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论文范文

核心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论文

第1篇:核心论文范文

1.对象:广东药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生共247名学生,男生54人,女生193人,年龄20~24岁,平均(21.45±1.39)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学生,学制4年。教材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波主编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将247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2人和对照组125人。两组年龄、入校成绩、教育背景及专业基础课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以演示教学为主。教师按照教学进程,对每一项急救护理实训项目先讲解示教,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最后学生回示、老师点评纠错。学生13~16人一组,每组1个指导老师。(1)实验组:采用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方法,对急救护理单项实训项目进行综合性模拟多人配合训练。学生4~5人1组,每3组1个指导老师。①设置情景:教师团队编写急救情景,情景包含心肺复苏术、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吸氧、吸痰、口咽通气管的使用、呼吸气囊的使用、静脉输液、生命体征监测等12项实训项目中3~4项抢救技术。②分组讨论:上课前一周将案例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构思剧情,编写剧本,自己设置场景,组内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护生、家属、病人等,自行在课外进行演练。③多人情景表演:实验课时,各组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案例在模拟病房进行病人、护士、家属的扮演,进行综合性模拟多人配合训练,各小组演习时间20~30min,演习过程要求体现“急病人之所急”、“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调各小组成员间的协调配合,最后各组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纠错。

3.评价方法:(1)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InventoryforRegisteredNurse,CIRN),由刘明等[3]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质性研究框架基础上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专业发展能力、教育与咨询能力),5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0=没有能力;1=有一点能力;2=有一些能力;3=有足够的能力;4=很有能力),总分为0~232分,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强。量表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的范围分布在0.79~0.86,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9,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维度条目均分>3分,或总分>174分,可认为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在2~3分之间,或总分在116~173分之间,可认为处于中等能力水平;而维度条目均分<2分,或总分<116分,可认为处于较低能力水平。(2)期末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课程结束后,两组均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理论考试采取出题小组组卷,闭卷考试,操作技能考试均考核徒手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技术。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2项操作考核的成绩计算平均分作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两组学生核心能力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核心能力的比较:两组学生核心能力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实验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教育与咨询及核心能力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专业发展方面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的比较:学生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有利于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护理本科生的核心能力总分(160.26±5.35)分,对照组的核心能力总分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实验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教育与咨询及核心能力总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运用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急救项目,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并提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实施急救之前,首先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明确患者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然后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可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在模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模拟假想的急救情景,并配合画面和声音的刺激,为学生营造一种紧张的急救氛围,学生成员之间需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在模拟练习过程中还引入患者家属的角色,对医护人员进行刁难与质疑,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与伦理意识及教育咨询能力。最后教师根据不同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掌握同一急救项目在不同患者身上实施的异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融会贯通,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保持和迁移。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有利于护理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考核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总评成绩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这说明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方式灵活,为了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对答案进行归纳、整理;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和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情景模拟练习时,由于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不同,学生需根据案例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以及应采取哪些急救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急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缩短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急救护理的实践学习设置到临床真实情景中去。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教师设置相应的模拟参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病例及数据,学生需要快速地评估患者,确定患者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综合应用既往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同时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急救的场景,学生在接近临床真实场景中进行急救综合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更容易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运用。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将课堂搬到了医院,与临床护理工作无缝接轨,让学生提前认识医院的医疗环境、工作流程和患者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从而缩短临床培养期。

第2篇: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营销创造感动核心和真谛

所谓情感营销,是指通过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方式;或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情感产品并利用情感化的促销手段进行交换来满足对方物质和情感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个性心理是外人难以在短期内施加影响加以改变的,营销也只能顺势而为;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过程,情指的就是情感过程,它是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一般通过个体有目的的、自觉的支配和调节,即意志过程外显为行为。销售的过程中,消费者从产生购买愿望到实现其购买行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情感时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甚至可以超越和影响到消费者的意志过程。如果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都能从“情”字切入需求,找到企业与顾客的情感沟通的纽带,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分寸的“切入”,使消费者持续不断地感受心灵的冲击,即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客户的心理,从而全力激发其购买意识,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巧妙作用。企业和营销人员要想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必须抓住情感营销的核心:跨越由认知价值所获得的满意、喜欢等基本情感,进而为客户创造感动!其中提供情感附着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这种感动的创造对消费者来说是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满足和享受,与最新的营销概念“物超所值”同根同源。

当我们为客户提品时,竞争对手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模仿,而且对于客户的认识而言,大多数产品都是相似的。即使差别确实存在,公司也很难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现代营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目前也遭遇到了困惑,一方面创造物质价值需要成本,而公司的利润空间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价值的可比性,获得一定价值,顾客会期待着另一次更大的价值,而且他会毫不犹豫地在价值比较中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再者,顾客的消费信息越来越完备,他们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理性消费在面对众多厂商时往往表现为非理性:今天中意A厂家的产品折扣让利,明天钟情于B厂家的个性化服务,后天又认为C厂家的产品知识普及不错。正如一位资深营销管理人员就曾向笔者抱怨:现今的顾客越来越难“伺候”,不但要质比价,而且你搞让利促销,他望着市场上别的同类产品有的折扣、有的派送,恨不得每一样都要!所以如果我们只提品、服务及肤浅化的价值创造,已越来越难于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难获得顾客的忠诚。而只有在让客户满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使用情感营销,在情感互动中为客户创造感动才有可能持久。这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释:其一,人在被感动时,印象自然加深,加深和持久的印象对顾客忠诚的维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二,感动包括情感认知的主观因素,其可比性减弱,且竞争对手模仿的可能性降低。即使模仿,竞争对手要想为客户创造另一次更深刻的感动也并不容易。

