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1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字】中学音乐教育 发展前景 合理化建议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教育部门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教育相关部门要对音乐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当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力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一、中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作用

中学音乐教育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确保孩子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整体的素质得到提高,性情得到陶冶,音乐兴趣得到培养。音乐教学对实现跨世纪建设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方面作用无可替代。所以要加快中学音乐教育改革,快速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以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突出音乐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价值。信息化和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对于创新型人才和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训的最主要阵地,对于培养优秀素质的人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音乐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确保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到音乐知识,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的提高。

二、中学音乐教育未来发展前景

未来的中学音乐教育前景主要向大众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音乐教学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灵活,设备更加先进,真正地实现设定的各项教学目标。

1.大众化发展是未来中学音乐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中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把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实现重在参与的大众化音乐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只要学习成绩好,以后就能找到好的工作的传统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学目标是努力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

2.多元化是未来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趋势。弘扬民族音乐,对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理解是未来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对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采用中西方结合的教学方式,走博采众长的多元化道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东西方音乐差异性和多样性进行了解认识,保障学生在差异和多样性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欣赏各国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初中音乐教育多元化具有动态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广泛性主要指音乐的教学内容既包括现代音乐又含有古典音乐;既有西方传统音乐也有非西方音乐;既有现代文明音乐,也有远古的部落音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分析不同时间地区音乐之间的差异,又要寻找各个地区音乐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水平,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实现多元化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

3.初中音乐运用综合化手段进行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者提出的,它是一种综合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音乐的构成因素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育,有效地弥补传统单一方式授课存在的授课内容不联系,所教授的知识跳跃性较大等弊端。综合性教学将音乐赏析、音乐表演等融入音乐课程,可使学生接受到较为完整的音乐授课过程。综合性教学过程除了包括专业的音乐知识以为,还涉及许多非专业的知识,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与音乐课程教授进行贯通,并购买相应的多媒体播放设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综合性教学由于初步开展,还需要教师积极的进行实践,对教学方式不断地总结创新。

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大众化、多元化、综合化等先进教学方法,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表演技巧,既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又要熟悉国外著名的音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音乐教师围绕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心,对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及时调整,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地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鄢燕.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趋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7).

[2]陈洪涛.浅谈如何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7).

第2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我国的音乐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体情况向着积极的方向改善,但是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音乐教师队伍不完善

我国人口基数虽然大,但是在音乐领域的人才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优秀的能在高校帮助、引导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需要扎实乐理知识,还需要拥有教育工作者的耐心、技巧。在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这样的优秀人员并不完善,同时高校对于音乐课程安排并没有与教育人员和学生进行完善的沟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这样往往使得教材内容,授课知识高于普遍乐理知识素质偏低的大众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老师授课时感到乏力,学生不能接收到想要指导。另外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课程一样对于实践的锻炼,想象力、创造力的引导是非常珍贵的,然而能这样的培养帮助学生的教师队伍在各大高等学府都是十分缺乏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众所周知,音乐是门十分广博的学科,每个人在其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和自己喜欢的,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我国的音乐教育都是普遍型的教育,所有学生接受统一的内容,而这些统一的内容更是在一届一届学生入校前统一安排好的。这样的教育与外国先进国家相比就显得不够全面。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适合当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开展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方式套餐进行针对的系统教育更能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提高成为辅助式教学,更有利提升教学成果。

二、音乐教育管理策略及其发展趋势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音乐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快,甚至有点出现畸形成长的趋势,首先它尤其独特方面,在艺术的领域,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贯穿是最为紧密的,它是一种能被不同语种所共同理解的语言,更是不同的人能诠释不同含义、不同状态的学科。传统的教育有它的弊端,抑制了音乐教育中难能可贵的想想力、创造力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管理策略

