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式教学的例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第1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地理课堂 学法指导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7

2500多年前,孔子开门授徒。他的学法指导思想,如君子不器、终身学习、实事求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快乐学习、因材施教等,尽显古代伟大教育家的智慧与风采。

2500多年后,一缕课堂学法指导研究的春风吹进了贵州黔西南地理教学课堂。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定位于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探索并积累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基于常态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课堂研究,让两种教法学法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在学法指导教学模式下,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过程有效、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产生显著变化与提高,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实际,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研究;二是基于学法指导学生发展行动的研究,通过开展系列对话性的活动,包括对话、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多种措施,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作一基础了解,通过实验阶段教师采取的针对性学法指导措施,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此过程中及时采取的对应性策略,启发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课堂有效学习形式多样。

前后联系,不难发现,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学法指导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虽时隔2500多年,孔子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对地理课堂学法指导的实施仍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他的教育智慧仍是一部指导我们实施课堂学法指导的活教材,为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实施提供源头活水。我们应该用心学习它、认真研究它、灵活运用它,让它为我们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提供源头活水,输入新鲜血液,提高教学效率。

一、“君子不器”思想及启示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君子不器”思想对我们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意义在于:应全面提升学生的“君子”意识、成才意识乃至全才意识和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地理教师在第一堂地理课时,充分利用“君子不器”(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博学多才的标准之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及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要博学。这是笔者坚持新生第一课的必讲内容,效果较好。在德育渗透中,要注重突出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体现其德育主体地位的国情教育。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国情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国情教育优势。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都是决定当今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教师课堂学法指导实施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给学生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终身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认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仁德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积累内心经验和体验,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终身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地理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地理学习不能理解为地理老师教了三年知国情、惜资源、护环境等地理方面的知识及理念,学生就是圣人一个。“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校学习之后,学生还必须进入社会磨炼,融入不同的环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思想与行动、与大自然的融合,从而成为一个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贡献的人。诸多地方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人为现象,笔者认为恰好凸显了地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在指导学生利用好闲暇零碎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方面,笔者有身边的例子:2010年,万某同学,从兴义七中考上兴义八中高一时,差7分,因八中降分录取“三农”子女进入八中。到八中学习后,他基本上一个月出一次校门,充分利用闲暇零碎时间学习,别人在玩,他在学。到高三,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2013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这个实例,笔者经常用作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教育素材。

三、“实事求是”思想及启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实事求是”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地理学科在初中、高中几乎都成为学生最害怕的学科,因中考不考,高考中文科学生较少,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地位的重要性,抛弃“主科”、“副科”成见,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尽可能地学好地理。二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学习态度科学严谨,注重对知识的思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强化个案的研究与积累。三是指导学生提高学识修养,德学并举。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人须兼备才、学、识三长,才是一个完善的人。笔者认为“才”即个人的才能,与知识素养密切相关;“学”即知识素养,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密切相关;“识”即有见识,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四是指导学生不要有畏惧心理。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占一半多的学生害怕学习地理。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害怕呢?是我们自己,我们故意夸大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还没有学习,就产生畏惧心理。我们教师认为我们已经讲得很细致、很明白了,学生应该都懂了,对学生期望过高,其实他们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因为教师期望高,学生不懂又不好意思多问。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学法指导上加强对学生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的教育引导。地理教育教学中更应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四、“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若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我们很多教师都不顾学生感受,按自己的意志完成教学任务,不换位思考,不体会学不懂的感受,还拼命地增加内容,怕这点那点的诸多知识遗漏了,怕自己没讲。课堂中,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高一年级更是突出,内容多,难度大,时间少,课堂活动形同虚设,更谈不上让学生思考,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基本上难以正常进行。我们不能做到让学生先认真思考,思考后想不通,再进行启发,让他们思考,再开导,让他们领会,原因是我们的功利思想、社会对我们的压力、高考给我们的压力,增加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本来新课标书本上知识已经简化,有些已经作活动处理,难度已经下降,但我们在高考指挥棒下不敢放弃,这是一种教育上的不自信,也是教育教学上智慧不够的表现,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拴脚链,束缚自己。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又哪里来的学思结合?哪里来的举一反三?因此,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只有课堂高效了,学生才有时间思考,教师才有时间诱导,学生才能实现举一反三。做到课堂高效,很大程度上要指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取”和“舍”。舍掉那些不容易启发学生思考的部分,取那些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完成那些看起来自己完不成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因材施教”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者,这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直接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因材施教”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教”有教师管教之意,有教师说教之意,有教师身教之意,有教师将价值观、思想传教之意,有教师向同行、学生请教学习之意。我们何时管教,何时身教,何时传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可能一致、相同,肯定存在差异。我们必须学习先人,充分了解学生。正如孔子所行,一要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学习存在的最大困难,心理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上网、抽烟等不良习惯,是否有异性趋向等。教师要放下架子,用爱走进学生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关爱他们,他们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会有办法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笔者遇到一位学生,高一升高二时很优秀,是社团负责人、校乐队鼓手,高二成绩下降,笔者谈话教育,效果不佳,再与他进行深度交流时,他终于讲了真心话:他想组建一个乐队,过自己的生活,认为读书作用不大。笔者从起点、影响、效果等方面引导,以《中国好声音》的例子引导,最后终于有一定效果,期中考试他成绩进步了,数学还考了班上第一名。只要我们用心,是可以做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一目标的。二要观察,特别是课余时间、周末,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观察学生在没有老师在身边时,是否用手机上网、是否看电子书、是否看漫画、是否看言情小说、是否迷恋游戏、是否好打扮自己、同学之间相处状况等。观察要有针对性,对于那些不需要老师、家长管的零管理学生,就不要浪费时间,要把重点放在后进生身上。观察到情况后,对他们进行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的根本就在于导,指导、引导、开导、训导、教导,导的目的是唤醒,一个自我迷失的学生,一旦被唤醒,一旦被启迪智慧,可能会变成驰骋疆场的骏马。我们如何及时唤醒他们迷失的灵魂,让他们短时间内恢复学习状态,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学法指导课题。就是因为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智慧应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特色,成就了许多名师、优秀班主任。如果您努力了,如果您的做法与众不同,也许下一个名师就是您。

