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

第1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及国内“双证教育、多证教育”等职业培训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定三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成人教育的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问题,企业用人的诉求问题和培养中的“社会评价”缺失问题。“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成教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对国家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在“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考。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办学过程注重“效益”

部分助学机构只把成教当作其创收手段,把考试通过率当作衡量助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还有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办学指导思想落后,大多数职业技能培训处于助学的边缘化。

(二)培养计划突出“学历”

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不重视市场规律,简单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不注重成人的学习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能培训等问题。

(三)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一是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许多课程跟不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二是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科之间的的渗透、融合度不高。

(四)教学方式缺乏“参与”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依据教学诸元素的需要而选择、整合各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学生的参与度。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盛行,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仍然存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

(五)校企合作存在“困难”

一是成人高校与企业双方没有建立利益共同体,企业对建立教学基地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缺乏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企业只接收与指导学生,目前缺乏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思考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农业大学提出了新思考。

(一)立足政策环境的实质性,实现助学与办学的结合

强调助学与办学的结合,是在保障考试通过率的同时,明确办学理念和助学使命。通过二者的结合,通过积极实践“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开设了校企合作技能培训课程,包括综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探索出适合学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分法”与“融合式”并举的新模式:率先推出“三统一”(学管理、统一住宿安排、统一团学活动)全日制自考生源组织模式,率先实施“三分法”学生管理(分类、分层、分段)、探索成人教育“网络化”(互联网+教育)助学,推进继续教育“融合式”(函授与自考融合、面授助学与网络助学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企业内训与学校培训融合等)发展,创办了“弘毅致远”实验班、提出“导师制”和“导学制”等特色项目,在助学过程中注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特色的制度体系。

(二)注重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实现选才与育人的结合

1.突出“职业性”

为企业塑造专业的技术人才。学校以建立职业型新体系为目标, 根据设置该专业的目的和市场需求,制定和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同时,重点强化应用型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能力。

2.坚持“高等性”

实现与普高一致的育人目标。学校依据成教学生的特点,按照普通高校本科生标准,制定与实施培养方案,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基于“弘毅致远”实验班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融合式”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成教学生的考研培训导师制。

3.强化“成人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习动机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思维、学习目的、学习形式等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权利义务符合成人教育的成人性。

(三)突出课程设置的实际性,实现目标与过程的结合

1.开设“四大模块”课程,整合课程价值取向、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

宁波大学乐传永教授提出的四大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考证考级课、职业素质课、实训实习课”四大模块课程,呈“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梯度。这四大课程模块把专业和技能结合起来,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学校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为培养内容,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性质和学生特点,整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避免成人教育中出现“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问题。

2.开发“精品网络”课程,整合课程平台的多样化与开放化

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课程,特别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推广应用模式等。为此,学院将以全国自考学习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网络资源部,采取外引内联、服务外包等形式,优先开发学校自考、成教主打成教专业的网络课程,推进继续教育的网络化改造,启动网络教育联盟的建设。

(四)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实现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1.推进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实验班学农的同学进行实验科研基地种植、培育育苗等,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型小组、班级或集体的建设,开展一些以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在实践教学上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项目训练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学校加大了财力、物力的投入,走向社会,找到实践教学相结合点,建立校内院系之间,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重点抓好实验基地教学、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学校积极开展“名企行”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企业,从而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五)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结合

1.建立企业、行业、区域等共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渠道

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将人才培养的途径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借鉴成功案例,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上,实施方案共订、资源共享,联合企业进行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同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更新,推进学习内容广度、深度和结构设置的变革,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求进行衔接。

2.创新合作办学、委托培养、项目承办等联合培养新方法

这不仅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短板的填充,也促进了成人教育机制内外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企业委培方式,委托企业直接培养学生,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乐传永.成人教育转型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宁新文.宁波大学成人高教培养“灰领”人才[N].光明日报,2012-4-7.

第2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视频公开课;网络;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93-02

网易于2011年11月正式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频道,目前该频道已有6000集公开课上线,随后其又推出由国内多所高校共同录制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多所学校的数门视频公开课。世界名校和国内高校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其优质课程录像,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已经就业人士即企业员工,但是他们仍热衷于“淘课”。企业继续教育应积极抓住这一难得的网络时代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的机遇,积极促进网络时代企业继续教育理念走向开放共享,继续教育模式走向多元,继续教育资源愈加丰富,继续教育方式更加多样。

一、企业继续教育理念应更加开放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继续教育一直是关注知识、专业和技能教育、培训,通识教育、成“人”的教育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或者被践行。这种指导思想其实是有缺憾的,成人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很多企业员工渴望的。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其实,国际成人教育理念,一开始就关注成人自由教育和社会构建,围绕成“人”这个目的而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成人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为终身教育、学习文化、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方向指导。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开放和共享日益成为各种形式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我国企业继续教育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跟上时代和国际步伐,形成开放式教育,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如刚刚召开的“2011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与服务成果展览会”的主题就是“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放,搭建优质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服务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视频公开课将全世界知名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从在校学生惠及至社会大众,与此同时也将高等教育的外延扩大至终身教育。众多知名高校在开放视频公开课的同时就在无形中建立起了一所世界性、全球性的开放大学,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时时、处处、人人可学习的线上教育资源宝库。视频公开课的大部分观看者,也被社会称为淘课者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从IP地址来看,大约40%的用户为非教育网用户。”[1]视频公开课的热播,使得名校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谢谢公开课,让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走进名师讲堂的人有机会听到名师讲课。一节高水准的公开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共享。”[2]

网络时代的企业继续教育,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网络学习平台,汇聚个体的智慧。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把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把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发、拓展企业继续教育,使企业员工能随时随地学习。

二、企业继续教育模式应更加多元

我国当前的企业继续教育,一是定期进行一些技能或者知识培训,二是激励员工通过函授、电大、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以获得学历为目的的继续教育。获得学历的继续教育模式深受员工喜爱,因为其可以直接带来福利待遇的提高。但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的企业继续教育模式滞后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多元期望,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更是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员工的多元学习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12月在巴西召开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主题为“走向美好未来的生活与学习——成人学习的力量”,即成人学习的根本力量应是指向未来的美好生活,而非功利性的获取学历。其实,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视频公开课的上线,越来越多的人群不再以获得学历为目的而观看内容丰富的视频公开课。人们将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由自觉的学习,要么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么是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要么是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接受高等教育时所选择的专业由于教育异化现象的存在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为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学习,视频公开课的出现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发展兴趣爱好的需要;如视频公开课的观看者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社会职场人士,他们不是出于提升学历,而是丰富知识的同时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企业继续教育应顺应新形势,发展继续教育模式,变单一学历教育、知识技能模式为多元教育模式,不能忽视甚至无视员工的非学历教育需求。在网络教育、网络学习日益盛行和普遍的网络社会,企业继续教育在重视员工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应提升网络视频学习认证等非学历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比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和网络社会背景下,某些人群迫切需要的和可行的往往是各种非学历教育,如工作充电需要,职业发展需要,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休闲欣赏等精神上的需要,企业继续教育应积极把握新时期员工对教育和培训、学习的新需要,大力拓展非学历教育,真正实现企业继续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三、企业继续教育资源应更加丰富

当前我国企业继续教育的资源主要是具有举办成人教育资格的高校或者民办教学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订购和使用的一些教材、校园网络平台上的一些教学录像和课件、教学光盘,部分省市建立的企业继续教育网等。这些教育资源的主要针对或者使用人群接受成人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取得学历。但是这样的人群在企业继续教育的接受者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代之以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等为目的的自由而灵活的继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做基础,否则企业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将成为无米之炊。新形势下,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都提出了企业继续教育资源丰富性要求。企业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逐步把关注点由专业教育转移到技能培训、人文教育如娱乐休闲、文化艺术、生活礼仪、公民教育等方面。

