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稳定的投资收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传统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造成的, FDI是相对稳定的引资方式。事实上,FDI会带来潜在的国际收支危机风险, FDI的波动性在上升, FDI回流以及外资企业借用外债带来金融风险等都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潜在的金融风险。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就有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
关键词:FDI;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
传统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造成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而言,FDI是相对稳定的引资方式。基于这种看法,FDI在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国际资本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但是,近年来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如1994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墨西哥和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在危机发生前都伴随着FDI的大量流入。近年来,FDI相对稳定的传统观点已经开始遭到质疑,学者们指出FDI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潜在的和隐藏的金融风险,从而对发展中国家保持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那么,FDI到底在金融危机爆发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FDI是否会引发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 FDI投资收益汇回是东道国引进FDI要支付的最明显、最易衡量的外汇成本。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它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在1994年的墨西哥经常项目赤字中FDI的收益外流额占30%多;再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印度尼西亚的这一比例为40%以上;在马来西亚,收益外流额大幅度地超过了贸易顺差(是它的近2倍),由于新的FDI流入不足以弥补投资收益的汇出,从而使得整个经常项目变为巨额逆差。经常帐户持续逆差的出现是一国国际收支发生危机的前兆。所以,FDI投资收益汇回是上述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FDI大量流入的同时伴随着经常账户赤字的大幅增加。如巴西,随着流入的FDI从1994 年的30亿美元上升至1997年的170亿美元,巴西的经常项目赤字也从12亿美元上升到330亿美元。此外,伴随着 FDI的引进,还会导致资本品进口的增长,子公司对其他国家原材料的进口所需的外汇可能超过了它出口产品赚取的外汇和由于进口替代节约的外汇之和。
由FDI引起的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如果大于外资企业出口则会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积累了净的负国际投资头寸,这会导致资本利润的流出,进一步加大经常项目的逆差(因为资本收益的流出记录在经常项目下的借方)。 FDI虽不用付息,但要允许投资方汇回利润,因此FDI与对外举债无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典型的准债务。从融资的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收益相当于对外借款的利息。在国际投资活动中,收益与风险是同时并存的。一般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相对于间接投资而言,承担的风险要大得多。如果东道国政策和法规变动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不利影响,或者因为外资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亏损,直接投资都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其要求的利润回报率也大大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因而,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往往也大于间接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关键词】人力资本 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雇佣稳定性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分析。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企业、劳动者个人和政府都应承担一定的成本,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投资目的从而追求与之相应的投资效益。其三者的关系大致总结如下: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分析
(一)成本结构分析。
对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可以分别从外部投资和内部投资两方面对其成本进行分析,如下图:
(二)成本计量评价指标。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指标评价体系对于企业不仅可帮助其更好地控制成本、分析与收益的关系,而且对于促进企业人力薪酬制度、员工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完善等人力管理活动提供了参照依据作用。
以下构建的指标体系是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且不限于货币价值衡量。
图中所示的沉淀成本是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决策,即经济学所提的沉没成本。而该项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分析时往往会被忽略。笔者认为在引入沉淀成本分析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有必要的,人力资本虽然与实物资本相比有很多特殊性,但也存在着折旧问题,并且企业和员工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造成投资中的隐形成本。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分析
(一)收益的特征。
1.收益的间接性。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不是直接从生产过程中得到补偿,而是通过投资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企业员工各方面素质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
2.收益的长效性。与实物投资一样,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同样具有收益的滞后性,即成本产生在当下,但收益却发生在将来。但是与实物投资比较,大部分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期都要更长。