六、“温故知新”思想及启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习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

“温故知新”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孔子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极强的实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选择题,二是大题。选择题几乎都是以一图带两至三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大题都和图有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图是关键;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牢记,教师指导是关键。笔者要求学生,每天看图十五分钟,任意选择对象、范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即使熟悉的也要重复看,长期坚持,就有效果。这个办法就是来源于孔子的“温故知新”。不长期积累,难有新的突破,要培养优秀学生更是如此。

课堂刚开始时,有针对性地对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某一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也是“温故知新”的灵活应用。教师、学生都是通过“温故知新”积累知识,成长起来的。连三本都考不上的学生多数在“温故”环节就没有做好,更无法做好“知新”环节,导致知识积累少,进步不大。

七、“快乐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快乐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学生乐学、好学了,教师就轻松。地理课堂有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乐学、好学。如:利用短视频辅助学习教材知识,在必修Ⅲ“数字地球”教学中,笔者利用视频《军事连连看――数字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好。又如:学习沙尘暴危害时,如果单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体会,笔者播放《美国黑风暴》视频,学生观看后很震撼,提高了学习兴趣。

利用精美的图片导入新课也是地理课堂激发学生乐学的常用手段,如旅游地理中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景观,选择象鼻山、猫山、阿诗玛、仙人指路等特殊精美图片,学生既能领会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设置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也是笔者课堂活动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工业布局时,让学生思考作为兴义市市长,如何对兴义市工业进行布局考虑;学习“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与温州对比”后,让学生从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温州工业发展的问题。学生在锻炼中提高知识水平,在知识水平增长的同时,提高能力,同时更好学、乐学。乐学了,兴趣自然浓,有兴趣了,当然更容易学好。

第2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 资源植物学 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陕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SGH2010169);陕西教育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

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学科,以野生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种类、分布、储量、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目前,要实现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资源植物学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色,立足于陕西省植物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不同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陕西省植物资源的优势

陕西境内地形复杂,从北至南依次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纵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尤其是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植物资源,种子植物有171科3754种 [1],尤其是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的秦岭地区植物资源更为丰富,种子植物达有175科3451种[2]。秦岭地区植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极具开发潜力,纤维、淀粉、糖类、油脂、树脂、橡胶、鞣料、药用等用途的种类多达1300多种[3]。

资源植物学的课程特色

1.知识容量大

资源植物学内容涵盖了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与特点、开发利用途径、调查与评价、保护与管理四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药用、果树、野菜、色素、纤维、油脂、淀粉、观赏等17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特点。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可利用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数量和利用深度还在不断扩展,这就使得该课程的知识容量不断扩充。

