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最大流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物流管理;运筹学;资源配置;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12-01
物流业是指物品从发出地实体流动向接受地的过程。当货物数量不断增加,运送方式日趋多样化时,如何配置运送物品时的资源成为较少物流企业成本,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关键。这其中就要运用到运筹学的思想,在既定的条件下,寻找能使目标函数最大化的组合。
一、运筹学与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运筹学课概括为“依照给定条件和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即在实行操作管理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和包括概率论、数理分析、线性代数等在内的工具,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人、财、物的组织、调度等,作出决策使系统运行最优解而必须使用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减少开支,节约成本成为了企业管理中首要的问题。因此,随着科学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运筹学作为管理学的核心与基础,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工具,运筹学在企业产品定价问题,生产库存问题,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方面可以提供最优化模型。而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物品用最小的成本在两地之间进行运输,其追求的是一种及时快速,能够最大程度节约人力物力的物流服务。从这一点上讲,是与运筹学解决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不谋而合的。
物流管理较运筹学的起步较晚,但现代社会运筹学在物流企业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实现达到企业节约成本的目的。
二、运筹学在物流系统中的运用
运筹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规划论、图论、排队论、博弈论等。在物流运输这一庞大的系统中,每个环节都可以与运筹学中的理论相对应。规划论中的线性规划可以用来求解物资配送、人员分配等问题;整数规划可以用来求解工作人员及机器数目、厂房选址等问题,动态规划可以解决最优路径生产调度、设备更新等问题。图论可以直观的将构建的模型反映出来,运用最短路径和最大流等理论知识,可以求解运输费用最小化、运输路径最短等重要问题。排队论可以使物流运输时最大程度得利用场地资源,解决运输机或货车应从哪个入口进入、如何离开等问题,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因此,物流系统中几个关键的环节,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都可以用运筹学中与之对应的方法。
三、运用运筹学节约物流成本
(一)基于线性规划的运输成本最优化问题
Z表示的是运输所需的总费用,利用上述所给模型进行求解,即能得到一个使运输费用最小的调配方案。
(二)基于图论的物流网络优化问题
设某种物资从m个仓库发出,称之为出发点,需要运输至n个目的地,成为收货点,在制定运输方案时,首先需要画一个示意图,表明收发点的大致所在位置、货物的收发量、运输路途的长度。在示意图上出发点用“”表示,收货点用“”表示,将收货量标记在其中。收发点之间的运费及其线路的长度标记在路途示意线的旁边。然后做运输物资的流向图,物资运输的方向用“”来表示,把调运物资的量记在“”的右边并加括号表示和运输线路长度的区别,这样就构成了如下所示的物资调运流量图。
在物流调运中,将物资从发点调运到收点的运输方案有很多,但我们优化物流网络的目的是使用运输力量最小的方案。
(三)基于排队论的仓库人员配置问题
设某仓库中,需要s个具有相同能力的工作人员为运货车辆装载,平均每人每小时可装载μ辆货车,平均每小时有λ辆货车需要装载,设货车到来服从泊松分布,服务时间服从负指数分布。
根据排队论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在这里运货车辆是顾客,工作人员是服务设施。我根据排队论中关于标准的M/M/C的算法
多个服务站下 , 表示系统中没有运货车辆的概率, 表示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因此平均队长为 。平均等待时间为 。为了使系统中的运货车辆不会排成无限的队列,s必须满足条件: 。
四、结语
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中尤以运筹学为主。运筹学通过将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变量和所要优化的目标抽象成模型,通过模型来理论的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义杰.运筹学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50-02
运筹学是一门集应用数学和形式科学为一体的跨领域学科,它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和算法等优化方法,去寻找复杂问题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结果。它也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为今后解决实际决策优化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做好运筹学的课堂教学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做好学习铺垫至关重要。