要为客户创造感动,感动是与人的情感相关的。而情感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它是在人的认知过程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要想一位顾客在一次购买行为中或对一种产品产生感动,无非有两种情形:其一,顾客从自身所触及到的企业物质化或价值性的举措,满足了消费者某种内心的需要,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主观上产生感动。比如说,企业开感产品、使用情感商标、制定情感价格等;其二是厂家在营销互动中所创造的情感化举措使顾客感到感动,它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一般与人性化的服务、处处为顾客着想相关,甚至在广义上可以包括第一种情形。本文主要讨论厂家如何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注入情感,跨越价值创造进而为客户创造感动。

创造感动的境界我们可以从企业整体和其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两方面入手。

1企业层面

1.1修炼内功,从创造价值入手

为顾客提供有关企业整体形象、产品内在价值等方面的良好认知基础,它是顾客满意、喜欢情感产生的源泉。它要求企业要有一个基于未来、专注于长远的系统的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有助于公司长期稳步发展的营销策略。任何着眼于短期利润的公司,它或许会为客户带来惊喜,但决不能为客户创造感动,就像诸多路边狂打什么“跳楼价”、“门面搬迁,一顿乱卖”的那些公司,顾客或许会走进去一次,但一旦跨出门,就很难再去想它。因此,企业必须形成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实施全员质量营销,为客户提供不说绝对一流但至少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分解和整合,并进一步分析其内部联系和纵向联系,找寻成本优势或歧异化,创造更多的价值剩余总和。

1.2喻情于理,让规章制度柔性化

企业必须将自身视为一个有机、鲜活生命体,而不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的组合。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要相应的注入情感和柔性,特别是在对待顾客的每一方面,切实做到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实施人情化的服务制度,才能让顾客感动。在长沙某电器商场,位于一家生意极其火爆的大超市旁边,离短途客运站也不远。该商场制定了三公里范围内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规则,想象得到的是,要送的一般是较大宗、价值不菲的商品,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一天,一位大爷挑了两大袋从超市采购的物品,进来选购了两台电烤炉,说他儿子明天结婚要用,然后要求送货。从大爷报的地址来看,那是五公里左右已到郊区,两台电烤炉价格也就一百多元,打包重量不会超过十公斤,体积也绝对不会令一个成年人拎着难以接受。怎么办?不送大爷肯定弄不回家,生意无疑做不了;送吧,与服务规则相去甚远不说,先例一开,成本、利润就成障碍。于是店员不得不向大爷解释大宗商品和三公里规则,大爷的失望是写在脸上的,他问为什么每个店都一样?恰巧路过的大堂经理可被这句话问住了,是啊,为什么都一样呢?这些一样的规则制定当然有基于成本利润的分析,但大家都拥有且做的一样的服务就失去了创造差异化的意义,就只能是行业准则而已!当然,为了差别而实行无原则的服务侵蚀利润不说,还会让行业陷入恶性竞争!望着窗外的车流,经理就有了主意,于是他快步向前跟大爷商量:可以免费派人送到车站,并且支付货票(也就一、二元钱)。当店里的小伙子担着大爷的两大袋,大爷轻松拎着两电烤炉到车站后,小伙子帮大爷放置好物品并买好货票,大爷的高兴是由衷的,并且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没过几天,大爷就又领着新婚儿子来购冰箱了,而商场也首推出了“三公里内免费送货上门,三公里外送上车打货票”这一与其它商场不一样的人情化服务规则。由此可见,在营销过程中规章制度是死的,只有人情化、真正为顾客所想的举措才是活的,才能为顾客创造感动,才能俘获顾客的心,让顾客对公司产生忠诚。

2加强公司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

2.1提高营销技巧和素质

在营销过程中倾注情感、对待客户用心。对于营销工作者来说,在与客户的个人联系上,营销人员不仅要有真心,更要细心。连续8年保持销售小汽车和卡车世界第一,月销量达到1.3万台的美国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仅仅是个推销汽车的单干户。他在解释成功秘诀时说:“我每月要寄出13000张以上的卡片。”这些卡片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会让顾客赞赏,而且也加深了顾客与他的感情交往。他向顾客祝贺新年或节日和生日的卡片,年年不断,这样凡是在他那里买车的人都记着他,使他以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保持“世界冠军”的地位。试想如果营销人员能如此有心和细心地将小事做到持之以恒,这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成为客户感动的源泉!所以说为客户创造感动并不难,难就难在营销人员是否真正有心和细心地对客户付出情感。

2.2用情、用心的做好一些“小事”

