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产业化

第1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日新月异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20a来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和推进提高3个阶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山西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增多、涉农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吕梁太行两山杂粮林果产业区和晋中晋南盆地果菜园艺设施农业区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和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的加工、流通、基地3大领域13个行业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1]。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稳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使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山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5000余家,其中33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8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确定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共计481家企业。并创建出一批如古城乳业、水塔醋业、忠民油脂、六味斋、平遥冠云牛肉等知名品牌。2012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带动农户340万户,同比户均增收600多元[2]。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2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回顾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全省范围内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内存在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以及整个农业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没能形成紧密的联系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研究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2.1 规模化指标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首要指标,规模越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体系越完善,内生效益越强。该指标主要体现在支柱产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龙头企业规模3方面[3]。具体指标有支柱产业占非支柱产业的比重、农业商品基地与其他商品基地的比例、某一资产层以上企业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比重等(可从占地面积、人口总数、产值产量、建设总投资等方面分析)。

2.2 一体化指标

一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整合在一体,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农科教一体化程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供销系统的契约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农产品的增值率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盖率等。

2.3 科技化指标

科技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涵盖农业产业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中应以科技为导向,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主要指标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就业比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等[3]。

2.4 商品化指标

商品化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实质是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实现产品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农产品商品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商品化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品牌价值含量等。

2.5 效益化指标

效益是农产品价值的综合体现,该指标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产业化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农产品质量达标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纳税额、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等。

3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是评价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根据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的分析,结合山西农业产业化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3个基本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A)是根据准则层各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定量指标,取值范围0~1,1表示发育程度最理想,0表示发育程度最不理想;准则层(B)包括规模化水平、一体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商品化水平、效益化水平,用B1、B2、B3、B4、B5来表示,准则层经过权重处理后可用于进一步计算目标层A的值;指标层(C)包括25项指标,这些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各指标分别以C1~C25来表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评价涉及到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无法做到,因此,本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指标的隶属度,对其具体方法做简单介绍:

3.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U={ U1,U2,...,Un,}

3.2.2 构造指标评判矩阵

即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用矩阵R表示:R=(R1,R2,...,Rn)T,式中:Ri为指标Ui所对应的隶属度。

3.2.3 确定权重系数矩阵

C=(C1,C2,...,Cn),ΣCi=1(i=1,2...n),式中:Ci为指标Ui所对应的权重。

3.2.4 计算综合评价值

A=C×R=(C1,C2,...,Cn)×(R1,R2,...,Rn)T。

3.3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

理论上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但在实践中由于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因此可以允许判断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取值范围为0~1。

0.00

0.50

0.70

0.85

运用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

4 进一步完善山西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对山西而言,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育程度,要进一步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重新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

4.1 突出战略重点,切实做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山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打破小而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在选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力度,尽快制定出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 ,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

4.2 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山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为“订单农业”形式,这种利益机制一般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订单履约率较低,损害双方利益。因此,要尽快发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目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规范的利益机制,不断创新利益机制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4.3 培育企业集群,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内外部的全面整合,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5]。通过区域集聚,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

4.4 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转变过去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投资模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改进生产加工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战略是经过整合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要素,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标识。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短板的状况,要做好以实现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为目标,在标准基础上加大品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借助品牌优势提高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规模和效益[6]。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J/OL].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2012-11-9.

[2] 贾明进.以“513”工程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J].农业产业化,2013(2):17-18.

[3] 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12(12):19-25.

[4] 张国卿.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报,2006(6):577-580.

第2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绿洲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7-0020-04

产业化是目前全球农业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农村工作者提出的,并迅速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至今尚未有一个大家一致赞同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已趋一致,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联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综合性开发、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就是把被传统农业和传统计划经济所割断的各个产业链环连接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组合优化,在农业内部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循环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基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现代化所处较低水平阶段,中国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之路。根据中国国情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1)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劳动者的现代化;(3)管理组织的现代化;(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5)资源环境的优良化。

一、加快产业化经营对绿洲农业实现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绿洲农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基本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直接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影响,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技术进步滞后、比较收益低、多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扭曲的农业利润分割方式、脱离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使绿洲农业在市场和产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提供初级产品的极为不利的地位。相对于既定的农业资源而言,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难以筹措,农业投入不足。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把传统体制下被人为分割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增值利益,使农民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分享其应有的利益。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应用增加的收入,可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的进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把农户生产通过龙头企业组织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

销售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绿洲农业发展和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对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分析

随着改革深化,农民和农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较多困难,实行农业产业化可进一步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现代化由单项突破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加速了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中国的农业技术变革主要由政府引导和推动,其主要是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扶持,但在技术变革中终端往往因为农民拥有的要素结构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受阻。在传统的绿洲经济中,作为先进技术接受者的农民,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技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去接受;另一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需要资金,从农民的角度考虑,短期利益和以往的经验比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以带来高收益更容易采纳。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龙头企业一方面在资金上可以给予农民支持,向农民提供优惠的技术服务和与此相应的要素,同时,在先进技术的采用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农民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强化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农业适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