一、运筹学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也是教学的主要渠道。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而“教师讲解”环节占整个过程的比重最大。在现阶段运筹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主动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通常把教师当做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客体,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过分强调了知识传授的灌输性,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的形式削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结果,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差等生难以融入课堂
现代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学习障碍学生人数比重大为增加,这会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运筹学对数学底子薄、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讲,很容易脱离课堂教学节奏,最后放弃学习,站到“差等生”的队列。因此,控制差等生的比重或提高差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改善整体学习状况非常有利。
(三)学习效果评价手段单一
现阶段运筹学教学结果的评价一般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其中尤以期终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占80%―100%。导致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上,难以将其“活学活用”。
二、管理类运筹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目标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教育支柱,即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这些人类生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中,学会做人最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知识点,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优化
运筹学是一门具有较多分支的学科,因课时限制,教师在教授课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教学内容,应坚持适用性的原则适当调整:难度较大、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应少讲或不讲;对于纯理论的数学推导可以少讲,会运用其推导结论即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应多讲、详讲。例如,对数据包络分析、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较复杂的内容可以不讲;对存贮论、对策论等让学生理解原理、能运用结论即可;物流管理专业的授课对运输问题、图与网络分析可详讲,并适当加深难度;工程管理专业的授课应增加网络计划的内容。
(三)教学模式改革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学生互换角色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简单的、复杂的两类,复杂的由教师自己讲授,简单的则分给愿意承担的学生,这样就把学生当作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这种压力情况下会将课前预习的效果发挥到极致。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团队学习,承担不同的角色,如PPT制作,黑板板书,卡片制作、上台讲析等,各自发挥长处,并且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如运筹学中图与网络分析、网络计划前面的基本知识部分就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在学生的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课堂练习题等也可以作为学生参与教学的部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尝试,体会讲课的过程才会更加理解教师的劳动成果,更加用心听课,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分析也会促进课后复习的效果。如在单纯形法、指派问题等章节中鼓励学生评讲课堂练习题或者课后习题;让学生参与期末课程总复习的指导。
2.全员参与式教学。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比较配合教师的教学,能够紧跟课堂教学的节奏,而成绩靠后的学生则很难融入进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差等生也能参与其中,改善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黑板板书、画图等比较简单的形式让成绩略差、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对他们进行适当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脱离“差等生”的队伍。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解释结构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土地越来越紧缺,人们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等,使变电站的选址风险越来越大。变电站站址的选择与落实将影响到电网的投资、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等,变电站的站址直接影响着未来电力网的结构,供电质量及运行经济性。