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海洋科学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科学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科学发展

第1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为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20xx年倾力打造交通气象、海洋气象、城市气象、能源气象和农业气象等具有**特色的五大气象服务品牌”的省局重点工作目标,20xx年4月13日至14日,**市气象局范德新副局长带领业务处、装备中心、气象台和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赴启东(吕泗)和如东县进行了学习调研。调研组通过座谈和现场参观等方式,对**市海洋经济建设和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海洋气象服务的现状、服务需求以及发展方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针对**市海洋气象服务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海洋地理特征、渔业生产和港口开发等基本情况

1.地理特征。**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地处北纬31°41’~32°43’、东经120°12’~121°55’之间,海岸线北起海安老坝港、南至长江入海口的启东圆陀角,涉及全市5个县(市)、26个乡镇。全长206公里。其中,如东海岸线106公里,启东海岸线77.5公里;海岸带面积1.3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100平方公里(21万公顷)。

2.渔业生产。**是我国沿海地区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江在此入海,**沿海海水营养丰富、有机物多,为鱼、虾、贝类等提供了充足饵料,给沿海水产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条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近海鱼类约130多种,多获性鱼类75种,优势种有7~8种。其中滩涂贝类资源居全省沿海各市之首,文蛤、四角蛤、青蛤、西施舌、竹蛏、毛蚶、泥螺等优势品种蕴藏量丰富。近年来,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05万亩,年产量达到18万吨,其中贝类产量达到16.6万吨,文蛤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

滩涂养殖和海洋捕捞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沿海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紫菜育苗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养殖基地,紫菜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年产条斑紫菜约14亿张,养殖与加工总量均占全国紫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吕泗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虽然,随着近几年全市海洋捕捞转产转业工作的推进,**海洋捕捞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规模仍然保持。目前,全市投产捕捞渔船近4000艘,其中远海作业船只1000多条,海洋捕捞年产量近40万吨,占全省的一半左右。

3.港口开发。近年来,**在新一轮沿海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以大港口建设、大项目带动来促进开发。在深水海港的建设上,**加快洋口港码头、陆岛通道、人工岛、临港工业区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上,全力推进lng接收站和燃气轮机电厂、大唐电厂等项目。以重大项目特别是重特大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能源、石化、冶金、物流四大支柱特色产业,用大项目推进大开发。先后有洋口港工业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两大临港工业区和启东、海门、通州滨海工业区陆续开始开发建设。

二、**市海洋气象服务的基本情况

1.初步形成了海洋气象服务的新体制

目前**市海洋气象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的新体制,市气象台与各县(市)气象局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政府办公网等手段传到各级政府、海洋渔业局、海事局等部门,气象局和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管理职能将灾害性天气信息通过各自的系统逐级传给渔民、海洋作业人员及沿海周围的作业人员,收到灾害信息的人员按要求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尽量减低灾害损失和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市气象局与海事局签订共建协议书,联合打造水上平安**,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科技通讯手段,为保障平安海洋提供气象科技服务支撑。

此外,20xx年6月,市应急办“进一步规范沿海大风警报的通知”规范沿海、沿江大风警报的。市气象局先后制定了“手机终端预警服务可行性方案”、“海洋防灾减灾预警服务方案”等,通过这些机制和方案的建设,全面提升**抗击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组织指挥水平,为更好的开展海洋服务提供了保障。

2.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海洋气象监测和信息平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努力加大沿海气象设施投入。20xx年,如东率先建成沿海测风站;20xx年,针对滩涂养殖事故频发的情况,组建“如东县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在如东的海岸线上建立3个滩涂人工测潮点,租用渔民船只,固定地点,雇佣渔民每天2次通报潮水到滩时间与上涨高度。

20xx年,****港洋口港区经济开发区与中石油**lng项目部、**洋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近400万元,在洋口港区近海设置海洋水文气象监测浮标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及预警,为港口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设计依据,同时也为港口航道船舶提供了安 全保障。

20xx年11月19日,**海洋气象预警信息中心(吕四大功率电台)在启东市吕四港镇吕北村开工奠基,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工信部无管局、**省气象局、**省无管局、**市政府和启东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此举标志着我市将结束一直没有专用海洋气象预警信息平台的历史。中心建成后,海上作业船只和滩涂养殖用户将能全天候获取实时海洋气象信息,海上安全生产将得到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20xx年我市还完成了气象“三个一”平台的建设,全市共布设136个自动站、126个电子显示屏,气象兴农网的服务终端延伸到每个乡镇,农村气象联络员深入至每个村。此外,**还将建设6个观测风塔,遍布沿海区域。一个以海洋气象台为中心,由沿海加密自动气象站、风能梯度观测站、海洋浮标站等组成海洋气象信息监测网正逐步建立起来。进一步加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对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3.加强科研,努力提高海洋气象预报服务水平

自我市提出“海上**”的发展战略之后,为配合市政府做好沿海开发和沿海经济建设,**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各类海洋气象服务,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海难事故损失,服务于沿海施工建设,研制开发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为发展海洋经济保驾护航。

如东县条斑紫菜养殖面积达16万亩,占**省紫菜养殖面积的50%以上,占世界出口量的15%。紫菜养殖的全生育期均与海况和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象条件影响最大。如东研发了紫菜各个生育期气象条件的提示预报指标。例如紫菜采苗期的海水温度必须低于23℃,相当于日平均气温低于20℃;又比如紫菜苗生长期的适宜水温为15~20℃,相当于日平均气温17℃,如果出现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7℃,必须采取冷藏措施,否则将发生烂苗。再比如紫菜收获期不能出现8级以上大风,如果预报有8级以上大风,必须采取提前收割措施,否则大风大浪将冲走紫菜,造成产量的直接损失。近几年来这项预报服务,保障了许多企业的利益,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另外,在紫菜养殖繁忙季节,如东沿海滩涂上每天有4~5万人作业,常发生群死海滩事故。因此,海上安全生产是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如东局把海上安全服务工作前移到沿海滩涂,20xx年,如东局针对滩涂养殖事故频发的情况,在县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市率先组建“如东县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在106公里的海岸线上建立了3个滩涂人工测潮点,并科研开发了如东沿海潮水到滩预报技术。通过电子显示屏向沿海7个乡镇、主要闸口、县政府、县海洋与渔业局、县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及时海洋与气象预报信息,预报内容包括潮汐、潮水到达紫菜养殖区的时间、海温、海浪和海上风力等级趋势预报。县领导对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给予充分肯定。

海上围垦是洋口港建设初期的一项重大工程。海上围垦施工,要求潮位低、海面风力小于6级,不得出现与海岸线走向成正交的东北风向,否则,遇上大风大浪,将冲走泥沙而缺口。所以说海上围垦施工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更确切的说是依据海洋与气象变化而决策施工措施。如东局为此进行专题科研,在先后六次大的海上围垦施工期间,每天为其提供未来3~5天内的逐日潮位和天气预报;在闭拢口的关键时期每三个小时提供一次精细化的海洋与气象预报,领导和预报人员亲临现场服务;为指挥部重大施工决策进行海洋与气象条件论证等服务,保障了项目的如期进展。同样,在接岸引堤、黄海大桥、接岛引堤和人工岛等洋口港重大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如东县气象局都提供了准确细致的气象服务。经过5年多的开发建设,20xx年洋口港的建设目前已进入尾声,创下了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下人员零伤亡、环境零污染、水上交通零事故的“三零”纪录,**气象服务部门为此优异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目前**市海洋气象服务存在的不足

1.部门联动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虽然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的新体制,部门间相互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确实落到实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信息资料的实时共享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海洋渔业部门对渔船的实时监控数据和滩涂养殖的相关资料也未与气象部门共享。

2.海洋气象观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气象部门在**市沿海仅建设了9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个海洋浮标站,相对于满足**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800万亩的海洋气象观测就显得捉襟见肘,既不能完全得到**市海洋实况气象资料。也不能准确描述**市海洋区域内天气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更不能对海洋天气预报进行订正检验。