“我们正处在教与学的全球性变革之巅。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在因特网上开发出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向任何人开放并供他们免费使用。这些教育工作者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地球上每个人都能获取人类所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能对人类知识的汇集作出贡献。”[3]其实视频公开课能够顺利上线,尤其是国外视频公开课能够广泛流行,其背后就有一大批志愿者把其他国家的语言翻译成中文,然后供我国网民免费下载、观看,志愿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职场人士。所以,企业继续教育在建设、开发教育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自觉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在免费索取的时候无偿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它教育信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增值。总的来看,目前的企业继续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系统是提供静态信息,而不是更丰富的、更具参与性的网络学习资源,不是设计参与性的深度学习体验”。[4]企业继续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注重加大信息、知识供应的同时,也应加大针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互动的氛围营造和平台设计,让企业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群体创造式、个体协作式学习。

四、成人学习方式应更加多样

我国当前的企业继续教育需要多是在外在动机尤其是学历动机激发下产生一种教育行为或者学习行为。与之相适应,企业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员工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的授课和各种形式的作业、论文。离教育的真正目的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各种免费教育资源唾手可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自觉将学习的范围扩展至网络空间,开始进行灵活机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企业员工自我教育和学习已经日渐流行开来。

人们对视频公开课感兴趣的原因包括:“可以自定步调学习、能获得额外帮助、个人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已经具备研修更高级的课程的能力等等。”[5]视频公开课可以把学习者带到更为灵活的、以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计划中去,能够让学生参与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内容与活动之中,使很多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和学习及接受教育的动力。“与昔日的信息匮乏时代相比,Web2.0充分第汇聚个体的智慧,形成集体智慧,将我们置于一个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参与性学习时代。”[6]从本质来看,观看视频公开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企业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观看的内容、时间。在观看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跟帖等方式与观看同一门视频公开课的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尽管是观看教学视频,但是与远程成人教育有本质区别。远程成人教育的视频课程的观看带有强制性和获得学历的目的性,观看视频公开课完全是企业员工自觉自愿教育需求的体现。企业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是研究性学习和互动式学习,学习的动力来自内部而非外部。企业员工或者职场人士往往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很少能长时间进行学习交流,视频公开课传播的全天候性和可互动性有效克服了企业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还能够实现员工们的主动学习。

第3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一)研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于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并未引起教育者与培训者的重点关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建设者与参与者的农村妇女知识与技能高水平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真正了解和把握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选取宁波市农村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专题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宁波市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010年1月,教育部、全国妇联下发《关于做好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共同开展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村妇女发展现代农业及创业就业能力。本课题抓紧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以宁波为个案研究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需求和开展实施措施,为全国妇联开展妇女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国内对于女性教育的研究,较多关注女性主义理论的建构,大多从哲学角度入手分析和建构理论,实证对策和实用主义的理论稍显单薄。本课题则从调查问卷入手,充分利用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多、遍布广的优势,在宁波全市范围内广泛选取样本,通过数据统计系统对问卷进行科学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区分不同层次的妇女的情况,反映不同调查主体的需求,并形成具体的调查报告,可以弥补已有女性教育培训理论关注实践视角的不足与缺乏,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妇女学习需求,提高农村妇女教育水平。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本研究中的农村妇女指户籍为宁波地区的非城镇户口,且以在农村生活、工作为主的妇女,要求专科及以下学历,年龄18岁到50岁之间。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调查选取18岁到50岁的宁波地区农村妇女为主要调查对象,样本取自宁波市所辖的九个市县区的农村妇女,共收集问卷3506份,其中有效问卷3506份,有效问卷的比率100%。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以统一设置的《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调查问卷》,问卷涉及调查者基本情况、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情况、教育和培训需求、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及希望和要求五个部分,采用客观选择和问答两种形式。调查的实施借助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实践环节进行。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要求被试在三周内结合学习实践完成,在被试填写量表之前,由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告知调查目的,讲解填写方法。被试答完后统一收回问卷,回收后根据要求剔除无效问卷,并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数据的结果

(一)宁波市农村妇女的基本情况1、从年龄和文化程度来看从图1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3506名受访对象平均年龄为33.9岁,主要集中于21-45岁之间,占总数的89.9%。其中又以年龄段26-35岁最多,占总人数的39.5%。说明宁波的多数农村妇女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最佳时期。从图2可以看出,宁波市农村妇女中高中学历人数最多,人数1314人,占38.5%,其次是初中水平,人数1103人,占32.3%,大专有572人,占16.8%,还有324人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12.4%。总体看来,宁波市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以初高中学历为主导,大专学历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低。说明宁波地区的农村妇女学历水平存在极大的上升空间,宁波市的农村妇女学历教育对象中,12.4%农村妇女只有小学学历或文盲,这也说明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2、从工作单位和职业来看调查发现,65.6%的受访者在集体企业或个体企业打工,而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人数很少,只占14.4%。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超过38.7%的受访者在企业从事生产工作,18.2%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有近12.9%的受访者从事个体经营,14.5%的受访者务农或是做家庭主妇。以上数据表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基本都在家庭附近的个体企业打工,而且所从事的多是较初级的工作,说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客观上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学历或职业技术水平,以适应21世纪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妇女干部、乡镇干部、居委会干部等所占比例较小,均小于2%,说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参与事务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亟待提升。3、从工作状况和工资收入来看宁波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工资收入较高,调查数据显示,75.5%的受访者收入大于1500元,甚至10%的人超过了3000元,农村妇女较高的工资收入一方面为继续学习提供了经济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会使农村妇女安于温饱,不愿意继续学习和深造。针对目前的工作状况,超过47.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50.4%的人感觉一般,也有5.8%的人感觉不满意。总体来看,宁波地区农村妇女工作状况总体满意度不高,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对工作状况感觉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改变农村妇女的工作状况,来提高他们工作的满意度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但是当调查这些女性业余时间的处理与安排时,她们又表现出很高的盲目性,只有19.2%的受访者表示会利用业余时间安排学习,而超过90%的人选择聊天、看电视、打牌和逛街等消遣类的活动,说明农村妇女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较差,需要加以帮助和引导。

(二)接受教育和培训情况分析针对宁波地区的农村妇女接受教育与培训情况,设置了针对农村妇女的社会适应性及工作状态、培训需求及培训动机、培训重点等几个维度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农村妇女针对教育培训的态度和见解。1.从社会的适应性及工作的状态来看在社会适应性方面,74.9%的受访者认为她们的知识与学历结构基本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25.1%的人认为自己的知识和学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工作状态方面,59.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应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40.3%的人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解决工作、生活的问题方面存在欠缺,处理工作及生活问题时存在困难。一方面说明宁波农村妇女社会适应能力一半以上较强。但是存在社会适应性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学历教育增强自身知识水平,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2.从接受培训的情况及对培训的要求来看针对培训活动的举行频率及培训周期的问题,超过94%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单位或社区基本没有举行过教育培训活动,反映出社会有关方面对农村妇女培训与教育缺乏重视,尤其是一些个体企业,对单位职工的培训支持力度不足。同时,调查中发现,70.3%的受访者希望能够自费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希望能够每月或每周举行一次半天到两天的培训,说明农村妇女自身关注教育培训,希望能够接受一定形式的培训教育,并不过度关注培训费用的来源,当然也有16.5%的农村妇女希望能够接受免费的教育培训。3.从接受培训的动机及培训重点来看关于接受培训的动机和培训重点的调查是两个多选题,限选三项,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培训动机的选择,最多的三项是获得文凭、更新知识和胜任工作,占到所有受访者的62%,基本代表了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的最基本的目的。多数农村妇女希望通过更新知识,获取文凭来更适应自己的工作需求。当然也有1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但此项是建立在前边三项实现的基础上。而对于培训意愿和培训重点,从所选答案来看,无论从事哪类工作,最主要的是综合素质,占到了所选答案的67.4%,这可能也是宁波市农村妇女愿意接受培训的重要原因。其次是沟通和心理调适及家庭关系调试问题,占到22.8%和25.5%,相对于这三者,参政议政、公共管理公共关系等退居次要地位,这也说明农村妇女视野较窄,只关心自己自身素质及自己的心理调适问题,只想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而对国家大事不够关心。4.女性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培训的因素针对女性发展面临的问题,这是一个多选题,限选三项,从选择的结果来看,受访者认为女性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生存与竞争压力大、学习与晋升机会少、提升素质动力不足,此三项占所有选项的72%,这是宁波市农村妇女希望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所在。而影响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内容缺少趣味性、工学矛盾、培训时间选择少、学习地点不便利四个方面,占所有选项的74%,说明宁波市的农村妇女目前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增强生存和社会竞争实力,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晋升职位的机会。但是她们认为一些客观的因素如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工学矛盾等因素影响了她们接受培训或参加培训。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培训机构的重视,政府及培训机构应重点解决农村妇女关心的问题。

