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企业市场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市场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市场风险管理

第1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来源;控制策略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而企业往往由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全面,以及企业内部的主、客观因素等方面,造成企业决策的判断出现失误,引发企业风险。企业风险无所不在,每一个行为或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带来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生存环境变得日趋激烈,从而企业市场营销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近几年开始注重市场营销风险。营销风险管理是营销风险和风险管理两个独立学科的结合体,它既是风险管理在营销领域的运用,又是风险管理理论的延伸和拓展。目前有关营销风险管理的探讨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作者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结合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概述

1.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涵义

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于50年展成为一门管理科学。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先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逐步普及到许多的企业。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而存在于市场营销各环节及其管理过程的各种风险,它主要来自市场的变化。据调查,目前营销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风险,所以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营销风险,并对各种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

2.探讨营销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目前面临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与以往相比是极其复杂的,在运营中难免会因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从而导致企业承受诸多风险。导致企业面临风险的因素很多,比如宏观环境的多变、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自身的能力等,哪方面处理不当都会使企业面临危机。因此,加强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作为企业营销管理一部分的营销风险管理,其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和变革,直接体现到企业营销管理的实际行为当中,而风险管理也成为企业营销管理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分析营销管理的风险和问题,规避在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保证企业整体营销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也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实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市场营销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主观原因

目前情况来看,市场营销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由于造成一些企业发展经营理念没有紧跟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营销观念落后,“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企业经营与市场状况不协调,产生风险。第二,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主要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缺少科学的分析方法。一旦判断失误做出错误决策就会诱发营销风险。第三,企业危机意识不足,很多企业在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上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营销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警惕性,从而失去了很多营销机会。第四,面对目前高度信息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缺乏必要科学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市场调查,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对营销活动的了解不充分,往往也会导致判断失误引发决策性错误。

2.客观原因

市场营销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等。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不可抵抗的,自然界的发展运动过程中会给人类带来各种自然灾害,它使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从而阻扰营销过程和营销目标的实现。其次,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不受经济政治活动的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宏观政策一旦发生变化就必然会引发企业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风险。第二方面是消费者市场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消费方式、消费能力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企业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快速反应,就会带来市场风险。

四、企业市场营销的风险来源

1.来自企业产品本身的风险

企业的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性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据资料显示,由于对市场调研不深入、对消费者了解不全面等因素造成很多企业在产品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引发营销风险。比如食品质量问题,由于企业采购人员所购原材料不合格导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保证质量,投放到市场上造成消费者食物中毒,在市场上引起恐慌和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企业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备,导致产品定价过高,造成投放到市场上无人问津的局面,从而使企业陷入营销风险;产品的更新率过低,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造成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积压,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带企业带来风险。产品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但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产品本身给企业带来的营销风险,当企业面临困难时更多的是从外部找原因,这是很多企业需要纠正的问题。

2.来自企业自身市场定位的风险

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向所有人提供所有产品。在消费者市场上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细分市场进行服务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市场划分的标准有很多,比如以女装为例,按照款式可以划分为职业装、休闲装,休闲装又可以根据消费能力划分为中高低档,企业在女装市场中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女性对服装的需求,只能有针对性的选择细分市场服务,这就要求企业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可以选择出有潜力的市场进入,一旦选择不当,势必会使企业经营陷入风险之中。

3.来自营销渠道的控制风险

营销渠道是实现企业营销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对企业营销渠道的风险控制,对于防范企业的营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营销渠道风险控制中,主要的风险有:一是分销商的风险。一部分分销商由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市场营销缺乏新意等原因造成产品销售出现问题;二是产品的储运风险,目前很多企业的储运都委托物流公司承担,由物流公司负责储运,虽然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但企业往往没有办法掌控产品的运输过程和储存过程,在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风险也难以得到及时处理;三是产品销售后的收款风险。

4.企业开展促销活动的风险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日益认识到与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各种类型的促销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偏好,说服购买产品,使客户对产品和企业留下良好的形象。通过一系列有效沟通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接近产品,完成企业的目标。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是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前期由于企业营销策划和市场调研问题不准确,导致促销活动没有收到一定的效果,将会对企业的声誉以及资金造成一定的损失。在促销环节的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广告带来的风险,比如投放内容没有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投放媒体不合适等;二是人力推销带来的风险;比如人力成本问题、推销方法问题和推销人员技能技巧等。三是企业营销推广的风险;四是由公共关系带来的风险。比如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做好预案,出现了突况,给企业的声誉造成影响,而没有能够及时处理导致的风险。

五、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策略

1.提升企业应变市场的能力

当今市场环境变化莫测,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是企业能力的反映。企业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和前期的市场预测,不断捕捉市场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提炼出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进行研究,这样能提前预测市场变化,对于市场突况也会有较好的防御措施,可以减少企业营销风险。比如: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国家相关的形势政策,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对环境多变的适应能力。另外,企业也可以进行必要的风险模拟演练来提升企业的自身防范意识。

2.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和处理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市场环境,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必须努力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来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此前一些知名企业在风险处理上值得很多企业学习,他们在面对风险时可以较好的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企业当下应该怎么做,从而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这点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的。在风险防范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企业规章制度,约束不规范的企业行为,贯彻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开展。

3.摆正心态,正确及时处理营销风险

风险既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作为企业首先要将自身心态摆正,通过分析风险,提出解决的途径,确保将损失降至最低。在营销风险处理方面,作为企业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办事、当机立断, 通过有效的法律途径来缓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其二, 面对市场营销风险, 企业要以诚相待,诚恳承认错误,勇于担当所要承担的责任。

4.强化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培训

加强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员工防范企业市场营销的风险能力,对于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员工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当前一些企业不太注重员工的培养和教育,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留不住人才,造成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会在企业的市场战略的制定上出现偏差,给企业营销的实现带来阻碍。因此,从企业整体发展角度考虑,应加强企业员工基本技能、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在对企业营销人员进行考核时,要将员工的营销业绩与其自身的态度和责任心进行统一,全面从企业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上来实现对企业营销战略的有力支撑。

六、结论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市场营销在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是企业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面对的来自于产品本身、营销渠道和促销活动的风险,实际上都可以通过一系列先进的风险管理策略加以规避。希望能够为企业营销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刘艳梅.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03).

[2]杜薇.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1).

[3]任伟霞.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预测策略[J].市场研究,2014(10).

