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经济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能源经济是以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赖对化石能源的利用,而且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逆消耗也十分严重,这样的情况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综合分析,对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几点见解。
一、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消费推动能源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能源消费是推动能源经济发展的动力,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几点:(1)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与GDP水平正相关。经济的有效增长全面促进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多,并且由此对于能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与人口数量正相关。(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
2.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能源管理体制与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由于能源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必须对能源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市场化手段在能源经济领域不能得以完全实施。因此在市场化经营和保障国民基本需求的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能源经济体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循序渐进的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能源经济领域市场化经营与国家调控的关系。其二是各产业能源消耗量太大,从我国目前现有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工业还是生活能源消耗方面仍处于高碳消耗的状态,甚至还有大量浪费的现象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耗和产出达不到协调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和产品生产都没有全面的实现低能消耗,如何降低能耗已成为发展能源经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给因素
影响能源经济的供给因素,这里主要谈新能源的开发对能源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缓慢的,新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是在能源消费中占少数,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也依旧较低,不能够直接有效的替代化石能源。总的来说,虽然新能源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一旦突破技术和成本瓶颈,即可为我国的能源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低碳、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有效的推动能源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建议
1.从管理制度上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将其放在了国家发展的规划中,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相应具体制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从资源配置上看,鼓励对低碳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强制改造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和并转;(2)利用政策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政策杠杆对企业实行差别对待,鼓励和促进企业向低碳化转型,这种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即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化来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提供导向;(3)利用长期的规划对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利用补偿制度对生态和环保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对环境进行保护,奖励保护者而处罚破坏环境者。并进一步建立服务于生态的补偿机制,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开发。
2.从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发展
在能源利用技术方面以低碳技术为研究的突破点,鼓励研发高效利用能源和转变技术,以此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技术更新以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将节能减排的实现,降低碳排放作为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用节能减排的手段来鼓励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以节能减排手段促进整个经济体系向低排放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使其上产量上规模,产生规模效应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成为能源经济的持续推动力。
3.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鼓励能源经济的低碳化
作为能源经济战略目标之一的低碳经济,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因此,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的和保障,进而更好的拓展对资源管理的开发生产以及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我国对于能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更是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规范、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源、节能环保、能源安全等方面规范了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4.利用舆论导向促进低碳战略的发展
低碳高效能源的经济战略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低碳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发挥现代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全面的激发全民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更好的利用舆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道德思想以及全面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以此建立其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总结
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是“低碳”,需要全面有效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整个能源经济进行把握和调控,以全面建立低碳经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能源问题是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50%以上的能源是依赖国际市场,因此中国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财力来解决能源问题,能源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未来能否解决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一、我国能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约占9成,这样的能源结构设定是不合理的。这三种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有性,如果开采过量会陷入能源危机,不利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能源开采过剩,利用率低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目前能源经济的主要资源,被大量开采,造成开采过剩,且价格偏低,无法体现煤炭的稀有性,造成了供给过大造成浪费,同时开采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非可再生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浪费。
3.节能观念薄弱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使得价格偏低,无法让人们重视这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另外,在许多人意识里,我国是资源大国,能源储备丰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能源的任意浪费,使人们的节能观念薄弱。
4.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煤油气的三荒现象,这正是由于我国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没有做好提前的计划和控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一些地区陷入能源危机。
二、实现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就是利用科技技术,使我国使用各种能源的比例趋于合理。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对煤炭能源的依赖。首先要调经经济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和发电用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煤炭的使用。使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结构达到合理[2]。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能源结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品生产的数量,从而忽视了效益和质量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粗放,投入和消耗和生产效益不成正比,并且高耗能的产业占绝大多数,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能源的浪费[3]。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转变当前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找到一条低消耗、高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路线。
3.加强科技投入
面对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当前,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能源,因此加强科技投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减轻煤炭能源在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已经研发出洁净煤技术,将煤炭液化再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煤炭在使用时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消耗后废弃物处理方面仍然要加大科技投入,并实行推广,让环境可持续发展。
4.将节能放在优先位置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基本国情的限制,一是人口众多,二是人均能源不足,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用加大能源外延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前期确实一定程度上使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随着后期资金、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弊端和缺点不断被暴漏,无法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不能采用大量消耗能源走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须保证开发和节能双管齐下,优先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大力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随着能源的不断发展,对能源消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终会陷入能源危机甚至能源枯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加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等,其优点是可循环利用且无污染。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因此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政策的出台,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加快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曾不同程度地突然出现煤碳、石油等资源的短缺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采集和消耗也突然变大,而提前没有搞好计划和预测。其实能源陷入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能源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应急机制。考虑到这方面,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能源经济预警体系,抓紧能源源头,可以及时发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前就给予阻止,从而确保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能源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想我国的能源经济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等方法都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注意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
参考文献:
[1]薛俭.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设计[J].生态经济,2011,05(10):32-33.
