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

第1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中国经济呈现快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运行状况。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发展好于预期,今年1~6月份GDP增长7.8%。工业增长加快,增加值同比增长11.7%。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仍是增幅最高的国家。预计下半年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将继续实施,国家总体经济状况将维持良好的状况,全年GDP增长应在7.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5%,比去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2.9%和26.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9%。预计全年增幅为13%以上。

外贸增速加快。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7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1421亿美元,增长14.1%;进口1287亿美元,增长10.4%。机电产品成为拉动出口的“火车头”,上半年出口680.7亿美元,增长24%,占出口总额的47.9%。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国内市场销售基本稳定。上半年消费增长率为8.6%,物价走势有所改观,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降幅由1.3%缩小为0.8%,工业品由4.5%缩小为3%,原材料等由5%缩小为3%。居民消费形成新的热点:住房、轿车、旅游和教育。

外商投资继续增长。近年来,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世界500强中80%已进入中国,有39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3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5.79亿美元,增长18.7%。目前中国是较好的投资土壤——经济增长、市场广阔、币值稳定、政治安定,WTO后,贸易透明度大,是外商投资的好时机。

二、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机械工业生产、销售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据全国机械工业统计,今年1~6月累计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39%。10大类机械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工程机械最高+38.2%,内燃机+28.69%,汽车+28.14%,农机+19.26%,基础件+18.23%,石化通用机械+15.76%,电工电器+12.33%,食品包装机械+11.38%,机床+8.25%。预计机械工业全年增速可超过11%。

液压、液力、气动及密封(即流体传动产品)是为主机配套的行业,是机械工业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产品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行业先后引进的国外技术50余项,已成为行业的主导产品。许多企业经技术改造,提高了综合实力。近年来合资、独资企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0余项,利用外资10多亿美元,不少企业产品水平高,质量好,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目前液气密产品进口约占国内市场总量的1/3。中国加入WTO后,关税进一步降低,预计到2005年本行业10类主要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将由现在的12%降低到8%以下,特别是在流通领域逐步放开后,进口将会迅速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国内技术成熟产品的扩大出口,或开展更大范围的加工贸易。

近年来,市场需求加大,生产增长加快。2001年本行业产品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6.1%。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市场需求旺盛,生产任务饱满。据本协会对100家主要企业的统计,液压、液力、气动及密封行业1~6月产品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1%,实现利润增长40.21%。预计全年增长幅度将大于2001年。

三、流体传动产品市场预测

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流体传动产品的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对2001年~2005年第十个五年计划分析,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仍以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建筑和环保等领域为建设重点,国家GDP年增速稳定。随着各项基础建设的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融合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机械装备工业将不断增长,为液压气动密封工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据统计分析,2001年液压气动密封产品国内市场总销售额近90亿元(含进口)。其中液压50多亿元,液力6亿元,气动10亿元,密封近20亿元。另据海关统计,2001年液压气动密封产品进口额为3.5亿美元,出口额1亿美元。其中液压、液力进口额2.2亿美元,出口额0.3亿美元;气动分别为0.4亿美元和0.2亿美元;密封分别为0.9亿美元和0.6亿美元。

第2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一、上半年完成实绩

1-6月份,全市新批外来投资项目48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个(其中新批8个,增资5个),总投资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合同利用外资8723万美元,同比增长37.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2.7%;实际利用外资4508万美元,同比增长1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2%。

市外境内投资项目(鼓励类,注册资金300万元人民币以上)35个,总注册资金16.55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中远变更为独立法人的注册资金5.2亿,下同),同比增长179.1%;注册资金中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4.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5.1%,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123%。

二、上半年主要运行特点

(一)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市外境内投资项目总注册资金和实际利用市外资金两项指标实现倍增,已超过20**年全年数字,为历史最高。其中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已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123%,提前半年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投资3亿9500万美元。超过20**年全年3亿4976万美元,再创新高。其它各项指标继续高速增长,均已超额完成半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二)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7039万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80%以上。市外境内新批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项目14个,注册资金l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5个,注册资金14亿元人民币,占总注册资金的84%以上。由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三林万业(上海)企业集团公司等出资成立的“浙江浙能中煤**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达到8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市外资金7.6亿元人民币,成为注册资本金最大的市外境内引资企业。

(三)投资来源和产业符合方向。在外资来源地中,来自香港的2家,日本、新加坡、台湾、韩国、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各1家,基本来自我市传统外来投资来源国和地区,避税地英属维尔京群岛方向略有增长。市外境内方面,浙江省内投资者约占70%,上海投资者约占20%,其他地区约占10%。

上半年新批项目中,投资产业仍然集中在我市重点发展的船舶、水产、海运等行业,重化工和服务业继续有所拓展。外资方面,主要集中在工业方面,其中船舶修造及配套3家,水产及食品加工2家,化工1家。其它制造业1家,服务业l家。市外境内投资方面,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引进物流中转及运输企业20家,船舶修造及配件7家,旅游开发及配套3家,其它化工、商贸、实业投资等行业5家。从数字来看,石油储运等行业投资趋缓,船舶修造及配件、海运和其它物流仍增长迅速。同时,6月18日,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分行--杭州市商业银行**分行在定海设立登记,预示着国内外金融服务业将成为今后几年我市服务业招商的新亮点。

(四)在谈在建项目推进顺利。在建项目方面,六横煤炭中转基地已完成公司注册,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码头混凝土浇筑将于10月完成;和邦化工项目进展顺利,配套码头9月上旬投入试运行;中远六横基地30万吨级干船坞已建成使用,并已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项目预审获国家发改委、交通部通过,工程正按进度进行;建龙集团蚂蚁造船基地5月正式开工建设;香格里拉酒店项目已基本完成拆迁,准备7月正式开工;常石三期8万吨船坞正在开挖之中,第一艘5.8万吨大型散装船8月初下水;万邦永跃、洋山申港增资项目已批出,大部分资本金已到位。

在谈项目方面,迁产业船务工程、天禄能源发展、东邦修造船、绿城联海置业等项目已批准;南通惠生海洋工程项目已注册,进入实质启动阶段;阿尔法游艇俱乐部项目已注册公司,准备进入项目报批;万邦海洋工程项目、浙江隆闻船舶修造项目等已进入报批阶段;宁波南苑集团桃花五星级酒店项目、宁波联合集团大型钢构件制造项目、久和造船中外合作项目等已签定协议;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风电项目已签订测风协议:新加坡港务局码头项目、法国达飞轮船码头项目、迁产业船配项目、银泰临城商业中心、家乐福超市项目、**群岛邮轮项目等一批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之中。

根据各县区和各部门汇总,目前在谈较大的项目50个,总投资约300多亿元人民币,约需土地1.4万亩,岸线12公里。其中外资在谈项目23个,总投资22亿美元,约需土地5000余亩,岸线4.5公里。

三、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发挥优势,实施规划招商。年初在充分征求了发改、经贸、城建、港务等部门的意见后,重新调整招商项目库.编制了新的招商项目本。2007年项目本重点推出81个重点招商项目,主要涉及船舶工业、港口物流、旅游开发等重点招商产业,推出项目总投资35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中英文两种文字。同时,重新编制了“投资指南”、“招商画册”等招商材料,以多种文字为客商提供详尽的介绍材料,**招商网站正在调整制作之中。同时,我市有20个项目进入了浙江省重点对外招商项目库,并在浙江国际投资促进网、浙江投资贸易网等网站招商项目信息。

(二)巩固平台,开展会展招商。上半年,我市组织参加了第九届浙洽会、第十八届哈洽会、山海协作大会、2007成品油国际论坛、台商投资光电、半导体及国际物流中心说明会等大型投资洽谈活动,充分整合利用了全国、全省资源的各类招商平台,大力推介宣传。累计接洽各类投资客商2000多人,发放各类招商资料2万余份,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为22.2亿元人民币。协议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

(三)多方衔接,推进跟踪招商。上半年邀请接待了美国通用集团、法国家乐福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法国达飞轮船、美国sllELLAR国际公司、新加坡港务集团、韩国易买得集团、丹麦安徒生国际集团等国内外投资客商30多批次。同时,赴上海、宁渡、深圳等地专程拜访有关客商和机构,进行招商推介。积极推进“以民引外”,在项目对接中重点倾斜,大力推介。特别在船舶工业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进行对接。目前,韩国韩进集团与**顺和公司合作项目注册成立,**久和船厂与韩国现代集团、南洋船业与阿联酋船舶企业合作等项目正在对接之中,另有一批“以民引外”项目正在对接和接洽之中。

(四)营造环境,实现服务招商。以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为载体,举办了外商投资企业迎春酒会,梁黎明市长亲自到会并讲话。积极落实外来投资者的市民待遇,目前普陀山进山门票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之中,争取对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外来投资者落实市民待遇。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审批服务工作,办理各类审批项目428个.外资企业年检工作已接近尾声,共

