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花艺插花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艺插花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花艺插花教程

第1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关键词]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179―03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差异比较

“成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其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陈安定,1998)。成语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各族文化的精髓。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等的不同,英汉成语体现了各种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分析比较英汉成语的各种文化差异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

作为人们长期习用的特殊语言,英汉成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且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有着各种不同的来源,例如生活实践、经典著作、神话寓言、历史事件及外来语等。

1.源出生活实践

大多数的成语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人们在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简洁明快、通俗生动的口头俗语并逐渐广为传诵。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源于打铁)

destroy root and branch斩草除根(源于农活)

2.源出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中的特定表达也是成语的来源之一。在西方经典著作中,《圣经》对成语的影响颇大,许多成语均来自于《圣经》。例如:an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之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deep sea(进退维谷)此外,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的著作也蕴涵了大量的英语成语,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What'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king Charles'head”则出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而来自于汉语经典著作的成语则更多,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蕴涵着丰富的成语。如居心叵测(with ulterior motives)出自《三国演义》,逼上梁山(be driven to revolt )出自《水浒》。

3.源出神话寓言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英语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中许多成语来自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传说Achilles出生后被他的母亲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他最终因脚踵受伤而死。又如,thesword of Damocles(岌岌可危),达摩克利斯在赴宴时,在头顶上用一根头发悬挂着一把利剑,以昭示帝王迪奥尼休斯随时有杀身之祸。

汉语成语也有出自神话寓言故事的,例如,精卫填海(dogged determination tO achieve one's pur-pose)出自《山海经》,传说炎帝之子死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而愚公移山则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源出历史事件

许多成语源出当时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如“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指的是拿破仑1815年大败滑铁卢的历史事件。而汉语成语中,三顾茅庐指刘备访求诸葛亮的史实。

5.源出外来语

外来语的加入丰富了成语的内容,英语中存在源自外来语的成语,例如,storm in a teacup,(小题大做),此成语来自法语,“save one's face”(顾全面子)则来自于汉语。同样,汉语成语也有来自英语的“火中取栗”(cat's paw),“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外来语。

(二)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从成语的来源出处可知,成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密切相关。“成语都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发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决定的。”(穆婉姝、商学军,2002)因此,英汉成语在体现两个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两者间诸如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1.地域环境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因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杨春燕,2004)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成语与海以及航海事业相关。例如: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整个民族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在农作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成语。揠苗助长、斩草除根、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和雨后春笋等成语体现了当时农事活动的情况。

2.风俗习惯差异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例如,“龙”(dragon)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龙”是吉祥动物,能带给人光明和希望,因而汉语中有着许多由“龙”组成的成语,例如:

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然而在英国,“dragon”(龙)指的是一种喷火的猛兽,因而在英语中,“dragon”常用于指残酷成性的人。

又如“dog”(狗)在英国被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所以在英语成语中,“dog”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幸运的人),Loveme,love my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topdog(重要的人)等。而在中国人却在心理上厌恶这种动物,因而在汉语中,“狗”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例如:狗急跳墙(A concern beast will dosomething desperate.),狗崽子(son Of a bitch),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language.)等等。

3.差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而文化受的影响在英汉成语中也能反映出来。汉民族主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因而出现了许多诸如:借

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oth―ers)、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never his temple.)等与佛教和道教相关的成语。同样,在西方,基督教也深刻地影响着英语文化,在英语成语中也常常涉及上帝、教堂及撒旦、魔鬼等人物和故事。如:Man 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s poor as achurch mouse(一贫如洗)。此外,writing On thewall(不祥之兆),eye foreye(以牙还牙),beardthe lion(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均出自圣经故事。

二、英汉成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等值的文本材料来取代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反映文化,且受文化制约。”(蒋坚松,2002:143)英汉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同时,又切实地反映了两个民族在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使得英汉成语的互译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为了保证译文与原文获得等效,同时传达特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英汉成语时一般采用直译、借用、意译、直译意译结合和直译加注等几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邓庆环,2001)除了相异之处,英汉民族在社会经历、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上往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在翻译时采取直译的基本前提。对于表现形式与隐含的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英汉成语,可以采用直译法,也就是寻找相互的对等成语,英汉成语直译既保持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又保留了其文字形象和民族色彩,使人容易理解且倍感亲切。比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He lauShs best who laugh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二)借用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同义成语内容和形式相符,并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借用法,即借用同义成语进行翻译。例如: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三)意译法

