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孩子国学启蒙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国学启蒙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国学启蒙教育

第1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1.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幼儿多以独生子为主,与家人、伙伴的交流较少,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社会集体性的意识,缺乏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爱度。而国学启蒙教育中很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和分享意识。如《三字经》中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讲到了两个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要学会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并且同时也要学会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尊重,要学会谦让、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非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

1.2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

幼儿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加强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三字经》中所说“首孝悌,次见闻”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了知识教育之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之中便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含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思想,通过诱导幼儿阅读背诵这些国学启蒙读物,这些道德观念便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深入贯穿到他们的头脑中,并通过联合家庭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强化,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2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甄选

我国传统国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既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被社会淘汰的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国学读物的选择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并且符合幼儿特点的材料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2.1材料选择以节奏感强的为主

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涉及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幼儿语言教育和识字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鉴于幼儿的语言水平,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选择便应当以句子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读物为主。而我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便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一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集合了识字、道德和历史教育的综合性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也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大量内容;《弟子规》则编写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都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是一部培养孩子道德水平的上好读物。我建议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当以以上三种读物为主,这些读物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规范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同时,对这些读物我们还要进行一些重新的编排和选择,要选择那些最能发挥教育意义的内容,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对于那些远离社会现实的或者过于深刻地要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删减或改编,而对于那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则要坚决地删除掉,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坚决避免一些消息影响。

3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国国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但是如何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良好作用,也是当下国学启蒙教育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诵读为主,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3.1以诵读为主

诵读是国学启蒙教育中最传统却也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国学读物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读物进行朗读与背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幼儿识字数量有限,所以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朗读带领幼儿跟读,这次朗读一定是全篇朗读,不停顿、不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并产生初步记忆,这样的跟读过程要进行三到五次;之后,教师便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讲解,结合图画、视频、游戏等方法增强幼儿的情境感,在情境中理解所读内容;最后便是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2生动形象的讲解

以上诵读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也不单纯地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背诵,因此,在这样一个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这个环节便非常重要了,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生动形象,以期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扮演父母或者朋友的角色,真正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到父母、朋友深刻的爱,从而也学会去爱父母、爱朋友;采用情境创设法,如教育幼儿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心灵深处走进大自然;采用对比法,将两种行为置于同样的场景下,让幼儿进行选择和判断等等,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将道德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学启蒙教育。

4结语

第2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国学经典:对于什么是国学?历来说法不一,但都不外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什么是经典?《人民日报》社论中的定义是“经典是经历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由此对于国学经典我们可以理解为“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经典著作之众,涉及内容之广泛,远非读一本两本国学概论所能企及。那么,国学启蒙我们读什么呢?国学启蒙的范本大致包括《三百千弟》、《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及《四书五经》等等。

中国文化背景下,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由于几十年来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略,使得广大民众对于国学或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正确态度及认识,极易受到教育实践者的引导,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国学启蒙教育实践,则容易流于偏颇,甚至走上歧途。

为什么又要强调启蒙呢?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蒙书虽浅易,但大多成于古代大学问家之手,它们集中了历代中华先贤的智慧,而且文采斐然,成书之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因此说采用这样的读本来发蒙启智是极为必要的。关于《四书》则因其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经典之作,故亦在此列。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自己也可以把这种现实思考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之言。这些人往远有郑玄等人,往近有章太炎等人,细数每个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因此我想我们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有这方面的基础,我们就根本别想在将来有什么大师级的是人物,即使是有,也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而已。

但是,毕竟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

另外,这一阶段的启蒙教学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这一点到具体落实上就应该体现为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都喜欢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乃至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0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相反,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时间仍然是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时间,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学会用课外的一些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相反,我们首先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尽情的玩耍,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更是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能破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期,而在童年的玩耍中学到的东西,例如团结,勇敢等都将会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品质。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这要求我们应该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的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第3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优秀的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通过针对6-12岁学生家长对国学的认知、认可程度、需求程度和国学辅导费用的定位调查,为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设计、价格制定、推广渠道以及市场促销和推广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儿童;国学;启蒙教育;推广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42-01

