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导向;探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的新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占高校大学生在校总人数近五分之一的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形势已显得极为严峻。如何正确认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建立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考生报考的新热点。统计资料显示,从1999年扩招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时起,大学生就业队伍不断壮大。由从高职教育发展状况资料显示,现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校人数已占高校大学生在校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但从各层次大学生就业率对比状况显示,扩招以来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率从整体结构上看一直是最低的,同时每年还有将近数十万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这无形中又加大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笔者在对河北省六所高职院校及近500余名2011届、2012届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进行就业现状调研中得知:只有约15%的学生能顺利在理想的专业岗位就业;约20%的学生可以通过转行进行就业;约40%的学生处于半就业状态,即工作不理想,时有跳槽或处于临时失业状态;约25%的学生长时间不能就业。同时,在对20余家接受调研的用人单位中,80%以上的机构需要有2-5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只有极少数愿意接受、培训应届毕业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机构多不愿意录用高职学生,而重视中专生和普通培训机构输送的低学历学员的选用。多数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很明确,希望高职毕业生具有优秀的修养和基本的专业能力,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职业素质和学习精神,要有适当宽泛的视野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希望录用的高职毕业生能给本单位带来文化素养的影响能力等。
调查分析,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呈现出几个特征:毕业生短期需求不平衡;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人才高消费,就业垄断和就业歧视;院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仅以满足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以不能满足就业者的需求,今后必须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因素
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
从供给量角度看,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的急剧加大,总供给量已明显高于总需求量。因此,供过于求是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从区域结构上看,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从而对扩大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从学历结构上看,由于毕业生人数剧增,特别是硕士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大为不如。
2、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人才高消费、就业垄断和就业歧视
人才高消费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历崇拜盛行。很多用人单位在人员招录上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二是学历滥用。用人单位招高学历者从事简单劳动,支付低廉报酬,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本浪费。
就业垄断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区就业垄断。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对本地大学生就业优惠,限制外地大学生就业;二是体制内单位就业垄断。单位自主用人是人事制度改革的进步,但有些用人单位由于经营垄断,在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毕业生,严重破坏了就业公平政策。
就业歧视主要体现在: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根据毕业生性别、年龄、外貌等非经济特征因素给予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这也严重地干扰了毕业生的就业公平。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1、高职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素质(人格)本位三个阶段,而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沿用知识本位理念,仍在仿照普通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而是片面追求短时效应,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的针对性不高,岗位的适应性不强。教学内容老化,教材覆盖面较窄,有的使用非职业教育教材,没有职业特色,不能体现行业、职业和岗位的特点。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质量不高,缺乏高职特色,缺乏能力培养的条件和手段,造成高职生向上赶不上本科生的知识深度,向下赶不上中职生的实际操作程度,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2、师资力量匮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
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各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对专职教师提出了参加专业实践的明确要求,但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加之专职教师中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因此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就更少。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往往在职场上因为实践技能不过关或职业能力某方面欠缺而难以就业。
3、忽视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统一。高职教育既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却忽略了非技术的因素,如价值观念、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质不高,导致学生步人社会后,难以正确解决好如何做人的问题,难以形成较好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难以有较高的理想追求,使学生在就业时,片面追求舒适的工作,一味追求高的待遇,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艺术设计类学生自身的因素
1、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加上艺术专业因属“高投入”专业,所以艺术设计类学生与家长都渴望高回报,择业期望值也就相对的高。但事实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缺乏务实地心理准备,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眼高手低、浮躁虚夸”,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自以为满腹创意、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从而使大学艺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自负心理表现在择业中,因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毕业就失业”半空悬的尴尬局面。
2、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不足
以知识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知识经济对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面对这一要求,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存在明显不足,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尚需提高。用人单位反馈的大量信息表明,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性工作做起,而对专业技术性工作又做不来、做不好,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就不足为奇。
三、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对策探究
(一)政府努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现在许多专家都认为,只要我们努力确定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有机结合的产业机构和技术结构,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就能够做大就业范围,尤其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相关资料也显示,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一百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四百个,轻工业是七百个,而第三产业可达一千个,这也说明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能缓解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为此,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解决高职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的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外,关键还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艺术教育教学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托,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开发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重基础、有弹性、强化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发展”的原则,构建适合行业、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训”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校企、产学相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买主”。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将失去特色。职业教育通过实施校企股份制的合作模式或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走校企、产学相结合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立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由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创建没有“围墙的课堂”,彻底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不职业”的现象,才能真正避免校企合作不是“一纸空文”。
3、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高职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正确处理在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1、职教理念中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与素质本位的关系
“知识本位”理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能力本位”理念是指以校企、产学相结合的形式,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本位”理念是指以学校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的职业培训紧密结合,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以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为特征,面对现实与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思想。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且我国采取的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所以要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充分认识传授知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特长,也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培养职业能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向现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提高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面向未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
2、职教目标中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
职业教育以社会的现实需求为目标,是指职业教育要直接针对某一职业和岗位的需求,使就业者能熟练地运用现有的技术和规范,胜任现有的职业岗位,强调职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职业教育以社会的未来需求为目标,是指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社会的未来需要,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满足其就业、升学和继续发展的需求,主动应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强调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造就具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应以满足现实的岗位需要为主;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大,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强,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又应以满足未来的需要为主。鉴于我国同时具有上述两个特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岗位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目前的职业教育应是在不断满足现实的岗位需要中,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自己做出努力
当前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面对自主择业的压力,心理素质不过关,亟待调试。一是心理冲突不断。突出表现为,有的求职者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容易走极端;有的求职者喜欢追求自我价值,但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求职者羡慕那些成功人士,却又惧怕竞争的风险和残酷等等。二是心理误区出现。如有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存在“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有的追求享受,把薪水、奖金、住房等物质条件看的过重,求“稳”求“大”。三是心理障碍明显。面对毕业生就业压力,许多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易产生焦虑、自卑、怯懦、盲目自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了就业的成功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者在就业前必须调试好心理素质,消除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认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更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因此,解决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问题,高职院校本身要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2] 张旭翔,王钧铭,徐胤莉.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08,(1).
