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参加,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归纳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三种主要类型。
(来源:文章屋网 )
内容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职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场、强化市场的引导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共同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学者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实行从国际经济大循环向国内经济大循环转变(贾根良),改变以往过于倚重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应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变为扩大国内内需,而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实行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济效益,改变农民在农产品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的议价能力,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组织,改变以往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交易的频率,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将农产品市场从以往的完全竞争市场向区域的卖方垄断竞争市场转变,增加农民分享市场经济收益的份额。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杨永华,2007),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推动力,是促进农业增收增效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良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其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经济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外部发展环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合作经济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分别对合作经济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实践。圣西门提出在合作中应该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的思想;傅立叶构建了“法郎吉”和谐社会,充分肯定合作对生产力促进的作用,认为协作制度能使产量增加三倍。在欧文“新和谐公社”的理想社会中,他强调重视专业合作组织。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作是一种生产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合作,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为改造农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实现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一种手段(王庆,2008)。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这些农业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作为基本原则,必须“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愈来愈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与全国大生产合作社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
西方学者对于合作经济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创新,融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等新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俄罗斯“社会农学”创始人恰亚诺夫主张家庭农场制,通过分析农民家庭结构对农民农场组织的影响,提出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数量和质量上影响农场的组织状况(恰亚诺夫,1996)。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提出通过交易主体(农户)以合作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将交易成本内部化,提高交易效率。谢勒在贝恩(1959)的产业组织理论基本框架基础上提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SCP)。而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应该是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共同决定市场结构,三者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关系。以布坎南和奥尔林为代表提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如同公共物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基于集体行动的逻辑选择。纳什、夏普里等学者的“讨价还价”模型、Shapley值以及“核”概念拓展了合作博弈论,其指出成员决定是否加入合作社主要取决于合作社能为其带来多大的收益,并且这种合作组织只有提供与其他替代性的群体组织至少相当的收益时,才能保持稳定。泰勒尔将博弈论引入合作组织理论,认为组织行为不仅取决于市场结构,还取决于组织对自己行为可能引致的其他组织反应行为的预期,应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紧密联系,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调整来解决市场问题,实现瓦尔拉斯均衡(刘丽霞,2008)。Sexton(1986)利用存在核心解的N人博弈模型,提出如何在成员之间以及其他参与主体之间分配成本和收益对合作社的形成、稳定和效率至关重要。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有无依托主体的角度,分为依托型和无依托型(苑鹏,2001;郭红东,2002);二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的角度,分为生产主体型、流通服务主体型和综合型的合作经济(刘劲松,2004)。现阶段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模式选择主要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社区农民协会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东梅、陈德,2006)。
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的途径,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分为市场自发式模式与政府主导式模式。认为市场自发式实际上就是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政府推动型与社会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即自下而上的农民自发组织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刑晓燕)。
制度创新理论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模式大致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实行,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政府,如国企改革。而诱致性制度创新指的是现行制度创新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创新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其主体是个体或者特定的组织,如。从对制度创新的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来看,只有当制度创新需求者新的要求与上层决策者的收益预期趋于一致时,制度创新的新均衡才会形成。一种制度创新是从一个可供挑选的制度创新集合中选出来的,从生产和交易费用两方面考虑,它将比这个制度创新集合中的其他制度创新更有效。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符合农民群体自身的利益要求。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源条件,在小规模农户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与一般的营利性企业相比,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反市场性,在一个完全遵从自由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处于市场机制失灵的边缘,对政府的扶持具有某种天然的倾向性 (苑鹏,2001年)。
