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第1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意象对话技术;收教人员;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An Experiment on the Interference of Image Dialogue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of the Imprisoned. Zeng Tiande, Huang Luhua, Wang Junzai. Institute of A pplied Psychology,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experiment aims to study the interferenceeffect of image dialogue skill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imprisoned. Methods T he criminals in Zhangzhou Labour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Unit were dividedinto two groups and image dialogue was taken 5 times in group to those participa ting i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experimentees have less dep ression, less sensitiveness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fewer factorsfor mental diseases. Th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s and the t otal figures before and after it are distinct (P

【Key words】 Images dialogue; Admission staff; Mental health; Psycholo gical intervention

收教人员(指妇女)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被收容前是活动在一种很特殊环境中,有 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抑郁焦虑、恐怖及强迫等较为突出的心理碍。”[ 1-3]那么,如何有效地促使她们心灵得到转化,使她们解教后重返社会彻底不重操旧业 这一问题 ,收容教育所的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不断努力和探讨。综观前人研究,不难发现 研究者更多是从心理测评角度对收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描述统计,未能进行实质性的心理干预 个案研究和跟踪研究。意象对话是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中国文化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心 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这种技术运用到收教人员的心理干预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运用 意象对话技术对福建漳州市收容教育所的收教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旨在探讨这种技术在转化 和改善收教人员心理素质的作用,为充实罪犯心理矫治方法和途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收教人员为研究对象(被试),均为女 性,年龄在16~28岁之间。运用SCL-90量表对她们进行心理测试,挑选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3分的10名学员中,随机分为实验组(意象对话干 预组)5人,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材料

1.2.1.1 测验材料。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该量表是国内外广泛采用 的心理健 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用的量表。它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每项症状按1~5级评 分,以各因子得分来评定有无自觉症状及严重程度。1~5分别为无、轻微、中度、相当重、 很严重。1分为阴性,2分以上为阳性症状,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大于或等于3分,表 明心理痛苦水平达中等程度以上。根据该量表的因子得分、均分和总分了解被试的身心状况 。9个因子得分半信度在0.76~0.92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在0.64~0.88之间,全量表 为0.93。Derogatis报道SCL-90各项症状的内部结构效度系数为0.77~0.99;量表引入我国 时,量表协作组应用GAS和SI对SCL-90做平行效度检验,发现其与GAS显著负相关,与SI显著 正相关,表明该量表是行之有效的。

1.2.1.2 干预实验材料。意象对话技术材料:(房子、照魔镜等),“房子”的象征意义 主要象征人的身体或人自我的心灵;“照魔镜”、“镜子”等也象征自我的意象。用“掉坑 ”“藏着可怕东西的盒子”“花”等来进一步探寻收教人员面临的心理问题,心害怕的东西,以及对异性的态度等。

1.2.2 实验设计 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通过实验组的前后比较,及其与控制组比较 ,考察意象对话技术对实验组成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1.2.3 实验程序

1.2.3.1 实验前阶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收教人员进 行团体测评。评定前由实验者统一指导,详细讲解调查的目的、意义及要求,使被调查者消 除顾虑,如实填写。由于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所以要求受试者完全理解 后独立答卷,互不影响,一经完成,当场收卷。然后,通过统计筛选出同时有4个因子(强 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其因子均分都≥3分的30人,再从中随机抽取10人进行分 组,随机抽取5人为实验组,另5人为对照组。

1.2.3.2 收集相关资料。广泛收集有关实验组成员及其主诉问题的资料,确认她们最突出 的问题,评估她们目前的心理功能水平。主要问题包括:这些收教人员目前的心理问题是什 么,持续多长时间了,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问题维持到现在,第一次出现类似问题是在什么时 间,当时有没有特别的生活事件发生等。经过初步的交谈发现实验组5个成员普遍文化水平 不高,年龄也在25岁以下,她们都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好,主诉来到收教所后很压抑,很难受 。她们都曾有过打工的经历,在打工的时候认识了从事活动的“朋友”。很多人说自己 是受骗的,本来也不想做这一行等等。之后,让她们思考这些信息是如何影响收教人员的生 活、健康以及主观体验的。结果发现她们对人充满着不信任感,情绪状态差,内心冲突很大 ,语气比较低沉,易暴怒,家庭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差,家庭经济环境也不好等。同时,她们 对人生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看法和归因方式。她们交谈内容较多地涉及到是她们的朋友和家人 ,对导致自己进收容教育所的问题一笔带过,且都归因于外界原因,不考虑自己因素。