[2]杨俊,王庆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23(09):52-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平均每十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辉煌的经济奇迹背后却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高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中国主要以能源拉动的经济增长呈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1]。当前中国提倡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确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题是提倡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低碳经济,是基于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能源利用的结构,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O2等)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是科学的经济增长观,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性。目前人类生存的空间状态主要表现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种变暖趋势的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环境空间,这在相当多的经济实验和经验研究中已经得到检验。经济哲学强调逻辑的一致性与理论应用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经济增长哲学,表明生态经济符合人类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哲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经济研究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实质是经济长期的稳定和理性的增长,这种理性通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增长得到体现。
从经济增长的未来道路来说必然要从以人类自我欲望为中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以整体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转变。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理念,因为科学的增长从经济哲学意义上说也是建立在生态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伦理学进步与经济低碳增长模式的和谐与统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环系统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被喻为经济增长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人类目前利用的能源分类来看,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依赖主要还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那么这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将是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经济增长快速所表现的矛盾已经相当严峻。结构问题,还是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为了分析这种后果,有学者以罗默的“增长阻力”作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分析能源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效应,结果发现能源禀赋对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各不相同[4],这种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这种阻力的存在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造成的后果将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禀赋不同必然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种非行为性阻力,在考虑生态平衡与供需平衡的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引导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同机制相当重要,这种协同机制可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并得出相应的协同系数,作为能源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具体原理可参考图1的区域能源战略的协同机制作用路径[5]。3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理性增长的框架变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增长视角提出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系统框架,创新能源经济增长的理念。构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应用到能源技术创新中去就是能源经济理性增长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清能源经济增长系统框架内核心变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找寻相对应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
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
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二是检验它们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之间是否存稳定的均衡或协整关系;三是能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不是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变量之间是否形成优化的能源经济系统;四是通过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施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政策。
4能源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中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资源禀赋、制度条件、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也是极大不同。总体来看,中国能源利用总效率并不高,也就是能源技术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创新,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整理得出)。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借鉴某些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同时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区域的经验做法尤为重要,东部经济增长较快和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是可以优先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利用区域能源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涓滴效应,完善相应的技术信息流渠道,以利于借鉴和模仿,拓展能源技术创新与新经济增长的研究领域,创新新经济增长的理念,丰富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理论,服务人类的整体财富的增长。生态经济是时展的主流,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同时必须立足具体国情,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改善与其他国家政府和组织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能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表明生态经济是必然趋势[6~7]。生态经济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政治制度、民主观念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需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和借鉴创新。中国能源消费水平高和能源效率水平低是两个主要制约经济理性增长的最大挑战。如图3所示[8],能源经济系统表现在能源经过非能源产业部门的转化成为家庭消费,产生的污染治理和废物回收和废弃物回收部门都产生5结语综合前面分析,理性经济增长系统需要兼顾能源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能源技术创新实质利于可持续增长系统,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表现为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行为后果。