3.海洋天气预报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气象部门所做的海洋天气预报,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等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打造**特色海洋气象服务品牌的建议

我市海岸线长达206公里,海岸带1.3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100平方公里(21万公顷),丰富的海洋资源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台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对沿海地区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了解**海洋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根据需求建设**海洋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及时、有效的提供针对性的海洋天气预警预报服务,减少海洋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气象服务品牌。

1.进一步了解**海洋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不同部门对海洋气象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沿海养殖对海温、海浪和大风较为敏感,也非常重视;而**海洋区域内的近海海上运输和海上捕捞,对海上中短期以及临近的大风预报非常关心,但对晴雨和温度的预报却要求较低。所以必须认真细致的了解**海洋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对我们提出的新需求,以需求为牵引, 带动和促进海洋气象服务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立体海洋气象探测体系。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和制作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的要求,科学规划近海岸自动气象站、气象浮标站、验潮站、风廓线雷达、移动气象观测站等观测项目的建设,构成立体海洋气象探测体系。同时建立安全、快捷的观测信息采集、处理及传输系统。为做好海洋气象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第2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73-02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各个国家都想方设法谋求出路,其中不少国家将目光投向海洋,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开发海洋资源,繁荣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把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笔者认为综合实验是典型的、个性特征明显的智力创新活动,它可以通过多种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创新思想、产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综合实验是海洋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相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海水中溶解或悬浮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侧边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它的研究内容,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不但涉及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以及水文科学,还涉及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学等。因此,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体系[1]。

(二)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依赖于直接观测。直接观测的资料既为实验和数学研究提供借鉴,又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研究的结果予以验证。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直接的海洋观测获取到大量的信息资料,但这些信息资料是局部和片断的,只有借助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加工,通过系统功能模拟模型进行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学科分支越来越细且相互交叉与渗透,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2]。

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现状

十几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跟社会整体科技水平和国际海洋科学整体水平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民海洋意识淡薄:“重陆轻海”思想根深蒂固;(2)学历结构不合理:海洋从业人员中,低学历人员比例太大 ,高学历人才缺乏;(3)年龄结构不合理:海洋高端人才老化现象严重,中青年高端人才匮乏;(4)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海洋高新技术专业、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以及品牌专业开设较少,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远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用人机制不合理[3]。

三、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注重海洋科学基础教育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融合现代最新科学、科技知识,选取时代前沿课题,这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应纵观全局,宏观把控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展开实验项目。综合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对困难与挑战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4-6]。

(二)综合实验开展现状

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有时是毁灭性的),进而恶化了全球生态环境。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和海洋生物综合实验,对天津近岸海域进行每年一次的环境调查与监测,让学生了解附近海域的状况,分析海域环境是否异常,进而分析异常原因,科学拟定解决对策。指导教师立足于学院现有实验室条件和仪器设备资源,立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宏观把控学生的选题。现以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为例,谈谈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主要涉及四类实验项目,见表1。

表1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项目名称及内容

(三)综合实验开展的意义

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使学生经历一次海上实习训练,在整个出海过程中学生受到了课堂里无法感受的教育:(1)加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2)相互关心与协作精神。(3)采样需要注意的要领,分为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以及生物样品,如何进行前期准备及预处理等。(4)精心设计采样点的分布,使采集到的样品既有一定的代表性(表层、水深5米、底层或其他),又覆盖一定的海域范围,使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数据处理。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数据,再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看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哪种处理方法更合理,哪种表达形式更确切、更直观等。(6)结果讨论。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汇总,看同一站位不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看不同站位相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系统分析各种检测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态,并用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解释,简要探讨其机理。(7)提出应对措施。通过测定数据分析环境因子是否异常,导致异常原因,并进一步拟定应对措施。(8)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系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现象,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海上实习训练,使学生对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兴致和信心,奠定了服务海洋事业的基础。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开展,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整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7]。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综合实验在平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洋科学综合实验要把握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适时进行更新与完善。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他们对海洋科学专业的理解与热爱,开阔视野,增强应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编写机制灵活、内容新颖、绿色环保、体现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实验教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2]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

[3]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4]段晓英,姚天明,杨勇等.巧设综合实验 提升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5]肖建富,高瞻,李桂新.综合性实验的界定与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

[6]卞国庆,魏永前,耿明华等.以人为本的化学综合实验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

[7]朱志彪,高山.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收稿日期:2013-09-25

第3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数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数学,另一类是应用数学,其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都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用武之地。

物理学类

开设物理相关专业的高校很多,有160多所。物理学科水平往往能代表一个学校的理科水平,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实力的一种表现,良好的实验环境是物理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的情况也决定了物理水平的高低。

化学类

化学是科学技术里最基本的学科,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在化工生产领域,凡是存在反应过程或传递过程值得重视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化学类专业的用武之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化学类专业细分了很多专业,如材料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

生物科学类

生物学属于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12个学科: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色盲、色弱和嗅觉丧失的学生都是被限制报考的。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类学科是一门文理交叉、偏重理科的专业。要学好地理科学,同学们首先要对这一学科本身有浓厚的兴趣,同时需要在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由于学习中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如进行地区植物分布调查等,一定的挑战冒险精神和使用工具的本领是必不可少的。

大气科学类

天为什么会下雨、雪是怎样形成的、台风是如何移动的、人怎样让天下雨、如何控制沙尘暴的发生、全球变暖、南极臭氧空洞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等等都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对象。大气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增进对大气现象的认识,发展和提高气象预测、天气预报、环境与气候变化预测、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来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大气科学类包括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生理学、数学、统计学、哲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己。本科阶段的心理学学习以基础为主,会学习一些理论课,比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等。在这些课中,学生会学到心理学应用各个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海洋科学类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科学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在21世纪实现国富民强目标的重要途径。就这点而言,海洋科学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人才。海洋科学是教育部指定的一级学科,在它下面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分类。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越加广泛。因此,海洋科学自身也形成了一些学科分支。海洋科学专业在目前来说,属于相对冷门专业,国内开设这门专业的大学也不是很多,大都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的高校中。

力学类

力学类专业是连接工程科学(如土木建筑、机械、桥梁、铁路、化工机械、航空航天、造船、武器装备和仪器仪表等)与基础科学的纽带。在土木建筑方面,会研究高楼能建多高;在航空航天方面,会研究到火箭升空需要多大能量。不过,目前全国开设力学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少,保留该专业的主要是一些名校,实力都比较强。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主要包括四个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微电子学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分支,直接关系到信息产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机械工业、自动化、国防工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正成为一个国家是否是强国的标志之一。

地质学类

地质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由于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地质类专业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以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可以分为两类:基础分支学科(理学)和应用分支学科(工学)。理学的专业方向有矿物岩石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这些专业的本科学生主要学习与地质学主干学科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为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大学门槛

华东交通大学

特色专业: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线20分左右。

江西理工大学

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广告学、统计学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线5分左右。

山东大学

特色专业:信息安全、朝鲜语、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考古学、英语、理科实验班类、图书馆学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均超一本线30分左右。

中国海洋大学

特色专业:海洋技术、化学(含海洋化学方向)、生物科学(含海洋生物学方向)、生态学、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

录取分数:该校理科录取分一般超一本线30分左右。

济南大学

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超二本线70分左右。

郑州大学

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图学与计算机图学、摩擦学及轴承技术、机械传动及应用技术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超一本线30分左右。

河南师范大学

特色专业: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基础数学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线10分左右。

华中农业大学

特色专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风景园林、林学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均超一本线10分左右。

长江大学

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石油工程、石油科学与技术等。

录取分数:学校理科录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线5分左右。

中南大学

第4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社会;社会哲学;海洋发展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3604

海洋社会是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并逐步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而社会哲学则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P10)。用一种思辨性的社会哲学理论来揭示和阐发一个日益发展的边缘社会,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和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这一努力对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海洋社会与社会哲学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二者是否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换言之,海洋社会哲学何以可能?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首先面对的前提性追问。