(二)收益的结构分析。
对于一般投资而言,其收益在数量上等于投资额与产出额之间的差额,然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同时具有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的特点。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雇佣稳定性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先决条件是雇佣关系稳定,稳定的雇佣关系能够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回收投资成本。企业的雇佣战略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企业和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或者企业与员工简历的雇佣关系不够稳定,那么企业向这些员工提供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相反,企业会投资拿起与企业有良好匹配、雇佣关系稳定的员工。企业对于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存在差异化的,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同样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也会不尽相同的。
以姚先国、翁杰两位学者的调查为例,其员工样本容量为2045,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分别为277、1017和751,包括7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员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以下表格数据为调查对象的劳动合同期限统计:
该统计结果不难看出,七成的员工与企业签订的是短期合同(期限小于等于三年),也反映出了我国劳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雇佣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有数据证明任期越短的员工所获得的培训时间越少,也就是这部分劳动力接受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且在不断的工作更换中会造成前期的人力资本的加速折旧导致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此外,国有企业的劳动合同表现出与其他两种企业完全不同的期限结构:国企中73.3%的劳务合同属于长期合同(9年以上),而该数据在民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别只达到5.9%和4.7%,这与之前分析的国有企业具有的工资制度有很大的关联。这也在另一个角度表明国有企业对于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因为其雇佣关系的稳定而更高。
人力资本投资的多主体性决定了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以投资的成本收益为基础分析其雇佣稳定性关系的探究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有序以及节约社会人力资源众多领域也有长足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投资;收益;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基金,基金发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现已成为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一种证券投资工具。基金按照运作方式不同,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中国基金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较为猛烈。1998年3月,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拉开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的序幕,2010年9月随着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诞生,封闭式基金逐渐被开放式基金代替。世界基金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封闭式基金走向开放式基金的历史,开放式基金越来越成为基金中的主流。
目前,开放式基金已成为国际基金市场的主流品种,美国、英国、香港和台湾的基金市场均有90%以上是开放式基金。截至2010年12月初,中国开放式基金已达到586只。开放式基金可谓琳琅满目,基金投资者如何投资开放式基金,如何利用开放式基金这一投资工具获得收益?已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开放式基金
基金是一种证券投资工具,反映的是一种信托关系,他有别于股票、债券,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投资者是通过购买基金单位而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发行总额不固定,基金单位总数随时增减,投资者可以按照基金的报价在国家规定的营业场所申购或者赎回基金单位的一种基金。其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管理,提高收益。基金靠发行基金单位,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共同投资,资金规模优势明显。避免了单个投资者因资金有限、交易量小而产生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基金公司也就是基金管理人,配备了大量的投资专家,由投资专家来运作、管理,并专门投资于证券市场。他们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投资分析和投资组合理论知识,而且在投资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正确把握市场脉搏,提高投资收益率。
2.组合投资,分散投资风险。法律规定,基金必须通过投资组合,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以保证投资人相对稳定的收益。证券投资基金通过汇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小额资金,形成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同时把投资者的资金分散投资于各种股票,使某些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可以用其他股票涨价的盈利来弥补,分散了投资风险。
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金投资者是基金的所有者,基金投资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盈余,按照各个投资者所持份额比例进行分配。收益大家一起分享,损失大家共同承担。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具有发行数量没有限制、买卖价格以资产净值为准、在柜台上买卖和风险相对较小等特点,特别适合于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在中国,每份基金单位面值为人民币1元。基金最低投资额一般较低,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多买或少买基金单位,从而解决了中小投资者“钱不多、入市难”的问题。对开放式基金而言,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人直接申购或赎回基金,也可以通过证券公司等销售机构申购或赎回,或委托投资顾问机构代为买卖。 正是因为这些方便因素,开放式基金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二、开放式基金投资失误的原因