(二)农业产业化可以减少农业资金的流失,为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绿洲传统型农业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一直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以致经常发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流转,特别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绿洲农业仅靠自身积累式的发展很难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的转变,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才能使农业更快、更稳的发展。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使原来仅靠生产经营的农民获得来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比较经济收入,强化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诱因,而且使农民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投资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为能够保持稳定的优质原料来源,必然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投资长期不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束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新阶段绿洲农业发展的力量之源。绿洲经济由于受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为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原料基地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应用农业机械、搞好储藏运输创造了条件。对于地处运输不便之地的绿洲,先进、适用的储藏运输技术保证了绿洲农产品更加安全、快捷地进入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绿洲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户从事小而专的商品生产,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布局区域化。对于绿洲经济而言,技术对于资源的边际替代率不可小视,一方面,龙头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会加大力度采用一些对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科技来改变绿洲经济现有格局中存在的生产分散、产品质量差、加工层次低等问题。绿洲经济走产业化的道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技术上实现传统绿洲经济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农业产业化引起绿洲农业区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绿洲传统农业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变的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农业所需劳动力就越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是对于绿洲区而言,仅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出路是不断地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广阔前景,可以把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产业,而且也拓宽了农业的领域,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原料生产、初级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延伸,向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高科技等领域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绿洲区农业人口负重大,已成为制约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绊脚石”,只有将传统农业中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农产品的加工等环节中去,才能实现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不仅使绿洲农业人口负重减轻,同时也增加了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加快了绿洲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五)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把若干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开辟新的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绿洲现有的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而提高绿洲区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部分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在贸工农一体化的系统内流通以节省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六)“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了农业经济市场化

随着绿洲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绿洲经济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但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就是农户的分散性、无组织性。而绿洲区的农户由于地域特征,所经营的土地更加分散。面对强大的竞争市场,他们无所适从。弱小的农户独自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化则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聚合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分离而封闭的状态,把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特别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绿洲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绿洲农业经济市场化。它既可以让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又可以让市场正常运转并且品种繁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较好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对称的矛盾。

总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大规模进行农产品商品化分工分业的联合生产和销售,以整体推进农业向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有效运行组织经营机制和格局。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先进而发达的农业,为此所采取的手段或措施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而言,当务之急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但是,当前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农业生产领域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同时,受到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制约,又遇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于产前、产后等部门的阻碍,使一体化经营难以真正形成。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农业产业化来克服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局限性,而农业产业化又必须借以农业现代化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绿洲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绿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实施,加速了绿洲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政府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对重点建设造成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进行调控,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发展方向上进行引导,包括在生产基地建设、工商企业参与、农户生产以及市场、效益、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引导;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多方融资,突破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克服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协调和利益磨擦,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二)大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的带动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优势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对绿色龙头企业的培育,选择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绿色经济运作的要求,重点扶持,依托其为产业骨干,组建突破城乡界线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集团,形成辐射面更大的规模优势,产生更强的产业牵动能力,带动辐射范围内的农业企业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三)合理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依托,也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以土地大户租赁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土地向部分生态农业户或经济组织合理集中,依靠经济手段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等得以推广的基本保障。

(四)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优农产品,实现农地园林化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是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的前提。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要按照“特色+优质+规模+品牌=效益”的思路,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行业特色和品种特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突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园林化。

(五)加快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现代化的实现

各涉农部门要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对农户在技术、种肥、农膜农药、资金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中介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体系,开展有偿或互的自我服务,使农户有更便捷的渠道了解、接受、采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陈献政.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1998,(4).

[2]孙占潮,张建树,谢继存.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

[3]董树亭,靳相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4).

[4]贺峰,等.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5]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6]刘书楷,陈利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基础研究刍议[J].生态农业研究,1999,(2).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to Accomplish

the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Yang Xiuhua, Li Yu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第3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埇桥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围绕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示范主体小循环、示范样板区中循环、县域农业产业化大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利用物质再生原理和利用技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废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结合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品牌专用粮食试点、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大力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构建了一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种养加融合发展的生态、绿色、环保、节本、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模式。

