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关键词]精准教学;计算机类专业;“三教”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三教”改革任务,方案中要求把培养一批德技并修、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为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我国自2019年实行了高职“百万扩招”工程,但扩招后的生源在年龄结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及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面对如此多元化的生源,如何保证培养质量不降低是各高职院校的难点工作。职业院校主要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文中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是指由市、县级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在贵州除了少数地区外,这些学校普遍存在教育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紧张、教师结构不合理、人才吸引力不足、学校所在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岗位较少等情况。因此,各高职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及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策略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在教育行业实施精准教学管理的应用比比皆是[1-2]。本文充分利用精准教学模式,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聚焦地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三教”改革,分别从学生学情结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师能力结构等方面分析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专业建设思路,进而为地方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情结构认识不足
高职扩招后的招生方式有普通高考、高中分类招生考试、中职分类招生考试、高职扩招。其中高职扩招对象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简称“六类人员”),他们在年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学习能力、学习目的和发展方向都存在极大差异。通常“六类人员”不用长期在校,教学方式多样,学校简单地将他们作为一类编班教学;通过高考或分类招生来的学生作为一类编班教学。以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参加中职学生分类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该课程,但是参加高考或高中分类的学生却没有接触过,当他们在一个班级的时候课程安排就存在问题。
(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3],“三教”改革首先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六类人员”的课程体系根据全日制的课程体系调整而来。这些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专业技术课程与企业需求不符。很多过时技术、工艺、规范依然纳入教学内容,如文字录入课程中还要求使用五笔输入法,动态网页开发课程还在使用ASP技术。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人才,过时的技术显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2.核心岗位课程在开设的时间上不合理。如Hadoop系统搭建与维护课程需要学生具备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编程和数据库操作的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课程中会同时开课并且分散到一个学期。这种课程开设顺序无法突出岗位能力,同时学生学习困难,难以专注到技能的练习。课程交替时间较长学生也容易遗忘。
(三)教学内容选取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选取没有按照岗位需求设定,而是一味地依赖教材,很多知识学而不用、难以致用,有些教材技术更新速度慢且侧重点单一。以大数据专业为例,大多数教材是研究生或本科的教材更改而来,技术性太强。大数据分析的流程从需求分析、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到数据可视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数据采集、数据可视化、平台运维及售后等工作会更加实际。因此,教材的选取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2.教学资源缺乏。学校课程安排通常一周两到三次,由于缺乏教学资源的建设,很多学生刚刚学会的知识下节课的时候就忘记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让学生课前有指导、课后有辅导。
(四)教学实施策略方面的问题
课堂教学缺乏科学设计,不论是“填鸭式”的教学,还是教师讲完后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做一体”模式,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不论课堂参与度还是学习效率都很低。从结果来看,缺少问题导向的课堂无论是否教学做一体,都是“授之以鱼”,严重阻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
课程体系需要教师来实施完成,教师团队的水平与课程完成的情况息息相关,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师资来源途径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通过人才引进,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很多拥有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优秀企业人员无法引进到学校工作[4]。由于制度的原因,外聘教师上升空间小、薪资水平低、稳定性差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扩充师资队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通常教师的培养需求主要有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运用。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还要注重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通常学校组织的培训以理论教学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知识。
二、计算机类专业精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策略
(一)精准把握教学起点,全面了解学生
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就像建设空中楼阁[5]。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心理认知能力才能确定某一个学生在某一领域、学科或学习活动中能最好发展[6]。学生生源信息基本上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分析构建学情模型。以全日制在校生为例,大学第一年都是基础性课程,通常经历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高一些,经历过中职教育的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更强一些。在课堂教学时精准把握两者优势。在第二年时根据学生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及就业倾向需求再次分班,如做产品开发的、做产品售前业务的。分班后对照就业岗位精准匹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动态学习水平、学习行为,构建动态学生模型,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推送、知识拓展、作业点评等,实现个性化培养。
(二)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来说教材更新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教材落到实处就“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设置应秉持项目驱动理念,遵循以下策略选取教学内容,建设新型教学资源和新型教材。1.按岗位需求导向开发课程。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取以“1+X”认证面向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依据岗位基本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当地企业的岗位需求及校企合作的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不论是本地企业还是校企合作企业都可以直接获取他们真实的项目,负责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分层建设为项目化教学资源。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引导和问题的分析,从项目需求出发,不断引发新知识的学习,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让学习的知识有出处、有用处,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如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共享他们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利用贵安新区的华为云数据中心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与贵州优米购跨境商贸有限公司合作的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联合制定教学内容。2.以人才资源输出为抓手,探索跨区域联合培养以毕节为例,全市690多万人口是典型的人力资源输出地区。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还要承担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任务。积极探索与东部区地政府、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借助东部地区广阔的就业前景、先进的技术资源、优秀的教学团队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如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开展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通过浙江平湖市政府牵头协调企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提质培优”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