它们之间的良好协同机制是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必须综合研究。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能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差别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必要对经济增长和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好的区域进行研究,然后通过技术和经验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的能源技术创新与筑物和构筑物的空间定位数据、属性数据、分布特征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配置和过程,解决复杂的城市资源规划、配置、利用与保护,以及城市政府的资源决策和管理问题。从技术特征来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其操作对象是城市资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既包括城市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包括这些资源属性特征。从功能上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城市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全球变暖与世界能源秩序的重构
为什么说开发替代能源是一场“革命”,且具有长期重大战略意义呢?这是因为,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力是以页岩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其实质是能源与环保并重的绿色科技,并推动了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的重构。全球原油总产量一直在40亿吨左右徘徊,“产量峰值”已经提前到来,难以满足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尽管核电仍是各国发展替代能源倚重对象,但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日德法等国纷纷调低了核电在本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核电已难以承担替代能源领头羊的重任。而煤炭工业也面临环保压力与储量减少的双重困境,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因此,各国纷纷将天然气、太阳能等作为确保能源安全的生力军,大力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其中,页岩气作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替代能源,其大规模开采不但能变革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世界工业版图,还可能推动全球经济主导权的转移。
全球能源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仍作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二是国际能源交易仍以美元结算。当1974年美国与沙特等“海合会”组织成员国达成“石油单一使用美元结算”协议后,全球石油贸易就与美元结成“绑定”关系,而“海合会”组织产油国则把数额庞大的石油美元转入欧洲的金融机构,欧洲的金融机构再以多元投资等方式使美元流回世界各地,从而推动美元借助全球石油贸易逐渐控制了全球经济体系各层级的规制设置。例如全球核心海运物流网络就与国际石油海运通道高度重合,原油运输的终到港往往是所在国的能源储备与炼化中心,同时由于能源贸易带来的“溢出效应”,逐渐催生了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化大都市。随着油轮而运行的国际贸易合约,也多以美元交易。因此,只要全球能源贸易仍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美国就能凭借美元与油气资源的绑定关系,继续主导世界经济政治秩序。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全球储量巨大,如今每年以12%的高速增长,成为能源行业的耀眼新星。为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各国高度重视天然气特别是页岩气开发。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以吸附或以游离状态聚集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是重要的天然气后备替代资源。在中国实施大规模城镇化的背景下,天然气比煤炭、石油更适合城市居民消费,因此极具开采价值。
为了挽救美元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控制力度,美国将目光投向非常规天然气领域,谋划将美元与石油与天然气的双重绑定,实现美元霸权的双保险战略。而这一次,资源与货币的主角都是美国自己。自2004年突破页岩气开采技术难关伊始,美国页岩气产量大幅增加,占到美国能源消费的四分之一,极大改善了美国能源安全结构,被称为“页岩气革命”。2011年3月30日,美国白宫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指出由于页岩气和页岩油技术快速发展,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大为降低,并制定了加大美国本土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替代能源战略。如今,美国已经超过俄罗斯跃升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预计到2035年,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7%将来自页岩气。
美国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正使美国从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和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增长,将使全球天然气产能增长近一倍,对全球天然气市场和亚太液化天然气市场而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问题在于,页岩气能否成为全球油气规制的改变者?对外能源依存度居高不下的中国,又该如何确保崛起进程中的能源安全?
对全球能源经济格局的运行态势进行宏观把握,是解读上述问题的关键突破口。页岩气革命已经震动了国际能源格局,并推动各国对全球能源经济格局的上、中、下各个环节产生新一轮的主动权博弈。
第一,全球能源经济的上游是原材料生产,作为其基础的资源勘探业呈现出沿海与内陆并举的态势。页岩气革命不仅使美国从能源进口国变为能源出口国,还大幅提升了天然气出口国的国际影响力。页岩气开采科技的发展与全球扩散有助于大幅降低其开采成本,优化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态势,最终推动能源地缘格局的改变。如今,俄罗斯、卡塔尔、伊朗、阿根廷、中国、土库曼斯坦等国开始高度重视本国的页岩气开发。传统的油气产业布局往往位于沿海地区,但由于俄罗斯、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田位于内陆地区,往往通过跨国输气管道、铁路等陆上运输方式,这使得国际能源地理从中东、西非、墨西哥湾沿海逐渐向北美、欧亚大陆腹地转移。
第二,全球能源经济的中游是原材料加工制造,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作为其基础的炼化工业展开激烈竞争。能源炼化能力与产业结构竞争力息息相关。第一次全球能源危机(1973年)之前,全球石化工业中心都集中在发达国家,美日欧的石油寡头们将发展中国家的原油运到美国、西欧、日本的炼化中心,制造出高附加值的成品油及石化制品,然后再卖给发展中国家,东西能源贸易价格结构中长期存在的“剪刀差”,使得掌握先进炼化能力的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全球能源经济循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炼油业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的炼油能力高速发展,云集着世界超大型的石化中心。迄今为止,新兴工业化国家掌握了全球四分之三的炼化能力,能源炼化能力的此消彼长与全球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基本一致。即使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国家来说,能源炼化能力仍是工业体系的基础,当炼化工厂集中于新兴工业化国家,那它们的实体经济优势必将进一步增强,既有大国与新兴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将再次调整。然而,美国却利用“页岩气革命”阻止了本国能源产业下滑的势头,使之通过能源与金融双重优势扭转全球工业体系重心向新兴大国移动的趋势。