[3] 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创业专刊,2009,(22).
[4] 郭金玲.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4).
[5] 林明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 汤国英.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探讨[J].大观周刊,2011,(14).
【关键词】艺术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我国的艺术职业教育机构多数成立于上世纪中期,所设置专业多以音乐、舞蹈和戏曲为主,也曾一度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艺术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职业院校推陈出新,为适应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国办、民办或合办的中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职业教育院校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格局,逐渐走出了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①。然而,新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对现行艺术职业教育做出新一轮的思考,推动艺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一、艺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途径
专业建设是艺术职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衡量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更是艺术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鼓励新兴优势专业建设,确立品牌战略
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大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相继诞生并逐渐繁荣起来,为艺术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②。同时,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在专业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各艺术职业院校,谁能率先提高学生就业率,创出特色品牌,谁就更能在文化艺术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004年,厦门艺术学校经多方调研、论证,大胆尝试与企业合作,开设了新型专业——茶文化艺术专业,是福建省第一个茶文化艺术专业班。该专业学生曾代表厦门市参加福建省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大赛茶艺比赛获得团体第二名,所编创的茶艺表演形式结合艺术学校教学专业的特长,突破传统茶艺表演思维定势,得到评委的一致肯定,并将这一展演形式定为比赛样板。该班学生毕业后按照委培协议,全部进入厦门华祥苑茶叶有限公司工作,现绝大部分学生已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教师。茶文化专业已然成为厦门艺术学校的骨干专业。
学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开拓新型专业的同时,还注重闽南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即在完成为专业剧团定向培养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办学,根据市场需求与民办剧团以及闽南周边等国有专业剧团跨区、市联合委培。2009年受新加坡夸隍联谊会委托,与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签订了首个歌仔戏专业国际委培班,使歌仔戏专业在常年保持一个班的教学情况下,逐步形成3个班同时并存的现状,初步达到了建立我国大陆歌仔戏传承基地的目标。
(二)加强艺术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
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如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建设,在各个专业培植科研能力、组织能力都能独当一面的艺术灵魂人物;加大扶植中青年骨干艺术教师的力度,为他们提供科研、进修各方面更便利的条件,促使青年艺术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鼓励艺术职业教育教师积极走入市场,加深对艺术行业的了解,并争取考得“双师”证书,向艺术教育专家靠拢,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结合创造条件。
二、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长和文化产业更开放性地发展,艺术职业教育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趋势③。那么如何设置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才能在大众化教育中培养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文化市场适应能力的艺术人才,已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需要以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传统的艺术职业教育多为精英教育的模式,不仅强调专业上的精、专,而且其培养目标仅定位在少数的精英人才。然而,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愈发繁荣,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非少数精英人才就能满足。所以,在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加强大众化的综合课程教学,改变一贯的单一专业技能训练,破除以往学科“壁垒森严”的弊端,加强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力度。
(二)课程建设需拓展专业的宽泛性和增强实用性
过去的艺术教学过于精英化,各艺术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几乎完全都是整齐划一的形式,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但随着当前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诸如音乐、表演和设计等艺术分支均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这对艺术人才的技能涉猎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当前的艺术职业教育应该把这样的市场需求变化与院校的课程设置加以联系,根据市场需求相应增加选修和必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展专业的宽泛性和增强实用性。
(三)课程建设需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在拓展专业宽泛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职业教育具体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这些基础的文化课程须是兼顾学生自身的愿望和要求,须是有利于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良好结合,应成为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以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也是为艺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大众和文艺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艺术职业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所以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也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就解决方式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刻板守旧的因素,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艺术人才的需求。
(一)艺术职业教育应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条件因材施教
艺术职业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且艺术禀赋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且基于艺术教育在理论和价值取向上的无标准性和不确定性,都要求教师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深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潜质,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教无类地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认清各自的艺术发展方向。
厦门艺术学校进行了一项尝试性的改革——声乐教师进课堂,即在老艺人教习传统唱腔的课程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声乐教师给予分析讲解,及时发现学生在唱腔上存在的音乐理论、发声方面的问题,使传统唱腔方面存在的发声方法问题现场得以解决,或带回声乐训练课中加以纠正。这样从各个方面把唱腔这个问题从识谱到演唱都做了一番调整,形成一种规律,最终既让学生学习了老艺人歌仔戏的唱腔韵味,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原理,从不同角度彻底解决了唱腔的根本问题。
(二)艺术职业教育教学应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环节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戏曲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教思政[201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厦门艺术学校积极推动社会实践相活动,每届的茶文化艺术班定期赴安溪华祥苑茶叶有限公司茶叶基地进行实训实习,进行茶叶采摘、制作等;歌仔戏专业学生跟随剧团多次赴我国台湾演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2011级南音表演班学生坚持参加厦门南乐团举办的南音周末专场演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需以就业为导向
一方面,艺术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辅导,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随时洞察社会的职业需求,适时改革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以市场所需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艺术人才。厦门艺术学校不仅给国内的企业、剧团委培专业人才,还利用社会影响力,跨国与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签订委培协议,为新加坡培养一专多能的歌仔戏表演人才,他们也将我国的地方戏曲在新加坡传承和发展。