海洋社会哲学,是指用哲学思维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思想,是从哲学的视域揭示和阐发海洋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理论体系,是对海洋与社会、海洋与环境、海洋与文化、海洋与历史、海洋与经济以及海洋发展等问题进行哲学思索的理论结晶。然而,海洋社会哲学是否可能?面对这个康德式的追问,我们还是用康德式的分析来解答。实质上,它就是要解答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海洋社会哲学的存在和产生有其现实动因、基础条件、学科逻辑,它们构成了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依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社会更表现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哲学形态。

一、海洋环境危机与人类视野转向

海洋环境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视野开始转向海洋是海洋社会哲学产生的现实动因。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开始进入哲学视野的时候,社会哲学便产生了,海洋社会哲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约占总面积的70%,各大洲漂浮在大洋上面,成为海洋中的“陆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物,本是无法居住的自然障区,但就是这个障区产生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发明了舟船和各种劳动工具,才逐渐走进海洋。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经历了从低到高、由海面到海体的发展步骤。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欧洲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新航线。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人类开始向海洋索取资源,海洋获得了全方位的开发。海洋这个“障区”被重视起来了,人类开始用思辨的眼光来审视海洋发展问题。

今天,海洋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海洋社会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认为,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所谓“依然是”说明“地球只有一片海洋”已经是个“老”话题。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不过,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对海洋的认识、利用有很大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活动还是很弱的。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在很早就食用贝壳和懂得海上捕捞。考古工作者在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贝壳堆和海鱼骨。专家们根据鱼骨鉴定,认为这些海鱼骨包括锄鱼、黑织、梭鱼和蓝点马统4种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海洋捕捞技术。而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这时候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变得很沉重、很严峻、很重大。由于今天的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导致海洋污染加剧,近海已逐渐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这就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正在唤醒人类关注海洋,关注自己的“第二家园”。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海洋社会的突出问题。

按照哈马斯的理解,认识或理论活动并非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而有其内在的实践意图。实践意图的产生与人的活动对象有关,但更与人的需求有关。人类在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曾面临“成长中的烦恼”:资源的匮乏、生存空间的缩小、环境的破坏等。为了生存,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以争夺管辖海域为中心,各沿海国的海洋“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活动的场所即渔区,约80%被分割在有关国家的管辖海域范围之内,沿海各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总渔获量约占世界渔获总量的94%以上。到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鱼,受到种种限制。这就意味着一些国家的渔船要从传统渔场撤出,渔民生计和渔区经济大受影响。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航道也要经过一国或多国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在拥有管辖海域问题上,都采取寸水必争、寸海必夺的态度,甚至一些国家在有争议的海域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企图制造既定事实。海洋自由活动空间变得狭小,凸显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局促。人工岛屿、海上机场、海上油气平台、海上城市、水下居室、海底酒店、海底隧道、海底工厂等一系列海上工程的建设,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生存空间的欲求。

二、海洋社会实践、海洋社会

科学与哲学的耦合 按照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门新学科能否得以建立,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等条件。客观条件,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研究的客观对象及科学发展与社会实践的需求;理论依据,是指建立学科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依据;思想基础,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建立学科才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以此观之,海洋社会哲学的提出,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而是哲学、海洋社会实践和海洋社会科学的完美耦合。

第5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摘要:深海微生物是地球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微生物由于其在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深海微生物研究开发的历史和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深海微生物;研究;开发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deepseamicrobes

ABSTRACTDeepseamicrobesaretheimportantcomponentsofearthbiologicalsystem.Deepseamicrobeshavereceivedmoreandmoreintensiveattentionastheirimportance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inecology,resources,environments,andsoon.Inthisstudy,thehistoryandmainachievementsindeepseamicrobialresearchanddevelopmentswerebrieflyintroduced.

KEYWORDSDeepseamicrobes;Research;Development

深海的概念通常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占到海洋总面积的3/4,而其中深海沉积物覆盖了地球表层的50%以上。深海及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生存面临高压,低温或高温、黑暗及低营养水平等几个主要极端环境,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片“荒芜的沙漠”。20世纪中期,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大洋中山脊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统一性。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2500米的深海热液区发现了完全不依赖于光合作用而独立生存的独立生命体系。位于生命体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海火山口喷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等。位于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长管虫、蠕虫、蛤类、贻贝类,还有蟹类、水母、藤壶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将这样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称为海底“生命绿洲”。目前已经有几十个深海热液区生物体系被研究,这种依靠地球内源能量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的发现使人类对深海环境以及生物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目前已发现的各种极端环境中深海蕴藏着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深海微生物,但这些微生物大部分还鲜为人知。深海环境下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是目前生命科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也是海底深部生物圈研究和海底流体活动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项研究将回答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外太空生命探索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并带动包括21世纪地球科学内的其它学科领域的重大发展。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在其题为“OceanScienceattheNewMillenium”的科学发展展望报告中,将海底流体活动研究列为海洋科学今后十年最重要、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学发现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生命科学与海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在上述研究中将占据重要地位。于2003年10月份开始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深部生物圈和洋底、海底列为该计划中三大科学课题之一。深海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是对“生物圈”广泛范围的进一步了解。虽然海底采集沉积柱状样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DSDP,1968~1983)”、“大洋钻探(ODP,1985~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IODP,2003~至今)”等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大洋钻探计划ODP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另外一个生命世界――掩埋在洋底沉积物中和地壳中的生物圈。在数千米深海海底存在着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数量极大的生物群,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与热液口“自养”的微生物不同,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依靠地层里的有机物实行“异养”。深海大洋中生物圈的发现,让人类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正是这些原核生物多种多样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了多种多样生物地球化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微生物总是出现在它们能够生存的一切物理、化学、地质环境中,这似乎是一条基本规律。那些在极端环境中生长并通常需要这种极端环境正常生长的微生物被统称为极端微生物。极端环境涵盖了物理极端环境(如温度、辐射、压力、磁场、空间、时间等)、化学极端(如干燥、盐度、酸碱度、重金属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和生物极端(如营养、种群密度、生物链因素等),海底被认为是上述极端环境中的极端。在深海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嗜酸(pH3以下)、嗜碱(pH10以上)、嗜盐(25mol/L以上)、嗜冷(可达0℃以下)、嗜热(120℃以上)、嗜压(500大气压以上)微生物。深海环境下极端生物特征的研究也为生命极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并对外太空生命探索不断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科学家们设想:既然在如此严酷的极端环境下微生物还能很好地生存,那么在火星上也会有生命存在。深海微生物学的建立应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Yayanos教授设计、改进高压培养罐并于1979年首先分离出深海嗜压菌,1989年Bartlett首先分离出压力调控的外膜蛋白(OmpH)。1990年日本三菱重工和三洋公司开始为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深海微生物高温/高压培养系统,1994年才完成,耗资七亿五千万日元。该系统的建设和深潜、采样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深海生物圈的研究进步。1995年Kato等分析了一个压力调控基因簇,1999年Nogi等从马里亚纳海沟分离、鉴定出极端嗜压菌Moritellayayanosii[1~3];2003年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相继展开了深海嗜压菌ShewanellaviolaceaDSS12和PhotobacteriumprofundumSS9全基因组测序[4,5];2005年3月P.profundumSS9全基因组序列及初步分析在Science上发表[6,7]。除了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深海微生物研究还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深海生物处于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中,在高静水压、剧变的温度梯度、极微弱的光照条件和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包围下,它们形成了极为特殊的生物结构、代谢机制系统。由于这种极端的环境,深海生物体内的各种活性物质,特别是酶,具有高度的温度耐受性,高度的耐酸碱性、耐盐性及很强的抗毒能力。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深海生物资源中最具应用价值的部分。除了发展、改进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获得新的海洋微生物,筛选活性物质外,应用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构建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文库,通过研究,操作海洋微生物遗传基因,来获得新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这是探索海洋特别是深海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海洋新药物的必然而有效的选择,也是目前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的热点。概括来说,深海生物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工业应用

