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减隔震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加固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同时高层建筑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我们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对高层建筑所处的地质和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选用适合的抗震结构,注重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减小地震的作用力,增强地震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高层建筑抗震的目的。
1 抗震概况
建筑物抗震设计,最主要的是概念设计。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个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好与坏,在概念上是清楚的,而在具体界限上又往往模糊的。由于结构计算模型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使抗震计算往往很难有效地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实践证明,从建筑物的抗震角度来讲,概念设计比结构计算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也暴露出这一领域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对当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看法。
2 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我们通常是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设置抗震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这几种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但是我们结合地震构造特点及建筑物本身结构,会有侧重的在关键部位设置隔震层,依据隔震层的位置不同我们把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分为以下几种。
2.1 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
建筑物基础隔震,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传统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交替铺上粘土和砂子,或者直接设置粘土或砂子垫层。在中国建筑史上,曾经有人以糯米为原材料,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设置垫层,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沥青为原料研究出一种特殊材料,以此设冕隔震层效果更好。
2.2 建筑物基础设置隔震装置减震
这一种隔震措施主要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建筑之间设置特殊装置,减少地震向上传递。最高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传递能量的2 /3,但是,这种措施的缺陷是不适用于高层建筑。因为在高层建筑设置这种装置会延长建筑结构自身的自振周期,起不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损害的目的。通常采用的办法有: 摩擦滑移隔震、粘弹性隔震等几种,设置的装置有橡胶垫、混合隔震装置等。
2.3 建筑物层间隔震措施
层间隔震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旧房改建,在施工方面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与建筑物基础部分设置隔震装置的办法相比,层间隔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减震的效果可以达到1/10~ 3/10的范围。这种方法主要是依靠设置在建筑结构各层间隔的减震装置吸收或者削弱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设置的装置基本与基础隔震的相同。
2.4 建筑物结构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是将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个结构悬挂起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悬挂结构,这样,当地震来临时,地震的能量不会传递给悬挂起来的结构,从而达到减小地震损害的目的。这种隔震方式最常见于大型钢结构,大型钢结构总是采用钢结构悬挂体系,以此隔震。大型钢结构一般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在悬挂体系中,子框架通过索链或者吊杆悬挂于主框架上,当地震来临时,主框架会随着地壳运动发生摇摆,但是,子框架和主框架之间是能够活动的索链和吊杆,地震的能量到达这个部位的时候就会削弱,不至于传递到子结构产生惯性力。
3 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减震技术
以上我们所说的几种措施主要是对建筑结构本身的基础部分或者关键节点进行特殊设计,或者采用特殊材料,或者设计安装减震装置减少地震的能量向建筑物传递。我们这里所说的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消能减震技术是借助建筑物意外的部件来增加建筑物的阻尼,消耗地震传递给建筑物结构的能量,避免建筑物因地震而受到损害。用于减小地震对建筑物损坏、保护建筑物安全的装置和元件很多,通常都是各式各样的消能器和阻尼器,我们习惯上把这些装景分为滞回型和粘滞型两种。这种技术的使用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新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设计越来越重视。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除了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采用特殊处理之外,还可以借助消能减震装置或者元件削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对建成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在对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础进行隔震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在建筑物没有动工以前按照隔震设计的措施,完成相应的工作。最迟也是在建筑物的旖工过程当中,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特殊的隔震装置。然而,建筑物建成以后,如果想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就要采用增加阻尼的办法,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重新添加消能减震装置。这些消能减震装置更适用于高层建筑、钢结构,从适用的部位来说,也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可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夹层。
4 其他减震措施
以上的两部分所介绍的一些措施就是我们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方面着重的考虑,但是,也有一些措施虽然不常用。但是却非常有用。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两种。
4.1 建筑物走向设计抗震问题
众所周知,地震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引起的,与地质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在建筑物选址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分析当地地震的震向,让建筑物的走向与地震震向垂直,尽量避免两个走向平行。从刚刚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的倒塌率更高,与之相反,与地震震向垂直的建筑物就不太容易倒塌。研究发现,与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随地震波运动的幅度更大,因此更容易倒塌。
4.2 无粘结支撑体系减震问题
无粘结支撑体系是建筑物结构减震体系中最为机敏的一种,这种体系主要是通过科学设计,使内核钢和外包钢管之间无粘结且可形成能够自由滑移的一个层面,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内外钢之间的配合作用而消耗地震能量。但是,这种设计的弊端是在设计和有关部件的计算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在这个体系中,建筑物的重量主要由内钢来承担,外钢主要起到配合和辅助作用。还可以防止内钢弯曲变形。
5 结束语
关键词:防震减灾;减震控制;基础隔震;计算理论
[中图分类号]TU35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92-02
一、引言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随机性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人们在与其长期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着更好的抗震减灾措施,而其中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又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二、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
1.工程抗震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工程抗震防灾技术从2O世纪初日本明确提出的静力理论阶段(将建筑物视为刚性结构体系,将地震作用简化为一个等效水平静力作用)逐步发展到大大减小结构体系的刚度而形成的柔性结构体系,进而发展为增大上部结构刚度,减少结构底层刚度的柔性底层结构体系,后来又发展到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延性结构体系的传统抗震方法。传统抗震技术充分发展至今日,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抗震防灾体系,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有效的。
2.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基础隔震及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已进入试点应用和推广应用阶段,其它减震控制技术尚处于前期探索或试验及理论研究阶段,本文重点介绍基础隔震技术及其应用。
三、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
1.基础隔震技术的产生
基础隔震作为一种地震防护措施的思想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1406年明成祖永乐年问修建的紫禁城采用”煮过的糯米石灰膏”地基,1881年日本河合浩藏提出地震时不受到大震动的”横竖交错的多层原木地基”,1909年英国医生J.A.calantarients申请了在建筑物和基础之间设云母层滑移隔震专利。这些例子说明,隔震的思考方法在古代早已存在。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出现使现代隔震结构进入到实用化时代。最早采用天然橡胶垫隔震的建筑是1969年南斯拉夫斯考比市的柏斯坦劳奇小学震后重建工程。之后,世界各国学者对基础隔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且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基础隔震技术以其优良的隔着效果、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正在导致地震防护技术的一场革命,它不仅适用于新建房屋设计,而且也为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及珍贵历史文物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建造了上千幢基础隔震建筑,每年还在以数百幢的速度增加。其中一些已经经受了实际地震的考验,我国新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正式将隔震技术纳入其中,标志着基础隔震技术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基础隔震技术改变了传统抗震方法的思路,变”硬抗”为”柔隔”,是一种动态的防护方法,必将成为结构耐震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2.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基础隔震是通过在结构物上部结构底部与基础之间设置柔性隔震层,在风荷载或小震作用时,隔震层有足够的刚度,几乎不产生什么位移;当强震发生时,隔震系统产生水平位移和变形,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而上部结构只吸收到有限的能量,从而降低了地震反应。由于隔震层使结构物与基础顶面分开,从而阻隔地震作用向上部结构传递,再则基础隔震体系延长了结构周期,避开由于结构物自振周期和地震周期接近而产生的共振,同时给予适当阻尼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衰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或地震作用)降低为传统结构加速度反应的1/4~1/12,并且,由于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结构,所以上部结构在地震中的水平变形从传统结构的”放大晃动型”变为隔震结构的”整体平动型”(图1)这样既能保证结构本身的安全性,也能保护结构内部的装饰、贵重设备仪器不遭破坏,确保结构和生命财产在地震中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3.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特征