第三,全球能源经济的下游是能源产品的消费与结算。当前存在两种形式的世界战争:一是货币战争,即欧元等国际货币对美元优势地位的挑战,二是能源战争,即抢占能源产地、控制能源的物流路线、干扰能源价格、垄断能源新兴科技等。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在能源经济利益的博弈不仅包括油气制成品的生产领域,还包括与能源消费挂钩的结算货币之争。欧盟、中国、俄罗斯都致力于打破美元对能源贸易的金融霸权,积极推动天然气贸易结算货币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页岩气革命”不仅开启了国际能源贸易的“大时代”,而且将国际能源博弈拓展到新的边疆。纵观大国崛起的历程,能源是工业革命以来大国兴衰的关键砝码,“煤炭—英镑”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展示出货币地位演化与大国兴衰之路。从这个维度来看,以页岩气为代表的替代能源之争,很可能重绘未来国际能源经济秩序的图景,但也很难再划归为国际经济领域的范畴,而注定成为推动新一轮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最大动因。能源生产大国不一定会成长为全球性大国,毕竟大国的成长逻辑存在诸多变量,但不可否认,每一次核心能源的转换都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吹响号角,从而拉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解构与重构,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全面的、高烈度的多方大博弈,这就是“替代能源战略博弈”的真正内涵。
中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的五大挑战
页岩气能否对中国能源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取决于中国页岩气战略是否高瞻远瞩、实事求是。中国页岩气产业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随着对地质规律认识的提高和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查及开采技术不断创新,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新增储量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达1669.43亿立方米,占能源类气体新增储量总量的15%,目前投产地区主要包括重庆涪陵、四川长宁—威远、云南昭通等,截止到2014年底,建成32亿米3/年的产能。但开发页岩气作为中国施行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步骤,仍面临五大挑战:
第一,技术掣肘是中国页岩气开发的最大障碍。当前中国开发替代能源面临国产核心技术匮乏、国际科技封锁的制约。页岩气的开采技术标准很高,尽管中国已初步掌握了页岩气直井压裂技术,但水平井与分段压裂技术尚未突破。技术落后则意味着开采成本的居高不下。实践证明,当页岩气年出气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以上且开采成本在2元/立方米以下方能盈利。中国距此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正因为美国掌握了页岩气开发的核心科技,才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天然气价格。虽然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丰富,但地质构造复杂,赋存状态、开发技术参数差异极大,难以套用美国技术。例如美国页岩气层深度800~2500米以内,而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埋深多为1500~4000米。目前中国还未掌握适合本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理论与技术,更缺乏相应的科技转化平台,难以大规模开发页岩气。
第二,页岩气开发缺乏政府监管框架和行业构架。尽管国家已经确定页岩气的替代能源地位,但尚未出台页岩气矿权招标制度、页岩气储量评审、勘探开发监管等管理规制,这不利于高效开发页岩气资源。页岩气资源管理制度的缺位,会产生两大负面影响:一是造成页岩气资源管理缺乏可持续性,使得投资方认为页岩气开发缺乏政府机制的保障,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二是监管机制不到位会引发不遵循地质规律的“乱采滥挖”现象频现,导致市场无序和资源浪费。
第三,页岩气配套管网基础设施不完善。管道运输是决定页岩气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潜在页岩气田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修建管道困难,要实现页岩气商业化生产与管网建设并举难度极大。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中联煤层气等16家页岩气中标企业累计投资218.8亿元,铺设管线235千米,难以满足西气东输的战略要求。由此可见,国内页岩气管网能否顺利延伸至东部高气价地区、相关设施是否完善、国有油气巨头会不会歧视民营企业等问题,都需要落实相关政策。
第四,对外页岩气科技合作存在安全风险。美国是中国开展页岩气技术国际合作的重要国家。中国看重的是美国开采页岩气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商业化推广的经验,而美国看中的是中国潜力巨大的页岩气市场。但这种通过提供市场和利润来获得核心技术的做法成效不大,例如中国已经先后对外开放了金矿市场、石油市场等领域,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是给了外方利益,不仅没有换来想要的核心技术,反而进一步压缩了本土行业科技的发展空间,为中国能源产业带来受制于人的安全风险。
第五,页岩气行业融资能力有限。中国天然气市场中下游的市场条件和利用措施不成熟制约了页岩气行业的融资能力。开发页岩气要求天然气产业上下游的高度一体化。常规天然气开发容易做到上中下游协调的快速上产,但对非常规的页岩气来说则更需要一个上下游互相磨合滚动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国天然气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导致了中小企业群体对页岩气市场的敬而远之,由于国内页岩气的投资收益尚不明显,无法在滚动发展中扩大该产业融资能力。
需要警惕的是,美国在点燃世界对页岩气开发热情的背后,包藏着以技术“绑定”资源、以资源“绑定”市场、以市场“绑定”能源话语权,进而巩固“能源—美元”体系的战略目标。中国在谋划页岩气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天然气价格与计价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动,将为页岩气开发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避免陷入美国用美元、技术双重绑定中国页岩气市场的陷阱。
中国开发页岩气的基本路径
在页岩气革命可能带来全球经济秩序大变局的前景下,自主开发页岩气无疑对于优化中国油气资源格局、缓解中国油气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仍面临资源落实程度低、关键技术待攻关、资源管理体制缺位、扶持政策缺乏等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路径应是“技术攻关、机制创新、谨慎合作、建设管网”。
首先,加大对页岩气核心科技的自主研发力度。页岩气生产能否降低成本,技术突破是关键。国家在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并采取一些优惠举措引导鼓励国内企业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在页岩气资源开发技术的探索过程中,不能照搬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可汲取中国比较成熟的煤层气发展经验,制定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标准及规范,最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页岩气开发科技体系。
其次,创新开发机制,实现页岩气工业化的高效发展。中国页岩气资源的产业化生产,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开发。在页岩气早期勘探开采阶段,国家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等确定现实储量后再采取税收递减的策略,从而逐渐增强页岩气行业的融资能力。为形成中国页岩气的经济有效开发模式,可采用集约化的地面“井工厂”模式,合理建立“地下立体井网”,做到“少井高产和高采收率”。
再次,谨慎开展对外页岩气科技合作。为了避免“以市场换科技”策略的失效,可以先在一小块区域和美国进行区域性的试验性地勘探开采,这部分利润可以和美国分成,但也仅限于这种小规模、试验性的开发。通过合作,美国应该把相关技术留下,现在伊拉克等国都是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如果外方不同意这种科技合作方式,则宁可暂缓页岩气开发,也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