2.实践操作性强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对资源植物材料的观察和解剖,植物种类的鉴定和标本展示,校园植物和各大植物园、公园、博物馆的参观,以及野外植物资源的调查等实践环节,不仅学生学习资源植物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而且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与区域经济建设结合紧密

区域经济发展反映了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4]。“十二五规划”对我省关中、陕北和陕南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战略已作出了明确指示。由于资源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植物资源,该课程就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尤其是陕南经济区不仅有全省面积60%的森林,而且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秦巴医药、富硒食品等生物资源。因此,资源植物学的教学必须融入到我省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植物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凸显专业特点

资源植物学教学内容庞杂,学生又来自于不同专业,因此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所有学生,课程所涵盖的四方面基本知识要逐一讲解,重点介绍植物资源分布概况和开发利用方法。对不同专业学生,涉及的17类植物资源有选择讲解,如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侧重于药用、芳香油、农药植物资源等内容,食品工程学生侧重于果蔬、野菜、淀粉植物资源等内容。在讲述中以秦岭富有特色的植物为案例重点讲解,并适时引入新成就来拓展学生视野。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教学已是不容置疑的一种有效途径。如讲授观赏植物资源,利用ppt课件不仅介绍了课本内容,还讲述十大名花、西安市公园绿地常见观赏植物和家庭养花环保价值等内容,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网络教学也是资源植物学教学的重要补充,除了我校植物学精品课程网站外,网络上还可以参考沈阳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学、北京林业大学观赏植物学等精品课程资源。

3.安排适量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适量安排实践环节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通过举办“走近校园植物”活动、参观西安市植物园及观察标本等,学生掌握了许多常用野生植物的特性。如利用校园中的银杏讲述了“本是同根生,药效各不同”的道理。此外,还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或野外进行植物资源调查,写出了多篇报告,部分已正式发表。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各地经济发展人才的需要,在资源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从教学的内容、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景侠,杨赵洁.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及保护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3):6-12.

[2]张金良,李焕芳.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1997,(2):30-31

[3]陕西省林业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论文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0-174.

第3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艺术 启发式教学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自己先做出判断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编制了一定认知程序的发现法,是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是催化剂,其落脚点是诱使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独立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作出猜想或判断。评判一种教学是不是启发式教学,不是看其外在形式是否热闹,也不是看学生动手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不是达到了领悟的水平,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尝试作出猜想或判断。

一、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当今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正确区分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三、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

提出问题是解事物本质的开始,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辅导和提示是必要的,但切忌给予过多的提示,甚至告诉学生答案和详细的解答过程, 这种做法除了让学生羡慕老师、作者的聪明与神奇之外, 更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学生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学生也就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告诉学生学习上没有权威, 只有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才会取得成功。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联想并产生问题。同样,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简单幼稚、甚至是非常好笑的问题,老师也一定要认真对待,绝对不能表露出一丝不屑一顾的意思, 要知道,老师的轻视和鄙薄,对学生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很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给予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与表扬。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 的感觉,没有学生的思考与实践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光注重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情境上,还要考虑学生通过本堂课学习,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情境的创设要合理,在设置情景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符合现实和社会特点, 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情境创设时,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等。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四、激趣启发,积极引导

第4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分子生物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8-02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以直观,信息量大为突出优点已经逐步取代了大学以往的板书、挂图以及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的地位。由于分子生物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它与生物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都有交叉。因此,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也足够大。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正好符合分子生物学的特点,而且还可以针对分子生物学中理论性强,抽象和不可视等导致的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的媒体动画展现出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几年的教学实践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授课信息量过大,使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性减小、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减弱,对授课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2]。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直观性启发、设疑启发、程序启发、讨论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法的尝试,并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直观性启发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分子生物学中有一些概念属于文字简单,含义抽象。对于这种概念的讲解,如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不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是把现成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学到一些死知识,只会死记硬背,学习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如果采取直观性启发教学法,就可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对多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的效果。什么是直观性启发教学法呢?所谓直观性启发教学法就是通过展示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实物、数学模型、教具等具体事物,有计划、有目的、有顺序、有组织、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记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种方法[3]。比如在讲解基因家族概念时,不直接给出基因家族的概念,而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组蛋白(组蛋白1、组蛋白2A、组蛋白2B、组蛋白3和组蛋白4)的结构和功能相关图片,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几种生物的组蛋白在DNA中排列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组蛋白的来源、功能和结构几方面思考,从中得出这一组组蛋白规律性的内涵:其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同时,指出像这一组组蛋白的基因就是一个基因家族。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不仅对基因家族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同时还掌握了组蛋白的结构和在DNA上排列方式等有关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学会了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2 设疑启发法,引起和强化学生兴趣