隔震体系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足够的竖向承载力
隔震装置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在建筑结构物使用状态下,安全的支承上部结构的所有荷载,竖向承载力安全系数必须大于6,确保建筑结构物在使用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
(2)隔震特性
隔震装置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在强风或微小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上部结构水平位移极小,不影响使用要求。在中等强度地震下,其水平刚度较小,上部结构水平滑动,使刚性的抗震结构体系变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其固有自振周期大大延长,远离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地面的场地特征周期,从而把地面震动有效地隔开,明显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通常情况下,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值可降低为非隔震结构的1/4~1/12。
(3)复位特性
由于隔震装置具有水平弹性回复力,使隔震结构体系在地震中具有瞬时自动复位功能,可满足震后的使用功能。
(4)阻尼消能特性
隔震装置具有足够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
(5)隔震结构体系能有效保护上部结构
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变形很小,这样不仅建筑结构不会破坏,而且建筑内的装修、设施也保持完好,因此在各种生命线工程、宿舍楼、商场、精密仪器室等重要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结论与展望
基础隔震技术的成熟及广泛推广应用,标志着人类住上在强地震中确保安全的房屋时代的到来,为人类减轻地震灾害提供了一条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的新途径,将广泛应用于防灾指挥中心、生命线工程、避难中心、救护中心以及量大面广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并将在防震减灾事业中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1]赵斌,梅占馨.日本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
【关键字】高层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具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建筑事业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而其中的高层建筑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断壮大起来。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物多少是衡量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一个标准,在现代的都市,最多的就是高层建筑群。而高层建筑的质量是否过关、安全性能是否达标、使用寿命情况等等已经成为现在最热门的话题。由此,我们就要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展开科学具体的研究。
2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所谓基础隔震技术,就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底部和基础顶面之间设置隔震消能装置,从而来增强建筑结构的变形能力和增加结构的滞变阻尼。这样就可以使建筑结构在地震的作用之下保持住原来的状态,而滞变阻尼的增大就可以更多的吸收地震时所发出的能量,从而就大大的降低了地震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建筑结构变形能力的增强可以使建筑结构产生的第一振型周期延长,进而与较大的滞变阻尼相结合,从而就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地震发生系数。
对于高层建筑的隔震技术来说,传统上通常其结构构成都是由结构本身和相关构件来完成隔震的工作,而且进行对地震中产生能量的消耗工作。因此在进行对抗震结构的具体设计时,要把地震的作用力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荷载,然后再和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其它荷载进行更好的结合,从而使设计出来的隔震结构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相关要求。而现代的隔震技术中,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在其建筑结构中加入了用来使建筑结构变形以及对地震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的吸收装置。例如前面提到的橡胶隔震支座和相应的阻尼器,这样就可以给建筑结构提供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弹性能力以及变形能力等。
3基础隔震技术的主要分类
3.1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技术
对于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技术而言,其支座通常上使用的有普通的叠层橡胶支座、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较高阻的尼叠层橡胶支座等等。这些支座大都利用了叠层橡胶支座对阻尼材料有相应的约束力这一作用,使建筑结构产生剪切变形,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发挥阻尼材料的良好吸收性能,从而更有效地吸收发生地震时发出的能量。虽然此技术的隔震效果很好,结构又比较简单,性能还很稳定,但是这种技术的造价很高。
3.2滑动摩擦的基础隔震技术
滑动摩擦的基础隔震技术指的是在建筑隔震的结构中添加相应的摩擦阻尼器再进行隔震作用。这种技术是在基础面上边设置滑动层,通过滑动层的作用使得建筑结构与基础解耦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在建筑物发生很小的地震时,这种摩擦力就可以很好的对上部的结构起到一个阻力作用;而当建筑物发生很大的地震时,滑动层受到的地震作用就很大,甚至比摩擦力还要大,这样就使得滑动面会出现滑移现象,通过这种滑移现象就能够有效的消耗并且阻止了地震能量的传输,从而有效的起到了隔震的作用。
3.3复合型的基础隔震技术
复合型的基础隔震技术主要分为并联型复合基础隔震技术和串联型复合基础隔震技术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都是由滑动摩擦基础隔震体系和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体系进行并联和串联组成的。这种基础隔震技术充分的体现了前面两种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的结构比较简单,隔震的效果很强。因此被广泛的应用。
4对于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体系说明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在其基础隔震体系中,通常上都是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和上端部分结构之间设置相应的隔震层,这样就将高层建筑分为了上端部分结构、隔震层部分结构和下端部分结构三个层面。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震所产出的能量通过下端部分结构传到隔震层部分,在能量传输到上部结构之前,很大一部分的能量就会先被隔震层部分的隔震装置所吸收,很小一部分的能量会传到上部结构。这样的话,就会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地震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能。
5高层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的特征
5.1水平方向具有可变的刚度特性
当高层建筑物遇到的是风荷载或者较小的地震作用的时候,建筑结构的隔震系统具有良好的水平刚度特性,这样就能使得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相对地面来说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在高层建筑物遇到中等强度的地震时,隔震层就要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损耗了地震中的绝大部分能量,这样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相对于地面来说就只有很小的移动,基本上处于弹性的状态。
5.2水平方向上具有的自动复位特性
在高层建筑物遇到地震时,由于建筑结构的隔震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功能,这样就使得高层建筑能够正常的使用。
5.3可以进行对阻尼的调整
在发生地震时,可以对隔震结构中的阻尼器进行调整,改变其阻尼的大小,从而可以满足隔震层的位移在有限的控制范围内。
6.高层建筑基础隔震技术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些年来高层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橡胶支座隔震为主的现代隔震技术已经逐步的发展起来,并且进入到了应用的阶段。通过相关人员进行的一系列的地震测试,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结构已经凸显出其优良的减震抗震能力。但是对于这种新技术而言,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以后进行具体的解决。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6.1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其结构中隔震技术问题
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而言,在其结构中应用的隔震技术,可以在保持总的工程造价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其结构的安全性能,扩大其结构设计的自由空间。但是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性难题,比如说,在较长的周期结构中对于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问题,再比如说,对于能够承受住巨大竖向的拉力隔震支座的开发问题等等。
6.2对于竖向隔震技术的问题
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较强地震观测情况的数据信息的精确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在有些情况之下,反而竖向的地震力会特别大,特别是在较高烈度的区域更加明显。但是目前的隔震技术对于竖向地震强度的隔震工作还没有具体的研究,这就需要具体研究开发出可以对竖向地震强度有明显作用的隔震技术。
6.3对隔震技术的规范不够完善
在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技术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不够全面,要想使得该技术能够更好的起到作用,就要对该技术的设计规范进行具体的完善,要不断的对规范设计进行补充和改进,要对进行高层建筑的隔震结构施工中的规范进行归纳,筛选。
7结束语
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之下,对于高层建筑中的基础隔震设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人们对于地震中确保建筑安全的意识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说,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它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修改,这样才能够使高层建筑在遇到地震时能够保证其安全性,从而更加安全地保护了高层建筑中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岳飞豹.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基础隔震技术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2):148-150.
