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测试结果总体概述
考虑学生实际,排除假选择的可能性,学校对因子分2.5分以上的进行了统计,全年级各因子所占比例为:强迫症状19.16%、偏执13.53%、敌对14.05%、人际关系敏感20.81%、抑郁16.43%、焦虑20.53%、学习压力感22.93%、适应不良24.33%、情绪不稳定26.67%、心理不平衡9.11%。从以上数据看出如下问题: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感、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五项都超过学生数的20%。2、学生进入高一后,大部分学生住校,开始远离父母,进行相对独立的生活,增加了与同学相处的时间,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相互熟悉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表现在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比较明显的比例较高,当然情绪不稳还应该考虑到离家住校后的想家情绪的影响。3、由于学生中考成绩低,基础薄弱,反应在学习压力和焦虑因子的比率也较高。根据这一测试结果,建议班级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班会、家长会、师生交流等机会,给学生创造沟通、倾诉的平台,进而得到缓解;建议级部教学中强化备课要备学生这一环节,针对学生基础实际,设计教学内容,控制习题、考试难度,给学生以成功感受,以此来缓解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根据测试结果中基础相对较好的两个班级3班和9班学习压力感明显低于其他班级,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对照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对照表(见附表)不难看出以下结果:1-4班各因子2.5分以上平均比例明显少于5-12班的平均比例,其别明显的是抑郁因子高出8.6个百分点、情绪不稳定因子高出9.4个百分点,还有适应不良因子高出5.86个百分点。这与在1-4班刚刚结束的心理健康课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相吻合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从测试结果来看,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单单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三、个案解析
1、个别班级分析:3班、9班学习压力百分比低于其他班级,这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平均成绩高于其他班级(通过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得知),老师讲授内容及难度相对更适合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所以感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而其他班级学生基础平均水平均低于这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困惑较多,成功感受指数偏低,所以学习压力较大。10班各项因子比例都普遍较低,与班主任交流,可能原因为:班主任年轻,又是从事体育教学,师生关系融洽,体育科有充分的交流机会,而班主任对学生又尽心尽力的工作,在交流中得到了沟通,学生安全感、信任感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映出的表现是学生普遍比较活泼。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学生个案分析:学生个案中跟踪学生两人,测试因子得分都较高:学生A表现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课间独自来往于校园,即使上课也愿意独自做到一个角落。建议班主任要与家长及时沟通,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倾听和关心,激起生活的乐趣,给予创造更多的倾诉机会。学生B性格表现内向,对同学常有敌意指向,不愿意参加活动,表现出退学行为,家长送回学校,家长反映的原因是家庭父母不和,从小跟母亲生活,对父亲有厌烦之感,家长已经与其做过心理咨询。建议继续做心理咨询,经常带学生参加一些外出活动的事件,比如购物、走亲访友等,建议老师积极关注其变化,经常与其交流,倾听其倾诉。上述两个学生的个案看测试结果与观察表现相吻合,说明本测定量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四、综合建议的三个策略
1、掌握应对策略,对班级测试指数高的项目因子,即不要迷信测试、也要适时调节:针对班级整体发挥集体的作用,有意识的开展班级活动,充分利用班级骨干,也要充分给重点学生创造活动平台。
2、各类因子指向的学生应对策略建议: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及家庭状况,必要时对家长提出建议;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心,更重要的是针对性的安排谈话和活动,做学生忠实的倾听者,加强认知指导。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障碍 预防
当今,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员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督促、关爱等,容易产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一系列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为主,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教,而他们只顾打工挣钱,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长自身变化很大,由于家庭环境比以前富裕了,他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学会了吃喝享受。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很少,渐渐地与孩子疏远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其实,作为教师,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赞同。对于这件事,我静下心来深思,造成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边的人,与同学的交往存在障碍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辈对孩子过于宠爱,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变得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约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一些应对策略,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一:制定策略,共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品质,想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孩子身边督促几天,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就经常和教师沟通,弄清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减少孩子撒谎的机会;对于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家长则要适可而止,正确引导。
建议二:恰当指导,正确引导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后,我们作为家长还必须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孩子学习路途上的障碍,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先扶后放,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他们自身可能没有思想准备,这时家长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这一关。
二、给教师的建议
建议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因为缺乏家长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可能会落后,但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二:倾注真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建议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我深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家长一起,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关键词 聋生 心理健康水平
1.引言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辅导活动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而听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初中聋生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作为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中学生,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心理变化,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耻难于开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开始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慕、追求的动机,出现“单相思”,学习无心或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了聋生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以及伴之而来的语言障碍,致使他们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误解与猜疑,从而引发出不适当的情感和行为问题。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陕西地区聋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对聋生的心理测查活动,为培养聋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康的心理等提供事实和理论上的依据,同时有利于为聋生的个别化教育和人格教育提供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取样为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初中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7份,其中男生118人,女生79人。