首先是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引进不单单指的是将有相关知识体系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还包括开展先关活动,引入先关艺术家演出活动,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兴趣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工作中真正的管理者掌舵人是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人,既包括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参与其中的学习人员。在整个过程中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良好的沟通共同形成的一整套由上而下的方式方法,要得到上下承接方的紧密认可,需要在实践不断的摸索。使最终的目标是学生是希望提升自身的素质,拥有一项或者几项增添生活质量的方式方法,学校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硬,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气息,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希望传道授业,体现自身价值。在整体实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是策略的运行者,是实施的主体的。学生是管理策略的反应者,是受众,更是直接反应成果的群体。期间的承接则源于教学管理层支持,只有环环紧扣密切嵌接,才能有上而下的完整运行。其次,教育是提升一个人素质的最快的捷径,规范的体系政策则是保障教育切合实行的必要方式方法。在不违反学校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应该发挥灵活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学生特性的教育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开展工作之前,提供给学生可供选择的范围,通过沟通进行有选择的自主教育。同时对于施教的工作人员,加强考核,通过考核评定出适合付出教育的受众学生,有特色的教学。

(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

音乐教学正在向着更为积极方向发展,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对于学生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面对思维更加活跃的学生,不但要传承千年文化大国的文化,更要有汲取国外优秀艺术的精华,形式上不但要沿袭传统的声乐,更是要引入,当下流行的各种元素,与时俱进。科教兴国教育改变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被动的吸取,从而缺少创造性,缺少作为艺术课程最难能可贵的想象力,新鲜气息。只有鼓励自主学习,调动积极性,自主自发自愿的参与进来才能增加创造性,提升艺术造诣,可一通过设立奖学金,特殊贡献奖等措施帮助促进学习自主能动性。同时艺术鉴赏上严格把关,鼓励支持优良行为传播,严厉打击不良风气的传播,建立学生个人艺术档案,帮促完善整体发展。

三、结语

第3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 美育 民族音乐

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并不乏音乐教育大家,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陶行知、陈鹤琴、沈心工、刘质平、丰子恺,到贺绿汀、李凌、赵、陈洪、张肖虎等前辈,他们均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音乐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被人们重新加以反思和认识;科技新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哲学理念引导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视角逐渐突破学校的局限而转向普通大众。随着国际间音乐教育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思考与探究的新成果会不断涌现,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入。①

一、音乐基础教育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同时,各国音乐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不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应是全人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宽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教材方面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小学音乐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主要的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编写的,教材的设计编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更符合环境与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学教材的编写则更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内容也更多样化,当下,学校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地的特色成为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二)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反客为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愉悦感情,努力使音乐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的良药,让音乐真正进驻学生的心中,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开展。

(三)教师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广泛地、全方位地掌握与音乐知识有关的广大学科的内容。音乐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因此师资的培养对其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德国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与其一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②德国首先对教师施行多层次与灵活的职前培养模式,这样更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其次,强化教师培训中的教育实践环节。正如现在社会中,更注重实践能力一样,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备受重视;最后,注重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合理性布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及革新者。因此,教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新世纪音乐教育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方面。正因为如此,德国对音乐教师严谨的考核,才使其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使德国音乐教育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实践还是审美

邓兰在《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教育只关注音乐作品,漠视音乐的创作背景、文化基础,教学热衷于将学生思想囚禁在音乐作品的曲式中,远离多元的文化。然而它来自于实践的证据并不可靠,现实中的中国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但并不武断地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唯一价值,更在实践中渗透审美的理想,使实践充满美感体验。实际上,“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而无论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都必须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③

王安国在《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中采用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对音乐审美作出如下释义: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④

田耀农在《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认为: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性、经验性的直观判断;进而提出“美为贵”的思想,认为美是真善贵的统一;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美的本源假设,认为人类最初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自身“被审美”的渴求才去创造美的,“被审美”的需要是创造美的动机,“被审美”更接近美的本源;进而认为美育理应是立美与审美的教育,而不仅仅为审美教育,美育应包括“被审美”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所以,美育应该是立美、审美、被审美的全面美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应适应“全面美”的教育要求并在观念、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⑤

王志军在《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中指出: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忽略了音乐的文化性,片面地强调了音乐的技术性。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是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形态和特性来看,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忽略了音乐的审美本质,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根本目的,它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客”,我们在强调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同时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育与智育决不能涵盖、包容整个音乐教育。⑥

审美与实践是互不干涉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体现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实践。正如邓兰所说,“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无论是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要在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基础上进行实践。