在英汉成语互译中,如果直译不能使译文通顺达意,也不能借用相对应的同义成语,这时可以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例如:汉语成语“有鼻子有眼”要意译为“to de―scribe a thing very vividly”而不能直译为“with anose and an eye”,“一五一十”要意译为“协to tell thewhole story”而决不能直译为“one five one ten”,若是如此译文,读者必定感觉莫名其妙。同样,英语中的“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tO rain cats anddogs”“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也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而应该分别意译为“有别的事情干”“下倾盆大雨”“胡思乱想”。

此外,对于有些文化色彩意义较浓的英汉成语,直译不能传达源语文化的意义,甚至会促使源语文化信息丧失,这时采用意译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就如汉语成语“望子成龙”应该意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由于英汉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观念的差异,在中国,“龙”具有高贵、庄严、吉祥等象征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dragon”却象征怪物、魔鬼和凶残。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望子成龙”不能直译为“long to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四)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如果完全直译,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意译又会失去源文的形象性,在此情况下,需要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才能准确自然地表达原文的含义。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应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never dies.”若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reached ambition never dies.”外国读者未必了解黄河在我们中国的含义,因而把“不到黄河”部分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则更合适。又如“走马观花”也应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译为“Look at flowers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galloping horse―give acursory glance.”这样,原文的意义和形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译文相对较长,常常不能简练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五)直译加注法

由于各种文化差异,有些成语尤其是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的成语直译后的含义未必能为读者理解,这时采用直译加注这种补偿手段可以保留原文的意义和形象。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the street.”后面加注解释说明此典故(Sima Zhao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every man in the street.”)如此一来,此成语的意义、形象及其典故都一目了然了。

英汉成语是英汉两个民族语言中最生动、最精练和最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基于英汉民族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我们在英汉成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确切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更要体现源语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英汉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比较分析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灵活地进行英汉成语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第2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初步测算,2013年末四川城镇人口达3640万人,比2012年增加1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9%,较2012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全国的1.16%高0.2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3位,仅低于贵州(增1.42%)、甘肃(增1.38%)。2013年四川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24位,在西部位次由2012年第8位上升到第6位。

各市州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2013年,全省21个市州城镇化率均比2012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17个市州提高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达州、乐山、泸州、南充、巴中和雅安6市提高幅度超过1.5个百分点,达州居首,达1.7个百分点。从绝对水平看,城镇化率超过45%的有5个市,城镇化率在35%~45%之间的有11个市,城镇化率低于35%的有5个市州。成都、攀枝花城镇化率仍遥遥领先,分别达69.4%和63.4%,其后为德阳、自贡和绵阳,城镇化率在45%~46%之间。甘孜、凉山和广安居全省后3位,城镇化率分别为25.81%、30.57%和34.29%。从总体看,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四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

从提高幅度看,四大城市群中以川东北城市群城镇化率提高幅度最大,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1.52个百分点,是四大城市群中提高幅度唯一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中的6市城镇化率提高幅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全面加速的态势。成都平原城市群提升幅度居第二位,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成都平原城市群中资阳、德阳提高相对较慢。2013年川南城市群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内江提高幅度较小仅0.83个百分点。四大城市群中攀西城市群提高幅度最小,为0.95个百分点。从城镇化率看,四大城市群位次与2012年相同,仍是成都平原城市群居首,城镇化率达55.2%,川南城市群次之,城镇化率达42.3%,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分居第三和第四位,城镇化率分别为38.4%和37.2%。

扩权县城镇化率提高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13年,全省59个扩权县城镇人口达1305.2万人,比2012年增加5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5%,较2012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06个百分点。59个县中有20个县提高幅度超过1.5个百分点,安县、营山、南部、渠县、阆中和叙永6县提高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居扩权县前列。从绝对水平看,59个县中有12个县城镇化率超过40%,峨眉山、江油和彭山居前三位,城镇化率分别为51.3%、51%和47.8%。

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2013年末,全省51个民族县城镇人口达216.7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9.4万人,城镇化率由2012年29.2%提高到30.3%,提高了1.1个百分点。51个县中有21个县城镇化率提高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3个县分别是会理、会东和冕宁,提高幅度均超过2个百分点。

第3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插花艺术是一门注重思维和实践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必须把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调整恰当。在职业教育中要求实践教学占较大的比例,一般可以根据需要将插花艺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1:1,在实践教学中再不断渗透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实践练习,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是对实践的指导,而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和提高。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本着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践教学方法力争做到直观清晰、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是掌握插花艺术基础知识;二是掌握插花艺术基本技能;三是培养插花艺术应用能力;四是训练插花艺术综合能力;五是训练插花艺术创新能力。

2.注重实践教。大力加强插花艺术教育中的操作基本功训练,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让学生真正掌握花艺制作技能。这样不仅能促进插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满足行业对插花花艺人才的需要,同时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模式。因为资金农业职业院校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前景展望袁淑宁(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农业职业院校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注重花艺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更新所限,很多农业职业院校无法提供足够的鲜切花让学生操作,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学校与花店联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参与花店的花艺制作,既能解决花店缺人的现状,同时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紧随时代花艺步伐,培养学生创新能