四、优化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考察的所有标准应该根据性质、层次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采用灵活的标准。
(一)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建立艺术学科的特殊标准
对于一个教育单位来说,教学评价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但对于艺术职业教育院校来说,绝不能完全照搬普通理工院校的评价体系,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建立遵循艺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符合演出实践检验标准的评价体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艺术职业教育特殊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艺术职业教育院校走勇创特色品牌的道路,增强与高端艺术院校竞争的实力。
(二)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类按照对美的理解来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实践。因此,创新和实践应始终贯穿于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评价一所艺术职业院校办得好不好,其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看此学校的创新实践工作是否到位。
(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衡量学校教学的综合服务能力
积极参与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广泛建立校企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些为社会、文化、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都应该纳入到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许春亮.简述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7—18.
[2]彭沛.新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职业教育[J].艺海,2008(6):124—12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不断生成与发展,并被视为最具有潜力价值的企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而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艺术教育的开展以及研究,则成为现今时代高度重视的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的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培养文化创意型人才的关键产业,文化创意型人才是立足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通过文化知识成就产业和创造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成为教育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力量。例如在2003年,美国开设有540所游戏专业大学,韩国设有游戏相关专业的高校有288所。
艺术教育目前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创造力;其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重视系统性循序指导艺术课程与教学,将精艺艺术为指导;其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将社会作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并利于民主平等的立场。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现代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进而生成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创意产业的创新理念,具有高度的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在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关系传承相依。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为艺术教育,一般一些专家会紧密联系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艺术教育通过教育方法为对象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和艺术精神,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各类人才的关键途径,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各类社会所需的艺术人才。在基于学理背景、人才基础层面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传承相依。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新发展。比如手机和电视相结合,产生手机电视,电子游戏与网络结合产生网络游戏等。
(二)艺术教育提供智力、人才价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艺术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必要智力和人才支持,加强对象感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具有高度潜力价值的可持续人才。高校艺术教育的产生,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了解和踏上文化创意产业。
(三)艺术教育明显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加强各类创意型人才的培养,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人才,扩张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并创新艺术产品,传播文化服务,集中培养艺术文化、创意、科研、服务和技术的人才,以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创意产业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相关人员认识到加强艺术教育重要性,统一对象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形象思维的培养,不断扩大艺术教育规模。进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例如我国近些年开展动漫相关院校不断发展,逐渐增加到了四百多所。
三、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艺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创新意识、艺术教育、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首先高校艺术教育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设置以培养对象艺术素质、审美能力作为目标的艺术专业课程,融入人文素养、创新理论、创新技术等知识。其次高校可开展校园创新活动,结合专业课程与创新家活动,营造农活的文化创新氛围,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最后各高校艺术教育应营造富有创新性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高校开展人文讲座、高雅艺术活动等,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激励等,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促进创新型教育的开展。首先高校艺术教育需加强教学内容综合性的开展。在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开展中加入思维训练、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社会经济等内容,注意多学科教育,融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其次培养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创新性。艺术教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灵活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积极融入探索性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因此应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并鼓励教师多学习,掌握最具前沿的科研知识和研究成果,而教师角色也应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最后要贯彻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高校艺术教育应不断开展实践课程,实践活动开展需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合文化产业市场,形成符合行业市场的育人模式。首先艺术教育应注意教育学生的社会现实活动,以生活化为理念,贴近日常生活、老百姓,使艺术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老百姓的需求。其次要紧密连接艺术创作,比如连接社会发展和文化消费,开发与社会发展性项目相连接的研究任务,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践。最后要对接市场实践基地,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市场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媒体节目制作等项目,使学生直接接触媒介最前沿,使学生能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加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为创意型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的开展,是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意性的关键要素。在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反之也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曦,籍贯:山东青岛,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佳,傅颖哲.台湾文创产业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借鉴意义[J].设计艺术研究,2016,6(2):123-128.
