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必要性。一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实现从温饱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中,农户生产的分散性与大市场、小规模生产经营与现代化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社会效益高与农户效益低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除此之外,农业具有分散性和受地域差异影响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很难直接进入规模小、分散性强、自然环境条件差别很大的农户之中,这需要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办法,把最新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园区内进行试验,深入研究,转化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农业高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二是农业高新技术能否真正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决于农业技术的最终使用受益者,最务实、最讲求实际、极注重经验的劳动者——农民。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新事物都不能强迫农民接受,只能通过示范的力量,以事实说服他们,让他们自愿接受,而农业科技园区则通过示范作用,让农民亲眼见到农业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自觉应用新技术。三是农业项目的开发研究多以探索超前研究为主,其成功率、可开发性及市场应用发展前景很难把握,加之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受自然因素制约,周期性长,具有较大的风险。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不是一家一户农民所能承担得起的,在客观上需要一个中试和转化基地,而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2、 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大大拉近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距离,科技人员可以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了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从而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具体体现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上:一是试验效应。通过在园区内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找出成果转化的限制因素,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转化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效应。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一旦获得成功,农民看到了效益,就会争相采用,从而起到了不推自广的作用。三是培训教育效应。通过示范、参观博览、现场培训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水平、了解市场信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从而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的构想
1、 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注重超前性、示范性和先导性,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贪大求洋,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作为科技园区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突破,避免雷同重复建设。一是在园区摆放上,要选择一些农业科技力量雄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好,有独创性技术新成果的地区,作为农业科技园的选项区,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二是研究的方向应体现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在技术水平和生产适用的两个方面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
2、 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带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指导农村和农业工作。因此,在建园方向上,要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先导,以“高效益”作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前提,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牢固树立农业科技园为实现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开拓市场结合,与壮大龙头企业结合,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多样化需求。要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项目。
3、 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从科技园区达到高效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在选择项目上必须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一是选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二是选经过专家论证,且经过中试进入产业化推广的项目。除此之外,首先还要考虑投资的项目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和消费。其次,要考虑该项目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和生态条件,第三要考虑产品开发前景,必须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市场预测分析,以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
关键词:要素投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60-02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的雏形是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和省农科院分别建立的自己的农业科技示范角,1998年以后经过国家科技部、农业开发办、财政部分别立项,先后启动的牡丹江高效农业示范区、哈尔滨南岗区红旗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多数农业科技园区。2000年以来,在陆续建立以现代集约型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带头作用的这些园区在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引种优良品种、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培养了高新技术队伍。2003年开始依托相关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及农业推广部门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初步探索我国北方现代农业之道路。2012年,在黑龙江省印发的《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具体部署,加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的规范化管理。目前,黑龙江省已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发展到34个。2015年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更是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推进一个新的格局。
一、要素投入机制运行现状
1.资金投入机制
此机制是采取完全投入和补贴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整合项目资金,为园区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一是专项投入,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融资性担保公司财政注入资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培训资金由财政负责筹集投入[1]。二是补贴投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设备购置、科技服务组织建设与订单农业企业建设,如安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立自筹投资管理公司,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目前省级园区建设与发展大部分由政府出资,企业投入则是各金融机构、农业公司等投资,社会融资则是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投资。截至2015年,园区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9.1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4.92亿元,企业内资为22.71亿元,社会融资为0.83亿元。
2.土地流转机制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与耕地水平高于国家平均值,现有耕地l 594.4万公顷。土地流转主要有土地租赁、股份合作、反租倒包及直接划拨4种方式。土地租赁是农民将土地直接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2]。反租倒包是园区管理者将农业科技园区分成几个功能小区分别指派给企业农技人员等经营管理。直接划拨是由政府出面将合法土地划拨给各上级部门,商议后用来发展园区进行综合开发。