其他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员工群体,其中包括销售内勤人员、办公室人员等,广义上可以包括营销工作者外的所有公司员工,他们也要求树立服务观念,用心用情于与顾客交往的每一方面。很多公司在对待顾客要求或其它各种具体问题上均设立“首问责任制”,我想这正是基于对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要求的这一宗旨。有时候,一句贴心的问候、或为顾客在运货车车厢内铺上一层废弃的锯木或破损塑料,这些小小的举措都可以让顾客产生发自心底的感动。而有时,一点细微的疏忽就可导致顾客转投竞争对手怀抱。一位企业家到泰国考察时感触颇深:一位顾客在某商场买了一台洗衣机,两年后他家从楼下搬到楼上,打了一个电话给这家商场的服务员。不到一个小时,服务员便来到他家,按照这位顾客的要求将洗衣机搬到了指定位置上。如此细小的事情,他们却服务得如此细致周到,消费者真是无可挑剔。在很多发达国家,商场销售的产品讲的是“终身服务”,让顾客真正体味到“上帝”的滋味。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商场的服务则相差甚远。

“营销无小事”,事事需用情、用心。情感营销只是方式和手段,只有满足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使其感动才是核心和真谛,否则情感的投放就毫无价值。如果公司和一线员工不能喻情感于为客户创造感动之中,仅一味沉湎于与客户混熟、交朋友的表面关系上,不仅不能让客户感动,还有可能让其掉入很多人惯有的“商家宰熟客、狠赚朋友钱”的思维中。美国推销大王乔·坎多尔福曾说过:“推销工作98%是感情工作,2%是对产品的了解”。从这一角度来说,不能注入情感,不是真正的营销,而营销中顾客不能感知并产生感动,营销的效果肯定不会明显。

参考文献

1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志斌.情感营销思路初探[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2(9)

3赵延升,刘庭.论情感在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乡镇经济,2002(1)

第3篇:核心论文范文

(一)事先研究一下要发的核心期刊,写出的文章要符合其收稿方向,一般文科方面的字符控制在4500-5500字符左右,理工科字符控制在7000字符左右

(二)核心文章中最好不要出现大段的定义,意义等,要有自己的观点,理工科类核心最好有图表,数据,模型等

(三)引用的出处一定标注出来,摘自网络也要标注,核心论文的参考文献最好引用部分外文文献,并且是近五年之内的,而且最好引用一些将要刊发的核心刊物中的论文

第4篇:核心论文范文

一、大学广告教育的“一个核心”

所谓广告教育的“一个核心”,即铸塑学生灵魂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当然,不独是广告专业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其他任何一个专业学科都应如此。因为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培训技工。与技能学校、职业中专相比,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教人学会思想,教人养成独立品格。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植着生产与建设所需要的最为复杂的内在动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所谓的一技之长。为什么哈佛大学能如此出众,原因在于哈佛大学通过大量的人文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人文背景,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每个学生,无论其专业是什么,经常思考和回答这类的问题,就能在关怀人类命运的基础上来思考本专业的问题,他们就会有领导世界潮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因为基于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学者伽达默尔才说:“教育就意味着人精神深处的深刻变革。”

目前广告业界的种种弊端,诸如短期行为、好大求洋、缺乏诚信、效率低下、缺乏创造、缺乏文化、违规广告屡禁不止,以及从业人员大量频繁跳槽,盖因缺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么,何谓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邓相超,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建筑大学广告传播研究所所长,硕士,教授;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理事,山东省管理经营研究会理事和品牌与广告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广告传播,媒介经营,中国文化与文学。

周国平先生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

1.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人的价值,亦即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文精神的起点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这一方面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永远比物宝贵;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义压制人。

从这一点出发,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尘世幸福,认为人生的价值应在现世实现,人有权追求尘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国或不可见的未来。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乐,反对禁欲主义。

但是,和人的生物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认为后者是人的尊严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说,尊严高于幸福。关于这一点,康德的解说最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一方面属于现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则,追求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属于本体界,具有理性,能够为自己建立道德法则,“人的尊严就在于这个能够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资格”,它证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严之意义上,他进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做手段。

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

这里的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实际上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可归纳为三个要素: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其实,科学也是这样,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第二,头脑的认真。好奇心是对未知之物的强烈兴趣,它理应引向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认真的求知过程。真正强烈的好奇心必然会推动人去探根究底。头脑的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所谓根据,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就体现在运用逻辑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第三,从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图画的渴望。好奇心和头脑的认真面对整个世界,就会追问整个世界存在的根据,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学的沉思或宗教的体悟。爱因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到了这一步,头脑与灵魂便相通了,科学与哲学、艺术、宗教便相通了。

3.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超越性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之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动物有某种为生存服务的认识能力(低级理性),但决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学、宗教、艺术。

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出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爱,不愿生命虚度,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第二,灵魂的认真。即在人生的根据问题上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认真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问题,会要求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与之建立某种联系。这就是信仰的本来含义。

那么,怎么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呢?

