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学经济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经济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经济的就业方向

第1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7-02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方法,推测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预测其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大数据分析遍布各个领域,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与多个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强调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提供必须要的统计学理论基础也尤为关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分析需求的提高,以及目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时间的限制,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探索《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有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理论教学多而统计实践教学少。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理论为主。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是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为主,且对于统计学知识如何应用的实践性教学非常少。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缺乏案例教学。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讲述完某个统计理论的内涵后,没有采用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可以应用的背景,或者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此外,《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且很多统计学理论都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对于这些数学公式,基本上都缺乏相关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公式的内涵。然而,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多为文理兼收,因此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公式的内涵,导致对统计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入。

3.缺乏互动式教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而言,教学明显缺乏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一是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风格不能改变这种枯燥,甚至使其更加枯燥。二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所以学生更关心课堂笔记而忽视课堂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4.软件应用教学不足。当前应用专门的统计软件,例如R、SPSS、SAS等,进行统计研究,已经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各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常态。但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我们分配在软件应用教学上的学时较少。实际上,这些统计软件是比较复杂难学的,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自己学好软件应用。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里不包括对软件应用的考核,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会忽视软件应用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摸索,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授课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当坚持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重,不可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统计实践。而且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于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性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网购等作为调查主题,根据统计学的授课进度,分步完成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等任务。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体会统计实践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通过课堂上引入具体的统计学案例,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得抽象枯燥的统计理论变得立体生动。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具体说明统计方法运用的背景、条件以及分析过程。例如,股票市场的案例、物流公司的案例、房地产市场案例等。此外,统计学案例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3.采用互动式教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是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具有学好统计学的动力。互动式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思路,激发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将互动式教学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理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使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此时学习R、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统计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数据烦琐的计算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统计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软件操作,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时,选择先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才安排软件应用的上机操作课程。这种安排是不尽合理的,从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角度看,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将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教授理论知识,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熟悉软件的操作,对于软件操作,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软件应用。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时代的要求在变化,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加丰富多彩。本文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是经过我们多年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和探索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63-164.

[3]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4]纪淑娴.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109-111.

[5]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06):41-42.

[6]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3-27.

第2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崛起,企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这说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教育需加以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适用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较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3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自然经济以及就业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表现在就业方面的就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对就业结构、就业形式以及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以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就业趋势;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市场对于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还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以此来创造革新产品。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就业者应该提高自身能力,以此来适应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

一、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特征

1、就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结构由原来工业经济时代从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转变为从信息与知识的生产者以及传播者,并且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开始朝着脑力劳动为主的时展,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自动翻译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快速出现,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外,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得从事知识生产以及传播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就业结构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就业机会的转变

工业时代传统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将会随之提高,因此就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劳动力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从而逐渐形成日益增多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失业后备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失业问题虽然与社会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人的知识结构对自身就业具有更重要的影响。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引进了高端的技术设备,因此,对就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就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知识水平会逐渐成为将来就业的关键因素[1]。

3、就业模式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就业模式由原来的“欧美模式”逐渐向着人性化、柔性化的“知识型”的方向转变。就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相关学者以及各国政府都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对待它,并且一直都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就业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两种,一是美国就业模式,另一种是西欧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中出现的新型就业模式将以上两者的优点加以继承,并根据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作了相应调整,从而使这种就业模式可以适用于当前就业环境。

4、就业观念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由重岗位逐渐向重人性化发展以及重自主发展的方向转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就业逐渐成为了一种主导的就业趋势,并且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技能成为了就业的必要条件。第二,工作家庭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不仅操作简单,在交通、通讯方面也十分方便。第三,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劳动与休闲趋于一体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提高。第四,就业岗位的模糊叉性,使得就业变得更加灵活。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

1、就业观念方面

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及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就是物质上的满足以及生活上的舒适,高工资、高福利是人们就业选择的主要方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们只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物质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就有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就业动机。因此采用高压政策这种管理方式无法留住高技术人才,工作环境的差异会使就业人员更加频繁的更换工作,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2]。