(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2)
摘 要: 校团合作是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搭建师生艺术实践平台、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本文总结了校团合作的五种模式:订单合作、市场运作、项目协作、一体结合、附属服务,提出了校团合作的三个关键所在:加大政策引导,全面推进校团合作建设、建立校团合作良性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关键词: 艺术职业教育;校团合作;模式;关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Troupe in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Yan
校团合作是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在当前国内艺术市场发育不断成熟、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形势下,如何总结校团合作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推动艺术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值得认真研究。
一、校团合作是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团合作成为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下列几个方面来实现:
1、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艺术产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带动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由于受到比较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艺术职业院校往往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只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将固有的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展缓慢,程度不高。特别是由于脱离艺术岗位的实践,缺乏艺术创新思考,研究和创作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以至于显得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必然导致教学成效不大、人才无法快速成长。
校团合作有力地改变了传统观念,成为艺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当今艺术职业教育不再满足于或停留在课堂教学之中,而是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很多艺术职业院校在校团合作中尽量注意培养自己的创作编导人员,真正形成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不但推动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培养出更多优秀艺术人才,而且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校团合作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2、搭建师生艺术实践平台
过去,不少艺术职业院校存在着教师长期脱离舞台,学生重复练习现成技能、技巧,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隔离开来,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隔离开来的“双隔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艺术职业教育全方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和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校团合作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平台,使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变成现实。通过校团合作,年轻教师直接参加舞台演出,提高自身艺术表演能力,了解最新艺术发展和艺术市场现状。其他教师则参与艺术作品的编创,指导学生艺术实践,及时把握最新艺术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从课堂到舞台的过渡衔接是艺术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校团合作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重要平台。学生通过演出的磨练不断成长,从课堂上单一技能、技巧的学习,到舞台上艺术表现和观众们的客观评价,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有了当演员的亲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这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有利于发挥与院团联合的优势。校团通力合作,指导学生将学校里所学的技能、技巧和实际舞台表演相结合,建立和发展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演员职业内涵,使培养大批合格的艺术人才成为一种可能。
3、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艺术职业院校参与社会实践和艺术生产的机会也相应地大大提高。目前国内不少艺术职业院校的校团合作,都是站在大文化、大教育、大市场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提出了通过出人才、出作品来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先后成立各类艺术团,采取校团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推出新剧目,参加当地“三下乡”等文艺演出及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生产,创作并演出一批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富有生命力的剧目,将教学和实践、产品和市场、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
随着校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在实现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很多学校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通过校团合作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这样就为校团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维向度,既扩大了学校影响,树立了学校自身的品牌,又活跃了当地文化,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使校团合作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校团合作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
由于我国各地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不一,各地艺术市场发育程度不同,政策导向也有很大差异,加上各艺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差异,形成了目前校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局面。根据我国各地的不同实践,按其运行特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订单合作(图1)
订单合作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校团合作模式,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艺校、戏校创办之初就已出现。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根据专业剧团的人才需要,国家确定招生计划,剧团委托学校定向培养演员,由学校和剧团共同完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任务。该合作方式主要由学校骨干教师和剧团优秀演员组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在课堂和舞台上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一学年,学生随团实习,参与剧团的各种演出,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剧团的“无缝”对接。2006年3月,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进京演出引起轰动,以李香君扮演者单雯为代表的一批平均年龄18岁的青年演员崭露头角。这批演员就是江苏省戏剧学校和江苏省昆剧院采取“订单式”校团合作模式共同培养的。从多年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看,这种合作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明确,成才率高;在教学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式,又突出了学校教育的规范化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有利于专业尖子生的培养等。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培养规模过小的不足。进入新世纪,随着传统艺术表演市场的萎缩,剧团生存困难,人才需求量不断减少,传统的全部定向分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已不多见。在新形势下,新的“订单合作”往往采取小批量、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方式,用更适合艺术市场发展的方式,培养优秀艺术专业人才,不断适应当前艺术事业和艺术产业的发展需要。
2、市场运作(图2)
随着全国上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很多艺术职业院校从计划经济时代依赖政府的等、靠、要,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争、创、做,开门办学取代了封闭办学,艺术实践与艺术市场不断接轨。在校团合作中市场运作的成功代表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了打造学校品牌,进一步做好《一把酸枣》的推广和演出工作,学院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传世中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专门成立了华晋舞蹈团,用以作为连接学校教学与舞剧演出的一块“试验田”。《一把酸枣》除了在国内进行各种商演以外,还走进了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通过这种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不仅为学校艺术实践提供了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空间,而且其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院团的运作效率。舞剧团的演员和舞美人员同时是学院各系的学生,创作和排导教师以及演职人员同时也是学院各系、各部门的教师,学院培养的人才可以不断补充舞剧团,剧团的实践演出又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通过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创新,不仅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也不无借鉴意义。
3、项目协作(图3)
