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56-02
脑卒中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185~700/10万人,死亡率约为44.7~185/10万人,其中约有2/3的患者预后不良造成残疾,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指导,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研究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6例。纳入与排除标准:①通过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脑卒中。②患者均为初次脑卒中,且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排除不能完成6周康复护理的患者。④排除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25±7.36)岁;脑卒中病程(3.16±1.03)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4±7.55)岁;脑卒中病程(3.28±1.13)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电监护及常规康复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病情评估: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运动功能、理解程度、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评估,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程序提供依据。②急性脑水肿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病情分期阶段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第一阶段即急性脑水肿期(发病1~7d内)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由护士指导进行一对一训练,具体包括功能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定时皮肤按摩刺激,每个内容2h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5~20min,可配合家属一同进行。③弛缓期康复护理:第二阶段即弛缓期(发病8~14d),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运动包括卧床单双桥运动、排尿、排便,鼓励患者上举双手、握拳、夹腿、起床等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指导患者卧床时进行提肛训练以提高膀胱功能,同时,可预防便秘。在患者病情稳定期卧床时可指导患者抓取重物、刷牙、穿衣等基础日常生活训练。④痉挛期康复护理:第三阶段即痉挛期(发病15~21d),此阶段患者具有一般运动功能,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ADL),此阶段主要指导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平衡杠行走、上楼、下楼及语言功能训练,每日2~3次,每次持续约30min。注意陪护防止跌倒,同时,注意强度不要太大,防止低血压性休克及低血糖发生。⑤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并增加水的摄入以预防便秘。⑥并发症护理: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每天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及咳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每天清洁患者卧床部位,使用湿热毛巾擦拭患者背部、臀部。对有褥疮的患者进行消毒换药,使用碘伏清洁褥疮伤口。使用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刺激患者咽反射,依据患者口腔内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一般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硼砂溶液效果较好。病房保持通风换气,地面与墙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进食时应将病床调整至30度以上,指导患者将头偏向喂食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由表1可知,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由表2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研究表明[5-6],脑卒中发病前3个月为康复护理效果最佳时期,目前临床大多数护理干预多关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忽略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康复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出血; 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3.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5-01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情重、病程长、病死与致残率较高[1]。偏瘫是脑出血患者病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而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往往能够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致残率,恢复病人的运动功能。本院偏瘫科在长期医疗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针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早期护理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2008年9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354例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观察研究,354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及临床检查确诊,患者中高血压286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组(以下简称康复组 )和未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各177例。其中康复组男性98 例,女性79例,年龄 49-89 岁 ,平均年龄63.4 岁;对照组中男性96 例,女性81 例,年龄50-87 岁,平均年龄63.8 岁。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177例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配合医生临床治疗。康复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相同,若康复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变化,病后七天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发病后4 周进行康复训练。