3.人才利用机制
高技术人才的密集度是要素投入首要因素。目前,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的人才利用机制采取的原则是“引进与培养”,如牡丹江温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2014年的培训者高达8 000人,引进特派技术型人才32名。目前,省级园区科技特派员队伍拥有丰富的科技理论知识、专业的技术和工作经验;虽投入到基地后,为农户提供最直接的技术和培训服务,总派遣平均累计已达上千人。同时,高薪聘请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农业技术专家构建专家体系,如大兴安岭塔河省级园区在2014年配合人社局、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有线电视讲座、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座谈等多种技术培训,为园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家队伍。
4.科技创新机制
作为技术层面发展的重要步骤,园区科技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发展水平。通常与大专院校、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技术长青。例如,农垦八五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引进秸秆腐熟剂新技术,聘请专家团体传授技能指导生产,形成科研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进行技术推广,形成完整科技研发、创新、推广一体化流程,是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科技方面发展的统一化进程。例如,绥化肇东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与国家、省农业专家协调对接,以1 000户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坚持以市乡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为主导,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农业技术需求。
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素机制存在的问题
1.园区后续投入资金不足
黑龙江省省级园区在探索与发展中逐渐发现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园区后续发展的问题。虽然政府有一定量度的资金拨款,但有些园区因内外因结合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拨款,有些园区虽得到政府拨款,却因后续发展的需要,自筹资金不到位。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单一渠道的资金投入,表现在强依赖性的政府投资,另外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的财政支持,企业、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与前者相比差距甚大。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和几千年官本位的行政式推广有很大的关系[3]。因为资金投入没有相应强度,对政府划拨依赖性又强,导致园区的后续发展进行缓慢。
2.园区科技力量支撑乏力
科技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现阶段我省省级园区对技术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园区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导致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科技含量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急需的设施栽培技术、农特优品种栽培、农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人才缺乏,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多,但吸收、消化能力有限,缺乏科技竞争优势。
3.缺乏常态性专业技术人才
虽然有的园区聘请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但这些人员来科技园工作的时间有限,提供技术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虽在数量上可以满足园区农业生产需求,但是这些人才流动性过于大,掌握高新技术的农技人员很少,难以满足示范园区高标准建设和管理的要求[4]。例如,穆棱园区在吸引科技人员进区创业、吸收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成果上缺乏得力有效的措施,致使园区内多数企业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实力,未能成为大规模的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
三、完善园区要素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1.引导多元化投资体系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入、多方共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了农业产业园区的生命力。园区积极争取政府管理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向园区重点倾斜;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转让、劳动力和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势参与园区的建设;积极吸收科技性企业进入园区创业;吸引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园区建设,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知识资本化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的科技开发[5];鼓励金融部门、社会团体向园区建设投资。
2.依附研学联盟提升技术水平
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现在已有农科院、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基础,还需得到更高一级技术平台支持发展精深农产品和高端项目。建议同省内外科技部门合作协作,加强信息和科技协作,吸纳和引进高端人才从事基地生产,使园区从事人员全面学习和掌握产业生产技术。实施和产连带模式,让园区最大限度地依附研学联盟进行高端生产,组建利益共同体,带动“研学产”一体化的新型模式;运用省内研学联盟的力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引进、集成、提升和推广,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这里,是中国农业的育种摇篮,是农业创优和治理的实验基地;
这里,一切显得既熟悉又陌生,既平凡又新奇。
杨凌成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有些年头了,那些扬名国内外的一代代老中青农业科学家,以隐忍的职业素养立足于西部,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撑起了我国西部现代农业科技的璀璨星空。诸如“西农979”小麦、“西农9号”西瓜、“秦油2号”等等尽人皆知;王辉、王鸣、唐克丽、山仑、李生秀、李玉山、庄灿然、李殿荣、柯桂兰等一批科学家让人耳熟能详。
日前,本刊记者就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是如何服务于专家们的科研与生活、如何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等话题,走访了杨凌示范区科技局的相关负责人。
政策落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推进“四个杨凌”建设,早在2011年,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便提出了“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目标,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在此基础上,2015年又全面启动了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局干部李明社向记者介绍说,杨凌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系统化的政策体系。按照创新创业团队从初创期、孵化期、加速期、成长期的发展历程,制定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基本上形成了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在示范区工作部署层面上,2011年出台了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统领性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术创业的若干意见》和《鼓励技术创业优惠政策》,并在规范创新创业管理方面,相继出台了《创新创业团队认定标准》《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认定和管理办法》《创业导师认定和管理办法》和《优秀创业课程建设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方面,制定了《种子孵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层次创业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示范区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种子孵化资金、500万元高层次人才奖励资金和500万元创业政策兑现资金。
以良好的政策优势留住人才、留住企业,这是示范区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一条准则。在激励创业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制订了《企业改制奖励扶持办法》《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若干办法》以及《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在推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在示范区层面上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2013年进一步修订和细化了创业优惠政策,按年度制定工作计划。