[4]李清政,白戈,于建原,李永强.营销能力与创新关系实证研究口[J].中国软科学,2011(01).

第2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跨国并购 中国企业 现状分析 风险管理

一、跨国并购式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一般分析

跨国并购一般是指东道国境外投资者并购东道国境内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或通过其已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并购其他东道国境内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以及其他获得东道国境内企业控制权的行为。与―般意义上的并购不同,跨国并购是从“母国(投资国)”与“东道国(被投资国)”的角度研究跨越国界的企业并购行为,是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各国间流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就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动机而言,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并购理论、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等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是以下10个方面的因素或其组合:追求规模经济;追求协同效应;获得价值被低估的目标公司或资产;解决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问题;追求市场势力;报复竞争对手;管理者过于自负的结果;增强企业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战略资源;突破产业壁垒。

此外,并购双方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影响并购的发生。当所在行业增长缓慢时,企业倾向于采取并购,以避免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使得局面进一步恶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的许多跨国并购交易发生在一些生产能力过剩、价格下降与增长缓慢的行业;处于成熟行业的公司通过收购处于成长行业的公司可以提高前者的收益增长率;而销售增长率或总资产增长率高的公司具有更多的获利投资机会和增长潜力。更容易成为被收购的对象。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1、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

(1)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自1986年以来进行的并购总价值约为3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远低于印度、南非等其他迅速发展的经济体。中国企业的并购规模扩展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1997年之前为零星探索阶段,从1988年到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投资仅有3000多万美元;第二,1997年之后为探索性扩展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间,年均并购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左右;第三,2002年以来,可视为并购迅速发展的阶段,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与投资规模迅速增加。

(2)并购主体多为我国的龙头企业,且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迄今为止,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角还是大型国企,如电子信息行业的海尔、TCL、京东方、联想;汽车行业的上汽;石油行业的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但是,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并产生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案例,如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半导体公司之CDMA手机分部等。

(3)并购类型基本为水平并购和垂直并购,产业和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涵盖了所有三次产业,但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著名的如“中海油"2002年的三次跨国并购,涉及金额都在3亿美元以上,最大的一次近10亿美元;其次是第二产业,该产业的石油冶炼、化工、电气、网络、汽车制造以及家电等行业,都发生过几起较大规模的并购,著名的案例如TCL收购德国施奈德公司;第三产业最少。

(4)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呈现明显的资源、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2003年,罗兰・贝格公司曾经就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问题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时,更注重宏观因素,其中法律完备性、市场规模、政治稳定性、汇率稳定性、外汇管制、人均国民收入和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被认为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微观因素中的竞争形态、行销渠道和现有客户同样没有被忽视。与之相对比的是,东道国的语言和文化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全球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资源、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I=T-LCD业务等等。

(5)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来自企业内部。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与其他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比如,强强联合与横向并购是当前全球并购活动的主流,企业的目标在于增大在全球市场上的力量和分散市场风险,而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呈现出明显的资源、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全球并购活动集中在第三产业,而我国的大额跨国并购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以活跃的国内并购为基础,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之前,国内并购经验并不丰富。

这些差异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变化的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外部宏观因素,如政策变化、政府指令等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主要动因,而当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认为,企业内部因素是海外扩张的最主要动因,其次是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外部竞争压力位居末位。也就是说,中国领先企业最关注企业内部的变化,而对外部竞争格局的变化最不敏感。这一点与同属东方文化圈的日、韩企业类似。

具体而言,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主要有三种:首先是确保资源供应,为摆脱供应短缺的局面并降低采购成本,中国自然资源依赖型的企业已开始通过跨国并购确保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如宝钢、中石油、中海油等;其次是获取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和国际市场渠道,与分批购买设备或许可证的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一次性收购相关技术尽管可能需要大量投资,但同时也确保了公司能够获得知名的品牌价值、知识产权和完善的分销渠道;最后是为了避免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在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通过跨国并购开拓海外市场,谋求公司进一步的发展。

(6)并购融资模式从单一支付向境外融资方向发展。前些年,我国企业由于并购规模小、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等原因,企业并购的交易主要以现金方式为主,加大了母体的资金负担和财

务风险。而国外通行的并购支付大多采取现金加股权方式,以降低对企业的资金占用。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国际证券市场进行了间接并购,部分并购案的融资技巧达到了较高水准。例如,京东方并购使用了6家国际金融保险机构的混合贷款,网通并购则采取了组建国际财团和整体谈判的形式。2004年底,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也引入了美国三家私人投资公司的战略投资。虽然实际交易额高达17.5亿美元,但现金支付的部分仅为1/3,其余2/3都是通过股票和债务收购。我国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还普遍引进了国际著名会计、财务、投行、法律顾问和公关公司,反映出企业成熟度有所提高。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趋势分析

(1)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总规模将迅速扩大,“国家领军型”企业将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角。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前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强劲推动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很低。只有美国的3%,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出口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到2000年,中国首次取代日本成为对美贸易第一大顺差国,从此,美国由打压日本转向了打压中国。同时,中国作为主要贸易国家的崛起,遇上了美国联邦政府支出与战争相关的新一轮财政赤字以及由美国家庭的低储蓄而导致的庞大经常账户赤字,这双赤字加在―起目前已突破1万亿美元(这一背景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所遇到的情况极为相似)。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额急剧扩大,由此引发了美国威胁要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并要求人民币升值。在2005年7月份中国放弃固定汇率机制之前,中国至少已承受了这一压力达4年之久。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96,目前已突破1:8的心理关口。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企业产品的出口短期内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今后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而通过收购外国企业可以减轻汇率压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必将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第二,中国通过跨国并购取得海外能源资产的压力长期存在。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经济的每单位GDP能耗一直居高不下,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缺口(主要指石油)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见表1和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仅1991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就增加了近一倍,而且综合各家机构的预测结果,中国的总石油需求量在本世纪初的20年内将以平均每10年50%的速度增长,到2020将年超过5亿吨(国内机构的预测值低,主要是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估计不同);另一:b-N,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净进口量持续增长,2000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与国内石油总供给量之比为30%,2010年将达36%,2015年可能达40%以上。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已经事关未来几十年的国家经济安全。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企业对海外能源资产的收购必将成为长期的国家战略。