2.2研究方法
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取样,对测试结果保密,强调真实填写。
2.3 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10个因子90道题构成。
2.4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3.1.1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检验
对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差异分析(见表1),聋生在心理症状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健全学生,而在抑郁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3.1.2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性检验
不同性别的聋生与健全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聋哑男生与健全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差异性检验(表2),结果表明,男生心理健康中躯体化、抑郁等五个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且聋哑男生的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健全学生。
4.讨论
4.1聋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学生,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聋哑学生由于本身存在听力障碍,言语发展受阻,自我意识显得较为敏感,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躯体化、焦虑、抑郁等症状;第二,家庭因素也是导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支持因素也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5.结论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健全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抑郁上明显高于健全学生,其中男生更为明显。
6.建议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健全学生,其人格特征也与健全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聋哑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亟待开展,对于聋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防治,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6.1加强聋生的社会支持
聋生是社会殊群体之一。在他们自律的前提下,社会应给与更多的理解、支持、尊重、关心与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抑郁自卑的阴影。
6.2改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注重聋哑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张海从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以上的研究中也表明,聋生的人格特征与健全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人格尚处于未定型状态,具有较大塑造的空间,应不失时机地培养与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
其次父母应该学会一点手语,以便能与孩子保持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并进行疏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毅玮,冯谦.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5.
关键词:“校-医合作”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3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来国内高校频繁发生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性事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且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国的理论研究差距明显,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例较小,教育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从人员数量上看,我国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0000:1,这与国外的400:1相去甚远;从专业程度上看,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而美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87%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从人员构成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心理学背景和医学背景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员应对广大学生的众多心理需求,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就指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严格准入制,强化评价、监督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等。这些研究从国家、学校、行业、专业等多层面,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已有队伍的质量,同时也对如何壮大优质队伍的规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这些措施要行之有效,需要一个较长阶段。无论是对已有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是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这些建议需要得到国家多个部门、整个行业以及相关院校的支持与配合,尽管存在可能性,但却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巨大工程;第三,它们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并未形成系统、规模的工作模式,如何实施与操作等具体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有众多研究成果。在教育对象上,形成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形成治疗型心理健康医学模式、普及型心理健康保健模式、提高型心理健康训练模式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途径上,形成课程、活动、咨询、干预、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主体上,形成高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而校内又可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相结合的模式;在工作队伍上,形成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为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整合趋势。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难题,仅有崔波的“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模式,提到了对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训和吸取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但是对于模式中的“医学”因素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有关“校医结合模式”,最初是由江立成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建设的研究中提及的。他认为,有些心理危机如精神分裂症需要相应医院的介入,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他强调,在寻求医院协助时,要避免走上纯医学道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这是对高校和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必要性、合作领域以及合作程度的初步探索。然而,二者以何种方式合作、合作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是否存在除心理危机干预之外的合作领域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徐炳谦等对河北某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有针对性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让学生心灵充满七彩阳光,做阳光自己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详情