2.1 心理护理 脑出血偏瘫患者由于脑组织损伤,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因而易产生心理障碍,临床上出现抑郁症的患者较为多见[2]。当患者发病病程长,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肢体功能仍未恢复时患者容易感到悲观、失望,甚至会抵制康复护理。护士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给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必要性,使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2.2 康复训练
2.2.1 肢置护理 肢置护理主要原则为帮助卧床患者建立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半卧位和不舒适的,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一般来说脑出血偏瘫患者平卧位时,肩关节屈45°,外展6O°,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指及各关节屈曲,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屈曲20-30°。健侧卧位时,手平放在枕头上,下肢患侧膝、髋屈曲,健手屈曲外展,背部稍抬高。患侧卧位时,肩关节应向前伸展并外旋,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患腿伸展,应注意避免患侧肢体受压过久。患者应每隔2小时变换1次,可采取平卧位、侧卧位。护理人员协助拍背和按摩关节和骨隆突部位。
2.2.2 早期床上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对瘫痪肢体肌肉给予按摩,按摩应由远端至近端轻柔缓慢地进行。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作髋关节和肘关节被动活动时,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可进行主动运动。早期可在床上练习翻身、抬脚、仰卧伸手、关节屈伸转动 ,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活动强度。鼓励患者尽早从床上坐起,随着病情好转,患者应适时进行站立行走锻炼,以及逐渐进行上下台阶训练。
2.3 并发症的康复护理 脑出血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机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大量分泌物容易逆流入气管而阻塞呼吸道,因此,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排痰,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部分脑出血偏瘫患者出现便秘,应采取如下预防及处理措施:鼓励患者摄取充足的水分和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的食物,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便秘者可适当运动和按摩一下腹部 ,促进肠蠕动。已经发生便秘患者应口服芦荟胶囊或番泻叶等泻药。
褥疮是瘫痪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预防措施是:每2小时翻身一次,床单应勤更换,使皮肤保持干燥清洁;翻身时避免拖、拉、推,防止损伤皮肤;改善全身情况,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质食物。对已有褥疮患者,可用微波或红外线照射。
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鼓励和逐步训练患者利用健手进行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活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锻炼过程中,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要表扬鼓励, 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3 结果 参考Brunnstrom评价方法[3],肌力提高Ⅱ级以上为显效,提高I级为有效,肌力无变化为无效。资料的处理采用x2 检验。
护理四周后两组肌力均有改善,康复组显效72例,有效86例,无效19例,对照组分别显效53例,有效97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x2检验( P
4 结论 本次护理观察结果表明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肢肌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出院后的进一步恢复。开展早期护理康复工作是减少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的关键,直接影响病人后期的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2-148.
【关键词】 腰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
腰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脊髓和神经根,或破裂的髓核产生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根,使神经根发生创伤性炎症反应,神经根充血,水肿敏感。近年来,腰间盘突出症病例日见增多且趋向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现将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知识做一综述,以期帮助患者康复。
1 行腰椎牵引患者的护理
在行腰椎牵引前要先向患者讲解牵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告知牵引者牵引当日可能会出现疼痛一过性加重、腰胀等不适症状,一般经卧床休息可缓解,开始腰椎牵引时牵引力不宜太大,尤其在急性期重量应取体质量的50%为宜。骨盆牵引带的压力须均匀作用在腰骶部,并保护骨突部位,防止骼脊处皮肤破溃。患者在牵引过程中,由于胸部的牵引带可能出现憋闷,此时嘱患者大口呼吸,做放松练习。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牵引,对于以下患者不予采用牵引:①游离型髓核脱出;②巨大髓核脱出;③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综合征;④合并后韧带带钙化;⑤合并椎管狭窄;⑥牵引2~3次后症状突然加重;⑦妊娠及较重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禁忌腰椎牵引。
2 运动护理指导