2、就业方式方面

在就业方式上面,临时工以及兼职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就标志着掌握高新技术的就业人员将趋于采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独立的自我就业方式,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人可以通过自己开办公司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一些非熟练技术工人无法参与到知识型的工作竞争当中,因此,他们就只能不断的接受培训,以适应相应知识水平的短期性工作。

3、企业管理方式方面

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壮大都是需要创新的,而创新是由掌握先进科技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应该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此来留住企业内的核心技术人员。并且在处理劳资关系的时候,企业还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采用按照业绩的方式付酬,从而使企业员工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这种良性竞争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

4、工作方式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部分企业采用了工作业绩这种评估职工的标准,因此,企业将采用不限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时间的松散型管理方式,这样就可以让员工自由的分配工作时间、选择工作地点,使得工作的灵活性不断加强。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使员工心情愉快的面对工作,还可以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由此可见,这必将会受到就业者的大力支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就业结构、就业观念、就业模式以及就业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就业者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水平,以此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秦成伟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该项目为长春光华学院校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NJJ16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新敏,吴旭红,黄一岚.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1:41-45.

第4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基础会计、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商业银行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分销渠道管理、银行营销、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定价管理、现代推销技术、营销创新、广告理论与实务、财政与税收、公共关系学、广告沟通、促销管理以及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业促销、营销物流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包括: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营销员公关员。

发展就业岗位:销售主管、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销售代表、销售顾问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高级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提升岗位:销售经理、门店店长销售经理、门店店长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营销师电子商务师。

相关就业岗位: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势头在未来将越来越猛烈。营销人才需求很大,比较好找工作,对学历要求不很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市场营销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

第5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村人资 经济发展 优化策略

人力资源并非指所有人口,而是指在这些人口中能够成为劳动力的人口总和。就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而言,普遍存在质量偏低情况,具体体现在其文化素养、劳动态度、操作技能以及工作质量方面。虽然改革开放让更多农村人口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思想上与经济上的制约,其教育力度并不强。换言之,农村人口虽然较多,但质量不高,其数量优势之下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是造成经济增长缓慢的重点因素。另外,农村人口的人员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就业上,企事业单位需要优先聘用城市人口,再考虑外来民工;加上文化程度的限制,农村人口就业范围较小。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地位的制约

农业是我国基础型产业,但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弱质经济,难以形成专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农村人口多以种植农作物作为经济来源,在种植过程中,播种、施肥、耕田、喷药除虫以及收割等步骤都需要种植者亲力亲为,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模式,其效率自然不高,因此需要更多劳动力用在种植方面。且农作物的种植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种时限上的限制让农村人力资源难以长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人口只能将时间大量投入在种田方面,而在农闲时期只能无事可做,无法创造经济效益。

(二)教育的落后性

农村地区由于发展上的滞后以及地理位置的欠缺,国家即使投入了大量师资力量也难以将这些力量长时间留住,造成农村人口学习文化知识上的动力缺失。试想,接受教育的孩子长期更换教师,教师授课风格的差异性会造成孩子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变化,久之易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感。加上这些下乡教师工资调拨制度上的缺陷性,教师的教育积极性会受到较大打击。

在这种教育程度落后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就业率持续偏低,就业方向也多为工地民工,且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难以在其工作岗位上有所发展。因此,农村人口在教育落后的背景下外出打工,虽然能够靠力气挣到资金,但难以长远发展,其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处于落后阶段。

二、开发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村人口的劳动力存在过盛情况,若将这类剩余劳动力合理安排到相应岗位,发展非农产业,将极大程度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农产业的设立能够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发展的程度,避免一些城市出现农村人口数量过多情况。