我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各有不同,东部地区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中部地区主要是能人牵头型、西部地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吴素芳(2008)对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中,提出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专业大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组织发展模式等。王大庆(2007)基于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科技”CIS模式进行研究探索,通过对黑龙江省顺利村“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CIS模式)的实践探讨分析,提出通过市场把科技、产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我国各地实践探索经验看,提高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路径主要有:“农户+龙头企业+市场”模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模式;“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市场”模式和“农户+中介组织+市场”模式。
双高外向驱动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而目前我国更多的是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联合进入市场的合作行为模式,常见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但该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数契约为附和契约、买方垄断、企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等。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可以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按运行机制,可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类型(黄祖辉、徐旭初,200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内外机制的共同推动,尤其是社会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杨团等,2007)。
双高外向驱动型模式综合考虑市场、政府以及对外开放经济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驱动作用,重点突出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通过市场驱动、政府推动和开放经济拉动联合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快速有效发展,是在二维度整合模型基础上拓展的三维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构建了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二维度整合模型,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双低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政府驱动型和双高驱动型。认为双低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市场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他们主张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双高驱动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制度比较完善以及政府职能高效的基础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从双低驱动模式向市场驱动型或者是政府推动型模式转变,最终达到双高驱动型模式,但是双高驱动型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很少。该模式结合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要求政府在各种税收、金融、土地流转、制度、法规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足够的扶持力度和发展环境,加强对合作经营管理的监督。同时要求市场机制比较完善,通过价格杠杆诱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发展模式并遵循内部治理机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员总福利达到最优。
双高外向联合驱动型模式(见图1)是在双高驱动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实行走出去的策略,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国内市场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国内市场,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要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即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吸收国外知名企业加入组织,形成一个跨国跨区域的大型合作组织。通过引入外资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以及依靠其较高的国外市场占有率,拉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市场的占有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外向发展。各地可以考虑本地的客观实际,在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的条件下,把产供销统一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社组织,利用其信息、组织和网络的优势,在竞争中寻求国际合作,在合作中壮大自己,同时坚持立足国内市场与放眼世界市场相结合。
结论和建议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相匹配。资源禀赋不仅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的组织的规范程度、结构的联结度,还会影响到组织的行为边界等方面。如果经济资源充裕、人力资源优良、市场规模较大,则倾向采用规范度高、结构紧密、统一实施管理与协调的实体性组织模式来运作经营;如果地区的经济资源约束较强、人力素质偏低、市场发育迟缓,则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模式应采取灵活、规范度低、结构松散的、规模较小的组织类型;后者通过持续的发展和积累,在其经济能力和组织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存在向前者转化的组织行为动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资产专用性等因素,更应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场的作用力,同时也有必要投身于国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应该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立法建设、扶持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地区差别较大,统一的发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理性的发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区域,应该选择政府驱动型模式,并逐步过度到“双高驱动模式”,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双高外向驱动模式”。而在外部环境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尤其是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选择市场驱动型模式,达到“双高外向驱动模式”,充分利用外资优势,引入外资企业加盟,拓展国外市场。积极鼓励相邻地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破区域的界限,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拓宽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功能。