1.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长期使用一本教材会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滞后,与时代花艺步伐脱离,不能满足花艺消费者的需要,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创业。选取花艺教材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深浅适度,突出应用,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特点。教材内容应尽量反映新技术、新知识。每隔两三年应该更新一次教材,以适应花艺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花艺资讯。插花艺术具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教学内容应满足时代感,展示国际上流行的插花花艺风格。因此职业教育中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哪怕两三年更换一次教材,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教材开展教学,也难以赶上社会流行花艺的脚步。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在插花艺术教学后面阶段要与市场接轨,让学生关注国内外的最新花艺发展趋势和最新插花技艺,了解时尚花艺。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插花艺术的相关网站,引导学生自学最新的花艺,拓宽眼界。

2.改变教学和考核方法。在插花艺术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工作过程”模式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每节课结束时布置相应的插花实训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设计作品并确定创作方案,要求学生构思并绘制花艺设计草图,同时用文字描述花材品种及数量,以及作品寓意等。之后学生依据自己的设计图,作出相应的花艺作品,老师则对作品进行指导,指出优点和不足。这种方式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插花艺术课程是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实践操作过程设计到考核中。

迎合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在农业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平时在理论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加入花店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当地品牌花店的经营实例。学校也可以与花店协调,让学生去花店实习,加深对花店的了解,为以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在校内设立插花艺术模拟实验室,既能满足学生花艺实习和实验的需要,也可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花店。花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经营和管理,可以承接社会上的花艺制作,解决学校资金不足难以提供花材的现状,同时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插花艺术课程前景展望

1.建立一流的花艺教学环境插花艺术教育十分适合以职业教育的形式进行,但是目前我国的插花花艺职业教育还十分薄弱,多在农业职业院校的园林园艺专业中开设,学校的重视远远不够,所以存在着课时量少、操作欠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以后的花艺课程发展中急需建立好的花艺教学环境,首先学校要重视插花艺术课程的发展,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加大课时量,条件允许时可设立插花艺术专业。同时提供相应的条件,如建立花艺实验室,提供必需的资金以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学校联系当地的品牌花店作为学生定期实习的场所,且通过一定的合同保证花店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花艺制作及经营管理能力。学校建立专门的花艺实验室和展览室,前者保证学生实验的场所,后者可以将学生的优秀花艺作品通过人造花的形式展出以供观摩和教学。

2.加强花艺师资力量培训目前,农业职业院校的花艺教师不仅队伍小、水平有限,而且在基本功、专业素质、从业经验和眼界方面都和国内外优秀花艺师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从事花艺教学的教师没有经过良好、专业的系统花艺学习,花艺教师脱离花艺设计市场的状况比较严重,对国际花艺发展的了解、掌握上不够深入,而且实际操作能力也有较大欠缺。学校要提供花艺教师外出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教师的花艺提高才能带动课程教学的良好发展,加强师资培训能使职业院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第4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

 

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

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这类称谓语主要在汉语中使用较广泛,而英语中较少使用。它们用词简练、语言生动、形式多样,其主要功能不是起称谓的指称作用,而是表示亲昵、喜恶、戏谑、讽刺、请求、辱骂等情感意义,这是描述性称谓语的重要的语用功能。描述性称谓语包括亲昵称谓、戏谑称谓、转称、雅称、贬称和骂称等,如汉语中的乖乖、辣妹子、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等。

二、称谓语使用所遵循的语用机制——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和得体性原则

称谓语的根本作用是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称呼语能够传递与说话情景相联系的、有关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语用信息。

会话含义是格莱斯提出的一种语用推理,它以话语的语义内容和对一般语言交往的合作本质所作的交涉为基础[2]。交际双方要正确推断出话语的会话含义,必须都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所说话语的规约性内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说话的语境、发话者和受话者共有的某些背景知识。对于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中的称谓语,可以让受话者感受到尊重、喜爱和礼遇的特殊含义,因而能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密切相互关系,会话含义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而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就可能无法体会到这些不同的称谓语所蕴涵的特殊含义。