当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直腿抬高40°以上,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医疗体操。2次/d,15 min/次。①抱头抬胸法:仰卧位,双手抱头,屈曲膝关节,抬高头胸30°~40°,每次20~40次;②起做摸膝法:仰卧,屈膝关节,双手触摸膝关节,20~40次;③左右动髋法:仰卧,屈曲膝关节,双膝尽量向左倒,向右倒,20~40次;④上下动髋法:仰卧屈膝,髋部上下移动,20~40次;⑤抱膝抵胸法:仰卧,双手抱紧屈曲的膝关节抵至胸前20~40次;⑥仰卧位,双手抱头胸,抬高头胸20~40次;⑦交替抬腿法:俯卧位,交替抬腿20~40次;⑧跪卧动腰法:跪卧,肘关节伸直,膝髋关节各呈90°,塌腰抬头,低头弓腰,20~40次;⑨“飞燕”动作:俯卧,头胸、双腿后伸,尽量抬高20~40次。运动锻炼可增加腰部肌力稳定椎间盘及小关节除了椎间韧带外,有关肌肉如椎旁肌、胸腹肌、双侧骶棘肌是维持脊柱外源性动力性稳定的重要因素。腰椎外源性稳定因素及功能失调导致的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腰背、腹肌的功能锻炼,使腰腹肌力增大,可有效阻止髓核突出,使腰椎稳定性,灵活性提高,防止复发[1]。
3 严格的卧床休息
卧硬板床,减少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基本能够代替牵引,有利于突出间盘的回缩,增加周围静脉回流,利于椎间盘的营养,加上脱出的间盘自然吸收,可去除水肿,使炎症消退,损伤的纤维球得以修复,患者在治疗初期4周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睡硬板床,并采取垫高小腿,屈髋屈膝的仰卧位,以减低脊柱压力。饮食洗漱以及大小便均在卧床解决,不在床边检查用平车推送[2]。
4 心理护理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容易产生复杂的心理,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护理人员应围绕病程的长短,见效的快慢和易反复等特点来调节患者的情绪,安慰鼓励,让患者感受到希望,同时呼吁其家人给与家庭支持,使患者更有信心,从而克服沮丧消极的心理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 饮食指导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使肠蠕动减慢,又因不愿劳烦家人,而抑制排便,容易引起便秘,对此应让患者多进食水果,蔬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饮水。在患者排便时让其他人离开病房,开窗,放音乐来缓解患者的尴尬,防止便秘的发生。
6 防护指导
①穿鞋应适当: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宜穿高跟鞋,以免损害腰椎的稳定性,应穿适当硬度的弹性鞋底的鞋,可以缓冲震动,防治腰痛;②适当运动:养成规律性的运动习惯,如散步、游泳等有氧训练。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病情稳定后在腰围保护下逐渐进行脊椎主动运动。可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环旋、仰卧飞燕式的程序进行锻炼;③注意保护腰部:用腰围护腰2~3个月,并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姿势及应力习惯,避免久行、久坐、久站。站立时背要挺直,行走时尽量抬头挺胸,避免弯腰驼背。坐位保持上半身挺直,腰背平直不要前屈,座椅应选择坚硬有靠背能支撑腰背处的最为理想,不应坐太软的沙发,或无靠背的椅凳。不要坐姿太久应定时改变姿势,作简短的放松运动[3]。
由于大多数患者只重视医生的治疗方案和打针服药,不重视卧床休息与功能锻炼,护士应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全面了解病情,有针对性的做好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的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对腰间盘突出症危害的认识,掌握防治知识提高专科护理技能,使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张红梅.230例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体会.包头医学院学报,3(19).
【关键词】子宫全切除术后;快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74-01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指减少手术应激和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围术期多学科综合运用措施[1]。快速康复外科早期的倡导者及实践者是丹麦外科医生Kehlet,他早在2001年就率先提出了此概念,并在许多种的手术病人积极探索其临床可行性及优越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科室从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对68例子宫切除术病员分别实施了快速康复护理和常规模式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讲解术后快速康复护理的内容、重要性及效果。手术当天指导床上勤翻身,活动四肢,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稀饭、菜汤等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练习床边坐,床周活动,术后第3天下床活动,每天至少2次,每次20-30分钟。
1.2 常规模式护理
为预防阴道吻合口出血,手术后除大小便外均卧床休息,术后第1天开始饮水,术后第2天才开始进食稀饭、菜汤等流质饮食。
2 结果: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组无1例发生肠梗阻和深静脉血栓,常规模式护理组发生2例不全肠梗阻,有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住院天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组平均 6 天,采用常规模式护理者平均住院天数8 天。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常规模式护理住院天数平均少 2 天,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向差异(P
3 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不仅是护理人员的事,也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不仅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病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如术前心理护理、麻醉用药、饮食管理及营养支持、术后疼痛的护理等。心理护理是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对麻醉、手术的恐惧,尤其是担心麻醉、手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可能带来的一些并发症和后遗症、手术的失败等是引起患者术前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由于术前患者的恐惧所致的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行为异常,分别约有80.7%和68%的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2]。术后病人如果长期地卧床休息,将增加肌肉丢失、降低肌肉强度、损害肺功能及组织氧化能力、加重静脉淤滞及血栓形成。与传统常规模式护理方法相比,快速康复护理对器官功能有保护及促进作用,其优点有早期下床活动,可以更好地维护术后肌肉功能;术后早期地口服营养摄人,可以更好地保存瘦肉质群,减少术后肺功能的损害,早期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增加活动能力,增强心血管功能。快速康复护理还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同时减少了治疗费用。