(一)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政府不应过多的干预合作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使其过度依赖于政府。农民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单纯行政关系。政府应该从微观经济活动中脱离出来,其功能应该定位于:维护公平、公正原则,提供符合市场经济运转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农民组织的建设提供制度和政策服务(韩晓翠,2006)。政府的职责是构建一个市场体系,规定社会经济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于市场进行整合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公共交易设施、提供信息服务、加大财政信贷、提高金融支持、落实税收优惠等。尤其是当前农村金融缺位,政府应该建立层次分明、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适应的信贷规模,可以采用集团信贷模式、混合信贷模式、单户信贷模式。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要通过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除了法律、金融支持、规范管理、税收优惠等措施外,政府应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明确土地产权,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分散于各个独立的农户家庭,而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土地产权不清晰,流转不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成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所以应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应赋予农民对所承包经营的土地更多的权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的收益,从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教育和培训可以缩短农民对新事物的认知时滞,提高整体素质。农民文化水平高低会影响到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程度,而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确了解和理解是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会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成本,合作组织制度变迁中预期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就会降低,同时合作组织运行中的管理和监督成本也越低。
(二)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依据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不能脱离市场。亚当•斯密(1996)论述了分工协作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在任何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商人、运输者及其他许多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他分析研究了市场规模对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影响,认为市场的发育度是与某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的选择是高度相关的,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越大,市场越完善,经济个体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并相应地投入专用度更高的生产资本,而这直接导致治理的规范度提高。反过来说,市场发育滞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市场规模极为有限,专业化程度较低,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的公有资产的专用度较低,因而其组织形式缺乏规范化的内在动机。所以要不断完善市场结构,使其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规模经济理论,合作经济组织应达到适度的规模。虽然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出发,交易的次数越多交易成本越大,即组织的规模应该越大越好。但是规模越大,其内部管理成本增加,反而使其效率低下。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要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要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的联合和合作,帮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各方的决策者、专家和实践者共同参与,在经营管理上加强改革创新,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有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来改善经营,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竞争力,并最终演变为规模巨大、专业化水平很高,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经济组织。其合作组织模式也需要适度的创新改革,可以考虑引入外资企业加入合作组织,既能获得外资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服务支持,同时又能通过外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加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以便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实现农产品的品牌经营战略。同时要加强国际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国内和国际项目在设计和资金使用上应加强协调,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一个二维度整合模型.理论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
6.韩俊.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机制;信贷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1-0030-03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及金融支持情况
(一)市场机制: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
临汾市地处汾河谷地,总人口417.2万,其中农业人口265.5万,占63.6%。由于受自然条件、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投入产出比例失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近年来,农民开始积极尝试发展养殖和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业,但由于个体单干规模小、成本高及资金、技术、信息、服务、市场等问题困扰发展缓慢。在这种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它通过自身在局部地域、部分产业的运作和发展,客观上带动和引导了农民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种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推动了农民由个体、分散经营向联合、协作,规模化发展,实现了信息、技术、服务、市场、资源共享和由小到大、由单一向多元的产业化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纯收入。
2009年10月末,临汾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共682个,入社农户6000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带动周边农户32880户。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主体多元化。表现在有70%左右的合作社由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手、营销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龙头企业、供销社等也是合作社的重要力量。二是合作社形式多样化。有生产技术合作的,有品牌和商品销售合作的,也有资本合作的。三是合作社领域扩大化。从简单的种植、养殖发展到运销、加工、储藏、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占到总数的82.5%。四是推动了农业市场化、外向化进程。如曲沃县以合作社为载体,建立了4000多亩苹果业基地,3万亩优质大蒜生产基地,上千座大棚蔬菜生产园区等,商品率高达90%以上,其产品远销到广东、湖南、河南等地。五是具有一定的带动辐射能力。如浮山县梁村张峰养鸡合作社带动全村农户养鸡5万只,辐射带动了孙家庄、圪马河、西关村等300多养鸡户。
(二)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007年以来,临汾市农村信用社开通支持合作社发展绿色通道,有效破解了单个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既为合作社发展“输血”,又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据统计,全市农村信用社已支持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达到13%,累积发放贷款1.82亿元。
1.制定“三为主三优先”信贷政策。在支持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临汾市农村信用社把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制定了“三为主两优先”政策,即以农户为主,以合作社员为主,以合作社龙头种、养殖产业为主,优先安排满足合作社链接市场流动资金贷款,优先保证合作社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资金需求。