为什么投资者抱着共同的梦想,结果有人赚钱,有人赔本。即使投资同样的基金,照样“有人欢喜有人忧”。仔细分析,发现有以下原因:
1.选择基金公司失误。基金公司对基金的管理,依靠公司投研团队的操作,主要由基金经理和帮基金经理收集信息、搞研究、打下手的人组成,基金投研团队的信息搜集是否正确,信息综合分析是否科学,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是否合理等,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管理不规范,存在老鼠仓的基金公司,势必损害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不了解基金管理公司的综合管理水平,盲目选择该公司基金,自然就不会有理想的投资收益。 选择基金失误。有一部分人,只看基金单位净值,不看收益率;或只看单位净值变化,不看分红状况,以为单位净值高的基金就是好基金。另有一些人,为了追求份额多,一味选择低净值基金。还有一部分人盲目追捧新基金,岂不知新基金无历史业绩可供参考,基金的管理者是否有投资经验,能否给你一个惊喜,这些还都是未知数。基金规模大小也是基金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人一味地选择规模大的基金,认为大规模的基金保险可靠。殊不知,基金规模太大,在一定程度上,经营的灵活性会受到限制。小规模的基金,有时虽然可能面临清盘的危险,但它又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 进出场时机选错。追高杀跌是股民的一贯错误做法,在基金投资方面,当然也不例外。有些投资者盲目进出,必然要因盲目而付出代价[1]。股票、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申购和赎回遵循“未知价”交易原则,因此,投资者在申购或赎回时,并不能及时获得成交价格。选错进出场时间,买进价格高于理想的价格,卖出价格低于希望的价格,这些事也就屡见不鲜了。按照基金的“金额申购,份额赎回”原则,高价格买进的基金,所得的份额自然就减少了,同等分红条件下,投资收益就会降低。 投资期限选错。没有正确把握买入和卖出时机,投资期限选错,自然会增加投资成本,降低投资收益。基金是一种中长期投资工具,要求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定力,也就是说不要这周买,下周卖。受中国2007年单边牛市的影响,一些基金投资者产生了急于获利的情绪,把基金当股票来操作。
三、投资基金的对策
1.科学选择基金。第一,要选择好的基金公司。事实表明,中国股市在特定阶段的投资理念都会出现轮动,在恰当时机实现理念创新,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这取决于基金公司对市场的判断。选择正规的、有经验的基金团队,更要选择好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是替投资者代雇代管理负责操盘的投资高手,他的操作,对基金的收益率影响巨大。第二,要选择好基金。首先,要了解基金的收益来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金净值增长:开放式基金所投资的股票或债券升值或获取红利、股息、利息等导致基金单位净值的增长,而基金单位净值上涨以后,投资者卖出基金单位数时所得到的净值差价,也就是投资的毛利。毛利扣掉买基金时的申购费和赎回费用就是真正的投资收益。 另一部分是基金分红收益:投资者获得的分红也是获利的组成部分。由于基金在经营过程中的风格不同。有些基金追求短期收益,有些追求长期收益。有些基金喜欢给投资者早分红,少积累;有些喜欢少分红,多积累。因此,投资者只看基金单位净值很难判断基金的优劣。要将基金单位净值、累计净值和分红状况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才可能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基金中遴选出好的基金。其次,基金的排名情况,可以作为我们选择投资基金的参考 。有专家认为,如果一只基金能连续三年以上,将业绩保持在同类基金排名的1/3以内,基本上就属于信得过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投资者还需要分析基金的经营风格和持股状况,分析该基金历史净值增长水平及稳定性。历史净值增长情况和稳定性是基金以往的业绩表现,虽然不能完全说明未来的情况,但是基金投资思路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必然影响基金的未来收益水平。 科学选择进出场时机。与股票、债券相比,基金投资的费用较高。认购或申购时,要付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还要付赎回费,而且费率较高。所以反复的买进卖出,无形中就加大了基金投资成本。投资者要经常了解经济信息,了解宏观市场,不要频繁的买进卖出。但也不是说,持有时间越长,收益就越大。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果断清仓的基民们就收入不菲。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进出场时机选择正确,会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以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为例:进场时,希望价格低一些,这样,同样的资金,就可以多买些份额。实际操作就需要结合股票市场来分析,如果股指在低谷,后市又有反弹趋势,而当天股市又在下跌,就可以大胆的买进。当股市涨到高点了,后市又有大幅调整趋势时,明智的选择就是“落袋为安”了。 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基金类别很多,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经营风格,会让投资者眼花缭乱。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和风险耐受能力,科学选择基金,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如果你喜欢冒风险,希望获得高收益的投资,就可以选择股票基金或成长型基金;若是保守一些,追求稳定的收入,就应选择债券基金或收入型基金。 选择基金资产组合,分散风险。混合搭配不同类型、不同基金公司、不同风格的基金,构建低风险定投组合,可以有效分散投资风险。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力确定一个明确的投资目标,选择业绩较稳定的基金构成核心组合 。一般来说,大盘平衡型基金较适合长期投资的核心组合,在核心组合以外,不妨买进一些行业基金、新兴基金,以实现投资多元化并增加整个基金组合的收益。注意基金组合不宜太分散,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持有三至五只优质而投资风格不接近的基金为佳。
选择好的基金,选择适合自己的开放式基金,可以为投资者带来理想的收益,同时也会伴随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只有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学会理性的分析,科学地选择,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基金市场获得理想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可娜.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0. 转贴于
王亚卓.基金投资五星策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13.
资金流入保险公司趋势不改
2月份全国寿险保费收入678亿,同比大幅增长72.4%,其中中资公司收入646亿,占比95.2%,市场份额自07年8月降至86.6%的低谷后逐步回到07年初的水平,中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争夺中依然具有绝对优势。
