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演艺术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馏塔;安全仪表;安全技术;负载安全仪表;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E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56-01
多产低碳烯烃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对于石油以及各种化工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此项技术对石油以及其他类型的清洁燃料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原料供应。针对相关技术的反应机理进行探析,将是不断促进技术前进的重点环节。在清洁生产的技术要求当中,需要保证催化剂、排放的工艺技术以及添加剂等进行相应的无害处理,逐步的减少污染物质和废弃物质的排放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另外,还需要逐步的针对初馏塔技术的安全仪表组合进行恰当的优化处理,进而为安全设备技术的不断改进一起工艺组合的全面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1 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概述分析
针对安全仪表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进行概述和研究,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环节。
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的工艺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个工艺技术流程的轻质油收概率较高,可以达到70%以上。
2)在初馏塔设备当中,其负载安全仪表技术可以保证汽油有着极强的安定性,进而为技术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
3)初馏塔设备的安全仪表技术当中柴油值比较低,一般的情况之下经过调整或者使用加氢精制可以提升十六烷值,以便达到工艺技术以及质量标准的要求。
4)在初馏塔设备当中,其安全仪表技术的气体占到了总体积的80%以上,进而可以为高质量的、优良的石油等化工原料的提炼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同时,在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当中,主要的技术流程是逐步的降低亚馏分油,并且将渣油以及重质馏分油等作为主要的原材料,在温度约为450℃以及常压的环境之下,加上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最终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原料成功的转化成为柴油、汽油以及气体等轻质产品,完成整个技术流程。
一般的来讲,初馏塔负载设备安全仪表技术的工艺流程由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即吸收系统、反应再生系统以及分馏系统。首先,在反应再生系统当中,将新鲜的原材料经过处理以及热转换等工艺环节之后,与炼油进行混合式处理,并且经过加热,使得气体可以与来自再生装备的高温催化剂等相互接触和混合,最终使得气体可以进行反应,而油气在燃油管道当中一般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在两秒至四秒之间,经过反应处理之后,油气进入到气体收集室当中,并且最终进入到分馏系统之内。其次则是分馏系统,在分馏系统当中,主要是将反应再生系统之中所得到的产物进行分离,最终得到半成品以及部分的成品。最后是吸收稳定系统装置,从分馏系统当中所分离出来的富气之中含有汽油以及其他类型的组成成分,而在汽油当中,则可以进一步的通过提炼而获取C2以及C4等成分。在吸收稳定系统当中,其主要的作用和处理目的,就是运用精馏以及吸收的技术手段,将汽油以及富气当中的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并且得到液化气、干气以及合格的稳定汽油,使得处理的技术达到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
2 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初馏塔负载安全仪表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技术的特征等进行概述式的研究,可以对相关处理的特征和细则以及各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着全面掌握。下文将针对影响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旨在更进一步的提升技术处理的水准,为现代化的化工原料提炼技术的改良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在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转化率、反应时间以及剂油比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应用水准。
1)转化率。在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工艺中,往往要循环部分生成油,也称回炼油。在工业上采用回炼操作是为了获得较高的轻质油产率。因此,转化率又有单程转化率和总转化率之别。
2)空速的反应时间。在针对反应时间进行分析和考察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运用空速的倒数来对时间的长度进行相对应的表示,最终得到准确的数据结果。
3)剂油比。在初馏塔的处理工艺当中,在催化剂的总共循环量与总进料量之间的比例,称之为是剂油比,运用C/O来进行表示,并且在同一个环境以及同样的基础条件之下,剂油比更大的时候,则可以表明原料油可以有更多的与催化加相互接触的面积。
3 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的优化手段和相关技术分析
针对仪表系统的可靠性优化设计,需要针对元件等进行必要处理。其次,则是仪表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的优化协调设计,通过系统的接口模块将控制器当中的处理运算结果输送至工业生产的被控设备之中,进而通过驱动来逐步执行设备的控制命令,在外部设备的生产过程当中,所需要的信息电平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模块进行实时转换,并且使得信息的输送以及控制信号都可以有一定的传输距离,进而对仪表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优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的设计技术以及主要的工艺流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概述,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仪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优化技术的具体环节,力求更进一步的为初馏塔设备的安全应用和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俊伍.初馏塔设备负载安全仪表技术工艺与流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17-18.
[2]靳海波,宋永吉.石油化工工艺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13-15.
[3]沈本贤.石油炼制工艺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28-30.