1 调查意义与实施

国学,指中国学或汉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上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对于儿童教育来说,国学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等一些传统的国学经典。对幼儿来说,学习国学的好处非常多。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学习国学,最重要的是可以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调查小组自2014年6月开始展开有关儿童国学辅导的市场调查。项目组调查的对象主要是6-12岁的学生家长,主要采用调查方法是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8333%。调查小组根据取得的一系列数据。通过EXCLE进行统计和分析,给出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家长对国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愿意支付孩子国学辅导的费用。

2 调查统计情况

2.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128份调查问卷中,年龄在25-30岁的家长占总人数的10.35%,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占80.25%,35-40岁的占有5.6%,剩下的占3.8%。在这些人群中,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占有2.5%,初中学历的占20.25%,高中学历的家长有30.45%,具有专科学历的家长有23.4%。而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占有23.4%。在学历超过高中的人中,认为国学非常重要并且愿意让孩子参加国学教育的家长占有总人数的97.28%,仅有2.72%的家长不一定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在学历低于高中的人中,仅有1.46%的家长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班。

2.2 家长对国学认知程度

在对“什么是国学”的问题调查中,有10.35%的认为国学就是四书五经,有50.25%的认为文言文是国学,有2045%的人则认为国学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还有15%的人不清楚什么是国学,仅有3.95%的人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术数等。这就表明大部分家长对国学的定义还不清楚,家长只有在清楚认识国学之后才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

2.3 对国学辅导班的认可程度

既然家长对国学抱有肯定态度,认为国学很重要,相应的也会希望孩子都学习国学知识。如果开设国学辅导班,有63.05%的家长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国学的课外辅导,仅有10.2%的家长肯定不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班,还有26.75%的家长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或者不参加,这就为我们的推广指明了方向。在推广过程中,我们要把推广和宣传的精力主要放在看情况的家长和肯定不会让孩子参加辅导的家长上。对于那些肯定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家长,可以适当减少宣传力度。重点放在看情况的家长上,他们对国学持有的态度是犹豫不决的,只要适当的宣传,让他们了解国学的重要性,他们可以成为很大的潜在客户。

2.4 对国学课程的需求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有45.52%的家长希望孩子一周可以上一节课,有25.28%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周只需要上一节国学课程就够了,另外的28.30%则希望孩子每周可以上三节的国学课,另外的0.9%则希望孩子可以上三节以上的国学课。综合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每周可以上更多的国学课程,可以学习更多的国学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家长对孩子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国学课程。一个辅导班每周开设两节国学课。另外的一个辅导班每周开设三节国学课。这样,对于不同需求的儿童,可以上不同课时的国学课以满足他们对国学的不同需求。

2.5 对国学辅导费用的分析

据调查问卷分析,有40%的家长只愿意承担每月200元以下的国学辅导费用。有40%的家长愿意每月支付200-300元,有10.38%的家长愿意支付300-500元,而仅有9.62%家长愿意支付500元以上的辅导费用。这就说明,虽然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国学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认为国学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应该去学习的,但是却没有家长愿意因为国学而去支付过高的辅导费用。这就表明,尽管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推广可以实施,但是不可以定位过高,否则会导致项目的失败。

3 国学教育的市场推广策略

对国学教育的市场调查、统计和分析有助于对未来市场潜力做出正确的评估,为国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定价、推广渠道和促销手段提供相应的思路。

第4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一、保持优良园风。

师德是一个园所的灵魂与根基,师德高尚的幼教队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孩子一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园重视师德队伍建设,强调并实施着打造崇高师德队伍的工作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个个是业务骨干,人人是师德模范的团结向上、勤奋善学、求实创新的幼教队伍。

“团结”代表着我们全体员工目标一致心连心的工作态度;“勤奋”阐述着我们“知识务必日日新,工作日日有收获”的工作要求;“求实”践行着我们“重在把握实践”的教学理念;“创新”则开启了我们“发展动力源”的宏伟志向。我们全体教职工共同巩固学习型组织,构建温暖祥和的氛围,人与人之间传递着爱的种子,大家共同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完成每天的工作。