1.2.3.3 心理干预阶段。采用意象对话技术(房子、照魔镜等)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 首先用“房子”意象探索收教人员的自我的心灵,引导来访者进行想象。引导语可以是:请 想象你看到了一座房子,告诉我,那是什么样子的? 房子是内心世界的象征,可以显示出 人的基本心理状态。房子象征人的身体或自我的心灵;其次用“照魔镜”进一步探索收教人 员的自我,“镜子”象征自我意象;最后用“掉坑”“藏着可怕东西的盒子”“花”等来进 一步探寻收教人员面临的心理问题,内心害怕的东西,以及对异性的态度等。这些方法不是 全都用在同一个个案身上,而是可以选择适合的,具体问题用具体意象进行干预。在意象中 辅导者根据收教人员自身的体验和报告,及时对其消极意象进行干预。

实验操作步骤:①引导来访者放松,以便进入意象对话;②利用前面说的几种方法进行对话 ,发现来访者的意象冲突;③采用替代与修改、面对、接纳、意象支持和指导、领悟和释放 等方法进行干预;④对实验组的被试每周进行3次的心理干预。

1.2.3.4 实验后阶段。干预4周后,用SCL-90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

1.2.4 数据统计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符号检验、曼-惠特尼U 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两次的测试结果差异性,且检验意象对话技术对 干预收教人员进行心理所取得的效果。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组SCL-90的前后比较 实验组SCL-90后测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都比前测低,见表1 ,经符号秩次检验,实验组的被试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四因子前后测有显 著差异,见表2。实验组前后测总分之间具有显著相关,阳性项目均分之间也有显著相关,见表3。由以上结果可以判断,在用意象对话技术对实验组收教人员进行干预之后,她们的 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

2.2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 结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总分2之间的z为-2.402,P=0.016<0.05)。见 表4。说明心理干预起到了效果,说明了本干预对实验组成员心理健康的有着积极影响。

3 讨 论

通过SCL-90测评发现她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4项因子均分普遍偏高,且 高于全国常模。这就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低水平。我们采用意象对话技 术,让被试做“房子”意象,她们意象到的房子大都是木屋或泥瓦房,且都是一层到两层左 右。刚开始做的时候会把现实中的房子想象出来,房子中的摆设比较凌乱,有的会一直有某 样东西在里面,而这正好说明了她们心中存在某一种情结和欲望。比如,有位被试意象到的 房子从二楼到三楼每个房间全都摆放着一支玫瑰,而玫瑰则是她对自己美好未来的一种寄托 。但是,从做完一次意象几天后,再做同样的意象时,她们会报告什么都想不起来,脑袋中 一片空白,或者不愿意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后来交谈中我们发现她们存在着阻抗 现象,因为更乐意想象美好的东西,不愿想象与过去生活有关的消极的东西。同时也发现她 们有人际关系紧张、自我意识低下等心理问题。被试普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对他人不信任 ,猜疑心重。比如,有一位收教人员做意象的时候老觉有人总用一种她难以忍受的眼光看她 。引起这种心理的原因可能与她们的错误归因方式有关,她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界 导致,不敢正视自身原因或不愿意探寻导致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同时,也可能与她们不良 的家庭背景有关,她们反映父母离异,或者自己是抱养的,缺乏家庭的归属感,进而导致她 们的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不良。

以上是被试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但每个被试都有其自身的具体问题,我们在做干预的时候 发现她们的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各不相同,有的比较短暂,有的好几年,甚至有的是从青春期 引发的一直持续并影响到现在。所以,收教人员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关 注。虽然她们已经犯了错误,但是对于她们的心路发展历程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心理学角度上 去帮助她们,帮助她们解决面对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收容教育更 有力,更有效。

从干预结果看,实验组的被试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精神病性四因子的阳性水平有 下降,前后测总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从组间比较看,实验组与 控制组在前测总分及各因子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后测总分及各因子分上均呈现显著差 异;从两组前后测结果比较看,控制组前总分及各因子与后测的结果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实验组的前后测总分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也就说明了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被试自 我成长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或干扰。

意象对话技术有放松以及引导想象的过程,当中会让被试产生一些美好的回忆,体验放松, 愉快的感觉。多次的放松训练及美好感觉的体验可以降低被试的紧张状态,让其学会调适自 己。在情绪的体验及控制上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然,意象对话过程中,被试同样也会产 生消极的意象,这时咨询师就必须及时引导和修通,通过在意象中通过替代与修改意象,引 导来访者面对意象,接纳意象存在的事物,给予意象支持和指导,带领被试领悟或者释放自 身情绪的方法来达到降低被试的抑郁、强迫,提高她们的自信心,重塑自我。例如,一个收 教人员意象中自我意象很黑,很丑,周围的人都用一种怪怪的眼光瞪她。这时我们引导她面 对这种眼光,引导她发现自己因为自卑而泛化了所有人的眼光,让这种眼光变得不再“真实 ”。同时引导她接纳自己。为什么脸黑呢?是不是晒太多太阳,还是到哪碰脏了?带她到水 里洗洗。她自己就觉得自己白了起来,重复这个让其有积极意义的意象动作,意象中经常洗 脸,这样也降低了她的自卑感,找到了自信。因此,化解收教人员意象中的消极意象,让其 产生积极意象,不仅对于提高收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促使意象 对话技术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环节。