2015年,示范区响应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再次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制定了《2015年技术创业工作计划》,加大创业团队招引和政策推介力度,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校园行系列活动4期,并设立了1000万元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对入驻孵化基地的创业团队免缴五年办公用房租金,对创业团队负责人提供60平方米的保障房,对团队成员补贴五年的社会保险,对创业项目提供两年期单笔10万元的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做稳做实
在各项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示范区在区内健全和完善国家级创业中心、火炬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载体服务功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示范区创新创业公司、农业园区公司、工业园区公司为主体,新建创业工场、众创田园等新型孵化载体。积极引导高校面向在校生和毕业生,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激励社会力量创建专业化孵化器,政府出面牵线搭桥,引导鲁力集团成立了装备制造业的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政策引导激励,陆续将区内省部级科研平台纳入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已面向创业团队开放了食品、园艺、机电和饲料等16个平台。
据介绍,目前,以政府、大学、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为孵化载体的创建主体,已初步形成了体系化格局,基本满足了创业企业从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需要和孵化空间。在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格局下,充分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全方位招引和帮扶创新创业团队。
整个示范区按照每年招引百家创新创业团队的目标,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推介杨凌创业培育、创业孵化和创业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和培育全社会创业意识和理念,吸引更多的创业团队来杨凌创业发展。
示范区常态化开展的“创新创业校园行”活动,已先后走进南京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30余所,并结合外事出访和国际交流,面对荷兰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推介杨凌创新创业政策;依托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现代农业投资联盟开展政策推介;每年在“西洽会”、“农高会”等重大展会向外推介区内的创业政策。
近年来,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相关机构,全力帮扶创业团队落地发展,免费为创业者开放资源共享平台、优秀创业课程,常态化地举办“三六三”创业沙龙,促进200多名创业导师与创业团队“结对子”。设立种子孵化资金,支持优秀创业项目,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将成熟企业纳入产业链进行推广,面向旱区开展基地建设、良种扩繁、技术咨询和农民培训等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仅2015年,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累计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就达233家,推广总面积5520万亩、效益达到158.1亿元。
筑巢引凤
自2011年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以来,示范区已招引创新创业团队452家,培养了一大批如九立机器人、中遥航图、天和生物、旭田光电、威特动力等创业新星企业。2016年,示范区为进一步扩大招引力度,将创新创业团队招引数量提高到130家。
杨凌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农业示范区的资源优势,培育农业科技服务新业态成为一种必然。近年来,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挥杨凌农科教资源优势,以支撑和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体系,围绕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检测认证、农业咨询与培训等科技服务,培育和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新业态和产业集群。
对内,示范区努力整合科教资源和科研资金,面向旱区开展科技攻关。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科技研发经费达到5.42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8624万元,专利申报量达到1003件。
对外,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高新区对旱区农业的智力支撑,每年举办“两个会议”“三个报告”。“两个会议”即中国(杨凌)现代农业发展高峰会议、中国农业与创业投资对接会;“三个报告”即现代农业发展报告、农业投资报告和旱区农业发展报告。
2009年工作重点是:
1、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创新科技园建设。创新科技园重点吸引发展仪器仪表、电力设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努力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内设立面向*乃至整个环*湾地区的研发(技术)中心、培训中心、中介机构等科技服务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示范基地和对外展示的窗口。通过创新科技园的建设,进一步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科技要素,推动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9年,重点抓好海利路等主干道路建设和三个组71户农户的拆迁工作,启动建设海利集团和杭汽轮船舶公司总部大楼(研发中心)等项目。
2、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中达特种钢、毅林电子、亿爱思梯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全年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其中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认定省中小型科技企业10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8家,引进科技型企业10家左右,通过抓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引进,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的高新技术产业。
3、加快推进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以“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为重点,加强与江浙沪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推进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共建创新载体三位一体的科技合作。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快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有技术、人才等需求的企业通过共享系统开展技术合作。全年计划开展科技交流活动12次,其中大型科技交流活动1-2次。
4、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助推工程,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户、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作用。二要抓住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集成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资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三要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要加强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提升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5、合力抓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发挥*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与各部门协作,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以有效地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专利示范工作,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2009年力争完成专利申请450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创建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4家。