三、民族音乐进课堂

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多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是依照国外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前行进。无论是教育原理还是教育方法,无不选取西方的。而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失传。新课改的进行,给了民族音乐文化一次重生的机会。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易懂、易接受。把民族音乐引进课堂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位置。

20世纪以来,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及中、小、幼音乐教育中,都遇到了如何摆正中西音乐位置的问题。要想重新振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就要按以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树立起中华本土音乐是主体的地位。这样做,并不是说西方音乐不重要,更不是没有“洋为中用”。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告诉青少幼一代,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的薪火,而且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⑦

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进而真正体会华夏音乐的真谛,是当今音乐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节奏对于人类具有最本能的生命意义,无论抓髻小儿还是耄耋老人无不对敲击节奏特别感兴趣。我国有着极其悠久、丰富的鼓乐传统及品种,特别是目前濒临失传的戏曲打击乐“闹开台”,如能及时抢救并引入课堂,则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不失为一种轻松、简便和愉悦的敲门砖。本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传统音乐文化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附着点,从而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在传承这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时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首先,各民族的文化都应当受到尊重;其次,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在排除偏见、歧视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挖掘,得到确认,受到保护,进入传播与交流;再次,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所含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应当运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尺度予以冷静而准确的解剖、辨析;最后,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发扬其可贵的价值,舍弃其消极面,探寻其不断提高的途径。⑨

传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任何音乐文化知识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也是在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成长。

四、总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的变革,无论对教材,还是对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审美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作用,把民族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改革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注释:

①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期(46)).

②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③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期(132)).

④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期(91)).

⑤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期(93)).

⑥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期(23)).

⑦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期(22)).

⑧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期(88)).

⑨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期(111)).

参考文献:

[1]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3]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4]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

[5]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

[6]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

[7]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

[8]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9]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

[10]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人民音乐,2006(4).

[11]刘永昌.音乐教育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运用.艺术探索,2007(S1).

[12]文红宣.理论创新与教学传承――对我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三项重要研究成果的思考.中国音乐,2007(2).

第4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高师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点也从1987年的300多个增长到500多个;并且有硕士点30个。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怎样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与其携手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讨的课题。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专门研究布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也在全国教育科学科研培训会上强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应该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在地方所属高师教音乐普修课十几年,最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中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几乎是乐盲,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阶、音高、节奏、节拍都不清楚。据学生们讲:“小学时上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学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乐课还经常被换成语文或数学课;到了中学,学校为了抓升学率,音乐课基本就没有了。”

而在基层高师,也就是地方所属专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延用着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课程方案(试行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农村音乐教学的实际脱节,且滞后于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甚至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等同于音乐表演人才来培养,把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标准作为衡量以讲台、课堂为主要定位的教师的标准。以技能代替素质,把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引向技能教学的误区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对基层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作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音乐教师不知道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甚至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也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语,甚至语文、数学等课。这与新世纪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在部级、省属高师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然而,这些地方所属基层高师,肩负着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图示: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适应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音乐师资,由沧州师专音乐系牵头,组织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属基层高师在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把目光集中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教师的焦点问题上。从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入手,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通过零距离接触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径,掌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拟订出相对合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匹配的、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层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达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基本目标。

类似这一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师资的培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能力)、课程类别多样、各校特色鲜明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相配合的基础上,重视音乐教育学,重视民族意识和品德教育,并且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管理科学严谨、评估体系完善。德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将音乐理论知识、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组织教学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倡音乐教师应当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和革新者。日本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侧重教育思想准备和音乐专业修养,其课程结构包括一般教养课程、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使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有其历史形成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各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各区域高师之间也有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因此,不同地区、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针对本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而进行。尝试将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本校、本地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所以,课题组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不同国家、地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得失研究。

4、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5、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6、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贯彻实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改革方案。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逐步改善目前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尤其是北方农村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

2、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状。

3、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详实的、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为21世纪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展型、综合型、开拓创新型的教育师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指导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各地所属高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都有其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与方式。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历史与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实践与经验总结法,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体察、指导,直接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切身体验来指导基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第5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但当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笔者基于此,对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一、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差

