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第1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务外网 总体设计方案

一、前言

2004年9月30日,根据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以及中办发[2006]18号文件(《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项目立项》(发改高技[2004]2135号),明确该项目由国家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项目一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数据交换中心、安全保障系统,承载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支持相关部门的专网接入,形成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等。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省级节点,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要求尽快建设的项目。根据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要求,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总体方案,十分强调和突出全局观。山西省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此,山西省提出了分期建设的思路,先行搭建统一的外网平台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扩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逐步实现建设统一外网平台的任务。

图1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框架

山西省在实施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方案时,十分注重统筹协调电子政务建设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外网平台建设与山西省电子政务总体建设工作紧密相关,涉及的部门多、地域广、业务领域宽,为此,在进行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方案设计时,通盘考虑了现实和未来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对网络支撑环境的具体要求,以保证外网平台既满足各应用系统的现实需求,又兼顾网络的可扩展性,为各业务部门的潜在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按照这样的原则,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归纳为:“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总体框架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一期工程将建立标准统一的网络平台,支持相关政府部门的专网接入;建设省级外网网管中心;建设政务外网数据交换中心和外网综合门户网站,形成统一的外网服务体系;促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政务外网的信息安全和网络运行稳定。

从技术实现层面讲,山西省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建设的整体基础架构分为基础网络层、业务实现层和应用系统层(如图2所示)。

图2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基础技术架构

三、外网一期工程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规划,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将上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横向联接省内各直属厅局,纵向联接11个市级政务外网,边界通过逻辑隔离联接Internet。

一期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利用公用基础通信设施和现有资源,建设统一的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重点内容包括省级城域网和省-市广域网建设,实现山西省直属部分厅局城域网连接和山西省与下属各市的电子政务外网连接;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广域网安全保障体系的统一标准,建设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和服务体系,推进应用服务系统建设,突出重点,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网上服务。

⒈网络平台建设

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以外网建设为核心,优先建设省级城域网、外网广域网,一期工程首先实现主要厅局的政务外网连接和省-市的政务外网。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省级城域网、省-市广域网、省级网管中心(NIC/NOC)、大部分省直单位及市级政务外网的接入、互联网出口。

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政务外网的建设,必须符合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的精神,满足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要求,保障外网及其支撑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必须合理划分安全域,实施安全等级保护,建立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基于网络建设分阶段实施和投资两方面的考虑,初步建设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网络防护与隔离系统,入侵防御系统,接入认证系统,业务隔离和加密传输系统,防病毒,防漏洞系统等;

⑵网络信任体系,包括:PKI/CA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和认证授权审计系统;

⑶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按照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标准,建设省级安全管理中心(SOC);以《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为标准,贯彻执行国家已有安全法规标准,同时制订符合山西省政务外网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

⒊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政务外网的建设,不仅是建设网络本身。政务外网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事实上,以政务外网为核心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务外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政务外网运行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将贯穿政务外网建设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建立的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具有以下职能:

⑴网络信息管理,包括域名注册、IP地址规划等;

⑵网络运行管理,包括网络运行监控、设备配置、故障排查等;

⑶安全管理,包括病毒防范、安全认证、授权管理、证书管理等;

⑷客户服务,包括服务受理、热线服务、接入服务、投诉处理等。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有关部门在现有组织机构和队伍基础上,形成山西省、市二级网管中心原型,承担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的建设和今后的运行维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逐步推广、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⒋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山西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紧紧围绕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面向决策支持和面向公众服务,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建设高效、公开、勤政的公众服务系统。应用服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综合门户网站、公文交换、电子邮件、干部在线培训、网上审批、数据存储体系等系统。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后,将选择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的业务系统、“金”字工程项目在网上进行示范运行。例如,结合山西省发改委职能和中心工作,根据业务需求、经济结构调整以及“1311”项目急需的领域,进行业务应用服务系统建设,其主要内容是:

⑴办公业务系统的建设。公文运转系统,包括登记、分办、传批、办理、审核、督办、归档全过程的网上全程流转;文件、信函的智能交换和跟踪系统;政务信息、信息采编、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⑵综合经济管理业务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价格监督信息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高新技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国外贷款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经济结构调整及“1311”项目系统。

⑶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建设政务外网数据交换中心,为政务信息资源和国家基础信息资源提供登记、备案、、交换和共享等公共服务,为有需求的部门和地方提供数据备份和托管服务。

⑷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进行原型设计。首先,实现山西省政务信息资源和国家基础信息资源的目录服务,包括外网自身的目录(含设备、系统、管理员等信息)、国家政府部门黄页、白页、Web服务的目录(含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名称、电话、邮件地址、办公地点、网址)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分类标准、登记制度和交换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登记、处理、交换、利用和平台。

⒌综合门户网站建设

初步建设“面向外网用户、以内容管理为基础”的政务外网综合门户网站。政务外网综合门户网站是政务外网用户的入口网站,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互动式和“一站式”服务的总门户。

⒍标准规范建设

统一标准规范是实现政务外网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一。政务外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首先,要遵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标准规范,执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颁布的我国电子政务相关标准;同时,依据外网建设的实际需要,采用其他国际相关标准和我国的其他有关国家标准,包括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ETF)、国际电联(ITU)、国标(GB)等有关标准。此外,在国家信息中心指导下,山西省信息中心还将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地方规范,主要涉及外网工程实施的技术要求和规定,包括外网体系结构,IP地址、域名、路由规划,安全保障体系结构,外网接入规范,设备和软件选型参考规范等;同时,要研究制定整体框架标准,数据建模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集成标准等。

⒎设备选型依据

根据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需求,在方案和设备选型上必须遵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扩展能力、技术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可管理性等多方面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从技术角度出发,核心和骨干设备应采用国内外知名品牌(尽量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保持一致),保证质量和服务能力;全网路由器和核心交换机均应具备三层MPLS VPN特性,保证电子政务业务隔离的关键需求;全网设备需具有QoS支持,保证未来视频、语音、数据等业务的流量带宽保证和服务质量;核心网络设备均需满足2.5G核心速率的接口要求。

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将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和衡量,选择合适的网络、存储产品以及解决方案,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等;门户网站、各应用服务系统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实力强、产品适合的软件开发公司定制。