项目协议合作模式是在目前艺术市场发育逐步走向成熟阶段下产生的。2007年,山西戏曲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与新组建的太原市文广集团合作,进行《归途――龙城之声大型山西民歌演唱会》的项目运作。文广集团有宣传优势和资金优势,而学院有人才优势和创作优势,双方的优势互补。学院与集团以股份制模式进行创作、生产和运作,共同投资,共担风险。通过项目的运作,一方面可以锻炼老师和学生,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这样做也能借助于社会资源,整合学院各方面的优势,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取得两个效益的丰收。其实这种以项目方式协议合作的尝试在很多院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2006年,江苏省戏剧学校与上海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东平文化艺术工作室协议合作童话剧《丑小鸭》的演出。在此次合作中,上海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资金和市场运作,张东平文化艺术工作室负责剧本创作设计和导演,学校派出面临毕业实习的影话班学生参加演出,专业教师担任执行导演。三家单位通过童话剧《丑小鸭》这一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在合作中实现了共赢的局面。这种符合新形势下艺术市场运作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艺术职业院校所采纳。
4、一体结合(图4)
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校团一体化的运作来共同面对艺术市场,实现艺术人才、艺术作品创作的双丰收,最早进行这种“校团结合”探索的是厦门艺术学校。从1993年开始探索,到2005年厦门戏曲舞蹈学校、小白鹭民间舞团、华夏少儿文艺中心三合一组建厦门艺术学校,艺校与舞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提高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水平,也加快了艺术教育的优秀成果转换为艺术生产力,并且不断地出人才、出作品。这种合作方式,尤其对一些办学条件薄弱,专业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的艺术职业学校非常适合。如江苏连云港艺术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与连云港市歌舞剧院、淮海剧团统一行政管理,资源共享,形成了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校团合一后,学校实践教学部分明显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而教师也形成了能上能下的局面,一批年纪轻、业务精、学历高的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不适合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了转岗和岗前培训。通过这种校团结合,优化组合资源和人才,小学校也能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5、附属服务(图5)
目前仍有一部分学校艺术团由于规模、资金等条件限制,或由于不重视艺术实践环节,未能与市场接轨,无法形成社会效应。有些校内艺术团是学校附属部门,规模小,人员少,往往只能满足教学所需和部分学生艺术实践的需要,演出剧目多为学校的教学剧目,根据教学进度和比赛演出任务需要新编的剧目往往以中小型为主,无法成功进行市场化运作。在这些学校中,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主要以校内实习汇报演出为主,演出节目质量不高,社会影响较小,由于未能走向社会,走向艺术市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实践效果。
三、推进校团合作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1、加大政策引导,全面推进校团合作建设
校团合作不仅是学校和院团之间的合作,政府的支持引导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把推动校团合作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不同模式实践,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途径。二是在政策层面上,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人才政策,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增强学校和院团的文化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推进校团合作建设,使学校和院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了引导和支持,通过项目资金投入,支持剧目生产,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推动校团合作向良性循环发展。
2、建立校团合作良性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校团合作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目前在校团合作中普遍存在着艺术职业院校“一头热”现象,不少院团、文化企事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缺少支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团双方应建立起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充分调动校团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互动机制,要建立起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和院团艺术生产活动顺畅、有效的运转机制,把完成教学、科研、艺术生产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团双方要认真签好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用制度或协议保障校团合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创业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融合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喜欢不受限制自主发挥其专长的工作方式,具有自主创业的突出优势。同时,网络创业平台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创意产业的蓬勃兴盛都为艺术设计类人才打开了广阔的创业市场,艺术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主力军。高校应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指导力度,探索符合艺术设计类人才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激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全面提高创业素质,为创意产业的繁荣和国家文化大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艺术设计类创业型人才。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现状
纵观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其与整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育人体系尚未实现融合,仅属于艺术专业“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往往由学校就业部门统一安排师资、授课环节。与设计专业教学分而治之,完全脱轨。授课教材是各专业通用创业教材;师资基本是由毫无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学工人员担任;授课内容是空洞的创业理论,没有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案例、实操训练。造成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低下,创业成功率低,创业层次不高。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的必然性
大学生所创之“业”往往是与其所受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要是大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创业教育没有实践的落脚点,创业也难以开展也不会成功。根植于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才是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其专业在实用性和转化为商品方面有自身优势,专业型创业是绝大多数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首选。
创业教育的推进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是人才培养的内在核心驱动力。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与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教育宗旨不谋而合。因此,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创业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探索
1.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深度融合
高等院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中,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来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内容。由学院统一安排师资、制订授课环节,有规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寻找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结合点,增强专业课的实战性。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可增设设计心理学、艺术品市场、创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具有专业性且同时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相关内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应为学生分析和讲解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和就创业渠道,进行艺术设计管理业务、设计项目运作流程、企业运作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了解在今后实际工作和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为就业和创业储备知识。同时,将创业知识传授基于专业特色之上,分类进行创业指导,根据设计行业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业教育。摒弃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创业理论知识,以免导致学生产生创业为难情绪。可增设创业法律法规类课程,如广告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创业保障力;开设创业管理相关课程,如市场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知识,掌握创业经营与管理等基本知识。这些都是艺术类学生在创业过程和设计项目运作过程中会实际应用到的创业知识。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的深度融合
在师资配备上应根据不同设计方向选派专业课教师担任创业课讲师,特别是有一定设计行业创业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对专业领域较为了解,对行业的前沿发展和市场环境也比较熟悉,具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同时高校也应不断增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或进行自主创业实践,丰富其在外的创新、创业经历,使他们能够回校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真正融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另外可聘请设计类企业的创业成功人士、公司设计总监或设计人员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兼职创业导师,他们不仅能指导学生的创业训练实践,还可以将实际设计项目带入高校,完成学校创业教育实践与社会实际设计项目的快速对接,让学生融入设计产业的实战中,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3.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活动上的深度融合