无论是汉文化中的称谓语还是西方文化的称谓语,它们的使用都遵循礼貌原则和得体性原则,让受话者从发话者的称呼中感受到相互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而这种亲疏远近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交际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要遵循礼貌原则首先使用得体的语言。所谓得体的语言,就是发话者面对确定的受话者,能够选用符合该语言文化背景的,对当时当地场景来说最合适的称呼语。因为能够得体的称呼交际对象,才能为成功地交际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使下面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在中国,大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人们的宗法家庭观念很强,极为重视相互之间的亲缘纽带关系。在亲属关系和一般人的关系上,非常讲究名分、辈分、社会关系。论文参考网。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所以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的称呼礼仪繁多,名称区分非常细致。人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在各种场合中要使用准确、适当、得体的称呼形式,在正式场合中更是不允许出现称呼错误。

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由于英汉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因而使得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

1. 不同的社交称谓语体现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使用什么样的礼貌称谓取决于该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习惯。

“讲礼貌、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向来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以及“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要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的亲属称呼也讲究长幼尊卑之分,特别是对长辈,交谈双方必须使用恰当的称谓,如大哥、二叔、三姨等,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同时,除了朋友之间,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外,其他人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3]。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以表示亲热随和,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直呼其名。这就使得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贫乏而松散,长幼无别。英美人对父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即cousin,甚至连“祖母(婆婆)”与“外祖母(外婆)”都不予区别,统称为grandmother。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们用“老”表示尊敬爱戴,资深历练,有威望的意思,如“老教授”、“老丁师傅”等,这些词是对老年人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雅有礼。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乃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因而Elderly和senior常被用来代替old。此外,汉语中的亲昵称谓和拟亲属称谓语,也都颇能体现汉民族的文化内涵。他们能让对方感到尊重和亲近,因而能够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礼貌地运用“王叔叔”、“志刚哥”等充满人情味儿的称呼语。而在英语国家,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使用亲属称谓,即拟亲属称谓语,是不符合西方习俗的。

在西方社会中,由于其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与中国截然不同,对相互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一般来讲,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关系,双方将会采用对等式交流,即双方都直呼其名,或采用亲昵称谓。但当交际双方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方就会采用一种“非对等式交流”,即采用直呼其名、头衔称谓和恭敬称谓。此时,地位较高者所使用的称呼语无疑是一种权势的标志,而地位较低者使用的称呼方式无疑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手段,如Professor Bloomer、Dr. Stevenson等。不过,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人们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这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文化取向。如对陌生人,可直接单独使用Sir、Madam等,也可以Mr. +姓的方式。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一味地称呼男人为Mr. soand so,女士为Miss soand so,容易使对方感到不快。因为英美人很注重个人的功名与成就,个人主义较强。在我们不了解对方的身份时,这样称呼是可以的。但如果知道对方是校长,教授或博士时,就应根据他们的学衔、职称来称呼。

2. 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现出不同的称谓体系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亲属称呼语反映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家庭结构、亲属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汉英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使中国形成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因此,在中国,常常用表示血缘或亲属关系的名词去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哥、三妹、乃至用其称呼朋友或陌生人,如伯伯、阿姨、老奶奶等,这种称谓方式在世界上其他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同时由于中国的福利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依然存在。另外,与英美人的个人主义相比,中国人则更多地遵从忍让、敬老、服从和牺牲的文化价值观念。

英美人的家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权威中心型家庭(authority centered);另一种是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4]。前者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相似,但在西方,这种类型的家庭大多与富庶、权势之家相连。后者在西方家庭结构中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英美人血缘观念十分淡薄,亲属关系相对松散。一方面,他们的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另一方面,由于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比较注重个人的功名与成就,很少以父母亲属的成就为荣,这也就更加剧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此外,由于西方社会多是一些高福利的国家,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存在谁依靠谁的问题。所以,一旦子女成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开始疏远,子女只是到了过年过节才回家看望他们,平时很少往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尚且如此,其他的亲属关系就更加淡薄了。

汉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多,语义明晰,内外有别,男女分明;西方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较少,语义模糊。汉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语义明晰。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人员关系极为复杂,但指称却十分明确。论文参考网。赵元任[5]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一书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的称呼语。每种又有正式名称、直称与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论文参考网。如父亲方面的great grandfather, 在汉语中的正式名称是“曾祖”,直接称呼是“老爷爷”,书信中可能用“曾祖父”。相比之下,在西方社会中,无浓厚的宗族观念,家庭结构比较简单,成员数量较少,相互关系明确,因此导致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如:grandfather(祖父、爷爷;外祖父、外公)。如果一定要区分清楚,则加上paternal(父亲的)和maternal(母亲的)或者用 on the father’s side (父亲方面的)和on the mother’s side(母亲方面的)这类表达法附加说明[6]。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社会由于各自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截然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对称谓语的使用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称谓失误,就容易使交际双方产生心理距离,导致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 外文出版社, 2004.