有121家外商投资企业参加年检,外商投资两类企业(产品出口、先进技术企业)考核合格9家。通过一系列活动。外商对我市的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以外引外”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共批增资项目5个,合同利用外资增加1480万美元。

(五)加强协作,开展部门招商。山海协作工程继续深化,5月在**举办了“宁波**山海协作项目洽谈会”,达成经济合作项目8个,总投资5.79亿元人民币。各县(区)、市属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市招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依托各自的专业和地域优势,各司其职,互通信息,加强协作,共同推进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济开发区已引进万邦、中船重工、上海舟基等大型船舶修造项目,上半年在谈项目达20余个;定海区利用浙洽会契机,邀请200多名客商在宁波举办专场推介活动;普陀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市经贸委、**港务局、市旅游局等单位及岱山县、嵊泗县积极开展选商引资,促进了多家企业落户;市招商工作季度例会、“招商简报”等信息交流载体正常开展,有力的促进了项目合理调配和进度。

四、下半年工作要点

上半年我市的招商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还存在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制约趋紧,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全社会招商氛围有所淡化,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创业成本较高,专业招商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推进等不少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根据年初制订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计划,下半年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责任,切实抓好项目推进。按“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投产”的总体要求,步步推进,项项落实。对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攻关,千方百计促使现有项目落户投产,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专业部门招商优势,积极实施全程跟踪服务,着重推进中化石化基地、迁产业船配项目、临城商业中心、家乐福超市、**群岛邮轮等项目。对在谈和已落户的项目,按落户区域和管理权限,实行跟踪服务和定时汇报制度。

二是主动出击.积极开展上门招商。按“招商”向“选商”转变思路,积极走适合**产业发展的招商之路,主动承接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的产业发展布局。有针对性的向世界500强和跨国企业进行推介,并邀请到**投资考察。继续加大临港重化工、船舶配件等制造业及港口物流、旅游开发等服务业的招商力度,组织小分队赴国内外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推介。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lO月份举办的釜山海事展,并举办船配产业专场推介会。年内针对重点招商产业在长三角地区举办一场专场推介会。

三是整合资源,利用平台大力宣传。发挥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作为我市招商宣传推介的主要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参加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省政府主办的“俄罗斯浙江周”及“乌洽会”、“东盟博览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精心准备。进一步推介、宣传**,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3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受消费刺激政策退出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我国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放缓。同时,国内制造业PMI数据连续三个月放缓,其内部分项指标的表现显示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可能将延续到三季度。但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投资和进口等数据表现仍然强劲,这也表明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充足。

预计在今年四季度,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和政策收紧力度的减轻,经济增速将启稳回升,下半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很小。

CPI年底回落到4%左右

虽然上半年物价涨幅持续攀高,且6月份CPI 6.4%为2008年7月以来最高点,但总体而言,当前通胀预期过于强烈,预计本轮通胀周期高点即在6月份,下半年物价缓慢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一是货币供应增速持续下行,市场流动性收紧,货币政策紧缩效果将逐步显现;二是房地产、汽车市场销量疲软,经济增速略有回调,消费需求推动通胀力量将减弱;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与PMI购进价格指数的大幅下滑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压力缓解;四是下半年粮食供应充足、猪肉价格回调将引导CPI有所回落;五是物价运行周期性规律也表明下半年通胀将回落。然而,年内通胀回落幅度将较为有限,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仍然存在。一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调尚未形成趋势,未来高位振荡的可能性较大,通胀的输入性压力犹存;二是由于土地和劳动力供应不足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品价格改革带来的成本上升等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仍然存在。

下半年物价回落的幅度可能有限,至年底CPI将可能仍达到4%左右, 但我们预计全年CPI基本可控制在5.2%左右,通胀失控的风险较小。初步判断,2012~2013年通胀均值在2.5%~4.5%之间;如没有国内外市场的突发因素影响,明年年中CPI可能回落至3%左右;虽然通胀均值可能较前几年有所抬高,但通胀长期化风险并不明显,未来两年通胀总体可控。

贸易顺差逐步扩大

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趋于平衡,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进口、出口总额分别创下历史新高。而贸易收支更趋平衡,顺差规模有所收窄;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外商直接投资保持每月在90-100亿美元左右的平稳增长;储备项目下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截至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2万亿美元,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3500亿美元左右,为去年同期的5.35倍,考虑到上半年贸易顺差较低,FDI流入平稳增长,短期资本流入的压力明显加大;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上半年升值幅度已超2.25%。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的弹性增强。下半年受欧债危机持续、美国经济放缓、日本地震、新兴市场国家高通胀抑制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环境可能有所恶化。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仍在延续,此次复苏放慢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下滑,外需虽有所减弱,但出现明显恶化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在20%左右;2011年下半年国内GDP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将维持在9.5%左右的较高增速,因而国内的进口需求量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同时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仍将维持高位震荡的态势,出现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预计下半年进口增速可能在27%左右。综合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计算,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可能会达到12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继续稳定增长,预计下半年将保持在每月90-100亿美元左右;从推动国外短期资本流入的利差、汇差与资产收益差三个方面考虑,未来短期资本持续流入的压力依然很大,预计到2011年末外汇储备可能会达到3.5万亿美元左右;人民币汇率弹性将有所增强,升值继续延续小幅渐进的路线,预计2011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大概约5%左右。

信贷结构趋于优化

2011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速延续回落态势。下半年,信贷供给总体继续偏紧:准备金率继续上调对信贷投放形成“边际递增”的制约;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继续限制信贷过快增长;日均存贷比监管可能实施、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等监管新规也将限制银行资产扩张和信贷投放的速度。同时,信贷需求有所放缓:票据融资却从持续减少转为增加,表明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局部不如以前迫切;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放缓,对应信贷需求也会有所降低。但也存在有利于信贷增长的因素:“十二五”开局年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保障性住房加快施工;下半年政策收紧步伐料将放缓,不排除信贷管控力度减轻甚至适度加快局部信贷投放步伐的可能。

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预计下半年信贷增长将继续平稳回落,全年新增贷款7-7.3万亿元,年末贷款余额增速为14.6%―15.2%。在经济增速趋缓、企业盈利预期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对公中长期贷款难以大幅增加,加上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个人中长期贷款难有明显增长,预计下半年中长期贷款增速进一步回落,贷款期限结构趋于优化。综合考虑贷款增长继续放缓、外汇占款继续快增但对冲力度较大和货币乘数持续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应增速继续回落。预计2011年末,M2和M1分别同比增长15.5%和14%左右。再考虑到下半年经济增速趋缓、股市虽会好转难有大幅上涨行情,预计M2和M1“正剪刀差”继续,短期内“倒剪刀差”难以再现。

2011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稳中偏紧,取得明显调控效果。下半年,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不会大幅下降、物价涨幅逐步回落但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的复杂形势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将是平衡好“降物价”和“保增长”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但考虑到前期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并将进一步显现以及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宏观调控的收紧力度将减弱,节奏适度放缓。在发行利率上行扩大央票发行空间、准备金率上调面临诸多制约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有望取代准备金率成为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下半年外汇占款增势不减,准备金率仍会继续上调。但考虑到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准备金率过高不利于债券市场发展和避免货币市场资金过于紧张,预计下半年准备金率调整频率明显放缓,年内还有可能上调1-2次,每次0.5个百分点。在目前利率水平已经超过过去十年的中值、下半年物价涨幅逐步回落、担忧中外利差扩大加剧资本流入和利率上调进一步抬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情况下,加之决策层对进一步调高利率持谨慎态度,预计年底之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再次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第4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 金融开放 国际资本流入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资本与金融项目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7-028-04

中国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国际资本从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资本外逃到重新回归中国。 据统计,2001年-2007年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3%,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流入国。然而2001-2007年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的数量、期限、投资区域等结构特征与2001年之前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重新审视分析国际资本新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我们合理引导资本流入,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综述

国际资本流动(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指资本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国际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资本流入和国际资本流出两个方面,两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差额称为资本流入或资本流出净额,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中。根据时间的长短,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流动,根据资本流动的方式,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而国际证券投资包括股权证券投资与债权证券投资。

从19世纪初期,各国经济学家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直进行着持续、深入的研究,如俄林(B.G.Ohlin)的 “购买力”观点,金德尔伯格的汇率变动与短期资本流动的理论,纳克斯(Rsgnar Nurkse)的“差异的收益率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观点,托宾(J.Tobin)和马柯维茨(H.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等,这些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说明了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流动的导向是金融市场反映出来的汇率波动、利率差异以及证券收益率差异,资本总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中介作用从收益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从收益率低的金融商品向收益率高的金融商品流动,从而达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最佳配置。