股市震荡,资金持续涌入保险公司。进入08年以来保费收入增长突然提速,08年1月增速为67%,2月进一步上升至72%。我们在保险2月月报中曾经指出,股市的震荡行情导致投资者寻求更为安全的投资渠道,从而资金大幅流向保险公司,现在我们依然维持这种判断。07年这一轮牛市的重大意义不在于让投资者赚了多少钱,更为深刻的是它唤醒了许多人的理财意识,认识到正确的投资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从而把投资活动纳入到人生的长期规划之中。在美国家庭的金融资产构成中,保险资产的比例在30%以上,而中国目前在10%左右。保险同时具有投资功能和保障功能,我们认为,在居民理财意识逐渐确立的过程中,不管股市景气与否,保险在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的比例都将越来越高,而目前难以把握的股市行情加速了资金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寿险保费收入继续高速增长
中国人寿2月保费收入290亿,同比增长45%,在占据中国寿险市场44%的同时实现这样的大幅增长是很惊人的。由于我们目前无法拿到具体的保费收入结构数据,无法做出具体的分析,但可以推测在受益于整个保险市场提速的同时,和国寿最近加强银保渠道销售力度有关。中国平安2月寿险保费收入82.5亿,同比增长32.7%,平安财险保费收入16.6亿,同比增长42.8%,平安健康和平安养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73万和387万。2月寿险和财险增速较1月都略有放缓,但仍然保持在较高速度的稳健扩张。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增速是27%,平安财险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显然并不只是因为交强险费率的降低有关,我们认为平安寿险通过大量增加人并提高产能的策略同样适用财险。太保寿险2月保费收入71.6亿,同比增长90%,太保财险保费收入17.2亿,同比增长22.6%。太保寿增速达到90%是因为同期历史数据偏低,06年和07年2月的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7.3%和8.4%,2月的市场份额比上月还下降了6个基点,总体来看太保寿险和太保财还是保持了和市场总体水平相当的增长速度。
保险投资遭遇瓶颈
尽管保费收入提速,08年保险公司仍然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中长期的投资工具,难以体现保险投资长期性的优势。07年股市繁荣成就了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骄人业绩,但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资产等短期投资,而且从平安国寿的年报来看,投资浮盈当前已经很大幅度对冲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08年很难再实现07年那样高的投资收益率,即使有充裕的资本在手,面对国内有限的投资渠道和国外不稳定的金融环境,保险资金投资遭遇尴尬瓶颈。
平安自去年11月以18.1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4.18%的股份后,再次以21.5亿欧元的代价买入富通集团通过富通银行控股的富通投资50%的股权,入股富通投资管理是平安建立全球资产管理业务并分散投资战略的一部分。包括富通在内的欧美银行正从海外筹措资金,因次贷相关损失导致资金短缺。我们认为在国内缺乏投资渠道的环境下,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以平安为代表的国内保险公司正积极地开辟更为宽阔的投资空间,从长期来看这些探索都是富有战略意义的,而短期来说能否为08年带来收益还是一个问号。
在保费收入VS投资收益的双腿博弈中,我们认为投资收益对保险公司盈利影响更大,鉴于此,我们对保险行业维持中性评级,维持中国人寿推荐A评级,中国平安推荐A的评级。
中国人寿:保单利润维持高点,投资收益仍具风险
国际会计准则下,中国人寿2007年总收入1914亿,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389亿,同比增长95%,摊薄后每股收益为1.38元,同比增长84%。中国会计准则下归属股东净利润281亿,摊薄每股收益0.99元,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总资产8946亿,同比增长23%,但较三季度末9252亿减少306亿,主要原因是公司回购了530亿的卖出回购金融负债,导致货币资金大幅减少。
第四季度公司仅实现净利润34亿,占全年净利润总额的12%,从而导致多项指标恶化。管理费率从4.89%上升至5.8%;有效税率从14%上升至18.7%;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也提升1.6个百分点至34.4%。我们认为,四季度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既有证券市场走软的客观因素影响,也体现了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次性大幅计提,从而减轻未来盈利压力。
投资收益仍具风险。国寿的投资收益加公允价值变动达到850亿左右,而在07年期末,交易型的权益投资为190亿,而可供出售的权益类1761亿,而07年底,权益类的浮盈为500亿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一季度20%-30%的下跌幅度来说,浮盈已经消耗了很多,存量已经不多,而交易类金融资产也将产生一定的亏损,如果市场维持在当前点位不涨不跌的话,国寿今年的投资收益可能在300-400亿之间,也就是说,08年盈利增长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这点我们已经在之前的报告中阐述过。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易类中,国寿持有的前两名股票分别是民生银行和中国太保,但是这两只股票的近期走势并不乐观。(国寿07年总投资收益率11.07略低于平安的14.2%,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国寿没有将其租赁收入算入投资收益中)。
寿险业务坚持以优化结构为主的稳定增长。公司始终坚持以业务结构优化为目标的增长模式,以发展传统型和分红型产品为重点,适度发展投连、万能等衍生型产品,以发展长期性期交业务为主,注重实现业务结构的平稳优化,我们看到国寿的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在没有修改假设的基础上维持高位,也可以客观说明国寿的产品优势。07年底国寿拥有保险营销员63.8万人,团险销售人员1.3万人,较06年底并无明显增加,说明国寿更多的是依靠内生性的模式来实现增长。从渠道来看,个人业务稳中有升,短期险业务占比有所下降。
在内含价值计算中,国寿报表将投资回报率假设为5.5%,所采用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为11.5%,基本假设与07年中一致(平安的投资收益率报表中调整至6%,贴现率下调至11.5%)。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国寿实现6.0%的投资收益率是可以实现的,在11.0%的贴现率下,那么每股一年新业务价值提高至0.56元,每股内涵价值11.5元,我们给与35倍的新业务倍数,得到08年每股精算价值为31元,给与推荐A的评级。
中国平安:估值体系需重建,投资收益难持续
国际会计准则下,实现营业收入1370.5亿,净利润186.9亿,全面摊薄每股收益2.54元,同比增长100%。中国会计准则下,实现营业收入1652亿,净利润150.9亿,摊薄每股收益2.11元,和我们的预期完全相符。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下,净利润差异为36亿,主要是寿险责任准本金的提取方法和递延保单获得成本的会计处理差异所致。
公司利润100%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投资收益。中国会计准则下投资收益达638.4亿,占总收入的38.6%,是净利润的4.1倍。相对于承保业务高额的人力成本和赔付支出、准备金提取等,投资收益几乎可直接计入税前利润,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费用水平下,如果投资收益缩减幅度较大,利润增长压力将会不小。