从总体上看,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项目既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节点,又是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中全局性、关键性的工程项目。统一的外网平台是山西省电子政务系统联结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是未来政务工作的“高速公路”。政务外网提供的高度集成化、一体化、规范化的服务,其本质是为各业务系统的安全、顺畅、高效的数据传输、信息交换等构造网络基础环境,它是未来实现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以促进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保障安全的原则尽快建设好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

作者介绍:

第2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但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近几年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都得到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需要改进。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政府、企业、社会经济、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1.1电子商务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83%。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25万亿,同比增长27%。而2011年全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占GDP比重上升到13%;2012年,电子商务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15%。预计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规模将突破十万亿大关。

1.2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趋于协调发展。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在物流、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出具规模,呈现出支撑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应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物流专业化分工和社会程度逐步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第三方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得到重视,部分地区加大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区域性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

二、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2.1电子商务的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形成。诚信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观念,早已成为整个社会一个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然而当今社会因为种种原因失信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网络交易中诚信问题是不容忽视,信用度的匮乏使得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举步维艰。目前网上交易中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有网上样品与实际销售产品不一致、假借或盗用知名企业产品品牌和商标、售后服务的不到保证、网络广告存在欺骗等。

2.2信用问题。供需双方的网上交易,相互信任是成交的根本保证。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这些商业活动,电子商务虽然在诸多方面对传统商业交易有所改进。但在商业信用问题上仍然没有彻底得到改观,尤其我国市场还不很成熟。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而网上交易又不能让消费者对商品亲自试用鉴别。所以有很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网而却步。

2.3电子商务法制问题不健全。完善的法律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也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些涉及网络安全和因特网管理的法规,但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统一指导框架和专门立法还存在空缺,首先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是在没有固定场所的国际信息网路环境下进行,造成国家难以控制和收取电子商务的税金。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在制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时,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税收和手段,有必要对税率和纳税方法进行规范,建立新的、有效的税收制度。其次是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在网上直接提供的无形新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如网上数据、软件、游戏、音像制品等,对电子商务的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等合法性也缺乏必要的法律条文和科学解释。

2.4电子商务的国际化问题。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国,但是,目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一些大企业,还没有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制约了走出国门,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2.5.电子商务人才贫缺。虽然我国目前开展电子商务教学的高校很多。但教育大多局限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某些语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或内部网络系统的教育,毕业生在短期内大都不能适应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无论是系统设计者、软件设计人员,还是网络实施者都十分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

三、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3.1建立相应机制和标准。解决信用问题采取过设置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标准。确保供需双方建立商业信用。并通过某些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政府应制定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增强网上交易和信任与安全。是电子商务在公平、合理、高效的环境下得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3.2注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前,人们的电子商务意识还很淡薄,都计算机的知识掌握不够,部门、行业信息的电子化方面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尽快普及电子商务有关知识,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电子商务宣传、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守法、诚信、自律观念的引导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电子商务重要性的认识,多渠道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些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3建立相应机制,共同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首先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目前虽然还没有电子商务安全的完整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同时采用加密数字签名等来增强网络安全技术内容的广泛性。最后增强网络安全设备的性能,加强监测技术的可靠性。有此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系统。同时我国政府还应修改现行法律和制定有关的法律,从而形成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而又安全的法律保障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电子商务不能忽视网络安全。如果商业机密被盗取,信息系统被破坏,大批数据丢失,都将对企业的生产带来严峻的考验,使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在开放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3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数字档案馆;安全体系;网络管理

企业档案馆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通过两方面途径实现。一是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采用相应安全保障技术方法,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二是建立健全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实施。

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体系主要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和档案数据安全三大方面。档案数据安全是要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可靠、可用、不泄密、不被非法更改等。系统及其网络平台安全是要保持系统软硬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控性。

一、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数字档案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包括:档案实体安全措施、网络安全措施、系统安全措施、应用安全措施和数据安全措施。

1.档案实体安全措施。档案实体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并存放于档案库房。为了使档案实体达到档案安全管理的“八防”,除了采取传统的档案实体安全保管措施之外,还需利用以下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智能化。(1)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服务器集中自动控制档案库房的空调、除湿机、空气清新机等终端设备,为档案的存放保管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2)视频监控系统:数字档案馆的重要出入口安装视频监控设备,重点部位(如保密库房、机房)安装红外报警、摄像联动监控,实现对所辖区域的安全监控。(3)自动消防报警及灭火系统:建设档案库房自动消防报警及灭火系统,提高档案实体对应火灾的自动高效防范能力。

2.网络安全措施。(1)防火墙:网络安全是数字档案馆整个安全体系的根基,必须放在首要位置考虑。从安全考虑,必须在整个企业局域网总入口处加载硬件防火墙,确保企业局域网的安全。企业档案馆根据实际应用,可以在防火墙上加载对应用服务的访问控制,如对档案门户网站只开放80端口服务,允许所有地址的访问;而对于综合档案信息系统,限制外网地址的访问,指定专网地址的访问。(2)入侵检测系统:为防范外网的恶意攻击和数据窃取,在企业局域网关键地点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现网络攻击事件并予以防护、向管理员发出告警。(3)网络防病毒系统:建立企业网络病毒防护系统,保证企业企业局域网免受网络病毒的侵害。

3.系统安全措施。系统平台安全管理一方面可以利用操作系统自身安全机制进行合理的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一些系统平台管理软件来实现。(1)操作系统的安全措施:操作系统的安全访问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用户账号、密码、用户组方式登录到服务器上,在服务器允许的权限内对资源进行访问、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基于TCP/IP协议,通过对文件权限的限制和对IP的选择,对登录用户的认证保护。(2)补丁程序:采用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并及时安装补丁程序。(3)服务过滤:关闭系统上的一些不需要的服务。(4)对网络以及各个子系统管理员权限进行严格划分:严格控制操作系统用户授权,并控制每个用户的对应目录的操作权限,非必要情况下不以系统管理员的用户登录。(5)计算机口令设置:对口令的设置进行有效的管理,限制口令复杂度和有效期限。(6)安装系统加固程序:安装系统安全防范产品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如系统防病毒软件、系统漏洞检测及弥补软件、系统补丁检测和自动升级软件、系统木马检测软件等等。