倡导教师将创新性实践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在专业课程训练和课程设计训练中教师可以将某个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或是某个设计竞赛题目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模拟创业。例如,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课程训练给定学生一个真实的景观设计项目,按照景观公司项目运作的正规流程设置课程内容,如现场调研、环境分析、受众调查、概念设计,项目汇报等,要求学生的作品必须按照市场实际要求,有完整的设计调研、设计说明、作品成品、经费预算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分阶段完成工作任务,亲身经历景观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实践中由学生自发成立创业小组,模拟成立设计公司,以固定的团队形式将课程作业视为一个个实际的商务性设计任务,围绕其进行规划角色任务、实施项目设计,项目运营,财务管理,从创造性、专业技能、交流汇报、研究意识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融合训练。模拟设计项目运作、模拟创业实践,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完成专业与创业在实践层面的融合。
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创业契机,高校创业教育和设计专业教育的融合将构建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合理性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创业教育模式,让两者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兼顾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且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网络技术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互动的模式,将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我发展动力,创业激情;帮助艺术设计大学生端正创业心态,改善发展目标;推动国家信息化产业与创新产业相互结合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1.2 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教学发展的根本需求,改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模式,让艺术设计学生追求更加个性的创业发展,保持自信,拥有追逐梦想的动力,无论是在就业岗位上,还是在创业道路上都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和思路,保持最佳状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而是从完整的创业人的角度去培养每一位艺术设计大学生。因此,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优势去突破和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还有待完善
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完全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
2.2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3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结合不够紧密,体现出专业特色。
2.4 旧有的创新创业网络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以往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服务主要以信息和下载等为主,缺少具体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为指导的教育资源;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教师、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
3 利用网络化教学资源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3.1 构建网络资源平台,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实现本专业创新创业优质教学资源的无界化网络服务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背景,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具体可将艺术设计专业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离,基于主导地位的开放式资源数据库与开放式备课系统都可以进行艺术设计的展现,同时,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可以开展教学互动与教学跟踪,将教学信息进行双向交流,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资源整合体系,将艺术设计专业的成果展现出来,进行共享,实现本专业创新创业优质教学资源跨学校、跨地区、在任意时间为学生、教师、企业提供无界化网络资源服务,全面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有效性。
3.2 合理规划网络平台的思想方式,引入平台信息上传的使用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促进创新创业网络信息化的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网络化带来的优势技术条件,加强教师、学生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方式与思想,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入平台信息上传的使用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定期对上传资源多、使用效率高的资源建设者给予奖励,尽可能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化的良性循环发展。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入一些拥有丰富经验的创业人士以及社会精英进入到指导队伍共同搭建创业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业指导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质量,加入一些拥有丰富经验的创业人士以及社会精英进入到高校指导队伍之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求社会资源,搭建创业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业指导。同时,还可以以学校为单位,配备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作为咨询,帮助教师和学生,也可为联系外界提供沟通服务。
3.4 拓展网络平台技术服务,确保学生、学校、企业间资源信息交流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
提高网络平台技术的研究投入,如在硬件方面应该大力推进视频监控与数据交流服务项目平台的打造,让学生自由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上传,通过自由上传;将一些好的作品自动进行筛选与挑拣,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相互置换,确保资源丰富;向社会各界与企业进行展示,欢迎各界洽谈合作,确保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与才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和发挥。此外,网络平台也需要安全性保护,要设计一系列的防火墙软件与服务器安全保护插件,防止外界窃取资料,要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确保资源信息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型教学 社会接轨
【课题来源】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J2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2-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环艺专业在本学院众多的艺术类专业中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管理制度而独具一格,成为本院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扶持专业,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艺术不再停留在视觉感官方面的认知,而是衍生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为了使艺术的领域更贴近生活,原有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着社会中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先进的教学机制要针对本专业本质的应用程序而深入开展,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既动脑又动手的思维观念。环艺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的设计大师。
环艺专业时刻把握社会需求动态,依据人才市场调正产业知识结构,制定出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它具备一定的市场预见性。而环艺专业立志培养的可塑性人才必须必备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跟上社会急速变化的脚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环艺专业必须将功能、科学、技术与艺术等多门学科结合起来,用系统性的教学方式网络更宽更全面的应用知识,而特色性的办学模式在对知识的系统性的要求上应运而生,使环艺专业不同于普通的其他专业,而是深入到对艺术和生命的研究。因此概括说来,环艺专业具备市场预见性、思维创造性、社会适应性、知识系统性、办学特色性等几大特点。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因而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学科与理论体系,环艺专业将环境与艺术景观融合为一,城市公园、居住区、风景名胜地等都是环艺专业的应用范畴。因其重要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发展的必然性,人们对环艺专业的设计人才往往供不应求。
高校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为了培养出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专业性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成为一个专业是否成活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会对环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而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的环艺人才却寥寥无几,这说明了多而不精的这个道理,环艺专业毕业的学生比比皆是,而真正的人才却可遇不可得。要想改变环艺专业人才的就业难的困难局势,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强化教育开始。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市场决定专业教学内容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模式有效的决定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针对性。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本学院原有的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现有专业课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急需改进。