围绕工作重点,落实以下四项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制订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规,进一步宣传、贯彻和落实好现有科技政策、法规,在全县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加强科技培训,组织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加强科普宣传和重点科普设施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2、加大要素投入,夯实科技进步的发展基础。建立和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以*创新科技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构筑科技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利用社会资金,建立科技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加大对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20*年*县科技工作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及推进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以*省区域创新体系(嘉兴)副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四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企业,为我县加快实现“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加强宣传造氛围。一是抓好科技政策的宣传工作。年初把近几年新颁发的27项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整理编印成册下发各有关单位及企业,受到了各级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热烈欢迎。同时赴各镇、开发区、城镇企业办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和科技业务培训交流。多次上门或集中组织科技骨干企业的老总解析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通过科技政策的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技政策的知晓率。二是运用新闻媒体抓好自主创新的宣传。今年以来,已在《今日科技》杂志刊登了两篇科技创新专题文章,在嘉兴日报*新闻上以“四大科技创新工作助推*富民强县”为主题刊出专版,在4月29日嘉兴日报跨越*湾*特辑以“*制造走向*创造”为主题刊登专版,同时重视利用县级以上党政内部刊物宣传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召开大型会议加强政策培训。4月1日召开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传达了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表彰了20*年度优秀科技助理及企业科技联络员,三维冷挤压公司和友邦公司就如何运用科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了典型发言,会上还重点就《*县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两项科技政策进行了宣传和讲解。四是继续努力办好《*科技动态》。今年以来已出刊12期,刊用各类科技动态120多篇;五是借助知识产权日、科普活动周等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科技政策的宣传工作。
(二)突出重点抓创新。一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通过认定并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6家,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6项、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省级以上新产品95项(包括经贸局13项)、省级研发中心1家、认定和组建市级研发中心各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9家;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参与单位),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个人贡献奖1项。申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项、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3项;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已登记科技成果15项;组织验收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各2项。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我县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20*年1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5.5%。二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抓好*创新科技园的调研规划工作。为加快集聚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创新科技园的决定,整个园区占地1.18平方公里,并明确由县科技局负责建设和管理。为做好园区的规划定位,我局组织人员赴嘉兴科技城等地开展调研,并形成建设方案报县委县政府通过,10月份邀请南京先锐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创新科技园作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12月8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二是抓好科创园的招商引资、引智工作。目前,园区内共有企业31家,全年园区实现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1300万元,其中孵化器入驻在孵企业20家,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630万元,毕业企业11家,县科技创业园成功升级为市乙级创业中心,并被省乡镇企业局、省中小企业局确认为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三是抓好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发展我县核电关联产业,经过前期洽谈,今年11月我县与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正式签约共同组建“核电在役检修和装备制造”创新载体,项目计划总投资8千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万元;抓好*省标准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对照省级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要求,规范完善标准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组织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海泰克标准件研发有限公司被省人事厅列为博士后试点工作单位;推进*县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智能仪器仪表公共测试服务平台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已全部到位。三是全力推进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全年已组织参加各类产学研活动23次,其中我局组织开展的活动13次。4月12日,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人事局、科技局承办的“20***(南昌)人才招聘大会暨科技合作洽谈会”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我局组织10家企业带着14项技术难题参加。会上我县企业与江西南昌大学等4所高校的7个科研院所进行了科技合作洽谈,共有5项技术难题达成科技合作意向。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机械行业——浙工大机电学院技术对接洽谈”、“*-东华大学技术对接洽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认真做好中国*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的各项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在网上寻求技术合作对象,全年征集技术难题38项,全县有正在实施的产学研项目61项,合同金额3725万元。四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今年以来,我局以“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把机关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局中心工作,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一是认真开展党的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计划,积极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切实提高做好科技工作的理论水平。二是结合“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组织开展“访百家企业、推创业创新”专项行动。5月份制订并印发了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局领导联系重点科技型企业和重点科研项目制度、局机关工作人员联系科技型企业和联系镇制度,我局分镇区对主要科技型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宣传科技政策、了解企业科技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认真抓好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普法、双拥等各项工作。根据年初制订的市级文明单位工作计划,积极与有关企业开展联谊会等各类创建活动。同时根据县普法办和县双拥办的有关要求,做好普法及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的有关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根据县委统一安排,我局下发文件向社会郑重承诺提供全面政策服务、抓好即时技术服务、推进科技项目服务、提供优质创业服务等四大服务,并积极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全方位践行服务承诺。五是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科技助理及企业科技联络员的业务技能,扩大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的覆盖面,目前全县共有145家企业设立了企业科技联络员。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