第三,政府支持“国家领军型”企业的产生。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许多大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自身产生的现金流积累了大量现金储备,他们急于为这些资金找到出路。同时,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动一批“国家领军型”企业的产生,让中国企业从低成本制造商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而跨国并购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2)短期内,“纯市场”型的跨国并购不会全面爆发。本课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兼并与收购在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重要程度”方面排在最后,只有2.4%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在对“未来5年海外经营方式的规划”方面,“从事兼并与收购”也排在最后―位。只有2.6%企业选择了这种经营方式。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未来几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体规模可能迅速增长,但是除去石油天然气、采矿、高科技、电信和部分制造业等少数几个重点行业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对于跨国并购还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短期内不会有大的突破。

罗兰・贝格公司的调查也从侧面证明这一点:48%的中国领先企业进行海外经营时主要采取新建的进入方式;其次是战略联盟方式,占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为13%。而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最主要战略目标是“开拓海外市场”(56%),与跨国并购关系紧密的“确保资源供应”、“获取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和国际市场渠道”只占到了20%和16%。

(3)制造业跨国并购将以技术导向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我国有大量适用的成熟技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非常适合那些市场容量较少、转让成本较低、技术要求层次低、就业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接受技术的能力有限,我国的成熟、适用技术对它们更有吸引力,我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也更受欢迎。因此,通过跨国并购,将其转到国外,不仅在国外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也为解决国内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除了少数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能够在本行业的局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而跨国并购国外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失为获取核心技术的一条捷径。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式的风险管理

1、当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国际政治风险。由于历史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持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希望中国经济能够稳定发展,以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中国的迅速崛起超出了他们的掌控,会对自己的国家利益构成威胁。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往往要经历更为复杂的程序,不仅要获得企业股东和常规监管部门的批准,要通过包括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内的高级别政府机构的审查,还要面临某些媒体别有用心的鼓噪和压力。面对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中国企业还不习惯于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以争取所在国公众和政界支持,所以,国际政治风险是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2)企业规模风险与公司治理风险。企业规模是化解并购风险的重要保障。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计为11.75万亿元,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8.7%;服务业排名第一的国家电网公司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沃尔玛公司的24.75%。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的,绝大

多数是垄断行业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缺陷也会给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带来种种隐患。

(3)市场风险。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市场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企业海外经营经验的不足。我们可以对照一下20世纪80年代日本家电企业跨国并购兴起前的情况。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半期,为了规避贸易风险,日本家电企业就开始致力于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施当地生产,并逐渐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知名度。进入70年代后半期,同样为了解决与欧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日本家电企业又陆续在欧美建立了许多生产基地,虽然产品品种被限定在某些主打产品上,但海外生产规模得以大幅度提高。

也就是说,在80年代中后期的海外并购来临之前,日本企业已经有了20年的海外生产经验一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大多发生在先前的新建投资取得成功之后,或者对外投资的第一步是建厂,待取得成效后,才进行并购;相比之下,目前多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却是其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缺乏在国外投资建厂的经验。例如,TCL在并购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之前,只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几个国家设有IV,从未在发达国家开展过生产经营,该公司对收购的债务未能作充分的尽职调查,也未能对不同的监管和文化环境作充分研究,使得TCL在法国裁员受到当地工会的强烈反对,导致运营与整合成本高昂而陷入亏损困境。这种现象警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着比新建方式更多的风险和经营障碍,没有丰富的海外生产经验积累是不易掌控的。

另一个导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市场风险较大的原因在于相关支持体系的不完善(本课题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包括审批制度僵化,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主管部门以行政规定、行政法规代替国家法律,迄今尚未形成一套有利于保护与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金融信贷方面的约束很多,包括受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一方面限制了参与跨国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难以借助国内金融系统,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缺乏成熟的中介机构尤其是非政府的中介系统,跨国并购可以利用与调动的外部资源有限等等。这些支持体系的局限之处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跨国并购的操作风险。一般来说,企业跨国并购的操作风险包括决策风险、金融财务风险、资产评估风险、技术风险、整合风险等。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

根据本课题对“企业跨国经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企业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企业的管理能力”、“提供海外市场信息和相关的服务”、“改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企业的技术水平”等是企业最关心的5项指标。与此对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策与风险管理也应当围绕这些重点问题展开。

(1)积极完善支持体系。第一,健全政府针对企业跨国并购--的支持与服务务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与完善有关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改善外汇管理体制;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服务、提供完善的对外投资担保、保险服务;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提供各种财政资助,完善国际税收制度等等。还可以通过调查企业的海外投资计划,组织企业协调会等方式,从行政上进行事前的行业指导。

第,培育企业跨国并购的非政府支持体系。市场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企业跨国并购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寻找和评价目标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财务安排到阶格谈判、达成交易、清算资产以及资产重组等一系列环节,中介机构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应该鼓励和推动国内中介机构与国外有实力的中介_初构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海外信息渠道和业务网络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效率,降低学习成本。

(2)加强并购启动前的战略管理。首先,制定科学的并购方案。选择目标既是跨国并购的起点,也是跨国并购的终点,因此,在确定并购目标之前一定要审慎选择并购目标,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一,进行企业发展战略审计,确定并购行动的战略含义,是弥补管理、技术或品牌短板,是占有稀缺自然资源,还是扩大市场势力,打击竞争对手?第二,拟并购的对象能否符合既定战略目标?要考虑并购对象与本企业在产品组合、地域覆盖、潜在协同效应以及管理方面的匹配程度如何。第三,并购对象所在国的政策环境能否允许并购的实施?并购是否具备规模可行性?如果目标企业的规模太大,并购行动会给企业带来过大的财务压力,并购之后的整合管理也存在较大困难;而目标企业的规模过小则可能难以满足本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目标企业在规模E应匹配本企业的现有能力。

如果以上审查可以通过,就可以组建专门的并购小组了。由于跨国并购涉及国际法、国际市场融资、跨文化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而现阶段中国企业的经验普遍不足,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具有丰富的跨国并购和处理国际业务经验的咨询公司、律师和顾问,并且安排专人自始至终参与操作,以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把控整个过程。

并购小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责调查,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二是目标企业的客户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三是目标企业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管理水平;四是考虑文化的可融合性。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包括民族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在单一国家经营可能遇到的情况,需要对其作出充分的评估。