工业生产常常要求一些特殊的反应温度、酸碱度并加入一些有机溶剂,在这种条件下,普通酶无法保持活性,因此,依赖酶的工业必须花费大量资金采取特殊的工艺以保持这些酶的活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本,而极端酶在普通酶失活的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活性,所以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有高温聚合酶、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几种极端酶开始工业化生产,并且已经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2医药应用

从生物体内研制药物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由来已久。由于越来越多的病原菌或病毒对目前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并且不断产生新的疾病。因此从海洋中筛选新的生物药物成为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方向。深海生物由于环境的独特性而成为新型特效药物、抗肿瘤、抗病毒、降压降脂等药物的来源。目前国际上在深海药物的筛选方面还未见太多报道,但是可以预料它的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3环境保护

在海底,由于动物尸体聚集、火山喷发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质及硫化物等对陆地生物有害物质的浓度较高,而生存在这里的微生物能分解这些物质并以其为能源繁衍生息,因此,这些生物在清除地球表面的重金属、石油等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日本科学家已经从深海中筛选到具有较高的石油分解能力的菌株,并已开展了应用研究。从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深海技术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于深海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的深海载人潜器下潜深度达到6500m,无人缆控潜器ROV则可达到11000m水深,并获得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海沉积物样本,研究发现其微生物含量达到103~104/g的水平。实验室深海环境模拟也取得突破进展,已分离鉴定出嗜压、嗜碱、嗜酸、嗜盐、嗜冷、嗜热等极端微生物。目前国际上进行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都是深海微生物研究的主力军。目前,在深海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多样性调查、功能基因研究和适应性机制研究(如深海嗜压菌的嗜压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类极端微生物在工业用酶、工具酶、环境修复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的开发应用也有了突破,使人们看到了深海微生物开发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深海生物资源尤其是微生物资源越来越得到人类的重视。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水下工程技术和探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人类对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和开发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我国深海生物基因的系统研究起步时间较晚,从本世纪初开始主要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大洋专项的资助。中国大洋协会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研制、配备了一批船载和实验室深海微生物培养专用设备。在深海设备的支持下,真正意义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得以开展。到目前为止,基础研究主要开展了深海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极端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遗传、代谢研究,深海极端环境下微生物适应性机理的研究等。成功分离、鉴定出各类深海嗜压、嗜热、嗜冷、嗜盐、嗜碱、嗜酸微生物,从中发现了多个未经报道的新种。以此为基础,正在建设国内第一个深海微生物菌株资源库。克隆了多种深海极端酶基因,进行了基因表达和分析。深海微生物抗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筛选工作也已经开展。深海耐压菌ShewanellacomraWP3已基本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正在开展后基因组研究。开展了深海沉积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成功构建了一个深海5000米水深沉积物的cosmid基因文库,通过对克隆子的分析发现文库中微生物来源主要是一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新种,部分克隆子序列测定发现克隆子上大部分基因是新基因。目前已筛选到多个能表达生物活性物质的克隆子,正在进行序列测定。总之,深海生物研究是一个依赖于工程技术的高投入项目,我国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多资金和人才的不断投入。

参考文献

[1]IshiiA,NakasoneK,SatoT,WachiM,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edcwclusterfromthepiezophilic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iochem,2002,132(2):183

[2]HorikoshiK,Tsujii.Extremophilesindeepseaenvironments[M].Tokyo:SpringerVerlag,1999:91

[3]KatoC,NogiY.CorrelationbetweenphylogeneticstructureandfunctionexamplesfromdeepseaShewanella[J].FEMSMicrobiolEcol.,2001,35(3):223

[4]BidleKA,BartlettDH.RNAarbitrarilyprimedPCRsurveyofgenesregulatedbyToxRindeepseabacterium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S9[J].JBacteriol,2001,183(5):1688

[5]NakasoneK,IkegamiA,KatoC,etal.Analysisofciselementsupstreamofthepressureregulatedoperoninthedeepseabar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strainDSS12[J].FEMSMicrobiolLett,1999,176:351

[6]VezziA,CampanaroS,D′AngeloM,etal.Lifeatdepth:Photobacteriumprofundumgenomesequenceandexpressionanalysis[J].Science,2005,307(5714):1459

[7]CampanaroS.VezziA,D′AngeloM,etal.Laterallytransferredelementsandhighpressureadaptionin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J].BMCGenomics,2005,6:122

[8]VetrianiC,JannaschHW,MacgregorBJ,etal.Populationstructureandphylo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marinebenthicarchaeaindeepsea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10):4375

[9]PriestFG,GoodfellowM.Appliedmicrobialsystematics[M].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0

[10]ReysenbachAL,VoytekM,MancinelliR.Thermophilesbiodiversity,ecology,andevolution[M].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1

[11]BullAT,WardAandGoodfellowM.Searchanddiscoverystrategiesforbiotechnology:theparadigmshift[J].MicrobiolMolBiolRev,2000,64(3):573

[12]AkerleyBJ,RubinEJ,CamilliA,etal.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essentialgenesbyinvitromarinermutagenesis[J].ProcNatlAcadSciUSA,95(15):8927

[13]BernanVS,GreensteinMandMaieseWM.Marinemicroorganismsasasourceofnewnaturalproducts[J].AdvApplMicrobiol,1997,43:57

[14]StoreyKB,StoreyJ.Environmentalstressorsandgeneresponses[M].ElsevierScienceB.V.2000:277

[15]AbeF,KatoC,HorikoshiK.Pressureregulatedmetabolisminmicroorganisms[J].TrendsMicrobiol,1999,7(11):447

[16]YamadaM,NakasoneK,TamegaiH,etal.Pressureregulationofsolublecytochromescina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acteriol,2000,182(10):2945

[17]KatoC,QureshiMH.Pressureresponsein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a[J].JMolMicrobiolBiotechnol,1999,1(1):87

[18]LiS,XiaoX,LuoJ,etal.Identificationofgenesregulatedbychangingsalinityinthe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sp.WP3usingRNAarbitrarilyprimedPCR[J].Extremophiles,2005,publishedonline

第6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一、国外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1.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领域较多,主要有通信/数据处理、能源、加工与制造业、医药、消费产品、运输、环境等。

登载在1987年《Spinoff年鉴》上的调查报告称:据NASA对在1978~1986年间441项航天技术转移案例的分析表明,美国航天技术二次应用效益在这9年内的实际效益是216亿美元。航天技术转移增加就业工作岗位35万个,共计有16种不同的转移途径,其中主要有:①NASA技术的直接使用;②NASA帮助“制造市场”;③靠NASA的测试或使用,使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加速;④NASA的工业应用中心帮助私营企业将航天技术转为民用;⑤通过NASA技术人员的流动,将航天技术转为民用产品;⑥将航天技术向其他政府部门转移;⑦通过NASA的日常活动将航天技术转为民用。

表1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实际效益 最 终 用 途 案例数 增加销售

或节约成本

案例数 实际效益(单位:万美元)

增加销售 节 约 总 额

运输 40 18 988786.5 11662.3 1000448.6

工业(制造与加工) 170 107 576764.9 6783.7 583548.6

医药 61 31 200303.6 3061.3 203364.9

消费产品 24 18 127829.4 52.4 127881.8

公共安全 27 16 34788.8 55.5 34844.3

通信/数据处理 51 32 17100.7 5196.4 22297.1

能源 30 13 20350.0 1561.3 21911.3

环境 16 11 1696.2 2178.8 3875

其他 22 13 165498.9 1023.2 166522.1

合计 441 259 2133119 31574.9 2164693.9

由表1可见,大约60%以上的技术转移案例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67个案例是利用NASA技术经过二次开发,创造了一些新产品或新工艺,为企业建立新的生产线,或创建一家新的企业。