论文摘要:本文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的意义人手,探讨了课程目标的依据。并分别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等角度总结了课程目标的定位。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讲就是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I而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塑造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力并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研究的专门人才。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并且目前一些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中把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等等混为一谈。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始终是指向人发展的,课程从中起着催化的作用。从宏观上看,课程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组组学科群有机的结合;从微观上看,课程是依据理论框架构建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业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效应,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开发性作用。此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艺术设计教学程序中具有独特的先行性,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确立具有重要的先行意义。就我们现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上看,仍然是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指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这种课程目标过分注重课程的延续,过分注重内容的单一完整性,过分注重结论的积累训练与学习,把课程变为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结合,这种片面性急待改变。
二、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符合我国提倡的“厚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及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要求的能力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研究。
1、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谓素质,即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设计艺术学科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是要着重抓设计素质的培养。所谓设计素质,主要包括: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设计者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入而正确的了解、设计者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设计者所具有把设计构思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等。设计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通识教育的要求
所谓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非专业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宽广的、全面的。就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体课程结构而言,属于培养学生设计基础的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通识色彩;专业基础课程是具有一般陛的、普遍意义的、不是特别针对某方向的基础内容。所以,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性的色彩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与“厚基础”的要求相合。
3、现代设计多元化的要求
不少教育研究者认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仅使知识创新的速度变得更快了,而且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大学创造的知识在质量、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必须进行艰苦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艮多学者提出“当今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的口号,这足已说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变化也必然产生。因此,依据这多元化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发生影响的观点,在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要有体现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社会变化特征的认知体系。
三、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⑥从这可以看出知识、技能、方法及价值观的概念及外延,可以当作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系,这也同样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因此,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目标,针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在此把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意识与方法的目标、多元化价值观的目标三个方面,即从培养熟练掌握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匠”目标模式,转变为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意识培养、方法体验及价值观塑造等角度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1、主要目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中知识学习与技能的训练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如果能从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促成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框架,将会尽早地促进学生在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中找到兴趣点和发展方向。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了解和尝试为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提供综合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知识与技能创新变化的速度,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社会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性学习及技能的传授培养,而是学习并学会学习。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知识与技能学习、训练的再发展环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再改变、再创新的、灵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发展性学习,不断地获取运用所需要知识与技能。
2、核心目标: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目标
设计意识是一种主动创新的意识,是积极进行设计思维活
动的意识。培养设计意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趣与情感及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察、想象、思维、判断、鉴别。设计方法的学习本身就是对设计的初步体验,因为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设计中把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汇聚与创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创造和富于想象。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性质应该是一种具有思维创新的、开放性的、过程性的设计体验。
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应该从设计基础教育开始就有意灌输创新体验意识。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比较而言,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没有抓住学生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实际环节。然而,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否形成敏锐而坚定的设计意识及创作方法是进入设计师“角色”的一个起始的根本性标志,“设计师不能失去设计意识的支撑,失去设计意识的设计师,就如失去跑道的田径选手一样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3、发展目标: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的目标
设计价值观的培养问题,不是一种单纯地智力特征,而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设计意识。设计价值观教育在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严重缺课的,这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某些设计价值观的不道德性,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违反社会伦理的恶果;譬如,在某些商品广告中屡禁不止的欺骗性宣传、商品包装中的过度消耗乃至儿童读物中的不道德描述等等,这些都无一不是经过精心设计才昭然入市的。又如,“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直至今天仍得不到社会舆论严正的指责等等。这些都是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多元化设计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许多角度人手,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全球等微观、宏观比较的设计价值观,又如设计伦理、设计责任感等等角度。树立多元化价值观念,懂得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养成一种积极、开放、向上的心态是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开始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设计的责任,这对整个国家设计事业的发展都将是一件好事。这些也都是必须从设计基础教育阶段就得到充分重视的内容,也是必须渗透在每一个基础课题和作品中。
关键词:表演艺术;声乐教学;相互关系;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G642
一、引言