1.人文精神类素养养成课程

在广告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有自成体系的素养养成类的课程,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精神素养、较高的思想境界、不拘一格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艺术鉴赏能力。如文学、历史、哲学、电影欣赏、音乐欣赏等课程便应属于素养养成类课程。这类课程一定要请名家来上,若此类教师缺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无法排课,也可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来解决。

2.多读书,多读好书

有关专家认为,现代青年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减弱,文化素质和智能发展存在明显缺陷。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迷恋大众文化,迷恋上网,热衷于看电影,看电视,而不愿去读书。而电影电视——尽管是由名著改编的,甚至高品位的节目——也不能代替读书。因为电视高频率地切换镜头,观众被镜头牵着鼻子走,很少有思考的余地。而文化精神、思想境界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形成。因此,著名学者张汝伦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众文化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心灵荒芜,感情粗糙,头脑简单的大众。”

然而,看书就不同了,读者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和作者“对话”。尤其是阅读名著,更有利于思想的深刻,更有利于灵魂的升华。因为,你在一次又一次地和大师进行“对话”。

读书,不仅是学生的事,更应是教师的事。周国平先生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作为一项为学生“打底”的工程,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有人说,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我们说,拥有名著却又远离名著的民族更可悲。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让我们的学生去读书!让我们的学生读一切好书!

3.形精神的育人氛围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说:“一流大学应营造一种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化作用,对人的一生发展和成长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这是经济学著名的“泡菜理论”精髓之所在。我想一个学科也应如此。

(1)管理体现人文精神

所谓管理体现人文精神,我认为就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放在应有的主置上,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主动积极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把以人为本当作一种管理的哲学和观念。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根据人的社会价值和心理活动规律发挥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素质不断提高。

(2)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正在成为共识,对教学改革而言,即要上升到“人文”“人本”教育的高度,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各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下一番功夫。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原则的新的教学观念。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把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贯彻于所有课程的始终。因为素质教育并非增加几门课程或开好几门文史、艺术等等课程所能奏效的。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融会于所有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中,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学生,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教师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方式的改变,也首先是教师的改变。我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教师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识,二是胆识,三是独立的人格力量。有人说,人品即文品。对教师来说,人品也是教学的品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乌申斯基语)“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语)教师,作为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没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的确就失掉了“教师的一切”。当教师怀着一个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的教学就会非同凡响,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教师教学表面虽只是他的言语世界,其实正是他的精神世界——心灵和人格的体现。

而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1950年代重知识、1960年代重能力、到1990年代强调能力与素质并重协调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被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然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它只是出现在一些书面宣传用语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素质并不是通过空口说大话就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也不是只埋头专注知识传播,而忽视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所取得的。

物理学家劳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学过的东西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曾指出:“用专业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仅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我这里之所以一再强调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

二、广告学专业的“三根支柱”

综合大学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不一定会成为广告大师,但也不应该满足于做一个广告技工。2001年4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举办的“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许多广告主从企业和市场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广告教育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第一,广告教育应该告诉学生品牌的价值、如何创建品牌以及广告在品牌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第二,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并使用所有可能的广告创作工具;第三,熟练把握定位、战略、媒介、制作、调查、策划互联网、促销、产品设计、“游击队”营销、预算管理等;第四,教育学生理解广告只是营销沟通计划中的一部分;第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广告操作的实际环境;第六,帮助学生建立他们对于公司和客户的独特价值;最后,告诉学生一定要用功,因为这是创建品牌和创作伟大广告作品的前提。

由此来看我国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便会有诸多的遗憾。我国教育部所颁布的学科体系中,广告学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传播学(二级学科)下的子学科或称作三级学科。这个定位实际上是以学科划分的形式规定了广告学的学科性质,即广告学是传播领域中的学科,广告学所研究的广告理论与广告实践,是属于信息传播理论与信息传播实践的研究。这个定位决定了对广告的信息传播性质的肯定,但是却忽略了广告的营销本质的基本规定性。

众所周知,广告的起源与广告的真正目的(非商业广告除外),让我们认识到:广告只是借助媒介,运用传播手段而进行的营销活动。美国西北大学等大学将广告学专业纳入市场营销系,便是基于这一点。因此,台湾奥美的庄淑芬在多种场合谈广告信息传播时说:“传播就是营销。”从这个角度看,广告运动及其广告的全球化趋势——整合营销传播的先驱者唐﹒舒尔茨先生便应该称为传播教授。

另外,广告不仅属于市场营销和信息传播范畴,在“呈现”这一环节上,它还属于艺术范畴,因为缺少艺术性的广告作品不会带来视觉震撼,也不能为受众所喜爱。因此,广告人才的培养还必须重视表现力,因为良好的美术基础、审美品味、完稿执行力是优秀广告人的必备条件。

因此,我将信息传播、市场营销和设计制作看作广告学专业的三根支柱,且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广告学专业是集信息传播、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学科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因此,不管你对广告学专业如何定位,也不管你校广告学专业依托于那类专业和学科,这三根支柱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你培养的学生便是不合格的。