笔者通过对江西省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多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很多的学生不识简谱,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乐理和五线谱。学校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

(二)课程设置单一、学生兴趣不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大部分高校,在音乐课程类型设置上过于单一,一般只有“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几门课程,音乐相关课程没办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教学安排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江西省各高校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这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学分的需求才选择上大学音乐相关课程,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三)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认为“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一节音乐课就够了,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江西省各高校的各类音乐社团也只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才临时进行突击培训,所以高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由于音乐学习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就提不上加强音乐修养,更不可能组织高水平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了。

(四)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的匮乏

学生、学校、社会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音乐教师队伍状况也不是很理想,没有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很多高校都没有音乐教育教研室,只有从事音乐相关教育的几个老师。

二、对策与建议

(一)校方应高度重视,加强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扶植力度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从长规划,从整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着手,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长期重要的任务进行部署,要从教育教学的政策措施上增强扶植力度。首先要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音乐素质教育氛围,还能起到辅助思想道德建设,开发人的智力的作用。其次,要逐渐把公选课改为必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音乐素质教育。

(二)建立健全高校音乐教育体制,确保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今发达的国家里,音乐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现有两千多所大学中,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或音乐系,没有音乐院系的大学,学生们可以跨院系选修音乐课,大多数大学和理工学院都设有音乐选修课。至今我国大学的音乐普及教育还相当落后,绝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音乐的系列化教育工程是目前江西省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的音乐紊质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对大学生们非智力因素各方面的培养开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雯.关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3).

第6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育 现状对策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优化人们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

一、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音乐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音乐教育中的合唱训练就是这样,几十,上百人的合唱团要发出象一个人在唱歌的整齐和谐的声音,没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很难做的。其次: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最佳的音乐活动境界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极好的培养和锻炼作用。再次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陶冶高尚的情操。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与其它艺术相比,它更加容易表达感情,更能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对音乐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有所感悟,就会被其间的美妙所吸引,陶醉,从而产生对艺术的喜爱。如当我们在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人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而《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感到鼓舞。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重要心理特征是有理想,有朝气,富于青春的活力,对知识的需求,自我体现意识需求等迅速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借助于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深深地打动他们的心灵,提高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主要是立足于广大学生,立足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和合格的音乐教师,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在招生中采用加分的办法来吸收一些业余音乐考级较好的学生,并在教学,设置等方面处处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这个就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柏拉图说:“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对此定位的认识是搞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关键。

2,师资力量问题。在现今一些高职院校中,只要开设了相关的音乐课程,一般都配备了相应的师资力量,现就以广西的高职院校来看,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艺术课程,有些还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其中,音乐师资力量的来源主要是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也有部分是从表演团体转到音乐教育中的,但在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有些教师自身受到的音乐教育也相当有限,其教学效果可想一般。就现在各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中毕业于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专业的教师来讲,他们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的是专业的声乐、器乐以及作曲理论等等,要适应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达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

3,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当今高职院校中,基本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选修课程,并大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仍受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在现代,中国比较成功的引进了西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进百年,中国的音乐教育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认识水平大都局限于技术控制或工艺层面、技巧层面,许多的相关文化课程在当今的大多数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被忽略。在具体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整个音乐课程设置多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和目前大学生的需求相脱节,不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与大学开设音乐教育选修课程的目的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克服孤立,片面地实施音乐教育的做法,把音乐教育融入到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去,加强其与其他素质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音乐教育“辅德” “益智”“促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搞专业教育。