总而言之,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是通过多模式控制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很好地改善手术病人的预后,我们相信此技术的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逐渐被完善补充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措施;偏瘫;康复医学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脑膜炎等颅内病变引起的以同侧肢体的上下肢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如偏瘫和深浅感觉丧失),言语和交流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训练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心理障碍等。据统计此类疾病约75%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康复护理的临床介入和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或改善患者的功能、交流和心理障碍。
1 康复护理特点
1.1 早期介入 有些时候患者之所以恢复速度快,除了因为手术本身很成功之外,还有就是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一般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即可介入。
1.2 自我护理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不再是单一的过程,一定要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护理。
1.3 功能训练 从良肢位的摆放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这里的功能锻炼,一定要要求患者、患者家属、康复治疗者共同完成,尤其是患者本人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后期恢复效果。
1.4 患者心理干预 刚刚挽回生命的患者很难接受目前的自己,大多情绪波动,比较痛苦和担心,要积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使其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心理负担。康复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康复,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
2 康复护理的基本目标
2.1 维持与改善患者残余机能 充分活动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2.2 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早期卧床患者一般活动少,康复护理人员要帮助其活动,以减少机能的丧失。
2.3 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及需要 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具体康复措施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必须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中来。
2.4 充分发挥患者本人的潜能 积极的鼓励患者,使其主动参与各种机能训练,最大化的发挥其潜能。
3 康复护理的基本措施
3.1 一般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 见表1。
3.2 预防畸形和并发症
3.2.1 变换和姿势 早期变换和姿势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褥疮,肺部感染等,还可预防因患肢长时间受压,不感痛苦,而造成的患肢肩、髋关节的疼痛与挛缩。
3.2.2 预防压疮 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还会增加精神负担,严重时甚至引起全身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中要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按摩背部及受压局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
3.2.3 气管切开护理: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清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30°,定时翻身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2.4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长期卧床或者运动受限制者,由于关节、软组织、肌肉缺乏活动或被动运动范围受限而出现关节挛缩。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各个关节、各方向的全范围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也要注意保持主要关节的合适,矫正患者不良姿势,以防止髋外展、外旋畸形、膝屈曲畸形、足下垂等挛缩畸形的发生。
3.2.5 功能训练 协助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加强各大小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克服恐惧心理和疼痛顾虑。
3.3 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护理
3.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帮助或引导和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进食、洗脸、个人修饰、入浴、穿衣、下床、入厕、整理床铺、使用家庭用具,移动、户外活动等日常生活动作。
3.3.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禁食辛辣刺激、冰冷过硬的食物。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应选择质地较粘稠的食物,采取端坐位,避免呛咳。若每日进食不能保证总摄入量,应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
3.3.3 排尿护理 训练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瘫痪患者排尿,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可采用诱导排尿法,如用温水冲洗会阴或让患者听流水声,以引起排尿反射,也可采用定时按压下腹部(3h一次)等办法,若无效则进行留置导尿。对后期截瘫患者应教会其自我清洁导尿法。
