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

第1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传统性的一门学科,自高校开设该专业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大高校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如中文教师、诗人、作家等。从每年的高考招生人数来看,汉语言文学一直是热门专业,但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前身是中文专业,我国早些年在文学造诣上有所成就的人(如诗人、作家等)大多数是中文专业培养出来的,但从目前社会的应用和高校就业情况来看,很多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不知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上世纪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高校内开设新闻学、传播学、文秘、行政管理、对外汉语等汉语言相关专业应用学科,从就业率来看有所上升,但与其他应用性学科相比汉语言应用专业就业率仍处于较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现在大多高校汉语言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培养,忽略了在实践上的应用。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必要性

1.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

与其说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专业性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社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而汉语言文学应用专业在校内对学生文学素养上的培养,正是促进整个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基础。强化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是对人才言、谈、举、止、价值观方面的塑造,提高汉语言专业的应用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2.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从小学开始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大学获得更多专业性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体育体制不断深化的一部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注重的是文学素养、文字写作理论上的培养,这就会导致高校学生“满腹经纶”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深化汉语言文学在应用体制上的改革是满足社会对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可行性

1. 从就业方向来看

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就业率要比广播、新闻等专业低,而且存在一些用人单位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差”的现象。社会是需要有能力,能够真正做事的人才,绝非是那种“纸上谈兵”理论性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教学内容放到学生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培养自己在广播、媒体、广告等方面的兴趣,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发挥出来。

2.从人才塑造来看

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中文教师的行业,这是源于学生在大学时文学知识的积累,但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并非是一门培养中文教师的专业。人才的塑造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高素质的,因此仅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思维是片面的,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应用的培养,增加应用性的课程,强化实践与教学的意义。

3. 从知识积累来看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跟着学什么,但这仅仅能片面的概括小学到高中这个知识积累的阶段。在大学,首先要学会的是怎么样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高校教学,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余,可以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事实证明,知识的积累有很多渠道,实践能够更好的巩固专业知识。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

1. 改革教育体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的教学上是以文学素养和理论知识为主,这与专业的特性和该学科历史特性所决定的,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体制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必须从更新它专业所包含的科目上决定,扩大对教学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应用素质的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性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多以填鸭式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文化理论的积累,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如今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阶段,很多知识在互联网中即可检索到,相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社会更加需要“真枪实战”型的人才,因此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内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语言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相当好,这与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关,传统评判汉语言文学好与坏的标准是写作能力,但实际上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来进行全面的测评,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全方位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必须在学习本专业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做到与时展同步。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现状出发,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选修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升汉语言文学综合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小辉等.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J].文学与人生,2004,7(5):23-30.

[2]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6):156-171.

第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本文阐述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其就业趋势,提出了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就业现状;对策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在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探讨其就业现状,分析未来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提出提高其就业率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从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科体制是否构建完善与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学科的应用性,应用性也是衡量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其学科的性质与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应用性一直不甚明显。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尽快地增强其自身的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将其发展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对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究竟要怎么样的改革其教学体制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性问题提出了思考。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学专业。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积累下了丰厚的学科教学经验,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中占有比例最大,就业率也最高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了一个转型期。依照教育学理论而言,学科能否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学科体制健全与否、发展水平是高是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其学科特有的性质以及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一直不明显,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社会对其的认可率一直在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应用性指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为实践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依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就要了解这门学科。认识这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社科纵横,2010,(01)[2]宋玉朝,孙春青,汉语言文学,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第4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一、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開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根本的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不但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规划要注重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各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可以设计此方面的应用类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

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结语

第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把人文科学列为了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足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么作为影响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首要问题。无可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对人类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将业务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大多数高等教育学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育是为实践服务的,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使得社会各行各业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能,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紧跟时代,设置有关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2)系统性原则。在课程体系结构规划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注意保持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最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3)稳定性原则。课程需要更新,但同时也需要维持稳定性。因为从文学的角度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专业中的一些基本课程是经过多年实践考验的,已经被证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中核心的部分,是必须保留而不能轻易取消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设想

第6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为提升电大汉语专业的教学效果,改善电大汉语教学中的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同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兴趣。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经济文化发展日益迅速,逐渐影响着人们对于人才和教育的传统认知,使人们传统观念发生改变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所接受,对于毕业生分配方面,我国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发生变革,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尤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不容易成功就业,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自由发展。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人文的基础,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能够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由于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范围广泛,不利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因此,如今的汉语言文学被细分,越来越详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下文主要介绍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在课程中的教学优势