[2]庞会芹.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基础隔震技术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6(23):72-74.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其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与建筑的经济性、适用性及美观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还能够使建筑行业的整体实力得以增强。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耐用性与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层建筑的结构与设计理念
现如今,在建筑领域中,对于高层建筑的美观性追求愈加强烈,因此,高层建筑变得越来越纤细,此类建筑与传统体积比较大的多层高层建筑而言,其产生更大侧移的可能性更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的楼层越多,建筑越高,自然界所产生重力荷载、风力荷载、地震荷载就越大,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采取某种措施来对自然界所产生的这些荷载进行抵消十分必要。高层建筑对侧向荷载的动力反应,可以通过对结构系统进行改进或者是建筑形式进行有效的选择来对其进行控制。所以,结构的有效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高层建筑的形式产生影响,从而对建筑的经济效益产生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建筑抵抗侧移的能力和承受荷d的能力视为建筑的结构性能,同时,也能够对建筑各体量的组成产生影响。
建筑师在对建筑物的初始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在详细确定其具体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更加留意建筑物的空间组成特点。然而,在建筑物中,从其空间形式的整体设想方面上来说,建筑师需要对建筑形式中与抗力及荷载之间关系中存在的某些准则与规定进行综合的考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了解:第一,所设想的空间形式上,应当在地面上进行固定。第二,对于所设想的空间形式来说,要必须能够对水平风力作用等进行抵抗。因此,建筑师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基本的工作任务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要加强与建筑结构工程师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与协调力度;另一方面,需要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场地情况、建筑立面、外力特征、施工条件等方面相结合,来对最为科学合理、最为经济的建筑方案进行选择。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特殊性
第一,水平荷载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点表现出来:首先,在竖向构件中,楼房自重及楼面的使用荷载形成的轴力及弯矩的数据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的,结构受到水平荷载形成的倾覆力矩和轴力与建筑高度的平方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的。其次,从总体上来说,对于一些高层建筑,其竖向荷载一般是定值,而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水平荷载中的荷载以及地震的作用也会随之出现比较大的变化。
第二,结构侧移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是一项关键性的存在。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会出现比较大的结构侧移变形现象,促使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之下,在某一个限度内应该采取措施来制约结构位移。
第三,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延性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同时其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与较低的建筑物相比来说,在发生地震的时候,高层建筑更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形。为了能够使建筑结构在塑性变形的阶段中避免发生倒塌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其构造,促使结构能够使延性性能得以一定的发挥。
3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分析
3.1 高层建筑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重点是采用隔震支座进而提高建筑当中结构抗震功能的技术,建筑应用的隔震支座重点包含滑动隔震支座以及橡胶隔震支座两种类型,这当中的橡胶隔震支座还可以划分为普通橡胶支座以及铅芯橡胶支座两种类型,普通橡胶支座重点是将钢板以及橡胶层进行融合,进而提升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水平位移水平以及侧向抗压水平,但是,对于铅芯隔离支座来说,其阻尼比较高,在能够使地震对于建筑的不利影响得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的同时,还能够使隔离层出现位移的情况得以有效的避免,从而使高层建筑的稳固性得以提高,延长建筑寿命。对于滑动隔离支座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动力学原理进行利用,并结合内部存在的低摩擦系数的滑动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地震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得以降低。除此之外,也能够通过对滑动隔离支座的隔震层摩擦力进行利用来对在发生地震期间建筑结构产生的振动能力得以消耗,使建筑结构中的阻尼得以加大,进而使在发生地震时候建筑的稳固性得以极大地增强。
3.2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对一般的房屋来说,其地基与上部结构是连接在一起的。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面振动的能量经由地基能够传输到房屋的上部结构当中,结构可以利用变形以及振动来耗费能量。隔离技术就是在房屋地基与上部结构之间增设了一层隔震装备。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震带来能量的一部分可以被隔离装备所损耗,这样就能够降低传送到上层结构的能量,进而很好地维护了建筑当中的设备与人员。隔震装置具备自动复位以及调整刚度的作用。如果建筑物受到了较轻的地震作用时,隔震设备能够带来一个充足的水平力来确保建筑物上部在受到地震冲击的时候,可以维持相对地面没有位移的情况;在发生中度地震的时候,隔震层的外形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样就能够使得地震带来的大多数能量被吸收,这样一来相对于地面而言,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只有一些很小的位移,大体上是处在不动的情况。在发生地震之后,隔震装置还能够自动回到最初的情况,仍然可以正常利用,进而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的要求。
3.3 高层建筑隔震结构设计要点
首先,在设计高层建筑基础隔震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对隔震系数与分离式计算方法进行采用,其中,隔震系数主要指的是建筑隔震结构中其楼层剪力与非隔震结构楼层剪力之间比较值的最大值。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在对楼层剪力隔震结构进行考虑的同时还需要对楼层倾覆力矩的减震系数进行重视,在保证高层建筑隔震结构的减震系数与规定的标准相符合之后,在后续设计过程中可与对非隔震结构进行参照来进行,而在对橡胶隔震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在计算减震系数的时候,需要在对橡胶隔震支座的性能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来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减震系数值来进行适当地提高,如此一来,能够使隔震结构设计的施工安全得以很大程度上的保证,而在具体计算减震系数期间,需要对时程分析法进行利用来对高层建筑隔震结构的减震系数进行确定,同时还可以在建筑结构受拉中对折线形弹性型的橡胶隔震支座模型进行应用,从而使建筑结构的抗张拉承载力和水平荷载以及建筑的稳固性得以增强,并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居住安全。
4 结语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建筑的抗震能力得以增强,意味着人类在地震多发区能够更加安全的生活,其除了能够在高层建筑领域中应用之外,还可以在城市生命线工程、防灾指挥中心等工程中进行应用,在防震减灾的事业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玉旺.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9).