3.3.4 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者建立合理的食谱,增加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建立有规则的排便功能,并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口服缓泻剂、或使用通便剂、灌肠等。长期腹泻患者,便后用软纸轻擦,用温水清洗,并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的皮肤;对结肠造口术的患者,要教会他们自己进行冲洗处理,正确清洁造口和使用假肛袋等。
3.3.5 姿势转移及步行训练 步行前要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姿势转移训练,如从床上转移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转移为站立,或者指导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手杖等。
3.4 观察患者病情及康复训练过程的变化 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活动能力、心理反应以及失去的和残存的机能及机能恢复情况等,并认真做好记录。
3.5 学习和掌握有关对病、伤、残者的功能评价:并定期参加康复团队的初期、中期、后期评定会,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
3.6 实施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往往表现出精神抑郁、忧愁、焦灼、烦恼、感情脆弱,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应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及不同表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同时要以良好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知和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使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激励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3.7 康复病房设施和环境,要求应与一般病房有所差别。
3.7.1 无障碍设施 要以坡道设施或电梯替代阶梯,以方便使用轮椅者的活动,一般要求坡道的坡高与坡长的比例应为1:12,最少也应控制在1:8,坡道两侧应设0.85米高的扶手,各种设施均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为准:如门把手、电灯开关、水龙头、洗面池等的高度均应低于一般常规高度;病室、厕所的房门应以轨道推拉式门为宜;卫生间的过道不应小于120cm,墙体阳角部应做成圆角或切角;在厕所、楼道的一侧或两侧要安装高度80cm~85cm的扶手,以便于康复对象的行走、起立、入厕等训练的扶助等。
3.7.2 病房布置要安静、温馨、整洁、舒适、安全。
3.7.3 适当放宽探视条件,便于家人和陪护学习掌握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技能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8 患者出院后往往带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故返家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并未终止,接下来的护理活动主要是如何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职业单位或社区的一员,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环境。出院后对患者可进行必要的自我生活护理和有关疾病康复知识的卫生宣教,也可采用家访护理方式进行,由此提高和巩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回家后的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帮助,因此必须向家属讲授有关的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最大帮,为其进一步恢复做好基础。
4 讨论
康复护士的职能是保存生命、减轻病痛、促进康复,而目前从事康复护理的人员多半是具有注册护士资格证书和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而且复护理在我国只有10多年的历史,对其学科研究尚无统一认识。康复护士在治疗中有多种角色:护理者、协调者、督促者、教育者等。康复护理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需要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护理人员来担任康复护士。护士专业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尚未被十分重视,目前国内在护理教育中设置康复护理教育专科院校不普遍,多数护士对康复护理认识少、康复护理技术缺乏,不能够娴熟的将康复护理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康复护士康复知识水平高低和对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了康复的疗效和质量。因此,培养康复护理学科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领域将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研发,如何促进康复护理的发展、如何改善康复护理品质、如何推动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的交融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54-02
摘要 腰椎骨折患者因其突然意外受伤,住院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制动,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改变,并有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实施康复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改善肌力、耐力及功能,使其尽早康复,进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做好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生命、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腰椎骨折 康复护理
1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在康复护理中起指导作用。患者伤后,对病情产生恐惧,对预后担忧,情绪多不稳定。根据患者不同心理反应,安慰患者并向其讲解康复治疗方案,介绍治疗康复成功的病例,可增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保持良好的心情,并积极配合治疗。