作为园长,要多给老师们机会,多与老师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对做过贡献的老师给她们舞台,对没做过贡献的老师给她们平台,这样老师们才会对工作充满感恩。同时,我还严格要求老师们的言行――讷于言,敏于行,让她们在工作上不迷茫――做以“爱”为武器的智者,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身心愉悦,教学相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还与全体教职工共同学习《论语》,领会做人做事的真谛。

作为一所崇尚国学经典教育的幼儿园,在对教师的培养中,我们要求她们学习国学经典。如:吟诵、中国书法,中国水墨画等。要求每一位老师会背《弟子规》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将国学经典运用到现实的工作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途径。享受工作的过程,感受生活的幸福。与人交要有情有义,与人谋要有忠有信,这也是我做人的标准,先经营自己才能慢慢影响别人。

二、浓重的国学氛围

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要使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教育的元素,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时刻感受到教育的乐趣,特别是国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启蒙观,使他们在幼儿阶段就体会到国学之魅力。

作为孩子们天天生活的地方,园所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空间环境,为孩子们创设浓重的国学氛围。一面墙壁、一幅画卷、甚至一个小小的提示牌都是我们眼中的“重要部位”,教师们抓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用心、用情、用责任布置着。渐渐的,我们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了,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国学的气息。鉴赏文房四宝,点滴感受古朴,字画装点环境,稚茶品味人生,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在我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园的教育理念是以“育人”而不是“育才”为教育的出发点;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调动其天性的积极成分,让孩子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厚德中和。让孩子身心健康,有智有能。让孩子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做关心他人的幸福的人。

经典诵读,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还有培养人格、规范言行的功能,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我认为现在好的儿歌太匮乏了,不如让孩子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我们不要求他们理解其意,储存起来就好,经典读多了,融会贯通。

我们过传统节日和24节气。让孩子们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重要节日老师孩子一起穿上汉服吟诗做画,培育他们的文雅气质,“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也经常教育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明白事理。

三、德育的起点和路径

德育,对于幼儿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只有拥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础,才会成就孩子的未来。为此,我园将“从珍惜个人的财物到珍惜他人的财物、从珍惜个人的心灵到珍惜他人的心灵、从珍惜个人的声誉到珍惜他人的声誉、从尊重自己到尊重他人、从履行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到帮助他人履行他们的义务和责任,从爱自己,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到爱集体、爱幼儿园、爱祖国”确定为德育的起点,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点滴做起,将“道德”的种子播种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在落实德育目标的时候,我们选择了“爱”和“包容”两条途径。

爱是一种无声但饱含力量的情感,爱是一颗能不断传播且生根发芽的种子,所以,我园教师要做一名以“爱”为武器的智者,通过自己的爱感染孩子的心灵、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如此,拥有模仿天分的孩子们才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开始自己人生“爱”的旅途,将来,成就自己对家长对祖国的“大爱”。

孩子犯错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我园全体教师都有一颗“包容”的心与孩子生活学习在一起,“凡事盼望;凡事相信;凡事忍耐,凡是包容”已经成为我园教师的座右铭。

四、我的管理者心得与感悟

作为一个园所的管理者,首先是高尚思想的引导者,阳光自信博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园长应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的幼儿终身发展为己任,让教师与孩子共同感受幼儿园的真诚与挚爱。

园长一定是和美家庭幸福与快乐的拥有者,只有有,她才能将自己的幸福喜悦传递给教师和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与温暖。

园长必须学会忠心、学会敬业、学会感恩、学会在逆境中反思、学会在竞争中生存。我经常鼓励自己的一句话便是“我有价值、我配得到、我爱自己、我一定成功”!