当然,无论广告学归属如何,其知识体系涉及范围极广,它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也涉及到社会问题,不仅涉及到美学与艺术问题,也涉及到传播学心理学问题,不仅涉及营销学问题,也涉及到管理学问题,不仅涉及到传统文化问题,也涉及到现代时尚文化问题,因此无论把广告学归属到哪个学科下,不能忘记的是:广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我们认识到广告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不仅有利于其他学科与广告学的联系,也有利于确立其他学科在广告学学科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在每一个广告运动的流程中,市场营销、信息传播的知识都是伴随其中的,其表现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基于此,广告人应该是懂点艺术,熟悉营销的传播专家。因此,可以说信息传播,市场营销和设计制作是广告学专业的三块理论基石。

三、小结

第5篇: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院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至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大的世界管理史里程碑理论有22种,其中核心竞争力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从《财富》300强和1999年评选的我国《上市公司》30强的经济可以看出,这些强势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其雄厚的核心竞争力而占据市场经济一席之地。核心竞争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样,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必须构建、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Hamel)提出。其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最多的文章之一[1]。从那时起,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最流行的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经过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一所医院即使没有整体优势,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医院。即使不是全能冠军,但经过艰苦努力可以成为单项冠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大致定义可以这样表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医院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短期眼光转向长期观念,因此,医院必须从有利于形成长期性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医院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升。为此,医院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2.1归核化原则

归核化原则是经归核化战略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所谓归核化原则,就是要求医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重点学科技术,把重点学科技术做大、做精、做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医院实施归核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多元化,而是对过度多业务的修正和补充。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将医院的能力和资源集中到核心主业上,将该项目做强的同时,发展核心技术,形成独特的医院核心竞争力。

从医院归核化战略实现的实施形式看,主要是以医院重组体现的,医院重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性大医院由于卫生资源丰富,科室设置齐全,学科门类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构建的方法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医院由于床位编制少,卫生资源有限,可以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道路,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发展医院所擅长的专科(核心主业),将其它不擅长的科室进行合并或取消,将闲置的卫生资源释放出来,投入到医院专长中去,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有力的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

2.2特色原则

学者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必须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能力”[2]。也就是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独特性,医院发展战略应有利于医院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支持的特色优势。所谓的特色优势是指差异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错位”。

2.3虚拟原则

虚拟原则就是要求医院进行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作为医院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构建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即医院为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传统医院的有形界限,对医院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进行“剪辑”与“合成”,仅保留最关键、最具优势的功能,而把一般医院该有的其他要素“虚置”,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链接与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医院自有资源的效率。例如通过借助虚拟人员,邀请院外专家作为医院发展的指导者,帮助医院的制定和谋划发展战略;拓宽虚拟功能,是指医院借助外部力量来改善自己的弱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其他部门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医院的发展。

2.4动态原则

即医院既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着眼于培育和捕捉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医院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性。坚持动态原则,要求医院紧密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断创新,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定位,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医院的竞争优势。

2.5协同原则

即医院在与其他医院进行合作、合并、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时,尤其是进行强强联合时,要强调医院合作伙伴之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和兼容性。

2.6匹配原则[3]

即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开展多元化经营时,要保证医院现有的核心竞争力与欲进入领域所要求的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只有医院核心竞争力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元化战略才有一定成功的把握。

3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信息、知识、资源的大胆投入,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除此以外,医院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3.1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医院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应用的载体,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旨在保证医院的知识积累。因此,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医院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2管理者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超前意识[4]

一个医院能否持续、良性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高低。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医院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医院领导者不仅能适应、把握、预测眼前的市场变化,更重要的是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换言之,经营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前提条件。

3.3加速资源的整合的各种有效的链接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各种有效的链接。医院应加强人员、技术、资本、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互动的自我强化动力发展系统,使医院不断突破成长上限,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医院还要注意以下各种链接:①创造独特的医院价值链。它不仅包括如何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等因素,还包括树立医院鲜明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②完善医院信息链。建立出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竞争信息;③培育忠诚的患者链。医院应有对本医院从技术、特色、质量认知到服务、环境、价格认同的患者群体,这种患者链越多、忠诚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

3.4医院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整合的结果,尤其在医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必须以全新的学习来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什么时候医院停止了学习,什么时候医院核心竞争力就衰弱,而且这种学习必须是全体的、主动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

3.5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医院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坚实基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完善、稳定的医院法人组织结构,降低了人动、人情关系对医院发展的负面影响,避免因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关联的人动而造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衰退或流失。

【参考文献】

[1]鲁开垠,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85-87.

[2]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农垦经济,2002,(2):47.

