前免费的业务征收较高的费用,通过管理较松的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服务,与独资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以绕过法规限制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支付、融资功能,还具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从而以新的面貌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花旗银行,它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艰难的改革与转型之路,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并通过并购来实现经营范围的延伸、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特点是大力推动零售银行业务,积极开展综合经营,逐步开发网上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使花旗银行发生了巨大变化,花旗银行的总资产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234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2640亿美元,扩大了54倍,净利润则由1.4亿美元增长到178亿美元,扩大了127倍”,资本收益率从未低过18%,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赚钱机器”(郑先炳,2005)。

归纳这一时期国际银行业转型的方向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1.全能型经营的银行成为主流模式。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变化的环境,国际银行业力图通过并购打破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将业务扩展到保险和投资银行等业务领域,使自身的功能多元化。

2.自助服务平台形成了银行业新的相对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大多数银行都迅速组建起了包括网络银行和ATM等在内的自助服务平台。自助服务平台既克服了传统网点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客户服务的便利性,而且成为银行业削减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的战略手段(李仁杰,2005)。

3.重新重视零售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银行业都重新把零售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来发展。

4.国际化程度与海外资产数额不断提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企业市场的国界日益模糊,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经营风险和获取更大收益,并与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国际资本流动相辅相成。

5.以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保障业务转型。花旗银行在转型中重构了其三大业务板块的集团组织结构,即全球散户业务、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与全球公司业务,其中全球散户业务板块营业收入约占整个花旗集团经营额的56%。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

{一)国有商业银行转型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2004年以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国内银行业关于经营转型的讨论日益热烈,此期间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变革,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这与上世纪70年代国际银行业推进经营转型时期相似。

1;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对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工业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强烈冲击,使潜在信贷风险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优化了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同时,在经历了宏观调控的考验之后,中小民营企业抗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和信用度提升,为银行法人客户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后的新变化,通过调整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在国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潮流中赢得新一轮发展机会。

2.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个人财富明显增长,零售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现。200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7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美元。个人余融资源丰富,抓住零售业务市场,就意味着抓住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巨大的盈利机会。对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准确反应,不断研发和推出满足富裕客户要求的理财业务和满足大众客户要求的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衡量一家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主要标准,并将扩大银行的盈利途径,提高利润水平。

3.金融脱媒化对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冲击,积极延伸业务领域,有效衔接证券市场势在必行。我国目前直接融资比重还不高,到2004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仅为17.1:82.9,与国际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3:7的水平相比,直接融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趋势目前已逐渐显现,金融市场投融资服务开始转向资本市场,特别是大型优质客户融资渠道逐渐增加,使得银行传统批发性业务扩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大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与资本市场衔接的产品,从而实现对新市场、新业务的有效“接盘”。

4.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对外开放进—步扩大,为国有商业银行推进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能力提出新挑战。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我国引进外资也位居前列,国外直接投资连年增长使“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逐步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客户群之一。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国内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为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巨大发展机会。

5.防范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凭借原有的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不仅无法保持原有的盈利能力,而且可能累积风险。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迹象,利率及其变动日益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因素。从国外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其在转型期都经历了一个利率下降、利差明显缩小的过程。另一方面,汇率风险也在加大。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富有弹性,使商业银行的结售汇敞口头寸面临更大压力,结售汇收益将受到影响,商业银行控制汇率风险的压力加大。此外,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风险日益凸现,2005年金融系统的存贷差达到9.2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持有交易资产比重的提高和交易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对其资金交易收益造成冲击。

6.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出招,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经营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根据人世承诺,到2006年末,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同时国内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也通过推进综合经营,尝试向银行业务渗透,抢占银行业务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虽然面临分业经营监管逐渐放松的良好时机,但由于长期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储备、人才储备以及风险控制准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只有全面推进经营转型,启动开展综合经营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竞争。

(二)经营转型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问题的必然选择

1.资本约束的不断硬化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道路。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展模式正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任由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则资本金消耗严重,虽然通过股改上市补充了资本金,但是规模快速扩张将继续占用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而继续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又受到市场波动周期、投资者意愿、市场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单纯以信贷资产作为主要盈利来源并不能有效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差距,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为13.34%,资产利润率为0.55%,均低于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银行19.86%和0.9%的平均水平。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以速度和规模为特征的业务发展模式在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已经难以为继,突破资本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经营战略及经营结构,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道路(陈小宪,2004)。

2.盈利结构单一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潜力受限,职能定位需要从融资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商转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其他业务品种相对较少,尤其欠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在中间业务方面,主要从事汇兑、等较低层次的业务,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仍处于成长初期。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的狭窄最终反映到收入结构上(见表1)。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84%左右,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9%左右,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较大。

在倚重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下,无论是贷款增长放缓还是利差收窄,都将直接危及经营安全和盈利获取,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亟待确立新的盈利模式,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建立一种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收益增长格局。