设疑启发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设疑启发法,又称问题启发或质疑启发法,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求知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5]。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启发法也可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B型DNA双螺旋结构是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提出的,从此,分子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讲解B型DNA双螺旋结构时,会讲到它是由10对核苷酸组成一个螺距,每个螺距高为3.4nm等。如果这时直接讲DNA的长度计算这时,同学们只能被动的听,可能会显得平铺直叙,枯燥!如果采用设疑启发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1000个核苷酸对的DN段,请问你可以计算出它的长度吗?同学们这时会由被动变主动,主动的思考问题,并根据已经讲过的10对核苷酸的长度为3.4nm,计算出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距离为0.34nm。知道了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距离就很容易得出任何DNA分子的长度了!此时,再进一步提问:接下来同学们能计算1000个核苷酸的DNA的分子量是多少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不能!教师问:为什么?同学回答:单个核苷酸的分子量不知道!教师答: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4种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330Da,你们可以计算吗?同学们马上回答:能!这样,同学们就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掌握了DNA的结构、长度和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学的灵活、记得牢固。为了进一步强化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设疑:当先给某一DNA的分子量时,同学们能否计算出其长度、核苷酸对数和转数(螺距数)呢?同学们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通过思考后很自信地回答:能!通过设疑启发法的应用,同学们自然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整个过程中不仅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程序启发法[6]的运用,调动学生解决问题

与基因家族概念不同,由于生命活动的复杂性,有些知识并不是运用一般规律就可以解释的。例如,我们都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通常一个氨基酸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进行编码的,也就是说DN段有多少核苷酸组成,意味着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最大容量为核苷酸的数目除以3。但是,也有例外,ΦX174是一种噬菌体,其基因组为单链DNA,本身只有5375个核苷酸,按3个核苷酸编码一个氨基酸计算,基因组全部的核苷酸都用来编码氨基酸,最多也只能编码1792氨基酸的蛋白质,如果按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10Da计算。该分子编码的蛋白质的总分子量为19.7万;但是,当ΦX174感染大肠杆菌后共合成11个蛋白质分子,总分子量为25万左右,相当于6078个核苷酸所容纳的信息量。是什么原因导致理论推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呢?要解决这个知识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中的程序启发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所谓程序启发法也称“有序启发”,按课题内容的规律性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设计一套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程序,也可设计程序性练习,把复杂问题分解,分散难点,降低思维梯度,用前一问题启发后一问题,用后一问题深化前一问题,层层剖析、环环相扣,最后实现整体突破。因此,对于上面问题可以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遗传密码这一知识入手。遗传密码是将DNA或RNA序列以三个核苷酸为一组的密码子转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用于蛋白质合成。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这样的启发:对DNA或RNA的阅读方式不同时,会导致什么结果?同学们自然会得出“用不同方式去阅读DNA或RNA序列时,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大小和数量都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启发:按不同方式阅读DNA或RNA序列,同一序列上有没有可能编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这时,可能有两种回答,教师可以请回答正确的一组同学陈述他们的理由,最后给出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按不同方式阅读DNA或RNA序列,同一序列上有可能编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这就是导致ΦX174噬菌体能够编码超出自身容量的更多的蛋白质的原因。进而导出重叠基因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请一些同学论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理解的正确与否,以便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4 讨论启发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智慧

为了启发学生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引入启发式教学中的讨论启发法。所谓讨论启发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形式,可收到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之效果。讨论的问题最好是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型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引发的越新颖越独特越好,问题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7]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千古难解的哲学和科学之谜。同样,在生命起源时,究竟是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呢?这也是科学领域中还未彻底解决难题!这是因为从现在的生命现象中,既可以找到先有蛋白质的例子:DNA复制过程和RNA转录过程都有大量的酶(蛋白质)参与,换句话说:没有酶(蛋白质),DNA的复制是不可能进行的;同时,又可以找到先有核酸的证据:核酶是一种RNA,它可以在没有蛋白质和DNA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剪切,自我催化作用。因此,在学习了一定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将这个命题交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回顾已学DNA复制过程、RNA转录过程、蛋白质合成、RNA及核酶相关的知识,互相启迪、互相印证、互相碰撞集思广益,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

5 避免走进误区

前面我们用到了直观性启发、设疑启发、程序启发、讨论启发等几个方面,都涉及到“提问”这一环节,但要注意的是,“提问”并不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简单内涵,“提问”并不完全等于启发,启发的效果也不取决于提问的次数。所以,我们要善用提问又不可滥用提问,更要杜绝那种“三句半式”的问题,回答是简单的“是”与“不是”,这种绝不是启发式教学,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因此,教师要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还要运用得法,就可以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警戒的敏锐状态,甚至闪出智慧的火花。从这一点看,教师更要做到思想活跃、思想解放,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思维敏捷而深刻的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 张飞云,李玉华.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9(33):154,156.