(三)精准提升教师能力,解决“怎么教”
1.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实现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这需要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因此,在团队建设完成后,按照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精准定位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的角色。按照角色制订能力提升培养计划,并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精准对接企业实践。通过严格的企业实践,让每一名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专业、实践都精通的高水平教师。2.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师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充分利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工作,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先进技术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安排企业教师定期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在学院与新华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大数据专业实训室期间,学校首先安排了两名教师去杭州参加半个月企业培训;实训室建设完成后新华社又安排老师来学院对大数据专业团队的教师进行了一个月的培训。3.利用东西部协作,提升教师能力。东部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不论是学校教师能力,还是教师能力培养的机会都远远优于西部地区。因此,各专业负责人要精准研判团队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计划与东部优秀的学校互相派遣教师学习、邀请对方教师来校培训、共享对方教师培训资源等方式提升教师水平。如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互派教师挂职、跟岗,共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培资源,邀请他们的大数据教学团队来校交流学习等。
(四)推动智慧教学管理平台,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各有其优势,各有其分工,但不可能每一个都去做数据分析工作。精准教学助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必须借助科学的平台和专业的团队,从精准动态学情分析、精准岗位定位、精准教学内容到精准教师能力提升等一系列工作需要统一部署和统一决策。通过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不仅能有效地将教师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能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三、结语
“三教”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德才兼备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必须立足教育岗位,不忘教育初心,有破旧立新的决心和勇气,直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面对高职扩招带来的生源多元化问题,精准教学是一种有效解决授课群体基础参差不齐的教学方法,强调统一性与灵活性,注重共性与个性并存。本文对利用精准教学模式助力计算机类专业“三教”改革展开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而为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祁长伟,金宏,冉云芳.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以中职汽修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3-40.
[2]李哲.探讨高职扩招背景下精准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106-107.
[3]宋良玉.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4]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5]胡艳霞.读懂学生,以学定教[J].中国教师,2017(5):4.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2014年是渝北区实施教师教育“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校长班、中层干部班、骨干教师班,上海、北京、重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培训、影子培训,“国培”“市培”“区培”“校培”整体联动,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合力,揭开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篇章。渝北教师教育“456”行动模式已经逐渐彰显魅力。
一、基于“四个关键词”的教师培训实效性探索
提及“教师专业成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广大教师基于“繁忙、辛苦、没时间、职业倦怠”等各项理由,各级各类的“培训”已经成了教师心中的“额外负担”。费时费力费钱的“被成长”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被提升”状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推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培训只有走入了教师心里,培训的价值才能凸显。有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才能真正给教师带来收获呢?关于这一话题,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词”:即 “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 “如何培训”“效果如何”。
(一)多维理解“为什么培训”: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部门要从追问“为什么培训”入手,明确培训需求,把握培训目的和意图,结合区域内教师教育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目标。我们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思考。一是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需求分析。任何一个教师培训都要关注项目的“社会价值”,体现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 中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是教师培训项目设计要关注最新的课程改革进程。其次是中观层面的组织需求分析。在中观层面上,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训着眼于“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是微观层面的学员需求分析。也就是“培训谁”,就需要对“谁”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对学员个体培训需求开展深度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
2014年,我们为全区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进行“把脉”,区教委成立11个调研小组,先后深入全区108所学校(单位),召集教师代表、管理人员代表、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五个方面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谈话、发放问卷,就我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训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渝北区教师专业成长“五大工程”。
(二)深度分析 “培训什么”:聚焦培训目标和内容
“培训什么”旨在回答“用什么内容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培训课程和培训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那么,培训课程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基于需求---设计课程---开发资源”是渝北区区级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在课程的准备、实施以及完成的全过程中,我们采用严格的项目、课程申报审议制度。2014年,我们着眼于“深化课改、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的目标,着力于“研训融合、有效练兵、城乡互动、提尖培优、全员发展”的策略,采取“分层、分类、分岗、分科”的形式,开展了5个大项30个小项的教师培训,共培训干部和教师6668人次。2015年我区的培训项目先由进修校培训部向组织部申报,然后由各项目承担单位写出详尽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课程设置注重多维目标,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领域。有以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更新学员理念的“知识课程”;有以参与式分组研讨、学校实践性考察、培训简报、培训心得(作业)等注重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有以开班和结业仪式、班级活动文化等影响学员的“情意课程”。每个项目由“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学校实践与培训作业”四个基本单元构成,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研修兴趣。