3.经营效率普遍较低,推进业务架构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已成为当务之急。

经营效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重要指标。在经营效率上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差距较显著,尽管其经营规模、营业净收入等总量指标大多数领先,但是人均资产、人均营业净收入、人均拨备前利润等指标均低于四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国内股份制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更大。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人均总资产是汇丰控股的35.7%、花旗集团的40.1%、德意志银行的11.4%;人均营业净收入是汇丰控股的20%、花旗集团的16%、德意志银行的20%。

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继承了专业银行体制下的沉重历史包袱,以及受金字塔型组织架构的制约导致系统资源整合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组织架构方面,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管理层次过多,报告链和决策链过长,营运和管理效率低下;在机构管理方面,行际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低效亏损机构严重销蚀了全行的经营发展成果;在人员管理方面,一方面存在大量冗员和单一技能员工,另一方面激励约束机制比较僵化,人才外流的冲击非常突出;在营销模式方面,尚未形成适应市场、富有活力的营销服务机制,高端客户识别、价值评估、客户关系管理及差异化服务的水平较低,降低了客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是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果,如果不在经营转型上下工夫,提高效率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含义、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含义与主要内容

当前在金融界讨论的经营转型与经济转型在概念是根本不同的。所谓经济转型,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界讨论的经营转型,是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组织产出和价值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指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产出和价值的增长。从内涵上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营转型的方向就是要彻底摒弃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彻底摒弃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为基础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经营转型所要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经营绩效和效率的全面提高,经营管理结构的动态优化,资产组合和业务组合的精巧协调,人才的合理匹配。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涉及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法人治理、业务结构、财务结构,甚至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优化结构是转型的核心;包括客户结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等。完善机制是转型的关键,要充分运用机制的力量去推动转型,不仅要研究单个机制的完善,还要研究机制之间的相互推动,即机制链的问题。控制风险是转型的根本,转型的进度和深度必须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金融,银行-[飞诺网]

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应包括:

1.结构优化,由单一的传统银行业务结构转向综合的现代金融业务结构。业务结构由公司业务主导转向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并重,其中零售业务逐步由存款为主的被动型负债业务转向负债业务、增值型个人理财、效益型个人信贷业务并重,培育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优势业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在客户结构上,逐步改变片面偏向大户的策略,应该以效益为中心,重视中小企业,个人客户,重视发展个人中高端客户。在资产结构上,应该以经济资本为导向配置风险资产。在收入结构上,应该由利差收入为主转向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均衡协调(中国工商银行,2005)。

2.资源优化,实现内部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经营效用的最大化。在服务渠道方面,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低成本业务分销方式,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在业务领域上,明确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和业务资源。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方面再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加强网点布局和功能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和网点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围绕组织架构调整和核心业务的培育,精简机构和冗员,推动银行“瘦身”,降低经营费用。

3.内控优化,实现银行在各种市场条件下的安全运营。适应业务品种、经营范围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到信贷资产、交易资产、投资资产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二)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实施策略

为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的实现,当前应该重点采取以下策略:

1.理念转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国有商业银行原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专业银行,现在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首要和根本的是观念转变,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

(1)要树立资本约束观。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单一的以存款和贷款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彻底杜绝“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强化资本约束,摆脱片面、盲目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和经营取向,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将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作为规模扩张的前提。

(2)要树立长期绩效观。经营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市值的长期稳定增值。只有有效控制全部风险,在收益计量中考虑到所有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成本因素,短期回报和长期盈利才可能统一,银行的价值才可能在持续发展中稳步提高。因此,商业银行每做一项业务都要考虑承担了多少风险,付出了多少成本,得到了多少收益,必须切实强化对市场、资本、风险、成本、价值的认识,围绕以RAROC和EVA为核心指标的评价考核体系,确立业绩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风险的系统化控制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成本的全面管理和准确计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化。

(3)要树立协调发展观。经营结构调整优化是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经营结构产生不同的风险敞口,不同的风险概率对应不同的资本支持。包括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区域发展结构等在内的业务结构将直接影响风险的计量和经济资本的占用,而人力资源结构、财务资源结构和网点结构又通过影响业务结构而影响经济资本的占用和回报水平。因此,结构调整将成为今后贯穿国有商业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一条主线。

(4)要树立现代服务观;在服务理念上,要突出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将这一理念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产品设计、服务流程、组织架构上处处以增加客户利益、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出发点。在服务意识上,要突出主动服务和整体服务,建立统一价值取向和利益机制基础上的联动体系,提高联动服务客户的自觉性和整体竞争力。在服务体系上,要突出差别化服务,通过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超值”、“增值”服务,增强对市场和客户的反应能力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服务手段上,要突出综合服务渠道,加大分销渠道的规划和整合,突出综合性精品营业机构、电子银行和客户经理三类重点渠道的建设,将最适合的产品通过最适合的渠道提供给最适合的客户。在服务目的上要突出提高效益,对原有相对单一的服务进行整合归并,由单一产品的分散营销服务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链服务转变,由单个账户的分散管理和价值估算向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账户价值转变。