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从广义上来讲,声乐艺术也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的一种,但二者有所不同。表演艺术是一种将动力定型的表演技巧,它是展现舞台表演者行为的一门艺术,表演艺术存在且巧妙地渗透于声乐表演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没有表演艺术支撑的声乐艺术将失去灵魂与生命,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发挥表演艺术的作用,以表演艺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 表演艺术与声乐教学的相互关系
所谓表演艺术,就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表情来塑造形象、表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种类。通常来说,表演艺术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种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表演艺术与声乐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更倾向于“演”,而后者则更注重“声”,虽然两种艺术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但其在艺术教学中却存在相通性,有着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的密切关系。例如,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表演课程,不断迎合表演艺术的发展潮流,将“演”与“声”,“表演艺术”与“声乐教学”做了恰当的契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专业的幼儿声乐教师。毋庸置疑,幼儿声乐教师面对的是3岁到6岁的孩童,他们活泼好动、知识浅薄,但好奇心重,爱模仿、爱表现,极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可。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如果能运用趣味生动的表演艺术将抽象、枯燥的声乐课堂具体形象化,做到声乐与演唱、声乐与肢体表演的完美融合,定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声乐之美、声乐之情、声乐之趣。从该层面上讲,表演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三、 表演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声乐教学中,高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兴趣低下,课堂参与度不够,枯燥乏味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重复、无新意的声乐训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在声乐教学中渗透表演艺术,为学生创设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的动作表演、情节表演或者富有韵味的舞蹈表演等,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感官细胞,使其兴致昂扬。在声乐表演中,适当的表演艺术,如舞蹈动作表演等可将学生带入一种新奇、梦幻的绝美声乐艺术境界,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演唱魅力以及舞台魅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魅力,增进师生情感,拉进师生心理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继而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声乐教学活动,改善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声”与“情”
幼儿声乐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会幼儿声乐艺术,更要教会幼儿传情,让声乐为感情表达服务,提高幼儿演唱内涵与意蕴的丰富性,为幼儿日后更复杂的声乐艺术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要渗透表演艺术,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声”与“情”的关系,既要唱“声”,又要唱“情”,为日后更好地指导幼儿声乐学习而努力。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声”与“情”的把握不足,他们只练声,不达情,声音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歌唱很难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但如果设置一些趣味肢体表演,调动学生的感官情感,定能达到医以演显声,以声带情的声乐表演境界。
(三)表演对声乐教学具有烘托与促进作用
表演艺术对声乐教学的另一个作用便是烘托、铺垫与促进。表演艺术的渗透,能使声乐教学更具有戏剧性、情节性与情感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审美元素的作用,这些审美元素能对整堂课起到烘托、铺垫作用,为学生声乐学习创设完美的审美情境,促使学生学习心理与声乐审美情感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编创一些幼儿歌曲与幼儿舞蹈,让学生试着弹唱这些幼儿歌曲,学会跳幼儿舞蹈,为其创造艺术表演平台。这样不仅能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声乐表演中的忘词、节奏不稳、声音发抖等现象,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艺术起到推动作用。
(四)表演艺术推动声乐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要坚持“中西结合”的原则,在声乐教学方面,既要吸收与学习西方声乐教学的先进模式,同时也要结合中国本土声乐艺术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方法。将表演艺术渗透于声乐教学,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突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表演艺术的相关因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出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认知的中西结合式的声乐教学模式。融入表演艺术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基于学生音色以及唱法的不同给予学生不同的表演内容(或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去演唱,在演唱中实现声乐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五)表演艺术可检验学生声乐学习效果
毋庸置疑,声乐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在声乐实践中的表现,声乐的单纯表演需要要有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声乐技能做支撑,将表演艺术融入声乐教学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声乐学习综合效果,考察其声乐综合能力的高低。学生在声乐课堂上学到的声乐理论与技巧一定要通过某种实践平台展示出来,而表演艺术则恰好可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声费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渗透表演艺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明得失,不断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生效率。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表演艺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有利于优化教学方法,推动声乐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表演艺术与高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作为声乐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声乐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表演艺术之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将表演艺术的作用践行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勇. 戏剧表演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 黄河之声,2014,19:12-13.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表演艺术;启示
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音乐领域在我国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音乐表演艺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也是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在音乐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现代音乐美学在本质上为音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支持,音乐表演艺术促进了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凸显出现代音乐的真正魅力。
一、音乐美学的概念
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由于其内容广泛,所以与音乐史、音乐理论技巧、音乐作品评析等都有重要关联。21世纪末至21世纪初所定义的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美学一样,现代音乐美学包括社会学、音乐理论技巧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音乐美学是以社会上的物质和精神作为基础,分析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态度等。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逐渐重视,现代音乐美学中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理论技巧等内容,映射了音乐表演艺术,也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
二、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的联系
现代音乐美学就是从多个角度赏析音乐。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作为听众,会在感受音乐旋律的同时,体会到音乐带来的艺术价值。从理论上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表演只占小部分比重,但现代音乐的发展是迅速的,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因此,音乐表演渐渐变得重要。[2]表演艺术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的音乐体验,并能营造生动的画面感,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价值与音乐情感。依据现代音乐美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音乐表演艺术是音乐美学的一种呈现方式,表演者可以通过动作和舞台效果来展现音乐的艺术价值;第二,表演者通过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不断摸索,可以更好地呈现出音乐的本质,实现音乐美学的价值,并能够通过观众来调整表演状态,实现音乐的再创造。
三、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作用
(一)审美方面音乐美学更适合理论研究,表演者能够在理论与分析中,给观众设定出音乐情景,在经过一系列抽象化或具象的过程,给观众营造想象空间,引导听众自主理解音乐所体现的艺术魅力。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美学不同,听众能直接进入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更加直观,并且能够在试听双重享受下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现代美学和音乐表演艺术之间的不同,可以使观众深入探讨音乐价值,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的审美。