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只有在1982-1984年我国刚刚改革和对外开放、1997-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两个阶段出现大的逆差,属于国际资本的净流出状态,而在其他很长时间我国都处于国际资本净流入的过程。我国的经济学者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2001年前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国际资本流入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国际资本流入的数量看,以外商直接投资(FDI)占主导地位,对外借款处于辅助,而证券投资占第三(宋小梅, 1997)。从国际资本流入的区位看,FDI流入中约四分之一流向了以广东和福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江苏、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邱禹嘉,2006)。国际资本流入的行业结构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养殖业、餐饮业。从流入我国资本的期限结构来看,长期资本流入比重大于短期资本流入。长期债务所占比重较大,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较小,而其中官方债务保持较大比重(湖国亮 1999)。

二、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断降低的资本市场准入限制与良好的经济发展状态极大地增强了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国际资本在经历了1997-2001年间的资本外逃之后,又大量进入我国,截至2007年6月份,我国国际资本流入44681.3亿美元, 约为2001年的4.5倍。然而2001年之后的我国国际资本流入在结构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一) 国际资本数量结构的变化

1.外商直接投资在资本流入总量中的比重下降,间接投资比重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不再是我国国际资本流入的绝对主力,间接投资中的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成为国际资本的最大输入口。

外商FDI与国际资本流入总量的缺口在逐渐扩大(如图一所示),直接投资性资本流入在我国资本流入总量的占比显著下降,2001年、2002年外商FDI在资本流入总量中的比重达到47.07%和41.1%,2004年开始下降到20%以下,2007年上半年仅占到资本流入总量的14.03%(如表二),利用直接投资已经不再是我国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途径。而在2001年前,外国直接投资占国际资本流入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间接投资中,从2003年开始,以“证券投资”和“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方式流入的资本总量和占比显著上升。证券投资由2002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6.56%,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在我国资本流入中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超过外商FDI,2004年达到61.44%,2006更是达到76.62%,在2001-2006年通过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方式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0%,对外举债成为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最主要的方式。

2. 在证券投资中,国际股权投资比重与国际债券投资比重有较大差距,而且二者间的差距有加大趋势。

2001年前,通过国际股权与债券投资的证券投资方式进入我国的资本流量少,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对我国股权与债券投资的数量在增大,而且股权投资的资本流量大大超过债券投资,且近几年差距有加大趋势(如图二所示)。2001年国际债券投资资本流入为14.86亿美元,在证券投资资本流入量中的比重达到64%,但从2002年开始国际债券投资迅速下跌,仅为0.23亿美元,只占证券投资的1%,而国际股权投资资本流入从2001年的8.49亿美元激增到22.49亿美元,占证券投资的99%, 2003-2005年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入我国的资本在国际证券投资中的比重均在80%以上,甚至在2006年、2007年上半年流入我国的证券投资资本全部采用股权投资方式,分别为428.6亿美元和102.52亿美元,而2003-2007年上半年债券投资平均比重仅约为9%。

(二) 国际资本期限结构的变化

1.流入我国的投机性短期资本有增多趋势,短期资本流动呈现波动性

短期资本即通常所谓的“热钱”,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本借助于一定的信用工具(包括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活期存款凭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来实现在国际间的转移。通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保密性,追求高收益承担高风险。基于海关数据的统计方法,粗略计算短期资本的公式是:短期资本=当年新增外汇储备-当年贸易顺差-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当年外债增加额。由于短期资本的高投机与逐利性,在一定时期内短期资本呈现波动性与不规律性。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短期资本流出达到顶峰(1998年其流出额达最高值,为838.65亿美元) ,2001―2003年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发生逆转, 净流向由流出逐渐转为流入中国,2003年此类资本净流入额为48.30亿美元,2004年达到580.38亿美元(如表三),获利的国际短期资本在2005、2006年大规模流出中国,但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短期资本在2007年再次涌入,短期资本由2006年净流出899.5亿美元,迅速飚升至2007年6月的净流入2618.42亿美元(如表三),波动幅度达将近400%,是2004年短期资本流入量的4.5倍。从总量上看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有增多的趋势,所呈现的大进大出的上下波动(如图三所示),充分体现了短期资本的逐利性。

2.从外债的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债务余额比较稳定,而短期债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我国的外债多来源于贸易信贷负债,而非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贸易信贷负债绝大部分属于短期债务,因此在我国的外债结构中,短期外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1-2007年短期外债平均增长率达到15%。2001年我国短期外债只占我国外债总额的35.32%,此后短期外债逐步增长,2005年首次超过中长期债务余额,达到 1561.4亿美元,在外债总额中占比达到55.56%,2006年末短期外债余额为1836.28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74.85亿美元,增长17.60%, 高于总体外债增长水平。2007年短期外债继续增长,在外债总额的比例达到56.4%(如表四)。

(三) 国际资本行业结构的变化

1.制造业的国际资本流入出现拐点

外商来华投资的领域逐步多样化。虽然制造业仍是国际资本投资的主要产业, 但制造业资本流入出现拐点,吸收外资占比下降,增速减缓。

2001-2007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年平均额为387.21亿美元,占外资在我国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平均比重为66%,但从2005年开始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开始下降,由2004年的430.17亿美元下降到424.53亿美元, 2006年下降到400.77亿美元,2007年虽比2006年略有增长但仍低于2005年的外资流入水平(如表五),因此从吸收国际资本总量上看2005年出现了制造业吸收外资下降的拐点。另外,从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及图形结构上看(如图四),2004年、2005年国际资本流入制造业的比重基本持平,分别为71%与70%,2006年下降到64%,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55%,制造业在2005年出现了资本流入下降的拐点。

2.服务业吸收外资快速增长,服务业中以银行、保险为主的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成为外资流入的重中之重,房地产业已经跃升为外商投资的第二大行业。

2005年以后服务业吸收的国际资本迅速发展,由2005年的149.1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99.15亿美元(如表七),增速达到34%,2007年更是一跃达到309.9亿美元,同2006年相比增长率达到56%。从图形结构上看(如图四所示),服务业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2005年后同样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为25%,2006年上升到32%,2007年更是达到41%。

以银行、保险为主的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外资流入的热点领域。2005年金融部门吸收外资流入123亿美元,是2001年的351倍,占当年服务业吸收外资的16.99%,2006年金融业国际资本流入达到67.4亿美元,占当年服务业国际资本流入的33.84%(如图五所示),仅中国工商银行吸收的战略投资者的国际直接投资就达到46亿美元。2001年我国仅有7家外国银行分行,2007年末,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达到26家(下设分行及分支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达到1714.63亿美元,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4%。2007年外资保险公司由2001年的3家发展到的43 家,财产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也由2001年的28.9亿元达到42亿元,在我国保费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9%。

房地产业已经跃升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2001-2007年外商房地产业年平均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在流入服务业的国际资本中44%以上的资本涌入房地产业(如图五所示)。2005年后,外商投资开发经营境内房地产增长进一步加快,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更加活跃,房地产业在服务业流入的国际资本中所占比重呈进一步加速上升趋势(如图五所示)。2006年房地产业吸收外资达8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9%;新设外资房地产企业1180家,同比增长25.40%;2007年房地产吸收外资更是达到170.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07%。

(四)国际资本流入区域结构的变化

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根据商务部的划分标准,按照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国际资本流入最多的区域,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平均比重将近达到85%(如图六所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北京5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金额合计保持在占全国的七成左右。为引导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早在1995年我国及各级地方政府就相继出台了一些诸如税收优惠、放宽行业限制等投资鼓励政策,但中、西部地区所吸收的外资在外商投资中的比重不仅未见明显上升,持续保持较低比重,而且呈下降的趋势。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平均占比仅为8.6%,西部地区还不到4%,2004年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66.8亿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11.02%,此后缩减为2006年的39.22亿美元,占比下降到5.65%,2007年这一比例虽略有上升,但也仅为7.52%,东西部国际资本流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如图六所示)。

(五)国际资本来源地结构的变化

2001-2007年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分别稳居对华投资的第一、二位,其次是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虽然几十年来这几个国家的投资排名互有高下,但可以确定流入中国的大额直接投资不是主要来源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而是多集中在亚洲经济体。根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本金来源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中国香港(105.39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75.93亿美元)、韩国(18.73亿美元)、日本(18.07亿美元)、新加坡(12.78亿美元)、美国(12.57亿美元)、开曼群岛(11.55亿美元)、萨摩亚(8.38亿美元)、中国台湾(6.87亿美元)、毛里求斯(5.5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6.48%。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三、影响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与加息的预期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预期升值率的变动是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2005年7月后中国汇率改革步伐加快,名义汇率在波动中不断升值,但是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扩大。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加之美国、日本等国的频频施压,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短期资本仍将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同时,国际收支顺差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如果人民银行对新增加的外汇储备进行冲销操作,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通货膨胀的加剧,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与货币流动性的扩大,中央银行还会不断调高人民币基准利率, 这样就会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基础上,又会进一步产生人民币加息的预期,而这两个预期都会进一步鼓励热钱流入。