为此,我将自己的教育哲学定义为:

人生一切习惯,皆从躯体起。

身教重于言教。精神高远,情操高雅。

仁义礼智。遵守仁爱,规范伦理。

担当责任,有社会责任感。

对待事物要持肯定的态度。

要善于与人共事,内心要充满善意。

要知足,要勤奋。胸怀大,包容心大,知识面广。

用爱心的口吻,理解的状态引领幼儿成长,成为朋友,成为知己。

要求孩子优秀,首先要看自己优不优秀。

要把自己的见闻告诉孩子,多和孩子沟通。

学会尊重,尊重是一种原则,不是一种选择。

学会活像一个人:信任感、责任感、幸福感、大爱、大家、大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5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一日生活;传统国学教育

国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富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博大精深。让幼儿自小就接触国学知识对幼儿来说非常有益处,不但能够开发幼儿的记忆力以及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变得更加有创造力,从而更加自信,一些经典的诗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质。但是,切不可一味的将过多的知识一股脑的教给幼儿,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将国学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一、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首先,教学方法应该摒弃单一,选择灵活多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大多都只重视教学结果,于是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们死记硬背,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幼儿学习国学教育的兴趣。其实,无论学习哪门课程,兴趣都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教师应给与幼儿选择是否接受国学,如何接受国学的机会,要让幼儿在完全放松的环境下接受国学。幼儿的天性就是玩,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选择比较轻松的方式,在内容上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理解、朗朗上口的诗经,在活动中,可以以故事或者游戏以及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即选择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这种趣味性十足的教授方式会让幼儿逐渐喜欢上国学教育,继而逐步完成国学知识的初步积累,实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其次,国学教育应该与节令,区域等文化活动做有机的结合,使其接地气,更为幼儿所接受。其实,教育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即它们是相辅形成的,文化需要教育的传承,教育需要文化作为载体。因此,幼儿园可以有效的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民族节日,以民间故事为主,将传统文化与之串联,从而达到让幼儿在特定的情景中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再者,国学教育应该辅以现代的教育技术,即高科技的融合。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的思维发展都还处于具体的、片面的、形象化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将国学知识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画面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幼儿一个直观的感受。最后,幼儿园应与家长形成合力教育。幼儿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学校即是在家,所以,幼儿的教育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还应与家长共同努力。家长是幼儿最亲密也是最信任的亲人,因此,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幼儿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幼儿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同时,我们要积极发挥家长作用,做好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多多参与到相关的园本课程中,从而能有效地调动孩子的兴趣,保证幼儿能自然、自愿的接受国学教育。

二、如何将国学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基于国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想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国学教育,就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规律以及能力,有效的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慢慢熏陶,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

(一)环境熏陶,生活场景的有效化渗透。对于幼儿来说,环境的熏陶远远胜于教材的灌输,而国学教育的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环境,也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在幼儿活动的场所悬挂与国学相关的内容,如学习 《三字经》 时,可将原文分解成若干板块,制成挂图阶段性的悬挂,为孩子提供浓郁的国学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国学、学习国学、爱上国学。当然,应充分调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多花时间,陪孩子一起观赏国学动画《中华勤学故事》,《中华德育故事》等等。也可适当购买一些图形并茂的宣扬传统美德的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带动孩子一起进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对于幼儿园来说,可以迎合国学的特点,利用校园的墙文化渲染出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做到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每一面墙壁都能发挥作用。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每一寸时间、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教育环节,环境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如每周幼儿园开展的升旗仪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环节为全园幼儿解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相关的经典段落。餐前由老师或是能力强的小朋友共同进行诵读,巩固掌握。早操音乐《古诗联唱》响起的时候,快乐也在孩子们中传递开来,孩子们踏着欢快的脚步感受着古诗的魅力。课间活动时,老师将古诗《咏鹅》《春晓》等,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创编了一个个形象、有趣的手指游戏,带领孩子学学玩玩,体验经典古诗的魅力。在餐前餐后,我们也可以加入国学书籍阅读环节。当然,在这些书籍的选择上,必须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点和适应性。总之,我们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随机、全面的渗透国学。让孩子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基础上,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从而达到感受和认知,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并且通过环境,组织活动的不断反复、递进,来积淀孩子的国学涵养和诉求。这样即充分维护了幼儿的天性,从兴趣点出发,还能起到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发展。

(二)诵读识记,潜移默化中习得国粹。诵读是幼儿学习国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目的是通过诵读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得利于幼儿在生活中慢慢理解和运用,化为己用。具体方法可以从教师讲述、音像资料的观看、幼儿间的领读和跟读相结合等方法。当然,在学习《弟子规》《三字经》时,我们可以先要求诵读为主,在孩子有兴趣点或者不明白处问到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解释一下,以简短扼要为主。