2.评定信用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实行分别授信。截至2009年4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评定“信用户”480554户,核发“信用户证”313886户,占已评级农户的77%;评定“信用村”2291个,占全市行政村数的78%;评定“信用乡(镇)”63个,占全市乡(镇)数的42%。全辖信用社发放贷款农户数达55.81万户。
3.采取因县制宜、因社制宜、因人制宜的多种贷款方式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对信用户的农民合作社社员实行小额信用贷款,对超过小额贷款需求的是信用户的合作社社员实行多户联保贷款或其他担保贷款,对非信用户的社员及合作社实行担保贷款,切实解决合作社及社员贷款难的问题。
4.创新信贷产品,服务农户。临汾市农村信用社依托电子化平台,开发了相应软件,将“借记卡存款科目”与“小额农户贷款科目”相勾连,推出了“农户通”小额农户贷款授信业务新产品,变手工放贷为机器放贷。2009年,“农户通”在曲沃县试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5.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在对合作社及社员贷款定价时,临汾市农村信用社一些联社将贷款利率按同期执行利率下浮30%-10%。这样,既体现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扶持的政策,又可以通过让利,鼓励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在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低。据调查统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在10人以下的488个,占88.7%,100人以上的只有9个,占比1.6%;从注册资本上来看,10万元以下的447个,占81.2%;从总资产来看,100万元以下的491个,占89.2%;从生产产值上来看,50万元以下的占81.6%;从销售收入来看,50万元以下的占83.8%;从利润上来看,5万元以下的占71.6%。以上数字表明,临汾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由弱势群体组成,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资金短缺
根据调查情况,大多数合作社没有收入来源,县、乡财政虽然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发展基金,但投入很有限。据统计, 2009年,政府对合作社支持资金472万元,其中项目支持342万元,占72.4%(仅有隰县一家),而财政补贴只有73.5万元,社均仅有0.11万元,微乎其微。由于许多合作社创办时白手起家,没有启动资金,运行中大量费用没有保障,加之缺少必要的积累机制,一些合作社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所,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牌,以及购置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一些合作社在获取信贷支持上还不符合条件,难以得到贷款支持,很多合作社运作资金主要依靠农民自筹,来源比较单一。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当前农民合作社因风险承受能力偏低,或原来有不良信用记录,金融机构有效服务必然受到限制。
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为单一的专业协会,产品品种单一、风险大,如投资失败一损俱损,特别是信用社资金,虽然会员间相互担保,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明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在支持发展上搞好五个结合
从目前临汾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可以定为:稳定发展为基础,着力抓好质量建设,做大做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水平和档次。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搞好五个结合:一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是与信用社确定的“三千三百惠农工程”相结合。三是与全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结合。四是与农业结构调产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五是与信用社资金实力和支持能力相结合。
(二)因地制宜制定信贷扶持标准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社首先要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条件和标准,把握好直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放贷的“十个条件”:即“一章三会”机制健全、产业有支撑、市场有前景、有一定的固定资产、无不良信用记录、有一品三证并实行订单生产经营、开立基本账户、资金回社率100%、按月提供财务报表、信用等级达到AA级。凡是达到上述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规模大小,信用社优先给予扶持,同时给予手续简便、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实行办贷“绿色通道”。与此同时,信用社要加强信用工程建设,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比办法》,从经济实力、思想品质、从业经验、经营能力、经济环境、政策支持、信用环境、行业排名、产品市场、产品技术、盈利能力、实收资本、担保能力等13个方面,综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授信评级。信用社要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适时把农村信用社的一部分职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即农村信用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帮生、帮长、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帮助信用社“助放、助收、助管理”。真正实现“两社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一是合理授信合作组织的诚信度、资产总量,以及生产、加工、销售能力进行评估定做,实行一次性授权,分批次发放贷款,做到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推行联保――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社员农产品销售收入信息,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由大股东或产品大户为困难小户提供担保。三是重点扶持。对具有示范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带动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实行优惠利率、优先贷款、简化贷款手续的“两优一简”政策。四是创新担保。探索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担保社员立据贷款,在农产品收购时,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帮助信用社收贷,达到既不影响社员生产,又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防范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能人 创新精神 组织绩效
一、研究假设
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少学者通过研究能人对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表明:能人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带动村民创业,能人在村里从事经营活动,通过提供就业机会、纳税履行了社会责任(符钢战、韦振煜,2007),但从创新精神的角度来研究能人与合作组织的绩效关系的成果较少。本文试根据创新理论,结合成都合作组织的发展实践,探寻能人的创新精神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力图为成都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通过文献梳理,假设能人的创新精神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其理论模型如图一所示。
其中M1、M2、M3、M4、M5依次表示能人:有创新想法、寻求创新机会、支持创新活动、带动创新活动、敢于承担创新风险;N1、N2、N3、N4依次代表:客户满意创新产品、创新产品提高了企业效益、客户满意创新服务、创新服务提高了企业效益。
二、研究设计
按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成都市一、二、三圈层抽取了共64个专业合作组织,各合作组织随机抽取6户农户,共抽取了384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约为87%。借助SPSS17.0计算了各计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专业合作组织中能人创新精神5个测量指标的均值都较小,说明成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能人不是很具备创新精神,成都农民合作组织的绩效不是很高。从相关系数矩阵的数据可得出9个指标两两相关。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因子1为0.84.因子2为 0.93。Cronbach a 值大于0.7,说明数据有一定的可靠性。因子l(0.84)和因子2(0.93) Cronbach a的值均大于0.7,说明数据的可靠性较高。做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时,得KMO的值为0.89,且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结果(P=0.000)小于0.001,说明因子分析是适合的。表一是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共得到了2个特征值 大于1的因子。经正交旋转后,这2个因子共解释了87.397%的方差,这2个因子分别表示能人创新精神和合作组织的绩效。(表一)