运用意象对话技术给收教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遇到被试的阻抗,影响了心理干预的效 果。例如,一个被试,当我引导她放松的时候,她一直睁开眼睛,不能很好放松,经过多次 还是这样。于是中断意象对话,采用交谈。她就说了她很害怕,害怕闭上眼睛,一闭上眼睛 就会有很多不愿意想的事情出现。这种抗拒意象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预的整体效 果。正因为如此,实验组的被试除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3个因子分有极为明显 的下降(差异显著),而其它项如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则没有显 著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意象对话技术自身的缺陷或局限性,即有其特定的适用病症 ,并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二是我们能否熟练地运用意象对话技术的问题, 熟练程度影响了心理干预深度和强度;三是被试自身本来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问 题已经是人格上的,一时不易改变。意象对话毕竟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法,还有许多方面 的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对各种人群的实验研究加以改进和完善,本实验研究选择的被试是被收 容的女性,其心理问题较为复杂,有的会像并发症一样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因此要 探明收教人员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收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仅仅运用意象对话技术是 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合其它心理干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技术的功效得以发挥 ,收教人员的心理问题也就能得以解决。

4 结 论

解决收教人员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需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干预手段和方法去引 导她们获得健康成长;意象对话技术适用于收教人员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症 状;意象对话技术必须结合其它的心理干预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收教人员心理障碍。

5 参考文献

[1]赖丽佳.妇女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四川医学,2003,24(9):972-973

[2]赖丽佳.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1-2 42

[3]曾天德,王君在,魏跃火.妇女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15(5):367

第2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认知教育;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Effec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on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 Wang Luhui, Zhang Y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enyang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3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psychol ogy educ ation on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 As to provide a positive measure o f mental health improving. Methods 6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x periment group w ere conducted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for 3 months. Other 60 studentwere as the control groups.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was eva luated by SCL-90, Coping Style Scale, Social Support Scale. Results 4 factor sc ores of compulsive, anxiety etc of SCL-90 after tes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 hat before tests in experiment group. After tes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tafter tests of control groups. The factor scores of actives coping, feeling supp ort, used social support etc. after tes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 that before te sts in experiment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 after tests of control groups .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may increase th eir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improve their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 Social support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其心理健康水平已引起 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已列为 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1]。心理障碍的产生包含有认知的偏差或歪曲,已是心理学 界的一种共识[2]。因此,改变认知来达到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 重视。为了配合高 校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采用认知教育的方法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实验 研究,以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科学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一年级新生作为试点,随机抽取2个班作为实验组,2个班作为对照组,每 组人数均为60人。年龄在18~20岁之间,两组男女生比例约为1:3。实施干预前用SCL-90、 简易应对问卷及社会支持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了统一测试,显示两组之间各项结果没有显著 性差异(见表1、表2、表3)。

1.2 方法 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选择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社会支持量表作 为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3]。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从认知与情绪、行为的 相互作用 出发。设计安排了①认识人的心理;②非理性认知特点与情绪变化;③合理认识生活事 件;④情绪的自我调控方法(ABC法);⑤领悟社会支持,开发有效的求助技巧等板块的主 题教育。以专题讲座、学生自由讨论以及团体咨询等方式进行。每周1次,每次1.5小时,持 续3个月。认知教育干预后,比较实验组的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 差异。所获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分析比较。

2 结 果

2.1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量表上的结果比较与分析 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学 生在SCL-90各项因子均分后测分比前测分值低,其中强迫、抑郁、焦虑等3个项目存在显著 性差异,阳性项目数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相比在阳性项目数、强迫 、抑郁焦虑上有所降低,差异存在显著性。而对照组学生后测与前测差异均无显著性。说明 认知教育可以降低强迫、抑郁、焦虑3项因子的痛苦水平,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 定的积极作用。

2.2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问卷上结果比较与分析 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 积极应对维度后测显著高于其前测及对照组后测分值。消极维度后测低于其前测有显著性差 异。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无显著性。提示认知教育可以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实验组学生在挫 折和困难面前更多的选择了“与人交谈,倾述内心烦恼、改变原来的一些做法或自己的一些 问题”等积极应对,减少了“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等不健康的消极 应对。