4.应用安全措施。(1)权限控制:在系统中将用户分类,对各类用户的权限进行明确的设定,并进行严格的控制。系统设计时,可采用定义角色的方法,来为每一类具有相同权限的人员定义一个角色,来方便控制人员的权限。(2)日志管理:系统通过记录用户操作日志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以便管理员可以对恶意破坏数据过程进行审计。提供登录日志、操作日志和数据访问日志三类日志。

* 用户登录日志:记录用户成功登录(退出)档案系统的事件。用户登录指用户由档案系统外成功登录进档案系统。

* 用户操作日志:记录用户在档案系统中所进行的一些重要操作事件。例如:全宗管理、部门管理、档案类型管理等。

* 数据访问日志:记录用户对档案数据本身的访问。例如,对档案数据条目的删除。对电子文件的浏览、下载等。

5.数据安全措施。(1)数据传输安全控制:综合档案管理系统需提供对电子原文的加密处理,电子文件先经过系统提供的加密功能加密,以加密状态传输;客户端利用时,采用系统专用原文浏览器,浏览器内部提供对文件解密功能,如果在传输过程中信息被截获,截获的信息如果不在我们专用原文浏览器中阅读,打开后是乱码状态,保证了电子档案在网络中传输的安全性。(2)数据接口安全控制: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对提供的数据接口和WEBService服务进行安全控制: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对外部系统提供相关的接口和服务,保证没有权限的人不能获取对应的服务,或者不信任的系统不能访问对应的接口。(3)电子文档防篡改:采用软件生成电子原文校验码可以及时获得被篡改文件的名字,方便快捷的找到被篡改的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进行锁定操作(主要针对大量的office word、excel文件),用户进行篡改后,原文件内容不会彻底消失,会以批注的形式存在,方便于恢复文件内容。(4)电子文件防扩散:电子文件的防扩散功能可以为文档资料的安全防护以及非法传播提供安全保障。当档案管理系统为利用者赋了原文下载权限后,用户在下载原文时系统将下载到利用者本地的文件进行数据加密转换,转换后的电子文件必须用系统提供的阅读工具来读取,转换后的文件完全保持原文的版式,特有格式文件具有防篡改的功能。(5)数据备份和容灾恢复机制:采用主流备份存储设备和专业备份软件,为重要档案信息资源制定存储备份策略,自动/手动、本地/异地、全备份/增量备份、备份时间等。为了应对天灾等突发事情,需建立相应的预警预案,并制定相应的容灾恢复机制。

二、安全管理保障措施

在建设数字档案馆安全防护体系时,仅有安全技术防护而无严格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相配合是难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标准体系、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安全服务体系、安全管理手段。

1.安全管理组织。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具体负责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规范、组织实施、运维管理等工作。

2.安全标准体系。安全标准规范体系是支撑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手段,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调、信息共享所必须遵守的技术准则。

3.安全规章制度。数字档案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管理的制度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平台的安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都要严格按制度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主要有:网络、机房、服务器管理规范,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存储管理规范,个人PC和客户端的安全操作规范和数字档案应用系统的安全操作规范。

第4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一、指导思想

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保持公益本质,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着眼慈溪本地、兼顾新区、注重资源共享、融入大市体系,建立快速有序反应、就近就急抢救和网络覆盖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以市级医院为依托实施急诊抢救,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形成院前急救以市急救站为枢纽(中心),8—10个急救点为基点,市急救站统一调度、合理分布全市各个区域的院前急救网络。到年底,全市拥有30辆急救车,并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院前急救体系。

三、体系建设

(一)车辆和人员配置

全市“按每五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规定,合理配备急救救护车,及时更新破旧车辆;年至年每年新增4辆,年至年每年新增2辆。承担日常急救的救护车,急救站不少于5辆,急救点不少于1辆并逐步增至2辆。

每辆救护车按标准配备医生和护士各1名,配备驾驶员、担架员各1名(为辅助人员,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救护车按《浙江急救标志及色带使用规范》统一院前急救标识,安装救护用标志灯和警报器。每辆救护车按标准配置抢救生命必需的器械设备及搬运、通讯、固定等设备。

院前急救人员须取得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急救培训证书方能上岗,急救医生应具执业医师资格(含助理)。院前急救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30个学时的业务培训,急救医生应每两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业务轮训。

(二)急救站点设置

急救站点按院前急救服务半径、区域服务人口、参照需求量及道路拥堵因素等综合考虑,以市中心城区≤8公里(或反应时间10分钟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其他镇(街道)≤15公里(或反应时间20分钟内),偏远山区≤25公里的标准设置。

急救站设在中心城区(市人民医院)。急救站内设急救医护科、通讯调度科、车辆管理科、综合宣教科等科室。

急救点在全市不同区域设置8—10个。其中,中心城区设4个点,分别为市急救站点、市中医院点、市红十字医院点、城西北点;中心城区外设4个点,分别为观海卫(二院)点、周巷(三院)点、东部片区点、北部片区点。同时,新区应设置2个点,并纳入“120”统一调度,接受慈溪市急救站业务指导。另外,或再在跨海大桥设1个点,以应对跨海大桥和沈海高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急救点原则上设置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挂靠医院应为急救点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

每个急救站(点)的用房应按相应标准具备满足车辆停放、值班调度、药械放置、人员休息及后勤服务等功能。急救站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400平方米(其中10辆救护车以上的按每5辆增加400平方米计算),配设指挥调度、医生护理驾驶员办公、车库、洗消用房、药械库、宣教培训及示教室等业务用房,同时配设行政办公、值班室、会议接待和后勤库房等辅助用房。急救点用房一般要求有车库(洗消)60平方米、值班(调度终端)休息室50平方米、办公25平方米、辅助用房25平方米。

(三)指挥调度

市急救站统一指挥调度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立“120”信息调度指挥系统,使用“120”专线呼救电话。

按市信息标准建立规范统一的全市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突发重大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实时摄像与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功能配置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录音、计算机网络、急救信息管理、急救信息(地理信息、三字段信息、手机经纬度定位信息)、受理调度、车载信息(移动通讯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车载图像传输系统)、急救点网络终端、网络医院、不断电电源系统(UPS)、无线对讲机、数字光处理器(DLP)大屏显示及发光二级管(LED)显示、网络安全等。