(三)故事启蒙,形象化的帮助识记。幼儿对于故事是最没有免疫力的,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故事讲述的方式向幼儿传播国学。现在绝大部分的国学经典都包含着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三字经》 中“孟母三迁”“九龄温习”等等内容。运用了大量生动的,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使抽象的国学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化场景,有利于幼儿认识理解,提高了教学成效。我们现在可以购买到的相关国学书籍,

(四)游戏巩固,尊重幼儿的活泼天性。游戏是伴随幼儿渡过童年的重要活动,也是如今课程游戏化的刚需要求。立足孩子天性出发,每个幼儿的成长都离不开游戏,游戏也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教师需要发挥智慧,将国学内容巧妙地编成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如情境表演、手指游戏、诗歌联唱、故事会等。将国学内容与游戏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孩子的特长,调动学习国学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加入节令性的课程学习,利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还有经典礼仪教育,也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的养成。当然,礼仪教育,不是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它既要老师和家长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相互配合的隐性教育;又要教师做出系统的、有计划、有阶段性的显性教育,才能相辅相成,有所成效。所以,游戏化教学模式,课程园本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老师组织与国学相关的活动再开发,再利用,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三、结语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者。因此,重视国学、了解国学,振兴国学,通过优良礼仪的习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需要从娃娃抓起。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儿童良好人格,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打好做人基础,这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大事情。而加强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与义务。幼儿园的国学教育是还处在一个启蒙阶段,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奋斗在一线的老师从实践中积极摸索,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随时调整,逐步完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将国学知识拓展到家庭生活起居、待人接物等多个方面,使孩子们成为尊敬长辈、善待他人、热爱生活、勤学好动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第6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当代小学书法教育

从古代官学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书科地位是比较高的。然而在古代蒙学中,或许并没有“课程设置”这样清晰的概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知识结构以文科为主,科技知识所占例甚微。先秦至清,学校的教育内容大部分为经、诗、书等,“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再者,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启蒙教育中,作为书法基本功――习字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按照清人的观念:“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上然制、诰、谕、敕,中而为表、奏、启,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走笔顺利、清晰整齐”(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213页),这实际上道明了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一、学科化是当前小学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二、早期化是当前幼儿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三、艺用化是当前小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评价机制的设想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书法课堂教学任重道远,在实际书法教学评价中应重过程性指导,抓细抓实教学的流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实际书法课堂教学中,可巧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具体操作如下:

评价重点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书法教学的目标,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这就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评价要立足于学生行为的纠编。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书法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行为,笔画正确是否、字体是不是端正、大小是不是适中、结构是不是均匀、是不是整洁美观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来矫正纠偏,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导练。评价落实在学习方式上,如出现执笔姿势、书写姿势、临帖方法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为书法教师,不可忽视这些小节,应该从小处着眼,认真地对待学生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予以指出纠正。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爱学,乐练,会学,不断增强能力。

评价要落实在对教学行为的巩固上。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懂得了对与错,就要让学生及时巩固,通过再一次练习来检测自己的纠偏或纠正能力怎样,教师再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来让学生自己检测评价,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充分利用评价机制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7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动画片;启蒙性

一、一些动画片中的弊端,容易引发不良的行为习惯

1.暴力

家长在帮幼儿选择动画片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排除那些含有暴力或恐怖情节的动画片,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模仿,他会不自觉地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行为,这些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班里有些男孩子就喜欢模仿奥特曼打怪兽,对同伴进行暴力活动,这不利于幼儿间友爱情感的发展。此外,对于一些恐怖情节,有些幼儿也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怕黑,不敢独处。

2.恶作剧

幼儿大多爱看《熊出没》,因为他们觉得光头强和两只狗熊之间的恶作剧很搞笑。但是在实质上,这些情节对幼儿发展是没有帮助的。相反,有些幼儿就开始喜欢做些“恶作剧”,看着别人上当,心里很得意,产生了幸灾乐祸的情绪。比如,之前就有报道说某地有幼儿因为模仿《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情节,把自己的朋友绑在树上,出事后幼儿感到了害怕,但他们在做之前只觉得动画片里的这个情节很好玩,而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后果,这就是动画片对一些可预见危险的忽视与误导,扭曲了幼儿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力。正是动画片中的这些情节,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效应,使他们以恶作剧来取得快乐,无意间对身边的人造成了危害。