(二) 美元与人民币利差的波动

2001~2003年6月间由于美联储连续l3次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5年来的历史低位(1%),从而使当时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由负转正,形成一定的利差空间。为获取利差收益,一些国际热钱开始以各种方式流入我国,以投机渔利,所以国际短期资本在这段时期持续流入我国。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美国房贷市场盲目扩张,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为次级债危机埋下伏笔。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开始进入“加息周期”,连续17次提息使利率由1%提高至2006年的5.25%,高利率使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为应对信贷危机,美国又在2007年9-12月连续三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原来的5.25%降到4.75%,而在此阶段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人民币自2004年起持续加息,2007年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到4.14%,而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外汇贮备的进一步累积以及已经提高的CPI指示,又都造成了人民币需要加息的预期,从2001-2007年中美两国的利差呈现出扩大――缩小――扩大的趋势,这种利差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短期资本流入的扩大,并使短期资本流入出现波动性。

(三)资本与金融项目逐渐开放的趋势

我国持续多年的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膨胀,资本管制的逐渐放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释放积聚的外汇储备,在在平衡国内投资与储蓄、国际储备与稳定币值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逐渐开放的端倪起始于B股与H股的发行,B股与H股的发行上市成为国际股权资本流入的重要渠道。2002年QFII制度在我国正式推出,此后我国在降低QFII资格门槛,鼓励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慈善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加入,完善监管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QFII制度。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新模式,B股、H股与QFII制度的顺利推进,使全球股权资本可以进一步投资于我国证券市场,降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门槛,鼓励其进行股权与债券投资,加大了国际资本证券投资的流入。

(四) 境内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境外上市规模的扩大

伴随着国有银行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不断深入,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海外上市的意愿不断增强,企业按照国际规范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概念”股票日益引起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我国境外上市机构数量和筹资规模大幅度迅速增长。2001-2007年我国境外上市机构达到154家,累计筹资总额达6813.9亿元,是2001年前的5倍。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中,境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上市机构中表现突出。2006年继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发行H股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首次公开发行H股,三家合计筹资额占2006年H股筹资总规模的80.96%。国内金融企业境外成功上市,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方式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投资格局,导致以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主的国际资本投资快速增长。

(五)房地产、股票虚拟资产投资价值的增加

促进房地产与股票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股权分制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资金占用的清理,治理结构的完善,我国股票市场逐渐进入价涨量增的牛市,股票价格指数连创新高;人民币的升值、年度增长率达到10%的不断高企的房地产价格促使房地产投资激增,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我国实施了适度从紧的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开发商流动资金的短缺也为境外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流入提供了契机。在资本逐利的本性的驱动下,我国虚拟资产投资价值的增加, 国际资本必然要流入到我国的证券与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与投机交易, 利用不断提高的虚拟资产价值牟取价差或长期投资的收益.

(六) 利用离岸金融中心避税

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是一种自由交易、不受管制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些自由的金融贸易港,从事批发性银行业务,存贷款金额大,交易对象通常是银行及跨国公司,其业务通常为引进外来资金,再将资金贷给外国,对人们取得的国际资本利得提供免税或低税待遇。在资本流入的来源地结构中,一些小经济体如维津群岛和西萨摩亚群岛对我国的资本流入份额在过去几年有所上升,这些资本流入决大部分实际上是日本、台湾和美国等地的资本通过离岸金融中心的一种借贷套利,这些资本如此流动是为了规避来源地的税收与资本管制。

通过实证分析,与2001年之前的资本流入结构相比,2001-2007年流入的国际资本呈现了以下的变化特点:间接投资与股权投资增多的数量结构、以短期为主的期限结构、以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为热点的行业结构、东西部不平衡的区域结构以及亚洲经济体的来源地结构。归根结底影响国际资本流入结构新特征的主要因素在于决定资本利得的关键变量,即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汇率、利率以及资产价值等,对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结构性变化的分析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相符,成为理论研究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国际收支统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2001-2007

2 商务部. 投资统计. 商务部中国投资指南网站, 2001-2007

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统计年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001-2007

4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7 ,107-260

5 邱禹嘉.浅析中国的资本流入模式――形成动因及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1-20

6 张斌.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研究―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视角(D).天津财经大学, 2006,1-10

7杨玉凤.话说我国资本流入. 农村金融研究(D),2006,(6): 10-12

8王世华 何帆. 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J),2007,(7):6-9

9胡国亮. 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初步研究. 经济评论. (J),1999 ,( 2):15-16

10高翔.QFll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世界经济(J),2001,(1) 10-11

.

第5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跨境资本;管理

2008年9月以来,始自美国其影响蔓延至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构成明显影响,直至2010年初,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动荡已经逐步衰减,欧美国家广泛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和货币政策的定量宽松操作,使得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明显好转,尽管有毒资产的处理和去杠杆化过程还没有全部完成,但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基本恢复,全球资本流动已经逐步恢复(钟伟,2009)。从中国跨境资本的流动情况看,后危机时代中国跨境资本的流动呈现出与危机发生前和发生时均不相同的特征,需要对这些新特征及其影响作出分析,并找寻适当的对策。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总量及结构特征

2010年以来,中国跨境资本的流动在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与危机发生前和危机刚刚发生时相对比,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较危机爆发前相对下降。从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看,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242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同期GDP的4.9%,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2008年和2009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分别为9.6%和6.1%。从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与GDP之比看,2008 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5 万亿美元,与同期GDP 之比为105%,较2007年下降23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0万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82%,较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2、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延续。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初步数据,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242亿美元,同比下降7.7%;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39亿美元(含净误差与遗漏)。2009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实现顺差610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项下为逆差95亿美元。从全年情况看,经常项目顺差额2008年较2007年增长14.6%,2009年同比则下降30.3%。资本项目顺差额,2008年较2007年下降74.1%,2009年同比则增长662.1%。

3、经常项目收支失衡状况有所改善。根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3548.8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增长52.7%。按照国际收支口径统计的货物贸易顺差则为897亿美元,同比下降8%,经常项目失衡的状况有所改善。

4、资本净流入在逐步增加。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5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6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2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6%。自2009年8月起,我国吸收外资已经连续11个月保持增长,开始步入全面恢复阶段。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看,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分析,资本净流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直接投资顺差明显增加。2010年第一季度,直接投资顺差155亿美元,同比上升70%,其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237亿美元,我国在外直接投资为逆差82亿美元。二是商业银行境内外外汇资产摆布发生变动。201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从境外净调回外汇153亿美元,主要用于发放国内外汇贷款,而上年同期是净调出外汇10亿美元。三是2010年第一季度登记外债净增长130多亿美元,上年同期则是净减少79亿美元。四是贸易信贷从上年同期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另外,2010年第一季度,净误差与遗漏项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重低于国际通认的5%的警戒线。

从以上对于2010年上半年跨境资本流动整体特征的分析来看,同危机发生前和危机发生时相比,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总规模有所下降,经常项目失衡的状况随着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有所改善,资本项下资金的净流入有持续增加,整体的“双顺差”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正逐渐消褪,对实体经济带来的损害还远未恢复。虽然“双顺差”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但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和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变化。在后危机时代,跨境资本的净流入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就业增加;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重新强化的背景下,以套利为目的的短期资本的快速流入和流出,特别是掩藏在真实交易项下的短期资本的流动,对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具有负面影响。归纳起来,资本流动失衡的影响有以下四个方面。

1、流入资本的产业分布结构与后危机时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目标不相协调。2010年1-3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11亿美元,同比下降10.3%;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5.4%。从比重来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同期全国总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56.9%下降至47.3%,而服务业由38.7%提高至45.2%。从上述数据看,我国在后危机时代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的制造业实际获得的外资金额比重较2009年有明显下降,而项目盈利快、资金流向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的服务业投资却有明显的上升。由此,会导致中国产业升级进程遭受负面影响,长期看有可能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给经常项下外汇收支造成压力。

2、加大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通货膨胀上行的压力,削弱了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在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始终是一大困扰,在外部实体经济尚未明确复苏,在中国经济缺乏新的技术进步产业集群时,流入资本,流入的外资结汇后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局面。短期投机资本则往往投向非贸易部门,导致资产泡沫的扩张,体现为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如股票、房地产等)和外汇储备的增加,造成部分行业政府宏观调控效果不尽如人意,扭曲了资源配置。

3、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适度灵活性对保持经济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在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为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对冲操作,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受很大影响。第一,境外资本持续流入和外汇占款的增加将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第二,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将对基础货币的投放产生不利影响。短期资本结汇所需人民币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当短期资本大量结汇时,必然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使得金融调控能力减弱。第三,根据国际经济学冲销政策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货币量变化是储备变化、央行持有国债及发行票据量变化之和。在资本持续净流入的状态下,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将使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的目标受到直接影响。实行对冲操作,又因央行票据发行的成本约束而难以长久。提高利率,则可能引发短期套利资本的更多流入。而外部失衡终将使内部经济均衡受到冲击,使得货币当局面临更复杂的局面,增加各种政策的实施成本。