如何基于风险分析来进行城市变电站的优化选址是我国城市电网规划面临的现实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变电站的选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变电站站址优化是指:在满足诸如负荷需求、线路容量、变电站容量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寻优新建变电站的位置坐标,使某目标值(如年综合计算费用、线损等)达到最优。我们将拟动力方法引入高中压变电站长期规划的站址优化中,但优化方法没有考虑地理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我们提出将启发规则运用于迭代算法中,从而解决变电站站址优化问题,该方法无需候选站址。有学者也提出使用线性函数表示的总费用成本函数的模型,将站址优化规划问题确切地阐述成混合整型线性(MILP)规划问题,从而避免了非线性规划和得到局部解的可能。我们提出包含启发式组合优化算法,并通过软件实现站址优化问题,该法站址优化问题的模拟性强。我们考虑未来系统运行中网络重构,提出启发式搜索算法。但该方法的应用基于特定的候选站址数目。我们为多站址整体优化问题提供两阶段优化规划方案,第一阶段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得出备选站址;第二阶段着重考虑地理因素对选址的影响,结合层次分析法,获得了更为合理的变电站站址选择方案。我们提出的方法对新建变电站的上下级电网进行了整体优化,在发挥计算机功能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电力规划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变电站选址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但缺少对动态的不确定性因素问题的解决。刘巍等基于优化理论,运用非线性寻优及最小费用最大流法,提出一种在多约束条件下的变电站站址分层优化方法,运用非线性规划中的步长加速法实现变电站站址的最优化,它能够在给出优化站址的同时,实现电网网架的最优。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图,构建模糊统一矩阵,解决变电站选址中涉及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得到最优站址。但该法不能定量描述各种不确定风险对变电站站址成本的影响。我们可采用单亲遗传算法加入模拟退火选择操作,构建了退火单亲遗传算法,得到了较一般遗传算法更优的结果,但计算复杂,而且缺乏对选址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在枣西220kV高新变电站选址定容优化规划中,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一次规划,并考虑不确定性,建立了变电站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二次规划,从而获得了最优站址。但方法仍未考虑不确定性对收益和成本的综合影响。我们提出了将数据融合技术和证据理论应用于变电站选址的问题,并解决了多因素选址问题。我们将GIS中的地理信息引入变电站选址问题,综合了可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并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变电站选址优化,该方法降低了寻优的复杂程度,提高了搜索精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智能优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选址从最初的人工筛选方式发展为通过计算机计算自动生成站址的方式,其优化方法也由传统的数学优化方法上升到现代的智能优化算法,己发展了多种智能优化算法。我们采用遗传算法和多目标决策方法的组合方法,得到了变电站选址中的整体最优解。
二.变电站选址的基本理论
1.多源选址问题
多源选址问题比单源选址问题要困难得多。首先,我们将一直的固定位置称为“终点”或“目的地”。多源选址问题一般是已知各个终点的位置、需求量及有关区域的运价等,求解源的个数、位置及将终点划分给各个源的情况及容量。然而,同时求出源的个数和位置并对终点进行分配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与单源选址问题类似,采用迭代方法,先假定源的个数已经确定,再求解最优选和分配问题,然后对不同数目的源多次重复迭代,计算求出的最优解即为最优站址。而这样的迭代算法,需要基于以下两个假定:一是各个源的容量不受限制,二是单位运价与源的总输出量无关。
假定源的个数为n,而各个源的资本折旧费和经营管理费是 n的某个函数:f1(n),这个源n向给定的m个终点供货的最低费用为f2(n)。那么,实际供货的总费用CT为:
CT=f1(n)+f2(n)
形式上,其最小费用解,也即是当总费用取最小时,源的个数为:
■= ■= ■=0
一般来说,源的个数要精确或分配要完全恰到好处这类要求,最优解并不是特别敏感。而在求解f1(n)和f2(n)的时候,一般情况下,f1(n)是很容易的获得的,只需要将费用的数据拟合成一个经验方程或者简单地总费用数据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多源选址-分配问题的核心是求解f2(n)。而f2(n)就是给定的m个终点运货的最小费用,对于不同的终点,f2(n)是不一样的,则需要先明确某一固定的n值,f2(n)的求解方法。
(1)交替选址-分配法
将m个终点组成的集合划分成n个元素大致相等的子集;
将每一个子集当作是一个单源选址问题,求解所有的n个子集;
将n个子集求解出的n个源与每一个终点的位置进行比较,将每一个终点与n个源的距离按最短距离原则重新分配;
如果分配结果与上次计算的中分配结果不一致,则返回步骤2。否则,认为选址-分配完成,计算即可终止,输出分配结果。
交替选址-分配法是一种单调递降的收敛过程,即计算结果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确。然而,交替选址-分配法对初值有较强的依赖性,即对于步骤1中选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照该法求得的最优解一般有所不同,往往我们希望可以改进所得的解,可以采用同样的一组数据多次重复使用交替选址-分配法。
(2)随机终点法
在1到m个整数中,按照均匀分布函数,随机取n个整数;