(三)教育培训需求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100%的农村妇女愿意继续学习。其中最希望提升学历的有1657人,占48.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有1755人,占51.4%。两者基本持平。1.接受学历教育方面第一,从图3来看,48.6%的受访者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其中,中专占22.7%,大专占50.7%,本科占26.7%,说明成人业余学历教育存在巨大市场空间,其中以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农村妇女相较于宁波的女外来务工者,外来女工更愿意拿到高一点的文凭,作为自己立足宁波和找到更好工作的敲门砖。第二,专业选择上,从图4可以看出,30.7%的受访者选择会计学专业,经济学、行政管理及企业管理也有较多农村妇女选择,主要是由于这些专业与农村妇女所从事的行业有较大相关,这也为成人教育专业设置提供良好的参考信息。第三,在学习方式上,54.5%的受访者选择业余学习方式,并且大多数倾向于选择晚上和周末业余时间学习方式,35.8%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学习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学历证书。这些农村妇女希望通过学历教育及技术培训,能够获取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的机会。第四,在培训学校的选择上,从图5可以看出,有占66.1%的受访者认为广播电视大学是最佳的学习途径,说明电大的学历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较高。选择自考、普通高校、其他成人高校、中专技校等的人数比较平均,均在10%以下。但综合却达到了36.9%,说明虽然电大在成人学历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但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2.从接受教育培训方面来看第一,从图6可以看出,农村妇女的短期培训需求丰富多样。选择创业技能、管理能力培训和计算机应用列前三,总和占50%,说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希望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一技之长,用于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烹饪技术与教育子女问题也比较受农村妇女关注,说明部分受访者的关注度仍旧停留在自己家庭生活中,也说明开展短期培训的必要性,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农村妇女的现实需求开展更多的培训项目。目前,她们最感兴趣的是创业技能的培训,反映了她们创业意识在不断地增强;面对生产和竞争的压力,她们也比较关注心理卫生与生理保健知识的培训;此外她们对类似理财与投资、市场营销等也有一定的关注。第二,由图7可以看出,在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村妇女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希望参加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8.1%,其次是当地政府和妇联组织的短期培训,各自占到了21%和13.5%。说明农村妇女对宁波电大的培训寄予厚望,也希望当地政府和妇联能够在妇女培训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分析针对宁波地区农村妇女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设计,主要是希望了解当前农村妇女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图8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妇女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子女升学与就业、农民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三个选项占到所有选择的51.9%,子女升学及就业占19.2%、农民养老占17.4%,医疗保健占15.3%。这基本反映了现代农民家庭最重要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这些最原始的民生问题,是与农村妇女最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她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良好解决,能够去除农村妇女的后顾之忧,将会帮助农村妇女释放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学习,反之,她们就很有可能放弃继续学习。关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也占的比例比较高,分别达到了8.6%和7.0%,此外也有一部分农村妇女比较关心其权益保障、就业问题及就业技能的培训问题,说明部分农村妇女也在尝试着经济独立。与此相对比,外来务工妇女则关心的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的问题,同时还比较关注子女上学与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她们还比较关注打工中的工伤及劳动报酬的足额发放问题,这与外来务工妇女的现实工作环境相关。

(五)希望和要求此项调查包括2道主观题,主要是希望了解当前农村妇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的学习需求及对宁波市的妇女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第一个问题是:您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希望政府重视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社会应多支持低文化的农村妇女,挽救那些错失学习文化机会的农村妇女;2)希望自己有机会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工作能力;3)希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冲突,单位能够组织一些培训,更好地适应工作;4)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农村妇女展示自己的平台;5)希望能够不断充电,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挑战;6)努力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适应社会,提升生活品质。综上所述:农村妇女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更多关注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专门针对农村妇女的培训;也希望企业、政府与社会能够创设条件允许自身参加教育培训,并且能够获取展示自身的机会,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质。针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农村妇女由远及近的人生需求,是教育培训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您对宁波市妇女教育培训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一些实用性培训;2)培训时间上能够考虑农村妇女的实际特点;3)在学费上能够免费或少收一些学费;4)多组织就业培训,提供一些就业机会;5)培训的内容最好丰富一点;6)培训最好能与妇联或社区联合起来;7)能够进行定期、定点的培训,特别是增加培训地点。等等。以上回答基本反映宁波市农村妇女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妇女的心声。宁波市农村妇女针对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培训费用、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她们重点关注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条件的便利性、学习费用的低廉性,基本反映多数农村妇女的观点。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宁波市农村妇女以青壮年为主,高中学历人数最多,多在集体或个体企业从事较初级的工作,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状况基本满意。但是她们面临着较大工作压力,有较强教育培训需求,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技术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近些年来,宁波市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方面,对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各基层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培训效果较差。其次,是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不高,培训缺乏针对性,导致农村妇女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再次,是缺乏农村教育培训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虽然政府投入很多,但是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教育培训各自为政,培训的效果与中央的目标要求相差较远,与农民所需求的培训也有差距。

五、研究对策

针对宁波市农村妇女目前的教育与培训的现状,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注重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培训的力度,切实改进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理性认识对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变工作模式,把原来以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农村女性的个人能力与需求为中心。把教育培训与农村妇女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培训贴近妇女、贴近生活,使妇女真正得到实惠。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建立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农业部门等单位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工作。

(二)改进农村妇女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各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应以农村妇女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根本,在内容组织、时间安排、地点选择、授课方式上应灵活多样,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愿意参加培训,让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有地方、有时间、有能力参加培训,让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切实感受到学得懂、学得有用、学得方便。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科学的设置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以质量来吸引广大妇女参加教育培训。

(三)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与服务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宁波高校的教育优势。可以利用高校的地缘优势,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多样性短期培训、夜校、双休日班、随到随学班等培训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平台,广泛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二是校企合作培训。主动联系地区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村妇女的就业结合,针对企业的需求合作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既可以解决目前的“民工荒”问题,又可以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术培训。各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往往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负责人,他们和政府的联合,有助于从技术与政策层面保障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与高薪技术技能的提升,能够加速农村妇女对先进技术经验的融合与参与。

六、结语

第4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正方 出国留学,更广阔的未来

有国内的留学机构曾经对某市一位15岁的留学生进行采访,该学生15岁去到美国留学,到美国之后,入住到当地一个美国寄宿家庭,成为一名寄宿生。由于此前打下了较好的语言基础,不到3个月,她就迅速适应了美国的中学生活,甚至还拿到了全A成绩以及奖学金。除了学习外,她还经常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并加入了校拉拉队,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中国学生。平时在寄宿家庭里,也十分懂事,经常分担许多家务。当她假期回家时,父母都非常惊讶于她的改变。

通过她的留学案例可以看出,留学可以给青少年带来以下好处:

首先,出国留学能够开阔眼界。出国之后,可以更多的看到其他国家的景色,感受不同的文化,这种直观的感受和国内电视上看到的有所不同,会让人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世界很大,人们都应该出去走走。而留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