从产业结构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村自身产业优势,将非农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可将重点放在中小型城市、城镇方面,一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就业费用要略低于大中型城市,竞争力较低;而是因为地缘关系的紧密性让农村人口更愿意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不但可以更快适应新环境,在照顾农活方面也更方便。另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让非农经济中的分散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通过剩余劳动力的妥善安排达到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的统一。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多为种植业,要想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若农村人力资源在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方面普遍长期偏低,那么其工作技能难以按照正常速度提升,因此将经济增长从农业向二、三产业发展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实现。因此对于农村人口在教育上的投入还应增强,不仅需要加大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还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及运作的管理。

在此方面,国家可以开展大学生村官扶植计划,让更多有志大学生深入农村,加强信息上的交流工作。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辐射范围可以扩大到农村地区,通过减少录取分数等政策让更多农村学子有希望进入大学学习。另外,可以针对农村发展培养一批专业型人才,不再像传统那样仅依靠种植发展经济,应多向农业研究方向转变,通过技术上的优化与革新促进农业更优发展。

(三)合理控制人口

目前农村人口数量对受教育程度影响较大。我国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对农村地区有所偏袒,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持续上涨。在经济条件限制下,人口数量越多,其受教育程度较低。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单纯依靠种植业发展经济,在劳动力上较为欠缺,因此生育次数居高不下,孩子在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后就会辍学回家发展种植业,在外出打工上造成了较大的文化缺陷。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关部门应尽量完善劳动就业制度,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人口应主动提供适合岗位,例如工业岗位等,以此来改变单纯以开展植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劳动力市场应将部分岗位预留,利用中介机构专门招收农村人口,增强就业市场的透明程度,为农村人口找到适合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详细告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带来的更优结果,让农村人口愿意提升自身素质并转变经济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优化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对农村人口的合理配置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非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总之,我国要加大对农村人口的资源开发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让农村人口与经济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新成.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浅析[J].特区经济,2010(11).

[2]王渝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王玉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第6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所谓就业指导,实际上就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它的落实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生质的改变。充分地体现了在职业学校中所要实现的目标,例如专业设置,教学手段等有关方面。对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供以借鉴。

关键词:

就业指导;职业学校管理;研究

由于职业教育在当前教育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作为国民经济及其社会的基础所在,是推动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在最近几年里,职业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生源不断减少,毕业生毕业以后就业率低等,发生这种情况就要求职业学校应当打破以往教学理念,将就业作为指导方向,从而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1就业导向是深层次的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上的重点是对学生生存上的技能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能力。同时,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上的作用是为社会市场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与当今时代进行良好的融合了,人们在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时,喜欢使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来对问题进行看待,对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进行曲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定位来说都具有异常恶劣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开办过程中可以对教育的属性以及社会运转的经济属性进行呈现,所以为了将这些经济需求以及个人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满足,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来进行规划。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对个人的发展以及个人一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这也间接的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职业教育在满足经济时代需求的同时可以加入一定的人文性,让人们的未来发展能够具有规划性。人们在对就业方向进行规划时,不仅仅看重所从事的职业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带来多少价值,最重要的是这些职业所掌握的技能是否可以与个人兴趣进行良好的匹配,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走出校门时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所以,当前教育的重点是保证学生可以在走出校门时拥有更好的就业方向,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在进入社会时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2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职业学校怎样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服务于经济社会,怎样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当前职业学校应当迫切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应当将劳动人员的文化素养加以提升,从而为经济调节及其技术的创新带来益处,为推动就业以及再就业服务,从而为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为进一步妥当西部大开发做出重要的贡献。职业学校应当抓住机遇,并尽可能的找到经济的增长点,特别是地方经济所存在的增长点,在第一时间对专业设置做好适当的调整,将服务面不断的拓宽,主动发展新兴农业,从而为我国输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2.2就业导向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模式已发生革命性变化,职业世界的变化加剧,职业结构的稳定性被打破,新的行业不断兴起,旧的行业不断衰退并退出竞争领域,因而,现代社会中劳动者不可能选择一次职业并做到从一而终劳动者,不断转换或改变行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关注的就是学生一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生走出校门的一个就业岗位.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满足个人需求的表现,是职业教育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一价值目标上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正如《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所指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