2,加强师资建设,改进课程设置。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充分的教师人员配备和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应该确保在全校各个专业开设《音乐欣赏》、《美学概论》等理论课程;其次,尽量开设一些音乐技巧训练选修课程;最后,可以力所能及地开设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课程。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音乐艺术能力上有所长进,而且能够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为其今后艺术修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7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全国人员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是一个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师资力量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相对比较落后,这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对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在该阶段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是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义务阶段音乐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缺乏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集成学校的领导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音乐了解的不够,很多校长和教师都认为,音乐课是一门辅助的课程,对学生的升学和提高成绩没有多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抓重点,所以音乐教育在整个义务教学阶段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其他课程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十分明显。有的学校只是重视升学率和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考核体现在与学生的升学考试直接挂钩方面,因此,音乐课程也就不那么重视,音乐教学经常被忽视。由于教师在学校中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个别音乐教师不得不另找出路。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严重影响到音乐教师的上课积极性,造成了音乐教师过度流失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2.音乐器材极度缺乏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专职教师,所以音乐教材也很难配备齐全。有的学校即使配备的相应的教学器材,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导致这些器材不能正常的应用到教学当中,很多教材由于上时间不使用都放坏。同时,由于学校教师管理不当而导致设备丢失。农村地区别的很多学校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的用于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配套设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削弱了农村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3.学生不学习,整体音乐素质较差

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的学生别说是基本的乐理了,就连最基本的歌曲都唱不全,再加上很多地区的普通话不达标。很多简单的歌曲都不能有效的表达出来,更严重的是农村地区很多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出来,可见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薄弱,所以加大农村音乐教育的力度势在必行。

二、解决对策

1.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经费是实施任何工作的基本保证。从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我国农村地区的音乐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变化不是很明显,对于现阶段的教育来说,农村地区的学生底子较弱,要想保证以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教学均衡发展十分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农村学校薄弱学科的师资建设和设备的投入,保证个别地区要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有着专门的音乐教学设备,同时配备专职的教学人员,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做到如此才能从跟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领导重视,转变观念

在农村地区,学校的领导应该转变教学理念,要积极的建立合理的音乐教师激励机制,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对音乐课程的偏见,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主要的政绩来做,让农村地区的音乐教学有序的开展起来,确实让音乐课成为每一个学校的重点教学内容,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还需要不断引进音乐人才,扩大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招生力度,积极动员音乐院校的学生深入农村地区教学,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也可以利用自行从社会上招聘音乐人才,经过培训之后,将其分配到小学中教学。同时还需要经常开展各种培训教育活动,不断对学校的印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乐理知识、发音技巧的重新认知。重视对音乐教师的额待遇,理解每一个教师的付出,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留住教师。

3.改革教材

编制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音乐教育类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要结合地方的发展特色。由于我国农村音乐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村音乐教学现状是不相同的。因此,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材,这样才能很好的进行音乐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第8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改革途径

随着音乐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面临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逐渐出现了诸多音乐团体。这一系列音乐团体使得更多的人接触到了音乐,去释放个人的情绪,从而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一直处在进化的过程中,没有终点,始终走在路上[1]。当下高校音乐教师需要认识到音乐发展的这一特点,并不断增强音乐教育意识,为音乐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一、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发展曾一度遇到了许多难题。所以,每个音乐工作者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们明白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这样能让学生们从根本上认识到音乐发展的艰难,并在下一步投入更多的心血去学习音乐[2]。在起步时期,高校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速度特别快。在起步时期,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也曾受到社会的干扰,一度被迫中断,但社会上一系列爱好音乐的工作者持之以恒,热爱音乐,坚持推进音乐教育,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得以延续。正是这些人使得高校音乐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在此之后,高校音乐教育进入了快速普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人都将自己心中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释放了出来,在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培育上,都投入了很多的心血[3]。而且音乐教育工作者致力于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因而使音乐教育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在蓬勃发展的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又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整顿和改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在了音乐教育上[3]。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面对当下音乐教学开展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相关工作者需要认真分析形势,并融合教育改革创新理念,从而使得每个学习音乐的人的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当下高校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在教学改革道路上遭遇瓶颈,不容乐观。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一些教育管理者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熏陶,对于现阶段国际化的音乐发展趋势并不是完全认同,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这在发展和改革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其次,在组织高校音乐竞赛或者文艺表演等活动的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并未予以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这些音乐活动和赛事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和学生尚未完全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观念有待革新,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新型的音乐教学方式难以落实,或者效果甚微。最后,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教师是带领学生学习音乐、培养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角色,因而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才能保证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除此之外,音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也是阻碍高校音乐教学发展的原因之一。高校在这方面的投资没有做到该买则买,而是使用旧版甚至过时的音乐设备进行教学,这种音乐课堂本身就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也就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十分不利。