2.3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量表上结果比较与分析 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社 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项后测高于前测,与对照组相比高于其后测,且差异 达到显著水平。客观支持得分变化不显著。对照组前后测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认知教 育可以提高实验组学生主观体验到的情感支持以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3 讨 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就提出了神经症状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 信念的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强迫动作等心理疾病的产生确实与 非理性信念有关[4]。认知心理学就是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影响,认 为焦虑、 抑郁等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异常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找出不合理不现实的一 面,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即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现实的认知结构,就可达到 改变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本实验就是通过认知心理教育课程围绕认知、情绪和行为相互之间 的关系展开,帮助大学生认识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认识到认知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针 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和适应新环境等问题造成的痛苦、烦恼等负性情绪反应,以理性情绪 疗法引导使之学会辨别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并逐步学会表达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总是要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在构建合理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帮 助大学生认识到要有意识、有目的、灵活的调节行为来适应现实变化的环境。即如何应对压 力与危机。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 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5]。可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实验通过引导大学生合理认识生活事件,学会采用“ 与人交谈,倾述烦恼”、“放轻松”等积极良好的应对方式。通过“我们是朋友”丰富交际 经历,开发有效的求助技巧等,更好的开发利用和感受到社会支持,以减少应激对心身健康 带来的影响。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认知心理教育在维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应对方式和提升 社会支持程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建议深入实际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 性地开展认知心理教育,以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思想理论 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2]季建林,储展明.认知治疗的国际动态.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2 3-12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31-35,122-124,127-130

[4]钱铭怡.心理治疗过程中认知改变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1 22-125

第3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诗歌Show――自信心的培养

一、选好主题,定好课题

一个好的课程主题不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能吸引学生,引发深思。在如何选题的问题上,肖观仁进行过统计分析,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选题单一、辅导主题范围太大、容易引起歧义等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选好主题,定好课题呢?笔者认为,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为依据,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发展特点,纵横交互进行选题。也就是说,每个年级可以有几个固定的、相同的辅导主题,而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要由浅入深,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切忌选题过于单一、片面。

另外,主题选好后,如何定好课题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课题的制定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型,二是间接型。以本节课为例,本节课属于自信心理辅导课,直接型的课题可以制定为“扬起自信的风帆”“自信伴我行”“我自信,我能行”等,这样的题目具体明确,避免歧义;而间接型的课题则可以根据一些教学特色或者活动来命名,如本节课是以诗歌活动为主活动贯穿整节课的,因此命名为“诗歌Show”。这样的题目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会让人费解,所以在选用间接型课题时,可以加一个副标题,这样既生动有趣,又能表明主题。

二、轻松导入,引情激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良好的活动情境、轻松自然的导入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所以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导入尤为重要。田丽认为,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导入的方式有三种,即预热法、澄清法和介绍法。而笔者认为,在预热法中,可以具体用到以下方式:故事、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实物、模型、图片欣赏、音乐律动、热身游戏、角色扮演等。以本节课为例,先让学生观看奥巴马以及羊城小市长自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自信,引入话题;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一个“我说你做”的小活动,即让学生展示一种自信的目光、一个自信的站姿、一种自信的声音、一个自信的手势,借助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自信状态,并把信心延伸到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当中,一举两得。

三、教学活动,层次分明

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离不开好的活动设计,而好的活动设计应该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所谓系统性,指的是各个教学活动不是零散拼凑,而是相互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主线明晰,容量合适;所谓层次性,指的是按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历程,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由浅入深地设计各个教学活动。以“诗歌Show”为例,以主题活动“诗歌表演比赛”贯穿整节课,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其服务,“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将自信的知识渗透其中,通过准备、排练、表演、评价以及最后的分享,既让学生体验了自信的力量,又从中知道了有哪些因素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自信,一节课下来,活动紧凑,滴水不漏,给人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在课堂的一开始,先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个人自信的外在表现,接着让学生相互练习自信的一些肢体动作,然后创设一个“诗歌Show”比赛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信的力量,最后分享得出增强自信的内在因素,提升自信。这种由外而内、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的过程,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得以充分体验和感悟,又拓展了本节课的宽度,提升了其深度,使得这样的课堂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注重体验,激发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索、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见,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体验活动的设计必不可少。在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既要为辅导目标服务,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游戏、辩论赛、模拟现场、情景再现等。在本节课上,我们采用了现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自信地解决难题、自信地上台展示、自信地给予并接纳评价,“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展现,尽情体验。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体验完这个活动后,自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自信的力量,这比教师不断重复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自信、怎样才能做个自信的人更加有效。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活动,如吸管插土豆、穿越白纸、巴格达飞毯等。如果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而没有切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或许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

同样,分享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察觉问题所在,共同解决;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透过分享,学生能发现盲点,洞悉自我;通过分享,学生能了解彼此的收获,引发共鸣,激发智慧的碰撞,收获快乐。分享一般有以下形式:个别发言或表演,全班同学听看分享;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所有同学写,然后选一些分享。本节课采用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全部学生参与完活动后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更为清晰,利于在全班作交流分享,节省学生在众人压力下的思考时间。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课堂的感受和收获。