四、急救站职责

市急救站在市卫生局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弘扬救死扶伤精神,按“就急、就近、就专科”的原则,24小时调度指挥各急救点开展院前急救,保证急救医疗安全、高效、快捷。

市急救站承担全市院前急救任务和急救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考核;接受上级急救中心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做好本辖区急救动态信息资料的登记、统计、汇总、保管及报告工作;开展急救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完成市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急救中心交付的其他急救任务。

各急救点由市急救站管理调度,承担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转运等日常院前急救任务;及时反馈社会急救现场信息;开展急救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五、保障措施

院前急救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把院前急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医疗的需求。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共同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院前急救体系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审批、注册校验和执业监管,对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急救工作的,依法予以查处和纠正。要加强对院前急救机构的监督,加强对急救资源的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调用救护车等急救资源作为它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设置任何其他形式的急救车辆和急救电话,确保医疗急救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设置院前急救机构和布局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机构基础设施,逐步提高其软、硬件水平。

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管理体制做好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管理的资金保障,人员、公用和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编制、标准安排预算经费。

人事编制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做好院前急救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核定。

第5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化 发展 作用 前景

1 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交易的一个产业,给企业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益。从网购,淘宝来看,大大方便了买卖双方,给双方带来的好处很多,显而易见。所以电子商务用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这样的作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在与企业的不断磨合中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的是技术开发和网络推广,这两块很重要。所以很多新兴的电子商务平台都在这两个方面努力着。

2 电子商务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信息流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具体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帐等过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四个部分都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

3 完善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人才开发 实施电子商务息化建设,本质上要将电子商务工作和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并且要求电子商务人员一定要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为了推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管理及建设工作,就必须要综合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管理能力、专业业务能力,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有制度、有计划地培养出复合型的懂得企业工作流程和业务技术人才。所以,定时定期地开办培训班就显的非常有必要,把培训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人才作为常规化培训的一项内容,常抓不懈。

3.2 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 国务院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诚信建设战略思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服务体系的方针和目标。

3.3 加强保障制度和管理措施力度

3.3.1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借鉴当前国际一些主流的标准,实施电子商务系统管理体系建设。分析并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策划设计运维人员职责分工和组织结构,实施必要的考核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安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运维工作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3.3.2 网络及系统安全维护。依据电子商务外网系统的具体运行实际,拟制具有持续可操作性的安全维护计划,有效开展实施,以保证网络和各种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转。主要的内容包括有:服务器漏洞扫描,网络设备防护,服务器的安全加固,系统病毒检测及响应服务,系统日志安全审计等。

3.3.3 安全事件 应急服务。安全运维团队需要可以对电子商务外网系统的各种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例如数据意外丢失、大规模病毒爆发、黑客入侵等事件的处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工作,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主动地采用恢复控制和预防措施进行结合的形式,构建合理的安全应急体系,从而增强各种安全事件应急能力。

3.3.4 系统的安全问题。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许多的信息系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使用用户的数量快速增加,系统及网络的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这就会增加系统运维工作的压力,对信息管理安全和网络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需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当前电子商务的分析,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并就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提出了一些对策。总之,电子商务己是大势所趋,我们既不能因为当前的基础环境仍不理想而坐失良机;也无需不顾国情盲目跟进。但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潜力,在法律法规上、技术上做好准备,并逐步进行试点,则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首当其冲,我们不可能把国外的那一套照搬过来。那么研制、开发自己的网络安全技术便十分重要,而这些技术的研究开发又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电子商务的全面推动创造先机。

参考文献:

[1]张建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与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2]孙敬水.中小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J].江苏商论,2002(3).

[3]施星辉.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企业家.2002(11).

[4]司志刚,濮小金.电子商务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穆炯,李源彬.电子商务概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6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十三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执政能力为宗旨,以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需求主导,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突出建设效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推进我县电子政务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力争到2020年,全县电子政务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建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网上运行全面普及,政府决策和管理信息化能力明显提高。

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一)构建公共网络体系。按照上级和县上的统一规划部署,建立以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公共网络体系,整合优化已有业务专网,加快推进专网业务向电子政务网络迁移,确需保留的部门专网根据业务需要实现与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加快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满足业务承载需要,推进网络安全保密测评审批,实现各单位电子政务内网全面接入。规范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持续提升应用承载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健全运维管理机制,全面实现电子政务外网按需覆盖。

(二)推动业务专网融合。清理现有业务专网的业务应用,按上级要求分别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确需保留的业务专网,要明确边界,与县电子政务网络进行安全对接和业务融合。加强项目管理,对未依托县电子政务网络开展业务应用的,原则上不批准项目立项,不安排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

(三)加强电子政务云建设。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云,统筹网络、计算、存储、灾备等基础设施,充分整合政府数据中心,完成县级政务云基础平台建设,同步推进县级应用系统向云上迁移和部署,探索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行新模式。

(四)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完善政府网站支撑保障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切实保障安全。积极配合市政府加快构建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实现政府网站集约化管理,推进各单位利用市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开设子站、栏目、频道等。乡镇(街道)和县级部门不再单独建设政府网站。

三、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一)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探索制定信息资源采集流程规范,建立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校核、更新、变更和会商的管理机制。分类推进县级信息资源库建设。优先建设完善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推动在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平台上部署;同步建设完善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专题信息资源库,并开展应用试点。国家和省市明确要求集中建设的信息资源库,县级不再分散建设。

(二)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清单。各单位要全面清理已有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需求,建立信息资源目录,整理形成共享清单。设立信息资源共享规则,强化信息资源汇集和使用管理,形成信息资源横向交换和纵向利用的共享机制,解决信息资源重复采集和只取不予等问题。

(三)健全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巩固完善县级数据交换平台,围绕社会保障、社会信用、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税收征收、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促进电子证照在政府服务领域的共享和利用。

(四)有序推行信息资源开放。建立政府数据开放门户,推动公共信息资源规范统一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房保障、交通旅游等数据对社会公众开放。

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一)加强政府服务应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电子评标管理等系统,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网上办理,以公众需求为主线,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拓宽网上服务渠道,逐步形成网上与实体大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