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途径与方式

(一)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师资力量。健全的管理制度犹如一座灯塔。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一方面,所有人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都会有明确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努力才不会白费。而且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工作的效率还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此外,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还要不断进行个人反思与总结。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只有顺应时展革新教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都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向[4]。例如,在学习舒伯特创作的《菩提树》这首乐曲时,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述《菩提树》乐曲的创作来源。教师在开展一系列音乐演唱教学之前,需要有完整的规划。在课堂上,学生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课堂纪律。同时,在学习完不同的内容之后,学生们要有自己的感想,并发表在学习平台上。整个过程要严格落实,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在学习这首乐曲时,教师还要不断加深自己对这首乐曲的理解,深入认识《菩提树》的旋律、调性以及结构,并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菩提树》这首乐曲的和声、复调以及伴奏时,教师既要分开讲解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又要将三者融为一体的关系传达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着教师自己的音乐素养和业务能力。《菩提树》这首乐曲篇幅不长,十分适合初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在钢琴伴奏中,整首乐曲的线条相当优美,而且构思与歌声部分结合得相当紧密,层层推进,十分流畅。通过其中不同的曲段,我们可以感受到北风凛冽以及寒风萧萧的景象[4]。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所有学生对每个阶段的内容都充分吸收和掌握之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在学习《菩提树》这样的乐曲时,教师不仅要将乐曲不同段落的情感彰显出来,还要描绘出不同段落所勾勒的景象。(二)融合教学理念,合理规划课程。改变当下教学现状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融合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支配着整个课堂,它直接决定着每堂课的最终效率[4]。当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教学理念时,其能够更好地规划整节课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有关音乐的知识点。在紧密结合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都会对整节课的内容有直观的认识与把握。这对于学生们按时完成任务,定点学习音乐,养成良好习惯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门德尔松所作的《仲夏夜之梦》这首乐曲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们去感受这首乐曲的独创性。在学习这首乐曲时,教师要融入当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将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此来合理地规划不同时间段的学习内容。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们展示一下这首乐曲,让学生们体会到这首乐曲明快的曲调。同时,通过这些曲调,让学生们初步认识作曲者在乐曲中寄托的情感。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在体会不同段落乐曲风格的基础上感受不同段落的乐曲向我们展现出来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这正是高校学生生活的现实写照,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可能会有更多的感悟。在体会作者创作风格以及独特才华的同时,学生们的鉴赏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4]。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特点的理念,而非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合理规划下,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艺术的情感内涵与演奏技巧,从而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这首乐曲,同时对音乐这门课程也会更加感兴趣,并提高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三)注重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审美。书本上的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深印象。实践是学习各科内容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音乐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使用一系列乐器的过程中,他们会对音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果学生仅仅只学课本知识,那么他们永远不会懂得表演的内涵,永远学不会表演的技巧。只有一次次地犯错,学生才会明白各种实践中的奥秘,他们才会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才会更加自信地去面对自己的未来。同时,在欣赏多种多样的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还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5]。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这部乐曲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们在学习整部乐曲的基础上,加大自己的实践力度,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合唱乐曲,这部曲子以黄河为背景,向我们彰显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以在学习这部乐曲时,学生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还要谨记当时人民深受侵略者压迫的残酷情景,以此来激励自己勿忘国耻、为国争光。在学习这部合唱乐曲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在学习曲目和歌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定时的训练,将班内的学生定时组织起来,进行合唱实践[5]。在合唱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们更容易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合唱的规模相当大,所有人一起发声演唱,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震撼的。在大家合力演唱之时,每个人都心潮澎湃,从而带动更多的人燃起心中的热血。每一次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内心情感都能得到再一次的激发,同时可以在练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实践是丰富学生审美认知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音乐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然而不断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寻找音乐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音乐走向繁荣的重要秘诀[5]。面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高校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以为音乐教育增添新的魅力。要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师资力量,融合新型教学理念,高效规划课堂,让学生们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5]。

参考文献:

[1]姚晓宇.浅议音乐教育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29):182-184.