最后,中国页岩气管网准入制度改革。不解决天然气管道准入问题,就很难实现真正的页岩气市场定价。“第三方准入制度”的核心在于打破国家能源公司对天然气管道的垄断,推动民企顺利接入天然气管道。这一制度意味着打破大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布局,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公平的开展竞争,激发市场的活力,促进页岩气行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排放交易体系;全球排放市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01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4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意识到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碳排放。碳排放交易体系(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ETS)作为基于市场机制下的政策工具一直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减排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目前已开展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国家和区域包括欧盟、美国加州、澳大利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西部气候倡议(Western Climate Initiative,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部分州/省)以及中国的深圳等地,另有中国的部分省市以及韩国已经明确公布即将开展碳市场的计划及实施方案。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1年全球碳市场总交易量达103亿t CO2e[1]。
伴随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全球各国的日渐推广,建立全球跨区域的国际性碳市场,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匹配减排资源、降低减排成本的方案正在被人们广泛讨论[2-3],但实际进展十分缓慢。这主要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而明确的减排目标,各国减排权责不明,同时也缺乏具有实际约束力的“自顶向下”的协调机构及机制来推进全球共同减排行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碳市场机制与实施细则存在较大差异,实现各区域自发的“自底向上”式的碳市场整合并形成一致性的交易平台存在诸多机制障碍,具有巨大挑战。此外,全球主要排放国家及区域只有欧盟已经实施了碳市场政策,尽管中国与美国已开始为建立本国碳市场做出准备,但是实际建立时间尚有很大不确定性。同时,全球还有诸如印度、俄罗斯等主要排放国尚没有建立碳市场的行动计划。因此,从目前来看,短期内建立全球框架下包含世界主要区域的全球碳市场具有很大的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从区域层面与产业层面为建立全球碳市场做出努力。即将开展的欧盟与澳大利亚两个跨区域碳市场链接就是一次重要的尝试。澳大利亚政府已明确表示计划在2015年左右建立本国碳市场并与欧盟碳市场实现交易对接[4]。如果该链接市场得以建立,将使欧盟与澳大利亚成为全球第一个建立在两个独立区域基础上的国际性碳市场。除了与欧盟合作以外,澳大利亚也在寻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建立跨区域碳市场。对此中国也表现出较大兴趣[5],并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愿意在本国碳市场完善以后加入全球碳市场的意向[6]。当前中国已经着手在国内建立区域碳市场试点,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做好准备。中国第一个地方性碳市场试点已经开始在深圳运行[7],同时关于中国参与全球碳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步开展[8-9]。
本研究基于欧盟与澳大利亚碳市场,考虑中国未来加入全球碳市场后对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及全球碳价的影响,以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下对各国能源与经济系统的影响。
齐天宇等:国际跨区碳市场及其能源经济影响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1模型工具
[关键词]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生态革命;绿色能源
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中首先提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且制定了在以后几十年时间里其能源发展的策略,目的就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相继美国2007年提出了能源法案,德国提出了将低碳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进行发展,日本在2008年也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计划。就目前来看,各国都已经认识到全球变暖带给人们的威胁和挑战,所以各国都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
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能源的革命,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革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的应用,将能源最大化利用,力图以最少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多的能源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成本损失。能源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将经济进行低碳化发展,能源革命潜在地推动了能源经济的发展转变。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转变形式就是将过去经济发展过于依赖高碳性经济转向当前的低碳化甚至是无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向;将过去的高碳消费转向能源革命总的低碳甚至是无碳消耗的方向。这场能源变革是巨大的且影响深远。在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中,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对能源的再利用,主张生态消费,实现各种能源产业运作环节的生态主张,逐步完善和建设绿色产业结构,而这些主张是保障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手段。
二、正确认识发展中的低碳经济
(一)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联
生态经济是根据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及系统的工程法将企业生产与消费方式进行改变,挖掘所有的可用资源,发展部分经济和生态都高效的产业,构建合理的体制下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文化。低碳经济是根据可持续发展观以创新技术、制度的手段,将产业进行转型,开发新能源,降低高碳消耗及减少温室效益,为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取得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绿色的特点是低碳经济的一大特色,其最为重要的原则和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承受范围内新拓展的领域。其理念主张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经济腾飞的关键,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注重的,这是我国目前实现经济长远稳健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式。
(二)低碳与绿色的关联
绿色经济是根据市场导向,依傍传统产业基础,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的新经济模式,体现了产业经济的健康、环保状态。我国倡导的绿色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原来高消耗、高污染等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向低能源消耗、较低程度污染以及对于生态影响最小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二者在实质上是同一个概念、具有相同的含义,只不过是表示方式有所不同而己,它们都倡导环保和减少污染。
(三)低碳与循环的关联