五、过程评价,尊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课堂上,辅导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特别是涉及学生隐私问题的时候更要如此。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参与度、自身能力的发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等方面;同时,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定势来否定学生某些“孩子气”想法和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此外,弱化竞争结果,肯定学生的努力付出,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第4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摘要:挖掘和培育具有良好心理韧性水平的航海类专业学生,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应对能力,是他们从个体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心理韧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航海职业特点对航海类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要求。

关键词:心理韧性;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航运事业的不断发展,先进航海技术的广泛应用,船员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船员的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海难事件在所有海损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船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被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培养优秀的航运人才,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再到心理素质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心理韧性理论的含义及评估工具

心理学界对于心理韧性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理研究者发现,在个体所处的情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个体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会调动和调控适应这种情境的能力,它会在逆境下自然地挖掘出来,推动着个体对克服困难的境遇,去追求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这种来自生物遗传的自我调节机制,引发了当时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热议,伴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提出了“心理韧性”理论,即个体在应对灾难和压力中,以维持、促进个体生存、成长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随着学术界在心理韧性理论领域研究的不断关注,在心理学中的不断应用,在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的开发也不断的发展,量化工作的使用也在不断的研究与深入,在心理韧性评估中量表成为了主要的工具,国内外已开发出来十多种量表。目前,国内研究的中文版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在我国被广泛应用,更适合我国针对不同个体的情况,开展心理韧性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国内的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主要包括于肖楠和张建新翻译修订的中文版(CD-RISC)、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以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为基础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陈建文和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其中的一个分量表即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分为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和乐观性四个成分。近期,胡月琴和甘怡群以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访谈法开发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个题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在已公开发表的心理韧性量表中,多是以心理韧性的特质理论或过程理论为基础编制的,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背景下,心理韧性中的潜能观理论也在发展,这就成为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二、航海职业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韧性的要求

现代航运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各级对船员工作经受的压力已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但作为这个职业仍然属于艰苦职业,如职业特点使海员长期与亲朋分离,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环境空间狭小,工作性质与外界社会脱离,日常生活严重匮乏,在航行中地域气候环境以及在远航过程中要经常面临不确定危险因素的威胁等,这些都对海员的心理韧性提出了比常人更高的要求。

1、职业的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用工制度的改革,船队结构和规模的变化,船员增强了职业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目前,也在强调航\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与国际接轨。因此,对于这个行业的船员如果要适应新的形势下发展,许多新的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规则都需要了解和学习。此外,由于船舶的自动化水平的发展,船舶的工业、机舱的设备、航海技术也同样在不断的更新,对于外语水平的应用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船员的职业要求在增高,压力在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职业生涯。

2、安全感的缺乏

远航的职业特点,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泊,海上天气变幻无常、甚至会有不测风云,既要保船、保人、还必须要保证货物的安全,他们的思想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除了航行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海面和海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船员们对于船舶避险的安全压力很大,加上恐怖组织以及海盗、海匪的猖獗,有时还会遇到不明国籍舰艇只追逐拦截。船员普遍感到没有安全感,每天除坚持正常工作外,还不得不去花很大的精力去防范海盗、海匪、离港检查以及反恐的保安演习等。

3、情感的需求

船员不是特殊的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船员,在经历远航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与家人朋友分离的焦虑与痛苦。还会面临着与恋人分手、家庭矛盾、夫妻情感危机、父母需要照顾、抚养子女,解决家庭中亲人生病需要照料,子女升学就业等等诸多家庭中的琐碎事情,也无时无刻不影响船员的情绪,给船员的思想也造成了极大压力。虽然我们的船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高度的政治觉悟,尽量做到克制不影响工作,但免不了为家庭问题牵肠挂肚,精神压力无法消除,影响思想稳定,影响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G E. The m eta 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3): 307-321.

[2]HUNTER A J,CHANDLER G E . Adolescent resilience [J]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1999(3):243-247.

第5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处理方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16-02

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是指发生在高职生宿舍内部成员之间的一种矛盾,表现为宿舍成员在学习、生活、情感等事件上,由于彼此的需求、利益、目标或意见不一致或暂时无法协调而导致的彼此在情感、言语和行为上的敌视、冷漠、紧张、不和谐甚至争斗的关系。宿舍人际冲突是高职生群体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冲突处理不当,会对高职生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危害,而恰当地处理冲突可以促使个体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协商、互助和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高职生的宿舍人际冲突来源,以及不同性别、年级、宿舍家庭条件高职生的冲突来源差异,从而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494名高职生为。其中男生210名,女生284名,一年级292名,二年级202名。