1现代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1.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循环模式1.1.1农业龙头企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宿州市金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秉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下辖宿州市飞龙实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宿州市惠丰有机肥有限公司和金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投资8500万元建成10hm2的现代化猪舍、2000m3的大型沼气无害化处理设施;2014年投资500万元,建设投产有机肥厂,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公司在养殖场周边流转土地40hm2,进行葡萄栽培20hm2和水产养殖20hm2。通过肥水一体化工程把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葡萄栽培。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利润2600万元;有机肥厂年产量6000t,利润达180万元;20hm2葡萄主要有2hm2日光温室、智能联动大棚1.33hm2、现代化避雨栽培大棚10hm2、6.67hm2常规种植,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为农业部认定的绿色农产品,2016年利润达300万元。该公司年总收入达1.5亿元,纯利润达3080万元,实现“猪-沼-果”的循环生态农业。现已建成生态型、观光型、农牧结合型示范园。1.1.2专业合作社农牧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模式宿州市草源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有核心成员12人,员工300人,直接带动农户520户。2015年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社严格按照“五统一”模式进行运作。目前,合作社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333.33hm2,养殖肉牛10000头、奶牛200余头,其中在内蒙古科尔沁草源拥有2.67万hm2草场,在内蒙繁育架子牛,运输到宿州育肥,每年消耗小麦秸秆、青储饲料30万t。建设了年产3万t的有机肥场和年加工3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草源牧业鲜奶在宿州、合肥、南京等地广受好评。合作社还注册了“天牧维康”商标,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年收入2200万元以上。1.1.3家庭农场型主体小循环模式宿州市埇桥区彭庆林家庭农场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2013年流转土地面积50hm2,年养殖肉鸽1万对,生猪500头,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15.33hm2,葡萄栽培4.67hm2,小麦—玉米大田种植26.67hm2。建有中型沼气池1个,鸽子粪便喂猪,猪的粪便用于沼液池,生产沼渣沼液,再用于果蔬和小麦玉米的生产,小麦玉米加工成饲料喂鸽子和猪,形成的循环,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粪污的综合有效利用,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推行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可追溯体系。2016年被安徽省授予省级蔬菜标准园。沼气池实现粪污的综合利用,每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费用10万元以上;果蔬品质提高,价格提高,每年可多收20多万元,年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1.2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循环模式1.2.1模式名称绿色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1.2.2模式概要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示范样板区在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区,样板区内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常规作物,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种植青贮饲料玉米、大豆发展肉羊养殖,利用金海面粉企业的仓储和加工能力,进行绿色粮食产品加工。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大力实施小麦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发挥埇桥区小麦和高蛋白大豆主产区域优势,挖掘粮食产业品牌培育潜力,提升小麦产业化综合效益。金海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是一个以小麦产业为主攻方向、农牧渔相结合的产业联合体,2013年发展小麦绿色生产基地0.33万hm2,2015年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其中金海面粉有限公司负责小麦品种的选择和收购;翔宇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张炎家庭农场、金幸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用绿色增产模式,生产绿色食品小麦;博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朱才刚家庭农场等收购联合体内的小麦、玉米、大豆秸秆进行青贮和黄贮发展肉羊养殖,金海面粉以优惠价格供应麸皮,发展“养殖+沼气+小麦(大豆、玉米)”种养加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养殖场向联合体内种植户供应有机肥。金海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以金海面粉有限公司为核心,开展标准化原料生产、订单收购、粮食烘干、收贮、加工,和联合体内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合同,通过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产业,以共赢打造全利益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2.3模式内容1.2.3.1主体技术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实现粪污的无害化综合处理和有效利用;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1.2.3.2配套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1.2.3.3支持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政府奖补、金融支持。1.2.3.4运行机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切实抓好落实,严格督促检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1.2.3.5效益分析一方面生产小麦绿色食品,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150kg/hm2(约300元/hm2),减少农药费用450元/hm2,合计1hm2节约费用750元;另一方面种养结合,联合体成员互相协作节本增效,1hm2增收750~1500元;其次,通过发展绿色品牌粮食,公司高于市场价5%收购,种植户1hm2增收1500元,公司通过生产品牌绿色食品,产品价格提高,利润增加。1.3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大循环模式通过无数个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小循环和若干个中循环,不断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小麦专用品牌项目和小麦绿色高产创建项目等模式,通过落实“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广适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建设)和“三控”(控肥、控药、控水)技术,构建县域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大循环模式,并产生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存在问题

2.1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仍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农业收入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很大差别,工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的力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不够等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2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强,生态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有效组合是关键,但目前缺乏有效的优化组合新技术。一直以来,我们的生态农业建设过于依赖传统经验,如农田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要创造更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首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其次,要向规模化要效益,向集群衍生化要效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协调发展,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方面条件不完全具备。2.3资源与环境压力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瓶颈随着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规模养殖业的不断扩展,已经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环境污染。如过量施用化肥、大量施用农药。由此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将日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循环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制约因素。

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建议

第4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发展规划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关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措施相继出台,新的理念不断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考。而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者,既是农业生产和加工中心,又是技术创新和服务中心,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本文结合农业产业化的首创地区―潍坊市的有关经验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谈谈有关看法。

十多年来,潍坊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认真把握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有效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年来潍坊市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多种相关农产品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农业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实施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使广大农民实现就地、就近、有序转移。潍坊市近三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85元。实践证明,农业龙头企业完全可以使农业成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在产业化中自我消化。

当然,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经过调查仍然可以发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产业链仍然偏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是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调查时发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附加值低,开发程度不够。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还比较薄弱,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加工能力较低,农产品大多以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现,成品加工、精品加工量少,品种保鲜和外观包装差,降低了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导致农产品因缺少深加工,上市时间非常集中,上市链条很短,销路受限,价格低,甚至滞销。如生姜、大葱等从地里收获后,只经过简单的冲洗,就出口到日本,而日本进口之后,除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外,还广泛用于制药行业,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