[2]吕晓宇.音乐教育在高校普及的重要性探析[J].家教世界,2013,(11):236.

[3]刘柳.浅析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17,(82):168-169.

[4]李伯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路径[J].青春岁月,2018,(14):158-159.

第9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能一专

一、“多能一专”人才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何谓“多能一专”,简而言之就是指人才在具有多种本领的基础上,有一种相对较突出的才能;高师音乐教育“多能一专”就是指人才在具有较好的唱、弹、教等水平的基础上,又在唱、弹、教等的某一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能力,“多能一专”其实就是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高师音乐教育“多能一专”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德、美、英、俄、日等)主张进行综合教育,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积累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力潜能,特别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二、“多能一专”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并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这一方案为音乐教育专业指明了正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重将学生培养为既站得稳“讲台”,又能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合格十特长”的适应型人才。当今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明确,对于高师教育专业的人才的需求明显在向“多能一专”发展,这固然与高师教育专业人才不可能非常专的实际,更是与社会需要大量的“多能一专”人才的现状所决定。

三、“多能一专”是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

如今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能力“三型”定位为:全面发展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型(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创新型(具备音乐创造以及通过音乐教学来启发和促进创造精神发展的能力),系统地掌握基础音乐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专业基本技能技巧(声乐、钢琴、中外管弦乐器等);熟悉了解学校音乐教育规律,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学知识素养,有较为丰富的中外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能以广博的音乐艺术知识面在讲台上去启迪、陶冶人,以全面多能的专业技能在舞台上组织、协调、开发人的艺术表演潜质。所以“多能一专”是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

四、如何来培养高师教育专业的“多能一专”人才

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立体式“五大模块”课程体系。

(1)音乐感受与鉴赏课:音乐美学、音乐欣赏、音乐分析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

(2)音乐表现:声乐、钢琴、合唱与指挥、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合奏等演唱、演奏课及艺术实践;

(3)音乐创造:歌曲作法、多声音乐写作与分析(含和声、复调、配器法、曲式学等)、计算机音乐、舞蹈与戏剧表演等;

(4)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等;

(5)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教育实习等。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数字化音乐教学等),引入“讨论、探究、参与、合作、体验”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力求知识与应用的统一;变“单项讲授”为“多科综述”,力求点与面的统一;变“一专多能”为“多能一专”,力求通才与专长的统一。

(2)改革技能课授课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采取个别课、小组课、共同课及集体课等教学模式,有序地、分层递进、分类的实施,使高师的音乐教学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

3.夯实基础,加强学科理论知识学习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致分为基本乐理、视唱、民乐合奏、管乐合奏、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合唱与指挥、声乐普修、钢琴普修、形体与舞蹈等基础课程,只有让学生比较好的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基本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基本技能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即所谓做好“多能”的训练的前提。根据教学大纲,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安排在大学一、二学年,因此学生在一、二学年就应掌握好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知识的涉猎面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大突破,作为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院校教育不但要适应这一新理念,还要让自己的学生明白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院校音乐教育应当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给予高度重视。

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融合,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能够互相连通,互相迁移,开扩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提高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融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但这种综合绝不是形式上的凑合,而应该是动机与效果一致的价值综合。通过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融合,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从而开拓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专长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是有区别的,为了培养和树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入手,也就是投其所好,培养学生对全面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对比较全面的知识兴趣,达到学生多能的效果。一般来说,在大学第三、四学年把培养方案分成钢琴、声乐、器乐、作曲理论、音乐史学等5个方面,我们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多 能”的前提下进行“一专”的学习,使学生在横向得到更宽发展的前提下,纵向的某一点也能达到相对的高度,使学生扎实的“多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某一个专项,即所谓的“一专”的训练。

6.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加大艺术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将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在开放的、综合的、正规的舞台表演、舞台组织中得到实际的展示,又通过这种检验及时反馈平时教学的实情,特别是能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和学生的学习缺漏,促进教学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化移.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质量与标准观[J].职

教论坛,2005(6)

[2]曹翎.高师课堂呼唤多元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

育,2005(7).

[3]程凤春.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J].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