将所产生的n个整数看作是源,并按照1到n做好标记;将其余的m-n个终点分配给费用最小的源,即若(xj,yj)是其中的一个源,分配时应使βjωj[(xs-xj)2+(ys-yj)2] 取得最小值;
重复步骤1和2,直到满足终止准则为止,每次重复都应保留总费用最小的解;
为了求出最优解,求解n个单源选址问题,比较计算结果。
2.选址优化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变电站选址优化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者们积极地做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提出或改进了一系列实用可行的分析方法和数学优化模型,大大提高了变电站选址问题的科学性与工作效率。本文从定性分析法、负荷重心法、传统运筹优化算法和智能优化算法四个方面,将概括地介绍变电站选址优化问题中的常用方法,并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或地方政策、侯选站址的未来负荷分布及成本费用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变电站的容量、以及中远期的规划、与系统的接线方式、供电需求等,采用比较的方法,例如综合评价方法等,合理地选择变电站站址。
在定性分析法中,首先要搜集政策方针类的资料,例如城市电网规划报告、城市土地规划报告等,拟定工作计划、有条理地、按计划地进行选址,并估算变电站选址的各项指标;其次,对有可能建变电站的站址进行实地现场勘查研究;然后,基于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对备选站址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出一个高可靠性且经济的方案。
负荷重心法
负荷重心法是根据负荷的大小及其位置,根据负荷的大小确定其权重,然后根据负荷的位置与权重的乘积求出重心,该重心的坐标位置就是变电站的站址位置。由负荷重心法的定义可知,若变电站的负荷为P1,P2,…Pn,负荷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Xn,Yn),如图2-1所示。
其中,黑色的坐标点表示负荷点,白色的坐标点表示根据负荷重心法求得的负荷重心点,即新建站址的坐标点。由负荷重心法定义可知,各个负荷的权重如下式(2-20)所示:
ωi=■
(2-20)
3. 变电站选址的简介
a.变电站选址问题的特点
变电站选址问题是一门综合的科学的学问。然而,影响变电站的因素按照是否容易量化,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易量化因素,包括变电站的建设成本,如变电站高压侧进线、低压侧出现的新建投资和运行损耗等;第二类是不易量化因素,如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环境政策、政策因素等。
因此,变电站选址优化问题是一个既庞大又复杂的运筹学优化问题,求解也比较困难;同时,变电站选址过程中涉及到的变量很多,往往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常常会被忽略。
b.变电站选址的原则
(1)靠近负荷中心。这一原则是变电站选址的首要原则,变电站站址必须是适应电力系统发展要求的,尽可能的接近负荷中心,这样,既节省了变电站线路的投资又可以降低电网的网损,降低了变电站的线路成本和运行成本。这一原则不仅符合技术经济的经济型评价,又可尽可能避免因远离负荷中心而带来的其他不必要的问题。
(2)地形地貌
适合的地形地貌是变电站选址问题中将选址规划付诸于实际建设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选择地质地貌较好的站址,可以使变电站建设期大大节省因弥补地形地貌而引起的投资,从而节省变电站建设成本。
变电站的地形条件应选在地势平坦且开阔的场地,例如大片或成片的坡地、台地、谷地、丘陵等,以有利于变电站的建设和运行。
在选择变电站的站址时,应实地调研侯选站址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地址条件的优劣往往对变电站选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交通运输
变电站站址应考虑变电站建设施工时期的设备材料的运输,尽可能在交通较方便的场地,例如铁路、公路等附近,以减少应交通运输不便而带来的投资增加,以此来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减少变电站建设成本。
4.变电站选址风险管理理论
变电站选址风险识别与评价
(1)变电站选址风险识别
变电站选址风险的识别时是指通过系统而全面地发掘所研究问题的风险元,运用多种途径与方法发现不确定风险因素的过程。风险识别的任务是发掘和总结变电站选址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风险因素。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变电站选址的风险识别应该从变电站设计规划期、建设期、运营期及报废成本回收期这四个时期来发掘各种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可能性及可能损失的程度。
(2)变电站选址风险评价
在变电站选址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因素的评价,通过变电站选址问题中的风险可能性与可能风险的损失程度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可能损失的程度统一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一般情况下,风险元是具有统计规律特征的,则能够运用数理统计与概率论中随机变量的相关理论知识对风险元进行评价。在数理统计与概率论中,随机事件一般分为离散型与连续型两种,则风险元也可分为离散型风险元与连续型风险元,本文只考虑风险元为独立且单一随机风险元的
三.基于ISM风险分析的变电站选址优化
1.选址问题的描述
如图4-1所示,变电站选址问题可描述为对于m个负荷点,在n个备选站址中选择一定数量(最多选择p个)的地点作为变电站站址,且变电站的电源点只有一个,使得在变电站选址全寿命周期中的利润最大。其中,在全寿命周期内,变电站选址需要考虑的问题有:选选择哪些备选地点作为变电站站址;如何安排变电站对哪些负荷点供电,才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全寿命周期内利润最大的目标。
2 模型的假设