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1 便秘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缺少下床活动,缺乏地心引力协助,肠蠕动无力,生活习惯改变,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大便的规律改变,周期延长[1]。应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中增加粗纤维的含量,补充足够的水果和蔬菜;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以预防便秘。必要时使用润肠剂或缓泻剂,使大便周期在24~48h内。
2.2 泌尿系感染 患者卧床由于影响,使尿液无法自膀胱完全排尽,尿液凝集,易导致泌尿系感染,特别是脊髓损伤患者,同时带有留置导尿管的伤者。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500~3000mL为宜,以稀释尿液,多排尿冲刷尿道。会每日二次清洗,保持干燥,卫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4小时开放一次,每日二次消毒尿道口,每周更换尿管。训练排尿,尽可能排空膀胱,可增加外压力,使膀胱的残余尿量尽量最少,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3 褥疮 褥疮是患者身体局部组织受压过久,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及皮下组织所需营养,导致组织坏死和压力性溃疡。每2~4小时轴线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剪切力,以免摩擦使皮肤破损,按摩骨突处及局部受压部位。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每日擦浴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与组织修复能力。精心的护理可预防褥疮的发生。
2.4 坠积性肺炎 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肺活量降低,自主排痰困难引起。指导患者做深呼吸锻炼,做缓慢尽力的深吸气,吸气后停滞1~2s,能够有效地使肺泡最大限度地充盈并达到肺的充分扩张,然后缓慢呼气,每分钟10次左右,每天3~5次[2]。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嘱患者先轻轻咳嗽,然后深吸气后在吸气末用力咳嗽。通过有效咳嗽,可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扩张,减少呼吸道死腔[2]。
3 康复锻炼
3.1 收缩训练 手术当日及术后2日可做双下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位,患者大腿肌肉收缩,踝关节主动背伸,保持5~10s,放松5~10s;然后,足后跟往下压,踝关节跖屈,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保持5~10s,然后放松。踝关节的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3]。
3.2 直腿抬高锻炼 术后3~7日,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患者平卧,膝伸直,踝关节背伸上抬,先单腿后双腿,抬腿幅度从30度开始,每日2次或3次,每次5~10下,每次抬起保持5~10s。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抬腿幅度。双下肢直腿抬高活动,牵拉神经根,使其有1cm的移动,可预防神经根粘连。
3.3 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1周开始五点支撑法锻炼,以头、双肘、双足为支撑点,用力向上拱腰,使胸、腹部提起,身体呈拱桥状,脊柱呈过伸位。当胸部挺起,膝部稍向两侧分开。术后2~3周开始三点支撑法锻炼,把双上肢屈肘放在胸前,以头、双足为支点,用力挺起胸腹,做拱桥练功。术后3~4周开始“飞燕点水”锻炼,患者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双上肢微外展置于身体两侧,双下肢伸直并拢,双上肢用力后伸,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上身躯体与双腿同时向后过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为支撑点,形成飞燕姿势,然后还原。每日3~5次,每次数个或数十个,以后逐渐增加,防止软组织粘连及脊柱各关节活动减弱,防止腰肌萎缩,并减轻局部肿胀疼痛[4]。
3.4 下床活动 卧床2~3个月后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下床早期用腰围保护,不可做弯腰,提重物等大幅度、高强度的活动。患者积极主动活动,要注意循序渐进。如腰部及双下肢感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复查。
4 截瘫患者康复护理
4.1 功能锻炼 截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功能锻炼宜早期进行,逐渐增加活动量。肌力为0~1级者,应进行推拿按摩并按功能进行被动运动。推拿按摩直接作用于皮肤、肌肉,使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肉萎缩得以改善。持续挤压,可增快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加速水肿的吸收,使肿胀、挛缩缓解或消除,通过活动各关节,可解除肌肉的粘连、强直[5]。缓和轻柔的手法连续有效地刺激机体后,可使周围软组织兴奋升高,增加传入神经的传导性能[5]。肌力2~3级采用主动运动,以维持和增强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4.2 关节活动度训练 绳肌的选择性伸展使患者直腿抬高近120度,可使患者能完成某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裤子、鞋袜及穿戴下肢矫形器等。因此,截瘫患者必须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6]。
4.3 转移训练 大多数患者经过训练后能转移到任一高度的平面上。如轮椅转移,坐到轮椅边上,一手扶地,一手扶轮椅扶手;将身体重心移到扶地上肢,同时用另一手用力推轮椅,使臀部离开轮椅;慢慢屈曲肘关节,降低身体重心,最后坐在地上[6]。
4.4 站立训练 刚离床的患者,站立床可先从30度开始,每天2次,每次30min~2h不等。每3天增加15度,直到能站立为止。站立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褥疮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并能改善肠道功能等[6]。
4.5 行走训练 截瘫患者最好穿戴下肢支具,练习时医护人员可提腰、扶腰、推膝和护行等加以保护。练行走的程序是:扶双杠走,扶拐护膝走,扶双拐走,扶双棍走,扶单棍走,自己行走[4]。
5 结语
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适合个人情况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护理,不仅能预防各种并发症,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大力,张俊,范永春,等.脊髓损伤并发症处理与康复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06第14卷第5期.
[2] 金小青,张晓萍,万昌丽,等.后路手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年2月第22卷第3期.