3就业导向的职业学校管理创新

对于专业设置上来说,就业导向应当更倾向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要,并利用劳动市场所产生的改变,在第一时间对专业设置加以调节,是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举措。以往职业学校作为资源导向型,在学校里什么样的教师擅长什么课程就开设怎样的课程;有怎样的教学环境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这样久而久之,学科、专业久而久之得不到创新,致使诸多的毕业生在毕业期间没有安排到适宜的位置,这样就无法实现全部安置就业的目的。所以,就业导向中的有关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要,将眼光放长远些,慢慢的淘汰市场不需要的专业,大力发展新专业。倘若想要迈出专业设置于的界限,那么职业学校就应当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增加相应的实训课程。在最近几年里的实践也能够较好的体现出,每一个满足当前市场需要的职业学校,一定要研制出新型的特色专业。就课程内容而言,限制在某些狭隘的专业,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带来益处。而就业导向主要是倾向于学生所就的基础知识,应当不断扩大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提升,促使学生可以具备更大的优势来适应未知的生活。与此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当将专业知识及其技能加以完善,并利用基础知识的模块,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为今后市场需求输送鲜活的血液。在教学手段上,就业导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大量引入新型的行为导向,从以往老师在讲台上教,而学生只是听的局面逐渐转变成老师和学生可以互动,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逐渐转变成行动者,进而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提升。在就业指导上,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加强职业咨询。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年龄尚小,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都不甚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学生最初选择的职业未必是与学生个性最匹配的职业,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强化职业咨询功能。使学生能按自身特点和社会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合理选择,最大可能地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4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下,应当紧抓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职业教育实现深层次的改革目的,从而推动职业学校可以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作者:何凯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玲.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会计师,2016(24).

[2]张兴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013(17).

[3]严菱,林雯.就业导向对中职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9(4).

第7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经济发展;劳动关系;重要意义

一、前言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劳动关系与经济增长的科学,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突出作用。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经济增速较快,经济增长与劳动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要想在新形势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依托劳动关系理论,重点分析劳动经济学内涵,做好劳动经济学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在增速和内容上都能满足实际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认真分析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劳动经济学概述

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和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对于我国而言,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联系,劳动力再生产的本质是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为此,我们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解读劳动力再生产行为。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力是保证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动力,只有把握劳动力利用原则,实现对劳动力的综合利用,并重视劳动力再生产,才能够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力再生产的概念应包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这两方面内容。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再生产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概念。为此,我们应对劳动力再生产的概念有全面的认识,应积极扩大劳动力再生产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才能提高劳动力供给,进而满足社会劳动力需求。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相适应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就会快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会造成劳动力浪费,劳动力供不应求,会制约经济发展。所以,劳动力供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从劳动力资源入手,优化劳动力结构,保持劳动力供给在短期及长期都处于平衡状态,才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3)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目前劳动就业已经纳入了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保增长促就业。劳动就业是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劳动就业率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劳动就业率高,则表明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整体经济增速也比较高。在劳动就业中,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是劳动就业率的具体体现。在对劳动就业进行研究中,我们还要正确分析就业与工资的发展关系,并做好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满足劳动就业需要。所以,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应认识到劳动就业的概念。(4)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的宏观管理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劳动力的宏观管理中,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保证。此外,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需要建立专门的劳务市场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也需要配套的劳务市场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引导。在目前劳动力资源的宏观管理中,建立适合劳动力发展的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从这一点来看,劳动力的宏观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内容。

三、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研究内容,还是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参考和重要研究内容。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遭遇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推进,所有国家和个人都将投身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去;另外一方面,世界范围所有的发展契机将惠及所有国家和个人。在这个大背景下,只有培养起自己本国的效率极高、技术过硬、研发能力强的劳动人才大军在能赢得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竞争。所以,研究当前劳动经济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十分重要。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劳动经济学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劳动经济学以其专业的学术特征,很好地诠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重要性,解释了劳动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考虑到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劳动经济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和劳动力的宏观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理论支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2)劳动经济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明确经济发展方向,找准经济增长点,并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劳动经济学的出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使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对劳动力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劳动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劳动经济学不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正确利用。(3)劳动经济学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空白。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理论较多,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中劳动经济学由于对劳动力资源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从这一点来看,劳动经济学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劳动经济学的作用,以及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将劳动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明确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正确利用劳动经济学理论,促进经济发展。