其次,能够让孩子的生活变得独立。有很多学生在国内的时候可能是父母眼中的“小少爷”,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在有的父母看来,会觉得直到他们上大学了,才是一个人真正独立的开始。而去到国外则会有所不同。就像文中开始提到的女孩子一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来做,比如洗衣服、独立学习等。如果不是住在寄宿家庭中,还要自己搬行李,找房子,做饭等,这些在国外高中时就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出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很多家长正是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机制和国内的差别,所以才将子女送到国外。以大学为例,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的大学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别,入学后没有固定班级,可以按照自己所选学科门类和学分要求自选课程和授课教师,因此班级是流动式的。完全由学生来主宰自己的学习行为。此外,老师讲课很精,并会鼓励学生去阅读、思考、写文章,完成各类作业,这些都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能够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都会鼓励学生积极加入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的人可以相聚在一起,彼此之间也能够有很好的沟通。虽然最初可能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但是随着沟通的增多,语言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此外,作为多元化移民国家,美国吸收着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因此,学生能感受不同思想的碰撞,对于视野的开阔和人际关系的提升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综上,出国留学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好的投资。

反方升学,一种理性的选择

和出国留学相比,也有很多家长选择让子女继续在国内接受教育。家长们在了解过海外的留学生活状况后,发现部分留学生身上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国留学生扎堆,难以融入国外生活。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人,能够很快融入到国外的文化,和国外的学生迅速成为朋友。同时,也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出国之后,难以适应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于是很多出国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法其实和国内的文化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部分留学生生活难以自理。有很多学生在国内的时候就是“小王子”“小公主”,出国留学后,自然而然也就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带到国外。甚至有的学生买了很多衣服袜子,换了之后不洗,邮寄回国内让母亲“代劳”。也有的学生在和室友相处的过程中,受到以前国内生活习惯的影响,不愿意帮助室友共同分担家务,影响到室友之间的友谊。

第三,部分留学生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只是想在国外混沌度日。于是整天招摇过市,经常逛夜店,吃喝玩乐,生活萎靡。类似的学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并不会有太好的前程,留学的时光也就成了所谓的一场空虚。

此外,出国留学考验着家庭的整体经济实力,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负担的起。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升学也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海归硕士求职被开价1600元月薪,感叹自己的学历遭碾压”的消息曾经刷爆朋友圈。于是,不少人表示对海归就业问题颇感担忧,海归的就业困境可见一斑。如今海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纷纷回到国内求职。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回国之后,就业竞争力甚至还不如国内的毕业生。面对着几年的海外留学投入无法收到预期回报,也有很多人开始对留学持怀疑态度。

因此,相比于出国留学,不如选择在国内升学,通过努力,未来同样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才。

总结陈词

出国留学,能让个人有更广阔的未来,生活变得独立、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增强。这些都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第5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商科;教学能力;能力提升

一、引言

当前,我国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商科类专业,在其办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这就是如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商科类人才?诚然,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系统施治,既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投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也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环境育人等方面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如果缺乏教学能力的有效支撑,那么再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得以有效实施,相应地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无从保证,这反过来又会危及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与具体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要研究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式与具体途径,首先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界定。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课堂激励、成绩评定等诸要素综合而成的素质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六大要素:

(一)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的基本功能还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多大变化。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否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专业知识重在解决教师的知识“存量”问题,而专业技能是专业知识的运用,重在解决教师的知识“流量”问题。“流量”来自“存量”,同时“流量”也汇入“存量”。但是,很多情况下,知识与技能又存在相互脱节的状况,“高分低能”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不知其问题的所以然,但必须要知问题其然;学生的可以不具备高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试想,如果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呢?

(三)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看似与教师教学能力无关,实则不然。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受其理念支配的,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则该教师就会倾向于“保姆式”教学、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学习上的惰性与依赖,学生就会习惯于继承教师传授的知识而缺乏质疑与创新。相反,如果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与自我管理潜力很大,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那么该教师就会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责任则置于引导、监督、评价、激发,长此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养成,学生的思考、质疑与创新能力就会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导向器,应用型商科类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是教学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教师纵然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其授课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良好的课堂组织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与实践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功夫在“诗外”,它不仅是课堂上教师教学内容、表达方式、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机组合,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备课中的胸有成竹,是教师长期思考、实践、总结所形成的专有知识,所形成的一种教学习惯与方式。教学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课堂激励。当今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能力不应该是“讲课”能力而应该是“激励”能力。法国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师的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则。没有激励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其学习的动力是弱化的,学习的兴趣与持续性是短暂的;相反,学生受到激励,则其学习是主动地,学习的积极性是持续的、高涨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个激励理论,即人的激励动力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乘积,一个是其对目标的价值认知,另一个是其实现目标的期望。这个激励理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很有指导意义,教师需要从“价值”与“期望”两个要素出发,精心设计所授课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都需要进行成绩评定,但是不同的成绩评定方式会导致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例如,如果教师只注重期末闭卷考试,则学生就会平时放松要求,只等待期末突击复习迎考,其课程的学习效果必然不好;反之,如果教师加强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课堂发言、小测验等环节的考核,并明确成绩评定标准,则学生就会重视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必然会大大改善。因此,成绩评定理应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中不可轻视。

三、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式

基于哲学上的内外因原理,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的教学能力,无外乎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内部提升方式,另一种是外部提升方式。

(一)内部提升方式。内部提升也称自我提升,即依靠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个人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提升个人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与专业应用技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实现教师应用型教学能力的提升。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就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两条基本方式而言,内部提升方式将是“内因”、是决定性的方面。内部提升旨在解决教师“我想教好”问题,而该问题恰恰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首要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就会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进取,就会从将教学视其谋生的消极心态转变为视教学为其事业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一种积极心态。

教师内部提升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主动投身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主动精心备课与内容设计;主动向同行请教优秀的教学经验;主动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需求;主动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主动总结反思每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有待改善的方面等等。

(二)外部提升方式。外部提升也称组织提升,即依靠组织的资源、力量与机制,给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条件支持、制度激励,从而为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提供外部动力与压力。尽管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部提升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首要前提,但仅依靠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也是组织中的一员,其行为不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会深深地烙上组织的印迹,组织的外部环境与激励等条件对教师从事教学、提升教学能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是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例如,假如一所高校或商科教师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不重视教师的教学只重视教师的科研,或者名义上重视教学实则向科研倾斜,那么,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教师的行为不可能指向教学,教师也很少有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又将何从谈起?因此,从实际出发,外部提升方式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外部提升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组织对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资源支持,如提供国内外进修的机会、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组织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奖励,如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晋升职称、物质与荣誉奖励、绩效分配上的承认与倾斜;组织创造一种重视教学的文化,形成人人重视教学的环境氛围;组织形成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形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科学评价,且让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晋升与待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组织制定一种有效的帮助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的平台与机制,如组织层面上的传帮带、观摩教学、相互听课机制、教学督导制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中心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且这些方法均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来完成。

四、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提升途径

从教学能力的内涵与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出发,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专业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商科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基于知识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提升教师的知识层次在任何时候都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工程与必由之路,商科类教师也不例外。其具体路径又可以有两条:一是组织教师学历进修,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这条具体路径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商科类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薄弱环节。其原因在于商科类专业面广量大,教师教学工作量普遍较大,教师整天忙于教学,很难有精力外出进修;此外,商科类博士点高校招生的供给总是远小于全国商科类教师对博士学位的需求,这将造成教师在长期等待中失去耐心。尽管现实情况对高校商科类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不利,但高校无论从组织还是个人层面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完成教师博士化的进程。二是外派教师出国交流。这一方面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同行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类教师而言,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商科类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有:一是可以制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计划,通过让教师到基层锻炼,切实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亦即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与企业开展实际问题的咨询与联合攻关,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是鼓励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其科研能力。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面临着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重任,教师必须有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那种只靠教材就给学生上课的教师,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含金量”高的知识。因为“含金量”高的知识一定是活的知识,一定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也一定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然而这种知识只有依靠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传授。

(三)基于教学技能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教学技能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因为它有自身的规律可循,譬如教学备课、编写教案、课堂语言、课堂组织、成绩评定、试卷及总结分析等,都有其共性的规律可循;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是一个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互动,需要情感的传输,需要创造性与应变性,而这既需要教师深度思考与观察,也需要教师去感悟与尝试改变。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具体路径有:一是教师个人的主动思考、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二是教师所在的专业系部或教研室应发挥其组织教研的重要职能,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定期开展观摩教学等;三是学校或学院层面可以设计教学技能提升机制与平台,如教学能手选拔机制、优秀教师与教学名师选拔机制、教师技能培训中心的设立、校院(系)二级教学指导组的建立、名师教学与课程视频的共享等。