2.研究工具。改编经素(2006)“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来源问卷”,[1]列举了在宿舍中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的事件,让同学们判断该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分为1-4四个等级,分数越低表示该事件对同学们的影响越小,反之越大。量表分为5个维度:(l)沟通障碍;(2)私人利益受损;(3)观点差异;(4)作息习惯差异;(5)受排挤。经检验,各维度与总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625-0.922之间,说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3.研究程序。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该班的班主任担任主试。

4.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高职生所感受到的人际冲突,由作息习惯差异引起的最多,私人利益受损其次,由受排挤引起的冲突相对较少。根据人际冲突感得分,将高职生的人际冲突感受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l~2分为轻微人际冲突感受,2~3分为中等人际冲突感受,3~4分为强烈人际冲突感受。对高职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感得分等级的频数进行分析,发现处于轻微人际冲突感受的高职生占53.80%,中等人际冲突感受的高职生占42.73%,强烈人际冲突感受的高职生占3.47%。将近50%的高职生有中等人际冲突感,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还有3.47%的高职生感受到了强烈的人际冲突。男女高职生人际冲突感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私人利益受损项目上差异显著,男生的分数高于女生。高职生人际冲突感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一年级的冲突感明显高于二年级。在沟通障碍、私人利益受损和观点差异维度上,一年级的分数显著高于二年级。

三、分析与讨论

1.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感的等级特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冲突是有害的,会伤害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破坏团体氛围,但是随着冲突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者发现冲突是人际互动中的常态,适度的冲突可以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观点采择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本研究中有轻微冲突感的学生占到53.8%,表明学院一大半的住宿生冲突感在正常范围内。有42.73%的住宿生感受到了中等强度的冲突感,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宿舍生活中的冲突,认识到宿舍这一空间集中住了8个不同性格、观点和生活习惯的人,出现冲突是正常的,与宿舍同学相处的重点不是避免冲突,而是出现冲突之后如何更好地解决。有3.47%的学生有强烈的冲突感,人际冲突感已经严重危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部分学生是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2.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来源特点。从高职宿舍人际冲突来源看,高职生所感受到的宿舍人际冲突,由作息习惯差异引起的最多,其次是私人利益受损,再次是观点差异、沟通障碍、受排挤。作息习惯差异主要是指作息习惯不一致,例如有人睡觉特别晚、过了熄灯时间仍然有人在打电话、聊天、大声开关门等,这方面最易引发矛盾。宿舍的作息习惯差异反映出了学生缺乏同理心,做事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作息习惯虽是小事,但调整不当也会引发较大的冲突。

3.不同性别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职生在人际冲突感总分上不存在总体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社交媒介的进步,传统的性别观点在高职生乃至大学生心中开始逐渐淡化,性别化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本研究显示,男女高职生虽然在人际冲突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私人利益受损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感受到的私人利益受损引起的冲突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女生更容易产生冲突感的预期不同,可能是因为女生比较细致一些,动用他人物品能够知道爱惜,个人卫生习惯比较好一些,男生在私自动用他人物品、不爱惜他人物品方面也做得比女生多些,一方面是动用的人心比较粗,另一方面是当事人即使不表达,但是内心还是计较的。

4.不同年级高职宿舍人际冲突感的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二年级的高职生在人际冲突感上差异显著,具体来说,在沟通障碍、私人利益受损、观点差异三个分项目上差异显著,在作息习惯、受排挤两个分项目上差异不显著,都是一年级的冲突感高于二年级,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同。大一新生刚刚进入高职生活,从原来的住在家里到现在要与其他七个人分享一个房间,这中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八个人说话做事的风格需要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冲突。但是作息习惯、受排挤两个项目没有差异,说明作息习惯和受排挤在一二年级均存在,且不会随着互相的磨合缓解。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1.在新生导航工作中加入宿舍关系处理内容。大多数高职生在入学之前都没有住宿经历,对住宿生活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和处理能力,很多职业院校都会开展新生宿舍文化节和宿舍风采展示等活动,可以在此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宿舍生活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将宿舍生活的大致情况、常见问题和处理方式通过心理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知道集体生活需要注意作息习惯,了解大家存在观点差异,在沟通时照顾他人感受,有意识地避免可能出现的冲突,在出现冲突时也有有效解决的意识,从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2.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入冲突处理内容。冲突是高职生宿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依靠高职生自身的经验和处理能力往往不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冲突,从问卷调查来看,高职生很少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师介入,所以培养高职生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高职生处理冲突,还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进而培养高职生的团队精神。

3.开展冲突处理及人际关系处理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程是一个系统,冲突处理内容只能作为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篇幅有限,因此需要老师深入地了解宿舍冲突的原因,树立正确的人际冲突观点,掌握冲突处理方法并有效地迁移到生活中,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开展更为专业的干预。

参考文献:

第6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社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牡丹江市区内社区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338例早期AD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9例,干预组采取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社区一般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两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测评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SF-36综合评分为570.1分±141.9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式;阿尔茨海默病;自我管理;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of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to community self-management skills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The Mudanjiang City, local community in January 2008 ~ December 2010 among 338 cases of early A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169 cases,Intervention group health belief model applied to health interventions,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general 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used to brief health status scale (SF-36)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Results Test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F-36 composite score was 570.1 ± 141.9 points point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

【Key words】 Health Belief Model;Alzheimer’s disease;self-management;quality of life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亦称HBM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该模式认为:在行为干预中如果能干预健康信念就能有效的干预健康相关行为。AD又称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目前,全世界有数千万的人正在遭受着AD的折磨。由于AD不只是机体生物学方面的异常,还包括心理及社会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因此,传统医疗模式在治疗阿尔茨海默慢性病方面并非适用。为了维护AD人的身心健康,延缓AD病人的病情进展,提高其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探索有效可靠的AD康复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HBM模式对169例AD病人的自我管理进行了健康干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牡丹江市内各社区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338例早期AD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干预组采取应用HBM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社区一般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两组进行比较,同时比较生活质量。

1.2HBM模式干预 首先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干预组病人应用HBM模式进行自我管理干预。

1.2.1干预方式 采用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发放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家庭访视、电话随访、社区门诊健康咨询、组织社区康复训练活动等方式,并根据病人及家属的不同文化层次、掌握知识能力的不同、个体差异以及各自家庭在智力、情感、文化等各方面的保健知识、保健意识需求量的不同,采用符合个性化需要的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1.2.2干预内容 ①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给予生活安全指导,对患者和家属进行AD患者最为常见的误吸、误服、跌倒、走失、烫伤、自伤或伤人等生活安全问题的指导。②举办社区康复训练活动,开展益智活动,促进病人认知功能恢复和提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认知训练、定位训练、生活能力训练提高生活质量[1],如手工小制做、绘画、编织等等。帮助患者培养爱好,如种花、养鱼、读报等。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做饭、穿衣、整理打扫房间、洗衣服、沐浴、购物等。④情感护理:与病人交流时尽量握住病人的手,运用关切的眼神,采用亲切的语言,取得病人的信赖,应用赞赏、鼓励、肯定的语言使病人增强信心,树立健康信念。⑤加强对记忆、思维、计算等能力的训练,以延缓记忆能力的丧失。当病人叙事时要耐心倾听,鼓励病人回忆往事。反复让病人说出家庭住址、路线、自己及家人的姓名等等,帮助病人练习简单的计算等。⑥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球类运动、体操、跳舞等。总之,应用各种方法使患者了解AD的危害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保健意识,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形成正确的健康信念和态度,从而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知、信、行三者的有机结合。

1.2.3评定方法 采用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第2版对病人进行评定,在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各评定1次。此表对身心健康进行综合测量,包括表中8个维度和36个问题。将每个维度初得分转化为终得分,8个维度评分之和为综合评分,每个维度的标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健康状况越好,即生活质量越高。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AD病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相关性,探讨生活质量与健康教育模式干预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见表1。

表1 应用HBM模式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组别 时间 综合评分 总体健康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 心理职能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活力 躯体疼痛

对照组 干预前 450.1±151.0 47.4±18.6 40.8±15.0 65.4±33.56 56.4±19.8 53.8±19.2 32.6±7.4 57.8±22.7 85.9±14.7

干预后 405.1±146.4** 43.8±19.2** 33.9±13.0** 65.2±24.1** 67.2±19.2** 46.2±18.3** 19.2±8.9** 55.0±22.7** 74.8±19.8**

试验组 干预前 445.1±132.4* 47.9±14.1* 42.5±13.1* 63.3±25.1* 67.5±16.8* 51.6±22.8 33.1±8.2* 58.1±17.1* 84.0±15.2

干预后 570.1±141.9 62.7±12.9 70.4±17.9 81.2±24.7 81.2±10.5 61.3±32.5 51.0±8.0 82.0±17.6 90.3±17.8

组内比较,*P

3 讨论

3.1应用HBM模式1年干预后,试验组病人的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

3.2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的心理职能、生理职能、生理功能和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应用HBM模式及早对AD病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干预,可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使其产生自我效能,并切实转化为克服障碍的行为,达到知、信、行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AD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AD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第7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摘 要 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对国内外近年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综述,展现现在的研究概况,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心理 健康 综述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国内外学者都曾对心理健康做过纷繁复杂的界定,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等。不同学科的学者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正如卡普兰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是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精确的定于。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心理学百科全书》(1995)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它有两方面含义,第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第二个方面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综合论述,尽管目前没有公认的心理健康定义,但是在看法上有相同的趋势,既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把心理健康视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