4、外部短期资本的流入将会在银行体系中累积金融风险。短期资本从具体形态来看,包括现金、活期存款、短期债务、各类证券市场工具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等。短期资本,特别是披着经常项目和长期资本“面纱”流入的短期资本,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和退出银行体系,将使银行资金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或收缩,从而极大地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稳定,破坏资金平衡,加剧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危害金融稳定。

总体来看,外部资本的持续流入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短期政策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不完全一致,有可能对中国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负面影响,对此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应对。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对策分析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与结构问题,必须从内部失衡的调整入手,解决好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进而协调好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合理问题。从后金融危机时代这样一个独特的背景看,特别是从金融的角度,需要作出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短期内坚持资本流动的双向调控,防止资本流动大幅失衡

从短期看,应加强对资本流入的引导,严格核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指标,控制外资银行和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尤其是控制短期借款的规模与比例十分重要。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变主体优惠为行业优惠。同时,建立畅通有序的资金流出渠道,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有资金实力及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逐步取消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对外投资。当前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外汇收入支配自,便利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用汇。还可采取积极的利益捆绑战略,以应对突变因素而导致的国家信用风险。

2、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有效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强化,使得资本流入倾向更加明显,继而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关键不在于汇率水平的简单调整,机制的完善才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础或核心。完善汇率机制的内容应当包括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矫正汇率形成的机制扭曲、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及改进汇率调节机制等。完善汇率机制的实质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因此,必须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同时应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危机管理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坚持长期内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放松其兑换外汇汇出限制。继续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除对投资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特殊行业的股票及持股比例等进行必要限制外,逐步放松对投资额度、投资期限、资金汇出入、投资比例等限制。适当放宽企业和个人购汇进行外汇理财的限制,进一步规范非居民投资房地产的外汇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钟伟.必须密切关注全球资本流动的新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09(54):16-17.

[2]王元龙、张琦.试析人民币汇率改革三原则.中国外汇管理,2005(8):10-12.

第6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资本和金融账户;汇率;利率;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2―0073―07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变动特征

(一)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概述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略有增长,增速出现下滑。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货物贸易顺差增速放慢,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势头减弱,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加快,国际收支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衡。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国内经济形势有所改变,国际收支运行的波动性加剧。上半年,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货物贸易顺差下降,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下半年,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进口增速下滑更快,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大量国际资本为求自保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向母国回流,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储备增长明显放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出现资金规模集中流出的情况,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整体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5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增幅较2007年回落25个百分点,与同期GDP之比为105%,较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增长15%,增幅较上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下降74%。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9460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比2007年少增441亿美元。其中减少的原因如下:

1、直接投资顺差下降。2008年,直接投资顺差94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2%。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478亿美元,增长7%,绝对规模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535亿美元,增长215%,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2、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翻番。受境内机构(主要是银行部门)对外证券投资回流影响,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呈净流入态势。2008年延续了这一趋势,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8%。

不久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继续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00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118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86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160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143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31亿美元,同比下降5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06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69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56亿美元。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2009年上半年末,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1856亿美元,达到21316亿美元。

(二)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变动特征

1、1997年-2008年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比较。

本文从国家外汇总局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获取了1997年至2008年的中国国际收支余额以及明细账户的情况。然后本文对这十二年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以期从这些数据变化中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信息。

从图l中,可以找到近些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的一些变化特点。自1997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差额一直为正,但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经常项目差额在1999年至2001年大幅下降,从2002年开始,经常项目差额开始大幅上扬,表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在2002年以后开始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

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存在波动。从1997年开始,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以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本和金融账户仅在1998年出现流出状态,为负值,1999和2000年,账户差额转为正,但是差额值很小,从2001年开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少,世界经济的恢复,资本和金融账户开始逐年上扬,并在2004年达到了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年度最大值。2004年以来,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波动较为频繁,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以后,2008年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对份额比较中可以发现,经常账户差额超过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年份远远超过反向的情况,只是在2001、2003、2004这三年出现了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超过经常项目差额的情况,在2005年以后,在中国国际收支余额中,经常项目差额所占的份额是越来越大,这也说明了近几年来,经常项目差额成为中国国际收支余额的主要的贡献力量。这也是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常项目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2、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化。

那么,下面本文将资本和金融账户单独进行描述和分析。如前所述,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经常项目的变化上,而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细致研究较少,这也是本文全面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出发点。

图2显示的是我国自1997年以来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年度变动情况。整个时期内,除了在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为-63.21亿美元外,其余各年均为顺差,在1998年以后,出现了两次波动,其中,1999年至2004年,资本和金融账户稳步增长至历史高点的1106,6亿美元,随后在2006年回落至100.37亿美元后,2007年上升至735.09亿美元,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图中R1描述的是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GDP的比例值,该比值反映了资本和金融账户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可以发现,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很小。但随着国际金融新体系的建立,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随着中国逐步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这个比例会有所上升。

3、细分资本和金融账户。

本文为了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变动情况,将资本和金融账户进行了细分,如图3所示。由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资本和金融账户可以划分为: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1)首先来看一下资本账户的差额变动特点。由于受到严格的资本管制。我国的资本账户在1997年至2004年间没有开放,而2004年以后,随着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改革提上议程。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开始逐步放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可以发现,资本账户差额开始增加,在2005年达到一个高点41.02亿美元,随后几年小幅波动,一直在30亿美元左右。由该图可以发现,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走势,主要遵从于金融账户的走势,两者走势近乎一致。

(2)在中国,由于受到资本管制的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走势与金融项目差额的走势趋同,因此本文再将金融项目细化,以考察金融项目的内在规律,如图4所示。

由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PI)和其他投资(0I)。本文将金融项目差额,相应地划分为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和其他投资差额。

其中,DFDI一直为顺差,在2006年以前,除了1998年和1999年略有下降外,一直稳步上升,2007年达到高点1214.18亿美元,2008年略有下降。

DPI和DOI在这个时期,顺差逆差交叉波动,很不稳定。特别是在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的波动性加剧,DPI和DOI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4、对遗漏和误差项的补充研究。

在研究了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关问题后,本文还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遗漏和误差项纳入到考察的范围里。研究发现,该账户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波动,并且逆差的年份次数要多于顺差次数,该账户只是在2002年至2004年、2007年为顺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隐形的流动资本的进入,而在2008年该项目差额为-260.94亿美元,其绝对值为近些年的最大值,可以理解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资本有外逃的嫌疑。

二、近年来汇率变动特征

在衡量一国汇率水平的指标体系中,实际汇率直观反映了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偏离。成为剖析汇率水平最为常用的指标。本文拟从实际汇率的内涵出发,讨论中国20年来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实际汇率是衡量汇率水平的指标,是一国商品和劳务真实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真实价格的比值。价格指数是用来表示一国物价水平高低的参数,故实际汇率可表示为直接标价的名义汇率乘以国外价格指数与国内价格指数之比,即:

其中,reer为中国实际汇率,ner为中国名义汇率,本文选取了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国外物价指数的代表。用此式可以算出中国实际汇率年度值,此为直接标价法。如图5所示。

而观察图5,近二十年的中国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走势,可以发现,从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贬幅比较看,两者间差异悬殊,在1994年以前,实际汇率的贬值幅度远远超过名义汇率的贬幅,主要原因是1994年中国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名义汇率出现政策性超调贬值,带动人民币实际汇率大幅贬值。在中国通胀较为严重的1993年、1995-1997年,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理应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但由于人民币名义汇率未做相应的贬值调整(如1995-1997年),或“法定”贬值幅度不够,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出现明显升值。这种现象表明,在汇率并轨前,中国实行“固定”汇率制,由于决策者知识结构失衡、信息存量不足,对人民币所做的“法定”调整与通胀变动往往难以“合拍”;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制,但人民币汇率缺乏真正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体现央行“求稳”的政策偏好,这使人民币汇率与通胀变动表现得也不一致。在这样的汇率运行机制下,通胀的加剧必然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趋升。1997年后,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实际汇率则升贬交替:从运行态势看,实际汇率并没有出现向某一均衡汇率回归的趋势。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项下流人增速减缓、流出有所加快,但总体继续保持净流入态势。未出现资本大规模集中流出的情况。从总规模看,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仍然较大,经常项目顺差、货物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对外部门表现仍然较为稳健。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和预期保持基本稳定,所以各界对我国货币的信心依然较强。

三、基于短期资本流动和汇率、利率之间联动影响机制的VAR模型

(一)短期资本流动和汇率、利率之间的联动影响机制――利率平价理论

从利率平价方程式的相关分析中,可以得到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因素的部分结论:(1)利率变化,国际资本通常是由利率低的国家和地区流向利率高的国家和地区。(2)汇率变化导致的远期升水或贴水的变化。本币贬值压力较大,国际资本由本国流向国外,反之,流向国内。(3)利率和汇率的联动会共同决定短期资本的流入与流出:只有当预期本币贬值率等于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的利率差,相反,预期本币升值率等于外国利率高于本国利率的利率差的时候短期资本才会停止流动。