(二)推进政府工作业务协同。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再造政务流程,加快整合部门内部应用,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信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养老服务、审计监督、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延伸到社区(村组)业务系统,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应用,逐步实现社区(村组)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三)加快督查落实工作信息化。围绕政务督查、目标绩效管理等督查工作需求,按省政府要求建设完成统一的政府督查信息系统,形成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落实新模式,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强化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推动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四)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省市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完成县级应急端点的有效延伸,实现纵横联动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充分整合利用相关行业建设成果,形成统一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实时融合的应急应用格局。

(五)提升办公业务应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县政府统一办公平台,深化网上办公应用,推动内部办公业务横向贯通和业务协同,开展非办公业务实现移动办公。

五、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一)健全安全防护体系。按照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规范要求,科学构建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规范信息安全标准的监管实施工作,提升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测评效率,确保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第三级以上重要信息系统和政府网站定期开展测评。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促进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主体责任落实。

(二)提升安全管控和运维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安全保密持续监管和运维模式,健全信息安全状况、管理动态、舆情通报联动机制。强化接入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的安全审查,规范电子政务外网移动安全接入平台建设。推动信任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数字证书应用,严格终端安全管控,有效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文件密级标识等技术,切实保障网上应用安全。加强信息系统应急演练,及时处置重大网络安全事故。研究建立政府信息系统社会化服务安全保障机制。

(三)强化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推进信息资源安全备份体系建设,加快电子政务数据异地灾备建设,探索基于政务云的灾备模式。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全过程管理,注重重点部门和重要部位管控,确保信息资源获取、应用各环节安全可控;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利用的安全管理。

(四)加强安全可靠技术产品应用。进一步规范安全可靠技术产品的设备选型,电子政务重要信息系统建设中优先采用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在信息系统升级和维护过程中,渐次更新替换安全性能弱和未列入安全可靠产品名录的设备。

六、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电子政务是政府日常运转的基础保障,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要有分管领导,加大资金和工作力量投入。

第7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摘要: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旅游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旅游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给旅游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起步较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借助大数据构建旅游安全监管平台;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散客旅游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紧急救援能力;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及时、有效地安全信息。

关键词:

互联网+;旅游安全;移动互联网

旅游安全就是为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提供人身、财产、心理和名誉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即保障游客在整个旅游行为过程中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没有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发生,携带的财物保持完好无损。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关系到游客体验的好坏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已步入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新时期,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旅游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旅游变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同时也给旅游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新特点

“互联网+”给旅游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销售模式从单一的线下模式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出行方式从以旅行团为主到自由行成为主流。互联网正迅速影响着我国的旅游产业,“旅游+互联网”的新型产业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一)在线旅行预订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需要借助网络渠道旅游信息,而越来越多的游客借助网络来获取旅游信息、购买旅游产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7.6万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2014年在网上预订旅游度假产品时,使用综合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用户占65.7%;使用旅游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占44.6%;通过微博和旅游预订类网站获取信息的游客分别为39.5%和37.1%,互联网已成为游客获取信息的最大来源。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人,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提升和网民规模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在线旅游业务尤其是手机在线旅行预订业务快速增长。根据艾瑞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4326.3亿元,同比增长39.9%;截至2015年底,我国移动端出行服务用户乘客数量总计接近4亿人,85.9%的用户会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使用两种以上的移动出行服务。随着“旅游+互联网”进程加快,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开始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会议、门票、邮轮和餐饮等预订平台快速发展;出境游、周边游、亲子游、户外旅行和智慧旅游等在线旅游领域发展迅猛。如何有效保障旅游网络信息安全及游客财产、个人信息安全是“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改变出行模式,自由行市场前景广阔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截至2015年12月,我国20岁~3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53.7%,是上网用户的主要群体,而年轻游客更愿意选择自由度高的行程。《2014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在线旅行预订用户中,“80后”和“90后”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分别占在线预定总数的38.0%和39.0%,日益成长为主流用户群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APP的快速发展,不少在线旅行社将机票、旅游目的地酒店等资源与旅游产品动态打包在一起,消费者可以较为便捷、灵活地在线获取信息、定制个性旅游产品、分享旅游体验,这使得消费者能够追求更加个性化、便捷的旅游产品,以散客化、休闲化旅游为特征的大众旅游市场迅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游客网上预订旅游度假产品的类型中自由行产品订购得最多,占总预订量的51.1%,旅行团和半自助游产品分别占总预订量的28.1%和19.6%。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在线度假市场规模达700.7亿元,同比增长56.1%,其中自助游市场规模达388.7亿元,占在线度假市场规模55.5%。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由行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旅游在线移动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旅游业的新常态,越来越多的景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和旅游目的地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开辟独立APP;携程、途牛、去哪儿、同程和驴妈妈等在线旅游社在移动客户端大布局,不断加大移动客户端的投入;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巨头(BAT)将各自优势与旅游结合,大力发展移动在线旅游板块;面包旅行、穷游网、在路上等提供游记分享、导游类的新兴APP不断涌现。劲旅咨询的《2015年12月国内旅游类应用(APP)市场监测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主流安卓系统应用下载市场中,已有近百个旅游应用产品,有43个APP下载量达到千万级以上,其中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和同程旅游的APP下载量分别为11.76亿次、11.09亿次和8.25亿次。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在移动端上预订旅游产品,占比逐渐增大,旅游业迎来了第二次跨越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旅游产业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旅游方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自驾游、散客游等多样化的旅游形式不断涌现,旅游安全也呈现出新的形式。

(一)游客迅猛增长,考验旅游安全保障能力

在国家倡导“国民旅游”的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旅游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外出旅游,旅游已成为国民常态化的生活选择,并逐步大众化。2015年国内游客40亿人次,比1984年增长了19倍;国内旅游收入3.42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426.5倍;国民年人均出游3次/人,比1984年增长了14倍,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出游人数的激增、出游频次的增多以及出游地域的拓展,旅游安全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尤其是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由于出游规模较大,给各地景区、旅游交通、住宿接待带来巨大压力,对旅游安全突发事件的预告防控难度增加,对旅游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014年12月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2015年3月广西桂林叠彩山山石砸伤游客事件都是血的教训。面对规模庞大、高速增长的旅游市场,建立旅游安全区域防范机制和预案尤为迫切。