1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2 调查对象:登云学院机电工程系07级的三个专业的三个班级:07模具(2)班、07机电(4)班和07数控(4)班的同学,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128人,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为96.88%。
3 调查时间:2009年5月13日
4 调查内容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查阅了有关书籍和资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的简单问卷》。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附后。
二、结果与分析
1 百分比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从总体来看,“心理非常健康”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36.29%,“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32.26%,“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和“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以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之和为31.46%,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之和为63.72%,有心理疾病和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07%。
2 各题目所得分数及排名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问题:无法承受之重,自我认识失调,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2)适应环境能力差。
(3)人际交往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社交恐惧。
(4)自我意识问题:对生活缺乏信心,不敢面对未来。
(5)情感问题: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困惑。
3 原因分析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的多样化,造成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认知事物的总体水平不高;2)高职学生一般与社会接触多,道德意识和品德行为更接近于社会,多表现出自由散漫、叛逆性强、渴望非理性的认可,并且常会陷入迷惘状态;3)高职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既有作为学生的纯真,又夹杂着经世的痕迹;既有率性的发泄,又有固执的自我封闭;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跨入成年的无奈和游移;4)高职学生的意志力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柔性有余却刚性不足;有的凡事只抱三分钟的热情和一时冲动,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干脆胸无大志,玩世不恭。据了解,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升学考试成绩不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伤痕心理”较重,信心不足,成才期望值低;一部分是有父母决定的,很少一部分是学生自愿的选择。总之,高职学生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发展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不是少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我院机电系07级三个专业的三个班级的124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了我院机电系07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2 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测试、心理剧场、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心理游戏、专题培训、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科学宣传活动、心理案例分析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3 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 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
确立层次性,有效开展分层教育(心理疾病、亚健康、心理健康),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5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心理咨询者通过电子邮箱和BBS、QQ等在线交谈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大学生上网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网上心理疏导和调适。这也是现实条件下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主要成因
(一)恋爱受挫而导致心理问题
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跟谈恋爱有关的很多。由于中学生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不成熟期,过早地涉猎男女情感问题,我们教育称之为早恋。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这个时期,由于年龄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等,总是跟着感觉走,更多感觉到异性的突出之处,往往都会使他(她)们对异性产生倾慕之情。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看,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好感,渴望接近异性,并试图与异性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本来是正当的要求。然而,由于青春期学生过于敏感和富于想象,这时如果把握不住自己,便会走进情感误区,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中学生陷入心理漩涡。
面对这样的学生建议我们的班主任在平时多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心理诊断技术,发现问题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合理化建议,给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尽快使情感受挫的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漩涡,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二)因不会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人群里,有了人群就有了人与人的交往。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下面讲述的也是一位班主任老师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很值得借鉴。班主任与这名男生的接触始于高二分文理科之后。一天下午,两名男生打了起来,起因是学生A想要在上课时坐别人的座位,而学生B不让,学生A就动手打了人。学生B打电话告诉了她妈妈。因为事实清楚班主任就把两名打架的学生交给学生处,并请来了双方的家长。学校对学生A进行了批评教育,学生A的家长态度很好,双方达成和解,事情就解决了。
过了不久学校考试,班级的一名女生跳窗进教室改考号,被发现后经教务处教育,该女生表示悔悟,可是下午一上班老师还没有进教室,就有家长在办公室里等她,母亲和姥姥一起来的,当妈的一边哭一边诉说,他儿子让人打了,老师问让谁打了,她说考试作弊的女生,我问为什么,他说那女生认为自己被学校处理是因为有人告密,而告密的男生就是他儿子。
两次争端,同一个男生,而且每次都是由家长出面,这说明一个问题,。这名同学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遇到大事小情,就找妈妈。人际关系紧张,现在有的中学生,偏执任性,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缺乏宽容之心,胆大妄为,缺乏自省,遇事选择逃避,拒绝长大。需要不断的引导,经过长期疏导,最后也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像案例中的事件在我们学校当中经常出现,建议我们的班主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平时在班级里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班主任再及时加以引导,使班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使自卑、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远离校园远离学生,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校园内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因升学压力而导致心理问题
初三、高三都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转折点,面对中考和高考,学生心理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压力,毫老子多方面。成长之路的独木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的频繁考试加排榜, 周围亲戚朋友的关注等等,压得我们的中学生喘不过气了,进而导致这类心理问题学生的增多。
压力本身只是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现象,它的客观存在并无好坏之分,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对待它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实,当你能在压力中游刃有余时,相信你会说:压力就是动力。因升学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在我们中学教育工作中应该放在一定位置上,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策略