汉语言文学作为东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华,对高中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核心素养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汉语言文学中内涵的重要哲理和实践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文学素养和价值观。汉语言文学在目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和发展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从而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健全道德价值体系,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创造渊源不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发展在我国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在国际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侧重点过于片面

之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这个课程,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对汉语文学的知识点和体系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片面注重汉语言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无法结合,无法达到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所学的理论只能作为基础,市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刻不容缓。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学灵活性,增强师生互动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育观念滞后

一些秉承传统应对考试的教育理念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创新,一直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观念,教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完全掌握知识点,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思想落后,一直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中心,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即一直传授学生大量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不仅不能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缺乏与老师及时交流沟通,而且缺少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不仅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而且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导致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率低。

(三)心理惰性影响

由于教师们常常有惰性心理,习惯性的在教学过程中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认知,也没有进行教学改革的意志,因此,尽管越来越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积极关注课程改革的动向,但是教师们依然没有尝试将课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要想成功实施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师们应积极主动寻求新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完全熟悉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以及此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是因为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不支持教学改革,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因此教学改革没有得到全面开展。

三、探究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改革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改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包含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优化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这些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研究现状为基本出发点,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出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的方式不断强化核心内容,从而通过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文学素养能力,加强自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分析,在这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兴趣性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构的改善方面,教师应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以当前社会发展状态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高度为基本参考点,不断以学科基础为依托充分设计课堂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让每一门课程的开展和进行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课程结构的改善和设计中教师更应当依据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掌握情况,不断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将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一步紧凑化,帮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了解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尤其是一些选修课程中,应当对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通过不同地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发展不同学生对汉语专业和方向的兴趣和研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的熏陶,增强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根据课程的开设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提升,在这里,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步骤,教学手段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和学是课堂上两个主题的良性互动来进行体现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初入大学的学生在接触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开始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的探索、发现问题,并自主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形成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引导来强化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认知和系统结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自身的观点并且能够自主探究,因此,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四、结语

第7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8-0047-02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1],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当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令人担忧。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对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学启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5]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6]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72-75.

第8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呼唤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合新课改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师队伍来有效支撑其稳步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语文师资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新课程能否持续、稳步推进,因而应探讨新课改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问题,促进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面向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满足新课改对新型语文师资的需要。

1新课程改革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提出新要求

为适应新课改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语文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新的梳理和规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须着力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第一,教学目标上要进一步凸显“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语文新课标的使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素养等都有了较以往更高的要求。当前,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基于升本教育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符合课程教学的当代走向,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色之一,因此这也直接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亦应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凸显“三维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为新课程改革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新型语文专任教师。第二,课程结构应走向复合多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成为语文学科的“传授者”,更应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反思者,多重性的角色要求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综合多样的业务基础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须对其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第三,教学内容应面向生活。生活化教学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应然抉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着力从教学内容、课程构建、教材制定等各个方面走向生活化,这不仅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顺应新时期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应从知识化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进一步生活化,使得语文教学真正以生活为依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应持续向生活化靠拢,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走向岗位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奠定坚实基础。第四,教学实施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实施应从以往的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消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给予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对话教学,这就需要高校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生具有现代学生观、师生观等教育理念,以便其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第五,教学评价应凸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应切实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评判等“工具”的倾向,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扭转评价理念,建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树立现代评价理念,这对于其今后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无疑是有好处的。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距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比较远,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贯彻“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态度、价值观有意无意地作为迎合外界评价的工具,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变相了的知识教学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不少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公务写作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的考察,但是学生在学习完《公务写作》这门课程后依然不会写作各种公文,这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第二,课程结构合理性缺失,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整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精选教材,建立面向现代新型语文教师培养的新的课程结构,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依然以传统知识性课程为主,各种实践性课程、选修课程依然相对不足,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进展缓慢;在课程内容上,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编制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新课程发展的现实要求,这种脱离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受挫,同时也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实施漠视学生主体性,教学评价仍以甄别和选拔为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开始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但是总体而言,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未能有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还未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教学评价方面,仍然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对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根本性的功能还未能给予真正的重视。

3新课程背景下改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今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应积极面向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积极转变,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及角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师观念的陈旧落后。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必须要督促教师加强立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教师自身也应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转变,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为教师观念转变及角色转化提供政策及制度支持,如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及语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多样手段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真正落实,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需要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在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如写作技能、表达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结构方面,应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实际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为主线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力度,培养新时期复合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第三,教学实施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本体功能。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综合使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挖掘和补充一定的乡土教材和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评价观念,实现评价功能的根本性转移,重点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总之,新课程的发展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从教师素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自身乃至传统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去进行积极调试,着力改善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的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作者:智宇红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2]孟伟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浅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107.

第9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