(四)基于激励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现代大学教学理念已经发生变革,正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重在激励与引导。教师的教学激励能力正成为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之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提升教师的激励能力。其具体路径有:一是教师要学会提升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的“价值”不是一个客观变量而是一个主观变量,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如果教师仅从“基础”与“应用”的客观视角来定义与介绍课程的“价值”,则学生的学习欲望比较低且难以维持长久;如果教师能够从“人性”与“关怀”的主观视角来定义与介绍课程的“价值”,则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二是教师要学会提升学生的“期望”,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表扬、肯定、欣赏、支持等行为无疑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激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缺乏激励能力的教师,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五)基于组织文化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应用型高校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个人在教学工作上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热情与智慧,也需要组织对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在资源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其中,组织层面的支持除了有形的资源支持、建立提升平台以及相关机制外,组织文化的建立之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以及随之产生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等。组织文化是无形的,但一旦形成之后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行为“导向器”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全员重视教学、视教学为中心、视教学质量为生命、视教学能力为首位这样一种舆论氛围,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政策导向等。如此下去,学校内部就会形成人人热爱教学、人人关注教学、人人注重提升教学能力、人人讲求教学质量、人人尊重教学名师、教学出色的教师也能够获得重要的利益等内部文化,这样一种组织文化将犹如雨露与阳光,全天候地“滋养”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其特定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课堂激励、成绩评定等诸要素综合而成的素质体系。商科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内部提升方式与外部提升方式。从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教学方式出发,商科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五条,即基于知识层面、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层面、基于教学技能层面、基于激励层面以及基于组织文化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等。只要我们认清了教师教学能力运行的内在规律,并切实采取有力的应对举措,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类教师的教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第6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技术学;教育现状;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实施战略教育的重要目标。发展留学生教育则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面对教育服务领域激烈竞争的必然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就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达成共识。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主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树立良好“华师”形象,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来华留学生的近况

(一)总量方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2016年来华留学总人数持续增长,但2012-2015年增速放缓,增速下滑,2016年增速又大幅度回升(见表1和表2)。2016年,来华留学人数超过44万,增幅仅次于2012年(12.21%),为11.35%。这些留学生碜205个国家和地区,就读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

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这将是我国未来几年来华留学热潮的助力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留学中国计划》提出的目标,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人数将达到50万人次,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二)来源地方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对2005-2016年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以及亚洲来华留学人数的增速情况进行比较,整理绘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美洲来华留学人数波动幅度较大,在2008年增速达到顶峰,但2009年、2014年和2015年出现增速负增长,2016年增速为正,达9%;相比美洲的增速波动,大洋洲增速波动更为明显,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较大的浮动;欧洲来华留学人数在2015年出现负增长,增速为-1.08%,相反,亚洲和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连续12年未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非洲的增速相对较快,且近五年增幅较为稳定。亚洲的增速相对比较平缓,2015年和2016年的增速已经赶超欧洲。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洲来华留学人数逐渐回升,但环境等因素制约着美洲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大幅增长。我国正在大力保护环境,调整政策,相信将会扭转局面。同时,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中欧文化交流愈加深入,经贸水平不断提高,这将为欧洲来华留学奠定更坚固的基石。亚洲作为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一个洲,步入调整期后,受中国儒文化的影响,将为来华留学市场注入活力。

(三)学历类型方面

来华留学生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两个方向。按照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学历生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非学历生则包括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研修类课程的学生,有高级、普通、短期之分。据教育部有关学历生和非学历生的数据,整理绘制出2005-2016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及非学历生的比重变化表(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学历生占来华总人数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6年,从31.79%飞速增长至47.42%,且连年稳速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历课程,学历生和研究生占比实现双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本科阶段来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硕士生人数保持增长,但趋势缓慢,博士生人数高速增长,2016年硕博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虽然学历生在稳步快速增长,但硕博学历比重仍较小。

十多年来,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中医等学科领域,选择理工、科技类专业的留学生较少。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学生偏重语言类专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则倾向攻读学位课程,如医学。与发达国家相比,来华留学生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重显然较低,我国仍以接收语言生、进修生为主。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但2016年的数据显示,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更多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以外的专业,打破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四)生源流向方面

来华留学生在地区和院校间的分布很不平衡。就地区而言,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影响留学生择校问题。当然,城市的文化、知名度、环境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院校而言,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985、211重点高等院校和语言类院校,致使各大高等院校留学生人数存在巨大差距。不可否认,我国教育资源确实分布不均衡。但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流向将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且一线城市的来华留学人数增量减缓甚至停滞,二三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渐缩小与一线城市差距。这就要求各省市、各大院校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声望,培养更多国外优秀人才,促进文化的深入交流。

(五)资金来源方面

来华留学生自费人数仍然保持在85%以上,但占比从2005年的94.8%下滑至2016年的88.93%。同时,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人数快速增加,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05年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7218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49022人次。此外,还有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奖学金、学校层面的奖学金,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和自然人提供的资助。2015年,中国相关部门决定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调整和完善奖学金的资助内容,设立特别奖学金项目和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该体系细化了资助标准类别,适当提高了资助标准,建立奖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这将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华学习,促进中国和各国(地区)在教育、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六)培养模式方面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目前,我国大部分接收留学生的学校没有制定有关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或者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各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水平不同,来华留学生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科研能力与我国研究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语言方面的障碍,给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增加了难度[2]。如若来华留学生在母国学习的内容与我国衔接不上,无疑会增加学习的难度,甚至导致学习吃力或厌学。而且多数院校缺乏英文网站、英文授课课程、对外高素质授课教师,这些因素制约学习效果的改善。虽然来华留学生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但想要通过汉语授课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英语授课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国内学分与国外学分难转换、高校对留学生学费无定价自,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留学生的培养。因此,我国鼓励来华留学教育机构积极探索,进行学历教育弹性学制试点,以多种形式将来华留学教育延伸到国外,研究开展来华留学网络教育和远程培训的可行性。[3]

三、来华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适应方面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以及对中国不同程度的了解,且来华留学的身份和年龄也不同。这些都会导致来华留学生的心理或行为的不适,甚至是抑郁。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的群体,是需要作为心理问题预防的对象[4]。在来华留学前,如果对于中国文化,如基本的环境、饮食、语言、生活节奏、人口稠密度以及基础公共设施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将会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然而,适应是一个过程,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期间伴随着价值观、生活观念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各院校应该着实做好留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这不仅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关怀,更彰显了东道主的热情好客,能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

(二)社会文化适应方面

来华留学生整体上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有一定困难。性别、国别、自身适应力等会影响他们融入中国文化的速度。自身留学动机越强,适应社会文化的速度越快。各院校应该主动为来华留学人员安排一定的社交圈子,让留学生尽快建立新的生活交际圈。各院校最好将来华留学生c国内学生适当地统一管理,如寝室等环境,为留学生提供一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尽快融入中国文化生活,寻找到归宿感。通过一定途径,改善校内外学生、人员对外国人的歧视和偏见,将会减少来华留学生的心理不适感,为其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育管理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体现着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质和教育文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教育制度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国家的教育方式,对于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方式等自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比如,西方国家注重实际操作的能力,而我国更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总的来说,我国教育还处于发展时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教育将会与国际接轨,为本国和外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

其次,我国尚未制定出一套完善细化的留学生管理体系,课程设置、过程监管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关于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有点单一,和本国学生差异不大,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思维等转换较慢的特点。对于节假日的安排不能兼顾留学生的文化节假日、生活习俗、等。