关键词:建筑设备;隔振;降噪;技术;探究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建筑物的建设多以高层建筑结构为主。建筑中用到的各种建筑设备主要是安装在建筑物的设备层或者是顶部,这些设备与建筑结构之间,各种管道之间,都有多重的衔接,同时管道和建筑结构之间的连接也是复杂的。这些设备运作中的震动就通过这些相互连接的空间进行着不同角度的传递,从而也就使得震动具有多角度且较为复杂。多种设备的震动相互叠加不仅使得建筑结构内部的震动非常大,同时也对各种设备自身的使用寿命带来了一定的折损,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些震动所引起的噪音对周围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威胁。
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由建筑过程中引起的噪音污染,已经造成了很多的民事纠纷,成为环保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隔振降噪处理,整体提升建筑项目周边的整体环境舒适度和环保程度,成为国家和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各类建筑设备的震源的有效隔离和噪音的降低等技术,也成为国内很多机电设备安装专业的研发热点和难点。
1.震动和噪音在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危害概述
震动是产生噪音的最直接源头,且震动本身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人如果长期处在一种剧烈震动的环境中,可能会造成神经系统和机体的损伤。与此同时,剧烈的震动也会对机械设备及相关的建筑结构稳定性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给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睡眠,干扰到人的听力和思维等。如果长期在较强噪音的环境中,人的听力器官会因损伤而听力下降,严重的会引起噪音性耳聋。对于国家规定的85db~90db听力保护标准来说,很多建筑场地的噪音如果不经过处理都基本是不达标的。强烈的噪音可以直接干扰到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功能受到限制而出现记忆力衰退,头疼头晕等一些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神经系统紊乱,心血管疾病等。所以,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降低设备的震动及噪音的污染,确保人类生活环境的安全和环保。
2.建筑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震动传递解析
2.1 通常情况下,建筑设备的噪音主要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剧烈震动或者是各种液态的材料在机械设备管道内高速流动所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在这些震动和噪音传递到建筑物的过程中,一些电机设备所产生的低频震动,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控制。这就使得这部分的震动对建筑物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2 机械设备的震动通常情况下可以在具体的设计阶段,建筑施工阶段,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控制。首先,在设计方面,可以通过进行合理的设备选型以及相关的系统改进,从源头上进行震动和噪音的有效降低。其次,在建筑施工阶段,设备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应该做好定期的设备维修和养护,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震动所产生的噪音污染。事实证明,即便在设计阶段已经做好的设备系统的具体优化,在运行中,还是会有各种震动和噪音的产生。所以,要在施工和设备运行中,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针对各种建筑设备采取合理的隔振降噪技术处理时必不可少的。
2.3 从建设设备的基本构成分析上来看,由于设备,建筑结构,管道等相互之间的复杂连接,使得各类设备的震动以这些连接处为介质形成多维空间的传递,这些震动和噪音传到建筑物内部,变形成了一定的噪音污染。
3.关于建筑设备隔振降噪的基本施工方案
传统的隔振降噪施工方案,通常的做法就是在建筑设备正常安装的基础上再添加一块能够起到减震作用的垫片。但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减震工艺效果机器不理想,特别是一些较低频率的振动,这种传统的隔振工艺是基本上不会达到隔振降噪效果的。根据建筑设备振动传递的过程分析来看,要想有效地进行振动的对外传递隔离,就必须想办法在设备、管道、建筑结构连接处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让振动得不到传递或者隔断,从而减弱振动或者噪音污染。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我们已经在各种连接处的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隔振降噪处理技术和措施。
4.建筑设备主要的隔振降噪施工技术策略
4.1 设备与建筑结构连接处的隔振降噪处理
对于多台振动设备或者单台振动较强的设备,要在进行传统的隔振处理基础上,合理进行二次隔振技术处理,即:应用一种用于隔振的基座,形成对建筑设备垂直振动向建筑结构传递的隔断。在振动设备和基座的水平振动和位移控制上,可以加载一种阻尼限位器,这种限位器的安装位置选取在各镇基座壁面和建筑结构地面之间,实现基座水平振动的控制。基座安装中应该检查各仿真器的偏差压缩量保持在2mm以内。
4.2 建筑设备与管道连接处的隔振降噪处理策略
为有效地阻止振动设备将振动通过连接的管道传递到建筑物结构内部,应该在设备与管道的连接处进行相应的柔性连接技术处理。例如:在水泵,空调外挂机,制冷机组等的设备连接处,应该选用柔性的橡胶接头或者橡胶避震喉等部件进行减震连接。对于风机的进风口和进风管等处,可以选用一些帆布形式的软接头进行连接。
4.3 各种管道与建筑结构连接处的隔振降噪处理策略
设备的低频震动大多都是通过管道与建筑结构的连接处向建筑结构内部传递的,这就要求根据机房和振动产生的范围,对所有管道与建筑结构衔接处的部位进行一些富有弹性的隔振处理。所选用的隔振吊架应该以弹性吊架为主,隔振支架脚部也应该在合适的位置上安装具有减震作用的弹簧或者是橡胶减震器等,加强隔振效果。对于需要进行二次隔振的设备,应该适当地调整支架的具体高度,在两个减震器基础上分别叠加二次隔振处理,以增强隔振效果。对于一些需要贯穿楼板和墙体的管道和线路,应该在孔洞四周进行严格的密封隔音处理。
4.4 对各种隔振降噪施工技术的检测效果控制
在上述各种连接处进行了相关的隔振降噪施工处理后,需要对整个的隔振降噪系统进行调试和效果监测。通常情况下,这种检测也应该合理的控制检测时间。对于室内噪音级别的检测一般控制在早上6点到晚上22点之间。对于夜间噪音的检测,时间点则控制在早上22点到晚上6点之间。所有的噪音检测条件及相关的标准都应该依据国家关于民用建筑隔音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进行,只有经过检测合格的隔振降噪处理技术才能够确保建筑物的使用舒适性和环保性。
结语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只有对不同的建筑设备振动传递过程进行详细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才能够在设备船体的各个连接处进行相关的隔振降噪技术处理。形成以隔振基座技术,阻尼线为技术为要领的二次隔振方案。同时,在管道之间,管道和建筑物连接处等合理的进行柔性连接处理,也是有效降低震动和噪音污染的工艺,通过这些多种隔振降噪的施工处理应用,目前的噪音污染已经得到了大幅度地降低。但这不代表我国的隔振降噪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极致,我们必须不断地吸取实际的工程经验和国内外的先进降噪处理技术,使各种震动和噪音都能够得到更进一步或者更为彻底的消除,为国家和人民应该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吕玉恒.螺旋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及发泡聚氨脂隔振技术研讨会在京沪举行[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1(6):48.