本文所研究的变电站选址问题是在给定的某一区域所有备选站址的集合中选出一定数目的地址作为变电站站址,主要考虑变电站进出线总费用和由负荷不确定风险引起的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内收益、变电站工程费用以及社会补偿费用等。在分析影响这些费用主要因素基础上得出各项费用的表达式,并使总利润达到最大。
为了便于模型求解,同时使模型不至于太简单而又具有实用价值,作如下假设:
(1)只考虑所有变电站的电源点为同一个电源点;
(2)仅在一定备选站址范围内优化选择最优站址;
(3)一个变电站可以给多个负荷点供电,不考虑变电站之间供电;
(4)系统包括从电源点到变电站以及变电站到负荷点之间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构成进线和出线;
(5)变电站与电源点之间、变电站与负荷点之间的线路型号和运输单价费用为已知;
(6)负荷点的总数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1]王林梅.城市电网优化规划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严司玮,姚建刚,李丰涛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变电站两阶段优化选址[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 38(5):34-38.
关键词: 社会网络;村镇银行;发展策略
一、基础理论
1、网络理论
网络是边联结构与节点构成的图,可以用来表示各个研究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电力网、铁路网、通讯网、社交网等等。网络理论是一门基于图论基础之上,对一般网络规律及优化网络流各类方法及理论的学科,网络理论属于运筹学范围。
1845年,借助矩阵理论和图论,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论证了两个重要的电网络理论――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以及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开辟了网络理论的研究起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优化网络流的计算方法,网络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1956年,DR富尔克森和LR小福特发现了一种标号算法用以寻找最大流量;1959年,EW戴克斯特拉发现了一种标号算法用来寻找最短路径;1961年,富尔克森提出了状态算法用以解决最小费用流,这也是最小费用流、最大流量和最短路径的统一方法。
2、风险理论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的总理赔分布是基于单次索赔额分布以及总索赔次数分布之上的。单次索赔额以及总索赔次数是一个非负整数值的随机变量。单次索赔额概率如何分布?总索赔次数概率如何分布?如何借助单次索赔额的分布以及总索赔次数分布得出总索赔额分布?也就是如何根据个体风险数据或规律推算出保险公司的整体风险。风险理论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及相关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和理论。
3、信用配给理论
信用配给是指借款人愿意支付规定的或者比规定更高的利率,但贷款人准许发放的贷款额低于借款人申请额甚至贷款人仍不愿向借款人发放贷款额的这一现象。信用配给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的《国富论》,Jaffee和Russell最先将不完全信息应用于信用配给模型。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配给理论的基础,基于逆向激励效应及逆向选择效应,贷款人预期收益和索取的利率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单调的。
二、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嵌入性分析
1、村镇银行网络嵌入方式 基于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理论的嵌入占位联结方式。信息生态群落理论证明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知识集合群――网络知识社群是当前互联网信息生态群不可或缺的群落之一。例如,“百度百科”、“搜搜问问”、“豆瓣小组”、“知乎”等社会知识集合群,在某些层面来说,其提供的知识信息更新颖、更大众、更实用。
基于社会网络“联合战略”理论的多元联结方式。在组织形式上拓展各种性质的不同网络,将两种不同的或者更多的网络进行组合连接,即为社会网络中的“联合战略”。“联合战略”指的是集合资源要素“新联合”,通过系统设置、科学规划、创新方式,最终形成“网络联盟”,从而改变传统的分割化现状。
2、网络嵌入影响信用贷款的机制
首先,村镇银行可以与村镇各机构、团体保持长久稳定网络联系及合作关系;其次,村镇银行在社会网络支撑下,可以顺利处理村镇银行内部人员之间出现的人际问题,实现村镇银行内部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共享。再次,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外部内部构建的网络构架,为其社会网络各节点的每位成员交流沟通提供了合适渠道,方便村镇银行信贷信息、内部重要数据的及时传达。
但是,村镇银行社会网络构建本身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社会网络具有封闭性,导致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具有明显排他性,内部各成员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以及社会网络垂直结构造成的网络节点个体信息资源的不公平待遇等。