因此,对于这些方面存在的细节问题,政府和各高校应该予以重视。不要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完全等同地实施教育管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来华留学生的感受。又不可完全将其与国内学生进行分开管理,这样会隔断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道路,不利于他们尽早融入中国生活。把握尺度,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来华留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渐增,但选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留学生数量并不可观。教育部的数据报告显示:依托我国特有的语言特色,汉语言专业(类)为我国高校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专业。但截至2016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虽然汉语占比依旧相对较高,但已经打破了之前以汉语为主的格局。其次,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较多的是传统医学(中医)。此外,文学、经济、西医、法学、管理类专业也受到来华留学生的青睐,相比2012年,增幅均超过50%。占比增长最快的学科为工科,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5.2个百分点。2013年,教育、艺术、历史、哲学、体育专业的留学生总和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历年最高,为4.94%。虽然近三年,教育、理科、农学学生数量显著增加,相比2012年,增幅均超过100%,但这几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仍然有限。教育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有限,各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更为有限。

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全国排名稳居第三。纵然我校教育技术水平已名列前茅,但我校该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并不乐观。

(二)有效对策

1.制定发展战略,完善留学生教育制度

第一,现阶段我国有关留学生的政策数量不足以成为各大高校奠定有章可循之基,还未形成完善的来华留学生战略总规划和战略方案。这是如今来华留学生教育无方向性和无重点性发展的原因,进而使得近些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层次、国别、专业及均衡性发展一直没有质的突破。因此,政府必须明确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留学申请步骤以及留学生保障和监管措施[5];同时,需要做好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处理好相关事宜,落实与国外学历、学位互认的工作。

第二,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于各学历及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但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尚无规范而成熟的质量标准。例如,虽然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所重点类高等院校对于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比较系统,但对于教育技术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规划、培养方向、考核标准等方面均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导。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应该依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来华留学生的政策,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出适合自身趋近国际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本校师资水平,做好与国外名校的合作交流工作和学历学位互认工作,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第三,经费的筹措、分配以及使用不够完善。目前,高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渠道仍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政府和各大高校应该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鼓励企业或个人的赞助或合作,为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奠定丰厚的经济基础。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华师”品牌

高校宣传是建立高校品牌效益和完成招生目标的主要工具,也是招生工作的重点内容[6]。各大院校为了获得优质的国内生源,通过纸质宣传、网络宣传、人际传播及其他形式大力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宣传竞争愈演愈烈。但不足的是,各大高等院校忽视了国际化发展,并没有致力于树立“国际好形象”,对于吸引留学生的宣传力度较为微弱。很显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尚未建立有利于国外学生迅速了解学校的英文网站,也未在国际期刊或国外期刊宣传学校的相关情况,包括我校颇具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因此,要想让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出去”,树立良好的“华师”品牌,我校需要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开展学术交流、科研探讨等,通过多渠道交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向国外高校展现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及水平。同时,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海外宣传的有关部门,推出英文网站和英文版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海外咨询点和考试点,拓展纸质宣传和网络宣传渠道,让更多海外企业和学校熟知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华师”特色专业树立“华师”品牌。

3.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更加趋近于理论培养模式,对于实践培养目标不作设定或是要求较低。课程设置也是以专业课为主,辅以几门选修课。这归因于我国教育制度多年来形成的惯性运行机制,也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关。而国外院校的教育技术培养目的明确,而且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课程设置方面比国内院校更灵活。他们更注重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时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

正是存在上述中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校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也要做出适宜的调整。例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国际化+本土化”,打造留学品牌学科与优势专业;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坚持“多元化+个性化”,建设留学生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在实践教学配套方面,推行“共享化+联合化”,强化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7]。此外,在教学方式方面“”,管理方面“刚柔并济”,考核方面“多元创新”,师资方面“注入新活力”,不断调整并完善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适当调整人才规划和培养的模式,加强与国外的教育交流,使我校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向国际化,更好地改善中国的教育模式。此外,我校一直以来为在校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点,也可以开设来华留学生专用咨询点。同时,继续为即将毕业的国内外学生提供各类毕业讲座,提供多种实习与就业平台。

4.加强师资培训,创新考核体系

外语打造国际化高等学府,要求教师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教育教学。目前,A中师范大学共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8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1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各类人才专家等40人。只有部分人员可以通过外语讲授专业知识,这将是我校面临国际化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此,我校需要构建一支具有高等专业水平、高度责任心、良好外语水平且热心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协作团队。一方面,需要全面加大各个岗位教师的外语培训力度,通过全院推选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并采取多元化兼个性化等方法完善来华留学生以及在校教师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岗位聘任级职称评选等相关条例,结合参选人员实际情况,将国外研修、参与留学生教学工作纳入条件范围。

五、总结与展望

教育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世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成为国内各大高等院校树立国际品牌的首选。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院校之一,有能力、有义务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相信通过政府的重新规划,学校各部门的协调与努力,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亮点,吸引各国优秀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2]来华留学网,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R].北京:赛尔互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7.

[3]朱国辉.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戴亚男. 新世纪以来美国留学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刘闽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一种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0.

第7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LCCI国际职业证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05-02

一、高职院校推行LccI国际fIR业证照研究背景

LCCI国际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是由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EB)提供的以英文进行的专业技术等级鉴定考试。LCCI是英国伦敦工商会(London Chamber of Commerceand Industry)的缩写,该商会组织的国际职业资格考试严格、规范、实用,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所接受,在全世界86个国家设有5000多个考试中心。每年有80多万人参加考试,是目前世界最大且承认最为广泛的国际职业资格鉴定组织和证书颁发机构之一。

LCCI证书作为国际性优质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在全球范围内,许多著名的公司(如摩托罗拉、索尼)把LCCI证书作为职业招聘的基本条件,拥有LCCI证书成为进入一些跨国公司的“职业通行证”。此外,持有LCCI证书可免于很多国际专业团体的一些认可考试。如ACCA,CIMA等:LCCI证书还可用于申请出国留学而无需托福或雅思成绩,有些大学还同意可免修一些课程。目前全球共有100多所知名大学接受取得LCCI证书的合格考生。

二、高职院校推行LccI国际职业证照研究意义

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ondon Chamber of Commerceand Industry Examination Board,即:LCCI)是世界著名的国际职业资格鉴定组织,LCCI系列课程即为该组织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从课程开发到在国际上推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及证照考试,为各行各业选拔和提供能在工作中驾轻就熟的职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金融与会计、文秘与企业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通用企业管理、旅游观光等七大类课程。

LCCI国际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是中英两国的一项重要教育合作项目,其证书的最大用处是提升证书持有者的就业竞争力,帮助证书持有者在国内外优先就业。目前,东南亚地区对会计专业的需求旺盛。西方国家则非常认可文秘专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可见到征求LCCI会计和文秘人才的招聘广告,许多公司的高级职T是通过LCCI考试进入白领阶层。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急需大批既懂英语又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推行LCCI国际职业证照考证项目的实证研究,对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双证制”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推行LCcI国际职业证照实证过程

我院是国家重点培育的高职骨干院校,多年来持续朝着教育国际化方向交流与合作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探索阶段

笔者作为本院推行LCCI国际职业证照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全程参与了学院推行LCCI国际证照考证事项。在探索阶段:

1.进行课题研究探索

为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开创“双证制”教育达到国际职业证书层面、增强职教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职业环境下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让更多职业院校了解、熟悉LCCI证书。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推行LCCI考证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特别由专业负责人开设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从而推动LCCI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我院进一步推进该项目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课题主要研究LCCI国际职业证书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及该证书体现职业能力的有效性:LCCI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职业领域对LCCI国际职业证书的需求情况:LCCI考证项目的实施流程及高职院校推行该考证项目的实践证明与我院在推行考证过程中的执行模式。

2.确定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是在数据资料整理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LCCI国际职业证书考试现状,并通过实证调研分析,对中国职业领域对LCCI国际职业证书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分析出高职院校推行LCCI考证项目的可行性及具体办法。研究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问卷和实证分析,比较研究也是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比较国内外推行LCCI国际职业证书考试的差异性,提出高职院校推行LC―cI考证项目切实可行的方法模式。