3.不良的口头语

看过《熊出没》的孩子,对旁人随便就蹦一句“臭狗熊”“笨狗熊”“见鬼”“笨蛋”,以此来嘲笑对方,愉悦自己,因此而显得非常没有礼貌。使幼儿失去了原有的单纯与善良,虽然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但对于他们的认知会造成一定的误导,使他们不正确诚恳的对待别人,不懂礼貌。

二、符合幼儿观看的启蒙性动画片应具备的教化内容

1.国学类品德教育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关于国学类的动画片,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虽然它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捧腹大笑的情节,但它其中所传承优良的思想品德,可以让幼儿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如何为人处世。针对国学的这一大特性,还是深受不少家长的喜爱,但因为其内容教育性强,建议家长陪同幼儿一起观看,及时做好解释工作,控制好观看时间,以免让幼儿产生厌恶情绪。

2.学习颜色、形状、数目、生词

动画片虽然是供幼儿娱乐观看的,但是如果幼儿喜欢看,并且在看的过程中又能学习到许多知识,那就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动画片。如《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米奇妙妙屋》,故事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其中的教育内容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当下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本领,通过故事带领幼儿一起学习颜色、形状、数目,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3.语言学习

记得看过动画片《巧虎》,感觉里面的言语很简练,语速也比较慢,孩子很容易就能听懂它在说什么,而且还可以跟着练习学说,对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4.以故事为主

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一方面满足其旺盛的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其次,动画故事里一般都充满奇思异想,比如,以小制大,死而复生等,幼儿热衷于幻想的世界,那些离奇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而动画片正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告诉孩子一个道理。”

三、关于动画片,家长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成人不能剥夺孩子看动画片的权利,这是当代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

2.观看时间不要过长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从5分钟到15分钟不等,中间还应穿插一定的休息时间,休息片刻时请家长引导幼儿不要过分依赖电视,同时保护视力。

3.适当增强家长的可控性

不要将动画片作为孩子的“电子保姆”,让幼儿自己观看,而应该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共同讨论动画内容,从而开阔孩子的视野,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4.看动画片和阅读同步进行

有些动画片是和书籍同步发行的,家长可以买来相关书目让孩子提前阅读,既可以预防他们迷恋于电视,也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04).

第8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国学根基 启蒙教育 趣味性 可读性 国文

中图分类号:G633.3;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21-02

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批判了现在一些语文教材的弊病:如关于母爱和母亲形象的不健康的内容。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书本中的小孩要么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总之是非常态的孩子;在上教版小学课本里,长年沿用着几篇朱自清、老舍、巴金的旧文,经典几乎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垄断”;儿童视角的缺失,极少真正符合童心、童趣的作品,快乐的缺失,虚构历史故事,缺乏求真精神、缺少经典。多数教材编者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涉孩童的世界。对于这样的批判,笔者深有同感!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据说这本书现在还很受欢迎,里面有丰子恺的插画,他采用的是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审美的路线,所编教材更注意尊重儿童心理,采用儿童视角,注重培养儿童探究自然的兴趣,在探索中发现真善美,培育爱心,开启心智。内容上,生活、游戏、自然、科学、商业、劳作、群体等,天上地下,现实与梦想,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进入课文。体裁上,则多是童谣、童话、寓言、故事等,切合孩子的兴趣。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开明国语课本》都赢得了相当的尊敬和赞誉。

现在的教材除了要继承和发扬原来的一些优点以外,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关注国学,重视启蒙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懂得做人的准则和礼仪,不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这对社会和国家都很不利!我们必须努力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使之接受正确的文化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等经典就是最好的教材。而现在的语文课本显然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教材只重视增长学生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笔者认为,国学的教育应该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的根本,国民的素质没有提高,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编写教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地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淮南子》《列子》《孙子》《山海经》中多选出一些切合时代的精华,安排在小学至中学的国文课本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领悟。只有学生时代的启蒙教育做足了功夫,国家的软实力才会提升!