循环经济是循环流动的经济,指人利用科技发展自然资源,将资源的投入、产出及废弃进行生态型的循环以发展经济。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外是二者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是,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外在形式以及实现的根本途径,并且对于循环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中,目的是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所以对于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甚至无碳排放。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与低碳经济相结合,达到低碳排放或者是无碳排放。
(四)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关系
以往的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现在政府大力倡导的无碳经济或者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等都是一种发展稳健经济的实现模式。而低碳经济要求能源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变革,分别为能源生产开发的变革以及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促使经济由以牺牲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必然途径。要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是关键。这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速度。其中,低碳经济是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两型经济”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符合“两型社会”的准则。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手段
实现低碳经济并达到经济的低碳环保要求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绿色发展的要求。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将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改善
要加强对于企业和民众的宣传工作,使得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人们参与的重要性深入人心,通过人们接受这种理念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要对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于地方的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统一的规划;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碳的排放量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和对于资源的消耗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50%与40%。相对于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其GDP中的比重甚至占到了70%以上。所以我国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使得我国成为服务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国家,使得服务业成为我国GDP贡献的主要力量。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绿色的产业,对于一些高消耗或者是高污染的企业采取处罚或者收重税的方式制约其发展;对于低碳绿色的产业发展要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二)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
要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就必须发展各种绿色无污染或者是无碳排放的新能源,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的能源。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做好能源的清洁工作,尽量减少碳资源的使用。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展开对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转化和利用,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的无碳化。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较为紧张的资源问题以及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利用能源的效率比较低,并且在能源大量消耗的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量的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这对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说极为不利。所以应该在绿色新能源技术方面加大科技力量的支持,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做保障。
(三)加强制度创新,形成降低碳化发展理念
对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建立我国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加快建立可持续的绿色的经济发展体系和模式,通过对相关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低碳系统的制度革新,实现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制度创新、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有效保护的机制体制创新、碳排放量监督的体系创新以及关于主张低碳绿色企业作信贷支持的体系创新,加大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和促进低碳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低碳化的绿色的发展模式。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也就不会有市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推动者的消费者,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污染低消耗低碳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这种变革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甚至生活方式。所以,要实现低碳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在其过程中政府要制定规则,起到指挥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力求低碳化行为,树立全民的低碳共识。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树立标兵企业,弘扬其行为,为社会做榜样。
(五)树立典型,完善制度保障
深圳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低碳生态示范点,为保障其示范的成功,住建部推行了保障性的政策,并给予技术支持,推向全国。另外,深圳市在住建部的支持下提高了每年的论坛规格,论坛主要以低碳生态城的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为交流目的,将深圳示范点向国内外进行推广宣传。之后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择点示范典型。推行该经济发展模式是系统工程,它需要组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合作。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将我们居住的城市建设成一个低碳消耗、和谐友好的环境,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制度保障。政策方针能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法律制度能够规范和保障的经济发展,经济手段能促进低碳经济平衡发展。总之,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低碳化守则,低碳化也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已有能源的变革,以及树立全民共同参的共识,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剑波.英国“低碳国家转型”国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06-111.