第6篇: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庄子美学核心

《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

“虚静”、“物化”说;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⑩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德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

《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3

2.曹础基.庄子浅论.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一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陈鼓应.庄子浅说.第一版.三联书店,1999

4.张荣明.庄子说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第7篇:核心论文范文

所谓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就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筹集财务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配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财务支持,以保证企业的永续发展。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1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众所周知,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依然是企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伴随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各种能力的综合体。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因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就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1.2两者在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在企业的财务能力中处于统帅与领导地位,是企业财务能力的核心。所以,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一定与企业的多种财务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营能力有所提高了,那么这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会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增加整个企业的社会贡献力量。一个企业的财务能力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包括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在这一体系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居于企业的核心地位,同时,这两种能力都需要服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增强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继而加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

1.3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从本质上讲,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统一性。可以说,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不仅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是企业所有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甚至可以说,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是各个企业进行一切财务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归宿。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不管是在组织、指标体系上,还是在方法上面,都对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已经包容在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中了。这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2.结语

第8篇: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实质性自由;工具性自由;发展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由于对社会底层人民与道德的关切,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特别是森在提出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焦点应是人们按价值观行事的自由以及能力上,对当论界发展观的研究和福利经济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正在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当下,探讨国外优秀的发展理论,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开展,我国发展观理论思考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先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展观。具体表现为:

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强调工业化过程,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社会的其他方面,以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的核心。

2.以社会经济各方面综合协调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均衡,强调发展的“多元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首次考虑到人的因素。

3.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考虑人的未来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提出在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4.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既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又强调注重人类的全面发展。

发展观战略的演变体现了对发展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是在对原有发展观的批判和继承下提出的,发展应该是看成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虽然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增长,对于扩展社会成员享有的自由有着一定的帮助,但自由还依赖其他决定性的因素,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安排,以及政治的和公民的权利等。

二、森的自由观

自由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核心概念,各派学者有着多种解读。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而赛亚•伯林也从个体自主意识的不同表现上划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为了更好的理解发展,森提出必须对发展的目的和手段进行考察和审视。而这考察的核心就是自由。自由不仅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更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森区分了实质性自由和工具性自由。

1.实质性自由。其内涵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惜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具体包括免受困苦——如饥饿、营养不良、过早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也包括能够识字、享受政治参与等自由。实质性自由范围极为广泛,其作为发展目标体现了发展既是经济水平的增长,也是伦理价值的追求。

实质性自由的核心是“可行能力”,这一概念是森为如何确立贫困的信息基础,在对功利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行能力”是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功能性活动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或状态。一个人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反映了此人实际达到的成就,而可行能力集则反映此人有自由实现的自由:可供这个人选择的各种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关于功能性组合的理论论述,布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中也有涉及。在社会交换中论述“权利—依赖”关系框架时,布劳认为一个人有四种形式可以保持其社会独立性:能够提供别人迫切需要的服务;对等交换服务;强迫他人提供服务以及寻求替代物。拥有的选择越多,则在交换过程中获得的权力越大,越能成为统治者。同理,在森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选择能力越强,选择各种功能性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其自由程度也就越高,其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也相应更好。

2.工具性自由。森划分了5种不同的工具性自由,用于证明自由作为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些不同类型的权利和机会各自促进着一个人的一般性可行能力,同时也可以互相补充以增进人的可行能力和实质自由。

(1)政治自由。是指公民权利,是人们拥有的确定的应该由谁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监督并批评当局、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自由、政党自由等等的可能性。政治自由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下的不同体制政府政策表现获得的。

(2)经济条件。指个人分别享有的为了消费、生产、交换的目的而运用经济资源的机会。经济条件是一种经济自由,人们拥有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知识、土地、工具,市场机制为提供经济资源的自由组合提供了最好机会。森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认为市场经济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它相互交往并从事互利活动的一种安排,这对于经济自由的实现是最好的保障。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并非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而是由于信息藏匿、欠缺法规监管和不对称非法交易等政治和社会安排上。美国的黑奴劳动所得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黑奴仍出现逃跑的现象。在废奴后,即使庄园主开出了更高的薪酬水平,希冀以原有奴隶庄园方式进行生产,却无法实行。这种事例表明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利益中依然有着经济自由的因素的存在。而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这种经济自由的基础制度。

(3)社会机会。指的是在社会教育、医疗保障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这方面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不识字,不具备现代全球经济下所要求的一些基本条件,个人的经济参与与政治参与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被限制。联合国每年发表的人文发展指数中,也将成人识字率及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纳入考虑。

(4)透明性担保。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吉登斯在论述现代化的影响时,提出了时空分离和“脱域”的观点,认为随着现代化交流工具的便捷,社会关系从地方性场景中“抽身而出”、又在无限的时空范围内再度联结。但这种关系的重新组合缺乏着透明性的担保,造成了“风险社会”的形成。眼下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核查监管金融和商业安排上缺乏公众参与,使得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森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运作取决于强有力的价值规范体系,必须有坚实的法治基础来支持交易涉及的各种权利,有普遍的遵守行为准则来保证协议的履行。

(5)防护性保障。即社会安全网。各种具体风险集中到社会上会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因此可能发生动荡和冲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风险、遭受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化解作用。而森认为民主制度的保障能够确保合理的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的实现,而这种状态的实现又是与其他的工具性自由所相联系的。