摘要: 多年来我国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隔声问题一直是居民对住宅质量投诉最多的问题之一,由于楼板隔声太差,引起上下层住户发生争吵、不和,由于分户墙隔声差,造成左右邻居闹矛盾,成为社会问题。
Abstract: for many years in residence, apartment as residential building sound insulation is always the residential quality complaints of residents in one of the biggest, because the sound insulation floor badly, cause the quarrelling, not residents, because the sound insulation wall of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causes of the neighborhood make antinomy, became a social problem.
其实不仅是居住建筑,办公、教学、医院、体育等建筑,对隔声都有相应要求,不少旅馆公共走道或隔壁房间的噪杂声音常常影响房间内旅客的休息。良好的隔声环境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前些年,由于对建筑隔声深入研究不够,更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对建筑隔声特别是住宅隔声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家的有关规范对楼板撞击声隔声规定了三级标准,即:一级不大于65dB,二、三级不大于75dB,并注有“当确有困难时,可允许三级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小于或等于85dB,但在楼板构造上应预留改善的可能条件”的宽松许可,而且并未规定何时需用一级。对住宅分户墙空气声隔声也作了三级规定,即一级计权隔声量大于或等于50dB,二级大于或等45dB,三级大于或等于40dB,也未规定何时用一级、二级。日常工程中常常选用三级标准,即最低标准,隔声效果很差。
就楼板来说,一般钢筋混凝土楼板铺硬质地面(地砖、花岗石板等)其撞击声压级达84dB,这样的楼板,上层住户的脚步声、扫地、蹬缝纫机等都会对下层引起较大反应,拖动桌椅、孩子跑跳声则难以忍受,对这类楼板90%的住户不满意,无一户表示认可。多年来常用的楼板简易隔声措施为:增设50mm厚水泥焦碴(结合作穿电线管的垫层),其隔声量也才达75dB,隔声效果仍很差,据调查,这类住宅下层对上层拖桌椅、孩子跑跳声感觉强烈,对上层敲打声则难以忍受,50%的住户表示不满意,50%的住户表示可以,无一户表示满意。
近些年,由于降低住宅层高的影响,水泥焦碴垫层也改为细石混凝土垫层。 以前曾做过一种加烟灰砂子的隔声做法,即混凝土结构楼板上铺30厚烟灰砂子,再铺30mm厚干硬性水泥焦碴,面层抹20mm厚水泥砂浆,其楼板撞击声压级为72dB,隔声效果不理想,构造做法上也不完善。 木地板面层楼面,有一定隔声作用,从资料看,其隔声值可达一级标准65dB,特别是带弹性塑料软垫的强化复合木地板,隔声效果更好一些,但从住户的反映看,木地板隔声也需改进。 铺地毯尤其是厚地毯,隔声效果明显,但一般住宅只在房间内局部使用,对隔声作用不大。 分户墙隔声量为35~40dB时,隔壁住户大声讲话、放音乐听得很清楚,正常讲话有感觉,但听不出内容。多年来不少轻质分户墙的隔声值刚达到4OdB,隔声不理想。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隔声特别是对住宅楼板及分户墙的隔声迫切要求改进,建筑隔声问题也日益受业内人士重视,1996年5月,北京市规委颁布的北京市“九五”住宅标准,巳将住宅分户墙隔声标准提高到不小于45dB,并规定楼板的撞击声压级应小于75dB。
为此,2003年我们组织力量对楼板和轻质分户墙(混凝土墙、承重砖墙等重质墙已满足隔声要求,隔声量均大于50dB)的隔声作了深入研究,试验生产新型隔声材料,并分别作较大面积(10平方米)的实物试验,由清华大学建筑物理环境检测中心作了多次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构造做法的隔声效果,研究隔声的细节处理,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定几种符合或优于国家最高标准的隔声构造做法,其楼板撞击声压级可小至63dB,轻质隔声墙的空气声隔声可大于或等于50dB。
楼板撞击声的隔声关键技术主要靠在混凝土结构楼板上增设弹性减振垫板,使上层住户跑跳、硬底鞋走路、拖动桌椅等活动对地面产生的撞击振波,大部分被弹性减振垫板吸收,不传或少传至结构混凝土楼板,从而达到减少对下层的干扰声。
经反复比较试验,我们最后选定的减振垫板有两种,即5mm厚单面带圆形凹坑的发泡橡胶板和电子交联发泡聚乙烯板,这两种薄板弹性部较好,直接铺设在结构混凝土楼板上,上面浇筑4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此混凝土垫层内配双向钢筋,以防止开裂。上面楼面面层可铺地砖、花岗石板、大理石板、木板等各种材料。增设发泡橡胶垫板后,楼板撞击声压级降至63dB,增设交联聚乙烯垫板后楼板撞击声压级为65dB,超过和达到一级标准。据调查,楼板撞击声压级小于65dB时,除敲打声外,一般声音都听不到,椅子跌倒、小孩跑跳声能听到,但声音较弱,65%的住户对此楼板的隔声表示满意,35%的住户表示可以,无一户住户表示不满意。为适应分户热计量对楼板保温的要求,设有既保温又隔声的楼面,即:在隔声减振垫板上,加铺20mm厚挤塑聚苯板,再浇40mm厚C20混凝土垫层,其隔声量可进一步降至60dB,隔声效果更佳。
减振垫板接缝处需用胶带纸封严,防止浇灌混凝土时水泥浆渗入造成传声桥。住宅采取二次装修方式时,在初装修时做完减振垫板及上面的细石混凝土垫层即可,各住户可自行铺装地砖、花岗石板、木地板等地面。一次精装修依次完成隔声构造,更不成问题。
这两种隔声减振垫板经检测,都符合有关环保规定,憎水、质轻、电绝缘、耐腐蚀、耐久,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掁;调整研讨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隔震减掁的应用控制
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将二者隔离开来,从而隔离了地面运动能量向建筑物上层结构的传递,以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这样就有效减小地震时建筑物发生的位移和变形,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隔震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经为国外强震证实,大量的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通常情况下隔震结构可使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从而有效减轻或者消除结构地震破坏程度,使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能得到提高,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建筑结构隔震减掁的应用范围
通常隔震技术对于底层及多层建筑较为合适,基本周期小于ls的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往往效果最佳,对于周期较大的建筑效果则不明显。隔震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如下:
1.地震区二至三十层的民用建筑。如住宅楼、学校、旅馆、商场、剧院。
2.地震区生命线工程。如急救中心、医院、指挥所、通信中心、交通枢纽等。
3.地震区的重点保护建筑。如历史性建筑、档案馆、博物馆、危险品仓库等。
4.存放有重要仪器的建筑。如精密仪器中心、试验中心、天文馆等。
5.桥梁、架空输水渠等重要建筑物。
6.构造物或设备、仪器、设施等不符合抗震要求者而需要采用隔震技术进行加固改良的建筑物。
7.位于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