3.结合课题研究。进行项目推行前准备

选派教师前往台湾相关机构学习、接受培训、考取LCCI证书,获取台湾LCCI考证项目的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选派会计专业教师到目前我国已经取得LCCI考证成功经验的安徽财贸学院进行实地调研。吸取他校的丰富经验;选派教师亲自参加考证,熟悉考证流程;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中间,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LCCI国际职业证书考试现状。并通过实证调研分析。对中国职业领域对LCCI国际职业证书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分析出高职院校推行LCCI考证项目的可行性。

(二)实践阶段

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认识到LCCI证书对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的诸多作用,通过去其他学院调研、鼓励师生考取LCCI国际证书等获取考证的经验流程后。学院推行LCCI国际职业证照开始进入实践阶段。

首先,鉴于LCCI的会计证照实操性强,其职业标准先进、知识体系完善、操作技能全面,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国际权威性。实践的试点专业为会计专业,推行证书为LCCI book-keepingl级证书。学院与英国相关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成功申请LCCI证书考点,于2013年开始组织第一批会计专业学生尝试考取LCCI证书。

其次。为了配合证照考证事项的推行,我院会计专业积极引进国际(境外)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教学体系中融入了会计LCCI book-keeping 1国际证照的专业认证。以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开创“双证制”教育达国际职业证书层面。增强职教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职业环境下的就业竞争力。

(三)取得成效

自2013年开始参与认证考试。并于2015年12月起。我院与英国培生集团继续合作有效推进LCCI国际职业证照考试认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院先后有四位教师取得该项证书认证。四届学生参与了证书考试。考试通过率80%以上。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笔者在全程参与了本专业学生LCCI考证事项中发现.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对LCCI证书的作用认知度不够、参与度不高、报考率低等。故需要借助于更多的宣传和推行手段的研究,比如介绍LCCI证书的一些相关情况,让更多师生了解、熟悉LCCIC书。

其次,学习和考试难度大,学生望而生畏。需要通过学校开设课证融通课程,选用优秀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减轻学生考证学习负担。

最后,考证费用高,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报考有顾虑。解决办法:学校在试行期,给予一定的考证费用补贴,通过报名补贴、获取证书奖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考试积极性,减轻学生考证的经济负担。

四、研究结论

高职院校引入LCCI考证项目是体现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杆,能体现高职“双证制”教育引进国际职业证书的创新性。我们要在LCCI证书项目的推进实施中训练学生熟悉考试语境,启发兴趣,启迪方法,科学训练,不断拓展我们的国际职业视野,开阔我们的职业从业思路,提升学生经济全球化职业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并在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上趋近于国际水平。

(一)构建课证融通的教学体系

作为高职人才教育,“双证制”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体现学生职业资格的重要标志。我院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需获取国内专业证书外进一步引进了国际证照LCCI book-keeping1证书。为了实现课证融通,有利于推进“双证制”的实现,我们参考了国际的做法。

国际上做法是。通常情况下LCCI证书与普通学历文凭保持着等值与沟通关系。全球100多所大学承认LCCI证书的入学资格。获得LCCl3级证书可以升入大学本科一年级并可免修部分课程,获4级证书可以进入本科第三年学习。这种以能力为基础,能力、知识、技能相统一,与国家职业资格相符合,与学历层次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体系具备了就业和升学双重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在推行LCCI国际职业证照过程中。应充分学习国外经验,逐步把考证与本学院学历教育相互融通。本学院会计专业的做法是。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LCCI book―keeping1课程,并给予课程学分,同时,LCCI book-keeping 1证书通过后,作为毕业获取证书的条件之一给予认可,有效实现了课证融通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

LCCI课程完全打破了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关系组合教学内容的思路,不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追求,而是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根据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知识及技能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从低级岗位到高级岗位。从初始技能到高端技能,职业能力逐步提高,学习内容逐步拓展与加深。

本学院会计专业的做法是。引进LCCI book-keeping 1课程,使用考证原版教材,引进国际(境外)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使学生的认知跳出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关系的束缚,在专业学习的架构上耳目一新,充分体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的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对学生重新理解专业学习方法,提升岗位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三)社会服务

第8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离不开高校继续教育的支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高校继续教育整体转型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与发展机遇,高校继续教育只能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推进继续教育战略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继续教育发展新趋势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新形势。

一、科学定位求效益

引领社会前进,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以大学的精神文化辐射和影响社会,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责。大学的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大学与行业、企业、社会相联系的重要窗口和纽带;是学校主动、直接、有效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继续教育办学方式与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办学层次与类别逐步向高层次、专业化、大众化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等方向发展。

(一)形成独具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增强学校美誉度

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打造继续教育品牌,逐步形成与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培训品牌结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配合高校的培训品牌打造计划,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依托学校较强专业学科背景和教学科研优势,注重品牌项目的深度开发,形成品牌效应,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课程与品牌项目。继续教育品牌与特色的形成促进了学校办学声誉与良好形象,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知名度。

(二)通过校企合作拓展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办学支撑

高校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直接服务于企业和社会,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得到了企业、社会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继续教育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可以更好地集成优质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从而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使大学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三)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有国际交流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先进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通过培训转移到培训工作中去。同时,及时整合国内外资源,优化办学层次和结构,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培训体系。

(四)市场化办学,优化办学模式,丰富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具有市场化属性,能及时掌握社会人才供求信息,这些信息更有利于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办学层次,调整办学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规格的教学,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转型发展拓空间

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人才优势以及客观条件,选择最适合自身特性和发展空间的路径,找准市场定位,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培育一批高质量继续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凝练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形成继续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存之道,也是必由之路。

(一)学历继续教育稳步规范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类型、重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革,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关注新变化,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武汉大学目前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重在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武汉大学学历继续教育的基本做法是:一是以改革促转型,优化政策空间。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依靠高校学科优势,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打造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特色专业; 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梯形层级培养体系,稳步发展专科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等专业人才。二是以需求促服务,拓展生源空间。全面提高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不同办学形式的整合、融通和衔接,推动招生考试、学分互认与学位制度等改革,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在课程、学分、管理、证书等方面进行沟通,实现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三是以规范促管理,提升质量空间。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来规范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加强继续教育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常规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继续教育有效实施。四是以特色促竞争,打造品牌空间。

(二)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武汉大学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上正着力坚持走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之路。近几年来的发展,学校主要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注重实效,体现高端。强调实用技能,传播前沿知识,开展高端培训,力求精品,使学习者从趋向于有用目标的动力中获益,使受培训者能够学以致用。二是体现学科,办出特色。围绕武汉大学突出的学科专业优势,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之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扶重”地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三是注重教学,创新模式。特别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培训、高端培训等项目中坚持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开设一些研讨式课程,充分利用研究中的新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他们的思维。四是增值服务,构建网络。武汉大学通过强化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与过程管理,注重为学员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后续服务,始终保持“参加培训学员就是武大校友”的理念与特色,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学员培训网络与交流平台。

三、特色路径强特色

(一)科学规划

武汉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升级没有简单地模仿其它高水平的大学,而是结合武汉大学发展战略与学校继续教育办学现状,结合武汉大学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办学条件,结合武汉大学内部学科发展水平与优势等综合考虑。

1.明确思路

武汉大学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2010年和2016年分别制定并向全校了学校继续教育事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多年来,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始终围绕武汉大学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不断优化办学和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继续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促管理、质量求生存、特色拓市场、文化树形象、创新谋发展”的务实理念;积极谋求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效益”“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特色化、精品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形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

2.优化机制

武汉大学对继续教育学院发展战略定位:坚持以发展和质量建设为主线,队伍建设为核心,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开放有序,创新发展”的要求,以传统学历教育为基础,以继续教育办学实体、各办学院系、全国干部培训武汉大学基地、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继续教育中心、武汉大学师资培训中心等为平台,大力发展党政干部培训、高端培训、师资培训和行业培训等,推进继续教育市场化,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

3.分步实施

积极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尤其是干部培训、行业培训、高端培训、师资培训;挖掘潜力,主动发展传统成人教育;规范管理,平稳推进网络教育和考试工作,推动继续教育整体工作有新突破和大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这个思路,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干部职工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5年对学院机构调整进行了分步推进,明确非学历继续教育布局,组建多个培训办学实体部门,同时,注重学历继续教育资源融合与科学发展,专门成立学历教育中心,大力推进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多元化融合办学,并尝试探索并拓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互融互认学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策略