[3] 郑雪玲.康复训练程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7年2月第6卷第1期.
[4] 何晓真,张进川.实用骨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1.
【关键词】癫痫;骨折;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15―01
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癜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加之老年癫痫患者病程长,长期服药,自知力差,身体机能减退,若合并骨折后,护理难度加大。本例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得以满意康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7岁时因惊吓等精神因素患癫痫,终年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痫药维持,常年与其母同住,生活由其母照料。2002年5月其母去世,发作频繁,经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由其弟送入养老院养老。入院后仍给予抗痫、止痉、对症治疗,期间癫痫发作数次,均对症处置。2012年10月31日因癫痫发作时摔倒,致左股骨下段骨折,给予复位,石膏固定,口服骨折挫伤胶囊,患肢制动,卧床三个月,经精心护理,患者得以康复,达到预期康复目标。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因骨折需卧床3个月,且患肢石膏固定制动,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护理尤其重要。饮食需增加蛋白质及钙质的营养,并富含高维生素及纤维素饮食,防止便秘。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平整无渣屑,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压疮的形成。做好二便的管理,及时清理污物。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减少刺激。
2.2 患肢的护理 在骨折石膏封闭固定期间,严格观察末梢血运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每日按情况做功能锻炼,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孪缩,卧床期间要保持适当的床上运动锻炼。护理人员每天要为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按摩,避免肌肉萎缩,导致以后难以行走。帮助患者每天做股四头肌和踝关节背伸运动,对患者健肢功能进行适当运动,避免其功能的退化[1]。
2.3 心理护理 老人常年居住养老院,缺乏亲人关怀,又因为疾病因素,性格内向,骨折后需卧床休养,患者会有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多关心老人,多与之沟通交流,多疏导鼓励,让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护理工作中才能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聊天,倾听患者的感受,交流时注意语气语调,让患者有亲切感,多给予老人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与鼓励,最重要的是让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减少刺激,避免诱发癫痫发作。
2.4 安全的护理
2.4.1 环境的安全 癫痫发作不确定,发作时患者意识不清,其所处环境若存在安全隐患,势必造成患者的伤害,要使物品及设施的边角尽量远离患者或经过处理,防止发作时受伤。为防止患者坠床,必要时加用床档。病室保持安静,防止吵闹及不良声光刺激,与其交流时注意语气语调,对那些情绪暴躁者调离病室,避免与之接触,减少不良刺激及他伤事件发生。
2.4.2 护理安全 对患者进行处置时手法轻柔,更换床单,衣物时勿生拉硬拽,注意皮肤的护理。冬季为给患者保暖,经常使用热水袋,特别注意使用前的检查,勿使患者烫伤。按时服药到口,根据药物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注意查对制度,勿发生护理差错。
2.4.3 防止癫痫发作时再次摔伤 相关研究表明疾病和药物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2],抗癫痫药是与跌倒最相关的药物之一[3]。该患癫痫50余年,并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更增加了摔伤的危险性,应加强防护。
3 健康宣教
选择适当的场合及时机与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简单介绍癫痫及骨折的康复知识,该患言语表达较少,但能听懂领会,尽量直接告之他如何去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做好情绪的调整,让其积极配合治疗,懂得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4 结果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已康复,骨痂形成,可下床行走,期间未有癫痫再次发作,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火静兰,张佳音,马爱兰.1例老年精神病患者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中国民康医学.2013.5(25):123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4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脏类疾病,由于患者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引起机体血流中断,发生缺血性心肌坏死,起病急,常伴有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和特征性的心电图动态演变,血清酶会明显增高,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3]。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4-5]。为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本院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年龄38~67岁,平均(51.8±13.4)岁,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AMI诊断标准。排除患有肺气肿、神经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3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45例为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患者45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1)吸氧护理。对患者给予纠正吸氧,缓解心脏负荷。(2)用药护理。监测患者心率和心律的同时,给予其药物治疗,严密关注尿量变化。(3)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缓解病情。(4)日常护理。解答患者的提问,医院常规的宣传知识教育,住院期间限制患者活动,以减轻患者心脏负荷等。(5)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第1周绝对卧床,第2周休息为主,适当进行床上四肢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内容为:(1)1~2 d卧床休息并协助饮食,被动活动肢体2次,10 min/次。对患者进行讲解,介绍环境和监护程序等。(2)3 d。协助饮食并主动活动2次,10 min/次,可以进行床上洗手、大小便、刷牙等。讲解如何有效进行疾病康复训练。