要想使我们的中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搭建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资源共享。
(二)组织各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根据本校的学生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通过讨论完成本级学校的教学规划、课程设计,形成全地区统一的教学设计,作为本地区的教学指导。让心理老师的教学工作不再处于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阶段。
(三)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如沙盘、团体活动、拓展活动、心理剧等,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利用率低的现状,进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在尝试进行学科渗透的同时,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常规工作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全新局面。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具体措施
(一)组建丹东市心理健康教师微信交流群。
由全地区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组成,为大家提供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的平台,改变孤军奋战、消息闭塞的状况。
由德育部任主编,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轮流负责编辑心理教师内部交流刊物,面向全市心理健康教师出版发行。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优秀论文、咨询案例及课程的评选。
(四)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
交流会分两个层面:一是领导层面的交流。
(五)借鉴其他学科的一课多上模式
在同一时间内、对同年级学生布置同一个授课主题,在完成准备和试课之后,组织各地区老师相互听课。
(六)尽最大努力提供培训机会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领导下,坚持“追求发展、崇尚尊重、适应变化、达成和谐”的文化管理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经验,继续实施心理帮助工程,努力实践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营造学校心理教育文化氛围,强化德育与心育相融合。 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抓好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时,努力做好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心理辅导,关注普遍典型的心理问题,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工作
1.集体辅导。班主任利用课堂,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另外,对一些共性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室。
建立心理咨询室,健全相关制度。心理咨询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在关注特殊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来访学生、班主任老师、家长所提出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发展、亲子沟通、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给予引导与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出有效建议。
3.专题讲座
分年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恋爱心理辅导”、“考试情绪的调适”、“中学生人际交流”等辅导。
4 .特色活动
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调整。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1 课程形式不统一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知识、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依据课程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考虑平时表现加最终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的程度、课堂提问情况纳入平时考核。最终考核内容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身边同学中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问题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等。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
关键词:职校生 城轨毕业班 自我效能感 心理健康
伴随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职校招收了大量的城轨专业的学生(非订单班)。但该专业就业面窄,对口就业率低,这些准毕业生一边担心着将来的就业,一边感叹着没有真才实学,过低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为探索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3+2学制城轨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其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联系,本文采用SCL-90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选取本校2010级城轨毕业班171名学生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171份问卷,回收170份,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8.24%。
笔者还选择该校其他专业毕业班310名学生发放SCL-90量表,为城轨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参照标准,问卷回收308份,301份有效,有效率97.01%。量表得分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一、城轨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城轨毕业班学生SCL-90量表得分与其他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1,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其他因子分值都比非城轨专业毕业班的学生高。由此可见汽校3+2学制的城轨毕业班学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班学生相比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表1 城轨毕业班学生SCL-90得分与其他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比较
二、城轨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联系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正比关系,这已被学者多次证实。为了验证本次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研究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还采用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结果如表2,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由此可见,汽校3+2学制城轨毕业班学生由于自我效能感较差,更多的是消极应对,从而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性关系(P
注:*表示P
表2 城轨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联系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汽校3+2学制城轨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就业面窄、就业压力大。同时其自我效能感较低,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值得学校和社会关注。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自我效能感负相关,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造成功体验
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学校及教师应给城轨毕业班的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擅长的活动,激励学生接受社会兼职锻炼,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充满信心。
(二)树立成功典型
学生看到与自己实力相近的人获得成功时,会对自己很有信心。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给每个城轨专业学生提供培养和发展机会,给肯付出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让其他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自己也能成功。
(三)建设积极心理文化
相关研究表明,人在焦虑时会低估自身的实际能力,在烦恼与疲劳状态下则会使自身感到无法承担自身要承担的责任或任务。因此,城轨班应注重心理文化建设,让学生体验到强烈的归属感,感受轻松与愉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