并购小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制定详尽的并购方案,包括目标企业、备选企业、收购条件、支付方式、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应对方案、计划实施的时机等。方案制定完毕,并购的先期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其次,重视发挥战略联盟的作用。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通过某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对战略联盟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往往重视不够。一方面,通过“强强联手”式的跨国并购,建立超大型的跨国战略联盟,是当今企业跨国并购的潮流,通过与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或东道国企业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可以利用同盟方的优势,获取并购所需的信息,减少并购障碍,极大地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的几率。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建立良好的战略联盟可以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防止在特定市场中竞争过度,避免“大企业病”,因此,跨国并购的目标不一定都是追求51%的控股权。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认为并购中起作用的是“和谐的合作关系”,如果通过拥有股权来获得控股权,居高临下地对待对方,那就会破坏并购成功的基石。对并购中的股权安排采取宽容的态度,坚持合作精神,将重点放在建立战略联盟以及合资企业上,而不是彻底的收购接管,可能有助于中国企业避开久拖不决的海外收购战,是中国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需要深思的问题。

最后,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而在所有的知识中,集体隐性知识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技术开发能力、管理经验、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等方面。如果不重视对这类集体隐性知识的管理,不能在并购前加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不能在并购方案中制定明确的知识管理办法,任其在整合过程中流失、消散,那么并购活动成功的概率会非常低。

加强在跨国并购中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强有力的企业知识主管制度,负责制定企业整个并购过程中的知识政策,提供决策支持和帮助员工成长;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计划,包括战略实施时间、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职责、知识管理者的职责、企业文化、信息技术、报酬制度、业绩考核系统以及培训制度等。

(3)科学实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曾在1992年深入调查了英国最大的100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涉及50项并购交易超过130亿英磅的案例,结果表明,有54%的并购被认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后期整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指出:“在收购兼并之前,只有不到20%的公司考虑到并购后如何将公司整合到一起;而并购后所能够产生的成本节约、销售增长则被大大地夸大了。”可见,并购后整合是决定企业并购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中国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科学实施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制定和完善整合计划。根据美国科尼尔咨询公司13年来对1345家企业并购案的分析,―个公司只有两年时间来提升企业价值。新公司最严重的绩效停滞发生在并购后的3-6个月,在这个调整适应期,包括经营绩效、利润率、员工工作积极性、士气等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经过9个月至一年以后,才开始呈现上升态势。而如果整合期超过12个月,风险会大大±曾力口。因此,企业在并购实施前的方案拟定阶段就应该考虑和制定初步的整合计划,然后根据并购的实施情况和对被收购企业了解的不断深入,对整合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计划的完善性和在收购完成后迅速启动整合工作。

第二,实施业务和技术整合。相比国内并购,企业的跨国并购会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常常使企业尤其是被并购企业的原有客户得不到及时的安抚,造成客户对企业产品供应的持续性以及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等的不满,导致新企业与原有客户的关系恶化;此外,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一般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人数增多和管理领域的扩大,往往引起沟通和协调效率、企业决策的效率以及内部控制能力的下降。这些负面效应最终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使并购的效果大打折扣,因而在法律意义上的并购完成后,企业首先要实施业务和技术整合。

业务整合的要点在于,在保持原有业务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原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可以考虑将不符合经营方向、无利可图的资产或部门分拆出售,将出售后所产生的财务、管理资源集中到企业最富竞争力的领域,以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在于,技术的获得不仅仅是实物资产和技术信息的转移,而且更是能力、价值和知识的转移,由于技术能力的因果关系中所存在的模糊性、环境决定性,致使技术能力的转移难度很大。这种技术上的整合,既包括硬件技术的整合,又包括软件技术的整合。企业必须从技术设备设施、技术人员、工艺水平及技术组织等方面进行整合,使之与业务整合配合起来,为业务整合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保障。

第三,实施组织和人事整合。组织和人事整合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的另一个重点。一般来讲,由于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为强势方,而并购目标企业为弱势群体。使得被并购企业员工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预期,出现角色模糊、对未来不确定感增加、员工之间权力斗争加剧、团队协作及工作责任心丧失、缺乏工作动力等问题,有可能造成大批关键岗位的人才纷纷跳槽。此外,有些东道国的法律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安排有明文规定,有些东道国的工会势力非常强大,这些因素也需要从整体上予以考虑。

在操作上,协议签署后,企业必须采取细致、严谨的保障措施,严格遵守东道国法律,以灵活、平等和理解的方式处理好同目标企业员工及工会的关系。同时,并购企业需要按照既定的全球战略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与并购企业在组织结构、组织机制上相适应,裁减多余的或重复的组织机构,增加需要强化的业务机构。此时是按职能型、产品型、地域型还是混合型进行整合,需要综合考虑并购企业管理模式及被并购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如果两种管理模式相近,就可以并购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主对被并购企业予以改造;如果两种管理模式相差太大,就应在充分尊重被并购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以避免管理上出现不必要的冲突。

为了从组织上保障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应该重视培育和使用整合经理。整合经理既可是职业经理人,也可是整合项目团队,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海外企业工作经验、卓越的协调和组织能力,明确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的职责,具有高度的情商和敏锐的文化领悟力。其职责是运用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发现并验证整合的机会,对整合措施进行优先排序和指导,在并购双方和企业内部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职能纽带,使信息和资源畅通无阻;设计并监督变革管理流程,使整合工作的进度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相适应,以期快速实现整合的既定目标。

第3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第二条*县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建立县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以下简称“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在当地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所发生的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和损失补偿,以及对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在*县境内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担保机构给予损失补偿。

第三条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规范使用程序,注重考核对财政的贡献率和使用效益;资金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国家限制性行业、大型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贷款项目,也不得用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项目。

第四条贴息的对象原则上为20*年11月1日以后金融机构直接向中小企业投放的1年期以下(含1年期)、贷款利率较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按国家规定上浮不超过30%的贷款。贴补的企业对象为:县属工业企业、外贸进出口企业、旅游企业和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流通企业。

损失补偿的对象原则上为20*年11月1日以后金融机构直接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损失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损失。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按比例分担的,则按比例分别补偿损失,二者不重复计算。

第五条贴息和损失补偿的标准根据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直接发放的贷款情况及贷款损失情况,并考虑企业对财政的贡献情况综合确定。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担保损失情况,以其向县财政局报送并经审核确认的数据为准。其中贷款贴息补助标准以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50-80%予以补助;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标准以报经审定的贷款损失额的5%予以补助。

第六条申请贷款贴息的金融机构必须提供如下材料:

1.向县财政局提出贴息的申请报告;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有效证明;

3.贷款合同、银行催缴利息通知单;

4.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七条申请贷款损失补偿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必须提供如下材料:

1.向县财政局提出贷款损失补偿的申请报告;

2.贷款合同;

3.为企业担保的名单、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卡及担保收费结算清单;

4.有关贷款损失确认证明;

5.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八条县财政局在受理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申请后每季度组织县经贸局、县人行、县银监办等部门予以审核,并按照规定的用途、范围和对象,提出具体贴补资金数额意见,报经县政府审批后,直接拨付到相应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指定的帐户。

第4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控制 策略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产生

一般认为,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不利性以及和收益的对称性。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征。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对象和性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内涵。从对象上看,已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尽管风险对象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都可以纳入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范畴。系统性风险是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承担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是银行自身面临的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当然,无论如何划分风险的种类,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起对风险管理人员价值尊重的氛围,主动保持与其他机构和基层行的沟通、协调,使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在物质上建立起强烈的价值归属感,在精神上建立起崇高的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性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明晰科学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坚持全面的风险管理;建立垂直化、扁平化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反映风险成本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方(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

(一)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直接后果是出现坏账、呆账

分析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缺乏诚信道德、缺乏信息对称、缺乏完善体制、缺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分为四层:第层是董事会和董事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层是高级管理层,第三层是总部的风险管理部,第四层是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营销部门及后台支持部门。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

1.依法合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监管机构的规定,合规稳健经营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

2.收益匹配。通过主动地控制,收益平衡和损失,每类业务活动都应获得至少与其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收益。

3.相对收益。风险管理相对孤立于业务发展,有独立的机构、人员,以独立的视角,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识别、度量和控制。

4.严格问责。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分工,清晰权责。

5.一致协调。确保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业务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并保持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控制策略。

6.充分披露。银行负有按照监管要求,向监管机构提供风险信息或向社会公众披露的责任。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市场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市场风险的概述

1.市场风险管理目标及体系

为有效贯彻市场风险管理目标,在国际活跃银行内部都形成了符合公司治理机制要求的、分工明确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的特点是:董事会负责确定的银行风险管理战略中包含了市场风险的内容,如董事会审议确定对市场风险的最大容忍程度,对市场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必须确保市场风险被独立地测量、监控和报告,保证市场风险活动的透明度。在所有情况下,业务部门最终要为他们承担的市场风险负责,并保持在限定的额度内。

2.市场风险管理流程

在两种不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下,管理流程会有差异。但总体上市场风险是“自上而下”的管理。银行的董事会在确定全年利润总量时,同时确定与之匹配的风险总量指标,并已正式书面文件交给高级管理层。风险总量指标都涵盖三大风险,如信用风险最大损失、操作风险容忍度等,与市场风险有关的指标,包括一般情况下各类承担市场风险的投资组合的最大损失及极端情况下最大损失等。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与利润指标,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将其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再进一步分解到各具体的业务单元。在层层分解中始终坚持风险目标与利润目标相匹配的原则。在需要调整某一部门的利润计划时,同时也要考虑对其风险指标的相应调整。

国际活跃银行中负责管理市场风险的职能部门必须通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对各业务单位风险指标执行情况监控,自下而上汇总出集团每个业务层面银行整体的市场风险数量。每个业务单位对超过风险限额的业务需要向上一级有权审批的风险官进行汇报。若确定需要超限额授权,向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申请。上一级有权审批的风险官可以对增加申请提出反对,并向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汇报。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根据集团风险总量状况判断是否可以增加业务单位的风险指标。重大交易的风险限额增加还必须向高级管理层申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层在判断需增加的风险限额对当年利润影响的基础上,做出是否同意增加风险限额的决策。

(二)市场风险管理的控制框架

就一般原则而言,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应该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具体负责部门三个不同的层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承担着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定期查审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为了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各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的适当分离。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应当保持相对独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市场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工具

1.市场风险管理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应遵循合规性原则、授权有限原则、内控优先原则、分离牵制原则、风险可接受前提下的效益最大化原则。

合规性原则指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必须依法合规,对于超过本级机构权限的业务必须得到上级有权机构的批准后才能办理,严禁超权限开展业务。

授权有限原则指通过严格岗位责任制,防止授权不清或过度授权而导致的内部管理失控现象。

内控优先原则要求内控规章制度必须渗透到承担市场风险的各个业务过程和环节,覆盖所有业务岗位。设立新机构,开办新业务,开发新产品必须保证内控措施先行到位。

分离牵制原则要求三分离,即前台交易、后台结算、监控、稽核检查相分离,交易额度、客户授信额度、操作权限在设置、使用、监控方面相分离,不同头寸相分离。

风险可接受前提下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即根据董事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审批通过的风险限额对各交易单位和各投资组合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确保各项业务在承担有限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2.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工具包括:风险价值估算、敏感度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逐日盯市和限额控制。

五、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一)操作风险的概述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际,操作风险被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IT系统失灵和技术失误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操作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全面管理原则:操作风险管理覆盖银行的各个部门,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点,所以必须要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操作风险的损失。

2.及时调整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同商业银行面临的内部环境(银行经营战略、方针和理念)和外部环境(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相适应,并具有前瞻性。

3.成本与收益匹配原则:操作风险管理措施与具体业务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特点相适应,使用完善的管理机制将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银行经营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以合理的成本实现管理目标。

4.责任追究原则:操作流程的每个环节必须有明确的负责人,要严格按规定对违反的直接责任人和管理人员进行追究。

(三)建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长效机制

1.建立有力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框架

强化内控建设,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加强对风险数据的收集,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实施风险转移,缓释操作风险,培育操作风险文化,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健全操作风险监控体系,重视日常监管检查,充分发挥稽核监督职能,建立循环的持续改进过程。

2.开展运行效果评估

必须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运行评估体系,对机制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监督,评判其优劣,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改革、充实和完善,使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地趋于合理,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1]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王韶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3]肖芳,吴迪.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对策初探[J].现代金融,2010(06).

[4]姜连义.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2(04).

[5]路晨蓉.强化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路径探讨[J].青海金融,2008(07).

[6]亢爱林.对当前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 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2).