据统计,世界上目前己建成了大约5000余栋隔震建筑,这些采用了隔震技术的建筑大部分都在历次大地震中表现出了非常良好的抗震能力,经受住了实际灾害的考验。目前,建筑隔震在日、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建筑抗震的主流。而在国内,隔震技术的研究和隔震也渐趋成熟,尤其是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已进入了推广应用的阶段。《建筑抗震》规范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隔震和消能减震一章。我国在90年代兴起了隔震技术应用的,相继建设了一批隔震建筑,大多位于山西、新疆和云南等地,占50%以上。在四川地震灾区,除西昌有部分试点外,隔震技术的应用还是空白。
三、建筑结构隔震建筑的形式分析
建筑隔震结构控制理论是一种新的隔震理论,结构控制主要研究结构工程中控制装置的理论和实施方法,控制结构是根据给定的条件将结构和控制装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
1.建筑结构基础性隔震 所谓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增设高度很矮但具有足够可靠性的隔震层,控制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时其能量可反馈到地面或由隔震层吸收,以大大减小结构及构件的地震反应,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内部设备不发生破坏或丧失使用功能,室内人员不遭受伤害也不会有强烈震感。同时,还可防止结构内部的次生灾害,主震后无需避震疏散,即使发生罕遇大震隔震房屋也不会倒塌。
基础性隔震是一种建筑抗震新技术,大量试验研究及多次强震实践表明,基础性隔震以其极少的投资换取很大的安全系数。基础滑动隔震效果受地面运动频率特性的影响较小,几乎不会发生共振现象。其中使用的橡胶隔震垫不仅有良好的隔震性能,而且该技术在造价方面也有其优越性。隔震结构与一般结构相比,费用增加的部分包括隔震构件、隔震层上面的楼面及相应的费用和施工费用,但在整体的造价方面却并不高出工程建筑的资金预算。 采用基础隔震上应注意,在建筑物周边隔震层部分要比基础大一圈,因此场地要宽裕。隔震层的周围设挡土墙,其上部有墙外狭道。因此,要确保地震时不因上部结构的移动而带来其它问题,为方便检查和更换隔震装置使设备适应隔震层的位移和变形,常采用柔性连接或球型接点,但要注意考虑安放装置及检修的空间。隔震建筑物与其它建筑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要适应相对变形,确保畅通无阻。
2.建筑结构中间层隔震 在高出建筑基础以上的中间楼层设置隔震层,下部结构同普通建筑物一样直接与地基接触。因此,它不存在基础隔震建筑的底部体积和墙体数量问题,但隔震层以下的楼层需要做抗震处理。在场地不太宽裕时可把隔震层在地面以上,在空中变形有利于节约用地,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基的挖土量。 采用中间层隔震,上应注意为适应隔震层的移动变形,该部分的建筑外墙应设水平缝,要考虑防水、隔音、防火等,也要注意立面的协调美观。解决楼梯、电梯井、机器升降、设备管线等贯穿隔震层的问题,并考虑防火区间的划分,便于检查、更换隔震装置及耐火材料等。
隔震装置布置和选取的一般原则为隔震层具有适当的水平度,在强风作用下隔震层具有足够的初始度,在较大地震作用时,隔震层产生柔性变形,能大大减小水平地震作用。隔震层的水平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心基本一致,隔震装置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在发生大震时,可安全稳定地支撑建筑物,不会出现失稳破坏。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自动复位功能,在发生大震后,可基本复位到初始位置,当发生余震时,可继续有效发挥隔震作用。隔震装置具有较大的竖向度,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竖向位移被控制在允许值以内。隔震装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可能出现的荷载范围以内,确保其变化较小,并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具有良好抗徐变性特点,在建筑物的使用期内能有效发挥隔震作用。
四、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设置的调整研讨
隔震建筑在振动性能和抗震性方面提高了建筑结构的附加价值,因此,与以往建筑比较时应考虑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隔震建筑的造价时,不仅要考虑其初始造价,还要考虑其使用阶段期间遭受地震损坏的维修、重建、内部物品的损坏和经济损失。在此意义上,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设置调整研讨具有重要的使用意义。
1.采用新的结构材料、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体系
隔震技术不仅在新建工程中获得应用,而且已用于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隔震装置可安装在结构的防火层或设备层,隔震层可设置在结构的不同部位,如基础、中间层等,也可设置在房屋的顶层,同时起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由于传统的加固改造技术对结构震后的性能和不可靠程度缺乏准确地了解,故较难达到强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采用隔震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改造,通过在隔震层设置刚度很小的隔震装置,将地震变形集中到隔震装置上,相对于依靠结构本身的较高强度和较低变形来吸引地震能量而言,隔震结构的周期和阻尼都有很多的提高,故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明显降低。同时,耗能减震加固改造技术,以及吸振减震加固改造技术,开辟了高出建筑隔振改造的新途径。
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用标准规范进行结构安全控制,同时又不断地修正标准、规范和探索新的方法。我国结构安全系数的演变经历了从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法、计算极限状态法到现在的概率极限状态法。应该说,我国在结构安全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即便是被认为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的我国可靠度方法,也还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完善和提高。因此专家指出,当用概率理论计算的指标与成熟的工程经验相矛盾时,要修正前者使之服从后者,因为后者更符合工程逻辑。
五、必须重视建筑隔振结构耐久性的研究
目前对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还认识不足,往往是凭经验增加一些构造措施来加以弥补,缺乏在耐久性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完善措施。耐久性研究需要宏观的定性描述和微观机理的定量分析,这是今后需要加强和深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在耐久性方面主要存在标准、规范、规程跟不上的问题,缺乏全面、完善、可靠的措施。
规范对耐久性的要求,主要应在构造和材料性能方面明确指标规定,要对有些规定进行系统的机理研究,如对混凝土的徐变、碳化、碱骨料反应及钢筋锈蚀与时间的关系。影响耐久性的因素很多,需要加强的措施也很复杂,应重视灌浆不密实而产生的结构耐久性问题,要完善无粘结预应力工艺,加强张拉端和固定端锚具的选用和防腐措施,确保全密封方面的技术措施。要重视楼层中收缩和温度构造配筋要求,解决现楼板中出现的收缩、温度裂缝给使用带来的危害和由此造成的钢筋锈蚀等结构耐久性问题。
结语:近年来随着对地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基础隔震技术在我国已有许多工程实例。根据《建筑抗震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工程建设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培震.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J].地震工程,2008,30(3):577-583.