[3] 叶心伟.略论启发式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49~50.

[4] 陈玉骥.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基本要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142~143.

[5] 刘丽,吕维愈.浅谈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认识[J].石油教育,2001,107(4)88.

第5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病理学依赖于基础医学、紧密联系临床,其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科难点是众多的发病机制及相应的形态学改变,不易记,易混淆。而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反哺的状态,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想象空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病理学教学中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不但能理论联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真正理解病理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形式

启发式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病历启发式、比喻启发式、问题启发式、比较总结式等,可根据授课内容合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临床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病历启发式

以临床病例为主线,把病理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联系起来。如在讲解呼吸系统疾病后给学生展示这样1个病例: 男,59岁,因心悸、气短、双下肢浮肿4天来院就诊。15年来,患者经常出现咳嗽、咳痰,冬季尤以为甚。近5年来,自觉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时而双下肢浮肿,但休息后缓解。4天前因受凉病情加重,出现腹胀,不能平卧。病人有吸烟史40年。体格检查:消瘦,有明显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叩诊两肺呈过清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WBC?12.0×109/L,PaO2?73mmHg,PaCO2?60mmHg。给出病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提出如下具体讨论问题:1、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对病人作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2、根据本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推测肺部的病理变化;3、试分析病人患病的原因和疾病的发展演变经过。使学生通过对病例的思考、讨论,体会到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2.比喻启发式

即打比方,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易,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比如讲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受到细胞内的特殊基因控制,如果这时发现同学难以理解,就可以运用比喻,因为前面刚介绍了坏死,就顺势把凋亡和坏死作个比较,坏死是在病因作用下发生,病因是凶手,坏死是他杀; 而凋亡没有病因作用,凋亡是自杀。通过这样的比喻可以使同学有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受,使他们的思维不纠结在程序性死亡和基因控制里。这个比喻使难点通俗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更长久。

3.问题启发式

在病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对问题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进行。如在讲解炎症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时,先让学生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得炎症的经历,比如手被开水烫伤就是很常见的例子,让大家想想被烫伤时有什么现象发生,自己有什么感觉。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这几方面的临床表现。这样学生既轻松掌握了内容,又加深了记忆。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将大体标本、镜下切片和临床症状结合起来。在讲解门脉性肝硬化时,提出为什么有门脉高压、腹水、蜘蛛痣、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正是因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肝细胞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分割包绕,使肝组织形成了明显的假小叶,破坏了肝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所以才会出现门脉高压、腹水、蜘蛛痣、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使学生对肝硬化的发生从病因、病变、临床表现有了综合性的认识和理解。

4.比较总结启发式

病理学课程中尤其是同一系统疾病中,常常可见两种或多种症状与体征相近的疾病,要求能将其区分开来,从病理学角度进行鉴别诊断,避免在临床工作中出现误诊因而延误治疗时机。常见的如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等。我们通常以列表的形式从病因、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比较,虽然列表式比较简单明了,但也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的情况。为了方便学生深刻理解二者的区别,在列表比较后,借助相关临床病例进行举例,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与回答,病例列举时从易到难,图文并茂,逐步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临床实践方面提升对疾病的认识和鉴别。这种模式在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中均适用。

5.跨学科知识启发式

病理学是一门桥梁课程,与许多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复习和联系相关的跨学科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病理形态学改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一些疾病作系统的阐述,为未来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先讲解冠状血管的分布和组织结构,再讲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和引发心梗累及的范围,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建立和提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扫清了障碍,还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做好铺垫。