今年上半年我市寻求上级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了“川产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1项,“**优质特色富硒茶叶基地建设及新产品开发”、“中药材特色科技示范园关键研究与应用”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优质特色富硒绿茶生产基地建设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省级财政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1项。
(二)加速实施各类项目
1、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中药动态逆流提取工艺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引导天予药业公司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依托四川省中药科学院的技术力量,完成了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与装备研究,建成了省内最先进的中药动态逆流自动分离提取生产线,可利用**大量的中药原料,提取茶多酚、白黎蓼醇、洋荷浸膏等多个高科技含量和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目前,工程全部完工,于5月30日正式投入生产,预计可年创产值1亿元以上。
2、抓紧实施“旧院黑鸡品种选育项目”
组织市畜牧局的技术人员,以八台山禽业公司为企业主体,以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按计划进度开展旧院黑鸡新品系选育,并引导业主在旧院镇建设规范化的核心养殖选育扩繁示范场,建成后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目前正在进行场地建设,预计8月底前完成迁移养殖。
3、抓好茶叶新产品开发,加速实施“巴山早”优良茶树新品种选育扩繁管理 (三)我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批准为“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
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启动大会上,“**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被批准确认为“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已展示道地药材品种150余种,建立起皮桔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核新园区100亩,道地中药材高产栽培示范园区100亩,种苗繁育园区50亩,这将有力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四)顺利通过2007-2008年度科技进步考核
今年年初,我局安排单位骨干人员对我市2007-2008年度科技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自查,并搜集相关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料,为申请参加国家、省对各县市的科技进步工作进行考核作好了准备。**市科技进步工作成效显著,各项指标达到了四川省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标准,并于今年五月顺利通过了2007-2008年度科技进步考核。
(五)大力推进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
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开展马铃薯、茶叶、旧院黑鸡(蛋)等天然富硒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的研制,目前已完成旧院黑鸡(蛋)的采样检测及产品地方质量标准文本的起草,正按相关程序申报备批;引导业主、企业及乡镇按照四川省农科院编制的《**·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进行基地建设,开展天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攻关,开发系列商品,逐步形成规模。
(六)积极做好科技培训与科普工作
抓好三月“科技之春”活动。今年三月,**、**两级科技局组织带领科技人员在白羊乡开展了以“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为主题,以“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为导向的“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本次科普活动共发放了科普资料500余份,培训村民200余人,通过将科技力量和科技知识带到农村,使农民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就能掌握实用技术,提升了科技水平,利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白羊乡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增收具有重大的作用;积极搞好五月科技活动周活动。在今年五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我局邀请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的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在**中学开展五天。展览内容包括诺贝尔奖,诺贝尔和诺贝尔科学奖
(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科学家的成功启示和寄语等。市教育局组织城区的**中学、第三中学、职业中学、太平一小、太平二小五所学校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参观。通过举办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活动丰富了我市科技活动周期间群众性科技宣传活动内容,对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树立远大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搞好科普宣传活动。为增强**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市民科学技术素质,宣传**市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工作动态,宣传科技服务民生,2009年3月10日晚,《科技创新》栏目在市科技局、市广播电视局的共同努力下已正式开播。该栏目主要内容有:“科技动态”、“科技产业聚焦”、“科技人物”、“科技服务民生”、“科技与新农村”、“科技与未来”等,栏目每月两期、隔周二首播,次日重播。
(七)积极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创造、运用和保护工作
利用“科技创新”栏目及时报道和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情况。在四月“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生态品牌、旧院黑鸡、巴山雀舌、**富硒农产品等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我局牵头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版权局于4月22日在市科技局会议室召开了“实施知识产权产略,促进创新发展”座谈会。会上,按照《**市知识产权资助奖的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精神,对“巴山雀舌”商标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给予了2万元的奖励。积极开展专利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今年上半年申请专利5件。
(八)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搞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
我局党组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本单位学习实践实施意见,按照意见的学习安排,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目前已转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22-04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如何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当前,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还不成熟。尽管学者们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不一致,但是基本内涵基本相同,即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其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生态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精确化农业、循环化农业。
中国各地在实际生产中,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循环经济方式,总结起来可概括如下:
首先,按地域进行模式划分。一是在南方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种养殖业的复合系统。包括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桑基塘系统、蔗基塘系统、果基鱼塘系统和南方水网地区的稻鸭鱼系统。二是中西部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系统模式。包括北方寒带地区的由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组合的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系统模式。西北贫水地区以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和看营房组合的贫水地区“五配套”系统模式。以及普遍适用的林、草结合的“猪―沼―果”系统模式。三是以农区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系统模式。