(三)积极探究“如何培训”:着力“走进教育现场”的实践性操作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当前一致公认的方向是“研修合一”――既注重对课堂操作的研究、设计、打磨、操作,更讲究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淀、增值、涵养、提升。当前的培训我们主要采用菜单式、联动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通过开放式开班和结业仪式、专家讲座、小组讨论、案例(课例)研究、学校现场观察(近距离感受学校文化、听课、听学校介绍)、组织辩论会、问题解决式活动、虚拟研修论坛、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多种途径让学员“走进教育现场”,不仅增加了学员的研修路径,而且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
在“走进教育现场”的具体教师研修实践中,我们让参训者与名师、名校长以及专家的对话、交流、探究、提炼、引领等,提炼研修主题。如我们在“走进北京小学”的校长研修班中,通过与参训学员、培训者以及研修基地学校协商、沟通、调研,确立了这样的研修主题:从名校崛起看校长的作为与使命、现代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新动向、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等。
我们希望通过“走进名校”、“基地学校影子研修”等让研修者领略名校文化,学习成功经验,创新办学思路;关注名师、名校长成长历程,解剖名师、名校长成功因素,促进教育家办学;探索名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基本方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对话教育理论专家,发掘名校、名师、名校长成长与成功的教育规律和理论基础,共同探讨,互动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我区选择了上海“竹园小学、龚路小学”两所学校为培训基地学校,外派校长、教师参加影子培训,还在区内确定了“渝北中学、实验小学、空港新城小学、长安锦绣实验小学、渝北幼儿园”等5所学校为影子培训基地学校,不仅承担区内城乡校长、教师的影子培训任务,还承担了西南大学的影子培训项目。2014年5月,四川广安市21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在渝北区基地学校参加“影子培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对话,开阔视野。我区空港新城小学校长参加上海竹园小学影子培训后,把所有的校级领导都带去学习、实践,并以田荣俊校长团队为主持,以空港新城小学为主场,举办了全区的班主任培训班。还通过培训与北京小学吉春亚老师结缘,邀请吉老师到校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授课及指导教师课堂实践,不仅引领本校教师发展,还通过与名校、名师的互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测和控制培训质量
“培训效果如何”,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关注学员在培训现场的学习反应,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其次,关注学员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及其掌握程度。再次,关注学员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运用。我们相信,在实现了“研”和“修”的“双翼并举”“双剑合璧”后,学员们必能积聚起“无招胜有招”的底气和功力。
二、基于“五大工程”的教师专业成长加速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2014年度区教师进修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经费共计395万元,农村中小学按生均公用经费的5%共计853.81万元用于教师培训。我们认为,仅仅有经费保障还不够,关键是要启动教师自身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度。于是,我们将培训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和参训教师,狠抓“五个工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五大工程”即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从设计上看,“五大工程”既有“点”的提升,又要有“面”的拓展;既面向全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又重视高端人才的精心培养;形成了“点面结合,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发展新格局。
(一)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
我区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的优质名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干部、教师培训基地8个。为提升进修校教研员队伍素质,我们加大了对教研员选培和送培的力度。2014年先后选送了15位中小学教研员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培训提高。选送了4名小学校长赴上海参加了“影子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中层干部赴北师大参加管理能力提高培训,选送了50名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大参与高级研修培训,组织了40名小学校级干部参加了由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任职资格及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了67名小学德育干部参加由长江师院承办的德育干部培训,组织了97名幼儿园园长参加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能力提高培训,在暑假完成了311名中小学校长(书记)管理能力提高培训任务,组织了120名校级干部开展了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参与组织了校园安全管理人员专题培训284人。
(二)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
2014年完成了528名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培训结业工作,评选区级骨干教师300名;开展了第二届名师工作室79名骨干教师研修工作;选送了14名干部、教师到区级影子学校参与培训学习;开展了“未来教育家”、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培养对象的推选工作。
(三)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
截止2014年底,除高中语文、数学、化学学科外,其它各层次各学科均已完成全员培训任务。2014年完成80学时教师全员培训的有三个学科,高初中英语、初中政治和化学,共计培训教师425人。完成313名新聘教师上岗培训。完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81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2014年下期,我区精心制定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落实培训时间,分解培训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巧安排。第一期培训于2015年1月27日正式启动,全区1359人参加该项培训。
(四)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
本年度,委托市外高校、全国继教网及培训基地培训的项目有7项:选送了小学语文、数学优秀教师各50名赴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参加培训,选送了375名音、体、美、科学学科教师参加由市内高校承办的紧缺学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组织104名民办园教师参加了保教能力提高培训(由二师承办)。区内培训有两项:组织了1748名学科教师参加了2014年暑期主题教研培训,组织了101名中小学班主任开展能力提升培训。
(五)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
2014年国培、市培人数多,任务重,难度大,对基层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影响。在选送工作中,我们耐心地做好基层学校领导的工作,提高他们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困难,解决工学矛盾,努力完成送培任务。全年共计选送国培教师149名,国培示范性培训教师118名,市培教师221名,共有141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别参加“国培计划”、“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英特尔、微软、乐高和中国移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
三、基于“六个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
(一)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
渝北区教委下发了《重庆市渝北区“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了20名未来教育家、30名学科带头人、70名教学名师培训对象的选拔工作,力争打造一批能够引领全区教育发展与改革,并能在全市产生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校长和教师。
(二)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卓越教师”
我区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四结构”模式:一是普教学科共同体、职教综合共同体、区域科研共同体构成的组织形态结构;二是课例共同体、课题共同体、课程共同构成的研修内容结构;三是目标导向机制、制度促进机制、资源保障机制构成的运行机制结构;四是个体研修的自喻文化、同伴合作的互喻文化、专家引领的前喻文化构成的研修文化结构。同时,一些城区学校也建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各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点线面”式的发展路线,带动渝北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两届名师工作室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