本文根据这种联动影响机制来建立短期资本流动和实际汇率变动的VAR模型,本文重点考察在该模型中短期流动资本和实际汇率因素的长期稳定的关系。以及短期相互的冲击效应。与此同时,本文还选取中国的利率变量,以期考察汇率和利率之间的联动效应。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期间从1997年1月到2009年4月。

(二)模型的建立

1、指标的选择。

(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量。

由于我国对资本账户实行严格管制,不允许自由兑换,因此理论上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量数据可以通过官方的统计口径中直接观测到,但是根据研究表明由于管制政策的不完善,短期资本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国际短期资本可以通过多种非法和隐蔽的渠道流入我国境内,所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统计与实际的短期资本的流入额就会相差很大,要想精确测算出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额难度是相当大的。根据实证研究数据频度的需要和实际数据的可得性,使用如下的测算口径:短期资本净流入额(SCF)=外汇储备增加额一经常项目顺差一外商直接投资。因为我国采用的是结售汇制度,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切流人的外汇,都要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给央行,从而形成我国的外汇储备,因此从这个储备中减去经常项目顺差流入的外汇后大致就等于外汇资本的流入额,这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于资金用途大部分是用来购买设备、建设厂房,属于长期投资,所以将该部分外汇资金去掉后,剩余部分可以大致衡量出我国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额。

(2)真实汇率值。

实际汇率是衡量汇率水平的指标,是一国商品和

劳务真实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真实价格的比值。价格指数是用来表示一国物价水平高低的参数。故实际汇率可表示为直接标价的名义汇率乘以国外价格指数与国内价格指数之比,即:

reer=ner*Pus/Pcn。

其中,reer为中国实际汇率,ner为中国名义汇率,本文选取了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国外物价指数的代表。用此式可以算出中国实际汇率年度值,此为直接标价法。

(3)利率差。

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的基本条件,本文出于对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考虑,国内利率选取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外利率则选用美联储公布的联邦基金利率。

利率差(出)=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2、单位根检验。

根据ADF检验的原理,经过检验SCF、dr、reer单整阶数后,发现这3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即I(1)。结果如下:

3、协整检验。

由表1可以发现,3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迹检验法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协整模型的设定和滞后期确定原则是先根据最小化AIC和SC信息的标准选取的。从表2中可以发现,3个序列间存在唯一的稳定协整关系,进而说明短期国际流动资本、真实汇率和两国利差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描述该协整关系的方程为:

SCF=-10134.26 reer-586.28 dr

由于对于真实汇率值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即汇率值越大,说明人民币贬值,由经济学原理可知,汇率贬值将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出,所以REER前的系数为负,符合经济理论;同时,利差DR的系数也为负,这似乎无法用经济理论解释。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序列构建VAR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以探究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相互冲击效应。

4、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

在建立了SCF、REER和DR的VAR模型后,利用EViews软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以期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DR和REER对SCF的冲击效应。滞后期选择为20期,如图6所示。从脉冲响应的两幅图里。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SCF对REER一个标准单位正冲击的响应情况,可以发现,SCF对于来自真实汇率值的正向冲击,在初期将会导致很大程度的负向变化,说明真实汇率的增加,即人民币贬值会对短期流动资本产生负向的影响,会造成短期资本的流出,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在5期以前,这种流出效应逐渐减小,说明真实汇率的变化在短期内会影响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这种影响是显著的。

SCF对DR一个标准单位正冲击的响应情况,可以发现。SCF对于国内和国际间的利差的正冲击,会产生正的回应。也就是说在初期,由于利差的正向冲击,短期资本流动由于受到国内高于国外的利率所带来的利息的吸引,会进入到高利率的国家,在2期这种效应达到最高程度,随后开始逐渐减缓,直到5期时正向效应消失,这一点符合经济理论。

从SCF对REER、DR一个标准单位正向冲击的效应来看。真实汇率对SCF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国内国际间的利差,也就是说,对于SCF来说,影响它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真实汇率的变动。这种影响成为了相比较而言的较大的因素。同时利差和真实汇率变动对SCF影响的滞后期时间几乎一样,说明两者对SCF影响的持续时间是差不多的。

REER对SCF的冲击效应,滞后期选择为20期,如图7所示:

从该脉冲响应图中,可以看出。REER对于SCF的一个标准单位的正向冲击,从初期开始便产生负向效应,随着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国内,必然会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表现在图中即为负向的增加),而且从图中可以发现,随着期数的增加这种负向效应越来越大,说明短期流动资本对真实汇率的影响随着时间越来越大,到了8期以后这种负向冲击开始平稳。

四、结论

汇率制度、真实汇率的变动性都会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对于汇率制度与短期资本流动的关系,大多数学者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均是建立在蒙代尔一弗莱明的开放经济模型下的。对于真实汇率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简单的实证分析,那么本章总结了以前学者的研究,利用短期资本流动、汇率和利率的联动影响机制,实证分析了真实汇率变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冲击效应。

第7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半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国民经济增幅高于预期

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高于全年增长8%的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经济增幅高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世界经济增长形势向好的共同影响。

从国内来看,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种养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猪的生产等。同时,调整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政策,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还进一步严格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淘汰落后的产能等,这些措施都保证了今年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增速。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9和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却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趋于均衡。

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四年多的宏观调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加强。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公路里程增加169万公里,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普遍好于年初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超过2.2%,欧元区将接近2.3%,日本也将增长2.3%左右。三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左右。同时,亚太、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大体接近上年增速,增长仍比较快。世界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我国不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还可以利用国际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长期以来,投资、外贸、内需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一直存在投资、外贸高速发展,内需略显不足的态势,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过今年上半年,内需不足的状况开始改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高达15.4%,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

之所以上半年消费快速增长,首先是因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普遍增加较快,公务员工资改革,各级政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出台的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各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投入,重点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部分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低保标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积极向前推进。这些都使居民对未来预期看好,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工业生产形势良好

夏粮连续四年丰收

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在39个大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个行业增速持平,14个行业增速回落,加快的主要集中在机械和轻工行业,回落的则以高耗能行业为主。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2.3%,集体企业增长24.0%,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3.0%,股份制企业增长3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8.6%,私营企业增长48.6%。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增长平稳。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3%,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持平。其中,出口5467亿美元,增长27.6%;进口4342亿美元,增长18.2%。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

农业方面,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增产146万吨,增长1.3%。这是自1985年以来我国首次连续第四年夏粮丰收,也为全年粮食生产开了一个好局。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

国定资产投资反弹存压力

回顾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食品价格涨幅过高,固定资产投资压力仍然很大。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明显呈现出结构性上涨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

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类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由于其所占权数最高,带动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个百分点。而交通及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衣着类基本持平,其余只有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大约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5%。

如果扣除食品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它项目仅上涨0.7%,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还在回落。因此,当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蛋价格上涨27.9%,水产品价格上涨3.7%,鲜菜、鲜果价格都下降2.9%,说明在食品价格上涨中,主要集中在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和蛋价格的上涨。

专家指出,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的价格上涨是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国内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国际市场来看,粮食价格自去年下半年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变动导致我国进口减少、出口大幅度增加,直接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1-5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80万吨,在2006年下降42.7%的基础上又下降了51.5%;同期出口506万吨,增长53.5%。

从国内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直接消费比重减弱,但肉禽蛋消费在增加,导致饲料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近几年投产的生物燃料使工业用粮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另外,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

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中,尤以生猪价格上涨较快,生猪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饲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收益较低、供给减少等造成了生猪饲养量下降。另外,全国20多个省市生猪蓝耳病疫情的大面积发生,也影响了生猪的供应,使猪肉价格出现上涨,也带动了替代品牛羊等需求的旺盛和价格的上涨。

去年同期基数低,也是今年上涨幅度比较高的重要因素。去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9%,其中粮食上涨1.3%,肉禽及其制品下降7.7%,蛋价格下降10.9%。

不过目前的趋势来看,上半年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1.3%,这些都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稳定。但在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价还在上涨、股指不断波动的情况下,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除居民消费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外,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值得重视。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但与一季度相比加快2.2个百分点,最主要的因素是新开工项目由降转升。受去年下半年国家控制新开工项目政策的影响,导致200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一直在低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6.4%,是5月份以来第二次正增长。

第8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现在看来,基于金融方面的原因正在令中国内地企业,乃至于整个经济社会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

有意思的是,尽管目前中国内地持续出现股市大幅下跌、地产市场低迷、银行存款利率仅为通胀率的一半等问题,但基于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的现实和海外多数投资机构对人民币必将进一步大幅升值的预期,正驱动着国际投机热钱(以下简称“热钱”)的创纪录流入,潜伏于资本市场、房地产公司或银行等领域,主要觊觎于人民币升值的利益。到目前为止,这些热钱总额甚至超过了中国近年来所累积的巨额外汇储备:从2001年底的2121.65亿美元,到2004年的6099.32亿,再膨胀至2007年底的15282.49亿;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540亿美元;截至今年5月末,中国外汇储备直逼1.8万亿美元。据7月7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仅今年前5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2687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1208亿美元,而其他不能解释的金额竟占了55%。目前,这55%的资金被认定为国际投机热钱。可见,中国今年的外汇储备有可能会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再看看商务部7月11日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为5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55%;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4544家,同比下降22.15%。而2007年1~6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8.8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仅为12.17%。