[2] 沈建文,庄坤元,蔡长青.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策[J].中国地震,1992,8(4):12一15.
[3] 杨文忠.唐山大地震与建筑抗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字】:减震、隔震、桥梁支座的类型
中图分类号:TQ33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通常所说的减隔震包括减震和隔振。减震,是通过采用一定的耗能装置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体结构的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减震的方法主要有耗能减震、吸振减震、冲击减震等类型。隔振,是通过某种隔离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以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等类型桥梁使用的减隔震主要是隔震系统。隔震技术在国外的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就开始将减隔震技术用于桥梁中。减隔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不是,如汕头海湾二桥、夏漳跨海大桥、南京跨线桥等。
二、减震主要有耗能减震与吸震减震。
1、耗能减震是利用耗能构件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的减震手段。地震时,结构在任意时刻能量方程为
公式中为地震工程中输入给结构的能量。为结构主体自身的耗能。
为附加耗能构件的耗能。
从耗能的观点来看,是一定的,所以耗能装置耗散的能量越多,则结构本身需要耗散的能量就越小,这就意味着结构地震反应的降低。另一方面,从动力学观点看,耗能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大了结构的阻尼,而结构阻尼增大,必将使结构地震反应减小。在小震和风作用下耗能装置应该具有较大的刚度来保证结构的使用性能。而在强烈地震作用时耗能装置应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且可以大量消耗地震能。有关使用表明,耗能装置可以消耗地震输入能的90%以上。
一般耗能原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估算)
为耗能减震结构对的附加有效阻尼比;
为所有耗能部件在结构预期位移下往复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为设置耗能部件的结构在预期位移下的总应变能。耗能减震装置主要有a、阻尼器,其通常安装在支撑处、框架和剪力墙的连接处、梁柱连接处,以及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处等有相对变形或相对位移的地方。b、耗能支撑,其实质上是将各式阻尼器用在支撑系统上的耗能构件。c、耗能墙,其又可分为周边能耗墙和摩擦耗能墙。
2、吸震减震是通过附加子结构使主体结构的能量子结构转移的减震方式。
主体结构质量为 ,阻尼系数为,刚度为你,附加子结构质量、阻尼系数、刚度分布为、、 则列出的运动就平衡方程为
式中
三、桥梁隔震主要是基地隔震。
基底隔震技术原理可
以用图1和图2阐明。图中所示为一般的地震反应谱。首先,隔震层具有较大的阻尼,从而使结构所受地震作用较非隔震结构有较大的衰减。其次,减隔震具有很小的侧向刚度,从而大大延长了结构物的周期,因而,结构加速度反应得到进一步降低(图1)与此同时,结构位移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图2)
隔震建筑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甚至空间分析模型。当上部结构侧移刚度远大于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时,可以近似认为上部结构是一个刚体,从而将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其动力平衡方程式为
m为结构总质量;
c,k为隔震层的阻尼系数和水平刚度;
、、x分别为上部简化刚体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移;
为地面加速度过程。
当要求分析上部结构的细部地震反应时,可以采用多质点模型或空间分析模型。这些模型可视为在常规结构模型底部加入隔震层简化模型的结果。
桥梁结构减隔震与建筑结构隔震、消能减震的原理相似:其隔震原理也是利用隔震体系,设法阻止地震能量进入主体结构;桥梁减震的原理是利用特制减震构件或装置,使之在强震时率先进入塑性区,产生大阻尼,大量消耗进入桥梁结构体系的能量。但对桥梁结构而言,实践中并未严格区分桥梁隔震与减震技术,而通常把这两种情况合二为一,统称桥梁结构减隔震设计。但桥梁减隔震设计中所采用减隔震装置以及布置的位置与建筑结构有较大的不同。
1常用的减隔震装置
1.1 叠层橡胶支座
叠层橡胶支座是国内桥梁结构中使用最多的隔震器,它由橡胶片与钢板交替叠合粘接而成。由于钢板对橡胶片横向变形产生约束,使叠层橡胶垫具有非常大的竖向刚度;在水平刚度方面,薄钢板不影响橡胶的剪切变形,因而保持了橡胶固有的柔韧性。橡胶支座主要是靠增加桥梁结构的柔性,从而延长结构的周期来达到减震的效果。
1.2 聚四氟乙烯支座
聚四氟乙烯滑动支座是利用聚四氟乙烯摩擦系数较小的特点,将其粘帖在支座上表面,另在梁底部支撑处设置一块有一定光洁度的不锈钢钢板,使钢板能在支座表面上来回滑动,从而可以满足较大的横向位移的要求,属于一种柔性支座。
1 . 3 铅芯橡胶支座和新型减震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把橡胶和弹塑性阻尼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好的减隔震效果。铅芯橡胶支座是一种集隔震器、阻尼器于一体的隔震支座。它是在普通橡胶支座中加入铅棒制造而成。铅具有屈服应力较低、滞回曲线丰满的特点,同时还是一种较好的阻尼器。
1.4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是一种新型支座,是在普通球型支座的基础上,用大半径球面摩擦副取代平面摩擦副,并设置抗剪螺栓。它由上座板、中座板、下座板、上球面不锈钢滑板、下球面不锈钢滑板、上四氟滑板、下四氟滑板、抗剪螺栓及防尘密封裙等几部分组成。
四、 桥梁结构减隔震技术的适用条件
由《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可知,减隔震适应条件为
1、桥梁上部结构为连续形式,桥墩为刚性墩,下部结构刚度比较大,整个桥的基本周期比较短;
2、桥墩高度相差比较大时,桥梁下部结构高度变化不规则,刚度不均匀,引入减隔震装置可调节各个桥墩的刚度,因此可以避免刚度较大的桥墩承担很大的惯性力的情况;
3、桥址区的场地条件较好,预期地面运动特性比较明确,具有较高的卓越频率,使得主要能量集中在高频率段,长周期范围所含能量较少等情况。
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不宜采用减隔震。
1、基础土层不稳定,易发生液化的场地,在地震作用下,场地可能失效;
2、下部结构刚度小,桥梁本身的基本周期较长;
3、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地基与桥梁共振;
4、支座中可能出现负反力。
如果在桥梁设计时不注意减隔震设计适用范围和条件对任意桥梁都设计减隔震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1999 年 , 土耳其西部发生了 Du zce712 级大地震 ,据统计共造成 1000 多人死亡 ,5000 多人受伤 ,震害区绝大多数建筑物都遭到了破坏 。美国专家结论是 :B olu 高架桥的破坏是由于其结构保护系统 ( 即地震隔离系统) 的失效所引起 。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并结合现场调查 ,指出了地震隔离系统的设计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
(1) 隔震系统的位移能力不足 。(2) 屈服后的刚度值偏低 。(3) 地震隔离系统的周期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 (4) 结构保护系统没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
五、结语
减隔震技术是一种简便、经济、先进的工程抗震手段。减震是利用特制减震构件或装置,使之在强震时率先进入塑性区,产生大阻尼,大量消耗进入结构体系的能量;而隔震则是利用隔震体系,设法阻止地震能量进入主体结构。在实践中,常常把这两种体系合二为一。通过选择适当的减隔震装置与设置位置,可以达到控制结构内力分布与大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国良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薛素铎 赵均等 建筑抗震设计科学出版社
[3]陈国兴陈中汉等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关键词:桥梁 , 抗震设计 , 加固技术