[2]包玉华,胡夷光.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2):29-31.
[3]单宝.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1(1):12-17.
一、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是在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的争论与博弈中产生的。从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伴随着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随之产生。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的CO2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将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山东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一样,都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山东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山东省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和山东省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山东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山东省人口整体素质低于相邻的江苏省,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发展低碳经济,解放思想是基础
首先,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体民众的共识;其次,要破除低碳经济是贫困经济的观念,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最后,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
2、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引领是保障
山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必须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1)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在保证GDP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减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山东的产业升级转型可以理解为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新能源汽车、数码产品和节能建筑等,以及现代服务业,比如旅游、金融、物流、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围绕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着力发展高效低耗产业,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争取做大做强山东企业,着力推动山东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2)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国际社会提出的主要减排措施之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上述分析可知,能源效率对抑制山东碳排放作用显著。因此,在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可将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作为山东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山东碳排放将得到极大地缓解。因此,应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增加能源总量的同时,应注重能源的品质。
(4)加大投入建设生态城市力度,把山东建成低碳生态家园。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方面,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建设生态山东时,要大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青山绿水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把绿色生态环境提升上一个新水平。城市建筑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模式,房屋建设应使用再生能源、特殊的绝缘材料,及先进的再循环系统,将大大减少每年的碳排放量。
(5)依靠山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农作物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土壤碳汇,如采用免耕耕作;生物质碳汇,如造林、种草等;改变对牲畜粪便的处置来减少沼气排放;改变农业耕作方式以减少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四方面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发展低碳经济,山东省要注意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山东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借助便利的金融服务,通过“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项目的开发。
3、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生产是基础
(1)省政府要引导企业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山东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的幅度和速度都难以有突破。燃煤排放的CO2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山东必须通过加大燃煤排放的CO2捕获与埋存等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以此来减少煤炭对环境的影响。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因此,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上,体现在新材料上,体现在新技术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要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企业自身应投入资金和人才对低碳技术加以研究。企业应该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发展利用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路线,努力降低能耗和污染,不断提高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经济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介绍,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分析能力,了解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和主要技术,掌握能源产业和能源企业管理知识与方法,熟悉世界各国能源市场和能源政策,具备一定的能源经济分析、预测和管理的实际能力。如果仅看这些介绍性文字,很多人会认为该专业将是一个 “金饭碗”。从所学的课程来看,其既要学经济学、金融学,又要学管理学,还要关注自然与环境,一旦学成毕业岂不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典范?那么,各级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大中型能源企业、教学及科研单位哪有不虚位以待之理?