多年来,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实体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积极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发挥高端培训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办学实体在全校非学历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更好地履行了社会服务职能;创新发展模式,挖掘潜力,提高发展后劲,积极营造与办学学院(系)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和谐友好、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

1.整合资源,盘活武汉大学现有的品牌资源

依托多个优势项目打造教育品牌,如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基地”为依托组建了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专门负责干部教育培训业务拓展,以教育部高校师资交流武汉中心组建师资培训中心,专门负责师资培训业务的拓展;以武汉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金融产业、高端经理人才培训等项目;以国际教育中心为依托大力开展国际教育培训与各类语言培训。同时,根据社会需求,成立基础教育中心专门负责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成立成长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九型人格等方面业务。这样就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的现有优势与我们已经开展的培训业务优势,组建多个实体中心,争取做到遍地开花又有的放矢。

2.主动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与衔接

充分利用武汉大学网络教育试点多年的办学经验与优势,成立了学历教育中心,专门负责拓展与探索网络学历教育与企业、行业内训相结合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这方面已经探索了两年,初见成效。

3.机制更灵活,运作更高效

组建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实体,我们在人、财、物、资源调配与绩效分配等方面给项目负责人足够的权力与空间,并明确目标责任制度与考核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办学实体员工的积极性。

4.利用优势资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在业务与项目发展中,结合每个培训项目的发展前景与办学业绩,对有前景的比较成熟的项目,就鼓励项目经理人独立出来,成立一个新办学实体,这样有利于项目成本核算,对项目经理与实体负责人的发展空间拓展得更宽。随着业务多元化发展,根据“成熟一个独立一个”的原则,已经成立了近10个办学实体与项目部。

(三)沟通衔接

根据多年的继续教育办学实践,武汉大学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不仅能相互沟通与衔接,更能相互促进与优势互补,在大力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市场化的同时,所积累的市场经验与客户资源为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拓展学历需求空间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与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中来,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依据市场实际和企业需求,分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课程特点和课程标准,找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证书与课程的学分互换依据,保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与融合的科学性。

2.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

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特别是在开展总裁培训班和企业内训中,根据企业对员工素质培训的需要,对部分员工开展网络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也带动了学历教育需求与市场拓展。

3.建立课程衔接与学分机制

通过建立课程衔接与学分转换制度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实现两种教育“一肩挑”。如:设立专人专职、聘请相关专家来负责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非学历教育优质项目,然后与学历教育的师资、资源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探索实现两种教育合作融通的更好方式。

大数据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新的选择,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将顺势而为,用新的更高的姿态迎接挑战,为探索有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就业压力 高等教育 大学生培养 矛盾 对策

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对大学本科生扩招以来,已有四届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笔者自2004年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于学生工作,对这四年来出现的就业问题深有体会,就业压力可以说是年年递增,而就业率年年递减。以笔者从事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自96年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11年一直保持在保90%以上,但是2007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下降到89%,而一直处在边缘的特色高效的通用专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在的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为例, 05年之后,全院就业率一直低于90%。今年,截至到发稿时,全院2008届的231名毕业生中,只有48人落实就业,其中签约23人,保送研究生25人,就业率仅为23.5%。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后致使就业人口猛烈增加的迟滞效应,以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嬗变,另一方面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和总体上的人才稀缺与局部地区、局部领域人才过剩之间的矛盾,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部分高效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太高,“高不就低不成”。但是,归结起来,就体现为在就业压力下的就业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下面,笔者将根据几年来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实力和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简要的分析。

一、现状――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两种情形: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

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就业难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找不到工作,属“无业可就”;一种是“挑肥拣瘦”,属“有业不就”。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期望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仍偏高,这导致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对许多单位是“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的机会。对于前一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不扎实,从而使得自身的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无业可就。对于后者,则是因为在就业认知、就业心态、就业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问题。

二、现实――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的突出表现

第一,就业压力使升学人数增多,研究生报考方向缺乏理性分析。

对于大部分面临就业的学生而言,升学可以说是在高强度就业压力下缓冲就业压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所以,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就业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纷纷选择了考研。

第二,就业压力下,毕业班的日常教学与就业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大学生本科教育的质量。

在就业压力下日益凸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日常教学与就业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毕业班的学生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虽然就业形势严峻,虽然考研、就业很重要,但无论是考研或者就业首先应已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教育为前提。倘若本科生的教育尚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又何谈研究生教育?在毕业设计阶段,这一情况更是混乱,那些没有签约的同学天天以找工作为由请假,不去上课;已签约的同学则被要求到签约单位实习,这些都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大学生本科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的不利。

第三,就业率低导致学生生源质量差,人才流失严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如果说,高考是高中学习的指挥棒,那么就业就是学生报考的指挥棒,就业率的低导致的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源问题,就业率低,报考的人就少,而调剂的人就多,这样一来,高分考生很少报考,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在我院的2007级新生中山东考生最高分517分,比石油工程的山东考生最低分还要低,这对于对生源要求相对较高的数学类专业来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学生培养难度可见一斑。另外,在允许学生转专业的学校,很多学生进来之后就开始想法设法往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转学,这一情况直接导致的两个后果就是人才流失严重和班级内部两极分化,学生学风差,随后带来的就业情况就是,在这些班级中,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外流到了就业率高的学院,余下的学生中那些成绩较好的会走保研、考研这条路,而其他的则是因为自身素质不高无业可就。从而导致就业率上不去,而最终又将导致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的恶性循环。

第四,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带来的盲目的高学历畸形就业形势导致了社会财富和人才的极大浪费。

自从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全国只有404所高等院校,1994年扩张到2252所,平均每年新增100多所,目前已经达到3000多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带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那就是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是很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愈演愈烈的高学历运动,人才高消费趋向非常明显。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秘、推销等职位须在本科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这也成为当前社会财富和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高学历运动是社会财富和人才浪费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它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剧烈扩张,冲击了职业教育。人才浪费在现实中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现在就连硕士生都走上了一般的应用性岗位,高校毕业生成了“普通劳动者”,这样的造成的直接弊端就是:升学导向,盲目考研;延缓就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研究表明,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三、对策――深化教育改革,放缓扩招速度,合理设置高校专业,调整高学科、专业结构,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型高等人才

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因为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们现在非常缺乏高学历的人才。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高等人才“过剩”呢?因该说,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一种畸形的病态现象。由于在学生教育和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还十分缺乏,使得某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需要的必要的专业技能或者就业心态错误,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要回溯到最初的学生培养,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层次配置。从国家的角度看,人才培养结构是国家对于各级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梯度关系。国家应调研国外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衔接方式,理清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梯级关系,扭转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不正常现象,不要使考研成为第二次高考,把广大年轻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本科毕业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加强、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使职业高中、职业大学、本科、硕士、博士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同时,设计多种出口和流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流动。

(2)依靠市场资源支持高校扩招,依靠市场机制调节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关系近期内不应再采用由政府财政投入支持高校扩招的政策,而应督促高校搞好这几年数量快速扩张中的资源消化、吸收和提高利用率工作,并鼓励高校利用市场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从而使我国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用在更加需要的地方,获得更优的效用,也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

(3)合理设置高校专业,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专业培养必须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早期预测和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政府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专业整体预测和设置规划,对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专业审批问题,建立起有效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和规范的专业审批制度,加强专业设置审批管理,依据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政府也要鼓励学校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加强对新专业的引导。各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该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以此作为学校创办和培养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

另外,要逐步把高校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育内容之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此,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与社会的密切广泛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为在校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场所,有助于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人才需求向高校提出培养要求,高校也可安排学生定期到对口用人单位实习,把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单位实习统一到培养过程之中。同时,可建立高校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双向选择,努力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慧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A].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2]陈艳,刘洁.规划你的生涯彩虹――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31.[3]李国,游应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07届毕业生阶段总结.

[4]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1-102.

[5]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5-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