Abstrac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rthquake zone bridge not only directly prevented seismic rescue, making secondary disaster aggravated, also give after-disaster reconstruction brings great difficulties. Therefore, survey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bridge damage and its causes is to establish correct seismic design metho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of seismic basis. Based o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ridge seismic design method and the bridge reinforcement method.
Keywords: Bridges, seismic design,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带和亚欧带这两大地震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震灾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发生各种等级的地震。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造成交通中断。公路交通往往是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生命线,若其处于交通咽喉部位的桥梁受到较大损坏,将会给后续救助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本文简要阐述桥梁抗震的设计方法,并进一步对震后的加固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长期以来,结构抗震设计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增加结构构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来实现,也就是常说的“硬抗”。这种设计方法容许很大的地震能量通过地面直接传给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应设计成具有抵抗这种地震作用的能力。尽管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保证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性.并能防止结构的倒塌,但结构损伤却不可避免。
鉴于传统的“硬抗”设计方法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来,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一些新的抗震技术,主要包括减隔震技术、主动控制技术、被动控制技术及混合控制技术等。当前,比较容易实现和有效的抗震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延性减震设计
目前大多数多地震国家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已经从传统的强度理论向延性抗震理论过渡。延性抗震设计主要是利用结构、构件自身的延性耗能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设计时是通过增加结构、构件延性来实现,对结构允许出现塑性铰的部分进行专门的延性设计。延性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结构构件可以发生塑性变形,可以发生一定的损坏,但是必须保证结构不倒塌。结构设计时,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滞回特性,这种特性足以抵抗大地震产生的弹塑性变形,设计预期的大地震发生时,滞回延性要低于地震激起的反复弹塑性变形循环。
2、采用减隔震装置
减隔震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减隔震装置来延长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桥墩顶部的地震位移反应,同时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保证了桥梁的安全。减隔震技术理念就是采用减隔震装置把结构或者构件与地震运动尽可能的分离开来,大大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和地震能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桥梁减隔震系统性能较为完善,它主要有隔震装置、阻尼限位装置、风反应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隔震装置,一方面支承桥梁上部结构的全部重量,另一方面它应具有弹性,能延长桥梁的自震周期,使结构的基频处于高能量地震频率范围以外,从而有效降低桥梁的地震反应,同时还能均匀分布地震力到每一跨桥墩上,避免地震力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隔震装置有聚四氟乙烯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等。大量的试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其联结方式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在梁体与墩、台的联结处安装隔震支座能有效地减小墩、台所受的水平地震力。
3、采用减震的新结构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在混凝土上包裹型钢做成的结构。它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一系列优点,其承载力可以高于同样外形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一倍以上,并具有较好的抗剪能力,延性比明显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耗能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从而呈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隔离、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小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使桥梁的变形限制在弹性范围,避免由于产生塑性变形而造成累积损伤破坏和永久残余变形,这大大提高了桥梁结构的安全度,同时可以节约材料,降低造价。
在上述几种抗震方式中,延性抗震设计和减隔震设计是目前桥梁抗震设计中两种常用的设计思想。两种设计思想机理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抗震设计采用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同。但两种抗震设计应用应避免相互独立,而应该做到相互协调,达到优化的效果。
二、桥梁加固常用方法
要做好桥梁的抗震设计,就要不断加深对地震机理的认识,提高和完善桥梁结构物的各项功能,以及桥梁抗震构造措施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国对于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在实践过程当中应结合公路桥梁的特点,有效提高我国公路桥梁的抗震性能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桥梁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在梁顶上加铺一层钢筋混凝土层,一般先凿除旧桥面,使其与原有主梁形成整体,达到增大主梁有效高度和抗压截面强度,改善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的目的。
2、外包混凝土加固法
外包混凝土加固法又称增大截面加固法,它是通过增大构件的截面和配筋,以提高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减少裂缝宽度。对于梁桥、拱桥、刚架桥、墩台、基础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均可采用该方法加固。外包混凝土将使原结构增加一部分恒载重量,因而在拟定外包混凝土尺寸时,应同时考虑外包构件以下的结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这是外包混凝土方案是否成立的前提。
3、钢板粘贴加固法
由于交通量的增加,主梁承载力不足,或纵向主筋出现严重的锈蚀,或梁板桥的主梁出现严重横向裂缝,此时,可用粘结剂及锚栓将钢板粘贴锚固在混凝土结构的受拉缘或薄弱部位,使其与结构形成整体,以钢板代替增设的补强钢筋,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
4、喷锚混凝土加固法
首先是用植筋法将锚筋植入待补强部位的结构内,挂设补强钢筋网,然后再喷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形成与原结构共同受力的组合结构。喷锚混凝土是借助喷射机械,利用压缩空气将新混凝土混合料,通过喷嘴高速喷射到已锚固好钢筋的受喷面上,凝结硬化后形成一种钢筋混凝土。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