08年投资收益可能大幅缩水。公司投资收益为570亿,而06年为213亿,同比增长168%。在这570亿中,486亿为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收益,基金的股息收入实际上是分红所得,也是投资收益。公司07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8.9亿,在07年底,平安交易类权益资产为554亿,受市场行情影响,这部分可能在08年带来20%-30%,也就是110-160亿左右的交易类亏损。可供出售类权益资产为951亿,而尚未兑现的权益类浮盈为173亿。在951亿的可供出售权益资产中,如果亏损20%左右,也就意味着这个浮盈将被对冲掉,08年无法再释放这部分利润。
保险主业发展良好。人数量和产能齐升,推动寿险业务快速增长。公司07年寿险保费收入599.1亿,占总保费收入的74.5%,同比增长11.7%。07年平安财险保费收入205亿,占总保费收入的25.5%,同比增长27.5%,市场份额为10.3%。2006年,公司车险业务发展较快,而车险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业务品质有所下降,车险业务占平安财险保费收入的70%。我们认为随着车险业务规模的壮大,保险公司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会逐渐摊销,车险业务利润率会逐步体现。
平安银行拨备计提不足,证券业务08年面临风险。由于合并深圳市商业银行,银行业务净利润大幅增长20.6倍至15.3亿。但平安银行的拨备计提并不足够,600亿的贷款,当前总计提4亿多的拨备,我们预计未来会进一步提高拨备水平。得益于07年证券市场的繁荣,证券业务净利润增长145%至14.9亿,但随着08年市场风险的加大,我们认为平安证券的业绩增长难以维持,可能也将会拖累平安08年的业绩。
作者:张媛
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过程虽是一种市场行为,但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信托投资公司的投资行为始终处于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之下,对投资方式、领域、比例、期限等进行全程动态化的跟踪测算,信托投资公司风险控制部门也同样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信托投资方向多为资质优良、信誉较好的投资标的或国有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投资风险,保证投资人获得稳定收益。
首先要明确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明确,任何一种市场行为都应该充分地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按照市场规律、参与竞争机制来进行。投资行为也是一样,必须真正的市场化,让企业和社会拥有真正的投资权;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监督管理的角色。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信托运营,由于其特殊性,政府的监督管理角色必须明确到位,但不能是行政干预。同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给予信托业适当的政策扶持,并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稳定的运作环境,协助信托投资公司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比如,智利就让多个私营的AFP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政府对其实施严格的系统化监管,对公司进入和退出市场、投资项目和比例等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监控。第二,完善现代化的经管体系。作为受托人的信托投资公司自身必须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内部监管,制订的经营战略和投资决策等必须着眼于长期性和持续性,着眼于构建长期的优质的信用记录,才能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过程中实现自身持续的发展。制定长远的投资策略。信托行业作为经济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必须时时跟上信息和技术的更新发展,所以在决策的时候,必须明确目标,反复考查市场加以论证,在诸多方案中择优选用,及时反馈方案的实施效果,从而不断进行调整。建设高效的经营团队。要提高基金运营的效率,必须加强信托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高效的研究水平高、市场洞察力强的人才队伍;必须时时更新信息系统处理业务流程,做到高效、便捷、可靠,从而满足信托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还包括要形成配套的风险控制系统,严格内部监控制度,要从财务、审计、预报等方面加以控制,将业务风险、金融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降到最低。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向。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必须充分结合投资者的自身情况,如资金实力、未来的预期收入、税收状况、现金流的分配等,为投资者选择与自己的经济能力、心理承受力相适应的项目。大多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者未来的收入预期不高,资金增值的目的用于养老和医疗,应选择以项目为主的、预计收益稳定的、诸如基础设施、工农业等信托方向;而对那些资本市场运作的、预计收益在一定范围波动的信托产品,则可适当搭配一定的投资比例。第三,健全法制化的监管机制。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它承担着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重任,监管机关的监督管理至关重要,必须对受益人的权利加以保护。必须对信托投资行为进行全程的、动态化的监督,在投资计划的批准、投资过程的审核、投资收益的监督等方面必须谨慎严格。同时,对受益人的投诉、申诉等行为必须充分重视、及时受理。
真正有效地履行好监管的职能,保障受益人的权益。对于投资中的风险必须加以强化管理,必须充分衡量好投资产品的风险、收益和流动性因素。基本的原则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必须要投资于低风险和收益稳定的项目,为了做到这样的原则,必须留有部分稳定的投资,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满足到期债务;进而考虑其持续的支付能力,分散投资方向以规避风险。在投资期限上也要有合理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回报和未来回报,根据消费上涨指数等经济工具合理配置,以满足不同时期的支付需求。要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和有效监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行为,明确受托人的法律责任,在法律规范内强有力地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在这里,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养老保险基金受益人合法权益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决策失误、寻租和腐败等政府失灵行为不可避免,这些会导致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低下,出现漏洞甚至失误。只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得到有效监管,才能有效监督投资管理人的行为,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公平、高效地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第四,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和任何一项投资一样,养老保险基金的信托投资必须合理配置投资组合,才能有效规避风险,获得较好的收益。