(二)情感抒发方面与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一样,音乐也是在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现实的评析。例如《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片段就是对抗日英雄的赞美,而交响乐表演极具艺术感染力,观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够在气势磅礴的旋律中直观感受到黄河的壮阔和战争的残酷,以及抗日英雄保卫黄河的决心。
(三)表演认知方面现代音乐美学注重声音、旋律和曲调的协调,以及音乐表达形式的合理性。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可以为观众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情感氛围,运用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为观众制造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表演者可以在演绎中进行二次创作,将自身对音乐价值的理解与观众的感受相融合,促进观众真正体会到音乐的艺术美感,提升音乐的艺术价值。[3]
四、现代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音乐表演艺术随着音乐美学的发展,人们也重新认识了音乐表演艺术,以现象美学来说,要想正确诠释出音乐的价值,就需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能做到不断创新。音乐表演艺术能体现出音乐的历史意义,但是表演者也要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呈现出现代意义。[4]现代音乐美学推动着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要求表演者重新认识音乐表演艺术,促进音乐作品再现,不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更要做到对音乐作品的升华。另外,表演者要利用音乐美学对表演进行调整,使音乐作品更加完善,同时要合理运用现代审美理念,将音乐作品赋予时代意义。
(二)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在接下来的音乐艺术表演中,表演者要结合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将新时代的音乐美学融入到表演中,再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充分展现出音乐作品的时代特色。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要对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改革,要勇于创新,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并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添加一些表演者自身的风格,将音乐作品演绎得更加精彩。
(三)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在对现代音乐美学进行研究时,要做到能在音乐表演中充分诠释作品的含义,这就要求表演者要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5]音乐美学理论表明,要想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就要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乐谱记录过程等进行详细了解,还要对创作者的思路进行正确分析。由于音乐作品是创作者用乐谱完成的,音乐作品也无法随着人们的意志进行转移,因此,就需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从而准确表达出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意义。现代音乐的表演以音乐作品的本质为出发点,进行音乐表演时,要展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景。从目前音乐的发展来看,我国音乐表演艺术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表演者只是理解了音乐作品表面的含义,因此在呈现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展示音乐作品时也无法深入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造成了表演效果的偏差。同时,对音乐作品文化背景的理解不到位,也影响了表演的效果,使表演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在实际表演中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表演者需要在表演前做足功课,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之后再进行表演。表演者只有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才能真正体现出音乐的艺术价值。
(四)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不断创新音乐表演艺术是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基本要求是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构建,而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表演者结合时代背景,添加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进行二次创作。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上看,表演者应该将自身的音乐素养与音乐的社会性质充分结合,对音乐作品不断创新,赋予音乐作品新的含义。[6]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
一、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特点
1.丰富的知识基础。音乐表演艺术家通过对传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沉淀,奠定了自己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不断地整合与重建等形式,改变了事物的固有状态,推动了音乐走向世界的步伐。实施证明,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来的成果。2.独特的人生阅历。较常人相比,音乐表演艺术家具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艺术家自身的阅历,能够刺激人的思维,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艺术家想象力的作品很难引起音乐欣赏者的共鸣。3.强劲的抽象思维。每一部优秀的表演艺术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如果音乐表演艺术作品中缺乏抽象的思维,那么这个作品会失去表现力、层次性,变得黯淡无光桑树,也就是丧失了音乐表演艺术的现实意义。
二、音乐表演艺术的作用
1.提升智力水平。大量事实表面,人类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进行分工协作,其中,左半球主要负责数理计算和抽象思维能力,右半球主要负责感知能力及空间观念。创造性活动主要是以作用半球协作为基础。因此在进行音乐表演创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智力水平。2.提高鉴赏水平。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向人类渗透大量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培养人类的表现力,还促进人体各个机能器官协调发展,在音乐鉴赏中,从简单到复杂。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并开拓学生的视野。3.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随着我国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发展的多元性,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为我国创造出更多的独特艺术作品作品。
三、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方式
1.评价法。教师先将学生的声音用录音笔记录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听取录音笔中的信息,让学生对自己的声音做出客观的评价,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声音。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评价,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而且,学生在对他人的各省进行评价时,可以集中学生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全部注意力,加深其对上音乐知识的了解。2.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音乐表演作品中的音色、速度和力度进行比较,从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音乐发生的变化,发挥出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要坚持把艺术想象作为核心的原则,对所以内容进行精心的处理与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音乐的表演质量。3.形象思维法。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培养音乐中的形象思维,增加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采用表演、卦象、故事及录像等场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对学生的行为、情感及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最佳的情绪状态下,开展有意义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表演的创造性。4.创作表现法。学生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以往学过的音乐知识、表现方式的巩固,然后发挥自身对音乐知识的想象力,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欣赏音乐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通过各种动作、力度和幅度将音乐表现出来,展示出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创作信心。
四、推进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培养的措施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应该掌握了有关音乐基础知识理论和经验。例如,节奏、节拍、声调等,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为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中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学生演唱《学好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先交代雷锋的生活经历及相关故事,以树立学生对雷锋的崇拜精神,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读歌曲的情感,从而实现最佳的演唱效果。2.利用教师丰富的经验。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学生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一般会采用跺脚或拍手的习惯练习音乐中的节拍。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了解节拍的内涵,引导学生利用节拍的相关知识,进而制定了相关的音乐节奏普。
结论:
音乐表演属于人们喜爱的一种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融入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感受力,对帮助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提升综合能力据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意何.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中国音乐学,2008,01:130-134.