[2]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田惠刚.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5] 赵元任.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M].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S.D.Anwar,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6] 王拯亚. 语言与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5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插花艺术》;应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32-02

《插花艺术》是高等教育中园林、园艺、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植物学、花卉学、设计初步、植物造景等课程的后续开设课程,此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能掌握插花的基本技能和造型原理,掌握各类材料的修剪与造型技巧,并且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学完该课程,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能做到应对市场制作出产品,或者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1 插花艺术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分为2个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训通常安排在课程后期。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以下问题:插花是一门有生命力的、非常强调动手的课程,因此前期过多的理论教学显得生硬和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期的理论教学和演示与后期学生实训运用脱节,学生只是重复模仿,缺乏创新;学生不了解市场,课程讲授介绍大量花材、配件及工具,但实际上由于季节和地域限制,市场上的花材和配件都是有限的,造成学生设计很理想却无法适应市场进行产品制作;设计时学生往往不能把握实际尺寸,实训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常跟学生预想的不一样;实训时间短,学生针对插花的动手时间往往就在几天内,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花材的艺术性如花材的风韵、姿态表现、光线角度等需要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近、了解,因此亲手触摸和长时间观察体会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很难在仅仅几天的后期课程实训中做到。以上情况说明,《插花艺术》课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情况

项目教学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有的也称作“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可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旨在让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有目标地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与技巧训练。项目教学法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按个性走上主动发展的道路[1]。

在《插花艺术》的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理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式,最后能依靠一定的理论知识制作出适合市场定位的作品,并且能对所有开销完成账目核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产品的市场检验。项目结束后,学生能对各组作品和组内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做出评价,以此锻炼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3 具体教学过程

3.1 确定项目任务

插花艺术是一门可操作性的生活艺术,市场应用广泛,因此项目的确定并不是由指导教师来提出的。提出项目之前,要求学生先对其可见的花卉艺术资料进行搜集、生活观察、图书馆查阅、网络学习及市场调查,该过程实际上是对插花分类知识的学习,并且由于观赏大量的作品,使学生对插花艺术的兴趣有了极大地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组内自主推荐项目,1名组长担任信息汇总、组织和主要汇报工作。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由小组讨论自主提出最有兴趣、最希望做出的作品类型,由指导教师结合典型性、可行性和每组的区别性,与各小组讨论后做出项目任务的最后审定,如传统东方式插花、礼仪花束、现代花艺、家居装饰性插花等。

3.2 项目过程设计及方案制定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之处在于学生能把握学习过程和内容,边学边做。因此在项目任务确定以后,教师结合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指导各小组有针对性地设计几大主要的项目模块,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和创作。如按照插花创作的步骤安排项目模块:立意—选材—造型插制—评价[2]。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每个模块的研究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将研究内容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且由于每一个模块都是为实践服务,学生表面看来是在构思完善创作作品,而实际是学习了传统教学中的各大理论,完成了项目过程的理解。在主要的项目模块确定后,需要指导教师与各小组讨论,针对每个模块的难易度来进行时间规划,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实践实施方案,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各小组按时完成各阶段学习、实践任务及汇报工作。

每个大型的项目模块只是提出了一个知识系统,各个分支需要指导老师能够熟练地把握,表现在大模块中包括许多小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并解决,完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但知识点的遗漏需要指导教师及时进行补充。比如“选材”模块中,包括花材选择、花器选择、配件选择、工具选择等内容,其中花材选择还细分为花材形状选择、大小选择、色彩选择等。学生要成功设计并制作出插花作品,一定要学习和应用好这些知识分支,因此项目教学法是考验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样也是考验教师对整个知识系统和学习过程的控制力。

3.3 项目实施

由指导教师进行第1次的综合讲解,对于插花艺术的基本概念及范畴等知识需要学生能完全理解,然后按照指导教师提出的项目大模块开始进行任务安排。项目组长要针对每个组员的特点来分配任务,锻炼各自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立意”模块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生活观察,确定不同目标作品类型的用途、摆放位置和表现情趣等内容。项目组长安排成员通过分头拍照或绘图等方式进行调查,汇总后进行小组讨论,确定作品的基本构思。

“选材”模块是较大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花材形态及运用、市场上常用切花的花语及价格、花器材料和质感与插花类型的搭配、工具及配件选择等。指导教师要注意一些交叉学科知识的巩固,比如鲜切花的选购和保鲜是《花卉学》的内容。此时学生可通过大量的市场走访选择1~2个花器,若有制作礼仪插花的小组也可选购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练习。鲜切花因生命期短耗损太大,因此指导教师提议学生在校园中采摘一些植物性材料进行插花工具的操作练习。学生根据作品构思和市场走访选择合适的花材,由小组讨论后汇总花材种类、数量、颜色、大概价格等资料,做出表格后提交给指导教师。