其次,按照操作对象和联接方式进行模式划分。一是农林复合型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和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二是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该模式将相应的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三是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模式。主要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禽舍―日光温室”等“三结合”模式。还有“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沼气池―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四结合”模式。四是农业生态恢复型模式。该模式有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小流域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等。五是农村庭院型模式。该模式是把种植、养殖、加工、住宅建筑、园林化等多业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不同循环型的村镇庭院生态系统。六是畜禽粪便利用型模式。该模式将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变成资源化,在种植、养殖等之间进行循环利用。七是农作物秸秆利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实现秸秆资源化,消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今后应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可概况为减量化生产模式、再利用运作模式、再循环链接模式。
(一)减量化生产模式
减量化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农用能源和其他化工类农用资料,或使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中国以推进“五节”高效农业为重点发展农业减量化生产形式。
1.农业节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完善建设以节水为重点的大型灌区工程,构建旱作区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和山前平原水资源紧缺地区,加快新建灌区节水工程;对原有灌区加快节水灌溉设施配套改造。丘陵山区,在旱作农业区,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发展鲜食型旱粮作物,实现“水田旱种”、“旱粮下山”。依托农技部门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集雨灌溉农业节水技术,选择适宜地区支持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输水管(沟)和蓄雨水、深耕蓄水墒等农业蓄雨利用技术。
2.农业节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标准农田管理。推进耕地地力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和低产田改造,以“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加强标准农田地力培肥改良,制止耕地常年抛荒。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农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启动标准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以中西部区域为重点实土地整理工程;以中国大型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标准农田耕地地力调查,按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标准农田进行分等定级,提出相应的培肥改良和利用保护措施。建立省级标准农田培肥改良综合示范区。
3.农业节肥。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省、市、县土肥化验测试体系,全面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制氮肥施用总量。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推进全国优质有机肥应用。以南方为重点推广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技术。
4.农业节药。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推广新型植保器械和低容量喷雾技术,全面淘汰老式施药机械。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大大提高合理施用农药的农田比例。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扩大生物农药、有机农药的使用面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建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建设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5.农业节能。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加快省工节本农机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机节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节能增效农机技术应用。
(二)再利用运作模式
再使用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中国以推进“三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发展农业再利用运作模式。
1.推进畜禽粪便沼气化肥料化。探索“区域大循环、村庄中循环、农户小循环”模式。一是区域大循环模式。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加大力度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协调,探索沼气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气规模化利用难题,扩大沼气应用用途和范围,实现沼气的工业化应用,实现“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加工业作为清洁能源,沼渣、沼液用于效益农田”的镇域范围内的大循环格局。二是村庄中循环模式。在村庄养殖小区,以大中型沼气建设为重点,在村庄开展集约化沼气工程,建设大中型沼气站,实现“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效益农田”的村庄中循环。推进以村庄为单位的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处理水平,改变中国畜禽粪便处理层次低、资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现状。三是农户小循环模式。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沼气用于农户,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的农户小循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技术,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发展“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畜―沼―果林菜”循环链,形成“小康示范田园型”基本模式,建立家庭厕所―家庭养殖―庄稼秸秆―沼气―农用有机肥―农作物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促进畜禽粪便制有机肥。支持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有机肥厂,使畜禽粪便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三维生物有机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
2.推广秸秆“四化”模式。一是秸秆肥料化模式,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机械化,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二是秸杆饲料化模式,针对中国建设畜产品生产大省的需要,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和能流、物流的大循环。三是秸秆原料化模式,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积极发展秸秆编织业。四是秸秆能源化模式,支持相关企业建设秸秆发电厂,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发使用秸秆压块技术,为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提供服务。发展秸秆沼气,适宜建设秸秆发电机组。推进秸秆气化示范点建设,推广秸秆炭化技术,发展以镇为中心的秸秆碳化基地。同时,要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
3.支持林业剩余物材料化。以豫西地区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林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木材节约和代用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和次小薪材、沙生灌木等综合利用,发展板材加工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对于丫枝、淘汰更新的果树、秸秆和栓皮等林业剩余物,生产板材,板材加工产业链条继续延伸形成成品地板、板式家具等,构建“林业剩余物―板材―装饰材料、板式家俱”循环型产业链。
(三)再循环链接模式
再循环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和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一类是农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牧业生产资料。中国推进多种方式的再循环链接模式。