[2]支慧.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音乐时空,2015,15:111.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美学表现
0 引言
声乐表演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最早诞生的艺术种类,它以表演者的声音这种独特的“乐器”为基础,结合个人情感、创作者情感与受众进行沟通,从而表达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声乐表演艺术也以一定的美学原理为基础。因此,我们要想衡量、判断一个声乐作品是否具有美学价值,就应该在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并树立一个评判的标准。而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内涵。
1 声乐美学的概述
1.1 声乐美学的意义
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声乐表演就是其中之一。声乐是一种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在乐器没有出现之前,嗓音就是一种最便捷的乐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声乐的呈现形式与欣赏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开始将声乐视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并赋予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因此便形成了声乐美学。在声乐美学的探究中,人们将音乐归纳为行为、形态、观念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行为是表演者的表达方式,形态是音乐的音响效果,而观念则是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声,乐美学的意义就在于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所进行的一种艺术性的探索和表达。
1.2 声乐美学的本质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声乐的创作也不例外。声乐与其他艺术创作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创作不仅包含了词曲作者的主观意识,也包含了表演者的主观意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美学是多重主观创作的集中体现。词曲作者对声乐题材和音乐表达形式的选择是影响声乐美学的第一层主观因素,而表演者对声乐的表现则是影响声乐美学的第二层主观因素,而一阶段的表现艺术不仅受到前一个主观因素的制约,还受到表演者自身对声乐作品的解读的影响,因此,声乐表演艺术只有在兼顾创作情感和演绎情感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声乐的完美呈现。
2 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欣赏中的表现
首先,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者利用专业的表达技巧,将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以一种能够体现个性特征,展现情感层次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既来自于表演者对作品的专业理解,也来自于自身的情感体验。而用美学观点来分析,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包含了声乐的形式美,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某种情感的真实反映,既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
其次,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人们对某种声音的模仿和演绎,使表演者与模仿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通过这样的沟通,一方面表演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它也能激励表演者融入音乐之中,激发创作灵感,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从美学角度分析,这样的艺术表达充分体现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美。
最后,由于表演者在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审美水平必然会有所不同,进而也导致了他们在作品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的差异。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欣赏中的表现主要通过声乐的真实性和创造性体现出来,即一方面词曲作者和演唱者收集真实的声乐信息,并进行艺术加工完成作品创作,另一方面又利用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甚至自身的局限,来完成艺术的表达。
3 如何实现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理论的结合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求表演者能够熟练地运用表演技巧,还要求其实现对声乐作品情感的完整解读与呈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表演者就应该在声乐理论、演唱技巧、艺术理念以及演出经验等方面不断积累并实现突破。
3.1 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表演者要想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声乐的艺术性,不仅要充分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内涵,还要结合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行二次创作。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的系统性越来越强,即一个完整的声乐表达艺术不仅包括艺术创作的灵感,表演者的形态、表情、动作,还包括各种乐器的伴奏,而在这一表达的过程中,声乐结合乐器实现声音、情感的传递,进而实现了声乐表演艺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3.2 传统理念与创新理念的结合
任何声乐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体现了某一发展时期的社会情感,因此表演者在挖掘声乐情感内涵时应该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其生活经历进行把握,并努力将自己置身其中,重现其当时的内心情感,从而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在面对声乐表演艺术中传统理念与创新理念的冲突,我们应该辩证地进行思考,以保证传统理念与现代声乐创作的和谐统一。
3.3 艺术表现与声乐技巧的结合
技巧是声乐表达艺术的基础,再准确的情感理解如果没有声乐技巧的支撑,也会变得毫无意义。然而声乐表演艺术是表演者声乐技巧与声乐情感的统一,因此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一方面要注重对声乐理论的解读,声乐技巧的掌握以及演出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声乐情感的融入,即重视个性表达,体现个人风格,利用充沛的情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3.4 重视欣赏者的反馈意见
前面已经说过,声乐艺术是创作者和表演者主观意识的体现,而在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由于欣赏者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作品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方式,而这时他们就会在欣赏表演者艺术表达方面出现分歧,因此,表演者不仅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艺术理念,还应该重视欣赏者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创作性的改进。
3.5 注重声乐表演艺术的留白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指表演者在艺术创作中留有一定的表达空间,以供欣赏者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联想和补充,而这样的补充不仅调动了欣赏者的欣赏热情,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声乐在表演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留白的作用,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激发欣赏者的艺术想象,从而实现对声乐作品美学价值的而进一步挖掘。
3.6 推动表演者与欣赏者的互动交流
声乐表演艺术要想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不仅要有熟练地表达技巧,还应该注重与欣赏者的互动,从而活跃舞台气氛,增强舞台效果。对于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而言,在与欣赏者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语言、动作的互动,还要实现情感的互动,从而满足欣赏者的艺术体验。
4 结语
要想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水平,我们首先要保证表演者对作品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并在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的经历等信息,发挥自身的表演优势,与欣赏者实现互动沟通,将真实的情感与艺术创作相融合,进而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并实现声乐美学与声乐表演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孙伟.谈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角度思考[J].戏剧之家,2015(03):40.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存在有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一度创作指的是作者的创作,也就是作者深入生活、提炼生活,通过自己反映生活的媒介(语言、文字)塑造出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这就是一度创作。而二度创作则指的是表演者等二度创作团队的创作,又称第二次的形象传达,是在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剧本,并运用表演艺术的创作手段(演员的表演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种种舞台表现手段)来创造出更完美的舞台形象,从而把包括作者在内的演出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观众。对于声乐表演艺术来说,二度创作就是歌唱者在了解了声乐作品的作者通过这一声乐作品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主题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借助于情感饱满的歌唱活动,赋予这一声乐艺术作品以自身的演绎诠释,从而能够生动丰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声乐艺术作品作者想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情感与主旨。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在声乐艺术作品表现中,歌唱者是声乐作品作者与作品欣赏者之间的连接纽带,歌唱者不仅要能够担负起将作者在声乐表演作品中刻画出来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且要能够通过自身所擅长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在声乐表演作品中进行二度创作,将声乐表演作品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展现出声乐表演作品的全新风貌。通过歌唱家进行的二度创作,可以使得歌唱者不仅在表面上能够展示出声乐表演作品的美好形象,而且还可以在更深层次,更有活力与生命力的去理解声乐表演作品的内在张力.