第二,合同约定缺乏约束力,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由于公司与农户的经营能力的不均衡和信息的不对称,双方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上市场信用体系残缺不全,往往导致交易关系不稳定,合同约定的保护价变得形同虚设,不能形成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既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龙头企业的稳定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从调查情况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还面临着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挑战。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原来是农民,或从乡镇企业管理者以及农技部门的干部转化而来,整体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懂得国际贸易知识及熟悉WTO中有关农产品交易规则的人才更是稀缺。同时,农业龙头企业的职工绝大多来源于农村,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必然影响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制约着企业发展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为此我们应做到:

第一,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引导千家万户开展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生产。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引导千家万户开展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同时,通过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上增大科技含量,从而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利益关系。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约形成紧密的“龙头企业+农户”形式,有利于实现双方在资本、技术、销售和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抵御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潍坊一些龙头企业还探索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参股入股,把农民直接变成企业股东。目前全市80%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结成一体,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又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三,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除了“在干中学”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外,企业可选派一些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骨干人员赴国内外参观考察,到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去学习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可采取送股份、期权制等方式聘请有经验、高素质的高层管理人员,以优惠条件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工作;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到企业进行讲学,担任顾问等等。

第四,按步骤、分阶段地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是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必须避免结构雷同。从1993年至今,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已经走过了13年的历程,才逐渐找到了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思路和正确方向,全国其他地区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稳步发展。

各种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对于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先进地区和国家的经验也是我们搞好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翁鸣:《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4月

第5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

1.惠农政策支撑有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战略。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召开的党的十更明确强调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央、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做好“三农”统筹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适度控制农资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工支农、以城带乡、 “城乡统筹”、“三农”协调,已成为未来豫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政策基点。

2.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条件坚实。

目前,豫东地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至18.6%,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2.6%,这标志着豫东地区的综合实力已进入工业化前中期发展阶段的新水平,具备了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又必将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城市带动农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农业发展路径清晰。

国内和国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新趋势是:由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和享乐型消费转变,安全营养、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和休闲观光等需求将呈现加快增长趋势。商丘市委市政府顺应农业这一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和休闲观光型农业的加快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生态型农业的加快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这就为新型农业化道路的抉择提出新的要求。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挑战

1.传统农业文化与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的挑战。

由传统的现代化农业向新型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转变,需要以新型的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为支撑,即依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经济全球化为发展战略背景的鼎力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现代化,就需要卓有成效地加大农业新型文化的改造,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2.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

未来10—20年,豫东地区人增地减,耕地、水等资源紧缺矛盾仍将呈现上涨的趋势,诸多资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抉择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目标,继续在区域优势特色上狠下功夫的同时,加快豫东地区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将生态、特色、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坚持走“绿色环境、特色产业、国际精品、高效经济”的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源利用率、生态稳定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绿色环境

要充分发挥豫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平原广阔、一沃千里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农的原则,结合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要发挥农业对生态的修复功能、持续平衡提升功能,坚持走以生产型为主转向以生态型为主的农业发展路径,着力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与质量。要适应市场变化,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切实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要充分利用豫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明显优势,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产迎合国内外人们消费观念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品味,创造豫东地区特有的农产品“绿色”品牌,将“绿色”特征贯穿延伸于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中。

(二)突出特色产业

科学制定生立足豫东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四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五大经济作物(蔬菜、花生、棉花、油菜、水果)、两大养殖产业(畜牧、水产)、五乡(夏邑县:中国食用菌之乡;柘城县:中国三尖椒之乡;宁陵县:中国酥梨之乡;民权县:中国河蟹之乡;整个豫东地区:中国泡桐之乡)、三个一(一个主产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一个农产业集团:集公司、农户、基地于一体的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科迪集团;一个市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10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发掘特色农产品优势。在巩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同时,加快优质粮食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和绿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正视和解决豫东地区农业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依据各个区域的特色优势,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经营和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大豫东地区生态农产品的产出,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体系和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加工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基本建成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优势产品产业带,形成一批优势产业群,加快生态农业种植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三)追求高效农业生态经济

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生态、特色资源有机结合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和产业化、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将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优势最终体现到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来,走一条高效双赢农业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和实现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

三、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

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制度、政策、知识、技术、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解决好这些突出的问题,对加快推进生态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制定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豫东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种植作物特色,研究制定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加强与人们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作物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粮食、蔬菜、水产养植等领域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要加强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 加大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培养、供给力度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豫东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优势,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为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建设的物质、技术、资金、人才保障,以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高层次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实现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6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概念

现代农业在某一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园。它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农区内划定出一个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来优先发展的现代农业,它是由政府和企业进行引导运作的,然后通过工业园区的理念开展建设和管理,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再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再来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管理,实现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1、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10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农业部资料显示,我国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