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内容要简洁、精炼: 如采取比喻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本质不同,只能借助相似点、回避不同点,不纠缠于细节,尽量做到语言简洁,点到为止。( 3)阐述的内容要形象生动:在问题启发式教学时,选择恰当可行的内容,配以生动形象的生活感受,用形象精炼的语言、手势、姿态表情等将阐述的内容活生生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内容不宜过多: 在一次授课中,需要知识点,将启发式讲授的内容突出应用在重点和难点上,既可起到阐明重点,又能把握好授课内容和时间。过多的启发式授课内容的应用,往往会喧宾夺主,淡化教学内容。

第6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 《程序设计》课程 启发式教学 实践探索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除了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外,同时还注重学生分析、设计和编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性思维。启发式教育就是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一般针对问题,教师已经预先设定好了标准答案,然后为了引导学生能靠近答案,设置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通常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答出来。这样一步接一步地启发,学生逐步接近最终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上的互动,教师有问学生有答,课堂气氛活跃,相比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似乎教师的教学机智得到了充分展现。

但这种引导学生朝一个方向思考的方法,实际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模仿,生搬硬套教师所给的例子,并没有对题目进行真正的思考,造成学生解题时完全依赖教师所给的思路,教师有启发学生就会回答,教师没有给提示学生就不会思考,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习惯会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提问或提示,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解答问题。

如在VB程序设计中,循环部分有一道题目是要求实现如图1的图形。

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写出外层循环,for i=1 to 9;对于内层循环,就需要启发学生思考了。笔者曾经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提问:如果只看一行,比如第一行,它是几个“*”组成的?程序应当如何写?

根据之前所学,学生很容易答出:for j=1 to 9。

提问:再依次写出第二行、第三行……的程序,总结规律。

如果学生总结不出规律,教师继续启发,写出i和j的变化过程如下:

i 1 2 3 4 5 6…

j 9 8 7 6 5 4…

这样学生会很快发现规律:i+j=10,从而得出之前设定好的标准答案:for j=1 to 10-i。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学生很快得到了答案,而且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学生学会的是这种题目的答案,以后碰到相似的题目,学生马上就想到找i和j加加减减的规律,然后将“10-i”这部分内容进行替换即可,完全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过程。

二、介绍及实践

1.启发式教学模式

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他们的观点,自己去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深入探究,而且可以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关注问题的答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得到结果就算完成任务,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启发的最终效果是不用启发,通过例题,学生学会思维过程,自己提问自己启发,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程序设计》课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1实例的设计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课程总是抱有畏惧心理,觉得其难懂难学。究其原因,一是觉得程序设计语言太抽象,与汉语的语法差别大;二是认为学了没用,除非以后要专门从事程序员工作。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实例时,和实际应用的联系越紧密越好。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比如在学习时钟控件时,就可以设置很多小游戏程序,如打字速度测试、数学题测试等。又如学习列表框和组合框控件,可以设计如点菜界面之类的题目。这种实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常见的东西他们热切渴望自己也能做出来,此时学习就变为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灌输。

2.2模仿阶段

学习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先有一定量的重复,才能激发出质变的灵感。所以在能灵活应用之前,首先要先学会依葫芦画瓢。就如第一节所讲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整个分析过程,并且在改变部分参数时也能作出对应的修改。同时启发用到的问题,应当有意造成结果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产生悬念,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同时思维又最活跃的状态下学习。

2.3深入启发与引导

对已学过的题目进行反思,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对应的分析。如第一节所讲的VB实例,得出结论后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新的解法。本题目只是要求输出指定个数的图案,所以循环的书写上可以更加灵活些,只要实现循环的次数正确就可以,不必拘泥于答案的形式。启发后组织学生热切讨论,鼓励想法多样化。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方法,简单的改变是将循环倒着写:for j= 10-i to 1 step -1;也有更进一步的改变:for j=i to 9;或是i和j都进行改变:for i=9 to 1 step -1:for j=1 to i;最后将所有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对循环语句的使用更加熟练,同时思维也更开阔。

最后还要加强作业,多让学生上机亲自实践,看到程序的运行效果,加深印象。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积极设问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对思考方式只是进行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对于问题大胆猜测、想象和联想,而不是简单地问答,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钻研的能力。这个过程前提准备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否则无从思考,之后需要练习和巩固,对后面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第7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学习;启发教学;网络课程

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做出对应的判断。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不论是进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复习课、习题课的指导,以至在例题的理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时,都应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让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思考、写出答案,而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答案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结论,而不应仅是单纯地由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写、学生记。

将启发思维用于技能教学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掌握好各种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将启发式教学思维运用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是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对“教育新思维”中学生主体化的一种新的认识。