2.业务转型:实现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业务转型的实质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推进银行业务和盈利渠道的多元化,最终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变。当前业务转型的重点是要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突出业务发展重点,提高结构优化和配置效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设全能银行。为了应对资本市场发展、资金脱媒化、传统存贷款业务收益增长放缓以及外资全能银行的竞争等一系列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选择全能银行的发展道路。建设全能银行,可采取与国外专业的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咨询公司合资成立专门机构的模式,也可以采取并购的模式,逐渐突破国内银行混业经营的政策障碍、技术障碍,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全方位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2)建设网上银行。当前的重点一是要完善网上银行功能,使其基本能够替代网点服务甚至优于网点服务,实现客户网上账户与消费支付相结合;二是要转变网上银行营销方式,变客户自我选择服务为银行主动赠送服务;三是要体现出网上银行无地域服务的优势,取消地域收费;四是完善网上银行绩效评价模式。

(3)建设零售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是国际大银行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和利润稳定器,国有商业银行应更加明确地把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经营转型的战略重点,形成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的经营格局。

(4)建设信贷银行。一是要不断完善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信贷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区域分类信贷政策,提高重点区域的信贷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顺应经济转型以推进信贷经营转型,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银行建设。三是改进信贷管理机制,改造流动资金贷款体系,以富有竞争力的新型融资产品替代原有的流动资金贷款。

(5)建设跨国银行。建设跨国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全球一体化经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型。

3.流程转型:建立扁平化、业务线的组织架构。合理把握流程再造的幅度、广度和深度,稳步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造,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彻底转变,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1)推进组织机构重组。一是实施机构网点区域重组。二是推进机构扁平化改革,目标是建立“条块结合”的组织架构,既保留支行一级的经营单元,又对银行部分业务实行业务线管理。

(2)转变业务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服务效率。一是明确分层营销职责,提升营销层次。按照“哪一级审批,哪一级管理,哪一级营销”的原则改造营销流程,缩短审批环节,提高业务效率,在此基础上,实行营销业务线管理。二是整合营销队伍,将支行层面的公司营销客户经理和个人营销客户经理整合,重点培养客户经理维护高中端客户的能力,实行一个口子对外。三是实行信贷内外部业务的前后台分离。

(3)改进网点管理,提高网点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效率。一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撤并低效网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优势区域网点,做到减量增效。二是加大网点综合化改造力度,推进网点经营转型。突破传统网点管理模式,把网点整合为多渠道销售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发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的协同效应。

(4)推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按照“前后台分离,前台延伸、后台集中”的思路,对原来层层递延、分散处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二级分行集中管理的模式。以“集中、高效、控制”为原则,凡是可以集中在后台处理的业务不放到前台处理,凡是能够集中的业务不分散处理,改变原有传统的业务处理方法,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4.管理转型: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商业银行各项管理机制建设,形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资本、风险、内控、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资本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应推行以经济资本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一是强化经济资本的约束,根据业务线或地区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科学配置经济资本,强化分支机构资本占用成本和资本回报的经营理念,使资本管理贯彻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实行风险限额管理,确定在经济资本约束下银行风险回报最大化的各类信贷组合风险总量和总体信贷风险总量,建立适应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需要的信贷组合和信贷结构框架,同时以经济资本管理引导资产结构调整。三是以经济资本管理突出区域战略导向,对资产质量好、资产回报率高、金融资源丰富、信贷风险相对小的地区配置更多包括经济资本在内的经营资源,促使其更快发展,提高整体资本回报水平。四是加强对各类组合资产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实现整体信贷结构优化的动态调整,力求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当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总行决策层面,将现有风险管理决策部门的职能重新整合,设置统一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管理政策,梳理各类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和关键风险指标,将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规章制度手册化、流程化,并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引入差别化的风险识别技术和风险识别工具,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置能力。三是加快形成覆盖全行机构、全部业务和贯穿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机制。加快研究制定合规管理政策,包括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诉讼风险、制裁风险及操作风险在内的主要风险控制内容以及内控管理的组织机构、合规职责、职责定位、资源配置、内控文化等方面内容,作为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特点的内控管理组织,确保内控合规职能的有效履行。

(3)建立全新的绩效考评体系。一是对分支机构的考评,要统筹兼顾速度与质量、平衡收益与风险的要求,构建起以RAROC和EVA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特别是要突出对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引导和促使商业银行在推进风险防控、结构优化的同时,加快发展,提高盈利水平。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处理好转型与发展的关系,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应坚持五个“并举”:

一是坚持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经营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既要有适当的增长速度、合理的规模效应、有利的市场地位,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切实解决好资源配置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转型的过程是“进”中的“调”,而不是“退”中的“优”,要通过持续的发展、动态的调整来实现结构优化,并在结构的调整中寻找商机、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从而在结构优化基础上推进总量的持续有效增长。

二是坚持传统优势与改革创新并举。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是对现行发展方式、增长模式、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改造,在这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产品服务和体制机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在体制、机制、业务、产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优势的彻底抛弃和在经营管理上的另搞一套。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发展并举。推进经营转型既要坚持全面优化、协调发展的原则,推进各项业务、各个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也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为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