现有的环艺专业虽然一直深受社会的青睐,然而设计界审美意识的改变使环艺专业也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艺专业应该顺从市场的变革而进行自我调整,当反射效应波及到高校市场时,对应的环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出整改。
2.根据专业设计程序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
专业设计程序在某一方面定位了环艺专业的教学方法,本学院的专业设计程序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一套规范的有效的教学程序,当学生学习期满之际,三年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梳理和统筹,学生可以选择本学院开设的《学期项目设计》用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引导式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的能动性。
而在成绩测评方面也一改以往传统艺术类学生作业的考核形式,将教师的主观评定成绩与客观成绩评定结合,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评定。例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课程设计的客观考察,包括学生课程设计的项目立项、市场调查、应用文字、陈述与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测评给予公正的测评。如客观评定是50%的成绩,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主观评价给予50%的成绩。双向式的测评模式既保证了公允性,又增加了人情味,使学生尽早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操行。
3.根据企业特点及招聘标准,确定培养学生在不同方向的侧重点
通过多年的企业及教学经验累积和实践活动的专项研究,再加之笔者对本学院刚毕业的2013届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证实了现今企业或单位所需求的人才模式,即应用型、技术型的合格加特色的本科人才。根据企业的特点及招聘标准,学院教学体制必须培养学生在不同方向的侧重点,学生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
笔者所在的院校的环艺专业的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而不断的在更新和调整,从最初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研究,直至每一门课程的教案、大纲等方面,事无巨细的进行了统筹布局。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本学院一如既往的教学主题:培养合格加特色的应用型、技术型的本科专业人才,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建校目标而努力。通过不断的努力,笔者相信最终会取得真正的属于本院校的特色的人才培养之道。
四、结论
环境艺术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培养将创意、设计、施工、协调合作等原则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学会站在社会化的市场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环境艺术专业在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中的意义越发重大,加强环境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实践与社会接轨与培养任重而道远,力争做到创意无限、学以致用、图纸规范。
参考文献:
[1]孙健.综合化与实践化――我国高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09-1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学生在接受此专业学习前,大部分缺乏对艺术的根本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艺术教学中充分运用好教学艺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但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中还普遍缺失良好的教学艺术,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了艺术教学目标。艺术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为目标的,但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育重点,如音乐课上过度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声乐能力的培养,艺术课上强调学生的绘画技能,忽视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等等。二是艺术教学环境的无序。艺术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依托良好的教学环境,但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环境有很大缺失,教室美化不足、乐器音准欠佳、音响使用不当、辅助教学手段过度使用等等。三是艺术教学审美的错位。艺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缺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没有帮助学生欣赏、感悟艺术的美。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艺术的规律和审美特征,在教学情境、教学节奏和教学空间上增强自己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艺术教学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艺术性。教学情景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人为营造出的一种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属于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有效将学生带入到充满情韵和诗意的境界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一是教师要通过情景交融实现教学情境的艺术性。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在教学情境当中有机地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融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语言上,多应用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去描述对象,通过真切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一种美丽而充满韵味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在教学呈现上实现画面与音乐的结合,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同时教师要在美丽的画面和流动的音乐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以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提高艺术教学的效果。二是通过“空白”实现教学情境的艺术性。“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手段,在艺术教学中并不指空无一物,它以空显示实,由实而空,给学生一种充满诱惑力的空间,实现教学的情境。在艺术领域中,“空白”受到了艺术家独有的青睐,而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中,教师更应尊重这种形式来营造教学的意境。第一,运用沉默来达到艺术空白美的效果。教师通过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情境中之后,可以沉默下来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填充,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达到教学中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二,运用模糊语言实现艺术空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艺术教学中要多采取朦胧的、多义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种扑朔迷离的情境,通过语言空白为学生学生留下一个广阔的空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第三,运用悬念设置实现教学情境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手势或表情的戛然而止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衔接接下来的问题或情节,从而激发学生情思、感悟和创造的灵感,从而实现教学情境的艺术性。
(二)教学节奏的艺术性。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节奏,音乐有节奏、诗歌有节奏、流水和景色的变化也有节奏。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也需讲究教学的节奏性,通过教学过程中富有美感的规律变化来带给学生艺术的享受。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通过有秩序、有节拍、有动律的教学要素的变化,来营造一种富有韵律美和流动美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以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沟通,保证了艺术教学质量。具有节奏的艺术教学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气氛因此变得生机勃勃,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把握艺术化的教学节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静搭配。教师要有控制、有节奏地把握课程进展,避免杂乱无章、随心所欲,这是“动”的体现;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钻研、积极思考,酝酿成熟的见解,避免课堂气氛的死寂,这是“静”的体现。此外,教学节奏的动静搭配不是分开进行的,要实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和谐统一。二是疏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主次疏密之分,疏的地方要求教师讲述较少的内容,依靠平缓的教学速度给学生留下加大的思维空间,任其自由思索。密的地方要求教师要花费精力讲述较多的教学内容,依靠较快的教学速度和紧张的节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用敏捷的思维和迅速的反应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利用疏密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教学要做到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三是张弛交错。“张”是指紧张、急促,“弛”是指轻松、舒展,两者并非对立,教师运用张弛交错的教学节奏进行艺术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教学过程只有具备了波澜起伏,才会造就韵味无穷的课堂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空间的艺术性。教师在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营造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外,还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自由的艺术化空间。