2.减少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而隐含的经济效益

有学者认为经济包含着常态经济与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人类为了把非常态经济造成常态经济的损失降低到最大程度,为此常态经济必须支付非常态经济索取的保险金,这笔资金就作为国家安全和救灾支付。据专家计算,摧毁20个经济脆弱点相当于摧毁最大的44个城市社会功能。利用航天技术保护这些经济脆弱点,这就防止或减少了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本身就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3.航天事业发展导致了若干新技术群体的问世与应用

航天技术几乎博采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不断对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提出了许多崭新的领域和高难度的课题,为一些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机会,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若干新技术的问世。

(1)促进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为适应研制导弹的需要而诞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莫尼亚和约榆·艾儿凯克教授,为了适应导弹弹道计算的需要,于194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台巨型亿次计算机ILLIAC-5也是为美国NASA研制的。可以说没有航天工业的高需求也就没有计算机行业的今天。

(2)促使集成电路的诞生和发展50年代,美国为了争夺空间优势,适应研制新型导弹和空间飞行的需要,在五角大楼和NASA的大力资助下,集成电路才得以诞生和成长起来。1960年,在美国集成电路开始大规模投产,1962年的产品全部被军方购买,1965年军方购买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到70年代末期,降到10%。集成电路是随着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的,而后逐渐推广应用于其他领域。

(3)促进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发展据国际石油研究机构计算,按现在的消耗量,从1998年起,再过42年,世界上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9991.2亿桶就会被开采完了(有资料说要70年,也有的说要100年)。矿物燃料属于非再生资源,终有一天会被消耗贻尽,而且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正在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地球将发生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类必须寻求新的且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能源。在地球上开发洁净能源受到各种限制,大气层中的云和地球的昼夜循环严重制约着太阳能的采集,核能的开发则受到核废料问题的困扰。利用空间高真空高洁净环境可以高效率地采集太阳能,从地球外天体可以采集优良的聚变材料。显然,航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航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成为世界航天界的热门话题。

(4)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航天事业促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结构材料、烧蚀材料、阻尼材料、密封材料、机敏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涌现出来,进而推广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空间微重力环境又为高性能材料的生产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5)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的一批航天企业转向海洋开发,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的迅速进展,使美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美国是唯一作好海底开发准备的国家,它已向开采铁锰结核矿的六国国际财团投资,其海洋石油开发也从浅海发展到了深海。

(6)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通信技术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卫星通信实现了信息传递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使信息可以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传递,全球通信网的建立使得地球上任何两地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迅速发展的卫星全球导航定位技术,正在改变着地球上一切旧有的交通、通信、联络方式,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4.航事业发展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

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1)促进系统工程管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系统工程管理软科学也是伴随着导弹技术、空间技术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如今该学科已经广泛地用于政府部门、科技、经济、军事以及企事业机构的决策和预测工作,对工程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评估,把决策科学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航天事业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应用数学、高能物理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地学、微重力物理学、材料学、空间生物学、空间医学、信息学、微电子学,等等,均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

二、我国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航天技术,为科学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学科。我国的航天技术在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渗透应用中,带动了其它新兴学科和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二次效益。

1.航天技术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群的带动作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支撑技术,因而通过技术发展的“需求效应”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它们的发展,拓宽了它们的研究范围。对于海洋开发和生物技术来说,航天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工具和研究手段。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空间科学、微重力研究与实验等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发展,如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将开创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

由于远程导弹和运载火箭600多种新材料的国产化需要,以及电子元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可靠性方面发展,国家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带动了诸如玻璃钢、氟塑料、高强度合金和稀有金属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雷达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并扩展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结构静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在航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投资中相当大的比例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据不完全统计,航天研制部门用于研制运载火箭和各种卫星的投资,有60%~70%转移到了其它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资金和技术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据统计,建国以来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由此可见,航天技术产业的辐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

以2号运载火箭为例。在研制过程中,航天部向有关部门辐射出4800多项科研、试制和生产项目,涉及27个部、委、局,25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多个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运载火箭第三级的研制中,共辐射出397项研究项目,其中冶金部门88项、化工部门129项、建材部门86项、石油部门25项、纺织部门8项、中国科学院6项、轻工部门45项。仅航天工程应用的电子元器件就达15个门类,约2000个品种,上万个规格,分布在全国的300多个生产厂家和研究机构。若进一步考虑二次辐射,其辐射能力就更难估量。所以说,航天技术与其它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相互渗透和创新,扩展了航天技术本身的应用范围,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

第7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旅游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旅游学建设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旅游学界同仁十分关心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该课题的研究难度较大,到如今仍然是旅游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少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然而,旅游学要建设与发展,这又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儿。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只能是锲而不舍地继续研究下去。鉴于此,笔者就该方面的问题冒昧地提出一些认识,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旅游学的性质

1.旅游学属交叉科学中的综合科学

当前,世界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走向高度交叉与综合。所谓高度交叉,是指自然与自然、社会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等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有学者指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21世纪世界性的科流,学科交叉是众多新学科产生的源泉。学科交叉绝不是某些人的个人志趣和愿望,而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所谓高度综合,是指学科越分越细,新学科、新分支、新门类越来越多,而同时不同学科分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以各种不同方式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从而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总趋势。然而,不管是交叉或综合,所产生的新学科都具有高度的交叉性。例如海洋科学,它本来是地学的一个分支,后由于交叉融合,现在又陆续分化出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貌学、海洋水文学、海洋工程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化学、历史海洋学、空间海洋学、区域海洋学、军事海洋学,等等,达百门之多。至于旅游学,同样地,出现了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伦理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政治学、旅游资源学,等等,也有几十门之多。和海洋学所不同的是,旅游学的这些分支学科大多是社会科学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而海洋科学多是自然科学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海洋学、旅游学相类似的学科还有很多,如资源学、管理学、数学、城市学、规划学,等等,不一而足。

交叉科学是在众多的不同学科之间、不同交叉学科之间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按照交叉途径和形成特点,交叉科学又可分为边缘科学(在两门或两门以上专门学科的交界处生长起来的学科群)、横断科学(对各专门学科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群)和综合科学(以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同一客体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学科群)。从旅游学的形成过程、形成特点和内容构成看,旅游学当属交叉科学中的综合科学。

2.旅游学属软科学

说旅游学是交叉科学中的综合科学,是从旅游学的理论构成和形成特点而言的。若从旅游学的作用和功能而言,旅游学又是一门软科学。软科学是以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知识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为手段,对“人-事-物”系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是为各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实行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服务的,是实现整体优化效应,以解决和促进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为目的的一类综合性理论和应用科学的总称。旅游学正是这样一门软科学,它是对以“人-事-物”为内涵的旅游系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是以服务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发展、协调旅游与其它产业关系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多学科协同研究。

我们说旅游学属于软科学,不仅在概念上二者是一致的,而且旅游学具有以下与软科学相一致的各种特征。

首先,旅游学本身还不是一门独立的体系化的专门学科,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学科群,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旅游规划制定、旅游管理组织、旅游法规政策制定、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其次,旅游学的宗旨和功能是为旅游企事业管理和旅游经济发展等决策服务,即通过旅游研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程序。

第三,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一些专门学科和一些横断学科、带头学科。

第四,旅游学的兴起与发展除了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为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外,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变化等。总之,旅游科学是应时而起,应运而生,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五,旅游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所以,旅游学不但具有科学属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因此,旅游学的建设与发展不但需要严格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并且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实现物理、事理、人理相结合,科学精神、社会良知与终极关怀相结合。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旅游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软科学。

二、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

1.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旅游学自然也不例外。关于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以往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概括地讲有要素论(包括六要素论、四要素论和三要素论等)、现象论、活动论和其它理论等。笔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旅游系统,即旅游学是研究旅游系统的性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系统内部人-事-物各要素之间,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促进旅游系统良性发展的一门科学。

(1)关于旅游系统中的“人”