(二)散客旅游、自驾游监管困难,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散客游的最大优点是自主性强,游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灵活、自主地选择旅游目的地,以满足个性化的旅游体验需求。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行者采取自助游的方式完成旅游,自驾旅游、徒步旅游、探险旅游、房车和露营等专项旅游不断涌现,散客群体已成为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由于散客群体人员分散、随意性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监管困难,容易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给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带来很大困难。2014年6月29日,广州的3名游客在四川甘孜丹巴地区墨尔多山徒步旅行时,遭遇大雾后迷路,其中1人不幸身亡。交通事故一直是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近几年,由于疲劳驾驶、经验不足和超速导致的自驾旅游交通事故时有发生。2015年10月5日,深圳6名游客自驾到广西旅游,行驶至金秀瑶族自治县时发生交通事故,5死1伤。近年来,我国推出了重要节假日免征高速费的便民措施,使得旅游旺季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交通旅游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上网的迅速普及带动在线旅行预订迅速增长。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60亿人次,同比增长17.1%。其中,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10亿人次,同比增长56.4%。我国网民使用手机在线旅行预订的比例由24.1%提升至33.9%。随着在线旅行预订群体的不断增大,网络消费安全和游客信息外泄问题明显上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42.7%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手机中病毒或木马情况最为严重,发生率为24.2%;其次是账号或密码被盗,发生率为22.9%。同时,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16.4%,同比提升了3.8个百分点。2013年的“马尔代夫旅游”诈骗案中,不法经营者利用低价来吸引游客在线购买机票和预订酒店,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骗取游客的旅游保证金。旅游业与移动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使旅行更加便捷、智能化,但是旅游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严峻考验。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安全管理仍需发展

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我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起步较晚,需要对管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互通监控信息,加强游客安全意识教育,减少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借助大数据构建旅游安全监管平台

旅游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覆盖广、规模大,借助大数据构建旅游安全监管平台,是破解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瓶颈的突破口。利用大数据系统将旅游目的地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商圈、交通枢纽、机场和集散中心等重要节点区域的日常实时数据纳入监测范围,对这些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综合分析,实时直观地显示景区各景点舒适度、游客流量、交通状况等,并根据景区的游览空间科学评估出景区最大游客容量。同时,实时显示各热门景区、景点的承载量指标,制定出超出景区容量时的游客分流方案,积极优化高聚集旅游景区的风险防控机制,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有序地游玩,避免游客踩踏挤压事件发生。旅游目的地应在容量管控中重视大数据的使用,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主要节点的综合信息监测,提高容量监测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存在的旅游安全风险信息应及时和预警,以便游客和旅游团体及时做出行程调整。

(二)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智慧城市”的大力开展,景区、酒店、商场等公共区域无线网络日益普及,Wi-Fi无线网络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的首选接入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91.8%的网民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但是我国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较弱,开展网络安全硬件、软硬件集成防护的企业比例仍然很低。截至2015年12月,只有8.9%的企业部署了网络安全硬件防护系统,17.1%的企业部署了软硬件集成防护系统。要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和网络安全产业产品研发与服务能力。

(三)建立面向散客旅游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紧急救援能力

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未能跟上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仍处于发展初期,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遇到安全风险,缺乏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障。同时,由于散客分散性、突发性的特点,政府和社会组织很难对其监管,亟须建立面向散客旅游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对于散客、自驾游客、个体探险者等要加强安全引导,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事件,要具备紧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完善旅游保险制度,增加针对散客的保险产品种类;鼓励、引导民间救援组织、社会商业救援机构参与应急救援,提高应对游客紧急求助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加散客旅游咨询点和游客集散中心网点;提高游客安全防范意识,加强针对散客出游的建议路线、旅游安全统计以及旅游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如火灾逃生、事故互救自救、自然灾害避让和旅游出行安全、出国文明及自我保护的能力等,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及时、有效地进行安全信息

一方面,扩大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渠道建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微信、微博等新途径提高安全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规避因气象或地质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旅游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研究报告.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研究报告.

[4]艾瑞咨询.移动端出行用户近4亿出行场景影响用车选择.

[5]劲旅咨询.2015年6月中国旅游类应用(APP)市场监测.

[6]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在线旅游研究报告201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第8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P2P、众筹融资等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一是互联网金融客户持续增长;二是互联网金融业态层出不穷;三是国内银行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探索。尤其是上海互联网金融相关业态产生与发展较早,一是业态门类相对齐全;二是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三是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四是部分领域相对薄弱;五是局部风险已有显现。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互联网金融法制环境需进一步完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传统金融体系的审慎性、规则性、自律性受到了新的挑战。由于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金融监管机构被赋予了更多的行政管理权限,大量的创新需要报监管机构批准后才能推向市场。

2、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需进一步健全。一是现行的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手段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监管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监管机构检查的程序化、规范化的程度比较低,缺乏令人信服的风险评价体系和标准,缺少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手段。

3、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需进一步加强。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和变化,因此,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自身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等措施来保障。

4、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从横向来看,过去金融生态中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参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对象越来越多,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P2P融资机构,众筹模式机构等;从纵向上来看,金融生态圈的价值链参与者也越来越多。

二、关于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制环境建设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属性有所把握;要对既有法律进行吸收、借鉴和衔接;要把金融创新加强监管充分结合起来,加强互联网金融立法与执法规范。二是构建多元化的涉互联网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独立于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第三方争议解决机制。三是研究解决互联网金融民事法律新出现的问题。四是多措并举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

(二)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避免监管滞后、加强市场准入管理。监管部门应该尽快明确监管思路,需要在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发起方实施注册制管理,设立适当的市场准入标准。

二是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倡导创新。对于线上线下开展相同业务应采用相同监管原则和监管标准,前瞻性地预判新型业务模式的潜在风险并提前实施干预,充分考虑对金融消费者的适当保护,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隐患的形成和增大。

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监管。较之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在产品结构还是产业链条方面都更加复杂,必须对其加以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尤其是被监管主体应明确,监管内容应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各个方面,不仅应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本身进行监管,还要关注交易的安全性、客户信息的保密性等。