3、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及风险控制 在社会网络嵌入的影响下,探索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需要意识到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和风险控制重点。村镇银行的信贷增长主要通过与社会网络节点中的个体、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与资源信息透明度,来提升社会网络内部信息安全系数与共享程度,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及分享,以社会网络嵌入信息共享、社会联系的优势,推动信贷合作双方利益目标的实现。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主要通过构建防范借贷企业信息不对称的信用约束机制,以及自身紧凑合理的信用追踪完成风险控制工作,为村镇银行金融交易及社会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三、构建村镇银行发展的社会网络体系
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即村镇银行组织与个体或其他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纽带。通俗来讲,是村镇银行为主体的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社会团体及组织之间存在的关联,包括传统关系、非传统关系、常规关系、非常规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进行剖析,可以将村镇银行及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视作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村镇银行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线段”。
1、网络要素
主要包括:1)网络目标:村镇银行网络运行的方向,在网络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协调资源、协同合作,实现携手共进。2)网络结点:村镇银行网络结点具有互动性与活性且具备处理信息与决策的功能。贡献网络价值以及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大小决定了结点的作用与地位。3)经济联接:通过一定的沟通路径和经济联接方式将结点串联成网络构架,经济联接方式包括资本性与契约性两种。4)运行机制:对村镇银行的网络组织成员行为产生激励、约束及协调作用。5)网络协议:是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成员个体的约束所在,规范每个成员的经济行为。
2、网络结构
村镇银行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农村地区,所处社会也是农村周边地区的“小社会”,因此,村镇银行所在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结构为传统的社会网络,这种模式也占据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主导地位。目前,村镇银行社会网络结构基本上为传统型社会网络,农村地区主要是围绕亲情、宗法伦理等为主,围绕个人核心展开的放射形规模的,与个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社区及工作圈有紧密联系。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结构可以以一个“同心圆”的模式展开,网络结构中的群体关系包括血缘、亲缘、业缘等关系,社会关系圈自然分成不同领域的圈外和圈内。
3、网络监管
由于村镇银行在面向广大农村客户进行信贷业务时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且在网络嵌入的环境下会迎接金融市场带来的全新挑战,因此,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监管,监管主要内容包括贷款利率、借款人资格、经营活动、信贷业务操作规范等,通过以上部门有力监管规避运营及交易风险。
四、社会网络下村镇银行发展检验与评估
1、研究对象
选取10家成立时间比较长的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正式进行问卷调查前,根据XX市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现场作答、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回收问卷时,对于问卷内容缺失较多的计入废卷处理,对于内容缺失少的,通过当场提醒或者邮件回复的方式已获得完整的数据。总计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包括后期补充问卷共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
2、社会网络体系的检验结果
第一,问卷调查中有96%村镇银行认可社会网络体系构建,并对社会网络嵌入后的经营效果感到满意。这说明社会网络的嵌入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明显正面影响,经过对以上村镇银行进行调查问卷及短暂访谈,可以看出社会网络中具备的六项社会网络特征均能够影响村镇影响绩效,尤其是网络结构及网络稳定程度,对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而社会网络中的网络中心度、网络异质性、网络密度等对村镇银行影响力较小。
第二,社会网络体系为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是,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嵌入及社会网络构建为村镇银行金融隐性知识共享及核心竞争力提高有正面影响。而村镇银行隐性知识共享、核心竞争能力与村镇银行运行三者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隐性知识共享实现与村镇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的中介载体为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网络嵌入的作用发挥需要借助于前两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质量可观,从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增长中可以对网络绩效进行评估,得出社会网络绩效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