四、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和劳动力的宏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为此,我们应明确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劳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劳动经济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劳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劳动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具体到个人的劳动行为和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对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准确概括,加深了对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为此,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明确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开展劳动经济学研究,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生产劳动活动衍生出人类社会其他所有活动,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决定因素。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将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生产活动的认识从普通理论层面上升到了经济学层面,对经济活动实现了准确概括。所以,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手段,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重视劳动经济学的作用。(3)劳动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看待,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的了解,重视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劳动经济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使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劳动经济学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劳动经济的研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发展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民,研究劳动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切实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对劳动经济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重点开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劳动经济学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结论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在很多行业和很多领域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世人瞩目。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多样,较为复杂,系统研究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伦渠,林原.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06).

[2] 熊新发,陈玉杰.劳动科学研究的特征分析——基于学术界对《劳动合同法》争论的反思[J].现代管理科学,2011(06).

[3] 王露萱.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0(28).

[4] 闫威,陈长怀,韩美清.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J].商业研究,2010(03).

第8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看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把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趋势和职业必备素质和技能,尤其是了解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

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毕学业,促进全面发展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预备求职。

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高校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化教育,将来面临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帮助学生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使学生萌动的、安闲状态的求职期看,上升为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县和乡的基层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才资源的公道配置。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动准则,它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各地,各部分也根据国家当年颁布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区、本部分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指导毕业生把握求职对策,促进顺利就业求职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面对着社会上形形的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来完成就业。由于高校毕业生刚刚结束学生生涯,开始职业生活,社会经验的不足,在面临求职抉择是,他们经常无所适从。而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些解决求职对象和应聘规则的途径和办法,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第9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报告给出了互联网贡献的惊人数字预测:预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这相当于每年4万亿元到14万亿元人民币的年GDP总量。当然,互联网最主要的贡献还不在于GDP贡献,而是报告所提的转型。报告指出:“互联网不仅可以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之一,更加重要的是,它还将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遗憾的是,报告对“更加重要”的转型语焉不详。我想在此补充一下。

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是从增长的数量,转向增长的质量。由于统计的原因,增长的质量很难在GDP中反映出来。因为标准经济学把经济视为同质的,GDP只反映量的差异,而不反映质的差异。而质量却是质的差异性,质的量(也就是质的差异性的程度)很难表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沿探讨中,有垂直说与平行说两种理论来表现质的差异性。垂直说(熊彼特内生增长论)以“质量阶梯”表现质的差异性,平行说(代表性消费者理论)以产品多样性表现质的差异性。二者共同的特点都是认为质的变化,指向提高附加值,表现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议价能力。

如果说产业化改变的主要是量上的差异性,在数量(GDP)上不断做大;服务化改变的则主要是质上的差异性,在利润(价位)上不断做强。或者在同一产品中,表现为通过创新,不断迈上质量阶梯;或者在产品多样化中,通过定制不断增加品种,广泛满足差异化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转型”的变动方向所在。互联网在这方面的贡献,在于它能够促进整体经济的服务化,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附加值,推动中国从GDP“做大”,向附加值“做强”,从质量上“做优”转型。

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双重的宏观经济贡献,其产业化方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GDP增长上,包括数字化产业(如互联网产业)的产值贡献,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化)的产值贡献等;由GDP的增长,直接增加就业;其服务化方向的贡献,则主要表现为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包括各行各业服务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在GDP增长减速条件下提高就业。我们近年出现的新情况正是如此。电子商务为先锋的服务业发展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使GDP增速连年下降的同时,就业还能连年上升。对这一点,麦肯锡报告并没有指出来,需要更专业的经济学研究来进行数字挖掘和解释。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