“造型插制”模块是插花艺术的核心,包括材料修剪整形和插花造型。材料修剪整形在第2模块时可先用校园植物性材料训练,鼓励学生创新技能手法,熟练后可购买一定的鲜切花进行比例关系确定,练习修剪、固定和弯曲等技能。小组可通过练习基本花型进行插花技能的练习。此时学生容易进入一个迷区,就是可以模仿基本花型,但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总会很别扭,且不知该如何修改。因此,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造型法则的学习,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强调重心、焦点、稳定感等构图要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设计走向成熟。

“评价模块”首先要求各项目小组互相参观,学习把握作品的观赏部位和角度,尝试领会制作者的意图,品味特别的制作设计手法,并且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然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进行插花作品的欣赏,进行综合评比。有条件的也可以由市场做出评价,将作品摆放在校园内或校门口进行调查,问卷、投票或拍卖售卖等形式都是可行的。

“结算”模块是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市场,插花艺术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同样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带来经济效益。从项目开始就要求每个小组专门设置1名人员进行账目的记录,将所有材料费、路费、资料费等都详细记入账目,使账目分门别类、清晰明了,培养学生整理账目的能力。依照作品材料费用及过程损耗,小组核算并提交作品的成本费和建议市场售价,并由各小组讨论其合理性;若有作品拍卖或售卖,小组需另计利润,进一步讨论作品的市场推广价值及改进。

每个模块完成后要求项目小组提交报告1份,汇报模块实施期间学习到的内容和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遇到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各组间相互交流问题和解决方法。

3.4 项目评估总结

项目进行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过程总结,包括学生的个人总结、组员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学生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创设出的真实职业情境下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对待问题时给出的方案与策略不同,使得每项任务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唯一,而是多样化的,因此指导教师的评价重点在于,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协调交流能力,在组内起到的积极作用等个人素质;二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且应注意针对项目对全过程做出综合评价,或分阶段分别评价。对于进步快、技能熟练、创新等方面较强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优秀学生和作品发放奖状或奖品进行鼓励。

除此之外,指导教师对全过程进行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操作和自评等过程,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分析,以此来改善将来的教学过程和方法[4]。

4 结语

此次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项目教学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高于传统教学,既要区别于讲授,又要把握住适当的引导;知识系统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因为需要观察学生每一步研究的方向,所以时间花费更多。对学生来讲,动手操作并不难,最大难度在于要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因此项目起始阶段怎样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指导老师认真地进行研究。另外,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售卖等活动时较腼腆,难以进入角色,讨论时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观点,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锻炼,也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基本解决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脱节现象,使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交流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43-44.

[2] 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第6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关键词】商贸英语 文化差异 不对等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84-0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好比是暹罗双胞胎(Siamese Twins),即一种共生共长、难以分离的关系。这是因为,所谓的暹罗双胞胎就是一对生活在医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连体孪生兄弟,即出生时因肺部连在一起而终生这样相伴生活的Eng and Chang。语言和文化就像这对暹罗双胞胎一样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共生共长。文化不仅是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的大脑的产物,它通过语言传播、维系和发展。它承载着文化,最集中地体现着文化的精神。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轨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言就是文化,文化也就是语言!语言的翻译既有艺术之美,也有科学之真,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求善、求真、求美。因此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刘法公教授曾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提出商务英语翻译应遵守“忠实(faithfulness)、准确(exactness)、统一(consistency)”的原则,提出“信息等值,概念表达准确,数码与单位精确,概念与术语保持统一的要求”。[8]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的词句,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东西方由于种族渊源、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构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体系,从而人们的观念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语言表达等也大相径庭。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慎重,以免出现“文化冲突”。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对待事物认识方面的文化差异

1.品名的翻译

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命名上。作为许多出口的中国特产,基本都有了固定的英语译名。这些翻译译名已约定俗成,若译者随便“硬译”,必然物名分家,如:清凉油是essential balm,而不是cooling oil or qin liang oil,风油精是medicated oil,而不是feng you jing。另外还有“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称为“dumplings”;“cab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卷心菜”和“黄牙菜”。再者,汉语中的“红糖”翻译成英语是“brown sugar”,为什么“红糖”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棕了呢?这是因为汉语是就红糖冲泡后糖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红与棕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红与棕之分便不足为奇了。因此,我们在翻译相关的品名时,一定要谨慎,以免给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商标的翻译

商标在产品销售中起到重要的广告作用。驰名商标在消费者心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商标用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公司名称 P&G(Protector and gamble)汉译为宝洁。“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20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10大类近30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中国名字都是广泛的调研之后产生的。现在无论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兰油,亦或是 Whisper护舒宝、Crest佳洁士、Tide汰渍、Pampers帮宝适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下面几例商标的翻译,更体现了两种文化差异。