2、发展形式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园区逐渐由观赏型、形象型向效益型、引导型转变,发展形式出现多样化。现代农业园区根据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技术示范推广型、技术引进创新型、自主创新主导型等等。来讲一下技术示范推广型例子: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内大量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施、品种,根据上海的区域和气候条件,在充分发挥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吸收,然后根据我国和上海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引进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

3、丰富了现代农业园的内涵。观光农业园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它是现代农业园基础上的拓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出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园区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把观光、休闲、农事活动等同农林牧渔相结合,开发出了一些集观赏性、科普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项目,像摘菜园、农业科普基地等。观光农业园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要求,功能上的多元化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三、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的重要作用

(一)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农业园区在变化万千的大潮中迅速发展,准确定位自己的功能增强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首要任务。现在很多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和仔细分析,就盲目的进行功能定位,使定位模糊不清存在部分雷同,而被淘汰。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实地考察的结果和访谈结合起来,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来确定园区的具体发展方向,使园区更加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朝着对竞争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主题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园区想要在本行业内脱颖而出,必须要在规划中大胆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现代对景观的规划设计没有充分尊重当地的田园风光和农业本身,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对景区和功能区进行划分,会使很多原有的特点被忽视,也有可能会出现人为破坏而增加不合理的景观措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还破坏了最基础的自然生态,导致农业园区本质特色的丧失,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所以在对园区进行规划时要尊重和利用基础自热资源,并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展示现代气息。

四、怎样使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有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带头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公共设施、政策资金的扶持,积极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园区的进展进行宣传报道,把工作中的好做法、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着重报道,来推进园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扶持、税收、用电等方面为园区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将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制度科学的发展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农业产业园主应该努力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根据灵活、方便、安全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园区提供信贷支持。

五、结语

总之,农业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在提高园区的竞争力上至关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想要在该领域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措施进行科技创新规划,体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第7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农地整理;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58-3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生产中一直占有着重要地位,其肩负着实现国内粮食基本自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根据我国的自然、人口和经济条件,党和政府一直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实现路径进行着探索和实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如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的约束、全球市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约束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约束等[1]。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任务和要求。纵观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为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理会不断的以新形式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已有学者提出农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农地整理产业化,作为农地整理的发展趋势,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农地整理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内容与关系

从我国农地整理的实践看,农地整理内容大致可分为耕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未利用地开发、小流域综合整治,农地整理的任务可归结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3]。农地整理的实质是合理组织农地的利用。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水平不高,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整理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以及综合效益最大化,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实现农地整理产业化的过程。农地整理产业化基本前提是将农地整理作为一种产业来看待。农地整理产业化其中心思想是把整理后的土地,作为农地整理的“产品”推向市场。农用地整理产业化的运作过程是通过培育各种形式的农地整理企业,接受政府、集体、农户的委托进行农地整理,建立土地整理储备库,以出售新增耕地折抵的建设用地指标、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耕地租赁经营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获取土地整理收益的农地整理经营模式[4,5]。

对于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做出了明确回答。文件明确提出: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现代技术逐步装备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生存环境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农村土地整理作为按照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而进行的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有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作为农地整理在新时期下所采取的模式,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容目的任务与农地整理是一致的,同时,对比农地整理与农业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目的任务是相互统一的,农地整理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高水平的基础平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地整理水平的高低反映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农地整理产业化,作为可实现资金良性循环的一种适宜的农村土地整理模式及发展趋势,会更加积极全面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2 农地整理产业化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

2.1 农地整理产业化增加了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

农地整理企业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可以运用各种现代的技术和手段对具有整理潜力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包括耕作田块的归整、田间道路、灌排渠系、防护林带的整治,中低产田、中低产林、中低产园、中低产水的改造,低产土壤改良、山区、丘陵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退耕、土壤改良、耕作措施改善,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也就是对之前很难进行整理的土地进行开发,同时更好地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以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2 农地整理产业化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地整理的产业化经营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农业基础建设上的投入最终会在整个市场中得到产出,所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有所提高,其规划和科技含量也都会有所提高。引入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后,土地整理的产出不仅包括经过整理重建的各类土地,而且还包含了在重建土地上生产提供的各类产品,如农田水利配套设施、道路、电力设施、农产品以及改善的生态环境等。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缺乏规划约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浪费土地、多占耕地、生活不便、就医求学困难等,农地整理企业通过对村庄整体开发,自己受益的同时,可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条件、并有利于教育文化医疗等的大为改观。也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3 农地整理产业化加速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农地整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求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因此这需要企业积极购置所需农业机械。这对于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的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地整理产业化也会改变现在农机的投入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的格局,并可以加强农机管理,还可以提高受聘于整理企业中农民群体的科技素质,进而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很快,已经建成了相当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但是,大多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理想,农业信息网络如何进村入户,广大农户如何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农业信息,如何方便地接受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但农地整理产业化的经营,使得大多数经营管理整理后土地的主体换为农场式的企业,经营管理土地的企业对于农业信息的获取、接受和利用水平更容易进行提高,信息化的过程必然会加快。