(3)4 d。床上静坐2次,3~5 min/次,适当抬高床头,45°为宜,自主进行洗漱和饮食。讲解体力康复的重要性。(4)5 d。坐位饮食和洗脸,3次/d,20~30 min/次,可于床边站立30 s。讲解治疗原则。(5)6 d。患者可自由坐起,适当进行站立活动,监护步行10~20 m。(6)7 d。站立活动,监护步行30~50 m。(7)8 d。自由活动,步行80~100 m。(8)9 d。上下楼梯4~8阶梯,步行150 m。(9)10 d。上下楼梯5~10阶梯,步行200 m。(10)11 d。步行300 m两次。(11)12 d。步行350 m 2次。(12)13 d。步行400 m 2次。(13)14 d。平板运动试验。讲解各种注意事项。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表1),观察组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心绞痛发作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通过自身努力进行各种方法治疗,使自身可以达到一种生理和心理最佳状态,通过有效的运动疗法可以加速心脏的早日康复。近年来运动康复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大幅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使其早下床、早活动、早出院成为可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14 d内进行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将患者的住院时间由1个月缩短到2周,病症较轻的患者住院时间可能更短。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73-02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纠正骨骼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1]。但全髋关节手术的技术要求十分高,加上患者年龄相对较高,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弱,术后经常会发生感染、髋关节脱位等术后并发症[2]。该研究主要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8例患者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其中研究组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为43~81岁,平均年龄为(53±6.35)岁。对照组有男性24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为46~84岁,平均年龄为(57±6.87)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成功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并发心脑血管等其他重大疾病,或不配合术后康复训练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心电图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指标及意识变化情况,同时强调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及遵循医嘱的其他注意事项。
研究组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康复训练:①心理护理,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行动受限加上麻醉药失效后的伤口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躁的不良情绪,影响其病情的恢复[3]。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治疗,对不同背景的患者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安抚患者情绪,帮助其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激发其配合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②功能训练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1~3 d内护理人员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协助患者完成床上活动关节训练,日常训练20 min/d。经专业的病情评估允许,术后的3~5 d内借助康复辅助机器下床训练,初期阶段,患者先进行小幅度活动,日常训练1~2 h/d,后期逐步增加训练任务量,2~3 h/d。同时由于患者需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出院指导及随访,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调节饮食,保持轻松的心情。同时嘱咐患者每隔1个月来医院复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好转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的早期康复阶段,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其具体的康复进度,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计划。
1.4 评价标准
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利用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4]。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5]。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
研究组患者平均Harris评分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Harris和Barthel评分[分,(x±s)]
■
2.2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术后深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采用聚乙烯超高分子制成的髋臼和低强度的模量金属制作而成的人工股骨头,对患者受到破坏的髋关节进行修复置换手术, 解决患者髋关节疼痛、畸形及关节功能性障碍问题, 重新构建一个与类似正常功能的髋关节[6]。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对患者全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关键,其术后的康复治疗主要以保持适度的关节活动,增强重构关节的强度及稳定性为主,其主要原则是循序渐进、持续训练[7]。
早期康复护理除了包括常规护理外,还将专业康复技术应用于护理中,为患者提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训练指导,使患者更好地恢复活动能力。在该研究中,相较于予以常规术后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护理人员更注重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给予患者适度合理的康复训练的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训练的指导作用。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以激励方式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激发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在患者经允许出院后,应继续给予患者在家里进行日常康复训练的指导,并持续进行随访,了解记录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