三、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启发。

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除去经济发展外,加入了更多的政治民主、社会机会获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了发展的最终目的,体现出了森一贯的思考人类福祉的学术旨趣。其思想对于福利经济学、古典自由主义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1.福利经济学。其哲学基础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这种理论指向下对社会的评价有着三个组成部分:后果主义、福利主义和总量排序。摘要: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是在总结前人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森通过对实质自由和工具性自由的划分论证了自由不仅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更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一理论观点对于福利经济学、古典自由主义和社会发展理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实质性自由;工具性自由;发展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由于对社会底层人民与道德的关切,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特别是森在提出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焦点应是人们按价值观行事的自由以及能力上,对当论界发展观的研究和福利经济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正在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当下,探讨国外优秀的发展理论,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开展,我国发展观理论思考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先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展观。具体表现为:

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强调工业化过程,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社会的其他方面,以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的核心。

2.以社会经济各方面综合协调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均衡,强调发展的“多元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首次考虑到人的因素。

3.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考虑人的未来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提出在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4.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既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又强调注重人类的全面发展。

发展观战略的演变体现了对发展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是在对原有发展观的批判和继承下提出的,发展应该是看成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虽然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增长,对于扩展社会成员享有的自由有着一定的帮助,但自由还依赖其他决定性的因素,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安排,以及政治的和公民的权利等。

二、森的自由观

自由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核心概念,各派学者有着多种解读。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而赛亚•伯林也从个体自主意识的不同表现上划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为了更好的理解发展,森提出必须对发展的目的和手段进行考察和审视。而这考察的核心就是自由。自由不仅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更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森区分了实质性自由和工具性自由。

1.实质性自由。其内涵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惜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具体包括免受困苦——如饥饿、营养不良、过早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也包括能够识字、享受政治参与等自由。实质性自由范围极为广泛,其作为发展目标体现了发展既是经济水平的增长,也是伦理价值的追求。

实质性自由的核心是“可行能力”,这一概念是森为如何确立贫困的信息基础,在对功利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行能力”是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功能性活动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或状态。一个人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反映了此人实际达到的成就,而可行能力集则反映此人有自由实现的自由:可供这个人选择的各种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关于功能性组合的理论论述,布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中也有涉及。在社会交换中论述“权利—依赖”关系框架时,布劳认为一个人有四种形式可以保持其社会独立性:能够提供别人迫切需要的服务;对等交换服务;强迫他人提供服务以及寻求替代物。拥有的选择越多,则在交换过程中获得的权力越大,越能成为统治者。同理,在森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选择能力越强,选择各种功能性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其自由程度也就越高,其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也相应更好。

2.工具性自由。森划分了5种不同的工具性自由,用于证明自由作为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些不同类型的权利和机会各自促进着一个人的一般性可行能力,同时也可以互相补充以增进人的可行能力和实质自由。

(1)政治自由。是指公民权利,是人们拥有的确定的应该由谁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监督并批评当局、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自由、政党自由等等的可能性。政治自由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下的不同体制政府政策表现获得的。

(2)经济条件。指个人分别享有的为了消费、生产、交换的目的而运用经济资源的机会。经济条件是一种经济自由,人们拥有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知识、土地、工具,市场机制为提供经济资源的自由组合提供了最好机会。森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认为市场经济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它相互交往并从事互利活动的一种安排,这对于经济自由的实现是最好的保障。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并非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而是由于信息藏匿、欠缺法规监管和不对称非法交易等政治和社会安排上。美国的黑奴劳动所得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黑奴仍出现逃跑的现象。在废奴后,即使庄园主开出了更高的薪酬水平,希冀以原有奴隶庄园方式进行生产,却无法实行。这种事例表明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利益中依然有着经济自由的因素的存在。而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这种经济自由的基础制度。

(3)社会机会。指的是在社会教育、医疗保障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这方面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不识字,不具备现代全球经济下所要求的一些基本条件,个人的经济参与与政治参与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被限制。联合国每年发表的人文发展指数中,也将成人识字率及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纳入考虑。

(4)透明性担保。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吉登斯在论述现代化的影响时,提出了时空分离和“脱域”的观点,认为随着现代化交流工具的便捷,社会关系从地方性场景中“抽身而出”、又在无限的时空范围内再度联结。但这种关系的重新组合缺乏着透明性的担保,造成了“风险社会”的形成。眼下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核查监管金融和商业安排上缺乏公众参与,使得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森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运作取决于强有力的价值规范体系,必须有坚实的法治基础来支持交易涉及的各种权利,有普遍的遵守行为准则来保证协议的履行。

(5)防护性保障。即社会安全网。各种具体风险集中到社会上会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因此可能发生动荡和冲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风险、遭受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化解作用。而森认为民主制度的保障能够确保合理的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的实现,而这种状态的实现又是与其他的工具性自由所相联系的。

三、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启发。

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除去经济发展外,加入了更多的政治民主、社会机会获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了发展的最终目的,体现出了森一贯的思考人类福祉的学术旨趣。其思想对于福利经济学、古典自由主义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1.福利经济学。其哲学基础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这种理论指向下对社会的评价有着三个组成部分:后果主义、福利主义和总量排序。森认为这种计量福利的方式过于理想与宏观,往往在个人实际收入与运用收入而达到的处境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具体的福利分析和政策制定时,难以简单的通过总量排序来指导。个体的愿望和享受快乐的能力往往随着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会影响到功利主义视野中的幸福量的考察。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相似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影响着个体满足性和幸福感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个人的异质性、环境的多样性、社会氛围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差别和家庭内部的分配等。因而应当运用“可行性能力”来作为社会福利的考察点,运用“可行性能力方法”的评价性焦点既可以是实现了的功能性活动,即一个人实际能够做到的,也可以使拥有由可选择的可行能力集,即一个人的真实机会。可行性能力方法补充了福利经济学忽视的社会因素,使得社会福利的考察才能更为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才能给予保证。