第5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风险价值法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78-04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 of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reform,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with interest rate risks and exchange rate risks realistically. In the limited transition period, commercial bank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enhance their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such as adjusting management framework, selecting market risk management models, introducing advance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shing on internal rating method. Generally speaking, China’s main commercial banks’market risk management doesn’t fit with the market very well, such as lacking of risk transfer and hedging instruments, shortage of effective market risk management models an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solidify the basis of data, develop market risk management models independently, introduce value at risks (VARs) methods, and participate in financial derivatives transaction actively to increase their management of market risk.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Market Risk; Value at Risks (VARs)

一、背景

(一)国际背景

1.新资本协议的应运而生

随着国际银行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一些银行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由于市场风险管理失当遭受到了重大损失。这一系列的风险事件使得巴塞尔委员会逐渐意识到应将市场风险纳入其资本监管要求范围内。2004年6月正式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从操作层面正式引入了全面风险监管的理念,提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的原则。新协议将风险的定义扩大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基本涵盖了现阶段银行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并力求把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西方银行加强了对市场风险的控制

巴黎银行成立了由首席运营官或相关顾问牵头,以风险管理部为基础的市场风险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决定相关重大事项。在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上,巴黎银行主要采用四种方式:市场风险限额(包括风险价值限额体系、普通限额体系);内部VaR模型系统(即MRX系统);压力测试限额管理、普通限额管理等。法国兴业银行则要求负责内控的团队与交易员一起工作,而全球支持团队主要负责风险确认模型、全球汇报机制、信息系统管理。

(二)国内背景

1.利率和汇率的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早在1993年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并先后放开了对多种利率的管制,如: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国债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等。同时,汇率改革也逐步推进。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我国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又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升值2%。利率调整的加快和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对市场风险缺乏良好管理的中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开始频繁地暴露于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之下。

2.与市场风险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弱、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情况下,银监会参照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和要求,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等一系列与市场风险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提升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并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二、过渡期主要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推进及其评价

(一)过渡期主要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推进工作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调整

一个独立、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由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以市场风险管理的支持部门为辅助,与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紧密联系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均对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和设置。中国工商银行从2006年6月开始大幅调整其组织机构。新组建的风险管理部负责全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授信业务部负责各类客户的评级、授信、项目评估;信贷管理部负责全行信用风险管理、信贷监督检查和行业区域分析。中国银行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符合集团实际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对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测量、监测和控制。集团市场风险管理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部在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下,负责制定集团统一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向高级管理层提出集团市场风险限额并进行分配、调节和实施有效监控;对市场风险计量所使用的系统、模型和参数进行有效性审核和验证等。建设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在风险政策制度、计量分析、风险监控等方面,实行全行整体层次上的集中管理。设立风险官员也是该行实施改革的内容之一:总行设有首席风险官,一级分行设风险总监,二级分行设风险主管,同时向县级支行派出风险经理。中信银行将力争在未来3-5年内率先成为中国第一批与新资本协议全面接轨的商业银行。目前,中信银行已组建了市场风险专业委员会,设立了专业职能部门,组建了专业团队,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2.市场风险计量模型的选择

2007年2月28日,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明确如下:商业银行应采取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如果届时商业银行未达到采取内部模型法的要求,可以采取标准法,但应制定向内部模型法的过渡方案,以便在实施新资本协议3年内达到实施内部模型法的要求。可见,标准法只是计算市场风险的过渡方法,商业银行最终需采用内部模型法来衡量市场风险。《指导意见》关于市场风险内部模型的技术方法、假设前提和参数设置可以有多种选择,银行可以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目标和业务复杂程度自行设定。实际上,各主要商业银行构建内部评级体系时,大多考虑采用较先进的内部模型。如工商银行2007年将完成主要市场风险计量模型的构建工作,力争2008年底正式使用风险价值VAR计量模型,达到巴塞尔市场风险补充协议要求的内部模型法项下相关参数计量以及应用的标准。

3.先进风险管理系统的引进

国外的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①提供商则拥有大量的金融专家和懂行的IT专家,他们的解决方案功能十分强大,能提供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如全世界最先进的金融领域集成IT解决方案提供商SunGard提供的Panaroma和BancWare②、全球主要的金融系统软件供应商MISYS公司提供的MISYS银行系统和路透集团的Kondor+。国内提供成熟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的软件商还比较少,如上海安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③。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大多引进了国外的管理系统。招商银行OPICS系统①二期早已成功上线运行。招行在前、中、后台均采用OPICS系统,实现了前、中、后台的无缝对接以及对资金交易业务风险的集中控管。OPICS系统二期的成功运行,扩大了银行风险监控的范围,提升了风险控制技术,开发的风险价值(VAR)模型量化了市场风险。路透集团的Kondor+是一种先进的系统,适用于所有资产级别、衍生性金融产品和结构产品的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够确保银行通过一个系统实时查看所有情况。相当一部分国内商业银行采用路透集团Kondor+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实时交易和风险管理需求。这些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宁波市商业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 广东发展银行采用的是路透Kondor+前台交易系统及KGL全球限额管理系统(Kondor Global Limits),可以通过路透Kondor+前台交易系统对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上海银行也与路透集团签署协议,采用路透集团实时位置跟踪和桌面分析系统。

4.内部评级法的推进

新资本协议增强了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为加强包括市场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的商业银行正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地着手建立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按照银监会的估计,到2009年中国将有10家左右的大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

中国工商银行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内部评级法工程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工商银行将按照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在评级组织、评级体系设计与运作、评级结果运用、风险量化以及数据收集与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造和完善,力争在2007年底过渡期结束前达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和一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农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分三期实施,一期的目标是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我国银监会的要求,借鉴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构建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切合农业银行实际的非零售敞口初级法体系,并实现内部评级结果在信贷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力争在2008年底前建成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初级法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2007年6月29日,交通银行、奥纬咨询公司和埃森哲公司三方在上海共同举行交通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项目签约仪式。此项目完成后,交通银行的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水平将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零售业务高级内部评级法标准,为该行个人贷款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中信银行已具备成为国内第一批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的条件,并与穆迪KMV合作完成了中信银行公司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系统的开发。

(二)对主要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评价

如上所述,主要商业银行在过渡期内,从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柜架、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和系统以及内部评级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来提升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但是,目前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定价能力还不高,风险转移和对冲手段还较少,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管理系统,具有现代金融工程知识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其中,有效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系统缺乏,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系统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银行对利率风险计量尚停留在运用缺口管理等相对较为简单工具的水平上,对久期分析法主要是用于计量交易账户债券利率风险,尚未将整个资产负债表以及表外衍生工具纳入久期分析体系,特别是对表外衍生工具的风险计量更为薄弱。同时,大多数国内银行对国际主流的风险价值法(VAR法)的运用则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未能充分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