因此,科学化的资产组合必不可少。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较为狭窄,主要方向为银行存款和买卖国债等固定收益的投资品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逐渐开放和完善,信托投资公司的运作积累了更多的成熟经验。养老保险基金所允许的投资范围在逐步扩大,投资方式还应包括金融债券、公司债券、股票、基金等浮动收益的投资品种,还应逐步拓展到海外市场,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态势。只有这样,才能既有效增加收益,又有效分散风险,防止将养老保险基金过多集中于某些投资品种,特别是风险较大的投资品种。另外,还要合理搭配各种品种的投资比例,尽可能在较低风险水平下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这一点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也尤为重要。养老保险基金的信托化运作过程就是基金投资者(受益人)、基金经理人(受托人)、基金托管人这3方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协同过程。要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信托运营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上的优势,必须从这3方共同入手,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信托化运作始终处在良性的轨道上,从而有效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由于年龄、家庭年收入、学历与居民的投资行为密切相关,以下提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年收入以及不同学历居民家庭的理财目标的五种理财组合模式供家庭理财时参考。
1、低风险稳定收益组合模式:储蓄+保险+债券。
适合年龄在25岁以下,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学历不高的居民家庭。此类居民家庭虽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但是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有限,又要为将来成家立业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积极进行原始积累并学习充实理财知识。理财目标为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得平稳的资本利得。可将40%的资金投入银行存定期,主要用以应付未来的大笔支出;10%的资金购买人生意外保险;50%的资金购买国债或其他固定收益型债券。针对这一群体,由于资金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低,建议选择工行的活期存款或灵通快线的无固定期限存款,可灵活支取现金,方便更好的投资理财。
2、低风险收入型组合模式:储蓄+保险十债券+基金。
适合年龄在26岁-45岁之间,年收入5万元以下,学历不高的居民家庭。此类居民家庭积蓄逐渐增加,对理财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又有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理财目标为既注重固定收益又追求一定的资本增值。可将20%的资金放入银行,存定活两便用以子女教育费用或大宗物件支出;20%的资金用以购买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金保险;30%的资金投入债券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30%投资高成长性基金,以追求资产的长期增值。针对这一群体的投资者,可选择较为稳健的混合型基金,如货币型或债券型基金,在工行门户网站直接进行定投,收益率较为稳定且风险可以承受。
3、积极增长型组合模式:储蓄+保险+股票+股票型基金。
适合年龄在26-45岁之间,年收入在5―10万元之间,中等学历的居民投资者。此类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又积累了一定的投资经验,比较了解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能承受一定的风险。理财目标为分享市场的长期收益。可将20%的资金存入银行;10%的资金购买保险;40%的资金投入股市获取较高收益;30%的资金投资股票型基金,实现储蓄和投资双重功效。针对这一投资群体,可选择工行稳得利理财产品,该产品预期收益稳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
4、收入型组合模式:储蓄+保险+债券+股票。
适合46岁以上,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学历不高的居民投资者。此类居民家庭理财目标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同时,保守地追求一定的资本增值。可将30%的资金放入银行;10%的资金用以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40%的资金投入债券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20%的资金投资股票,以追求资金的高收益。这一年龄段的投资者,因为生活负担较大,各种支出及不确定的消费较多,可选择工行的灵通快线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有起存金额较低,买卖灵活等特点,尤其适合流动资产较少但又不适于长期定存的投资者。
5、高风险收入增长型模式:储蓄+保险+股票十期货。
分红险优势在于长期保障与投资
小王购买的分红保险保单已到期,她来到银行办理了满期金领取手续。对于领到手的满期金和累积红利,是继续买分红保险,还是抄底转投股票或基金,小王有所迷茫。
“如果这5年你把钱放在股市,很可能本钱损失很大;你买了分红险,既有保险保障和保证收益,这5年还将获得红利,这意味着在获得保障的同时还多了一份收益。”理财规划师提醒小王,她目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投资一定要谨慎,应该注意分红保险的长期保障与投资。
像小王这样想借助金融理财获得收益是很多人的愿望。多数投资者总喜欢把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进行比较,而且单一用“收益率”衡量分红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优劣。业内人士指出,分红保险最基本的属性仍是寿险的保障功能,如人身保障、满期给付等,保险责任和保险金额在保险合同中都有明确的约定,对客户来说,一旦签订分红保险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不管红利分配多少,保险合同所载明的除分红外的其他保险保障和保证收益均不会变动。
此外,与银行理财产品及股票、基金有所不同,分红保险的保证收益将由保险公司兑现,红利分配依据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定。多种理财产品并没有可比性,毕竟分红保险的最大优势是其为客户提供人身风险保障。
资料显示,分红保险早在2000年就由中国人寿从国外引进并推向市场,主要满足在保险保障和保证利益基础上客户追求更多收益的需求。自分红保险推出后,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分红保险已成为寿险业务发展的主打产品。以中国人寿为例,截至去年底,分红保险为5128万客户提供保险服务,累计给付各项死亡和生存保险金2635亿元。