旅游系统中的“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与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旅游活动者,如游客、旅游管理者、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科研教学人员等。对旅游系统中的“人”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人的主体空间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等。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因所处的主体地位不同,其对事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都会有很大不同,进而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旅游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旅游活动者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根据旅游系统中人们活动的作用与性质,可将旅游活动中的人分为3种类型:一是基础旅游活动者,包括旅游教育人员、旅游科研人员和政府机关的旅游管理人 员等;二是辅助旅游活动者,包括旅游开发、旅游文化和旅游环保工作人员等;三是核心旅游活动者,包括游客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者等。

(2)关于旅游系统中的“事”

人的主体空间行为、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必然会通过一定的“事”表现出来,这些“事”就是介入旅游系统中的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4个方面:一是游人的旅行游览活动;二是为满足游人的旅游需求,旅游经营者所进行的各种服务性旅游生产活动;三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活动;四是旅游科研、教学活动和各级政府所进行的旅游管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旅游者、旅游产品生产者、旅游社区和国家各得其所。正是这些活动,才使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建立联系,发生作用,进而使旅游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不停运行与发展。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第一和第二、三种活动,即旅游消费与旅游生产活动是旅游的核心活动,其它活动可称为旅游的辅活动。

(3)关于旅游系统中的“物”

旅游系统中的“物”是指旅游系统中的“人”活动的作用对象,由各种各样的客观物体所构成,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景观(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等)、旅游服务设施(含旅游食宿、购物和娱乐设施等)和旅游基础设施(含旅游交通、电力通信、供排水、科研教育、环保和安全设施等)等。其中,旅游景观是旅游系统中人们活动的最终目的对象物,因而是旅游系统中“物”的核心内容。旅游系统中的“物”是旅游系统得以运行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特色、时空组合关系、可利用性等,对旅游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旅游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其内部结构和具体内容的影响,而且还与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为,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与外部环境时刻保持着密切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的交换与联系。如果中断了这些交换与联系,旅游系统将无法运行与生存。因此,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同样是旅游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旅游学不仅研究旅游系统本身,还研究旅游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旅游学的研究目的与任务

作为一门科学,不仅要明确其研究对象,而且还要明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一般而言,科学研究有两大目的:一是认识的目的,即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与运动规律;二是应用的目的,即把已经认识的事物的性质与规律转化为方法与手段,用来改造和利用研究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前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形成科学的基础理论,后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形成科学的应用性理论。旅游学的研究大多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且把重点放在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上。这就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旅游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较少,而应用性成果较多的原因之一。具体而言,旅游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在认识旅游系统的要素结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旅游系统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旅游系统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对旅游客体进行充分利用,以及对旅游系统进行优化控制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从目前旅游学的研究现状看,其研究任务主要在于解决对旅游系统的控制、管理和应用等实际问题,为正确处理旅游系统中人-事-物三方面的关系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

3.旅游学的特点

根据旅游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可以概括出旅游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交叉性

旅游学的交叉性特点是由其自身的形成特点决定的,即旅游学是在众多不同学科及不同交叉学科之间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情形下所形成的理论系统。旅游学的交叉性特点告诉我们,凡是与旅游有关的一些重大课题,必须采取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形式完成,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是无能为力的。旅游规划问题是这样,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旅游社会问题等,也莫不如此。

(2)综合性

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多因素性和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学研究内容的综合性。旅游学的内容不但在整体上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贯通的综合性产物,而且它的各分支学科也同样如此,即在旅游学的各分支学科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多层次的交叉、综合,存在着大学科包含小学科,小学科又相互跨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现象。总之,不论从哪个方面看,旅游学的综合性特点都是十分鲜明的。

(3)系统性

旅游学虽然是由众多学科交叉而成,但其内容并非是散乱无序的。旅游学就如同由几十万个零件构成的一架飞机,每个零件、部件和每个机械系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它们共同构成了飞机这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说,飞机有飞机的系统性,自行车也有自行车的系统性,其不同点仅仅表现在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功能等不同而已。旅游学虽然是由很多层次不同、大小不一的分支学科组合而成的,但各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都是围绕旅游系统中的某一要素或子系统而进行研究的。因此,不论从旅游这个大系统看,还是从各旅游子系统看,旅游学的系统性都是不容置疑的。

(4)群体性

旅游学的群体性是指旅游学是一门科学,而非一个学科。它就象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一样,是众多科学门类中的一种。众所周知,某一门类的科学是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知识相统一的复合体,是由众多学科或交叉学科构成的多层次的庞大的知识系统,而学科是某一门类科学之下的一个分支。科学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属与种的关系。旅游学正是由一系列与旅游研究相关的交叉学科组合而成的学科群。

旅游学与管理学一样,同样属于交叉科学,也同样都是软科学,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群。因此,在大的科学分类上,把旅游学归类于管理学之下是很不合适的,特别是把旅游学归类于工商管理学这个二级学科之下更是不妥,这种做法违背了科学分类的基本原则。这种不科学的分类的后果,只能是严重阻碍我国旅游学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管理学的发展来说,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累赘”,也是有害而无益的。

(5)实践性

旅游学与某些基础性科学的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它是研究旅游、认识旅游与更好地发展旅游的统一,即旅游学研究旅游不仅是为了认识旅游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实践活动。如对旅游发展进行更好地管理、使旅游消费者具有更美好的旅游经历、使旅游产品生产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社会旅游活动得以可持续发展等。

三、旅游学的学科群结构

关于旅游学的学科群结构问题,不少学者曾经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如谢彦君把旅游学科体系划分为研究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业和研究旅游供求 关系三大模块,各模块包含有相应的学科;吴必虎则把旅游学科划分为10个大的方面,每个方面包含有相应的学科。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分类。以上学者的分类大多是根据旅游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特点进行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现时性、应用性和直观性特点。然而,笔者认为,既然是学科体系划分,就应该按学科划分的规范方法进行。根据常用的学科分类方法,通常把学科分类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个层次。

由于旅游学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地带汇流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群,所以它必然与许多科学或学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伦理学、美学,等等。因此,笔者认为,由这些科学或学科与旅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所研究的,是关于旅游活动、旅游现象和旅游问题的起源、结构、形态、关系、发生和发展规律方面的内容,这些学科应该作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群,如旅游地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生态学、旅游伦理学和旅游美学等。而在这些基础理论学科之下派生出来的用于指导实际旅游活动的一些应用性的学科,应统称为旅游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学科群。当然,在旅游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学科中还可以作更具体的细分,如旅游企业管理之下可以细分有旅游景区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

第8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场“能源革命”。它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广东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海洋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这不仅为广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低碳经济是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1低碳经济的内涵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1]。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

1.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意义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低碳经济是在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中,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一种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海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平衡式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友好型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对广东省来说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1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在广东省的海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的一个基本省情条件下,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从需求的角度提出的,在发展中注重系统整体的互利互动和协调一致,使人与自然、经济、社会有序循环,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1.2.2是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落脚点是把广东省建设成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广东省海洋经济有效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发展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通过充分重视恢复和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生态基础,推动海洋经济强建设的顺利进行。海洋经济强省本身应该是海洋生态强省、海洋绿色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尽可能采取“绿色”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形成海洋经济之间、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利交换和良性循环。

1.2.3是广东海洋经济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内容:一是陆上经济活动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施加难以消解的压力;二是海洋经济系统的产出能较好满足人们对海洋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三是海洋经济的发展能明显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目前主要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表现为陆上经济活动对近岸、近海的强大的污染威胁。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陆源污染负荷强度非常大,实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大力解决陆源污染问题,才可能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相对宽松的海洋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全面实现广东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广东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成效

2.1.1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长期位居首位

广东省海洋经济自1995年以来,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800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17%,比2009年增长17.6%,比2005年增长2.7倍,年均增速达22%,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主导海洋产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1.2三大蓝色产业密集带建设初见成效