三、对主要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夯实数据基础

数据是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生命线,强化数据基础建设贯穿了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由于模型和系统建立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量大、来源渠道不一、运算程序复杂,计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有些甚至是明显失真的或是无效的数据。这些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可能会导致计算结果发生偏离,导致市场风险管理的失败(如管理结果为风险损失)。为此,针对我国数据的现状,商业银行应加快数据处理工作,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二)重视风险管理系统的实施,防止出现“水土不服”

风险管理系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风险分析、计量及监测,要求对业务数据和多种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及验证等,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其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完备、可靠的风险管理系统来支持市场风险的计量及其所实施的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并时时监测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并提供市场风险的相关报告。

上文已提及国内的主要商业银行,甚至城市商业银行,大多引进了国外软件提供商的风险管理系统。国内银行引进国外风险管理系统时,往往面临“水土不服”和“本土化”不成功的问题。这并非系统本身所致,而是实施的过程有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认为,要想把国外的产品拿到国内来实施,需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国内实施商,并由金融专家指导。金融专家所起到的作用,是在前期咨询分析、系统引进直至二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整个过程中,通过一套成熟的系统研究和差异分析方法,确保先进技术和本地业务能够和谐地结合起来。

如果实施商既对国外系统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又具备国内银行传统系统的开发经验,同时其服务又非常贴近国内客户,才可能保证引进系统获得成功。国内银行在引进系统之前,还必须为配合核心业务系统改造而进行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对业务流程、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各部门利益等方方面面的调整,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适时引进风险价值法(VAR方法),并加强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从国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逐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相互补充、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全面市场风险计量体系。目前主要使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包括: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和风险价值法(VALUE AT RISK,简称VAR方法)。目前,国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实践做法是:依托强大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利率缺口(外汇敞口)分析法计量利率(汇率)变动对银行账户当期收益的影响;运用久期分析法在整个资产负债表及表外衍生工具范围内全面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对交易账户表内及表外衍生工具头寸则运用VAR方法进行市场风险计量。从发展趋势看,将在整个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中采用统一的 VAR模型计量市场风险。

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1 000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使用VAR方法对金融衍生交易的市场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其中有信孚银行、曼哈顿银行、摩根银行、花旗银行等多家著名金融机构。这些国外金融机构不仅将VAR作为度量市场风险的工具,并由此开发了VAR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VAR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风险价值已成为计量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也是银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主要依据。采用VAR方法计量和管理市场风险必然是大势所趋。但我国银行业在引进VAR方法,将面临数据问题和厚尾现象,所以,商业银行在使用VAR方法时,还应辅之以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并注重与其他风险管理方法的适当结合。

(五)积极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市场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只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远期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业务、可转换公司债、股票期权、买断式回购等。当前,我国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开办了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分为自营和代客户交易)。中国银行自营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大,其他银行主要是以客户外汇衍生交易为主,交易规模不是很大。综合分析,我国即将进入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应借此机会,一方面,争取向客户提供更多的衍生品业务,获取更多非利差收益;另一方面,在进行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的同时,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以规避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杜姝一.我国中长期外债市场风险分析及管理[J].金融经济,2007,(6) :39-41.

第6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一)信用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银监会设定了16个指标,其中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拨备覆盖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关联度,以及很少听到的正常贷款的迁徙率、关注贷的迁徙率、可以贷款的迁徙率、次级贷款的迁徙率等。从管控信用风险的角度来看,银监会所监控的指标是非常多的。

(二)市场风险:这主要是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价格的波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中国正在实行汇改,而且中国的利率相对波动比较大,所以市场风险越来越大。

(三)操作风险:在银监会的报表系统中,还没有非常具体完善的操作风险的监控指标。目前只有相关案件分析的操作风险,案件主要是外部员工和外部的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来盗窃银行的资金,给银行造成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行资本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偏低

2006年底即将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最低资本要求作为三大支柱中的第一支柱,而从2005年末的实际情况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对长期次级债务等附属资本的依赖过大,长效资本补充机制尚未建立,反映出较高的风险水平。

(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新增不良贷款增长过快

长期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呈现“双低”状态,然而近几年在国内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趋好的同时,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表现却令人堪忧。

(三)贷款集中于个别行业和大客户,风险突出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对资产业务的定位确定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但从多年的发展状况看,其主要业务的营运对象并未体现出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差异,尤其是在授信业务中,过于追逐地方垄断行业、集团客户等,造成信贷对象雷同,贷款集中风险突出。

三、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信贷风险管控措施

1.企业层面。首先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努力克服一些短期心态和近视心里,不断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化,加强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我国企业无论是从自身的经营特点还是从外部的体制约束来看,外源融资的成本都是很大的,短时期内这种情况是难以得到改变。

2.银行层面。(1)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款难现象较为突出,这说明银行与企业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中小企业和银行这种非正常的关系不但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也大大降低了银行业的效益。(2)多方面收集客户资料,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贷款风险识别的关键,在于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之外,尽可能收集能够反映客户资信的相关信息。香港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3)优化信用评级技术,实现信贷审批的高质高效。一是持续优化完善小企业客户评级技术。二是探索引人评分卡等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小额信贷,可借鉴香港商业银行的做法,借助评分系统审核贷款申请,实现自动审批。

(4)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对于银行来讲,要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有效方法就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可保值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增值的抵押品,如土地。但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的现实状况,使得银行降低了对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量和发放率。

3.政府方面。首先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其次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确保担保公司得到协作银行、再担保机构的支持。

(二)操作风险管控措施

1.确立风险防范理念,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文化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文化是无形的约束, 确立风险防范理念, 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广大员工日常的工作态度, 并形成习惯, 久而久之凝聚为风险控制文化。文化一旦形成, 就变成一种力量, 直接指导、激励和约束着员工的行为。

2.构建并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制筹建统一的管理体制, 明确职责分工。该体制不仅要强化操作风险的管理文化,,而且要提高银行各操作部门的整合度, 明确界定各产品线业务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法律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职责分工, 只有这些职能部门有效地合作, 才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

3.借助科技手段,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 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系统和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 使各项决策和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消除信息传导失真, 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