二、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要注重声乐表演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家要充分尊重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在表演中实现其统一性。表演真实性也就是指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者要始终坚持声乐作品的原有的基调,基调是声乐作品原作者对于整个作品的奠基,要充分尊重作品的基调、作品的真实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对于声乐表演艺术原作者的尊重。而创造性主要指的就是那些无法通过声乐表演艺术作者的笔触描绘出来的点,有些情绪是无论多么美妙的律动都无法在纸上写出来的,因此对于这些部分,歌唱者就可以在声乐表演中通过自身的舞台表演将其呈现出来。强调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就是要求歌唱者可以在尊重声乐表演艺术原作者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将自己个人的艺术素养、生活感悟等注入到声乐表演中去,使得整个的声乐表演艺术变得更有活力与张力。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要坚持表演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二)要注重声乐表演技巧性与写实性的统一
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在对整个声乐作品进行舞台呈现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技巧性与写实性的完美契合。也就是说,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歌唱者既要能够运用其丰富娴熟的声乐演唱技巧,又能够将整个声乐艺术作品写实般的直接呈现出来。在整个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歌唱者的技巧性与表演艺术的写实性是需要高度统一的。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要坚持表演技巧性与写实性的统一。
(三)要注重声乐表演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历史性主要就是指声乐表演作品的历史背景因素在整个声乐作品表演中的影响,历史背景奠定了整个声乐表演作品的风格特征。声乐表演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整个声乐表演作品的一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歌唱者在进行声乐作品表演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表演作品的历史性。时代性也就是指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己当下所处的真实环境。歌唱者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歌唱者对于声乐表演作品的理解与体悟,因此,在整个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歌唱家既要从历史的角度,站在原作者的时代背景去感受作品的情感,也应该从自己的所处环境出发,通过自己的感悟与表演赋予声乐艺术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要坚持表演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三、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基本要求
(一)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要把尊重一度创作的作者的意图立为首要
要始终坚持客观展现原作者意愿的立场。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作者通过利用音符、旋律、文字对自己的所处时代环境进行所思所悟的表现,是作者将自己对于是待遇环境的感受与体会,进行艺术表现的写实作品。声乐艺术表演作品是对于作者情感的一种抒发途径,因此歌唱者在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表现的过程中要将作者的意愿置于高位。
(二)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要投入丰富的情感
来展开关于作品的充分想象歌唱者在对任何一部声乐艺术表演作品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在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意愿的基础上,要投入自己丰富充沛的思想情感来对作品的演绎进行把握,只有美妙的歌喉搭配了丰都的情感,才能够真正的动人心魄。歌唱者还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巧妙有趣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作品中去。只有在融入的前提下,歌唱者才能够更好地理清作品中的任务时间发展的逻辑关系,这对于歌唱者把握整体的声乐艺术表演作品是很关键的。通过歌唱者在整个声乐艺术的表演过程中的情感的大量投入与想象力的运用,才能够更好地去感染欣赏者。将欣赏者带到整个声乐艺术表演中去,让欣赏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整个作品在更深层次上的含义。
(三)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要坚持自己的表演风格
歌唱者对整个声乐艺术作品进行一场完整的表演,不但需要其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整体上的宏观理解,还需要歌唱者将这份理解与其自身的表演技巧相融合。在整个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中,歌唱者通过独具特色的个人表演风格,用自己最擅长的表演艺术形式来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于作品的表演与演绎。
(四)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要坚持专业技巧
在整个声乐艺术表现中,声乐表演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必备的专业技巧,那么再好的艺术感悟都无法通过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演。歌唱者只有学好基本功,掌握好专业技巧,才能够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演绎出真正的好作品,抓住观赏者的眼球,征服观赏者的心灵。四、结语歌唱者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中歌唱者应该坚持的真实性和创造性、技巧性与写实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原则进行论述。在整个声乐作品的表演中,歌唱者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必须经过二度创作的方式,二度创作使得声乐作品在经历了或短暂或漫长的沉睡之后,长出更加茂盛的新枝叶,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对于歌唱者在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尊重一度创作的作者的意图、投入丰富的情感来展开关于作品的充分想象、坚持自己的表演风格、坚持专业技巧。二度创作就是歌唱者在了解了声乐作品的作者通过这一声乐作品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主题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借助于情感饱满的歌唱活动,赋予这一声乐艺术作品以自身的演绎诠释,从而能够生动丰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声乐艺术作品作者想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情感与主旨。声乐艺术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呈现,通过对一度创作的作者意愿的体会融入到歌唱者的现场表演中,使声乐表演艺术作品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朝民.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刍议[J].大舞台,2014,(05):159-160.
[2]许琳.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大舞台,2014,(01):221-222.
[3]朱晓蕾.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J].艺海,2012,(08):55-56.