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首先要构建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度不对称性,仅凭交易双方参与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第三方托管的介入是避免互联网金融公司形成自有资金池、防范平台非法集资和挪用资金池内资金必然的选择。其次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互联网融资平台作为信息的交互平台,存在大量身份和交易数据,涉及融资人、担保人、投资人等各互联网融资参与方。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目的是进一步保护参与个人的隐私和参与企业的商业秘密。最后要构建信息披露及预警机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各方对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之传统金融更加突出。因此,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要求,尽快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建立强制披露机制。

五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公司本身业务有清晰认识,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其次内部控制要覆盖金融产品研发、销售、清算的各个阶段,建立各部门和多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机制;最后是日常运营中需要加强对人员操作风险的控制,防止因操作失误或主观故意造成的道德风险。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一是建立互联网金融可信网络体系。采用可信计算、可信网络等互联网金融可信网络技术,加强数据的安全管理。

二是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的常态机制,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测评和互联网渗透测试,促进数据安全工作的持续完善。

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审计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范,加强要害岗位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并严格执行。

四是建立风险漏洞管理体系。实时跟踪互联网最新安全漏洞,对互联网金融网络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并升级受漏洞影响的产品;五是建立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部署安全防御系统,对来自外部的攻击和病毒进行检测和阻断。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建立上海互联网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跨部门监管体系,建立包括“一行三会”、工商、通信、司法等相关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人民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牵头地位,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实行综合监管,并由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实行功能监管。

二是出台扶持互联网金融建设的产业政策。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登记。加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落户奖励。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上海新设立或新迁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其业务规模、客户流量、税收贡献及同业示范效应等综合情况,经市政府批准可享受金融机构总部待遇等相关政策。对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创新型网络金融机构、电商机构、互联网金融研发中心、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和金融配套服务机构等,享受本市相关政策。优化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建议确立银行机构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建设发展中主导地位,银行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各类业务中扮演着账户管理、资金归集、清结算、流程控制等重点环节的管理角色。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的会员单位应涉及银行、券商、综合性金融集团、互联网公司、支付清算、P2P借贷平台、众筹等。行业组织应当相应的《自律公约》来引导企业诚信守法,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体系建设,提升职业道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四是推进互联网金融企业黑名单客户信息共享。通过整合权威数据资源和会员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信用管理面临的三大问题,即信用信息情况查询,通过共享各企业信用信息降低成本,建立评分机制、实现信用审核标准化。

第9篇: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和可追溯”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带动力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便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各国的电子商务仍体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2012年,全球网络零售电子交易额达1.09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1%。据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测算,2010-2015年全球网络零售额将增加5230亿美元。当前,电子商务已广泛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的新渠道,居民便利消费的新选择以及政府拉动内需、促进转型升级的新手段。

浙江是国内电子商务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业态最全的省份,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独特优势。2013年,浙江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6万亿元,走在全国前列。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创新引领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顺应国内外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趋势,着力推进电商产业发展、普及电商应用、加强配套支撑及管理服务,形成集电商平台、企业、服务商和产业基地为核心内容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将浙江打造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正逢其时。

一、浙江率先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重要性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商品流通遵循“生产商—总经销—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的链状模式,流程长、物流成本高、效率低。2012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中国GDP的比重为18%,相当于欧美水平的2倍之多。据测算,2012年浙江省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约12%,高于巴西11.5%的水平,仅与印度水平相当。而电子商务将流通模式转变为“生产商—网络零售终端—消费者”,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大为缩短,实现了个性化消费和柔性化生产的对接,有效地释放了市场消费能力,极大地拓展了商业空间和效率。以2012年数据为例,若浙江省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即可减少物流支出约350亿元,相当于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5%。与此同时,生产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可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动,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和销售计划,有效降低库存成本。艾瑞公司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与实体店相比,网店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可分别节省60%和30%,营销成本可降低55%,渠道成本可降低47%。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能有效推动制造、流通、通讯、支付等产业发展,并通过提供新服务、新市场和新经济组织方式,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再造市场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浙江作为中国的市场大省,产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市场两头在外,竞争性强,且跨区域、远距离交易较为频繁。顺应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并形成巨大消费增量的趋势,为加快品牌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切实提升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必须破除传统市场路径依赖,不失时机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当前,浙江的商品市场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2013年1-7月,浙江网络零售增量首次超过线下实体零售业销售增加值,已成为商品销售的主要增长点。这一信号释放出强烈的市场指向,即传统市场营销模式正面临着电子商务的激烈竞争,亟待抓住网上网下融合发展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之长和电商优势,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市场互动发展,再造浙江的市场新优势。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为例,全市开设淘宝店6万多家,跨境电子商务网店12万多家,非但未对当地实体市场造成冲击,反而引致大量外地网商到义乌入驻,扩大了市场采购规模。

(三)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的内在要求

开放型经济要获得新一轮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需向“投资贸易便利化”要红利。发展电子商务将给广大中小微企业带来全新的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电子商务突破了原有“商圈”限制,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全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从而将原来属于省外(海外)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留给了生产企业自身,在大幅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绕过传统外贸中间商,将国内商品以自身品牌直接面向国外消费者,既可获取原由国外贸易中间商享有的利润,并可培育企业自主品牌。据估算,商品售价较传统外贸渠道售价可提高3-5倍,这对于提升浙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二、浙江率先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现实基础

2011年,浙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最早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并在2013年提出“电商换市”工程,以之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之一。当前,浙江已成为全球最发达的电子商务区域之一。全省已建设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活力的电商企业、电商服务企业和电商产业基地,“大电子商务”产业链渐趋成型。

(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有65%的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成为产品销售的主要增长点。全省企业在淘宝网开设网店120万多家,在天猫商城开店的企业达1.3万家,年网络零售额额超1亿元的企业超过10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居全国前列。2013年,浙江实现网络零售额3821.25亿元,同比增长88.5%;实现网络零售顺差达1559.27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从2012年的15%提高到24.5%。中国化纤网、中国化工网等一批领军国内电子商务行业信息服务的网站得以涌现,5173、9158等一批“亩产税收”超千万元的电商企业得以培育。通过加大网络市场建设力度,中国小商品城、中国轻纺城、中国五金城等传统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