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界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d.schultz(1977)提出四条健康的标准:能够意识控制自己的生活;能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坚定的立足于现在;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弗罗姆(e.fromm)把心理健康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开创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探究上。主要包括:开创性的思维;开创性的爱;幸福;良心。杰何达(jahoda,1958)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自我的特性,自我的认识;自我成长、发展和实现自我;人格整合;自主性;认识现实;掌握环境。peter greenspoon(2002)的心理健康标准:情绪健康;人格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二)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国内的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

姚本先(2002)提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坚定;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格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刘华山(2001)归纳出六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正确的认识;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工作效率。黄坚厚(1976)认为心理健康有四条标准: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乐于工作;有朋友,乐意于人交往,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本身具有适当的了解,悦纳自我;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做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做健全有效的适应。张春兴和杨国枢(1980)的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并接受自己;认识并面对现实;工作休闲并重;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学者提出的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面对如此纷杂的心理健康标准,学者们总结归纳出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存在两大原则和两大倾向,即“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 无论其心理健康标准如何,大致都遵循两种原则、具有两种倾向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上,单一的“众数原则”或单一的“精英思路”都有局限,两者的兼容并蓄才是可取的;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则无论固执于哪一端都是不适宜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融合贯通。由此我国先后有多位学者(张海钟,叶一舵,石国兴

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双维结构模式。

三、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发展成果

(一)社会适应不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是注重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既能考察适应状况也能考察发展状况。开始注意生存标准(众数原则)和发展标准(精英思路)的统一和协调。多位学者据此提出了双维结构模式。

(二)注意到心理标准研究的本土化,认识到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相对性和社会历史性。同一社会、不同文化环境以及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心理健康观往往存在差异。提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应当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具体的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多见。

(三)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拟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时候兼顾影响心理健康各因素的静态分析和动态评估。对人生的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基于对这一动态的认识,学者们对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系列儿童、青少年、大学生、中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四)强调多学派心理健康观在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的体现和整合。面对心理健康的复杂性,张海钟先生认为应当允许不同学科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定义。叶一舵先生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研究需要相关学科的合作。

四、心理健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证研究不足。近年来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集中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有价值的实证性的研究。从笔者调研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来看,近年来国外的有关研究多集中于主观幸福感、 自我概念、 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国内研究则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就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有关理论进行探讨,这类研究思辩性强, 以分析、 解释、 经验总结为主。显示了强劲的发展趋势,有关的专著和译著大大增加。二是用某种测量工具或问卷就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 分析, 强调数据、 实验和临床性,具有一定的实证研究色彩。但这类研究只属于描述现状的层次,对解释事物的本质规律无疑还有距离。

(二)虽然开始考虑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但最后都似乎落入为西方心理健康观进行论证的“巢臼”之中。对国外心理健康标准的罗列多,疏于对本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的系统挖掘和整理,漠视本国民众的身心特征,制定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未能凸现本土化。

(三)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没有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明确认识,就不可能回答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问题。但很大部分文献中,在提出心理健康标准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

(四)大多数理论研究在某些问题或热点上“扎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且存在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的诸多的分歧与不足导致了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五)理论研究的不足。一是至今没有解决心理健康标准中是否应引入道德这个评价内容。江光荣(1996)提出,心理健康评估应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围绕着心理机能的健全与否来制定,社会价值与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无关。但有学者对此(叶一舵,张海钟,2001)则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他们坚持有些品德问题必须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也有学者对“智力”是否该纳入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价中产生疑惑。二是对心理健康评价内容的提出更多是来自经验,缺乏足够的上层理论支持;评价内容之间缺乏聚焦和整合。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6.

[2] 石岩.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

第8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多数学生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没有心理上的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由于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导入体育课堂,学生们的恐惧、逆反、自卑、妒忌、冲动、排斥、自制力差、心理承受力差等不良心理问题得到缓解,而自信、勇敢、坚毅、团结、合作等品质有所养成。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其次,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三,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五,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

最后,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合理的行为是指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和社会角色一致,并且具有一贯性和理智性。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体育教师的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在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我们还有不少教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提高教师的心理康教育能力和心理咨询、辅导水平,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是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的互动过程。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管是体育“天才”还是体育“弱者”,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能保持向心力,而不会因为被忽略有了“离心力”,游离于集体之外,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在游戏中,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促使学生间的感情交流,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现在有很多学生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如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对此,教师应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5、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为使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进华. 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体育世界,2006(7):71.

第9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 标准 影响因素 调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那么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的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4)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从外部环境来讲,工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利益,尽量营造和提供和谐、互助友爱的工作环境;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还应该关心教师的思想和情绪;不能只关心教师的工作业绩,还应当考虑教师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合理地安排工作量,适当地控制工作负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时间和场所,调剂教师的业余生活;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便于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时对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调节和帮助,时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常抓不懈,从而使教师始终保持心理健康。然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严格,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教师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