2.4 农地整理产业化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整理后的土地适合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农地整理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首先设定因地制宜的整理目标,并应用规划设计、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生产技术等重建各类土地,整理后的土地会与高效农业相结合,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整理后土地的经营方式可转变为企业或农场经营,这样可以加强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监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有利于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转变,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市场的竞争力。

2.5 农地整理产业化加快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在产业化土地整理系统中,整理的目标要多元化,要求包含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没有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而如果没有生态效益来维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那么经济效益也只能是短期的,同时社会效益会对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过程的推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农地整理产业化过程会改善农民的生产和居住环境,同时加大对对村庄的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的建设还可以发展休闲观光型的生态农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快了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农地整理产业化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用地整理产业化的发展最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产生于江苏的张家港和吴江等地,以后逐步发展到山东、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地。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农用地整理产业化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进步,全国大多数地区由政府或其他单位组建土地整理公司,将土地整理与高效农业开发、生态园区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等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目前,土地整理产业化主要面临着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畅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合适的市场管理体制、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缺乏、地方政府认识不足等一些问题。[6]由于我国各项事业均处在发展之中,资金缺口较多,而其他一些筹资渠道尚未通畅,致使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土地整理的成效。土地整理市场信息的不畅通与土地整理企业较少,至使土地整理市场内缺乏竞争性,不利于土地整理产业的发展。我国有关土地整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土地整理的产业化进程。如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程序、土地整理后的土地产权调整与利益平衡、各土地产权主体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亟待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同时,目前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土地整理市场管理会导致管理手段单一,政府职能混淆,建设行为主体责任淡薄、监管不到位、质量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等问题的出现。土地整理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金审计管理不规范,相应中介服务结构的缺少,以及土地整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土地整理质量。虽然各省市都在土地整理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产业化的经营方式,但有些地方政府土地整理产业化意识淡薄,其所推行的产业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土地整理产业化。真正的土地整理产业化应该是“生产-流通”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有市场主体的参与,一旦某个环节没能产业化,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影响整个农地整理产业化进程。

4 加快农地整理产业化以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地整理的产业化发展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地整理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相关的许多方面都还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经验借鉴。为了促进农地整理产业合理健康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4.1 完善与农地整理产业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管理制度

随着农地整理产业化工作的不断开展,加快农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势在必行,以促进土地整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实现。首先,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农地地整理产业化过程中涉及的权属调整、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在完善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加大地方法规与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细化和落实,政府应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农地整理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行政监督管理,制定和严格实施管理办法,抓好项目进展中每一个环节的监督、检查验收工作和项目效益的评价体系,确保农地整理工作的质量。这可为农地整理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使农地整理产业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指导下有序发展。同时,这也有利于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使得农地整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2 政府宏观管理的加强和投资力度的加大

农地整理产业化运作中,政府应转变职能,把重点从微观实施转到宏观管理上。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标准和管理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管理体系,并且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中积极引导和协调各个部门,理顺各种关系,注重发挥整体效能。具体的工作要以完善市场规则、实现农地整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原则。同时,由于农地整理产业项目规模大,资金要求高,需要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政府需加大对农地整理的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从土地收益中回收资金,这可对一些经济组织和个人起到示范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地整理项目中来。

4.3 健全农地整理产业市场服务系统

农地整理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市场竞争机制形成需要良好的农地整理市场服务系统做支持。因此,要积极培育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的农地开发整理中介、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技术培训、保险担保等机构,以形成系统化的农地整理服务市场,为农地开发整理提供信息、技术、监理、指标交易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地整理产业更好的发展。

4.4 实施人才战略并推行行业资质认证

农地整理是一项政策和技术指向性都很强的新事业,从事农地整理项目的从业人员对农地整理行业的认识、对国家有关政策的把握程度、对农地整理工程的特点的了解程度等直接关系到农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农地整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政府及土地整理企业应加强对人才队伍培养,树立人才观念,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财力上加大投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土地开发整理科技专家队伍。同时,对农地整理的从业人员进行个人执业资格的认定也是不可缺少的,获取个人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土地整理个人执业资格考试。农地整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行业,还必须尽快推行土地整理行业资质认证制度,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河南农业科学,2010,(16):5-8.

[2] 纪素霞.试论农村土地整理与农业现代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4):10-13.

[3] 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23-26.

[4] 彭群.土地整理产业化概述[J].中国房产导报,2001,(11):16-17.

[5] 涂建军,杨庆媛,周宝同.农村土地整理产业化模式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2005,(1):33-37.