(1)金鸡牌闹钟――Golden Cock Alarm Clock

(2)白象牌电池――White Elephant Battery

(3)红星牌电扇――Red Star Electric Fan

作为商标,以上3例商标翻译没有符合英国国家的文化习俗,更没有体现商标所应具备的富有创意、内涵的特点。例1,“金鸡”在汉语中,可联想到晨鸡报晓,实为妙语,但在英语中cock是下流话,属禁忌语,应改为rooster。例2,“白象”在汉语中意念不错,可理解为“力量巨大”,但“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是指“大而无用的东西”,想必消费者不会去买那种无用的东西。例3,“红色”在汉语中当然是一种吉祥的颜色,但“red”在英语中象征暴力、流血,消费者会对这样的电扇望而却步。再如我国生产的“紫罗兰”男装,若用Pansy(紫罗兰)作为商标,则在英语国家销路不会太好,因为Pansy这个单词指的是“女性化的男人”。

3.广告设计的翻译

广告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广告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文化差异造成的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的效果,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到商品的销售。在美国,一则广告的口号可以出现“don’t spend a penny until you’ve tried”(试用前别花一分钱)这样的用语;而在英国,就不能采用这样的广告口号,因为“spend a penny”相当于“got to see a man about a dog”(轻视某人)。在商务活动中,一个小小的广告误译,就会使企业受到巨大损失。曾有一家公司在国内的广告中宣传:“请在你的餐桌上使用最好的餐巾。”广告效果甚佳。于是,当他们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时,原封不动地使用了这则广告,在英国却引出了笑话。在英国人眼中,美国人讲得不是真正的英语,而是美国式的英语。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使用不同的习惯语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英国英语中,餐巾一词是“serviette”,而美国英语中的餐巾“napkin”一词,在英国英语中是“尿布”的意思。这家公司不知不觉把其产品宣传为“请在你的餐桌上用最好的尿布”。自然,其销售额是无甚指望了。因此,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十分注意语言的文化差异。还有一则这样的广告词:“欢迎来到天涯海角。”在对外宣传英译时曾经这样翻译:“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在不负责任的译者笔下成了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或“大难临头”,谁还会来旅游?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 Singapore, 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可想此台灯的销路。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词语概念的文化调停与谴词造句的文化重组

词语的意义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并与其存在的文化息息相关。语境不同,词汇的意义也有差别。如“joint venture”在一般经贸合同中指“合资企业”,而具体到招投标合同中,指多个投标人为了满足招标人提出的条件暂时结成的联营体常译为“联营体牵头公司的名称”。“Turnkey Contract”通常指“整套承包(合同)”,而具体到招投标合同中,指的是“总包(交钥匙)工程招标文件”。

此外,现代英语中一词多译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汉译时如果不懂专业,随意去选择词义或照搬字面意思,其结果不但使译文失去原文的规范性,也会使译文令人费解,使读者不得其意。例如:

(1)We shall give you a special discount on an order exceeding 10,000 pieces.

如果订货超过一万件,我方将给予你公司一个特别回扣。

(2)The exporter may take the accepted bill to a discount bank before the maturity if h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amount of money.

出口商如果急需用这笔钱,他可以把这个承兑了的汇票拿去贴现银行贴现。

(3)Exchange dealers only work with these differences, i.e. with premium and discount, expressed in decimal points, between the spot and forward prices.

外汇经纪人只赚取这些差额,即利用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差价,以小数点表示的贴水和升水。

以上三例中都有discount一词,但分别用于不同的专业,即表达三个不同的意思。外贸业务中表示“折扣”,银行业务中表示“贴现”,而外汇业务中表示“贴水”。

四、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

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

例如,英语中的armchair 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3.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

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醒吾.经贸英语口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李 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 王学文.新编经贸口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5 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7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 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2002

第7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一、 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市还应该加大对县乡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鼓励、补助乡镇或村级组织甚至于个人投资建设村级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道路不通,网络不全的问题,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创造基础条件。

第8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关键词:插花艺术;中职生;美育素养;提升;途径

《插花艺术》是园林、园艺等有关专业的重点课程,主要是通过各种花材,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组合,从而表达出一定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1中职生美育素养的要求及现状

马克思说:无法辨别美的人是可悲的。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的不断追求,中职生在不断学习文化和技术的同时,还要懂得美、欣赏美,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专业技术去创造美。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中职生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但现阶段的中职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理论学习基础差,对植物花卉没有太多的认识,同时对美学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对美的认识能力不够,创造美的意识也不足,这都给园艺专业学习带来很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2插花艺术涉及到的主要美育内容