采用测量能人创新精神的5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自变量,采用测量合作组织绩效的4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显著度在0.01水平上,可知能人创新精神对合作组织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分析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
三、结论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合作组织调查数据的分析,证实了能人的创新精神对合作组织的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能人越具有创新精神就越能为合作组织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说明能人应该具备这种创新素养。实证表明成都市专业合作组织中能人创新精神相对不足,造成成都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较低,建议成都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能人,另一方面要广泛引入具备创新精神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2007(3)
[2] 卫,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2008(2)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性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还需要对经济管理学的相关内容有所涉猎,并且还要对社会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研究,这就使得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人才从业要求较高,但是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对此类人才的专业培养,而大部分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是当地政府部门下调人员,这些人不仅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经验,因而造成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始终无法提高。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是当前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时应该首先从我国的高等院校入手,加强我国高校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内容。同时,对于在岗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对该类人员的职业培训,确保其能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熟练的处理各项管理工作任务,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顺利进行。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方向
1.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管理
所谓农村合作社,是一个由各类农村个体经营散户组成的合作组织,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相比,该组织的内部管理更为民主化,更加符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的特点。虽然这一管理模式只是同类农业产品经营者之间的简单联合,但是却十分贴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能够很快的适应当前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主要在东南地区,该地区农业产品的市场较为广阔,并且,由于合作社一般都是临近市场发展,受空间限制较高,远距离开拓市场,会带来较大的行业发展风险,这同时也是农村合作社组织的一大弊端。因此,为了有效的推进合作社的发展,我国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鼓励政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空间距离对管理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微弱,农村合作社组织,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
2.彻底摆脱传统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靠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但是,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知识是当前与行业发展的主要竞争因素,这就使得传统管理模式必将被社会所淘汰,退出农业经济管理的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我国属于传统型的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农业管理中运用十分广泛,所以该模式也不可能一下子便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施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时,对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先进之处也要给予保留,逐步的促使这一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三、结论
关键字: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
一、农业与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是指通过培养生产植物和养殖动物而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其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人们通过发现和利用动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人工培养获取人们所需的物质。
农业经济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经济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农民数量仍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大多数,就更显示了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我国农业地区较分散,很多农业产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针对农业投入的体系。农业投入一般有三个主要方式:农民自己投资、市场投资以及国家投资。农民投资能力严重有限;市场投资的企业少、规模小,不能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国家财政投资因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可以投资的农业基层项目少且质量低。
(二)农民专业知识欠缺,市场信息闭塞
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农业科学生产的农民少之又少。加上现在气候变化多端,对农业种植要求提高,仅靠过去的种植方法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农民不懂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很难做到平衡。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要想提高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生产也要靠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不能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励,要多关心市场动向。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严重缺乏,加上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农村市场信息又严重闭塞,农业发展不能很快适应市场。此外,一些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没有透彻研究市场规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五)农业科技推广难
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翠.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张万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0).