[4]陈俊玲.从“自我”到“他我”———论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J].音乐创作,2012,(08):181-183.
[5]楚小利.试论声乐演唱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名作欣赏,2012,(12):154-155.
[6]易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1,(09):51-52.
[7]吴李红,向琛子.浅析对声乐作品的选择及二度创作[J].音乐探索,2011,(02):141-142.
摘要:声乐表演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价值, 通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 分析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 能够更好的表现声乐表演带给观众的审美价值。鉴于此, 本文拟通过分析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分析声乐表演艺术发展趋势, 以明确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 声乐表演; 艺术;
一、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声乐表演的影响分析
(一) 音乐美学的现象学理论对音乐创作的理论指导
对于声乐表演来说,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声乐表演价值的一种体现, 因此, 也就强调了在声乐表演艺术中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如何更好的进行音乐创作, 积极的利用音乐美学理论作用明显。上世纪初期, 现象美学开始萌芽, 自此现象美学理论被提出, 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音乐界专家的普遍关注, 且针对现象美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象美学的研究发展, 也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从哲学角度上来说, 每一项事物都是两面性的, 因此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同样遵循了哲学上的这一观点, 并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客观角度上来说,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针对事物的本身特点;而从主观的角度上来说, 主要是针对人的主观意识为研究对象, 进而通过对人的感官体验和审美需求进行研究, 具体到声乐表演艺术中, 其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艺术的观众, 通过对声乐表演的创新和技术提升, 达到声乐表演与观众之间的统一性, 满足观众视听审美, 这也是现象美学研究对声乐表演艺术质量的一种重要的衡量标准。那么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在对声乐表演作品、表演形式等方面实现与观众的共鸣, 满足观众角度的感官、心理、精神上的审美需求。
纵观我国声乐表演的发展, 从传统单一的声乐表演形式, 到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声乐表演艺术, 另外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现象美学不断的进入我国的音乐艺术中, 东方音乐艺术与西方艺术实现了结合, 不断的丰富了我国声乐作品内容, 其创新发展的理论价值也更加增强。由此可见, 对于声乐表演艺术来说, 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现象学理论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观赏性、审美性具有较强的影响价值。
(二)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中“同一性”的解释
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已经近一个世纪, 可以说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为音乐艺术带来更多的理论价值, 尤其是从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声乐表演这两个方面, 其中在音乐作品创作中, 现象学为其提供了创作理论基础, 而在声乐表演方面, 现象学则为其提供了表演的艺术效果和表演目的。具体到对声乐表演的“同一性”问题上,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进行了特殊的解释, 具体如下。
众所周知, 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是由表演者、乐谱、剧本三个部分组成。可以说, 这三个部分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具体来说, 声乐表演的表演者根据乐谱的内容进行歌唱和表演, 但是不同专业水平的表演者对于乐谱的演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演风格, 因此观众的审美享受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一性”问题, 针对声乐表演中的这一问题, 现象学美学理论进行了解释, 现象学认为在声乐表演中, 表演者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对乐谱的创新,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演绎出来, 突破一成不变的乐谱演唱, 将乐谱的符号和音节进行创新, 编创过程中融合表演者的特殊风格, 而“同一性”问题也能够很好的避免。现如今,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中的“同一性”问题的解释, 已经被广泛的认可, 并通过表演者进行编创展现。可以说现象学美学理论的这一解释, 促使声乐表演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 表演形式也更加鲜活。
(三) 音乐美学中的释义学理论对声乐表演的美学影响
释义学是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且对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是不断促进现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释义学美学理论的研究, 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解释, 在声乐表演中, 则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的发展历程, 释义学于19世纪正式的融入到声乐表演中,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 融入对音乐艺术历史的编创, 通过表演者、乐谱的演绎反映出某个阶段的音乐艺术, 可以说, 释义学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 促进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尤其是在传统音乐形式逐渐淡化的背景下, 释义学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 更加具有历史价值。
总之, 现如今, 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释义学理论的影响, 可以说音乐作品对于时代的表现力越来越强,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释义学理论过于注重对事物表面的研究, 其研究深度不够, 对此20世纪初期伽达默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挖掘了音乐作品中更加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例如某个音节和旋律所展现的音乐历史和年代, 进而更好的丰富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符号。由此可见, 释义学理论对于声乐表演中音乐作品的内涵、历史等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二、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启示
(一)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引领声乐表演的艺术延伸
从现象美学理论来看, 其注重对事物的全面发展, 因此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 能够从现象美学理论中得到一些在客观和主观上的启示。
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于表演者来说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例如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等, 不断的扎实表演者的专业技术, 以便对音乐作品和乐谱进行创新, 更好的发现音乐作品的内涵魅力, 创作符合演唱者自身且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还强调对音乐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 因此, 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中, 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更加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历史性和审美性, 达到音乐作品、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协调。
另一方面, 有利于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作品形式。同一种音乐曲目, 进行不同的演绎, 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不同的, 通过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的启示, 可以不断的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形式, 民族、美声、流行等音乐形式相互融合与创新, 对于丰富声乐表演艺术作品形式, 完善声乐表演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 释义学音乐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支持