鉴于热钱流入远远超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总量,说明中国似乎正在敞开大门广为接收巨额的投机性热钱。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甚至表示,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外汇储备似乎已变成吸取全球流动性资金的某种巨大的黑洞”。

参照德意志银行最近的报告概述的热钱进入途径,笔者总结如下:

1.FDI形式。一般外国公司先以直接投资名义注入资金,之后再将钱转存中国当地银行,占热钱总数的1/2以上。

2.以欺骗性的出口收据带入额外资金。一般表现为出口商夸大海外收入超额开具发票,或者,通过进口少开具发票等方式流入,占热钱总数大约1/5。

3.直接存款方式。一般外国居民每年最多可以存款5万美元,而香港居民的额度则更高,也不排除他们之间互动的可能。

4.其他方式,如海外捐赠、地下钱庄等暗道进入。

不过,据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说,热钱流入渠道至少有100多种,且还在不断创新。

为防御上述主要以第一种方式表现的热钱流入,近年来,央行采取通过发行债券来分流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过剩,并强制各商业银行提高准备金。然而,一方面,一些迹象表明“冲销”资金流入体系已接近极限,准备金率屡屡上调,不仅给一些资金困难的中小型银行带来了沉重压力,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下游企业,受此影响最严重的是房地产业和加工贸易业;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利差意味着央行发行的债券正在蒙受损失,近几个月的表现是历来十分罕见的。可以说,一旦资本流入的冲销体系变得难以有效运行,经济社会将可能陷入困境,政府必将更加抓狂。面对国内持续的通胀局面,如果继续实施简单的人民币升值或提高利率等措施,又必将吸入更多的热钱,进而推高通胀水平。

为应对上述第二种为代表的国际套利资本,这比贸易顺差更令政府头痛。7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以防止国际热钱以虚假外贸形式进入中国。按规定,出口商只有向银行证明收入是经中国海关记录的真实贸易交易所得后,才能收到支付款。但是,多数企业对实施效果表示怀疑,并因其对贸易活动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深感担忧:一方面,仅靠检查呈递海关的文件,不会暴露夸大的收据,检查人员需要检查货物本身的实际价值来证明欺诈;另一方面,如果严格执行新程序,又会给现实的贸易活动增加新的负担与风险。

有专家建议,既然中国面对治理热钱的难题主要是源自“国际资本豪赌人民币升值”,何不干脆“一步到位”地让人民币升值?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2341.7亿美元,同比增长25.7%;但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其中,6月份当月贸易顺差213.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净减少55.4亿美元。贸易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速相对减缓(5.7%),进口增速相对提高(12.4%)。一旦“一步到位”地让人民币升值的话,在中国出口直接受损的同时,大量热钱必将突然撤出,势必伤及经济社会;央行先后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但客观上并未抑制热钱的流入态势。

一般来说,政府进行巨额的外汇储备,原因多是为了抵御资本流动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因资本流动曾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过,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必将加大自身的经济风险:一旦资本流入得不到有效控制,必将加剧通胀;同时,一旦投资者突然撤出资金,首当其冲的是金融体系直接受到冲击。

巨量热钱后果可能有多严重?这首先取决于外汇储备总额中热钱所占比例的大小,而今年前5月就已高达55%。这说明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含着巨大的阴影!对外而言,确实是中国的资产;但对内却是政府对居民、企业、非居民、外资企业的沉重负债:一旦债权人“提款”,而届时央行又拿不出那么多美元的话,即出现货币危机;接踵而至的,则多表现为恶性通胀和金融危机。

另外,可能还存在虚假数据统计问题。官方公布的储备大幅增长中,一部分可以用会计方法来解释,例如包括了债券持有的重新投资利润,或已被记录过的中国储备投资的海外资产市值增量。但一些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就今年上半年55%的热钱比例而言,官方数字实际上只能是低估了。正是由于一方面官方数字可能存在不透明之处,另一方面存在大量的社会臆测和怀疑,将加剧风险后果。

第9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回顾:增长出人意料但经济并未过热

2005年上半年GDP增长,其中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422亿元,按不变价格同比达到了9.5%的高速。这一增长速度可以说超过了绝大多数预测机构的预测。鉴于当前的增长达到了20年平均增长的长期趋势水平,并且是在去年比较高的基数上取得的,因此,可以认定当前增长速度是一个强劲增长的速度。

但是否能够据此认为当前经济过热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当前出乎意料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出乎意料的贸易顺差所导致的。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导致出口和进口朝相反的方向出现异常波动,出口猛涨而进口剧降,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可达1000亿美元,超过历史上最高年份的一倍还要多,使得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线上升,本来要向下的经济走势出乎意料地保持住强劲增长的势头。但净出口的强劲增长必然不可持续:第一,人民币升值,则升值预期消失,进口将大涨。第二,国际贸易摩擦将使得出口充满不确定性,持续猛增不太可能。

这意味着,出乎意料的增长动力终将消失,经济强劲增长势头不可持续,需要注意的恰恰是净出口突然回落可能导致的经济下滑。

2005年上半年从经济运行的总量来看,各月间的波动幅度不大,相对平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净出口保持大幅上升,出口连续6个月增长达30%以上,进口则徘徊在15%的水平。从物价指数来看,CPI上涨2.3%,还处在温和水平。从货币供应来看, M1 同比增长11.3%,M2 同比增长15.7%。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6.8%,受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拉动,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2%。上半年经济中主要值得关注的问题有: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尽管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但增长仍达到25.4%

这一轮经济过热主要是局部投资过热引起,对CPI指数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并不十分突出,所以,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平稳成为衡量宏观调控和经济是否“软着陆”的主要标准。以下是1998年以来,每个季度固定资产与GDP比率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1998年经济周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上升(按季节对比),其中2004年年末,固定资产占GDP比重最高达到43%。而今年上半年达到近50%,就投资占比而言,不能不再次引起对投资的控制的警觉。其中:

从投资构成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进一步回落,所以,主要增长部分还是来自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从投资的结构看,煤、电、油、运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8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增长36.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9%,铁路建设增长48.0%。上述能源、电力、运输等“瓶颈”行业投资的强劲增势,同时引发对此类行业是否也存在过度投资的忧虑,投资结构性调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各行业均衡发展。另外,从上半年来看,投资总量虽然得到一定控制,但施工项目总投资和新开项目计划投资却逐月呈现加快趋势。

从投资资金结构变化来看,上半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285.63亿美元,同比下降3.18%。因为财政政策和银行贷款的调整,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增长乏力,自筹资金等企业自主市场行为进一步成为推动投资增长原动力。

2、货币供应量偏紧,影响信贷增长和市场利率走低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引下,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二者的增长幅度均比去年同期要低。从银行信贷总量来看,所有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各项贷款为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尤其1~5月信贷总量增长同比下降,6月贷款的迅速上升主要来自于企业部门短期贷款以及票据融资增加,私人贷款(特别是居民户消费性贷款)继续回落。面临财务重组、股改和宏观调控的多重压力,商业银行的惜贷心理依然比较浓厚。此外,6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平均利率分别为1.46%和1.10%,均低于去年和上月,表明随着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市场资金供应充分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但货币的供应量还是偏紧,见下图:

从图2来看,受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2004年上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一直低于名义GDP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开始有所改观,两者增长分别为15.7%和14.7%。一方面,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式MVPY,近年来国内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间波动的一般规律大致是经济增长较快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放缓或者下降。表明2004年货币政策,其对降低货币流通和控制经济增长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不改变货币政策,其对经济的紧缩制约将在今后半年内显现出来,对于国内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调整国内总需求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到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其中相当部分的储备来自非直接投资资本流入。这些所谓“热钱”资本的流入受到了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利差和货币升值的吸引,导致央行频繁的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给货币政策执行带来诸多问题,也部分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

3、上半年CPI仅有2.3%的温和增幅,与PPI仍存在较大背离

固定投资的增长对于CPI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加上相对紧缩的货币供应量,所以,本轮宏观调控中CPI水平还是比较平稳,易于控制。上半年CPI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4.4%,居住价格上涨5.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从时间序列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4、5、6月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8%、1.8%和1.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6月份,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6月份,同比上涨9.0%),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明显回落,同时与CPI的长期背离,对企业盈利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对CPI的平稳增长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近期的物价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粮价变动引起的。粮价波动与粮食生产和流通出现的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一,生产环境的变化,即我国粮食生产扭转了多年下滑的局面;二,市场环境的变化,即市场化的粮改体制基本模式确立,粮食市场完全放开。随着粮食市场供应的增多,造成粮价在去年相对高价位的情况下有一定程度回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持续下跌影响农民利益,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对于激活农村消费,推动内需是不利的。

此外,上半年贸易顺差达到396亿美元,出口连续六个月超过30%。过去几年中,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其进出口差额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水平,2004年顺差为320亿美元,与1999年的292.3亿美元相比差别不是很大。然而近几个月来,随着进口增长的逐渐减缓和出口的继续大幅盘升,贸易顺差开始急剧扩大。一方面,出口增幅迅猛,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增大,显现中国外贸企业巨大的成本和规模优势,而工业增加值达到16.4%,仍在较高位运行,满足了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进口不快,对于稳定国际收支是不利的,甚至会影响到未来出口和经济增速。有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进口的用于出口产品加工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就已经开始减少。

从2005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来看,当前经济处于比较微妙的状态,增长良好但潜伏不少问题,尤其是未来的运行变化布满玄机。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计将安出?