广东省沿海地区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粤东、粤中(珠江口)、粤西三大蓝色产业密集带初步形成。珠江口地区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西两翼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三大蓝色产业密集带中,汕头突出发展重化工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出口连续4年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潮州建成全省最大的烤鳗加工、贝类集散地。汕尾是全省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全市养鲍场已达40多家,年产量超1000t;惠州着力建设临海石化工业区;湛江、茂名大力发展海洋石化业、港口物流业;珠海、阳江、惠州、茂名等地区着力打造滨海旅游品牌等等。

2.1.3海洋科技和教育成效显著

广东省积极部署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了《广东省科技兴海1999—2010年规划》,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重大科技兴海招标项目取得丰硕成果,14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建成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在海洋教育方面,广东省拥有全国第二所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除此之外还有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省水产学校等海洋教育机构,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海洋与水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2.1.4海洋环保取得进展

完成了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编写《广东省海洋污染调查报告》。针对全省发生赤潮,成立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赤潮研究中心[3]。省政府出台了全国第一部规范人工鱼礁建设的政府规章,决定省、市、县财政投入8亿元,用于人工渔礁建设。广东省编制实施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规划》,加强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了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东山—南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示范区等1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保护区面积达69万hm2,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保护区网络。#p#分页标题#e#

2.1.5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监测治理效果显著

全省各地基本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排污口、海水浴场、海水增养殖区监测实现常规化,连续7年省级、沿海市级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建立了重大海洋与渔业环境灾害监测预警机制,重新修订了广东省重大海洋环境突发灾害应急预案,妥善处理了澄饶联围水污染、茂名水东湾死鱼事件、深汕高速公路甲苯泄露事件等近10宗海洋渔业污染事故,有效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环保执法力度加强。严格要求直排入海重点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全省海岸工程环评执行率达100%。

2.2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2.2.1海洋资源衰退、环境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资源过度利用以及粗放式经营对海洋资源造成的影响没有根本缓解,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能力严重衰退。目前,南海北部大陆架底层渔业资源密度已下降到很低水平,不足原始资源密度的1/9,而北部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密度已不足原始资源密度的1/8。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除局部区域有所改善外,总体表现为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国家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广东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2005年的9860km2增至2010年的22042km2。另外,广东省沿海城镇生活污染源的源强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污水处理率目前仅为39%。

2.2.2绿色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绿色海洋科技发展的状况,其开发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受到绿色科技的制约,同时,其开发利用中伴随的负面的影响也需要先进的绿色科学技术来解决。广东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却不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1个海洋兄弟省份中,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排名只处于第4的位置,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为310人,不及山东727人的1/2。广东新兴海洋产业产值只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一些新兴产业,如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明显开发不足。最直接的原因是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利用阶段,以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还没有形成,海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的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2.2.3海洋综合管理滞后

目前,广东省海洋和海洋资源法律制度现状己难以适应海洋开发、管理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尤其是海洋和海洋资源综合性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加剧了广东海洋资源开发的无序和无度。沿海各市海洋综合管理的机构尚未健全,体制尚未理顺。海上执法部门,如海监、渔政、环保、港监、公安、边防、海关等力量大多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监察。

2.2.4绿色发展意识不足目前绿色海洋意识

虽然有所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其普及度还不够,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意识不强。一是缺乏“绿色”生产意识。涉海经营企业把海洋当作无偿的排污场所,无偿的使用海洋资源,不愿意治理污染;二是绿色消费意识不够,据调查,约有2/3的消费者对消费的产品是否是“绿色产品”并不在意;三是缺乏资源节约意识,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

2.2.5海洋法制不健全

至今尚没有一部海洋的综合法律。在海洋权益管理方面,缺乏海上人工构造物管理方面的立法;在资源开发管理方面,行业管理法规较多,但缺乏海洋资源开发、综合协调管理方面的立法,尚没有颁布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基本法、海岸带管理法等。虽然“谁污染谁治理”早已形成法律,但实施效果并不好。排污收费面不全,收费的主要是超标排放的大中型企业和一部分事业单位,但环境污染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不超标排放的企业和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乡镇企业;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污染治理设施成本的50%左右,导致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不愿进行污染治理。资源法律的不完善弱化了对人们破坏资源的强制性约束,忽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阻碍了人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3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由于海洋水体具有流动性、可依托性、阻碍性、媒介性,海洋这个特殊的经济空间使得海洋经济具有整体性、公共性、跨地域性的特征。从管理体制看,有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以及一部分协作活动机构;因此,海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及多部门交叉性的特征。绿色海洋经济是在低碳这一理念指导下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效经济模式。根据上述海洋经济的特征,我们认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指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体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立体框架,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既可以实现低碳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的,又可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在发展中兼顾“社会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广东自然资源不足,环境承载有限,必须将有限资源作有“效率”的使用,并加强对环境保护,确保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创造经济、环保与社会“三赢”愿景。

4基于低碳经济推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4.1政府加大对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很有必要,要根据海洋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从整体效益出发,进行与产业优化相适应的环境建设。要通过媒体宣传、信息、市场预测等,使社会明确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行政、法律、财政等手段引导企业将资金投放到低碳产业。鼓励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吸引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资。强化重大项目的全过程监督,提高投资效率。此外,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要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配合。在海洋产业优化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增量调整,进一步优化第一、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提高其档次。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工业、海洋电子、海洋旅游等新兴或低碳的产业。

4.2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p#分页标题#e#

应该围绕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生物制品及加工、海洋工业与能源、海洋环境与发展等领域展开海洋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活动,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以解决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精品养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构筑产业科技开发的平台,实现科技开发和产业需求接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同时,要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通过与海洋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共同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可以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逐渐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区域的海洋产业开发格局。

4.3强化发展海洋经济的低碳意识

广东省海洋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强化人们的低碳意识。低碳意识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环境的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提升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为改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海洋和谐,提供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和政治保障,鼓励技术创新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越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实施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的环保责任。再次,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等途径,大力宣传低碳观念,倡导低碳生活,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环境道德实践活动,逐步强化公众的低碳意识。

4.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

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监督管理”的原则。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做好海洋环境监测,通过大力组建海洋环境监测网,逐渐形成行政监管、专业机构监测、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测体系,以利于准确地掌握海洋资源及环境的变化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还要发挥海洋行政执法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各种用海活动。对重点海域进行环境污染容量评价和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调查,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控制制度,对重点排污口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严格限制排放数量。对围海、填海项目必须进行科学规划、科学论证和严格管理,以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4.5转变海洋开发模式

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经济是“海洋资源?海洋产品•海洋污染物排放”型经济,最终会导致海洋资源的短缺和海洋环境污染。而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将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二是采用科学的政绩评价指标,实行绿色GDP考核。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推行绿色GDP指标和产出率等效益指标。逐步在沿海各地建立海洋绿色GDP统计核算指标体系,以利于正确测度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督促人们经济行动的改进。三是转变发展观念。摒弃“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4.6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走绿色海洋发展道路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通过综合管理实现。由于对现有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需要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一是成立海洋机构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本省的海洋研究、开发、保护的重大战略方针,进行全局性连续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这是海洋经济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层次,也是综合统一管理能否展开的关键环节。在健全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划分省级和市级管辖海域的范围。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现地方政府的效用,减少沿海地区的用海矛盾和纠纷。二是弱化行业管理,减少涉海管理部门,将海洋资源、环境行政管理权限以海洋委员会为主导纳入到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之中,鼓励公众参与。

第9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1.1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背景、基础及优势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学科背景的差异,海洋经济至今尚未有个明确、统一的概念。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海洋经济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是一种资源依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第二,海洋经济表现为某些海洋产业的开发或是为其提供支持的产业活动,而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三,海洋经济活动必须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海上或海底。基于此,海洋经济的概念可归纳为: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空间所形成的各种产业活动。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国务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宁波位于长江经济发展轴和沿海经济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其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于推进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期,宁波市也深入贯彻省委港航强省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海洋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为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宁波—舟山港及其附近区域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战略地位的确立为宁波海洋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还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具有国内渔业资源优势;第二,具有省内滩涂、浅海资源优势;第三,具有全球港湾航道资源优势;第四,具有世界海洋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第五,具有区域海洋新能源优势等。