2.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个人财产的所有权是个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强调自由放任的正常。诺齐克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国家的权力,国家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是个人的权利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及其职能。因而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不正义的。

这种极端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的信息基础也有着缺陷,它更像一种为自由而自由的政治主张,忽视了这种政治主张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对于许多更为实际的生存能力与自由也有着忽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是多方面的进步,而并非仅仅局限于民主制度方面。任何程度的恐慌状态,无论是大规模的恐慌,到经常性的营养不良,到地方性的、非极端的饥饿都能出现在完全自由权利的体制下。社会心理的的传导和制度安排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恐慌的规模。

3.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则强调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传统—现代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就是现代化,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井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陲(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两个部分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核心国家通过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边陲国家。这正是导致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市场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核心的社会改革。重点探讨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它侧重于社会转型的制度背景。

这些研究都是着眼于全球化,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而涉及具体的个体层面的思考显得相对较为稀缺。只是在发展社会学中的人格学派里,英格尔斯(A.Inkeles)就现代性人格的研究中,涉及到了个体层面。这种强调宏观,以西方现代化为模板和参照的发展战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GDP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内容。而在一定程度上民生方面的缺失,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对于可行性能力的考察证明了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它应该还有着人的尊严、权利、自由、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对于制定发展政策来说,就必然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同步,以及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等。

同时,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更加强调国家或政府的社会关怀度。经济水平的提高,政治自由的实现,社会机会的平等,透明性保证的确立,以及防护性保障的健全,这些既是森提出的自由对于发展的工具,更是国家对于发展战略时所应涉及和兼顾的方面。这些工具性自由既能单方面的促进发展,也能组合实现促进功能。国家在保障这些工具性自由实现时,也必须考虑到如何使这些功能更好的组合以便促进发展,实现合力而非彼此消减。

四、总结

森的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强调自由既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更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实质性的自由体现在可行能力上,而工具性的自由则通过五个方面体现对发展的功能。这种发展观扩展了各门学科对于发展思考的信息基础,为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更科学的思考途径。

参考书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徐新:发展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核心论文范文

护理核心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中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护理核心管理制度是对临床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所进行的硬性要求和规定,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就必须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如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没有坚持护理核心管理制度,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结果。比如由于没有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在临床工作中,就会造成医疗上的重大失误,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不坚持护理安全给药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造成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工作的不协调,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的进行,下文主要是针对临床护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应的提出的一些对策,以期推动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多措并举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解决临床护理上所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落实护理核心管理制度的能力。

(一)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确保护理安全

质量是医院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护理质量是评价一个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是医院服务质量好换的一个重要标志,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落实护理管理制度,从而营造护理安全工作氛围。

1、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水平,打造优秀护理队伍

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通过医院及护理人员自身不断加强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组建一群质量过硬,服务优秀的护理队伍,才能呢个推动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的开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营造护理探究环境,倡导努力学习风气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各种新仪器不断地更新和投入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努力掌握新的医疗知识,提升自己使用新的医疗设备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要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仅靠传统的或是在医校学习时所学习到的那点课本上的纯理论知识,早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要积极鼓励年青的骨干护理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护理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和掌握新的护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积累和总结各项经验教训,在全院营造出一片积极探索,不断学习的求学氛围[1],从而不断地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素质,推动医院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3、加强护士长素质培养,发挥业务骨干作用

医院应积极加大护士长,业务骨干的带头作用,比如派遣他们去相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护理技术,回到本医院后,有组织的对本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相关的学习心得及经验传达给本院的护士人员,然后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特色护理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护理工作的有效安全的进行。

(二)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营造安全良好的医疗环境

一是加强护理流程管理,保证护理环节安全;

针对护理工作的不同类型的病人,制定切合实际的护理管理措施,实施标准化的护理管理工作[3],对于病情教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有专门的护理方案,要在最有效的时间里,保证病患的生命安全;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比如对于性格孤僻、不易接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抚慰,让这些病人能主动的接受医疗诊治,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科学完善的开展,不错失任何一个细节,及时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并向主治医生汇报,实现护士和医生的有机结合,从而在最有效的时间类诊治病人,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

二是整合护理信息,推进护理工作安全有效的进展;

护理人员应及时整合各项护理信息,整合各项零碎的病人的资料,建立病患卡,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应加强护士参与病房管理的能力。医院护理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建立护理部自己的网页,及时传达相关的护理文件,推选本院的风采护理人员,建立护士网上交流平台,即可以加强护士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可以适时接受社会各界和患者对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评价,建立特色护理服务团队,通过各项信息整合,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推进护理工作安全有效的进程。

三是完善护理人员给药制度,推动护理工作安全进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