【关键词】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纵观近年来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增长状况,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农业经济增长总体环境良好,这为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前景。第二,农业生产稳产增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它在经济增长中基础性、稳固性的作用。第三,投资仍将稳定增长。第四,消费迈向新台阶。由这四个特征,可以明显看出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能简单明了地判断出农业发展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作出的贡献与其发展潜力。
二、农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当指令
首先,从基本经济政策方面,用计划经济已经过时的方法抓市场经济。比如:在年初偏强制性地下达种植某种特定农作物的指令,或者要求一年度达到一定数量的农作物产量,但农民或户主往往更倾向于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利益决定生产方向,这样政府所下达的政策指令最后变成了无效口令。这样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户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相关部门本应该在农户中所应有的威信,一旦涉及更加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事件,政府指令却失去了效力。
2.缺乏效力的中间环节
这一问题根据客观现实来看,往往出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指令与政策的下达环节。处于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因为各方面原因往往过多地注重对上级部门负责,一方面又忽视了对农户个体的责任,导致原本偏离科学性的指令更加远离效率与针对性,同时因为中间传达环节不同程度上缺乏合理规划与有效组织,最终使得到达农户手中的指令缺失该有的效力。
3.跟风跑的不良风气
在现实案例中却出现了政府部门忽视必要自然条件,单纯追求生产效益而盲目跟风开展农业生产。这在根本上是不科学,违背正常农业发展规律,并最终损害农民利益以及影响农业经济的最终发展的。
4.缺乏头绪的工作方法
纵观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现阶段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步入一个面向市场,注重实际经济效益,寻求领域内结构最大优化与实际运作效率化的阶段。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来,如何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有步骤性地转变到发展现代化市场农业,科学化现代农业,效益化生态农业的轨道上来。这显然是我国各个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区域都面临的最优道路与挑战。而现实情况却是,面临有着强大发展机遇同时包含强大内部结构的现代化产业,如何下手,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以及如何牢牢抓住其正确的发展方向,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从开始转变到最终顺利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欠缺一个科学性、前瞻性与利益长久化并重的发展计划。
三、农村经济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政策的转变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政府各方面职能持续转变,政府机关各部门也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与改良。不同程度上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原有的干涉性与指导性削弱,各项行政指令以及审批步骤业已减少或者取消。原来个体农户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大大减小。而农户因为普遍上的个体化存在导致对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地获取,加之农民专业知识的缺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科学专业的农业生产与上市等信息的流通,使得各种有效的生产方法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采纳。
2.现有制度的必然结果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的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它代表着我国近年来全面改革开放在农村经济中的有力成果。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体农户单单注重个人家庭经济,而忽视集体经济利益,这样使得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户组成的农村经济区域体难以整合已有的资源,难以规模化的实现整个区域宏观上经济的发展进步。
四、农村经济工作改善措施
1.科学性的政府政策
首先我们从政府政策方面着眼,政府政策作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指令性手法,通常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作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决策,往往能从一开始就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前提与稳固的保障。要成功地做好政策规划与调整,首先应当充分做好对市场前景的分析,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动态。其次应当有机地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专业科学理论知识使政策科学化。同时也应当注重农业与各个其他产业的结合,形成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农业经济与其他经济领域互相促进吸收的格局。
2.有效的沟通
同时,我们应当考虑以往政策指令下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变单向指令为客观建议,让政府工作人员融入农民群众之间,切实体会弄明利益,与农民群众共同商讨,共寻良方。把区域宏观经济目标变为个体农户所能理解接受,并能积极采纳的实际行动。
3.专业知识的培养
从知识技术方面看来,我们并不缺较为先端的专业农业研究成果。我们所要做的事一方面大力发展各项农业研究,培养更为尖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使得科技成果及时,有针对性地传达到农民群众手中。
首先,农合社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农合社是农民们在自愿的前提下,用股份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生产销售的农村互助型经济组织,所以,农合社与所在地域的农业就保持了天然的联系,它们熟悉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明晰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品质,在市场的引导下,可以实行现代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将自身优质农产品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增强了市场的活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渐渐地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其次,农合社是现代农业自身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步。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一改过去的零散、分割,通过农合社把农民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在土地和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加以扶持,就会形成一种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产业化运行的新体系。农合社是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要关联性组织,它的一方连接着市场,市场所要求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零散的农户所不具备的;它的另一方连接着农户,零散农户的产能与质量,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很薄弱,所以,农合社集约化、规模化的组织优势也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农合社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促进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何将最新最好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成果推广使用,始终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农合社是农科推广的重要组织保障,它带动农民合作经营,加强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既强化了农科推广的组织化功能,又起到了加强农科普及集约化的作用。