第8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现代农业;应用

引言

自动化控制在现代农业中的大范围运用符合目前世界范围内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理念的要求,所谓精准农业,指的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要想真正达到精准农业“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的目标,就需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农业种植的效率,将效益提到最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高效农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农业自动化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 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农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向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一、自动化控制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

无土栽培(Soilless Culture)指的是使用水、雾、基质等代替土壤进行植物培植的方法,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被使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目前已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无土栽培需要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帮助才能顺利实施,首先需要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于无土栽培的各个阶段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不同的植物对于营养物质以及水的需求来进行培植。无土栽培需要栽培容器、贮液容器、营养液输排管道等设备,这些设备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连接在一起,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实现自动供养、导流滴灌等工作,这就大大节约了劳力,同时提高了种植效率,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可以保质保量。目前,专家系统逐渐成为自动化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系统是一个包含极其丰富专业知识资源的软件,是智能型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代替传统的人工诊断,利用专家系统中包含的图像分析、模式识别等功能对农作物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机内信息的总结对比做出推理,从而解决农作物生长中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在无土栽培这一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势必会遇到一些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凭借他们以往的劳作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是就需要自动化控制的专家系统以及灌溉系统等来对农作物进行全方位的检测、管理,帮助农作物健康、快速的成长,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自动化控制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节水途径和措施。喷灌和微灌技术是为解决水资源不足, 提高灌溉效率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灌溉技术之一。21 世纪,灌溉将朝着低能耗、低造价、高效率、自动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如计算机控制、精量灌溉和水分调平等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就是根据农作物种植要求,由中央控制计算机、电子负压计、数据采集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全自动灌溉系统,制定各自相应的灌溉制度,并通过电子负压计将测得的土壤墒情实时传输给中央控制系统,由计算机判断是否需要灌溉,需灌溉时,计算机自动打开电磁阀启动灌溉,灌溉完成后自动停止。

三、自动化控制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生产的目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丰富的农产品。温室大棚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能够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提供生育期,并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温室大棚的构造包括供水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照明系统、湿度控制系统等等,上述各种辅助系统都是自动化控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各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温室大棚内的情况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在通过计算机中心的统计分析,最终反馈给各个自动化控制仪器进行操作,完成对于温室大棚的监控管理。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温室内气温、湿度、光照情况、二氧化碳浓度、露点温度等进行准确的监控,这就保证了大棚内始终保持着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以求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最终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动化控制还可以完整、系统地保存相关数据资料,为研究农作物生长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数据。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器视觉技术也逐渐进入温室大棚之中。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对农作物表面进行色彩分析、纹理分析、明暗分析,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有效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其结果可以作为温度控制系统、湿度控制系统等等的控制信号,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对农作物生长进行自动化控制。

四、自动化控制在收获机械中的应用

农作物收获机械的自动化控制是近些年来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传统的收获机械一般是谷物收获机械,包括收割机、割晒机、谷物脱粒机等多种品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谷物收获机械也开始向自动化控制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将收割、割晒、脱粒等多个步骤一次性完成。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中心计算机对各个机械进行统一调度控制,按照预设的过程对谷物进行高效的管理。近些年来,针对西红柿、卷心菜、西瓜、柑橘、苹果等农产品的收获机械也逐渐出现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收获机械通过机器视觉技术来对采集目标进行分析判断,当发现目标后,自动控制系统会发出指令,引导机械手进行农作物采摘工作。这项技术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力度,同时加快农作物采摘速度,保证新鲜的农作物第一时间被采摘下来进行处理、进入市场销售,可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但是,由于果园和田间的作业环境较为复杂,采集的图像有可能收到叶片、枝干、光线等的影响,所以目前这项自动化控制采摘技术仍不太成熟,还处在进一步研发阶段。但是,我们可以乐观的期待,在近几年内这类自动化控制收获机械将会更大范围的进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中来,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更强大的帮助。

五、自动化控制在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

工厂化养殖是依托一定的养殖工程和水处理设施,按工艺过程的连续性和流水作业性的原则, 在生产中运用机械、电气、化学、生物及自动化等现代化措施,对水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及饲料等各方面实行全人工控制,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养殖目的。工厂化养殖可分为流水、半封闭循环水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3 种形式。流水养殖全过程均实现开放式流水,用过的水一般不再回收处理,流水交换为每天6~15 次。半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对养殖用水不完全开放,而是对部分养殖废水经过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处理后再流回养殖池重复使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经沉淀、过滤、去除水溶性有害物和消毒后,根据不同养殖对象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要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的新鲜水,再重新输送到养殖池中,反复循环利用。

结语

农业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特别是随着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及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必将为人类解决诸如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及环境污染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提供完美的措施和方案。

参考文献

第9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soil management, taking the northeast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ili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et up the index model and evaluation, and mad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produc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using interdiscipline subjects, such as system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etc.