(三)市场风险管控措施

1.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建立是健全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实施。如前面提到的巴林银行和“中航油”事件,这两个机构在出现风险事件前相应的制度皆存在而且也相当“完备”,然而它们均未能做到政策和程序的严格执行,导致了重大损失。

第7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第8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作为从事资产绎营的特殊金融企业,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负债,因此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企业,在存款货币银行的管理中,风险管理一直备受芙注。风险管理不是指消除风险,实际上风险是无处逃避和躲藏的,关键是学会驾驭与管理金融风险。美国花旗集团前董事长沃尔特·瑞斯顿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生活的全部内容是管理风险,而是消除风险风险管理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收益最大化,即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一定风险承担带来的收益抵消全部风险损失后还有定的利润,这就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交易对手无力履约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些重要变量(如利率、汇率、股价等)的变动而导致银行的头寸面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造成,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收入柬源在于存贷利差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存贷利差收益约占至全国商、银行年度收益的70%左右。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直以来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我国信用风险没有实现动态评级,目前实现的贷款五级分类,只是按期间分类,依然属于静态方法,而且有可能出现借款人单笔贷款的信用风险不大,借款人所有贷款总的风险却很大;前‘笔货款风险不大,这笔贷款风险很大;昨天风险不大,今天风险很大的情况。商业银行在贷款前对借款人采取综合信用评级统一授信,但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变化依然难以监测。信贷资金使用缺乏监控,商业银行缺乏对信贷资金使用规模、资金流向、使日效率的有效监控,借款人的高风险行为不能及时被银行观察到,等银行获知信贷资金的使用风险过高时,往往风险损失已经发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小是各家银行自己的主观判断。

2、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刚起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利率管制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比较侧重于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重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益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嘲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将逐渐加大。而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大使汇率风险逐步凸显。同时,交易业务规模逐渐扩火,其市场风险也将逐步增大,特别是金融衍生产晶市场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更复杂。目前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虽然成为近来管理的热点,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还未能有一个综合、系统的理解,无论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或是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上,都存在很大缺陷,这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之‘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出口企、我国的需求下降,纺织、钢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周期性行业企业的压力大幅下滑。不过目前来看,出口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信贷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二是中小企业,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之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中小企业历来不是中资银行的放贷重点,因此给银行业带来的实际信用风险相对有限。商业银行代客境外投资的产品范围仅限于固定收益类产品,而市场风险方面次贷危机的影响不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是…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一段时问,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发现了问题,但由于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因此商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深入,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

2、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直只注重信用风险管理,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三类风险同时纳入资本监管的统一框架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协议》,其三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2004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并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在2007年1月1日前达到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因此,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把达到资本充足率与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第9篇:企业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公司特有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按照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风险分类标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与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相比,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上。信用风险主要是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中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操作风险则在于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内外两方面因素。本文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一)市场风险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风险和银行竞争风险。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表现在:(1)国有企业“绑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加之我国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以国有企业为主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制度性不良贷款,虽然通过发行次级债券、不良资产剥离、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使得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大下降,然而,只要国有企业还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企业仍将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被“绑架”的现状仍将继续。因为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相当于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口袋,对一个人来说,把左口袋的钱放在右口袋“绩效”相同。然而,现实情况是国有企业这个口袋的底破了,放多少钱漏多少钱!因此,只要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都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风险就大大增加。(2)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大于生命。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更是一种信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用风险信息,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现有的会计、审计等信息中介机构独立反映企业财务风险信息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现象;还没有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因此,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很大。(3)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问题。维持国家商业银行的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地位是目前整体和宏观视角的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仅是银行内部存在抵制竞争、保护垄断地位,更主要还是政府行为。其理论依据是:银行业数量太多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银行结构是有效的(马尔科·斯科雷伯,1999年),在某些情况下,集中性银行要比竞争性银行体系更加有效,如拥有众多竞争性银行的美国金融业曾经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而一些由几家大银行垄断控制的国家则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稳定性(富兰克·艾伦,2002)。然而过度集中意味着只有少数几家银行享受经济地租,并且有可能因为缺乏竞争而导致效益和效率低下。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9%的平均资本利润率,远远小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17.6%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就是很好的证明。可见,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外在的政策体制风险同时内部化了其盈利性风险。

(二)公司特有风险的成因

公司特有风险是指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特有风险产生的原因有:(1)外在风险内在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股份制改革处“形似”阶段,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对此无能为力,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主体错位、权责不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本位意识不强,虽然政府宏观层面对风险监管和防范非常重视,而微观上银行企业还是被动式风险管理,因而管理风险仍然存在。(2)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完善的内控制度是现代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内部控制不仅要求现代银行企业建立内部制度政策与程序,还要检查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是否得到了遵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控制不足,表现为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门衔接不充分;一方面控制分散,表现为规章制度数量庞大,文件满天飞,缺少整合性。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有能力承担起有效管理银行全面风险的职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较大。(3)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落后。风险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现代银行企业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建立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总之,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内、外两个方面并分析其成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进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渡。

二、银行ERM的国际经验

美国著名的专业机构COSO在2003年7月份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草案)》。该框架规定:“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企业的目标有4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控;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也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蕴涵的风险管理新理念,是当今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新趋势。全面风险管理是全程、立体、动态、计量的风险控制。目前,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体现在:

(1)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国际先进银行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实质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以求共赢。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大小银行150多家,但无论大小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使有能力满足单一客户的大额贷款要求的大银行,它们往往也不会“独吞”,而是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分散风险。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有效预防和分散了风险,造就香港弹丸之地却支持各家银行盈利的奇迹。(2)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董事会依据经济环境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股东风险偏好,在风险和收益间进行权衡,确定投资回报目标,制定银行的风险战略管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依据董事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负责银行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由董事会考核。(3)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即所有者从外部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测,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董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进行全面监测。银行高级管理层则建立另一套风险控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通常设立内部审计部或稽核部。(4)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计量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广泛运用了数学模型。运用模型,根据建立的庞大健全的数据库,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从而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ERM构建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全世界的各类银行设计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告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有充分准备,不应盲从,要考虑本国实际情况,不应该降低实施质量,应在完全或基本遵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向新协议过渡。因此,我国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经营战略相适应。如果二者不匹配,其结果将是:在经济扩展时,银行对业务发展给予更多关注,风险管理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而在经济紧缩时,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市场开发则缺乏足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