1.循环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园区建设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园区作为一个系统,在园区建设初期,综合规划园区内热电能源的梯级利用系统,通过严格筛选进园项目,把各类农业生产及加工企业聚集到园区。同时聚集上下游企业实现生产企业梯级链接,在纵向拉长产业链的同时横向耦合相关产业,使企业之间产品能配套、废物能循环,形成企业间共生发展模式。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农业循环模式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粮食主产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模式;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模式;农牧交错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保护区”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生态旅游区”模式。
2.特色牲畜养殖集中区模式。在平原地区,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牲畜养殖集中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种养殖和加工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产品和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围绕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牲畜养殖、围绕牲畜粪便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围绕种养植业废弃物开展食用菌栽培、围绕牲畜养殖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围绕养殖业需求大力发展生态牧草种植,在养殖集中区域内构建“秸秆―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牧草)―养殖”、“秸秆―养殖―粪便―食用菌―种植―养殖”、“养殖―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链条。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突出、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资源化率高、“三废”趋向零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企业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在企业内实现生态循环。龙头企业的资源包括水、电、暖、生产用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产品;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液、气等废弃物。本文以畜禽养殖龙头企业为典型进行循环经济模式设计。设计思路是:以沼气池为核心,规模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发电,部分电供企业内使用,部分电可以向周围住户及企业销售。沼气也可以罐装储存,向居民销售液化气用于炊事。另外,沼气池发酵产生的CO2、CH4通过申请CDM项目可以向发达国家销售减排指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技术处理,生成绿色肥料,部分用于企业承包的农田,生产畜禽所需饲料部分向其他企业或农户销售。
4.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模式。在城市近郊区,发展具有生态农业特色,具有农业观光功能的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实行农牧和旅游结合,充分利用园地等;以园区为单位,把种植、养殖、渔业、沼气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粪―沼(菌)―粮、果、菜”、“粪、秸秆―双孢菇―有机肥”、“粪―沼(菌)―鱼”、“草―鹅―肥料―果、菜”、“粪―沼(菌)―精品花卉”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城市休闲和观光农业。
三、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创新
首先,要制订一部有针对性的、内容科学详细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以此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依据。在这部法律中,应明确各级政府、消费者、农户在发展中国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众管理范畴,建立循环度、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并建立各层次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等。
其次,结合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抓紧制订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最后,要加大对于已经制定和即将制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为民众所熟知。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增强民众守法的自觉性,保证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大农业先进科技研发力度。包括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先进实用的生态利用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农产品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等;再生利用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农用水回收技术、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要加强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循环农业设施和产品标准、技术规范。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完善推广机制,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大幅度增加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中国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转化工作中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从事农业科技转化的经济性,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再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必须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力度,制订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一、*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建设。
1.坚持农业龙头的带动效益。通过优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华金康、天湖水产、茂业等农业老龙头企业的市场开发和生产加工能力,进一步带动全镇中小农业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产品开发。通过引进广东剑大公司,专门从事加州鲈鱼、桂鱼、白鱼等特种水产品销售,使全镇特色水产品销售半径扩大到北京范围,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坚持名牌商标的品牌效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业企业创建省市名牌和著名商标,全年新增绿色食品1件。全镇各类农产品商标达到6件,其中市级著名商标著名品牌4件。
3.充分发挥农产品基地的规模效应。全年改造老鱼塘4430亩。特种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41989亩,其中加州鲈鱼7300亩,青虾6500亩,青鱼5600亩,黑鱼5300亩,特种水产养殖品种达到16只。全年供沪农产品成交金额达1.2亿元。
4.积极发挥结构调整补充效应。鼓励开展温室养鸡,饲养面积新增1万㎡。利用农发基金引导作用,在市国土局优质园地划归基本农田试点的基础上,推广良种桑改造工作,良种桑园达3500亩,促进农民增收350万元。
(二)以城乡统筹为主线,逐步健全农村社保体系
1.扎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镇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来抓,不断调整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放宽参保范围,完善参保政策,资金补偿全面到位,农民就医难题得到全面保障。全年全镇参加人数61246人,参加率达100%,其中大病报销金额1210826.22元。
2.稳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参保6600多人。构建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网工作已初见成效。
3.全面启动农村低保制度。全年共发放各类救济金40.599万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强。农村低保框架得到进一步巩固。
4.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镇三个经济薄弱村都有脱贫项目;723户低收入农户做到“一户一策一干部”,确实解决增收和脱贫工作。全年完成低收入农户脱贫306户;三个经济薄弱村村均增收5万元以上。
(三)以产研合作为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创新。
1.加强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农村、企业、学校之间的桥梁,作为利农、利企、利校的多赢之路。签订了浙丝二厂与浙大科技园合作年产240吨真丝复合丝项目,完成现代工业技校、荣洽生物二项校企合作项目,并形成了教育和生产能力。茂业食品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2.加强远程教育。将远教平台和信息栏作为防灾减灾、宣传农业科技,农业信息的有效途径。开通农服中心等的远程教育延伸站点,专门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服务。积极创建以陈邑村为代表的信息化示范村建设;全年新增农民信箱用户3000户以上。