尽管分红险满足了客户的多方面需求,但其收益来源一直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业内人士介绍,分红险多以长期提供保障为主,保险公司对于分红险的资金多选择长期投资。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在投资管理方面就广泛地选择投资品种,一方面通过债券、大额协议存款、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固定收益品种进行投资,创造长期稳定的利息收入,有效平滑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作为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公司也有机会通过投资股票获得收益。
不过,分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也会随着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发生变化。但相比资本市场总体水平,分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的波动却没有那么大,这与保险公司投资政策规定及资金匹配的长期稳定特性相关。市场对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较为看好,这与投资渠道不断放宽不无关系。
据了解,近年来,保险资金渠道加速开放,2006年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放开,2010年非上市股权及其相关金融产品、不动产及其相关金融产品放开,都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分散传统渠道投资风险,匹配长期负债创造了条件。随着近期13项保险资金运用政策将陆续推出,未来保险资金将有望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融资融券等业务,这将有助于分红险不断提高收益,让更多客户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并进一步推动分红险市场的快速发展。
投保时需注意的五点
针对近期考虑购买分红险的投保人,保险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按需投保。分红险涵盖的范围较广,主要有养老、教育、身故保障等,投保人须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相应的产品。分红险产品可以再附加各种健康险、意外险或者定期寿险等产品的搭配,能很好地满足医疗和保障需求。当然还要关注额外保障。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条款,却可为投保者带来许多额外的贴心保障。如福佑双鑫保险保障计划提供“重大疾病保费豁免”,在向被保险人给付第一次重大疾病保险金后,将豁免附加合同以及主合同的此后各期保险费。这意味着被保险人一旦丧失工作能力,断绝收入来源,依然可以靠有该条款的分红险,获得一份稳定的现金来源。
二是分红险的首要功能是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不要对投资收益期望过高。很多消费者在投保分红险时都错误地报以比银行存款高得多的预期,往往一听说有很高的回报,就匆匆投保。有的人囫囵吞枣地溜一眼合同条款,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就签上大名,对免责、退保条款一概不知。这显然是不理性的投保行为,更是一种危险的投资行为。
三是以往收益仅做参考。分红险的收益随投资收益波动具有不确定性,今年的业绩好并不代表明年也会有同样的收益。由于分红险的收益率并不能提前固定和量化,产品的演示利率仅仅是作为参考,因此投保人需对有意向的保险公司多作了解,包括该公司的运营情况、行业评价、以往分红水平、投资经营风格、人的专业程度、公司服务水平等。
“此前保险资金主要投资金融类公司,这次在通讯产业投资,未来保险公司可能都会尝试多元化。”国内一位资深金融分析师认为,“保险公司需要通过投资来取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和改善资产负债匹配。”
险资战略入股通讯
保险资金对通讯产业大规模投资的“第一单”近日浮出。人保与大唐移动在北京签署了股权合作意向协议,人保集团以战略投资者身份15亿元入股大唐移动。
“大唐的优质资产全部集中在大唐移动,随着明年奥运会TD-SCDMA商用,大唐移动未来会有不错的投资回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总裁吴焰表示,这是保险资金对通讯产业大规模投资的“第一单”。
据了解,通过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由人保财险上市公司出面进行股权投资,对于人保财险今后战略性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因为,这次有精巧的制度安排,将使得人保财险无论是获得稳定收益还是今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市后带来的丰厚股权收益上,都是极大利好。
“保险资金运用不能光看债市和股市的脸色,今后的资金运用不一定要超越满足某一年的投资收益现状,而是要重视战略性资产的配置。如果资金运用完全看这两个市场的脸色,一旦市场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整个投资率就会不稳定。”这是吴焰在今年上任第一天公开所言,他正是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行。
在人保投资15亿元入股大唐移动以后,谁将接盘大唐移动另外13%的股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前,业界传闻中国人寿、平安保险、长江电力都意欲入股。而平安保险则被传将是接手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所持大唐移动13%股权的资方。据平安保险的一位分析师称,按规定平安有配额3%-5%的投资意向。对此,中国平安相关人士未予以否认,也未发表评论。
据了解,挂牌转让信息中已经透露出该部分股权将下嫁金融机构的意思。转让信息显示,“在同等条件下,意向受让方符合下列条件的优先:1、意向受让方熟悉拟转让产权所属行业的特点,认同拟转让产权所属公司的经营理念;2、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企业有资质在中国境内为标的企业提供包括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商业银行、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的综合金融服务。”
事实上,险资对于通讯的青睐由来已久。早在7月初,人寿、平安两家保险巨头近来对大唐电信投资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关它们在参股收购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也表示对电信行业的“看好”,有合适的机会将会进入。国内一位资深金融分析师认为,传出保险资金对某投资领域兴趣甚浓的新闻,一点也不足为奇,因为“保险公司需要通过投资来取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和改善资产负债匹配。”
保险资金战略转移
在保险资金对股市收益依赖程度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探索新的投资渠道。
在今年资本市场上,保险股是耀眼的明星,保险股融汇了大盘蓝筹、金融、行业稀缺、回A概念等多重亮点,股价飙升很是火爆。股票市场给保险公司资产带来了巨大的创富效应,但跌宕起伏的市场行情也令这些A股财富新贵感到不安。事实上,保险资金从股市“搬家”始于今年第三季度。
保险业另一巨头人寿亦是如此。人寿在第三季度已经开始降低股票基金的投资比例,将权益类投资比例提高到20%-25%,其中10%的资金作为基础设施、金融、港口、机场、能源等方面的股权投资,公司也积极参与大型国企的改制。此前,中国人寿曾斥资350亿元购得南方电网32%股权,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股权投资。11月2日,人寿、平安、人保等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明确了对京沪高铁进行股权投资的意图。据最新消息,人寿正在洽购北京能源投资25%-40%的股权,中国人寿内部人士表示,人寿的出资额度大概在35亿元左右,并且无论这个项目能否谈成,人寿将继续寻求战略性投资机会,加大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行业分布