声乐表演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艺术, 因此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艺术内涵也具有其独特性。在某个音乐作品的演绎, 所要传达的音乐内涵往往不仅仅是音乐表面的意思, 还包括音乐作品创作、演唱者以及欣赏者的情感, 因此, 从现代音乐美学理论角度来看, 声乐表演对于音乐符号的呈现, 就不能够机械化的进行乐谱演唱, 还应该从释义学理论出发, 深度挖掘音乐作品内在的价值, 通过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注入相应的情感, 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作品才更加能够走进欣赏者的内心, 赋予音乐作品从内而外的生命力。可见, 声乐表演艺术需要释义学音乐美学理论作为支撑。
三、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下未来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 加速声乐表演艺术历史文化与时代的结合
随着音乐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越来越多的音乐界专家和声乐表演者不断的开拓创新, 运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 创作出符合新时展需求的音乐作品, 提高新时期音乐美学的审美价值。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 不仅是对声乐表演艺术全面的创新, 同时也是对音乐历史文化、艺术内涵的一种全新解释, 可以说,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声乐表演艺术历史与时代的融会贯通, 无论是音乐作品、历史文化、表演形式, 都让音乐作品拥有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角色, 这也是新时期、新思想、新理念的一种结合, 不仅丰富了声乐表演的理论基础, 而且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二) 全面客观的看待声乐表演艺术
在未来的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针对现代音乐美学中提出的现象学、释义学等理论基础, 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声乐表演艺术, 这也是声乐表演艺术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一是全面客观的认识声乐表演的主体。声乐表演者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主体, 其不仅是单纯的将音乐内容表达给观众, 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现象学理论, 充分的发挥表演者自身的专业知识, 不断的进行艺术创新, 满足观众的音乐审美需求, 达到情感艺术、审美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统一。二是注重声乐表演的实践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才能够更快的推进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因此,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 必须要紧密的联系实践, 将现代音乐美学理论融入到表演中, 突出作品的现代化风格和历史文化气息,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和补充音乐作品的不足之处, 并积极的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 用实践促进艺术发展。
(三) 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时代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艺术魅力, 因此, 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 就需要充分的认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音乐作品需求不同的角度对于音乐作品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就需要全面的认识到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路和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综合多个角度和层次需求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正确的演绎和表达音乐作品。
充分认识声乐表演风格的时代性和艺术性。表演风格是音乐作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同的表演风格能够表达不同历史内涵的音乐作品, 而且通过历史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 然后再结合表演者的风格, 演绎音乐作品的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下声乐表演的风格, 不仅要体现音乐的历史文化艺术, 同时还要融入时代的表演风格。
(四) 不断的追求声乐表演的创造性
在未来的声乐表演艺术发展中, 需要不断的追求声乐表演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也必须要充分的运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 并敢于对音乐美学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例如现象学理论对声乐表演中观众需求的挖掘, 结合对现代音乐美学理论的认识, 进行艺术创新等。
关键词: 表演 艺术 情感 意义 体现 要点
表演艺术,是艺术分类用语,指必须经过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如戏剧(包括话剧、歌剧、小品、音乐剧、舞剧、戏曲等)、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曲艺(包括二人转、相声、鼓词、评弹等)、杂技、魔术等等。有时,表演艺术又专指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魔术等艺术的具体表演,即演员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换言之,即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按照角色的规定情境和思想感情,运用各种表演元素,创造角色形象,体现剧本的内容与主题。本文所使用的“表演艺术”的概念,具有上述两大内涵的双重性。
本文就表演艺术情感性的重要命题,发表若干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表演艺术情感性的意义
情感性是表演艺术的生命与灵魂,表演艺术的情感性,是表演艺术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巩固下来。”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人才具有复杂的高级情感,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带有社会历史性。
情感性是所有艺术最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之一。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③
表演艺术也同所有的艺术一样,都要通过表演者的情感,连通作者的情感与观众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因此,表演艺术的情感,起到极为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其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了。
二、表演艺术情感性的体现
表演艺术情感性的体现,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段:
1.以形体(外部)动作体现情感
形体(外部)动作包括语言动作(台词、唱词、歌词等)、行为动作、表情动作(眼神、手势、表情等)、程式动作(身段、步态、舞蹈等)等等。所有这些形体(外部)动作,一方面以表达情感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为情感性的具体体现的艺术手段或艺术元素。
2.以心理(内部)动作体现情感
心理(内部)动作包括内心独白、画外音、旁白、抒情唱段(或叹咏调)等等。所有这些心理(内部)动作,同样一方面以表达情感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为情感性的具体体现的艺术手段或艺术元素。
3.以静止动作体现情感
所谓“静止动作”,主要指“停顿”,这是以静显动的独特的“表演动作”,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异的艺术效果。
总之,表演艺术就是动作的艺术,是以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使形体(外部)动作、心理(内部)动作、静止动作“三位一体”,共同表现情感。
三、表演艺术情感性的要点
表演艺术情感的要点,在于表演者要有真切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真正倾情投入,浑然忘我,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完全“进入角色”,做到“心理和形体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创造出感情真挚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①【苏】彼得洛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39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