3.加强园区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效益优先、示范为主”的原则,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参与、农民收益”的运行原则,不断推进高科技标准化水产园区建设,通过发挥水产园区“窗口”、“示范”、“带动”作用,在“”一镇一业上做大做强淡水鱼养殖文章。
(四)以美化环境为主题,全面启动村容整治工作。
1.抓污水整治工作。今年,*镇投入近8000万元,建造规模为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按照远期规划,将收集全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为创建生态镇村打下牢固基础。
2.抓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村容村貌和环境治理工作,有效解决了村庄脏、乱、差等问题,全年完成小康示范村建设一个,完成整村整治5个。按时完成全镇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1个,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个的治理任务。
3.抓保护母亲河工作。深刻领会《湖州市市级“保护母亲河号”创建、管理办法》和《湖州市市级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活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母亲和创建活动。
(五)以‘以人为本’为宗旨,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工程。
1.改善教育条件。今年投入近150万元资金,对镇域内中小学进行设施维修、设备更新;投入10多万元改建一中的教学设施。目前,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学龄前儿童入园率98.5%。
2.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全年人口生长率呈负增长,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8.44%。
3.加强卫生工作力度。组织城乡统一的春秋二季灭鼠活动,通过了市级灭鼠先进镇的验收。共完成51922位农民的免费体检工作,体检率达到35%以上。
4.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全年共组织文化下乡16次,组织电影下乡562场次;组织灯谜活动等,以丰富的娱乐活动陶冶农民情操。全镇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六)以交通水利为重点,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以农村联网公路为重点,打好“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全年完成农村公路砂改油11公里,新建砂石路2公里。完成新建桥梁4座,开工1座。完成危桥改造5座,开工4座。
2.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基点,实施区“千万农民饮用,万里清水河道、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项目。全年完成47.6公里的河道清淤及标准堤建设,新建、改建机泵17座,完成河道砌石1600米。
(七)以教育培训为抓手,稳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1.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镇放长眼光,放大战略,继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一项“阳光工程”,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紧紧抓好。全年完成培训人数2600人。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57-01
摘要: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休闲是老百姓私下里游玩休息之事,从来都不会被摆到台面上说事,就像故宫,前面有浩然大殿,在那里讲述江山社稷,而后面有一块小小的后花园,这个地方是不为人说的,也是不上台面的。但是,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形成了文化的时候,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密不可分关系的时候,对休闲的关注就不是一个简单游戏的把玩了,它就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个学问。
关键词:休闲农业; 农民问题; 解决途径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休闲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意义与影响
1.1农村整体变得更加美丽。
休闲农业是供人们休闲观赏的,因此农民的房屋要求整齐美观。随着休闲农业深入发展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农民住宅重新规划,整齐划一地进行建设,也可以对已建房屋按照当地风俗和民族风格进行设计改造,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根据当地农村的地势地貌及生产条件,将全村田土按照发展规划、生产需要和观赏要求进行合理化的整治改造,实施具有观赏价值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休闲农业发展后,农民的生活用品到公司购买,农民自家不再喂猪、鸡、狗、兔之类的动物禽类,也不需自己种菜,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面貌将大为改观。
1.2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发展休闲农业,可广泛筹集发展资金。发展休闲农业,可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可将农民手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休闲农业公司中;符合国家发展方政策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效率也会随之迅速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带动。休闲农业实际上是满足休闲者“吃、喝、玩、乐、购”等需求。也就是说休闲业不仅可带动餐饮业,餐饮业带动加工业,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
1.3促进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抗风险的能力大为增强。単家独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是倾家荡产,通过休闲农业所开展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就不存在倾家荡产的风险了;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加盟休闲农业公司后,不仅可获得土地入股的分红收入,还可以拿到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如果公司经营得好,还可以享受到劳保福利;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现在是単家独户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活动内容十分单一,忙闲不均,玩牌打麻将成风,如果休闲农业发展了,农民是企业的工人,每天按时上班,生活也就不会闲得无聊了,同时,可在休闲农业庄园中享受到城里人丰富的业余生活。
2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
2.1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
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2.2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2.3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探索
3.1结合实际,确立重点。
一是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二是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三是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四是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组建农业休闲街市,开展产品交易和科技文化活动。
3.2修订政策,促进发展。
制订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制订休闲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与补助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补助。制订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休闲农场管理与监督等具体政策,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建筑面积、其他设施建设等旅游休闲设施应经批准许可,对休闲农业项目补助内容、重点进行具体规范,对实施项目的效果制订检查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加强休闲农业信息的,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业合作进行项目推介,协助开展文化节、展览会进行促销。
3.3注意环境,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存在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不能破坏或污染农业的自然资源,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既增加景观和培训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同时又洁净环境。同时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精致的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要保持当地历史的文化传承,树立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也要提高当地的人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