关键词: 土壤管理;生产方式;系统工程

Key words: soil management;production method;system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318-02

0 引言

土壤条件是粮食高产的基础。土壤水分状况、养分状况及土壤的一些物理性状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子。目前,耕地的水土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的质量和状态严重恶化。东北黑土区因水土流失形成的沟蚀和面蚀已造成每年粮食减产1921万吨,相当于目前整个东北黑土区的粮食产量的近四分之一。因此,研究基于土壤管理的现代化粮食生产方式不仅具有重要性更具有紧迫性。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农业生产现状

1.1.1 农田水利状况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避灾能力差,农田产量容易受到天气、降水条件变化的影响,易出现灌溉不足或过度灌溉的情况,导致农田产量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同时也加大了化肥中营养成分随雨水径流的比例,加剧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扩散。

1.1.2 水土流失、传统灌溉加剧了对农田的侵蚀 农业耕种带来的扰动活动实际上会增加农田的侵蚀,90%以上的营养物流失与土壤流失有关。水土流失与传统灌溉等生产方式问题是密不可分的[1],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粮食减产因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耕地质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1.1.3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了生态资源环境 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物质投入不足,靠掠夺式提高产量,用养失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2]。进入90年代,以粮食增产为核心,增加了化肥、农药施用量、扩大灌溉面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由于人们片面追求农作物单产,盲目地增加化肥、农药的用量,导致了肥料的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1.2 环境资源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调查显示:过去,肥沃的黑土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目前,黑土已变得质地松散,加之用养失调,黑土区发生严重的水蚀和风蚀,土壤性质改变,从而导致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流失严重。加之吉林省的大、中型涝区集中于中部,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粮食的稳产。

2 国内外工作进展

2.1 国外发展情况 美国的农业粮食生产地理环境条件与我国基本接近,特别是玉米生产与我们处在同一个“黄金玉米带”。在二十世纪初由于无序的土壤耕种,使农业生产遭到了重大打击。由此美国开始了生态环境资源同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研究和推行,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引导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其管理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政策上引导、扶持;法律上加以限制;科学技术创新方向的诱导[3]。此外,联邦政府设立研究机构或资助大学、研究所在水土保护方面进行研究,寻求先进的土壤和水资源保护技术;在公共土地上进行水土保护示范工作,试验先进技术;同时向农场主提供示范、推广先进技术。

2.2 吉林省工作措施 进一步扩大了机械深松作业面积。加大了深松作业补贴的实施力度,并将机械深松列入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吉林省建立了35个深松作业监测点,修订了《吉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农机补贴产品的销售环节采取市场化运作。

3 吉林省现代化生产方式指标评价

3.1 指标选取原则 指标选取原则: ①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指标测度是反映社会平均水平和总体水平;②数据易获取性:即能够从国家的各类统计数据中查到;③动态性:生产方式作为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按照当时的发展背景提出不同的定量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衡量指标可适当修订,使其更具现实指导作用。

3.2 评价指标体系

3.2.1 主要农田作业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初级)、40~70%(中级)、>70%(进入高级);实际值:52%,所处阶段:中级。

3.2.2 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5%(初级)、45~70%(中级)、>70%(进入高级);实际值:40%,所处阶段:初级。

3.2.3 农业劳动生产率<1000美元(初级)、1000~2000美元(中级)、>2000美元(高级);实际值:1203美元,所处阶段:初级。

3.2.4 每公顷化肥施用量>112.7公斤(初级)100.9~104公斤(中级)、<100.9公斤(高级);实际值:685.50公斤,所处阶段:初级。

3.2.5 玉米平均单产<151蒲式耳/英亩(初级)、151~165蒲式耳/英亩(中级)、>165蒲式耳/英亩(高级);实际值:86.832蒲式耳/英亩,所处阶段:初级。

从以上可以看出,①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玉米单产和发达农业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农民增收问题是制约粮食生产进程的关键瓶颈因素;②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平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是制约粮食生产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4 分析探讨

4.1 建立不同类型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农作体系 研究对象包括环境状况、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等各种因素。主要内容包括耕地产量潜力及其开发策略,不同类型区域农作物的建立,主要农作物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作物体系集约化耕作栽培技术等[4]。建立作物生产潜力、农业资源评价、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规划、养分吸收和运转、产量形成等过程模拟模型和宏观决策系统,加强为区域农业多年、多地、多种作物的生产及其环境描述的研究,生产和决策的专家支持系统等。

4.2 依托科技进步,建立农业现代化支持系统 政府应该优先支持并重点发展一些持续农业科技领域,一是化肥、农药、农膜新品种、新剂型及其高效利用的技术。重要的在于选用无污染或污染少的新品种,支持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引进国外新品种和自己创新相结合,组织攻关、尽快突破。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对于中国传统农业创造的各种类型的间、套、复种耕作制度和多熟制种植制度、能量多层次利用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也应当有重点地给予总结提高,加快示范和推广。

4.3 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多渠道并进,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继续实施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免费向农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农民真正科学用肥。目前耕地测土成本较低,配方也不是问题,关键是测完土、配完方没有肥料去供应,农民在市场上买不到科学配比的肥料,因此不仅要帮农民测土、配肥,还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从根本上把住土地投入关。

参考文献:

[1]李奇峰,陈埠,李玉义,等.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340-343.

[2]尚杰,刘宇会.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选择行为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