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大范围普及,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铺天盖地的网络课程在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多样性的同时,不该仅仅是课堂内容电子化的新版本,更加应该是注重学生内在知识构建的辅助学习工具。因此,将启发式教育的新理念合理、科学地集成到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学习中时,应更加强调早年苏格拉底“接生婆”的教育思路。在利用网络学习的同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反思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以获得对新技能的建构及真正掌握。

用于技能学习的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型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理论依据,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教学体会,总结和构建了一个针对技能型教育的启发式网络课程设计的模型。

这个网络课程模型的学习过程,不仅从教师的教学模块安排上,也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来体现。下面将详细介绍本模型的运作流程(参见图1)。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模块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逐渐退回到指导的位置上。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扮演一个教学设计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是一个合格的教学协调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讨论学习问题,探索真理。善于观察和聆听学生,适时从学生的反应中挖掘学生可能想到的各种情况,并且给予引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时,需要吃透教学内容,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同时,在这个步骤里,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得出经验。哪些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或是用哪些教学方法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因此,从事直接教学的教师需要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之后,也是教师进行启发性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找出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的知识点。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信息分段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可能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选出知识点,并且将一些实例和相关的应用案例结合,才能组合成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消化的案例片段。在网络教学里,通常是在实时教学条件下,采取启发式教学效果才比较好。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自觉或潜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使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网络实时条件下,选好启发的知识点后,还需要掌握好启发的时间,对学生讲述清楚知识的结构。在对以技能教学为基础的教学里,教师需要针对技能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放电影一样,每个步骤都是构成整个技能的一部分。比如烹饪专业教学,为使烹饪实践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要结合厨房常用的烹饪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并且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在讲“原料初步加工技术”的内容时,如果教师想要启发学生,可以列举家庭中常见的实例,如烧鱼时要去鱼鳞和除内脏,炒芹菜时要摘叶去根等。还有,勺功技法的练习并不是单一的指菜肴在勺中翻过来直至烹制好,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在规定时间里提高菜肴的质量和出菜的速度。只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实践操作中才能逐渐熟练而变得技艺精湛。还有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等学科,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启发分析,学生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启发的核心还是需要集齐教师原有的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比才行。因为光靠想象和凭空的东西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这在信息加工论里也是有据可依的。

技能课程的学生学习模块首先,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陈列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将要重点学习的章节知识;然后将本章教学内容按照以往经验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学习内容模块一,学习内容模块二,学习内容模块三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部分,特别强调教师熟练准确地把握技能知识体系,根据教学预设,将学习模块正确划分为学生能够很好把握的知识。在每个学习内容模块中,安排

该技能最常见的应用实例,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得考虑学生可能的认知程度及技能。在操作技能的演示实例里,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需要告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这四个步骤里,要适时地不断进行启发,因为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讲解操作技能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介绍学习的操作内容和需要的基础知识;接着根据视频或动画来演示实际操作步骤,这一步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教师可以找准时机,进行启发,举一反三。比如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烹饪专业中一门课程《烹饪原料及初加工》中的主要内容有:植物性烹饪原料及加工、动物性原料及加工、干货原料及涨发、调辅原料等。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中的视频展示,取得相关烹饪原料的初步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启发,帮助他们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延伸到这些原料的其他烹饪用途。当然,烹饪的器皿认识和具体菜肴详细操作步骤,都可以借助视频和动画贴切的表现,如果没有教师适时地点播,学生可能不会更多地展开联想,并组织讨论。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还需要再次练习模拟。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要不断将新学知识用到操作中,具体到网络课程中的练习模块。可以在这部分设置一些模拟操作的题目,教师在学生的应答过程中,发掘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启发指引。最后通过自己练习,学生不断地从练习中认识到不足,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巩固所学的技能。

在职高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启发式教学固然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如果能够积极合理地在网络教学中准确应用,必然会让职业教育的质量锦上添花。因职业教育中专业的多样性、学生来源的相对广泛性,故在采用该教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网络教学启发过程中,教师参与时机的把握这一点,也是与启发教学的本质相辅相成,只有注意了教学的时机,启发式教学才能体现其优越性。

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和层次,还有他们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

考虑网络的参与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交互针对学生在网络上实施的启发式教育并非面对面的交流,可能学生会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网络交流障碍。考虑到网络数据流量的影响,可能很难最大程度地传送视频,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传送语音和文字进行交流,因此,仅仅通过本人传送,学生可能会倦怠,所以需要教师制定出一套相关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可素芬.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6):59-60.