一是自主的空间。自主空间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的一种可自作主张产生情感,决定自己行为的学习氛围和场所。自主性是人的特性之一,而艺术教学的主体性特征就需要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艺术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能够积极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在艺术学习中进行感受、领悟、审美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发现、探索、创造的自主发展空间,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自由的空间。自由的空间是指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思想得到充分解放的氛围和场所。艺术是一种情感自由的文化表现,人在研究、创造、欣赏艺术过程中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艺术的自由性,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在艺术教学学习中实现自我。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的自由空间不是随意、任意的,要符合艺术教学的规范,在此条件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回忆、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由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想象,不断解放自我,释放生命的激情,从而提高艺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艺术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关键词】石膏工艺品;行业发展;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课程实践
前言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所居住的环境绿色环保要求也不断提高,石膏工艺品作为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备受市场认可,已成为行业市场上的宠儿。随着石膏工艺品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快速有效的掌握市场发展情况成为企业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顺应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则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从专业的眼光认识石膏工艺品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转变,将成为培养该行业所需人才的主题。下面将从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开展石膏工艺品制作课程,以及搞好其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一、石膏工艺品概念及发展现状
石膏工艺品是以石膏粉为原料、用模具制怍出的工艺产品,广泛用于宾馆、饭店、商场门面、城镇家庭室内装饰、装璜。石膏工艺品具有价格便宜、艺术性强、防火阻燃、防蛀防腐等特点,是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的艺术产品。现如今国内有多家石膏工艺品彩绘店陆续上市,行业市场前景一路看好。
二、结合中职生特点,开展石膏工艺品制作课程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能接触到专业艺术类课程,到校以后表现出对这类课程学习比较排斥,他们的性格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进行石膏工艺品制作课程教学的时候,需注意如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意义的建构者。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工艺品制作课教学中,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新课导入。例如:制作石膏工艺品的前期,可通过播放图片及视频,让学生认识世界各地的民俗工艺品,了解各种工艺品的色彩搭配、作用、象征意义等;然后,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展览馆等地方实地考察、搜集素材,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筛选出自己感兴趣同时又适合用石膏材料制作的成品效果图,制定出具体尺寸,绘制制作草图,以此模型效果为蓝本进行最后阶段的实体制作。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工艺品制作课程的环节复杂,以个体为单位的制作形式,能力非常有限,远不及小组协同作战、集思广益所发挥出的团队优势。而不同的学生在家庭背景、思想倾向、素质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存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还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相去甚远。建议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即可增进学生与学生彼此的交流,还能更快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大有裨益。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强化小组的团队意识,在每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适合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时的组织负责者、资料收集者、记录者;课堂发展过程中的汇报者、评论者;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准备者、模型设计者、手工制作者等。细化责任,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成员的个体优势。在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有工作,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的机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容易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不至于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与积极性。
在石膏模型制作完毕之后,各团队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进行作品展示,讲解本组同学作品的创意思路和制作过程,包含作品具有的特性、优缺点,在不同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等供大家参考。大家面对各组作品,各抒己见,摆脱了以往课堂上的紧张与不安,最后由教师对石膏模型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尝试创作各种造型的石膏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成就感不言而喻,还能帮助他们及时找到制作过程中的不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动力。
三、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1.主动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
初步建立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例如我校与区内几家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校内工艺品实训车间,实现生产与课堂的“一站式”直通。学生在校能掌握石膏工艺品的全套制作环节,上到生产线同样也能按步就班的参与企业生产,并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适应各工序流程,掌握操作技巧,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了让学生作品进一步与市场接轨,我校学生制作出的石膏成品每周定期在校内举办的“BOSS DAY”(学校学生创业日)中出售,这些作品造型新颖,色彩绚丽,价廉质优,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定期聘请合作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对从理论到实践、从想象到现实,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同时,对于提早熟悉市场环境、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
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加工真实的生产任务、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在合作中,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实现了互利共赢,达到了“以教促产、以产育人,产教结合”的目的。
2.校内加强实训,校外加强实习
在加大校内实训基地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当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工作学习,熟悉环境,积累经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业与就业相结合。
在以往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办学机制不完善、疏于管理,以至于有些地方完全以生产为主,基地成了生产的车间,学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有些基本失去了生产的功能,成了“消耗性”的实训基地;还有些则因为没有严格制定监督考核制度,学生没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实训目标,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到基地进行见习,学生的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为了杜绝出现以上情况,我校现与区内多家石膏工艺品企业签订合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为这些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为此,企业应邀参与我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监控,把课程评价标准与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教师严格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做好教案、作业检查批改等工作,把握教学进度。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结束语
近期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中,空前强调绿色产业建设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我们中职学校来说,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标准是开展并做好这一课程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都应当把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一新型的绿色环保艺术产业融入到我们的中职教育,搞好教学的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桂雄.我国石膏产销状况分析及今后发展趋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5-60.
[2]王祁青.石膏装饰制品制造与石膏工艺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