《插花艺术》课程涉及到诸多美育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育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又能为学生提供美育学习的机会。这里涉及到的美育内容主要有:学生对花卉的欣赏能力,从而产生对自然美的认识;学生对美术的关注,通过美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美学原理;学生对文学艺术所创造的意境美的体验;学生通过花材的运用所形成的劳动美。当然这些美的体验并不是单一的,它在插花艺术中是综合体现的,一个插花作品就是诸多美的品质的体现。通过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学生对美必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逐渐提高其对美的欣赏能力。

3插花艺术教学对中职生美育素养培养的途径

3.1通过花材形式,让学生感悟自然纯真美

插花艺术主要是通过不同种类的花材,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组合、布置,从而产生美好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愉悦享受。多姿多彩的花材是塑造美的基础,同时,这些花材本身也具有吸引人的美感。每种花材的根、叶、茎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自然的和谐之美,把不同种类的、极具自然美的花材进行组合,便会产生另一种美。看着这五颜六色的花材,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多彩绚丽,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插花艺术的构思,也许就被眼前这光彩夺目的花材所折服。这是自然而然的美,而大自然的这种美正是学生学习美、欣赏美的源泉。

3.2通过美的需求,让学生关注美术艺术美

美育素养离不开美术这一学科艺术,显然,美术教育是大多数中职生所缺乏的。在《插花艺术》这门课程中,需要很多的美术理论,需要美术功底作为插花的模板,更需要美学原理作为插花的支撑。尤其是插花在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整体的构思、意境的营造上,都与中国传统的美学原理和法则相一致。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美学理论、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在课程中如果需要用到美学、美术的知识,必然会主动去关注、去学习,这样就能够由教师的讲授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美术、美学这一艺术的学习积累产生较好的效果。

3.3通过插花艺术,让学生感受文学意境美

在很多人看来,美学是抽象的、让人难以捉摸的。其实美也是具体的,那些形色繁多的花材本身就是美的,完整的插花作品更是美的艺术品,所以,美也是实实在在的。在传统文化中,美常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以塑造意境美为重,在插花艺术中,也常常借助于文学意境构思插花作品。例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一句唐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可以用插花艺术表现最后一句的意境美,这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意境与插花的意境美是一致的。学生在插花的同时,必然要多学习古典诗歌,从而不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4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

第9篇:花艺插花教程范文

关键词:水质理化检验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测项目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01-01

长期以来,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水质理化检验的多数检测项目都有多种测定方法,实际应用较多的是哪种方法?我们要重点讲授哪些方法,才让用人单位觉得学生“好用”?因为我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专科层次的学生,故此,我们对云南省地州级和县市级疾病控制中心的检测项目和“水质理化检验”之间的适合度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原有课程体系注入新的社会信息,为教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1 调查方法

本文调查对象为云南省7个地州级和30个县市级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方法为填写调查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当增减教学时数

教学计划的安排主要根据现在水质理化检验使用的教材提供的分析方法的比例来制定的[1]。经过本次调查对比结果见表1:教材与调查结果分析方法的比例的比较。

表中调查结果显示:光度分析所占比例最多,占34.1%,与参考资料中基本一致[1]。所以光度分析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材中的容量分析占19.4%,与调查结果的9.1%相差较大,应适当减少容量分析的教学时数。离子选择电极法调查结果占9.1%,与教材中的2.8%相差较大,应增加离子选择电极法的教学时数。

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在实际应用当中正在日渐增多,建议增加教学时数。

火焰光度法、极谱法、液相色谱法在本次调查的单位中均未使用,应作为了解内容。

2.2 加强试剂配制练习

调查显示,除极少数单位、极个别检测购买试剂盒外,其余试剂均自配,所以,教学中应加大试剂配制和相关计算的练习。

2.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006年12月29日,卫生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06年第12号文件,批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标准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而现在的教材几乎都是旧国标,教学时必须及时更改。如对浑浊度的要求,从旧国标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不超过5度,提高到不超过1NTU,特殊情况不超过3NTU。耗氧量(以O2计)不超过3 mg/L,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 mg/L时为5 mg/L[2]。

3 建议

3.1 根据调查结果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原大纲、目标和内容不适合云南水质理化检验的现状,专科层次的学生大部分都将在最基层工作,教学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

3.2 试剂配制与计算要适当增加

我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医院检验科,而医院检验科基本都是购买试剂盒,与本专业不同,基层疾控中心大多试剂要自己配制,这是提高检验质量的根本。

3.3 根据调查结果完善实验室建设

学校的教学与实践的适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操作能力,因此,学校根据调查结果逐步完善实验室,购买的仪器与社会的实际应用越接近,用人单位越“喜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