[2]关宏超.启发式教学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方法[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8(1):97-98.

[3]张琳.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车工工艺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30):137.

第8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启发式教学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优秀教师也认为好的导课方式的运用非常重要,因为刚开始上课时若能激发学生的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这堂课的学习,那就酿造了一个愉快专心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在导入新课时实施启发式教学呢?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相反,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问题式教学,它的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最大地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怎样运用好的导课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是学生们最有感悟的,在引入新课时若能生动地引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味的事例,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且拉近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数学教学不再是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已融入了生活。我在导课时分别引入了这几个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例:

例1:对于“充要条件”的教学,学生对“充分条件”易于理解,而对“若B则A”定义A是B的必要条件颇为费解,其潜意识认为:A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能成为B的条件呢?对此疑难,教师若适当给出比喻:一个人努力学习,并不一定能成功;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先努力学习,因此努力学习是以后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此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必要条件”,而且可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努力学习是将来来成功的“基石”(即必要条件)

例2:教“等比数列求和”时我引入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欠了别人1000元钱,人家催你还,但是你现在又没有那么多钱,于是那人跟你说:“如果你不能一次还清的话那就分天还,今天还给我两毛,明天还给我四毛,后天还给我八毛,像这样还一个月(30天)那我就不再计较了。”若果真这样你会选择这种还债方式么?引导学生探讨一阵后,再过渡到新内容就显得清新自然,同学们也趣味盎然。

例3:在学习概率统计时,我引入以下这个例子:某商场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节日是在商场内还是在商场外开展促销活动,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国庆节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可获得经济效益2万元;在商场外如果促销中不遇到有雨天气可获得经济效益10万元,如果促销中遇到有雨天气,则带来经济损失4万元。9月30日天气预报国庆节当地有雨的概率是40%,商场应该选择哪种促销方式?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可启发探究,寻找什么样的量才能很有说服力的帮助商家做出选择?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旦被引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利保证。

引入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课堂便生活化了,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置身于亲切自然的“主角”位置,学得轻松愉快。

二、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若能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实践,让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例4:教“椭圆”的第一堂课上,可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自己动手画图,然后相互评价;其次在图钉之间距离发生变化而绳长不变的条件下对所画图形自主进行探索;然后对概念的归纳进行讨论;最后在创新中进行分组讨论以及小结中互相补充等等的过程中,学生平等参与、平等学习、平行解块问题,建立“个人一小组一全班”、“学生一教师”二维立体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例5:教“类比推理”时,我们可以玩小时候经常玩的“找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每个学生去找自己卡片上同类项的朋友,找对同类项的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来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类比的概念,类比的推理的定义也在同座同学的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每个学生互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进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更生动,“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引入数学趣味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特点,在上课时若能引入一些既能体现本堂课主题又有趣味的数学题目就能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在数学发展的长河中,有些趣味题目巧妙构思、解法优美、喧染了数学的魁力,若能引入新课中,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

例6: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印度一个国王很迷恋棋类,聪明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决定奖赏宰相。宰相说:“陛下,我别无它求,只请你在这张棋盘(64格)的第1个格子里赏我一粒麦子,在第2个格子里赏我两粒麦子,第3个格子里赏我四粒麦子,第4个格子里赏我八粒麦子”“依次类推,直到第64个格子,按这张棋盘上各个格字里应赏我的麦予全赏给我吧!”国王觉得宰相的要求并不高,说:“你会如愿以偿的!”但等结果算出来时国王却傻了眼,同学们帮国王算算这笔账吧!由于这个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果。此时教师及时点题:我们今天要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用它来计算这个问题将非常简单。这样设置悬念,使学生刚上课时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7:教“指数方程”时可引入我国古算书《九章算术》中一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初日各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几何相逢?”若老师娓娓而述定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老师再用白话风趣幽默地解释一遍:“这就是有名的老鼠穿墙的问题,从前有一只大老鼠爱上了一只小老鼠,可恨一堵厚五尺的墙将它们隔开了,它们日夜思念着对方,万般无耐之下,它们决定用它们的本能一一打洞来打开一个‘爱情之洞’,两只老鼠在墙两边打洞,第一天它们各打一尺深,以后每天大老鼠进度加一倍,小老鼠进度减一半,它们何时才能相见?”经过老师这番喧染,再过渡到指数方程的特征和解法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定会对这个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9篇:启发式教学的例子范文

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1、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上“Life in the 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从生理学上来说,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