(二)电子商务服务支撑体系领先全国

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支付安全和信用认证、物流配送、软件开发等领域相配套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已渐趋规模化发展。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B2B平台、C2C平台(淘宝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已将业务辐射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29.1亿元,利润149.6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占全省GDP的0.6%)。全国十佳电子商务服务商中浙江占有7席。全国约有85%的网络零售、70%的跨境电商交易和60%的企业间电商交易依托浙江的电商平台实现。18家浙江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占全国的9.2%。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收购新浪微博18%的股权,使得电子商务和社交平台的强强联手得以实现。

(三)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万企电子商务推进工程”,超过11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用了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业务。截至2013年6月,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为1292.23万户,其中4M以上宽带用户接入数达71.1%,城市基本实现了宽带全覆盖,农村宽带普及率达59.18%。无线宽带和公共热点区域局域网应用也逐渐普及。“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指数达70.73,居全国第一梯队。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阿里巴巴合作签约,推进了网络零售和快递业的互动发展。杭州、金华先后获批“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和“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杭州、宁波入选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杭州文三路电子信息街、金华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在国内首批获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9家浙江企业入选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全省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电商产业园区(楼宇)85个,入驻企业(网商)5800多家,在建园区76个。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旅游服务、医药卫生等领域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有效推进,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当然也毋庸讳言,浙江电子商务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多数B2B交易未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一,特别是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应用与服务仍处于网上信息和沟通、线下交易的层面;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物流、支付、安全认证等配套支撑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物流配送的服务质量仍需不断提升,大额资金网上支付尚未突破,个人信息保护等网络安全问题仍需加强;电子商务统计体系仍待完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商业模式创新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电子商务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与广东、上海、深圳等先进省市存有较大差距;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环境仍然缺失,网商对自身法律地位和现行税收征管方式担忧较多;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亟待率先在省级层面实现突破等等。

三、浙江率先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重点工作

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目标应设定为:浙江电子商务的平台、企业、技术及产业化水平在全国领先;浙江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配套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业绩指标和管理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浙江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趋势,应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举、环境优化与制度创新优先、传统企业改造与新型网络经济发展结合、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融合、网络交易与现代物流配套的原则,突出建设全球网货采购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和打造跨境电子商务高地的功能定位,从产业水平、普及应用、配套支撑、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一)着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努力形成电子商务产业体系

提升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对现有大型电商企业的支持和服务,推动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做强做大。进一步增强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知名电商平台的服务功能,促进其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平台向全流程可追溯的交易平台发展。提升发展一批专业性行业信息平台,并促进其向集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交易平台方向发展。

重点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切实发挥浙江产业特色及现有第三方电商平台优势,推动更多的浙江产品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高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和盈利能力。推动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设立电子商务公司,培育具有品牌化和个性化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电子商务从网络零售向分销批发及生产资料交易领域拓展,并向整个服务领域延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采购、分销、零售和旧产品回收一体化的电商体系,培育供应链电子商务企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努力构建网店设计、仓储管理、网络推广、代运营、产品摄影、客服培训等电商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电子商务服务资源,引导各地电商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广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集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融资、上市扶持、融资担保、保险合作等内容的多层次电商金融服务。

有序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和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网商园和电子商务楼宇,引进优质电商企业在浙江设立总部,有效集聚仓储配送、人才培训、软件设计等资源。针对电商产业基地的场地规模、服务功能、入驻企业及相关经济指标,建立电商产业基地的评价体系和等级评定标准,并落实相应支持政策。

(二)加快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探索建立全方位的浙货网络销售体系

推进零售业和电子商务互动发展。推动实体店开展网络零售业务,围绕实体商品和服务产品,全面利用电子商务扩大浙产工业品、农产品和旅游资源等其他服务类商品销售。加大力度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进生产资料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从日用消费品向全品类的商品延伸:一是结合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特点,逐步建立农特产品网上促销和团购机制;二是结合产业集群和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工业品网上批发和分销机制;三是从品牌营销着手,建立品牌商品的网络零售机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从单纯的商品交易向交易、数据和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商务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的电子商务,全面普及各经济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

有序发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挥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在商品资源、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市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实现市场现有商品和物流资源与电子商务的有机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全面利用电子商务提升发展传统市场。针对生产同类商品中小企业集聚的特点,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农村配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环境,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网络消费比重。针对农村消费需求、农产品销售与电子商务应用滞后的实际,争取在主要行政村和城郊社区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点和县级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依托电商服务点为农村小店提供电子商务分销业务,解决农村流通环节过多、商品质量无法控制等问题,构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

积极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从经营主体、电商平台、仓储物流、快递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着手,构筑适合中小网商、企业零售和大额贸易等不同经营主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体系。结合境外营销网络建设,鼓励浙江有实力的电商平台企业“走出去”,在充分考虑出口国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在海外探索建设集实体展示、销售、配送和服务于一体的地区中心等贸易主体,率先开展电商全球市场布局。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报关、报检、收结汇和退税等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规范发展海外电商代购业务,建立和完善海外商品通过电子商务进入国内市场的报关、报检和纳税工作机制。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水平

推进技术和模式创新。引导电商技术服务企业在电子商务云平台、大数据、移动互联、融合通讯、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电商支撑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商技术行业和国家标准。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传统PC机交易终端向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探索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电商服务方式。进一步挖掘电子商务数据,依托浙江的电子商务平台优势,加强相关数据的利用和分析。发挥网络交易便捷和实体商务体验度较好等多方面优势,鼓励“实体商业上网、电商企业落地”,探索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模式,并积极探索易货交易、网络预售等电商新模式。探索建设商品交易追溯体系,在生产环节控制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对进入电商平台交易的商品推广商品编码和企业代码应用,从源头防止问题商品进入市场。推进多元化网络支付渠道建设,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网络安全管理。

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体系。推广物联网等先进物流技术及装备应用,整合现有工业、商业、仓储运输等物流信息资源。培育具有市场美誉度、服务优良、运作高效的重点快递企业,吸引各大民营快递企业在浙江设立区域总部。围绕解决网购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推进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互动发展,鼓励社区、院校、商务楼宇设置智能化投递设施,支持物管部门提供代收业务。

(四)逐步完善行业管理,创新电子商务管理服务机制

探索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全省电子商务综合管理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备案登记、行业统计、等级评定、政策宣传和沟通联络等服务。加快建立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纳入电子商务发展指标,并制定电子商务统计与核算方案,行业报告,加强数据分析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