从能源经济的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经济学之下经济学类的专业。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在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是北京市精品课程;1998年设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院与多国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签署了战略伙伴合作协议……上述资料告诉我们:虽然能源经济是一个新增专业,但其所依托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学方面实力出众。这意味着为发展培育新专业可调配资源丰富,学校如果精心筹划,新专业完全可以办好。
相应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电影技术、中国药科大学的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也具备类似特点:基本都是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资源拓展、整合出来的专业。因此,对这几个专业怀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具备冒险精神、良好学习基础的情况下不妨一试。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从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工学之下电气信息类的专业。就华北电力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两所高校来看,均基本具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基础。因为这两所高校都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或相近专业,并且业界声望较高。当然,这仅是从一般层面来解读开设这个专业的可行性。智能电网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基本处于概念化阶段),怎样才能实现电网高度智能化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照搬照套的,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不可预期的技术与材料的障碍都有可能。有新闻报道,2007年10月华东电网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规划了从2008年至 2030年的“三步走”战略,即:在2010年初步建成电网高级调度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初步智能特性的数字化电网,2030年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因此,选择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极具挑战性!不过,别忘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一个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领域必然蕴藏着丰富宝藏――有取得理论突破、技术突飞猛进的光辉前景。
■物联网工程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在一份报告中畅想“物联网”时代的美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这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本次开设物联网工程的院校既有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类的学校,也有山东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学校,这需要有兴趣报考该专业的学生紧密关注拟就读高校的相关学科基础(如,有没有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或者有几个相关相近专业,所开设专业是否有较强影响力等)。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80217S)、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12S)从专业代码可以看出这两个貌似差别不大的专业的差别所在。“080217S”意味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材料类的专业;“080512S”标志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能源动力类的专业。要看出这个差别就看中间的两位数码,即,“080217S”中的02 和“080512S”中的05 。在把握住这个区别之后,假如你要报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可以去找专业代码为“0802**”(*表示0~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的相关相近专业作为参考。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080205)、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080210)等。特别是要关注拟报考高校在这些相关相近专业的情况。
综上所述,这些新增专业都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特征,往往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增专业毕业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扎实的学风也是作为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纳入考虑的要素。
专业代码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中间两位为该专业在所属学科门类之下的分类,最后两位是该专业的最后定位。例如,080102,08工学,01工学之下的地矿类,02石油工程。按照教育部规定,学科门类的代码分别是:01-哲学,02-法学,03-经济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管理学。各学科门类下的分类也按照一定顺序赋予两位数字编码,最后对各具体专业再赋予两位数字编码。必要时,在专业代码之后添加字母或特殊符号予以进一步限定。例如,080640S中的最后一个S表示该专业是在少数院校试点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外的专业。
选专业的“三大纪律四项注意”
针对具体个人而言,高校专业没有“冷”与“热”的区别。对具体个人最重要的是通过就读所选择专业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状况确实存在差异,但大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而归的专业。
报考当年制造就业“热”专业的风险也许很大。
研判新增专业的流程:
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甚至是一些方向明确的行业领域的发展背景。通过了解社会发展大局,可以基本感知某专业的部分远景。
根据专业代码提供的信息弄清楚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以及分类,并结合高校专业目录确定其相关相近的既有专业。
(一)能源短缺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激增。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在2003年因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费石油近546万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出口国,然而在1993年,形势发生了逆转,从此便不断增加对原油供货的依赖,以使自己的经济正常运行。如果假设对石油的需求的年增长率为12.8%,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就可能需要消费石油4亿吨。仅这些数字就足以描述出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中国能源短缺问题。
(二)能源效率低、资源耗费大
从改革开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利用率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若2006年全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十一五”期间中国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降耗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三)能源结构问题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能源结构优质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之高引人注目。与世界发达国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实现结构优化。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均低,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的潮流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之路,石油、天然气的大幅度进口不可避免。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短期内成效不会太大。而中国的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也落后于世界水平。
(四)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
中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终端服务落后以及能源技术水平差等问题。由煤炭使用造成的当地、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严重阻挠了未来发展,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致命缺陷之一。据统计,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总量的3.5%~7.7%,中国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黑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以消耗当期世界资源量的70%为代价的。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寻求比发达国家消耗更少的资源、对环境影响更小的代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以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它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10多年前,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到上个世纪末,经济发达国家已逐步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也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发挥巨大效力。
(二)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
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现在能源资源富足地区,所建立的产业,不能再是初级能源资源产品输出型,而应该是尖端技术效益型。如,煤炭资源富足地区,不能再是简单的采煤卖煤,而应把煤电一体化、电解铝、硅铁、硅钙、煤化工、煤转油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使其成为我国高载能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开发水电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现在世界各国都采取优先开发水电的政策,许多国家的电力工业中水电开发占据很大的比重。
(三)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我们应加快国内天然气、水电、核电等优质一次能源的发展速度。继续优化能源结构,以满足市场对优质能源的需求。应确立向科技要能源的思想,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以易造成高污染的能源、新能源为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极其重视能源技术政策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显著不同,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传统的煤炭开发对自然界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若全面采用燃烧前的煤炭加工和转化、煤炭燃烧、燃烧后的烟气净化等洁净煤技术,每年可以减少上千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6000亿元;同时通过洁净煤技术,以弥补液体燃料的短缺,弥补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传统的能源开发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使我国能源利用效益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我国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节约大量能源,实现向技术要能源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