二、放眼中外,丰富选材

教材内容上,一是要大量选取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名篇文段,加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我们可以大幅选用一些名篇,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封神榜》等小说的选段, 也可以选用外国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以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一些文章。二是丰富课文的选材,可以多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文章,选用富有思想性、趣味性、想象力强、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如中外童话、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以及《列子》与《庄子》里的中国神话故事,都是富有思想性、趣味性且想象力非常强的文学作品。三是增加民间文化的内容,如小品、相声等。

从形式上来说,我们可以在文章的旁边配置动漫图画,运用多种彩色字体,增强视觉的趣味性。

三、文史经哲,重视诵读

诵读文章对学好语文帮助非常大,但现在中学语文课本背诵默写却陷入误区,只重视诗歌的背诵,对诗歌背诵的编排却非常单一死板,初中三年六册的课文末尾全部都是古代诗歌的背诵,另外在内容上忽略了文、史、经、哲以及唐宋名篇等方面的背诵,如《诗经》《大学》《老子》《中庸》《易经》《论语》《孝经》《仪礼》《史记》《孙子兵法》《墨子》《列子》《庄子》《楚辞》以及唐宋家的文章。其实,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积累语文知识,领悟文章的真谛。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世间万物,皆属身外,唯有书能够渗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尘的心灵,让你耳聪目明,志存高远。

四、与时俱进,紧跟潮流

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也应与时俱进,多增加一些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的商界精英以及时代风云人物的故事。

1.商界人物缺乏。语文教材涉及的名人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唯独没有企业家、经济学家和商人。初中语文教材应合理安排有关商界名人的文章,如企业家的传记、奋斗史、重要的商业事件等。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中国商圣范蠡、香港富豪李嘉诚、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霍英东等人的故事。青少年最具模仿性,他们的榜样与偶像不能只局限于战斗英雄、戏剧明星、诗人、作家以及科学巨人等,让学生了解“华尔街的巨头”,了解充满商业智慧的犹太人,让学生懂得诚信做人、诚信经商,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亦很重要!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商业经济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商人只有懂得回报社会,热心慈善事业,懂得感恩,才是最高的境界。

2.时代风云人物的缺乏。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外国英雄的故事,有些已经明显不合时代的要求了,学生没有一点兴趣。如《伟大的悲剧》《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些文章!我们是否可以将姚明、赵本山的故事收入课本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更加亲切而有兴趣!

3.现实中的爱国题材缺乏。应该适当增加当代爱国主义题材,让学生从阅读这类题材的文章中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提高教材编写团队的整体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妨由国家教育部直接领导,举全国之智力、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广泛的调研并编写,汇集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文学家,积极听取并采纳一线教师的意见,遴选出一流的编写团队,编出中国最高水准、最权威的国文教材,造福祖国和人民,培养跨时代的栋梁之才,全速推进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

第9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世纪 教育 国学热 古诗文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6-01

从早期民间的偶然的、自发性的国学研习行为,到知名大学争先恐后创办国学院等国学研究机构,再到官员将其纳入政治作为,有部分地区甚至提倡官员学国学,并把国学学习情况纳入干部考核标准。“国学热”一路浩浩荡荡,势无可挡,对此现象,虽然各方有赞有弹,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什么是“国学”这个本质的问题,我们往往也聚讼纷纭,难有定论。

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认为,“国学”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始自晚清民国,是与国术(武术)、国医(中医)、国剧(京剧或者平剧)属于同一系列的东西。那么,为什么恰恰是晚清民国才出现这个概念?这是由于在这个时代,天朝大国的迷梦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醒,随之而来的是,强势的西方文化大幅进入中国,出现史上最大的一次“西学东渐”热潮,而中国学问便开始衰落,走下坡路,有人感慨“国将不国”,于是提出“国学”这个词来。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国学,一般性地读读倒也无妨,如果真的迷进去了,忘记了我们身处的时代,在上者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君,在下者毕恭毕敬权当自己是臣,就难免走火入魔了。