1.2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现状

民营经济一直是宁波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充满活力,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宁波模式”与新一轮海洋开发开放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激发宁波民营经济的强大资本力量,使资源配置的效能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根据各产业龙头企业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民营资本投资比重较高的产业为: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比重高,主要原因在于宁波具有全国的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再加上民营资本充足和灵活的机制,在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制造领域形成了民营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海洋船舶制造和海洋交通运输业,除了三星重工以外,宁波65家造船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资本活跃于此,主要是由于2003年全球船舶市场供不应求,加上造船业的门槛低、利润高,引发了民营资本投资的浪潮。民营资本的不断渗透延伸了造船产业链,影响了海洋交通运输业,同时也不断地强化了宁波特有的港口和码头优势。海运业虽有宁波海运、宁波外代等国资航运企业,但北仑和江北两区海运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目前民营海运企业已在积极开拓海外运输市场,民营资本在海运业的投资程度可见一斑。海洋生物医药业是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它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投资规模具有灵活性,不会像海洋油气、海洋化工动辄几亿、十几亿,因而给民营资本提供了无数的投资机会。另外,宁波市拥有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海洋开发院、宁波大学生命学院等一批海洋科技方面的科研机构,已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不少关键性技术成果。第二,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比重较低的领域为: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之所以投资比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国企垄断;其次,市场准入的条条框框多,对于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高;再次,民营企业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家观望的多。

1.3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逐步发展壮大,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而且在海洋经济领域日益做大。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3.1政策扶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

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文件,有力地推进了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步伐。《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见》提出,要放开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放宽民营企业注册限制,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凡是承诺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向民营资本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扩大投资。另外,《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宁波市海洋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宁波市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意见》等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战略思路,要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政策法规引导下,许多民营企业大胆地投资于海洋经济,目前直接涉海民营企业已超过了5000家。

1.3.2利用资本优势,加大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有包括参股投资和自主投资两种投资模式。参股投资,就是民营资本通过股份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吸引了雅戈尔、宋城集团等民营龙头企业的参股投资,民营资本投资一度占到了50%以上。自主投资,就是民营企业通过独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大榭岛开发建设中,民营企业永信港埠发展有限公司和兴发港埠有限公司各自投资一个亿,建设、经营了万吨级货运码头。

1.3.3利用传统修造船优势,加快发展现代船舶制造和国内、国际航运业宁波修、造船历史悠久

目前有民营造船企业65家,造船能力达到250万载重吨。其中,能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企业有20家。深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民营企业借助造船业的优势和港口通天下优势,积极投资于国内、国际航运业,已经成为三位一体港航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宁波共有航运企业132家,其中民营航运企业120家。

1.3.4利用传统渔业养殖优势,投资水产品精深加工

渔业资源和养殖一直是宁波海洋经济传统优势,众多民营企业据此投资水产品精深加工,促成现代海洋水产加工业。目前,宁波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6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多万吨,已经形成一批以南方水产、飞日水产、三英水产、旭文水产等为代表的民营龙头企业。

1.3.5利用科技进步,投资海洋高科技产业

宁波一些民营企业,依靠海洋科技开发优势,积极投资海洋高科技产业。如宁波超星和宁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制开发深海鱼油、DHA、深海鱼氨基酸胶囊、鱼精膏产品、酶解鱼蛋白胨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

1.3.6利用开发区平台,发展海洋经济产业集群

主要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等为平台,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等,建成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如梅山保税港区,进驻保税港区的大项目中有许多是民营企业主导的国际贸易、投资公司、大宗矿产品、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宁波保税港区,落户的3200多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总量的80%左右。

2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民营资本积极地进入到了海洋经济领域。但由于体制、准入门槛和操作层面等原因,导致了只能浅层次进入海洋经济领域,没能全面、充分地进入到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使得宁波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长期以来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当前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障碍。

2.1用海审批复杂,民营企业用海难

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要在海岛、海岸、海湾和海域开展经营活动,首要解决的难关就是用海问题。而用海涉及海洋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甚至是军队管理部门,审批手续相当复杂,非一般民营企业自身之力所能解决。如鄞州滨海创业中心,目前有13000亩已经围涂的养殖用海,本想将养殖用海转为建设用海,为鄞州本地涉海民营企业———投资意向达6亿元的中国集装箱集团的集装箱建设项目,10多家有投资意向的德国环保和汽配企业等提供工业用地,但目前宁波市每年用海指标仅有7000亩,这些指标主要计划用于梅山保税区和杭州湾新区,创业中心海域转用困难重重。

2.2临海建设用地紧缺,民营企业用地难

民营企业在临海区域投资海洋经济,需要解决落地问题。近年来宁波临海各类开发区和乡镇,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建设用地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临海各类开发区和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土地紧张已成为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的重要瓶颈。

2.3市场准入门槛高,部分产业缺乏竞争

虽然宁波有部分民营企业投资了码头、桥梁等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但整体而言,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海洋油气、临港石化、海域航空、海床开发等行业。这些行业属于垄断资源,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垄断经营,即由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央企独资经营管理,造成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行业参与竞争。如春晓油气田、镇海炼化等产业。

2.4海洋人才紧缺,企业发展缺乏智力支持

现代海洋经济是科技主导的经济,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必须依靠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来支撑,但宁波目前海洋科技人才十分紧缺。在宁波,涉海科研机构少,单独建制的涉海科研机构只有2个,设有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专业的高校只有一所。无论是高层次科研人才,还是中高级技术人才,都存在很大市场缺口,且在宁波2万多高级人才中,只有200多人与海洋经济有关。宁波海洋高科技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资源共享性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这些都是民营企业难以入围的重要因素。

2.5涉海公共服务少,企业缺乏平台支撑

由于海洋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涉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融资担保机构为涉海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进军海洋经济的资金需求。2010年,全市经认定的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3家,拥有创业场地4亿多平米,建造厂房1400万平米,共入驻中小企业4500家,但涉海企业不足5%,海洋科技企业专门孵化基地尚未建立。海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缺乏,海洋科技交易市场、涉海中介、涉海检测机构等尚未健全,使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缺乏有力支撑。

3扩大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新要求,民营企业在投资海洋经济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转型、提升、拓展之路。为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对海洋经济的投资,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政策落实与执行要到位

相对来说宁波不缺有关海洋经济、民营资本的政策。从全国性的2005年“非公36条”,《反垄断法》,2009年《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2010年“新36条”到地方性的“宁波29条”,2011年《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都规定了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建立了较科学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还有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等。政策的初衷都很好,但是它无疑会影响垄断势力的既得利益,且一些政策缺乏重大突破,再加上没人落实,实施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政府必须明确一个职能部门来监督落实新海洋经济政策的落实与执行。

3.2创新民营企业用海用地管理体制

首先,上级政府应下放建设用海审批权限,调整围涂填海造地计划,不要将建设用海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其次,要尽可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用海用地办事效率,为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提供科学、高效、周到服务。第三,针对海域权中的传统渔业用地占比过高的现象,通过限制和减少传统海洋产业用地的许可,增加和鼓励新兴高新海洋产业用地开发,并在用海权上向民营企业倾斜。

3.3建立和健全海洋科技和资金的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缺乏科技和融资瓶颈,要创新民营企业公共海洋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出台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细则,并抓紧筹办宁波市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体建设,包括涉海企业信息库、海洋科研项目信息库、海洋专家资源库、涉海政策法规等。同时,促进涉海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创新大中型海洋经济项目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参股经营和产业链纵向经营。

3.4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

针对宁波海洋经济高科技人才的重大缺口,优先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引进上,加紧完善实时人才引进政策,改变人才引进速度慢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局面,重点引进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资金补助、创业扶持、生活待遇、收入分配上给予便利和倾斜,做到引进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在人才的培养上,加紧制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口的教育培训计划,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强化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