农合社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它既是农技推广的主体,同时也是农技推广的客体。说它是主体,是因为它为所有社成员提供农技推广服务;说它是客体,是因为它是农技推广应用示范的载体和平台。所以,农合社的这种主客一体性就为农技推广的针对性和高效性铺平了道路。农合社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另一优势是可以对农技推广的过程进行掌控,传统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运作成本是巨大的,推广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只重视推广前后的效果核查,并不注意推广过程中的控制,成本高昂并且难以推广到位,而通过合作社进行农技推广,就可以使农技推广的过程得以控制,使农技推广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农合社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农技推广对的农民社员的吸引,农合社的销售以市场为导向,农技推广可以帮助社员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社员收入,农技推广的效果可以直观的通过收入的增加得以体现,强化了农合社成员对农科技术和成果的信任,主动自愿的接受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最后,农合社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农合社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这一体系的发展。农合社的组织优势使它与农民天然的接近,更易于联结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社会服务网络。农合社可以将分散农户无力应对的社会化生产问题(如生产、加工、资金、技术、销售)等的问题组织化解决。农合社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尽可能的保护农民利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不足
首先,农合社发展时间不长,缺乏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农合社成员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有限,对政策和市场敏锐度的把握不强,管理经验匮乏,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农合社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水平较低。一些农合社的经营规模小,合作不紧密、不规范,产品深加工水平差,产品没有知名度,更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理念,合作社作用的潜力还有待挖掘。最后,农合社的相关法律、制度、规章还不够完善,缺乏长远发展的资金支持和战略规划,欠缺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对策
(一)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经济发展历程中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得到了验证,几乎每一次农业科技创新都极大的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农业经济结构,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增长是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创新的基础,只有农业科技人员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效应
从农业科技的进步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规模水平的提升,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科学家和农业工程师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活动是一种包含内容众多的综合性内容,需要有一线技术人员的经验技术支持,需要有高端农业科技的理论支持,所以一个种类齐全、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整体对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至关重要。
(三)农业集约化经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集约化生产是现代社会经济主体运营的重要形式,其在现代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集约化生产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要基础就是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极大丰富,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还集成了大量的社会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只有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数量极大丰富才能保证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贯彻落实。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集约化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未来形式,因此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更是进一步提升。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本价值评价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影响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因素包含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但是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极度丰富存在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技术水平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其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并不具有普遍影响。因此在本次模型构建活动中排除了普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只考虑物质资本和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在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对农业经济增长构建模型如下:ATP=AAK1βAHRβAKβLAβλЧ其中ATP为农业总产值;AAK为农业固定资本量;AHR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存量;AK为农业流动资本量;LA为土地施用量两边取对数得lnATP=lnA+β1lnAAK+β2inAHR+β3lnAK+β4LA+Ч根据上式可以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农业固定资本量、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农业流动资本量的影响权重(β1,β2……)进行分析。
(二)数据采集
在分析模型构建完成后,数据采集是充实分析模型的重要步骤,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将会对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
1、农业总产值ATP农业总产值主要依靠查阅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同时考虑到不同时期的物价因素的影响,对选取的2010年到2014年五年的农业总产值进行不变价计算,统一到2014的物价水平。
2、农业固定资本存量AAK农业固定资本存量数据主要依靠查阅《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具体表现为2010年到2014年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数额之和。
3、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存量AHR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人员是指中专以上学历具有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由于资料的限制分析主体无法获得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历资源,因此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年限为选取标准,确定受教育年限在15年以上(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三年)的农业从业人员为农业科技人才。
三、结论与分析