制造业增长了21.4%,增幅在九大行业中位列第五,其中机械、化工、食品和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四个子行业的增幅超过制造业增长率,分别达57.1%、37.8%、30.3%和24.0%,其中机械的增幅介于非银行控股公司和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幅之间。美对外投资存量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打击的唯一行业是储蓄机构,即银行业,四年来下降了12.4%,且下跌趋势仍在延续。金属加工是制造业中的唯一受到危机打击的子行业,投资存量下降了12.3%。就存量而言,由表四的数据经计算可知,2008年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三大行业依次为非银行控股公司、金融与保险和制造业,分别占存量总额的37.1%、21.2%和14.7%,至20n年底这三个行业占比相应变为43.5%、18.7%和H.8%,其中非银行控股公司的份额提高了6.4个百分点,但金融与保险和制造业则分别下降了2.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20n年其他制造、②化工、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等四个子行业直接投资存量名列前茅,分别占制造业投资存量总额的28.2%、22.4%、14.6%和10.3%,而2008年四者的占比分别为28.6%、23.2%、14.3和9.4%,即20n年其他制造和化工的投资存量占比分别略有下降,而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的投资存量占比则分别略有上升,说明美在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呈现均衡化趋势。就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而言,2007年以来信息传媒和非银行控股公司两大行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运输设备和其他制造三个子行业未受金融危机影响,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表五)。其余行业或子行业的投资存量受金融危机影响或多或少有些波动,如制造业中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和电气设备、器具与配件两个子行业的投资存量甚至出现了下降,而储蓄机构的波动最大。即使表五中储蓄机构与其他行业2008年存量数据缺失,但两者合计存量可从该表推算得出:2007一20n年两者合计存量分别为32.47、181.63、147.39、170.98和81.73亿美元,其中2009年合计存量比2008年下降了34.24亿美元,占当年美对华投资存量下降额38.79亿美元的88.3%,而2011年比2010年更是下降了89.25亿美元,超过当年美对华投资存量下降额42.75亿美元一倍还多。另外,从表五中储蓄机构与其他行业投资存量的历年变化趋势来看,上述大幅波动可能主要是储蓄机构的投资存量变化引起的,新闻报导美国银行出售中国银行股份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储蓄机构投资存量的大幅变化,造成了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的不稳定。2011年与2007年相比,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总额大增82.5%,是美对外直接投资增幅的两倍还多。同期,九大行业中除了采掘业、制造业和金融与保险业外,其余六大行业存量的增幅都大于存量总额的增幅,其中专业与科技服务、信息传媒和储蓄机构增幅居前,分别高达489.4%、452.7%和250.6%,反映出美对华直接投资重心正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美对华储蓄机构投资的大幅增长是在美对海外储蓄机构投资收缩的背景下发生的。在此期间,美对华制造业直接投资增幅为44.7%,尽管低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增幅,但高于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33.8%的增幅,是美对全球制造业投资增幅21.4%的两倍还多。其中食品、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和其他制造四个子行业的同期增幅分别达542.5%、125.0%、104.3%和105.0%,不仅高于美对华制造业直接投资增幅,也对华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增幅。从表五还可以看出或计算出,在2011年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中,占第一位的是制造业,‘比重接近一半,为49.3%;居第二位的是其他行业,占9.6%;第三是非银行控股公司,占比8.9%;第四是批发贸易,占8.89%。而在2007年存量居前的是制造业、采掘业和批发贸易,占比分别为62.1%、8.1%和6.8%,非银行控股公司占5.5%,在九大行业中居第六位。相比之下,2011年制造业在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了1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和批发贸易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5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而非银行控股公司更是上升了3.4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20n年对化工、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其他制造、运输设备和食品等五个子行业的投资存量居前,分别占制造业投资存量总额的21.6%、21.5%、18.9%、13.3%和13.1%,而2007年也是上述五个子行业投资存量居前,但顺序为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化工、其他制造、运输设备和机械,占比分别为37.7%、23.8%、13.4%、9.4%和6.9%,而食品在当年的存量中居倒数第二位,仅占3.0%。结果是四年间化工和计算机与电子产品的占比分别下降了2.2个百分点和16.2个百分点,而其他制造、运输设备和食品的比重分别上升了5.5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和10.1个百分点,即美对华制造业投资在各子行业中呈均衡化发展趋势。综合上述,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国对外和对华直接投资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非银行控股公司最多,在制造业中其他制造居首。与此同时,存量增幅也是非银行控股公司最高,制造业中则是机械增幅第一。其次,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制造业最多,其中化工居首,而存量增幅则是专业与科技服务最高,制造业中食品增长最快。第三,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即对非银行控股公司投资持续增长、存量比重上升,链式股权结构越来越普遍,对制造业投资存量比重在下降,在各子行业投资存量分布不均衡性略有下降等。与此同时,美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也出现了与上相同的变化,但以制造业为主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第四,除了两者相同的变化以外,对华直接投资行业结构还有其自身的变化特点,即从制造业为主向巩固制造业、大力拓展服务业转型,大幅增加对华储蓄机构投资就是这种转型的反映。但全球金融危机对储蓄机构造成了巨大冲击,使美从海外储蓄机构抽回投资,包括刚刚投入中国银行业的资金,结果造成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资金流量的大幅波动。
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