二、未来之计:让经济向右走

现在,有很多人反对让经济往上走,高辉清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有很多人非常警惕中国经济可能往下走,赵晓博士是最早的预警者以及一直的警告者(参见赵晓:《宏观调控要警惕过犹不及断送增长周期》,载《中国证券报》2005年3月16日)。如果要满足双方的要求,在坐标轴上经济增长曲线就只能往右走了!

显然,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问题在于,交锋的双方都拥有各自实在的道理。

1 、经济为什么不能往上走

本轮紧缩型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防范通货膨胀,二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实践证明,在目前环境下通货膨胀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本轮经济景气周期是我国买方市场出现之后的第一个周期,在消费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物价水平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扶摇直上。与此同时,本轮经济过热的本质是投资过热,投资品价格的高涨最终出口大部分被传导至房地产价格之中,而房地产的价格又没有被计入CPI之列,从而导致了物价走势的异化。统计数据表明,这一轮经济上升期内,居民消费物价的年度增幅最高只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最近两个月甚至一直维持在1.8%的低水平上运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却被证明是一个难以下咽的馅饼。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增幅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但从月度数据的变化轨迹看,加速增长态势非常明显。当然,有专家指出,这种加速增长是由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前高后低”的基数所导致,我们还无法根据这一点来下结论:固定资产投资在反弹。然而,我们实际上没有必要在“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在反弹”争论不休。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由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存在着“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数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断加速的态势在全年都可能得以保持。换句话说,如果经济运行趋势不改变的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全口径)增长至少应高于一季度的22.8%。而22.8%(即使不将去年高基数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就已经高于我国正常年份的投资水平了。

固定资产投资还远未调整到位的另一个理由还在于,目前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近20万亿元,足够未来花三年来消化。由于本次宏观调控的方针是“有保有压”,在抑制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加大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农业、能源等的建设。这会使得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时间变得更长。

另外,现在地方政府上项目的冲动还比较强烈。比如说,今年我国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的用地量却超过了1200万亩。根据中央有关部署,今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还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给过热的房地产价格降温。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虽然有所走软,但基本还处于顶部盘整状态。而不管是从国外经验看,还是从国内实践看,房地产价格从顶部调整至底部企稳至少需要5~10年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放松有关调控,过热的投资立刻就会变得炽热!2006年GDP可能就回归去年的9.5%,2007年GDP可能就回归去年的10%,2008年是奥运年,GDP增长速度则可能更高!

然而,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改变之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系统已经无法再支持10%以上的增长了!这也决定了经济增长不能升上去!

2、经济为什么不能往下走

经过长达两年的宏观调控,景气顶峰时期已过,经济增长开始进入减速阶段。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景气下滑幅度较为平缓,其中蕴藏着一些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急剧下降。剔除价格因素之后,上半年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在3个百分点以上。换句话,如果没有外贸出口的贡献,上半年国内需求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幅度只有6%左右。但是,上半年出现如此之大的外贸顺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许多企业都赶在了欧美对中国产品正式设限之前加速出口。目前,中国与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受协议影响,下半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而中国与美国之间至今还没有达成协议,对下半年中国有关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更大。与此同时,下半年世界经济将有所回落,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将对中国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很显然,如果外贸顺差的贡献消失了,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接近7%这一警戒线的边缘。

第二个风险是通缩。本轮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动因是粮食。今年4、5月份在粮食供需总量仍然存在一定缺口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环比分别下降了1.7和1.6个百分点。今年夏粮生产将获得丰收,预计在去年2020亿斤的基础上,增产100亿斤。在这种预期指导下,粮价增幅回落速度将更快。除了粮食之外,其他消费品大多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物价水平具有天然的下跌趋势。尽管政府可以择机上调一些服务价格,但是所起作用将有限,如果没有消费热点做支撑的话,未来我国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我们担心通缩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依据,即当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过慢。2005年5月份,M2增长14.6%,增幅甚至低于1998~2000年通缩间的平均14.9%与2002年通缩时的15%的水平。M1同比增长10.4%,低于2001年、2002年同期水平4个多百分点,低于2003年、2004年同期水平8个多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在商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大一般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则一定会促进通缩的形成。

第三个风险是房地产行业可能崩盘。统计数据显示,“七五”时期,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例为1.4%,“八五”时期提高至4.2%,“九五”时期再升为4.8%,而去年为9.6%。今年上半年则超过了10%。但随着房地产业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房地产经济可能将进入衰退期。1~4月份,全国土地购置面积9716.4万平方米,只比去年同期微增2.4%;完成土地开发面积4622.1万平方米,同比则下降了12.1%。与此同时,商品房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增幅也有所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的持续减弱。鉴于当前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整个国民经济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崩盘,整个国民经济增幅也可能由缓跌转为急落。

在上述三大风险中,第一个风险几乎必然出现。但如果保持当前调控政策不变,第二个风险也会在年内来临。而如果加大紧缩型宏观调控力度,第三种风险则就会爆发。

所以,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让经济按目前的惯性继续往下走,确实是件危险的事情。

三、做好两件事,保证经济往右走

根据上面的分析,下半年我们既不应该放弃当前的紧缩型宏观调控,也不应该加大紧缩力度,就决定我们只能大体保持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不变。

同样还是根据上面的分析,下半年如果我们维持当前的宏观调控模式不变,未来也可能出现巨大风险,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保持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性微调。

相对应地,从经济增长的目标来看,我们既不能允许GDP的增长就此见底反弹,也不能允许GDP的增长持续下滑。这就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GDP的增长只能在一个“箱体”内震荡。由于本轮经济增长的高点是9.5%,我们不妨就把它设为这一“箱体”的上限。而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中国经济如果一旦低于7%就会出问题,所以,7%就可被视为这一“箱体”的下限。

换句话说,由7%到9.5%应该就是未来两三年我国经济增长所能够变动的全部空间!由于这“箱体”的高度是如此的小(2.5个百分点),而时间持续的长度又是如此之长(前后六七年),从历史的角度远观,由于这一细长条的“箱体”实际上就可以近似地视为一根水平线,维持在这“箱体”内波动的经济增长曲线就可以看成是在向右走了。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未来我们的重点应该是放在防止经济反弹,还是放在防止经济失速?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只要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景气回落的态势也将不可改变。除了上面谈到的外贸出口的增势将趋缓之外,不利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自主型投资需求在减弱。上半年固定资本投资规模虽然不小,但从资金来源看,只有政府的支出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加速增长,民营资本支出的增速则有所放慢,而外商直接投资则更是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二是消费需求将降温。上半年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度滑坡,城镇居民收入将随之受影响。农村粮食虽然获得丰收,但粮价涨幅要远低于农资涨幅,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将不如去年。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时期,居民购买住房的热情也明显下降。这一切都给消费需求的扩张带来负面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宏观调控在保持方向和力度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未来结构性微调的侧重点应该是放在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上!

为此,我们重点应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1、暂时冻结利率,并适当放松银根

尽管迄今为止,我国继续维持了负利率,但由于物价水平下跌速度出人意料,未来存在着通缩的风险,在这种的情况下,我们暂时不宜动利率。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名为“稳健”,实为“偏紧”。信贷增长速度最近几个月虽有微幅提升,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这种偏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不赶紧采取措施让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轨道的话,对下半年通缩的阴影就可能真的降临。

2、大力推动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发展

房地产对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如何保证对房地产的调控健康发展是保证当前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措施。做好这一点,实际上就牵住了宏观调控的“牛鼻子”。

房地产具有两重性,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首先,房地产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大概为五分之一左右。房地产的调整能够有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就不会出现急剧滑落。其次,商品房又是当前居民消费的一个巨大热点,房地产市场如果不急剧降温,社会消费需求就难有保障。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当前我们需要调控的主要是房地产过高的价格,而不是它的供给数量。但从实际效果看,房地产价格下调有限,房地产供给减速则相对明显。前五个月,全国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同比下降了7.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近8个百分点,其中,经济适用房投资下降了16.7%。

这表明,当前对房地产的调控实际上偏离了轨道。下半年有关部门很有必要下大力气,去进行纠正。其中,一个简洁、有效的方法就是进一步加大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