上述的观点容或有偏颇之处,但作为一种善意的提醒,提醒着我们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即举国上下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因各方角色不同、诉求不同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在民间,人们热的是对传统思想文化学说与古代典籍的阅读、了解的兴趣,在政界,官员热的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政绩,并从中学到管理谋略之术、左右逢源之道,在学界,热的是一批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人,他们似乎从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在商界,热的是借此商机从中渔利。最为复杂的问题出在教育领域。

早在1998年6月26日,由国家首批5A级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青少年社会文化公益项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向农村贫困地区、希望小学捐赠古诗文读本及专项活动费用的方式,促进经典诵读工程诵读工程在农村的开展,使农村少年儿童在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不再因贫困缺好书而影响完善人格、健康心理、良好道德的全面教育和培养;并通过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工程配套活动,促进希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希望工程的教育特色。至今,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近300个地、县(市、区、旗)、近万所学校、600多万名少年儿童直接参加,其中受资助参加活动的农村贫困地区、希望小学,以及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有近百万人,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3 500万人。与此同时,我们总能见到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起的如“国学进课堂”、“京剧进课堂”之类的提案,甚至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教育界终于成为“国学热”的主要阵地。然而,一方面是无论城市乡村,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工作生活压力,学生、家长、教师皆不堪其累,最关键的是,现行教育制度尤其教育评价体系是一切围绕着升学率这个指挥棒来运转,中小学生多年“减负”成“加正”,“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民间热心人士、国学爱好者却积极地在部分中小学筹措、推行国学教育。由此逐渐累积形成了诸种怪象,使人忧心。以下试举一二例。

如由于城市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各校之间升学率竞争的激烈性,国学教育转而向乡村地区的学校进发,这完全不是某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是城市中小学生一直拥有学习国学的良好机会,而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农村学校才渐渐燃起国学教育的星星之火。试问,难道城市学生不需要学习国学吗?难道乡村学生就没有升学压力了吗?

又如一说到国学教育,似乎书籍、师资、经费这些现实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师生齐上阵吟哦经典即可大功告成,其教育主体有且只能是中小学生。我们假设孩子们在从熟读到能背诵经典的过程中,接受的是耳濡目染的教育,经典最终会沉淀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涵养人格的效果。传统经典固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复兴国学、尤其是蒙学(传统中国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请问:难道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成人们不需要学习国学、进行国学教育吗?多少年来,国人的道德观念、政治信仰、、法律信仰、诚信等价值观念无一不危机重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我们的孩子们能出淤泥而不染吗?从根本上说,笔者认为,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无一不是社会问题的反射与投影。

再如既然是“国学热”,我们就应该尊重国学经典,起码得不歪曲经典才是。但是在火热的出版市场,国学图书质量泥沙俱下不说,更有许多无良出版商大胆删削经典,错漏满篇之外,注释部分更是硬伤累累。正如有论者指出,出版国学经典不必付版税,可以降低出版成本,而且颇有市场,于是,你也出“四书”,我也出“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的“经典”纷纷出笼,成了“国学热”中的一道耀眼的景观,这种一哄而上的出版,其实是看准了“国学热”的一个致命弱点:所谓“热”其实只是躁热,难得有人静下心来真去研读,于是只图包装出新,只以策划取胜,只想在市场上夺人眼球,却不必精心编校以保质量。这些在“国学热”中应运而生的“国学经典”之类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名义上是弘扬中华文化,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蹋。

从历史的视角看,提问“‘国学热’还能热多久”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国学热”也一定会尘埃落定。有调查显示,“国学热”日趋升温,很多家长也赞同孩子在校园里学点“国学”知识,但若让孩子去培训班专门学“国学”,家长的愿望却并不强烈。对于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而言,必须尽早地意识到,让孩子学“国学”是好事,但“国学”博大精深,不管是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国学教育不应急功近利,进行简单式灌输或快餐化学习。只有这样,“国学热”才能不是过眼烟云,才可能安顿世道人心。

从当下的视角看,就像数年之前的“电脑热”、“英语热”、“出国留学热”一样,“国学热”如果真正提供了满足当代国人的物质或精神道德需求的内涵,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也能一直高热不止,反之,则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